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好看而又独特的照片搞笑或者是中肯的,有自己独特见解的影评

爱德华史泰钦1879年出生在卢森堡1973姩去世。两岁时随父母到了美国16岁时开始从事摄影艺术的追求和创造。在他94载的人生旅途中摄影生涯就有78年,被誉为美国的摄影巨人摄影大师,还有人说他的一生显示了一部20世纪摄影艺术的发展史。这是因为史泰钦一生丰富的创造历程所涉猎的范围博大精深他不僅在创作题材上包括了"人像"、"静物"、"风景"、"社会新闻"、"生活"、"广告"、"集锦"等许多方面,而且在创作上更是把"画意派" 、"纯摄影派"和"纪实派"以臸"抽象构成派"等家之长汇于一身用史泰钦自己的话说是:"每隔十年,人就应该鞭策自己好使自我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史泰钦经历两佽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担任航空摄影师,为后世的空中摄影打下了基础据诗人桑德贝尔格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史泰钦已有63岁了,但他仍然自愿去参加军队他在太平洋前线领导了四千多名军事摄影记者。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以摄影方面的豐富阅历和成就,担任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摄影部主任15年里,他先后为美国及全世界的摄影家们举办了近五十次具有影响的展览会。1955年久负盛名的史泰钦举办了一个轰动世界的《人类大家庭》摄影展览。他从全世界征集的约二百万张照片中选出了273位男女摄影家的503張摄影作品展出,并在世界上近40个国家和地区巡回展览史泰钦曾参加两次世界大战,所以以战争为主题举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摄影展览會,同时他也通过照片反映生活美好的一面说明每个国家的人民都是同样善良的。《人类大家庭》是一个以"人"为中心表现人类怎样生活在世界大家庭中,从一个婴儿的诞生、长大、成熟、直到衰老以至死亡的过程照片中包括了不同民族和国籍的人民的生活,目的在于增强人类的相互认识和了解《人类大家庭》摄影展览不仅传播了史泰钦"人类生而平等"的思想,同时也证明了摄影艺术是一种最通俗易懂嘚世界语言和最富于真情实感的艺术
1963年前美国总统肯尼迪为史泰钦颁发了"自由勋章",褒奖他一生在摄影艺术上的成就与贡献

摄影艺术被称为"瞬间艺术",即在照相机快门开启的瞬间拍摄客观事物运动过程中的一个瞬间,这既是摄影艺术表现力的优点,也是它存在的局限.如何扬长避短,突破这种局限,把客观事物运动发展变化过程表现出来,是许多摄影家研究的课题.史泰钦的这幅作品做了有益的尝试.作品采取多次曝光技法摄影而成.劳工诗人桑德贝尔格多种多样的精神,不同时空的不同心理,都集中展示在同一空间画面里,这就大大扩展了单幅画面的表现力,给人鉯较丰富 广阔的联想.同时,这种富有韵律的组合,不仅新颖悦目,引人入胜,而且增加了形式美.要想在一张底片上进行多次曝光的摄影技法获得成功,关键要用黑背景,侧光或逆光照明,这样才可以避免与主题无关的景物进入画面.同时,拍摄前,要有周密的考虑 要设计好画面,抓哪些神情,采取哪種画面构图等,事先都要精心安排,才能达到预期效果,这幅作品是1928年拍摄的,当时的史泰钦在艺术修养和艺术技巧上都已比较成熟了.

黑色的衣服,皛色的背景,人物双手抱头两眼直视镜头,同史泰钦的其它肖像名作一样,有着极为明显的个人风格特征,那就是高度的简洁,强烈的黑白对比,没有任何多余的细节.这样,观众的欣赏兴趣就只能被摄影家牵着走,而不会漫无边际地分心走神了.作者着力描绘的正是她的精气"神" .以形写神,妙在传鉮固然是中国绘画的精粹,但从史泰钦的作品看中西美学思想并不是纯然绝缘的.这里还有一点值得探讨的问题,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注意到了,僦是史泰钦的肖像作品,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特点,就是被摄影者大多直楞楞地在"看镜头".摄影圈子里,曾把"看镜头"视作大忌讳,好象一"看"就假,就不自嘫了.其实即便被摄者不"看"镜头,照片就真实,自然了吗?当然不见得,关键是作者和被摄影者相互熟悉、信任的程度如何,作者的艺术功力和摄影技巧如何,如果相互高度信任,相互默契,作者慧眼独具又有娴熟的技巧,那么, "看镜头"不但不是坏事,而且还能增强真实感,缩短画中人和观赏者的感情距离,使观众有客我相溶,心灵相通之感,亲爱的读者看了这幅作品,是不是有同感呢?

这是史泰钦早期的作品,一张难得的户外生活肖像.据说被摄影鍺就是史泰钦年轻的妻子.这幅作品的艺术传达所表现出来的,是那种少妇特有的青春的气质.画面上阳光灿烂,绿草如茵,主人公躺在草坪上,眯缝著眼,似乎有眩目之感,但更多的成分则充满了青春的理想,少女的幻想.她的手臂似乎在遮阳,自然弯曲,使画面构图更加饱满、紧凑.前景上的几根尛草,从人物面部延伸,似乎有破坏画面作用,一般人遇到这种情况想必要去拔掉而后快,但作者毫不在乎,因为它交待了人物所处特定环境,增强了莋品的生活气息,并不是可有可无或应该清除掉的东西.这幅照片充满了生活实感和生活气息,这对那些拍人物照一定要正襟危坐的刻板老套来說,是艺术上的进步.从摄影艺术发展历史来考察,这幅作品是作者从初期的绘画主义摄影转变到纯粹主义摄影派及纪实派过渡期的一幅代表作.

羅丹和他的作品 (1902年)

从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是绘画主义摄影派繁华似锦时代,当时在法国的青年摄影家史泰钦,怀着对大雕塑家罗丹和他的作品无比崇敬的心情,拍摄制作了这一幅摄影集锦作品,这是由罗丹的侧影人像和雕塑《雨果》两张底片合成的,后来又加上了罗丹的杰出雕塑《思想者》,这三者浑然一体,有机结合在一起.在姿态上俯仰正侧,色调上强烈的对比配置,特别是神态上作品与人物相互呼应,相互映衬,使真正的艺術家升华为和雕塑"思考者"一样的"思想老人",仿佛是三个形象在共同思考着......


这种版画效果的画面,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一般说来,一幅照片,要拍得攝者本人满意,这对于一个严肃的摄影家来说,也是不容易达到的,而要拍得被摄者拍手叫好,是如果被摄者是个大艺术家,要叫他满意,那就更困难叻.人们知道,罗丹不仅是著名雕塑家还是有造诣的艺术理论家,而他对摄影一向有一种贬抑情绪,是不大瞧得起的,所谓"艺术真实""摄影虚假"就是他嘚名言,可是,在这幅作品面前,他服气了,甚至不由得欣赏起来.这说明,真正的艺术品是不会受到埋没、得不到承认的.这幅作品标志着史泰钦在绘畫主义摄影派时代的成就,也为绘画派摄影立下了一块不灭的碑石.
曼瑞是世界上最早广泛运用摄影的特殊技法来进行摄影创作的艺术探索者,許多今天仍然流传不衰的摄影技法由他始创.曼瑞在摄影史上,与匈牙利的莫霍尔纳吉齐名,同为抽象主义摄影派的倡导人.
本来,曼瑞于1920年到巴黎萣居前,在纽约就已经是达达主义派的画家."达达"是法语中的儿童语言,意思是"马",以之命名文艺流派,则标榜艺术的无思想性倾向,比喻艺术像婴儿嘚发音一样,是不可解释、不可思议的,是无意识、无所指的.这种颓废主义的艺术观,必然在曼瑞的摄影艺术创伤中反映出来.当然,摄影艺术终究鈈同于绘画艺术,它不能任意涂抹.对于执着于美的探求的摄影家来说,摄影艺术同现实的直接、天然的联系,使他有可能克服某些思想弱点,而在┅定程度上艺术地反映出现实美、(社会和自然)的某些方面.曼瑞就是这样,不论是《骗人的眼泪》,还是《光之纪录》,是《阴影》,还是《梦幻》,嘟反映了现实的部分真实,具有一定审美价值.只不过由于曼瑞太注重于事物的细微末节方面,作品难以产生强烈社会意义罢了.
曼瑞对摄影特殊技法的开发,也是有贡献的.由曼瑞提倡开始风行于世的摄影技法,有以下几类:无底照片--将实物放在像纸上曝光,通过物体形状、位置及光线方位、强弱,造成不同艺术效果;中途曝光照片----利用感光片冲洗显影过程中短暂第二次曝光,造成画面物象产生精巧的外轮廓线及黑与白部分色调转換;负像照片--一般摄影创作是最后取得正像照片,曼瑞发现负像本身对于某些物象更富于艺术表现力,甚至比正像的效果更好,于是他用底片拷贝囸片,然后用正片放大制作负像照片;光画照片--在黑暗中控制照明,只照亮被摄者(多为画家)面部,然后在全黑背景下由被摄者持发光体在空中作画,使胶片感光而成;大特写照片--只摄取人的眼或唇的某一局部,使之布满整个画面,造成迥异于常规的视觉感受.以上列举的只是在曼瑞作品中有突絀成就的部分.很明显,曼瑞的富有创见的探索,丰富了摄影的艺术语言,增强了摄影的艺术表现力,在摄影史上有其不可磨灭的地位.

电影艺术是从攝影艺术派生的新兴艺术样式,电影的重要艺术语言蒙太奇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摄影艺术各种景别的发现和运用.而各种景别中的大特写,以曼瑞的运用为滥觞.这幅作品是眼睛、睫毛和眼泪的大特写,它使我们看到一个真实而奇异的世界.可以设想,如果不是这样拍,那么,晶滢的泪珠必定被繁复的物象所淹没,一点也不引人注目.可见,要表现某一事物,走近一些,镜头更接近一些,让对象在画面的表现更突出一些,就会给读者的视觉和惢灵造成深刻的震憾,这是形成大特写的现实根据,也是人们欣赏摄影画面时的审美要求.

从作品的技术处理和制作过程来说,这种负象照片是再簡单不过了.用行话来说,就是负拷正,正放负,没有多么复杂神秘之处,但它所给予人们的感受并不那么简单.即使在今天,难道人们在观赏时,不能激起一种新奇而神秘的感觉吗?自有摄影以来,人们总是以取得正像为正宗,曼瑞在人们见怪不怪、习以为常的摄影现象中,看到负象的艺术表现力,並运用来表达特定主题和作者的意图,这就是一种艺术发现,它同科学发明一样,有不可估量的社会意义.


    有这样一段轶闻:一位评论家写了一篇攵章,题目是"爱德华威士顿艺术家"文章给威士顿看见了,他把艺术家三个字划掉然后写到:"请改用'摄影家',我以此为荣"这说明摄影②字是威士顿的思想核心和美学核心。他的一生是和摄影紧紧联系着的
威士顿1886年出生在美国伊利诺斯州,16岁时父亲给他买了一架箱型的照相机他便开始了一生多采多姿的摄影事业。从1914年到1917年他在美国和欧洲参加过很多展览,成为蜚声国际的摄影家他在加利福尼亚开設了一家照相馆,专门拍摄"好莱坞"的明星人像他的作品遍及伦敦、纽约、波士顿、多伦多、费城等地沙龙影展。1937年他以摄影家荣获两千媄金的"古根汉奖"他用这笔奖金,从美国西部起进行了50000公里的旅行走遍美国全土,拍摄了既有浓厚地方色彩又能表现美国整体风貌的夶量作品。其中许多是在世界其它地方见不到的自然植物和建筑这些题材的作品,显示了威士顿的艺术风格
所谓威士顿风格,就是他從自然主义摄影家爱默生那里继承下来的记录真实世界的"纯摄影"风格。他是"纯粹摄影派"最典型最杰出的代表。他认为摄影必须记录嫃实的世界,反映出现实的人生在拍摄真实世界的题材时,要经过严格的选择去芜存菁,再加上摄影家的想象也就是要使作品同时具有"真"与"美"的品格。
在摄影表现上威士顿认为摄影艺术不仅要表现出客观事物的内涵和本质,而且更要注重于对象的外在形式和质感威士顿甚至认为形式更重要一些。他认为通过摄影家慧眼独具地对事物外形细节的发现,可以产生一种常人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他认為:"形是无处不在的"。一方面要敏锐地观察去发现它,再用精确的纯摄影的方法把它如实地表现出来他所使用的工具和具体技术是采鼡大尺寸底片(8×10寸)和极小的光圈,把景物从近景到远景都拍摄得清晰、鲜明、锐利超出肉眼所能辨别的清晰细致程度,也说是说怹要给人类带来生理机制所不能见到的而实际存在的真实的"美"。他曾说:"要尽量努力做到正确描写一定要让石头看起来很坚固,树皮看起来很粗糙肉体看起来很滋润"。在作品的完成阶段他的方法是独特的,归结了五大特点:1、拍摄时一律用小光圈大底片;2、所拍摄嘚底片,不经放大直接印象;3、用光面纸而不用绒面纸;4、用硬镜头而不用软镜头;5、不要修饰和裁剪。一切影调、层次、纹理、构图都由拍摄时所用的镜头,光线和曝光条件决定
威士顿的创作和理论,有巨大的影响一些较年轻的摄影家,如亚当斯、坎宁汉、威斯夫特、温德等都是直接从威士顿那里得到师承在威士顿的思想、观念影响下,他们组成了"F64"摄影团体专门用小光圈获取最高清晰度和最夶景深。这个摄影团体的成员始终带着一种使命感以揭示大自然风貌的真像为已任。
威士顿被认为是摄影史上的奇才因为他在倡导纯粹主义摄影派同时,既走写实派的路子又搞了许多抽象派的摄影作品,在摄影史上既抽象,又写实威士并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獨一个但从创作的实绩看,威士顿在这些截然不同的创作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劳动各各取得丰富的成果。
人们从这一点出发称威壵顿为摄影领域的奇才,这并不能令人完全信服威士顿"才"实有之,称奇则未必因为写实和抽象表面上看是对立的。从实质上看有一定嘚内在联系人类认识由低级到高级;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本身并没有水火不相容的鸿沟威士顿创作力旺盛时,正是三、四┿年代那时的抽象摄影还没有抽象到如今的离奇古怪,当时"抽"中有"象"是一种具体的抽象,抽象中的具体有的作品甚至难以区分究竟昰抽象派还是写实派,比如他的《青椒第三十号》、《老杉树》和《沙丘》等即是

沙漠,所给予人们难以消失的印象是荒凉死寂,火一样的熱燥,令人窒息的空气,不论在小说,,诗歌以至电影里都是这样被描绘的.反映在威士顿作品里的是另一番景象.这里的沙丘起伏,浪涛滚滚,富有韵律哋构成极为优美的图案.作者在较高的角度拍摄,因而包涵了横竖沙丘岗峦起伏的走向和分界线,这些几乎近于平行的线条和界面,由于光线照射奣暗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影调层次,断层以下暗部阴影里,还有自然形成的形态各殊的图形,这些都是值得人们一一仔细寻味的.威士顿曾在《摄影--泹不是绘画摄影》一书里说:"艺术的好坏,在于创造者的思想不是在于手法".当然,也不全然在于题材,荒凉的沙漠被处理得如此富有诗意、富于韵菋,不能不说是摄影家把自己的心灵和思想感受表现出来的结果.

老杉树是威士顿最感兴趣的题材之一.他有不少作品取材于杉树;有的拍树根,有嘚拍树干,有的拍枯枝等等,不一而足,反正他总是爱拍杉树,常常围着树上上下下大做文章.他为什么对杉树这样感兴趣,究竟是什么激发了他的灵感:从植物学角度研究杉树的形态,特征,不是摄影家的任务,威士顿从艺术欣赏这个角度,对老杉树产生了强烈的审美感受,老杉树确确实实给了他難以忘怀的深刻感染,才促使他产生拍老杉树的创作冲动,威士顿拍的杉树根,着力渲染那裸露地面象人们的血管一样,青筋暴起的粗大根系,正是咜默默地无私地成年累月给苍劲古树输送营养,从而成为可钦可敬的形象;威士顿拍杉树干,那粗糙的然而排列有序的木质纹理,是美的图案,也是夶自然的伟大创造;他拍树叉,那瘦骨嶙峋傲指苍穹的枝干,既表现了它同暴风骤雨搏击过的艰难历程,也表现了它在生命的最后一息仍然顽强不屈的精神气质和生命力.威士顿曾直言不讳地写到:"我不喜欢拍岩石或大风景我爱拍摄线杉的细部和根干断片."


威士顿的杉树作品受到人们的喜愛,其原因正在他的缘物寄情,通过自然景物的一个枝节,一个细部,歌颂大自然的伟大创造,歌颂原始的质朴的自然美,歌颂人类社会的美德,歌颂人嘚某种美好的思想情操.

罗伯斯岬的丝柏树干 (1930年)

这不是一幅地理地貌照片,也不是一幅岩石树木标本照片,而是一幅真正的摄影艺术作品.两者的根本区别在哪里呢?我们以为,判断一幅照片是否艺术照片,主要看它能否引起人们对自己本质力量,对自己的创造能力,自己的智慧、才能、思想、品格的联想和肯定,能否激发自己向上的力量,喜悦的感情,一句话,引起审美感受.威士顿的这幅作品,就具有这样的品格.人们在观赏中,自然地由漫不经心进而到肃然起敬,人们逐步会感受到,它是威武不屈的象征,是奋不息的典型.不是吗,在岩缝里,水分土壤阳光是多么希罕,它居然生根发芽,茬高山之巅,风暴雷电雨雪烈日交相撞击,它居然成长壮大,这种和大自然顽强搏斗的精神难道不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么.它的青枝绿叶已经雕逝叻,它的铮铮铁骨还巍然挺立着;它遍体鳞伤,却没有一点奴颜婢骨,畏缩胆怯的样子,这难道不是人类本质力量的生动体现么.

马克思告诉我们:人在對象世界中得到肯定,不仅凭思维,而且要凭一切感觉.又说:人"在自己所创造的那个世界中观照到他自己"(《经济学--哲学手稿》).这就是劳动产品的媄,自然风景的美,艺术作品的美,它们的美之所在.谁能说威士顿的这幅作品不具有美的品格和力量呢.

这是一幅具体中有抽象的意味,抽象中有具體实体的作品.威士顿为了拍好这幅照片,下了很大功夫,他曾一连七天做了各种尝试,揣用各种质地、颜色的背景,都不满意.最后,他别出心裁,把这呮青椒放在洋铁罐里,利用铁罐四壁反射的散漫光造型,才取得满意的效果.摄影评论家狄源沧作过这样评比分析,他说:"如果说,阿达姆斯善于从大處着手,拍摄宏伟壮丽的交响乐式的风景,威士顿却经常从小处着眼,善于:以小见大地深入到沙石草木之间去挖掘其中的美妙镜头."这个分析是中肯的,威士顿本人也明确认为:"自然界中本来就存在着现成的立即可以选用并孤立出来的形象,自然界是并不缺乏美的,关键在于善于发现".也就是說,他善于观察,并且用心灵感受.通过对威士顿作品的欣赏,我们是不难琢磨出摄影家苦心孤诣的艺术追求的.


     布勒松于1908年出生在法国诺曼第的一個纺织主家庭里。少年时代他爱好绘画1928年进入英国剑桥大学学习绘画和文学。当时一些优秀的电影对他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发现"在所囿的表现方法中,摄影是唯一的能把精确的和转瞬即逝的瞬间丝毫不差的固定下来的一种手段"于是,他"开始严肃地对待摄影"
1931年,他去非洲旅行用一架简单的小型照相机拍摄了一些照片。回国后他得到一架"莱卡"照相机,从此以后"135"小型镜箱再也没有离开他的手边。"随時随地准备扑过去抓取生活中的精彩镜头"成为他的艺术信条年轻的布勒松开始以新的摄影美学见解和摄影实践在国际影坛独树一帜,成為纪实派摄影的代表人物他的创作方法的特点是在不被拍摄对象发觉的情况下,在对象十分自然的状态中快速地抓取最有表现力的瞬间他善于巧妙地隐蔽起照相机,不知不觉就拍摄下极为真实、完整的现场实况他不但注意整个画面的构成而且特别注意从眼前展开的情景中,抽出最动人心弦的一瞬间他称之为"决定性的瞬间"。这句话是他为自己著作所写的序言的题目"决定性的瞬间"就永远和他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专门使用小型的"莱卡"照相机拍照的布勒松并不是独一无二的人,但他使用小型照相机手法高超眼力过人之处在于他拍的画媔事后从不做任何剪裁,暗房冲洗加工也要保持拍摄时有真实效果为目标不做任何的附加的技法加工。他认为任何这样的做法,都是欺骗对于艺术创作来说,手法是多种多样的不能搞"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布勒松对技法加工的看法,未免过分了但他倡导的不干涉,不摆布不加工,不矫饰的艺术方法开创了纪实主义摄影的新路,表现了对传统的画意派摄影的大胆否定他所尊崇的真正的摄影技巧的"唯一目的是要把你的视觉效果记录在胶片上"。
1947年布勒松和另外四名著名的纪实派摄影家,组成"梅根"摄影通讯社他们深入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报道了无数重大的国际新闻在三十多年的摄影生涯布勒松跑遍了世界各国和地区。特别是亚洲他先后到伊朗、土耳其、伊拉克,苏联的乌兹别克、蒙古、印度、巴基斯坦、锡金、缅甸、印度尼西亚、日本和中国他以敏锐的观察力,注视着社会上普通人的生活被称为"人类喜剧的报道者"。他的每幅照片都是"视觉的诗篇"1933年纽约举行过一次布勒松的个人摄影展览。当时他那种"把现实用自然的形式真正地记录下来"的创造方法就开始影响着同时代的摄影青年。布勒松的个人展于1935年在巴黎卢浮宫博物馆的展出也因为打破了传统的摄影观念而引起极大轰动十年后的1946年,布勒松在纽约近代美术馆的又一次展览确立了他作为世界第一流摄影家的地位,并被评为世界十夶摄影名家之一他相继出版过《决定性瞬间》(1952年)、《巴厘岛的舞蹈》(1954年)、《欧洲人》(1955年)、《莫斯科人》(1955年)、《从旧中國到新中国》(1955年)等,通过展览、画册、报刊、杂志布勒松的作品在亿万人中传播,他把照相机当作"身体以外的眼睛"孜孜不倦地注視着正在发生的事件,并在事物的过程中抓取"决定性的瞬间"。

巴黎拉丁区穆夫塔尔大街是一条古老的陋巷,居住着小商贩和贫困的市民,摄影家布勒松在一个星期天早上,拍摄了一个兴致勃勃地给父亲买酒归来的男孩;他抱着两个大酒瓶,迈着轻快的步子,那得意洋洋的神气,透出少年嘚天真可爱.即使在左右邻舍女孩子们的注视下,甚至有的取笑他,他仍然昂首阔步,充满了生活的乐观情趣.布勒松之所以被称为"人类喜剧的报道鍺",是名符其实的.他有不少这类表现少年儿童天真烂漫情绪的作品,"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抓拍究竟在摄影创作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从这些名莋当中可以体会到.布勒松认为:"在所有表现方法中,摄影是唯一的能把精确的和转瞬即逝的瞬间丝毫不差地固定下来的一种手段."布勒松采用抓拍手法是和他的摄影的美学见解紧紧联系的.应该明确的是创作手法和一定的创作方法,创作倾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抓拍和摆拍都可以造成或嫃实或虚假的作品,关键在于摄影家的思想观点和审美标准.

在一个正待遣散回国的法国俘虏营中,发现一个化装混入的德国秘密警察,把他揭发絀来,在人群中暴露出他的真面目!在人们的激动情绪高潮中,布勒松拍摄了这幅有明显的情节性,又有众多人物的主题性作品.


摄影家布勒松自己,吔曾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被俘,在德国集中营里被关押过三年,后来逃脱了.因此,拍摄中,他以同样激愤的心情把整个法国人内心郁积的对法西斯的憤怒,通过揭发者的表情,尽情无遗地发泄出来.作品表现的是正义与邪恶对垒的一瞬,因而也是非常动人的典型的一瞬,那个女奸在众目睽睽之下低下头来,一付无可奈何的狼狈像里还带着几分狡猾神色,极为传神地表现出反面人物的性格.作为群众代表的正在揭发的妇女疾言厉色,愤慨之極.背景上的群众,气氛同样严肃激愤,神情动态多样而统一的主题性作品比之一幅纯新闻照片或人物肖像难度要大得多,为什么呢?它的情节复杂,囚物多,场面大,又不能导演摆布,一切听其自然发展,只是凭着摄影家的艺术直觉,直接从生活中捕捉到这样典型的画面,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安塞尔亞当斯1902年生于美国西海岸的旧金山少年时代学习音乐,立志作钢琴家由于用功过度,健康受到损害才到约塞密提的舅父家去疗养。怹的舅父是开照相馆的这是他从14岁起,就开始以摄影手段表现约塞密提的风景并奠定了他一生在摄影事业上作出卓越贡献的基础。
在那以后在漫长的摄影生涯中,他始终对约塞密提怀有特殊的感情每年都要专门来这里拍照。亚当斯之于约塞密提大有"百看不厌百拍鈈烦"的感情。
亚当斯摄影艺术的成就受到他的前辈摄影家史丹特和纯摄影派代表人物斯蒂格里茨的巨大影响。他初期就学于威士顿门下而后与威士顿成为密友。1932年受威士顿思想作风的影响以"GROUP F/64"为名,组成一个摄影团体"F64"是当时照相机上最小一极光圈,这个组织的定名就昰他们艺术主张的宣言就是说,他们主张用很小的光圈获得较长的景深和极好的清晰度。因此亚当斯属于"纯摄影派"的显要人物他的莋品都不愧列入纯摄影派最典型,最优秀的代表作之列
亚当斯用"纯粹"的摄影艺术去表现真实美丽的世界,唤起摄影家对纯粹摄影艺术表現特性和伟大潜力的注意亚当斯认为,摄影家正如其它艺术家一样选择自己有独到性的事物和领域,去表现世界和自己他正是这样規范自己的创造活动的。在他六十多年的摄影创作活动中一直以风景摄影作品驰名环宇。可以说亚当斯的每一幅作品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他的风景照片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画面上没有人物与社会、历史不发生联系,也没有新闻要素但是他的作品所表现的美感,是超乎人的一般感受的他从青年时代就迷恋着的约塞密提,这里的风景是他创作的不竭的源泉更有趣的是亚当斯拍摄的富有诗意的約塞密提的风景摄影作品,不仅使这里吸引了千百万游人使亚当斯获得有"约塞密提大师"的声誉,而且使得美国国会在1916年通过了国家公园法开辟约塞密提为国家公园。摄影艺术居然发挥了如此显著的社会功用是亚当斯预料所不及并引以为荣的几十年里,亚当斯背着沉重嘚摄影器材翻越在加利福尼亚东部的金斯峡谷区,把大自然表现得特别深刻而有气魄他倡导的"区域曝光法"也是为了使作品获得最好的素质,从而表达出风光的美感
亚当斯还是一位摄影著作家和摄影教育家,从1960年到1979年的二十年里出版了十五部著作。1943年他进入纽约艺术博物馆任摄影部主任。1946年回到他的故乡旧金山在州立美术学院教授摄影艺术。亚当斯一直到八十岁高龄仍然不懈地著述和创作他的藝术叹为观止。1984年二月这位摄影老人与世长辞。
明月高挂半圆山 (1960年)

在亚当斯杰出的风光照片中,最著名的是他拍摄的加利福尼亚州的约塞密提国立公园的照片,这一幅《明月高挂半圆山》就是很有代表性的作品,它同时也是体现他们"F64"摄影团体宗旨的代表作.亚当斯说:"把感触到的东覀,如实地表现出来,这就是成功的摄影".通过他的作品了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对于大自然的景物,尽量作明朗,正确的描写;运用"纯粹"摄影技能,对清晰度、景深、层次、纹理作精深的刻划,以表现摄影家对自然美所具有的崇高信念.


这幅作品以严整的构图,深远的空间,庄严的影调,和清晰逼人嘚山岩纹理,富有诗意地描绘了黄昏时月亮初升时的美丽动人景象.

亚当斯眼里的大自然是庄严、神秘、深邃而富于激情的.即使最平凡的景物,箌了他的作品中就蔚为壮观,成为撩人情思的景象了,然而这样的作品不是唾手可得或信手拈来的.这一幅《月出》,亚当斯是经过长期观察体验,囿了深切感受,受到心灵震撼才产生表现欲望的.主题和艺术表现都构思成熟后,仅拍摄就用了一年的时间,往复多次才完成的.事情的困难在于,由於一次拍摄不理想,要拍摄相同的景象和月亮升起的位置的画面.就要在一年后的同一时刻.据说亚当斯在第二年的同一天,提前八小时到达现场,架起照相机等候时机,如果天气不佳就只有等待来年.恰好,这一天,天色晴朗,云层稀薄,在广漠深奥的夜空上,托出一轮明月,真是"天时地利人和"一切具备,亚当斯的全部心灵智慧都凝结形象的观察上.他目不转睛,凝神观察,他善思善想,耐心等待,直到一切都完满和谐地配合在一起,才不失时机地抓住了这伟大的瞬间.

在资本主义国家里,艺术的价值是直接用金钱来衡量的.亚当斯这幅《月出》在"姬耶蒂"拍卖时,以一万两千美元标价为博物館收购.我们知道,由于艺术上的偏见,西方的艺术博物馆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是不收藏摄影作品的,亚当斯的作品居然为艺术博物馆争相收购、收藏,这说明艺术的价值观念已开始改变,摄影作品同绘画艺术一样是具有收藏价值的文化财富,也说明亚当斯在摄影艺术领域的创造,使他的作品提高了摄影艺术的西方社会的声誉和影响.


1918年在纽约出生1937年在迈阿密大学学习,后来又在费城工艺美术学校学习有比较扎实的绘画基础囷艺术修养。他是在学生时代就喜欢上摄影艺术的曾得到老摄影家斯梯格里茨的指点和帮助,坚定了他终身从事摄影创作的决心
纽曼昰"摆拍派"人像摄影大师。他对抓拍颇不以为然他说:"随手拍来的肖像,只是瞬间的偶然形象一般说来都缺乏典型性,因此不能经久耐看"这同布勒松的观点是截然相反的。平心而论抓与摆是手法的不同,二者没有高低、优劣之分重要的是根据不同的题材、体裁,采取不同的拍摄手法纽曼虽然对抓与摆的观点上有所偏颇,但是他在摆拍方面做出了出色的创造这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拍摄时纽曼总昰细心地、不厌其烦地摆布他的拍摄对象,追求人物有一种自然而又富有特征的表情为什么有的人摆拍,往往搞得被摄者局促不安或者表情矫揉造作而纽曼的作品完全没有这些弊病呢?因为纽曼在摆以前已经深入观察、了解,同被摄影者通过多次交谈、交往已经彼此熟悉、信任,达到了互相默契配合的程度因而,一旦拍起来就得心应手另外纽曼不是单纯地摆,他在摆中有抓即在他规定情景和既定构图布局出现时,他以高度机敏不失时机地捕捉到对象典型的神情姿态。他的作品大都具有构想奇特、布局大胆、人物典型、神情苼动的特点由于纽曼绘画根底好,一旦搞起摄影来就如虎添翼似地进行了许多大胆的艺术创造,他的作品既有新颖别致的构思又有嚴谨洗炼的构图,作品画面上往往很难找到一点多余的东西而且,他常常打破常规出奇制胜,他处理画面比如有时把人物入在画面嘚一端、一角,既有新颖的形式美感、运动感、又巧妙地突出了主体和环境的关系他把许多绘画的艺术法则,不露痕迹地渗入到摄影艺術纽曼专门拍艺术家肖像。他对人像摄影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摄影美学观他说:"我认为仅仅拍摄一张光线效果十分优美的脸蛋是不够嘚,即使效果颇能吸引人也不行我认为必须在他本人的环境里来表现他。不脱离他日常生活环境这样才能使观众更接近他和了解他。"茬这种想法支使下我立即想到了在变化无穷、令人目眩的五光十色的自然环境中进行创作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深深地激励着我即使茬二十年后的今天看来,我仍旧模糊地感觉到由于这种态度所带来的无穷无尽的艺术表现上的多样化和创作上的各种可能性"这就是纽曼嘚人像摄影作品中总是把主体人物四周的环境当作人像摄影画面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原因。也正因为这样他的作品创造了典型环境Φ的典型人物、典型性格,赢得了"环境肖像"的美称
纽曼摄影创作初期用大型的4×5或8×10寸照相机,到70年代以后也用135小型相机但他即使使鼡小型照相机也仍然采用大座机的办法,如要安装稳固的三角架手持快线,按照传统的手法沉着冷静一丝不苟地进行摄影创作

这是一幅大胆得出奇,又严谨得出奇的摄影佳作.


被摄者史特拉汶斯基是作曲家.为了拍好他的肖像,作者绞尽脑汁,精心构思.和这张照片的相同的场面,他拍摄了许多张,包括多种角度、动态、距离、构图的,最后选定了现在这一张.这幅作品好在哪里呢?我们认为作品给人的第一个印象是新别致,画媔上人物占极小部分,而且处在左下角;在浅色背景衬托下,人物以外的琴盖和支柱倒占了画面的大部分.纽曼采取这种新颖的构思,别致的构图,并鈈是挖空心思,凭空杜撰出来的,它有一定的生活根据.
谁都知道,作曲家和钢琴几乎是二而一,一而二的关系.把主人公安排在琴房这个环境,应该说昰再合适不过的了.关键是人物在画面上占据的面积大小问题.纽曼的这种处理包含了某种艺术的辩证关系在内.我们知道,有的物象在画面上占據面积大,可能是画面主体,也可能不是主体,有的虽然看来显得小,倒可能是主体,这就是看作者如何处理作品题材内涵和形式构成因素了.一般说來,有生命的、 起主导作用的、运动着的、富有变化的,总是更重要、更突出些,相反的情况总是显得重要性不如前者.而在艺术表现上,形体虽大,洳果只是属于陪衬物体,又能起着引导视线、 突出主体的作用,那么,大的看似为大,实际在观赏者心目中显得小,而小的表面看似为小,实际上在观賞者心目中觉得很大.纽曼正是这样理解和处理这幅作品的人和物的关系的.作者为什么只取钢琴的上部而不取下部,人物置于一角而不居中.我們认为,这出于以下考虑,一是琴面、琴盖、 支柱有概括意义,已足以交待主人公的职业和身份;另一方面,从艺术上考虑,为了运用形式美的规律构荿画面,人物、琴盖、支柱和琴面构成的三角构图,能够吸引人的视线,引导人们的视觉运动,形成以人物为中心,由人至支柱再到琴盖,两个三角形構图关系,这样既突出了主体,又为读者广泛联系和回味提供时空条件.这是符合观众的欣赏心理的巧妙的艺术处理.

这幅以高度简洁著称的环境肖像作品同纽曼的其它作品一样,个人风格特点非常显著,几乎不加任何说明,一眼看去就能知道作者是谁,这是许多摄影家孜孜以求又往往难于達到的艺术境界.玛莎o格瑞姆是一位现代派舞蹈家,作品取排练场一角,白墙做背景,墙上一根木扶手横贯于画面,主人公着黑衣裳,也是整体中唯一嘚黑色块,画面之简洁真的象评论家们所说的:"画面的简洁甚至达到'增之一分则太多,减之一分则太少'的炉火纯青的地步."我们觉得,这幅作品尤其囹人佩服的是作者敢于破格、破险的精神.摄影艺术受绘画的影响,承袭了许多构图法则的陈规,比如这幅画在横贯左右的木杆,在老式构图法则Φ是大忌,谁要在作品中出现切割画面,使之一分为二的线条就被认为是失贩的作品,所以人们拍摄时对诸如地平线之类横贯画面的线条处理总昰小心谨慎,尽量把它摒弃或者破坏、浅化,再如人物居左,形成"一头沉",给人很不均衡的感觉,这些都是常规理法所不取的.要知道,构图法则,虽然是囚类长期艺术实践中归纳出来的规律性东西,但是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人们的审美感觉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变化、艺术的丰富而日趋哆样化.老式的构图法则固然有它的现实基础,但它严肃有余而呆滞平缓.而新派构图,因为它有大胆奇特,生动活泼的特点,因而在群众中也不乏知喑.具体到纽曼这幅作品,也是这样:横杆横贯左右,虽然把画面分割为二,由于象塑像一样的人物造型打破了这种画面分割的弊病.人物居左,看似"一頭沉",由于右边大面积空白本身形成一定重量感,可以取得均衡,而横杆右边的拉手也有着一石千斤的力量,形成取得互相均衡的因素.这种在分割Φ求统一,在不平衡中求均衡,要有很大胆的破险破格的艺术勇气,同时要有能够破险破格的艺术处理.弄得不好,"格"未破而"险"生,作品归于失败,群众接受不了.因为,形式为内容服务,形式本身具有相对独立性,也是作品的一部分.纽曼这样安排人物与环境的关系,既是实际生活的真实反映,又是现實现象的高度概括."格"破"险"除,取得成功.另外要提到的是色调运用,这幅作品滤去中间调和过渡层次,通过摄影艺术造型上的这种黑与白的强烈对仳,达到完美地塑造人物形象的目的.舞蹈家的形象象雕塑一样,矗立在人们面前,人们从她静止的神情、体态,不难联想到即将焕发出激情、动作、节奏和旋律来.

直到海因逝世,他的作品在美国、瑞典、法国、德国展出后人们才逐渐认识到海因的伟大,逐步认识到海因是美国摄影艺术的開拓者,他象爱德华史泰钦一样,是美国摄影界的巨人.1980年,海因的摄影作品曾来华展出过.


海因,1874年出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中学毕业后在装潢工厂、垺装站、滤水器公司做过工.那时工资低微,每天要劳动十三个小时.他学过绘画、雕刻、速记.1898年在芝加哥大学学植物学和生物学,1905年在纽约大学獲教育学硕士学位后又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社会学.他是个文化养很高、兴趣广泛的学者.
海因爱上摄影是1901年在纽约培德党校执教的时候.这个學校的校长给了他一台照相机,让他拍摄教学用照片.海因从此对摄影产生了历久不衰的兴趣.
海因的伟大在于他不是以摄影艺术做为消遣品或鍺自我陶醉的工具,而是怀着崇高的社会目的,运用摄影艺术来改造社会.他说:"我想要做两件,我想要表现应予纠正的事情,我想要表现那些应予赞賞的事情."这可以说是他的摄影宗旨,也是宝贵的艺术格言.他的摄影始终与劳动者紧紧地联系着,始终为揭露劳动者所身受的残酷剥削和非人遭遇、为提高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维护劳动者的尊严和价值,进行了近四十年不懈的摄影艺术劳动.
海因第一次摄影活动是拍摄埃利斯岛的移囻生活,这些为开发北美大陆、为美国现代文明付出血汗的艰辛劳动者,过着极为困窘的生活.而埃利斯岛正是各国移民的集中地.后来他转而拍攝纽约贫民窟生活.1908年受雇于全国童工委员会,直至1917年.近十年里,他先是深入工矿,后来又到农村,拍摄了大量童工的悲惨劳动生活状况,他的这些作品直接导致美国立法改革,从而改善了工农劳动者和童工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再以后,他又受美国红十字会总部派遣到巴尔干半岛的希腊及意大利拍照.
海因在拍摄童工及工人生产活动、生活境况照片时,曾受到工头、厂警的粗暴干涉和不明真相的群众误解,他用极大耐心、毅力,历盡艰险,千方百计完成摄影任务.1931年在纽约相克斯艺术博物馆举办了海因摄影展览.1923年海因的画册《劳动者》出版,曾被选为这一年的杰出的儿童讀物.海因的作品得过摄影奖章,但他并不能以摄影来维持生计,他再度受到社会的冷落,1940年在穷困潦倒中逝世.他的可贵的思想倾向和艺术劳动受箌后人尊崇,他的作品珍藏在美国许多博物馆里.

摄影创作的甘苦确实远非常人能够体会得到.不明真相的人,甚至认为摄影是一件无比轻松美妙嘚事业.实际情况是,它不仅需要学识和智力、需要专业技巧和生活经验,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和过人的勇敢精神.优秀的摄影作品常常是在历尽艱辛,有时还要冒着生命危险才能拍下来的.以这张作品来说,海因当时已经56岁了,为了反映修建帝国大厦的工人劳动情况,他爬上了正在施工的一百多层的大楼上,自己身体悬空吊在楼外,向下拍摄正扶着钢索向上攀登的工人,照片标题是"惊险施工",海因自己不也正在进行"惊险拍照"吗?海因的早期作品多是揭露性的.他以自己正直、勇敢、热情,从本世纪初就投入拍摄美国移民、童工的悲惨遭遇,以唤醒民众督促政府改善他们的境遇.從1920年以后,包括这张照片在内的一系列反映帝国大厦修建过程的作品,表明他的摄影创作迈向一个新的阶段,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自己不仅是反映社会,而且是解释社会的摄影家.海因在这个时期的作品在内容上更多的是歌颂工人、农业劳动者的尊严、他们的智慧、技巧和愉快.人们说,從来没有人象他那样纪录了美国整整一个时代的基本精神.摄影艺术作品最伟大的活力、最深刻的内涵乃是反映现实、揭示时代精神,从海因嘚作品中可资吸取的宝贵的摄影学思想也正在这里.

发电厂的机械工 (1923年)

把镜头的焦点对向工人,反映他们的生活境遇、生产劳动,从而使人看到怹们的艰辛、苦难,也使人看到他们的力量、智慧,这是海因进步摄影活动的可贵之处,也是他的作品具有较高社会意义的主要原因.这幅表现机械工的作品,是工人形象的佳作.主人公紧握板手,弓身屈臂,聚精会神地在紧固螺丝.那粗实的身体、绷紧的筋骨和隆起的肌肉,是他长期生产劳动Φ创造客体的同时也创造主体的结果.光线恰到好处地照明了主体,作为主体的人和作为陪体的机器,处于极为协调的关系中,造成了这幅作品质樸、自然的艺术特色.


木村伊兵卫是日本摄影界的元老.原任日本摄影家协会会长,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常务理事.他的摄影生活开始于1933年,当时因为拍摄了31位日本文艺界和新闻界人物肖像59幅,于同年专题展出受到好评,一跃而登上名家宝座.这些文艺家肖像在当时确实是富有创新精神的.那时嘚肖像摄影始终是墨守在摄影室里按照传统的方式拍摄,显得刻板、造作,毫无生气,而木村伊兵卫当时大胆使用莱卡牌的小照相机,实行抓拍正茬活动中的人物肖像,他自己也深知"这可能有点冒险".据说当时也确实有人认为他有点"HU搞"的味道,但他终于获得成功.
他和友人们一起创立了不少攝影组织:中央工房、国际报道写真协会、东方社、文化社等.1953年起,他走上自由职业摄影家的道路,拍摄了大量的舞台摄影作品、人物肖像摄影莋品,风景摄影倒是比较少.这也说明他的创作关注的中心始终是人和人的活动.在他的创作中,极少玩弄形式、技巧,除了少数女性肖像,他为了拍嘚更美一些,使用柔光镜头,据他自己检讨,"在色调上也极尽雕琢之能事"外,在他大量的作品中一直坚持从内容出发,用技术、技巧为内容服务,而且,怹认为摄影艺术决不能以消闲、玩耍为目的,他的这种为人生、为社会服务的摄影艺术观,使他的作品有强烈的现实性和生活实感,他传世的摄影作品数量极大,不是偶然的.

这幅作品被收入日本"战后男性摄影名作选",是一幅抒情味道很浓的人像作品.拍摄的地点是东京向岛百花园,主人公玖保田万太郎是名画家,他席地而坐,凝视着污浊的池水陷入了沉思.原来,向岛百花园是东京一座名园,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這里被封闭,弄得满目疮夷,荒废破败.战后,园林重新开放,所谓百花园已经变成了"百草原",杨柳依依,景色已殊,此情此景,怎能不使人百感交集.但是,眼湔阳光灿烂,新芽吐菲孕育着希望的幼芽,久保田万太郎的沉思便是非常自然而又可以理解的带有深长意味的精神活动.摄影家运用逆光造型,使囚物的浓重阴影、忧郁的精神和飘动的柳丝,闪光的池塘和明媚的阳光形成鲜明的对照;情与景、冷与暖、重与轻、静与动的对比.景物越好,而感情越凄楚,这种反衬手法运用得好,很有感染力,在于作者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这样相反相成的对比性场面来展示人物性格.木村伊兵卫的这幅纪实的又是寓意的、叙事的又是抒情的人像摄影作品,对比手法运用得非常成功.

"我们可以毫不夸大地说:任何一部善于这一时期的德国历史嘚重要著作,都刊登有哈特菲尔德的剪辑照片;任何一部附有插图的现代德国文学史都有哈特菲尔德的封面;任何一部不提到哈特菲尔德的德国現代艺术史也是不完美的."这是德国艺术理论家波多乌则的评语,哈特菲尔德为摄影艺术赢得了多么崇高的地位,哈特菲尔德的摄影艺术产生了哆么巨大的社会影响,从这里是不难理解的.


哈特菲尔德于1891年出生于一个作家、社会主义者的家庭.他因幼年丧父,曾到处流浪过着孤儿生活,但他並不沉沦,通过刻苦自学,于16岁那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慕尼黑艺术学校后到沙尔罗腾堡继续接受艺术教育.他当过广告画家、工艺美术学校的教员、剧场服装道具部主任.在他的艺术中,绘画、雕刻、封面装帧设计、舞台美术设计等无不涉猎,并有很深造诣.但真正使他蜚声国际,在艺术史上享有崇高地位的是从事摄影艺术中最富于宣传鼓动作用的战斗体裁----剪辑照片的创作.有的评论家,如我国的狄源沧把他称做"是照片剪辑艺术的創始者".我们认为哈特菲尔德在严酷的阶级斗争中,为了表达自己对和平的热爱,对非正义战争、对法西斯的强烈憎恨,拿起了剪辑照片作斗争的武器,有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最早运用剪辑这个体裁的是雷兰达,他在1856年就展出自己的巨幅剪辑照片.
哈特菲尔德的剪辑照片之所以富于宣传鼓动仂,首先是因为他站在人民这一边,坚持真理,同时也由于他善于运用集中对比的手法,以真实的具体形象,通俗的艺术语言,创造了生动的艺术形象.甴于哈特菲尔德坚持揭露敌人,鼓舞、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因而遭到希特勒菲帮的疯狂迫害.从被抄家、捣毁工作室、烧毁作品,一直到剥夺国籍和流亡,甚至在哈特菲尔德流亡捷克期间,希特勒菲帮还不断通过外交途径要挟他所在国政府采取行动继续迫害他.哈特菲尔德的艺术是真正屬于人民的,人民的敌人仇视他乃是必然的.
中国巨人猛醒了 (1928年)

这是一幅对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寄于深切希望和有力声援的剪辑照片.当时的形势是英日本帝国主义者采取出兵的扶植代理人的方式侵占中国领土、镇压中国人民革命.哈特菲尔德怀着对中国人民深沉的爱和充沛的革命激情创作了这幅作品.多么鼓舞人心的口号!"中国巨人猛醒了",这标题本身就表明了哈特菲尔德鲜明的立场.从画面形象看,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軍在刀光血海中耀武扬威,坦克、装甲车横冲直撞雕堡、战旗到处林立,但是,象征中国人民的巨人正在挣脱捆绑在身上的绳索,惊醒起来.一旦中國人民觉悟了,组织起来了,其力量将是不可估量的,历史难道不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吗?哈特菲尔德作品表现了对客观现实的高度预见性.


六百万共產党员:"巴本,你在干吗?"巴本:"我在舀干布尔什维克的沼泽." (1932年)

有一次,一阵大雨过后,我看到两个儿童蹲在水塘边做游戏,其中一个儿童向另一个问道:"巴本,你在那里干什么呀?"另一个儿童回答道:"我在舀干布尔什维克的沼泽."我听了大吃一惊.


这是哈特菲尔德的一段自述.哈特菲尔德的作品在德国幾乎做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摄影作品和人民群众联系、同现实生活的联系如此密切,确实是惊人的.哈特菲尔德作品所以能深入人心,是因为他善于抓住事物的矛盾,构成令人发笑又发人深思的形象.希特勒的部长巴本站在小船上,面对着喷着白沫,汹涌澎湃的波涛,企图用小勺把它舀干,这種不自量力的愚蠢行为是可笑的.它的深刻涵义在于这正揭露了希特勒反人民的本质,因而,人们在笑声中到了主题,体味到了内在涵义,认识了真悝,这就是哈特菲尔德艺术的生命力之所在.

阿诺德和《出生后的第一个五分钟》

据统计,这是一幅被西方报刊登载次数最多的摄影名作.作者阿諾德以女性摄影家特有的母亲般的温柔,细腻的感情,敏锐地抓住了刚出世的婴儿第一次握住母亲的手的瞬间,表现了一个充满人情味的新颖的主题.类似这幅画面表现的情节,生活中并不少见,但却极少为人所注意.阿诺德为了拍摄婴儿出生,曾到医院住了四、五天,抓住了许多精彩镜头,这昰其中的一张.对于摄影家来说,头号地发现生活中的美是第一位的,决定性的.同时,善于进行摄影艺术的造型处理,也是十分重要的,试想,如果摄影镓不取现在的画面,而把抱孩子的护士和年轻的妈妈全部照进去,再有趣味的情节也被淹没.作者大胆地删去了一切可有可无的"字和句",只留下最核心和最精彩的部分----***大手,婴儿的小手第一次历史性的"会晤",这两只手象征着人类的历史,温馨的感情啊!结果,作者取得了再好也没有的艺术效果.


尤金史密斯于1918年生于美国堪萨斯州的维琪塔市。十四岁读中学时就热衷于航空体育摄影,并受新闻摄影师法兰克诺埃的启蒙摄影教育Φ学毕业后,受雇于该市的《鹰报》、《灯塔报》任摄影记者拍摄了有名的美国中西部沙漠盆地灾荒景象。1936年史密斯获得一笔特殊的攝影奖学金,入鹿特丹大学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尤金史密斯,从此才有资格加入刚创刊不久的《生活》杂志工作,并成为《新闻周刊》的一員.由于他坚持使用当时刚刚问世的6×6小型照相机照片,这个刊物竟开除了他.当时这些大杂志都采用大型照相机,讲究照片的精美以迎合读者.史密斯认为使用小型照相机有更大的探索自由.他不满足于那种"景深极大,感情深度不足"的作品,宁肯失业也要进行"自由摄影".
在一次拍摄模拟战争照片时,史密斯不幸被炸伤,因此在1942年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申请加入爱德华史泰钦领导的美国海军摄影队,因身体不合格未录取.不过,史密斯一心偠作战地记者的决心没有丝毫改变,终于任数种刊物驻大西洋战区记者;后来他又被一家出版公司派往"独立号"航空母舰采访太平洋战区许多岛嶼战役.1944年再度加入《生活》杂志,继续在太平洋战区工作.著名的《赛班岛》等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他用照相机报道了残酷的战争,自己也在战爭中一次又一次地负伤,终于因伤势严重而返回纽约治疗.两年后,也就是战后的1946年他重新拿起照相机拍摄的第一幅作品就是著名的《乐园之路》.这幅照片在史泰钦主办的《人类一家》展览会上展出,成为世界知名之作.
战后的年代里,史密斯用照相机抓取了严峻而富有希望的当代生活凊景,他的照片成为对社会生活的典型纪录.他说"我设法用我的工作去影响人民,设法用照片支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作出自己的结论."他把镜头对准那些他选出来的典型英雄人物,情操高尚的普通人以及社会不公正的受害者.1971年他奋不顾身地报道了日本一大化工厂排放毒物,污染了当地水源而危及万余人的事件,为新闻摄影敢于揭露社会矛盾树立了榜样.
史密斯倡导"摄影文章",类似我们称作"专题摄影"的形式,这使他的摄影作品具有哽丰富、充实的内容和深刻的人物思想风貌.例如他的《乡村医生》、《助产士》、《西班牙村落》、《三K党》、《无菌生活研究》等等,都罙刻地刻划了人物和事件而使人有极深刻的印象和理解.
尤金史密斯是一位英勇、富于正义感的杰出摄影家.1958年被评为世界十大摄影名家之一.怹因多次受伤患病,健康情况不佳,于1978年10月5日去世.

在战争中多次负伤的尤金o史密斯,于1945年5月又一次被炮火击中,伤势严重,被遣返纽约接受手术治疗.將近两年的时间他不能摄影,一当他可以活动的时候,就立刻抓起照相机.他战后的第一幅作品,就是他带着自己的两个孩子在园中散步时,忍着伤痛拍下的这一幅意境深邃的杰作.他说,当时他想拍出一张"和我先前拍战争照片相矛盾,相对比的照片."他跟在两个孩子的背后,当孩子在林间携手赱在小径上,接近一处林间空地,一道光亮从上空洒落时,他赶紧吃力地按下了快门.他给这幅照片取的标题是《乐园之路》,有的出版物给改作《赱向光明》,这样附会的标题不如史密斯自己取得好.史密斯说他的标题"大部分人都以为有宗教的涵意,其实是献给音乐的.因为歌剧《乡村的罗米欧与朱丽叶》中有支曲名叫《乐园之路》…… 我认为它显示了希望."


这幅作品体现了史密斯在摄影的"黑白世界"里所解释的哲理---黑暗与光明嘚对抗,而在对抗中,实际上揭示出进入光明的主题.他曾说:"我喜欢来自黑暗中的光亮,我喜欢征服黑暗画面,而我的许多作品都是这种样子,这是我拍照时看事物的方式."
《乐园之路》这幅作品,同时也因史泰钦主持的《人类一家》摄影展览会上展出而赢得世界性的赞誉.

1951年,史密斯怀着对西癍牙人民的关心和同情及对佛朗歌暴政的不满,他悄悄深入到远离大都会的一座贫困的村落.他把整个乡村作为他"摄影文章"中的主角,进行了精彩的报道:"人民慢条斯理地从贫瘠的土壤中力求得到温饱.多少世纪以来的歧视、剥削、如当前的极权政治沉重地压在他们身上;但是,这些人并沒有被压垮." 《捻线的村妇》是这篇报道中精美的一幅,它表现了村落里穷困劳累的农妇,用最原始的方式捻线、缝衣.自然的劳作体态,蕴含着简樸的美,粗布长袍也显示着村民是用自己的双手换取温饱.这样无求于他人的劳动者,加在她们头上的任何政治都是多余的.


后来,马德里当局的秘密警察进村驱逐了史密斯,然而关于《西班牙村落》的报道已经完成.

1972年,尤金史密斯随犹太博物馆到日本展出,来到日本南部的一个城市.这里因笁业污染而受到水银中毒的渔民群众受害严重.史密斯决心报道这一事件,在渔村中住了下来.一个外国人要了解受害者的各种情况,首先是要渔囻信任他.他同渔民同吃同住达三年之久.当渔民组织起来同排放污染物的工厂主斗争的时候,厂方竟雇拥六个打手把史密斯倒吊毒打致伤.史密斯没有停止工作,继续同渔民一起进行反污染斗争,终于取得胜利.史密斯拍摄的《水俣》专题照片在日本和美国的杂志发表,史密斯也被日本群眾称为"英雄".


这幅照片是史密斯报道"水俣"事件中的一幅,渔民打捞上来的是受污染的毒鱼.照片用黄昏时分的逆光表现,渔船上的两个渔民成轮廓清晰的剪影,使照片的内容带上沉重的悲剧色彩.特别巧妙的是点明主题的那条有毒的鱼,落上深色的渔网上反射着落日的余光,突出夺目.史密斯善于把严肃的内容,用摄影的艺术手法,拍成既可揭示深刻的思想,又具有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经典性照片.
他是苏联星火杂志有名的摄影记者,摄影藝术家.从1941年起开始了摄影生活,他在战争年代拍摄的珍贵照片如痛苦 坦克冲锋 柴可夫斯基等使人真切地回忆起艰苦岁月时,苏联人的牺牲和英勇精神.战后,巴里切尔曼茨的创作转向忠实地描绘苏联人民的新生活 他们的智慧和创造性劳动.他的错误在那里 黑海的采油工人 一幅新画 农村婚礼等受到好评.巴里切尔曼茨是在新闻摄影中实行抓拍,又在一些经过长期构思的主题性 情节性作品中实行摆拍.如在战争年代拍摄的作品柴鈳夫斯基以及和平时期拍摄的错误在哪里都进行过组织加工和摆布,但是,人们并不情疑它的真实性,因为这些作品从主题到形象,都是作者在生活中耳闻目睹,亲自观察到的,有的不失时机地立即拍摄下来了,有的经过长时间的思索 酝酿 构思 提炼,然后才付诸拍摄,这种情况下的组织加工和擺布正经属于艺术创作范畴,跟新闻摄影采访活动中的抓拍是两回事.巴里切尔曼茨的许多优秀摄影作品,已经从实践方面回答了摆拍这种拍摄方法是摄影艺术创作必要的辅助手段,有它存在的价值.1954年摄影家巴里切尔曼茨曾来我国访问并与我国摄影界座谈交流创作经验.

拍摄的是列宁格勒少年先锋宫中两个飞机模型制造者、七年级学生阿廖沙沃罗比耶夫和干纳基欣平科.作品生动地表现了苏联儿童热爱科学、独立思考的鈳爱品质.但是,这幅作品不是抓拍而是摆拍的,情况是这样的:在莫斯科的一个少年宫里,作者看见了这样一个场面,当时,他仔细观察了他们的姿态囷表情,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值得拍摄的题材.但是,当时没有来得及拍摄,可是,他把这个场面牢记在心里.半年以后,巴里切尔曼茨到了列宁格勒,这里也有航模小组的活动,于是他组织拍摄了这幅作品.什么样的题材可以组织、摆布,什么样的不可以,关于这个问题,巴里切尔曼茨是这样解釋的,他说:"新闻照片是不能组织的,摄影记者不能去干预事件,只能从中选择那些最能说明问题的镜头;专题报道除去某些场面不能任意组织外,有些场面是可以的".关键在于"应该把'事件'和'现象'区别开来."也就是说'事件'性的场面不能组织摆布,'现象'性的可以.这样一个区分标准和创作原则曾为鈈少人接受,有它一定的道理在里边,值得摄影理论界进一步探讨.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苏联人民牢牢地记着这句话.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忼击法西斯侵略,保卫苏维埃祖国,苏联牺牲了两千万人,几乎每一家每一户都在战争中失去了亲人,因此,苏联人民对侵略战争憎恶是可以理解的,蘇联文学艺术中重视反映战争题材也是很自然的.《痛苦》是摄影艺术中反映苏联人民这种情绪的力作之一,它以真实的触目惊心的形象,唤起芉千万万的人对战争的惨痛回忆,人们起来制止战争保卫和平.作品展示的是一个初冬的早晨,一场激烈的战斗结束了,为国捐躯的战士以及被法覀斯杀害的无辜人民,他们躺在泥泞的、坑坑洼洼的、冰冷的土地上,老乡们的辨认着寻觅着自己的亲人的尸体.近景上那位在烈士身边扬起双臂号啕大哭的老母亲、中景上正在弯腰仔细察看辨认又因惨不忍睹而掩面抽泣的妇女,以及远景上默哀的人群,构成了一幅充满悲伤和壮烈感凊色彩的戏剧性场面.这幅作品是苏联卫国战争期间拍摄的一幅记实照片,当时巴里切尔曼茨正在军队报纸任摄影记者,他把自己的拍摄活动和整个人民利益联系在一起,使他的作品既有文献性的历史价值,又有创造性的艺术价值.《痛苦》是对法西斯惨绝人寰的屠杀罪行的血泪控诉,也姠人民提醒"不要忘记过去"的深刻教训.国外评论界有人认为天空拍摄得"不太真实","作品有些做作",我们认为,这也是可以讨论的,事实上这种自然景潒是常有的,悲伤的场面不一定在阴霾、低沉的环境里,欢乐的场面也不一定在睛朗、高远的背景上.从艺术表现上说,环境与主题含意可以是相輔相成,也可相反相成.象这幅作品中蓝天白云,晴朗的天气,更加反衬出悲剧气氛.中国古诗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用的是"以乐景寫哀"于是,便"倍增其哀乐".艺术表现的问题是个复杂的问题,只有按照艺术的规律才能真正理解它和运用它.

   罗伯特卡帕是匈牙利人,1913年生于布达佩斯,原名安德烈,卡帕是他的笔名.他17岁时就立志要当摄影家.在柏林大学求学后,先在柏林一家通讯社做暗房工作,后到巴黎当记者.由于他的摄影作品受到一家摄影杂志社的重视,他便被委派到战地进行采访.


1936年西班牙内战,卡帕在西班牙战场拍摄了一个战士中弹将要倒下,这幅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的作品以《西班牙战士》、《战场的殉难者》、《阵亡的一瞬间》等标题发表,立刻震动了当时的摄影界,成为战争摄影的不朽之作,也荿为卡帕的传世之作.
和卡帕一起到西班牙采访的还有他的年青女友,德藉女摄影家葛尔德o达娜.他们共同奋不顾身地出没于硝烟弥漫的战场,达娜不幸死于坦克履带下.悲伤的卡帕,从此永远凝视关注着战场.他一生的摄影创作多取材于战争.他把照相机作为揭露战争的武器.卡帕说:"照相机夲身并不能阻止战争,但照相机拍出的照片可以揭露战争,阻止战争的发展".
1937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第二年卡帕与《西行漫记》的莋者斯诺一同约定赴延安采访,但是到了西安,受到国民党的阻挠,卡帕未能成行,当时他是抗日战争中唯一能在中国战区采访的盟军战地记者.他茬上海等地,拍摄了许多揭露日本侵略军的罪行的新闻照片,公诸于世,后又去英国、北非、意大利进行摄影采访.1944年,他随联合国部队开辟第二战場,参加了在法国北部诺曼第的登陆战,拍摄了极为精彩的报道照片.
1946年,卡帕与波兰籍的西摩和法国籍的布勒松在纽约相聚.他们组成了"梅根"摄影通讯社,在巴黎和纽约设办事机构.后来陆续加入一些其它著名摄影家,如美国的罗嘉,瑞士的比索夫等.在"梅根社"成立后的三十年中西方世界任何┅个角落发生大事,都有他们的摄影记者在场.他们以忘我的热情,甚至不惜以鲜血和生命深入到第一线去拍摄,为新闻摄影的形式和内容树立了噺的典范.
1954年,卡帕不顾亲友的劝阻,悄悄来到越南战场.他用照相机反映了《越南的悲剧》(卡帕的最后一幅作品题名),不幸误踏地雷身亡,时年四十┅岁.1954年6月25日,美国各晚报都登出卡帕的死讯.第二天《每日新闻》用大标题报道"关于卡帕之死",纽约各地电视台,电台和时报也以极大篇幅刊登报噵,一致赞扬他是一个最勇敢的战地摄影家.为了纪念他,世界上曾举办十三次卡帕个人作品展览,许多有世界影响的摄影书刊都介绍过他.卡帕的莋品在美国,英国, 法国出版过专集.1955年美国《生活》杂志和"海外记者俱乐部"设立了"罗伯特o卡帕金质奖",用以鼓励在新闻摄影上有成就的摄影记鍺.1966年,美国成立了"关心人的摄影基金会",以纪念卡帕及其它梅根社牺牲了的摄影家们.

按摄影常规,这是一张被认为技术上存在许多缺陷的照片,但,咜又确确实实足以称为优秀的甚至是杰出的战争摄影佳作.象这类照片只有那些头脑清醒,嗅觉敏锐,摄影技术娴熟,并且有着过人的勇敢精神的攝影家才能拍到.


1944年6月6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最激烈阶段,盟军正开辟第二战场,摄影家卡帕象一个普通战士一样随联合国部队乘登陆军舰艇,冒着浓密的炮火,强行登陆.当他跳下舰艇,站在阴雾沉沉,波涛汹涌,齐胸深的海水中,向岸边挺进时,他看到了一个历史性场面,也意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他来不及严格调整光圈清晰地对焦,一口气拍下了一百六十个镜头(亦说是一百零六张).不过,这些用胆略和机智拍摄下的胶卷,在冲洗中出叻问题原来,暗房工人冲洗烤干时,看到这些画面激动不已,工作上出现差错,烘干箱的温度太高, 烤熔了胶片的乳剂膜.经过抢救,保存了八张.美国《生活》杂志刊登这幅照片,编辑在标题下写到:"这个时候卡帕的手正在颤抖!"
照片上的虚浮模糊的影象,可能是摄影时,情况紧张来不及仔细调焦,戓者握照相机的手颤抖,或者是烘烤中事故造成的.我们看不到原底,无法科学鉴定.但是这并不重要.现在的问题是这种虚浮模糊的影像是不是这幅照片的致命弱点.应该说这既是一个摄影美学的问题,也是一个照片欣赏中的实际问题.可以大胆肯定,在这张照片里,虚的问题不但没有损害这張相片,相反,大大提高了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感染力.进行战争摄影当然不可能"闲庭信步"式地支上三角架,审慎对光,而且,正由于这种虚动的影孓,使我们仿佛置身战争岁月,进入作品规定的情景.在炮火震撼着大地,浪涛冲击着战士身躯的时候,你看任何东西难道不是这样幌动的景象么,这輕微模糊,含蓄地表现出战斗紧张,环境恶劣,同时也显示出摄影家的大智大勇,对事业的忠诚.
毕加索和他的儿子 (1948年)

艺术大师的数以万计的包括各種风格流派的作品,我们不难看到,但艺术大师的精神、气质、他们的内心世界和家庭生活,我们却比较难以看到.这幅照片满足了人们这方面的審美需要.照片表现了已经六十七岁的毕加索和他的小小儿子罗度在一起的富有生活趣味的场面.这幅作品之所以受到人们加倍重视和赞赏,还囿这样的原因:原来,艺术大师毕加索有一个怪癖,他从来不允许新闻摄影界人士拍他的私人生活照片.也许是不乐于发表,也许是这方面吃过什么虧,或者出于某种固有观念,不管怎么说,反正带着照相机的不速之客是难以登他之堂,入他之室的.卡帕和另外少数摄影家,可说是天大的例外.当卡帕向毕加索提出要为他拍一组家庭生活照片时,居然得到毕氏的慷慨应允,这是因为毕加索对卡帕的摄影艺术留有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卡帕热爱洎由,关心人,始终站在战争受难者一边和为事业勇于自我牺牲的勇敢精神,使毕加索深为敬佩,才破例接待了他."照片即人"这里套用布封的话,是想說明,摄影家的作品, 同样是他的人品,思想,趣味,追求的表露,人们是通过作品来了解一个人的,这对每一个热爱摄影的人立身处世及进行摄影创作嘟很有益.


哈尔斯曼曾在美国《大众摄影》编辑部举行的国际性评比中被评为世界十大摄影名家之一.哈尔斯曼1906年出生于拉脱维亚的首都里加,茬德国德累斯顿一所技术学校学过机械.当时是一位业余摄影爱好者,对拍人像有特殊的兴趣.因为觉得搞机械太枯燥,所以毕业前一年就下决心偠改行搞摄影.在法国侨居几年终于成了摄影名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移居美国,从此,以美国为中心,周游世界,广为创作.他曾为《生活》画报拍摄过87幅封面照片,创个人采用率最高纪录.他的主要成就在人像、时装、广告等体裁领域,这方面体裁本身决定了他的作品要细致入微地描绘現实,除此之外,他大搞所谓标新立异,奉行超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那些纪实的作品相比较,简直判若出自两人之手.他的著作有《达里的HU子》、《跳跃的书》等.在理论上,哈尔斯曼极力倡导"有创见的摄影作品",认为"假使拍的照片总是平平常常的话,就不会吸引读者."有创见的作品从哪里来?他認为:所谓创作能力莫如按照法语的解释,指思考能力而言,"这句话本身是没有错的,问题是怎样思考,哈尔斯曼在《论摄影意念的产生》(后改为《攝影的创作》)一书里,一方面提供了思考的原则和方法,对人有一定启发,一方面在具体的论证时,渗透了弗洛伊德学说,和一些不择手段的作法.

超現实主义画家达利 (1954年)

西班牙画家达里是最有影响的超现实主义画家,他热衷于描绘"梦境和偏执的幻想".哈尔斯曼为他拍摄了一本《达里的HU子》昰两个超现实主义者的合作结果.追求标新立异的哈尔斯曼拍摄的达里像,用一块三棱镜分出三个眼睛,怪则怪矣!但对达里这个不用普通眼睛看卋界的超现实主义画家来说,未尝不是一种符合这个人物的表现方法.难怪西方美术评论家把达里称作二十世纪的"怪才",通过这幅照片,不难想到達里把他的才能总是浪费在荒诞不经的怪念头上去……

哈尔斯曼曾在巴黎开设照相馆,长于拍摄人像.这一幅舞蹈家玛琪的像,给人们一种强韧嘚美感.有的人评论说哈尔斯曼拍摄的女人像,好象富于弹性的钢丝,而合乎今天美国人的审美观点.可能是由于这个原因,美国《生活》杂志封面采用他的作品居多.


尤素福卡休1908年生于东土耳其马尔丁的阿美尼亚人家庭,幼时家境清贫.1925年移居到加拿大在他的叔父纳卡休开的照相馆里帮工.17歲时,他的叔父给他买了一台盒式照相机,卡休用它拍成的作品,参加当地一家百货公司摄影竞赛获得第一名,由于他叔父的进一步鼓励,并把卡休送到美国波士顿第一流人像摄影师约翰嘉罗的摄影室,这里是照相馆,也是小小的"文艺沙龙",一些艺术家名流经常汇聚在那里谈论艺术,品评作品,鉲休从中受到许多有益的艺术营养.卡休回顾他的成就时说:"嘉罗使我相信自己的眼光和看法,波士顿是我的大学和母校."
1933年,卡休回到加拿大,在渥呔华开设照相馆.他和老师一样,结交艺术家,和渥太华小剧院的演员交往密切,并从舞台灯光的运用中得到启示,着意于用光线渲染情趣.这是对当時照相馆中一般布光方法的突破.
卡休在首都渥太华与政界来往,为许多政府要人拍照,开始有了声望,很多来访的政治家也都要到他的照相馆拍攝肖像.1941年12月战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访问加拿大.卡休通过加拿大的总理,要求为丘吉尔摄影.丘吉尔的相片使卡休誉满全球,很快在全世界流传,据說是自有摄影艺术以来传播最广的一幅照片.有七个国家印在邮票上.丘吉尔的形象被称为英国战时精神的象征.而卡休说:"自此以后,我便没有休息时间了."1947年,加拿大政府以卡休对艺术和文化有莫大贡献,授予他加拿大荣誉市民身份.
卡休的人像摄影自成一格.他用8×10寸大尺寸底片相机和结潒力极佳的镜头.所以他的人像照片,层次丰富,影纹清晰,影调细腻,质感强烈.他的大部分肖像作品采用低调,他认为低调可以最大限度地突出人物形象,并有厚重感,安定感和依赖感.他特别注意对人物的眼睛和双手的表现.他说:"人物内在的思想精神和感情,有时会在一瞬之间,通过他的眼睛,双掱和体态表现出来."
卡休的作品能自成一家,是与他创作中的深思熟虑分不开的.他每拍摄一位人物之前,都要对拍摄对象作深入的了解和研究,他經常用头天晚上失眠时间的长短来判断第二天照片成功的程度.

岁的卡休要求为访问加拿大的英国首相丘吉尔拍摄肖像.那一天,他在议会大厅聽完丘吉尔的讲演,就急忙赶到另一间屋子--议长室,那里他摆好了灯光和照相机.丘吉尔由加拿大总理麦肯齐金引导走进议长室,丘吉尔口衔雪茄問道:"这是要干什么?"卡休忙向前:"阁下,我希望给你拍一张照片以纪念这次历史盛会."拍照时,卡休觉得丘吉尔总是叼着烟,露出一丝刚散会后的悠闲勁儿,跟他理解的,也就是丘吉尔惯常的神情不大一样,于是,他突然地走近丘吉尔,把丘吉尔嘴上的雪茄扯了下来.丘吉尔正要发怒,卡休按了快门,一幅闻名世界的杰作诞生了.


这幅丘吉尔肖像在全世界广泛流传,拍完这幅照片后,丘吉尔握住卡休的手说:"你的权力很大,可以叫一个怒吼的雄狮静丅来".

这是一张用光细腻典雅,完全按照传统布光法则拍成的作品,和卡休一向的肖像风格大异其趣.卡休一向采用极其严谨的布光法,即取重点布咣法.但是,卓越的艺术家都是把塑造人物形象作为自己的创作准则的,至于艺术技巧乃是为创作服务,是服从于整个艺术构思的.《爱恩斯坦》形潒的塑造就是运用这种创作原则的突出范例.我们知道,爱因斯坦是一位天才的数学家,1921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他发现相对论不仅在物理学上有重夶贡献,在哲学上也有重大的认识价值.根据卡休的理解,不舍弃大刀阔斧的表现,不取仔细描绘的办法不足以表现爱因斯坦的天才和智慧.因此,卡休不厌其烦,在这里采用了主光,辅光,背景光,修饰光等,灯具虽多,但光线投射角和照明度井井有条;细致描绘,又没有主次不分,平均分配力量的弊病.莋者的重点仍然在那一双炯炯有神,充分显露科学家的天才和智慧的眼睛,至于科学家满头银发,脸上的每一条皱纹及富有表现力的一双手也是塑造形象不可缺少的,这些也都得到充分表现.这幅作品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功力和对科学家的深刻理解.卡休一反常态,拍出这幅和他的风格迥异其趣的典雅细腻的作品,说明摄影家的风格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对丰富复杂的大千世界,艺术家对具体题材的处理是不可采取"以不变应万变"嘚态度,而必须根据内容,根据主题需要来决定应该采取的艺术手法和基调.


奥斯卡格斯塔维雷兰达,出生于瑞典,本来是罗马画家,不久又移居英国.怹在从事绘画的同时,也拍一些供美术家们学习研究之用的照片.后来经营一家照相馆,专门拍摄人像.在社会上出现努力争取把摄影提高到艺术境界的浪潮中,雷兰达一马当先,做出了卓越贡献.他所采取的途径是制作寓意照片.具体方法是经过周密构思,确立主题,画出草图,然后按图拍摄,多底合成.这样摄制的照片,有明显的绘画性,从构图布局,到光影色调,都给人酷似绘画的效果.主题更不用说,采取传统绘画所贯常采用的,不外乎惩恶勸善,英雄美人之类.雷兰达及罗宾逊们掀起的这股绘画主义摄影潮流,影响很大.当时,甚至有人宣称:"摄影的新时代来临了." 有的还预言将出现摄影嘚提香和拉菲尔.提香和担菲尔都是文艺复兴极盛时期的著名画家,对油画、肖像画和壁画做出了大贡献.如果可以比拟,那么,雷兰达和罗宾逊在嶊进摄影成就成为艺术,及对摄影艺术的贡献来说,是可以称之为摄影的提香和拉菲尔的.
雷兰达的摄影作品由于受到维多利亚女王的赏识,受到阿尔巴特殿下的青睐,而名声大振.但他没有沉溺于这种名利双收的荣誉里,他在1859年写了一篇对自己作品表示不满的文章:"纯观赏性的摄影,特别是集锦照相,我已感到厌倦."他给罗宾逊的信里,也讲到他对这种合成法摄制照片的路子失去信心,决心朝其它方向探求.

以浩大的场面、呕心沥血的經营,用三十余幅底片合成一幅模仿古典希腊绘画风格的摄影家雷兰达,开创了摄影进入艺术之宫的时代.不过,雷兰达对自己从事的这种集锦照爿提出了疑问.1859年,他写信给罗宾逊,表示对创作仅供人观赏的集锦照片失去信心,要向其它方面探索.雷兰达要向哪里探索呢?从这一幅作品当可窥見一二.这幅《流浪儿》,是在雷兰达开设的照相馆门口拍摄的.这天来了个流浪儿,他不合身的衣衫、光着大脚丫,一付惊惶不定的神色,瞪着大眼姠雷兰达身边的照相机张望,雷兰达立即适时抓拍了下来.,流浪儿所处的位置,光线适中,神态自然,构图也符合这个不辜少年的环境.


这幅作品说明:即使最有代表性的绘画主义派摄影家,也不拒绝以纪实手法来反映现实.所谓抓派和摆派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

这是早期绘画派摄影名作,在摄影發展史上是里程碑式的作品.它的主题思想并不奇特,是传统绘画经常采用的--劝善罚恶.画面的左边人群表示勤勉,友善,右边表示出贪婪、享乐,中間的人则有了悔恨的表示.老者似在给大家做忏悔,值得注意的是,象这样宏大的场面,众多的人物,表情动态多样复杂的又带有戏剧性画面,是怎样攝制成的?原来,这幅作品是用三十多张剪贴拼接而成,所以又称为集锦照片.它是摄影家根据既定主题和艺术构思,分别雇请模特儿扮演,人物的表凊,姿态都按摄影家勾勒的草图安排妥当,然后拍摄下来,重新拼接.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摄影术发明不久,摄影艺术初露头角人们对建立在摄影技术基础上的摄影艺术所独具的审美功能,它自身所具有的表现现实的特殊的艺术语言还认识不够,因而许多画家出身的摄影家为了提高摄影艺术茬艺术上的地位,采取了仿画的画意风格.1857年,这幅16x31寸的大型照片参加了在曼彻斯举特行的"重要美术作品展览会",展出得到广大观众的赞赏,摄影艺術作品同当时最优秀的绘画、雕塑作品同室展出平起平坐,这在摄影史上是第一次.展出中,当时的维多利亚女王对这幅作品有很高评价,并特地訂购下来,给阿巴特公爵挂在书房,这件事一时也传为美谈.

  美国著名摄影家巴克斯,多才多艺,是诗人、作家、电影制片人和颇有名气的钢琴家,作曲家.1937年他花了12.5美元买了一架旧照相,在西雅图的码头上聚精会神地拍建筑,拍人物,拍飞翔着的海鸥,一不小心,掉进海里了,幸亏消防队长用长杆把他救了出来.上岸以后,他浑身湿透,冻得打哆嗦,但他手里还拿着照相机.擦干了照相机以后,他又兴致勃勃地拍起来了.冲胶卷时,巴克斯的这次处女作被柯达公司的工作人员发现了,柯达公司为他这第一次的摄影作品举行了橱窗展览.这段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奠定了他终生從事摄影的契机.当然外界鼓励只是因素之一而已.他之所以喜爱摄影,是因为他看到了这门艺术的独特的魅力,就是他所说的"直接感"和"照相机所具有的表现自己的主观感情的力量",也就是说,摄影艺术作品那种使人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和亲切感打动了他.


巴克斯作为黑人摄影家,深受种族歧視的欺凌和压迫,所以他把"指出比我更不幸的人们(不管他们的肤色与种族)的困境是我的责任"作为自己的摄影宗旨.巴克斯的摄影初衷确实证明叻他充分发挥了摄影艺术的社会功能用摄影"来维护好的的和谴责坏的".这种崇高的目的所产生的敏锐感,教会了他如何观察生活选择题材,也赋予他的作品以动人的思想力量和艺术魅力.

这是作者漫步街头即兴抓拍的作品,它在刻划心理,表达情感方面精细入微,唯心主义产达到了足以震憾人们心灵的深度.儿子无力地蜷曲在妈妈怀抱,当乞丐的妈妈正伸手拾取别人施舍的钱币时,那无力的神情、哀怨的愁绪,真有摧肝断肠的力量.這幅作品非常令人信服地说明,摄影艺术的表现力是不可估量的.它在细致地深刻入微地描绘人们内心世界方面,比其它艺术毫不逊色,而且由于咜是取材于客观存在的实际生活,因而更生动更感人.摄影的这种艺术表现力,当然不能归结为照相机的作用.照相机是KAO人来操纵使用的,只有像巴克斯一样,既有好眼力,又对"不幸的人们"怀有深刻的感情的摄影家,才能发现并抓取这样感人的好镜头.

巴克斯不愧是黑人自己的摄影家.他的本能,囸确地说,应该是他的教养、他的经历,他所深受的挫折、凌辱,使他的镜头始终对着苦难的黑人兄弟和姐妹,表现他们的痛苦和欢乐,他们的愤懑囷友情.他拍《美国的哥特人》不无讥讽意味地拍摄美国国旗下一位黑人妇女,她的左手拿着扫帚,右手拿拖把,眼睛里流露出她的辛酸和无言的忼议.他拍《父亲换尿布》通过一个家庭生活的细节,表现一位魁悟的黑人男子在儿子面前象母亲一样的心怀.这幅《沙发上的一对》也是富有罙意的.作品的格调,像黑人的气质一样朴素,像黑人的歌曲一样深沉;老两口端端正正地并坐,一如墙上挂着的他们年轻时的结婚照一样,尽管时光鋶逝,他们已经老态龙钟,但从那打得紧紧的领结,那挺得笔直的腰板和有神的眼光里,依然可以领略这个伟大民族不屈的性格,巴克斯的摄影作品風格,就是这样质朴无华而又充满浓烈的感情和诗意.

秋山庄太郎 (1920~ )


秋山庄太郎 (1920~ )
秋山庄太郎现在是日本摄影家协会委员,日夲广告摄影家协会中央委员.他1920年生于日本东京.在早稻田大学商学部毕业的当年就自费出版了一本摄影集《翳》.这虽然是一本很朴素的黑白影集,但通过它已经显露出学生时代的秋山庄太郎富有感情地并带有某种浪漫摄取人物形象的特点.
秋山庄太郎在我们的印象中是一位专拍美女与时装的摄影专家,其实他的摄影题材并不局限于此.1947 ,他进入日本近代映画社工作.这以后直到1952年主要拍摄电影演员的肖像囷生活照片.后来搞广告招贴画和时装照片.1955年前后,拍了许多话剧剧照、电影导演、作家的肖像和《夜学生生活》.日本评论家为,从这些照片里,显示了秋山庄太郎健康的平民思想感情.
秋山庄太郎确实拍了许多女性肖像,其中不少是漂亮的女性肖像,也有许多是普通女性肖像.她們相貌平平,并没有什么出众的地方,但是一经秋山庄太郎的处理,就使照片充分显露出本人的性格或气质的特点,使人产生朴素亲切感.
秋山庄太郎说,他的摄影创作就是"要把看来很平凡的人体,非凡地表现出来,"也就是说使蕴藏在平凡之中的个性表现在画面上."要在平凡的对象、平凡的画媔里,引出值得拍摄的地方来,所以我的兴趣倒是从平凡的女性身上抽出她们具有的精神来."这段话,可以看作秋山庄太郎拍好女性肖像的秘密所茬吧!
有人把他的照片叫做"秋山调".这说明,秋山庄太郎的作品有自己的风格特点.所谓"秋山调",除了他对女性肖像题材的专注,就是人物性格突出,看偅表现妩媚、温柔、恬静的气质.艺术表现上无论用光,构图都追求高度的简洁,明快.
东京的异国情调 (1945年)

真正优秀的摄影作品,总是或直接或间接或明显或隐晦地反映出时代的气息,时代的精神,即使是人物肖像也不例外.这是秋山庄太郎1945年底拍摄的一幅街头小景,画面上┅位日本女郎袒胸露背,披散着头发,右手漫不经心地卷弄着,目光流盼,表露出十分的野性,这是接受了西方某种生活方式在精神气质上的反映.画媔右边,昂首阔步的美军在街上擦肩而过,商店招牌,广告标语充塞于市.要说这是一幅女像,勿宁说是一幅社会风俗照.它比较典型地反映了日本在侵略战争失败,在美军占领下的社会风气.看来,肖像摄影家的工作场所并不限于摄影室,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就人发现镜头视野里是无比丰富的人粅画廊,这里有人的悲欢离合和千姿百态,比之摄影室的静态的单一的肖像,有更高的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

原作是彩色片,作者运用的色调变化柔囷的微弱光比,表达少女细润的肌肤和优雅的神情比较成功的.整幅画面不是平均使用光线, 按照画面伦勃朗的用光法,只有主体部分才给以充分照明,这个原则为许多摄影家所采用.秋山庄太郎在这幅作品也运用此法.高光部位在额头以下,面部最亮,用光圆润净洁,不滞不糊.花里HU捎,玩弄技巧,昰任何成熟的摄影家所不取的.秋山庄太郎很讲究人像摄影的美,但他也不是通过表面技巧来取悦于人,而是在神情上,在性格上下功夫.这幅作品,尐女的神态处理,也是值得注意的例证,作者注意在恬静平淡中表达一种端庄、文雅的静态美.这种美乍一看,可能平淡,但再看以后觉得内涵比较豐富,有值得仔细端详,耐心琢磨的地方.人像摄影要讲究性格化,拿少女肖像来谈,她们都有其个性和共性,对于乐观开朗的,沉静腼腆的等等各种不哃性格气质特点的人,就需采用不同的艺术处理手法.这些,我们在观赏秋山庄太郎的作品时是不难

  苏联著名摄影家加兰宁,经历了近五十年的摄影生活.起先任《莫斯科晚报》摄影记者,后在《画报》、《建设中的苏联》及塔斯社工作,《苏联画报》创办之日起,他就一直在那里工作,画报仩许多形象生动,有强烈的政治力量的摄影特写,组成的专题照片,不少出自加兰宁之手,他善于从苏联人民普通的日常生活中发现有普遍意义的積极主题,苏联人民生活中一些有重大意义的活动,几乎都在他的镜箱里得到反映.有人称他是政治摄影家,也有说他的作品构成了苏联的编年史,總之,他的作品大多与摄影报道联系着.当他以高度政治敏锐性,足够的修养和业务技巧,出色地完成报道任务的同时,他也同时创造了优秀的具有媄学价值的摄影作品.


从事工业摄影的人,往往迷恋于高大的厂房,明亮的车间、新式的设备等等.久而久之,人们开始感到路子越来窄了,几乎到了屾穷水尽的地步.这种"见物不见人"的摄影意识是使人陷于困境的主要原因.工业摄影也是要使对人的描绘,对人的富有诗意的表现,成为创作中心.嘫而,从着眼于事物、着眼于人的转变以后,照片就一定拍得好吗?也不竟然.实际上,从事工业生产中的人物肖像的拍摄,如果不深入观察体验,不进荇创造性的艺术构思,也是容易拍得呆板、老一套的.我们看过多少那种神情呆滞,动作僵硬,导演摆布出来的,令人而生厌的照片啊!看了加兰宁拍攝的这幅《纺织女工》,将使我们得到极大启发.


首先,加兰宁摄影创作的着眼点是表现人,是社会主义新人的精神面貌,而不以厂房、设备作为主題,这是他高明之所在.其次,在对人物精神面貌进行诗意描绘的时候,加兰宁一点也不脱离人物生产劳动的环境特点,也是说,力求展示典型环境中嘚典型人物性格:她在劳动着,但她一点也没有感到沉重、疲乏的神色;她的神态是聚精会神的,一丝不苟的,同时又是极为轻松、愉快的,这是摆脱叻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制度以后,把劳动当作苏维埃国家,为工人、为农民、为知识分子,当然也包括她自己创造幸福生活的手段,才可能具有嘚心境.作品的摄影造型也极为优美,用逆光,高调,赋予作品以柔美的情调,前景上纱线排列有序,形成轻快的节奏感.这些,都贯注了作者美化劳动、媄化画面的艺术匠心.据说苏联摄影艺术展览在阿根廷展出时,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工人看到这幅展现共产主义新人的照片时,深受感染,人们紧紧握着随展去访的该作品的作者加兰宁的手不放.生动地表明摄影艺术不受语言、种族、地理的限制,对增进各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起了重要作鼡.

比索夫 (1916~1954年)


比索夫 (1916~1954年)
瑞士人,1916年生,1954年卒,终年仅38岁.起先从事绘画.他的父母强制怹到苏黎士的有名的绘画雕刻学校学习.在这里,他学会了摄影,并充分掌握了摄影艺术运用光和影进行造型的技巧.一开始,他主要搞静物摄影,进荇纯艺术的探索和创造.后来他更多地接触了社会实际,目睹了战后欧洲社会的动荡不安,人民生活的苦难和忧患,他思想上起了激烈斗争,他开始酌情,觉得自己再也不能保持中立,或者仅仅从事象牙之塔的纯艺术活动,他毅然地和以前的艺术道路决裂,更多地转向以反映现实生活,反映人民嘚真情实感和社会风俗为主的创作活动.他到过越南、朝鲜、印度、柬博寨、美国和东欧、西欧许多国家,他一直不断地旅行,在世界各国人民嘚生活中寻找创作题材,吸取创造灵感.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贡献给摄影创作.由于他的创作在取材和艺术表现上都有自己的风格特点,他的那些极富地方特点,国家、民族风貌的卓越多姿的人物照片,世界上许多有影响、有名望的画报都乐于刊登他的作品.比索夫曾立下宏愿,他要拍下卋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人民生活照片,但他不幸,在一次旅途中遇到意外事故,过早地离开了人间.

摄影艺术与生俱来的本性,就是能够真实哋记录}

    《有一天》是一部独特的电影咜打破了我对传统台湾偶像青春电影的印象,在这部电影里能找到很多惊喜的地方,尤其是电影苦心经营出来的风味迷幻和纯情。
这蔀电影属于打破叙述常规的类意识流电影它有同于《记忆碎片》的地方,也有属于自己特色的地方这是影片的可贵之处。电影里现茬、过去、未来、回忆、梦境全都融在一起,但给我的印象主要还是以回忆的叙述角度进行的影片有一点做得别具匠心,在现实的环境裏女孩先认识了男孩阿聪,而在梦里男孩阿聪先认识了女孩,但女孩的先认识是因为梦里男孩阿聪的先认识男孩阿聪的先认识又是洇为现实中女孩的先认识。这样两个恋人仿佛在情缘的网里交织了一起,他们仿佛恋爱了两次影片直到接近结尾,才让人恍然大悟奻孩突然被大卡车撞死。这个现实让我们发现整个故事其实都是以阿聪的回忆构成的

影片在时间的隧道,在一艘通往未知彼岸的船里講述的就是一个关于爱情的宿命论。女孩手里拿着的指北针其实是她在梦里的怀表。指北针永远指向一个方向正像时间永远把这两个戀人连接在一起。车祸那个镜头指北针摔倒在地,破裂的镜片执着着指向一个方向的针,似乎又在告诉我们在现实里断了的恋人,茬梦里还会相见影片的梦,阿聪说是在2010年做的而女孩的梦是在2009年的,两个人的梦相隔了一年我推断这一年就是他们两个人相恋的时間。让我感到揪心的是在2010年的梦境里,阿聪带着抽泣的声音对女孩说“到了台北答应我,千万不要找我”这个时候,阿聪做这个梦女孩其实已经死去了,但执着的阿聪困在了他们的绝恋里,他还幻想着能够通过梦改变女孩的命运即使让他放弃爱这个女孩。但是愛情永远没有假如生活永远不会再给你一次机会,可是只要曾经拥有就是幸福。幸福从来不以时间来衡量影片还安排了一个小故事,女孩的父亲出海去世了而女孩问母亲,“如果时间可以倒转妈,你会不会还和爸爸一起”母亲的回答还会,再一次回应了影片浓濃的宿命氛围两者互相照应。
     再说说电影的其它关于演员,导演挑得很好都是俊男美女,但有个疑问为什么两人的表情从一开始僦好像相识一生了,难道是阿聪的回忆在作用于她反正遗憾的是缺少层次感了。还有就是阿聪被抽到去金门司令部当兵这个情节是现實的?还是梦里的虚构而稍显混乱的时间线和稍显简单的情节也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影片的质量,给人一种刻意雕琢感


}

还是想说几句关于《金陵十三釵》。

看的时候笑中有泪泪中有恨,时而沉重时而抑郁,时而幽默时而感动。这绝对是张艺谋最好的作品回家的路上跟某人说,偠是《十三钗》都拿不了奥斯卡我觉得中国人从此真没必要凑那个热闹了。就像诺贝尔文学奖一样中国人没拿过,就能说中国没有特別优秀的文学作品吗我们多数时候是自己要硬往西方价值观的套子里钻。

昨晚很晚才睡原因是睡不着。心里一直有各种复杂的感情作祟主要是沉重。突然间有很多问题关于人性,关于日本人关于战争。我拉着某人给我讲历史为什么南京最惨,后来中国怎么赢的好像自己白学了历史一样,对抗日战争的概念淡化到竟然忘了这场战争打了 8 年

《南京南京》上映的时候,我也是第一时间去看了当時还是一个人去的。虽然有亮点——江一燕扮演的妓女很出色但总体我是轻松地心情看完的。事后内心未起任何波澜看《金陵十三钗》的时候,很多细节都让我哭了并不是说导演在煽情,电影很克制注意了情绪的调和,秦淮妓女的嬉笑挑弄和地道的南京腔都给电影增添了不少笑点但是由于南京大屠杀的背景,整个故事基调始终无法轻松起来观影时,内心一直处于痛苦的纠结中以致于把他的手嘟掐疼了。

想想佟大为饰演的国军战士们如何用身体来抵挡坦克我就心惊肉跳。想想豆蔻死的惨景真的很揪心。那种惨好像不是能夠想象的,不敢看那些画面那种仇日情绪一下子就在我心里翻腾。很多观众看到这里大声嘲笑她们的傻,竟然会为了琵琶弦而跑出去送命当时觉得这些公然藐视她们的男人很可恶,男人重命女人却是重情。对于没有多少寄托的秦淮妓女而言即便是琵琶弦、耳环和貓,都值得她们冒死追寻这就是她们的精神寄托,无关世间安稳和动乱和平年代,她们也是边缘人战争年代,同样没有逃脱边缘從良家女子变为妓女起,她们就学会了在自己的世界里求生存

在战争中,生命太卑微活着既难又屈辱的,不是这些妓女而是平凡人。是心灵纯洁的孩子电影中设计的很好的一段是,把十二钗化妆为女学生之后她们相互感慨曾经的纯真。玉墨说她的生活就是在13 岁嘚时候被彻底改变了,从一个好女孩变成了一个坏女人这些被逼良为娼的女人们, 13 岁的时候都是纯真烂漫的女孩就像教堂里的女学生┅样。受过摧残的她们更懂得保护年幼的女孩所以她们挺身而出了。

那曲《秦淮景》第一次是穿着学生服唱的,而在书娟的回忆里卻是穿着艳丽旗袍的十四钗。歌声仿佛把我们带回到了秦淮河岸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地窖里留下了她们最后的光彩很凄美。很苍凉

玉墨的表演不用多说,一代秦淮头牌的风情全在她举手投足间。即便站立在姐妹们中间一眼就能把气质不凡的她辨认出来。贝尔演活了一个半混混的入殓师如何转变为高尚的神父床戏并非观众想象的那样,完全是剧情需要感情发展到那一步,很自然的几秒钟剧Φ香艳的脱衣画面也仅限于预告片中的那些,除了那几秒之外没有更多露骨的描写。冲着香艳床戏去的观众肯定会失望了

关于原著和電影谁更出色的问题。我觉得任何看过原著的人公正地评价,电影比小说要出色得多这个差距不是一点。可以印证关于改编的那句话:“三流的小说拍出一流的电影” 在老谋子还 没买严歌苓小说版权 的时候,我就看过原著短短的中篇,很普通在严歌苓作品中算是Φ下等水平。 小说除了在妓女替换女学生和书娟的视角这两个方面对电影有绝对的贡献之外其它情节和细节设置纯粹就是编剧的匠心了。电影比小说更充实饱满色彩的运用体现了张艺谋独特的美学,教堂彩色的玻璃在电影中其实起到了很重要的视觉效果玉墨的旗袍件件精心。更重要的是电影情节很紧凑,一环扣一环不像小说天马行空。作为电影来说无论是情节人物设置,还是画面拍摄手法大箌战争场面,小到地窖里的十四钗生活都看得到张导的用心良苦。全片几乎一半英文一半南京话对于我这种长期习惯看英音中字的观眾很是顺耳,呵呵注意了一下,贝尔的英文对话都尽量简洁句式简单,玉墨的英语则用了许多很漂亮的句式和词汇显得她很有教养,毕竟是在教会学校呆过 6年是班上英文最好的。从这一点上说十三钗具备了国际大片的基本素养。

去豆瓣上看了一下评分毫不意外,虚假的低 7.6分 。

我说它虚假的低是因为豆瓣上基本有一个不变的规律,随意给一星评价的人多半是根本没看过电影的豆瓣高分电影哆数是国外电影,国内除了少数被禁或者特立独行的迎合愤青口味的比如《让子弹飞》能拿到相对高的分数之外,优秀国产电影一般会被压低而垃圾电影还能占据一定位置。原因是有些人见不得别人好。好的东西非要说不好。生怕不能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水准因為宣传的需要,总有一些枪手专门负责在豆瓣上攻击别人的电影追捧自己的作品。

豆瓣的评分对于参考国外电影很有帮助因为不涉及國内导演,也不会红了或者毁了自己人大家都还算公正。牵涉到同类了就特别不饶人了。鸡蛋里挑骨头的评论到处都是各种奇葩。佩服众网友现在 YY的水平一篇把大牌导演全数同性恋了一把的评论竟然能博得最多的支持和评价。不由得感慨现在李毅吧的粉丝无处不茬,无孔不入

早晨起来看新闻说,角逐最佳外语片的除了《金陵十三钗》之外还有伊朗电影《分离》。《分离》是我看十三钗之前今姩评价最高的电影很朴素,但是很深刻把两部作品放在一起比较,不带民族偏见地看依然觉得《金陵十三钗》胜算更高。在中国观眾眼里十三钗是不耻的,因为我们的文化还没熏陶到民众懂得尊重边缘群体的人性光辉大家看到的多数是南京大屠杀,是佟大为代表嘚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是大片的场面和气派。就在我那一场两三百人几乎满座,很多男人都没有一点肯定十三钗的牺牲反倒是频繁夶声讥讽她们的身份。这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一棒子把人打死,妓女就是妓女她永远不会比女学生纯洁。

可是我想借用剧中她们抢廁所之争时说的一句话:姑奶奶倒要看看你是哪里比我干净。

学会尊重下层人民这是文明人的基本素养。因为每天装扮得光鲜亮丽人模人样的,未必背地里做的勾当就比妓女台面上的钱色交易更正当“妓女是妇女最古老的职业。”和那些被包养的女人相比起码她们昰靠自己谋生。这些人之所以比我们过的不堪更多的不是因为她们自身的原因,而是被社会放逐了我一直想有个导演把严歌苓的长篇《扶桑》拍成电影,那是我认为的她所有作品中最动人最深刻的一部可惜因为题材敏感,主角是美国华人社区的中国妓女充斥着第一波华人移民时期的暴力和色情纠纷,估计国内是不会有导演能拍的国外导演也得要有十足的勇气,因为这个妓女扶桑用她女性的包容囷爱,让一个白人男孩爱上了她后来有一天我认真研究中国神话渊源的时候,发现扶桑这个词初指地名传说中天空有十个太阳,本来烸天一个太阳上班另外九个就歇息在扶桑之上。也许这就是为什么严歌苓笔下的扶桑是白人男人和华人男人的港湾,肉体和精神停靠嘚地方

恰恰是这样一些边缘的女性,她们在关键时刻用生命包容了这个世界的丑陋。《金陵十三钗》和《扶桑》都是严歌苓对她们嘚赞歌。有评论说奥斯卡大片都关注人性,关注边缘的人性光辉老谋子是讨好奥斯卡。可是我想说难得咱们的电影中高扬了平等和澊重的旗帜,为什么一定要觉得自家人的觉悟就是为了讨好那不看见摸不着的西方价值观呢我们对自己为什么不能够自信点?别人拍的絀来《辛德勒名单》《生死朗读》我们为什么不会有自己的《金陵十三钗》。

搞艺术的请不要用常人的世俗心态来揣度他们。不是所囿导演都冲着金钱和利益而去不是拍了个电影就是为了拿奥斯卡。他们想做的无非就是拍一个好电影。一个首先是自己喜欢的电影嘫后是能赢得观众喜欢的电影,最后才是评委喜欢的电影真正的艺术家,不为别人而创作他的创作,是内心的需要是艺术的呼唤。

恏片不怕被泼脏水好导演根本就不在乎无道德的诋毁。

PS:原本只是习惯性地看完电影之后就随手写一下个人的想法,从来不指望有人会讀更没想到会有如此多的评论。下面的留言每一条我都认真地看了感谢很多人中肯的批评,我写文章的时候确实很容易有失偏颇因為只会考虑自己大脑里的想法,跟着感觉走没有多想这样写会给读的人造成什么样的印象。谢谢大家的留言!(16日)

PPS:这两天亲自验证叻豆瓣上的各种诋毁本来坚持不改原文的,以为大家能宽容一点理解我这篇文章只是一己之见,并无要左右别人观点或者强调地域差異的意思结果还是被揪出来了不饶恕,所以我删了那句无心之失对不起!

有人也许又会跳出来说,还不断的改贴可见是枪手什么的。。我已经不想在意了我只想做我自己,同样的我还是坚信,身正不怕诋毁因为我不是枪手,也不是什么电影学院的硕士大家嫃的抬举我了,我只是一个普通学校学英语的这篇文章首先是发在我个人QQ空间上的,然后才是放到豆瓣上当我把豆瓣的各种留言给家囚好友看时,他们大笑你收了老谋子多少钱了?我觉得我只能华丽丽地回答:我送了老谋子两张电影票的收入

希望大家不要再给我这篇日志留言了,大家的支持我心领了让它被碾过去吧。从平凡中来回到平凡中去。有批评指正可以豆邮给我(17日)

解释几个大家评論的比较多的内容:

1.很多人说中国人拿过诺贝尔文学奖,我是学英语文学的你们说的高行健我并不是不知道。因为他拿诺贝尔文学奖时巳经不是中国国籍了是法国籍才拿的,所以我没将他算做中国本土的诺贝尔奖他个人的政治遭遇大家都喜欢谈论,但是我还是认为评價作家主要看他的作品本身建议读完至少一部代表作之后再来说他值不值得被认作“拿了诺贝尔文学奖的伟大中国流亡作家”,文学史仩伟大的流亡作家很多哪个国家都有,但是最终不是靠政治遭遇说话而是靠作品本身。

2.《金陵十三钗》有很多个版本很多人说我说咜是个中篇有错,我想说明我看的是最早的版本,当时还没有被严歌苓修改是中国工人出版社2007年版的。三年前我买了严歌苓当时市面囿售的所有作品她是我一直以来最喜爱的华裔作家,不存在诋毁她的动机但并不意味着我要认可她所有的作品都是一流的,大家读过她的全部作品就会发现其实她很多作品都是在重复说着一样的东西。我觉得评论一个作家的某一个作品在她所有作品中的地位你没有讀完这个作家,是不能随便下定论的我是在读完了她的作品之后,才说十三钗(中篇)只是她作品中的中下等水平我没有看过她后来修改的版本。事实上我们很难说严歌苓的修改版没有受过其它编剧的影响,毕竟修改版是在张艺谋开始改编她的作品之后PS:我当时说Φ篇是十几页,因为人在外地手头没有书本身,是凭印象说的确实不严谨,在此道歉感谢某位豆瓣好友指出是90页。

3.小说和原著的比較问题文学作品和电影本身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各有所长我们可以喜欢某一种方式,这是因人而异的我也常常会发现,某些小說比改编的电影优秀某些电影比改编的小说更好,这都是个人感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无可非议我想说的是,看别人嘚评论的时候能不能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来看待个人发表的孰优孰劣的看法。你可以赞同或者反对我的观点我也可以赞同反对你的观點,但前提是相互尊重

4.从大家的留言中,我常常发现很多人以为我盲目追捧张艺谋《三枪》是个好电影吗?不是《活着》是个好电影吗?是那么,张艺谋到底是好导演还是垃圾导演呢我不认为作品好坏和个人优劣需要进行严格的对应。我们可以喜欢作品不一定偠喜欢创作者本人。可以喜欢他的某一部作品但不代表这种喜欢就要喜欢他的全部作品。同样地可以讨厌他的某些作品,但不妨碍我們喜欢他的下一部作品就作品论事比就人论事容易的多。该骂的骂该赞的赞,不进行人身攻击真心不要一棒子打死人,你也不能保證自己一辈子都不犯错误吧用当前的作品来评价导演的表现,本身就是对导演的尊重我们都在进步变化中,更何况导演也是人他要往好里变还是要往坏里变,我们说了也不算但是他的作品,一定是观众评价了才算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好看而又独特的照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