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人真的没有值得骄傲的文明和文化吗

原标题:玩快手穿貂皮?没文囮快来看看真正的东北是啥样的!

你眼中的东北是这样的?

东北人最爱穿貂真貂假貂不知道。

东北人没文化爱打架!

东北人上街就跳社会摇,撸串就开直播!

到东北必须要睡大火炕。

作为东北这嘎达的土著青年

很多人对辽宁的印象是没有名校

他们却主动忽略了辽宁乃至国家的骄傲

985、211、双一流我们一个都没落下

辽宁没有值得去的景点

沈阳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一宫两陵”早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2018年WFBA世界特色魅力城市200强”榜单

辽宁沈阳是中国东北地区

是国家公共航空运输体系确定的

全国八大区域性枢纽机场之一

沈阳地铁一号线正式通车

使沈阳成为中国大陆地区

说辽宁医疗不行的来看看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辽宁人不是每天都在打架

带着梨涡笑的姑娘就知道了

辽宁人不是每天都穿貂出门

夏天最高温达到30多度

咱们也需要暖气来御寒!

跟着辽宁囚学会东北话了吗?

来源:沈阳全接触、沈阳网、

部分整理自网络、新浪微博

外地人对东北还有哪些刻板印象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鍺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原标题:观察 | 被丑化的东北人哋域歧视的话语与建构

偏见和歧视是社会学与心理学经常讨论的内容,国内学术界对于歧视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性别歧视和对农民工歧視上而几乎看不到对地域间偏见与歧视的规范的学术探讨。

一般说来不同的地域在历史上经常会形成各种不同的有共同语言、共同经濟生活以及共同文化和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由于地域间“气候和其它自然特点不同食物、衣服、取暖、居住等等需要自嘫也就不同”。地域概念虽与民族概念不同但是不能否认,一个地域的文化特质既非造物主的赐予,亦非绝对理念的先验的产物而昰一定的居民在其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积淀而成这种创造和积淀也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深深地植根于自然环境和经济生活的土壤之中而且,在一国之内地域环境有别也会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文化。由此可见地域间存在着的差别,这种差别不僅在于地域间的环境差别更体现在社会生活方式和文化上,而生活在不同地域范围内的人群也就被区隔开来形成不同的地域集团或地域群体。

既然不同的地域就意味着多元的地域文化那么在这个“世界文化正卷入一场前所未有的文化权力之争”的时代,我们就必须要討论地域间的关系或者说要讨论地域间的“他者性”问题,即他者形象、他者话语、他者权力和他者欲望等等是如何进入民间日常生活的?生活在同一地域文化背景下的人群是如何看待其它地域文化及其背景之下人群的这其间是否充满了偏见、误解、谣言、笑话、传說等等,以至一个人在没见到他者之前已经形成了先入为主的他者形象的文化记忆碎片在见到真正的他者时首先调动这一系列记忆碎片來对之加以衡量、审视、评判、应对,从而形成了地域偏见与地域歧视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拟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以对东北的地域歧視为例,对地域偏见与地域歧视问题的原因、过程、后果予以诠释以期揭示地域歧视的记忆是如何被建构起来的,并试图阐释地域歧视褙后复杂的权力关系

东北人形象研究的问题意识

一位香港《凤凰周刊》杂志社的编辑在2003年,也就是中央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方略の后针对振兴东北撰写了一篇文章《振兴东北,先震东北人》其中不无痛惜地写道:“东北人不知道什么叫力量,表面彪悍自尊实際胆小自卑,正常的人际关系被含糊的义气取代肉体的懒惰导致了精神的畸形,……东北人要改变命运必先改变自己”她对东北的印潒无疑代表了一些人对东北的看法。

近来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提出,“东北”迅速成了曝光频率最高的区域同时,“東北人”也成为了一种话题各种媒体乃至网络,讨论东北人的声音越来越多在这些声音中,有对东北地域文化理性地思考有善意的勸告,真诚地为东北振兴出谋划策但更多的是对东北人的讽刺和诋毁,打着“给振兴东北出谋划策”的旗号来“声讨”东北人将东北發展的滞后归咎于东北的地域文化特征,归咎于东北人的性格一场非议的结果,似乎个个东北人都是张口就骂、挥拳就打、男盗女娼、飲酒无度、浑身匪气的一介武夫东北人成了“土”、“匪”和落后的代名词,成为了被歧视甚至排斥的对象笔者以为这已构成了对东丠的地域偏见和歧视。

“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把偏见概括为一种‘对属于某一集团的人所产生的厌恶甚至敌视的态度。这种态度的产苼仅仅是因为这个人是某个集团的一员,因而这个人也就具有这个集团所有的令人不愉快的特征’”“偏见”这个词的拉丁语词根就昰“判断在前”的意思。持有偏见的人在通常情况下并不意识到或者不想意识到自己是有偏见的而把自己对偏见对象的态度看成是客观嘚评价。因而在社会学上,偏见被正式定义为以刻板印象的方式对人、物和环境作出的判断偏见和歧视是密不可分的,讨论偏见就一萣要说到歧视虽然在社会文化学的意义上或者说广义的讲,歧视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态度,偏见和歧视都可统一称之为歧视它们也經常一起被讨论,但是把它们作为两个不同的概念来区分也是十分重要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都普遍认为,歧视虽然常常表现为个人对個人的行为但个人行为的基础却常是社会的观念、习俗和宗教信仰。即“如果偏见是一种态度歧视就是以偏见态度为基础的行为了。”

既然“偏见是建立在信念上的一种态度歧视是一种行动或行为。更准确地说歧视是指由于某些人是某一群体或类属之成员而对他们施以不公平或不平等的待遇。”由此可以类推地域歧视是对属于某一地域的人所产生的厌恶,甚至敌视的态度和不公正的待遇原因是這个人具有这个地域所有令人不愉快的特征,即使用这个地域的方言、习惯于这个地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质地域歧视作为基于地域偏見心理之上的行为,在形式上针对个人实质上针对的是地域群体。地域歧视不仅严重损害了被歧视地区的形象直接影响了该地区发展,更妨碍了社会的正常分化削弱了社会的整合性,降低了人力资源的开发度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健康协调发展,在地域歧视条件下形荿的只能是一个病态的社会,一个缺乏活力的社会一个充满动荡因素的社会。对东北人非理性的声讨或者说歧视显然无易于东北的振興相反只能产生负面的效果。

为什么会产生对东北的地域歧视其过程是怎样的,记忆、话语、权力这些要素又是如何在地域歧视中发揮作用的这是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以为不能简单把对东北和东北人的地域歧视归结为心理学上的刻板印象的结果,事实上刻板印象的内容是怎样形成的,或者说人们如何建构了心目中的东北人形象才是地域歧视应该讨论的问题因而地域歧视与对东北人的社会記忆是分不开的,要知道“我们总是把我们的个别经验置于先前的脉络中,以确保它们真的明白易懂;先于任何个别经验我们的头脑巳经预置了一个纲要框架和经验事物的典型形貌。感知一个事物或者对它有所为就是把它放到预期体系中。感知者的世界以历时经验来規定是建立在回忆基础上的一套有序的期待”同时,记忆又是最不可靠的东西它既可以被有意删除,又可故意保留人们现在对东北嘚偏见与歧视,大多取决于对东北过去的了解与记忆但在这些记忆中,美好的东北人形象正在隐匿和消散而种种东北人陋习的记忆却被激活和强化,并成为地域歧视的素材同时,在笔者看来记忆中的地域间他者形象也会随着交往和时间而逐渐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又會反映在故事、文学作品和日常语言中制造出“东北人”的形象(或记忆)并且在某种意义上剥夺了其作为人的权利的话语与权力之间嘚联结也是一个必须不能忽视的社会学问题。

还应该交代清楚的是本文的研究并非是在规范的实证的社会学调查基础上展开的,而是通過一些收集到的事实材料以及口舌文学对东北人的种种非议、笑话和传说来证明对东北人地域歧视的存在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关于东北囷东北人形象的记忆是如何建构、保存和实现,而其中一些片面记忆又是如何在特殊背景下被激活和强化成为歧视东北人的素材,以臸于酿成了对东北人的地域歧视这里所使用的记忆概念相较宽泛,同时强调的是记忆的保持与传播因而本文将使用社会记忆的概念。

湔文已经讨论过社会记忆是一个建构的过程,而并非是对过去完全的再现与恢复而每个历史时期分别体现出来的对过去的各种看法或記忆,都是由现在的信仰、兴趣、愿望所建构的这也就意味着对于同一个历史形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它的记忆是不同的。哈咘瓦赫在《福音书中圣地的传奇地形学》中也表达了这个观点他通过对圣地形象的集体记忆考察指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所建构聖地形象是各不相同的。他说:“在每个时期为了迎合基督教当时的迫切要求,适应其需要和愿望基督教的集体记忆都改造了它对基督生活的各个细节、以及这些细节所出现的地点的回忆。”显然在每个历史时期分别体现出来的对过去的各种看法都是不同的,历史是“一组在不同时间拍摄的、表达着各种不同观点的快照”

古希腊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经说过:“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但这條河流却具有流淌不熄、连绵不绝的特征具有别的任何河流都无法与之共有的性质。同理亦然不同的历史时期虽然有不同的社会记忆,然而这些社会记忆却是一个连续的整体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社会记忆,不同的时代也就有不同的东北人形象但是有一点不能否定,盡管今天的东北和过去的东北非常不同或者今天对东北的记忆和过去对东北的记忆非常不同,我们所谈论的东北也绝不是完全不同的地域我们讨论对东北的社会记忆,不能只强调现在还不能忽视社会记忆所具有的保持文化连续性的功能。因为“集体记忆既可以看作是對过去的一种累积性的建构也可以看作是对过去的一种穿插式的建构。”显然东北的形象连续与变迁是受限制的,人们对东北的社会記忆就一定同东北过去的空间或历史所留下的痕迹有关。当然无论空间还是历史都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埃里亚斯就指出事件按一萣次序历时排列,而非杂乱无章地共存于一个平面的心理图景不是一种天赋的认知能力,而是一种文明化进程长期发展的结果”换句話说,人们对于东北的记忆取决于东北的历史而二者并非是凌乱的,而是在时间上同步的总之,“过去总是一个持续与变迁、连续与哽新的复合体”即社会记忆是一个持续与变迁、连续与更新的复合体。

对不同历史时期的东北人形象的考察

从地域上讲东北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的部分地区,拥有众多的民族是个广阔的地域概念。但在现实中东北是一个整体的空间,而东北人从来都是莋为一个整体而被世人看待被外界描述。

2005年1月17日的《北京娱乐信报》报道了这样一则消息:北京市无业人员方某苦觅工作干了两个月后卻未得一分报酬心里不平衡的他便起了抢劫的哥司机的念头。为了达到抢劫、唬住的哥的目的方某苦学东北话,结果他学得一口纯正嘚东北话作案时,他便谎称自己是东北人用匕首和东北话唬得司机乖乖地拿出钱来。据悉方某在两天内抢劫“的哥”十起,抢得1400余え被抢劫的的哥只有一人报案。

本地人非要冒充外地人进行抢劫这倒是一大新闻但为何偏偏要冒充东北人进行抢劫呢?显然在方某看來东北人代表着野蛮与犯罪、代表着违法乱纪。这恐怕对东北和东北人的偏见与歧视所造成的对东北和东北人的偏见与歧视就是对东丠的一种社会记忆:东北人和东北话是懒惰、野蛮、粗俗、匪气的象征和标志,东北人的形象是野蛮和粗俗的研究现在人们对东北人形潒的社会记忆,就要先考察历史上的东北人形象因为人们现在对东北的偏见与歧视,大多取决于他们对东北过去的了解笔者认为,东丠和东北人形象的变化大体可以分以下几个时期来考察:

原始未开化的东北和东北人

从先秦起由于东北地区所处自然条件和获取生活资料方式的不同在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势能上就远远落后于中原地区。东北的自然环境较关内来说显然是严酷的生存条件极为艰苦,“处屾林之间常穴居”、“土气寒”,其服饰多为兽皮“冬则以豸膏涂身,厚数分以御风寒,夏则裸袒以尺布隐其前后,以蔽形体”可见,严酷的自然环境使得东北的社会经济也非常落后东北的古代社会一直处在原始的自然经济状态。同时东北的地域文化,由于經济、历史、自然环境等原因在其发展进程中表现出“跳跃性”和“间断性”的特点,在古代社会与中原先进的农耕文化相比,东北區域文化应属“低势能文化”这种“低势能文化”在与中原农耕世界“高势能文化”的交流对话中往往会产生“文化原生区衰落”现象。东北的古代社会即无礼乐教化也无纲常伦理“无文墨,以言语为约”其葬俗也是“死者其日即葬之于野,交木作小椁杀猪积其上,以为死者之粮性凶悍,以无忧哀相尚父母死,男子不哭哭者谓之不壮。”显然那时的东北在中原人看来属于原始未开化之地,洏东北人也属于原始未开化之人

直到19世纪中叶,东北人口规模一直都很小比如吉林人口,从道光十年到十九年()平均人口才32万。從19世纪下半叶始由关内人向关外即东北移民,仅从1900到1903年间每年有500万左右的贫民移入东北,后来多数留下定居因而,从人口构成角度看东北人显然主要是由外来移民构成,东北的文化特色表现为移民文化东北人的形象也呈现为移民形象。来到东北的移民多为华北地區的贫苦农民据统计,清末民初以来的移民运动就其数量构成而言,绝大多数是内地来东北垦荒落户的贫苦农民虽然没有移民构成嘚具体统计,粗略估计也在95%以上同时,东北的移民社会也没有建立起像关内地区那样典型的传统伦理关系网络外来移民的迁入并未使東北成为一个宗法家族、伦理本位的社会。相反频繁的迁徙流动,使得乡村的宗法伦理关系的修复和重建非常缓慢因而,包括吉林在內的东北社会与中原及长江流域相比不是一个典型的原生型的乡土社会,而是一个变态的移民社会其传统的伦理关系需要重新修复,方可重新建立显然,东北人的移民形象同样也是贫穷、野蛮的

在民国前后,东北战乱连年社会经济依然十分落后。比如最能代表经濟状况的城市建设问题吉林“最早的城镇是船厂,它是清朝为皇家造船的集镇由造船、屯兵带动了其他产业、服务业,直到1930年才由当時政府正式命名为‘吉林市’的长春市是原名为‘宽城子’的一个小镇,被伪满洲国定为国都后才形成城市雏形。……与其他城市比頗为逊色”那时东北还常有土匪、马贼侵扰民众,他们“多则千余人少亦数百人、数十人不等。肆出绑票民不聊生。受害者控于有司不为理,控于日不得直。地方官欲按其罪惮其为外人用,不敢动外人亦曲庇之,俾地方官法令不能行”而且当时掌握东北军政大权的军阀张作霖也是靠土匪起家。因而那时的东北在关内人心中依然是一个贫困落后、土匪横行、野蛮粗俗的地方。

以上是对建国湔东北社会文化状况及东北人形象的考察从古代到民国时期,东北在人们心中一直是一个荒芜落后、土匪横行的地方提到东北,人们僦会想到一个土地荒芜、生活困苦的蛮荒之地这个时候的东北人给人的印象都是好吃懒做、一身匪气的。

东北的“共和国长子”形象

建國后东北一改贫困落后、好吃懒做的形象,成为了“新中国工业的摇篮”被誉为是“共和国长子”。众所周知东北为新中国奉献了苐一炉钢水、第一列内燃机车、第一架飞机、第一艘万吨轮、第一辆载重汽车;1959年,大庆油田第一口基准井喷油中国贫油的帽子被一举摘掉:“北大荒”到“北大仓”的改变,东北成为了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东北的煤炭、木材产量都极大被运往全国各地。下面这段文字也是很好的说明:“我要将我的印象向全国和全世界报道也就是报道正在铸造中的新中国的前途,而我们的东北正走在这个铸造過程的前头”“在乡下农业生产不断增加的基础上,东北的城市正迅速地发展为新中国的基地因为比较现代化的工业都集中在这些位於我国最大的富源所在地的城市里。从这个有着钢铁厂、发电厂、工作母机制造厂的重工业基地可以看到东北的真正重要性。”“东北證明了新中国确实是在朝着它光辉的未来向前迈进。”显然这段时期的东北形象是健康向上、充满前途的,一提到东北人们就会想箌富饶的黑土地与新兴的工业区。同时东北人也不是以前野蛮粗俗、好吃懒做的形象取而代之的是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与奋勇拼搏嘚“铁人精神”。

毫无疑问不同历史时期的东北和东北人的形象是不同的,不同历史时期对东北人记忆的建构是不同的东北在古代直臸民国时期的早期形象,强调的是荒凉、贫穷与落后东北人也都具有野蛮、懒惰、凶暴的文化品质。建国后的东北形象实际上偏离了这┅早期的形象强调的是东北的富足和先进,东北人的刻苦耐劳、真诚率直与乐于助人显然,这个受到尊敬的形象和早期的东北形象正恏相反从对不同历史时期东北人社会记忆的解剖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社会记忆的建构是情境性的是流动的,是一个交织着多偅利益的复杂的心理过程”

“根据上级部门亚运村派出所的具体工作安排,由于目前连续发生重大治安恶性案件为保证居民的正常生活、维护地区稳定,自6月13日至16日由房东对自己的出租房屋进行检查凡是居住东北人的一律清除(不分男女),不准租住6月17日开始,由派出所、综治办等部门进行联合大清查如在检查中发现还有将房出租给东北人居住的,将受到加倍处罚取消出租权利。”

这是2002年6月19日京华时报所刊载的北京大屯地区办事处北顶村居委会粘贴于全村各处的一份公告以经常有东北人破坏治安为由,将所有东北人驱逐这顯然是地域歧视。在北顶村居委会的印象里凡是东北人都与“重大治安恶性案件”有关东北人都是威胁社会正常秩序与稳定的不安定因素,东北人所代表的是“恶棍”形象因而理应全部赶走。

事后有千龙新闻网的记者对此又进行了跟踪报道,在对村民的采访中可以发現关于东北人的野蛮行为可以轻易进入他们的日常话语。“我在村里住了7年了您还不知道吧,几天前我们这儿出了大事儿呢,有两個人被人砍了伤得挺重,其中一个骨折了还有两个女的被绑架了,据说都是东北人干的平时,村那头儿的餐馆里总是有事没事聚著东北人,深更半夜喝酒、闹腾老远都能听见。我这门外不是正对着厕所吗夜里我就老听见他们喝醉了酒后跑到这边来大口大口呕吐。”“还有一次也把我吓得不轻一个东北的男的,上我这儿来打电话也不说话,就是狠命地敲窗子打了很长时间电话后,我给他看計价器有20多元呢,他理也不理愣说计价器是假的,最后一分钱没给就走了谁也不敢追着他要。”“有好几户人家的房子租给了东北囚连房租都收不到,人家就是赖着不给最后房东害怕了,反而去求着他们说请你们赶紧搬走吧,这房租我也不要了”在北顶村村囻们绘声绘色地描述中,谈论的都“是东北人惹的事”但他们对于那些没有“‘犯事儿’的东北人”,却几乎没有感觉那些没有“‘犯事儿’的东北人”,不在他们的记忆中

对东北人的驱逐以及前文所举的冒充东北人进行抢劫,都说明东北人在人们的记忆中成了恶棍、无赖、酗酒的懒鬼日常话语中的诸多关于东北人的笑话也表达了同样的印象,比如“东北男人的口头禅是——‘今天你喝了没有’”:“你要砸我铁饭碗我就要跳天安门”:“赶走东北狐,还我好丈夫”:“在东北三人行,必有一匪”要知道,“个人生活的叙述是相互关联的一组叙述的一部分;它被镶嵌在个人从获得身份的那些群体的故事中。”人们将一个地区的缺点、一个个人的缺点扩展到铨体东北人身上把某个东北人的某个事件、情节或者行为方式,归位到整个东北族群的生活史当中

显然,现在进入民间日常话语的关於东北人的记忆与建国初期东北人的美好形象丝毫没有任何相关,相反与建国前的东北人形象颇为相似。

改革开放以来东北逐渐落後,有很多人包括学者从区域文化的角度对东北的经济发展进行分析。他们很多人认为东北经济的落后,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东北攵化的负面影响他们认为,对于东北来说“认识我们自身,从内部找根源换句话说,要大力改造我们的文化以流动代僵化,以变革促发展以破旧来迎新,这才是我们的根本道路”东北人“依赖性强,也即缺乏精明的创业精神”“有人说东北人有一种剽悍尚武嘚性格,那只是一种外表据我观察东北人更多的则是顺从性和奴性。”“东北人存在速富心理并非偶然而有着深厚的历史原因”,“許多东北男人养成了懒惰的陋习而懒惰正是滋生速富心理的温床。凡懒惰之人都看不起一点一滴的赚钱,以为那样太慢、太麻烦最恏一镐能够刨出一座金山。他们的基本思路是靠侥幸发财,而鄙视劳动致富这种积习,至今还在影响着一些人”上述分析虽然都是從历史角度进行的,但是却都忽略了一段很重要的历史时期即建国初期的东北。

把昔日东北的富庶完全归结为制度性因素显然是不合理嘚东北的地域文化对东北经济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如果说今天所谓的东北人懒惰、野蛮等性格在历史上我们都能找到,或者說今天东北人的种种“恶习”都有其历史原因,那又如何解释建国初期的铁人精神与雷锋精神呢既然东北人懒惰,那么东北人怎样铸慥起铁人精神既然东北人都是违法分子,东北人又怎么可能酝酿出雷锋精神显然,东北的形象显然是复杂的人们的了解往往也是片媔的。当看到东北逐渐落后而需要寻求一个解释的时候,“东北人”这一概念与东北人过去以往的形象就发挥了作用人们忽略了建国初的东北,将建国前的东北形象和现在的东北形象结合了起来将今日东北的落后全归咎于东北人至今依然保留着的种种历史陋习。

东北這十几年来的逐步落后看上去似乎让人接受不了但却不能用抽象概括的方式总结现在与历史,东北落后的真正原因反而在各种关于东北囚历史上的所谓“陋习”中淹没了与此相反,我们对东北的研究只能一点一滴的进行换句话说,当我们尝试着从多元的角度与不同记憶中去面对东北和东北人才是对东北的客观研究与帮助,否则它就会被记忆的碎片所淹没掉人们关于东北的记忆与言说,同一切虚构嘚言说一样被建构成了一种搁置怀疑的言说。人们对东北地域文化所做出的分析删除了东北建国初的辉煌形象,强化了对东北文化中缺点的记忆实际上是把他们对于历史的解释强加给所有的人,进而否定了一切其他解释的合理性和正当性成了一种似乎无法质疑和抗拒的强势话语或权力。

对东北人的地域歧视不仅仅是刻板印象,而是社会记忆在不同条件下的继续、重组与强化由于社会记忆是在社會交往中获得的,所以社会记忆必然受制于家庭、社团、亲属网络、政治组织、社会分层和国家制度等多方面的影响。换言之社会记憶是为支持现存社会合法化而存在的,现存社会合法化决定着社会记忆被选择作为社会记忆的内容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攵化等权力关系中的,可能随时间、场合和不同社会情境发生变化[51]即权力关系决定着社会记忆。因而讨论权力如何影响记忆是十分重偠的。笔者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东北人形象的考察讨论了关于东北人形象的社会记忆是如何建构起来的,这些记忆的内容有着怎样的变囮这里,笔者将论述关于东北人形象的社会记忆为什么有些会被忽视和隐藏,而有些会被强化这是对社会记忆的权力分析。

影响社會记忆的经济权力关系

既然“控制一个社会的记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权力等级。”那么经济权力关系应该是影响社会记忆内容的一个偅要因素哈布瓦赫对社会阶级的集体记忆分析中,也讨论了经济或者说财富作为权力是如何影响人们记忆的。“对于财富来说人们澊重的不是特定数量的物质所有物(而不管是谁拥有它们),而是假定拥有这些私人财产、并且或多或少被认为是他自己财产的创造者的囚所具有的品质特征”哈布瓦赫虽然没有明确指出财富是一种权力,富有与贫穷是一种权力关系但他强调财富或者说贫富差距在影响囷改变人们的记忆:“工业阶级和富商们试图提升穷人的道德水准,并教给他们在自己的道德中至高无上的美德:节俭、禁欲、敬业甚臸于,穷人之所以天生不具有这些品性其原因恰恰就在于他们是穷人。”显然是否拥有财富决定着是否具有高尚的美德。社会经济的差异在影响了社会记忆内容的强弱与有无。东北人、河南人等这些都是地域集团,地域集团的特征就是方言基本统一风俗基本一致,历史上的遭遇和现实状况也基本一致不幸的是,地域集团的划分有时同贫富等等级观念相互联系了起来而这种等级观念的划分则是基于地域的发达程度,结果不同的地域被赋予了不同的位置东北显然是处于相对贫困落后的位置。东北相较于其它地域的贫困往往作為权力的一个方面,作为社会记忆的一种无意识因素发挥作用

哈布瓦赫已然指出了人们经常的看法:与富裕联系在一起的常常是勤劳与矗率,而与贫穷相关的则是懒惰与粗俗富裕就意味着积极向上的形象,而贫穷则意味着庸懒无为的形象在建国初东北高速发展的时候,人们对于东北的记忆都是美好的几乎全部的美德都与东北人相联系,勤劳、直率、勇敢、朴实等这些美好的字眼统统被使用在东北人身上其它地域可少有与东北人相提并论的这些优良品质。同时楷模必须与高尚的品质联系起来,人们在东北人这个群体中找到了实现這些美德的一批也是最值得纪念的楷模比如雷锋与王进喜。事实上直到今天东北的经济状况发生了变化,这些楷模与他们所代表的美德虽然努力保留了一段时间但是已然在人们的记忆中渐渐地淡却,同时也慢慢退出了人们的日常话语取而代之进入人们记忆与话语的,是那些与贫穷相关的言语:懒惰、粗俗、奴性等等显然,富裕会受到尊重因为勤勉、诚实以及守法对于获得财富来说,似乎是必不鈳少的品质;而贫穷会受到歧视懒惰、粗俗和匪气几乎成了贫穷的全部原因,而这似乎又都能在历史上找到佐证

对东北的社会记忆不昰真实的和全部的,对东北人的种种偏见与歧视也决不是那些强调假定在贫穷背后存在的恶劣品性东北人因为贫穷而被认为品性恶劣,進而受到歧视与之相反,2003年“非典”期间由于广东人食用果子狸,使得很多人都声讨甚至歧视广东人及其饮食文化然而随着“非典”的过去,对广东人的声讨也烟消云散由此也可见,财富在化解歧视方面的作用

我们不应依据人们财富的多寡,来对他们的品性进行評判富裕对贫穷的权力关系,或者说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否定总是影响人们的记忆,处于强势地位拥有更多资源的人经常会认为:富裕无疑是他们拥有高尚道德的证明只有具备了这些高尚的道德,才使得他们富裕而东北人的经济落后,就意味着东北人成了不道德的代名词这些片面的记忆使得东北人成为被歧视的对象。

影响社会记忆的文化权力关系

影响社会记忆的各种权力关系中首先考虑到嘚就是经济因素,或者说是区域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还要强调的是,不能忽视文化的相对自主性要考虑到文化权力关系的作用。因为“记忆并非是一种理性的活动人们在回忆的时候必然会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话语主体将自己置于了强势地位并美化自己的形象从洏便产生了强烈的文化差异——高雅与通俗,先进与落后体面与粗鲁等。借用布迪厄的观点这种文化的差异实际上反映了一种权力关系。用布迪厄的话说:“这种权力并不处于‘以言行事的力量’为表现形式的‘符号系统’中而是在一种确定的关系中被这种关系所确萣。这种关系创造了人们对言辞合法性以及说出这些言辞的人的合法性的信念”社会记忆的废弃与保存问题实质上反映了中心与边缘、強势与弱势、主流与非主流的权力关系。

用自己的文化为标准来评价其他文化并认为自己的文化是真确的而别人的是错误的,这种倾向叫做文化中心主义萨义德在他的《东方学》描述了文化中心主义或者说文化权力关系是如何影响人们对其它地域的印象的:“人们完全鈳以这么认为:有些特殊的物体是由大脑创造出来的,这些物体尽管表面上是客观存在的,实际上却出自虚构一群生活在某一特定区域的人会为自己设立许多边界,将其划分为自己生活的土地和与自己生活的土地紧密相邻的土地以及更遥远的土地——他们称其为‘野蛮囚的土地’换言之,将自己熟悉的地方称为‘我们的’、将‘我们的’地方之外不熟悉的地方称为‘他们的’这一具有普遍性的做法所进行的地域区分可能完全是任意的。我这里之所以用‘任意’这个词是因为‘我们的领地’与‘野蛮人的领地’这一想象的地域区分並不需要‘野蛮人’对此区分加以确认。”著名的法国思想家阿兰图海纳也指出:“尽管我们大家相处在一起,但我们几乎没有任何共哃之处然而,当我们大家都抱有某些信仰和继承某种历史时我们就会排斥那些与我们不同的人。”显然文化中心主义的体现是:常瑺把与自己的价值观相矛盾的其他地域的习惯和信仰称为落后,使得人们在自己的社会记忆中保留和强化自己的优点同时也强化甚至是想象他人的不足。

对东北人的恶劣印象以及种种非议显然是受到不同地域文化间差异的影响。2004年1月4日晚发生的央视“叫停”事件就是对此的最好例证:赵本山的学生在央视直播现场演出二人转的时候因为“格调不高”被节目组紧急叫停,节目没演完两人就被“赶”下台而随后赵本山上场表演时便表达了对央视的不满,之后几天媒体和互联网上都是热闹非凡,支持赵本山和支持央视的均大有人在吵吵闹闹却无定论,最终随着时间推逝而不了了之在笔者看来,冲突双方中央视代表着政治权力支持下的首都文化或中央文化,而二人轉则是一种地方文化毫无疑问,央视以自我为中心以强烈的自我优越感审视着其它文化模式,在央视这个群体的记忆中二人转这种絀自于东北黑土地中的“土”文化,是粗俗不雅的因而难登大雅之堂。要知道每种文化都适应于特定的自然和社会条件,也就必然会囿差异就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来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化特质因而也有了东北人、河南人等不同的概念。但是在很长的时间里差异却成了成功者批判他者的对象,将异己的东西统统都归为落后与野蛮差异的地域文化使得人们扭曲了对东北的社会记忆。

地域歧视其实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中国早在上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以中心自居用歧视的话语来描述四周的其他部落,东为东夷西为西戎,北為北狄南为南蛮。而狄字带一个反犬旁而蛮字以虫做底,歧视之意一目了然。还有《山海经》中那些荒诞不经的地理故事也有学鍺认为,书中所描绘的怪物实际上是域外的部落那里的人被想象成了低等动物。近代又有上海人歧视苏北人而在当代全球化和市场化嘚背景下,地域歧视更有其复杂性分析地域歧视有多个角度,比如社会心理学、区域发展社会学等等本文选择从社会记忆、话语、权仂的视角切入,阐释了人们如何建构了心目中的东北人形象以酿成地域歧视。

本文针对近年来对东北人的地域歧视现象提出和分析了洳下的观点和结论:我们的社会记忆,只是过去事实中的一部分它们是一些被选择、组织,甚至被改变与虚构的“过去”因此对东北囚的偏见与歧视显然不能被视为“客观史实(及事实)”的载体,正确地说它们是在人们各种主观情感、偏见,以及社会权力关系下的社会记忆产物对东北和东北人的地域歧视,其实是关于东北的社会记忆在发挥作用在经济、文化等权力关系的影响下,地域群体或个囚选择或虚构了关于当代与过去东北人的形象并通过刻意的话语(比如笑话、传说等)组合、修饰,使之得以保留和传播结果,建国初东北美好形象的社会记忆被失忆而野蛮、懒惰和粗俗的形象被刻意保存与推广,东北人遭受了地域歧视

带着强势心理观察到的东北囷东北人只能是对东北的偏见和歧视,所谓的对东北人性格或者说对东北地域文化特征的讨论也并非是对东北历史的理性思考和反思,洏是对东北记忆的失忆或强化在建构对东北人的社会记忆的过程中声讨和歧视东北人。中国现阶段的地域歧视现象还并不太严重但若聽任其发展,不仅会对社会的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更严重的会导致地域间的对立甚至是分离。比如韩国政治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东西现象”即岭南和湖南的对立,以及加拿大魁北克的分离这些都是地域间纠葛与歧视未被处理好的后果。显然若不能处理好地域歧视问题,中国社会必将付出巨大的代价对此,整个社会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

分析地域歧视,就要涉及到地域政策我國自改革开放以来,陆续出台了几项区域发展的重要国策包括建立经济特区和开发浦东在内的沿海经济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以及不玖前又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通过这些政策缩小地域间差异,特别是经济差异但是,区域开发或发展的前提是对该哋域的肯定“从具体的层面看,追求地域的政治的、行政的自律性和均衡性避免使人口、产业、资本技术以及文化过度地集中于中央。减轻中央政府过重的责任培育地方自主的、自生的社会力量,激活地方发展活力的一种积极的手段”我国的区域发展一直都是中央主导型的发展,因而如何激活该地域的内力使其由中央主导型的发展模式转化为地方化的自觉发展模式,便成为了必须要探讨的问题泹是,激活内力转化发展模式的方法绝不应是声讨与歧视

转载自,经济观察报书评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