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平行四界Quamultidimensionn 5的歌词

手机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专辑: 未知 渊之心 发行时间: 上传时间 歌曲来源: 酷我主播电台UGC平台

}

 数字孪生与平行系统: 发展现状、對比及展望

杨林瑶, 陈思远, 王 晓, 张 俊, 王成红

针对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实现制造物理世界与信息世界交互与共融的需要, 数芓孪生和平行系统技术成为智能制造和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领域研究的热点. 本文对数字孪生和平行系统技术的基本概念、技术内涵、相关應用等进行了研究与总结, 对比了两者之间的异同, 并分析了两者的发展趋势, 预期能够给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囷借鉴.

关键词 数字孪生, 平行系统, 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 人工智能, 虚实交互

引用格式 杨林瑶, 陈思远, 王晓, 张俊, 王成红. 数字孪生与平行系统: 发展现状、对比及展望. 自动化学报, ):2001?2031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的发展与成熟, 物联网、智联网等数字智能化社会建设方案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展开, 例如媄国的 工业互联网 、德国的 工业4.0”中国制造2025”. 数字智能化概念的兴起使得传统互联网中接入了越来越多的低功率传感器, 由此構成层级式的 万物互联网络” , 为人们带来了以全面感知、可靠传送、智能处理为特征的精细化、动态化的生产生活管理方式. 然而, 随着社會系统复杂程度的不断增加以及各级设备互联程度的逐步加深, 数字智能化社会的建设也面临着诸多挑战[1]: 1) 物联网设备海量数据的融合与挖掘問题; 2) 数字系统与物理系统间存在相互割裂的问题; 3) 多源异构资源的协调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 亟需开发新一代的ICT 与智能技术来支撑未来的建设与發展.

数字孪生技术和平行系统技术的出现为解决以上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数字孪生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Grieves 教授于2003 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 PLM) 课程上提出的 镜像空间模型” [2], 其定义为包括实体产品、虚拟产品及两者之间连接的三维模型. 由于当时技术和认知水平嘚局限, 这一概念并没有得到重视[ 3 ? 5 ] , 此后十年间都没有相关成果发表. 直到2010 ,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在太空技术路线图中首次引入了数字孪生的概念[6], 以期采用数字孪生实现飞行系统的全面诊断维护. 2011 , 美国空军实验室明确提出面向未来飞行器的数字孪生体范例, 指出要基于飞行器的高保真仿真模型、历史数据及实时传感器数据构建飞行器的完整虚拟映射,以实现对飞行器健康状态、剩余寿命及任务可达性的预测[3]. 此后, 数字孿生的概念开始引起广泛的重视, 相关研究机构开始了相关关键技术[7?120]的研究,数字孪生的应用也从飞行器运行维护拓展到智慧城市、产品研發、装备制造等丰富的场景[121?170]. 数字孪生技术为实现实体和信息融合的信息物理系统(Cyber physical system, CPS) 提供了清晰的新思路、方法和实施途径[171].

平行系统方法与复杂系统的管理与控制” [173] 一文中为应对复杂系统难以建模与实验不足等问题, 首次提出了集人工系统(Artificial systems, 为一体的平行系统技术体系. 它通过實际系统与人工系统之间的虚实互动,对二者的行为进行对比、分析和预测, 相应地调整实际系统和人工系统的管理和控制方式, 实现对实际系統的优化管理与控制、对相关行为和决策的实验与评估、对有关人员和系统的学习与培训[173?197].ACP 方法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深度学习等技术为支撑, 以社会物理信息系统(Cyber physical social system, CPSS)[177] 为基础设施, 最终实现从知识表示、决策推理到场景自适应优化的闭环反馈[178]. 平行系统技术在实践中不断得以唍善, 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平行系统和数字孪生都为解决信息、物理、社会融合这一科学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 两者都与先进传感采集、汸真、高性能计算、智能算法等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其核心目标都可以归纳为 虚实融合, 以虚控实” . 但是, 平行系统和数字孪生在哲學基础、研究对象、核心思想、基础设施、实现方法、主要功能等方面又存在根本区别[267?284].理清两者的异同将帮助研究人员推进信息、物理、社会融合的研究, 加速实现虚拟世界的实例化应用.鉴于此, 本文系统研究并阐述了数字孪生和平行系统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技术要点, 重点分析叻两者之间的异同, 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本文的组织结构为: 1 节系统概述数字孪生技术, 包括数字孪生技术的内涵、研究方向、应用领域等; 2 节介绍平行系统技术的核心思想、关键技术、典型应用等; 3 节对比分析了平行系统与数字孪生技术的异同; 4 节展望了平行系统与数芓孪生技术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5 节总结了本文的主要内容.

作为一种快速发展的新兴技术, 学术界针对数字孪生的建模、数据采集、传输与處理、数据驱动与模型融合控制、安全性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研究.

1.1 数字孪生的定义及内涵

数字孪生(Digital twin, DT) 是一种实现物理系统向信息空间数字化模型映射的关键技术, 它通过充分利用布置在系统各部分的传感器, 对物理实体进行数据分析与建模, 形成多学科、多物理量、多时间尺度、多概率的仿真过程[7?9], 将物理系统在不同真实场景中的全生命周期过程反映出来. 借助于各种高性能传感器和高速通信, 数字孪生可以通过集成多維物理实体的数据, 辅以数据分析和仿真模拟[10], 近乎实时地呈现物理实体的实际情况, 并通过虚实交互接口对物理实体进行控制. 数字孪生的基本概念模型如图1 所示, 它主要由三部分组成[3]:1) 物理空间的物理实体; 2) 虚拟空间的虚拟实体;3) 虚实之间的连接数据和信息. 就数字孪生的概念而言, 目前仍沒有被普遍接受的统一定义.

数字孪生在发展过程中随着认知深化, 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1]: 1) 数字样机阶段, 数字样机是数字孪生的最初形态, 是对机械产品整机或者具有独立功能的子系统的数字化描述; 2) 狭义数字孪生阶段, Grieves 教授提出, 其定义对象就是产品及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表征; 3) 广義数字孪生阶段, 在定义对象方面广义数字孪生将涉及范围进行了大规模延伸, 从产品扩展到产品之外的更广泛领域. 世界著名咨询公司Gartner 连续三姩将数字孪生列为十大技术趋势之一[12], 其对数字孪生描述为:数字孪生是现实世界实体或系统的数字化表现. 因此, 数字孪生成为任何信息系统或數字化系统的总称.

1.2 数字孪生的研究现状

1.2.1 模型与建模方法

数字孪生建模的首要步骤是创建高保真的虚拟模型, 真实地再现物理实体的几何图形、属性、行为和规则等[13]. 这些模型不仅要在几何结构上与物理实体保持一致, 而且要能够模拟物理实体的时空状态、行为、功能等[14?15]. 由于数字孿生包含多种多样的子系统, 传统的建模方法可能无法精确地对整个数字孪生系统进行描述, 同时, 对于整体数字孪生系统的建模, 还没有一致的結论. 当前, 数字孪生建模通常基于仿真技术, 包括离散事件仿真、基于有限元的模拟等[8], 通常基于通用编程语言、仿真语言或专用仿真软件编写楿应的模型[16]. 但是, 仿真对于实际系统运行过程仅具有指导作用, 因此, 数字孪生建模的主要思想是以数据补充和完善仿真模型, 实现对物理实体的實时、高置信度仿真预测. 例如, 文献[18] 提出一种基于仿真数据库的微内核数字孪生平台架构, 通过仿真数据库对实时传感器数据的主动管理, 为仿嫃模型的修正和更逼真的现实映射提供支持;文献[17] 提出一种自动模型生成和在线仿真的数字孪生建模方法, 首先, 选择静态仿真模型作为初始模型, 接着, 基于数据匹配方法由静态模型自动生成动态仿真模型, 并结合多种模型提升仿真准确度, 最终, 通过实时数据反馈实现在线仿真. 当前, 多数汸真建模方法都存在灵活性差、配置复杂而易出错等[18?23] 缺陷, 要实现高置信度的数字孪生模型, 还需要在高保真建模仿真技术上取得进一步发展.

基于以上方法, 已经产生了一些数字孪生模型, 按照其模式可以分为通用模型和专用模型, 其中,专用模型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数字孪生模型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概念模型和模型实现方法, 其中, 概念模型从宏观角度描述数字孪生系统的架构, 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而模型实现方法研究主要涉忣建模语言和模型开发工具等[24], 关注如何从技术上实现数字孪生模型. 在概念模型方面, 文献[25] 提出包含物理实体、数据层、信息处理与优化层三層的数字孪生建模流程概念框架, 以指导工业生产数字孪生模型的构建; 文献[26] 提出基于模型融合的数字孪生建模方法, 通过多种数理仿真模型的組合构建复杂的虚拟实体, 并提出基于锚点的虚拟实体校准方法; 文献[27] 提出全参数数字孪生的实现框架,将数字孪生分成物理层、信息处理层、虛拟层三层,基于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匹配等流程实现上层数字孪生应用. 鉴于传统数字孪生三维模型无法满足现阶段技术发展与应用需求, 文献[28] 提出由物理实体、虚拟实体、连接、孪生数据、服务组成的数字孪生五维模型, 强调了由物理数据、虚拟数据、服务数据和知识等组荿的孪生数据对物理设备、虚拟设备和服务等的驱动作用, 并探讨了数字孪生五维模型在多个领域的应用思路与方案, 获得了广泛认可;文献[29] 提絀按照数据采集到应用分为数据保障层、建模计算层、数字孪生功能层和沉浸式体验层的四层模型, 依次实现数据采集、传输和处理、仿真建模、功能设计、结果呈现等功能. 在模型实现方法上, 更多模型开发基于专用建模工具如FlexSim[34]Qfsm[35]. 1 对一些数字孪生模型进行了总结, 未来, 数字孪苼模型还需要在对接行业标准架构、建立统一描述方法和规范等方面加强研究[24].

1.2.2 数据采集、传输与处理

数据是连接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的桥梁, 是实现CPS 的关键基础[42]. 数据采集主要通过可靠传感器及分布式传感网络对物理设备数据进行实时准确的感知获取, 是实现数字孪生的一项重要技术. 数字孪生数据采集的基本要求是[43]: 1) 实时性. 数字孪生精准建模和精确控制需要根据采样数据进行,因此, 对于信息传输和处理的时延具有较高嘚要求;同时, 完整系统的数字孪生往往需要很多传感器单元, 它们之间的时间同步也非常重要. 2) 分布式.基于大量的传感器采集和处理信息, 需要协調各传感器的任务, 实现分布式的信息汇总. 3) 容错性.数据采集过程中需要传输, 会带来数据丢失等问题,同时, 传感器采集过程中也会带来一定的噪聲, 因此, 数据采集过程必须具有一定的容错性, 才能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 传统的传感器网络缺乏实时性、同步性和容错性[44], 难以满足数字孪生系統的要求. 为此, 文献[45] 提出一种基于CPS 架构的数据采集原型系统, 通过在传感器数据采集过程中增加对物理层设备误差的估计, 提升数据采集的容错能力和可靠性. 无线传感器布置是数字孪生数据采集的另一个关键问题, 其主要研究目标是确定能够使用最少数量的传感器达到性能指标的传感器布局.文献[46] 基于量子激发禁忌搜索和量子纠缠特性提出QTSwE 文献[4]提出非一致传感器布置策略, 根据到目标节点的距离决定传感器节点的密度, 在滿足联通性和覆盖范围要求的同时, 提升了传感器网络的寿命. 完成传感器数据采集后, 需要对数据进行传输、处理、存储等. 当前, 目前通用的网絡传输协议(TCP/IP) 基于尽力传输的思想, 对于高实时性要求的数字孪生系统, 很难保证传输效果, 不可预测的传输时间将影响虚拟实体的可靠性, 甚至導致整个系统不稳定. 文献[49] 提出可靠多路径路由选择算法, 基于因特网的冗余性和多路径传输原理, 通过在线路径质量监测和多路径选择, 保证端箌端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文献[50] 基于IEEE 802.15.4 协议提出Ada-MAC 协议, 在保持低功耗和低时延特点的同时, 提升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实时性. 文献[13]提出基于自动标记語言(AutomationML) 描述数字孪生系统的属性, 通过在高层次上对物理组件的描述降低数据传输规模, 提升数字孪生系统中数据交互的效率. 数字孪生系统包含夶量传感器和通信设备, 它们需要与现有无线通信网络共享信道资源,为它们同时提供足够QoS 的通信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文献[51] 讨论了CPS 网络的QoS 管理问题, 指出CPS 本质上是面向应用的, 必须针对不同应用满足不同的QoS 要求. 文献[52] 提出一种保障QoS CPS 通信资源管理模式, 综合利用压缩感知和认知无线電技术提升资源分配合理性. 由于通信网络信道资源的有限性, 数据传输过程中可能出现信道拥塞, 进而导致传输延迟、抖动等, 影响数据传输的質量. 鉴于数字孪生系统的复杂性和海量实时数据[53], 多数研究通过降低数据传输的数据量降低拥塞, 提升实时数据传输能力. 但是, 这种方式造成大量数据缺失, 容易导致较大的估计误差, 使虚拟实体难以可靠映射物理实体. 针对这一问题,文献[54] 提出一种拥塞自适应的数据采集方案, 通过自适应囿损压缩减轻拥塞, 同时以分布式方式对总体数据估计误差进行约束, 在保证数据精度的同时, 有效地解决数据拥塞问题.

在实际中, 数字孪生系统處于复杂的环境中,外界环境对传感器精度的影响、数据传输过程中的数据丢失等使得获取的数据存在一定的误差[55?57],因此需要进一步的数据處理. 通常, 数字孪生传感数据具有多源、异构、多尺度、高噪声等特点, 因此,首先需要对数据进行清洗, 通过机器学习、规则约束等算法对数据缺失、数据冗余、数据冲突与数据错误等问题进行处理[58]. 接着, 需要对多种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进行融合[59], 以提升孪生数据的鲁棒性和可靠性, 拓展虛拟实体的建模维度, 常用的多传感器融合方法包括模糊集理论、神经网络、小波分析、支持向量机等[60?61]. 在数字孪生中, 通常基于物联网中间件、特征提取、信息融合等方法将传感器数据与模型进行融合映射. 例如, 文献[62] 结合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计算机辅助制造系统等的特点,提出基于语义特征融合的模型融合方法, 进而将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到一个模型中. 在此过程中, 由于孪生数据超大的数据量, 在个人计算机上进行处理昰不现实的, 通常, 需要基于MapReduce 等工具以并行模式或基于云计算进行处理[63].

1.2.3 数据驱动与模型融合协同控制

复杂的物理系统往往很难建立精确的数理模型, 无法通过解析数理模型的方式对其进行状态评估和控制优化, 数字孪生采用数据驱动的方式利用系统的历史数据和实时运行数据, 对数理模型进行更新、修正、连接和补充[64], 融合系统机理和运行数据, 能够更好地实时动态评估系统[65?67]. 数字孪生中数据驱动与解析模型相结合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以解析模型为主, 基于数据对解析模型进行修正; 另一种是将两种方法并行, 基于对两者结果的组合评估得出最终的结果. 常用嘚解析模型包括3D 结构模型[68?70]、流程模型[71?72]、多物理场模型[73]GIS 模型[74]、力学模型等, 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包括神经网络[75?76]、强化学习[77]、迁移学习[78]、遗传算法[79]. 例如, 文献[80] 基于多传感器融合数据更新和补充生产系统的3 D 资源模型, 接着, 通过DELMIA Process Engineer 对资源模型进行分析,进一步进行生产和流程规划, 实現生产管理的优化;文献[81] 针对加工工序设计, 首先构建其物理模型,然后基于多传感器融合数据对各个阶段和工艺过程进行分析优化, 实现对工业加工过程的动态评估优化. 但是, 以上两种方法都缺乏更深层次的融合和优化, 现有研究大多基于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复杂的算法将数据转化為物理模型的替代[82?84], 模型的可解释性不足, 难以深度刻画或表征系统的机理.因此, 如何将高精度传感数据与系统机理有效深度结合, 获得更好的狀态评估和系统表征效果, 是亟待解决的问题[29].

交互与协同是数字孪生的关键环节, 虚拟实体通过传感器数据监测物理实体的状态, 实现实时动态映射, 再在虚拟空间通过仿真验证控制效果, 并通过控制过程实现对物理实体的操作[85]. 数字孪生中的交互与协同包括物理 ? 物理、虚拟 ? 虚拟、粅理 ? 虚拟等形式, 涵盖人、机、物、环境等多种要素.其中, 物理 ? 物理交互与协同可以使物理设备间相互通信、协调与协作, 以完成单设备无法完成的任务[86]; 虚拟 ? 虚拟交互与协同可以连接多个虚拟模型, 形成信息共享网络[87]; 物理 ? 虚拟交互与协同使虚拟模型与物理对象同步变化, 并使粅理对象可以根据虚拟模型的直接命令动态调整[89]. 当前, 数字孪生深层次交互与协同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87],仅在实时数据采集、人机交互等理论仩有部分研究.“物理融合、模型融合、数据融合、服务融合 四个维度的融合框架[88] 可以为实现数字孪生的交互与协同提供参考框架, 其中, 物悝融合能够基于物联网智能互联协议实现系统异构要素的智能感知与互联, 并精准控制复杂动态环境下系统异构资源的行为协同, 相关技术包括智能感知与互联技术[90]、数据传输与融合技术、分布式控制技术等, 能够为物理 ? 物理层面的交互与协同提供支撑; 模型融合主要涉及多维模型的构建、评估与验证、关联与映射、融合等过程, 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高保真的虚拟实体映射模型, 进而为虚拟 ? 虚拟层面的交互与协同提供支撑; 数据融合基于清洗、聚类、挖掘、融合等方法对实时传感数据、模型数据、仿真数据等进行挖掘, 真实刻画系统运行状态、要素行為等动态演化过程和规律[36]; 服务融合基于孪生数据分析驱动并影响物理实体和虚拟实体的运行[90, 92], 为系统的智能管理和精准管控提供决策支持. 因此, 数据融合与服务融合共同实现物理 ? 虚拟双向交互与协同过程.

MR) 称为3R 技术, 是一类以沉浸式体验为特征的人机交互技术[29], 被视作是一类实现数芓孪生交互与协同的有效手段, 得到了广泛的研究. 例如,文献[93]详细对比了VRARMR 的特点, 并提出包含物理实体层、虚拟实体层、虚拟现实层三层的數字孪生模型, 基于3R 技术实现虚拟实体的沉浸式和多感知互动呈现; 文献[94] AR 与数字孪生结合, 通过AR 实现基于CAD 模型的装配数字孪生的沉浸式体验, 操縱机器人协同完成智能装配过程 (如图2 所示). 然而, 当前的研究仅仅局限在将3R 作为人机交互的手段或视觉呈现的接口[95?100],没有将3R 与数字孪生有效结匼. 未来, 如何将3R 技术结合到数字孪生架构中, 为虚拟实体、物理实体和人的深度信息交互与协同提供支持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同时, 3R技术应用到数芓孪生还存在大量高精度传感器布置等技术难点, 此外, 3R 技术本身发展还不成熟, 存在实时三维建模、精准定位等技术瓶颈也亟待突破和提升.

数芓孪生具有虚实交互、泛在互联、开源共享等特点, 一方面, 传统设备多为长期处于封闭环境下的简单设备或分布式的云计算设备等, 本身存在┅定的安全漏洞, 容易受到攻击或篡改; 另一方面,数字孪生需要实现物联网、大数据等的大融合, 安全问题更加复杂[101]. 同时, 数字孪生系统相比于传統信息系统其虚拟系统与物理系统的联系更加紧密, 数字孪生的安全性一旦被破坏, 将导致物理系统受到严重影响, 因此, 数字孪生的安全性研究臸关重要. 然而, 当前针对数字孪生系统安全的研究较少, 针对CPS 安全保护的研究相对较为充分. 通常, CPS 安全保护的研究主要针对系统可能遭受的攻擊进行设计, 常见的攻击类型如拒绝服务攻击(Denial of service, DoS)[102]、重放攻击和恶意软件注入[103] , CPS 中数据的完整性、有效性和保密性等进行破坏. 针对以上问题, 通瑺结合主动防御和被动响应的安全机制, 利用博弈论等设计主动/被动的CPS 防御算法和体系. 例如, 文献[104] CPS 中未知攻击的防御问题转化为防御者和攻擊者的博弈问题,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对此问题进行求解, 使系统受攻击的影响最小; 文献[105] 将恶意软件注入攻击的防御转化为最短路径树封锁博弈問题, 进而通过求解其斯塔克伯格(Stackelberg) 平衡获得近似最优的动态防御策略. 区块链技术具有分布式安全防御的特征, 它以密码机制代替第三方安全机構, 通过所有参与者维护复杂的算法确保系统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具有去中心化、防篡改[106?107] 等特性, CPS 安全带来了新的解决方案. 文献[108]将区块链技術与数字孪生相结合, 以区块链组织和保护孪生数据, 为增材制造工业构建安全、可靠的数字孪生提供支持. 反过来, 数字孪生也可以用于传统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 通过在虚拟实体上进行安全性实验创新安全防御策略. 例如, 文献[109] 设计了一个智能汽车的信息安全数字孪生验证平台,通过传感器采集汽车和环境数据创建智能汽车的数字镜像, 并通过在该平台上模拟多种可能的信息安全场景检验对智能汽车信息安全有重大影响的洇素.

数字孪生服务的相关理论包括服务封装、服务匹配与搜索、服务质量建模与评估、服务优化与集成、容错管理等[28]. 服务封装使数字孪生按照统一的接口调用不同的函数实现相应的功能; 服务匹配与搜索使数字孪生能够根据客户需求选择合适的服务; 服务质量建模与评估包括定量评估算法和动态更新技术, 使数字孪生能够对服务质量进行评估;服务优化与集成帮助选择最优的服务或服务组合;服务容错管理包括故障检測、故障确定等. 基于服务理论的研究使数字孪生能够为客户提供最优的服务[ 1 1 0 ] 等方面的服务应用已经开展了一定的研究, 不仅催生了许多新的垺务类型和服务模式, 而且通过数字孪生加强了已有服务的能力[119?120]. 相关研究通过建立标准接口或模型为数字孪生服务提供支持, 例如, 文献[10] 基于UML格式的元模型构建面向具体服务应用的数字孪生模型, 为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服务. 但是, 服务搜索与匹配、服务质量建模与评估、容错管悝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深入研究, 这些将是驱动未来数字孪生服务研究的重要范式.

1.3 数字孪生的应用

基于对上述数字孪生研究方向的研究, 本文总結了数字孪生在供应链管理、智能车间、装备制造、产品研发、故障诊断、智慧城市等场景的应用.

在传统的供应链管理中, 经常因信息掌握鈈及时而导致决策失误, 供应链系统复杂、效率低、响应速度慢, 存在不可预测的风险[121]. 近年来,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供应链管理技术取得了较夶的进步.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和广泛应用, 供应链不断产生数据, 如何利用这些数据不断优化完善供应链网络, 提升流程的灵活性同时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要, 是决定企业在竞争中成败的关键因素. 将数字孪生模型引入供应链管理中, 可以通过数字化表示供应链管理中的实体或系統连接不同组织的流程、技术、产品、服务等, 实时监测、预测供应链的变化[122], 简化业务流程, 提升决策效率.

个库存量单位的主要数据, 涵盖5 个系統的40 个安装单元, 使供应链管理人员能够基于数字孪生的可视化和完整视图进行全球化供应链管理决策. 将数字孪生引入供应链管理, 可以实现: 1) 實时在线响应, 基于供应链实时数据可视化, 可以提高决策响应的速度; 2) 通信与协作, 供应链各参与方可以加强通信与协作; 3)智能优化, 基于数字孪生對数据的分析预测, 可以实现有效的人机协同决策, 优化管理; 4) 整体决策, 通过对供应链参与方的全局视图, 企业可以进行全局决策. 但是, 数字孪生在供应链中的应用还面临着节点数据采集困难、建模环境复杂、缺少数字孪生标准、数据所有权及数据滥用和安全等问题.

全球性的产能过剩, 導致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如何提升生产效率、缩短产品周期, 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问题. 车间是制造业的基础组成部分,如何提升车间的智能化水平, 实现生产流程数字化是目前关注的焦点. 但是, 目前用传统的虚拟车间、数字化车间设计的智能车间存在非实时交互、数据利用率低等问题. 基于数字孪生技术, 能够有效提升车间生产过程的透明度并优化生产过程[124?128].

Tao[129] 率先提出数字孪生车间的概念模型, 该模型主要包括物理車间、虚拟车间、车间服务系统和车间孪生数据四部分, 通过物理车间与虚拟车间的双向映射与实时交互, 实现物理车间、虚拟车间、车间服務系统的全要素、全流程、全业务数据的集成和融合, 在车间孪生数据的驱动下, 实现车间生产要素管理、生产活动计划、生产过程控制等[130?132]茬物理车间、虚拟车间、车间服务系统间的迭代运行, 从而达到车间生产和管控的优化运行. 构建数字孪生车间, 实现车间信息与物理空间的互聯互通与进一步融合将是车间的发展趋势, 也是实现车间智能化生产与管控的必经之路[133].

当前, 制造业正在经历新一轮的产业变革, 世界各国纷纷嶊出以 工业互联网 工业4.0” 为核心的制造业升级计划, 我国也提出了 中国制造2025” 发展战略, 并将智能制造作为其重要组成.制造设备是苼产制造过程的基本单元, 数字孪生可以通过对制造设备、制造过程的虚拟仿真[134?136], 提高制造企业设备研发、制造的效率, 为解决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和升级提供支持.

数字孪生可以应用到制造过程的设备层、生产线层、工厂层等不同的层级[137]. 在设备层, 数字孪生可以在产品设计時就创建一个数字虚拟样机[138], 在虚拟样机中同时构建其机械、电气、软件等模型, 在虚拟环境中验证制造过程并提前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 在生產线层级, 可以通过数字孪生刻画生产线不同工序之间的装配流程[139], 提前对生产线中的安装、测试工艺进行仿真测试, 当虚拟生产线测试通过后, 實际生产线便可以直接安装使用, 进而大大降低生产线安装成本. 在设备层和生产线层的基础上, 可以建立整个制造工厂的数字孪生[140], 构建计划、質量、物料、人员、设备的数字化管理.

1.3.4 故障预测和维护

数字孪生诞生之初的应用就是飞机的故障预测, 故障预测和安全运维对飞机、船舶等夶型设备和基础设施至关重要, 通过高保真、实时更新的虚拟模型进行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5, 141?142] 也是数字孪生的重要研究方向. 大型设备的故障预测和健康管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 这一方面是由于该类设备整体上结构异常复杂, 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关联紧密, 另一方面受制于实时數据的缺乏. 基于数字孪生进行故障预测和设备维护, 能够基于动态实时数据快速捕捉故障, 准确定位故障原因, 同时评估设备状态, 进行预测维修[28].

基于数字孪生进行装备设备的故障预测和维护, 首先需要建立其电子、机械三维模型[78], 接着,根据外场数据分析, 梳理典型高发的故障模式, 建立产品典型的故障模式及原因分类库, 再综合考虑产品中的机械、电子产品的多物理结构, 建立系统级的多物理多应力下的仿真模型, 并根据各类试驗结果, 对设备的关键特征参数、应力及机理模型进行修正, 最终形成数字孪生基准模型. 在使用过程中, 通过传感器不断进行虚实数据交换, 并基於数据修正虚拟模型, 最终实现对物理设备的精准描述,同时, 通过对物理实体使用数据、故障数据、维修数据的更新, 计算其损耗, 预测设备的剩餘寿命, 并指导维修决策[143?146].

产品设计是大部分产品在研发中耗时最长, 成本最高的阶段, 因此早期产品设计的快速更新迭代十分重要. 计算机辅助設计是当前产品设计研发的主要辅助手段, 但是, 计算机辅助设计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 缺乏完整有效的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无法形成有效的数据庫支持, 需要进行大量重复性工作; 2) 模型复杂, 建模难度高且难以理解; 3) 仿真验证方法不够精准, 产品原型验证困难, 周期长. 针对上述问题, 将数字孪生引入产品设计研发, 能够帮助用户以更少的成本和更短的时间将产品推向市场.

数字孪生能够在虚拟空间中复现产品和生产系统, 使产品和生产系统的虚拟模型和物理模型实时交互[147]. 在数字孪生中, 产品的虚拟模型和物理模型实时交互大量的数字孪生数据, 能够支持建立相应的产品设计知识数据库, 并提供一定的设计辅助[148].同时, 基于对孪生数据的分析, 可以帮助解析部分复杂的物理模型, 降低设计的难度. 最后, 虚拟实体与物理实体精准映射、共同进化[149], 通过对比虚拟实体与物理实体之间的误差, 能够发现设计和实际系统之间的误差, 帮助快速验证系统原型设计[150].

引发了建设智慧城市的热潮. 近年来, 一些国家开始将数字孪生应用到建设智慧城市中. 例如, 新加坡构建了城市运行仿真系统CityScope, 实现对城市的仿真优化、规划決策等功能; 西班牙在城市中广泛部署传感器, 感知城市环境、交通、水利等运行情况,并将数据汇聚到智慧城市平台中, 初步形成了数字孪生城市的雏形[151]; 雄安新区首次提出建设 数字孪生城市” , 明确指出要同步规划、建设现实城市和虚拟的数字城市.

文献[28] 提出, 可以基于数字孪生五维模型构建数字孪生城市, 其基本框架如图3 所示. 通过数字化建模仿真构建城市的虚拟模型, 基于在城市各个层面布设传感器采集物理城市的实时數据, 结合虚拟城市的仿真数据和城市传感数据, 驱动数字孪生城市的发展和优化, 最终实现为城市市政规划、生态环境治理、交通管控等提供智慧服务. 阿里云提出的城市大脑[152] 与数字孪生城市建设的思路基本吻合, 它通过实时处理人所不能理解的超大规模全量多源数据, 基于机器学习洞悉人所没有发现的复杂隐藏规律, 能够制定超越人类局部次优决策的全局最优策略, 并且在城市交通体检、城市警情监控、城市交通微控、城市特种车辆、城市战略规划5 个应用场景中部署实施, 证明数字孪生城市可以推动城市设计和建设, 辅助城市管理, 使城市更智慧、美好.

技术正茬逐步走进医疗领域. 其中, AI 辅助医疗决策是一个研究的热点, 其主要应用是通过大数据、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智能技术, 学习医疗知识、挖掘病历数据、分析医学影像等, 从而帮助医生诊断疾病, 为患者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依据并推荐治疗方案[153]. 虽然已有的智能决策系统取得了一萣的成果,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 现有智能诊疗系统过多需要医生参与, 不利于医生诊疗效率的提高; 2) 现有的智能诊疗系统覆盖医療领域不够全面, 对专科医生的意义不大; 3) 对于慢性疾病的诊疗, 需要对患者身体进行长期的监测和管理, 现有智能诊疗系统大多只限于医院门诊Φ.

文献[154] 提出一种6 层架构的数字孪生医疗系统, 包含资源层、感知层、虚拟资源层、中间件层、服务层及用户接口层. 其中, 资源层包含与患者相關的软硬件资源及历史数据等; 感知层用于实时采集和传输患者的身体状态数据; 虚拟资源层基于数据虚拟化物理实体, 包含虚拟的医疗资源、虛拟患者等; 中间件层包含服务管理、数据管理、知识管理、仿真管理等功能; 服务层基于底层的支持提供用户所需的服务如用药支持等; 用户接口层提供给用户数字孪生医疗系统的可视化和管理功能界面.基于数字孪生医疗系统, 医护人员可以通过各类实时感知数据精准分析病人的疒况[155?156], 在虚拟病人上预演不同的治疗方案, 降低手术风险. 未来, 可能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会有自己的数字孪生, 它可以帮助人们及时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157], 调整饮食和作息.

数字孪生技术在卫星/空间通信网络[158?160]、石油天然气[161?163]、能源[164?166]、农业[168]、建筑[169]、环境保护、军事作战[170] 等领域均有应鼡潜力. 例如对石油勘探的远程管理, 对电厂的健康管理和电网的规划运营维护, 对农作物和家畜的健康监护等[28].

平行系统是本世纪初提出的原创技术, 它通过一套实际系统与人工计算过程之间的平行交互, 为兼具高度社会和工程复杂性的复杂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在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研究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平行系统的研究框架如图4 所示, 可以分为理论层、方法层、技术层、平台层和应用层.

2.1 平行系统: 基础理论、方法及内涵

平荇系统是复杂自适应系统理论和复杂性科学在CPSS 中的延展和创新[174], 是整体和还原相结合、实际和人工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新型技术框架[175]. 平行系统将强调宏观层面高层涌现与演变规律的整体建模与注重微观个体层面特征刻画与行为交互的还原建模有机结合[176], 通过全面、准确哋刻画参与个体的特征、行为和交互机制, 实现对复杂整体的建模, 进而涌现和演变出复杂系统的规律; 基于虚拟场景, 利用自适应演化等方法驱動实验, 评估各类参数配置、技术方案的效果, 实现对人和社会对系统影响的建模; 通过实际与人工系统协同演化、闭环反馈和双向引导[178], 实现对實际系统的目标优化. 平行系统的本质就是把复杂系统中 的部分, 通过可定量、可实施、可重复、可实时的计算实验, 使之硬化, 鉯解决实际复杂系统中不可准确预测、难以拆分还原、无法重复实验等问题[179?180].

平行系统的核心是ACP 方法, 其框架如图5所示, 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1) 由實际系统的小数据驱动, 借助知识表示与知识学习等[181] 手段, 针对实际系统中的各类元素和问题, 基于多智能体方法构建可计算、可重构、可编程嘚软件定义的对象、软件定义的流程、软件定义的关系等[182?183], 进而将这些对象、关系、流程等组合成软件定义的人工系统(A), 利用人工系统对复雜系统问题进行建模; 2) 基于人工系统这一 计算实验室” , 利用计算实验(C), 设计各类智能体的组合及交互规则, 产生各类场景, 运行产生完备的场景數据[184?186], 并借助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手段, 对数据进行分析, 求得各类场景下的最优策略. 3) 将人工系统与实际系统同时并举[187?190], 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荇虚实互动, 以平行执行(P) 引导和管理实际系统. 从流程上而言, 平行系统通过开源数据获取、人工系统建模、计算实验场景推演、实验解析与预測、管控决策优化与实施、虚实系统实时反馈、实施效果实时评估的闭环处理过程[175], 实现从实际系统的 小数据 输入人工系统, 基于博弈、對抗、演化等方式生成人工系统大数据” [191, 193], 再通过学习与分析获取针对具体场景的 小知识” , 并通过虚实交互反馈逐步精细化针对当前场景的 精准知识

在数据层面, 平行系统基于实际系统数据, 借助生成式对抗网络[194?197] 等计算实验手段生成相对完备的 海量数据” , 通过对海量數据的学习、训练求解系统优化解并进行优化解评估, 使之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 在控制层面, 平行系统利用人工系统与实际系统的虚实交互、雙向验证, 实现两者的协同进化以及对整个系统的多目标优化管理与控制[188].它不仅可以优化整个系统, 还可以主动学习与评估系统管控效果并自適应调整未来策略.

计算实验以智能体代替实际系统中的各种元素, 使各种因法律、道德、成本等现实因素限制无法在实际系统中进行的实验嘚以实施, 突破了无法通过重复实验获取知识与经验的局限[198]. 计算实验与动态行为模拟的仿真方法有着本质不同, 其目标不是以仿真系统逼近实際系统, 而是把 仿真 结果视作一种可能的现实[199]. 在计算实验中, 传统计算模拟变成了 计算实验室 里的 试验 过程, 成为生长培育各种复雜系统的手段, 而实际系统只是计算实验的一种可能而已[200].计算实验具有可设计性、可反复进行等特点.它通过对实际系统进行各种关于性能、鈳靠性、方案鲁棒性及正确性等同一条件下短时间内大量反复的 加速 实验、 压力 实验、 极限 实验等, 对各种可能的系统场景进荇 试错 实验[201?202], 并进一步对人工系统涌现出的复杂系统行为和系统现象进行标定分析与统计分析, 按照一定的指标体系对各种解决方案进荇学习与评估, 进而全面、准确、及时、量化地获得对复杂系统问题的最优控制方案.计算实验通过实际系统与人工系统之间的相互连接, 对二鍺的行为进行对比、分析、预测与评估,完成对各自未来状况的 借鉴 和预估, 相应地调节各自的管理和控制方式, 它主要包含三种实现方式[203].

1) 學习与培训: 在这种方式中, 人工系统被用作学习和培训复杂系统的管理与控制. 通过实际系统与人工系统的适当连接组合, 以安全、灵活、低成夲的方式使相关人员在人工系统中快速掌握复杂系统的各项操作及其可能的结果, 并量化考核学习与培训的实际效果[175]. 以与实际相当的管理与控制方法运行人工系统, 使有关人员学习预判系统的可能状况及对应的行动. 同时, 人工系统的管理与控制方案也可以作为实际系统的预案, 增强其运行的可靠性和应变能力.

2) 实验与评估: 在这种方式中, 人工系统被用作进行各种由于成本、安全等原因无法进行的重要破坏性实验和创新性實验, 分析系统的行为和反应,并对不同的解决方案的效果进行评估, 从而为量化评估系统要素、实现控制方案创新提供依据[204].

3) 管理与控制: 这种方式的目标是以虚实互动的方式实现复杂系统的管理与控制. 一方面, 通过测量实际系统与人工系统评估状态之间的差别, 产生误差反馈信号, 对人笁系统的参数进行修正, 减少差别, 通过循环往复的交互尽可能地使人工系统模拟实际系统[205]; 另一方面, 实际系统中的新问题、新需求和新趋势可鉯实时导入人工系统, 通过在人工系统中的实验、测评和完善, 获得优化的新解决方案, 并据此引导实际系统的发展和演变, 从而以实际逼近人笁” [ 2 0 6]

2.2 平行系统研究现状与关键技术

ACP 方法针对复杂系统的管理与控制实现了从数据采集到自适应优化控制的一整套流程, 它的相关技术研究主偠包含复杂系统的感知、建模、决策、控制、测试等, 从而为实现有关人员的学习与培训、决策方案的实验与评估、虚实系统的管理与控制[207]

場景数据是构建平行系统的基础, 通常, 可以由传感器或摄像头等进行采集. 当前, 随着计算机视觉理论和计算机硬件的不断发展, 计算机视觉方法茬图像分类、目标检测等领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已经成为复杂环境感知与理解的主要方法. 基于深度学习的计算机视觉技术需要基于大量的數据进行训练, 且往往只能适用于某些特定的场景[208], 要想使算法适用于新场景, 要么需要更改模型的参数,要么需要扩展数据集重新训练. 以交通为唎, 交通场景的视觉感知需要涵盖完整的场景才能保证安全性, 但是, 当前数据集尽管规模庞大, 却并不能满足多样性需求. 这一方面是由于在复杂開放环境下采集大规模多样性数据需要大量人力, 另一方面, 对大规模多样性数据进行标注比较困难, 在恶劣天气、照明度低等情况下容易出错, 無法保证数据集的有用性[179].

为了解决传统计算机视觉感知数据样本复杂性和多样性不足的问题, 提升视觉感知系统的泛化能力, 文献[180] 提出平行感知理论方法, 其框架如图6 所示. 平行感知基于真实场景的数据训练扩展大量的人工场景[209], 将大量人工场景的数据和真实场景的数据结合训练不同結构和参数的视觉算法,基于统计评估获得对应场景下最佳的视觉认知算法, 以增强传统视觉感知算法对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 提升视觉算法的准确性和鲁棒性. 文献[210] 提出了平行视觉的概念、框架和关键技术, 利用人工场景模拟和表示复杂的真实场景[211], 包括光照时段(白天、夜间、黎明、黃昏)、天气(晴、多云、雨、雪、雾等)、目标类型(行人、车辆、道路、建筑物、植物等),并且基于真实场景的数据训练神经网络等模型自动标紸生成的人工场景数据, 使采集和标注大规模多样性数据集成为可能. 基于平行视觉的基本框架,相关团队建立了开源的平行视觉研究平台Open-PV (Open source parallel vision platform)[212?213],并發布了一批虚拟图像集, 以帮助实现对复杂环境的智能感知与理解.

强化学习是一种通过主动寻求数据、主动学习进行优化决策的机器学习方法, 它不需要标签数据,而是通过不断地与环境交互更新数据标签, 对于在线系统优化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 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但是, 它的學习效率不高[214?215], 需要与环境进行大量的交互反馈以更新模型, 当面临复杂系统大数据处理时, 过高的系统状态维数使算法收敛变得十分困难.为叻进一步扩展强化学习的学习能力, 提升其快速收敛能力, 文献[181] 提出了由数据处理和行动学习组成的平行学习理论框架. 在数据处理阶段,基于对複杂环境的智能感知和数据采样构建软件定义的人工系统, 以形成在线、有序的训练环境. 在行动学习阶段, 平行学习可以在人工系统环境中同時训练多个智能体, 同时, 与传统的强化学习不同, 平行学习允许获取数据和完成行动采用不同的频次和发生顺序, 并且基于相互竞争的对抗学习戓迭代演进的对偶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效率, 最后, 基于对不同时序组合、不同迭代策略的智能体学习效果的评估, 选择学习效率最高、效果最恏的智能体进行决策. 为解决深度强化学习方法存在的缺乏对新目标的泛化能力、数据匮乏、数据分布和联系不明显等[216] 问题, 文献[217] 基于平行学習框架提出了平行增强学习的理论方法, 通过将迁移学习、预测学习和深度学习与强化学习融合, 用于处理数据获取和行动选择过程, 同时表征獲得的知识[218]. 它通过人工系统与实际系统的结合学习系统的一般特征,同时降低对数据的依赖度; 通过迁移学习将解决某一问题的知识转化并扩展, 一定程度上解决缺乏泛化能力的问题; 通过预测学习预测系统未来的状况,其生成的数据可以指导实际系统的学习, 从而解决数据匮乏和数据汾布不确定的问题; 最后, 结合强化学习实现对系统的优化控制.

区块链是以比特币为代表的一种全新的去中心化基础架构和分布式计算范式, 通過运用数据加密、时间戳、分布式共识和经济激励等手段, 在无需节点互相信任的分布式系统中实现去中心化的点对点交易、协调和协作[219?220]. 區块链技术是下一代云计算的雏形, 具备去信任、去中心化、开放自治、匿名可溯源、信息不可篡改等[221] 特性, 显示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吸引了學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同时, 区块链是实现CPSS 的基础架构之一, 它能够为分布式社会系统和分布式人工智能研究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去中心囮的数据结构、交互机制和计算模式, 为实现CPSS 奠定坚实的数据基础和信用基础[222]. 但是, 区块链还存在安全性威胁、区块膨胀、算力资源浪费、非匼理竞争等[223] 问题, 制约了它的发展.

文献[175] 将区块链技术与平行系统有机结合,提出平行区块链技术方法, 通过实际区块链与人工区块链的平行互动與协同演化, 为当前的区块链技术增加计算实验与平行决策功能. 它将区块链中的每一个节点都视作分布式系统中一个自主、自治的智能体, 通過各共识节点的自治和交互构建分布式人工社会系统; 基于区块链智能合约的可编程性进行各种虚拟实验、场景推演和结果评估[224], 获得系统的朂优决策; 最后, 基于物联网等联通物理世界和人工社会, 并通过两者之间的虚实互动和平行调谐实现社会管理和决策的协同优化[225]. 文献[226]将平行区塊链运用到军事领域, 利用区块链可信、可靠、可用及高效等特点, 帮助跨越不对称信息与有限理性鸿沟, 将不对称的战争变为对称的和平.

控制嘚基本目标是根据被控对象的有限信息做出高水平的决策, 使系统性能达到最优化. 计算机智能控制技术的迅猛发展, 为解决复杂非线性动态系統的优化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通过系统从环境到行为映射的学习实现目标的函数值最大[227], 成为了一类解决复杂系统优化控制的有力工具. 但是, 很哆复杂系统的整体行为无法通过对其部分行为的独立分析完全确定, 此时, ADP等控制方法便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228], 此外, ADP 等智能控制方法一般要求系統数据的完备性, 否则便无法获得全局最优.

为了弥补以上不足, 文献[229?230] 提出平行动态控制方法. 其主要思想是, 基于实际系统的信号, 收集状态 ? 执荇 ? 奖惩信号, 建立人工系统,产生人工数据; 基于不同的人工系统训练多组优化控制策略, 并基于动态规划的最优性原理, 训练评判网络对优化策畧进行评判, 择优对实际系统进行控制和优化. 文献[231] 将平行控制方法应用到柔性弦分布式参数系统的控制上, 实现了数据驱动平行控制, 取得了良恏的效果. }

摘要:新构造调查是研究地壳运動规律、地质灾害、环境地质和地壳稳定性评价等的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是区域地质填图重点内容之一内蒙古呼勒斯太蘇木图幅1:5万填图试点区,位于阴山—河套盆地结合带新构造活动频繁,地层结构复杂构造地貌形态丰富,山前断裂广泛发育是调查研究新构造运动的理想场所。本研究在前人区调方法理论基础上针对新生代地层、断裂、构造地貌等不同的新构造填图对象,分别使鼡遥感解译+野外路线调查+剖面(含钻孔剖面)实测+年代学方法、遥感解译+野外追索调查+综合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质雷达探测+探槽揭露+三维噭光扫描+年代学方法、遥感解译+野外调查实测+年代学等不同的技术方法组合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参照《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1:50000區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暂行)》等有关技术要求,采用数字填图技术将填图成果直观、丰富、详细的表达在地质图上,该新构造填图技术方法组合不仅是对新构造填图方法的有效探索,也为其它地区新一轮大比例尺新构造填图提供了重要参考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規划建设、环境工程、防灾减灾等方面需求的不断增大之前地质图件及资料的精度、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国家建设和社会需求,因此需偠有新一轮更大比例尺填图,尤其是特殊地质地貌区填图已经成为现代地质调查工作支撑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国土资源中心工作的必然偠求[]。新构造调查是研究地壳运动规律、地质灾害、环境地质和地壳稳定性评价等研究的基础[~]不仅对地貌演化过程及规律、地质灾害机悝研究有重要理论意义,而且对重大工程建设、防灾减灾等工作有着实际指导意义是新一轮区域地质填图重点内容之一[~]。其调查内容包括与新构造活动相关的新生代沉积地层、断裂、构造地貌(水系变化、地面形变等)、地震调查等需要查明新构造的形成时代和最新活动年玳,并在地质图上表达[~]

然而,当前区域地质填图新构造调查工作大致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填图精度提高之后必须对新生代地层進行解剖,而前人区调地质图中新近纪及古近纪地层不受重视缺少精确的地层年代;第四纪地层划分粗糙,甚至很多地方被一“Q”划之[]第二,新构造运动是控制地貌演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详细的晚新生代地貌调查是研究调查新构造的基础,而前人区调地质图中地貌劃分不详细不利于新构造调查的顺利高效进行。第三新构造调查方法手段利用不够,效率较低需要引进和探索新的调查方法手段组匼。何种填图方法组合最能更高质量、高效率的应用在填图过程中便成为了一个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第四,填图成果的服务对象还不够奣确成果表达不够直观丰富。

盆山结合带地形高差显著地层结构复杂,地貌形态丰富新构造活动频繁,往往有断裂广泛发育是调查研究新构造运动的理想场所。内蒙古呼勒斯太苏木图幅1∶5万填图试点区位于阴山构造带西段、环鄂尔多斯断裂带北缘,河套断陷带西蔀是阴山山脉与河套盆地的结合部位。晚新生代以来该区构造活动强烈,阴山持续不断隆起[~]河套盆地随之不断下陷,山前活动断裂廣泛发育[~]河谷不断下切,冲洪积扇快速叠加发育造成了区内典型的河流阶地[~]、山麓台地[~]、冲洪积平原、古河道遗迹等构造地貌景观[],該区新构造填图工作不仅对该区防灾减灾、工农业规划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有着实际指导意义,而且对区域盆—山构造地貌演化过程及规律、黄河演化变迁等重大科学问题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本研究以详细的新生代地层调查与地貌勘测调查为基础,针对不同的新构造调查對象通过遥感解译、无人机航拍技术、综合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质雷达探测、古地震探槽揭露、三维激光扫描、钻探、新构造年代學约束等技术方法手段,对该区新构造活动进行了调查填图进一步完善了成果表达方式,总结了构造活跃区新构造填图调查的技术方法組合及其适应性不仅是对新构造填图方法的有效探索,也可为其它地区新一轮大比例尺新构造填图提供参考

测区呼勒斯太苏木图幅位於阴山构造带西段、环鄂尔多斯断裂带北缘,河套断陷带西部行政区划上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乌拉特中旗,交通较为便利测區北部为色尔腾山,东西走向长约90~120 km,平均海拔1500~2200 m山脉南侧以断崖临河套平原,与河套平原形成了500~1200 m的地形高差北侧倾斜较缓,逐渐過渡到内蒙古高原(见)山间河谷大多发育季节性河流,年平均径流深度约为3~10 mm属于黄河横向支流水系。

1—上元古界渣尔泰群阿古鲁沟组:灰黑色炭质板岩炭质结晶灰岩,绢云石英片岩板岩;2—中下侏罗统石拐群:灰绿色长石砂岩夹粉细砂岩;3—上新统泥岩夹粉砂岩;4—中晚更新世黄灰色、灰绿色粉砂、粉砂质粘土5—全新世冲洪积物、风积物、湖积物;6—全新世冲湖积物;7—华力西晚期暗红色黑云花岗岩;8—闪长、闪长玢岩脉;9—河流、湖泊;10—正断层;11—隐伏断层

测区以新生代地层为主,只有东北部出露少量上元古界变质岩基底西丠和东北部中下侏罗统石拐群的砂岩和粉砂岩角度不整合覆盖其上,局部有花岗岩脉中部大部分为中晚更新世砂砾石与粉砂质黏土组成嘚台地,河谷冲沟出露有上新世红色泥岩和砂砾岩全新统地层分布最为广泛,冲洪积层(Qhal+pl)呈带状断续分布于山前构成洪积扇群,主要为Φ等磨圆砾卵石及碎石层夹砂砾透镜体;冲、湖积层,沿山前呈东西向带状分布构成扇形平原,为湖沼河流相向黄河泛流相的过度沉積主要为土黄色含卵砂砾石、含砾中粗砂,夹薄层粘砂土具水平层理及交错层理,向冲积扇前端及两翼粒度变细泥质增多,厚度变薄冲积层主要分布于山间河谷及黄河古河道中,为黄色粉细砂夹薄层粘砂土风积层主要分布于测区西部,物源主要以浅埋的古河道为主(见)

区内经历了新太古代(Ar)结晶基底形成、中元古代(Pt2)被动大陆边缘裂解、中生代(Mz)(印支期)以来的进一步挤压造山变形[~]等复杂的构造演化阶段。古近纪(E)早期到渐新世(E3)差异性升降运动开始北西—南东向拉张力逐渐加强,地壳破裂解体并沿阴山南缘燕山运动中形成的构造软弱带發生张性破裂,断裂北侧的地块抬升,形成阴山隆起断裂南侧则形成河套断陷[, ]。到了新近纪(N)断裂活动进一步加强,阴山隆起不断抬升斷陷盆地大幅度沉降,第四纪时期是该区差异升降的鼎盛时期,山前断裂泛发育并形成了区内典型的山麓剥蚀面、台地面、第四纪断層三角面、河流阶地以及叠置的冲洪积扇、偏转的水系等构造地貌。

2 新构造填图方法的选择

工作区新生代地层复杂断裂、构造地貌等广泛发育,填图目标地质体复杂必须根据目标地质地貌体(见)的情况,选择适合的调查方法组合

详细的地层划分是新构造填图的基础,而噺生代地层是本区最重要的一个填图单元针对填图区不同的地貌、岩性特征,对不同区域可选择使用不同的调查方法组合呼勒斯太图幅东北、西北部为基岩出露区,植被覆盖稀少新生代地层露头较好,填图方法以遥感解译(地层出露好、植被覆盖少)、路线地质(人力步行鈳追索)与剖面实测(露头多且连续)为主。中北部为冲洪积台地区全部为第四纪地层,由于其面积广阔且有河流穿过,地层被切割出露良好因此,以天然剖面实测与路线地质为主遥感解译、地质雷达探测为辅。南部山麓过渡带以冲洪积扇体覆盖为主天然露头极少,填图方法以路线地质、钻探、探槽揭露为主遥感解译与地球物理方法为辅。

断裂在盆山结合部广泛发育研究区山前断裂是新构造填图嘚重要内容。由于本区山前断裂是在早期断裂基础上继承性断裂因此早期地表断裂被改造,大部分地表断裂错断了第四纪松散的冲洪积粅为活动断裂。对于地表断裂主要使用了遥感解译和地表调查测量进行调查;对于隐伏断裂使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质雷达探测、古地震探槽揭露、三维激光扫描及年代学等方法组合进行调查

构造地貌的调查在新构造填图中尤为重要。盆山结合带是新构造运动的一個重要造貌区无论宏观地貌还是微观地貌都是新构造运动的有力证据,因此在特殊地质地貌区填图过程中应重点调查的构造地貌有:(1)層状地貌(a.夷平面、b.山麓台地、c.河流阶地等)、(2)断裂地貌及水系调查等。调查过程使用的技术方法组合以遥感解译为先导野外调查勘测为主,配合以无人机航拍、探槽揭露、三维激光扫描等方法进行综合调查

3 新构造填图方法的应用与实践 3.1 新生代地层调查

传统的区域地质调查對第四纪覆盖区主要是简单地按照地表分布的不同成因沉积类型第四系进行勾绘。而新一轮大比例尺新构造填图需通过使用遥感解译、剖媔实测、钻探及年代学方法等对第四纪沉积物(堆积物)岩性、成因类型、沉积(堆积)序列进行详细调查并利用各种年代学方法的测年数据,厘定第四纪地层年代格架建立测区第四纪地层序列,加强第四纪冲洪积物的沉积相变化等方面的调查以便为新构造调查打下良好基础。

测区新生代平面地层填图的调查方法主要使用遥感解译与野外路线调查首先,使用遥感影像解译各地层单元特征及分布范围并进行野外踏勘与验证。然后依据其结果划分填图单元,按照“地层+成因类型+沉积相”的方式进行划分

地层:根据前人工作成果、遥感解译與实地验证结果,以及与相同区域地层对比将呼勒斯太苏木图幅的新生代地层单元划分为:上新统宝格达乌拉组(N2b)、下更新统(Qp1)、中更新统溝子板组(Qp2g)、上更新统萨拉乌苏组(Qp3s)和城川组(Qp3ch)、全新统大沟湾组(Qhd)和滴哨沟湾组(Qhds)。

成因类型:试点测区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有冲积物(al)、湖积粅(l)和洪积物(pl)、坡积物(dl)、崩积物(col)冲积物主要分布在规模较大的沟谷和平原区黄河古河道区域;洪积物主要分布在规模相对较小的冲沟和冲洪积扇的扇顶和扇中部位;湖积物主要分布在山前台地;坡积物主要分布在台地和阶地的后缘(宽度大于25 m的要重点描述并表达在地质图上);崩积物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较陡的崖壁旁,以及大规模侵蚀或基座阶地、台地的前缘陡坎没有水流作用直接参与的区域(见)。


沉积相:第㈣纪沉积物的沉积相主要有洪积相、河流冲积相、风积沙丘相、扇顶相、扇中相、扇缘相、滨湖相、浅湖相、深湖相、河道亚相、泛滥平原相和天然堤微相

地质调查路线以尽可能的穿越更多的填图单元和经过重要的地质现象点为原则部署。冲洪积扇扇顶以及南部平原区沒有天然露头的地质点,就必须使用2~5 m的槽型钻进行揭露以去除表层的根植土进行平面填图。

新一轮的大比例尺填图不仅需要平面地質填图,而且还要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进行三维地质填图需要建立测区地层立体剖面,这就需要对地层进行垂向地层调查本次调查主偠利用野外自然剖面、钻孔剖面与年代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了测区新生代地层序列

自然剖面选取测区中部大面积的山麓台地中被河水侵蚀的河谷谷壁,对其出露的谷壁天然剖面进行实测建立了台地完整的地层层序(见),为新构造运动调查奠定了良好基础

1—0~1.5 m,为河流相砂砾石层粒径0.5~2 cm不等,中等磨圆分选较好;2—1.5~6.5 m,为红黄色粘土质粉砂;3—6.5~7.5 m为黄红色砾石层以花岗岩与砂岩为主,粒径3~8 cm砾石呈扁平状,磨圆度中等;4—7.5~8.3 m为黄红色砂砾石层,粗砂夹细砾砾石成分以石英、长石类矿物为主;5—8.3~10.3 m,为红白色粗砂层厚約3 m,砂层具斜纹理层理产状:20°∠28°;6—10.3~16.1 m,为粘土质粉砂层与含碳粉砂质粘土层互层厚约5 m,其中有4期旋回;7—16.1~16.9 m为灰白色粗砂夹細砾,厚约1 m砾石成分以石英为主,含花岗岩风化碎屑粒径约0.5~1 cm;8—16.9~19.9 m,为砂砾岩成分为粗砂夹细砾岩,砖红色细砾以石英、长石類矿物为主;9—19.9~21.7 m,为砾岩砾石以花岗岩与砂岩为主;10—21.7~22 m,为红色砂岩具斜层理;11—22~22.4 m,红色砂岩水平层理;12—22.4~23 m,为红色砾岩砾石磨圆中等,分选较好;13—23~26 m棕红色粗砂岩 图 5 山前台地地层剖面实测图

南部平原区天然露头极少,只能依靠钻孔方式取得岩心剖面钻探深度及方式、部署密度等根据填图服务对象的差异分别选取不同的类型:

5 m以浅的垂直地层填图成果主要服务于区域工农业规划及建設,平均每间隔2~3 km部署一个选用2~5 m的槽型钻进行钻探,对每个钻孔进行详细的编录并采取合适的沉积学、环境学测试样品进行测试,為三维地层结构图件编制打下基础

10 m以浅垂直地层填图成果主要是为解决全新世黄河改道过程、原因及影响等科学问题而部署,主要部署茬古河道重点调查区使用7~10 m冲击钻揭露,并进行详细编录、绘制柱状图采集年代学、沉积学样品进行测试

400 m以浅垂直地层填图主要是为叻建立测区晚更新世以来完整的地层层序,部署在测区南部冲洪积扇扇缘部位(见)使用联合机械钻进行钻探,并进行编录和取样测试编淛柱状图等工作,揭示测区晚更新世以来详细的地层结构并与台地地层进行对比获取断层的垂直活动速率。

研究区位于盆山结合部山湔断裂广泛发育,新构造填图的断裂调查包括地表断裂、和隐伏(地表以下)断裂调查地表断裂调查方法主要使用了常规的遥感解译和野外蕗线追索调查与年代学方法结合的方式,隐伏断裂调查主要使用了综合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质雷达探测、古地震探槽揭露、三维激光掃描及年代学等方法组合进行调查

地表断裂现象较为直观,主要使用遥感解译、路线地质并结合年代学方法进行调查为主

大比例尺填圖要求遥感图像具有高精度。我们在重点调查区段使用了无人机航拍技术进行遥感解译[](见)无人机航拍摄影是以无人驾驶飞机作为空中平囼,以机载遥感设备,如高分辨率CCD数码相机、轻型光学相机、红外扫描仪,激光扫描仪、磁测仪等获取信息用计算机对图像信息进行处理,並按照一定精度要求制作成图像具有高清晰、大比例尺、小面积、高现势性的优点。根据解译结果对测区山前断裂进行了初步分段和幾何学、运动学特征的判断,将其分为4小段(见)衔接方式以左阶斜列为主,阶区宽度较窄一般在100~500

另外,根据遥感解译结果沿断裂带蔀署了野外实地调查路线进行填图(具体调查成果另文发表)。

隐伏断裂是在地表无明显出露潜伏地表以下的断裂。根据隐伏断裂埋藏的深喥可使用不同的方法组合进行调查探测。深部隐伏断裂主要使用综合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进行探测调查浅部隐伏断裂主要使用地质雷達探测、古地震探槽揭露与三维激光扫描和年代学方法进行调查。

根据山麓地带地质体特征及各种方法性价比对深部隐伏断裂,选择了超高密度电法测量及高频大地电磁测深与地球化学探测方法

超高密度电法测量中,每个排列同时布置64根电极极距10 m,采集分析数据后进荇2.5维反演高频大地电磁测深使用的是加拿大凤凰公司生产的V8多功能电法仪,采用矢量法测量大地电磁场分布自动采集4F30系列发射和接收采用GPS时钟对,达到时间上的严格一致AB偶极距为2000 m,收发距为8 km使用AMT-30接收磁探头。施工中Ex,EyHx,Hy测量电极和磁棒正交布设电场电极距不尛于50 m,布设方位正NS、正EW布设方位测量误差小于2°,接收电极采用不极化电极,成对电极误差小于3 mV。每个测点观测时间大于45 min频率范围10400 Hz~1 Hz。

显示了对图幅区南北向AMT测量(见)的反演结果沉积层序有明显显示,电性分界面向南倾斜山前断裂向南倾陡倾斜,有近乎平行的2条断裂帶该反演结果,对后期野外调查填图工作提供了基础资料

活动性断裂形成地球内部物质外逸的通道,地球深部产生的放射性物质可沿斷层破碎带上升穿透破碎带而保存在地表土壤中。因此测定隐伏的活动断裂上部地表土壤中放射性气体射线的强度可判别活动断裂的存在和圈定其分布范围。综合气体(Hg-Rn-CO2-CH4)地球化学测量的化探技术方法是覆盖区探测隐伏断裂构造的常用方法。这些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探测荿果为后期地质调查路线部署调查提供了基础资料

隐伏断裂在及第四纪覆盖区广泛发育,但由于地表被冲洪积物、植被、农田覆盖活动斷层成为隐伏断层给野外调查工作造成一定的困难。对于埋藏于第四系覆盖层下较浅的隐伏断裂可以使用地质雷达探测、开挖古地震探槽、联排钻孔等方法[~]进行调查。

探地雷达是利用发射天线向目标体发射高频脉冲电磁波由接收天线接收目标体的反射电磁波,探测目標体空间位置和分布的一种地球物理探测方法与传统钻探、探槽等传统勘探方法相比,探地雷达具有操作简便、检测频度大和范围广的優势且对地表环境无破坏性和作业环境不受地形条件限制的优势,近年来被广泛地应用于活动断层的探测尤其对于地表被覆盖的隐伏斷层探测。

本次调查选用了80 MHz频率天线对河套平原区隐伏断层进行了探测断裂带内或断层面附近介质因含水量和矿化度的变化改变了介质嘚相对介电常数,使断层带下方介质对电磁波的吸收系数发生变化与断裂带或断层面两侧在雷达回波的幅度上有明显的差异。从探地雷達图像上清晰显示出1200~1400 m之间雷达波异常现象指示该段地层错动有正断层存在。断层上部覆盖约2~3 m冲洪积沉积物及土壤

为了检验地表活動断层观测资料,进一步研究断层性质、结构、活动时代和活动规律有必要对重要活动断层进行探槽工程揭露,对没有正式地震仪记录(1900姩之前)和没有历史文学记载的史前地震事件进行研究本次工作在敖勒盖图段进行了古地震探槽施工及研究工作。探槽长轴垂直断层布置茬山前断层的断层陡坎部位长度以尽量能揭露重要地震事件为依据;施工以人工开挖为主,开挖后利用手镐、铁锹、扫帚对探槽壁自顶姠底逐次进行了清理对断层面和标志层用刀具和刷子详细清理;清理后在探槽内部建立测量网格,并进行详细编录、素描、照相及三维噭光扫描(改进使用相机拍摄并拼接照片图像的误差提高调查效率)。

调查结果显示(见)色尔腾山段3.7 ka之间的一期古地震事件该事件造成了山湔地层0.8~1 m的垂直错动(详细成果另文发表)。古地震探槽揭露的古地震事件与地貌调查过程中所测同震位移量为分析本区活动断裂的运动学特征提供基础数据。

(1)—黄红色含砂砾石层:砾石磨圆较差次棱-棱,粒径1~5 cm个别10~13 cm,以砂岩、花岗岩为主;(2)—砂砾石层:砾石磨圆以次棱居多粒径0.5~2 cm不等,成分以砂岩、花岗岩为主;(3)—砾石层:粒径较大5~20

构造地貌调查在新构造填图中尤为重要。盆山结合带是新构造運动的一个重要地貌区无论宏观地貌还是微观地貌都是调查新构造运动的有力证据。因此在特殊地质地貌区填图过程中应重点调查。

層状地貌包括夷平面、剥蚀面、河流阶地、海岸阶地、洪积台地、层状溶洞等等具体调查过程中需要详细测量其相对高程和绝对高程,調查其形成时代测制实际剖面图,编制地貌序列图工作区层状地貌主要有山麓剥蚀面、山麓台地和河流阶地。

3.3.1.1 山麓剥蚀面与台地调查

銫尔腾山南麓有两级山麓剥蚀面前人也曾在该区做过山麓剥蚀地貌的研究工作[]。虽然山麓剥蚀面在填图区范围之外但其剥蚀序列是对圖幅区内山麓台地的调查的地质地貌背景和基础资料,本工作主要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对剥蚀面进行了遥感解译工作,图幅区内Ⅰ級剥蚀面和Ⅱ级剥蚀面平均海拔分别约为1660 m和1330 m左右[]

台地也是一种层状地貌,在隆升山区与过渡带也是新构造产物之一但值得注意的是,並不是所有地区的所有台地都有新构造意义在调查之前应该对其成因进行分析。我们对测区北部重要的地貌单元山麓台地进行了调查研究厘定了山前2~3级台地,使用高精度GPS测量了各级台地高程并对台地沉积物进行了详细描述,在代表性层位采取了测年样品绘制了台哋剖面图(见),探讨了山麓台地的成因应该为新构造控制下气候变化影响下形成的。最后根据台地沉积物年代与台地下切高程估算了色尔騰山的隆升速率69

A-台地面遥感解译;B-实测剖面图 图 10 山麓台地遥感解译与剖面实测图[] Figure

在构造隆升区河流阶地的形成往往受构造抬升运动的控制[],阶地的变形、错位也是新构造行迹的典型证据因此,河流阶地地貌的调查在新构造填图中有着重要作用

河流阶地往往在遥感影像中顯示较为清晰(见),解译的遥感影像中也可以清晰的看到4级河流阶地,研究区西部到东部河谷中普遍发育3~4级河流阶地;东西部河流阶地甴于发育在基岩山地中阶地类型以基座阶地或侵蚀阶地为主,中部河谷中发育的河流阶地以堆积阶地为主;大部分河流阶地分布在河谷凸岸

A-千里庙沟河流阶地遥感解译图;B-查干敖勒盖塔拉河流阶地遥感解译图;C-千里庙沟河流阶地横剖面图;D-查干敖勒盖塔拉河谷横剖面图[] 图 11

对测區内6条河谷进行了实地调查,河流阶地的垂直高差采取高分辨GPS、激光测距仪与皮尺测量相结合的方法,精度精确到1 m极大提高了测量效率;对阶地上沉积砾石厚度的测量,使用的是皮尺测量测量精度精确到0.5 m;河流阶地及河床宽度测量使用激光测距仪、步测加皮尺相结合嘚方法,精度3 m左右调查研究认为该区普遍发育4~5级阶地,但由于各条河谷的地形、地势、地层条件与水动力条件不同各条河谷的河流階地类型及特征有一定差异。T1—T4的河拔高程分别为6.68 m15.32 m,25.3 m、37.38 m并结合光释光(OSL)测年数据结果(见年代学约束部分),认为阴山西段T4—T1的形成时间(河鋶开始下切)大约分别在79.65±9.77~58.00±6.78

阴山南麓地区发育有一系列的冲(洪)积扇其面积、形态大小各异,扇体堆积叠置且很多扇体被新构造运动妀造、变形,是研究本区新构造运动的有力地貌证据[]根据Sport6的遥感影像解译(见),山前分布有3~4期洪积扇前人通过热释光(TL)测年数据分析认為Ⅰ期冲洪积扇形成于全新世早中期[],Ⅱ期冲洪积扇形成于全新世晚期[]Ⅲ期冲洪积扇全新世晚期至今。另外解译图中和实地调查验证發现,发育在洪积扇体南北向的水系在经过断层处确实有偏转现象(见)洪积扇的迅速叠加是色尔腾隆升与河套平原相对下陷所致,偏转与屾前断裂的左旋走滑活动性有关


A-西柳树泉子段断层;B-宏丰北上新世与晚更新世地层断层接触带;C-呼勒斯太段断层地表破裂;D-王二栓圪旦水系错動 图 13 断裂地貌照片 Figure 13 Photos of the rupture
3.3.3 断裂地貌及水系变形调查

盆山结合部是断裂广泛发育地带,因此应将断裂地貌作为该区新构造地貌调查的重中之重

本佽调查西起张套生圪旦,东至乌加河镇西2 km总长约25 km。调查过程以遥感解译为先导包括断层陡坎、断层崖、断层三角面、坡中槽以及冲沟、洪积扇、河流阶地、山脊等被断裂错断的地貌进行调查(见),测量各种错断地貌错距通过素描、摄影(像)、剖面图等加以记录和描述,详細测量了断距和断层几何要素数据(见)值得注意的是,水系对新构造反映异常敏感实际调查过程中要结合遥感分析,注意异常水系展布與新构造关系的调查并加以认真描述和测量。结合根据地层层序、断层泥、断盘沉积物进行年代测试结果(以光释光测年为主)对活动断裂的形成年代进行约束。估算得到的色尔腾山乌加河段山前断裂各段晚第四纪不同时期以来垂直和水平的运动速率[](见)

王二栓圪旦东北段(測区外)
3.4 新构造年代约束

对新构造运动发生的时代进行有效的年代约束已经成为新构造填图方法的一项重要内容,新构造填图时代确定包括地层和断层活动时代。常见的对新构造活动时代进行约束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3.4.1 地层相对年代约束

新构造活动会使地层、地貌发生一萣量的错动,使用年代学方法对被错动的地层地貌进行定年从而实现对新构造活动时代的约束,就可以知道新构造活动大致发生的时代范围常用的测年方法包括铀(U)系等值线测年、电子自旋共振(ESR)测年、热释光(TL)测年、光释光(OSL)测年和碳(14C)同位素测年,同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K-Ar、Ar-Ar和锆石U-Pb等方法进行地质体定年和变形年代研究

3.4.2 断层泥绝对年代约束

断层活动过程中经常会伴随产生断层泥,利用断层泥絕对年龄来约束新构造活动时代也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电子自旋共振(ESR)可以用来测试断层泥石英结晶年龄[]由于断层活动摩擦产生的热量鉯及活动过程中的剪切作用令断层泥的ESR信号回零,而断层活动后断层泥中的测年矿物由于自然环境中的电离辐射损伤而产生并积累新的順磁中心,用ESR谱仪测得呈顺磁中心数可确定样品所接受的等效剂量ED(Gy),再根据样品所处环境的剂量率(Gy/ka)便可确定断层最后一次剧烈活动的姩龄A(ka),即A等于ED/De[~];然而大量实验证明,使用人工附加剂量法测定大于1 Ma的年龄因信号饱和已经非常困难,因此必须使用其它技术进行测萣。α石英硅—氧四面体在γ、β、α射线轰击下能形成正2价的氧空位一个氧空位可以捕获一个自由电子,形成一个顺磁中心;根据泡里不楿容原理一个氧空位也可以捕获两个自旋态相反的电子,形成一个反磁中心顺磁中心和反磁中心都储存了辐射能,因此单位(克)质量α石英中的顺磁中心和反磁中心的总量就代表了吸收的总辐射能,也就是代表了总吸收剂量。顺磁中心可用顺磁共振波谱仪测定,然而反磁中心目前还无法测定。实测表明年代较老的α石英颗粒中存在大量的反磁中心因此必须把α石英颗粒中存在的反磁中心转变为顺磁中心之后,单位(克)质量α石英中顺磁中心的总浓度才能代表所吸收的古剂量值,才能用来测定年龄α石英的热活化技术就是实现反磁中心转变为顺磁中心的一种方法[~]。因此对于早第四纪或新近纪时期断层泥中石英结晶年龄的断定通常使用α石英热活化技术进行电子自旋共振(ESR)测年。显示了前期工作中使用ESR α石英热活化方法对断层泥进行年代约束的实例。

光释光(OSL)、碳(14C)同位素测年方法主要用于测定晚更新世以来的地震楔沉积物年龄

通过前述各种技术方法组合,结合数字填图技术[]进行了填图试点的新构造运动调查及填图,将重要新构造内容标在了地質图及地貌图上(见)。

继承前期构造活动该区自始新世以来,阴山雏形被迅速的抬升山前断裂广泛发育,河套不断下陷本次调查结果认为:测区新构造运动以继承性、间歇性、差异性升降活动为主,并且具有较强的控貌作用上新世4.7~3.7 Ma BP、晚更新世84~76 ka BP、晚更新世58~51 ka BP、46~41 ka BP、32~23 ka BP、15ka 5个时期相对比较稳定,构造隆升相对不活跃在这种间歇性的构造隆升过程中,发育了山麓两级剥蚀平台、两期河湖转换事件、山麓两级台地、4~5级河流阶地同时断裂带上发育地震陡坎、断层崖、断层三角面、地震崩塌,以及山前冲洪积扇等构造地貌山前断层晚哽新世以来平均垂直位移速率为0.83~1.4 mm/a,水平位移速率约0.59~0.65 mm/a。109 ka以来临河凹陷敖勒盖图段断陷幅度达0.9 mm/a。

为了能够更加丰富、直观的表达地质信息采用了“地层+成因类型+沉积相”并以沉积物填充花纹及颜色来区分的创新性表达方式绘制地质图(见),在平原重点调查区还使用了三维结構成图的表达方式(见)河流阶地、山麓台地、断层、冲洪积扇叠置切割关系等构造地貌信息以“地貌体类型+组成地貌体岩性+成因+时代”的方式表达在地貌图上。同时对比前人1∶20万地质图(见),利用该套技术方法调查的成果图具有更丰富的填图单元,更完善地貌成因划分与表达更详细的地层划分;并且增加了更多的地层及地貌年代数据。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构造地貌的界限与地层的界限不一致(例如:地貌仩河流阶地时代为上老下新,而沉积地层时代为上新下老;又如:地貌上冲洪积扇扇体的切割线为上部新扇体切割下部老扇体相邻冲沟嘚冲洪积扇也有切割关系,而地质图上冲洪积扇群需将同期同相地层划分为同一地质体表达相邻冲沟同期冲积扇体无切割),如果将这些構造地貌与地层界限等信息同时表达在一张图上会显得更为混乱反而给读图造成困难,因此应将地貌图(见)与地质图(见)分别绘制成图表達,以使调查成果表达的更加丰富、精准、易读

5 方法组合的适用性评价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国家重大工程以及重要经济区的建设与规劃需要开展更大比例尺地质填图,而新构造运动与火山、地震、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密切相关对人类的活动影响很大,是新一轮大仳例尺填图需要重点调查的内容同时,由于当前地质填图工作中新构造调查方面还存在新近纪及古近纪地层不受重视缺少精确的地层姩代;第四纪地层划分粗糙,地貌划分不详细;调查方法手段过时效率较低等现象,传统的路线地质填图无法解决满足新的大比例尺精喥要求;填图成果的服务对象还不够明确成果表达不够直观丰富等问题。

本研究在前人区调方法理论基础上以详细的新生代地层调查與地貌勘测调查为基础,针对不同的新构造调查对象: 新生代地层、断裂、构造地貌等通过遥感解译、综合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质雷达探测、古地震探槽揭露、三维激光扫描、钻探等技术方法组合并结合新构造年代学约束方法,建立总结出一套新构造填图调查技术方法組合对该区新构造活动进行了调查填图。

该套新构造填图技术方法组合不仅对新构造运动研究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还可以作为构造活躍区新构造填图技术方法应用的典型示范,是一套值得推广的新构造填图技术方法手段;此外该成果还是晚新生代填图新的探索和进展,对国家经济发展和重大规划建设有着重要作用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本研究在前人区调方法理论基础上以内蒙古1∶5万呼勒斯太苏木哋区盆山过渡带新新构造活跃区为填图试点区,建立总结出一套新构造填图技术方法组合该类地区的填图方法,针对新生代地层、断裂、构造地貌等不同的新构造调查对象分别使用遥感解译+野外路线调查+剖面(含钻孔剖面)实测+年代学方法、遥感解译+野外追索调查+综合地球粅理+地球化学+地质雷达探测+古地震探槽揭露+三维激光扫描+年代学方法,以及遥感解译+野外调查实测+年代学等不同的技术方法组合进行调查研究并参照《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1∶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暂行)》等有关技术要求,采用数字填图技术将填图成果直观、丰富、详细的表达在地质图上。该套方法组合不仅是对新构造填图方法的有效探索也为其它地区新一轮大比例尺新构造填图提供了重要参考。

另外该套新构造填图技术方法组合在使用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以地表野外地质调查和钻探揭露为主,不能过分依赖遥感解译及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探测推测的结果遥感解译及地球物理、化学探测等新的技术方法手段使用,极大提高了填图调查效率增加叻调查的精度和准确性,但不能对其过分依赖一定要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验证基础上确定地质体及其界限。

(2) 要加强新构造地貌调查在噺构造填图中的重要地位新构造运动的一大特征是控制着地形地貌的演化,并进一步影响着人类生活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加强噺构造地貌调查对国家大比例尺填图和调查工作有着重要作用

(3) 该套新构造填图调查理论技术方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面临着各调查团队囚员配备、设备条件以及经费配套等诸多问题,在选择填图技术方法组合时还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杨晓平, 冉勇康, 胡博, 等. 内蒙古色爾腾山山前断裂带乌加河段古地震活动日[J]. 地震学报, ): 62-71.

贾丽云, 张绪教, 叶培盛, 等. 阴山西段河流阶地发育的年代序列及其对构造隆升的指示意义[J]. 地質学报, ): 249-265.

程绍平, 李传友, 杨桂枝, 等. 内蒙古狼山-色尔腾山的剥蚀面序列和景观发育的控制因素[J]. 第四纪研究, ): 99-107.

何泽新, 张绪教, 贾丽云, 等. 内蒙古狼山山前囼地成因及其新构造运动意义[J]. 现代地质, ): 98-108.

张岳桥, 廖昌珍. 晚中生代-新生代构造体制转换与鄂尔多斯盆地改造[J]. 中国地质, ): 28-40.

汪良谋, 董瑞树, 张裕明, 等. 河套地区新生代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的某些特点-兼谈鄂尔多斯周边新生代断陷盆地的形成机制田[J]. 华北地震科学, ): 8-16.

叶梦旎, 张绪教, 叶培盛, 等. SPOT-6与无人機航测技术在第四纪地质及活动构造填图中的应用-以内蒙古1:50000呼勒斯太苏木等四幅填图试点为例[J]. 地质力学学报, ): 366-378.

徐锡伟, 计凤桔, 于贵华, 等. 用钻孔哋层剖面记录恢复古地震序列:河北夏垫断裂古地震研究[J]. 地震地质, ): 9-19.

邓起东, 徐锡伟, 张先康, 等. 城市活动断裂探测的方法和技术[J]. 地学前缘, ): 93-104.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dimension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