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炉 铜制香炉 莲花香炉图片 请赐教 这是什么时候的物件? 器形到什么时代?

铜香炉是铜做的焚香器具,(西关铜艺)是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品。铜香炉虽然质地相同但是不同时代的能工巧匠们却把他们做成了作成种种形式。铜香炉

亦有多种﹐有熏衣铜香炉﹑或陈设铜香炉﹑或敬神供佛铜香炉。铜香炉中最知名的是明朝制造的

熏衣铜香炉﹑或陈设铜香炉等

的历史在中国由来已久,汉代著名的

就是人们为熏香而设计的。

为材料,汉代的博山炉就是青铜制成的。其实,熏香并不完全是古代文人生活中的点缀,它还有熏香衣物、消除疲劳以及驱散蚊虫等作用。汉代以后,香炉的材质逐渐丰富起来。宋代出现了瓷制的博山炉,但是它禁不住香粉的烧烤,很快就变成了文人的把玩之物。诸如此类,以后出现的玉质香炉、翡翠香炉等等,也都是一种用来陈设或者把玩的观赏品。与实用器相比,陈设器的价值也许更高。

明代宣德皇帝在位时,为满足玩赏香炉的嗜好,责成宫廷御匠参照皇府内藏的定、汝、官、哥、均等名窑瓷器的款式,以及《

。为保证香炉的质量,工艺师挑选了金、银等几十种贵重金属,与红铜一起经过十多次的精心铸炼,成品后的铜香炉色泽晶莹而温润,

的铸造成功,开了后世铜炉的先河,在很长一段历史中,

宣德三年利用这批红铜开炉共铸造出了三千座香炉,以后再也没有出品,这些宣德炉都深藏禁宫之内,普通百姓只能知其名而未见其形。经过数百年的风风雨雨,真正宣德三年铸造的铜香炉极为罕见。

据历史记载,宣德三年,皇帝下旨铸铜炉,合计一万八千余件,现竟然失落得几乎无迹可寻,就连台湾的故宫博物院,也仅收藏了四座。其实,当时

除了供御用外,也用来分赐给诸王、臣下及京内各郊祭坛,甚至于各地的闻名寺院,分布得非常广泛,然而在改朝换代之际,许多宣炉(包括后仿炉和私款炉),不但失散了,甚至于销毁,至今宣炉已成为可遇不可求的珍品,后仿炉、私款炉亦珍贵。原因是宣炉在短短的四五百年间遭到了多种劫难。

是明朝最后一朝,内忧外患,连年战争,国库空虚,崇祯曾将内府库藏的历代各种铜器,全数发给

,拿去熔铸钱币,其中包括上古三代及宣德年间的铜器。

年,亦是内忧外患,连年战争,国库空虚,为了发行钱币,不惜把皇宫、内廷保存的各种铜器(包括皇室历代旧藏的铜炉、薰炉、铜龟鹤等)毁掉用以铸钱。

日本人做枪炮缺乏铜料,于是在我国各地搜集铜器,熔化后改做枪炮。如北京

内正殿原有高达十几米的铜观音像,在民国时期被日本人毁掉,换成了木制观音像即是一例。

第一次是在1950~1953年抗美援朝时,战争需要大量的枪炮弹药,便发动民间收集“旧铜”,从各地所收集来的旧铜器中,自然有不少的铜炉。

第二次,1958年大跃进大炼钢铁时,全民征集铜铁,老百姓家里的铜器,如铜盆、铜锅、铜勺、铜炉等都贡献出来了。

第三次,是在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中,各种古旧铜器,包括铜炉,自然作为迷信品“破四旧”被收集到铜材厂熔掉。虽然后来经文物部门拣选出不少,但已被熔化的自然也不在少数。这是建国后三次铜炉大劫难。

几十年来东西方的海外买家都大谈考古学,争相购买明清铜炉,然而有些人只会要求铜质精美,却不懂欣赏皮色的美丽,一些商人为了迎合买家,竟把旧炉磨成崭新的炉,破坏了不少好炉子。

有些玩家专门讲究炉色的绚烂,于是一些商人又将色皮剥蚀晦暗的旧炉,重新敷上色皮,破坏了原炉的美。

有些好炉,往往厚重,一些世俗的人怀疑是纯金铸造,就凿底部来化验,破坏了炉。或有部分铜炉的炉身镀了数量相当可观的黄金,人为地“杀鸡取卵”。

正因为明清铜炉历史上经历诸多劫难,损失惨重,造成今日真

已成凤毛麟角,后仿炉和私款炉亦成为珍罕的历史文物。

现代铜香炉本以仿古居多,虽然质地相同但是不同时代的能工巧匠们却把他们做成了作成种种形式。围绕

的自身意义在演变,大胆创新,造型新颖,比例协调大方,比起古代香炉,添加了一份活力,加浓了些色调,更加象征着国家的文化底蕴。现代铜香炉用途亦有多种,有熏衣铜香炉﹑或陈设铜香炉﹑或敬神供佛铜香炉。

高27厘米、炉口直径26厘米,炉身有

,上款为“光绪癸卯年季冬榖旦”,正款为“德溥南天”,下款为“沐恩弟子宣光德和号袁铭初敬涭,粤东省城天平街天成店造”,材质为

、兽头耳,炉身炉底连为一体。

这件炉虽然只有一百年的历史,但是比起来同时期所造的炉来,从它的特征、整体用料、做工来看,这是那个时期的最高档的东西了。这个炉直观来讲,一个是它的个头比较大,它的用铜非常的讲究,就跟它的重量有关,这个炉是有30多斤重,非常的沉,所以说它用铜的质地非常好。再一个就是它这个炉,本身是仿照那个大明宣德炉的样式所做的,但是一般的炉都是座跟炉是分开的,这个是合在一起的,它那铸造的难度就加大了。再一个就是它那两个狮子的兽头,雕工刻的非常精致,非常的到家,整体感觉这件炉,它的线条非常的流畅,有一种非常古朴的一种感觉。

。反复提炼,同时铜中加入金、银等贵金属,这样,愈烧愈纯,金银等贵金属便浮于表面,轻轻擦拭,便泛出光泽,所以说铜质非常精细,而作假者不知其内加入金银等贵金属,不了解其比例,因此从铜质上能鉴别真伪,须看宣德炉底、足,露铜精者为真,粗劣者为假。

第二,真炉色泽蕴藏于内,映出黯淡奇光,灿烂自然、柔和;而伪者照于外表,非自然生成。

第三,真假宣德炉不管是圆形还是方型,也不管是陶耳,还是桥耳、半环耳,相同型者,轻浮者为假,浑厚古朴者为真。

第四,真宣德炉的款识有一、二、四、六字款,如“宣”、“宣德”、“宣德年制”或“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结构严谨,字体规整;而假宣德炉一般为“大明宣德年制”的六款,随意书者为多,字体不规整。

第五,鎏金或散鎏金宣德炉真者,金水很厚,呈

闪白色;假者,金水薄,不均匀,显轻浮。

宣德炉的价值要根据实物的年代、品相、形制、款识以及是否有名人收藏过等等综合因素判断。

赐他一个象征着权力的大圭,大圭上携着“传之子孙,永世其昌”八个大字。正当他半梦半醒、回味无穷之际,有人来报皇孙

降生了。朱棣心念一动,不久,明太祖去世,朱棣以“清军侧之恶”为名发动

,皇孙朱瞻基深受宠爱,其父

元年五月,朱瞻基即位,改元宣德。他就是

,既是一个有较高文化素质的皇帝,又是一个生活充满情趣,热爱书画、喜欢射猎、斗促织和戏游无度的皇帝。他就是被后世誉为“太平

”、“守成之君”的明宣宗,明朝“

继位后,整个国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风行追求物质享乐。宣德皇帝检视宫内所有收藏品,总感慨遗失的太多,经常考虑要增加宫内的收藏物品。

据文献记载,宣德三年初,宣德皇帝得到了南方遢

(今泰国)刺加满霭进贡的几万斤

。这触动了他改善郊坛、太庙及

之鼎彝陈设的想法,于是决定用此铜铸炉。

  • 1. .百度[引用日期]
}

苏州博物馆藏明清铜香炉特展

展览时间:即日起至2015年1月4日

展览地点: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杭州南复路60号)

展览内容:苏州博物馆藏明清铜香炉100余件

介绍这个展览之前,一点君先说个故事。

当年,明宣德皇帝在位的时候,为了满足玩赏香炉的嗜好,特地下令从暹罗国进口了一批风磨红铜,并且命令宫廷御匠吕震和工部侍郎吴邦佐,参照皇府内藏的柴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名瓷器的款式,及《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等史籍,设计和监制香炉。

为保证香炉的质量,吕震战战兢兢地禀告皇上,欲制造出好香炉,铜还得精炼六遍。炼一遍,少一些,六遍下来,原料只会剩下一半。宣德皇帝财大气粗,精品意识超强,当即下旨精炼的次数不仅不减,还要翻番(炼十二次),并加入金银等贵金属。于是工艺师挑选了金、银等几十种贵重金属,与红铜一起经过十多次精心铸炼。经过巨大努力,宣德三年,极品铜香炉终于制作成功。

这就是著名的大明宣德炉,简称“宣炉”。宣德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黄铜铸成的铜器。这批铜料共铸造出3000座香炉,每只均大气异常,宝光四射,炉质特别细腻,如婴儿肤,色呈暗紫色或黑褐色。

明朝万历年间大鉴赏家、收藏家、画家项元汴(子京)说:“宣炉之妙,在宝色内涵珠光,外现澹澹穆穆。”

炉型较一般冲耳炉浑圆,双耳微微外撇,薄壁大膛,口沿似圆似方,处理极为精妙,颈部微收,腹鼓而肥,缓缓收向三足,足底平。炉底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铸款后修刀,“德”字有一横。此炉端庄大器,风姿卓越,皮色匀美。此类冲耳炉,明代中期至清代早期出现较广,该器即为清代冲耳之佼佼者也。

关于宣德炉的六字款,“故宫博物院藏宣德款铜器的断代研究”这一项目中的结论是:根据清代王应奎《柳南随笔》记载高江邨之宣德鳅而诗注中,曾将宣德款的书写者指向明初的书法家沈度。可见沈度对于宣德炉款识的影响很大。

该器为天鸡耳圈足炉,天鸡耳炉亦称凤耳炉,炉谱载:天鸡耳炉照宋定瓷天鸡锦边彝炉款式,赤金流天鸡耳锦边,本身棠梨色,用十二炼精铜铸成。配以白玉九龙穿花顶,沉香盖座。

该器敞口微侈,鼓垂腹,束宽颈,双侧肩饰天鸡耳,底起圈足,微外撇。炉底部阳文刻“宣德五年吴邦佐造”八字二列款。参展天鸡耳炉13件,10件为天鸡彝炉,3件为天鸡耳法盏炉,炉谱只载雁翎法盏及悬珠法盏炉,故天鸡耳法盏炉为加铸或后铸。

狮耳量形雨雪金三足炉 清

该器型来源于“狮耳三思炉”旧称“三元”或“三思炉”。炉底部减地阳文刻“宣德年制”四字篆书款,字体端正,刻画有力。

三思炉正名为三元太极炉,炉谱载:照元朝姜铸三元太极炉款式,本身棠梨色,赤金流狮首,用十炼精铜铸成。加铸者本身黑黄色,赤金流狮首。其形制多为桶身,饰以三道大箍,狮耳,衔环,平底,目前较不多见。

压经炉也称“琴炉”,乳足为正宗。炉谱载:照宋定窑压经炉款式,本身藏经纸色(即黄带白色),不施金彩,用八炼洋铜铸成。分高脚压经炉和低脚压经炉两种。

苏州博物馆藏炉,蜡茶色,底款为方形阳文楷书四字“宣德年制”,款框围边亦饰以嵌银丝迴纹。

通体嵌以银丝,饰云龙图案。此炉采用错银工艺技法,是铜器的装饰技法之一,系我国春秋时期发展起来的一种金属铸造工艺,在铜炉中又称“商金炉”、“商银炉”。“商”字的意思是“镶嵌”,就是“错金银”。

宣德帝将绝大部分宣炉陈设在宫廷的各个地方,也有一小部分赏赐和分发给了皇亲国戚、功名显赫的近臣和各个有规模香火旺盛的庙宇,此后,再也没有出品。所以这些宣德炉普通百姓只知其名未见其形。经过数百年的风风雨雨,真正宣德三年铸造的铜香炉极为罕见。

目前,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正在展出的“苏州博物馆藏明清铜香炉热展”,共呈现苏州博物馆藏明清铜香炉100余件,其中,就能看到“宣德年制”款的铜炉。

这些铜香炉不仅反映出明清时期古玩鉴赏界对宣德炉的追捧及仿古铜器的鉴赏态度,也成为那一时期文人、闺阁间盛行焚香活动的实物印证。

戟耳炉按器型可分圆形炉和筒形炉两种。按耳之不同可分方戟耳、圆戟耳、秃戟耳等。

该器为戟耳筒炉。其形直口,深直腹,上略阔,下微收,双耳为圆柱微倾,公正对仗,口壁底均厚,唯圈足深峻外撇。底饰以“玉堂清玩”四字刻款。玉堂清玩,相传为严嵩之子严东楼的字号,在宣炉中是后仿的私铸款。

该炉侈口,尖唇,浑圆腹,口沿设二冲天耳,炉身下承三乳足凸起而立。冲天,有崇敬上天之意。此类铜炉在皇室中颇受青睐,造型周正圆浑,铜质厚实,沉实压手。炉底有“琴书侣”三字款。此炉以上好铜料铸造而成,质地细腻,器表平滑光亮。敲击声音清脆而悠远,皮色猪肝红,实为少见,为古制炉中典型样式。

琴书侣,即吴邦佐,是宣德铸炉时的工部吏臣。后来自行开铸仿宣,落款有八字款、十六字款,亦有题为“琴书侣”三字款。

嵌银丝双耳圈足铜炉 清

炉谱载:象首大彝炉照唐天宝局铸象首彝炉款式,流金象首,本身蜡茶色,配以白玉太平有象顶,沉香盖座。加铸者本身杏黄色,金流口,象首墨勾。《沈氏宣炉小志》称 “象鬲多旧物,以上敞下束类古鬲式,故名,鬲炉 ”此类炉均为加铸或追铸之品。

该器炉耳双象形,象鼻圆滑,目光炯炯,浮雕精细,栩栩如生。外壁为栗壳色,通体光亮,光蕴于底。器身镶嵌银丝,饰以云气纹。圈足底部刻嵌银丝“石叟”二字款。

双耳荷叶瓣形三足铜炉 清

该器底部凿“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配以铜质底座。底座亦呈六瓣荷叶卷曲状,下设如意形足三枚。

花式炉在宣德炉谱中并未记载,只在坊间偶尔出现,比如海棠式四瓣炉、梅花式五瓣炉、菊花式重瓣炉等。

该炉仿侧卧寿桃形造型,将枝干制作成三足,叶片为握手。既可用于熏香,也可做为暖手之物,是铜炉中别具情趣之器。

狮耳长方形四足铜炉 清

炉谱载:台几炉照唐天宝局台几宫炉款式,用十炼精铜铸成,本身藏经纸色,不施金彩,炉底长方印款,楷书六字曰“大明宣德年制”,加铸者本身黄带白色。

此香炉即仿家具台几而制,其口长方,口沿方折,高束颈,两侧铸有天鸡耳,炉腹为覆斗形。四棱腿足劲挺直下,足底向内微卷。

象耳象足方形铜炉 近代

该器足根与底饰一圈弯曲云雷纹,被卷云状象耳断开,象首顶部镶嵌各色料珠,部分已脱落。象鼻粗短有力,略向内弯折。此炉造型优美,华丽富贵。

云雷纹与莲瓣纹相配合的雕饰,在元代的瓷器上已多出现,明代初年才广为流传,所作莲瓣丰腴逼真,缠枝卷叶相缀连,倍增高贵之感。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象”与“祥”字谐音,故象被赋予了更多吉祥的寓意,在铜炉里象的造型也被广泛应用。如以象驮宝瓶(平)为“太平有象”;以象驮插戟(吉)宝瓶为“太平吉祥”;以童骑(吉)象为“吉祥”;以象驮如意,或象鼻卷如意为“吉祥如意”等。

此炉侈口似盏,斜直腹,势如仰钟,双耳冲天,曲线之美,圆熟沉稳。下承象足,工艺精美,刻画精妙传神。

象足炉多为三足以象鼻状微内凹,该器三足微微外撇,在整体沉稳的基础上,凭添了一丝轻灵。

象鼻双耳嵌银丝铜炉 清

该器器身镶嵌银丝,饰以菱形云雷纹。三垂足中间嵌以“石叟”私铸款。

象耳炉多以象耳垂肩呈珥,该器一反常态,以象首为铺首,衔以活环,结合了压经炉的特点,使得整体既有象耳炉的沉稳,又结合了压经炉的灵动特点。

炉圈足内饰以四字阳文款“内坛郊社”,内底饰以双龙,内设“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

蚰龙耳炉,亦素风之炉也,为历来文人雅士,各色人等所好,以致传世颇多,广为适用。书房清供,玩赏雅趣,尤以工精铜佳,私款精雅者为尚,此炉为首选之。

棠梨色,渗金呈雨雪点,底为长方形阳文篆书“宣德年”款识。

《宣炉彝器图谱》中载“用赤金作屑,炼燎七次,水银薰擦入骨,作‘雨雪点子’,号曰‘渗金’”。渗金的方法有两种:分内外渗,“铄金炉”为内渗金炉,而“渗金炉”为外渗金炉。“渗金”即:炉的内外部渗“金屑”“金片”。渗金中的大金屑即称为“金片炉”,而小的金屑则称为“雪花金炉”。项子京在《宣炉博论》中形容“渗金”炉的金屑“淡淡穆穆,而玉毫金粟,隐耀于肤理之间,若以冰消之晨夜光晖,晶莹映彻,迥非他物可以比方也。”高档次宣炉在进行炉外“渗金”与“鎏金时,需用水银,水银的熔点低于铜,在铸铜过程中挥发而蒙于铜的表面,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色泽,望之如一尤物,好像能掐捏一般。

双耳、三足、口沿均鎏金,腹面黑底上雕凿鎏金缠枝莲花纹。莲花共七朵,花瓣中刻划出如丝花脉与莲瓣无异,除底部正中一朵外,其余六朵散布于器体之上。莲花之间穿插缠枝形如蔓草的枝茎,迴绕有如卷云,上刻二三线状叶脉,虽然并非原本主花的枝叶,无写实意义,却倍感繁缛精美。三足饰鎏金莲花瓣纹,分别由十四朵向上翻起的莲花瓣构成。

栗壳色,渗金银,呈片状。底为方形阳文楷书一字“宣”款识。

各种银色与金色同称流银、渗银等,金银同用之亦然,叫流金银、渗金银等。渗银炉,也称“铄银炉”。《宣炉彝器图谱》中有记载,但实际中由于银时间长了发黑,从外表上看也不易被发现,很象含铅炉。由于银的熔点低于铜,此类炉较“渗金”还难制作。在一件炉上同时出现渗金、渗银实属非常。

炉谱载:蚰龙耳炉仿自宋白定瓷蚰龙耳炉彝炉款识,本身藏经纸色,用十二炼精铜铸成。双蚰龙耳出颈曲折下收于腹部,浑圆肥美,粗细富于变化。蚰耳炉与冲天耳乳炉(多为天子专用)都是适合陈列于书房中之案头把玩之物。

该器底款为方形阳文篆书六字刻款“瑞芝堂主人识”,为宣炉的私铸品,即指私家铸款,是当时官宦人家或富人自用的款识。此种铜炉一般是孤品,亦有后仿,但不多见。“瑞芝堂”为清代学者、金石学家、书画家、大收藏家吴大澂在苏州的故居。而人们所熟知的“愙斋”是他在晚年所起的堂名。

吴大澂(1835~1903),初名大淳(以避清同治帝穆宗载淳讳改今名),字清卿,号恒轩、白云山樵、郑龛、晚号愙斋,江苏省吴县人。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陕甘学政、河南河北道、太仆寺卿、左副都御史等职。吴大澂通过收藏,成为著名书画家、金石考古家、文字学家。他编撰了大量著作,如《说文古籀补》、《古玉图考》、《权衡度量考》、《恒轩所见所藏吉金录》、《愙斋集古录》、《十六金符斋印存》等,大都为考古、古文字学、书法方面的重要著作,在近代文化领域里产生过重大影响。

现在人们所见关于吴大澂收藏的古玩多为其书画作品、刻有其铭文的紫砂壶和其鉴赏著录的青铜器和高古玉器。这件宣炉的发现,为我们研究吴大澂的收藏提供了一件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

此炉取梅花树干之形浇铸而成。四周饰有梅花与错枝,似傲霜开放,沁人肺腑。整件器物黄中带淡红,似杏之色,俗称枯黄色,有足。

器物中成凹状,似供香薰烧之用。

炉腹底以三只羊身体围绕而成,羊首回望,四肢屈跪为足。三羊身体肥硕,神态逼真,刻划细腻。深栗色,底为方形阴印阳文楷书“大明宣德年制”款识。器型稳重中见优雅,色泽古朴温润且有质感。

因“羊”音同“阳”,《宋史·乐志七·绍兴以来祀感生帝》:“三阳交泰,日新惟良。”明张居正《张文忠集十二贺元旦表二》:“兹者,当三阳开泰之候,正万物出震之时。此炉造型稳健大气,寓意“三阳开泰”,即希望太平盛世,国泰民安,亦有喜迎新春之意。

  • 乘809、游3路至八卦田下车即是

  • 乘39路、308路至水澄桥站下车往西

  • 乘20路至终点站陶瓷品市场下车

  • 乘12路至中国丝绸博物馆换乘809路

特别鸣谢:南宋官窑博物馆

编辑/制作:林梢青 付玉婷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莲花香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