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华中科技学院评价具体在什么地方?这家医院资质怎么样

,前身为原高等教育部于1952年筹建的华中工学院。 1952年11月,中南行政委员会所属文化教育委员会召开高等教育计划会议,决定在武汉新建三所工科院校---华中机械学院,中南动力学院和中南水利学院。

1953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部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决定将筹建中的华中机械学院、中南动力学院合并为一校,撤销中南动力学院的建制,机电互补,命名为华中工学院。由原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原南昌大学、广西大学等4所大学的机械系全部和电机系的电力部分,以及华南工学院机械系的动力部分、电机系的电力部分合并组成;设机械制造工程、金属切削工艺及其工具、汽车、内燃机、水力动力装置、热能动力装置(热力发电厂设备)、电机与电器、发电厂配电网及电力系统8个本科专业,金工、铸造、汽车修理与维护、发电厂配电网及电力系统4个专修科;同时,华中工学院筹备委员会成立,查谦为筹备委员会主任,刘乾才、朱九思为副主任。

1966年至1976年,“文革”初期,由于军宣队指挥长刘昆山、学校副校长朱九思等人的努力,实现三个“没有”:学校主要领导人没有变、师资队伍没有散、科研教学设备没有滥,教师、干部受伤害较少。

1988年1月,更名为

1988年、1992年,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奖评选,获国家特等奖1种,国家级优秀奖7种,部级一等奖18种。

1989年、1993年,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评选,获国家特等奖1项,国家级奖3项,国家级二等奖5项。

1994年,成立研究生院10年:博士学位点31个,博士导师111人,7个博后流动站,硕士学位点76个。

1994年,招收硕士研究生710人,博士研究生178人,在校研究生达到2232人,比1978年增长了12倍。

1994年,科研经费达到7640万元,比1978年增长了60倍,居国家教委直属高校第4位。

1993年,国内发表论文数达到1032篇,“首次突破国内发表论文数1000篇”,位居全国高校及科研机构第1位。被EI收录的论文居全国高校第7位,被ISTP收录的论文居全国高校第7位,被SCI收录的论文居全国高校第11位。

1995年,全国高校研究生院综合评估,名列第9,受到国家教委表彰。

1995年,顺利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成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单位。

1996年,通过国家教委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学校评价,被评为优秀。

1996年2月,首批获准正式成立研究生院(共10所)。

1997年,第一个在全国高校中创办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1997年,《中国大学研究与发展成果评价》显示,学校在中国大学工科排名中居第5位,在自然科学研究与发展排名中居第9位,在研究与发展排名中居第8位。

1998年,《中国高等教育评估》第二期公布中国高校排行榜,学校名列第7。

1999年,《中国高等教育评估》再次公布中国高校排行榜,学校名列第7。

1999年,因在CIMS方面的突出成就,学校荣膺1999年度国际制造工程师协会(SME)颁发的“大学领先奖”(成为继1994年清华大学获奖后中国高校第二次获得该奖)。

同济医科大学,原直属国家卫生部。前身为德国医师宝隆博士于1907年创建的上海德文医学堂。

1893年,德国海军舰医埃里希·宝隆到上海,建立“德医公会”。

1900年,宝隆创办“同济医院”,医师大多来自“德医公会”。

1908年,改名为同济德文医学堂。

1912年,同济德文医学堂增设工科,改名“同济医工学堂”。

1917年4月23日起,直属教育部领导。

1917年12月,更名为私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

1924年5月20日,改名为同济医工大学,含医学院和工学院。

1927年,改名为国立

1937年,先后增设了文、理、法等学院,成为一所综合性国立大学。

1950年2月,同济大学医学院及其附属同济医院内迁武汉,武汉大学医学院并入,命名中南同济医学院。

1955年6月,汉口协和医院划归中南同济医学院作为附属医院。

1955年8月,更名为武汉医学院。

1985年7月,武汉医学院改名为同济医科大学。

1907年,湖北工艺学堂更名为湖北中等工业学堂。

1913年,湖北中等工业学堂更名为湖北省甲等工业学校。

1922年,湖北省甲等工业学校更名为湖北省高级工科中学校。

1926年,湖北省高级工科中学校、湖北省高级商科中学校、湖北省立第五中学组建湖北省立第二中学。

1927年,湖北省立第二中学(汉阳工科分校及初中部)改建为湖北省立第三中学。

1935年,湖北省立第三中学(原湖北省高级工科中学校部分)更名为湖北省立汉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1949年,汉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湖北省高级商业学校、湖北省女子职业学校组建湖北省高级职业学校。

1949年,湖北省高级职业学校(原汉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部分)改建为武昌高级工业学校。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武昌高级工业学校一分为五,在历经中南建筑工程学校、武汉建筑工程学校、武汉建筑工程专科学校等之后,土木建筑科的部分在1960年成立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后于1981年得以复建。

1997年,建设部与武汉市共建学校。

2000年5月26日,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与华中理工大学合并,科技部干部管理学院(武汉科技职工大学)并入华中理工大学,共同组建华中科技大学。

截止2014年4月,学校在哲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2大学科门类设有44个院系,于95个本科专业招生。

截至2014年,该校拥有专任教师3120余人,其中有教授931人,副教授1282人,博士生导师1178人。其中,拥有院士25人(双聘1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5人;获批有1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教学名师”9人,省级“教学名师”7人;“千人计划”入选者27人,“外专千人计划”入选者4人,“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36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6人、讲座教授32人 ,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9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5人(“973计划”首席项目21项),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80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34人。其中,人文社会学科领域学术名师有:教育家

、杨叔子;经济学家张培刚;哲学家

;中青年法学家易继明;社会学专家

、吴毅;新闻传播学专家

杨叔子熊有伦程时杰罗俊 丁 汉 陈孝平
崔 昆 潘 垣 张勇传周济樊明武李培根段正澄 李德群 丁烈云
沈绪榜 姚建铨 叶朝辉 孙汉董 葛昌纯 刘以训
方秦汉 侯云德 赵梓森 朱建士 吴中如 王正国 
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计算机系列课程教学创新团队
机械学科测控课程群教学团队
生物技术特色专业教学团队

截止2014年4月,学校拥有21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7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7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内科学、外科学按三级),国家重点(培育)学科7个,湖北省重点学科34个。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

、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建筑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城乡规划学、软件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护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 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社会学、法学、、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建筑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风景园林学、交通运输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城乡规划学、软件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中药学、口腔医学、护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设计学。

博士后流动站: 哲学、理论经济学、、教育学、、数学、物理、生物学、生态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建筑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软件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截止2014年4月,学校建有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机械基础、电工基础)、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生物科学)、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及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等7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此外学校还建有6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实践教育中心,拥有26个国家特色专业、49门国家精品课程,累计获得17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截止2014年,学校共有国家级精品课程49门,省级精品课程50门。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重型机床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华中科技大学-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西电集团公司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锅炉股份有限公司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华中科技大学-华灿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截止2014年,华中科技大学已与世界上26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所大学建立了良好的校际交流关系,有来自全球120个国家的1800多名留学生在校学习。

华中科技大学综合办学实力和整体水平居全国重点大学前列,拥有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华中地区网络中心、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武汉)、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以及大量装备先进的教学科研用现代化实验室。学校的学术交流中心、体育场馆、游泳池、学生活动中心、服务中心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齐全,所有学生食堂均被评为湖北省高校“标准化食堂”;此外,学校还拥有功能完备的现代化图书馆三座,三家装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的三甲附属医院(其中,协和医院、同济医院是全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型医院)和一家出版社。


华工科技(000988)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武汉市东湖开发区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

华中数控(300161)股份有限公司

武汉市东湖开发区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

天喻信息(300205)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武汉市东湖开发区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

武汉华工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

武汉市东湖开发区庙山小区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创新基地2号楼D单元

武汉华工创业投资有限公司

武汉市东湖开发区庙山小区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创新基地5号楼

武汉华工科技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

武汉市洪山区珞瑜243号华工科技产业大厦12楼

武汉同济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武汉市硚口区航空路13号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光谷同济医院(筹)

武汉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
武汉市普爱医院(武汉市第四医院)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武汉市心理医院)
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武汉市第一医院)

截止2014年4月,学校建有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还拥有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专业实验室及一批省部级研究基地;有国际合作科研基地25个,国际科研中心一个。

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
激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强电磁工程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制造装备数字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企业信息化(CAD)应用支撑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
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防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纳米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下一代互联网接入系统国家工程实验室
新型电机国家专业实验室 外存储系统国家专业实验室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1个

"985工程"科技发展与人文精神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4个

光电科学与技术创新引智基地

分子生物物理创新引智基地

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对策研究创新引智基地

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1个

其他国家级科研机构8个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

武汉引力与固体潮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生物医药技术服务平台

武汉综合性新药研究开发技术大平台

国家能源煤炭清洁低碳发电技术研发(实验)中心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国家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基地

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武汉研究基地)

图像信息处理与智能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脉冲强磁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计算机外存储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服务计算技术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智能制造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生物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生物医学光子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神经退行性疾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器官移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肿瘤侵袭与转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本物理量测量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生物靶向治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环境与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二、其他部级重点实验室
环境与健康环境保护部重点实验室 病理生理中医药科研国家三级实验室
器官移植卫生部重点实验室 骨代谢科研国家三级实验室
呼吸系统疾病卫生部重点实验室 针灸神经生物学科研国家三级实验室
给排水建设部重点实验室 中药药理科研国家三级实验室
生物靶向治疗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生物信息与分子成像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引力与量子物理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神经系统重大疾病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生物无机化学与药物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材料化学与服役失效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数字流域科学与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分子影像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集群与网格计算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控制结构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智能互联网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船舶和海洋水动力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肿瘤侵袭转移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天然产物化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工程结构分析与安全评定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电力安全与高效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药物靶点研究与药效学评价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食品营养与安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六、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敏感陶瓷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数据存储系统与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电力安全与高效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新型电机与特种电磁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能源动力装置节能减排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制造技术国际标准研究中心 磁约束核聚变教育部研究中心
十一、湖北省产业技术创新基地
电子信息产业智能网络信息融合技术创新基地 生物医药产业中药新药关键技术创新基地
十二、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媒介技术与传播发展研究中心

2010年学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学技术奖6项,列全国高校第一;2011年获4项,列全国高校第五。2012年该校全年科研到账经费17.38亿元;获国家科技奖5项(作为第一完成单位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批565项,总经费达3.51亿元,其中重点项目6项,创历史新高;重大专项新增立项课题26项,到账经费近2亿元。

2012年主要检索收录科技论文

OUR-QGD型立体定向伽玛射线全身治疗系统(全身伽玛刀)

*三维超声成像的方法学和临床应用研究②

数字轨道交通工程集成建设关键技术及应用

腹腔镜技术在泌尿外科的应用研究及推广

材料成形过程模拟技术及其应用

*脑出血后脑损伤机制的研究与临床治疗新策略的应用②

*双层桥面无隔板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斜拉桥创新技术⑤

高性能发动机曲轴高精高效磨削加工技术与系列成套设备

微器件光学及其相关现象的研究

跨区域大型电网继电保护整定计算自动化系统

*创伤感染流行病学特征、易患机制与诊治措施②

*遥感测图业务平台研制及重大工程应用④

tau蛋白过度磷酸化机制及其在阿尔茨海默病神经元变性中的作用

生物功能的飞秒激光光学成像机理研究

塑料的复合结构、注射成型过程与机械破坏行为的研究

基于SOA的无源光网络接入扩容与距离延伸技术

复杂水电能源系统优化运行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宫颈癌发病生物学特征研究及早期防治措施的建立与应用

高性能低成本细晶粒无钴金属陶瓷制备技术
选择性激光烧结成形装备与工艺
大批量混流生产工艺过程优化平台及其在汽车等行业的应用
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及规范化治疗
*卵巢癌进展机制及其阻遏策略的研究与应用②
*环类零件精密轧制关键技术与装备③

截止2014年,学校拥有三座图书馆,总面积42642平方米,馆藏文献536万册(其中电子图书160万册),拥有522个中外文数据库,电子图书160万册,电子期刊达42202种,涵盖了理工文管医等九大学科门类;其中数十门学科文献达到研究级,德文医学文献、城市建设科学文献收藏齐全,是馆藏特色之一。

学术期刊 学校主办有各类学术期刊40余种,涵盖文管、理工、医学等多个领域。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
《固体力学报(中文版)》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新闻与信息传播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
习近平视察华中科技大学

学校为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清洁煤技术产学研联盟中方牵头单位,还建有中国和欧盟共同发起建设的“中欧清洁可再生能源学院”。学校每年有约300批、1500余人次的国(境)外专家学者来校任教、合作科研和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为该校机械学院工业设计系

教授设计,校徽由蓝色、红色和灰色组成。蓝色是该校的基准色调,代表素雅和纯洁,寓意着天、海一般广阔的文化包容的精神,兼听各种文化的声音,思想具有自由性。红色是热火般的颜色,积极热情,寓意对学习的热情,积极开拓进取,不断求实创新。


华中科技大学校训为“明德厚学、求是创新”。 
“明德”意为彰明伦理,完善品德。具有理解、普及和恪守道德之义,包含与人为善、和谐相处的意义。语出《礼·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见《礼·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厚学”意为崇尚知识,学问渊博。
“求是”意为追求真理,发现规律。包含“求实”的意义但不拘于“求实”,在实中求学问。“创新”意为与时俱进,追求新高。义出《大学》引汤之《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欧洲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欧洲自然与社会科学院院士

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

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IEEE Fellow)

程时杰、朱建刚、吴青华、杨庆、汪立宏、章君山、吴大鹏、刘胜。

仲冬平、王中林、方忠、王楠林、陈刚、任志锋。

英国工程技术学会会士(IET Fellow)

蒋向前、刘儿兀、周承科。

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会士(ASME Fellow)

英国皇家艺术学会会士(RSA Fellow)

骆清铭、周治平、瞿佳男

王中林、贺熹、仲冬平、王擎、任志锋。

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会士(SAE Fellow)

著名经济学家,发展经济学创始人

著名经济学家,数理统计学家和计量经济学家,我国计量经济学奠基者之一

杰出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杰出经济学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秘书长

杰出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所长

杰出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杰出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

杰出经济学家,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国际货币金融机构官方论坛(OMFIF)顾问、研究委员会成员

杰出经济学家,西安大略大学休伦学院教授,长城金融研究所所长,被誉为“中国民营银行之父”

杰出经济学家,香港大学金融系教授,香港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杰出经济学家,香港城市大学教授,师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亨利·马柯维奇

杰出经济学家,佛罗里达大学经济系教授,上海财经大学统计与管理学院院长

杰出经济学家,多伦多大学经济系教授,全球经济学家排名第42位,华人经济学家中位居第一

杰出经济学家,德州农工大学经济系教授,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杰出经济学家,南加州大学经济系教授,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

杰出经济学家,佐治亚理工学院经济学院教授

斯坦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系、电机工程系双聘教授,获冯·诺依曼理论奖

斯坦福大学神经回路与突触实验室首席科学家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麻省理工学院(MIT)机械工程系主任,麻省理工学院机械系建系以来首位华人系主任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土木与环境工程系教授

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冠名讲席教授

密歇根大学终身教授,DeNancrede冠名教授,肿瘤免疫领域国际知名科学家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教授

北卡罗莱纳大学威明顿分校数学系主任

特拉华大学教授,大陆学者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第一人

长江学者讲座教授,美国伊利诺理工学院应用数学系教授, 随机动力系统与非线性动力系统实验室主任。

哈佛大学医学院神经学系教授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

牛津大学国际发展系教授,牛津大学技术和管理发展中心主任

俄亥俄大学商学院管理信息系统系教授

著名建筑设计公司HDR政府工程总建筑设计师,美国首位获得“奥本勋章”的华裔建筑工程师

香港科技大学数学系教授,曾任教于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所长,中科院“百人计划”

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党组书记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中国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一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国家航母工程副总设计师

中国科学院计划财务局局长

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学院教授,美国航空航天学会通讯会士

德州农工大学经济学博士,堪萨斯州立大学经济系副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少年班毕业,斯坦福大学机械系副教授,2005年美国青年科学家总统奖获奖者,2013年ASME休斯青年研究者奖唯一获得者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生物工程博士,2010年美国青年科学家总统奖获得者

中国青年报主任编辑、评论员、评论部副部长

俄亥俄州立大学医学院与公共卫生学院终身正教授,荣获美国伤害与暴力研究学会突出贡献奖

采编读浏览器之父,自动笔记系统之父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

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校长,少将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预警学院院长,少将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降兵学院副院长,中将

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

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上海大学原常务副校长、党委副书记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纪委书记

十七、十八届中央委员,中国工程院院长、党组书记,前教育部部长

原中顾委委员,卫生部原部长、党组书记、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原主任

十六届中纪委委员、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原党组书记、副局长

国务院三峡办原党组书记、副主任

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十届民革中央副主席、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原副局长

第九、十、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

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第十、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常委

十六、十七、十八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第四研究院院长,“中国巡航导弹之父”

十八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院长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科技部副部长、党组成员、直属机关党委书记

中华全国总工会原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副书记,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委员

卫生部原副部长,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原董事长、总经理

中国医师协会会长、卫生部原副部长

中国大唐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副书记

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原总经理

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国务院法制办原副主任、党组成员

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

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

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原董事长、党组书记

中国驻尼日利亚特命全权大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总会计师、党委委员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总会计师、党组成员

中国电信集团董事、纪检组组长、党组成员

中国地震局副局长、党组成员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综合局局长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局长

科学技术部政策法规司司长

国家旅游局监督管理司司长

湖北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总工会主席

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湖北省人民政府资政,湖北省原副省长、党组成员

湖北省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

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党组书记

湖北省财政厅厅长、党组书记

湖北省武汉市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

湖北省武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湖北省黄石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湖北省纪委委员、荆州市委书记

湖北省咸宁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湖南省原常务副省长、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省政协原主席

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党组副书记

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

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许昌市委书记

江西省南昌市委副书记、市长

江西省萍乡市委副书记、市长

四川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四川省成都市委副书记、代市长

广东省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

海南省原副省长,台盟海南省委原主任委员、六、七届台盟中央常委

江苏省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十八届中纪委委员

陕西省西安市党组成员、咨询员,原副市长

甘肃省副省长、省工商联主席

贵州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十八届中纪委委员

贵州省政协主席、党组书记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委书记

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委副书记、市长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北海市委书记

广西省玉林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

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机械系知名教授,周恩来总理称赞其“文武全材”

中将,空降兵学院副院长

少将,海军工程大学校长

少将,国防科技大学教育长

少将,国防科技大学副教育长

少将,国防科技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光电工程系主任,教授

少将,空军工程大学副政委

少将,空军预警学院院长

少将,总参谋部机要局副局长

少将,广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

少将,洛阳电子装备试验中心司令员

少将,北京军区装备部部长

少将,解放军通信指挥学院教授

少将,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原部长、党组书记

少将,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

少将,中国人民武装部队学院原副院长

少将,原广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

少将,海军葫芦岛试验训练基地副司令员。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历。

少将,国防科大6院教授,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主任。

少将,现为第二炮兵某研究所研究员,1958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

专业技术少将,装甲兵工程学院装备指挥与管理系教授。1983年7月毕业于华中工学院水力机械专业。

海军少将,总后勤部副军职专员。2001年获华中科技大学信息工程硕士学位。

空军少将,空军空降兵第15军副军长。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

中国银行党委副书记、监事长,交通银行原行长,斯坦福大学博士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

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原总经理

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

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董事、总经理、党委副书记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

上海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原总经理,现武钢集团总经理

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原总经理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党组副书记

长江三峡集团党组成员、长江电力公司总经理

中国葛洲坝集团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

东方航空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东方航空集团党组副书记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52研究所所长,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东方电机有限公司总经理、总工程师

中国华能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总工程师,华能澜沧江水电有限公司董事长

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助理

江苏省电力公司总经理、党组副书记

江西省电力公司总经理、党组副书记

首都机场集团总经理、首都机场股份公司董事长(香港上市)

西安建工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西安市政府咨询员

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

天水星火机床有限公司董事长,2010中国机电工业年度人物

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董事长,2010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长城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信中利投资集团公司董事长与CEO

华为公司副董事长,常务副总,华为美国公司董事长,任正非的创业搭档,原华为工号(0002)

华为常务董事、首席财务官(CFO)

华为公司副总,党委书记

华为公司常务副总裁,首席运营官(COO)

华为公司高级副总裁、华中数控总裁

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曾任华为副总裁、首席电信科学家,港湾网络创始人、CEO,百度CTO等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Foxmail创始人、腾讯公司副总裁

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UT斯达康原高级副总裁

CCDOS、MSOA作者,长城0520CH微机设计者,中国第一代程序员中的佼佼者,曾任新浪CTO

北大方正集团公司副总裁

迈普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

北美华人科技协会创始人、主席,美国硅谷创新集团、北京汉辰科技董事长,麻省理工学院博士 

中国进口汽车贸易中心总经理

北汽控股总经理,全球汽车精英组织主席,康乃尔大学博士

上海聚力传媒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PPLIVE创始人

上海淘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CEO,创始人

米折网CEO,26岁挺进福布斯“中国30位30岁以下创业者”排行榜前十

百纳信息CEO,海豚浏览器创始人

动网先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

上海思源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历任董事长、总经理

创办德生公司、海康威视、握奇数据等公司

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

拥有上市公司世纪鼎利,个人资产20亿

北京物美集团总裁(香港上市)

特雷克斯中国区总裁,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博士

广州丰田汽车有限公司董事长

文思创新公司董事长兼CEO(纽交所上市),有“中国软件外包第一人”的美誉

上汽依维柯红岩商用车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海内燃机研究所原所长

东风本田中方总经理,东本执行副总经理

中建三局第三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武汉健民药业总裁、武汉健民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

金融界CEO(纳斯达克上市)

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董事长,国药集团董事长

深圳世纪人通讯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新加坡上市)

世纪人通讯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新加坡上市)

广州汽车集团乘用车有限公司总经理

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董事长

天下互联网科技集团董事长兼CEO

人民卫生出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党委书记

}
PK擂台:华中科技大学PK西安交通大学哪个好,给报考这两个学校同学一个参考。... PK擂台:华中科技大学PK西安交通大学哪个好,给报考这两个学校同学一个参考。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华中科技大要好过西交大。我是实话实说这点,毕竟也是华中科大人。

西交是逐年下滑,由原来工科院校的老二(文革之前直到80年代,仅次于清华),现在排名一路下滑。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就工科诸专业特别是经典专业西交还是很强滴。华中科技大的本科生教育要好过清华北大,研究生阶段稍逊一筹。但是从高校文化来说,怎么说西交大也算是老字号了,华中科技大还是太年轻了。一般而言,各省的顶尖大学在本省都能收到顶尖学生,即本省生源质量好于外省,但陕西是个例外,陕西考生比较喜欢北大清华复旦浙大,虽然这些学校在陕招生的专业都很垃圾,这样的长期影响,西交大无疑吃了大亏。

一个学校要好最重要的因素有四个:第一,好的竞争体制。中国各大学这一点最差。第二:好的生源,现在以成绩轮考生质量。理工科没问题。人文和社会科学就要吃大亏,中国当下社会问题多多,就是这个原因。第三,有好的教授,这点西交大和华中科技大差不多,但是就教师的人文素质而言,西交大要略胜一筹,毕竟在陕西,文化积淀还是较厚滴,这是九省通衢的武汉不能比滴(武汉的商品头脑也是西安所没有滴,不过咱这里说的是教育,好像和买卖关系不大)。最后还是钱多少的问题,以及花钱的水平问题。ms华中科技大学几任校长都是花钱高手,也有很好的教学理念,所以西交大的没落和华中科技大的崛起,孰优孰劣,各位看官自己评价吧。(*^__^*)

西安交大好很多,分数也比华科高不少。

两所大学都是好大学,但是西安交通大学毕竟还是吃9联盟的,中国最顶尖大学联盟。

华科发展虽然快,可是学科测评并没有超过东南大学。录取分数不及北京理工,西交更别说哈工大了。

你就要拿它和哈工大,中国科大,西交比?还不合适。

说下滑的我就笑了,下滑录取分还是比你高很多。

}

2015年5月,首届北京大学临床学科评估发布——中国最佳临床学科评估排行榜出炉。

“哪家医院的哪些学科治疗水平高”是患者最关心的问题,那么下面这张表格,就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要看什么病该去哪儿看,按图索骥吧!

中国最佳临床学科评估排行榜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

浙江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本年度发布的学科妇产科、儿科、耳鼻喉科、眼科、口腔科、肿瘤科为一级学科,内科和外科为二级学科,共包括19个临床学科。妇产科、儿科、耳鼻喉科、眼科、口腔科、肿瘤科、呼吸内科、普通外科、消化内科、骨科、心血管科、神经外科、肾脏内科、泌尿外科、内分泌内科、心脏外科、血液内科、胸外科、神经内科。

各学科均展示前15位医院。

基于医疗服务的病案数据和同行评议的专科声誉数据采用标准化分值,两部分所占权重7:3。

同行评议部分由北京大学医学部委托中卫医疗评估咨询有限公司实施。该公司是国家工商总局批准成立的中国首家医疗卫生领域评估咨询公司,是独立第三方评估及咨询机构。

因缺少军队医院数据,故军队医院的学科不在此学科评估范围内。

摘自微信公众号“北京青年报”

延伸阅读:最新!中国医院竞争力百强排行 超实用

综合中国社会科学网、艾力彼观察

日前,香港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在广州共同举办了《医院蓝皮书》中国医院竞争力报告(2016)发布会。

报告推出中国医院竞争力2015年度排行榜。“四横三纵”榜单包括县级医院100/500强,地级城市医院100/500强,省会市属医院100强,顶级医院100强;非公立医院100/300强,中医医院100/500强,省域医院(每省)30/50强。

2015中国医院竞争力·顶级医院100强

2015中国医院竞争力·地级城市医院100强

顶尖医院集中在北上广地区

从地区分布看,顶级医院100强主要集中在北上广地区。其中北京的医院总体实力最强,共有17家医院进入百强,医院竞争力指数最高。

北京集中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等著名院校,医疗资源最丰富;其次是上海,上海拥有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第二军医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著名院校;其三是广州,广州拥有中山大学、南方医科大学、暨南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等。此外,顶级医院绝大部分来自直辖市、省会城市,共有95家,其余5家来自人口密集的地级市(青岛、苏州、徐州、大连、温州,主要是因为这些医院都是医学院的直属附属医院)。

多年来的地级城市医院发展仍保留着东强西弱的格局。东部地区百强地级城市医院的数量要超过中部和西部,排名位次同样高于中部和西部。东部共有70家医院入围,中部只有20家医院入围,西部只有10家医院入围。东部入围百强医院数量遥遥领先,而且排名明显超过其他地区。

从省份来看,山东、广东、江苏、浙江地级城市医院竞争力水平最高。共有55家医院入围百强。其中,江苏入围医院数量最多,有18家,广东排名位次最高,医院竞争力指数最高。广东的珠三角是中国三大经济带之一,拥有深圳、佛山、东莞等经济发达、人口在700万以上的城市。同时,粤东有汕头大学医学院,粤西有广东医学院。

当前互联网医疗热闹有余、医学价值不足

由于缺少商业保险和医生多点执业等配套政策的支持,中国互联网医疗健康行业一直在医疗的外围游走,存在严重的同质化、表面化问题,基本还停留在预约挂号、信息咨询、网络问诊和药品购买等环节。相关监管法律缺位,医疗信息共享和隐私保护准则的含糊,政府机构、公立医院、互联网医疗的利益博弈,网络信息和行医资质的争议,优质医疗资源的缺失和患者对网络诊疗的陌生,都使得初生的互联网医疗健康行业举步维艰。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安华中科技学院评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