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我最爱的学科英语作文举手发言的学科是英语因为

范文一:我喜欢的一堂英语课

我喜欢的课有语文,数学,体育,劳技等等,但有一堂课却深深地印在我脑海里。 那天早晨,学校安排我们五年级到英语村去上课。坐上车子,一路上我猜想着:英语村是怎么样的?大不大呀?有没有老师?他们是哪里人啊???一连串的问题在我脑子里盘旋。“到了到了,同学们都下车吧!”沈老师一声呼唤,我猛地一惊,赶快匆忙地走进英语村。一踏进教室,眼前一亮――这里的教室就像一个小剧场,讲台变成了舞台,没有课桌椅,而是一排排柔软的靠背椅。

上课了,一位金发披肩的女教师笑盈盈地走进教室。我仔细一看,她的一双眼睛碧蓝碧蓝的,像一对蓝宝石;高高的鼻梁,红红的嘴唇,笑起来甜甜的,美丽极了。正当我们小声嘀咕着,只见她手里捏着一个小球,对我们说:“今天我们做一个游戏!你们接到我的球后,要在三秒钟内说出一种水果的英语名称,谁说的越多,谁就能获得冠军。但是不能重复。”

游戏开始了,外教将手中的球抛向我们,我们立即争先恐后去接球抢答。我也不例外,排除同学们的干扰,伸手接球,说出一个又一个,最终得了第三名。当我们还意犹未尽地议论纷纷之时,外教又布置了第二个教学内容,把我们分成四组,给我们五分钟的时间准备,要我们一边唱英语歌,一边跳舞。我和刘琛,陈奕男,庄思源,梁逸枫分在一组,可惜这几个人都不会唱英语歌,他们把希望的目光投向了我,其实我也没有音乐细胞,只好硬着头皮答应了。谁知我们还没有什么准备,外教第一个就叫我们这组上台表演。我和同学一起跑上台,他们一个劲地推我独自站前排,我逼上梁山地带头唱起了最熟悉的英语歌《NOBADY》。我们摇头晃脑地唱着《NOBADY》,更疯狂地手舞足蹈。我是越唱越响,越跳越有劲,下面的同学和老师也合着我们的歌声打起了节拍,??我们是汗流浃背,换来了这一项游戏的第一名。

不知不觉中,快下课了,大家都学得很好,有人甚至声称愿意再上几节课。 这真是一堂有趣的英语课,它教会了我在游戏中学英语。

范文二:我最喜欢的一堂英语课

英语老师给我们上过一堂别开生面的英语课,这节课是我最喜欢的一节英语课,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

一天,英语老师突然和我们说要挑选几位同学去上公开课。我们既激动,又紧张,既想去上,又怕选不上。最终我被老师选上了。我心想:既然被选上了,就应该认真去上这节课。

我认真地准备着,等待着那天的到来。 丁零零,五(1)班的英语老师带着我们去上公开课,100多位老师坐在我们旁边,我的心怦怦直跳。开始上课了,我们每个人都争先恐后的举手,课堂既精彩,又刺激。

这节课回答的问题都是关于钟面的问题,相信大家对钟都很感兴趣吧!然后,老师提供了我们胶水、剪刀、蜡笔等材料……让我们做钟。大家都知道,平时的英语课都是回答问题、划划词组、就结束了。可这次,我却要在英语课上做钟,羡慕吧!接下来要开始做钟了,我和我的同学林宗裕一组,我先把钟的外框剪下来,小林则把钟面的指针剪下来,钟面的基本做完了,我们就要开始涂色了,我先涂上了绿色,然后红色……接下来由小林来涂色,我则用大头针把钟面的指针钉住,接下了就只要把指针钉上去,我们可是第一个做完的呢!

最终我们的这节公开课非常成功,老师不仅得了奖,我们还得了一些奖励呢!

这节课使我情有独钟,我喜欢这节课!因为这节课的形式太独特了!

范文三:我喜欢的一堂英语课

我这个人,什么都喜欢,就是不喜欢英语。每节英语课,那些弯弯扭扭的字母想和我作对似的,看得我头皮发麻、头昏脑胀。背单词多烦呀!所以自然而然对学英语毫无兴趣,学习起来也十分困难。

这不,又是一堂英语课。英语老师拍拍讲台,绘声绘色地说:“同学们,老师知道一些同学默写单词有困难,所以来教你们一招!”我瞥了英语老师一眼,心想:又是默写单词,真讨厌,难道她让我们减负不成?英语老师环视了四周,用粉笔在黑板上清秀的地书写了一个英语单词“bird”。我不以为然地看着黑板,自言自语道:“看你有什么办法。”老师用红粉笔在b和d下面画了曲线,然后回过头来,笑着讲解道:“同学们,这个单词的意思是小鸟,b和d就像小鸟的翅膀。”老师说完,又用黄粉笔在ir下面画了直线,接着说:“ir就像小鸟的头和嘴巴,这不就是只小鸟吗?”听到这,我如梦初醒,发现记单词也是蛮有趣的。大家望着英语老师,我举手提问:“老师,你再举些例子吧!”老师微笑着,然后点点头,用粉笔又写了几个字母“eye”。“大家一定知道eye是眼睛的意思。只要用着联想记忆法来记这个单词,是很简单的!大家可以把e看成眼睛,而y就是鼻子,你想到眼睛,不就可以叫出英语‘eye’了吗?”

听了老师这个方法,我顿时茅塞顿开。发现这些方法对我真有启发,我越听越带劲,忙打开英语书大不讳的单词用老师的“妙招”来一一解围,果真有效。我相信,只要认真记,用心计,无论多么难背的单词,我也都可以克服的!短短的四十分钟不可能解决我所有学习英语上的难事,但这堂英语课去让我受益匪浅。

范文四:我最喜欢的一堂英语课

记得二年级的一次英语课,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课堂上,英语老师绘声绘色地说:“同学们,老师知道有些同学默写单词有些困难,所以今天我来叫你们一招!”说完,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清秀地书写了一个英语单词“bird”。老师用粉笔在b和d下面画了曲线,然后回过头来,笑着解释道:“同学们,在这个单词中,b和d就像小鸟的翅膀。”说完,老师又用黄粉笔在ir下面画了直线,接着说:“ir就像小鸟的头和嘴,这不就是一只小鸟吗?”“太好了!”“太有帮助了!我一下子就记住了!”老师的教法引来了同学们的一致认可。听到这,我也情不自禁地问:“老师,你还有其它的例子吗?”

老师点点头,用粉笔在黑板上又写了“eye”――眼睛这个单词。“大家都知道这单词是眼睛的意思,e是两只眼睛,y是鼻子,是不是很好记呀?”就在大家意犹未尽之时,老师总结道:“其实在学习中的记忆千万不能死记硬背,而要用巧妙的办法,比如:谐音法,象形法,联想法来帮助记忆。这样记忆的效果既快又好,更不容易忘记!”

听了老师介绍的这个象形的方法,我越听越带劲。虽然短短的三十五分钟,不可能解决所有的学习英语中的问题,但这堂课确实让我受益匪浅。

范文五:我最喜欢的一堂英语课

【篇一:我最喜欢的一堂英语课】

小学二年级开始,我最头疼的一门学科就是英语了,一看到那写英语字母,单词就头疼。我们班其他同学也是如此,一上英语课,大家都想霜打的茄子――焉了,没人举手发言,老师也不愿“趋前聆听”,课堂气氛沉闷,时间久了,老师也腻味了,不再提问,一个人在讲台前唱“独角戏”。天长日久,便成了“单口相声”。

三年级,我们换了一个女英语老师,身材瘦小,但眼睛却异常的大,还透着一股威严劲儿。第一次上课时,她先做了简单的自我介绍,然后话锋一转,说:“听说你们班有一个上课不举手发言的坏毛病,现在我决定,上课举一次手,就可以在英语书上敲一个章,这个章可以免作业。”

上课没多久,老师就提问了,问题极其简单,谁都回答得上来。然而,仍然没有人敢举手,大家都把头低下来,避开老师的目光。我被这死寂的气氛怔住了,也不敢回答。

“没有人回答吗?那我也不上课了,我等你们!”老师显得有点生气了,赌气似地搬了把凳子坐到讲台前,好像下定决心要等到下课。

“哼!这有什么,以前的老师也这样,最后不还是软了下来了。”我听见身边的同学小声嘀咕着。

“我不想浪费大家的时间,大家想想,如果我们这样耽搁到下课,那今天预计学的内容就学不成了。”老师真的铁了心,丝毫不肯动摇。这样令人紧张的气氛,更没有人敢举手了。我身边的那个同学悄悄地说:“不会吧!这个老师的脾气怎么这么倔!”

教师里静极了,连空气也似乎凝固了,只有老师的声音划过这静谧,传到教室的每一个角落。我企盼着有谁能够打破这难堪,这气氛实在太令人紧张了,可我又没这么大的勇气。

“很好!”中队长李蕴稳稳当当地站了起来,打破了僵局,准确无误地回答出了问题,大家都吁了一口气。

又一个问题被提出来,身为大队长的我也毫不迟疑地站起来回答了问题,万事开头难,老习惯被打破了,老师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气氛一下子融洽了许多,大家都纷纷举手回答问题,我们终于在下课前上完了课,老师也守信地给我们回答过问题的人的英语书上敲上了一个笑脸。

【篇二:一堂难忘的英语课】

今天下午的最后一节课,使我一辈子也忘不掉。那声音,那表情,令我惊悸。

也许是对英语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也许是对教我们英语的老师有些偏见。当我被通知要去上英语兴趣班时,不禁打了一个寒暄。要知道,我们班上有好多同学对老师所教的英语课,不太感兴趣。可能是她所教的方法不太适合我们了吧。

下午的最后一节课,我心情低落的走到了二(3)班门口。教室里已经有几个人来了。我走到座位上坐下后,英语老师便来了。

老师给我们一人发了一张英语歌词,我拿来一看,名字叫《铃儿响叮铛》。心想:这首歌我以前听过,还会唱几句中文,但英文还不怎么会。这时,老师把手机拿了出来,播放了这首英文歌。开始,我只能跟着节奏哼上几句,便不会唱了。老师先一句一句地教我们读,然后让我们一句一句随着音乐唱。那时,我从未看到老师如此轻松过。这时,我自己一个人默默的唱着,时不时的哼上几句。突然感觉自己已经会了许多。因为手机播放声音很小,效果不够好吧,我们便起哄让老师轻唱,老师欣然答应了。接着,是一阵阵悦耳的歌声。这是我第一次看见老师笑的那么灿烂,唱的那么好听,我一阵感动。想起以前对老师的偏见,惭愧之心油然而生,顿时我似乎感受到了老师的良苦用心。

下课后,我回到班上,对那些的英语课不感兴趣的同学感到惋惜。其实,能听懂英文话,唱首英文歌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如果全班同学都能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那该多好啊!

我从这件事中,明白了许多道理。对人,对事不能只从坏的方面去看待,要从好的方面去观察,去摸索。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我们要用心去体会,你会发现,这个人并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不完美。我要让全班同学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

范文六:我喜欢上的一堂英语课

我喜欢上许许多多的课,有锻炼我们脑力的数学课,有有趣的劳技课,有拓展我们知识面的语文课……但我最喜欢的还是上个礼拜五的一堂英语课。

上个礼拜四,陆老师说礼拜五要开课,我兴奋不已,心想:今天晚上我要好好复习,明天表现得好一点。

我盼星星,盼月亮,终于到了礼拜五,预备铃一响,我以光速把英语书、铅笔和橡皮摆好,期待着陆老师走进教室。“叮铃铃――”上课了,老师们满脸堆笑的走进教室――开始上课,只听陆老师温和地说:“class begins!(开始上课)”我们开始了教程……

这节课,我们上的是学科,我们学了Chinese(语文)、English(英语)、Maths(数学)等单词,课继续紧张的进行着….. 就在这时,陆老师提了一个问题,大概意思是问周五的

第三节课是什么,我快速地“扫描”了一下课程表,看见第三节课是语文课,于是平常不大举手的我今天鼓起勇气举起了手……

“回答正确……”陆老师说道……

那天的那节课让我感到了无比的快乐以及举手后回答对的喜悦――以后也要多多举手啊!

那节英语课是我“有史以来”最高兴的时刻。

范文七:我喜欢的一堂语文课1

回想上学以来上过的语文课,很多现在还是记忆犹新。但最让我喜欢的,却是最近那堂语文课。

记得那天天气很好,清晨的温暖的阳光照在教室里,空气显得格外有清新。上课铃声响了之后,我们的班主任王老师就拿着语文书进来了。也许是因为天气好吧,感觉王老师脸上也是笑眯眯的。

我们兴高采烈地来到多媒体教室,迅速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静静地等待老师来给我们讲课。老师终于笑容满面地走进了教室。“今天,我们来学习《雨点》这一课。”老师打开了幻灯机,一幅美丽的下雨图画出现在我们面前。同学们一个个都瞪大了眼睛观看。活泼欢快的小雨点一个个向下落来,就象天上掉下了一个个可爱的小娃娃。看完幻灯片后,老师让我们先自己看课文,记下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自己的问题来。学完生字词后,大家开始提问题。“为什么雨点落进池塘里,在池塘里睡觉?”“为什么雨点落进小溪里,在小溪里散步?”“为什么雨点落进江河里,在江河里奔跑?”“为什么雨点落进海洋里,在海洋里跳跃?”老师笑了,和蔼地说:“同学们,别着急,问题提得都很好呀,说明同学们开始思考了。我们还是先来看幻灯片吧。”老师不慌不忙地打开了幻灯机。静静的池塘,欢快的小溪,奔腾的江河,波涛汹涌的海洋,美丽逼真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出现在我们面前。老师让我们仔细观察,并展开想像。终于,我们发现池塘的水看上去是不流动的,静静地躺在池塘里,一点波纹都没有,那感觉就像睡着了一样。于是我们就理解了“睡觉”的意思。接着,卞老师又提问我们:“小溪、江河、海洋的水都是在流动的,为什么说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跃呢?”我们便七嘴八舌地议论纷纷,不知道怎么回答。老师一边不断地放着幻灯片,一边给我们讲解。我们也一个劲地展开想像的翅膀。就这样,我们明白了:小溪的水是缓缓地流着,小雨点在小溪里慢慢地走着,就像我们吃过饭后在

悠闲地散步;江河的水流很急,后浪推前浪,小雨点在江河里奔腾向前,就像我们在体育课上奔跑;海洋里波涛汹涌,雨点在海洋里一会儿被掀到浪尖,一会儿被抛进浪底,小雨点在海洋里一个劲地翻跟头,就像小朋友们在跳跃。然后老师又带着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那种小雨点“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的画面不断地在我们眼前晃动,感觉好极了!我们终于理解了课文的意思。这堂多媒体语文课虽然已经过去很久了,可在我的脑海里却仍然记忆犹新,美丽可爱的小雨点似乎还在我眼前晃动。

通过这堂课,让我受到了锻炼,也极大地提高了我的自信心。我多么希望老师能够经常开展这样的语文活动啊!

教师点评:这篇文章的小作者,详细描绘了教师创新语文课堂模式,通过多媒体,锻炼学生语言组织、语言表达能力的课堂实践活动。用具体的事例,解读了新课改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彰显人文关怀、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这篇文章语言流畅、比喻形象,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展开了大胆合理的想象,较为生动。最后的一句渴望之声,更是喊出了学生们对新课改的迫切和需要。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都曾是传统教育的维护者和执行者,我们要有勇气走出传统教育的藩篱,身体力行,让课改的春风吹遍校园的每个角落。

在课改中,我们不能做形式主义者,新颖的形式固然重要,内容的时效性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形式大于内容是课改的悲哀,两者有机融合,相辅相成是我们奋斗的方向,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不断探索,为课改之路打造一道靓丽的风景。

单位:洛阳市栾川县合峪小学 姓名:赵玉洁

范文八:我喜欢的一堂语文课

上了初中以后,学了这么多门功课,学来学去,还是喜欢上语文课

初中的语文,我觉得要比小学的难懂,不过学着特别有意思,因为有老师的独特教学方法和她的幽默,同时,我也喜欢她的这种方法。老师上课时,总是面带笑容地走进教室这就可以给我们的精神提高;讲课时总是把自己置身于课文中,同时也带着我们一起走到课文中去,这能使我们更好得体会文章的思想和所要表达的内在的东西。上课老师提问题,她都不是挑人起来回答,而是让同学们自己把手举起来,她才挑,这正是她独特教学方法中的一个绝妙之处,她这是在锻炼我们的勇气,希望我们在学习中各个都是勇敢者。在讲课文时,老师还会让我们来个朗读比赛,或是讲故事什么的,这也是她的教学法宝,她想使我们富有丰富的想象力。每当上语文课老师正讲的高潮时,如果下课了,同学们就会很失望,因为,同学们渴望老师能够继续讲。如果说书上一篇篇短小精美的课文是美丽的花苞,那么老师的教导就是养料,养料使花苞渐渐开放,等到花真的全开好时,也就开在了我们的心里。那花好美好美,只能用心去感觉。现在的语文,知识很广泛,与其他的科目也有一些间接的联系。所以,我要把所有的功课都学好才行!我把学语文当作是一次旅途,而老师则是这次旅行的导游,她带领我们走进一片神奇的天地,我们在那里自由的嬉戏、玩耍。

我喜欢语文老师,也喜欢她讲课的风趣,更喜欢上这样的语文课!

范文九:我喜欢的一堂语文课

两分钟预备铃响了,吴老师面带微笑,拿看课本走进了教室。我最喜欢的语文课开始了。

吴老师先让我们看了一段录像,这段录像立刻引起了我们的兴趣,我们带着好奇和对知识的渴望,拜读起老舍先生的名作《母鸡》。

当吴老师问道:“‘我’为什么‘一向讨厌母鸡’呢?”吴老师上课时的表情一向很丰富,看着她皱眉的样子,善解人意的我们都争先恐后地举手,要帮助吴老师解开她心中的“疑惑”。小怡有感情地朗读着自己圈划的句子,字正腔圆,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只咕咕叫不停的母鸡;小琳和小蓉对句子的点评恰到好处,说出了母鸡讨人厌的地方。他们的回答引得我们会心微笑。

同学们读着文章,听着同伴的精彩发言,正兴致盎然之时,吴老师又提出了新问题。她要求我们在课文中寻找表现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句子,同学们立即行动起来。教室里鸦雀无声,大家都在聚精会神地读课文,有的一丝不苟地在文章中圈划词句并写下批注,有的正在托腮思考,有的全神贯注地品味着文中的好词好句。五分钟过去了,吴老师请我们集体交流阅读圈划的收获。小盛率先举手,他有声有色地朗读着文中的语句,又胸有成竹地讲了自己对语句的理解。我们看着能说会道的小盛,心中钦佩不已。爰爰随后举手发言,她圈划的词句都抓住了要点,也许是紧张,说到关键处有些结结巴巴,但同学们的掌声给予她力量,鼓励着她把自己对词句的独到见解说完整。每一次听到同伴的发言,我都有新的启发;每一次举手交流,将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又为同伴提供了新思路……就这样,大家在学习和交流中丰富语言,积累经验。吴老师笑容可掬地听着我们朗读点评,不时地点点头。

在语文课的最后五分钟,吴老师要求我们口述母鸡的特点。同学们都踊跃举手,要求上台演示。佳佳口述的内容简明扼要,层次清晰;卉卉又在此基础上,加上了文中的关键词句,丰富了语言内容。小缘、小宁和东东上台后,一边说一边模仿母鸡的动作,他们惟妙惟肖的表演引得我们哈哈大笑。

学了课文以后,我们也和作者老舍一样,对母鸡肃然起敬,从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母鸡身上,我们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

下课铃响了,同学们还沉浸在课文学习的快乐中,意犹未尽……

范文十:我喜欢的一堂语文课

我很喜欢上朱老师的语文课,朱老师上课生动活泼,问题一个接一个,就像让我们破案子一般,有趣极了。

?丁零零......?上课铃响了,朱老师像往常一样神采奕奕地走进了教室,如往常一样响起了抑扬顿挫的声音:?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无言的爱】。先朗读二遍,然后请大家仔细思考,回答一些问题哦。?

同学们一下子兴奋起来,个个声情并茂地朗读着这篇文章。

读完后,老师便抛出一个又一个问题。?‘母狗无法近前,但看到4个儿女安然地扑到花猫的怀里,它也就安静下来’,‘安然’与安静‘能不能互换??,?.....这句中幽美能不能与精美互换??,?......这个词组能不能删???这段写了哪几种无言的爱??......总是老师的话音刚落,一双双手便纷纷举起,大家各抒已见,课堂一片热闹。 片刻后,老师突然走近一个眼睛发愣、瞧着天花板的男同学,直视着他那目光呆滞的脸,伸出她那修长的手,拍拍桌子:?喏,你来给我们讲讲这道题目该怎么回答??只见那位男同学迟迟疑疑地站了起来,低下头,盯着课文,支支吾吾地回答不出。随即,老师的目光转向另一个女同学,让她给这位同学仔细讲解了这道题目。

又一个问题来了:?为什么题目是‘无言的爱’???动物之间的爱不能用语言来表达,所以是‘无言的爱’。?一个同学大声说道。?还有没有其它答案??老师清澈如水的目光再次扫视着同学们,我认真地思考着,心中产生了一个想法,看见同学纷纷举手,我也立即举了起来,生怕老师看不见,屁股离开了椅子,手掌拼命地朝老师摇晃。终于,老师把我叫了起来,我兴奋地说:?爱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所以是‘无言的爱’?,老师点了一下头,同学们投来了赞许的目光。这时我的心里就像吃了蜂蜜一样,真甜。

就这样,同学们回答着老师提出的一个又一个问题,课堂气氛始终是那么的活跃。

?丁零零......?唉,怎么时间过得这么快啊,我还没上够呢。 我喜欢这样的老师,这样的课堂。

}

1992年生,浙江舟山人,现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015级硕士研究生,本科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学专业,副修新闻学专业,本科毕业后保研至当前院系。

《向往的生活,更好的自己》以高考和保研两件大事为主要内容,讲述了我从一个渔村女孩成长为成熟研究生的故事与心路历程。娓娓道来,也许不似情景剧之跌宕起伏;三易其稿,或然不如名家之余音绕梁,却实为真人真事,愿与师友共享。

我,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研三,学生生涯的余额还剩下最后1个月。养了三年的绿萝不知为何枯萎了,仿佛像我三年的研究生生活,终将归于平寂。将枯枝落叶清理掉,埋下幸运草的种子,新的希望便开始孕育。陈年的土壤想要拥抱新的物种,而我,也将开始新的征程。向往的生活,始终在路上,唯有更好的自己,才配得上它。

1992年秋天,我出生于浙江舟山的一个农村家庭,父母都是普通的工人,仅有初中文化水平。由于他们工作较忙,爷爷由于严重的支气管炎和糖尿病无法照料我,年幼的我就被送到外婆家寄养。外公外婆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有好几亩的农田需要耕作,所以我就在田间地头开始了自己的人生。

小时候,我能接触到的文字只有农药和化肥的包装、门上的对联以及零食的包装。牙牙学语的我经常指着上面的字,问“外婆,外婆,这是什么字呀?”外婆就用夹着方言的普通话教我。这些事我自己已经不记得了,都是外婆很久以后才讲给我听的。直到现在,她还经常津津乐道,说我是个学习的料。

舟山是一个靠海的地方,常年的海风经常把我的小脸吹得发红、皲裂。每周末,妈妈来接我回家的时候,见到我这个模样,总会暗自责怪外婆没有照顾好我,但当时的环境下,生产占据了大人们全部的精力,孩子便只能兼顾。我的童年里没有钢琴,没有书法,也没有沉重的书包,只有田间地头肆无忌惮的风,和山涧溪流潺潺的细语。也许这是很多城里孩子梦寐以求的生活,而这样的背景,却没有给我的求学之路带来更多的裨益。

从村小到镇小,我的性格随着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起初在村小的时候,我是一个“孩子王”类型的人,经常充当小老师的角色,帮助老师批改作业,上课是积极发言的那个人。但三年级转校后,班级规模一下子扩充到了原来的两倍,而且都是基础比我好的学生,我突然觉得自己变得平平无奇,甚至有些黯然失色。从那时候开始,我几乎没有在课堂上主动发过一次言,这样的习惯一直延续到我高中毕业。

其实在初中和高中阶段,我的表现还算优秀,但常年积累成的习惯已经难以改变,举手发言似乎逐渐从我的字典里消失了。老师的评语大多数都是:学习认真,但是性格内向。“你明明知道答案,为什么不举手?”经常有人这样问我。也许是(我)害怕出错,怕在众人面前丢脸,怕失去了“好学生”的荣誉,我变得谨慎而小心翼翼。当我的圈子开始扩展的时候,我的心理安全范围却在不断缩小。


君子动口不动手,在我这里是不成立的。初中开始,我就开始帮着被欺负的女生去教训男生,经常跟男生动手,不过好在懂得适可而止,也没有出什么乱子。

初三的一个中午,我跟一个男生因为一些小事开始打架,科学老师刚好进来了,看到我们笑了笑出去了。当天下午,我去他的办公室拿作业,他叫住了我,说,“你怎么连他都打不过,你要这样打”。边说边给我示范,令我有些尴尬,却也觉得温暖。老师们知道我的性格,也乐于跟我开玩笑,也许两个男生之间的较量,他也不敢这么挑唆。“你跟男生打架,不害怕吗?”同桌曾经这么问我,“没想啊,觉得该动手的时候忍不住,先打了再说。”说这话的时候,我14岁。

初三的时候,通过一次分班考试,我和其他21位同学一起组建了实验班。我所在的县级初中当年第一次设立实验班,希望可以举全校之力培养几个能够考入市重点高中的学生。这一年感觉是被优待的一年:全校学生在校期间不可以带食物,但我们可以在教室里吃零食;如有需要可以不出操;独占全年级的入团名额。这种“被特殊化”的待遇让我充分感受到成绩优异所能带给一个学生的至高荣誉。那个年纪的我也许还不知道学校这背后的各种复杂考虑,但这种直接甚至有些粗暴的“优待”让我暗自下决心要保持这种优势。让一个少年决定努力学习的动机可能是一个并不单纯的缘由,但往往创造出好的结果。

中考的时候,我的全市排名是第100名,不算好的一个排名。如果三年后,我依然是这个排名,也许只能去一个二本院校。但在当时看来,无论是父母还是自己的想法都是,能够进入舟山中学就已经是我这辈子所能达到了最高点了。高中之前,我似乎从未被寄予过任何高出我能力水平的希望,犹如一棵野草,野蛮生长。习惯了舒适的生活,刻苦和勤奋就变得困难起来,高中的生活似乎迫使我走上了另一种道路。

高中的第一年是不分文理科的,也是课业比较重的一年,尤其是数学和物理。第一次物理考试,我没有及格,因为对力学分析完全不懂。当时我们的物理老师是一个刚从上海师范大学毕业的小伙子,姓蔡,留着比班上男生还短的小平头,带着浓重的温州口音。那一次考试,班上有一半的同学都没有及格,有幸及格的另一半也多是60几分。

小蔡老师陷入了对自己人生的怀疑,显得比我们更局促不安。刚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就让全市最好高中的半个班级的学生都挂科了,这肯定是自己教的不好。他找我们每个人都谈了话,分析错题,也询问上课的方法。

此后一周,我们的物理老师换成了一位40多岁、经验丰富且十分幽默的老师,他则坐在教室最后,认真地学习授课方法。这样持续了几周,我们的物理成绩还真有了进步。但这种进步是自我比较的成果,因为在第二次考试中,我考了75分,但班上大多数人都上了80分。一种前所未有的挫败感袭面而来,我,真的太笨了吗?

我报了人生中唯一一次的课外补习班,授课老师是我们学校实验班的物理老师,40岁左右,有些矮胖。因为课外辅导在当时已经被明令禁止了,所以我们十几个学生只能在他家的车库里上课,因为门很低,进出总是需要弯着腰。

简陋的小黑板和桌椅,伴着满屋子乱飞的粉笔灰,这样的日子持续了3个月,每周末一次课,每次课2小时。我曾经以为学习是可以自己搞定的事情,但上了这个补习,我才发现老师的教学方式确实差异悬殊,关于受力分析、加速度等概念和运用,我在补习课上居然都能听懂了。每次下课,我就回家完成本周的物理作业,觉得似乎找到了要领。不过,这次补习的帮助大概就是让我的物理成绩不再拉低班级平均分了。兴趣?那是别人才有的“奢望”。


“理科小白”终于迎来了文理分班考试,告别物化生的日子是幸福的,尽管新的拦路虎发起了新一轮的“进攻”。经过前两年的学习,我的成绩一直稳定在班级的前5名左右。不管是在外人眼中,还是自己心里,这一阶段的学习都可以用全力以赴来形容。清明、五一、国庆、春节,寒暑假,这些节假日并没有跟平时的日子有任何不同。

我不是那种天生特别聪明的孩子,甚至在记忆力方面有些弱于常人,一篇古文、一个单元的单词,我总是需要花费比别人更长的时间。一道数学题,经常做到深夜,一次次将写满的草稿纸揉成一团,然后因为绝望,边哭边拿出一张新的草稿纸。

我不知道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也对想进入一个什么样的大学没有清晰的概念,但心里有个声音,告诉我,我想要成为比身边的人更优秀的人,我享受站在人群之上的感觉。

学习,现在是我唯一的任务,也可能是我唯一的出路。那时候的我没有想过不上大学会是什么样子,也没有想过考不上大学会有怎样的人生。无论好坏,总会有一所大学等着我,可能是三本,二本,也可能是一本,甚至重点,多做一道题,可能会离梦想的幻影更近一点。有时候我也好奇,在一个连梦想都不清晰的年纪,是什么支撑着我走过这段艰难的岁月?

进入高三后,气氛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高三第一学期后半段开始,各个科目就停止教授新的内容,转而对之前所学的全面回顾与系统复习。其实直到高考倒计时的日历表挂起来后,我才真正有了一种紧迫感。之前仍处于按部就班、完成作业的状态,我始终不知道自己该朝着一个怎样的方向奋斗,始终想找一个相对舒适的位置,逃避煎熬。

倒计时是从100天开始的,从这一天起,学校组织了高三组老师成立专门的办公委员会,各个学科的老师在一个办公室里办公,以便及时交流信息。起初,我觉得这对我们没有什么影响,知道有一天,我被“请”进了办公室,才知道这种格局的压力。那一次我语文作文写离题了,语文老师下课后说跟她去办公室一趟,我默默跟着去了。

一进门,发现英语老师、数学老师、地理老师、历史老师都在,他们的目光齐刷刷地落在我身上,那一瞬间,终于体会到了“想找个缝儿钻进去”是什么感觉。那日语文老师跟我说了什么已经完全记不清了,但是脸上火辣辣的感觉却清晰如昨。从那刻起,我暗自下决心,以后决不能再来办公室“喝茶”了。那一刻,我似乎找到了这些年支撑着我继续学习的动力,那就是“不能丢脸”。

备战高考,最重要的环节是补短板,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成绩可以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升,但这个时候,也最容易进入“高原期”,就是一种“无论多努力都毫无进展”的绝望境界。

这一时期,对分数的敏感度也达到了顶峰,每一次成绩都觉得是一种高考的预兆。原先成绩相对稳定的我,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明显的波动。第一次全省英语听力统考,我只得了20分,而满分为30分。当时全班的平均分为21.5分。“你怎么回事,考试的时候身体不舒服吗?”英语老师问我。“天啊,你居然也会错这么多!”同学表示惊讶。但在我听起来,似乎有些嘲讽。我知道在高考中1分,意味着什么,而现在,是10分。

我撕掉了那张成绩单。当天放学,我径直走到附近的书店,买了2册英语听力练习,当晚便做了两套。我知道自己这次的成绩有发挥失常的因素,但这背后也是基础不牢固的表现。接下来的一个多月,我每天都比别人多做一套听力题,并且在完成题目的基础上进行精听。这个习惯不仅帮助我提高了听力,也对我的口语和作业产生了积极影响。第二次考试,我得了30分的满分。


在此过程中,我也有一些自己的心得,主要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建立错题本,二是补短板。这两个方法对所有科目都适用。错题本并不是我的创新,当年也是班主任提出的建议,有时候他还会检查我们的错题摘录。英语、数学和文综是最需要建立错题本的科目。英语主要是记录经常出错的语法,同时摘抄作文需要用到的万能句型与高分词汇。英语作文尽管满分只有30分,是语文作文的一半,但扣的分数却往往达到10分,是语文平均扣分的2倍(因为语文基础相对较好,我的语文作文一半得分为55分左右)。但是英语老师安慰我们说,10分是正常的,但前提是你们前面的题目要基本全对。

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话觉得有些“狂”,前面120分,全部做对,这怎么可能?但到了最后几个月,班级里有三分之一的人可以在大多数的考试中保持这一格局,包括我在内。我想到周国平的一句话“世上有很多苦难,我们总觉得自己承受不了,但当它们真的来临的时候,谁都得受着,而且谁都受得了”。我想对于一群高三学子而言,面对一个高高在上的分数,你以为自己永远也达不到,但当你真的达到的时候,你会惊讶于自己竟是“无敌”的!数学的错题本需要归类进行汇总,如立体几何、抛物线、三角函数等,尤其对于自己比较薄弱的题型,记录经典题目,反复推敲。

数学其实是一门非常有规律的学科,也往往是文科生最害怕的,因为死记硬背的方式在数学这里完全失效了。我的数学成绩还算不错,一般都稳定在140以上(满分150分),最后一道大题的最后一小问我一般作为保留题目,能做出来最好,做不出来也随缘,我会认真思考这道小题的思路,如果有思路,我就坚持做下去,如果毫无头绪,我就把时间留给前面的题目,尤其是那些只要花时间必然能做出来的题目。这样才能将时间的价值充分发挥。关于舍与得的权衡,我在数学考试中表现到了极致,并且从未失算。

300分的文综可以说是考场中的一场恶战。从时间的安排、学科的转换、急速的书写到心态的调整,都要在短短150分钟内完成。在我看来,文综是一个需要“死记硬背”的领域,之所以打上引号,是因为背诵也是建立在理解与融汇的基础之上。

历史事件的时间线、地理的洋流山脉分布、政治的各大会议内容,都需要被强行装进脑子,有时候确实是令人厌烦的。但当你能够在考场上“下笔有神”的时候,你会感激平时努力的自己。什么样的记忆是符合标准的?当你看到题目就能反映出相应的篇章,当你提笔写下前半句话,就能自然地说出后半句话,如果你达到了这样的程度,那么恭喜你,你已经具备了参加高考的能力。

高考前,我获得了北京大学自主招生的名额。如果顺利的话,将在高考中得到30分的加分。我觉得自己有70%的把握可以搞定。但是考试的题量超出了我的预料,而且从没有尝试过将所有科目放在一起,连续考4个小时。当我用20分钟读完作文材料,开始写作的时候,我知道自己完了。脑子里一片乱麻,前言不搭后语地凑字数,当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整个人仿佛从睡梦中惊醒,“我是谁,我在哪里”,带着这种可笑的迷茫,我果不其然地没有进入面试。

我们学校总共就6个人参加了自主招生的面试,而我则因为表现不佳,浪费了学校的名额,当时内心充满了愧疚和失落,但班主任老师安慰我说,没有关系,有些人就是适应不了自主招生的那种题型,但是他们总能在高考的时候一马当先。但是这种失败的情绪却没有消失,在备战高考的日子里,经常出现在梦境里。或是在做题不顺的时候,补上致命的一击。

2011年6月7日,我终于走进了高考的现场,当天下着大雨,6月份的天气竟有一些凉意。班主任生怕我们弄丢了准考证,于是在校门口当场下发证件,并给了我们每个人一个拥抱。一个30多岁的中年男子,平时见惯了他暴跳如雷的样子,这一天的温柔与慈爱,似乎让人有些不知所措。

语文、英语、数学、文综,选修模块,两天半的时间过得很快。本着“考完一门扔掉一门”的原则,我没有深入思考上一门的考试情况,心情也没有过于紧张,没有意外发生,一切都进行地井然有序。然后便到了估分的环节,我惊讶于这个答案竟然出来得这样迅速。对完答案后的我,心情可以用“凉凉”二字来形容:文综30道选择题错了10道。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平时如果我错的超过5道都会被请到办公室去“喝茶”。我不敢告诉班主任这个噩耗,默默地拿着卷子回家了。当时我们家在高中附近租了房子,因为我不习惯住校,父母也希望可以就近照顾我。这一天,这段路显得格外漫长。回到租的房子里,我呆呆地坐了很久,爸爸看到我回来了,也发现了我的异常,生性沉默的他没有多说什么。当时我觉得自己的整个世界都坍塌了。

自主招生考试的失败,我可以用高考来麻痹,但是高考的失败呢?但是这一次,我的高考,是我最后一个进入理想大学的机会,就因为文综的那10道选择题,我将彻底告别这些高校。与其说是难过,我当时更多的是一种愤怒,对自己无能的愤怒,对自己没有多思考一会儿的愤怒,对身边考得好的同学的愤怒。于是,我走出了家门,没有目的地,就这么在马路上游荡,直到天黑后,我才默默地回到家中。

很久之后,我才知道,当天爸爸紧跟着我出门,一直跟到我回家。他不知道要如何安慰我,但又不放心我怀着这样的心情出门,于是只能一路尾随。听到这些的时候我很感动,也悔恨当时的自己没有多跟父母表达自己的心迹。毕业的散伙饭上,我第一次喝了两瓶黑啤,当时坐在我身边的女生都吓坏了,以为我马上就会情绪失常,大哭大闹。但我全程都表现得很安静,没有离别的忧伤,也没有毕业的狂欢,内心想放下这个成绩,却又不断浮出脑海。

大家散了之后,我回家睡了一个下午,醒来后,夕阳照在书桌上,三年的时光,我收集了满满一个笔筒用完的签字笔笔芯,各种样式,五彩斑斓,在阳光下显得柔和、美丽。我突然有一种释然,如果高考是一场必须经历的苦难,那么我已经穿过了它的枪林弹雨,我活下来了,尽管战争没有获胜,但以后的路依然要走下去。

那段时间,妈妈每天都带着我去庙里求神拜佛,希望求助于神灵以出现奇迹。我不是不明白她的心思,但这种期待其实在无形中给了我极大的压力。或许平日的一贯优秀宠坏的不仅仅是自己,还有父母,所以在面对失利的时候,他们比我自己更难承受打击。在这个时候,我,什么也做不了,只有等待,等待,再等待。那段时间,我不敢出门,害怕听见任何人询问我关于高考的事情。“你其实可以考得很好的”“你应该不会差的”这些话让我极度厌恶,不管往日的我可以做得多么优秀,我现在确确实实是一个失败者。

终于等到了出分的那一天,658分,听到分数的那一刻,说不清内心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可能是一条砧板上的鱼,在承受了漫长的死亡恐慌之后,终于迎来了致命一刀。那一瞬间我甚至有些喜悦,因为确定永远比不确定更让人安心,即使,是一种绝望的确定。那一年,我们班上产生了省文科状元,698分。众多媒体争相采访和报道,舟山市政府还颁发了奖金。我承认有些嫉妒。因为扪心自问,我并不比她差,班上前10名的排名顺序几乎每次考试都不一样。但这种嫉妒的心情没有持续很久,因为我要开始为自己的人生作出打算——填报志愿。

当年班上还有两个女生跟我的分数完全相同,都是658分,按照规定,如果出现同分的情况,就按照语文成绩的排名进行排序。很遗憾,平时语文成绩一贯很好的我,高考作文失利了,总分只有119分,语文老师拍着我的肩膀说,“可惜了,我还等着你给我写一篇满分作文呢”。确实,我的表现让她失望了。我们三个凑在一起填报志愿,我们的选择有两个,复旦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当时我们都填了复旦。班主任急了,冲着我们大吼:“你们怎么都填同一个学校呢,自己人跟自己人竞争?”他这话把我们都吓坏了,觉得确实不能都在一棵树上吊死。但结果是,我们三最终都选择了中国人民大学,不过专业不同,分别到了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和社会与人口学院。


当时的我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其实没有人给我提供非常专业和中肯的建议,父母的文化水平不高,连大学什么样都没有见过,根本无法指导我。老师们只是通过分数建议我们可以填报哪些学校,但至于具体的专业,他们也不敢给我们做决定。舟山的教育水平在浙江省是中等偏下的,因此我们市每年去985高校的学生数量不多,我跟这些师兄师姐也不熟悉,根本联系不上。

这样一件大事的选择权竟全权落在了我自己的手中。抱着志愿填报的参考书,陷入了深深的沉思。经济学不是我的兴趣所在,文史哲怕以后不好就业,财政、管理等专业又怕分数不够,到时候只能去二本院校。最后我看到了新闻学,我觉得这个专业听起来很有意思。

作为一个高中生,对新闻的印象可能只停留在电视主持人、播音员、记者等,我似乎本能地觉得自己对这方面充满兴趣。于是,我给人大招生办的老师打了电话,告诉他我的分数,并表达了想报新闻学的想法。他在电话那头迟疑了一会儿,说:“同学,我们学校的社会学专业是全国排名第一的,你要不要考虑一下。”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同学,社会学了解一下?”。

我回答说“好的,谢谢老师,我再考虑一下”。放下电话,我赶紧上网查了一下社会学,百度百科上的解释说的太过书面化,根本无法理解这门学科的要义。但我冥冥中,觉得这个专业可以尝试,社会学,大概就是一门研究社会的学科吧,听起来非常高大上。就这样,我独立地完成了志愿填报——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那时候的我,可能不会想到,这个专业将陪伴我7年的光阴。

当时每人可以报多个志愿,我把后面的志愿都写成了清华、北大,据说当时有很多人都这样写,在第一志愿确保录取的前提下,也算是圆了一把清北梦。后来的经验证明,我选择社会学可能并不是一个最优的选择,这个“漂洋过海”的外来专业在国内的知晓度和认可度都不高,国内高校开设这一专业的并不多,院系也都相对较小,这一现状的直接后果是院系资源少,学术发展迟缓。


但当我收到人民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内心的喜悦已经冲淡了所有的负面情绪,我觉得人大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学校,它在我最无助的时候拯救了我,给了上学的机会,也给了我足够的荣耀。心理学上称这种现象为“禀赋效应”,人们倾向于对自己拥有的东西给予更高的评价,以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

其实在我们当地,并没有很多人知道人大这个学校,但他们听说这个学校在北京,而且这个名字如此霸气(全国用“中国人民”命名的机构寥寥无几),都为我感到高兴。我清楚地记得,高考结束后的暑假,我去驾校学车,教练听说我被人大录取了,非要让我把录取通知书拿给他看,逢人便说,自己带了一个人大的学生。我第一次感觉到名校带给我的光环。

其实,在此之前,我根本没有听说过中国人民大学,当我刚进入高中的时候,我可能觉得能考上浙大就是万幸了;但当我拿到北大自招名额的时候,我似乎将自己推上了那座高峰,如果不能登顶,就只能坠入万丈深渊。而当我收到人大的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内心的北大梦死了,但有一种新的生机开始萌发。这一次失败了,也许,可以换一种方式成功。

也许是北大自招的机缘,在我心里埋下了北大的种子,如果本科不能上,那么我可以在那里读研究生。保研和考研是两条路,前者要求四年的厚积薄发,后者需要一年的孤灯奋战。前者是捷径,后者是备选。保研的综合评选按照80%学分绩+10%科研+10%学生工作计算。

为了更好的学分绩,我逐渐规范了自己的生活作息:早上7点起床,吃过早饭后去上课(没课的时候上自习),中午午休一小时,下午上课(或者蹭课、听讲座),晚上运动一小时,然后学习1小时,剩下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虽然说21天是养成一个习惯的周期,但坚持下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人大因为地少人多,学习空间十分抢手。图书馆每天早上7点开门,便有人6点多起来排队,站在望不到尽头的队伍中,啃着早饭,似乎成了我开始新的一天的序曲。北京的冬天经常零下十几度,打湿的头发经常在这个过程中结成了冰。午后的阳光照在图书馆的桌子上,可以趴在上面打个盹儿,是一天中最幸福的事情。

人大求是楼有一间教室是通宵开放的,专为学生通宵学习提供去处。这里也成了我期末复习的专场。因为辅修了新闻学,加上本专业的课业,期末用“火葬场”来形容毫不为过。大二的考试周,我需要完成的考试是15门,本专业7门,辅修8门,因为考试时间冲突,我只能跟教务老师申请在周末考试,上午和下午各安排一门。

整整两周,我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好觉,不仅因为没有时间睡觉,更因为做梦的时候都在考试。每天,六点起来,最后看一遍书,然后顶着寒风去遥远的第一教学楼参加辅修考试,《中国新闻史》和《外国新闻史》这两门最为艰苦(最后考了60多,勉强及格)。经常考完试回宿舍,发现刚刚起床的室友,匆匆放下这门考试的书,抱起下一门考试的资料,奔赴自习室。其实我并不是一个善于忍受的人,所以那段时间我不敢给家里打电话,怕自己哭出来,让家里人担心。当所有考试结束的那一刻,我睡了整整一天。

为了10%的学生工作,我一口气报了5个社团,希望找一个能留下来,并成为部长。鉴于有限的时间与精力,我选择了学生会生活部,这是一个相对边缘的部门,活动少,存在感低,但与宣传部、外联部等部门属于平级。我积极地承接师兄师姐交于的工作,写策划、做报表、报账、购买物资、筹备会议,即使那些并不是我所喜欢的。

为了10%的科研成绩,我申报了很多社会实践类的活动和论文竞赛活动,比如大学生暑期实践、“千人百村”、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挑战杯等等,队员换了一批又一批,结果却总是一样,夭折在初审中。大二的暑期实践活动,我们组建了一个5人的小组,去周庄和乌镇调研水乡旅游开发模式,正好赶上台风,风雨交加的景区,游客寥寥无几,连店铺都关门大吉,我们拿着调查问卷挨家挨户地找人填写,然后装进防水袋里防止临时。一稿、二稿、三稿……5个人在自习室一遍遍地修改。本以为这一次应该可以获奖了,但却因为丢失了一张车票导致失去了评奖资格。


由于各种原因,我的社会实践和论文都没有开花结果。到了大三,我的科研依然空白。有一次,我跟妈妈打电话,说:“我不想读书了,觉得没有意思。”其实我真正想说的是,我上不了北大了。每个人都在鼓吹梦想的力量,但大部分人都在这条路上遍体鳞伤,用自己的悲催映衬着别人的伟大。这就是我当时的想法。当时室友问我,“你要准备考研吗?”我不敢回答,这四年的艰辛我自己知道,我不甘心跟玩了四年的人一起备战考研,我不愿意承认所有的付出都是白搭。

大四第一学期结束的时候,全班综合排名结果出来了,除去出国的同学,我是第三名,这是一个尴尬的排名,因为按照惯例,第一名和第二名分别去清华北大,第三名可以选择本校保研,也可以选择复旦。仅仅差了一个名次,我有极大的可能要留在人大。当时第二名是一个江苏的女生,理科生,本科期间没有上过一节数学课,却每次都考4.0(满分)的学霸级人物,我完全没有信心可以打败她。当时我做好了两手准备,如果没有保研的机会,我就选择考研,尽管考研被称为是我国历史上最难的5个考试之一(其他四个是司法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高考和公务员考试)。

但这半年,也许会改变我今后的一生。尽管有考研这个二次选择,但保研毫无疑问是一条最舒适的捷径。但我的竞争对手是综合评分在我之上的学霸,我只能在面试的时候赌一把,这是我唯一的翻盘机会。

在这个关键的时期,我被幸运女神照顾了一把。保研面试的那个上午,我去她的宿舍门口等她,打算一起去。但是等了很久也没有见她出来,就敲了敲她们宿舍的门。另一个同学伸出头来,小声地说,“她不去了,起不来”。当时我很震惊,不敢相信这个事实。后来才知道她其实更希望留在人大的财经学院。
面试很顺利,也很快收到了北大的录取通知。

拿到通知书的时候,我有些恍惚,我不知道应该把这归因为第二名的放弃,还是感恩于四年间奋斗的自己。望着北大的校门,夕阳的余晖打在牌匾上,格外夺目。也许四年前,我就应该站在这里。四年后,这种执念似乎有了新的意义。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社会学有一个分支叫教育社会学,大家戏谑地说,教育社会学的中心思想就是告诉你,你成绩不好不是你自己没好好读书,而是你爷爷没有好好读书。这其实反映了教育资源的代际积累与传递,甚至可能产生阶级分化。尽管今天义务教育已经普及化,有些地方已经将高中也纳入了义务教育的范畴,但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在获取教育资源的过程中依然存在显著的差异。有人研究过北京大学的学生构成,农村学生的比例远低于城市学生。但消极应对永远不是上策,面对这样的大环境,寒门子弟仍然大有可为。

前段时间有一篇微信推文很火——《我不知道上帝爱谁,但他一定很恨沈志华》,改文章讲述了才华出众的沈志华坎坷的一生,被称为“全中国运气最差的人”。但最终,他还是主宰了自己的命运,成为了一名伟大的学者。与其阅读一些没有营养的鸡汤,不如脚踏实地走好当下的每一步。毕竟,读书是世上唯一一件有付出就会有回报的事情。

}

  由于我小时候上幼儿园又哭又闹,奶奶于心不忍,一直在家看护我。直到五岁我才上幼儿园,一去我便直接上了大班,但班上许多规矩我都不懂,只能跟着其它小朋友学,所以我变得做事情不主动、沉默寡言。小学时我每学期的操行评语都有“希望积极主动发言”,为这我不知被老师和家长责备了多少次。我也曾想主动举手发言,可一到关键时刻就胆怯了,手好像变得有千斤重,根本举不起来。举手对我来说比登天还难。

  时间过得真快,我现在成了华园实验中学的一名中学生。开学三四天后,班主任张老师和我谈了关于上课要主动举手发言的问题。他非常直接地说:“你的第一个缺点就是不主动发言,只有上课主动举手发言,你的思路才能跟上老师讲课的步伐。上课时积极思考,一些问题就可以当堂解决,如果不主动举手发言,就可能出现上课走神、精神不集中的问题,希望你尽快改正。”回到家我和爸爸讲了这件事,爸爸非常认真地给我讲了他小时候第一次举手发言的经历。爸爸说:“张老师讲得很对!上课积极举手发言,还能提高你的口头表达能力。口才在当今社会中是必不可少的本领,上课发言,在极短的时间内思考、组织语言,然后再把它说出来,经过这样的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就会很快提高。如果你在课堂上回答了较难的问题,老师一定会表扬你,同学们也会敬慕你。你会觉得自信心大增,一种奋发努力的决心就会在你内心萌发。”于是,爸爸和我一齐预习了课文,并且帮我找了发言用的资料。睡觉前我读熟了这些资料,下决心第二天一定举手发言。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最爱的学科英语作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