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在老赖子女出国读研究生生子女的困难家庭就不能

问卷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如果由于网络原因导致此框一直不消失,请重新刷新页面!

}

南宁市上林县农村家庭韦小飞一家共有5口人,两名劳动力,家庭收入主要靠水稻种植,由于田少收入低,家中3名子女均通过助学贷款完成学业,其中小飞和姐姐小霞继续贷款在读研究生。韦小飞说:“如果没有国家开发银行的助学贷款,我们姐弟3人是无法实现自己的大学梦,国家的好政策改变了我们的人生”。

教育扶贫,是贫困家庭“脱贫”的希望之门,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作为精准扶贫、教育扶贫的重要手段,则为贫困学子搭起一座圆梦大学的彩虹之桥。

生源地助学贷款缓解“因教致贫”

2008年以前,广西开展的是传统的高校校园地助学贷款业务,主要是中国银行与自治区属的32所高校合作开展助学贷款业务,2005年至2007年累计发放贷款3.28亿元。但高校校园地助学贷款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商业银行参与积极性不高,市属和民办的高校不能获得贷款,仍有大量贫困学生无法享受助学贷款的优惠政策。

从2008年试点启动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业务以来,自治区教育厅和国家开发银行广西分行大力推动全区14个设区市、109个县(区)成立具有编制和独立法人资格的市、县(区)级学生资助管理办公室。2008年至2017年,国家开发银行广西分行已累计发放生源地助学贷款136.4亿元,受益贫困学生90万人(216.4万人次),贷款余额85.25亿元,发放额全国第一、贷款余额全国第一、受益人数全国第一。广西40%以上考上大学的学生都获得了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支持,大大缓解了因教致贫、因教返贫的情况。据统计,10年来共有1.1万名研究生,46万名本科学生,43万名专科学生通过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完成大学学业,其中,超过万名学子就读“985”高校,120名就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

推广乡镇代办点实现家门口“办贷”

从2016年开始,自治区教育厅和国家开发银行广西分行积极推动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业务乡镇代办试点工作,要求每一个设区市至少要选择一个县(区)开展试点,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办理工作前移至乡镇一级,使有助学贷款需求且符合贷款条件的学生及家长就近到所在乡镇的代办点完成相关贷款申请手续以及签订贷款合同等事宜。

截至目前,我区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代办工作已覆盖14个设区市的30个县(市、区)的46个乡镇,各乡镇设立代办点根据情况精心选址,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真正实现了在家门口就能“办贷”,有效避免学生及家长排长队等候或多次往返奔波办理业务等现象。

今年,我区在14个设区市的109个县(市、区)全部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电子合同工作。通过借助高拍仪、手写板、身份证读卡器等设备实现贷款办理全流程无纸化操作,大大减少了学生及家长贷款办理时间。

入学就业全程帮扶提高扶贫精准性

自2017年12月起,自治区教育厅联合国家开发银行广西分行每年举办2次助学贷款毕业生双选会,教育厅在毕业季为助学贷款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培训、创业指导,国家开发银行广西分行积极组织邀请区内有用人需求的企业客户,为贷款毕业生提供优质工作岗位,实现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从入学到就业的全程帮扶。

今年,我区建立助学贷款救助机制,近期出台了《广西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还款救助实施细则》,对死亡、失踪的毕业借款学生和因故丧失劳动能力、无民事行为能力的毕业借款学生可以申请一次性代偿全部应还本息,对遭遇重大自然灾害类毕业借款学生,患有重大疾病类毕业借款学生或家庭成员以及经济收入仍特别低或失业的毕业借款学生,可以申请代偿当年部分应还本息,切实帮助特困借款学生解决毕业后家庭经济困难。

都安瑶族自治县考上吉林大学的韦寒露同学因在县资助管理中心办理助学贷款时得到志愿者的热情服务,连续两年暑假都回县资助管理中心帮忙宣传贷款政策。每年,许多得到助学贷款帮助的同学都主动申请加入助学贷款志愿者行列,他们都有同一个心愿:“助学贷款点燃了我的大学梦,照亮了我今后的生活,它像一颗种子,即将盛开自强和感恩之花,我将持续接力,将花朵传递给更多的人。”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赖子女出国读研究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