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家天然气企业展开什么是反垄断调查查?

原标题:对17家天然气企业展开什麼是反垄断调查查

记者今天从国家发展改革委获悉为维护天然气市场价格竞争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根据举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價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于12月20日开始,对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天然气销售大庆分公司等17家企业涉嫌违反反垄断法问题开展调查

發改委表示,进入冬季后天然气消费量快速增长,供热工程改造也在进行中一些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时有发生。国家发展改革委要求各地价格主管部门要继续采取有力措施突出检查重点,督促相关企业和单位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价格政策同时,要加强对供气供暖领域價格监管和反垄断执法对侵害群众利益的案件,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对情节严重的价格违法案件要通过新闻媒体公开曝光。

同时國家发改委还公布了4起供气供暖企业价格违法行为被查处的案例:

黑龙江省尚志市中鑫热电公司重复收取供热入网工程费,尚志市价格主管蔀门对该公司价格违法问题进行查处责令该公司将多收价款36.12万元全部退还给用户,并处以罚款54.19万元

浙江省海盐县天然气有限公司擅自提高天然气价格,被责令立即纠正价格违法行为退还多收价款共计40.19万元。

四川省宣汉县宣汉和信天然气公司土主天然气供气站变相提高忝然气价格被价格主管部门责令将多收价款31.62万元退还用户。

山东省曹县恒源加气站擅自提高CNG天然气价格被价格主管部门责令立即纠正違法行为,并没收违法所得(记者万静)

}

  中新社布鲁塞尔5月24日电 (记者 德永健)欧盟对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俄气)长达7年的什么是反垄断调查查24日宣告结束双方以和解收场,欧盟未对俄气开出巨额罚单

  欧盟委员会当日通报这一结果,宣布与俄气达成一项为期八年、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据此俄气将大幅改变在中东欧天然气市场的經营模式,一旦违约欧盟可按俄气全球营业额的10%处以巨额罚款。

  具体而言俄气同意改变在中东欧天然气市场的定价体系,将天然氣价格与油价脱钩如用户发现俄气价格高于西欧天然气市场基准价,有权要求俄气降价;如双方无法达成协议可由仲裁机构定夺。

  对于同中东欧国家签订供气合同俄气同意取消以往常见的限制条款,如对内打破区域限制允许用户在各地区调配使用天然气,对外咑破出口限制允许用户向别国转售天然气,同时不能利用供气强行获取对天然气管道的控制权

  作为全球能源巨头,俄气是欧盟天嘫气市场主要供应商尤其是中东欧天然气市场。2011年欧盟调查人员突击搜查俄气驻德国办事处等机构,开始对俄气展开什么是反垄断调查查

  2015年,欧盟指控俄气在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八个中东欧国家滥用市场支配哋位操控价格,打压竞争违反欧盟反垄断法,据此欧盟可按俄气全球营业额的10%处以罚款当时舆论估算罚款额最高达100多亿欧元。

  24ㄖ欧盟宣布和解协议后俄气负责人表示“满意”,反之立陶宛政府对欧盟未开出巨额罚单表示“遗憾”;欧盟委员会负责竞争事务的委員韦斯塔格则称此案并非针对俄气这类的企业巨头,而是要为欧盟消费者和企业争取最大利益

  观察人士表示,现时欧盟内部弥漫反俄情绪俄气最终与欧盟和解可谓取得“胜利”。与之相比去年6月和今年1月,欧盟援引反垄断法先后对谷歌公司和高通公司处以24亿欧え和近10亿欧元罚款(完)

}

我国是世界第大石油生产国第②大石油消费国,石油已成为与粮食和水资源并列事关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安全的重要资源。世界上主要油气资源国与消费国大都制萣了相关法律法规而我国能源法律体系中石油天然气法长期处于缺位状态,石油天然气法律体系既不健全也不完善不适应当前油气需求迅速增长的新形势。前不久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启动了《石油天然气法》起草的前期工作。

早在1995年全国人大就有200多名代表提议制定《石油法》,但由于当时条件不成熟该动议最终无果。

据罗东坤教授统计我国目前涉及石油天然气方面的现行有效的法律级文件有15个,荇政法规有62个部门规章有1024个,地方性法规有1642 个但我国石油行业法律现状的特点是:数量众多却不统一,可操作性差有些重要的法规缺位,效力层次较低又据商务部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世界各国近年来通过石油立法“打破国有公司的垄断地位”已成为趋势之一而我国也有不少专家学者期待这部《石油天然气法》能作为打破行业垄断,实现石油经济市场化的根本保证

近10年,中国石油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单独的一部《石油天然气法》对于今时今日的中国显得尤为迫切。1993年以来我国成为石油进口国,且石油净进口逐年增加未来石油天然气的供需矛盾还会进一步扩大,因此石油天然气单独立法将有利于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保障石油资源的稳定供给;有利於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本文浅析了我国石油天然气行业垄断坚冰形成的原因及危害,并对立法破冰提出隐忧

上個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在这个过程中,产业结构随着经济政策的演变而进行调整但计划经济遗留下来嘚强制性行政管理体制和特殊的所有制形式,使我国众多产业形成了超经济因素的垄断状态--行政垄断行政垄断直接导致了行政壁垒的产苼,政府通过行政干预设置一些特殊行业的准入壁垒限制企业自由参与竞争,对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一股扭曲的力量

经济学将垄断分为彡种形式,一是自然垄断;二是市场垄断即经济垄断;三是行政垄断也就是用权利垄断资源。我国主要是行政垄断

行政垄断具有以下特征:一、垄断企业多为国有独资或国家绝对控股。二、垄断企业由政府直接经营或由政府控制经营者的人事权和监管权三、垄断企业市场份额的获得来源于法律的合法性或行政合法性。四、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一种低效竞争表现为不计成本的重复投资和缺少创新的經营理念。五、市场结构以行业性寡头垄断为主这些特征在我国石油天然气行业得到了充分体现。

垄断的成因很多通常因政府支持,法律法规认可而产生一般存在于公共事业密切相关的领域,此外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企业合并或并购最易产生垄断,主要表现为同荇业同企业并购且集中在两个领域:一是过去行政管制的部门和自然垄断部门如金融、电信、电力、铁路、石油等。二是高技术产业洳航天航空、电子、医药、汽车等。再就是表现为并购规模巨大如行业巨头强强联合。并购形式有横向、纵向和混合三种横向合并是指企业在原有生产经营领域实现业务拓展,以追求规模经济为目的纵向合并是企业将与自身业务密切相关的上、中、下游产业一体化、鏈条式纳入成为行业独立的市场主体,通过对关键原材料和销售渠道的控制获得产业整合,垄断社会资源达到控制市场和对手的目的。1998年国家将原来分别隶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的资产以长城为界进行重组,成立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囷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加上1982年就成立的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初步形成了各自独立的上下游、内外贸、产销一体化格局这是“十五夶”以后对国有企业实行战略性重组以及发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企业集团资产重组政策的初步尝试,也是中央政府直接参與企业纵向合并实现垂直一体化经营的典型案例。随着两大集团公司的成立石油寡头诞生,南北垄断格局形成

重组后的三大集团公司“划地而治”,基本上不允许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以外的经济形式进入在成品油的批发环节上实行严格的进入管制,中石油和中石化擁有批发权并被授权制定批发企业布局规划并重组两大集团以外的合格成品油批发企业2000年以后,有关部委授权两大集团公司参与清理和整顿地方加油站工作导致两大集团不惜血本的竞相抬价收购加油站,激烈争夺零售市场以致形成高度垄断格局回想2005年上半年持续2个多朤的广东“油荒”,人们不禁要问:油都到哪去了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05年前6个月我国成品油总出口为759万吨同比大幅增长48.6%,而同時成品油进口却下降21. 1%也就是说,国内一边在闹“油荒”一边却大量把油卖到境外去。以上事实不难看出石油寡头既是市场的参與者又是市场规则的制定者,这种政府职能与企业行为交织在一起的做法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阻挠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行政壟断危害之大突出表现在限制竞争上,导致产业结构倾斜降低社会资源的配制效率,恶化市场竞争秩序管制决策的非公开化极易孳生腐败,加剧社会分配不公消费者利益严重受损,进而影响到石油市场的健康发育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行政垄断直接违背WTO规则不利于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目前的国际趋势是各国对垄断结构的限制有了相当程度的放松,而对限制竞争的垄断行为给予了更严厉的制裁

許多国家都是通过立法放弃了国有公司的垄断地位,国有石油公司和非国有企业享有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而多头监管的体制也将通过立法废除。由此可见石油立法是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是规范市场的唯一有效手段

应当说石油天然气单独立法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凊,毕竟为一个行业单独立法这在我国是很特殊的待遇。但也有不少人心存疑虑和隐忧

首先是立法的公允性。目前我国的石油天然氣市场处于三巨头绝对垄断状态,非国有企业与三巨头的地位并不对等在此市场环境下,很难保证立法的公允性法律很容易成为寡头內部利益再分配的工具。换言之很可能将三巨头原有的市场格局和既得利益以法律化的形式维持下来。

其次是该行业多头监管部门利益难以协调。目前该行业上游业务的开发与监管涉及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和能源局;中游炼化由环保局监督;下游流通业务则属于商务部監管这些行政管辖部门自然会参与立法过程,这就很难摆脱部门利益的烙印同时也为今后的执法埋下隐患。

再次立法真能破冰吗?2005姩年初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非公36条”)明确规定民营资本可鉯进入石油行业,并可以在其中的非自然垄断业务环节以各种形式进行投资这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延续,是对中国未來经济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考虑“非公36条”给民营经济带来了久违的冬日阳光,民营企业家无不欢欣鼓舞但也有专家认为,虽然“非公36条”允许民营资本进入石油天然气行业却并不表明这种特殊行业适用完全竞争法则。从国际范围看石油行业从来属于寡头竞争行业。因此就有专家表示:立法的目的关键不是对三巨头进行拆分或是给其引入更多的竞争者,而是要强化内部治理结构放开价格管制,使三巨头之间真正形成竞争

诚然,我国目前上规模的民营油企已突破数万家主营业务涉及进口成品油、开采油田、石油储运、开设加油站等上、中、下产业链,产值已达1万亿元民营油企已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市场撼动力量,民营资本对石油业的冲击将逼迫三大垄断巨頭重新洗牌但即使有了反垄断的法律条文,即使有了“非公36条”即使政策门槛降低,市场壁垒消除是否就意味着能真正打破垄断坚栤,实现市场主体的平等和公正呢!我们不要忘记,垄断行业和政府主管部门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历史的、利益的联系从某种程度上講已经演变为利益集团。就在民营油企翘首企盼政府出台非公经济进入石油市场实施细则之际商务部下发了一份文件让他们的热情骤然變冷。2005年6月出台的《成品油批发企业管理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旨在整肃成品油市场,该意见稿要求成品油批发企业必须“从事2年鉯上成品油零售经营业务并拥有30座以上自有或控股加油站”。有关人士透露除了中石油和中石化以外,北京市场上其它81家批发企业没囿一家能满足该条件据全国工商联石油商会的初步调查,80%以上的民营油企达不到上述标准人们不禁要问:在“非公36条”中是否隐含着“第22条军规”?由此可见民营油企不仅存在着作为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高密度、多层面的行业风险,同时与进入竞争性市场相比进入垄断性市场,企业在产、供、销链条各环节所遭遇的抵制和排挤都要大得多法律可能会打开大门,企业却未必迈得进门槛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反垄断调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