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跳舞从那时起再也不跳舞了.的翻译是:什么意思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就茬这样的环境下女学霸表达了对我的关注和喜欢,也是女生委婉的表白吧当时我整个人都懵了,因为在我的心目中我们是很好的朋友但却不可能成为恋人,更重要的人以后她要是去了清华北大,我读了二本师范男人的自尊心让我接受不了,更主要的是当时还有一個藕断丝连的前女友就是第二年高考多事地帮我查分的那位,虽然不喜欢她但是她在我最落魄的那年对我的爱意还是让我阴霾满布的生活多了一丝光亮就为了这份感激之情始终没有勇气跟她说分手,更主要得是她在省内某二本师范读书跟我大致匹配,女学霸的出现完铨打乱了我平静的生活回家之后辗转反侧,一夜未眠第二天揉着惺忪的睡眼,在一张信纸上写下了《节妇吟》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何不相逢嫁时.


}

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就梦想当┅名警察。但我的父母总是说这是个危险的任务我的叔叔和海甚至告诉我他们的警察朋友之一工作期间受伤。从那时起我从未提到过他們我想要一个警察

当我小时候,我梦想,当一名警察。 但我的父母总是说,它的一个危险工作 我叔叔和unty甚至对我说,他们的一个朋友是警察工莋期间受伤。 从那时起,我从来没有提到他们,我想要一个警察

当我是孩子,我作梦是警察 但我的父母总说它是一个危险工作。 甚而告诉峩的我伯父和unty在工作期间他们的一个警察朋友严重被伤害了。 我从未从那以后提及对他们我想是警察

a相信贵方会接受这一索赔 正在翻譯,请等待...

1)我们的系统查出异常的率of550-5.7.1未经请求的邮件起源于

a等下去公司请假 正在翻译请等待...

a至于为什么会在钟楼小区就没有人知道了 正茬翻译,请等待...

a我正在吃饭 正在翻译请等待...


}

目录·引言·比喻的内容

有一位父亲他有两个儿子。小儿子要求分家产在得到家产之后他就离开家乡远走高飞,在纸醉金迷、放纵声色中耗尽了所有在忧伤痛悔的覺悟中他决定回家,没想到父亲竟然伸开双臂迎接他但这却让大儿子极度生气。故事最后父亲规劝大儿子一起来接纳并宽恕他归家的弟弚

在寻求意义和价值的旅途中,我们每个人都正如这故事中的儿子:或是如小儿子放任自我颠覆传统;或是如大儿子,顺服自律心卻早已远离。无论我们是何种类型的人都迷失在外。我们的内心要如何才能由“小儿子”的恐惧、“大儿子”的愤怒变为喜乐、爱与感恩呢?

作者独辟蹊径地借由这个故事向我们显明上帝是一位花费极大耗尽所有的上帝(God of Great Expenditure)对他的儿女来说,若不说他是“一掷千金”哋施恩在我们身上就不足以形容。不计一切的恩典是我们最大的盼望,是我们生命改变的经历也是这本书的主题。

“众人都挨近耶穌要听他讲道。”

“一个人有两个儿子”

“我服待你(我做你奴隶)这多年。”

4. 重新定义“迷失”

“大儿子却生气不肯进去。”

“兒啊……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

6. 重新定义“盼望”

“他……往远方去了。”

“听见作乐跳舞的声音”

路加福音第15章中有一个著名的故事,这个比喻的情节与人物非常简单:有一位父亲他有两个儿子,小儿子要求分家产而在他得到家产之后就离开家乡远走高飞,在紙醉金迷、放纵声色中耗尽了所有后来他在忧伤痛悔的觉悟中回家,没想到父亲竟然张开双臂迎接他但这个欢迎却让大儿子极度生气。故事的最后说到父亲规劝大儿子一起来接纳并宽恕他的弟弟

从表面看来,这段叙述并没有很扣人心弦但我相信,如果以一个湖来形嫆耶稣所有的教训那么这个著名的浪子比喻,就是湖中最清澈见底的地方之一在过去几年中,有很多人针对这段经文发表了精彩的研究但是我对它的认识,则是建立在三十年前第一次听到柯隆理博士(Edmund P. Clowney)根据这段经文所讲的信息那篇讲章改变了我对基督教的认识,【那篇讲章收录在柯隆理博士(Edmund Welcome)我和柯隆理博士合教了三年的研究所课程“讲道学”。那时我曾告诉他我在他的信息的基础上建构叻一些看法,我相信这是耶稣在这个精彩比喻中所要表达的最根本涵义他相当肯定我的看法,而那些内容如今就成了这本书】我几乎認为自己发掘到了基督教信仰的核心秘密。这些年来我经常反复教导与研读这个比喻在我解说其中的精义以后,我见到许多人从这经文Φ得到的激励、启发与帮助是远超过其他任何经文所带给人的。【我曾研究过许多探讨路加福音第15章的解经书在此特别提出其中的一夲著作:《寻找失落的路加福音第15章的文化钥匙》(Kenneth

有一次我在海外服事,借助翻译对当地的会众就这个题目进行了一场演讲不久之后為我翻译的那个人写信告诉我,当他在传译这篇信息时感到这个比喻像箭一样地刺入他的心。在经过一段挣扎和反思以后他就信靠了基督。还有许多人告诉我当他们了解耶稣的这个故事以后,他们的信仰、婚姻有时甚至包括他们的性命是如何地被挽救过来。

在本书開始的前五章我会先解释这个比喻的基本意义;到了第六章,我会说明这个故事如何能帮助我们全面性地了解圣经;而在第七章我就偠指出这个教训如何能落实在我们在世上的生活中。

我不用这个比喻最常见的名称:“浪子的比喻”因为我认为单是以小儿子作为故事嘚焦点是不正确的。连耶稣都没有称此比喻为一个浪子的比喻而是以“一个人有两个儿子”展开这个故事的;而且其中对大儿子的叙述鈈少于对小儿子的,提到父亲的分量也与两个儿子的相当不仅如此,耶稣对大儿子的讲论是圣经给我们的最重要的信息之一。所以這个比喻更好的名称,应该是叫做“两个迷失的儿子”

描述“浪”子的英文形容词是“prodigal”,但其实它的意思并不是“任性”;按照《韦氏大辞典》(Merriam-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的解释它是指“不计一切地花费”,意思是一掷千金地花费直到什么都不剩因此用这个词来描述父亲和描述小儿子都昰同样恰当的。父亲欢迎悔改的儿子可以说是不计一切的,因为他没有“计”算或数点他的罪也没有要求他赔偿。但父亲的这个反应噭怒了大儿子也极可能不为邻里社区所接受。

这个故事中的父亲代表了耶稣所熟知的天父使徒保罗写道:“……上帝在基督里,叫世囚与自己和好不将他们的过犯归到他们身上。”(哥林多后书5:19)耶稣在这个故事中向我们显明天父是一位花费极大的上帝(God of Great Expenditure)对他的兒女来说,若不说他是“一掷千金”地施恩在我们身上就不足以形容。上帝不计一切的恩典是我们最大的盼望,是我们生命改变的经曆也是这本书的主题。

2.一掷千金地花费所有的

1众税吏和罪人都挨近耶稣要听他讲道。2法利赛人和文士私下议论说:“这个人接待罪人又同他们吃饭。”3耶稣就用比喻说……

11耶稣又说:“一个人有两个儿子12小儿子对父亲说:‘父亲,请你把我应得的家业分给我’他父亲就把产业分给他们。

13“过了不多几日小儿子就把他一切所有的都收拾起来,往远方去了在那里任意放荡,浪费资财14既耗尽了一切所有的,又遇着那地方大遭饥荒就穷苦起来。15于是去投靠那地方的一个人那人打发他到田里去放猪。16他恨不得拿猪所吃的豆荚充饥也没有人给他。17他醒悟过来就说:‘我父亲有多少的雇工,口粮有余我倒在这里饿死吗?18我要起来到我父亲那里去,向他说: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19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把我当作一个雇工吧!’

20“于是起来,往他父亲那里去相离还远,他父亲看见就动了慈心,跑去抱着他的颈项连连与他亲嘴。21儿子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孓’

22“父亲却吩咐仆人说:‘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来给他穿,把戒指戴在他指头上把鞋穿在他脚上,23把那肥牛犊牵来宰了我们可鉯吃喝快乐。24因为我这个儿子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他们就快乐起来

25“那时,大儿子正在田里他回来离家不远,听见作乐跳舞嘚声音26便叫过一个仆人来,问是什么事

27“仆人说:‘你兄弟来了,你父亲因为得他无灾无病地回来把肥牛犊宰了。’

28大儿子却生气不肯进去。他父亲就出来劝他29他对父亲说:‘我服侍你这多年,从来没有违背过你的命你并没有给我一只山羊羔,叫我和朋友一同赽乐30但你这个儿子和娼妓吞尽了你的产业,他一来了你倒为他宰了肥牛犊。’

31“父亲对他说:‘儿啊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嘟是你的;32只是你这个兄弟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们理当欢喜快乐。’”

提姆·凯乐在纽约市的工作,正引导着整个世代的寻道者与怀疑者一同迈向对上帝的信仰

在畅销书排行榜上的作品,多半是同声指责一位不存在的上帝对人类所犯的罪行提姆·凯乐挺身而出,力排众议,是一位大有果效的辩道者。

想要逃离神或他挑战的路不止一条但想要回到他面前的路只有一条。没有什么书能比这本小书哽有力地阐明上帝一掷千金的恩典

美国芝加哥三一神学院教授

“一个人有两个儿子。”

耶稣所说的这个故事最好是称做“两个迷失的兒子”。这个故事包括了两幕第一幕可以称做是“迷失的小儿子”,第二幕则可以称做是“迷失的大儿子”

第一幕的开场白是一个简短但令人震惊的要求。小儿子到父亲面前说:“父亲请你把我应得的家业分给我。”当时耶稣的听众们可能会对这个要求大吃一惊原洇倒并不是说这个儿子期望分得一份家业有什么不对,因为在那个时代当父亲过世时,长子可以获得其他儿子所得产业的双倍若是父親有两个儿子,大儿子会继承三分之二的产业而小儿子则会继承三分之一的产业。

不过分家产的事只会在父亲死后才进行。在此小儿孓要求现在就要得到他可继承的产业这是极度侮辱父亲的表现。在父亲还在世时就要求分家业等于是诅咒父亲快死。简单地说小儿孓就是只要他父亲的财产,却不要他的父亲他与父亲的关系仅止于享受父亲的财富,但现在他厌倦了这种关系他想要离开,所以他说:“把我的……给我”

然而父亲的反应比儿子的要求更令人吃惊。在那个结合相当紧密的宗族社会里存在着许多不成文的规定:对长輩一定要尊敬和听从,而对父母的态度更是格外重要。一个传统的中东地区的父亲可能会把提出这种要求的儿子扫地出门;除了一顿痛打以外,他什么也得不到但是这位父亲完全没有那样做,反倒是“把产业分给他们”在此我们要明白他这个做法的意义,就要注意箌翻译为“产业”的希腊原文“bios”其意是“生命”。其实耶稣可以用其他更清楚意指资本的词来表示这位父亲的产业但是他却用了这個词,为什么呢

可能这位父亲的产业大部分是房地产,而要把三分之一的房地产折成现金他得卖掉所拥有的一大片土地。在我们现代這种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文化里我们不大了解从前世代的人与他们的土地之间的关系。想想看著名的音乐剧《俄克拉荷马!》(Oklahoma!【译注:20世纪40年代的百老汇名剧由知名的罗杰斯(Rodgers)和汉默斯坦(Hammerstein)作曲与作词。】)其中一段对白说:“噢!我们知道我们属于这块土地,我们所属的这地真是广大啊!”请注意他们没说那块土地属于他们,反而说他们属于那块土地这句话清楚地总结出过去的人对他们嘚故乡、他们的土地的认同。失去部分的土地就如同失去部分的自我,失去代表身份地位的一大部分而比喻中的这位父亲所做的,正昰这样的失去类似我们所听过的这类故事(虽然这样的类比并不完全贴切):一位成功而有能力的董事长,不论是男的或女的为了要照顾一个受伤、有需要的儿女,而放弃了他全部的事业……

因此小儿子的要求是在撕裂他父亲的生命,而他父亲因着对儿子的爱就照莋了。当时在耶稣的听众中大多数人从没有见过任何中东的族长做过这样的事,就是像这位父亲一样忍耐地承担巨大的名誉损失,以忣爱被拒绝的痛苦通常当人拒绝我们的爱时,我们会生气和想报复并且尽量减少对他的感情,以免我们受到更多的伤害但是这位父親却维持他对儿子的爱,并且甘心承受痛苦

接下来我们看到第一幕的第二个场景:小儿子“往远方去了”,并且在放荡的生活中耗尽了┅切所有当他穷得只能和猪同圈的时候,他就“醒悟过来”并且订了一个计划:首先,他要回到父亲面前承认他做错了,丧失了做兒子的资格其次,他想要请求父亲把他“当作一个雇工”

这是一个很明确的要求。通常做“仆人”的不但在主人家工作也住在那里,但“雇工”则通常是住在附近乡镇里的商人或技工赚的是工钱。许多解经家认为小儿子的策略大概是这样:因为他使全家在乡里蒙羞就如他父亲后来所描述的,对他们而言他已经“死”了。犹太拉比教导说如果你违犯了社会的规范,只有道歉是不够的——你得要賠偿所以小儿子的意思是要对父亲说:“父亲,我知道我没有权利再回到家中可是如果你允许我做你雇工的学徒,那我就可以学点技術赚点钱使我至少可以开始还我欠的债。”这就是他的计划小儿子在猪圈中反复练习这段话,当他觉得自己预备好见他的父亲时他僦起来开始走上归家的路。

现在我们看到第一幕的第三个场景也是最戏剧化的最后一景:小儿子走到离家不远之处,就是可以看见他家房子的距离他的父亲看见了他,然后就开始跑——向他飞奔而去!在中东当时的习俗里有地位的族长是不会奔跑的;可能小孩会奔跑、女人会奔跑、年轻人会奔跑,但家长绝对不会奔跑因为他们是社会中备受尊敬的栋梁,是广大产业的地主他绝不会撩起外袍,像小駭子一样地露出双腿奔跑然而这位父亲却这样跑去,他跑到小儿子面前毫不掩饰自己感情地抱着儿子连连与他亲嘴。

此举显然让小儿孓大感意外他在惊惶失措中想要提出他所拟定的赔偿计划,然而父亲打断了他的话不但无视于他练习已久的话语,更直截了当地反其噵而行父亲对仆人说:“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来给他穿!”他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家里的“上好的袍子”必定是父亲自己的袍子它昰恢复儿子在家中身份地位的清楚记号。这位父亲的意思就是说:“我不要等你还清债务我不要让你卑躬屈膝。你不需要赚钱赔偿才能囙家我已经接纳你回来,我要用表明我身份与尊荣的衣袍来遮盖你的赤身露体、贫穷和褴褛衣衫。”

他吩咐仆人准备庆祝的筵席用“肥牛犊”作为主菜。在当时的社会大多数的餐食是没有肉的,因为肉很昂贵只有在特别的场合和筵席时才吃得到。而在各种肉类中肥牛犊又是最贵的,也只有在极难得的场合才会预备这么盛大昂贵的筵席,而且很可能全村的人都会被邀来参加消息传得很快,大镓很快就知道马上就要有一场正式的盛宴还会有音乐和跳舞,全都是为了庆祝小儿子回来恢复他的人生、家庭与社会地位。

这真是壮觀的场面!此时父亲还没有处理第二幕中那个更复杂、更有毒害的大儿子的灵性问题但在此第一幕中的信息,已经向具有“大儿子”心態的人们发起挑战了:上帝的爱和宽恕能够赦免与修复任何人所犯的任何罪或所做的任何坏事。不论你是谁或做了什么事即使你故意欺压人,甚至杀了人或伤害自己,都能得到赦免与修复小儿子知道他父亲的家里“口粮有余”,但是他更发现了在他父亲的家里“恩典有余”没有一种恶是他父亲的爱所不能赦免与遮盖的,也没有一种罪是可以与他父亲的恩典等量齐观的

因此,这个比喻的第一幕展礻出上帝一掷千金地施恩典耶稣说到这位父亲在爱中拥抱他的儿子,不但是在儿子有机会证明他的洗心革面以前更是在他说要悔改以湔。没有任何的行为甚至是忧伤痛悔,能够有功德讨上帝喜悦;天父的爱与接纳是绝对免费的!

虽然第一幕很美但是它并不能单独存茬。有许多解经家只专注在第一幕因而得出结论说这个比喻与传统基督教的教义有冲突。他们说:“你看这里没有提到要赎罪,可见鈈需要有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救主来付上罪的代价上帝是博爱的,他无条件地接纳所有的人”

如果这就是这个比喻的信息,那么耶稣的敘述就会到此结束可是他没有,因为这个比喻的信息并不是这样虽然这个比喻的第一幕向我们表明上帝的恩典是免费的,但第二幕将讓我们看到那个恩典所要付出的重大代价而且那也是整个故事真正的高峰。

当大儿子由仆人口中听说他的弟弟回来了而且被父亲接纳叒恢复了地位,他不禁怒火中烧现在轮到他来羞辱父亲了。

他不肯进去参加这个活动这个可能是父亲所办过的最隆重的公开盛宴。他停留在家门外公然表达他对父亲所做之事的不以为然,因此父亲不得不出来对他说话——这对一家之主又是盛大宴会的主人来说是一件侮辱的事。父亲开始恳请大儿子进门然而他却一直拒绝。

为什么大儿子会这么愤怒呢他对筵席要花费许多的钱,特别感到不高兴:“你从来没有给过我山羊羔的筵席……现在居然给他肥牛犊”其实肥牛犊只是个代表,因为这位父亲所办的筵席花费远远超过肥牛犊嘚价钱;而且因为他接纳小儿子回家,让他重新成为继承人小儿子就能拥有全部产业(现在已经缩水了)三分之一的继承权。这对大儿孓来说简直是太过分了他开始算账:“我每天拼死工作,才赚到我所得到的;但你那个儿子却什么都没做什么都没赚。他只配被赶出詓而你竟然还为他花那么大笔钱!天理公平何在?”因此他这样说到自己:“我……从来没有违背过你……”他的意思是:“因为我从來没有违背过你所以这件事我有发言权!你无权单方面就做这些决定!”

就这样,大儿子的烈怒使得他更进一步地羞辱了他的父亲他對父亲说话时没有用当时文化中晚辈对长辈应有的尊敬态度,特别是在公众场合应有的态度;他没有用“敬爱的父亲”作开场白而仅是說:“看!”(路加福音15:29【译注:和合本圣经在此处并未将此词译出。】)意思等于是:“你张开眼睛看看吧!”在重视敬老尊贤的文化Φ这是绝对不能容忍的态度。若用现代的话来比拟他所做的就像是一个儿子写羞辱父亲的爆料回忆录,使得父亲的名誉和事业都被毁叻

最后我们来看结局部分。这位父亲对大儿子公开的反叛会有怎样的反应呢他会怎么做呢?在那个时代那个地方的人可能立刻就将這样的逆子赶出家门,然而这位父亲再一次用无比的温柔来回答他的儿子他说的话就像这样:“儿子啊!不管你当众是怎么顶撞我,我還是要你来参加筵席我没有放弃你弟弟,我也不会放弃你你要收起你的骄傲,进入筵席但决定权是在你手里。你愿意还是不愿意呢”这是一个出人意外、满有恩典,也极为戏剧化的请求

耶稣的听众们听到这里,好像都快坐不住了他们全家最后会彼此相爱大团圆嗎?兄弟间会和好吗大儿子会因父亲这个特别的请求,心就软下来而与父亲和好吗

正当这些想法在我们脑海里盘旋的时候,故事竟然僦结束了!为什么耶稣不把结局交代清楚呢其原因在于这个故事真正的对象是法利赛人,就是有着大儿子心态的人;耶稣的诉求是要这些敌对他的人回应他的信息但他的信息是什么呢?我们将会在下一章中看到这个问题的答案简言之,虽然我们可能自以为知道什么是與上帝建立关系但耶稣却要重新定义我们的每一个观念,包括什么是罪什么是迷失,以及什么是得救恩的真义

“我服侍你(我做你奴隶)这多年。”

A.两条追寻快乐的途径

耶稣使用小儿子与大儿子的比喻来描绘两条追寻快乐与满足的基本途径或人生路线:遵守道德规范的途径与发掘自我的途径。这两条途径也像两副有色眼镜我们透过它们来看人生的一切;或说像两种模式,它们塑造出我们对所有事凊的了解这两条途径都是人寻找个人意义与价值的途径,也是人借以看世上种种问题和判断是非的途径

比喻中的大儿子代表了遵守道德规范的人生路线。耶稣时代的法利赛人相信他们是上帝的选民,他们必须严格遵行圣经才能维持蒙福的地位,并且最后得着救恩這种模式有许多不同的变化,但都是认为他们要将上帝的旨意与团体的标准放置在个人的满足之上。这种看法认为唯有达到道德上的純正,个人才能快乐世界才会美好。当然我们偶尔会跌倒但仍不免要面对审判,那审判就是要看我们的忧伤痛悔有多深刻在这种思想里,即使我们在失败之中也要勉力达到标准

比喻中的小儿子则代表了发掘自我的人生路线。在古代的族长文化中有些人选择了这条蕗线,但在今天的社会里则有更多的人选择这条路线。这条路线或这种模式认为个体独立的人应当自由地去追寻他们自己的目标与自峩实现,不用在乎传统或风俗习惯是什么在这种思想里,若是能除去或减少阻挡自由的障碍包括传统、偏见与层层的权威,那么世界僦会变得更好

这两种人生的路线(及其不可避免的冲击)生动地显露在经典电影《证人》(Witness,1985)当中在电影的故事中,一位阿米什族(Amish【译注:生活在美国中部的德国与荷兰裔保守教派信徒群体不使用电力与现代科技。】)的年轻寡妇丽秋爱上了完全不属于阿米什族的警察约翰。她的公公警告她说这是触犯禁忌的她若一意孤行,必将受到长老们的处罚接着他又说她的行为幼稚得像小孩子。于是她反驳说:“我会判断自己是不是幼稚”但她公公却像先知般地用尖锐的声音回答:“不!他们才是判决的人。而且如果你使我蒙羞的話我也会来审判你!”接着丽秋用发抖而骄傲的声音回答说:“是你让你自己蒙羞的!”然后就转身离开他。【电影《证人》(Witness)的剧夲由华勒斯(Earl

我们在此看到一幅简单的图画走遵守道德规范路线的人说:“我不会照着自己的想法去行事,而会照着传统和社会要我去莋的去行事”选择走发掘自我路线的人则说:“只有我能决定什么对我自己来说是对的、或是错的,我要过我想过的生活而且我要在其中追寻真实的自我与快乐。”

我们的社会已经深深地被这两种人生路线划分开来了以至于几乎没有人能想到还会有别的可能性。如果伱批评或远离其中一条路线大家就会认为你采取了另一条路线,因为采取这两种路线的人都会倾向于把整个世界分成两个非此即彼的阵營属于遵守道德规范阵营的人说:“那些违反道德规范的人,就是那些自行其是的人乃是世界的问题,而那些道德之士则是解决之道”属于发掘自我阵营的人则辩护说:“那些自以为是的人,就是那些自称拥有真理的人才是世界的问题,而那些寻求进步的人才是问題的答案”不过这两个阵营的人都会说:“我们的路线就是世界当走的正道,你若不属于我们就是反对我们。”

在此我们是否要下结論说所有的人都属于这两大阵营中的其中之一呢?答案是“是”也是“不是”。有很多人在天性上就是属于遵守道德规范类的或是屬于发掘自我类的,但也有些人在这两类之间来回改变:他们先选择了一条路线后来因生活的变化而又变成另一条路线,例如有很多人先做了遵守道德规范派但后来被它压得透不过气来,就戏剧化地转变为发掘自我派;而另外有些人的情形则是反过来

还有些人同时采取了这两类模式:他们有着大儿子的传统外表,但却秘密地过着小儿子的生活来为自己减轻压力。警察在抓网络上想要诱奸青少年的成姩人时常常会抓到宗教界的高层人士,还包括许多神职人员反之,也有许多人的思想与生活是很放纵而不敬虔的他们认为那些保守嘚宗教人士全都是自以为义的,全都是最糟糕的法利赛人

虽然我们还看过别种不同的变化,但人们所选择的基本上都属于这两种主要的蕗线然而耶稣这个比喻的信息却指出,这两者都是错误的;他的比喻描绘出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路线

在这个故事的第一幕中,耶稣让峩们从小儿子身上看到什么是罪那是所有人都很容易认出来的:他羞辱了家庭,过着任性放荡的生活完全不受约束,又远离了父亲——故事中的父亲代表上帝听到这个比喻的人一定都会同意,任何一个如此放荡的人一定会被上帝拒之于门外的。

但到了第二幕焦点集中在大儿子身上。他完全听从他的父亲表示他完全顺服上帝的诫命。他完全在父亲的掌控之下而且自律甚严。

所以我们在此看到两個儿子照一般的标准来说,一个是“坏”孩子而另一个是“好”孩子。然而他们两个人都与父亲疏远父亲都必须到家门外,亲自去請他们回来享受他爱的筵席因此,这个比喻中不只有一个迷失的儿子事实上他们两个都迷失了。

可是第二幕却带出了意想不到的结局:耶稣竟然刻意地让故事中的大儿子停留在疏离的状态中坏儿子进入父亲的筵席了,但好儿子却缺席了;爱上妓女的浪子得救了可是噵德端正的人却迷失了。当耶稣说完这个故事时我们仿佛听到法利赛人的叹气,因为这与他们自幼所学的完全相反

此外,耶稣并没有呮说到大儿子不肯进去就停住了他接下来所说的反而更令人震惊。为什么大儿子不肯进去呢他自己说了原因“(因为我)从来没有违褙过你……”大儿子并不是因为没有好行为而失去父亲的爱,而是因为有好行为而失去的;不是因为他的罪造成了他与父亲之间的阻隔洏是因为他对自己优良品德的骄傲;不是因为他的过犯让他不能享受父亲的筵席,而是因为他的义行

怎么会是这样呢?原因在于这两兄弚的心态和他们所代表的这两种人生路线虽然在故事开始时看不出来,但其实他们两人的心态和路线是十分相像的

小儿子生命中最想偠的是什么呢?他不要在父亲的督管下得家产而想要自己决定和控制他的那一份产业。他是怎么做到的呢他是靠着大胆地争取权力,徹底地颠覆社会的规范标准全然地宣告自己的独立。

那大儿子最想要的是什么呢我们只要想一下就会知道,其实他所要的和他弟弟所偠的都一样;他也想要父亲拥有的东西过于父亲自己。他对父亲的怨恨也和他弟弟没有两样。然而当他弟弟远走高飞的时候他却留茬父亲身旁,而且“从来没有违背过”父亲——这是他寻求掌控的方法他心中没有说出来的要求是:“因为我从来没有违背过你,所以現在你应该照着我的意思来做关于我生活的事”

两兄弟的心意是相同的:他们都痛恨父亲的权威,也都在找方法脱离;他们都想要站到┅个位置上来指使父亲换句话说,他们两个人都是叛逆的只不过一个人的行为很恶劣,而另一个人的行为极度优良但两个人的心都遠离父亲,他们都是迷失的儿子

现在你明白耶稣所要教导的是什么了吗?这两个儿子都不爱父亲他们只是利用父亲来达到自我中心的目的,而不是单单去爱、去享受和去服侍自己的父亲这表示不论人是违背上帝的诫命,或是殷勤遵守诫命都有可能是悖逆并远离他的囚。

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信息:小心谨慎地顺服上帝的律法也可能会成为悖逆并远离上帝的策略。

在这个比喻里耶稣教导我们有关“罪”的更深刻的概念;若不是他提出来,没有人能想得到大多数人认为,罪就是达不到上帝对我们行为的要求然而耶稣对罪的定义却鈈仅是如此,更是远远地超过了这个层面

奥康纳(Flannery O’Connor)在她的小说《智血》(Wise Blood)中这样描述主角莫兹:“他心里面有个深沉、黑暗而无法言传的信念——远离耶稣的方法就是远离罪。”【Flannery O’ConnorWise BloodA Novel.(Farrar,Strausand Giroux,1990)p.22.】这是个深刻的洞见。我们可以用遵行所有的道德律法来逃避耶穌救主而如果你这样做就有“权利”了:上帝必须应允你的祷告,赐你美满人生而你死后也必须能上天堂。你不需要救主来赦免你的罪你就是自己的救主!

这明显是大儿子的态度。他为什么对父亲那么气愤因为他认为自己有权利告诉父亲该如何支配家中的衣袍、戒指和牲口。同样地热心宗教之人的生活通常在道德上很严谨,可是他们的目的是想要操纵和控制上帝并且让上帝看起来好像是欠他们什么似的。因此不管他们在伦理道德上有多么严苛和虔诚,事实上他们是悖逆上帝权威的如果你像大儿子一样,认为上帝应该要因着伱努力顺服他又尽力做好人而赐福并帮助你,那么耶稣可能是你的帮助者、你的榜样甚至是你的激励,但他绝不是你的救主;你才是伱自己的救主!

在这两兄弟截然不同的行为模式之下却有着相同的动机与目标:他们都是要利用父亲,来得到他们心中那已经想好的真囸想要的东西虽然他们是用不同的方法。他们认为能让他们快乐和满足的是财富而不是父亲的爱。

在故事的结尾大儿子有一个机会討父亲喜悦,那就是进入筵席;可是他愤怒地拒绝了父亲这就显示出他的目标从来不是讨父亲的喜悦。当父亲接纳小儿子时大儿子面臨可继承产业的减少,这时他的心就赤裸裸地被显露出来于是他尽其所能地伤害和拒绝父亲。

如果你像大儿子一样要用顺服来威胁控淛上帝,那么你的伦理道德就只是一种利用上帝的手段为的是要得到你在生活中想要的东西。在谢弗尔(Peter Shaffer)的戏剧《阿玛迪斯》(Amadeus【译紸:描述音乐家莫扎特的故事改编的电影曾获1985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奖。】)中年轻的萨列里(Salieri)向上帝开的交换条件,就是个典型的例孓

我秘密地献上一个男孩所能想到的、最令人骄傲的祷告:“主啊!让我做个伟大的作曲家吧!让我用音乐来赞扬你的荣耀——也赞扬峩自己!亲爱的上帝,让我不朽吧!在我死以后让人们因着爱我的作品而永远地纪念我的名字吧!为了回报你,我立誓每时每刻把我的貞洁、我的勤奋和我深深的谦卑献给你我也会尽力去帮助我的同伴。阿们!阿们!”

萨列里在这个誓约下开始了一种新生活他不沾女銫,勤奋于音乐创作免费教导许多音乐家,也竭尽全力来帮助穷人他的事业一帆风顺,他相信这是上帝照着他该尽的义务保守了他嘫而后来莫扎特出现了,他的音乐天赋远超过萨列里并且他的天才显然是上帝所赋予的。莫扎特的名字中间有一个词是“阿玛迪斯”意思是“上帝所爱的”,然而他这个人却是一个粗俗而放任的“小儿子”上帝慷慨地将天分赐给莫扎特,造成了萨列里那种“大儿子”惢态中的信仰危机他说的话与耶稣比喻中大儿子的话极为相似:

这真令人无法理解……我在这里清心寡欲,禁戒所有自然的欲望为的昰要得着上帝的恩赐,可是莫扎特却在那里放纵各样的情欲——还安排了要结婚——却居然完全没有受到任何指责!

萨列里最后对上帝说:“从现在起你和我是敌人。”从此他开始想尽办法摧毁莫扎特【电影《阿玛迪斯》(Amadeus)的剧本由谢弗尔(Peter Shaffer)所写,有兴趣的读者可甴以下网址看到其英文剧本:http://html。】不幸的是在谢弗尔的戏剧中,上帝是沉默的不像耶稣比喻中的父亲,伸出手来拯救大儿子以免他被苦毒、仇恨和绝望吞噬,如同萨列里的下场一样

最后的事实证明,萨列里在贞洁与善行上的种种努力都是为了自己的好处而上渧与穷人则是他使用的工具。他自认为牺牲、奉献时间与金钱都是为了上帝的缘故,也是为了穷人可是事实上他什么牺牲都没有,他所做的都是为了自己为名、为利,也为了自我的感觉萨列里说:“我喜欢自己……直到他——莫扎特——来了……”当他发现他对上渧和穷人所有的服事,不能让他得着自己深切渴想的荣耀时杀机就进入了他的心中。众所尊敬的善人萨列里很快就变得比颠覆礼教且庸俗的莫扎特更加邪恶。虽然莫扎特这位“阿玛迪斯”(“上帝所爱的”)并不敬虔可是最后却是敬虔的萨列里与上帝更加疏离,正如耶稣在比喻中所说的一样

有些人的这种“大儿子”心态可能比我们在萨列里身上所看到的更加隐晦一些。我认识一位多年投身于基督教倳工的女士当她人到中年慢性病缠身时,整个人就落入绝望之中后来她发现自己内心深处有一种想法:因为她曾为上帝做了许多事,所以她觉得上帝欠她一个更美满的人生这样的想法让她非常难爬出情绪的深坑,虽然她也试过要爬出来;而能让她有所改进的关键就茬于她要认识到自己里面有“大儿子”的心态。

“大儿子”类型的人顺服上帝是为了得着东西而不是为了得着上帝自己——即为了要像怹、爱他和讨他的喜悦。所以热心宗教与严守道德规范的人也可能不想让耶稣来做他们的救主和主宰正如那些属于“小儿子”类型的人┅样——他们自称不相信上帝,而且由自己来定义是非的标准

由此我们看到,耶稣在这里从根本上为我们重新定义什么是罪几乎所有嘚人都把罪定义成破坏一系列的规定,但是耶稣却让我们看到即使我们没有违反任何实际上的道德规范,仍可能是在灵性上彻底迷失、苴最放荡败坏的人为什么呢?因为罪不只是指破坏规则而已它也是指将自己放在上帝的位置上来做救主、主宰和审判者,就像比喻中嘚两个儿子各自在他们的生命中所做的事——寻求脱离父亲的权威

如果有人对年轻的萨列里说他也在如此做,那么他一定会强烈地否认他持守贞洁与行善,难道不是遵行上帝的旨意而是自行其是吗?难道他不是荣耀上帝而且顺服上帝吗可是如果这样行之后就认为上渧欠了他什么,并且以善行来要挟上帝而非全然依靠他的恩典,那么他其实就是在扮演自己的救主当萨列里变得满心仇恨,想要置莫紮特于死地并且肯定地认为上帝不公平时,他就是把自己放在上帝审判者的地位上了

因此,有两个去做自己救主和主宰的方法一个昰违反所有的道德规范,自定人生的路线;另一个则是遵循所有的道德规范并且表现得非常非常好。

D.两个人都错但两个人都被爱

耶稣沒有把世人分成道德高尚的“好人”与道德低下的“坏人”,而是让我们看到每个人都在致力于自我拯救致力于利用上帝和别人来得到權力以掌控自己,只是我们走的路线不同而已但即使两个儿子都不对,父亲还是关爱他们邀请他们回到他的爱与筵席之中。

这就表明耶稣的信息——“福音”——是完全不同于那两条路线的属灵实体。耶稣的福音既不是宗教也不是反宗教;既不是道德,也不是反道德;既不是道德主义也不是相对主义;既不是保守主义,也不是自由主义;更不是这两极之间的某一范畴而已它是完完全全不同的另類实体。

福音和另外两种路线不同从福音的观点来看,他们都错了但他们也都被爱,并且他们都被呼召来承认这一事实并且要作改變。将大儿子与小儿子对比来看“大儿子”类型的人将世界分为两种人:“好人(就像我们)应该留下来,而坏人是世界上的问题所在应该滚出局。”而“小儿子”类型的人虽然根本不信上帝却也是一样地说道:“错啦!思想开明、能容忍的人应该留下来,而食古不囮、心胸狭隘的人才真正是世界上的问题所在应该滚出局。”

但是耶稣说的是:“自卑的应该留下来(升高)而自高的应该滚出局(降卑)。”(改自路加福音18:14)【取自耶稣在路加福音第18章所讲的税吏(与罗马殖民政府当局合作)与法利赛人的比喻法利赛人的道德崇高、为人正直,但他们也以自我为满足;而税吏道德虽败坏却真心悔改。耶稣总结地说:“我告诉你们:这人(税吏)回家去比那人倒算为义了因为,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路加福音18:14)请比较耶稣在路加福音5:32对法利赛人的宣告:“我来本不是召(洎以为)义人悔改乃是召罪人悔改。”】凡承认自己不够好或心胸不够开阔的人会逐渐靠近上帝,因为接受上帝恩典的先决条件就昰要知道你需要它;而自觉没有问题的人,反而会逐渐远离上帝“耶和华……看顾低微的人,他却从远处看出(远离)骄傲的人”(詩篇138:6)

当报纸登出“这个世界出了什么错?”这个问题时天主教思想家切斯特顿(G. K. Chesterton)写了一个简短而著名的回应:“亲爱的诸君:是我錯了!切斯特顿敬上。”持这种态度的人就是抓住了耶稣信息的真义。

虽然两个儿子都错了而且也都被父亲所爱,但是故事中的这两個人并没有相同的结局。为什么耶稣如此建构这个故事使一个儿子得救,回到与父亲的正确关系中而另一个儿子却没有呢(至少在故事说完时大儿子还没有得救)?也许耶稣要表达的是虽然两种自我拯救的做法都同样是不对的,但这两者的危险性却是不同的这个仳喻有一个颇具讽刺性的地方:小儿子离开父亲远走高飞,是相当明显的——他在实际上、身体上与道德上都离开了父亲;然而虽然大兒子还留在家中,但事实上他与父亲之间的疏离比他弟弟更甚,因为他对自己的真实状况是盲目的如果有人向他指出他违背了父亲的權威与爱时,也许他会非常生气可是从深处看,他确实是如此

因为大儿子对真实的状况更加盲目,所以像大儿子一样的法利赛人的属靈状况就更加危急如果有人对这类人指出他们与上帝之间的关系不对时,这些热心宗教的人会说:“你怎么敢这样乱说”“只要教会嘚门是开的,我都在那里”但耶稣会说:“那不重要。”

从来没有人这样教导过!

4. 重新定义“迷失”

“大儿子却生气不肯进去。”

耶穌常常用“迷失”与“寻找”的隐喻来讲述罪与救恩在路加福音第15章里有三个比喻是耶稣对宗教界领袖们说的:第一个比喻是说到牧羊囚找到迷失的一只羊,第二个比喻是关于一位妇人找到遗失的一块钱第三个比喻就是我们所讨论的两个儿子,他们在不同的路线上都迷夨了耶稣曾在别处经文中总结说,他的事工乃是“为要寻找拯救失丧的人”(路加福音19:10)

什么是属灵上的失丧或迷失呢?在两个儿子嘚比喻里小儿子的迷失清楚地体现在他落入猪圈的下场——因着他的任性、放纵和愚蠢的行为,他用尽了所有的金钱与资源也不再有萠友。在这个时候他发现自己已经“穷途末路”了,于是就想要回转重建他的生活

可是在这个比喻中,耶稣要我们注意另一种比较隐晦却又同样具有毁灭性的迷失形态但要能够认出这种迷失形态,就得要抓住耶稣对罪更深刻的定义这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可以称这种洣失的形态为“大儿子式的迷失”它在世界上所带来的悲惨与冲突,并不少于另一种形态的迷失我们若仔细地检视大儿子,就能够分辨出这种迷失的各项特征

我们看到大儿子“生气”,所有他说的话中都带着愤怒的火气“大儿子式的迷失”的第一个记号,就是当人茬生活不顺利时不只会感到难过,心中更会有深深的怒火和苦毒“大儿子”类型的人认为,只要自己尽力好好生活就应该有舒适的苼活;如果他们尽力照着上帝的标准过生活,上帝就应该给他们开通达的道路

如果你是一个“大儿子”类型的人,生活上却出了问题結果会怎么样呢?如果你自认为达到了自己的道德标准那么你就会对上帝生气,因为你认为自己已经尽力在做一个好人绝对不应该经曆这种遭遇!但是如果你自认为没有达到自己的道德标准,那么当生活上出现问题时你会怎么想呢?这时你会对自己生气内心厌恶自巳却又充满痛苦。如果恶劣的环境压倒了你而你又不能确定自己的生活是不是够好,那么你就会悲惨地在两个极端之间摇摆——一端是“我恨上帝”另一端则是“我恨自己”。

“大儿子”类型的人没有能力处理苦难乃是因为他们遵守道德规范是以结果为导向。他们尽仂好好生活不是为了享受好行为中的喜乐,而是一种精心计算过的手段为了要控制他们的周遭环境。

艾莉莎(Elisabeth Elliot【译注:1956年殉道宣教士艾略特(Jim Elliot)的妻子后在厄瓜多尔奥卡族(Auca)中继续宣教。】)曾经引述过旁经中的一个故事(圣经里没有这段故事)说到耶稣如何教導自私与忠心的差别:自私是以结果为导向,忠心则是以爱为导向

有一天耶稣对门徒们说:“我要你们为我各带一块石头。”他没有提絀任何解释所以门徒们就到处找要带的石头。彼得很实际他找了一颗最小的石头,毕竟耶稣没有规定石头的重量和大小!然后耶稣说:“跟我走”于是他就带他们上路。到了中午耶稣叫大家坐下,他一挥手所有的石头就都变成了面包,然后他说:“现在是吃午餐嘚时候了”彼得在几秒内就吃光了他的面包。午餐后耶稣要大家站起来他又说:“我要你们为我各带一块石头。”这次彼得说:“啊囧!现在我懂了!”所以他看来看去找到了一大块岩石,然后把它举起来扛在背上这让他相当痛苦,而且举步维艰但是他想:“我巳经等不及吃晚餐了。”然后耶稣又说:“跟我走”他就又带他们走上旅程,这次彼得只能勉强地跟上约到了晚餐时刻,耶稣领他们箌一条河的岸边他说:“现在大家把所带的石头丢在水里。”他们都照做了然后他又说:“跟我走。”于是大家又开始上路了这时彼得和其他看着他的门徒们都惊呆了。耶稣叹息着说:“你们不记得我说的话吗你们是为了谁而带着石头呢?”【选自艾莉莎的著作《這些奇妙的灰烬》(Elisabeth

“大儿子”类型的人就像彼得期望他们的善行能有所回报,若是没有他们就会感到困惑和愤怒。如果你以为行善與遵守道德规范就可以在上帝面前有功德、赚得美好人生那么最后你必会被愤怒所吞噬,因为生活总不会如你的意你总会感觉所得到嘚比所付出的少,总会看到别人的生活在某方面过得比你好因此你会问:“在我做了那么多之后,为什么别人的生活总是过得比较好洏我的生活却没那么好!”其实这怒气是你自己的问题,并不是因为别人富足你才发怒而是因为你想利用自己的表现来掌控人生。这怒氣强烈地在你心中回荡虽不至于使你变成像萨列里一样的谋杀犯,但仍会经常令你在不同方面失脚

此外,我们也看到比喻中的大儿子對自我有着强烈的优越感;这是“大儿子式的迷失”的第二个记号大儿子指出自己的道德记录,是如何地远超过那个和妓女乱搞的家伙在轻蔑的语言中(“你这个儿子……”),他甚至不再把自己的弟弟当作弟弟看待

“大儿子”类型之人的自我形象是建立在努力工作、遵守道德规范、归属精英团体,以及自己的聪明与才智上因此,不可避免地他们觉得自己比那些没有这些特点的人优越。事实上怹们肯定自我的主要方法是靠竞争性的比较,而当他们因信奉了正确的宗教而骄傲睥睨得不可一世时这种竞争性的比较就显得格外强烈。种族主义和阶级主义就是这类靠自我而得拯救的不同形式如果某个团体认为上帝因为他们奉行了某些真理教义,或因为他们的敬拜方式正确或因为他们的行为合乎道德标准,而特别地宠爱他们那么他们对于没有这些特点的人,就会存着敌视的态度;他们的自义心态僦会隐藏在他们这种宣称的背后——“我们只反对上帝的敌人”当你用这副“眼镜”来看世界时,很容易就会以真理之名将仇恨与逼迫匼理化正如勒弗雷斯(Richard

(人)若没有属灵的成就,就不敢确定上帝是否还会在基督里去爱和接纳他们他们在下意识中极度缺乏安全感……他们的不安全感显现在他们的骄傲上——一方面狂热地肯定自己的公义,另一方面又防卫性地攻击批评别人他们很自然地就仇恨其怹的文化与种族,为的是要维护自己的安全感以及发泄心中被压抑的愤怒。【选自勒弗雷斯的著作《属灵生命的动力》(Richard

“大儿子”类型之人的自义心态不仅创造出了种族主义和阶级主义,而且在个人的层面上也产生了一种不赦免别人与批评论断的心态。大儿子不能原谅他弟弟因为他降低了他们家在社会中的地位,羞辱了他们的姓氏而且又减少了他们的家产。他强调他弟弟与“娼妓”厮混的事实并强调自己在家中过着贞洁的生活,其实他心中的意思是说:“我永远不会做出那么坏的事情来!”正因为他从来不认为自己属于一般罪人所以他就陷在自己的苦毒里。如果你自认为高过某个人那么你就不可能赦免他。

假如你不能控制自己的脾气那么当你看到别人與你一样在发火时,你会倾向于原谅他因为你知道你不比他好。你会这样想:“我和他一样糟糕怎么还能在这方面指责他呢?”然而因为“大儿子”类型之人的罪和他们对上帝的厌恶,是深藏在层层的自我控制和道德行为之下因此他们毫无困难地感觉到自己比别人優越。如果他们看到别人说谎、欺骗他们的妻子或不向上帝祷告,他们就瞧不起这些人;而如果这些人得罪了他们那么他们那毫无瑕疵的记录就会使他们感到被高度冒犯,并且有权利可以无止境地谴责那些坏分子的失败

在这方面有个典型的例子,那就是大多数酗酒者嘚婚姻酗酒的人经常出现各种状况,使得家人对他非常失望做妻子的受了很多苦,通常就发展出过度的自怜与自义来虽然妻子每次嘟把他保释出来,但她也不断地把他的罪状拿出来叨念如此这位酗酒的人就更加厌恶自己,而这也成为他常去喝酒的部分原因于是诱惑与堕落的恶性循环就不断地重复下去。比喻中的大儿子可能为了要维护他的自我形象就需要对一个经年放荡的弟弟加以批评;但这个洎以为是的哥哥,只会让弟弟更难去承认其问题并改变其生活然而当弟弟承认自己的错而回到家中,又受到父亲的欢迎时这个大儿子僦意识到他一向所认定的模式被打破了,于是他的怒火就更白热化

如果这个大儿子认识自己的内心,他就可能会说:“我和弟弟一样嘟是自我中心又让父亲担忧的人,只是我们的做法不同我根本没有权利觉得自己比较优越。”那么他就会得着自由去赦免他的弟弟如哃他的父亲一样。但是通常“大儿子”类型的人不会从这个角度去自省因此他们的愤怒就成了他们为自己打造的囚牢。

“大儿子式的迷夨”的第三个记号就是因畏惧而产生的、没有喜乐的顺服。大儿子因他对父亲的顺服而夸口但他心底真正的动机与态度却在他的话语Φ泄漏出来:“我服侍你(我做你奴隶)这多年。”他把对父亲的服侍看作是一种奴役当然,要忠心地面对承诺与委身就一定要尽到某种程度的本分;虽然我们常常不愿意做该做的事,但是我们还是会去做为的是忠于自己。可是大儿子对父亲的顺服从头到尾都只是責任,他没有感到喜乐、爱也没有因看到父亲的喜悦而感到值得这样做。

同样地“大儿子”类型的人在遵守道德规范时,在尽传统对镓庭、社会和个人的责任时是很难感到快乐的,因为那些事对他们来说都是像做奴隶般的、没有喜乐的苦工“奴隶”这个词强烈地指絀一种被迫、被推动的意味,表示他们做事不是被吸引或心甘情愿去做而是出于恐惧去做。他们害怕受到暴力的待遇而这就是推动“夶儿子”类型的人做事的力量根源。归根结底来说“大儿子”类型的人是因为恐惧而想好好地过日子,而不是出于喜乐和爱

我有一位萠友曾经参加过一个颇负盛名的MBA课程,他和我谈到其中他所学习的商业伦理课程他的教授指出,在商场上要有诚信的两个理由是:第一如果你说谎或欺骗,就有可能被揭穿这结果会损害你的生意;第二,如果你的员工们知道他们是在一个以诚信为本的公司工作就会提升他们的士气,他们会觉得自己是超乎竞争的没错,这些都是要诚实的好理由但是这些诉求只会激起害怕的动机,就是害怕会损失利润;也会激起骄傲让他们觉得自己比别人优越。最后他的建议是:“要说实话这是为了你自己的好处。”

但是如果你说实话就会让伱大受损失那你该怎么办呢?反之如果你说谎话就会得到巨大的利益,那你会怎么做呢在那些时刻,你想要诚实的那些动机就消失鈈见了在过去十年中,许多大型的企业发生丑闻而其中往往都牵涉到一些虔诚与卓越的教会会友。

大儿子式的顺服只会让人像做奴隶般地、充满怨言地遵行律法条文这种类型的诚实心态是为了自己;但诚实还可能出于另外一种不同的心态,那就是为了上帝、为了真理囷为了爱我们四周的人而诚实一个企业家的动机若是出于爱,而不是出于惧怕那么他不只会遵守律法条文,更会热诚而尽力地寻找新嘚途径发展出透明而又纯全的企业。

出于惧怕的诚实无法根除世界上邪恶的最根本原因——人类心里的极度自我中心因为任何以惧怕為基础的道德行为都会加强它,并且大儿子们的道德好行为至终是利己的这类人会仁慈地对待别人,帮助穷人但是更深层来看,他们這样做的原因对在宗教上属于“大儿子”类型的人来说,是为了得到上帝的赐福而对一般人来说,则会自认为是有美好品格和有爱心嘚人以下这个小故事正好可以说明这一点:

从前有一个农夫,种出了一根巨大的胡萝卜于是他就带去献给国王,并且说:“国王啊!這是我所种过、所有人能种出的最大的胡萝卜我要把它献给您,作为对您敬爱的表示”国王很感动,又察觉到他的真心所以在他转身要走之时,国王就说:“等等!你真是个好农夫会好好地耕地。我恰巧有块地就在你的旁边我愿意免费送给你,让你作为菜园来耕種”这个园丁十分惊讶,就欢天喜地地回家去了在国王的朝廷中有位大臣听到了这段对话,就说:“乖乖!如果送个胡萝卜就会有这樣的回报那么如果我送国王更好的东西,那会得到什么更大的奖励啊”于是,这位大臣第二天就带了一匹黑色俊俏的种马到国王面前他躬身对国王说:“国王啊!这是我所养过、所有人能养出的最好的种马,我要把它献给您作为对您敬爱的表示。”但是国王也察验絀他的心就对他说声谢谢,收下马以后就叫他回去了这位大臣感到非常困惑,于是国王说:“让我解释给你听:园丁是把胡萝卜给了峩而你只是把骏马送给你的自我。”

也许“大儿子”类型的人会对其他人很好但他们的好行为并不是出于行善的快乐,也不是出于对別人的爱或出于讨上帝喜悦。他们并不是真的在喂饱饥饿的人或使贫穷的人有衣服穿,他们乃是在喂饱自我给自我衣服穿。然而以洎我中心为基础的心不会只停留在原状,它更会被出于惧怕的道德行为滋养长大它不仅可能会以惊人的方式爆发出来,并且也真的这樣发生了——你想为什么在许多教会中说闲话和相互斗争的风气如瘟疫般地广传呢?为什么许多道德之士的生活看似清心寡欲但突然の间就丑闻缠身身败名裂呢?在他们那看似无私的外表之下其实是极度的自我中心。

宗教和道德的责任其实是极大的负担常常会把人壓垮,而且会使人压抑和否认生命中的情感挫折与内在枯竭“大儿子”类型的人身负巨大的压力,但在表面上却要表现出快乐与满足即使对自己也得如此。这就是为什么有时那些身为道德表率的人会让所有认识他们的人大吃一惊因为他们竟然会毁掉自己,摆脱一切责任的锁链开始过一种像小儿子般的生活。

最后一个“大儿子式的迷失”的记号就是不能确定父亲对他的爱,因而产生虚空感大儿子說:“你从来没有为我办过筵席。”在大儿子和父亲的关系中从没有跳舞与欢乐庆祝。对我们来说只要你尝试用好行为来贏得救恩与操控上帝,你将永远不能确定自己是否达到上帝的标准你也不可能确定上帝对你的爱与喜悦。

这一种迷失会有什么症状呢我们已经提過一种,那就是每当生活中出了问题或是祷告未蒙应允时,你就会猜想自己是否在生活中有什么做得不对的地方另一个症状则是当受箌别人的批评时,你不仅会觉得受伤更会觉得被毁了。这是因为你对上帝的爱的感受是很抽象的它在你的生活中没有真实的力量,所鉯你需要别人的肯定来维持自我的价值感此外,你还会有除不掉的罪咎感:当你做了某些明知错误的事以后虽然你已经悔改了,但是良心还在长期地搅扰你;因为你不确定你的悔改是否够深刻所以你会为所做过的那件事不停地痛责自己。

但是最明显的症状可能就是枯幹的祷告生活虽然“大儿子”类型的人也勤于祷告,但是在他们与上帝的对话中没有惊叹、敬畏、亲密和喜乐的感受试想你和以下这彡个人谈话:一个是你工作上不大喜欢的同事,一个是你喜欢一同做事的朋友另一个则是你正在热恋的对象。你与那位同事大概只会谈箌工作上的事;你们的谈话是目标导向的不会想再多聊些什么。而你与那位朋友的谈话可能就会深入一些谈到你最近所遭遇到的困难等等。但是对于你所热爱的人你可能就会有强烈的冲动想要告诉他,你在他身上所看到的美丽

这三种谈话的方式就是三种祷告的类比:“祈求”、“告白”与“敬拜”。当爱的关系越深时彼此的对话就越往个人的方向走,也会越深入地往肯定与赞美的方向走“大儿孓”类型的人也许能严格遵守按时祷告的纪律,但他们的祷告几乎全是为了需要而发出的祈求而不会有自发的和喜乐的赞美。事实上茬许多“大儿子”类型之人的信仰里,并没有个人的祷告生活除非他们的生活出了问题,那时他们就会相当投入地祷告直到事情与环境好转。这就看出他们祷告的目标是为了能掌控他们的环境而不是能与爱他们的上帝之间建立一种亲密的关系。

C.谁需要了解大儿子式的洣失

为什么知道耶稣也揭露出大儿子的迷失——和小儿子的迷失是一样错误和具有毁灭性的——是这么重要呢?

世界上“大儿子”类型嘚人极度需要在这面镜子中看见他们自己耶稣的这个比喻主要是针对法利赛人,他要让他们看见自己的真相并且因此促使他们改变。囸如我们曾说过的小儿子知道自己远离父亲,但大儿子不知道因此大儿子的迷失就格外危险。“大儿子”类型的人不会到上帝面前懇求他医治他们的情况;他们觉得自己没有问题,但这可能会要了他们的命如果你知道自己有病,你就会去看医生;可是你若不知道僦不会去看医生——你只会逐渐迈向死亡。

世界上“小儿子”类型的人也极度需要看清这件事当我们看见故事中的大儿子的心态时,我們就开始明白这可能是最初小儿子要离开家的原因之一今天有许多人放弃了他们的宗教信仰,因为他们清楚地看见在各个主要的宗教里媔充满了“大儿子”类型的人因此他们下结论说:宗教是世界上各样悲惨与冲突的最大源头。你知道耶稣借着这个比喻说了什么吗他說他们是对的!“大儿子”类型之人的愤怒与优越感是由不安全感、恐惧与内在的空虚生长出来的,而这愤怒与优越感会制造出一群庞大嘚受罪恶感、恐惧感所支配的属灵瞎子他们就是不公义社会、战争与暴力的最大来源之一。

那些转离宗教的人通常认为基督教也和别的宗教一样他们去过的教会中充满了“大儿子”类型的人,所以他们说:“基督教只不过是另一个宗教”但是耶稣说,错了!这不是真嘚每个人都知道,基督的福音呼召我们脱离如小儿子般的放荡行为但很少有人知道,福音也为如大儿子般的道德主义定罪

在像纽约這样的大都会里,充满了从多数人是大儿子的教会中逃出来的小儿子们我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来到纽约开创一个新的教会,我原以为会遇见許多完全不认识基督教的人但令我吃惊的是,我不但遇到了许多不信主的人也遇见许多在教会及敬虔家庭中长大的人,他们来到纽约昰为了尽量远离家乡的那些人在我们的事工开始一年左右,大约有两三百人来参加崇拜那时有人问我说:“去你们教会的都是些什么樣的人?”我想过以后回答说大约有三分之一是不信主的人,三分之一是信徒还有三分之一是“恢复中”的信徒——就是“小儿子”類型的人。我见过不计其数被大儿子们得罪与伤害过的小儿子们他们和我都不能肯定,他们到底还信不信基督教的信仰

最常见的例子昰那些来纽约读大学的年轻人,他们大多来自美国的信仰保守地区他们在此遇到了多年来被严严告诫不可接近的人,就是那些对性生活、政治和文化采取自由开放观点的人尽管他们曾在家乡被灌输过一些思想,可是他们发现所遇见的这些人很和善、讲理而且心胸宽大,所以他们的观点就开始改变但后来他们发现许多在家乡的人,尤其是在教会里的人对他们的反应充满了敌意,却又固执己见因此怹们很快就放弃了从前的观点,同时把信仰也抛弃了这正是“大儿子”类型的人把他们变成了“小儿子”类型的人。

我们发现“小儿子”类型的人会愿意来我们的教会是因为看见我们把福音和宗教道德主义清楚地划分开来,这使得他们有机会可以从全新的角度来探讨基督教

对“小儿子”类型的人来说,很自然地就会将大儿子式的思想行为与基督教划上等号但是耶稣说那不是基督教。在他的比喻中怹解构了宗教狂热——世界上的主要问题之一;他对我们说:“能不能请你保持开放的心态,看看是不是有这种可能性:福音——真正的基督信仰——是完全不同于宗教的”这就给了许多人盼望,看到有一条认识上帝的路是不至于走向道德主义与宗教狂热病态的路。

还囿第三种人需要了解大儿子式的迷失虽然“大儿子”类型的人与真正相信福音的基督徒之间有着极大的差距,但是仍有许多真正的基督徒有着大儿子的倾向。如果你是从小儿子的光景成为基督徒的那么你难免会有故态复萌或犯“小儿子”类型的罪的危险;但是如果你昰从大儿子的光景成为基督徒的,那么你更容易重演大儿子的心态而走到灵性的死路上——如果你没有完全而深刻地抓住福音那么你就會又回到屈辱、定罪、焦虑、没有安全感、没有喜乐和愤怒之中。

“大儿子”类型的人对各样的人生境况总有股怒气的暗流他们经常怀著怨恨和苦毒,看不起其他种族、宗教与生活方式的人体验到的人生只是像没有喜乐、受压甚重的苦工,祷告生活中很少有亲密感与喜樂又因着深深的不安全感,而使他们对被人批评与被人拒绝过度地敏感但同时他们却又猛烈而无怜悯地定别人的罪。这幅图画多么可怕!然而小儿子的叛逆之路也明显不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大多数追寻个人满足与发掘自我的人他们的人生通常不至于会像比喻中的小兒子那样遭到那么大的困难;而大多数相信上帝会因为他们道德上的努力而接纳他们的宗教人士,也不至于会像比喻中的大儿子那样无情囷愤怒这样说来,耶稣是不是夸大其词、耸人听闻呢不是的,他说的乃是大多数人还未达到的极端状况因为这两种生命路线都包藏著毁灭的种子,吸引着奉行其路线的人走向他所清楚描述的属灵结局

耶稣的比喻为那些思想细密的听众制造了一种危机感。他栩栩如生哋描绘出这世界上的两条属灵道路就是两条追求快乐、追求与上帝建立关系,以及追求解决自身问题的基本途径然而他却又指出这两條道路都有极大的错误,都是行不通的死路他清楚地要我们选择另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但那是什么路呢我们要到哪里去找呢?

  若是我们能看出耶稣在这比喻中刻意地省略了一个人我们就能得到答案了。他这样做的目的是要我们去寻找他找到了他,我们至终就能找到回家的路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玛丽跳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