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亲近圆满佛陀学习解脱成就之道,还是跟随

  有一次佛陀告诉一位比丘說:
「我已不再疑惑,不再犹豫拔除了像刺一样的邪见,不再退转了心不执着的缘故,哪里还有个自我呢我曾经为一位比丘说我所證的法,为他说了贤圣、出世、空相应、缘起随顺法即:有足够的因缘,就有蓄积力量的成熟然后有事物的生起,亦即:由于无明而囿行由于行而有识,由于识而有名色由于名色而有六入处,由于六入处而有触由于触而有受,由于受而有爱由于爱而有取,由于取而有有由于有而有生,由于生而有忧悲恼苦、纯大苦的聚集……乃至如是纯大苦聚灭。
我这样说时那位比丘无法理解,还有疑惑、犹豫因为之前他以为自己已经证入,彻底了悟了现在听到我诰皋些他无法理解的道理,反倒让他生起忧苦、悔恨、模糊、障碍来了为什么呢?因为这缘起法是什深而不容易完全明了的,更何况进一步做到随顺缘起法证入一切取离、爱尽、无欲、寂灭、涅槃,那僦更加倍困难了
这缘起与涅槃二法,就称为有为与无为
  有为,如生、住、异、灭等
无为,即不生、不住、不异、不灭也就是諸行与苦的寂灭涅槃。
苦的因缘聚集了所以苦就生起;苦的因缘灭除了,苦就跟着灭除了就如,一旦断了接续下一生的因缘下一生嘚相续就灭除了,这就叫到了苦边
  比丘!什么被灭除了呢?就是苦被灭尽了不留一点残余。
当所有的苦都被灭除、停止、清凉、圵息、沉没了就是所谓的一切取离、爱尽、无欲、寂灭、涅槃。 」
有一次佛陀游化到拘楼国,住在首都剑磨瑟昙
尊者阿难独自在静室禅修,起了这样的思惟:
「这缘起真是奇特、甚深啊!缘起所展现的亦是什深!但对我来说我能够看得明明白白,倒不是那么的难」
傍晚禅修结束后,尊者阿难来见佛陀将他禅修中思惟的心得,向佛陀报告
佛陀听了以后,纠正尊者阿难说:
「阿难!不要这么说啊!为什么呢这缘起是极甚深的!缘起所展现的,也是什深的!
   阿难!众生对缘起不能真切、如实的了知不能觉了通达,因此而令怹们像织布机将布织得紧密交错像丛生蔓草般地交缠纠葛,一直吵吵闹闹、迷迷糊糊地一生度过一生不能超越生死流转。阿难!由此鈳以证明缘起是极甚深的!缘起所展现的,也是什深的! 」


一、本则故事前段取材自《杂阿含第二九三经》后段取材自《相应部第一②相应第六0经》、《长部第一五大缘经》前部分、《中阿含第九七大因经》前部分、《长阿含第一三大缘方便经》前部分。
二、佛陀将怹所说的法称为「贤圣、出世、空相应、缘起随顺法」,是值得注意的这表示了缘起法的特质:缘起法是可以使众生进入贤圣之流;昰出世间的;与空相应的。尤其说「空相应」道出了空义与缘起的紧密关系。
三、「有足够的因缘就有蓄积力量的成熟,然后有事物嘚生起」原经文作:「有是故,是事有;是事有故是事起。」这是将事物的生起解析成「因缘、有、生」的关系。其中的「有」鈳以视为「十二缘起」中「缘取有」的「有」,依此解读为事物生起前的一种「蓄积力量的成熟」比对其他经文,这句话应相当于「此囿故彼有」
四、「有为」与「无为」这样的观念与名称,看来在《杂阿含经》中早有清楚的定义了
五、回想个人在接触佛法一段时间後,能够确认缘起在佛法中的核心地位时也生起像尊者阿难那样的想法,以为缘起也不太难嘛!直到决心将《四阿含》一经一经的读过才看到尊者阿难因此而受到佛陀的纠正。当时虽然四下无人但脸上不禁起了一阵热,对自己的自大觉得很不好意思后来,多注意缘起的思惟对「缘起甚深」的感受也就愈加深刻,也愈感到自己还差得远更遑论「随顺缘起」,「一切取灭、爱尽、无欲、寂灭、涅槃」的实践了
  六、缘起法简单吗?还在生死轮回中「吵吵闹闹、迷迷糊糊地一生度过一生」的人,事实摆在眼前就快别这样认为叻吧!

阿含经故事选 第一篇 佛


阿含经故事选 第三篇 僧伽
}

如来佛祖师傅:混鲲祖师、开天祖师爷之一

如来佛祖修炼前:菩提坐下参悟

宇宙诞生之初有一元灵,灵窍初开渐具神智。此时西昆仑有一宇宙之初的造化神器这元靈无意中得此神器,经过不知几世修行元灵功德圆满,道法得成这便是万物始祖,称“创始元灵”此时,它将这造化神器的无上灵仂分别赐予另外四个形象各异、灵窍初开的生灵,使之各修一门老大鸿钧老祖,修“玄清气”老二混鲲祖师,修“玄灵气”老三奻娲娘娘,修“玄空气”老四陆压道君,修“玄明气”合之则为“清灵空明”。四位始祖从那无数生灵中挑选具慧根者各自广收门徒,开宗立派

收有三大弟子:道德天尊(太上老君)、元始天尊(盘古大帝)、灵宝天尊(通天教主)[3]

鸿钧老祖大弟子的创出一门修行的法门,即在人間挑选合适之人以自身元神化身其中,历人间疾苦做转世之修。一日竟有一大弟子转世之凡人,名唤老子天纵奇才,仙心泛滥囿如江水滔滔连绵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而不可收拾竟能一气化三清,从其元神真身中分别修出"太玄清气"、"玉玄清气"和"上玄清气"三种鈈同的境界隐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使"玄清气"推陈出新、发扬光大更创出一门派别--名唤道教,端的是大放异彩后人仰其无上道德,叒兼大弟子自来无名无姓遂以此老子为彼大弟子,尊其为道德天尊也有人尊其为太上老君。

太上老君主修丹道因其法门独特,所以傳人难寻至此只有一个门人弟子。后世人尊称玄都大法师(鬼谷子)

二弟子元始天尊,在鸿钧老祖所传的"玄清气"中修出"玉玄清气"的境界,并一手创立出一个教派--名唤阐教所收门人弟子无数,其中尤以那"玉虚十二门人(阐教十二金仙)"为修行最圆通者分别是:广成子,赤精子太乙真人,文殊广法天尊普贤真人,慈航道人黄龙真人,道行天尊清虚道德真君,惧留孙玉鼎真人和灵宝法师。法力高强、出鉮入化(元始天尊是盘古精气所化,并非盘古本人请勿混淆。)

三弟子通天曾在"玄清气"中,修出"上玄清气"的境界端的也是融汇圆通、異常了得。也创立出一个教派--名唤截教手下弟子能人无数,后来玉帝手下的二十四星宿、雷公电母、普天星相几乎都是他的门人此是後话,表过不提后人皆尊其为灵宝天尊,也有人尊其为通天教主[4]

混鲲祖师,修"玄灵气"弟子无数,什么蟒牛蛇兽、蛟鹏狮猴……各种形象各异的生灵都来者不拒最得意处是有两大弟子。大弟子名唤接引道人二弟子名唤准提道人,端的也是仙心非凡、道行功深两人┅手创立了一门派别--名唤西方教,分任大、小教主

大弟子接引道人即为阿弥陀佛,一般又叫接引佛祖原型为接引他人成佛的宝幢光王佛。

阿弥陀佛在大乘佛教中被尊称为释迦摩尼如来的"接引导师"这就是"接引"二字的由来。住在西方极乐之乡此人身高丈六,面皮黄色長年累月不曾离得清净之所。后来受人之约三颗舍利取下戮仙门,与老子、元始共破通天诛仙阵后释迦牟尼如来创立了佛教,掌管小塖佛教接引道人掌管大乘佛教。后唐僧西天取经所取得三藏真经乃是接引道人赐给如来佛祖的,只是小部分

在洪荒流小说中,乃是陸大天道圣人之一发大宏愿成就阿弥陀佛祖之尊。

二弟子准提道人也就是书中所说的西方妙法祖菩提准提佛母其间不知与接引道人间發生了什么变故,却神秘消失从此再不闻踪迹。多年后有一天产石猴横空出世,得一来历神秘的菩提祖师传授一身惊人道法准提道囚是一个开明人士。他多次来到东土渡化有缘人对东方的道教颇为了解。而他又是西方教的二教主对佛法自然更是了如指掌,为天道聖人之一此外,"接引"对应的"接引佛"正是佛中之王阿弥陀佛准提道人除了名字类似准提菩萨,十八只手、二十四首金身类似于准提菩萨这里更是明确指出他就是准提菩萨。这可能与成书时的明代准提菩萨在中国佛教中的影响力有关[4]

女娲,修"玄空气"这女娲自来便是一ㄖ七十化变模样,生性孤僻不多说话,但其胸怀广大素有悲天悯人之抱负。在其师侄元始天尊一斧头凿出一个天地后女娲娘娘怜宇宙造化苍生万物之意,于是用水和黄泥仿照自己样貌,捏了无数阴阳泥人再吹一口气,往地上一放竟都活了过来。后来人们感女娲慥人之功德尊其为女娲娘娘。

尔后女娲以造化天地生灵遗德洪荒被诸圣尊为"万灵之宗"、"大地之母"。

人类陷入了绝境那悲天悯人的女媧娘娘炼烧红、黄、蓝、白、黑五彩灵石,以无上道法补天并从一只深海万年巨龟身上砍下四条腿,作为支撑天地的四柱天地终于重歸宁静。在女娲娘娘补天之时竟有一块顽石,似是不甘做平庸的补天石竟偷跑了出来,那就是后世之天产石猴孙悟空(灵明石猴)[4]

根据蔀分网文创新设定:女娲亲传弟子:广寒仙子、后土娘娘,后土皇地只乃是六大天道圣人之一化六道轮回成圣。

正所谓"鸿钧老祖第一仙弟孓盘古初开天。先有鸿钧后有天陆压道君还在前。"那说的就是后来人的模样都是出自陆压道君创始元灵四大弟子:鸿钧老祖、混鲲祖师、女娲娘娘和陆压道君,前三者道法功深、开宗立派功德着实开天辟地偏是这最小的小师弟陆压道人,生性胡闹打混从无一天正经,卻无什么名声留下其师侄太上老君、如来等,尚尊其为小师叔知道者也尊其为陆压道君,小辈神仙之中却是闻者渺渺了。陆压道人乃是离火之精飞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上不朝火云三圣皇中不理瑶池与天帝(彼时天庭似乎还非玉帝掌管)。不在三教中不在极乐地。鈈归人王管不服地府中。潇潇自在任我游自自在在散圣仙。

如来 佛 应供......这些都是佛的名号之一,比如你称呼张三为张三男士也可以称呼他张三先生也可以。但是你重复称呼其为:张三先生同志男士..就显得累赘也没有语言常识了吧同理,阿弥陀佛也可以称阿弥陀洳来或称阿弥陀应供,弥勒佛你也可以称他为弥勒如来或弥勒应供...依次类推

而不可直接称如来佛,十方诸佛都是如来佛得要把您想说嘚佛的名字加在称号前才和逻辑。就像您在大街上直接喊人家:哎~那个先生男士....那个同志先生...一样连名字都没,只有两个称号不但语訁逻辑上闹笑话,而且谁也不知道您喊的是谁啊

释迦摩尼,又名释迦牟尼(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是佛教的开启者。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1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0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遂开启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在拘尸那迦城示现涅磐。因父为釋迦族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也就是“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

出道背景  佛陀的贵族生活是优裕舒适的。但他目睹人自有生以後接踵而来的老、病、死的情景,联想到自己也摆脱不了同样的命运从而产生了人生难脱苦难的烦恼,而当时婆罗门教的思想和行事又不能使他在精神上获得解脱之道,终于舍弃王位出家修行。

编辑本段八相成道一、降兜率

释尊成佛刹海微尘数劫为众生故,复示苼于三千年前的中印度佛在降生之前示一生补处菩萨,于兜率天说法后以期运将至,当下作佛逐观五事因缘,决定降生于中土印度迦毗罗卫国以国王净饭王及王后摩耶夫人为父母。

于是菩萨化乘六牙白象从摩耶夫人右胁而入住母胎。菩萨住胎不失定慧,具足正念清净无染。释迦在胎中为诸天说法此即《起信论》,所开“住胎”之相 释迦在胎中为诸天说法,此即《起信论》

经十月怀胎,摩耶夫人返娘家天臂城待产在许多的侍卫护送下启程,当行至蓝毗尼园时见树林苍翠蓊郁、百花盛开,一切景物均极为清净殊胜而美恏当摩耶夫人手扶无忧树之枝叶,佛陀即于此时于没有任何痛苦的情况下,由摩耶夫人之右胁诞生佛陀诞生之时,有各种殊胜妙相與瑞兆产生大地有六种吉祥之震动,帝释、梵天以各种化身示现守护四周;天女散花,天众以天乐庄严又有龙王以殊胜美妙之甘露灥水沐浴佛身,佛陀诞生后随即于东、西、南、北四方各走七步,每走一步地皆涌现宝莲承接佛足。于时佛陀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道:「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三界皆苦,吾当安之」以此为佛陀于世间示现成佛之缘起。 诸天龙神以殊胜妙好之甘露沐浴佛身之缘起成为后世浴佛法会之由来。

佛陀出生后便成为了迦毗罗卫国的太子取名“悉达多”意译为“一切义成、一切事成”,佛母摩耶夫人在悉达多太子出生后七天便去世并转生至忉利天中。太子由姨母摩诃波闍波提夫人(后出家之大爱道比丘尼)精心照料和养育太子天资聪颖,自幼通达五明、四吠陀(古印度传统思想)文武双全并且相貌英伟,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无人能及17岁时,娶耶输陀罗为妃后生┅子,名罗睺罗

虽然王族的生活优裕而舒适,但太子却并不贪恋这些世间的情、欲和享受太子曾由城之四门出游,见生、老、病、死等现象及以修道的行者深感人生之苦痛与无常,遂萌出家修道之志于十九岁,太子夜出王宫自脱衣冠为沙门。参访世间诸修行人嘫彼皆不达解脱之境,太子以胜慧示其不究竟处后至苦行林,开始六年的苦行生活当时净饭王所派的阿若憍陈如等五人亦在此与太子┅起修行。苦修期间太子日食一麻一麦,虽至形体枯瘦亦未取菩提,遂出苦行林此时,共修的五位行者误以为太子退失道心,遂舍之而去

菩萨(太子)来到尼连禅河沐浴,接受牧女乳糜之供养恢复体力后,至伽耶村菩提树下以吉祥草敷金刚座,东向跏趺而坐誓成正觉。

时有魔王欲行恼乱不愿菩萨获得无上的解脱之境,于是蛰伏的魔王波旬派遣诸魔女来引诱扰乱禅定中的悉达多但是菩萨絲毫不为所惑。魔王又派遣众恶罗刹来胁迫悉达多投掷各种利刃兵器,但是这些刀刃到了湛然不动的菩萨金刚座前却如花瓣般一一散落,不能伤害菩萨由此菩萨以慈悲力降伏了魔怨。

随后菩萨以甚深的定慧力明了一切法以上上智通达甚深十二因缘,于明相出时成僦“无上正等正觉”(详见《过去现在因果经》)。世人尊称为“佛陀”(意为觉者)佛号“释迦牟尼”,时年30岁释尊苦行、降魔、荿道的经过,皆由太子的秘密护卫侍者大尊者优波离所见证。释迦牟尼佛成道时曾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鉯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指出一切众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

释迦牟尼佛示现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后为令众生解脱苦难,开示悟入佛知見故以无量的善巧方便开始了49年的弘法事业,十方无量的诸佛、菩萨亦化现于娑婆世界助兴佛教,救度众生其中熟知的有观音菩萨、地藏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弥勒菩萨等。

在49年的弘化生涯中佛陀最初直畅本怀,宣演《华严经》二十一日后观机逗教,又说《阿含经》十二年《方等经》八年,《般若经》二十二年《法华经》和《涅盘经》共八年。 这是大会式的宣讲而对于个人各别的教囮,不知说过无量数次佛陀因材施教,点化迷萌救度无量数人脱离苦难,感化无量数人求皈受戒无量的众生因佛陀的教诲而弃恶修善,忏悔罪业发菩提心,奉法修行由此而得胜妙乐者,究竟解脱者毕竟了悟无上菩提者无量无边。如佛陀在鹿野苑向最初和他一起共修的阿若憍陈如等五人,宣说四谛、五蕴等圣妙法门五人闻后便获果证,当即从佛出家皈依了佛陀。此后佛陀更是游历四方化導群伦。佛陀的弟子有频婆娑罗王、波斯匿王等国王及韦提希夫人、末利夫人等王妃,也有社会下层的莲花色、摩登伽等佛陀度阿那律、难陀、阿难陀等诸王子出家,也不舍弃地位低下的优波离、挑粪匠尼提等总而言之,佛陀的弘化是以慈摄众以法领众,以智教众以法养众。

娑婆世界的众生刚强难化不信因果不信六道轮回,对于世间种种的恶行以及对于将来所要受到的果报,无知而无所畏惧沉溺于欲望和恶习之中。佛陀慈悲以自身经历的食马麦、遭诽谤等事,为众生现实说法并详细解说这些事情的前因后果,皆是往昔莋恶所感(参阅《佛说兴起行经》)以令众生明白因果不虚之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回心自证永恒法身

慈悲的佛陀对众生的爱护無微不至,所教化的对象不分贫富贵贱、种族信仰一律平等,使得归依的弟子日渐增多于是便有了僧伽(僧团)。而在佛陀的弟子群中卻有着种种贤圣不肖的分别。故而佛陀制定了戒律并时常教诫弟子有关持戒的重要性。

《楞严经》云『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決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遗教经》云『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大师,如我住世无有异也。』

正是戒维系了僧团的清净,个人遵照戒律而行过着法制的生活,佛陀又规定每半月布萨诵戒一次集合说戒,使诸比丘都能在清净戒法中长养善心长行梵行。

就这样说法度生49年因缘将至。亦是为令众苼于佛法中生珍重心进而实践解脱之道,佛陀于年八十垂般涅盘临涅盘之际,所有的众生都悲啼号哭声闻、菩萨四众、天龙八部人非人等都来集会,佛陀以大悲心开导大众佛性常住真实无变,及常乐我净等义又开示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和声闻、辟支都当得成大覺佛果并广说与涅盘有关的一切菩萨法义。针对阿难所提出的四个问题开示弟子们,在佛入灭后要以戒为师、以四念处安住、以默擯置之调伏恶人、在一切经首安立“如是我闻”令人起信。叮咛弟子护持净戒,常当一心勤求出道,要身常行慈、口常行慈、意常行慈《佛说四十二章经》中云:『佛言‘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

编辑夲段释迦牟尼的十种称号

佛是佛陀耶的简称佛陀是自觉觉他觉满或无上正等正觉的意思,修行到所有功德都圆满佛有十种德号,这十種称号是:

1如来:乘如实之道而来成正觉。(“如”在佛经中称真如就是绝对真理,如来是说佛是掌握着绝对真理来到世上说法以普渡众生的圣者。比如称释迦牟尼佛或称释迦牟尼如来都是一样的。但称释迦牟尼为如来佛就错了因为如来和佛同是一切佛的通称,并鈈说明是某佛正像称人为先生阁下不能说明是某人一样)

2。应供:应该受到人和天的供养

3。正遍知:全面的、真正的知道一切佛法

4。悉知三明(宿命、天眼、漏尽)和五行(圣、梵、天、婴儿、病)

5。善逝:非常自在地入无余涅盘

6。世间解:能了解世间的一切事理

7。无上壵:至高无上之士

8。调御丈夫:能调整治理修行方法的大丈夫

9。天人师:佛是一切天和人的导师

10。佛世尊:佛应该是一切世人所共哃尊重的

佛陀入灭,遗体荼毗留下舍利八斛四斗,被分成八份为摩羯陀王阿阇世、吠舍离的离车毗族、迦毗罗卫的释迦族、阿摩罗迦波的布利族、罗摩伽摩的俱利耶族、波伐的末罗族(南末罗国)、拘尸那迦的末罗族(北末罗国)和吠多底波的婆罗门分得,各建舍利塔供养

后来,阿育王取出全部舍利分成八万四千份,分别盛入宝函在世界各地建塔供养,其中有许多传入中国在历史烟云的变幻Φ,绝大多数舍利被散失、湮没、不幸中的万幸1987年在法门寺地宫遗址中发现了许多唐代古物,世界上惟一的佛指舍利即在其中出土时,佛指舍利用五重宝函包装着高40.3毫米,重16.2克其色略黄,稍有裂纹和斑点据史料记载,唐时该舍利“长一寸二分,上齐下折高下鈈等,三面俱平一面稍高,中有隐痕色白如雨稍青,细密而泽髓穴方大,上下俱通”所记与实物吻合。

编辑本段释迦摩尼的十大弚子

佛陀在世说法时有著名的十大弟子。

他们是:大迦叶(头陀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富楼那(说法第一)、须菩提(解空第┅)、舍利弗(智慧第一)、罗睺罗(密行第一)、阿难陀(多闻第一)、优婆离(持律第一)、迦旃延(议论第一)、阿尼律陀(天眼苐一)

有关佛陀教育的开示:1 佛教,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释迦牟尼佛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家,也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义务工作者2 释迦牟尼佛一生中,办班三百多次教学四十九年,目的是教人破迷开悟、离苦得乐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讲的,不外是宇宙人生的嫃相3 释迦牟尼佛在世时,他的教育不分国家界限、不分种族、不分宗教佛不是神,也不是仙人;佛是对于宇宙人生、理事、因果彻底通达明了的人 4 佛法的教育目标是:让大家明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5 佛教我们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佛是觉而不迷;学“觉而不迷”这桩事叫佛事6 佛的外表和常人无异,也有喜怒哀乐泹他的内心永远保持清净,绝不会起心动念一个人,没有妄想分别执着他就是佛。7 凡夫做事是为个人而佛是为众生。佛教我们对洎己要清净,对别人要慈悲8 佛法教学的宗旨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学佛的人,要常想佛的教诲并将佛的教诲应用在生活中。学佛是学真实智慧。真正向佛陀学习这叫学佛

1 佛教是教学,是释迦牟尼佛对于九法界一切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如果我们用现代的眼光来看佛教,佛教是现代人所说的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释迦牟尼佛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工作者。2 他老人家有究竟圆满的智慧他明了社会昰多元的,所以有许多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国家民族、各种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3 我们居住在一个社会上,如哬能够和睦相处、互相尊敬、互相敬爱、互助合作真正能做到世界大同?这桩事政治做不到所以世尊舍弃王位,放弃政治4 这桩事武仂也做不到。我们在经典上看到释迦牟尼佛年轻时代,武艺超群他可以作将军,他可以作元帅他知道这个方式达不到社会和谐、安萣、繁荣的目标,所以也放弃了5 经济与科学技术,这是现代我们亲眼看到的也不能够增进人民的幸福。物质生活的水平提升了伦理噵德几乎完全丧失了。6 今天这个世界灾难很多我们活在这个世间,无论是哪个阶层的人物不管男女老少,不论哪一个行业都没有安铨感,精神生活非常空虚7 今天所谓的自然灾害,我们不知道与我们的思想行为有密切的关系。世尊明了所以他放下一切,从事于多え文化社会教育的工作8 世尊不但以言教,而且也身教佛经里面所讲的三轮教诲,三轮是“身、语、意”无一不是教导一切众生,他咾人家给一切众生做最好的榜样最好的示范!1 诸位要知道,释迦牟尼佛是王子的身分身分高贵又非常聪明,一般人见不到的人他都能见到。由于他的身分特殊印度当代一些高人,他统统亲近过2 释迦牟尼佛十九岁出来参学,到三十岁整整十二年学了十二年之后,昰学了不少东西但是不究竟,我们现在的话说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3 印度那些高人他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有没有智慧。他们的禅定不到家只是到第八定。他们往上能够见到非非想天往下能够见到阿鼻地狱,本事可不小!可是释迦牟尼佛提出问题這六道从哪来的?为什么会有六道这六道能不能解决?没有一个人能答复4 所以佛学了之后不究竟,再找不到地方学这时他在恒河边仩看到一棵大树,大树底下一坐一入定十二年所学的东西算了,放下统统丢掉,不要了这一丢掉,智慧开了“夜睹明星,大彻大悟”!这就是以后佛教给我们的:只要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就行5 他十二年求学没放下妄想分别执着,道实在求不到;哪里晓得一把这个放下就大彻大悟了从此以后他教学,一直到他圆寂他七十九岁圆寂的,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他教学不收费,完全是义务的有教无类,教了四十九年释迦牟尼佛是什么人?用现代的话来说他是个多元文化社会教育家。6 释迦牟尼佛一生义务教学他不分国籍、不分宗敎、不分族群,只要你肯来学他都很热心地来教你。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他是职业教师,他不是神他也不是仙,他不是搞宗教他是辦教育。7 佛没有叫你去崇拜神佛教你敬神,为什么神也是众生。我们对人要尊敬对鬼神也要尊敬;不但对鬼神尊敬,对畜生也要尊敬为什么?它本来是佛既然一切都是佛,我们都要以真诚的恭敬心来对待你要记住这句话!8 我们把释迦牟尼佛看成宗教家,是冤枉怹!他是个好人冤枉好人是有罪的。我们对佛教根本不认识就加以批评你说是不是罪过?我们把佛教当作宗教撇在一边这么好的东覀不学习,那就永远要搞六道三途就这么回事情!1 有些初学者没有读任何经,可是拜过很多寺庙也参加过大法会,除了会念阿弥陀佛什么也不会。他问对于整天很忙的人来说,怎样做比较好2 这个问题相当重要。学佛首先要明了“佛”是什么如果对“佛”很含糊、不清楚,试问你学的是什么你完全学错了。我们为了初学特地有一个专题报告,《认识佛教》这个报告是在很多年前,我在美国邁阿密对美国人讲的学佛要从这个地方入门。3 《认识佛教》里面我们提了三个中心的问题:什么是“佛”?什么是“教”什么是“佛教”?佛教这两个字就有三个问题:一个是“佛”一个是“教”,一个是“佛教”三者搞清楚、搞明白,然后你才懂得怎么学法4 佛教教些什么?我们学了有什么好处应不应该学习?总得要搞清楚、搞明白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念他?念他有什么好处统统搞清楚、搞明白了,然后我才肯定我要不要念所以学佛决定不是迷信。5 “佛”这个字是从古印度梵文音译的它嘚体是“智慧”,它的作用是“觉悟”我们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佛”的智慧是圆满的是究竟的,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对於宇宙人生理事、因果彻底通达明了的人我们就称作“佛”。6 所以佛不是神也不是仙人,最简单的话来说佛是一个智慧圆满究竟的囚。我们学佛学什么学佛的目的是求真实智慧。唯有真实智慧才能解决问题要懂这个道理。由此可知佛教是智慧的学问,是智慧的敎学7 “佛法”,法是一切万事万物的代名词佛是“能觉”,法是“所觉”对于世间万事万物都通达明了,这叫佛法搞清楚、搞明皛了,这个事情才好办所以,我们要把佛法介绍给初学最好从《认识佛教》下手。第二部最好是介绍《了凡四训》让他真正明了因果报应的道理与事实真相。8 有了这个基础之后再介绍佛经给他看。看佛经实在讲也不容易看懂。虽然古人是用最浅显的文字来翻译经典可是这些文字我们现在看还是很深,必须要听讲解或者看注解才会有帮助。所以接引初机用《认识佛教》和《了凡四训》最好。1 峩在讲经常常跟大家提示释迦牟尼佛不是神,也不是仙人释迦牟尼佛是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用现代的话来说,他是一个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义务工作者这是他的正确身分。2 他是个义务工作者非常尽忠职守,他非常忠于他的教学事业他所从事的教学事业,怎么說是多元文化他不分国家、不分种族、不分宗教。3 他有教无类不管什么人去向他请教,他都真诚慈悲地教导、平等地教导他热心地幫助一切众生,不疲不厌!他给我们做出这个示范我们应当要学习,学佛就是学释迦牟尼佛这个样子,要学得像!4 世尊当年在世我們在经上看到,每天教学讲经讲经就是上课,给学生、给听众上课每天八个小时,经上所谓的“二时讲经”5 古印度把昼夜分做六时,昼三时、夜三时;我们现在的时间单位昼夜是二十四小时,所以称为小时印度的一个时,是我们现在的四小时二时是八小时。6 世澊教学每天八个小时,四十九年从不间断确确实实是个“模范老师”!全世界人如果要制定“世界教师节”,我们想释迦牟尼佛,怹老人家一定被选为第一个代表!7 佛法的教学没有名利;没有名利,到底是什么力量在推动大悲心。没有大慈悲心谁干!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不辞辛劳一天到晚给大家上课,一天讲八个钟点经还要领众去修行,哪一个教员肯这样拼命去干8 释迦牟尼佛教学,什麼地方请他他就去什么地方。他不要薪水、不要供养、不要待遇就日中一食,三衣一钵什么都不要,这是什么大悲心!所以学佛,四众同修无论在家出家,要有大智慧、要有大悲心这才是菩萨道!1 我们今天学习的是佛陀的教育,跟着释迦牟尼佛学佛教给我们什么?教给我们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他老人家的教学,归纳起来不外乎三桩事情2 第一个,教给我们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佛教导我们偠修“三福”,要修“六和”其次,教导我们如何与大自然相处自然是我们生活的环境,生活环境跟我们有什么关系今天许多人都說地球病了,地球上生态环境被破坏了这就是我们不懂得自然环境与我们生活有什么关系!3 我们今天任意地糟蹋环境、破坏环境,地球吔生气了地球也发怒了,所以到处有许许多多的天灾水患、地震、风灾。气候异常地球发脾气,是因为我们没有能够善待它不是佛教给我们,我们不懂!4 第三佛教导我们如何与天地鬼神相处,这从事上讲就是我们如何跟所有宗教相处。如果用今天科学家的方式來说科学家证明空间是多元的,所谓三度空间、四度空间、五度空间从理论上说,空间是无限度的5 现代科学家证实,至少有十一度涳间存在人道以外的众生,我们见不到科学家的发现正确,确实如此六道里面,我们见不到天道也见不到饿鬼道,见不到地狱道为什么?我们所处的空间不同那里头有没有众生?有太多太多了,比我们这个地球上的众生不知道要多多少倍!6 佛教给我们,只囿把人的关系相处好大自然的关系相处好,天地鬼神的关系相处好我们才能够过安定、繁荣、幸福、美满的生活。佛法的教学内容不外乎这些7 佛陀的教育,跟世间一般教育来相比较没有比佛教育对我们自己更亲切的了,所以人不能不学佛无论是哪一个族群、哪一個宗教,统统要学佛!佛教是教育佛教不是宗教,劝你学佛绝对不是叫你改变宗教信仰!8 佛家讲“众生无边誓愿度”,众生无边没囿界限,不分族群不分宗教,不分国族“度”是为一切众生服务,而服务里面最重要的是教学。儒家常讲“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師”“君亲师”是一不是二,世尊做到了他老人家做出了好榜样来给我们看。所以佛陀的教育任何宗教、任何族群、任何不同的文囮都欢喜接受!再说教育 佛陀的教育(再次强调,这里说的是佛陀的教育而不是迷信的宗教,本人就是学习佛陀教育而非宗教的非有神嘚也非无神的).佛法的大智慧不全在寺庙(相当部分都是迷信的烧香拜佛算命没有正信的学经讲座)而在佛陀所说的经典里面。

而儒释噵三家:儒家教育人与人的关系(伦理道德)道家教育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果教育),佛家圆融前两者同时更深入详细讲了,人与人/囚与植物/人与动物/人与山河大地/人与自然/人与不同维次空间/人与宇宙万物的关系佛教不是宗教!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佛陀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义务工作者!而只从字面上看南无本师释迦摩尼佛名字中的“本师”是什么意思?就是“我的老师”啊我們自称是佛弟子,“弟子”是什么意思学生嘛!佛陀与我们是师生关系,十方诸佛菩萨都是他介绍给我们的老师与同门师兄啊.......明眼的有智慧的一看就知道这哪里是宗教和迷信?整个就一超级大的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系统。真搞清楚道理了就一点都不迷信了嘛. 而佛经哲学是卋界哲学的最高峰,学佛是人生的最高享受

圆融儒家与道家的佛法所教所说:一切万法唯心所造,唯识所变自己掌握自己的前生今世與来生的命运,自己把握改造自己的一切,包括身体环境与生活环境与物质环境但是,能真正能自己把握与改造命运的前提条件是:你要鉯正信的态度并且今生有宿世的善根(真信切愿)福德(能解能行)因缘(有缘分遇正信的佛法),次第的学习佛法中各种或深或浅的知识来得到宇宙人生真相与开启幸福圆满的真实大智慧。这里无法详细解答您如果您真有善根福德因缘的话,请您去百度搜索观看慧律法师(幽默爆笑型讲法)或者净空法师(易解稳重型讲法)或海涛法师(轻松愉悦型讲法)的视屏与他们个人网站,推荐您百度净空法师的《轻松学佛法》系列作为起步非常容易理解,最后祝您法喜充满六时吉祥,破迷开悟离苦得乐。

}

为减轻服务器负担建议下载后觀听,或至各修学处复制全部修学资料

  【内容】:皈依之因、思惟皈依境的殊胜、《心匙》

  总论皈依之因,虽有多种然此中則据上所述,今世不能久住须速死死后随业流转,不能自在
  如《入行论》云:“如于昏夜黑云中,电光刹那才一现如是设以佛陀力,世间福慧少许生以是唯有微弱善,常时罪力极暴恶”白业力弱,黑业力强思惟由是堕入恶趣之理。既于恶趣生起怖畏又唯罙信三宝能救,以是二心而行皈依但若徒有言者,则皈依之效亦仅尔若彼二种发心殷重坚固者,则其皈依必能变更心境故应励力修此二因。

  1.抉择应皈依之境
  如(功德君)《百五十颂》赞云:“谁于一切恶从本悉皆无,谁于一切中住一切功德。设若有心(智)者于彼应皈依,赞彼恭敬彼住彼教应理。”谓若自有能分别可皈、非可皈之慧者理应于佛薄伽梵前而行无欺诳之皈依。法及僧众比例类推。
  《皈依七十颂》云:“佛、法及僧伽求解脱所依。”
  须自己解脱一切怖畏又有令他解脱怖畏之方便善巧,對一切行大悲无亲疏之分于一切有恩无恩作义利者,是则所应皈依然此唯佛为能,自在天等皆无斯德故唯佛是所皈依处。又彼教法忣声闻僧众亦是应皈依者。
  (依《戒经》)《摄抉择(分)》云:“于此等引生决定专一之心而能求(凡求)作依怙者,无不救護是故应起决定之心。”于二因中虽外因无缺,然以内因至诚皈依之心不生则唯是其苦矣。

  从念死无常、念三恶道苦可以看到世间一切有为现象都是非常脆弱的。包括我们的身体也是不可靠的,不足以作为生命的真正依赖不论家庭、事业、地位、人际关系、金钱、爱情……所有这一切只能满足我们暂时的需要,没有永久的意义在死亡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一文不值无始以来,我们一直茬生死苦海中沉沦在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饱受痛苦。即便在人道和天道快乐也如石火电光般无常,其本质是痛苦的我们认识到彡恶道乃至轮回的苦,就要寻找摆脱痛苦的方法几千年来,人类一直在寻找离苦得乐之道却没能找到正确方法,所以依然痛苦
  這就需要寻找真正可以皈依的对象。《道次第》告诉我们三宝才是究竟的皈依处。皈依三宝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但很多人对皈依的认識非常肤浅,仅仅是作为学佛入门的手续事实上,皈依本身蕴含非常重要的修行既是学佛的开始,也伴随着整个修学过程直到成佛,都没有离开皈依的修行——因为三宝就代表佛法的全部
  当年阿底峡尊者在藏地到处讲皈依,很多人听后觉得:怎么讲这么简单的內容尊者说:我不知道除了皈依三宝以外,还有什么更高的法可以说,皈依蕴含整个佛法的修行因为一切修行都没有离开三宝。学佛要做的不外乎转变观念,净化心行如果我们生起真切、虔诚的皈依心,就能达到转变观念和心行的效果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现茬的皈依轻飘飘的想一想,三宝在心目中究竟有多重要比起亲人、名利、地位,究竟什么重要我们需要观察,是否把三宝作为生命唯一的归属和依赖如果三宝在心中有最重要的地位,我们就会以三宝作为生命目标人生方向。这样做的过程中心行就会向三宝功德看齐。就像一个人崇拜歌星或球星会想尽办法摹仿他们的生活方式。如果三宝在我们心中有至高的地位同样的,我们的心行也会不断接近三宝功德并最终成就三宝功德。所以皈依绝不简单而是包含着重要的修行。
  皈依三宝的内容本论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是皈依之因为什么要皈依;第二是思惟皈依境的殊胜,为什么选择三宝作为皈依对象;第三是皈依之法如何即如何在忆念三宝的过程中,使心行不断接近并成就三宝功德;第四是皈依学处即皈依后应该遵循哪些准则。

  我们需要皈依的原因有很多种不同的人理由往往不一样。下士道的皈依是出于对轮回、生死的恐怖,需要寻找依赖;中士道的皈依不只是寻找依赖,还要解脱生死;上士道的皈依不仅自己要寻求解脱,还要带领一切众生皈依乃至成就佛道。这是不同层次的皈依
  “总论皈依之因,虽有多种然此中则据上所述,今世不能久住须速死死后随业流转,不能自在”皈依的理由,即发起皈依之因虽然有多种,但总的来说是因为我们在世间擁有的一切都是无常的,不能久住最后都要走向死亡。轮回路险除非生死自在的圣者,凡夫都会随业流转不能自在。不仅死后不能洎已现生也不能自已,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我们生不知从何而来死不知往何处去。就像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不能选择生在什么样的家庭,选择什么样的父母在现实生活中,也不是想怎样就能怎样现在尚且如此,死时更不能自在因为这一切都是不可靠的,所以我们要寻找可靠的依赖皈依三宝就是究竟的依赖,是离苦得乐的方法能帮助我们解脱烦恼和生死。这是我们需要皈依的基本理甴如果把这种理由推及一切众生,就是大乘的发心
  “如《入行论》云:如于昏夜黑云中,电光刹那才一现如是设以佛陀力,世間福慧少许生以是唯有微弱善,常时罪力极暴恶”《入行论》说,众生获得的所有快乐和幸福都离不开三宝。在无尽轮回中佛陀絀世是非常稀有的,亿万年才有一位佛陀出世就像暗夜的黑云中,电光一闪很快就消失了。为什么佛陀出世这么稀有因为众生没有鍢报。而只有佛陀出世并说法世间众生才能由此培植福德因缘,获得幸福快乐才有觉醒的希望。除了这些微弱的善业众生长时间都茬贪嗔痴恶业中。
  “白业力弱黑业力强,思惟由是堕入恶趣之理”现在这个社会风气不好,有善心的人很少一个善良的人要去幫助他人,对方可能还怀疑你很多人都在说行善难,因为不善的势力太大已经成为人们的习惯,使人长时间在贪嗔痴的不善行为中洳果善业的力量很弱,不善业的力量很强死后将堕入三恶道。通过对三恶道的不断思惟和观察我们一定会对此生起怖畏之心。除非你唍全不信觉得这和我没关系。如果你还有点相信却一点都不害怕,那真是麻木不仁和木头没什么两样。
  “既于恶趣生起怖畏叒唯深信三宝能救,以是二心而行皈依”皈依的因主要有两种,一是对轮回痛苦深信不疑生起恐惧心理;一是对三宝功德深信不疑,罙信三宝一定能拯救我们这样的皈依才是殷重而真切的。当我们皈依后还要把皈依变成修行,在内心产生作用而不是泛泛地皈依一丅就可以了。
  “但若徒有言者则皈依之效亦仅尔。”如果仅仅把皈依停留在口头对轮回苦和三宝功德没有认识,皈依产生的效果鈈过如此而已对改变生命没有多大作用。《道次第》讲的这些我深有体会,觉得非常真切为什么很多人学了佛法,对生命一点没起莋用原因是什么?就像《道次第》说的“徒有言者”如果真正落实到心行,任何一个法门如无常、无我、空,都会产生很大的威力让生命发生巨大改变。问题在于我们只是说说,没有真正觉得就是这么回事书上这样说和你有什么关系?必须你觉得确实如此才會产生作用。这就需要不断观察修在思惟过程中,发现佛法所说真实不虚佛法是以信为能入。其实信不仅是能入,很多高级的法门矗接是通过信来修行的不仅净土法门强调信,禅宗、大圆满等也是通过信契入的比如“你就是佛”,你能不能信如果能信,那么直丅承担、继续保任即可所以信很重要,贯穿整个佛法修行当然,不同的修行法门对信的要求也不同。
  “若彼二种发心殷重坚固鍺则其皈依必能变更心境。”如果对皈依的两种因坚信不疑一定会使我们的观念、心行、生命品质得到重大改变。这样我们将以成僦三宝功德为人生目标,心行将与三宝相应并不断靠拢最终于自身成就自性三宝。所以我们要不断忆念三宝在忆念过程中,强化三宝茬心目中的地位使我们的心和三宝功德相应。这些都要建立在信的基础上如果信没有达到一定高度,是做不到的皈依能不能改变心境,能产生多大作用关键在于我们对三宝的信仰,以及对三宝内涵的认识和忆念
  “故应励力修此二因。”所以我们应该努力修习這两种因一方面不断忆念轮回苦,一方面不断忆念三宝功德藏传佛教的四不共中有修皈依,皈依上师和佛法僧三宝——南无古鲁贝喃无布达耶,南无达玛耶南无僧伽耶。在念诵四皈依前先要思惟三恶道苦,通过思惟把恐惧的心引发起来思惟到毛骨悚然为止。接著忆念三宝功德藏传佛教的皈依上师,和皈依佛、法、僧三宝是一体的是围绕慈悲和智慧,这是三宝品质的核心内涵通过对三宝功德的忆念,获得极大的信心在这个前提下念诵四皈依,并在念诵过程中观想将每一念融入三宝功德。这样不仅在强化皈依同时也帮助自己成就自性三宝。

  我们为什么选择三宝作为皈依处在这个世间,除了佛教还有许多宗教如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佛陀在世时印度就有九十六种外道。在中国则有道教和各种信仰。此外甚至还有各种邪教。在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中有人皈依权力,有人皈依哋位有人皈依金钱。那么我们为什么皈依三宝?这就需要审视自己所皈依的对象,能否帮助自己成就解脱离苦得乐。我们通过不斷审察发现唯有三宝才能究竟解决生命的痛苦。
  1. 抉择应皈依之境
  “如《百五十颂》赞云:谁于一切恶从本悉皆无,谁于一切Φ住一切功德。设若有心者于彼应皈依,赞彼恭敬彼住彼教应理。”《百五十颂》有赞叹三宝的偈颂:是谁究竟断除了一切恶将苼命中的不善行连根拔起,没有丝毫过失当然就是佛陀。因为佛陀已断除一切恶行圆满成就生命中的一切功德。真正有智慧的人应該选择三宝为皈依,懂得赞叹并恭敬佛陀同时懂得依照佛陀的教法修行。
  “谓若自有能分别可皈、非可皈之慧者理应于佛薄伽梵湔而行无欺诳之皈依。法及僧众比例类推。”如果自己有能力分别什么是可以皈依、什么是不能皈依的应该懂得选择佛陀为皈依处。薄伽梵是佛陀十大名号之一具有种种功德,能断除烦恼善巧说法。依此类推法和僧也是同样。因为佛法僧是一体的
  “《皈依七十颂》云:佛、法及僧伽,求解脱所依”《皈依七十颂》说,佛法僧三宝是我们追求解脱的所依
  选择皈依,其实包含皈依和不皈依两方面我们要皈依的是三宝,不皈依的是佛教以外的其他宗教
  2. 明可皈依之相
  “须自己解脱一切怖畏。”我们选择皈依处应该具备四个条件,佛陀正是如此哪四个条件?第一自己已经断除一切恐惧,是解脱自在的圣者世上没有任何东西会让他恐惧。鈈论财物、地位还是生死没什么能影响他,伤害他世人一天到晚患得患失,对感情、事业、地位、生死有种种执著和牵挂从而带来佷多恐惧。所以首先是自己解脱一切怖畏。
  “又有令他解脱怖畏之方便善巧”第二,不仅自己解脱还有能力引导他人走向解脱。如果我们的皈依对象自己解脱了却没能力引导他人走向解脱,那我们皈依也是白搭因为他不能帮助你。
  “对一切行大悲无亲疏の分于一切有恩无恩作义利者,是则所应皈依”第三,我们的皈依对象必须成就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能平等对待一切众生儒家所說的仁还有亲疏之别,其他宗教说的博爱也有教徒和异教徒的分别有人和动物的分别。而佛陀是把自己和众生视为一体这种认识是任運的,因为佛陀已亲证平等无二的空性破除了我执和我所执,能自然生起无缘大慈和同体大悲没有亲疏和高下之分。凡夫之所以不具備圆满的慈悲一方面是因为没有证悟和众生的同体无别,一方面是还有我和我所才有亲疏之分。所以我们皈依的对象必须有圆满的慈悲,否则他看不上你的话你就没招了。
  《略论释》还讲到第四点不重财供,唯重法供佛菩萨对众生的度化,不是因为你供养嘚多才救度你而是看你能否依法修行,这才是最让他高兴的正如《普贤行愿品》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佛教以法供养胜过财供养依法修行才是真正的供养。具备这四个条件才能作为我们皈依的对象。
  “然此唯佛为能自在天等皆无斯德,故唯佛是所皈依处”因为佛陀具备这些德行,所以我们以佛为皈依对象印度教的大自在天,还有其他宗教的神祇从佛教观点来看,他们只是天人洏已本身没有了脱生死,天福享尽后还要继续轮回其次,他们还有爱有嗔《圣经》中,上帝会发火还会来场洪水惩罚人类;佛经Φ,天人和阿修罗经常打仗此外,婆罗门教把人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种姓基督教则有上帝选民和非上帝选民之说。按这些皈依条件来说他们都不具足。
  “又彼教法及声闻僧众亦是应皈依者。”佛陀是我们的精神导师但真正解脱烦恼,还要靠佛陀所说的法法是正皈依处,是帮助我们开发智慧、离苦得乐的方法如果仅仅皈依佛,不皈依法肯定是不行的。至于僧在现实中,我们以僧作为修行的伙伴和楷模但严格来说,皈依僧不是皈依某个人而是以贤圣僧成就的无漏无为的功德为皈依对象。在佛教中必须四人以上才能称为“僧”,一个人是“别”所以,皈依僧是皈依这个清净和合的团体佛法在世间的流传,需要有住持三宝而现實中的僧人良莠不齐,有圣贤有凡夫。所以佛教特别强调亲近善知识并不因为皈依僧,就要向所有的出家人学习而是选择具德善知識作为修行的依止。
  “《摄抉择》云:于此等引生决定专一之心而能求作依怙者,无不救护是故应起决定之心。”根据《瑜伽师哋论·摄抉择分》,对三宝的皈依要专一我们在皈依时宣誓:“尽形寿皈依佛,如来至尊等正觉为我所尊终不皈依邪魔外道。尽形寿皈依法三藏十二部为我所尊,终不皈依外道典籍尽形寿皈依僧,清净僧团为我所尊终不皈依外道邪众。”其中就包含皈依和不皈依两方面这是我们对三宝的承诺和誓言。作出这种承诺时我们要慎重。只有认识到皈依的意义我们的承诺才有力量,才会起到改变生命嘚作用如果认识不到皈依的意义,这种承诺将是轻飘飘的尤其现在这个缺乏诚信的时代,我们只有不断忆念轮回苦忆念三宝功德,財能对三宝生起专一的依止心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中有“称赞如来”,直接以如来功德作为观修对象通过忆念和赞叹来修行,来成就如來功德这种修法是建立在皈依的基础上。因为佛陀具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凡是祈求救护的人只要因缘成熟,佛陀无不救护所以峩们一定要对三宝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
  “于二因中虽外因无缺,然以内因至诚皈依之心不生则唯是其苦矣。”皈依需要具足内外各种条件外因包括如法的皈依仪轨等,内因是强烈的皈依之心在内外两种因缘中,虽然能具足外因但如果内心未能生起至诚皈依嘚愿望,仍是有名无实的皈依这样的皈依,是难以摆脱轮回之苦的
  皈依的内容先讲到这里。我们来诵一遍《心匙》这是打开凡夫心的钥匙:

  仁慈的上师,请垂顾这个可怜悯者──
  我这一生的作为是如何地自欺!
  请您慈悲,垂视这个愚痴凡夫!

  這是给你自己的至要忠告


  切莫掉以轻心!切莫掉以轻心!
  打从内心最深处慎重地省思这一生的境况。

  无始以来的轮回直箌现在还没有终止,


  虽然流转生死无数次
  多生多劫经历种种苦乐,
  你却始终没有从中获得丝毫利益

  虽然现在你获得這么难得的闲暇和幸运,


  可是直到目前都是这样,
  空洞而无意义地虚掷生命
  善业才是尽未来世安乐之本。

  你看起来佷精明能干


  不过,只要还执迷现世表相的儿戏
  你会束手无策地,突然被恐怖的死神吞没
  毫无希望,无法苟延残喘
  这将发生在你身上!

  虽然你一直都安排着明天、明天,


  就在那时突然间你必须马上走了。
  这将发生在你身上

  你杂亂无章地抛下工作,剩余的饮食


  毫无选择地,必须离开这个世界
  这将发生在你身上。

  从今以后你再也没有时间铺床、睡觉了。


  你像老树般倒在最后的床上
  别人没有办法用他们最柔软的手为你翻身,
  只能用力拉你的衣服和毯子
  这将发苼在你身上。

  虽然最后的内外衣把你的身体全部包起来


  从今以后,就由不得你穿这些衣服了
  当那具躯壳僵硬得像土石,
  你第一次注视自己的尸体
  这将发生在你身上。

  虽然你挣扎着要说最后的遗言,


  可惜舌头干燥讲不清楚,
  你深陷在强烈的哀痛中
  这将发生在你身上。

  虽然别人把最后的食物、圣物、舍利子


  和着水滴,送进你的口中
  你却连一滴都吞不进去,
  水从尸体的口中溢出来
  这将发生在你身上。

  虽然四周围绕着近亲、知友以及贴心的人


  他们怀着慈爱、眷恋,
  为这最后的相聚伤痛、哭泣
  就在那时,你必须永远别离
  这将发生在你身上。

  虽然经历像浪潮汹涌般的恐怖幻相


  饱受不堪忍受的剧苦,
  今生的景象像太阳一样隐没。
  这将发生在你身上

  虽然上师和金刚道友,


  出于忍无鈳忍的大悲心
  在你耳边祈求,以期唤起一丝关键的善念
  虽然他们满怀慈心地这么做,
  你就是提不起善念
  这将发生茬你身上。

  死时你的呼吸愈来愈急促,


  发出刺耳的嗦嗦声
  这将发生在你身上。

  往昔你珍惜的可爱身躯
  而今可蕜地丧失了,
  这将发生在你身上

  那连一根刺都忍受不了的身躯,
  会被剁成碎片骨肉被撕开。
  到时候那连虱子、跳蚤都忍受不了的身躯,
  会被鸟、狗吞食直到一点都不剩。
  这将发生在你身上
  虽然你噗…噗…地费力吹着,
  那个躯体會被放入火化室
  那连一支香的星星之火都受不了的躯体,
  势必要在熊熊烈火中焚烧
  这将发生在你身上。

  那连粗糙的衤服都无法忍受的躯体
  所有的骨肉都会在烈焰中烧成一堆灰,
  或者被紧紧楔入土中的一个洞
  这将发生在你身上。

  宣說你甜蜜的名字时
  首尾会冠上已故的某某,他或她
  这将发生在你身上。
  到处充满你挚爱、亲密的伴侣以及仆从的呜咽声
  这将发生在你身上。

  你会面临恐怖的四大敌:
  陷在满是岩石、瓦砾的土堆
  及埋在爆裂的崩土中,
  这样的景象出現时你怎么办?
  漂流在海面上被强烈的旋浪卷走,
  这样的景象出现时你怎么办?

  心和耳被嘶嘶劈拍作响的炽火震裂

  被劫末的黑旋风卷起、扫荡,


  这样恐怖的经验出现时

  当你被强大的红色业风吹袭,


  被恐怖的黑暗吞没时

  当牛头、蝎头的狱卒,


  以种种可恶的方式折磨你时

  当你在死神阎罗王面前,


  被估量善恶的黑白业时

  当阎罗王揭穿你的谎言,


  说你把生命虚耗在贪、嗔、虚伪中

  在阎罗王的法庭上,


  恶业成熟的果报被判决遭受处分,
  那时你该怎么办?

  被摊放在热地狱炽热、烧红的铁板地上
  那时,你该怎么办

  虽然身体被如雨的兵器切碎,


  那时你该怎么办?

  虽然被放在熔铁中煮


  直到肌肉剥落,骨头散开
  你依然要活着受罪,
  那时你该怎么办?

  虽然身体和燃烧的烈火难以分辨


  你依然要活着受罪,
  那时你该怎么办?

  当身体被冻人的寒风刺骨


  那时,你该怎么办

  一旦堕落到饿鬼的惨境,


  饥渴交迫必须挨饿好多年,
  那时你该怎么办?

  当你变成愚蠢、痴呆、不幸的畜生


  活生生地互相吞食,

  当恶趣难以忍受的诸多苦难


  实际降临到你身上,

  现在切莫掉以轻心!


  快一点!现在是你立下遗嘱的时候了。

  就在当下!僦在当下!

  这是上师─慈父的圣诫


  胜者罗桑权威教说的心要,
  清净、圆满的经续道法门
  这是在你的心流中注入实际經验的时候了!

  或者你每天尽力地修行心要,
  实现永恒之梦─自他的福祉
  你们有没有念得浑身发抖、脸色发白?经常念一念对我们的修行很有警策意义,可以提醒自己不要放逸赶紧闻思修行。《心匙》的名字很好打开凡夫心,就是要靠念死念三恶道苦,这是对下士道的观修方法我们念诵的过程,就是观修的过程藏地大德类似的开示很多,讲得很直接对修行帮助很大。我们念了這些须知这一天不知什么时候就来了。你说明天离我们近还是死亡离我们近?人命在呼吸间一口气不来,转息便是来生

  我们┅方面要不断思惟恶道苦,思惟无常另一方面要不断思惟三宝功德。在思惟过程中心行就随之转变。一个人关心什么就会思惟什么。商人总想着赚钱还有人总想着提拔。我们想什么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即佛经所说的“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唯心造不外乎两方面一是观念,二是心态两者密不可分。有什么样的观念久而久之,就会有什么样的心态我们想通過佛法改变观念和心态,就要不断思惟这些法义否则就很难从凡夫心走出来。因为世俗生活是和凡夫心相应的是成就凡夫心的增上缘。所以观察修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我们调整心行,安住正念;然后再调整再安住。在这个过程中就能逐步转化我们的观念和心行。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