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房颤病人能活多久,房颤需要做造影吗

:我爸心跳快两天后,入院时心率140多左右,bnp1600发现心衰,刚入得时候打了两针西地兰,一颗倍他乐克,第二天请平稳在120左右,晚上的时候可能饿了170多,吃饱了过了半个小时还这么高又打了支西地兰,今天早上吃饱了维持在170一段时间,休息又缓解咯,医生加了一颗地高辛,利尿点滴,中午吃饭时候又突然升到180几,侧身睡觉了又平稳在120偶尔降到80,或者升高到140,吓死我了,这是严重了吗, 补充说明:去年脑梗后遗症,未查心脏彩色B超,医生说应该早有了,病人有事情又自己藏着什么不说

}

医脉通编译,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曾有学者预测,随着人口寿命的增长和心血管病死亡率的下降,心衰(HF)和房颤(AF)会成为21世纪的流行病。心衰与房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各国对应的医疗投入也逐渐增多。调研数据显示,未来20年内房颤的发病率会加倍,预计2030年仅欧洲就有120-215000的新增病例。全球房颤注册研究显示,有33%阵发性房颤患者存在心衰,44%持续性房颤患者存在心衰,56%永久性房颤患者存在心衰。由此可见,心衰并发房颤将对世界医疗卫生事业产生巨大的影响,从而再度引发人们对心血管病治疗的关注。

心衰和房颤的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受累患者通常是老年并有明显共患病人群。房颤既是心衰的诱因也是其结果,其相互作用可使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受损。房颤时心衰的发病危险性增加三倍。反之亦然,心衰发生时心脏结构和神经激素的改变很可能导致房颤的发生和进展,在HFrEF或HFpEF中均如此。无论以哪个疾病为首发,同时存在心衰与房颤的患者预后会更差。考虑到不良预后与心衰及房颤有关,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就至关重要,但又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单独治疗心衰或房颤的有效方法对于合并心衰及房颤的患者也同样有效、安全。在本综述中,作者们总结了心衰与房颤的发病机制和相互关联,并对心衰合并房颤患者的优化管理进行了简单介绍。

一、心衰患者的房颤发病机制

心衰和房颤有着共同的危险因素和病理生理过程。高血压、吸烟、肥胖、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睡眠呼吸暂停和冠心病都是引发心衰和房颤的高危因素。心衰时,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失衡及RASS系统激活会导致充盈压和后负荷增加等不良生理改变。这些会导致左心房受牵拉并发生纤维化,从而导致传导异常,形成房颤,并使其持续存在。RASS系统也能够直接参与药物性心律失常重构,血管紧张素II引发心房纤维化和差异性传导。心衰患者也存在钙调控和钙超载改变,均可导致后除极和心律失常。

房颤可通过一系列已知机制促心衰的进展。心房收缩期的缩短会影响左室充盈并可能降低心输出量(达25%),尤其是伴有舒张功能障碍的患者。房颤时不规律或快速的心室传导会导致左心室功能紊乱,一些患者甚至可出现心动过速引发的心肌病变。恢复窦性节律可增加心搏量甚至在改善心肌收缩力前增加左室排空,这解释了为何一些心衰患者经复律后血流动力情况得以快速改善的情况。

二、心衰患者的房颤预防与房颤患者的心衰预防

在弗朗明翰研究中,心衰合并房颤患者中有41%是以心衰为首发的,38%以房颤首发,而剩下的21%是二者同时发生。尽管当前没有针对预防心衰伴房颤危险因素的治疗,但是治疗可修正心血管危险因素(尤其是高血压),有效控制心率并诊断和治疗相关合并症(如睡眠呼吸暂停)似乎是合理的。

心衰患者如何预防房颤的发生?对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提示,ACEI和ARB可以降低房颤发生的风险,其RR值分别为0.79(95% CI 0.62-1.00)和0.78(95% CI 0.66-0.92)。CHARM数据显示,ARB可以降低HFrEF和HFpEF患者新发房颤的危险。在研究β受体阻滞剂治疗HFrEF的试验中,应用β受体阻滞剂与房颤发生风险明显降低有关(比值比0.67;95% CI 0.57-0.79)。

三、HFrEF合并房颤的管理

目前,临床医生对HFrEF合并房颤患者的管理是基于以下证据(图1)。研究者已经开始研究这些疗法在合并发病患者中的治疗效力是否改变,但目前数据有限。作者们总结了一般治疗形式的循证医学证据,并提出了一套针对新诊断心衰合并房颤初始管理的简单临床记忆法——CAN-TREAT HFrEF+AF法则(图2)。该记忆法认为此类患者的管理应区别于窦性节律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应予以紧急复律(C);抗凝药物(A)应用于抗血栓形成,利尿治疗应用于维持体液平衡并减轻心衰症状;后续治疗目标(T)是基础心率<110次/分及拮抗RAAS系统(R),但疗效相关的数据有限;对难以控制心率的患者进行早期节律控制(E)并应考虑后续高级心衰治疗(A)(如心脏再同步治疗);进一步治疗其他心血管疾病(T),尤其是缺血性疾病和高血压。

图1  现有心衰与房颤治疗方法

最可怕的房颤并发症是卒中,其常见发病原因是来源于左心耳的血栓造成脑血管栓塞。房颤时血栓的形成满足Virchow三要素:凝血环境、血流减慢和血管内皮功能紊乱。维生素K拮抗剂或非维生素K抗凝剂(NOACs)可预防2/3的房颤相关缺血性卒中。左室射血功能的降低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比起单纯房颤,HFrEF合并房颤可使患者的卒中风险翻倍。尽管尚无试验研究这类特定人群,但来自NOAC亚组的间接随机试验数据提示,房颤抗凝治疗对心衰合并房颤的患者有相似疗效。因此,抗凝是心衰合并房颤患者所必需的治疗,没有绝对的禁忌症。由于NOAC的颅内出血风险低于维生素K拮抗剂,所以受到广泛关注。

2.指南对HFrEF的治疗推荐

治疗心衰的第一步是通过袢利尿剂和噻嗪类利尿剂消除体液潴留并缓解心衰症状。

心衰发生时,机体常表现为神经激素通路和RAAS激活,主要的循证治疗也是以这些代偿机制为靶点。研究证实,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能够明显降低HFrEF患者的死亡率、心源性猝死率及心衰住院率,但尚无试验证实它们在心衰合并房颤患者中的获益情况。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剂被推荐作为不耐受ACEI者的备选药物,很多随机试验证实了该类药物在HFrEF中的疗效。在CHARM试验中,坎地沙坦可明显降低HFrEF合并房颤患者的心血管死亡率或心衰住院率(HR 0.83;95% CI 0.69-0.99),结果类似于无房颤患者。相反,厄贝沙坦没有减少房颤患者的心衰、卒中、心肌梗死或死亡等需住院治疗的并发症。对于有心衰病史的患者,厄贝沙坦较安慰剂的HR为0.9(95% CI 0.75-1.08)。需要说明的是,这些结果都来自对研究亚组的事后分析。

目前,β受体阻滞剂是HFrEF规范化治疗的一部分,大量随机试验表明,β受体阻滞剂较安慰剂确有降低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和住院率的疗效。在这些试验中,有8%-23%的参与者存在房颤。对11个随机试验的荟萃分析显示,β受体阻滞剂组窦性节律患者的全因死亡HR(较安慰剂组)为0.73(95% CI 0.67-0.80);房颤患者HR为0.97(95% CI 0.83-1.14),基础节律P值为0.002,不伴异质性(图3)。所有亚组中均无房颤获益,包括年龄、性别、NYHA分级以及基础心率组;各次要终点并没有明显减少,包括心血管病住院和综合临床预后。此外,这些数据都是基于亚组分析,且房颤患者不同于那些窦性节律患者。因此临床医生不应期望β受体阻滞剂为HFrEF合并房颤患者带来获益;然而,β受体阻滞剂并没有明显的还处,有其他适应症患者依然可以使用,如心率加快。目前,研究者正在探索这些房颤患者对β受体阻滞剂的不同疗效反应是否与心率、LVEF或其他基础差异有关。

图3  窦性心律与房颤患者经β受体阻滞剂治疗后对比

螺内酯和依普利酮等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MRA)是继ACEI和β受体阻滞剂后用于治疗伴有持续症状的HFrEF患者(NYHA分级II-IV级)的又一药物。尽管关于MRA的大部分数据是乐观的,但一项评估房颤合并充血性心衰心率和节律控制策略(AF-CHF)的试验事后分析显示,螺内酯与死亡率增加有关(HR 1.4,95% CI 1.1-1.8)。安体舒通与安慰剂的随机评估研究中没有报道基线房颤。一项评估依普利酮治疗心衰的试验发现,有或无房颤病史的HFrEF患者的心血管死亡率或心衰住院率降低程度相似(P=0.59)。

总的来说,目前缺少数据证明ACEI、ARB或MRA能够降低HFrEF合并房颤患者的发病率或死亡率;然而,它们仍被推荐用于减少心衰患者的心脏不良重构。β受体阻滞剂随机数据则表明,β受体阻滞剂对此类患者的死亡和住院风险的影响多为中性。

}

——第五届国际心血管热点论坛及心脏交叉学科论坛在京召开

二十一世纪心血管领域的两大堡垒性疾病:心衰与房颤,正在我国随着社会老龄化和心血管疾病的上升,越来越多的危害着中老年人的心身健康;但心衰同时合并房颤的患者,其致死率、致残率更高,危害更大。所以,心衰合并房颤的全面防治,要引起我们心血管医师的广泛注意。这里我们更要呼吁全社会关注和重视心衰合并房颤的全面防治,这也是我们本次论坛会的核心主题。

    心衰是我国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目前全球心衰患者的数量已高达2250万,并且仍以每年200万人的速度递增,且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在美国人群中心衰的患病率为1. 5% -2. 0%,患者约500万人,每年新增50万人,每年大约需要56亿美元用于心衰的治疗;欧洲心衰患病率为2%-3%。我国成年人心衰患病率约为0.9%,有近千万心力衰竭患者,心力衰竭已成为我国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心力衰竭不仅仅是大家所熟知的西方国家的“流行病”,事实上,我国近年来也大有流行的趋势,特别是老年人群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引起心衰流行的主要因素有三个:急性心肌梗死发病人数增多(西方国家在下降)及冠脉介入技术的发展,使更多的冠心病存活患者发展成为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另外,心衰的治疗发生了极大的改善,更多的病人得以生存和延长寿命;再就是人口的老龄化。心衰确实是一个老年性疾病,但中年人的发病趋势在增加。

    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我国房颤患病率约为0.77%,目前房颤患者超过800万。其中1/3为阵发性房颤,2/3为持续或持久性房颤。在所有的房颤患者中,瓣膜性、非瓣膜性和孤立性房颤所占比例分别为12.9 %、65.2 %和21.9%。在房颤相关因素中,老年为58.1%,高血压病40.3%、冠心病34.8%、心力衰竭33.1%、风湿性瓣膜病23.9%。我国目前有心衰合并房颤患者超过264万。

房颤会加重心衰患者血流动力学异常,导致患者出现明显的症状,还可使无症状左室功能异常的患者出现明显的心力衰竭症状。即使心功能正常的患者,房颤也可导致患者出现心功能异常。临床上10%—35%慢性心衰患者伴有房颤,是充血性心力衰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随着心脏疾病严重程度和心功能恶化,房颤发病率也不断增加。心功能I级房颤发病率约为4%,心功能II—III级房颤发病率为10—26%,III—IV级20—29%,而心功能IV级患者房颤发病率增加到50%。

心力衰竭引起心房扩大、牵张、心房间质纤维化;导致心房传导延迟和不均一性增加,以及心房电重构、机械重构,最终导致房颤发生增加。而房颤患者心衰发生率也相应增加,其原因为房颤导致房室同步性丧失;房颤时不规则、快速心室率对心功能的影响以及长期快速心室率可导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因此房颤与心衰互为因果,心衰程度越重房颤发病率越高。
心衰患者出现房颤是心衰进展、恶化的标志。同时,房颤一旦发作又对心脏的血液动力学造成极大的影响进而加重心衰。房颤和心衰都可被共同的常见因素所诱发,如心肌缺血、高血压和高龄等。高心室率,心房收缩功能障碍,不规则的心脏舒缩周期为心衰合并房颤的临床特征。最终,心衰合并房颤可引发恶性循环,导致疾病的恶化和预后不良。

心衰的进展方式多从血流动力学改变、神经内分泌改变和末梢循环损害等方面进行。病人病情多呈螺旋式发展,不可能回到原点。临床及基础研究结果显示,依据心脏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行治疗不是很有效;而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断剂(β-blocker)和醛固酮拮抗剂等调节神经激素系统治疗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心衰进展过程中,末梢循环发生很大改变,该机制可与血流动力学、神经激素等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加重心肌损害。心衰进展了,房颤发病率就多了,反之亦然。但房颤也是一个进展性疾病,从阵发性房颤到持续性房颤,再到持久性房颤,本身就说明了这一点。

研究表明,91%房颤栓塞的并发症为脑栓塞,15%~20%缺血性脑卒中由房颤所致。房颤所致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病死率的特点。阵发性房颤也有较高脑卒中危险。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阵发性房颤导致脑卒中的危险与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相同。欧洲心脏调查(EuroHeartSurvey)的3890例房颤资料表明,各组房颤患者随访1年的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相似。美国《神经病学》杂志的一项研究显示,隐源性脑卒中可能主要由阵发性房颤导致,其中85%房颤持续时间小于30秒。弗雷明汉后续研究(FraminghamOffspringStudy)报道,无症状脑梗死患者伴发房颤的危险增加2倍。

最近的meta分析显示,与窦性心律的心衰相比,心衰伴房颤患者的预后更差。GWTG-HF研究发现房颤,尤其是新诊断房颤,是心衰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因素。同时,心衰也是进展为持续性房颤的预测因子。观察表明,房颤也是心衰患者未来住院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危险比3.4,P<0.001);心室率控制不佳的持续性房颤或高负荷阵发性房颤患者,在未来1月内住院风险进一步增加(危险比5.9,P<0.001)。

药物治疗主要是为了控制心室率和维持窦律。但目前的研究并没有表明心衰伴房颤患者节律和室率控制哪种获益更多。仅RACE试验对持续性房颤的室率控制和节律控制进行比较认为,节律控制能使心衰伴房颤患者的心血管病死亡率和心衰住院率下降。但该实验结论仍有争议。
    长期服用胺碘酮常常出现副作用,同时,ACC /AHA /HRS指南特别指出决奈达隆禁止用于NYHA分级IV级心衰患者或近来需要住院或心内科就诊的NYHA分级II-III级心衰患者。因此,肺静脉隔离(PVI)或房室结消融(AVNA)治疗房颤似乎是对心衰患者有益的选择,尤其是对那些难以控制室率和症状的患者。

CLS/CRT随机试验对难治性房颤进行房室结消融CRT治疗,经过6个月随访,结果显示左心大小和功能有显著改善,而常规右室起搏患者未获益。新近,有二个meta分析研究进展性心衰或室间不同步合并房颤患者CRT治疗的效果,对六个试验768名有症状心衰合并房颤CRT治疗患者的meta分析显示,房室结消融显著降低患者全因及心脏死亡率,提高NYHA心功能分级。

心衰是房颤患者血栓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是临床评估血栓栓塞风险评分的一部分[CHADS2,CHA2DS2-VASc:心衰、高血压、年龄≧75岁(2分)、糖尿病、血管病变(2分)、年龄65-74岁及女性]。因此,心衰患者具有任何其他危险因素者,需要终身口服抗凝药。然而,由于华法林的出血风险,心衰患者口服抗凝药的起始和治疗过程中应慎重(应用HAS-BLED评估出血风险:高血压,肾或肝功能异常(各1分),中风,出血史或出血倾向,异常INR值,老年(>65岁),服用药物/酒精(各1分)),得分≧3分的高出血风险患者在起始抗凝时需特别小心和定期检查。
    新近几种新型抗凝药物已成功完成Ⅲ期临床试验:口服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酯、口服Xa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和阿哌沙班,得到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有望未来为治疗带来方便。

随着导管消融技术的进步和成熟,肺静脉隔离术(PVI)已经成了唯一能够有效进行节律控制的重要方法,尤其对于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时间不超过2年的持续或持久性房颤。因此,对于有心衰风险的房颤患者,尽早和积极采取导管消融达到有效节律控制,才是减少或消除心衰风险的根本措施。所以,有效地节律控制才是预防房颤导致心衰的根本。
    MANTRA-PAF试验和RAAFT-2试验得出了类似结论,即导管消融在降低房颤负荷和复发,以及改善生活质量方面优于药物治疗组。基于这些进展,2012年ESC指南更新,提出导管消融可以作为部分阵发性房颤的初始治疗(IIa,B),并在继2011年ACCF(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Foundation)/AHA/HRS(Heart Rhythm Society)指南之后,将部分阵发性房颤导管消融推荐级别从Ⅱa级提高到I级,进一步确定了其作为一线治疗的地位。但鉴于心衰合并房颤患者的导管消融成功率可能较低而风险较高,指南对心衰合并房颤的导管消融采取了较为谨慎的态度。
    此外,新的消融器械亦在不断更新。冷冻消融导管、高频聚焦超声球囊和直视化激光消融导管、多极环形消融导管和高密度网状消融导管等相继问世,为消融效率的提高带来希望;磁导航系统、心腔内超声心动图、经食道三维超声心动图和旋转式血管造影等器械,进一步简化了操作、提高了疗效和安全性,有利于推广和普及。
    目前,对于心衰伴房颤经最佳药物治疗控制室率和节律后仍有症状的患者,应行PVI治疗,而这些治疗应由有经验的专家进行。目前CASTLE-AF试验正在验证心衰伴房颤患者PVI的有效性,其结果将对未来的房颤治疗有重要意义。

我们已经明确心力衰竭是一种进展性疾病,那么及早采取有效措施阻断其进展就显得格外重要。上世纪40-60年代,强调强心、利尿;随后,主张改善血流动力学;80年代后开始强调阻断心室重构理论,通过应用ACEI、β-blocker、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药物,阻断神经体液因子和细胞因子的激活。本世纪以来,可植入除颤器(ICD)、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再同步化治疗-心脏除颤器(CRT-D)、心脏辅助装置(LVAD)等开始用于治疗心衰,在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目前心衰合并房颤的治疗,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药物及非药物治疗,目前积极探讨心衰合并房颤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细胞重编程和小分子RNA等治疗心衰与房颤,受到了各国学者的重视,目的是阻断心衰的进展,减少房颤基质的形成,从根本上阻断心衰与房颤相互影响的恶性循环。本届国际心血管热点论坛将为广大参会代表提供最新研究报告、最新指南解读以及治疗手段的交流平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尽管心衰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出现症状的患者预后较差。但另一方面,心衰又是可以预防的,其进展可以大大减缓。如果对那些仅有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积极干预,则有可能预防左心室肥厚或右心室功能受损;如果对已有心脏结构性改变的患者积极治疗,则可预防和延缓出现心衰症状。所以,心衰的防治要从源头做起,要注意危险因素的防治,要注意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的防治,防止电重构和结构重构,真正从源头上阻断心衰与房颤的发生发展。
权威数据显示,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的第一大死因,但我国的心血管疾病防治现状却呈现“四高四低”特征,即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医疗费用,以及低知晓率、低治疗率、低达标率、低预防药物使用率。应该说,如果能够有效改善这种现象,无疑将对患者和社会都带来积极的获益。因此,有必要发动多学科进行积极摸索,并建立以交叉学科结合为核心的心衰与房颤的防治诊疗模式。

医学的发展催生了学科的交叉、融合和渗透,促进了边缘学科的发展,这是未来医学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心衰与房颤不是两个孤立的疾病,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它们有共同的分子基因调控机制,有相同的细胞和离子改变机制,有电重构和结构重构的基础,有发生发展的基质,有相互影响、恶性循环的病理生理机理,所以,我们要强调多学科交叉,强调基础与临床结合,全面重视心衰与房颤的防治,重视心衰合并房颤患者的全方位治疗,合理用药,合理手术,减少并发症和改善预后,为降低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而积极努力。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衰房颤病人能活多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