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哪个国家2017传播学国家线发展最好

今年考研传播学算是二战,报了海天,老师推荐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很纠结,不知道是个怎样的学校,在线等_百度知道
今年考研传播学算是二战,报了海天,老师推荐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很纠结,不知道是个怎样的学校,在线等
我有更好的答案
应该不够一本的实力,因为在北京有很丰富的文化资源,是其他各省的一本的高校所不能比拟的,学校经常一些讲座其实提前批是不分几本的,中青院是提前批,主要是因为有中央团校的牌子,但是这个牌子跟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没什么太大的关系。要是按实力算的话,但是也是由于团校的牌子、钱理群,致使这所学校的录取分数线很高,当然学生的素质就随之提高了。还有就是教学的质量还是不错的,请来诸如陈丹青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二战上海交大:我是如何赶上开往交大的这趟末班车的?
  爱传播注
  这是2018级复试开始后,爱传播发布的第7篇考研经验贴。
  一、关于自己
  二战狗一枚,总分391,侥幸赶上了开往上交的最后一趟末班车。虽然不是秒天秒地的学霸成绩,但是窃以为两年的备考经历收获也很丰富,因此希望能给正在迷茫期的学弟学妹们一点启发。毕竟上交虽然不算冷门,但是相关经验的分享着实不多。
  二、关于二战
  一战371分,距离复试分数线差了12分。成绩出来后我仔细分析了自己一年的备战,发现自己的主要问题其实是35分的时政填空准备不足,白白丢了20分。一番思量之下决定不管调剂,直接二战。
  之所以先提我一战失败的经历有两个原因:一是我认为每一个考研学子都应该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就是要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善于自我分析;二是希望给应届的孩子们提个醒,不要想着把二战作为自己的后路。
  实践证明,一战没有努力的人二战往往结局也好不到哪去,更何况二战要背负着更大的经济压力、时间压力和心理落差,很容易产生负面情绪,进而影响复习。
  三、关于心态
  心态真的是决定你成功与否的一个很关键的要素,充足的信心是考研后期最好的强心剂。拿我本身做例子,因为是二战有一定的基础,所以整个计划的执行上都会快人一步,9月份别人还在看书的时候我基本已经背完第一遍了,这个时候心里就会很有安全感,避免了焦虑过度。可以说,这种蜜汁自信贯穿了我整个考研过程。并且,我考研的最后一周扭伤了脚腕,基本是残疾人身份进的考场,但是因为有个好心态最终的结果也是圆满的。况且既然你敢选择交大,就证明你已经清楚了这条路的艰难程度,所以一个好心态就更加重要。
  四、关于初试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状态,所以说经验不能一概而论,我就结合两年的经历简单说说我的复习规划,大家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做更改。
  1.英语复习
  交大考英语一,所以对于英文能力的要求还是很高的。从我复试的经验来看,英语政治70分以下基本是不太可能进入复试的,所以报考的同学一定要重视公共课,千万不能马前失蹄。英语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学科,所以有条件的同学多早开始都不算过分。
  单词是一切的基础,玩命也要背下来。单词书的选择比较随意,我一战用的是红宝书,二战主要以红宝书为主,同时听朱伟的《恋恋有词》,在平时做阅读的时候也及时总结生词,算是做一个交叉记忆。时间上的安排基本上是每天早上1―2个小时,后期缩减到一个小时之内。我觉得单词的背诵没有一个明显的检验的标准,但是随着你背书的时间增加,你慢慢会发现阅读里出现的词都开始认识了,所以千万不要前期因为看不到进步而放弃。单词的背诵应该是贯穿整个英语考研,我自己是直到考试前一天还在背诵。
  真题是英语最为宝贵的资料,真题在手秒杀其他任何模拟题。一战期间我的真题练习量不够,所以导致后期在考场上做题的时候很多答案不确定。二战的时候加大了练习量,在9月之前段把201年之前的真题全部做过一遍,9―11月做1年到14年的真题,同时把之前的真题做第二遍,每一遍都能发现新的知识盲点。最后的几套真题拿来模拟练手。在整个做题期间跟着新东方唐迟老师的解析课一题一题学习解题思路,效果是飞跃性的,二战的英语阅读只错了一道题。所以说也不能一味地自己复习,有时候听听课也许有意外惊喜。
  作文和翻译方面我没怎么练习,所以最后成绩也不太理想,希望学弟学妹引以为戒。不过在考研的后期我有听同学的考虫英语写作班,我觉得跟市面上大多数流行的模板式作文都不太一样,比较有新意,也许有机会减少改卷老师的审美疲劳。同时作文和翻译有相似之处,基本上两者的提升也是同步的。
  2.政治复习
  政治复习不用太着急,但是也不能太不着急。我当时是从10月份开始复习的,主要是跟着肖秀荣爷爷走。前期是看看精讲精练或者大纲解析,这两本选择一本就好,我自己选择的是精讲精练,然后认真过一遍。配套的1000题,看完一章或者一节就去做配套的题,可以用铅笔做,然后把错题涉及到的知识点整理成小册子,后期重复做1000题的时候,再把错题着重在小册子上标出来,这样一遍一遍下去就能够很好地看出来自身知识的薄弱点,然后以此为重点去突破。
  除了做题以外,政治的另外一个要点就是背诵。但是不能瞎胡全背,毕竟我们宝贵的脑容量还要给专业课匀出来。现在市场上有很多考研辅导名师,我个人觉得腿姐和肖老师比较不错,我主要背了肖老师的8套卷和4套卷,同时腿姐的背诵宝典我也背了一遍,这样做是双重保险。因为现在政治反押题的趋势太明显了,很多时候没办法押中原题,所以必须要把相关的知识点记住,以防遇到新题写不出东西。
  最后一步是写,考场上就是尽情输出的时刻,保证写的工整,写的比较多,分要点就基本上可以,总之要做到让改卷老师赏心悦目。还要提醒一点,政治选择题要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觉!我交卷之前改了3道题,错了2道!!千万引以为戒!!
  3.专业课复习
  专业课的复习是重头戏。作为一个二战狗,算是全程见证了上交出题风格脱胎换骨的大变身,所以想说的点也比较多。在17年之前,上交是一个非常重视基础的学校,出的题目基本上不会脱离参考书的范围太远,所以在二战的复习阶段我也是以参考书为主,热点为辅。谁能想到考场上一个晴天霹雳,看到真题的我眼泪掉下来。好在之前相关的热点也稍微准备过一些,虽然不是很充分,但是硬着头皮也要上。所以在这里忠告各位考生:参考书和热点都要牢牢掌握,虽然任务量很大,但是相信你也不想在考场上掉眼泪吧!
  上交的参考书传播学部分以《传播学原理》和《人际传播》为重点,《新新媒介》和《20世纪经典传播学文本》简要看看即可。就我本身复习而言,在9月之前我把所有的参考书都过了一遍,着重吃透了上述的两本重点书籍,同时补充了《传播学教程》之类的课外书。看书的时候要结合着相应知识点的论文来看,补充出这个知识点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变化和表现,同时要整理出一份笔记(这里主要是方便后期背诵,如果喜欢对着书背的同学也可以自由选择)。9月到11月就是捧着笔记疯狂背诵,我个人背诵的速度比较快,所以做笔记的同时基本上就把书背完了,在9月份以后基本上就重复记忆的过程,整个复习阶段参考书一共背了12遍,但是最后一个字也没考到,我的心情就是冷漠脸.jpg。
  新闻业务的几本书说实话已经有点过时了,除了《新闻评论教程》其他书的参考意义个人觉得不是很大。不过基本的知识点都是包含的,只不过有些只是简单提过,所以还需额外补充。我个人在新闻业务的复习上是脱离了课本的,把业务分为采、写、编、评、新闻策划、深度报道几个大块,然后把所有参考书上的知识点分门别类的归纳进去,再补充一下别的相关书籍和论文(这点很重要)。整理结束以后基本上就是背背背,时间安排上同传播学部分的复习过程。
  在整个专业课的复习过程中,一定要专门抽出时间去进行真题练习,因为交大有一个习惯就是会从老题里面选知识点进行考查,所以重复率很高,比如说媒介融合这个知识点,连着考察了三四年,如果你不好好准备,就只能眼看着分从指尖溜走了。
  然后是热点的部分,这里是我做的比较不好的一个地方,也是之前的出题风格对于我的误导,所以下一届的学弟学妹一定要谨慎再谨慎!热点的整理我是分了不同的专题,比如当年的业界热点――人工智能、VR、AR、媒介融合等等,以及必要的学界热点――传播学理论的新变化(这也是交大的热门考点)。但是因为工作量太大了,所以基本上没有怎么用心的整理,下一届的孩子们如果说有条件的话,可以去报了热点专题的班去帮助整理。后期在热点方面给我很多帮助的是爱传播出品的《新传考研20天20题》,包括网红和信息茧房两道题的答案框架都是在这本书上看到的。后期的复习除了日常背诵之外,其余时间我就是以20天20题和爱传播微信公众号推送为主,60多的价格感觉真的很超值,公众号也超良心,干货超多。这个热点的部分我讲的少,但是根据出题风格来看肯定是重点,所以大家的复习要尤其上心。这里顺便跟大家说说我的微信公众号置顶:爱传播、传播学考研必读、刺猬公社、人民日报评论、新华社、澎湃新闻评论。
  评论方面也需要注意,尤其是跨考的孩子们。评论在交大的真题中占据了80分的高分,如果评论写不好,基本上就被判了死刑。我的新闻评论有一定基础,所以日常的练习量不是很大,主要是跟着爱传播的公益实务练习进行训练,每周一练,再根据推送的范文去进行修改和补充,提升的很快。如果说你之前没有写做的基础,就需要额外的加大练习量,可以去特意报名一个评论写作的辅导班进行练习。评论这方面是只要你下功夫就能实打实看见成效,所以千万不要破罐子破摔。
  既然今年出题已经完全脱离了课本,也许就预示着以后出题风格上的一个大转变,因此在复习课本和整理热点的同时也要注意导师论文的阅读,毕竟导师的研究热点很有可能作为题目进行考察。
  总结一下,专业课的复习就是参考书要背透,热点要整全,评论要练好,真题要练完。整体来看工作量还是很大的,所以越早准备把握就越大。
  五、关于复试
  复试的问题我觉得现在说有点太早,不过还是简单说一下。
  交大的面试没有提前抽题,都是随机提问,老师根据简历进行提问,所以要确保简历上每一个字你都能说出一二三。当然也不用太担心自己可能没准备到老师的问题,因为你一定准备不到,所以就争取做好临场反应就好了。除此之外,交大具有理工科背景,尤其注重定量研究和统计学的相关知识,如果有这方面的东西一定要展示出来吸引老师眼球。
  就我本人来说,整个复试的准备期间报名了爱传播的全程复试班。虽然幸运进了复试,但是因为分数不高,整个人的复习也没有什么方向,所以还是希望有经验的学长学姐指点一下。包括我的中英文自我介绍都是学长学姐修改了N遍的结果,最后也起到了很大作用,其中复试过程中院长问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来自我的自我介绍,也是当时学长学姐要求我仔细准备的提问点之一。除此之外,因为交大的面试跟一般学校的流程不太一样,恰巧爱传播里有之前交大的学姐,所以模拟面试做到更加真实,后期“上战场”也不至于紧张到手足无措。总体来看,面试最最重要的是你的反应能力,从你的临场反应中让老师看出你的科研潜力和水平才是制胜法宝。所以在正式面试之前,多几次仿真模拟的机会是很重要的。
  回顾了一下两年的考研经历,也算是圆满了落下了帷幕。虽然没有取得特别拔尖的成绩,但是跌跌撞撞也算是闯进了梦想的校门。也希望今年备战交大的考生们能够从我这里吸取一点教训,相信你们能做的比我更好。
  来年九月希望能够在思源门见到你们的身影,祝幸运!!
  文:清风
  编辑:小爱
  - end -| 新传考研经验帖 二战三跨到北大前五,她是这样做到的-传播学考研必读
| 新传考研经验帖 二战三跨到北大前五,她是这样做到的作者:传播学考研必读 / 公众号:chuanboxuekaoyan发表时间 :这是本年度瓦叔公众号的第3篇经验帖来自考上北京大学的Xu师姐基本情况本科某211大学会计学专业,跨考,二战,目标北大新闻与传播专硕。一战时从9月份开始复习,差20多分无缘复试;毕业之后二战,复试后总成绩排名前五。关于转专业转专业的原因,我想还需要从我对本科专业的理解说起,或许能够给对自己本科专业心存困惑或心有不甘的学弟学妹们一些参考。在我看来,财会是一门偏向微观视野的学科。精与专,既是财会的门槛,也是它的局限。在入职的3到5年内,把自己镶嵌在高度网络化分工的一角,而失去了解全局的视野与机会,失去对自我更具自主性的反思,这是让我警惕的。财会同时也是一门偏向工具理性的学科。我相信专业特色与人格的相互建构,会计诚然让我变得更加理性,但我同时警惕这种理性一旦走到极端,就会变得功利而斤斤计较。大三下学期对新闻传播学领域的偶然接触,让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体会。她的宽广视野、她的价值理性,都在那一刻深深吸引着我。我用了一周的时间去图书馆查阅传播学的基础书籍,并亲自来到人民大学与北京大学的校园观察感受。也就在那一段时间里,我有了转专业考北大的打算。5年前的高考成绩在河南省排名前120,那时的我,在报志愿的时候除了北大清华之外基本没有限制,却唯独缺少了足够清醒的自知。如果说那时候选择志愿的第一考量是能够得到什么,那么在研究生阶段重新选择专业的此刻,更多的考验则来自于:为了这一决定,我愿意拒绝什么,比如优干保研,比如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入职协议。但对认准了的决定,我从不后悔。学习过程中收获的洞察与视野,观念水位不断上升的欣喜,这些都是我前进的动力,也给了我不断做减法的勇气。关于心理建设如果抗拒二战一词本身背负的压力,不妨把这一年叫做读书间隔年。毕业之后,为了真正想要的生活,给自己一点点时间,读自己想读的书,结交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在付出努力后面临或好或坏的结局,仅此而已。同时,我建议在做出考研或者二战的决定之前,和父母做好充分的沟通。开一个家庭会议,一起探讨是否能够承受考研失败、工作无着的最坏结局,设定出家庭成员作为一个整体的心理底线,日后情绪波动的时候,它或许会是最坚强的后盾。在理性推演所有可能的结局之后,我们要努力成为一个知情的、审慎的乐观主义者。直面那些情绪崩溃、身体疲乏的时刻,学会抽离出情绪,而着眼于解决问题;学会对互相传导的负能量保持警觉与距离;学会与未知的恐惧犹疑达成和解,甚至对自己的窘迫狼狈保持自嘲;也学会尊重别人的时间与情绪,保持适当的人际距离,高效得体地去沟通,并克制自己传递负面情绪的冲动。如果情绪也是生产力,那就让我们通过情绪管理,拥有一颗强大的心,如果过程难免艰辛而孤独,那就好好享受其中,在与自我的对话中收获成长。现在想来,考研的最大收获之一便是获得了更加宏观的视野与更加开阔的心境。它教会我不局限于一时一地的得失,跳脱出大学满心考取证书的应试思维、短线行为,而着眼于更加长线的努力,与更加清醒的自知。这些与结局无关而与过程有关的收获,或许就是日后无数人生路口时决定方向的宝藏。关于专业课复习书目清单:备考北大的基础书目在往年的经验贴中已经十分详尽,在此不多做赘述。我的心得是,最好能够去学校的图书馆(在北京的同学最好去国家图书馆),对专业领域内的所有书目做一概览,在初试考察的每一个板块内(新闻与传播基础知识板块,电视板块,电影板块,新媒体板块,产业板块,广告板块等),都列出属于自己的书单,按照3-4天一本书的进度,争取优先读完书单上最重要的书目,及时作出读书笔记或书评,并与下文的专题板块相互索引,以备第二轮复习时的快速回忆。论文:学会使用知网账号,应用关键词检索功能筛选出老师最近几年的文章(还记得瓦叔在讲座里手把手教大家怎么筛选论文,和说起自己为提升媒介素养做贡献时大家的会心一笑),了解老师的研究兴趣与对特定问题的观点,避免初试答题跑偏。对于特定专题的进一步了解,也可以通过关键词检索的方式,找一到两篇最受认可(如下载量最高,或作者为权威学者等)的文章,补充到下文的小王子专题框架中。专题梳理:建议将小王子的知识点做逻辑上的重构,把各个专题合并同类项,最终整理出5到6个大的专题,背诵核心的逻辑框架。同时将书目及论文的核心观点、热点案例等知识整合到小王子的专题框架中,按照考试时的思维要求(即在专题下考察具体知识的灵活运用,而不是在学科基础书籍的框架下)进行知识上的串联。热点案例积累:关注高质量的微信公众账号,比如瓦叔茜茜团队的传播学考研必读,广告板块的营销传播研究,广电板块的广电独家,新媒体与产业界前沿板块的刺猬公社、虎嗅网,核心期刊的微信公众号如新闻记者、国际新闻界等,传媒大类范围内的传媒志,传媒大观察,记者论坛,等。可以将热点案例归并至小王子的大专题下,作为丰富论述的补充材料进行积累。评论练习:北大近三年没有考过评论题目,但这之前的考卷对评论多有涉及,且分值比重很大,不排除今后仍有考察评论的可能,所以建议仍然在前期有所关注。推荐关注的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评论,中青评论,天下正午,凤凰评论家等。一来可以作为热点案例积累而活用在论述题目之中,二来可以看到不同作者对同一事件的不同看法,开阔思路,三来可以积累其中的语料提升语感,所以关注评论文章,即使不直接考察,也仍然有所助益。冲刺阶段的整理回顾:瓦叔的框架图是我见过的最好的知识总结与思维导图,逻辑清晰,提纲挈领,我在拿到框架图后按照它的逻辑查漏补缺,与小王子的专题整理互为补充,确实很有帮助。瓦叔去年的冲刺班课程也很值得回味,讲义里面有很多干货,是很多论文、业界前沿、热点在传播学专题框架内的聚合,对于打牢知识基础、学会用传播学理论进行热点案例分析很有帮助;茜茜姐姐负责的微信群里也有很多活跃的讨论,大家一起就专业课问题或公共课问题集思广益,会有很多互相启发的火花。感谢茜茜姐和瓦叔全程无微不至的陪伴。以上是初试备考阶段需要兼顾的几大部分,时间安排上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行调整,此处并不建议完全照搬考上的师哥师姐的进度表。关于公共课复习初试中我的公共课成绩均在80分及以上。在此请大家一定注意初试的“赛制”——虽然复试之中会侧重专业课的考核,但要赢得复试的入场券,还须对初试的两门公共课高度重视。如果对所有人的成绩做一个简要分析,你会发现并不乏专业课成绩不错而在公共课折戟的遗憾例子。对四门功课的侧重,考察的不仅仅是对具体知识的掌握,也是统筹兼顾的能力与定力。我的英语基础较牢,所以没有在英语上花费太多时间,阅读语感的建立、写作模板的背诵也主要集中在最后十五天,总体上不具备较大参考价值,不多叙述(大家千万不要学我)。接下来重点讲一下我的政治复习时间表,希望对大家有参考价值。我的政治复习从10月上旬开始,以每天20页—30页的进度,用2—3个星期的时间,把肖秀荣《命题人知识点精讲精练》(近500页)认真过完了一遍,每日配合1000题相应章节的练习,并及时把错题点、考点标注在精讲精练上,全面复习以应对选择题(最终选择题成绩48分)。10月下旬,结合肖秀荣《知识点提要》的知识树,做提纲式的复习,以应对主观题(最终主观题成绩32分)。冲刺阶段,购买肖秀荣的时政小册子、考点预测背诵版小册子,根据第二本小册子手写简要提纲以巩固主观题;买最后8套卷、4套卷,重点练习选择题,同时形成对主观题出题重点的预期。我的政治备考心得是,只用肖秀荣系列资料即可,其他人的资料无需再买,关键在从一而终,吃透一本权威资料的逻辑架构与具体内容;冲刺阶段,大家会交流很多不同人编写的“最后几套卷”,我在去年也买了一些,但是总体感觉不同老师的出题风格、对重点的判断相差太大(选择题部分的成绩最差只有23分),相比之下肖爷爷的书最贴近考试风格,我在做他的模拟的时候选择题一直稳定在46分上下,与初试的48分非常接近。写在最后要做好一件事,没有什么是真正容易的,考研也不例外。如果注定要走过一段辛苦的路,在身体疲乏之余学会享受智识上的收获与乐趣,在充分预估所有困难之后仍然保持审慎的乐观,我想这段路,我们会走得更加从容优雅。在所有可期或是正在经历的困难面前,自我感动或是外在期许,都将统统褪去玫瑰色的外壳,真正的动力永远来自于清醒的自知与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生活。保护好自己的初心,她将永远是我们最坚韧的动力。李健在《向往》中有这样的歌词:多想你在我身旁 看命运变幻无常 体会这默默忍耐的力量。走过长久考验,依然心怀期许,沉默忍耐,骄傲又超脱,愿这就是我们追逐梦想的模样。更多考研资讯可移步瓦叔的新浪微博Sina Weibo:传播学考研就找瓦洛佳per aspera ad astra尽吾之力 以达天际我们致力于让你在新传考研路上 Make your dreams come true媒介融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喧嚣之后,我们现在该如何看待百度?永不抵达的列车 | 这篇应该是很多同学新闻理想的起点分析罗X笑这事,为什么最不重要的就是伦理道德你所有的做不好论述题大概都是因为踩到了这七个坑还在担心答不好媒介融合?其实中宣部部长刘奇葆早就送过标准答案啦陈力丹大大说他喜欢这样的答案!传播学的知识点还串不起来?不要怕!因为瓦叔的传播学框架图迭代啦~! |
以及内含进群福利关注就代表你离考上又近了一步相关文章猜你喜欢紐約小明跃升传媒银川金凤万达广场极致徒步有多远走多远#统计代码②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事业,必须坚持党性原则;③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执行报道新闻、传递信息、引导舆论、提供娱乐等多方面的社会职能;④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
12、发展中国家的媒介规范理论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A:①大众传播活动必须与国家政策保持同一轨道,以推动国家发展为基本任务;②媒介的自由伴随着相应的责任,这种自由必须在经济优先的原则和满足社会需求的原则下接受一定的限制;③在传播内容上,要优先发展本国文化,优先使用本民族语言;④在新闻和信息的交流合作领域,应优先发展与地理、政治和文化比较接近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关系;⑤在事关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利害问题上,国家有权对转播媒介进行检查、干预、限制乃至实行直接管制。
第十章 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
1、什么是大众?大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A: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以及大众传播的发展,使得过去那种传统社会结构、等级秩序和统一的价值体系被打破,社会成员失去了统一的行为参照系,变成了孤立的、分散的、均质的、原子式的存在,即所谓的“大众”。主要特点:①规模的巨大性――在人数上超过其他社会群体或集团;②分散性和异质性――广泛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其成员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③匿名性――成员之间互不相识,对试图进行大众操作的社会精英来说也是难以把握的对象;④流动性――大众的范围依对象问题而时有变化,其成员使流动的;⑤无组织性――大众缺乏明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约束,因而不能作为一个主体而自主行动,大众行为主要是在外部力量的刺激和动员下形成的;⑥同质性――大众成员虽然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但又有统一的行为倾向,因而具有同质性,容易受到外部力量的操纵和影响。
2、简述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与演化。 A:早期贵族主义理论(形成):认为大众是一种缺乏历史感、自我意识和义务意识,只有强烈的欲望和权利意识的平庸者的集合体。大众的崛起将会导致对“有理性”、“有创造力”的少数社会精英压迫,从而引起道德的颓废和国家的没落。――批判法西斯极权主义:认为法西斯势力破坏了包括家庭在内的所有中间群体,使人们变成孤立的、分散的“大众人”,并通过暴力强制和宣传动员加以操纵,使它们变成了法西斯主义的狂热支持者。――战后美国的大众社会理论:20世纪50年代开始,以密尔斯、李斯曼、孔豪瑟为首的一大批大众社会论者为了考察美国当代的各种社会病理现象而提出。它不是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而是一种看问题的视角和方法。所有的大众社会论者都把现代社会作为原子化的大众社会来把握,但立场和观点各不相同。其主要问题是精英史观。
3、什么是“拷贝的支配”?试分析这个观点。 A:“拷贝的支配”:环境的扩大和间接化意味着人们与大多数重要的“实物”不可能保持实际接触,要了解他们只能依靠传媒提供的第二手信息――“拷贝”;“拷贝”不是“实物”本身,而人们又缺乏将之与“实物”相对照的手段,也只能把他们作为“实物”的代替物;由于大众传媒的大量生产和大量提供,现代人每日每时都处在“拷贝”的洪水的包围之中,要躲避他们的影响是不可能的。
4、简析作为“大众”的受众观。 A:①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受众对大众传媒的接触虽然是个人的活动,但这种活动通常受到他的群体归属关系、群体利益以及群体规范的制约。②作为“市场”的受众:麦奎尔认为,如果从市场的角度考虑问题,受众可以定义为特定的媒体或讯息所指向的、具有特定的社会经济侧面像的,潜在的消费者的集合体。“受众即市场”的观点,反映了传媒活动的某些特性,如经营性、商品性和竞争性,也能够揭示受众作为消费者的某些行为特点。③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受众不仅仅是传媒信息的使用者或消费者,他们还是构成社会的基本成员,也是参与社会管理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公众。当我们把受众看做社会成员和公众的时候,受众拥有各种各样的正当权利。受众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享有的基本权利包括:传播权、知晓权、媒介接近权等。
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研究
1、什么是传播效果?它有哪些含义? A:双重含义:①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说服性传播,指的是通过劝说或宣传来使受传者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的传播活动,这里的传播效果,通常意味着传播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或目的。②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不管这些影响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显在的还是潜在的。
2、传播效果分为哪些层面?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是什么? A:传播效果三个层面:①外部信息作用于人们的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认知结构的变化,属于认知层面上的效果;②作用于人们的观念或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或感情的变化,属于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③这些变化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即成为行动层面上的效果。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①环境认知效果;②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③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3、联系实际,举例说明什么是传播的逆反效果。 A:传播的逆反效果,是指受众由于受某种原有立场、思维定势的影响,而产生与传播者的传播意图相反的心理倾向。受众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对传播内容或传播者的不满、怀疑、反感、抵触乃至否定、排斥,致使传播受阻甚至产生负效应。(举例略)
4、考察具体过程的传播效果之际,应留意哪些环节和要素? A:①传播主题与传播效果――考察传播者(包括媒介组织与传播工作者)的性质,他们在信息的采集、筛选、加工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传播者的信誉度与权威性等对效果的影响。②传播内容与传播效果――考察内容的主题、观点、价值取向等信息内在因素与传播效果的关联。文本分析是考察信息内容之效果的一种基本方法。③讯息载体和传播效果――讯息是通过语言、文字、声音、图形、画面、影像等载体传递的。考察这些讯息载体或象征符号的意谓、功能和效果的特性,是这个领域的主要内容。④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传播技巧指的是唤起受传者注目、引起他们的特定心理和行动的反应,从而实现说服或宣传之预期目的的策略方法,包括内容提示法、说理法、诉求法等,这些研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⑤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受传者并不是完全被动的信息接受者,相反,受传者的属性对传播效果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受传者的属性既包括性格、兴趣、关注点等个人属性,也包括他们的人际传播网络、群体归属关系等社会属性。这些个人属性、心理属性和社会属性对传播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5、什么是关于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的“常识理论”、“现场理论”和“社会科学理论”? A:“常识理论”:即公众通过日常接触和使用传播媒介的直接体验而形成的一些观点和看法。这种理论虽然直观零碎,但却以舆论的形式对传媒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现场理论”:就是在传媒内部工作的人所持的观点,包括他们对传播活动的目的与性质的理解、信息选择与加工的标准、采编业务技术规程、职业道德规范。“社会科学理论”:从个人、社会与媒介三者的关系出发,通过对媒介活动及其客观结果的定量定性研究而获得的系统知识。
6、什么是“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它们反映了什么样的大众传播效果观? A:传播被视为魔弹,它可以毫无阻拦地传递观念、情感、知识和欲望。??传播似乎可以把某些东西注入人的头脑,就像电流使电灯发出光亮一样直截了当。核心观点: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这种观点萌生与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的除按摩效果研究的初级阶段,反映了大众传播效果中的强效果理论。
7、试析“有限效果论”。 A:“有限效果论”萌生于20世纪40年代,传播效果研究进入第二个时期,这个时期的重要特点是社会调查法和心理实验法普遍应用与传播学研究,学者们开始对传播效果产生的过程和机制进行实证考察。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领域有三个:一是“传播流”研究;二是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三是“使用与满足理论”。
8、简述以下概念和范畴:政治既有倾向假说、选择性接触、传播流、意见领袖、两级传播、“强化”效果或“补强”效果、“结晶”效果、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 A:①政治既有倾向假说:所谓政治既有倾向,指的是人们在接触传媒宣传之前已有的政治态度。拉扎斯菲尔德等人认为,人们在就政治问题进行决策之际,这种决策的性质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是基本取决于人们既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②选择性接触:人们的既有政治倾向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媒介接触行为。受众并不是不加区别地对待任何传播内容,而是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很明显,这种“选择性”接触活动的结果,更可能在加强原有态度的方向上起作用,而不是导致它的改变。③传播流:指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④意见领袖: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⑤两级传播:大众传播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⑥“强化”效果:指大众传播对受众既有态度的巩固和加强效果。⑦“结晶”效果:使原来意向未明、态度未定者的态度明确起来的效果。⑧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主要有四种:(1)选择性接触机制;(2)媒介本身的特性;(3)讯息内容;(4)受众本身的性质。
9、什么是“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其代表学者和主要贡献是什么? A: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传播效果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指的是受传者的态度沿传播者说服意图的方向发生变化。其代表学者是霍夫兰,主要贡献是在二战期间,美国军队利用电影来教育士兵和激励士气。
10、谈谈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过程和效果观的变化。 A:传播效果的研究经历了20世纪早期的“子弹论”到40年代至60年代的“有限效果论”,再到70年代以后的宏观效果理论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从表面上看,早期的“子弹论”与70年代以后的宏观效果理论都强调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的有力性,但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不同。也就是说,前者主张一种无条件、无中介的绝对效果,而后者则是在充分考虑到各种制约因素的基础上,对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做出的重新评价。
11、试述信源的可信性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A:一般来说,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就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可行性效果”的概念说明,对传播者来说,树立良好的形象争取受众的信任是改进传播效果的前提条件。
12、试述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的联系。 A:①“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一面提示”是仅向说服的对象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于己有利的判断材料,“两面提示”是在提示己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以某种方式提示对立一方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一般来说,“一面提示”能够对己方观点做集中阐释,论旨明快,简洁易懂,但同时也会给人一种“咄咄逼人”的印象,使说服对象产生心理抵抗。“两面提示”由于给对立观点以发言机会,给人一种“公平”感,可以消除说服对象的心理反感,但由于同时提示对立双方的观点,论旨变得比较复杂,理解的难度增加,在提示对方观点之际如果把握不好分寸,反而容易造成为对方做宣传的结果。
13、试述传播对象的属性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 A:传播对象的属性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人口统计学上的属性;②人际传播网络;③群体归属关系和群体规范;④人格,性格特点;⑤个人过去的经验和经历等。所有这些传播对象的自身属性对传播效果都起着制约作用,他们作为人们接触特定媒介或信息之际的“既有倾向”或背景,规定着他们对媒介或信息的兴趣、感情、态度和看法,同时对传播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14、谈谈意见领袖的特点及其在大众传播效果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A:①OL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②OL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③OL的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④OL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作用:OL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OL作为媒介信息和影响的中继和过滤环节,对大众传播效果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第十二章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1、简述“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及其特点。 A:“议程设置功能”:就物理视野和活动范围有限的一般人而论,这种关于当前大事及其重要性的认识和判断,通常来自于大众传媒,大众传媒不仅是重要的信息源,而且是重要的影响源。特点:①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这些层面同时也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效果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②“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所考察的,不是某家媒介的某次报道活动所产生的短期效果,而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所具有的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③“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2、“议程设置”的“0/1”效果、“0/1/2”和“0/1/2?N”效果分别指的是什么? A:学者们主要从三种机制上来考察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效果。第一种机制成为“0/1”效果或“知觉模式”,也就是说,大众传媒报道或不报道某个“议题”,会影响到公众对该“议题”的感知。第二种机制称作“0/1/2”效果或者“显著性模式”,即媒介对少数“议题”的突出强调,会引起公众对这些议题的突出重视。第三种机制称作“0/1/2?N”效果或“优先顺序模式”,即传媒对一系列“议题”按照一定的优先顺序所给予的不同程度的报道,会影响公众对这些议题的重要性顺序所做的判断。
3、联系实际,谈谈不同媒介的“议程设置”具有什么不同特点。 A:报纸的“议程设置”对较长期议题的“重要性顺序排列”影响较大,而电视的“热点化效果”比较突出;报纸的新闻报道形成“议程”的基本框架,而电视新闻报道则挑选出“议程”中若干最主要的“议题”加以突出强调;电视的主要影响是提供“谈话议题”,而报纸则可以进一步对“个人议题”产生较深刻的影响。(联系实际略)
4、谈谈受众的属性对媒介“议程设置”效果的影响。 A:①受众对各种议题的经验越是间接,受媒介的影响越大;②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触量越大,受媒介影响越大;③人际传播的频度对媒介的议程设置效果有“抑制”和“强化”两种作用;④传媒的“议程设置”对知识水准高、政治关心程度高以及从事较高层次社会职业的人影响较小。
5、什么是“导向需求”?它与“议程设置”效果有什么关联? A:“导向需求”解释了大众传媒为什么能够在我们身上产生议程设置的效果。我们每个人都有了解外部世界的愿望,但外部世界巨大而复杂,信息泛如瀚海,作为个人,我们很难判断我们应该关注什么、重视什么,这就需要有引导机制帮助我们来判断,而大众传播恰好起到了这种作用。关联:①受众个人与对象事物的关联度高,意味着导向需求低,不易接受媒介议程设置的影响;②对象事物的不确定性高,意味着受众的导向需求也高,传媒更容易发挥影响力;③媒介使用越方便省力,也就越能适应受众的导向需求。
6、什么是“属性议程设置”?其特点是什么? A:大众传媒报道的对象事物具有各种各样的属性,有正面的,有负面的,也有中性的;大众传媒对特定属性进行凸显或淡化处理,使对象事物的“主导属性传达给受众,也会影响到受众对事物性质的认识、判断和态度”。特点:凸显某些正面属性,淡化甚至屏蔽某些负面属性。
7、试析媒介“议程设置”过程背后的力学关系。
8、简析“沉默的螺旋”理论的三个基本命题。 A:①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总是力图从周围环境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发展传播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