比利海灵顿车祸地点因车祸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哲学界如今陷入一片悲伤中,对此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503被浏览475,796分享邀请回答3493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1K119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2,932被浏览116,854分享邀请回答1K105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42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热门专题SUBJECT
动画排行榜CHARTS
热门新闻SUBJECT
7月13日直面兄贵!比利·海灵顿现场采访报道
比利&海灵顿(Billy&Herrington,日-),美国纽约长岛人,美国&哲♂学&(也就是GV,与A♀V相对)片的男演员,一个同时拥有二次元&三次元世界传奇男人。
由于在他拍过的同志影片当中有许多莫名其妙的摔角戏,又在途中发出许多奇奇怪怪的声音,所以当然就成为nico动画上面空耳鬼畜的好素材。
海灵顿的影片从2007下半年开始在Niconico爆红,到了2013年也依然火爆。自从比利系列走红后,&兄贵&一词成了nico众对比利的爱称。
日,&王♂再临妖都---比利海灵顿广州见面会&在广州市白云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会堂举行。见面会开始前,顺网动漫等多家二次元媒体分别对王♂进行了一对一专访。
作为第一家对王♂进行采访的媒体,顺网动漫在云山会堂贵宾室与王♂面对面进行了近20分钟的交♂流。
采访正式开始之前,比利先生亲切地和我们聊起了广州的天气&&夏天简直比纽约还热。我们也解释说是妖都夏天比较潮湿的原因,毕竟比利先生上一次来妖都是一年半前的冬天,不像夏天一样潮湿。
由于这次是顺网动漫第一次采访比利先生,比利先生非常欢迎我们对他的采访。当比利先生听说我们是上海的媒体时,露出了和健硕的身躯相对的温柔表情:&I&like&there.&There&re&whole&good!&简短的两段对话中可见比利先生对广州、上海等地以至对中国的深刻印象和深厚情感。
在采访中,兄贵表达了对中国城市、中国文化的喜爱,对&兄贵&文化起源的看法,还聊起了采访当晚将要进行的世界杯冠亚军争夺战,在最后,王♂也说到了他对哲♂学和哲学的看法。
废话就此打住,接下来送上王♂&の采访实录&&
顺网:感谢比利先生今天能够来到中国演出,今天顺网动漫将在这里对您进行一个采访。比利先生2013年第一次来中国,并且当时在广州和上海连开两场show,能说明一下对当时那两场的演出之后的感觉吗?
比利:我很喜欢,那太棒了!你知道吗,我离开时对中国的印象有了很大变化,特别是中国大陆的。我以前来中国大多都是去香港,在我看来那是更西化的中国;因此我觉得来到中国大陆,真的能感受到更多中国的风俗和传统。我很喜欢。上海很棒。
顺网:那广州呢?
比利:噢,广州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上海的风格给我感觉更像&&我能从那里的建筑物中、在其历史还有食物中看到法国对那里的影响。不过广州是完全不一样的风格,广州有她独特的城市品味。我喜欢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理由,就像你去纽约,那里跟洛杉矶不一样,两个都是伟大的城市,只是风格不同。
顺网:如今你一年半之后再次来到广州演出,你觉得有些什么新的不同,有什么期待呢?
比利:这次我在广州会待两周,因此我想要对广州有更深的了解。上次我好像在广州只停留了两三天,然后我就得赶去上海了。但我这次有两周时间,我很有兴趣全方位了解广州,去公园,去看这里的人,这个城市还有这里的博物馆。昨天我在丽丝卡尔顿酒店旁边,然后我看到了广州的公共图书馆,还有那个建筑&&那著名的白色建筑叫什么来着,长得像根针的?
顺网:广州塔。
比利:广州塔!没错!我看到那里有个公园,像个小的博物馆花园,我很喜欢。事实上我喜欢广州的一切。
顺网:哲学文化不只在中国,在其它地区也有比利先生您的粉丝。但为什么你会更喜欢来到中国呢?
比利:你知道吗,这很有趣。刚才说到,我很喜欢中国,也喜欢别的国家。但我觉得我对中国更感兴趣和下面这件事有关&&就是中国的家庭,他们被鼓励只生一个孩子,因此独生子女会受到家长们的溺爱。如果你能够走进一个代表中国年轻人的行业、走进这些面向孩子的市场的话,这当然是一件好事。
顺网:嗯,是的。但是我看到您的Facebook上你也去过许多其他国家,但是你更喜欢来到中国,你觉得中国的市场和其他国家的有什么不一样?
比利:我们必须承认一点,那就是这一切是从日本开始的,当然如你所知道的,包括动画片。我并不想过多牵扯到那些国家之间的政治问题,因为不管是动漫还是那些恶搞视频都是,对每个人来说本质都是相同的。因为我们一起创造了这些动画,这些角色,这里面不应该有任何政治的,或者性别的什么。我喜欢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日本的文化;后来我来到了中国,我也爱上了中国文化,尤其是那种礼仪和尊重。就像刚才我说到的,我称之为不同的风味,那实际上就是不同风格的文化。
顺网:接下来的时间比利先生会花更多时间来中国与国内各位粉丝见面吗?
比利:当然,我们还有另外一个城市要去,我是指我们过去去过成都&&那个以熊猫闻名的,我们去过上海,再加上这里&&广州。而这次我们还将去一个新的城市,是&&那正确发音是什么?&山东&?嗯,山东。而每个我去过的地方都不一样,我很喜欢,这样很棒。
顺网:每去到一个不一样的地方都会发现每个地方都不一样。
比利:我觉得现在你们还猜不出我喜欢的城市,试试猜我最喜欢的中国城市。
顺网:噢,这真有点难,我猜&&上海?
比利:上海是个很好的城市,非常好,但不是。我给你个提示&&是个在中国更古老的城市。
顺网:北京?
比利:不,比北京还古老。
顺网:比北京还古老&&西安?
比利:我想他(经纪人)知道的&&西安。
顺网:西安?
比利:是的,我喜欢西安。
顺网:那是个很棒的地方。
比利:是的的确,我去到那里,见到了我见过最棒的佛寺(西安法门寺),那建筑就象两只大手合十那样,你知道那个吗?
顺网:是的我知道。
比利:他们说佛陀的手指(佛指舍利)就在那里。不过我喜欢那里有好几个理由,我喜欢那些兵马俑,在西安,还有就是那里是我所理解的所谓中国的精髓、核心,是中国的开始,最古老的城市。
顺网:那里可以说是中国悠久历史的开始。那么,比利先生有没有关注今年的世界杯呢,比较喜欢哪一支队?
比利:是的,我有关注赛程,今天、啊不,今晚是德国对阿根廷。
顺网:这两个球队你更喜欢哪一方呢?
比利:德国,我觉得他们会赢,当然的。
顺网:嗯,我也觉得德国会踢得更好一点。
比利:是的,他们真是太不可思议了。你一定得注意德国人&&当他们团结起来的时候,你必须小心他们,他们搞了一次世界大战、二次世界大战,接下来他们准备要赢下世界杯的(笑)。
顺网:这很有意思。
比利:必须小心德国人,看着他们,看着他们。
顺网:不过这回他们的确已经踢赢了巴西。
比利:啊,完全地终结了巴西。噢天哪,你看他们(德国)都对巴西干了什么?可怜的巴西。他们打巴西的屁股就好像巴西是个小屁孩似的,太不客气了,真没见过&&7:1,你能想象有谁能进巴西七个球吗?
顺网:真没试过。
比利:噢天哪,那真不可想象!那就好像谁抓住李小龙,然后把他打得遍体鳞伤,那从来就没有过。
顺网:难以置信。
比利:是啊,他们有个很给力的团队,真的很给力。
顺网:请问比利先生有没兴趣与哲♂学信众参与一些二次元的创作?比如提供一些素材之类的东西。
比利:当然,但不仅如此,你也看得出来的,对于恶搞来说,你必须有能力去创造一切,你必须拥有创造力,那正是最美妙的地方。就像我可以给你一段视频,也可以给他一段视频,两段一模一样的视频,但你们可以做出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这正是制作恶搞视频最有趣的地方。所以,无论你有多少视频素材,你都要有无尽无尽无尽的想像力,然后你才可以去创造任何事物。
顺网:但是,有时候那些视频制作者会上传一些有点那方面的视频,可能会让您也有点不舒服、不开心。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
比利:嘛,我不喜欢他们把视频做得太具性意味,因为他们应该意识到有很多孩子也是粉丝,而这样做对孩子们来说是很不礼貌的。我觉得,你看,兄贵对孩子来说也会是个不错的榜样,所以如果他们把恶搞视频做得太关于性,然后让些孩子们看见了,我认为这是不好的。
顺网:是的,我也这样认为。
比利:这真不错,你也是这样认为的,是吗?他们在私底下可以那样做,但那得保证孩子们看不见&&这是最基本的。
顺网:不过有时候我们也是控制不了的。
比利:是的,可是你也知道事实是你没法控制互联网,这也正是互联网的力量。
顺网:是啊。嗯,兄贵哲♂学有三信:告诫之心、赞美之心、宽容之心,你对此有什么个人理解呢?
比利:我并不真正了解哲学,老实说。我知道日本的哲学,那就是兄贵显而易见的是个美国的健美运动员,对日本的武士道也有了解,注重健康,并是个积极的榜样。&&老实说我的看法就是,所有兄贵的哲&学都应该是积极的,通常来说都应该积极向上,尤其是对孩子们来说。比如说我会收到E-mail和信,他(经纪人)可以为我作证就前两天我收到一封信,来自一个中国的粉丝,曾经他的生活是十分黯淡的,非常的绝望,他找不到方向、找不到答案,然后他遇见我,可能是上海也可能是广州,然后我给了他一些建议,他听从了我的建议,后来就给我回信,告诉我他生活得很好,上了大学,生活比以前好多了,他感谢我和我身上的哲学。这正是我想说的,帮助他人,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顺网:明白,我觉得你给了那位粉丝很大的激励。
比利:谢谢,我希望做个积极的榜样。
顺网:&兄贵&这一词发源地在亚洲地区,自然而然地就有一定的亚洲文化在这里面。比利先生觉得亚洲文化的魅力在哪里?
比利:噢,我不知道&老实跟你说,这最初起源于一个意外,与动画和恶搞融合起来的,仅仅是一段视频,充满创造性的,然后有人从中提取出兄贵这个形象,然后创造其背景和别的东西&&这些都是一步步做出来的。就好像你要当个雕塑家,一开始你可能只有块石头,经过一点点的雕琢,最终你可能会做出什么。这同样发生在&兄贵&这个概念身上&&最初有人开始,然后许多粉丝参与进来,加了很多东西,他们只是按自己的想法去发展。所以说真的,&兄贵&这个概念和形象是只属于粉丝们的,他并不归属于我。
顺网:你是否也觉得&兄贵&文化的这种展开很有趣&&
比利:我觉得这很有趣!因为这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而且它会不断改变、成长。
顺网:嗯,那么刚才也说到了&兄贵&文化会有一些亚洲的文化风格,那么亚洲文化里有什么地方是吸引你的吗?
比利:我想这是因为我喜欢中国文化,她太有历史了。有趣的是,在这里我要嘲笑一下自己国家的文化了,我们美国的文化才两三百年,中国那可是有三千年以上啊。而且我觉得我们有很多要向中国学习的,因为它的文化,以及它的历史。啊对,我喜欢中国哲学,我很喜欢孙子。我不知道你们知不知道孙子,我喜欢他,就像在日本,我喜欢宫本武藏,这是一种战斗的哲学,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十分实用。就像你要为一场格斗做准备,去健身房、跑步、做锻炼、健康饮食,同样可以在你准备上学时用到,学习、睡眠、读书,都是一样的。
顺网:的确,不仅仅中国,亚洲各国也有很悠久的历史文化。中美之间的文化或许可以有更多的交流互动。
比利:那是必须的。不过你也知道,有一部分的困难来自互联网。很多美国人会乐于了解更多有关中国的东西,真实的中国。因为我们的所谓中国并不是真正的中国,就像美国的中餐很多时候并不是真的中国菜。我觉得问题是所谓的长城防火墙导致你们很多人没办法顺利与美国人交流,没有google,没有Facebook,因为法律。
顺网:请最后比利先生向顺网动漫的各位读者问个好。
比利:嘿你们好吗?我是兄贵,我想再回来见你们,比如上海,以及中国的更多地方,我想念你们,希望你们开心!谢谢你们支持我!&又搞你妹呐&!
由于翻译的关系少有延后的采访报道,还请各位多多包涵~身为一个美国人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觉到和大多数日方的嘉宾完全不同的对话气氛,也有可能我们广州的基友小伙伴们比起面对软萌的妹子,面对兄贵这样的人反而更加放得开吧=w=最近暑假活动多多,各位也可以持续关注我们其他相关的各种报道哦~
相关图片Related pictures&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e3474ecfbf372b903d333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3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e3474ecfbf372b903d333_r.jpg&&&/figure&&p&记得20多岁的时候,有一次,一位老者听说我在读哲学方面的书,便告诫我:哲学书是要过了45岁以后才读的。&/p&&p&上星期,我正好过了45岁的生日,自己似乎也差不多要成为“老者”了。我现在也不光是读哲学书,而且还写哲学书给别人读,那读者,当然绝不限于45岁之上。&/p&&p&45岁,是人在生命中开始走下坡路的标志,生活渐渐失去了它的新奇和丰富,人们习惯了在“阴影的王国”中行走。&/p&&p&为了“老”得更久一些,我也像公园里大清早那些老爷爷老太太们一样,开始练上了气功,与那个未经科学证实的“阴性物质世界”打交道。&/p&&p&虽说在我自己经营的思想园地中,仿佛还是一片阳光明媚,但近年来,我的确已有了一种像是沮丧、却又不完全是沮丧的情绪在滋长。&/p&&p&20世纪的中国哲学界,思潮起伏,风云汹涌,呈现出一派诱人的壮观。可是,当一个人真的要去探讨这种思想的“规律”时,便会发现在表面的热闹底下,其实还沉睡着一个幽静的、从未被触动过的海底世界,在这里,根本谈不上真正的“发展”,只有一些或并列或交替的变幻不定的现象不时地浮现到表面上来。&/p&&p&西方近代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对峙,德国古典哲学的凯旋行进,现代西方各派哲学长期激烈的交锋和论争,在中国旁观者看来直似天方夜谭。&/p&&p&中国哲学“发展”到今天,人们厌恶的已不是某一哲学派别或学说,而是哲学本身;而这,才显露除了中国哲学的真正面目。&/p&&p&也许,中国人真的只配搞些“应用哲学”之类的玩意儿让人开心,大学里面的“广告哲学”、“技术哲学”之类的课程肯定会比其他哲学课吃香。&/p&&p&想到黑格尔曾提到连英国人都有“按哲学配方制造”的皮鞋广告,我们也许还会有一种“无独有偶”的安慰,只是不能为此申请专利,又将带来一丝遗憾。&/p&&p&然而,在对这些哲学上“学有专长”之士敬而远之的同时,“哲学到底有什么用”的质问,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将我的一点点傲气打下去,总是正当我得意忘形、进入角色之际大煞风景。&br&多年前,当我写那部后来被人称为一枚“苦果”的40多万字的《思辨的张力》时,曾对一位朋友说,我是想“改变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话一说出口,心里就发虚。“改变”?你改变得了吗?&/p&&p&中国人就按老的方式思维,你的书根本没人看,更没人懂,奈何?或者不说“改变”,而说“改进”、“改善”。同样也有问题。为什么要改变?&/p&&p&原来的思维方式,怎么就不好了?譬如一头牛,原来一直吃草,你要“改善”它,给它喝汽油,行吗?哪个更“好”?自然还是吃草。改成喝汽油,就会毁了它。&/p&&p&书出了。我一时间将它视为毫无价值,它既不能改变什么,也不能改善什么,就像穷山沟里诞生了个既聋又哑的婴儿。只是敝帚自珍的缘故,我才时不时将它打开,重新咀嚼一番。&br&既然我为写它,曾导致了我的胃严重的“自我否定”(胃溃疡),它毕竟是改变了我,使我感到了它对于我的意义和价值,不管对别人有没有用,它就是我。我实现了我自己,我就是这么个人。&br&至于别人会怎样说,或是否会有什么人来说一说,这根本没有什么意思。说了又怎么样?夸奖几句又怎么样?我已不再天真,以为人心那么容易相通,真正的相通,大半倒在不言之间。&/p&&p&我们这一代人,实在背负着太沉重的负担,或如人们常常带着讥讽说的,“活得太累”。我们是属于世纪末的一代人,但世纪末还未到临,我们即已过时,被那些脚步轻快、行动潇洒的后来者远远地抛在了荒芜之地。&/p&&p&当我们说,我们要“改变”什么的时候,在现代青年看来也许会觉得可笑,因为我们是认真说的;可是当我们说,我们不再想“改变”什么时,他们又会觉得迷惑,也因为我们是认真说的。&/p&&blockquote&是的,我们太认真了,所以我们也活得“累”。但我们活得多,活得充实。不累,怎么能叫做“活”?&/blockquote&&p&我们有时也觉得太累了,想稍微休息一下,但立刻就警醒,倾听,拔起沉重的腿,迈着踉跄的步子前行。因为,休息即意味着不存在,死亡。&/p&&p&其实,要“改变”什么的想法会使人觉得累,而不想“改变”什么,在某种意义上会使人觉得更累,因为人失去了生命的支撑点,而要将整个沉重的自我当作自己个人的责任来独立承担。&/p&&p&他会发现,并没有现成的、既定的支点可以让他去移动地球,必须移动的是他自己,他必须在一片空虚中由自己去建立支点。&/p&&p&他还会发现,在空虚中建立自己的支点,这对于他个人来说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b&正如一个哲学家没有自己独创的哲学,或一个艺术家没有自己独创的作品,他就不曾存活一样&/b&,哪怕他这时仍会受到众人的夸奖,哪怕他比那些想要有所创新的人“活”得更自在;但人们夸奖的并不是真正的“他”,只是一件“皇帝的新衣”,使他感到“自在”的那些奖赏,同时就成了他的殉葬品。&/p&&p&当我怀着要“改变”什么意图来搞学问时,我看起来是很“累”,其实还是轻松的,因为我不用去确定自己搞什么,怎么搞,一切都取决于那个有待改变的“什么”,它是现成的摆在面前的。&/p&&p&但是,一旦我将这个“什么”置之度外,我似乎刹那间感到“一身轻”了,但这种轻松感立即伴随着茫然、不知所措。&/p&&p&人必须用自己本身的存在去填充那无边的空虚;但人不是上帝,只是一粒微尘,他做得到吗?&/p&&p&然而,人是与上帝相似的存在。或者说,上帝其实就是人的本质。上帝在创造出世界来之前,也曾是多么孤独无依:&/p&&blockquote&伟大的世界主宰,没有朋友,深感欠缺,为此他就创造出诸多精神,反映自己的幸福,以求得心赏意悦。——席勒:《友谊》&/blockquote&&p&同样,一个人,如果真对自己具有责任感,对自己的生命之宝贵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这种茫然就会对他形成一种强大的压力,逼迫他去探求生命的意义——对他自己的意义。&/p&&p&“生命是没有意义的。”——“个人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果真如此吗?说出这种话的人,如果不是经过深思熟虑,那就不值得一顾;如果经过了深思熟虑,那就是提出了一个问题,于是,探讨生命是不是有什么意义,就成了每个活着的并被赋予唯一一次生命的人的“责任”。&/p&&p&生命从此就至少有了一种最基本的意义,这就是:&b&探求生命的意义&/b&。或者说,生命的意义就在于自我探求。&/p&&p&这种探求,在理论上,就是哲学;在实践上,就是艺术。更确切的说,它就是作为艺术的哲学和达到哲学层次的艺术。&/p&&p&曾经有学生问我:什么是哲学?我回答很干脆:&b&哲学就是生命,是作为生命本身的生命&/b&。从历史上看,“什么是哲学”是数千年来哲学家们讨论的一个核心问题。&/p&&p&科学家可以不讨论什么是科学,数学家可以不讨论什么数学,艺术家也可以不讨论什么是艺术,唯有哲学家不能不讨论什么是哲学。&/p&&p&哲学的这种独特性,恰好表明它就是生命本身,因为生命不是别的,它仅仅是对生命的追求,说得直白一点,生命就是“要活”。&/p&&p&人每时每刻实际上都面临着哈姆雷特所说的“活,还是不活”的问题,只是他并非时刻都意识到这一点。他把“要活”变成一种日常的“习惯”:&/p&&blockquote&人们每天摄取各种营养,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避开随时随地可能的危险,为的是能继续活下去,但一般人对于“活着”的意义,对于继续“活下去”的理由,从来不过问;&b&他甚至不觉得自己是“要”活着,而只觉得自己“被活”&/b&,甚至觉得“要活”挺累人的,“被活”则显得轻松、潇洒。&/blockquote&&p&这种活法,实际上是生命的腐败和解体,它也许会散发出某种烂苹果的香味,也许还会酿出些为醉人的酒浆,于沉沦和麻醉之中自得其乐;但只要他还有意识,“死亡”、“虚无”、“不存在”的暗影将始终笼罩着他,使他在梦魇中惊醒,使他觉得最潇洒的莫过于干脆“不活”——但他又没有这胆量,因为“选择”不活仍然是一种活法,他却缺乏选择不活的活力,他连死都只能像死人一模一样地去死、“被死”。&/p&&p&据说,「学哲学就是学习怎样去死」。我同意这种说法,但是还想补充一点:只有活人才能、也才愿学习怎样去死。一具行尸走肉,本来就不曾存活,死对他构不成什么威胁。&/p&&p&因为他用不着学习怎么死,那根本不是“他的”死,他只是偶然地遭遇到死。我们看到许多人,他的行为、意图和计划,就好像永远不会死一样。&/p&&p&有人直到临死的一刻,都并不直接面对面地考虑死的问题,或即便考虑,也只为活着的人考虑,而不为自己考虑,好像他的死只与别人有关,而与他自己不相干似的。&/p&&p&当然,直到临死才来考虑死的问题,才把死当作“自己的”问题来考虑,一般来说是“太晚”了。&/p&&p&人应当尽早地考虑自己怎么死的问题。这不是说,人早早地为自己买下棺材,为临死那一刻作准备,而是说,人生下来就在走向死亡,人时刻应把自己当做一个“必死者”来看待、来筹划,才能有一种要活、要更多的活的渴望,有一种“赶快活”的紧迫感。&/p&&p&只有考虑到自己怎么死,才是真正地考虑怎么活;人只有时时面对死亡,才能立即做他一生最想做、最重要的事;也只有生命力强的人,才可能习惯于面对死亡,熟悉死亡,而不是害怕和逃避死亡。&/p&&p&这样的人,才真正是一个独立的、自由的、不为外界所动而能动地把自己实现出来的人。&/p&&p&这样看来哲学,我们可以说,哲学在通常意义上是完全“无用”的,也决不能“改变”任何东西;但哲学的“无用之用”也正在于此,它能激发人的内在生命力和生命意识,使人成长和成熟。&/p&&p&对于没有个人、自我的人来说,哲学什么也不是;对于真正有了自我的人来说,哲学可以是一切。然而,改变了个人,不也就改变了社会吗?&/p&&p&社会无非是一些个人组成的,任何个人的改变也不会不对社会留下痕迹,正如一位哲人说的,你要对社会有所贡献,首先必须把你自己变得不再是个混蛋。否则的话,你越把自己奉献出去,社会就越糟糕。&/p&&p&但对于哲学来说,这种“社会效益”毕竟只是它的一个结果,而不是它的出发点。这正如艺术一样。&b&艺术家如果时时关注的只是他的作品给人带来什么教育意义和启发意义,他的作品就「只能成为道德说教」&/b&。&/p&&p&哲学家当然也要考虑世界、社会、历史等等问题;但他之所以要考虑这些,只是因为他在考虑自己的问题时发现,他自己的问题同时也就是别人的问题、全人类问题。&/p&&p&而如果从不想到自己的问题,其结果必然只是从一个人一时一地的不自觉的情绪冲动出发来判断一切,只是虚假地“超越个人”、“胸怀世界”,实际上仍局限于浅薄的个人(编者注:比如说儒家学说)。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说:&/p&&blockquote&我的受苦和我的同情算什么呢?然则我贪求幸福么?我贪求我的工作罢了!&br&一切均为虚妄。唯有工作是实在的,“我的工作”。&br&要做自己愿做的工作。这样,工作得越多,就生活得越多。&/blockquote&&p&世界的支撑点全在生命,而生命的支撑点,就是生命自身。我想。&/p&
记得20多岁的时候,有一次,一位老者听说我在读哲学方面的书,便告诫我:哲学书是要过了45岁以后才读的。上星期,我正好过了45岁的生日,自己似乎也差不多要成为“老者”了。我现在也不光是读哲学书,而且还写哲学书给别人读,那读者,当然绝不限于45岁之上…
&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a51b6e0597fcf24b8df9d56d26a4b431_b.jpg& data-rawwidth=&1000& data-rawheight=&99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a51b6e0597fcf24b8df9d56d26a4b431_r.jpg&&&/figure&&p&第二季。&/p&&p&最近收到好几个邀请,问我诸如近几十年的哲学有什么发展这样的问题。我还是一并在这里写吧。&/p&&p&1.毕竟我不是做哲学史的,对于这些东西也没有学术上的兴趣,所以以下主要是依据我的个人印象和感觉;&/p&&p&2.当然,会有很多个人偏见,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p&&p&3.主要集中在分析哲学,尤其是理论哲学方面,也就是说不太考虑政治哲学什么的。以及我个人对伦理学也既不了解也无兴趣,这里也几乎不会提及。&/p&&p&4.喜欢理论叙事,不喜欢历史叙事。&/p&&p&正文&/p&&p&先分成两个阶段,50-80年代和80年代至今。当然这个区分毫无依据,只是出于我个人的兴趣。&/p&&p&第一阶段&/p&&p&由于二战的缘故,大量分析哲学家,尤其是欧陆的逻辑实证主义者(The Vienna Circle)逃往美国,其中就包括Carnap。Quine的哲学也从对Carnap的批评开始。&/p&&p&在这里我们可以总结一些特点&/p&&p&1.语言哲学与语言学&/p&&p&大约在Quine以前,分析哲学几乎和语言哲学是同义词,或者说分析哲学只有语言哲学,尽管例如罗素谈论过很多和认识论及心灵哲学相关的工作(在我心目中,这是罗素所有工作中最好的一部分,尽管就立场上我个人大多站在他的对立面上)。从Quine开始,语言哲学开始渐渐失去了它在分析哲学中的唯一或者至少说,中心的地位。&/p&&p&这也就是说,狭义的分析哲学的fading away和广义的分析哲学的rising。大约70年代,当人们开始反思分析哲学,并将它限定在语言哲学上时(比如Dummett、Rorty),就会得出诸如分析哲学已死这样的说法,尽管语言哲学从未完全消失。&/p&&p&另一方面,也正是从这时候起,语言学开始逐渐成熟,成为一门独立于哲学的学科。&/p&&p&2.自然主义与实用主义&/p&&p&自然主义和实用主义并非是从这个时期才产生的。事实上,它们是美国的哲学性格,恰如经验主义之于英国或者浪漫主义之于法国。早一点的William James, Dewey, Pierce,再到之后一辈的 C.I.Lewis都是实用主义和自然主义者。可以说,二者的兴起恰恰在于,分析哲学的中心从英国来到了美国,并且和美国的传统结合了起来。&/p&&p&50-80年代的美国哲学界被实用主义所占据,但是在这之后,实用主义的统治地位慢慢减弱。相比之下,自然主义似乎并没有减弱。当然,这也许仅仅是因为自然主义的范畴实在是太广了。&/p&&p&3.形而上学的复兴&/p&&p&之前回答过相关的问题&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如何理解分析的形而上学?&/a&,形而上学的复兴是从Quine和Strawson开始的,到David Lewis和Kripke那里接近完成。&/p&&p&然后再简单看一下几个哲学分支在这一阶段的发展&/p&&p&1.形而上学&/p&&p&如上所述,复兴中。从Goodman开始,到David Lewis和再之后的Kripke那里,反事实语句、模态逻辑和可能世界语义学开始慢慢成为形而上学的核心问题&/p&&p&2.认识论&/p&&p&Gettier Problem为认识论提供了几乎可谓全新的讨论空间。在这之后一段时间里,认识论的核心问题逐渐从应对怀疑论转向了对justification的讨论。也差不多是这个时候,认识论在哲学中的中心地位也渐渐失去,变成了一门专门性的哲学分支。&/p&&p&3.语言哲学&/p&&p&如前所述,尽管语言哲学失去了分析哲学的中心地位,它仍然是分析哲学家最多讨论的问题。比如Quine,Davidson讨论了很多关于例如意义(meaning)的问题。&/p&&p&4.心灵哲学&/p&&p&从行为主义到计算主义,心灵哲学的发展和认知科学在这一阶段的发展几乎是完全一致的。一些新的理论和概念,比如功能主义,心脑同一论都受到了广泛讨论。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个阶段可能是物理主义或说本体论自然主义最鼎盛的时代。&/p&&p&5.(一般)科学哲学&/p&&p&科哲在这一时期逐渐发展成熟,成为独立的哲学分支。其中比如说&/p&&p&Goodman的工作使得科学哲学需要引入形而上学工具,在这之后,科哲和形而上学就一直走的很近了;Popper的可证伪性标准如今几乎成为了一种流行文化。Kuhn对科学史的考察具有重大意义,它标志着科学哲学中对科学的社会学考察方向的诞生。&/p&&p&另外,因为逻辑实证主义的破产,科学实在论和反实在论之争续19世纪末后又一次的成为了哲学的一个中心议题。&/p&&p&6.数学哲学&/p&&p&从大约三四十年代起,数学哲学就失去了它在哲学家和数学家那里的中心地位,原因可能是各种各样的,比如1.一些unexpectable的结果出现,例如停机定理、哥德尔的两个不完备性定理;2.数学自身的发展,尤其是数学家的关注的转变;3.数理逻辑自身的专业化。&/p&&p&不过在这个阶段,数学哲学仍然还是很多哲学家经常讨论的课题,包括Quine、Putnam、Dummett等都对数学哲学进行过很多讨论。&/p&&p&再之后,数学哲学就渐渐成为了一门专业化的哲学分支。&/p&&p&7.哲学史&/p&&p&从两个角度来说,一个是分析哲学史,一个是更广义的哲学史。&/p&&p&尽管分析哲学诞生之初是反哲学史的(包括内容和方法两个方面),从70年代起分析哲学家越来越多关注哲学史。其一是他们对分析哲学自身的反思,以及对早期分析哲学历史的重视。代表人物是Dummett。分析哲学史开始成为一个特定的分支。&/p&&p&另一方面,对哲学史,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重新重视也是值得关注的,放到下一部分说。&/p&&p&8.逻辑学&/p&&p&应评论要求,加上逻辑学部分。这个部分直接从50年代一直到现代。逻辑,尤其是数理逻辑,虽然有时被归为哲学,有时也被归于数学。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30、40年代,数理逻辑和哲学关系密切,也因为当时哲学家大多关注数学哲学。最后一个受到哲学家广泛讨论的纯逻辑结果可能是Cohen关于ZFC和CH的独立性证明,Putnam虽然对希尔伯特第十问题的解决做出了直接贡献,这个结果却没有对哲学界产生多少影响。&/p&&p&在今天,除了数学哲学需要比较多的专业数理逻辑知识,其他哲学分支的需求相比不会太大。&/p&&p&我们可以区分逻辑对于哲学的几种影响方式,就作为工具的意义上,哲学家可能不需要经典逻辑在50年代以后的发展结果,比如关于大基数的研究;高阶逻辑在多个不同哲学领域的大范围使用对于哲学家也许是新颖的,但对于逻辑学家大概不是。而非经典逻辑对于哲学的影响要更大一些,模态逻辑是所有人都知道的,时态逻辑、内涵逻辑、相干逻辑(relevance logic)等也都有一些哲学家讨论或使用。就作为哲学的原材料的意义上,当数学哲学失去了它在哲学中的中心地位起,哲学就不太需要数理逻辑(的新发展)。人们真的希望哲学家断言比如,哥德尔定理表明了人类心灵不是一台图灵机(Roger Penrose, 虽然他是物理学家)?但这也不是说,二者再不会有关系,但需要时间和天才的学者的转化。就其作为方法的意义上,逻辑仍然可能在哲学中承担一个重要的地位,比如Tasiki关于真的工作,formal epistemology,逻辑对于语义学和形而上学的支持等等。但这些帮助对于逻辑学家而言大概是浅显的。&/p&&p&除此之外,不得不指出的,从50年代起,人们也开始反思逻辑本身的地位和合法性问题,早期的分析哲学家(Frege、Russell、早期维特根斯坦以及逻辑实证主义者)都把逻辑视作基础(胡塞尔也是如此),但因为Quine的工作和后期维特根斯坦(以及下文中的日常语言学派)的影响,逻辑失去了这种无可辩驳的地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哲学与数理逻辑之间的关系。&/p&&p&以上说的是主流的发展,它们主要发生在美国,尤其是Harvard。不过彼时的分析哲学还有另一个中心在英国的Oxford。1951年Wittgenstein去世,尽管Wittgenstein本人在Cambridge,不过他的影响最多却集中在Oxford。从大约40年代中期起一直到70年代,Oxford在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影响下诞生了大量优秀的工作,它们被称为日常语言(ordinary language)学派。除了后期维特根斯坦,日常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包括Strawson、Ryle、Austin、Malcom等人。&/p&&p&然而到了70年代,因为Grice的一些语用学的工作以及系统语义学的发展,日常语言学派渐渐走向消亡。直到最近几年才重新得到主流哲学界的一些考虑。&/p&&p&除了这些哲学家个人的观点,日常语言学派对于历史的贡献包括但不限于&/p&&p&1.极大地促进了语用学(pragmatics)的诞生与发展(Grice)。&/p&&p&2.今天的各种语境论(contextualism)(尤其是认识论的)的来源。&/p&&p&3.对实验哲学的诞生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p&&p&第二阶段&/p&&p&1.心灵哲学的发展&/p&&p&从大约80年代起,随着一些相关工具和理论的发展,以及认知科学(及一些相关学科,比如脑科学、神经科学、AI等)的进步,心灵哲学渐渐取代语言哲学,成为分析哲学中的第一大分支。&/p&&p&2.政治哲学的兴起&/p&&p&个人没有多少兴趣。1971年Rawls发表&A Theory of Justice&。政治哲学也在美国的社会环境中开始得到迅速发展。&/p&&p&另一方面,政治哲学和理论哲学之间的分界也越来越大,尽管有不少哲学家同时精通两个方面,例如Putnam、Nagel、Searle等,不过大多数情况下二者已经相去甚远。&/p&&p&3.实验哲学(experimental philosophy)的诞生&/p&&p&实验哲学大约诞生于本世纪初,并在之后得到了迅速发展。它涉及到几乎所有哲学领域。最重要的是,它对哲学学科自身产生了深切的影响,迫使人们反思传统哲学方法等一系列元哲学问题。&/p&&p&4.中和派&br&&/p&&p&无论是逻辑实证主义还是所谓的逻辑实用主义,也包括日常语言学派都是十分激进的哲学观点或派别。在今天,越来越多的哲学家在众多的问题上选择了相对比较折中温和的立场。&/p&&p&5.一些立场的变化&/p&&p&模态逻辑已经成为了几乎所有理论哲学都需要的基础工具;&/p&&p&各种外部论,包括认识论的、语义的和心智内容的外部论者越来越多;&/p&&p&相较于实用主义,越来越多的实在论者出现,无论是形而上学的还是科哲的;&/p&&p&说一点比较虚的东西,也是我的个人感受&/p&&p&1.多元化&/p&&p&现代哲学的一个特征在于多元化。多元化包括几个不同的方面:方法、内容和意见。&/p&&p&1.1 方法的多元化&/p&&p&正如前所述,传统的armchair哲学仍然是最常见的,自然主义和先验方法都存在,而实验哲学为哲学引入了全新的方法和内容,一部分政治哲学家和社会哲学家积极地参与各种社会和公众事务等等。&/p&&p&一些哲学家游离于哲学与科学之间,他们虽然是哲学家,但却做着通常被认为是科学家做的工作,这一点在比如认知科学和相关哲学的领域里很常见。&br&&/p&&p&(我对此也不是很欣赏,不过这样比较容易申请经费)&br&&/p&&p&而所有这些,都促使人们对于哲学的反思越来越多,元哲学不再像过去一样常常作为一种具体的哲学理论的组成部分,而是成为了一门专业的哲学分支。&/p&&p&1.2 内容的多样化&/p&&p&1.2.1 新的哲学分支的出现&/p&&p&认知科学哲学、生物伦理学、神经哲学(neurophilosophy)、女权主义哲学、种族哲学(philosophy of race)目前都算已经有一定规模的新领域。社会科学哲学及其下属的一系列分支在近几十年间逐渐成熟。还有前面提到的实验哲学。&/p&&p&(我对于某些女权主义者试图把女权主义引入一些基本的理论哲学领域的工作感到特别不爽。)&/p&&p&一些例如什么国际贸易哲学、环境哲学、电影哲学之类的也常常有人提。我上次还在SEP上看到一个舞蹈哲学(philosophy of dance)……&/p&&p&1.2.2 新的问题与理论&/p&&p&现代分析哲学由于其专业化和去体系化的特点,对问题的讨论也越来越细致,从而催生出一系列算是新的问题和理论。&/p&&p&打个比方,今年有期&&i&Mind&&/i&(某哲学顶刊)上有一篇文章讨论的问题是“哲学家应该相信他们自己的观点吗?”在以往的哲学中可能这种问题从未受到过任何注意,但在今天它已经成为了一个哲学问题。再比如说,我最近下了一本关于嗅觉的哲学专著(还没看),而嗅觉相关在历史上可能从来没有受到过专题式的对待。&/p&&p&大一点的,比如知觉哲学中的析取论(disjunctivism),externalism和(privileged) self-knowledge的兼容问题,Timothy Williamson的knowledge-first(当然这些都是我个人比较熟悉的东西)都是全新的问题或立场。&/p&&p&1.3 重新关注&/p&&p&在今天的分析哲学界,有对于各种历史资源的重新关注。&/p&&p&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关注。Strawson,还有匹兹堡的几位,包括早一点的Sellars,和后来的Brandom, McDowell将古典哲学介绍给主流哲学界的工作。&/p&&p&另一方面,对其他哲学传统,无论是现象学、现代欧陆哲学、还是分析传统中的实证主义和日常语言学派,都在今天得到了很多关注和讨论。人们既讨论它们的理论本身,也试着从一些更大的视角下对这些理论和分歧做出反思。&/p&&p&1.3 意见的多元化&/p&&p&哲学从来都是一门充满了争论的学科,在几乎任何一个问题上都没有共识。例如说,Chalmers2009调查了1000多位哲学家(主要是分析传统的),包括他们在30个哲学问题上的观点,结果表明,只有一个问题有选项(关于外部世界的非怀疑论立场)有超过80%的支持者,多达23个问题的最多支持者占比都不超过60%,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哲学家对于众多哲学问题的意见的分歧之大。&/p&&p&另一方面,正如前所说,越来越多的哲学家在不同的问题选择了较温和的立场。以及,在不同问题上越来越多的多元主义(pluralism)也得到了众多的支持,比如在传统意义上关于真一般有符合论、融贯论、实用主义和紧缩论,但在今天很多哲学家转向了关于真的多元主义。&/p&&p&在过去,一个大问题下可能只有两三个立场,而在几天的众多哲学问题上,我们有非常多的选择,而这些选择的下面还可以进一步细分。&/p&&p&意见的多元化真正说来使得如今的分析哲学家几乎很难有多少共同承诺,这是他们和历史上任何一种哲学活动及流派都不太相同的地方。比如说在今天仍然有很多哲学家对模态相关的语义学和形而上学理论持有怀疑立场,人们也偶尔还会遇到唯心主义甚至唯我主义的分析哲学家。&/p&&p&1.4 地域的多元化&/p&&p&以上所介绍的分析哲学主要发生在英美,甚至于几所特定的大学中(Harvard, Oxford)。历史上,早期的分析哲学也发生在欧陆,维特根斯坦是奥地利人(尽管他最重要的工作都是在Cambridge完成的),Carnap等人的维也纳圈子也是代表。&/p&&p&在今天,越来越多的分析哲学家去往不同的大学,因为哲学领域范围的增加。在非英美的英语系国家,包括澳大利亚、北欧、荷兰等国的分析哲学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准。打个比方,澳国立的心灵哲学绝不亚于世界任何一所高校。在非英语系国家,德国也受到了很大冲击,加上现象学和传统的衰落,即便是在中国,随着年轻一代教师的成长,分析哲学的影响仍会进一步加深。法国可能是唯一一个仍然拒绝分析哲学入侵的发达国家,当然这和历史以及语言有关。&/p&&p&2.专业化&/p&&p&现代哲学的另一个特征是专业化,专业化也包括两个维度,全局的和局部的(global and local)。&/p&&p&2.1 全局的专业化&/p&&p&哲学一直都是一门专业化的学科,但对于分析哲学,尤其是如今的分析哲学而言这一点尤其显著。&/p&&p&在我看来,这种专业化体现为双向性。既是哲学与其他学科的远离,也是其他学科与哲学的远离。也就是说,不仅仅是哲学的专业化,众多学科都变得专业化。相较于历史上众多哲学家也是顶尖的科学家,在今天一个人越来越难在哲学和其他学科上同时达到顶尖水平。&/p&&p&这意味着,哲学越来越远离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正如一种流行文化所表现的那样,成熟的自然科学在很大程度上,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的,避开哲学。&/p&&p&对于哲学家而言,要讨论相关的哲学领域就需要一定的相关领域知识,这对于各个具体科学哲学,例如物理学哲学、数学哲学等都是适用的。&/p&&p&(我特别反感某些后现代,明明不懂科学还要瞎扯)&/p&&p&但是反过来,在大多数时候,大多数科学家(也包括公众)也确实没有能力对哲学发表严肃的意见。&/p&&p&不少哲学家,尤其是理论哲学家和公众的距离越来越远,这一方面是不可避免的,另一方面也是很可惜的。仍然有一些哲学家积极与公众交流,例如我很喜欢的哲学家Dennett就一直向公众传播进化论和无神论的知识。&/p&&p&2.2 局部的专业化&/p&&p&现代分析哲学的一大特点是各个哲学分支的专业化,这种专业化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p&&p&不同哲学领域都渐渐发展为相对独立的领域,这不是说它们完全没有联系,但相比于历史的任何时期,现代哲学的各个分支的联系相对较小。这也是因为哲学内容的不断增多。&/p&&p&很多分析哲学家工作在仅仅几个领域甚至仅仅几个问题上。人们已经很难,甚至不可能对所有或大多数哲学领域都有足够深入的了解。&/p&&p&这导致了一种非常明显的趋势,我把它称为去体系化。在维特根斯坦和Quine之后大概没有哪个分析哲学家可以称作体系哲学家(后期维特根斯坦尽管不致力于建立体系的哲学,这么称呼他也未必不合适,把Quine称作体系哲学家甚至都显得有些勉强)。即便对于那些涉猎多个领域的哲学家(例如Putnam,Nagel),他们也大多不致力于构建哲学体系。&/p&&p&(就我个人来说,去体系化既有其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不过也许这是不可避免的)&/p&&p&最后,因为我对心灵哲学比较熟,说一说心灵哲学近几十年间的变化。其他哲学分支的话,我的了解大概不足以撑起给出一个概述。&/p&&p&1.心灵哲学在近几十年间有一个明显的转变,分界点大约在90年代中期,Chalmers的工作发表,标志着现代心灵哲学的开始,也标志着认知科学的彻底成熟及其与哲学的分离。&/p&&p&2.物理主义的支持者慢慢减少了一些,尽管仍然比非物理主义者要多得多。另外,大约在近5-10年,泛心论和中立一元论得到了不少非物理主义者的关注。&/p&&p&3.除了心灵哲学的中心问题,即身心问题的发展,心灵哲学的另一部分,关于各种心智状态、心智内容和能力等性质和关系的问题也得到了很多关注。其中知觉哲学(philosophy of perception)隐隐有发展为一个独立哲学领域的趋势(不过也许是因为我自己的兴趣导致了这样的偏见)。&/p&&p&正文完&/p&&p&实际上吧,真的想了解现代分析哲学到底有什么变化,看一看&&i&Analysis&/i&&&&i&Synthese&/i&&&&i&Mind&/i&&&&i&Nous&/i&&这些期刊的文章(只要看看标题和摘要就行),或者去像Oxford、Routledge、Cambridge、MIT这些出版社(排名分先后)的官网看一看他们最近都出版了(或计划出版)什么书,就会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了。&/p&
第二季。最近收到好几个邀请,问我诸如近几十年的哲学有什么发展这样的问题。我还是一并在这里写吧。1.毕竟我不是做哲学史的,对于这些东西也没有学术上的兴趣,所以以下主要是依据我的个人印象和感觉;2.当然,会有很多个人偏见,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3.主…
&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a2aff1d856e7a39e31123_b.jpg& data-rawwidth=&810& data-rawheight=&10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1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a2aff1d856e7a39e31123_r.jpg&&&/figure&编者按:本文来自马尔库塞的《爱欲与文明》,黄勇老师译;慧田君刊载此文仅用做学习交流分享,转载者请注明来自&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log.sina.com.cn/s/blog_492faa8f0102wwme.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哲学爱好者公众号&/a&「zhexue-ht」。&br&&br&&i&弗洛伊德,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开创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促进了动力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现代医学模式的新基础,为20世纪西方人文学科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柱。&/i&&br&&br&&i&马尔库塞,深受黑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和弗洛伊德的影响,从50年代开始,主要从事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分析和揭露,主张把弗洛依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i&&br&&br&弗洛伊德理论中的人的概念是对西方文明的最无可辩驳的控告,同时又是对它的最坚定不移的捍卫。弗洛伊德认为:&br&&br&&blockquote&人的历史就是人被压抑的历史。文化不仅压制了人的社会生存,还压制了人的生物生存;不仅压制了人的一般方面,还压制了人的本能结构。但这样的压制恰恰是进步的前提。&br&&br&人的各种基本本能,如果有追求其自然目标的自由,就不可能发生任何持久的结合或保存,因为它们甚至刚刚结合,便开始分离了。&/blockquote&未加控制的爱欲,同其对立面死亡本能一样,是命运攸关的。&br&&br&本能之所以有破坏力量,是因为它们无时不在追求一种为文化所不能给予的满足,这是一种纯粹的、&b&作为自在目的的满足&/b&。&br&&br&因此,必须使本能偏离其目标,抑制其目的的实现。「人的首要目标是各种需要的完全满足,而文明则是以彻底抛弃这个目标为出发点的」。&br&&br&本能的变迁也是文明的心理机制的变迁。在外部现实的影响下,动物的内驱力变成了人的本能。虽然它们在有机体中的原有“位置”及其基本方向保待不变,但其目标和表现却发生变化。&br&&br&所有精神分析概念(升华、自居作用、投射、压抑、心力内投)都表达了本能的可变性。&br&&br&但规定着本能、本能需要及其满足的现实却是一个社会--历史的世界。&b&动物性的人成为人类的唯一途径就是其本性的根本转变。&/b&&br&&br&这种转变不仅影响本能目的,而且也影响本能的“价值标准”,即那些决定能否达到本能目的的原则。我们可以试着把这个具有决定作用的价值标准体系所发生的变化规定为:&br&&br&&blockquote&从直接的满足到延迟的满足;从快乐到限制快乐;从欢乐(消遣)到苦役(工作);从接受到生产;从没有压抑到安全感。&/blockquote&弗洛伊德称这种转变为从「快乐原则到现实原则的转变」。他的基本理论就是(而且,尽管他也提出了各种改头换面的二元论观念)用这两个原则对“心理机制”作解释。&br&&br&弗洛伊德的这种解释大体上(但不完全是)相应于意识和无意识过程的区别的。&br&&br&个体的生存似乎有两个以不同的心理过程和原则为特征的不同方面。这两个方面的区别既是生成--历史上的区别,也是结构上的区别:&br&&br&&b&由快乐原则统治的无意识构成了“较古老的主要过程”,这是所有心理过程都是无意识过程的那个发展阶段的残余。无意识过程所追求的只是获得快乐。&/b&&br&&br&凡能引起不快感(痛苦)的活动,心灵都“拒绝参与”。但快乐原则如果不加以限制,则将与自然环境和人类环境发生冲突。&br&&br&个体逐渐痛苦地认识到,他的需要不可能得到完全的、无痛苦的满足。在有了这种失望的经历以后,心理作用的一个新的原则占了上风。&br&&br&这就是现实原则取代了快乐原则,因为人们学会了为得到延迟了的、受到限制的、但却是“保险的”快乐而放弃暂时的、不确定的、破坏性的快乐。&br&&br&弗洛伊德认为,由于这种克制和限制所取得的乃是持久的收获,现实原则不仅没有“废弃”而是“捍卫”,不仅没有否定而是“修正”了快乐原则。&br&&br&但精神分析的解释表明,「现实原则所改变的不只是快乐的形式及获得快乐的时间,而且是快乐的实质」。&br&&br&&blockquote&快乐之适应于现实原则,意味着本能满足所具有的破坏力量及其与现有社会准则和社会关系的冲突「已被克服和引入歧途」,从而也意味着,快乐本身的实质已被改变。&/blockquote&人类在快乐原则的支配下通常不过是一股动物性的内驱力而已。但随着现实原则的确立,他变成了一个有机的自我。他追求的是有用的、而且是在不伤及自身及生命环境的前提下所能获得的东西。&br&&br&在现实原则的指导下,人类发展了理性功能:学会了“检验”现实,区分好坏、真假和利弊。人获得了注意、记忆和判断诸机能,成了一个有意识的思想主体,并且做到了与外部强加于他的合理性步调一致。&br&&br&唯一与理性这个心理机制的新组织相“分离”而继续不受现实原则支配的思想活动是幻想,它“不受各种文化变异的影响”,而继续受快乐原则支配。不过,心理机制的所有其他方面则都明显地服从于现实原则。&br&&br&于是,人类欲望的范围及满足欲望的手段都得到了无限的扩大,而且,人以有利为原则而有意识地改变现实的能力看来也可望逐渐地克服有碍欲望得到满足的外部屏障。&br&&br&但从此以后,无论是人的欲望,还是人对现实的改变,都不再是他自己的了,因为它们现在被人所处的那个社会组织起来了。&br&&br&而且这种“组织”压抑并改变了人的原初的本能需要。如果说在作为原型的自由不存在压抑,「那么文明就是反对这种&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log.sina.com.cn/s/blog_492faa8f0100i6lb.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自由&/a&的斗争」。&br&&br&在人的发展中(无论是在属的发展中——属系发生史中——还是在个体的发展中——个体发生史中——),快乐原则被现实原则代替,这是一个巨大的创伤事件。&br&&br&弗洛伊德认为,这样的事件不是一次性的,它在人类和每个个体的历史中屡屡出现。从属系发生史看,这种事件最早出现于原始部落,原始的父亲垄断着权力和快乐,并强令儿子们克制。&br&&br&从个体发生史看,这种事件则出现在幼儿期,父母及其他教育者强令幼儿屈从现实原则。但无论是在属系方面还是在个体方面,这种屈从态度都在不断地再生产出来。&br&&br&在作了最初的反抗以后,儿子们也效法原始父亲来进行统治了。兄弟宗族也发展成了机构化的社会政治统治。&b&各种机构的制度都体现了现实原则&/b&。在这个制度中成长起来的个体了解到了象法律和秩序这样的现实原则的要求,并将其传给后代。&br&&br&现实原则必须在人的发展中不断地得到重建。这就表明它对快乐原则的征服一开始就是不完全、不稳固的。&br&&br&在弗洛伊德看来,文明并未一劳永逸地取消“自然状态”。「文明所欲控制和压抑的东西即快乐原则的要求」,在文明本身中仍然继续存在,无意识中保存着受挫的快乐原则的追求目标。&br&&br&快乐原则的完整力量,尽管遭到外部现实的挫折,或者尽管甚至压根儿不能实现,&b&却仍不仅幸存于无意识中&/b&,而且还这样那样地影响着替代了快乐原则的现实本身。&br&&br&&blockquote&被压抑物的这种回归构成了文明的禁忌史和隐蔽史,研究这个历史,不仅可以揭示个体的秘密,还可以揭示文明的秘密。&/blockquote&弗洛伊德的个体心理学本质土就是社会心理学。压抑是一种历史现象,而使本能有效地屈从于压抑性控制的,不是自然而是人。&br&&br&从作为统治原型的原始父亲那里,作为文明史标志的奴役——反抗——进一步统治这样一个连锁反应就已开始形成了。&br&&br&但自紧随最初反抗而出现的统治的第一次、前历史的复辟以来,来自外部的压抑还得到了来自内部的压抑的支持,因为失去自由的个体把他的主人及其命令都向内投入了他自己的心理机制。&br&&br&于是反自由的斗争作为被压抑个体的自我压抑,在人的精神中得到了自我蕃衍,而他的自我压抑反过来又支持着他的主人及其机构。弗洛伊德认为这种心理原动力也就是文明的原动力。&br&&br&弗洛伊德认为,“持续至今的原始而永恒的生存斗争”造成并维持了本能在现实原则支配下的压抑性变化。缺乏这个事实使人们懂得,他们不可能自由地满足其本能冲动,不可能按照快乐原则生活。&br&&br&因此促使对本能结构作重大改变的社会动机是“经济的动机。如果社会成员不去工作,社会就无法为他们提供足够的生活资料。因此社会必须努力限制其成员的数目,并把他们的能量从性活动转移到工作上去”。&br&&br&这个看法与文明本身一样古老。正是它一直有效地证明着压抑的合理性。弗洛伊德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也在提供这种证明,因为弗洛伊德把“原始的生存斗争”看成是“永恒的”,所以他相信,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的对立也是永恒的。&br&&br&他的一个理论基石就是认为,不可能存在非压抑性文明。但他的理论也包含一些与这种合理性证明相悖的东西。正是这些东西打破了在西方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传统,甚至暗示了这种传统的逆转。&br&&br&弗洛伊德研究的一个特征就是,「坚持不懈地揭示文化的最高价值标准和最高成就中的压抑性内容」。&br&&br&在这一点上,他反对把理性等同于作为文化意识形态基础的压抑。&br&&br&弗洛伊德的元心理学企图重新考察和揭示最终体现为爱欲与死欲关系的文明与野蛮、进步与苦难、自由与不幸之间的可怕的、必然的内在联系。&br&&br&在考察文化时,弗洛伊德所根据的不是浪漫主义的或乌托邦式的观点,而是根据由于推行这种观点而导致的苦难与贫困。&br&&br&&blockquote&因此,文化自由是通过不自由来表现的,而文化进步则是通过压制来实现的。但文化并没有因此而被否弃,因为不自由和压制是必须支付的代价。&/blockquote&但是,人类有一些被禁忌的愿望,即要求造成一种自由与必然统一的状况。&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log.sina.com.cn/s/blog_492faa8f0102wo2e.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弗洛伊德&/a&在揭示这些愿望的广泛性和深刻性时,对它们是持提倡态度的。&br&&br&在发达的意识领域及其创造的世界中存在的一切自由,都只是派生的、不彻底的自由,是以放弃完全满足需要为代价的。&br&&br&就幸福乃是需要的完全满足而言,文明中的自由本质上与幸福是相对立的,因为这种自由对幸福作了压抑性的改变(升华)。&br&&br&相反,心理人格中最古老、最深层的无意识倒是达到完全满足的内驱力,在这里没有缺乏和压抑,&b&因而这是自由与必然的直接同一&/b&。&br&&br&弗洛伊德认为,这种在意识中被禁忌的自由与必然的等同在无意识中却得到了支持,因而它的真实性虽然受到意识的否弃,但仍经常萦绕于心际。它还记忆着个体过去的、实现完全满足的那些发展阶段。&br&&br&&b&而且过去仍在对未来提出要求,因为它使人产生了以文明成就为基础重建天堂的愿望。&/b&&br&&br&如果把记忆这种重要的认识方式作为精神分析的核心,它就远不止是一种治疗手段。记忆所以具有治疗作用,是因为它具有真理价值。而它所以具有真理价直,又是因为它有一种保存希望和潜能的特殊功能。&br&&br&虽然成熟的、文明的个体出卖甚至剥夺了这些希望租潜能,但由于它们在个体的朦胧的过去曾被实现过,因而也不会被个体完全忘却。&br&&br&现实原则限制了记忆的认识功能(慧田哲学注:限制了它对往日的幸福体验的依恋),从而使人不再产生有意识地重建这种幸福的愿望。&b&精神分析解放了记忆,从而使个体受压抑不再是合理的事了。&/b&&br&&br&由于认识让位于重新认识,幼时被禁的形象和冲动开始说出为理性所否定的真理。倒退具有一种进步功能。&br&&br&重新发现的过去提供了一种现在正受到禁忌的批评标准。而且,记忆的恢复还伴随着幻想的认识内容的恢复。&br&&br&精神分析理论把这些心理机能排除在白日梦和虚构这些不确定的领域之外,从而恢复了这些机能的严格的真实性。这些发现所具有的力量最终将冲破产生和限制它们的那个框架。&br&&br&解放过去,并不是要使过去与现在调和。与发现者自己施加的限制相反,面向过去的结果将是面向未来。追回失去的时间成了未来解放的手段。&br&&br&&i&今日题图为慧田读者原创作品,未经允许禁止使用,查看详情到&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log.sina.com.cn/zszwyds&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哲学&/a&人公号下回复关键字「封面人物」。&/i&&br&&br&Via:慧田君编|有异议请私信其微信「cc2cc-net」
编者按:本文来自马尔库塞的《爱欲与文明》,黄勇老师译;慧田君刊载此文仅用做学习交流分享,转载者请注明来自「zhexue-ht」。 弗洛伊德,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开创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促进了动力心理学、…
这学期选修了一位海德格尔研究专家的尼采课。课程还没结束,忍不住写几个字,以后有机会再完善。&br&&br&尼采的will to power 是&b&本体论&/b&层面的,也是尼采思想的&b&核心和总束&/b&。&b&所有一切都可归纳统摄于will to power 之下&/b&。Life is will to power,但 will to power 不限于life,它包含一切。个人认为把power译为权力,有欠佳,这样会导致一种类似尼采所反对的“虚假的平等主义者对于&b&权势&/b&渴望”的错误理解。(见《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塔兰图拉毒蛛》一节)。就像中文所译的“实用主义”可能会使人产生误解一样。对于will to power 而言,“&b&我”是不存在的&/b&。就像他在《善恶的彼岸》中论证的只有思想在思考,而思考的主体“我”是人们虚构出来的历史概念一样。&br&&br&我个人认为尼采所大致表达的意思是我们都在will to power 之中,will to power 是背后支配的力量,所以没有“我想追求权力”,”对他人意义不大“这回事。&br&&br&在《善恶的彼岸》一书中我们大致可以梳理出will to power =force=effect=energy。Force和effect看似两重,实则一体,一个东西,就是will to power。&b&Will to power 之后什么也没有。&/b&Life is the manifestation of will to power.&br&&br&下面补充下教授讲授《善恶的彼岸》时关于will as will to power (就是will to power的意思)的几个要点:1, not the rational will,2,not a faculty(passive)(他曾重点批驳了康德关于人类faculty及引申出的范畴表学说,大致也是认为是人造的东西)3,not(merely)human 4,essentially an active being-at- work。&br&&br&关于你说的&如果说will to power 是对所有现象的客观解释,不就是在说这是个绝对的、客观的、脱离视角的metaphysical truth?&&br&我之前也有这个疑问,这样不就是尼采本要批驳的”传统形而上学“了吗?就像anti-fundamentalism最后也成为一种fundamentalism?&br&&br&问过教授加上我自己的一点思考认为可以从这些地方看出端倪。首先从之前尼采对于思想的主体”我“的质疑及他其他的一些质疑可看出他对这种传统意义上的主客二分,身心二分之类的彻底的质疑,所以will to power 从来就不是个客观的真理,我们都处在will to power之中。&b&对于will to power是没有这种主客之分的。&/b&其次,在《善恶的彼岸》中尼采否认了faculty和potential, 只承认一切的都是becoming,这是对赫拉克利特思想的继承,&b&已经是对于侧重being的形而上学传统的一个反对&/b&。其三,而尼采他虽然也把thinking 置于比consciousness更高的位置,把will to power 作为他学说的总束。但这种放置得更高并不是传统哲学metaphysical 意义上的,而&b&是基于time and temporal 意义上的&/b&。最后在相当程度上可以划归为时间,意志在时间中的流动,而非traditonal philosophy最终划归为形而上学的理念。&br&&br&而尼采对于时间的理解正是他学说的另一个命门,也就是&b&永恒轮回&/b&的理论。&br&&br&我尼采学得也不好,恐有谬误,逻辑多少也有点混乱,时间仓促,题主见谅。
这学期选修了一位海德格尔研究专家的尼采课。课程还没结束,忍不住写几个字,以后有机会再完善。 尼采的will to power 是本体论层面的,也是尼采思想的核心和总束。所有一切都可归纳统摄于will to power 之下。Life is will to power,但 will to power 不…
QWQ填坑小队第一发前来报道~(窝可能解释这个作为尼采而言他学说里“唯一肯定性的部分”需要花上一些功夫~如果泥们觉得冗长难读可以试试下面那个匿名小哥的~也不粗~)&br&&br&【&b&这次窝要用到《查拉图》和《权力意志》两个文本互相进行解释,《查拉图》主要是讲述尼采自己对这个概念的辨析,而《权力意志》则用来补充和说明&/b&】&br&&br&
1.&b&权力意志之前&/b&&br&&b&(&/b&在此我们假定了你已经抛弃或悬置(存而不论)那些一般对权力意志的看法,即权力意志不过是强调强者通过暴力控制弱者的方法。窝认为这种说法确实包含了一些事实,但是以这样尼采最激进理论中的一部分来看待整体/简单来看这个概念,窝想都是有问题的【窝会在下文尽量分析其形而上学意义和思想变化的同时加入这部分对道德理论的分析,QWQ条件是窝想的起来啦~】)&br&
窝们有必要先来谈谈尼采哲学的基本任务是啥?(窝在之前一个关于“奴隶式道德”的回答里有过比下面更完整的描述~下面这个已经足以让我们继续下去,有兴趣可以去看看~)一言蔽之,那就是“&b&要破除西方几千年从古希腊开始的柏拉图主义及其变种(基督教和现代性)所必然带来的虚无主义,并使人类摆脱虚无主义的命运迎来朝霞&/b&”&br&
那么为什么柏拉图主义会必然导致虚无主义?或者尼采所言的柏拉图主义究竟是什么呢?在尼采看来柏拉图这套学说的基本思想“&b&确立一个与此世对立并且永远无法到达的彼岸世界,并且还要成为此世的原则和根据实际上统治了西方几千年的哲学和思想并且极其危险,因为柏拉图宣称了一个虚假的不存在的彼岸世界,彼岸世界还要规定和限制此世。所以人们追求一个永远无法达到的彼岸世界,而忽视了此世,就必然导致人们思想与生活上的分裂,最终导致虚无主义的未来、人类历史的终结”&/b&&br&所以尼采寄希望于超人,用超人(此世的肯定者/价值的创造者)来代替上帝(根本上是柏拉图主义所分裂的彼岸世界,一种此世的否定者/价值的给予者),来克服虚无主义填补价值的空缺&br&,只不过作为一个理想目标,查拉图和他的门徒都觉得遥不可及。目前为止似乎一切都很美好,可问题在于,&b&这样一来超人与柏拉图主义所言的真实世界(彼岸世界)或上帝究竟有什么区别呢?&/b&&br&&b&
海德格尔&/b&对尼采哲学有一个著名的论断,他认为尼采哲学的全部不过是“&b&柏拉图主义的颠倒”(&/b&就超人学说而言,这一论断无疑非常准确)综观《查拉图》的第一卷中查拉图斯特拉的全部言辞,超人几乎在所有方面构成了柏拉图主义的对立。但海德格尔的论断还有一层更深的含义:作为“&b&柏拉图主义的颠倒&/b&”,超人学说恰恰是一种“&b&颠倒的柏拉图主义”&/b&(因为超人几乎就是上帝的颠倒)。倘若海德格尔所言不虚,那么就几乎等于宣告了查拉图斯特拉(尼采)的死刑,&b&因为这意味着尼采对柏拉图主义的批判恰恰促成了柏拉图主义的最后完成。&/b&这究竟怎么回事呢?或者窝们该如何看待这种说法呢?为此,窝们需要进一步分析查拉图斯特拉对超人概念的规定。&br&
从上面叙述上来看,超人作为“尘世的意义”似乎包含两个方面的规定:&b&它一方面是对尘世或生命的肯定,另一方面是生命的自我肯定&/b&。但毫无疑问这两个说法其实&b&互相抵触&/b&。因为前者表示超人实际上是一种&b&被创造物(也就是超人要为尘世或生命赋予意义)&/b&,而后者表示&b&超人就是这种创造本身(生命本身&/b&)&b&,是生命的自我创造。&/b&这样一来超人学说的一种无法解决的内在矛盾就凸显了出来【&b&简单来说,超人学说所承诺的追求真理反对一切对谎言,但这种学生本身就是一种生命创造出来的谎言,一种最大的谎言&/b&】 &b&一方面,超人学说作为对柏拉图主义的否定,超人反对一切谎言和自欺,追求真理并把“一切价值都是生命的创造”这一真理贯彻;但作为一种被创造物,超人学说恰恰本身就是一个生命创造出来的谎言。&/b&(这样看来超人学说的矛盾就在于,&b&他一方面坚持不顾一切追求理智,反对任何形式的谎言;但他本身就是一种谎言,不过是一种反柏拉图主义式的谎言&/b&)&br&
所以,通过对超人这一概念的规定,海德格尔的这一论断目前还是对的。超人学说无疑就是一种“颠倒的柏拉图主义”。说到底,&b&超人学说仍然分享了柏拉图主义的基本信念—解决理性和信仰的绝对冲突(&/b&它即追求真理,又肯定谎言;即要求无条件的怀疑,又要求无条件的信仰;即想成为哲学,又想成为宗教。)在这种意义上,至少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一卷,&b&尼采在早期提出的核心问题:“既然生命需要谎言,而真理危害生命,那为什么要追求真理,而不是谎言?”(从这种意义讲他依然没有超越克服柏拉图主义)&/b&&br&
但海德格尔的错误在于,他把这个临时性的超人学说当做了查拉图斯特拉(尼采)思想的全部。(他不愿意严肃对待《查拉图》的戏剧风格,&b&因此查拉图斯特拉作为一个戏剧人物,他的思想和言辞要结合行动来展开并且综合。如果超人学说真的就是查拉图斯特拉最后的结论,那他何苦还要再次甚至第三次下山呢?而《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后三卷也没有写作的必要)&/b&实际上,在第一卷的最后,&b&查拉图已经觉察到了超人学说的困境&/b&,否则在他准备重新上山时,也就不会语焉不详的警告门徒:“&b&是的,窝劝你们离开我,并且抵制查拉图斯特拉!最好因他而羞愧,或许他欺骗了你们。”—《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S.101&/b&在其后山上独居期间、正是为了克服超人学说的困境,查拉图斯特拉领悟了新的智慧—“权力意志”。&br&【&b&虽然下面对权力意志的说明侧重分析脉络,但是窝在此也列出楼主的一些对尼采这个概念的疑问在下面会回答出来。1权力意志是否是一种心理学概念?2权力意志是否是一种变种的形而上学?3权力意志与尼采本人惯用的“透视(视角/视域)主义”是否冲突?】&/b&&br&&b& 2 权力意志&/b&&br&上回书说到查拉图斯特拉在回到洞穴里度过了数月、数年的光阴。在这期间,他又领悟了新的智慧。跟第一次下山时的情景一样,他也“为智慧的充溢感到烦恼”,所以希望再次下山,将智慧带给门徒们。可在一天清晨,他在噩梦中被突然惊醒,原因是他梦见了这样一个奇怪的情景。他梦见一个孩子拿着镜子走到自己面前,但镜中的形象不是查拉图斯特拉本人,而是一个“魔鬼的怪胎和嘲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o第二部o拿着镜子的孩子》)&b&这里的“孩子”就是象征之前第一部里查拉图斯特拉的“超人学说”&/b&而镜中的自己则表明,这个学说本身已经破产了。为此他本人也说到“&b&我的学说陷入了危机,稗草要称为麦子了!我的敌人变得强大起来,他们扭曲了我的学说,我挚爱的人们必然会因为我馈赠给他们的东西而感到羞愧”—《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S.106&/b&&br&不过一定要注意的是,查拉图斯特拉所经历的不过是一场梦,事实上他没有亲眼目睹。也就是说,&b&超人学说之所以陷入危机,并不是因为敌人的扭曲,而是恰恰因为它自身的困境。而查拉图斯特拉本人意识到它自身的危机,也正是因为他领悟了新的智慧—权力意志。&/b&在&br&权力意志的指印下,他意识到所谓超人也不过是权力意志编造出来的谎言,一种“颠倒的柏拉图主义”。所以他准备下山将“权力意志”赠予那些还信仰超人学说的门徒们。下山之后,他开始对门徒进行一次对柏拉图主义的猛烈批判的演讲(当然也就是那些老生长谈内容,窝们提到很多次没必要进行很细的文本分析)门徒的反应其实也在意料之中,都拒不认同。这正如尼采早期所言,民众出于安全和自保的需求,下意识的拒绝“&b&万事皆虚,万物皆允”的真相&/b&,生活在某种自己编造的视域中,并将其当成绝对不可侵犯的真理。&br&
窝相信读者姥爷和窝都被尼采吊足了胃口(因为在下面他才有剧情来进行阐释),窝们到目前为止还没明确知道权力意志(真理)到底是什么?这个学说究竟超越了什么?&br&
在一天傍晚,查拉图斯特拉师徒四人呸和门徒在森林里散步,遇见一群烧酒在偏偏起舞,于是他为少女们吟唱了一首“舞蹈之歌”。&b&从形式上来看,这是查拉图斯特拉在和两个女人—即生命和智慧(真理)的对话。&/b&&br&&br&
【在&b&这来一个小插曲~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有一句名言:“你要去见女人吗?别忘记带上鞭子。”很多人到拿这句话大作文章,别说不尊重女性甚至直接和SM扯上关系ooo实际上女人在这里指代的是反复无常的生命(权力意志或真理),我们就不难发现这是尼采在批判传统的柏拉图主义。因为柏拉图主义蒙蔽了真理(或不自知),所以才会用鞭子粗暴的对待生命。强加给它某种不存在的东西(真理或德性)。而查拉图斯特拉则正好相反,他的真理是对生命的敞开,是对永恒轮回(万物皆虚,万物皆允)的最大祝福和接受肯定。】&/b&&br&&b&
首先先看关于生命的对话(《查拉图》S.140)“生命啊!我最近直视了你的双眼!当时我自己似乎沉入了深渊ooo你说“凡是他们无法探究本源的,便称为无垠的深渊。但我不过是变化多端的、狂放粗野,完全是一个女人而且是没有德性的女人ooo但你们男人总把你们的德性赐给我—唉,你们这些有德者啊!”&/b&&br&这段话的意思西方历史几千年以追求真理为己任,但是实际上没有获得关于生命的真理,&b&反而将自己的智慧(德性)强加给生命&/b&。所以当查拉图斯特拉去以传统哲学的方法探究智慧,没想到却落入了无垠的深渊,还受到了智慧的无情嘲笑~&b&因为他无非是按照过去哲人所做,把自己的智慧强加给生命(真理&/b&)【&b&在这里窝们可以看到尼采对他早期的核心问题“既然真理和生命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那为什么我们要选择真理而不是谎言?”的回答的一半。因为他认为,如果窝们选择了生命,则必然遮蔽了真理。真理一但遮蔽就对生命有害,而最后即没得到真理,也毒害了生命】&/b&&br&当查拉图斯特拉反过来同智慧交谈时,智慧却意外的充满嫉妒&b&,她说到“你有意志,你渴望,你爱,仅仅如此,你才赞美生命”《查拉图》.S.140
&/b&&br&这一点表明&b&,查拉图斯特拉之所以爱智慧(追求真理),归根到底是他深爱生命(换句话说,智慧之爱本质上还是一种生命之爱)&/b&所以当生命反过来问“智慧是谁?”的时候查拉图斯特拉情不自禁的说到“她或许充满恶意和虚伪,完全是一间闺房”&b&这其实也就是说生命和智慧一样是女人。正因此,生命才这样反问“你(ya)在说谁啊?大概是在说我吧?”&/b&【&a href=&tel:2333333& class=& wrap external&&2333333&/a&这段对话太萌了,几乎可以想象查拉图斯特拉一脸黑线】&br&&b&因此,查拉图斯特拉才终于明白了生命的真理,生命就是权力意志!【我们接着对生命的回答的含义往下看,为什么选择真理呢?因为生命就是权力意志(真理),真理并不是对生命的否定和危害,而是对生命的肯定,追求真理也就意味着对生命的追求】&/b&&br&&b&
所以窝们来综合上以上描述,权力意志是尼采察觉到自己的超人学说无非是一种“颠倒的柏拉图主义”最终他会以对柏拉图主义的批判成为最大的柏拉图主义者(而其中根本逻辑在于,他还是跟随了柏拉图主义对真理和生命之间的矛盾性解决方法的思路,以追求生命(成为超人)为第一而不是追求真理,这样之后让真理遮蔽变的有毒,而最终危害生命) 而权力意志学说则发现了,生命就是权力意志,连超人也不过是权力意志编造的谎言,所以我们的眼界应该向权力意志本身,而追求权力意志也即意味追求生命(而对比之前,尼采完全换了一个思路来解决柏拉图主义思路的问题,我们应该选择真理而不是生命,因为生命就是权力意志(真理),追求真理就是追求生命】&/b&&br&&br&&b&
【&/b&在此我们先对权力意志的脉络分析告一段落,窝主要强调的是权力意志概念在尼采哲学体系里重要的地位和为什么如此重要。但是这还不够,按照查拉图斯特拉本人同时还是权力意志导致了一个“致命的真理”如果我们不能理解为什么“致命”也不能完全理解权力意志的完整内涵。但是目前窝还是主要解决题主的问题~以后看的人多了再说吧~】&br&&b&3权力意志的辨析 &/b&&br& 窝之前说过要在下面解决一些楼主提出的问题,1&b&权力意志是否是一种心理学概念?2权力意志是否是一种变种的形而上学?3权力意志与尼采本人惯用的“透视(视角/视域)主义”是否冲突?(这&/b&是窝简单归纳出来的,并不一定符合楼主原意。而且我们通过否定的形式也并不能很好确定权力意志的定义)&br&
所以我们先给权力意志下一个简单的定义,“&b&一种永恒不停的生成转化一切的力量”
&/b&然后我们就开始讨论。1&b&权力意志是否是一种心理学概念?回答是否。&/b&首先尼采本人就很害怕读者将这个概念误解为心理学和人性角度来理解(当然这与什么政治狂人的政治正确无关,也并不是政治哲学的范畴,&b&而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本体论的概念),不但这是因为他是一套后形而上学本体论学说,更关键的是与人本身无关(比如你当然可以说古希腊哲人运用自己的权力意志,发动了一场奴隶的革命,伪造了彼岸世界。但是必须注意的是,所谓哲人、古希腊、以及这一切的一切都不过是权力意志本身的生成与不同的转化。古希腊哲人,以及这个被创造的世界,都是一种被动的(反应性)、二级的关系,只存在一个主动的、一级的,即是权力意志)&/b&根本上说&b&权力意志是一种强的一元论形而上学【&/b&相关论证比较繁碎,但是还是不乏洞见和有趣。在《&b&权力意志》.p.354首先&/b&他反对用一种唯物反映论或物理主义解释这个世界,我们假定外部事物刺激感官产生感觉,引起生理的变化。但尼采用生理学和历史学反对,例如就拿快乐和痛苦来说,他认为“快乐”和“痛苦”的感觉是由特定的文化价值所决定而非一般物理规律,比如受虐狂,痛苦也许是快乐的前提,二者并非截然对立。而禁欲主义者也可以通过自己对肉体的鞭挞谴责和假想的升华来创造快感。所以引起生理变化的心理变化也复杂多变。尼采认为这一切都与人所拥有的权力意志而变化】&br&&b&2权力意志是否是一种变种的形而上学(传统意义上的)?回答是否。首先我们反复强调尼采的哲学是对传统西方哲学最大的批判者,根本在于他反对有一个彼岸世界(上帝、绝对精神或主体)这样的,永恒不变的、超越此世、还要为此世为根据的学说。【其实我们从权力意志本身来看还有一层意思,&/b&我们之前没怎么太讲,但是在第一个回答里提到过主动、被动,尼采认为拿物质/意识(精神)来作为世界的最终解释,&b&都是拿被动的思想来取代真实的主动思想,然而被动的只不过是主动的生成,这实际上是否定了真理的多样性以及实现这样真理的多种途径—《&/b&权力意志》o376—377“&b&最根本的错误在于ooo我们将它作为生命的标准或前提,并将他赋予最高价值:是错误的以部分代替整体ooo但是这却使生活发生畸变;可能正是因为“上帝”和总体意识这些概念ooo因为我们已经消除了总体意识的概念,这使我们感到轻松,不用被迫做悲观主义者—我们对存在最大的指责就是上帝的存在”】&/b&而权力意志却恰恰相反,&b&权力意志本身就是反覆无常、为此世创造价值并且肯定“万事皆虚,万事皆允”(永恒轮回)&/b&也就是权力意志本身是对柏拉图主义传统的西方哲学的批判,&b&你可以说这是新的形而上学(哲学)但是并不能说他就是纯粹反形而上学(哲学)&/b&
QWQ填坑小队第一发前来报道~(窝可能解释这个作为尼采而言他学说里“唯一肯定性的部分”需要花上一些功夫~如果泥们觉得冗长难读可以试试下面那个匿名小哥的~也不粗~) 【这次窝要用到《查拉图》和《权力意志》两个文本互相进行解释,《查拉图》主要是讲…
尼采宣称“上帝已经死了”,然后他又亲手捧出了新“上帝”,这就是所谓的“超人”。&br&&br&“超人”皆为意志超凡,伟大卓越之辈,他们不因人身的软弱、懒惰、猜疑、贪婪等一切所动,他们可以驾驭不利的环境,他们能够主宰平庸之辈,他们超越自我,也超越别人。而且他们注定要超越别人,因为:&br&&br&““超人”高于人犹如人高于动物,人只是“超人”与动物之间的一条过渡的绳索。人或者走过这条绳索成为“超人”,或者掉下深渊摔死归于毁灭,或者留在此岸退回动物界,成为“超人”是光荣的,掉下深渊摔死是可敬的,退回动物界是可耻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br&&br&尼采认为,要脱离动物本性,并达到“超人”的境界需要走过深渊。只有一条绳索可以踏过深渊,而有史以来,能够攀援那悬浮于深渊之上的绳索而抵达光辉的彼岸,并成为“超人”的,寥寥无几。尼采也没有把自己看作“超人”。他只不过是认为颓废和孱弱的人类,需要“超人”出现来改造并拯救他们。&br&&br&而事实上,更多的人自认为“超人”,他们怀着远大而又光荣的理想,带着崇高而又纯洁的信仰,争先恐后地从绳索上爬过去。这其中,有的人昏了头,自己掉入深渊;有的人害怕了,无路返回落入深渊;有的人瞎了眼,踩空坠入深渊;有的人衰落了,手软坠入深渊;而更多的人,是被其他人推搡、击打、抛入深渊。&br&&br&这个所谓的深渊,即是人性本身。&br&&br&极少数抵达深渊彼岸的,当他站在一览无遗的理想王国,呼吸着未来人类的清新空气时,他已经成了尼采所说的“超人”。倘若他回头凝望深渊的话,看到的将是一片浮尸遍野、血流滔天的境地,那些填入深渊的躯体与血浆,都来自他原先的同类,而正是这些同类的尸骸,为“超人”铺平了道路。“超人”之道,是充满血腥气味的和恐怖气氛的深渊之路。&br&&br&那些坠入深渊的人类,恰好让他成为全新的人类,或者说,新的上帝。而在上帝眼中,万物皆为蝼蚁。&br&&br&“超人”高踞于整个人类之上,占有一切,统治一切,超出善恶观念之上,不受良心的责备。他们傲视一切,远离庸众,决不像燕雀那样结队飞翔,而是象雄鹰那样,张牙舞爪,独来独往,驰骋逍遥,没有任何朋友。诸如毕加索、乔布斯之类。&br&&br&“超人”具有使命感,他创造并传播真理与美德,他必须带领末人渡过红海,给他们应许的富裕和繁荣。而在这征途中,他毫不犹豫地抛下弱小低劣者,毫不妥协地碾压持有异议者,毫不留情地诛杀反抗抵制者。这些人有希特勒、列宁等。&br&&br&“超人”是不会在意深渊的,因为深渊成就了他,他自己即是深渊。&br&&br&对于”超人“与”深渊“,表达得最为形象的影视作品,是诺兰的《Batman:The Dark Knight》,他塑造了Batman和Joker这两个“超人”。一个为理想中的正义打击犯罪,一个为理想中的犯罪而犯罪,他们虽然互相对立,但本质上是同一类人,能够主宰凡人的”“超人”“。&br&&br&Joker在杀人放火之时没有一丝犹豫,他已经超越世俗的道德与律法之上,他已经化身为深渊。而Batman却始终恪守原则,尊重法律,从不杀人。他心知,只要自己迈出了那一步,之后也就再也收不回来了,因为前面即是深渊。&br&&br&Batman厌恶Joker、惧怕Joker、反对Joker,因为他从Joker身上看到了另一个自己。Joker即是一个深渊,当Batman凝视深渊时,看到的是一个带着黑面具的上帝。&br&&br&这个上帝可以穿着紧身衣和长披风,驾驶战车穿行都市间,打击一个个罪犯;这个上帝也可能披上黄袍,给自己加冕为王,让哥谭成为世袭领地;这个上帝更可能穿上科学与真理的外衣,宣传平等而又繁荣的崇高理念,把哥谭建设为美丽新世界。&br&&br&当夜幕降临,维恩庄园的地下岩洞中,Bruce Wayne打开战备库大门后,他究竟拿起的是Batman的面具,还是Joker的油彩呢?&br&&br&你不可凝视深渊,因为深渊也在凝视着你,时间久了你就成为它。
尼采宣称“上帝已经死了”,然后他又亲手捧出了新“上帝”,这就是所谓的“超人”。 “超人”皆为意志超凡,伟大卓越之辈,他们不因人身的软弱、懒惰、猜疑、贪婪等一切所动,他们可以驾驭不利的环境,他们能够主宰平庸之辈,他们超越自我,也超越别人。而…
谢邀。好问题,之前在知乎上看过一样的问题,但是没有人正面做出很好的回答。我完全不懂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尝试扯两句,抛砖引玉。&br&&br&&b&这句话出自《善恶的彼岸》146,处在第四章《箴言和插曲》之中。从谋篇布局上来讲,这句话解释起来有三个困难:&/b&&br&1、第四章在整个《善恶的彼岸》中处在相当奇怪的位置。总的来讲,第一到三章构成一个整体;第五到九章构成一个整体。这些章节都相对融贯且有一定之主题。唯独第四章在里面找不到一个位置。而且整个第四章的内容都相对杂乱,似乎只是一些思想片段之集合。&br&2、在第四章的所有格言中,大部分条目都是1882年手稿中的,只有14条是后来加上去的,而146条就是其中一条。因此,非常重要的是,尼采为什么要把这条加进去?&br&3、从第四章内部的结构来说,144、145、147、148讲的是一个主题,但是中间偏偏插进去一个146,显得相当突兀。&br&&br&我觉得以上三点足够体现出这一条的重要与困难,然而我大致翻了一下相关文献,没有看到有人专门解释过这一条。&br&&br&&b&我自己尝试给出两种解释:&/b&&br&&b&1、&/b&“怪物”(monster)和“深渊”(abyss)【不懂德文不装逼,用的是Cambridge的英译本】在尼采的哲学中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我觉得几乎都可以成为特指术语的。&br&在这里,我认为&b&“怪物”指的是柏拉图的苏格拉底&/b&。尼采在第190条中通过改写荷马的笑话:&柏拉图在前面,柏拉图在后面,中间是奇美拉&(&i&prosthe Platon opithen te Platon messe te Chimaira.&/i&)将柏拉图包装过的苏格拉底比作了怪物奇美拉。&br&而&b&“深渊”我认为指的是虚无主义&/b&,尼采似乎谈到过“abyss of nihilism”和“abyss of suspicion”。&br&综合第四章的全篇,这一章谈的主要是认知者(knower)的问题。而《善恶的彼岸》的副标题是“Prelude to a Philosophy of the Future”。&b&因此,我认为这句话描述的是通向未来哲学之路上的危险。一个新哲学家必须同时和两个东西纠缠,一个是柏拉图包装过的苏格拉底,或者说柏拉图式的形而上学;一个就是虚无的深渊;新哲学家必须打倒前者,同时直面后者才能建立起未来哲学。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有危险,即(1)被柏拉图式形而上学同化,成为它的某个翻版;尼采会认为柏拉图以来的整个哲学史都没有摆脱这个危险;(2)沉沦到虚无之中。&/b&&br&在这种解释下,”搏斗“和”凝视“都是比喻,不必纠结于字面。&br&&br&&br&&b&2、由于144、145、147、148讲的都是男女问题,而唯独146看起来较为特殊,因此,我们可以猜测,146讲的也是男女问题。&/b&【这就比较扯了】、&br&
所以,&b&在这里,尼采其实是把女人比作“怪兽”和“深渊”。而男女关系其实只有两种:(1)男人同女人缠斗。(2)男人凝视女人。(我们这里可以想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传统,即爱本身是一种凝视)&/b&。【我觉得这两个比喻非常形象传神】&br&
这样一来,这句话就很好理解,它不过刻画了两种男女关系。表现了尼采一贯对女人的贬低。&br&&b&举个例子,一个男的和一个女的呆的时间长了,你就会发现他们两个人长得越来越像。从父母身上最能看到这一点。&/b&【这算什么例子!!】&br&&br&以上是我尝试给出的两种理解,第一种我觉得比较学术,可能会符合尼采解释的一个趋势;第二种比较逗逼,但我自己很喜欢。&br&但无论如何,最需要避免的是把尼采解释成心灵鸡汤。尼采的格言顾然不是严格的论证,但也不是空泛的人生体验,必须注意他的格言具体所谈的对象,以及每条格言在谋篇布局中的位置。
谢邀。好问题,之前在知乎上看过一样的问题,但是没有人正面做出很好的回答。我完全不懂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尝试扯两句,抛砖引玉。 这句话出自《善恶的彼岸》146,处在第四章《箴言和插曲》之中。从谋篇布局上来讲,这句话解释起来有三个困难: 1、第四章在…
&b&关于哲学的十大误解&/b&&br&&br&&p&哲学是一门神奇的学科,它在中国大陆长期处于被误解的状态。官方更是将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这种意识形态宣传为唯一正确的哲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比利海灵顿哲学摔跤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