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我看看这个木化石的价格我命运

下载腾讯视频观看完整版

朋友收藏的树化玉木化石最大的一千多斤

}

原标题:犹太智慧四居安思危04

赚了许多钱并不等于成功

每个犹太人在小的时候,他们的母亲都会经常问他们: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火烧了,你的财产也被抢光了,你会带着什么逃跑呢?

如果犹太孩子们的回答是黄金钻石之类,母亲就会进一步追问:有一种东西比黄金和钻石更重要,它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你知道是什么吗?

孩子的回答说是空气,母亲就会告诉他:空气固然重要,但并不稀有。真正应该带走的是知识,知识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财富,只要你活着,它就会永远跟着你。

在犹太人的心目中,赚了钱并不等于成功,真正的成功是获取知识和智慧,知识和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财富。正如《塔木德》所言:

任何有知识的人都不会贫穷。

有知识的人拥有一切,而没有知识的人拥有什么呢?人一旦掌握了知识,他还缺少什么呢?如果一个人没掌握知识,那他拥有什么呢?

在犹太人心目中,学者的地位不仅高于商人,而且还高于国王。一个学者死了,没有人能代替他,而一个国王死了,所有人都能胜任。学者成为人们最尊敬的人,一个研究《塔木德》的学者,甚至会享受到免税的待遇。当然,他们推崇的知识是活的智慧,对于那些满腹经纶的书呆子,他们喻之为背着很多书本的驴子。《塔木德》说:富翁和学者谁更伟大?当然是学者,因为学者知道金钱的价值,而富翁却常常不知道知识的价值。可见,犹太人将知识和智慧上升到多么高的地位。

犹太商人说,获取财富是靠脑袋,而不是靠手;他们说:钞票有的是,遗憾的是你的口袋太小了。如果你的思维足够开阔,那你的钱包就会随之增大。

犹太拉比说:无知的人不能成为圣人,不能进入天堂,只关注世俗事务,喜好钱财的人,只是平凡的人。

在传统的犹太家庭里,有一个世代相传的规定:书橱只可放在床头,不可放在床尾。因为书是神圣的,绝不能对书本有所不敬。正如犹太大作家茨威格在其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中所言:发财致富对犹太人来说只是一个过渡阶段,是达到真正目的的一种手段,而根本不是他的内在目标。一个犹太人的真正愿望,他的潜在理想,是提高自己的精神文明,使自己进入到更高的文化层次……倘若在自己的家庭成员中有一个人明显成了称得上有知识的人,如当了教授、学者、音乐家,那么这种荣誉头衔就会被看作是属于全家的,仿佛他通过自己的成就会使全家人都变得高贵似的。

为此,茨威格曾写过一篇短篇小说名叫《旧书商门德尔》。故事说:

旧书商门德尔是一个传统的犹太文化商人,对图书无比酷爱,隔壁的一家咖啡馆专门为他设立了专座,并可享受许多特殊优惠,而他也三十多年如一日,每天从早上七点半开始,整天摇头晃脑地读着他喜欢的旧书,直到咖啡馆打烊时才离开。他的知识丰富到什么程度?只要你告诉他任何一本书名,他就会非常详细地告诉你有关版本的出版者、出版年代、大概的价格,以及与该书有关的二三十部相关书的详细情况,他知道图书世界中的每一株植物,每一条小毛虫,对这个世界中的动荡不停、永恒变幻的茫茫太空里的每颗星辰了如指掌。对于每一种专业,他都比专家们知道得多;对图书馆,他比图书管理员更精通;他洞悉大部分商行存书状况,远胜过这些商行的老板,无须查阅什么清单呀,目录卡呀,而是凭自己无与伦比的记忆力……”

显然,门德尔是旧书界的巨擘,赢得了整个欧洲旧书界的尊敬,但他靠的不是他的经营才能,而是全凭他超凡的学识和天才的记忆力。他后来死于战争的摧残,从此欧洲的咖啡馆失去了一道古色古香的人文景观。

认真分析历史和现实的变化,学会预测未来

法国有位大预言家,名叫诺查丹玛斯,是全世界公认的天眼奇人,也是一名犹太人。他从小就喜欢医学和旅行,这为他日后的预言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诺查丹玛斯的预言充满人名、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背景和方式,中间不仅有确切的数字,还有许多有血有肉的细节……他不仅准确地预测了1792年法国路易十六王朝的灭亡,还预言了拿破仑的出现和杀人魔王希特勒的灭亡。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传奇人物。

作为一名企业家,要想达到诺查丹玛斯的神机妙算犹如天方夜谭,但是,应该透过历史和现实的变化,分析未来的走向,这对于企业和经营有时是至关重要的。正如《塔木德》所言:什么样的人是智者呢?智者是能预测出母鸡下的蛋里将孵化出什么的人,而不是能够预见未来的预言家。智者拥有的智慧就是能够从今天的事件中看见明天的结果。

在预测未来上,不同的人确实有不同的能力,这也正如不同的人在弹钢琴或做煎蛋卷等事情上会具有不同的能力;但是,也正如在烹调或音乐领域,训练和练习确实可以大幅度提高我们在某些领域中的能力。你可能永远也成不了音乐会上的钢琴家,或成为一位优秀的厨师,但是你可以通过训练让自己超越从前。两位英国首相丘吉尔和张伯伦的预见能力就有惊人的差异。19389月,张伯伦在慕尼黑拜访了希特勒,并谄媚地称之为尊敬的希特勒先生。返回英国下飞机时,张伯伦耀武扬威地挥动着他那把随身携带的臭名昭著的黑伞,另一只手则挥动着希特勒签过字的那份联合声明。他以为自己为英国带回了和平,但历史证明,他只是个无能的预言家。仅仅在一年之内,丘吉尔警告的所有危机纷纷降临。因此,预测未来的秘诀之一,就是摒弃情感,用理性和知识分析问题。

未来往往是昏暗不清的,边缘光线过强会影响你看清未来的图像,就仿佛晚上开车时,你应该尽量不受对面驶过来的车子晃眼的大灯的影响。聪明的美国商人沙欣曾有商场神算子的美誉,他预测安达信咨询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总收入将接近100亿美元。19999月,他放弃了自己丰厚的退休金,离开安达信公司,加入了刚刚筹划的网上百货商店“Weban”,不仅优先购买了该公司1000万股,还购买了大量的期权和股本。但是,该公司在开头的半年里就亏损了3500万美元,而且在两年内崩溃并申请破产保护,沙欣也被迫辞去了首席执行官的位置。远古时代,有人认为白天站在井底可以看到星星。实际上,白天下到井底根本无法看到星星。幸运的是,隔绝外界的强光,我们可以窥见未来的微弱光芒。沙欣并不是唯一一个被互联网的炫目光芒蒙蔽的聪明人,只不过过分明亮的光线遮住了他的视线。

帕特里克·亨利说:只有一盏指引我走路的灯,这就是经验之灯。我知道无法预测未来,但可以根据过去的经历来做判断。

西塞罗说:在世界混沌之初就注定了某些信号可以预示未来的事情。

无论是经验也罢,信号也罢,总之未来是有可能预测的。而犹太教将这一切总结为这样一句话:过去将会成为未来,你做过的事情将会成为将来要做的事情,太阳下面没有什么东西是全新的。”19世纪就有这样的流传,犹太法师预言在1948年将会建立以色列王国,并预言第二年将有10名反犹分子被绞死。因此,犹太学者对19461016日纽伦堡法庭判决绞死10名纳粹分子毫不惊讶。只要清楚这一点,也就是任何事情的变化总会有其原因,很少存在所谓巧合,那么,预知未来也并非不可能。因为万事万物总是有其变化的规律。

《圣经》说: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马太福音》7:712)亲爱的读者朋友,请接受本书作者的祝福。

正确评估财富的价值,把慈善当作一种投资

著名犹太作家裴莱兹曾写过一篇小说,名叫《七年富裕》。故事说:

有一个搬运工人的家庭非常贫穷,突然有一天先知以利亚扮成一个德国人出现了,并告诉他一个好消息,从今天起他会拥有很多金子,但是七年后,他还会重新变得像以前一样的贫穷。这名工人和妻子商量后,决定马上开始幸福的生活。七年后,那个德国人又来了。

德国人见到了工人的妻子,她穿得和从前一样,只不过是脸上充满了笑容。她对德国人说:我们从来也没把那些金子当作自己的财产,因为只有凭十指挣来的钱才是自己的。不是用血汗换来的财富,只是他们替上帝代管,感谢上帝,请为这些金子找一个更好的保管者吧。

很显然,这则故事体现了犹太人对待财富的态度。按照犹太人的观点,要想发财必须首先理解金钱的本质,钱是什么?钱是人发明的衡量创造能力的最有效方式,是衡量我们的时间、尊严、技能、健康、经验和耐久力的最便捷的途径。按照《塔木德》的观点,人在工作的时候,处于工作状态中的不仅仅是他们的身体,更主要的是他们的自我和所拥有的创造力。钱的使用依赖于信任,钱的价值依赖于声誉,公司的管理、信誉以及品牌的认知度,远远高于钱本身的价值。钱既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它的背后是一个巨大的信任网络,人类的互动可以增加财富。金钱同爱情一样,只有当你放弃了彻底占有的想法时才是最好的获得。对金钱和爱情的投入越执着,人们就会发现自己面临的麻烦越多。唯一的补救办法,就是通过慈善活动,缓解我们对钱的迷恋。慈善活动不仅是人们通向上帝的祝福之路,还能促进财富的创造,让你关注身外的世界,拥有新的朋友,同时为善良找到一个实践的途径,为崇拜自己找到一个好的理由,体现人类的奉献精神。更主要的,慈善也是一种投资,让你平安、顺利,获得更多的回报。

犹太人历来有慈善的传统,并在慈善方面反映出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刻板、吝啬的形象。美国犹太联合劝募协会每年大约可以收到10亿美元,其筹款能力几乎超过美国任何一个独立的慈善团体。在美国最慷慨的捐款人百名排行榜中,犹太慈善家就有35人。排行榜中,索罗斯高居榜首,他的慈善捐款已超过20亿美元。1997年,犹太人的全部捐赠金额大约有45亿美元,其中有15亿捐给类似于犹太联合劝募协会这样的组织,20亿美元捐给犹太教会,7亿美元捐给以色列,2.5亿美元捐给和教育与宗教有关的组织。在1973年的赎罪日战争爆发后的一周内,美国犹太人给以色列筹募了1亿美元的现金,创造了令人不可思议的速度。

犹太人的慈善捐款数目惊人,除了犹太人重视慈善以外,和犹太人的富有以及能够组织效率极高的大规模募款活动有关。按照《塔木德》的要求,一个公正的学者不能只生活在一个社区负责一个慈善机构。在希伯来语中,慈善这个字眼的意思是公正正义,而不是拉丁文和希腊文中的对人类的爱心之意。因此,犹太人从小就认定,慈善是为了支持社会正义,而不是基于爱心或怜悯自己的同胞。所以,在犹太人的传说中,经常出现理直气壮的乞丐。在很多情况下,也是为了对抗反犹主义,犹太人的慈善活动不仅造福于犹太人,而且也造福于非犹太人。

犹太人一直能够非常成功地向同胞募款,为同胞服务,从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来说,美国犹太人院外游说团是最具代表性的。在基辛格担任国务卿的时候,美国对以色列的援助从3亿美元增至22亿美元,占美国对外援助的20%。美国和以色列的这种战略性联盟,除了美国的国家利益以外,和美国犹太人的院外活动是分不开的。美国犹太人的组织名叫美以公共事务委员会,其工作人员从3人扩展为150人,年度预算高达1500万美元。从1949年到1996年,美国对以色列的各项援助、贷款和担保总额达到770亿美元。

犹太人有一句谚语说:出钱的人最有发言权。因此,为了保障和加强族裔的安全,犹太人热心运用财富和时间行善,并且致力于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由于慷慨捐献和主动积极参与助选,犹太人登记选民的数量远高于其他族裔选民,在参众两院的代表也远超过犹太人占美国总人口的比例。1991年,乔治·布什总统也发现了犹太人游说力量的巨大。当时他正设法推动中东和平协议,希望延后提供给以色列100亿美元的贷款担保,他说:我遇到了一些强而有力的政治力量。大约有1300名各地犹太组织的领袖,从全美各地聚集华盛顿,游说自己选区的国会议员。老布什没有理会这些意见,后来他虽然赢得了中东战争,却输掉了总统大选,这和犹太人对民主党候选人的支持有很大关系。

终身学习和工作,永不退休

《塔木德》指出:大卫王的伟大,一部分就在于他从不无所事事。在他死亡的那天,死亡天使发现无法带走勤劳的大卫王,因为当一个人沉浸于创造性的劳动中时,几乎不可能死去。无论他等了多久,大卫王都不肯停下来。后来,死亡天使跑到大卫王的身后,发出一声巨响,把大卫王吓了一跳。正在大卫王停下手中的事情想弄清楚发生什么事情的一瞬间,死亡天使带走了他。

在希伯来语中,是找不到退休这个词的。有人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经历了漫长而多变的人生后,最终要渡过一个很深的湖。他觉得小船和船夫很好,对船夫的热情和提供的食宿也很满意。周围的景色很美,气候宜人,食物充足。几周以后,他想试着做点园艺工作,但始终无人安排。在反复要求工作却无人理会之后,他愤怒地喊道:这里比地狱好不了多少。这时上方传来了回答声:你以为你在什么地方?

原来他正是在地狱里!因为不劳而获的生活,即使是气候宜人、食物充足,也仿佛生活在地狱中。这就是犹太人对劳动的赞美和讴歌。

上帝把人放入伊甸园中,让他管理伊甸园。犹太教解释说,这项工作就是人类快乐的源泉。人类完成了造物主将他创造出来的使命。在工作过程中,他发现自己确实是按照上帝的形象创造出来的,因为只有他才能像造物主一样创造事物。亚当的工作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福音书》最后重复并强调了工作与人类快乐之间的关系,并说:人类生来就是为了工作。

工作除了能给人带来钱财以外,本身也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价值就在于能对别人乃至社会有益。正如丹尼尔·拉平博士所言:上帝给他的孩子带来了钱财和礼物,为了让人们能够以此满足自己需要的东西,而不是别人认为你应该需要的东西。报酬和利润表明你正在帮助他们,这些不是你工作的动机,它只让你的工作变得更有意义。因此,一个人的真正经济价值是精神的,而不仅仅是肉体的。因为人类的创造力只有通过思想和身体结合成为一体时才能显现出来。也就是说,人类创造的财富,主要是以精神的方式,而不是简单的物质的方式。

正因如此,几乎所有的犹太人都坚持终身学习和永不退休。在一定意义上,退休就是在实际生命未结束时就写下了结束二字,为什么过早地结束激动人心的旅程呢?尽管退休的人可以认为他是依靠自己的积蓄和投资,而不是别人的施舍生活,但他们对世界的创造性工作却提前结束了。有人说充满希望的旅行比所要到达的地方更有意义。无疑,继续工作、永不退休是让余生焕发出更大光芒的最好办法,同时也可以延长寿命。

第六章 犹太商人对自己的六大忠告

几乎所有的人都在从事商业活动。你拥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技能、经验、人格和其他一些可以帮助你进行交易的特征。你需要满足朋友、妻子、子女、父母、客户、上司、同事、合伙人等多重角色的需要,你需要认真操控自己的经济状况,扩展自己的职责范围,寻找新的发展空间,重新审视和看待自己,并提高你对别人和对自己的价值。一旦你的工作不能为你分忧,你就需要另找一份工作。

在你的商业生涯中,你是在与人打交道,而不完全是与机器打交道。为什么我们会很高兴地接受某些人的要求,而另外一些人的同样要求则会让我们感到愤怒呢?因为一个人倾向于和自己志趣相投的人交往,学习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了解自己,认识自己,调整自己,学会和别人有效地交往,这是犹太教成员的重要任务之一。

如果你没有雇员,情况又会怎样呢?所面临的情况是一样的,你至少有一个雇员,那就是你自己——唯一一个需要你全身心投入到对他的教育中的雇员就是你自己,你就是自己的大老板,你需要不断地给予自己教育和监督。《圣经》叙述道,当犹太人的祖先亚伯拉罕接到了他以为要杀掉自己的儿子的指令以后,他就给自己的驴子上了鞍。驴子是什么意思呢?按犹太教的解释,驴子代表物质化的身体。如果你曾经想知道为什么犹太教传说中弥赛亚要骑着毛驴,而不是公马或其他更好的动物进入耶路撒冷,那么你现在应该知道答案:弥赛亚的到来,预示了物质主义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在犹太教的口头传承中,驴子是纯粹物质欲望的永恒隐喻。骑着驴或者给驴上了鞍,暗示着要控制物质欲望,即让头脑控制身体,理智征服情感。当亚伯拉罕来到指定献祭的摩利亚山时,他需要让自己远离物质,希望与自己的儿子一起面对死亡。他说:你们和驴子等在这里,我和儿子到远方去献祭。很显然,亚伯拉罕和艾萨克远离了驴子,从而成功地把自己从物质主义的暴虐统治中解脱出来。因此,正如亚伯拉罕所努力的那样,持续不断地让自己接受头脑的领导,摆脱欲望的束缚,这已经成为犹太人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摆脱欲望,抵制诱惑,这取决于你品格的力量,而品格的力量非常宝贵,它来自一个人的信仰、理智和智慧。于是,犹太商人对自己提出了六大忠告:

为什么犹太人这么精于理财?一个法国人问巴黎一家熟食店的犹太老板。

答案很简单,老板回答说,因为犹太人吃鲱鱼。

此后法国人天天光顾这家熟食店,大吃特吃鲱鱼。

几天之后,这个法国人来到这家熟食店,他满脸怒容,咆哮道:你好大的胆子,鲱鱼敢要我5法郎,附近那家店才卖3法郎。

这就对了,犹太人说,我看你已经变聪明,会理财了。

犹太人的花钱习惯是,在选择性的奢侈和精打细算的节约之间寻求平衡,节俭并不等于吝啬。反犹主义之所以认定犹太人吝啬,完全是一种误解,犹太人捐款时的慷慨大度是人所共知的。根据《福布斯》杂志中一篇叫作《超级守财奴》的文章的说法,最著名的吝啬鬼并不是犹太人。例如,美国前总统柯立芝只有两套西装;石油大王保罗·盖蒂在家里装了付费电话,他说:如果让每个客人都打1015分钟电话,加起来可不得了!他出远门的时候,会叫守门人把信件写上新地址退给他,不让他们再花钱买新邮票;电影皇帝克拉克·盖博曾经为了软糖豆比一年前贵了几分钱,而和杂货店主争论不休;著名影星加里·格兰特把冰箱里的所有牛奶瓶都用红笔做上记号,以防仆人偷喝;至于汽车巨擘艾柯卡,在克莱斯勒做高级经理时,曾留下这样一个笑话:如果你与看起来像艾柯卡,声音像艾柯卡的人共进午餐,如果他主动拿起账单,这个人绝对不是艾柯卡。

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慎重花钱是犹太人的一个消费习惯,而且他们在消费时有一个共同想法:我不喜欢浪费钱,但是如果这样东西对我很重要,我宁愿买最好的。尤其是在子女上学方面,犹太人一般都将子女送到价格昂贵的精英学校。在犹太移民史中,厉行节约和储蓄的倾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犹太人算了一笔账,如果你从21岁开始,只要每个月储蓄175美元,以保守的投资回报率8%计算,到67岁时会变成100万美元。但是犹太人除了在教育和饮食方面比较奢侈外,也是美国出版业公认的爱书人和精装书的主要消费者,为了先于别人获取知识和信息,买书时他们毫不吝啬。

犹太人不但拥有丰富的产品知识,而且是非常精明的消费者,他们的经验是:

1.购买便宜一点的汽车,尽量开久一点;

2.吸烟危害健康,不抽烟;

3.放弃垃圾食品和办公室咖啡;

4.利用互联网定期购买人寿保险;

5.一周从家带一次饭;

6.一周用五美元的打折券;

关于节约方面,他们也有如下经验:

1.尽量维持婚姻,因为离婚很昂贵;

3.买房子,不要租房子;

4.避免到会员制大卖场大买特买;

5.避免信用卡消费和债务;

6.降低长途电话费用;

7.购买大件物品时先上网或在报上查一查。

《塔木德》说:节约是生财之源,节约是理财之方。犹太人的理财经验为我们走向成功奠定了良好的生活参照。

犹太商人的精明,有许多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两点就是:犹太人对精明本身的心态和犹太人对数字的感觉。下面先讲两个笑话:

美国和苏联两国成功进行了载人火箭飞行之后,德国、法国和以色列也联合拟订了月球旅行计划。火箭与太空舱都制造就绪,接下来就剩下挑选太空飞行员了。

工作人员先问德国应征人员,在什么待遇下才肯参加太空飞行。

给我3000美元,我就干。德国男子说,“1000美元留着自己用,1000美元给我妻子,还有1000美元用作购房基金。

接下来又问法国应征者,他说:

给我4000美元。1000美元归我自己,1000美元给妻子,1000美元用于归还购房贷款,还有1000美元给我的情人。

“5000美元我才干。1000美元给你,1000美元归我,其余的3000美元雇德国人开太空船!

透过这则笑话可以看出,犹太人极为欣赏和推崇精明,而且是堂堂正正的精明,就像他们对钱的心态一样。当然,这种精明也首先是通过摆弄数字体现出来的。下面再讲一则笑话:

劳布做生意时缺少资金,于是他打算找朋友帮忙渡过难关。

格林先生,我的手头拮据,能借给我1万美元吗?

啊,不必客气。劳布先生,您要借多少?

您能告诉我,您需要多少利息吗?

什么,你发疯了?你怎么能对教友收这么高的利息呢?对教友最多收6%的利息,你这样的行为若让上帝看到,他会发怒的。

上帝绝不会有想法,因为上帝坐在我这边的时候,9看起来正好是6

数字反映了现实,商业依赖现实,因此也依赖这些数字。数字感觉是犹太人的财商。

旧上海有一个大名鼎鼎的犹太富商名叫哈同,他是在上海白手起家的犹太人,他的精明在上海也是妇孺皆知,几乎成了一种传说。哈同的精明通过他出租房地产的计算就可以看出来,他出租房屋的时间一般是35年,租期较短,便于及时收回和续约时增加租金;另外,最与众不同的是他收房租的时间单位,当时上海房地产界一般是按阳历收租,只有哈同按阴历收租。简直是太精明了,既适应了中国人的传统,同时又增加了许多收入,真是活用了数字。

100年前,弗洛伊德曾把人类所有的动机都归结为性本能。然而,很快人们就明白,人类无限复杂的生命本身用某一个单一的决定因子并不能解释清楚,即使这个因子无比强大。今天,现代科学依旧在探索人们为什么做他们正在做的事情,寻求和讨论行为背后的内驱力。

20世纪50年代,现代心理学取得了很大成就,科学家们开始确认到底是什么东西,促使并推动人们走上特定的生活轨迹。著名犹太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将人类巨大的行为复杂性归结为五大需求,后来又将之简化为四种基本需求:自我、与他人的交往、环境、身体。简单地说,马斯洛认为大多数人都需满足这四个方面的需要:

1.在理解世界运行方式的过程中,实现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需求;

2.发展个人权力的需求,以此减少人的不安全感,减少在变幻无常的命运面前的无助感;

3.生命的基本需求,如:衣、食、住、行等;

4.荣誉及他人的尊敬。

通过马斯洛的理论,我们可以看出人类动机与商业之间的相关性。而且,根据犹太教的观点:在过去的5000年之中,人类的本性并没有多大变化;没有人比造物主更能了解自己的本性了。因此,商业的本质是在帮助别人,充分满足人类的正常需求,同时应该特别关注那些永恒不变的东西——其中一个亘古不变的事实就是:犹太人永远都知道,人类的动机可以被精确地归结为四种基本元素,而不是三种或五种。他们从一句令人迷惑的诗句的传统解释中知道了这一点:一条河从伊甸园中流出,灌溉了花园,在这里它分出了四种源头。所有的地图都显示出古代世界中不存在这样的河流源头,因此这说的是一个精神信仰,而不是地理学的描述。河流代表着人类希望过上美好的生活,即人们希望进入自己的伊甸园。这个愿望由四条支流或四个元素构成,其中一条环绕着一片储满黄金的土地。那块大地上的黄金是美好的事物。激动人心的事实是,为了能够进入伊甸园,每个人都必须充分发展和满足人类的四种动机。

《塔木德》说,当一个人升入天堂,他会被问道:

你是否腾出时间用于学习?

你是否参与繁衍后代的生殖活动?

你是否探讨智慧的哲理?

你是否深入探求事物的本质?

这段话正是对满足人类四种动机的道德化延伸。犹太民族的历史告诉我们,要想真正帮助别人,同时获得商业上的长期成功,你必须学习以上帝所期望的那种合乎道德伦理和礼貌的方式做人、行事。

商业是现实和理想结合起来的艺术品

犹太人很清楚,在人生的竞技场上,没有树立正确的理想,是不容易得到成功的。道理很简单,正如一位百发百中的射手,如果他漫无目标地乱射,其结果可想而知。同理,每天仅有宏伟的理想,而不脚踏实地地工作,同样不可能成功。所以,商业是现实和理想结合起来的艺术品。

《塔木德》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一个年轻人找到智者约瑟,看到约瑟正在树上摘苹果。

尊敬的约瑟,我想问你一个问题。这个人喊。

对不起,我现在不能下来回答你的问题,因为我今天受雇于这个庄园主,时间是属于他的。

约瑟因为在树上和年轻人说了几句话,自己很惭愧,收工后主动要求庄园主扣减一点工钱。

这就是现实,现实很残酷,没有理想的话,很难超越现实。只有那些具有理想主义情结的人,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并创造出完美的艺术品。

大卫·布朗是一位英国犹太商人,从小酷爱读书。他的父亲是一名经营小型齿轮厂的业主,由于反犹主义的迫害,几十年惨淡经营。每逢节假日的时候,布朗总要去齿轮厂锻炼,长时间的劳动,使他掌握了不少工业技术常识。通过细心观察,布朗意识到汽车大赛将会成为一种流行娱乐方式。于是,他克服了种种困难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并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技术,终于生产出当时具备顶尖技术水平的马丁赛车,并于1948年在比利时举办的国际汽车大赛中夺冠,从此一举成名,订单和利润也滚滚而来。

著名犹太政治家基辛格退出政界后,决定转向商界。在困难重重的情况下,他打出了国际商务咨询的招牌,结果一举成功,许多大公司的邀请函纷至沓来,甚至还有一家银行为他垫付了35万美元的启动资金。基辛格用这笔钱成立了基辛格协会,许多下野的美国政要也纷纷前来投靠,从此,他又创造了新的辉煌,成为国际商界赫赫有名的前白宫幕僚。

有时,商业不仅能激发人的潜能,还能最大限度地放飞理想的风筝。

在现实世界中,你不能简单地拥有你想要的一切。你只能用有限的资源和能力来交换你想要的商品和服务。因此,你必须最大限度地约束自己的欲望,舍弃那些你不需要的东西。

商业是极少数能够准确传达现实世界的制度之一。商业告诉人们,没有人对任何事物或他人的劳动拥有特权。你必须用自己拥有的财富进行交换,天上不会掉馅饼。大量的事实证明,唯有合作才是成功之道。

所有那些以权谋私或者想无偿占有别人劳动成果的人,最终都没有好结果。

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烧开一锅水,把一只青蛙扔进去,青蛙会猛然跳离水锅。然而,把这只青蛙放在一锅凉水中,慢慢加热,青蛙就会被水煮死。

犹太人由于苦难的历史,时刻充满了危机意识,在任何情况下都绝不懈怠。即使有平安的生活,他们也常常居安思危,保持警惕。为此,犹太人制定了各种规则,或者以各种节日纪念历史。即使在新婚典礼的重要时刻,他们也要提醒新人不要忘记苦难。婚礼规定新人不能喝完酒后把酒杯完整地放入盘中,而是要把酒杯摔碎,告诉两人要同甘共苦,一起度过艰难的一生,如果一味享乐,没有危机感,就是败家的象征。

研究犹太文化的学者这样评价犹太人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每当幸运来临的时候,他们总是最后感知。而每当灾难来临的时候,他们总是最先感知。因此,财富无时无刻不存在于危机之中。当然,每一次危机同时也是一次奋发图强、重新来过的机会。

}

原标题:离职公务员现状系列之十:四十岁放弃处长,背起行囊好好抬眼看世界

2017年末的一个黄昏,我守候在局长办公室门口,好不容易等到局长大人开完会回来。

「领导,有时间么,找您聊聊?」

认识局长十多年了,缘分使然,原先彼此朋友相待,忽然成了上司和下属。

「考虑得怎样了?」局长笑眯眯地看着我。之前他提了一个处长的缺给我,让我考虑考虑。

做一名处长意味着什么?当我还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新鲜人的时候,处长总是一副正义凌然的样子在你面前高深莫测,但是更多的时候,那只是距离遥远的一种层级而已。现如今,这个曾经觉得高不可攀的职位居然近在眼前,唾手可得。

工作了很多年以后才发现处长是一个非常辛苦的差事:上头有各种局长主任,也不知道自己排队到猴年马月;下面是各种越来越难对付的年轻人,交流已经出现代沟。看上去很有权力,想明白了只不过是个执行者。有时候要去背锅,有时候要去争宠。碰到群众上访或媒体采访,面对刁钻古怪的问题要面不改色地圆回来。同侪之间表面一团和气,暗地都在较劲,要吃很多苍蝇,也要替小弟收拾各种烂摊子。这种卡在当中不上不下的状态,说起来也真是人到中年进退不由人的真实写照。

理想仿佛还在前面招手,各种责任却日渐吃重。很多时候背负着工作和家庭的重任的中年人,不敢掉以轻心,步步为艰,却又佯装轻松,表面上风轻云淡。老友之间聚会,话题无非就是智障一样的上级,猪一样的队友,仿佛生活在平行世界的下属,不省心的熊孩子和渐渐老去的父母。这时候才知道,当年新鲜入职的时候看到老处长不苟言笑,高深莫测的面庞,完全不是装给你看的呀。

「监狱是个怪地方,起先你恨它,然后习惯它,更久后,你不能没有它,这就叫体制化。」我们都听过这句经典的对白。当自己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与周围这个环境格格不入的时候,那是自己35岁的某一天。

在只需要按几个按钮就可以在网上顺利买机票的时候,周围的同伴会主动提出去托人找关系。后来渐渐察觉这几乎已经成了固定思维习惯:他们不清楚正常的办事流程是怎样,因为他们办事从不走流程;他们不知道为了便捷群众花了多少力气投入多少经费,因为他们办事从不花力气也不要掏钱;甚至于连怎么乘坐公交地铁都不清楚:实在是习惯了公车出入。大家相互帮助是应该的,都在一个体制内,就是陌生人也可能在一个照面之后成为莫逆。惯常的想法,给人方便就是给自己方便,人总要给自己留条后路。

这十多年的官场生涯,我从鄙视厌恶这种千丝万缕的关系,到渐渐习惯适应,最后还能游刃有余地在各种关系中给人方便与己方便。我想着大概就是体制化的过程吧。

有一段时间,每天都在重复同一种生活:同一时间起床、早餐,然后出门……在路上堵一段,听990早新闻。准点到办公室,泡茶,向每天见面时间比家人还多的同事送上亲切问候,开会的时候每个人都用同样的开场白「我简单说两句」开始,洋洋洒洒滔滔不绝。最后领导的总结陈词毫无新意陈词滥调。

合上笔记本,会发现自己又虚度了半天人生好时光。窗外春光明媚,会议室里黯淡无光。吃个午餐睡一个舒服的午觉或者和闺蜜去周围逛逛,多美好的中午。

接着又是一下午的会,有时一个有时连着三四个,视乎你的官衔大小而定。等到好不容易快熬到下班的时候,消失了一整天的处长突然冒出来说要加班。加班?今天还有同学会聚餐呢……只好偷偷电话说「你们先开始,别等我哈!」

所谓加班也就是陪领导耗着,反复修改文稿上的那些标点符号、从小学生成语词典犄角旮旯里翻出那些高冷的词语点缀枯燥乏味的材料。

等到赶回聚餐地,同学们早已意兴阑珊,说要回家看孩子做作业,单自然有做老板的兄弟买了,每个人都用同情的眼光看着我,拍拍肩膀说了一句「好好干啊!以后就指望你做局长带我们吃香的喝辣的了。」

谁都知道这是一句笑话,这年头局长日子都不好过。

四十岁的时候,给自己庆祝生日,买了一本松浦弥太郎的《人生四十才开始》。明知道是一本鸡汤成功学,但是翻看之下还是会有一种打了鸡血的味道。总会到了某个时候,心里那个还没灭成烟丝的火苗忍不住会忽然蹿腾上来,让自己想到热血沸腾的年少轻狂。

忽然会想到,慢慢的,自己就成了曾经被自己鄙视讨厌的人;忽然会想到,当年希望竹杖芒鞋轻胜马,仗剑走天涯;忽然间,惊恐地发现,70后还没怎么发声,90后就登上了舞台,一边还会轻轻地嘟哝:劳驾,让一让位。

过去这18年究竟是怎么回事,怎么就一下子车到中途了?前辈们总是语重心长地教导我「踏实做好自己的事,前途问题组织会替你考虑的。」职业生涯规划?没有的。在政府机关,你的职业生涯那是你自己能规划的吗?

就好像一辆公交,你坐在角落的那个座位,总觉得靠窗的风景才是最美的,而靠窗的那位大爷早就觊觎前面驾驶员的座位了,但更多的人只是站在着甚至挤着,能有个落脚的地方就不错了。

忽然我醒悟了过来,我一直担心自己是不是上错了车,不确定。我学会了游刃有余地在有限的车厢里腾挪闪躲,终于坐到一个座位。现在那位靠窗的大爷扭过头来朝我慈眉善目地笑笑说「来,坐我这里。我坐到前面去。」

我看了看,前面好像更拥挤嘛。

「毕竟你也做了八年的副处长了,组织上也是应该关心考虑的啊。」局长循循善诱,帮我分析利弊。

我忽然很羞愧,都已经四十岁的中年人了,自己的事情还要别人来操心。似乎这么多年来一直习惯的,都是别人来操心自己的事情。

到了一定时间,就会有人来提醒你,是不是该进步啦?就如同那句俗话:人不进步就落后。感觉自己没有努力好,对不起党对不起组织。

我认识的很多朋友在刚进机关大门的时候都是一脸青春,无知无畏的样子。那个时候,我走路是连蹦带跳的,自己想什么就直接会说出来,总是眨着眼睛不明白为什么那些前辈们总是说话吞吞吐吐,云遮雾罩。

慢慢的,那些朋友们聚会的时候期待越来越少,感慨越来越多,单纯的快乐被吐槽的欢乐所取代。

「与人斗真的其乐无穷吗?」呵呵,也许那时候还真年轻,相比之下,更愿意与电脑较劲。花费了无数的时间去学习工具和软件、编程和3D,花费了无数精力去在互联网上冲浪。那时候谷歌还不是敏感词,伟大的防火墙还没建起来,刷油管嗖嗖的快,在互联网的青春年代,外边的世界远远比闷气的机关大院有趣的多。

我自己慢慢学会了web编程,学会了把漂亮的设计稿变成可在线访问的网站和论坛,我好像没怎么费力就知掌握了Photoshop那眼花缭乱的工具,对于那些更加冷门的软件,也是孜孜不倦滴地去探求使用的奥义,为某种黑魔法般的功能激动到半夜。

于是我和几个小伙伴在刚刚启用的机关内部网络里架设了虚拟服务器开了一个低调的论坛,并通过这个如同自己后花园一般的小天地认识了好多机关同好。

这也许是平淡乏味的机关生活中最开心的事情了。大家都在展示着自己平时被压抑住的一面,不用顾忌领导的脸色,不用考虑自己的职位升迁。每天中午老同志们休息的时候,我们兴奋聊着各种话题,就好像彼此近在咫尺。

都说政府里关系复杂,勾心斗角,但是在我们这个自己的家园里,无疑每个人都是最真诚的存在。

没多久北京奥运会了,在领导们的要求下,机关里大部分电脑都可以访问互联网了,大家开始学会看网络直播,也会在会上引用新浪论坛上看到的段子。于是我们的内部小论坛在一次服务器宕机之后便烟消云散了。我最终在论坛首页上贴了一张海报,写着「绚烂终究归于平淡」。

这是我当时心情的写照,现在想来,也是对自己人生的写照。平淡的人生虽然偶有爆发,但大体上还是平淡的。

技术的迭代更新实在太快,即便自己花费了几乎所有业余时间,也无法赶上技术更新的步伐,更何况越来越多的工作让自己白天已经感到压力满满。后来即便还会关心技术的发展,但是自己开始追求更加永恒一点的东西,好让自己在人生中今后有值得追忆的东西。

花费了十年的时间,终于慢慢开始能够拍出了一些好的作品,也是通过摄影这个平台,又认识了另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

很多年以后,无意间翻到当年留存在github上的代码和Google Docs上早已忘记得一干二净的摄影专题采访提纲,这十年间的那些断断续续的影像忽然又跳跃了出来。

嗯,好像一个平行世界的我,一边认真地做着组织交给我的,各种任务,居然还能评了好几年的先进和优秀,另一边则努力地探索那些令人废寝忘食的乐趣和爱好。时不时地,两个平行世界的自己彼此之间会打架,会发生纠葛。

但不管怎么说,在写完一整天无聊枯燥的八股文章之后,换一种活法写一篇充满感情的散文或者拍一组令人感动的照片,也许就是对自己还未泯灭的理想之火的致敬吧。

「所以这个处长非你莫属了!」局长笑眯眯的地看着我,期待的眼神令我感动。

「呃,您也不是认识我一天两天了,我是怎样的人您清楚得很。」

我到底是怎样的人,其实有时候自己好像也不是很清楚。

我想起很多年前那个温暖的夕阳下,金色的阳光撒在空荡的校园,父亲瞅着空无一人的大操场,悠悠地说了一句「公务员好啊,铁饭碗。」五分钟前刚接到了面试电话,说是监察局。监察局是干什么的?劳动监察大队吗?公务员是啥意思?跟服务员差不多意思吗?一脸懵懂的自己无知得可笑。

那个年代国考还没那么火,大家都奔着外企和银行去。我并没那么多主意,只是觉得有份工作就很好了。并不明白这意味着什么,走进单位的小楼,领导开心地笑起来,连声说我极大地拉低了整个单位的平均年龄。

对不起,我又拖后腿了。

很显然,刚从校园出来的我是极度不能适应沉闷平淡的机关生活的,每天跟着领导忙进忙出,开会调研写信息听报告,所有的事情感觉新鲜,内容却无法理解。

那整套的话语体系颠覆了我大学之所学,重新学起来,前辈们逐字逐句修改好,也是整整花了半年多的时间。而很多年以后我又拿着这套东西去教导刚入职的新鲜人,就好像在跟过去的自己对话。我极其有耐心地逐字逐句地去解释为什么要这么写,一般的套路又是怎样,就像一个学富五车的老师。其实对我来说,那只是昔日重现罢了。

我能做点什么?我一直在问自己,每天就这样开会写材料吗?就这样一辈子吗?那些坐在我前后左右、满脸皱纹、说话闪烁其词的老前辈们就是我所能看得到的将来吗?但是如果不是现在这样,那又会是怎样?

更深一点追问自己,到底想成为怎样的人?这个职业是否有助于自己达成理想中的自己?

忽然就发现,其实自己只是一贯盲从的普通人,每天安于朝九晚五的平凡人。那么对于安份如我,公务员大概是最合适的职业了吧。只要按部就班地做好自己的事情,退休之前混个一官半职,然后安享晚年,似乎是指日可待了。

我就是这样一个指望着那一官半职平庸度日的人么?

2007年我第一次有机会走出国门去欧洲看了看生活在远方的人们。原来世界是那么大,有各种各样的人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在生活,并不是一成不变地朝九晚五,似乎无论怎样都会被接受。那种光怪陆离,那种不同的种族同样的幸福……

回来的时候,那种与我完全不同的生活印在脑海里,挥之不去。我肯定被资产阶级腐朽堕落的生活方式腐蚀了,我抵御不住糖衣炮弹的进攻,我愧对党愧对组织,我好好反思和检讨了自己过去十年的生活和思想,对未来重新树立了新的目标和方向。

嗯,显然,我不是那种平庸度日的人——只是好像之前没开窍?

后面是一连串的国家的名字,每次出游归来,挑选一些不错的风景照,电邮发给机关同僚和好友作为分享。渐渐的大家都知道原来我是这么爱贪玩的人,并表示非常羡慕。

我很纳闷,值得羡慕吗?不就是请了假期自己掏钱到外边逛一下,很难的事儿吗?

更让我纳闷的事儿在于,几个前辈及好友,在不同场合分别暗示让我注意收敛一点,低调一点,否则会影响自己的前途。他们自然是为我操心,只是对于其中的逻辑我至今仍然无法理解:我用自己的时间、花自己的金钱,这样都会遭非议吗?或许这也是机关潜规则之一:不要出挑,枪打出头鸟。

我放弃了用那种老土的电邮群发的方式来传播的旅行照片,有了朋友圈之后,它就成了我分享的集中地,虽然大家依然可以看到,但是传播方式发生了改变,替我操心的声音似乎也小了很多。

他们自然是知道我是贪玩的人,喜欢拍照的人怎么可能循规蹈矩地坐在办公室里誊写文章呢。最初有些质疑,以为会耽误了工作,影响了前途,以至于每次去请假总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好像出游是一种极大的罪恶,每次回来都要买上很多伴手礼来赎罪。

大家不都这样的吗:大约已经成了一个心理阴影,面对上司的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很难开口说一个「不」字,每次开口之前,自己肚子里需要反复酝酿许久,激烈斗争到冒汗气喘的地步。

领导只要一句话「别人都行怎么就你不行」或者一声语重心长的叹息,就足以毁灭掉你积攒许久的勇气。

就这样,我「影响」了自己的前途。

即便如此,十年以后,我的足迹仍然没有踏遍五大洲。囿于一些内部的奇怪规定,做个小领导每年出国就会受限!做个大领导就别想周游世界了。想想也对,好好的认真地做好公务员这份差事,怎么会有时间到处乱跑呢,这不科学。

所以,是不是上错车了,这个问题断断续续地一直萦绕在我脑子里,有一种令人惶恐的声音说这是肯定的,然后呢?自己又该怎么办?

「司机师傅,停一下,我这里要下车!」

「领导,我的前途我自己会考虑的。我想离开这里,到外边试试身手。」

我注意到局长的笑容凝固在脸上长达数秒之久。半晌才轻轻说了一句「哦,你是说要离开体制啊。」显然这个选项从未出现在局长的考虑范围之内。「……那,也很好啊。去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

离开局长办公室的时候,我长吁了一口气。总算把最难启齿的要求提出来了,心里一阵轻松。

机关里的八卦消息传的最快,没几天,全单位的人就都知道了,没几天,以前共事的同事们也都知道了。后面的日子,各种短讯电话微信的问候纷至沓来,居然集中地表达了同一个意思:祝贺新生,敬佩勇气。

「你一定挣扎了很久才鼓起勇气痛下决心了是吧?」他们问我。

有时候,做一个决定也就是一刹那的事,纠结太久反而不容易下决心。

的确要离开这个体制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事,花了很长的时间,走了很久的程序,总算在半年后拿到了一纸批复,但是心理上的离开可能需要更加漫长的过程。

在最后一次参加单位办公室支部活动的时候,正好碰上支部换届改选,大家起立唱国歌,写选票,投票箱……程序一丝不苟。支部书记悄悄跟我说,「这种场面今后你怕是难得一见了呀!」忽然鼻子一酸,眼泪差点掉下来。的确,那么多次党组织活动参加下来,平时并没觉得有什么特别,反而有时候还会觉得麻烦和形式主义,忽而有一天意识到可能是在机关里最后一次参加了,离别之情油然而生。

说要离开,并不容易。那些人那些事,开心过、争吵过、失望过、无奈过,都融合在一起,成了一幅模糊的画面,你已经习惯的那些空间、制度、默契和秩序,全部扫入到那个画面里,成为需要打包和告别的一部分。

整理办公桌的时候,翻出来很多早已忘记的物事,想想忽然就那么多年过去了,自己却宛若新生。在四十岁的人生中途突然下了车,跟过去做个告别,背起行囊,走向远无弗界的前方。

「接下来可以好好休息一下了。」我整理完东西,向昔日的小伙伴们做了个告别,打算背起行囊好好抬眼看世界了。

然后各种邀请纷至沓来。

在我的并不算太长的职业生涯中有将近三分之一的时间是所谓的「领导身边工作人员」(顺便说一句,发明这个词的人真的是尽力了)坐在领导办公室的门口,进进出出的都是那些局长主任,还有各路人马。

在领导分管干部工作的那段时间里,找那些局长书记们谈话是干部工作的一项必经程序,便能见到很多奇怪的现象,有的平平静静走进去,哭哭啼啼跑出来;有的会在里面放声大笑或者放声大叫;有的呆若木鸡,有的欢欢喜喜。

「都是官场百态,你要看得懂,但不要去学。」我一个前辈谆谆嘱咐。看久了,心里就很清楚,有些局长书记待你和颜悦色只是你背后站着他的领导,而有些是惺惺相惜,相互认可。这些相互珍惜的朋友们便在我打算背起行囊看世界的时候发来了邀请函。

相当部分的辞职公务员,都会跳槽去企业或者机构从事政府事务或政府关系方面的工作,毕竟这是他们熟悉的领域。政府机关的那些套路、话语体系,在他们这边游刃有余。很多 offer 也正是看中了这一点。然而,如果还是做着之前类似的工作,我离职只是为了薪酬么?

做自己擅长的事,并真正地把它做到最好。这是我的原则,也是我的梦想。这时候自己会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和自己擅长的事,和别人认为你最能干的事,往往不是同一件事。

于是我放下行囊,成了一名设计师,我还是在为政府服务,只不过这一次,我从甲方变成了乙方。

当我还是一名自我感觉良好的甲方的时候,乙方对我低头哈腰,但是做出来的东西简直和我的想法风马牛不相及,然后所有的主意基本都是我出的,甚至到很多细节都是我想的,而乙方只是一名执行人。最后还要我付钱。我觉得好像哪里不太对劲,这样都可以在市场上混?似乎也太容易了吧。

等我转到乙方,冥思苦想了那么多方案,分分钟被甲方「刁难」,从色调到细节,从字体到布局,甲方都要插手提意见。

「既然你这么厉害,你行你上啊……」乙方往往会这么腹诽。

「我请你来怎么最后都是我在出主意,你到底行不行啊?」甲方往往会这么抱怨。

于是我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双方都在抱怨对方不懂自己,在这种抱怨牢骚之中还要天天在一起合作。甲方说你根本不明白我的需求;乙方说你一点不懂还瞎指挥。大家就好像隔着一块透明的玻璃在谈话,只看得到对方表现出来的表情和手势,却听不到彼此的声音。大家都没有耐心倾听,也不知道如何表达才能告诉对方自己真实的想法和需求,更无法充分信任对方。

这种隔阂究竟是如何造成的?

不是你请我来帮你解决问题的吗?不是你不懂才来找我帮忙的吗?大家不是应该勠力同心一起完成任务吗?怎么到最后势同水火,互成冤家了呢?

我在朋友圈连着发了好多以「设计师的日常」为题的照片,大家总结得好:睡觉、撸猫、做菜、逛吃……感觉生活好悠闲,成为人人向往和羡慕的生活方式。甚至有拉仇恨的嫌疑。

「我要很努力,才能做到看上去毫不费力。」

朋友圈永远都是光鲜的一面,背后的汗水和痛苦无法示人。连续熬夜作图,抓破脑袋想创意,追求完美抠细节,大部分设计师似乎都是如此吧。

我并没有比别人更厉害,所有的经历也没有比别人少走弯路,一直觉得自己只是半路出家,好处是没有框框,短处是不够专业。怎样才是一名合格的设计师,需要孜孜不倦地去学习和探求。

「你怎么就是设计师了?」朋友不解。是啊,之前做一个管理办公室的副处长,做事循规蹈矩、井井有条、一丝不苟。设计师需要的是天马行空、不拘一格、脑洞大开。我怎么能做得好?

「我人格分裂呀!」我开玩笑地说。

把自己的过去亲手埋葬掉。我不再是一名国家工作人员,无需去背负和履行职业给我提出的要求,不要去关心那些只有总理才会关心的大事。我要做的就是把自己经营好就好了。而且在我的想法里,那些把自己经营得很好的人,才是真正的成功者。但这个社会并不这么想。

一个全新的未来刚刚从脚下延展开来,我不知道未来会走向何方。和在机关里能一眼看到头却无法掌控自己命运相比,未来突然多了无数的可能性,你可以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人,这种把前路捏在自己手里的感觉让刚刚逃离体制的牢笼的我兴奋不已。

其实冷静下来,却又有不少的惶恐。虽然有无数的可能性,但哪一种可能将会成为现实。就好像量子在测量之前有各种可能态,但是一旦测量了,就坍缩成一种确定的状态。路只有走过去才知道前方是康庄大道还是崎岖小路;鞋只有自己穿过才知道适不适合脚。

在探索各种可能性的过程中,彷徨、犹豫,临近deadline的催稿和自我追求完美的性格带来的压力,让自己困顿无助。最忙碌的季节,手里同时有7个case在做,其中4个要同一天完稿。

于是那天半夜自己突然崩溃了一次。

你有没有经历过一种感觉,无力和无助感如同高高的海浪从四面八方向自己涌来,把你包裹住,挣脱不得。害怕和惶恐像拍打着已经脆弱的心灵,喉咙却如堵上了棉花无力发声。你伸出手想抓住什么,却发现四周是光滑的铜墙铁壁,无声的呐喊连自己最深处的心都无法听见。

年轻的时候总是觉得自己是无敌的,通过增强内心的锻炼,足以抵抗全世界。现在才算明白能抵抗住自己的内心,让它朝着正确的方向坚持奔跑已经实属不易。

我擦了擦眼泪,咬咬牙,重新上路。所有的case都按时按质地完成了。「你永远不会知道你到底有多强,只有在你经历过了这一切之后。」「那些没能把你击倒的,会让你更强大。」这些话在平日里听着都是鸡汤,但有时候自己体验过了却知道,其实鸡汤也是很有营养的哈。

生活就是一个自我修行的过程,对于自己不想接受的现实要学会妥协,对于心生向往的未来要学会冷眼旁观,对纷繁复杂的世界要学会独立思考和思辨,对变化无着的内心要学会内省与观照。

对于一个刚刚脱离体制的人而言,就好像The Matrix 里刚刚离开母体的Neo那样容易发生晕眩和怀疑,一个独立的人全新的成长所带来的各种体验,在我看来令人激动。全身心地去经历和投入,心无旁骛地做好眼前的事,深刻了解到什么叫做活在当下。

这是过去18年从未有过的幸福,也是从未有过的刺激。那些哭哭啼啼离开领导办公室的人,大概从未睁眼看过这个世界是有无限的可能性,也无从理解这个时代的运转道理。

很多人把体制比喻成围城。从现在的现实来看的确如此。围城内外,没有是非对错,只有合适不合适。

只是我一直被长辈们告诫「要有一技傍身,要有独立的能力。」我问过曾经共事过目前依然在政府供职的很多旧友,是否也愿意跳出来看一看。他们大多摇头否认,觉得没可能离开体制生存。

这个看不见的matrix提供了稳定的收入,还算不错的体面的工作,一定的权力和能够想象的未来,保护自己免遭各种冲击。那些外边的苦厄、困顿、焦虑和彷徨听起来就好像隔着屏幕在看新闻。当然,焦虑痛苦还是会有。

当多年的下属一跃成为自己的上司,当触手可及的晋级莫名被盖帽,当繁重不堪的文字材料压得喘不过气,有时也会愤然而起,冷静下来又规劝自己要成熟妥协,对现实的妥协是中年人最大的能力,也是最扼腕的遗憾。

我自觉不是一个勇敢的人,但是偶尔也会有超乎寻常的举动。早些年组织安排了一次在职研究生的学习机会,学成还能有一定的学费补贴。

欣欣然前往,然而过了三个月发现,老师上课无非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上面在乏味念白,底下都在瞌睡或开小差,其情形让我联想起很多年前我在高中时代的暑期补习班。

悠长的夏日,知了都懒得鸣叫。每个双休日都要体验这种无聊的经历持续了一年之久,一次因为单位加班而缺课,却被班主任严厉斥责并要求补课补考。我愤怒地写了一份退学申请,拂袖而去,再不理会学校的频频来电劝我回去上课。同学们大多熬了下来,拿到了他们期待的在职研究生文凭,除了我。而现在这张文凭也不知道究竟发挥了什么作用,我只知道大家都浪费了两年两百多天美好时光。

我很难学会中年人的那种妥协。

递交辞职报告之前,我和家里人深入地聊了聊。长辈们都默然,他们说,只要自己想明白了就好。人生的道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它没有答案,没有模板,无法复制,无法从头再来。快二十年前,我浑浑噩噩地进了机关,现在我想明明白白地离开。

递交辞职报告之后,所有的人都给了我祝福,表达的是羡慕和敬佩。在很多人看来,放弃大好仕途前程,无疑是充满了勇气乃至悲壮的色彩。政府不是常说稳定压倒一切嘛。

其实没有想那么多……时至今日,思考的最多的就是「未来」。

还有未来,就还有希望。

欢迎更多相关经历的分享以及纵深讨论来稿(投稿请发:)。

点击可查看离职公务员现状系列之一~之八:

离职公务员现状系列之一:公务员六年后,我选择了去全职读研

离职公务员现状系列之二:当别人跳槽离开体制时,我却从银行考进了公务员

离职公务员现状系列之三:公务员六年后,我选择了去全职读研(续)

离职公务员现状系列之四:进入企业后,我不仅是年收入翻了三番

离职公务员现状系列之五:辞去公职读研后,我仍然想重新回到公务员队伍

离职公务员现状系列之六:离职下海的老局长,鼓励自己女儿考公务员

离职公务员现状系列之七:我开除了那个入职我司才7个月的前公务员

离职公务员现状系列之八:我的公务员身份的“三进三出”

离职公务员现状系列之九:离开公职=追求梦想?

这是我见过的最壮烈的公务员辞职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帮我看看这个木化石的价格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