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的孩子是不是会伴有孩子注意力缺陷的表现

在英文中用来表达“幸福”的词主要有:happiness( ),blissfelicity。

符合黄金分割会让人造成一种视觉上的美

游客提出住更高标准的房间时,导游员的正确做法是( )

所列不符合濰坊风筝艺术特点的是

创新发明需要具有( )等特点。

呕吐伴眩晕.眼球震颤者,应考虑( )

多个样本比较的等级资料宜采用

品德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总体要求

教学原则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根据教学规律、教学目的和教学实践提出的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具有指导作用的基本要求

2019年FIBA3X3篮球世界杯女篮决赛,中国队19:13击败匈牙利女篮以7战全胜的成绩夺冠,获得了东京奥运会的参赛资格的同时也夺得了中国篮球历史上_____世界冠军。

中国大学MOOC: 儿童在不同年龄的注意力发展特点是由前额叶的髓鞘化程度决定的( )

( )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

在直动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中当从动件按正弦加速度运动规律(又称摆线运动规律)运动时,一定_____

中国绘画中缺尐物的名化现象。

从事放射性工作的辐射限量为

虚拟的表现手法中,部分的具有象征意味的道具的写实,非但不破坏这一手法的完整性,反而增強了自身的表现力()

量变与质变的相互渗透表现为()

非法侵入他人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行为____。????(????)

极端历史主义否定了以下哪一项的存在:()

不能决定入学动机的是?

()可以不受地域的限制

船总的大儿子天保和二儿子傩送都爱上了翠翠。

下面哪一项是“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中“舞雩”的意思()

日本作家()创作了中文译本《活着的兵》。

下列不属于PMBOK中独立的专项管理部分嘚是

生物体这一复杂体系,是由()等分子组成的

可迁移技能的获得途径包括以下阶段:。

当主人驾驶轿车时最尊贵的位置是( )。

一个人嘚性格影响学习、生活、婚恋等方面,属于人格的什么功能()

中国大学MOOC: 下列不属于创业精神四要素的是( )。

计算机软件是指为了____、____和____计算機系统所编制的各种程序的总和

( )指游客停留在某一时空背景中有选择地观赏周围的景物

在确定文章推送时间时,要考虑哪几个因素

实验室安全管理实行哪种管理?

()被称为佛教禅宗祖师

中国大学MOOC: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在人类的原始居家形式主要为( )。

1.莎士比亚嘚大多数诗歌是用无韵诗写成的

2.()是中国第一本近代化学理论教科书。

3.中国大学MOOC的网址是什么

4.当产品特征发生重大改变时,重新规划物鋶系统就可能是有益的

}

随着犯罪问题研究的日益深入囚们逐渐发现仅从犯罪人角度研究犯罪是不够的,犯罪人在犯罪中的地位固然重要但被害人在犯罪形成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从二鍺的关系看存在四种互动模式:可利用的被害人模式、冲突模式、被害人催化模式和斯德哥尔摩模式。在上述四种模式中被害人虽然未被视为犯罪产生的原因,但被害人方面的因素通常被认为是犯罪发生不可或缺的条件犯罪人走上犯罪道路,并不单纯是自身因素决定嘚而是自身的素质、经验等因素同来自被害人方面的被害要因——被害人的言行及其同周围环境中存在的诱发或者强化加害者的犯罪动機的事情和状态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被害防范需要从被害人的层面和角度展开:保持足够警惕,加强防范意识;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被害因素;注意个人修养,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等等,以最大限度减少被害的可能性  

随着犯罪问题研究的日益深入,被害人逐漸引起人们的关注被害人学也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犯罪学的分支学科。然而从学界对被害人的讨论来说,更多地着重于被害人的特征分析、被害的原因探究以及站在宏观角度讨论被害预防很少有基于个人基点的被害防范的讨论。事实上站在社会中每一个个体的角度去思考犯罪被害防范这个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毫无疑问,如果每一位社会成员都能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保持足够的警醒自觉减少容易引发被害的因素,防止被害发生必然有助于整体的犯罪控制,进而推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基于这种考虑,本文拟从犯罪學的角度谈谈自己关于犯罪被害防范的几点认识


伴随着社会转型,社会的文化冲突加剧阶层矛盾凸显,犯罪亦呈现上升和趋重态势媔对严峻的犯罪现状,立法者和社会公众的直观反应往往是加大刑罚惩处力度普遍以为只要对犯罪施以严厉的处罚,犯罪就会得到有效嘚遏制然而,随着对犯罪问题研究的日益深入人们逐渐发现对犯罪的研究和预防仅从犯罪人角度着手是不够的,犯罪人在犯罪中的角銫和地位固然不能忽视但被害人在犯罪形成的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从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案件中可以发现被害人往往具有直接促发囷推动犯罪发生的作用我们在报刊杂志和新闻报道中也能经常看到一些案例,诸如假装捡到大额现金以分钱为名骗取对方的现金;谎稱家里遭遇变故,急需现钱而出让金首饰;急于把自己嫁出去而人财两失;过于显富、夸富而被恶人盯上遭遇绑架;心地过于善良而引狼叺室等等。这些案件都透视出被害人在犯罪发生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被害人对犯罪的影响集中体现在被害人与犯罪人的关系上。20世纪40年玳德国学者汉斯·冯·亨迪格认为,被害人与犯罪人的相互关系是“互补的合作者”。仅认为犯罪人是积极主体,而被害人是消极客体,还不能说明他们之间实际存在的相互关系,因为在被害人被害时存在着一种积极因素。根据亨迪格的观点甚至在很多场合被害人“影响並塑造了”对他的犯罪。该学者进一步指出:“犯罪活动和被害人之间的勾结是犯罪学的一个基本事实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犯罪活动和被害人之间达成了协议或故意犯罪或被害但彼此确实存在着互动关系,互为诱因”在20世纪70年代末,德国犯罪学家汉斯·约阿希姆·施耐德进一步从加害与被害的互动过程着眼指出被害人在犯罪发生的活动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之一,就在于他也被包括在加害者形成犯意的主观过程之中不论被害人意识到与否,也不论被害人情愿与否他们也许自觉不自觉地在犯罪的中立化和合理化过程中扮演了主要角色。被害人学的创始人门德尔松的观点更为极端他认为所有的被害人都对自己的被害亦即犯罪的发生负有责任。被害人的作用虽然有从首先使用暴力到仅有一些引诱性的语言等各种不同的情况但如果没有被害的作用就不可能产生罪犯与被害人这一刑事关系。故此门德尔松将被害人与犯罪人的关系称为“伙伴”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刑事伙伴”或“犯罪搭档”范畴
这里我们不必去讨论谁的观点更合理,吔没有必要去弄清他们之间的差别何在其实,从几位大家的论述中我们已经感觉到他们均主张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互相影响、彼此作用的互动关系。“所谓被害人与犯罪人的互动模式是指被害人与犯罪人各自以其被害原因和加害原因为作用力,相互影响、彼此互动对推动互动进程共同发挥作用的模式。”[1]从犯罪与被害的实际情况来看被害人与犯罪人的具体互动形态可分为以下四种基夲类型:①
(一)可利用的被害人模式
该种模式又称为“单向利用”模式,即犯罪人单方面地利用被害人某些无意识的易致被害因素实施其犯罪行为的互动模式也就是说,从犯罪人的视角看犯罪人认为被害人具有某些可以加以“利用”的特

征;或者被害人在自身毫无察覺的情况下实施了使犯罪人感到诱惑的行为。故此该种模式的最大特点在于被害人无意或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行为的诱惑性或过失性,茬一种自己并不自省的情况下被犯罪人利用而成为被害人

可利用的被害人模式又可分为两种互动基本形态。第一被害人没有实施任何具有引诱、刺激、暗示性质的行为,仅是由于自身的生理、社会等因素导致遭受犯罪侵害犯罪人可资利用的被害人生理因素包括性别、姩龄等因素。如犯罪人针对女性实施性犯罪针对老年人、未成年人及女性实施抢劫、抢夺犯罪。这就是利用了女性、老年人及未成年人抵御犯罪能力和反抗能力较弱的生理特点最近一个时期全国范围内发生的几起犯罪人砍杀小学生事件,就是这一模式最好的诠释犯罪囚可资利用的被害人社会因素包括职业、居住环境、生活方式、经济状况等。“有资产而独居”的行为人就比较容易被犯罪人所关注并荿为入室盗窃、抢劫犯罪的被害人。如出租车司机因为手中有一定数量的现金也容易成为犯罪人实施抢劫罪的行为对象。再如在酒吧等娛乐业工作的女性因为主要是夜间工作也容易成为犯罪人实施性犯罪和抢劫犯罪的行为对象。正如有的学者所言犯罪的发生乃是肉食動物搜索其猎物的结果。

第二被害人的行为或举动在客观上可能刺激、引诱、催化了犯罪人的犯罪心理,而被害人在主观上根本毫无引誘和刺激对方的意欲被害人也对此毫不知情。实际上犯罪人能够感受和了解到被害人无意识行为产生的犯罪“可利用性”,这是犯罪囚利用被害人也是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的一种社会互动。“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傳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以信息传播为基础的。”[2]下面案例中的被害人在私家车内打手机的无意识荇为传播出一种有经济实力的信息犯罪人偶然接受到这一信息,并认为值得利用去实施抢劫行为进而产生一种犯罪人——被害人的互動。

2004年7月7日在长春市朝阳区北安路刚记广州海鲜大酒店门前曾发生一起强行进入私家车内持刀抢劫车主的案件车主为女性,在将孩子送箌幼儿园后转身进入马路对面停放的一辆红色宝来车上,并在车上打着电话没有发动汽车。在这个案件中被害人并没有明显的引发被害的意识,也不期望自己成为被害人但是在2004年的时候,私家车应该说还不是很普遍她开着一辆红色的宝来,已经很显眼上了车之後又打电话,拿出很高档的手机所有这一切可能无意中给人透漏一种信息:这个人是很有经济实力的。当时实施犯罪的陈某恰恰是刚从農村过来面临严重的经济问题,他就想找点钱来满足自己经济上的需求所以在他进入长春市一个特定时间之内并没有明显的作案对象,也不知道自己应该到哪去弄钱所以,在开着红宝来而且又有经济实力的这样一种状况进入他的视野之后自然引发他的注意。假如我們现在换一种方式如果她开的是一辆很普通的车,上了车马上就走那么这个案件也许不会发生。所以我们说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被害人虽然没有明显的意图引发犯罪人的犯罪意愿,但是行为人在客观上的行为方式可能会给一些犯罪人特别是正在寻求某种机会的犯罪人┅种刺激所以在某种特定的情形下,被害的可能性会明显增加

冲突模式,是指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长期积累的社会互动的有利与不利洇素都达到冲突临界点容易产生角色易位现象,并不断发展成为一方最终成为被害人的社会互动过程[3]现实生活中家庭暴力所引发的犯罪就属于这种情况。应该说在冲突模式之下,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冲突的原因是他们彼此之间在生活中长期往来并由此酝酿和积累了矛盾和纠纷,犯罪往往是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矛盾和纠纷尖锐化和极端化的表现故此,冲突模式下的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往往存在一定嘚人际关系和交往

中国司法部1994年的调查显示,暴力犯罪中被害人与犯罪人认识的比例高达60.7%侵财犯罪中被害人与犯罪人存在一定人际关系的比例有39.5%。而被害人与犯罪人的关系类型包括配偶、直系亲属、旁系亲属、恋爱关系、同事、邻里、同乡、离异配偶、雇佣关系、交易關系和一般认识关系日本学者的研究表明,在杀人犯罪中被害人与犯罪人相识的比例高达73%;但在伤害案件中,被害人与犯罪人相识的仳例为36%在我国,62.9%的强奸犯罪被害人与犯罪人认识;日本的被害调查也显示有50.2%的强奸犯罪被害人与犯罪人具有一定的人际关系。[4]

1958年美國学者沃尔夫冈在《谋杀案的模式》一书中对谋杀案的被害人与犯罪人关系进行了详尽的实证研究。沃尔夫冈以美国费城年所发生的588件谋殺案为分析对象发现被害人与犯罪人彼此认识的,所占比率甚高互不认识的,所占比率大约只有14%同时,令人不敢置信的是在588件谋殺案中,恰好有100件发生于夫妻之间[5 ]1968年,美国学者voss及hepburn对芝加哥发生的405件谋杀案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其中20%的案件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为陌苼人关系,47%为家庭关系[6]美国学者green和wakefield特别以年间《纽约时报》所报道涉及美国上流社会的119件谋杀案作为研究资料,分析结果发现其中有47%的案件被害人与犯罪人为夫妻关系26%为其他家庭成员关系,10%为亲密的朋友关系这一分析说明在上流社会中谋杀案的被害人与犯罪人比社会其他阶层的案件更有亲密的关系。[7]

对此有学者研究表明,基于以下六项原因发生于“熟人”之间的、基于社会互动过程的犯罪,较之發生于陌生人之间的犯罪具有更大的危险这六项因素是:第一,由于罪犯容易接近被害人被害人常常为罪犯所利用,使得被害的发生偠容易得多第二,加害人了解被害人的生活习惯知道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被害人是“可利用的”。第三被害人在加害发生时瑺常无法逃避。第四加害者常常选择无人(如旁观者或者其他目击者)可以救助被害人的时空进行犯罪,使得被害发生时被害人无法获嘚救助第五,因为被害人知道罪犯很容易接近自己而且他们之间关系的特定性决定了这种状况将会持续下去,因而常常惧于起诉以免报复,遭受更大的损害第六,司法机构因为知道加害和被害双方的关系还将继续存在担心被害人在结案之前撤诉,因而常常不愿对這样的犯罪进行起诉[8]

对于冲突模式下彼此认识的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发生犯罪和被害现象的理解,除了上述较为全面的阐述以外还有學者从心理学角度做出了深入的研讨。美国精神医学家戈登斯坦尼(goldstein)对冲突模式进行了心理分析他认为,人与人情感上发生积极的结合时也同时放弃了一些自主权和自由(如为了迁就对方,而改变自己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与原有的活动计划)此种积极的情感结合愈是加强,那么他的个性就需放弃愈多因此,人与人之间总是有一种爱恨交织的矛盾情愫于是,他提出一项假设:“当一个人逐渐与他人熟识那么攻击他所熟识之人的可能性,亦将随之升高”人与人之间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是同时并进的。举例言之两个相识不久的人,其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的表现均比较含蓄或微弱他们的积极互动不过是握手、微笑、寒暄等;其消极互动不过是冷漠待之、嗤之以鼻戓轻度侮辱。至于两个熟识者其积极互动通常是热情的招呼、秘密的分享、所有物的共用、身体的亲密接触;但他们的消极互动则表现為较为激烈的方式,通常是强烈的指责、怒不可遏的攻击可谓是“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此外,goldstein还认为人们之所以较易攻击熟識者,是因为我们在熟人之前的行为表现比在陌生人之前要放肆容易强人所难,不能适当地自我克制凡此皆是造成严重冲突的导因。[9]

湔两年在某地发生一个案件就是两个人从小青梅竹马关系非常好,经济条件一直不是很优越后来她丈夫做生意赚了大钱,夫妻关系开始紧张最后发展到丈夫把情妇领到家里当着妻子面同居,妻子多方劝阻无效之后采取了极端的行动当她丈夫睡着的时候把丈夫杀死了。当然这是一个非常极端的例子但现实生活中并不鲜见。有一些国外的学者曾经对冲突模式下犯罪人和被害人之间的关系进行心理上的栲察他们考察的结果认为,具有特定亲密关系的人之间心理往往表现特定的心理趋向用我们的普通话来说就是爱之深,恨之切当两個人比较好的时候可能达到一种亲密无间的程度,一旦反目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仇恨、那种报复心理可能也非常明确所以在情人、夫妻之間,前妻、前夫和现在家庭的相关人之间类似的案件应该说占有相当比例所以冲突模式也是犯罪人和被害人之间一种比较典型的互动的模式。

被害人催化模式又称“单向诱发”模式在该种模式中,被害人因实施了某种行为而促使、引诱、暗示或激惹犯罪人实施了针对自巳的犯罪行为犯罪行为不过是对于被害人“催化”、“刺激”或“推动”行为的一种还击或过当反应,其发生恰好是被害人的此类行为茬当时条件下合乎规律的结果被害人的“催化”行为包括引诱、暗示、挑衅、激惹甚或加害对方等。总之这是属于足以刺激对方不适當地采用侵害行为作为反应的行为。[10]

可以说“被害人催化”或“被害人推动”(victim precipitation)范畴是由马文·沃尔夫冈教授在《patterns in criminal homicide》一书中提出来的,以取代涵义较为狭窄的“被害人挑衅”(victim provocation)范畴并为学界所广泛采用。根据“被害人推动”这一范畴在许多案件中,被害人是犯罪行为的主偠促成者一个犯罪行为的直接、积极的推动者。或者说被害人促成了犯罪,引发了犯罪推动了犯罪,激发了犯罪至少可以说,被害人的行为能够被犯罪人理解或者 误解为对于犯罪行为的赞成或者准允[11]

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被害人在被害发生的过程均起到了┅定的催化和刺激作用如流连酒吧、夜店等娱乐场所的女性,服饰暴露、性格开放在一定程度上对犯罪人起到了性诱惑的作用。在一些侵财犯罪中被害人无意之中炫耀财富和出手阔绰,在一定程度上也诱惑和刺激了潜在犯罪人有些特定的情况下被害人往往表现出首先拔刀相向,或者首先采用武力或者在愤怒的情况下谩骂、攻击,这些都可能使犯罪向恶的方面发展如2008年哈尔滨市铁路文化宫旁糖果酒吧门前发生的案件。体育学院的林松岭和几个大学生晚上出去唱歌结果因为开车的问题与几个着便衣的警察发生了口角,进而发展到雙方殴斗一开始因为打人的人是警察,所以舆论上基本上是一边倒谴责警察的打人行为,后来黑龙江电视台把当时的监控录像放出来视频显示死者欲冲过去打对方被拦住,之后又曾上前袭击对方厮打过程中,林松岭被扯掉衬衫光着上身被对方围追到靠近西大直街邊。之后至少五六个人对他拳打脚踢。这段视频让网络舆情转向由几乎一边倒痛斥警察,转而部分网友认为死者的行为也有激化矛盾嘚嫌疑有网友认为,林松岭数次不依不饶导致冲突逐步升级。这段录像反映出林松岭当时的不退却或者几次冲上前去要袭击人的行为使案件向恶的方向发展同时也对最后的伤害致死结果起了加速作用。我们从这个案件当中可以看到被害人如果在当时的情况下能对自己嘚行为和情绪有所克制的话事情可能不会变得这么糟,或者说不会发展得这么严峻

斯德哥尔摩模式,是指被害人基于生命、安全、前途、声誉等方面的严重威胁而出现了创伤性的心理倒退从而使其与犯罪人之间的关系由敌对转为融洽的一种“不打不成交”的特殊的作鼡模式,又称“变敌对为融洽”模式[12]

这一模式源起于1973年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发生的一起银行抢劫案。在这起抢劫案中两名恐怖分子将銀行部分雇员扣押在银行金库内,令人惊讶的是人质中有一名女性竟然与一名恐怖分子产生了爱情此后,这种被害人与加害者之间由开始的敌对、冲突转为彼此赞赏和喜爱的情感并结成友好关系的情况,被称为“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也称为“斯德哥尔摩效应”。这是犯罪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这个情感造成被害人对加害人产生好感、依赖心、甚至协助加害囚

西方心理学家认为,人质等被害人会对劫持者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他们的生死操在劫持者手里,劫持者让他们活下来他们便鈈胜感激。他们与劫持者共命运把劫持者的前途当成自己的前途,把劫持者的安危视为自己的安危同时,人性能承受的恐惧有一条脆弱的底线当人遇上了一个凶狂的杀手,杀手不讲理随时要取他的命,人质就会把生命权渐渐付托给这个凶徒时间拖久了,人质吃一ロ饭、喝一口水每一呼吸,他自己都会觉得是恐怖分子对他的宽忍和慈悲对于绑架自己的暴徒,人质的恐惧会先转化为对他的感激嘫后变为一种崇拜,最后人质也下意识地以为凶徒的安全就是自己的安全这种屈服于暴虐的弱点,就叫“斯德哥尔摩精神症候群”

此外,国外学者认为“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形成条件在于:第一人质必须真正感到绑匪(加害者)威胁到自己的存活;第二,在遭挟持過程中人质必须体认出绑匪(加害者)可能略施小惠的举动;第三,除了绑匪的单一看法之外人质必须与所有其他观点隔离(通常得鈈到外界的讯息);第四,人质必须相信要脱逃是不可能的。②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不仅体现在单个的被害人身上而且还渗透、影響特定的被害人群体。在当今世界中有一群最可怜的被害人群体,他们是邪教群众他们多数过着群居生活(现在也有散居的,但是思想受到严格控制)许多人将自己的所有财产捐出,带领一家加入了邪教许多人每天劳动十几个小时,超出了常人所能忍受的限度由此陷入精神痴迷状态。作为一种特殊的被害人群体邪教群众深受“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影响和控制。

从上述被害人与加害人互动的四種模式中我们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被害人的因素对犯罪发生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时,透过被害人与加害人的关系我们也能认识到,如果被害人具有一定的防范意识保持足够的警惕性,犯罪或许不会发生某人也许就不会成为被害人。事实上正是对被害人的关注和研究促發了被害人学在20世纪中叶兴起。被害人学主要是以被害人为中心运用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研究犯罪的科学。被害人在犯罪发苼过程中所起作用的分析和被害人学的发展无疑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被害者被接近、诱导和攻击的过程,分析被害时被害人的心理状态探寻受害的主要原因及受害者的个性特征、所处条件和危险环境,进而提醒人们克服和控制容易受害的因素化解和消除被害的条件,及時发现和摆脱被害的危险环境增强自我防卫的意识。可见被害人学恰恰能够 给人们提供如何避免和防止犯罪侵害的武器,能够满足人們面对潜在犯罪侵害时怎样摆脱危险情境的现实要求

在犯罪学的研究中,被害人虽然没有被视为犯罪产生的原因但来自被害人方面的洇素在犯罪的实现上通常被认为是不可或缺的条件。无论如何犯罪人与被害人的对立、矛盾和联系,是犯罪得以实现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在这种犯罪人和被害人对立的状态中,被害人本身存在的某些先天弱点如胆小懦弱、轻浮气躁、贪婪自私、逞强显能等都易于招致侵害或激发冲突,酿成犯罪具有某些先天弱点或特征的人被有些犯罪学家称为“潜在被害人”。犯罪者走上犯罪的道路并不单纯是自身洇素作用的结果,而是自身的素质、经验等因素同来自被害人方面的被害要因即被害人的言行及其同周围环境中存在的诱发或者强化加害者的犯罪动机的事情和状态相互作用的结果。有人把犯罪者自身的素质、经验等因素看作是一个常数将来自被害者方面的一定要因,即被害要因看作是一个变数这样,在常数已经存在的场合被害事件的发生与否,就取决于变数的大小

被害要因是指在被害者的言行忣其周围环境中存在的诱发或者强化加害者的犯罪动机的事情和状态。被害人的被害要因又可以进一步分为诱发性的被害要因和易感性的被害要因

诱发性的被害要因,是指来自被害人方面的能够引起加害攻击的因素。如冷淡、贪婪、轻浮、依赖、同意;冷淡、不同情;態度强硬;执拗及吝啬等等。在犯罪动机形成和犯罪发生过程中诱发性被害要因虽然并不完全起决定作用,但在某些案件中具有促发囷推进作用则是毫无疑问的美国学者沃尔夫冈曾根据他对费城警察管区4年时间内发生的杀人案件进行调查,发现有诱发行为的被害人占被害总数的26%他对诱发行为所下的定义是直接地积极地促使杀人动机形成的行为。具体包括:最初诉诸武力;最初持凶器对抗;不贞行为;下流言语及不还借款等

易感性的被害要因,是指被害人自身存在的处于无意识状态的,具有容易受到加害攻击或者容易接受加害者所给予的刺激方面的因素它具有条件的作用,能够刺激加害者成功的信心从而使自己成为加害攻击的目标。在杀人犯罪中作为容易受到加害攻击的条件的易感性被害要因,从形态上看主要包括:接受诱惑;面临危险而不摆脱;轻率、轻浮;身体的过多暴露与华丽奇异嘚服装;没有防备、疏忽大意;非难加害者;无知、恭维及危险环境等等。易感性被害要因的存在或者有助于加害者杀人动机的形成,或者成为加害者选择加害攻击对象的导因也就是说,易感性被害要因的存在更容易把受害因素引向自己。

犯罪学的研究表明被害偠因直接决定和影响一个人的被害可能性。在不同犯罪中被害要因以及被害性的表现有所不同。比如与性犯罪被害人的特殊性相对应,性犯罪的被害要因也有特殊性一般认为,性犯罪的被害要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被害人的刺激在性犯罪中,被害人的行为表现及处事方式对加害者的行为影响较大来自被害人的许多因素会引起、强化加害者的犯罪动机,或加速、促进犯罪行为的完成如女性处事随便,举动轻佻容易刺激、挑动加害者,引起加害发生;卖弄风情招蜂引蝶,以性感迎合某些人的低级趣味心理结果因过于表现自己而遭受性侵害;盲目相信,警惕性差容易因上当被骗而陷于危险境地或疏于提防而被害;过分好奇,对异性和性生活感到神秘容易接受男性引诱而被害,等等二是被害者的服装有问题。这方面主要表现为在不适宜的场合下穿着过分暴露如在公共场合穿着透奣或半透明的衣服;过分强调身体的线条,如穿着超短裙、紧身衣裤;颜色过于艳丽、性感等等。

再如在所有的财产犯罪中,被害人嘚漫不经心、疏忽大意都是招致被害的重要因素;愿意夸耀、显示自己财富也会大大增加被害可能性以前看过一个报道,某人带着几十萬现金乘坐火车装到丝袋子里,隐约能看到袋子里装着什么在下车后被盯上,被夺走财物并被杀死同时,在财产犯罪中各具体犯罪的被害要因又往往具有不同的侧重点。

就抢劫、盗窃类犯罪而言被害人通常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易感性因素,如随身携带过多的财物疏于戒备、没有防范意识,炫耀、斗富、显富等就入室盗窃的成因而言,机会的诱惑力比作案本身的因素更重要住宅不住人或居住者外出是诱发行窃的重要因素。就诈欺犯罪而言陷入“视野暗点症”状态是被害的主要心理原因。所谓暗点症是指因自己的某种急切的欲朢而眼界变狭对自己的状态以及外在事实失去客观而冷静的判断能力。如在合同诈骗中被害人往往是急于购买紧俏物品,急于出售滞銷物品而被骗走定金或财物;集资诈骗中被害人往往是为了获取高额利润而自愿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婚姻诈骗中,被害人则往往是超過婚龄或身体或家庭有一定缺陷而急于成家的男女

此外,国外犯罪学者也对交通犯罪被害人的被害性进行了研究主要是从被害人的年齡、性格及被害 时间上予以考察。根据调查结果被害指数最高者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和未满15岁的儿童。考查其原因老年人因身体各器官機能衰退,视力、听力、注意力减退运动神经钝化而动作缓慢,故容易被害;儿童则因年幼无知缺乏注意力、判断力及警戒心,难于汾辨前后左右而被害

从性格上说,容易遭受交通事故的是男性中自信自满者,女性中好胜逞强或者健谈者;男女中有臆病或极为胆小鍺上述性格的人在认识到汽车接近时,前者常常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判断预先发出动作;后者则由于反应迟钝或优柔寡断,左顾右盼鉯至发生事故。调查表明有许多被害人在遭遇事故时有一定的心理因素,如孤独、家庭纠纷等

从时间上看,被害发生时间以下午1时至7時尤以3时至6时为多。其理由可认为因此时间为学校放学及机关下班之时间亦为母亲们忙于准备晚餐而疏于注意儿童之时间,所以可以認为是由于紧张的学校生活或公司、机关之工作被解脱之精神松懈感或儿童离开了大人的照顾等原因促成了其被害。被害发生之日期則以星期六最多,周日次之这是由于假日在街上逛游者较多,以致增加了被害的机会

不可否认,某些犯罪案件中不存在被害要因但調查结果表明,存在被害要因的被害人在被害人总数中占有相当的比例根据国外的调查,在杀人犯罪中被害人存在被害要因的占83.7%,这意味着作为调查对象的杀人犯罪中的被害者,八成以上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回避杀人结果的可能性可见,来自被害人方面的诸特征對犯罪的发生有着相当大的影响。我们了解被害要因的内容及其对犯罪的影响就可以自觉注意自己的行为,有针对性的进行被害预防從而减少被害可能性。

犯罪预防应该说这是整个犯罪学研究的归宿和目标我们在整个犯罪学研究当中,描述犯罪现象、分析犯罪原因最終都是解决犯罪预防的问题从整体的犯罪学研究来说,犯罪预防是为了减少和控制犯罪的发生针对犯罪产生的原因而采取的各种手段囷措施,如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和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加大刑法的惩处力度,强化刑法的效能;加强公民的道德教育使之增强抵御犯罪的自觉性等等。不过传统的犯罪预防基本上是围绕犯罪和犯罪人展开的,即如何针对犯罪人去寻求一些治理性的防范、治咹性的防范如何针对社会当中存在的消极因素去改进社会制度,强化公民的教育等等从被害人角度去寻求被害预防的方法和措施应该昰20世纪60年代以后才出现的一种新的潮流。一方面它随着犯罪问题认识加深而形成被害人学的同时成为新的关注焦点另一方面对于人权的關注也为犯罪被害预防的出现提供了良好的指引。作为被害预防来说有它自身独有的价值很显然,如果我们站在犯罪的角度寻求犯罪预防措施国家等于把社会当中的每一个公民当成潜在的犯罪人加以防范,这个时候社会当中的每一个公民就与国家处在对立的层面上;相反我们站在被害预防的角度把每个人当成潜在的被害人,那么国家在防范犯罪的时候也意味着在保护每一个公民的利益这样公民和国镓完全站在同一立场上,这样更能彰显出国家对人的关怀,更能表明国家的责任因而呈现出完全不同于犯罪预防的价值取向。由此被害预防成为犯罪学理论中关注的重要内容。从社会公众的角度说被害预防可能会取得更直接、更有效的结果。这里所讨论的犯罪被害嘚防范主要是站在个人角度而言的。

被害预防可以视不同情况在不同层面上、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但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方面:

(一)保持足够警惕加强防范意识

这一点说起来可能比较简单,但是现实当中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确重视不足虽然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每天看报纸、看电视、上网都能够发现很多犯罪的发生,但是都会有一点很自然的反应认为这些犯罪离我们很远,只是在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种情况所以对犯罪发生及被害预防的关心度并不高,对于自身预防犯罪往往表现得不是很突出但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如果缺少警惕性的话往往会给我们带来很多问题。

比如居住在同一栋楼里的住户,有几家分别遭遇破窗入室盗窃的窃贼侵扰但彼此不通告消息,吔没有人向公安机关报案结果导致更多的家庭被盗。遇到这样一种侵害之后没有反应自己只是息事宁人了事,或者受害者可能会注意箌把窗户的门闩和窗闩插好但是对犯罪人来说可能会形成侥幸心理,进而导致犯罪黑数的增加事实上犯罪黑数在很多国家都是一个现實的问题,由于犯罪黑数的存在人们可能无法正确认识犯罪的现状所以,公众的防范意识加强形成足够的报案意识,就可以大大降低犯罪黑数的存在范围有效遏犯罪人的心理,进而减少再次受侵害的可能性

所以防范意识要从养成报案意识开始,不管是大的侵害还是尛的侵害当面临犯罪威胁的时候一定要有所行动,让有关部门和周围邻居知道有侵害行为的发生

另外,从自身的角度来说保持足够的警醒要求我们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了 解社区发生的犯罪整体情况。比如就我居住的这个社区来说有没有重大案件的发生发生的重大案件都有哪些?如何对这些案件进行有效的防范再如入室盗窃经常在你家附近的小区发生,那么如果你家里的装置很容易导致人破门而入嘚话就要及时采取措施安装防护网等装置。毫无疑问有足够的防范,就使明显的被害可能性降低国外相关的调查研究表明,装有防盜装置和探测器的房子被盗的可能性远远低于普通没有防范措施的房子所以,我们有了警醒意识之后特别是了解一些危险来源之后,僦会自觉地在现实当中采取必要的措施时刻保持警醒,在生活当中被害的可能性就会明显的降低在这方面,地方警务部门也可以定期公布该区域的犯罪状况让公众关注本地区的犯罪动态;定期进行法律宣传,晓谕预防犯罪的方法从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提高破案率和惩处率减少被害机会。

(二)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被害因素

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属于一定的社会阶层,担任着某种社会角色苴按照特定的生活方式生活生活中充满了易致个人被害的因素,每一个人在客观上都有可能遭受犯罪的侵害成为被害人。一定社会阶層中的特定社会角色与刑事被害是有联系的特定的生活方式与刑事被害也是有关联的。防止个人被害的治理措施须从调整个人生活方式入手。

生活方式是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往方式;犯罪并非孤立的产物这种越轨行为广泛发生于人类社会的诸种生活方式之Φ。犯罪、被害都与生活方式具有密切的关系在犯罪学的研究中,已经有一些学者从生活方式入手展开研究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生活方式暴露理论”和“惯常行为理论”。“生活方式暴露理论”是由亨德廉等人在美国进行被害人研究过程中于1978年提出的该理论全称是“个人被害——生活方式暴露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是生活方式除直接影响个人暴露于危险情境的机会外亦简洁透过犯罪者与被害者之間的相互接触,而影响被害可能性的大小惯常行为理论主要解释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或社会交往行为,如职业、娱乐、教育、休闲方式等如何影响犯罪率但这里的犯罪只限于犯罪人与被害人有一定接触或者联系的犯罪。按照该理论犯罪的发生至少需要有犯罪动机的犯罪人、合适的犯罪目标、遏制犯罪发生的防卫因素的缺乏三个要素。第二个要素是惯常行为理论的核心要素被害人日常活动的变化,增加了了侵害的目标如现代生活使得人们长期四处奔波,这意味着相当多的家庭将成为入室盗窃的合适目标再如,现代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如酗酒、参加聚会甚至吸毒,增加了他们被害的风险当然,仅有合适的犯罪目标并不必然导致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犯罪人通常还偠考虑犯罪目标是否有保护因素,有犯罪动机的犯罪人通常选择没有保护因素的目标作为犯罪对象

从生活方式角度及相关理论考虑犯罪被害的防范,就告诉我们要注意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方式尽量减少诱发犯罪的因素。如在日常生活及处理人际关系时要涵养诚实、和睦伖善,避免制造人与人之间的纠纷和怨恨等如对于抢劫、盗窃犯罪的预防,应注意减少所处环境存在的诱发犯罪因素不炫耀夸富,加凅门窗尽量避免全家外出;对于伪装寻人的陌生人、乞丐、售货人,应特别提高警惕不应让其人内。对诈欺犯罪的被害预防则养成鈈轻信于人的良好习惯,如有利用新闻广告以诈欺者倘有意应征,宜先调查了解对方之营业状态和经济状况尤其对于条件颇佳或要求當场缴纳某种名目之金钱等场合,应特别注意;有以廉价冒售伪货者应特别提高警戒确认品质,不贪图小便宜以免反遭损失对暴力犯罪的被害预防,宜避免与流氓、无赖等不良分子或性情暴虐、恃强凌弱等异常性格者来往;避免意气用事处世、为人不过分固执己见;茬受人挑拨时,应尽速设法离开现场避免冲突发生等;对性犯罪的被害预防,则告诫女性要小心提防不宜单独赴偏僻之处;服装不应過分暴露,化妆、装饰应有分寸;被陌生男性问话时不应以笑颜对待,并注意不为甜言蜜语所诱惑等等

(三)注意个人修养,培养积極乐观的心态

以前听过一句话叫做“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用在被害防范方面很有道理在犯罪学的研究中,有学者专门对被害人的惢理特征进行研究认为具有抑郁、好斗、贪婪、轻浮、刚愎自用等消极性格特征的人更容易成为某些特定犯罪的被害人。如有忧郁倾向嘚人往往对生活中发生的任何事都缺乏热情,对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危险或苦痛也难于觉察这些人不仅会因悲观厌世而自杀,而且嫆易成为被害人贪婪的人往往因贪图一时之利而失于以客观的眼光反视自己,难于冷静地对事物做全面分析故容易陷入对方所设置的圈套而成为诈欺犯罪的被害人。轻浮的女性往往思想肤浅处事态度随便,因而容易接受不良暗示或刺激加害者成为性犯罪的被害人。洳果与轻浮女性相处的男性痴情而单纯又容易引发和激化矛盾,致使女性成为杀人、伤害犯罪的被害人轻浮的男性,则容易招致伤害戓被恐吓而成为被害 人在非预谋犯罪中,轻浮的人被选作被害人的可能性较大拥有暴虐性格的人,往往权力欲、支配欲极强刚愎自鼡,不顾他人意愿而一意孤行所以,这种性格的人容易制造怨恨引起矛盾。具有这种性格的人容易为家属或部下不满而成为杀害对象等等。所以注意自己的修养,练就宽容、大度、友善、谦逊、内敛、尊重的个性品格就会减少发生纠纷、引发矛盾的机会,被害的鈳能性当然会随之减少

①这里所述的三种互动模式,源自美国犯罪学家玛丽·c·森斯托克,杰西·利昂的研究成果。具体可参见玛丽·c·森斯托克,杰西·利昂.老年犯罪被害人:被害人学理论的修正、完善[m].[德]汉斯·约阿希姆·施耐德.国际范围内的被害人[c].许章润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第88页以下引自许章润.犯罪学(第二版).北京:法律出版社,.注释29.

②参见百度百科引自,最后访问时间:2008年11月1日

[1][12]张绍彦.犯罪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黄富源,范国勇张平吾.犯罪學概论[m].台北:中国台湾中央警察大学出版社,.

[4]郭建安.犯罪被害人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8][美]玛丽·c·森斯托克,杰西·利昂.老年犯罪被害人:被害人学理论的修正、完善[a].[德]汉斯·约阿希姆·施耐德.国际范围内的被害人[c].许章润,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0]许章润.犯罪学(第二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

[11][德]汉斯·约阿希姆·施耐德.国际范围内的被害人[m].许章润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孩子注意力缺陷的表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