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北大中文系系是不是市场很好?

男,汉族,1936年4月生,江苏省武进县人。1953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57年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人文学部主任、国学研究院院长,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982年至1983年任日本东京大学外国人教师,1992年至1993年暨1998年先后两度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客座教授。并兼任清华大学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

1982年至1983年任日本东京大学外国人教师,1992年至1993年暨1998年先后两度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客座教授。并兼任清华大学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 主要著作有《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国文学概论》、《陶渊明研究》、《陶渊明集笺注》、《中国文学史纲要》(二)、《中国诗学通论》(合著)、《中国文言小说书目》(合著)、主编《中国文学史》(四卷本)、《历代名篇赏析集成》、合作主编《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等。曾获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优秀教学成果奖国家级特等奖(个人,1989年)、《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获北京市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一等奖(1991年)、国家教委授予的高等学校出版社优秀学术专著特等奖(1992年),《中国诗学通论》获第二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1995年),《中国文学史》获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等奖(2000年)、第五届国家图书奖(2001年)。另获国家教委和人事部授予的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暨人民教师奖章(199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北京市人民教师称号(1993年)、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称号(1995年)。

学 位 博士 职 务 室主任

研究方向 宋元明清文学,中国古代小说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

中国古代文学史(三、四),基础课,周3学时,99-03级,文科实验班,300人;近古文学通论,专题课(下同)周2学时,60人;明清短篇白话小说研究,周2学时,90人;明清小说研究导论,周2学时,60人;中国小说文体研究,周2学时,60人。

毕业论文:99级本科生9篇,00级本科生6篇,01级本科生5篇;02级6篇,硕士论文5篇;博士论文5篇。

《关于古代文学论文的选题及学术水平的三个层次》,载《中文学科论文写作训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2005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话本小说的文本诠释与历史建构》

《作为当代精神文化现象的明清小说》,载《明清小说研究》2001年第2期

《西湖小说:城市个性与小说场景》,载《文学遗产》2001年第5期

《〈燕行录〉与中国学研究》,载韩国《韩国文学研究》第24辑,2001年12月

《一种小说观及小说史观的形成与影响》,《文学遗产》2003年第3期

《醋葫芦:自虐的戏谑与劝惩》,《中国古代小说研究》,2005年第1期

研究方向 中国古代文学(魏晋隋唐)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基础课,周3学时,99-03级,300人。

毕业论文:99级本科生3篇,00级本科生3篇,01级本科生4篇;02级5篇,硕士生5篇;博士5篇。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论著:《江西诗派诗传》,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2月;《黄庭坚诗学体系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诗学一词的传统涵义、成因及其在历史上的使用情况》,《中国诗歌研究》第1辑,2002年6月出版;《元白诗体论探析》,《中国文化研究》2003年第1期

《黄庭坚诗学体系研究》获奖。

研究方向 中国近代文学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

中国古代文学史(四),基础课,3-4学时/周,99-03级,300人;晚清女性与文学,专业课(下同)2学时/周(下同),30人;明遗民文学研究,30人;晚清报刊研究,25人;近代作家研究,30人。

毕业论文:本科生5篇;硕士生4篇;博士4篇。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晚清文学的兴替与新文学的建立”,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项目,年,本人主持,为第一作者。

论文:《中国学术史上的垂范之作》,《天津社会科学》,独立署名(下同),2001年9月(5期);《晚清女性:新教育与旧道德》,《北京大学学报》,2003年5月(3期);《秋瑾之死与晚清的“秋瑾文学”》,《山西大学学报》,2004年3月(2期);《旧戏台上的文明戏》,《现代中国》,2004年12月(5辑);《梁启超的文类概念辨析》,《国学研究》,2005年6月(15卷)。

研究方向 中国古代文学史、宋元文学史、宋诗、唐宋词、元曲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

1.《中国文学史》(宋元明清),基础课,周4学时,北大文科实验班2000级50人。

2.《中国文学史》(宋元),基础课,周3学时,中文系2000级、进修教师等120人;中文系2001级本科生、进修教师等120人;2002级本科生本科生、进修教师等130人;2003级本科生、新疆教师进修班、元培班等130人。

3.《唐宋词选讲》,专业基础课,周2学时,中文系01、02、03级及元培班本科生、进修教师等共50人。

4.《宋诗研究》,专业课,周2学时,中文系博士、硕士研究生、进修教师共40人。

5.《苏轼专题研究》,专业课,周2学时,中文系研究生、本科生高年级50人。

1.指导本科生学年论文23篇。

2.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16篇。

1.北京大学第四届“最受学生爱戴教师”奖。(个人)

2.北京市民族教育第四届烛光杯奖。(个人)

3.北京大学上海证券报奖教金。(个人)

4.北京大学优秀主干基础课奖。(集体,骨干成员)

5.全国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集体,骨干成员)

近五年来发表学术论文:

1.张鸣《唐宋“踏歌”考释》(上篇)日本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纪要》第61号

刊载,2001年1月。

2.张鸣《唐宋“踏歌”考释》(下篇)《第二届宋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刊载,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

3.张鸣《试论宋代“文学景观”中的“词”》,日本大学中国学会《中国语中国文化》

第2号刊载,2002年2月。

4.张鸣《宋代“转踏”歌舞与歌词》,《立雪集》刊载,2005年4月人民文学出版社。

5.张鸣《宋金“十大曲”(乐)笺说》,《文学遗产》2004年1期刊载, 2004年1月。

葛晓音,1946年8月生于上海市。1968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1982年获北大中文系中古典文学硕士学位后留系任教。1989年起任北大中文系教授。九十年代曾任日本东京大学大学院(即研究生院)人文社会系教授。现为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讲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届北京市政协委员。 主要著作有《八代诗史》、《汉唐文学的擅变》、《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山水田园诗派研究》、《唐宋散文》、《中国名胜与历史文化》、《古诗艺术探微》等。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并兼任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部长、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主编。

1950年1月30日出生。1975年,北大中文系文学专业大学毕业,留校任教。在北大中文系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科研工作。1991年,赴日本大学文理学文学部研修一年。1996年,赴日本神户大学文学部讲学一年半。1998年2月起,任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部长。

曾获北京大学1989年—1990年度教学优秀奖;论文《五代词人李珣生平及其词初探》获北京大学安泰奖;论文《试论秦观词中的自我意识》获中华诗词学会优秀论文奖等。参加过多部书的编纂工作。

中国韵文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俗文学学会副会长、中日诗歌比较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国学研究》编委等。

专业特长:中国古代文学,唐宋诗词

《唐诗宋词》、《徐灿词新释集评》、《唐宋词卷》(唐宋词注释)、《历代词选》、参编《历代名篇赏析集成》、主编《历代诗歌爱情佳句辞典》、主编《文学百科大辞典》(之一) 、主编《中国语常用熟语400》、译著《唐宋词研究》(日本大学青山宏教授著)、《中华古典名著读本——唐宋词卷》、译著《日本填词史话》 (日本神田喜一郎教授著)。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赏析》(被选入中学语文辅导教材)、《储光羲籍贯考辨》、《试论秦观词中的自我意识》、《五代词人李珣生平及其词初探》 、《王昌龄边塞之行辨析》、《试论李清照词的意象特色》、《论词绝句笺评一论苏轼词》(上下) 、《论词绝句笺评一论李煜词》、《儒家友道观及其现代意义》(全文收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社会发展战略论文集》)。

中国文学史(先秦两汉段、魏晋六朝隋唐五代段、宋金元、明清近代段)、中国文法史、历史文学作品选讲、唐代诗歌选讲、词学概要、唐诗分类研究、大学语文等。

希望这些信息对你有用!:)

}

    数年前,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讲授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并批阅试卷。其中一道论述《儒林外史》叙事特征的题目,大多数学生举的例子是“范进中举”。这让陈平原很伤心,它意味着那些学生进北大后没有通读这部经典,只记得中学课本上从《儒林外史》中节选的《范进中举》。

  学生们的回答是,作品太多,没时间读,只好读文学史。这独尊文学史的局面,让陈平原开始反思“‘文学’如何‘教育’”。如今,作为这种反思的结果,已经担任北大中文系主任的陈平原推出新著《作为学科的文学史》。

  近日,陈平原就执掌北大中文系3年来的得失、高校国际化及知识分子的社会参与等话题,接受本报专访。

  我不能把个人趣味凌驾于院系前途之上

  记者:新书中你谈到,作为大学教师,你必须为研究生开设各种新课,引领他们尽早进入比较有发展前途的学术领域“左冲右突,四面开花,对训练学生或许不错,对自家著述则不无伤害”。自 2008年9月接任系主任以来,你是如何平衡行政与治学的?

  陈平原:当教授和当系主任是不太一样。这3年中,我花很多时间做行政工作,除了应付日常事务,也努力为北大中文系描述一个奋斗愿景、制定若干相关制度,希望上了轨道以后,无论谁做系主任,都有章可循,不用费太多时间。

  淡化系主任的个人作用,让教授们明确自己的权利与义务,并实现自我督促,这比找一个强势的领导更重要。我即便当系主任,也不要有太大的权力。

  我现在手头有10多篇接近完工的未定稿,都需要进一步查找资料,现在没有整块的时间,只能放在那里。这不是我的生活理想,也不是好的学术状态。等卸任后,我会再集中精力做我自己的研究。

  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当了北大中文系主任,有些话不太方便说,让我很苦恼。作为一个教授,我对教育部的决策、对北京大学的现状,可以直截了当地提出批评。现在,有些话只能绕着弯子或换另一种方式说。过多考虑讲话的策略与效果,这不是我的风格。可当下中国,很多人把人情与学问混为一谈,我不能把个人趣味凌驾于院系前途之上。

  中国大学问题很多,北大也一样,好多制度性问题不是一下子就能解决的。你可能知道问题在哪里,但你一旦想改动,哪怕只是搬动一张桌子,都会涉及各种人的现实利益。找到一条对大家都好、没有人受损害的改革之路,几乎不可能。

  大学受各种外在因素的制约,单看正式发布的文告、查阅各种历史档案,不见得就能完整把握。那些口头交代,那些电话沟通,那些没有记录在案的对话,或许更关键。可这些“无字天书”,非我辈所能读到或读懂。大家都在自己的位子上,认真思考,真诚表述,这样,起码可以达成“同情之了解”。

  当几年系主任,虽然忙碌,也有好处,那就是对大学运作以及院系的问题,有比较深入的了解。等我退休以后,或许写一本“中文教育之过去、现在与未来”,将北大中文系作为一个个案来讨论。

  记者:去年百年系庆,北大中文系设立“胡适人文讲座”、“鲁迅人文讲座”,前几年你还在教员中张罗“博雅清谈”,诸多革新举措中,哪些比较有进展,哪些还处于艰难探索?

  陈平原:我的任务是:第一,凝聚人心;第二,确定学术标准;第三,建立合情合理且便于执行的规章制度。

  去年的百年系庆活动,当然是希望借此建立中文系的传统,传扬某种精神。那天的会场不设主席台,所有的人都在下面坐,轮到你发言,你上去,讲完下来。系友王汉斌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也在下面坐着。

  比起欧美及日本的大学来,中国大学的院系普遍规模大,事情杂,院系领导可支配的资源也多,很容易演变成大权独揽。“独断专行”的好处是效率高,但制度不健全,单靠院系领导的克己奉公或个人魅力,是难以持续的,弄不好会出大问题。理想的状态是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让教授们一进入这个团队,马上明白自己的职责、义务与权利。包括如何捍卫自己的权益,最大限度地争取到可以争取的“好处”。

}

  那些令人动容的美好

  ———访我国著名民间文学学者陈泳超

  中国江苏网8月27日讯 去拜访陈泳超教授的那天,未名湖刚被一场雨洗得格外清新。

  毕业季的北大,无论是未名湖畔还是博雅塔下,甚至是块并不知名的草坪上,都可见拍毕业照的学子们。

  身着休闲装,戴着墨镜,推着自行车,帅气的教授俨然也是燕园一景。忽然,有松鼠从脚边窜过,“哧溜”一下钻进假山石隙间。定睛看着活生生的生命,陈泳超的笑靥如孩童般纯粹。从事民间文学研究的他,打心眼里喜欢这“充满生机的大和谐”。

  2009年初秋,“常州道情”“常州唱春”“常州小热昏”……这些已被列入“非遗”名录的常州地方曲艺,60年来首次登上北大舞台,引起师生浓厚兴趣。而将这项名为“常州地方曲艺发掘抢救学术观摩展演及研讨”活动引入北大的,正是北大中文系常州籍教授陈泳超。

  离乡日久,但他依然时时记起故乡的人和事。在应约为家乡一本杂志撰写的文字中,陈泳超一口气回忆了9条常州童谣,“全凭记忆笔录,个别地方曾征询父母意见。”搜集、回忆这些传统童谣,在陈泳超看来,“也是对乡里故土的一种感恩之情”。而他的童年,也藏匿在这些童谣里。

  “二月江南好风景,故人此日共清明”。舣舟亭麻石柱子上镌刻的黄仲则这两句,一直在他心里头。陈泳超的老家离舣舟亭不远,儿时就读的新坊桥小学也在附近。引起他对民间文学最初兴趣的,或许正是那些浅白明丽的童谣,还有祖母讲述的“孟姜女”之类的民间传说。

  于是,陈泳超的学问之途上,“民间文学”成为他锲而不舍的追求。

  1984年从省常中毕业后,陈泳超考取了北大中文系。在大学本科期间,他对民间文学、俗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在屈育德、段宝林教授指导下,他和同道者一起恢复了北大民俗学会,并主要负责北大中文系连续几届民俗采风的成果编撰工作。他数度前往苏州,调查民间文学。毕业时,他将论文题目定为《冯梦龙真情民歌观》。

  后来,他师从南京师范大学谈凤梁教授攻读元明清文学,他的硕士论文,是《白蛇传形成土壤的历史层积》;获得硕士学位后,他在南师大学报任编辑,其间师从郁贤皓教授攻读先唐文学,博士论文是《尧舜传说总体研究》。

  在南师大10年工作期间,陈泳超积极参与江苏省及吴语协作区的民间文艺活动,曾任江苏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吴歌学会理事等职,发表了《傩的本义及正误》等20余篇论文,参与苏州歌谣集成的最后统稿,长期参与中国第一部区域性民间文学志《江苏民间文学志》的组织、编撰工作,并自费在江、浙、沪一带以及湖南永州等地区进行了多次民间文学的实地调查。

  1999年,陈泳超调往北大中文系。他做的关于常熟白茆山歌传人陆瑞英的调查,被学界称为“是一个用科学的方法,用一个学者严谨的态度去做的一本书”,著名民间文学学者刘锡城赞叹:“这本书是北大在八九十年以后,民间文学又发出的一声震响。”

  在民间故事的记录史中,陈泳超进行着饶有兴致地梳理。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的这首《清明》,在中国可以说尽人皆知。春天是万物萌动、生机盎然的季节,“杏花春雨江南”,足够诗意,也足够迷人。

  不过,在陈泳超看来,正因为有“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句子,“这首诗就有了一种生的欢乐与死的阴影交织的复杂情韵,在我看来,这也正是清明节最动人的意味。”他已经习惯从俗文化的角度去解读那些习俗:“传统清明节还有好多有意思的活动,比如插柳、戴柳、荡秋千、放风筝、斗鸡蛋、挑荠菜等等,都是充满生机的游戏,我总觉得让这些活动与扫墓混在一天,让生的快乐和死的惆怅混在一起,才是大和谐,让人赞叹。”他试图在自己的研究中,探寻生活方式的多种可能性,“虽然我们不可能去一一经历,但可以去更多地知道,甚至可以知道我们祖先生活的样子。”

  显然,还原生活的曾经场景,是一件有趣的事。

  上世纪90年代末,陈泳超的《尧舜传说研究》刚一出版,就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成为研究尧舜传说的权威性著作,他也由此成为研究尧舜文化的著名专家。

  研究上古史的学者,往往会在尧舜故事中寻找社会发展演变的因子;研究神话的学者,又能以破译神话的姿态在尧舜故事里碰撞出一些奇妙的火花来。陈泳超的《尧舜传说研究》,在某种意义上却是特立独行:它既没有以传说中的因子印证历史的发展,也没有力图在对传说的解读中破译出惊世骇俗的尖新观点,只是倾力于“把古今神话与传说为系统的叙述”,在详细全面地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踏踏实实地为我们展现了尧舜传说在流传、定型过程中的脉络与线索。

  有关尧舜的传说本身极为复杂、多变,但陈泳超却不避艰辛,把尧舜传说放在长时段中清理考察,这就构成了本书以历时性为线索的基本框架。在分析了尧舜传说的定型过程之后,陈泳超又采用情节单元分析方法,以《五帝本纪》为文本依据,把尧舜传说分成几组情节单元,比较全面地展现了尧舜传说发展演变的历程。以事实说话,把混蒙的传说与神话变得条理清晰,是陈泳超的用心之处,也正是这本书的特色所在。

  在陈泳超的办公室里,有一块匾额:“德著汾河”。

  这是几位六七十岁的老者千里迢迢从山西洪洞县送来的,他们感激陈泳超对当地一项流传了千百年习俗给予的持续多年的关注与整理。

  从2000年开始,陈泳超就去洪洞的庙会上转悠。在那里,他发现了当地流传已久的“接姑姑迎娘娘”习俗。

  汾河两岸,有两个村民聚落,一个叫羊獬,一个叫历山。前者被认为是尧的行宫、二妃的娘家,后者被认为是舜和二妃的住处。每年农历三月三,羊獬村民从本聚落的神庙里,通过很隆重的仪式抬出二妃的驾楼(神轿),然后鸣锣开道、仪仗护持,更有威风锣鼓喧天动地,铳炮之声震耳欲聋,一支以男性为主的队伍很神圣地走出村庄,越过汾河,涌上历山;第二天又更加隆重地从历山神庙里接回两位圣母的小型神像,绕行万安住一宿,迤逦回到羊獬。到了四月二十八,历山等地的队伍又来到羊獬,将两位娘娘的神像迎回历山,二十九日万安队伍也来举行相似的迎娘娘仪式,途中热闹一如三月三。

  在陈泳超看来,显然是女神的感召力纽结了这两个村民聚落。虽然近古以来华北地区女神信仰非常普遍,但常见主神通常是无生老母、碧霞元君、天妃妈祖、送子娘娘、三霄娘娘等,她们大多是神灵世界里的创生物,即便像天妃妈祖那样由人变神,往往也是独立自在的,并没有太多的人际关联。可是洪洞县的这两位女神,却是传说中尧舜时代的娥皇、女英,而羊獬被认为是尧的故乡,历山则被看作舜的故乡,也就是说两地分别是女神的娘家和婆家。这就昭示了本地神灵令人注目的特性——历史化、祖先信仰及其世俗化。

  陈泳超觉得,这是典型的游神型庙会活动,它的突出之处在于比通常的游神活动增加了一个非常详瞻的解释性叙事框架,而这一叙事竟然与被公认为中华民族文明始祖的尧和舜联系了起来。有意思的是,羊獬村民认为自己是尧的后代,历山和万安的村民认为是舜的后代,由于尧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舜,所以两地民众就互为亲戚了,并且有世代不通婚的戒律。更有意思的是,随着游神庙会的定期开展,队伍所经过的所有二十几个村庄的村民,也都互称亲戚,他们很自豪地认为这是从4000多年前就一直流传下来的历史事实。

  陈泳超说:“这样把地域关系血缘化的努力,不仅为该区域内民众和谐相处提供了一个美好的前提,而且放大看去,它竟是整个中华民族建构理念的一个缩影。从《史记·五帝本纪》开始到现在的炎黄子孙口号,不正是把不同地域的不同族群血缘化为同根同祖的统一民族吗?”

  在陈泳超眼中,民间信仰中的神圣性也许只是象征的,而“它的俗民狂欢性质,却魅力常在,至今犹然。”那些令人动容的美好,都是鲜活的。

  1966年出生于常州,我国著名民间文学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1984年毕业于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同年考取北大中文系,1991年在南师大中文系获硕士学位,1998年获博士学位。1999年起,进北大中文系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同年晋升副编审,2001年4月起在北大中文系民间文学教研室任教至今。

  中国俗文学学会秘书长,2007年任国家非遗评审专家委员会成员。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文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