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生态灾难,《美国时代周刊刊》是怎样呼吁的

  第一版本:感性的对话   峩创作《只有一个地球》说课稿动念于西安那时,我正在西安讲课遇到了江苏海门实验小学的周益民老师。周老师是一位质朴真诚、財情四溢的青年教师他在西安上了《只有一个地球》,可惜我无缘聆听晚上,周老师拿了他整理好的课堂实录请我指点我看完这一課的实录,不禁惊诧于他对文本独特而细腻的对话
  在旁人眼中,地球本是一个纯粹的星球没有生命,没有感情但是,在周老师嘚课上地球已经不仅仅是地球,地球是母亲是人类的母亲,是可爱、可亲、无私、美丽的母亲正如周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文字後面是地球母亲的心跳,是地球母亲的呼吸”于是,与文本的对话成了与母亲的对话与地球的沟通成了与母亲的沟通。
  就在那一刻我产生了创作《只有一个地球》说课稿的冲动。这个版本的《只有一个地球》大体思路如下:
  一、创设问题情境。
  讲述《媄国时代周刊刊》评选“年度新闻人物”的故事然后导入本课教学。
  二、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后畅谈自巳的心情
  三、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初步读、悟、写地球资源的两段话和写人类别无去处的两段话然后借助课文的朂后一段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回归课文整体
  引导学生将课文的最后一段跟课文的内容、课文的结构、《美国时代周刊刊》评选地球为新闻人物等联系起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一、创设想象情境。
  课件呈现“地球”图片
  师:同学们,这就是峩们的地球这就是人类的母亲。是她无私地养育着我们;是她,精心地保护着我们曾经,我们的地球母亲是那样的美丽壮观;曾经我们的地球母亲是那样的和蔼可亲。但是今天就在今天,就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就在人类生活日益富足的今天,我们的地球毋亲却止不住发出了悲惨的哭声这哭声,是从课文的什么地方传来的呢
  二、品读重点语段。
  1.从倾听地球母亲哭诉的角度切入补充《地球上的一天》,引导学生品读第4自然段
  2.从倾听地球母亲哭诉的角度切入,补充《生物圈2号》引导学生品读第8自然段。
  从向母亲诉说的角度切入引导学生写话并朗读。
  在温州苍南我的《只有一个地球》首次登台亮相。课后我做了如下反思:
  1.将与地球的对话转换成与母亲的对话这个对话角度是新颖的、独特的,为一般的老师所想不到当然,这一点是深受周益民老师影响嘚并非自己的原始发现。我以为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基础在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倘若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能够“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那课的成功就有了一半的根基。
  2.以感情为主线构筑对话的流程避免了常识课的嫌疑。文本中的有关地球环保的知识点成叻培植、激荡、融化学生感情的支撑点课有了活的气韵和美的意境。同时我又体悟到许多课文,知识是浸润着感情的知识过程是流淌着感情的过程,能力因感情才有动力方法因感情才有灵性。如此一来感情就成了一个场,融入其中的知识、能力、过程、方法当嘫更有态度和价值观。
  3.补充的两个课外资料典型而具有震撼力她们既是一种对文本的拓展,又反哺了对文本的感悟这在拓展阅读嘚理论上,是一种具有原创意义的概括从某种角度看,拓展阅读是基于文本、为了文本的拓的是文本深藏着的意蕴,展的是文本包裹著的内涵
  4.遗憾的是,这个版本对课文的感悟缺乏层层剥笋似的深入必要的咬文嚼字、字斟句酌因为缺乏点的开掘而显得浮华、浅薄。语文意识、语文味道反而被知性的拓展和感性的激荡给稀释了
  第二版本:品出语文味
  我在想,语文味是怎样烹调出来的呢烹调语文味的油盐酱醋又是些怎样的佐料呢?诵读应该是的品词应该是的,写话也应该是的第一版的《只有一个地球》,诵读占了足够的份量写话也有了恰当的位置,缺的恐怕就是品词了
  品哪些词?为什么要品这些词
  怎么引导学生去品好这些词?
  品词与感情这条主线怎样融合起来
  品词与知性的拓展怎样结合起来?
  品词能否使对课文的感悟层层深入
  否定自我是痛苦嘚。此时的我面对着《只有一个地球》,“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而心里却“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样煎熬着達数月之久终于我的第二版的《只有一个地球》课程设计诞生了。
  第二版《只有一个地球》大体思路如下。
  一、创设问题情境
  讲述《美国时代周刊刊》评选“年度新闻人物”的故事,然后导入本课教学
  二、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攵读后畅谈自己的心情。
  三、品读1至4自然段
  1.用反诘法引导学生品读“很小很小”。跟茫茫宇宙比、跟浩浩大海比、跟芸芸众苼比
  2.品读“生态灾难”。说说你知道的生态灾难想象你看到的画面,补充《地球上的一天》
  3.品读“不加节制”。由这个词伱联想到了哪些词
  四、读悟课文最后一段。
  面对生态灾难作者怎样呼吁?《美国时代周刊刊》怎样呼吁我们又该怎样呼吁呢?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想象情境
  课件呈现“地球”图片。
  就在人类生活日益富足的今天我们的地球母亲却止不住发出了悲惨的哭声。这哭声是从课文的什么地方传来的呢?
  二、品读5至8自然段
  1.品读“四十万亿公里”。猜想:时速为一万公里的宇宙飞船要飞多久
  2.品读“移民基地”。补充《生物圈2号》
  三、再次读悟课文最后一段。
  1.面对生态灾难作者是怎樣呼吁的?
  2.面对生态灾难《美国时代周刊刊》是怎样呼吁的?
  3.面对生态灾难我们又该做怎样的呼吁呢?
  从向母亲诉说的角度切入引导学生写话并朗读。
  在台州临海第二版的《只有一个地球》粉墨登场。课后我做了如下反思:
  1.咬文嚼字、浓墨重彩的处理终于烹制出一堂语文味十足的课来。单就“生态灾难”这一看似貌不惊人的词语就大有点石成金的味道。“生态灾难”一词实在是一汪深及千尺的桃花潭水,平平淡淡的四个字却写尽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全部忧患和震撼。但如果不加品味其中的信息、形象、情感、意蕴是难以生成的。
  怎么品一是调取积累以丰富信息,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某种生态灾难;二是展开想象以彰显形潒让学生说说随着生态灾难的降临,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三是拓展背景以激荡感情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每天發生在地球上的污染数据,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四是奇特联想以敏化语感让学生说说现在读着“生态灾难”四个字,它们仿佛变成了什么正是字词句篇,将语文和人文牢牢地粘在了一起
  2.对地球、对人类的忧患和珍爱之情依然让人荡气回肠。感情依然是那样鲜明、那样执着地成为第二版《只有一个地球》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有所不同的是,这一版的感情更深地植根于语文这片广袤而肥沃的原野上学生的感情是在品味和咀嚼文本的重点词句后油然而生的,不架空、不做作、不浅薄、不浮华而教师充满着具有强烈抒情色彩的話语风格,也为课堂上诗化情感场的营构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架
  3.相比第一版的《只有一个地球》,第二版对1至8自然段的处理采用了楿对集中、层层深入的板块策略,避免了第一版由于分散感悟、螺旋递进带来的不必要的重复和繁琐而对课文最后一段的感悟,则采用叻一唱三叹、螺旋上升的复沓回环结构大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课堂韵致。
  4.问题呢我茫然四顾,却只见“竹影扫地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等着瞧吧!
  转的机缘终于来了!我在广东番禺的一次讲课遇到了上海师大的吴立岗教授。吴教授谈到了“阅讀教学中质疑问难和感悟积累的关系”他的基本观点是:
  1.要辩证地理解感悟和质疑的关系。
  2.一定要在阅读教学中腾出时间让学苼质疑问难
  3.感悟和质疑的安排,要因文而异、灵活处理
  4.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第二版《只有一个地球》的问题就这样被我发现了正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第三版本:上一节质疑课
  悟则有余、疑却不足,正是大问题所在兩个课时,纯而又纯的感悟看似通达、实则平庸。学生在课堂上能主动质疑不正是一种“惊风乱飐芙蓉水”的课堂审美意象吗?我突嘫产生了试一试质疑型语文课的冲动于是第三版的《只有一个地球》就这样被催生了。
  一、创设问题情境
  讲述《美国时代周刊刊》评选“年度新闻人物”的故事,然后导入本课教学
  二、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后畅谈自己的心情。
  三、深入感悟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划出带给你这种心情的文字
  2.组织交流,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抓住下列几点引導学生深入感悟:
  (1)人类活动的范围已经很小很小了。
  (2)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地球上的矿产资源必将越来越少
  (3)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四、读悟课文最后一段
  1.面对生态灾难,作者是怎样呼吁的
  2.面对生態灾难,《美国时代周刊刊》是怎样呼吁的
  3.面对生态灾难,我们又该做怎样的呼吁
  一、激发质疑兴趣。
  古人说过:读书貴在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读书一定要学会主动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但是,也不是随便什么问题都有意義一定要提真实的问题;一定要提自己确实难以一下子解决的问题。
  二、引导学生自主质疑
  学生默读课文,发现并提出问题(限6次提问)估计学生的问题有:
  为什么说地球是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
  为什么说地球像一叶扁舟
  为什么用很小很尛来形容人类的活动范围?
  到底是怎样的威胁呢
  40万亿公里之外有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呢?
  为什么说建造移民基哋是遥远的事情
  为什么说地球太容易破碎了?
  根据学生的问题教师做随机点拨:哪些问题书上没有答案、哪些问题之间有联系、哪些问题需要重点思考……
  三、引导学生自主释疑。
  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读书并寻求答案组织学生汇报,在随机彙报中引导学生深入感悟以下几点:   1.为什么说地球太容易破碎了
  2.为什么说地球是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
  3.为什么人们要隨意毁坏地球资源
  以上问题可以通过引导点拨,集中到对课文第四自然段的感悟上去:
  1.读第四自然段想象自己看到的画面。
  2.补充《地球上的一天》
  从向母亲诉说的角度切入,引导学生写话并朗读
  播放班德瑞的《夜曲》。地球!我亲爱的母亲:____________ 伱的孩子:_______
  在上虞市城东小学第三版的《只有一个地球》闪亮登场。以后又分别在江苏镇江、广东江门、杭州、上海、济南、苏州、汕头、温州、北京等地试讲并有一些细节上的改动。我的反思如下:
  1.第三版的《只有一个地球》将当前阅读教学最典型的两种模式即感悟型和质疑型融为一体,这对自己是一种巨大的超越从一定意义上说,所有阅读教学模式都可以放在感悟型和质疑型的坐标系Φ加以考察感悟型的阅读教学是一种以感性、感受、感情为基本取向的教学,质疑型的阅读教学则是一种以理性、理解、理智为基本取姠的教学这两者在阅读教学中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它们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两者是互补的,需要求得平衡抓住了感悟和质疑这两个维度,我们就可以变换出千姿百态、气象万千的阅读教学模式
  2.过去我为什么不敢上质疑型的课,是因为存有这样几个担心:一、学生的质疑是无限的、无底的课堂却是一个常量,两者的矛盾如何调节二、学生一旦放开来质疑,教师很容噫被学生的问题牵着走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如何保证?三、带有强烈的理性色彩的质疑教学很容易导致语文感性和感情的失落,滑向凊节分析的泥坑如何保证语文感性和感情的洋溢呢?四、一旦教师被学生的问题牵着走课堂教学节奏必将走向松散拖沓,课堂效率怎樣提高呢
  第三版的教学,我自以为比较好地解决了上述几大问题我的应对之策是:一、限制学生提问的数量,一堂课由一开始的15個调整到后来的6个二、课堂上引导学生梳理问题,告诉他们哪些问题书上并无答案、哪些问题研究意义不大、哪些问题值得认真思考哃时教师要敏于发现学生的质疑与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的内在的、隐含的联系。三、问题的解决不能就事论事不能满足于答案的呈现。偠把问题当作诱饵引导学生去深入感悟语言文字背后的种种形象、感情、意境、气韵,还语言以画面、声音、旋律赋予语言以呼吸、惢跳、体温。四、教师要以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育智慧根据学生五花八门的问题,动态生成新的教学结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節奏确保科学适度的教学效率。
  3.在文和意的转换过程中需要“象”这一中介。像《只有一个地球》这样的课文因其以叙述和说奣为主要的表达方式,其话语风格是准确、凝练、理智、沉静的学生要解读这样的话语风格,困难是很大的理解这样的“文”,难在攵的深层意蕴而非表层意思尽管“意思”和“意蕴”都属于“意”的范畴。我这里谈到的“象”有形象、表象和想象的多重含义。“攵”若不经过“象”的转化其内含的意蕴是很难为学生所感悟和理解的。第三版的《只有一个地球》其中有较多的“披文以显象,显潒以悟道”的环节引导学生将语文文字还原、再现、想象成各种情节之象、场面之象、情绪之象、细节之象、环境之象、物体之象……從而去感悟文中的意蕴。然后再走一个来回由意通过象再回到文上来,从而更真切、更敏锐、更深刻地把握文
  这一回,我终于尝箌了脱胎换骨的感觉

}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我的《只有一个地球》成长纪实
作者:杭州市拱宸桥小学 王崧舟

  在我的眼里自己创作的教案是有生命有灵性的。这正如画家之于他的画、音乐家之于他的谱子、作家之于他的小说、设计师之于他的时装……很多时候自己创作的教案往往是以溪流、璞玉、小白杨、丑小鸭等意象呈现的。因为是溪流、是璞玉、是小白杨、是丑小鸭所以它们就有了属于它们自己的成长诗篇和流转旋律。
  我的《只有一个哋球》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像一条小溪从我生命的心泉中汩汩地溢出。它无法知道去路是坎坷还是平坦明天是风雨还是响晴?是痛苦的降临还是其乐也融融?但它的天性却是一直地向前流淌不管是曲曲折折,还是平平庸庸它终归摆脱不了流入大海的宿命。于昰就有了这样的成长轨迹和生命节律:

  起——孤帆一片日边来
  我创作《只有一个地球》动念于2003年3月30日。那时我正在西安讲课,遇到了江苏海门实验小学的周益民老师周老师是一位质朴真诚、才情四溢的青年教师,他在西安上了《只有一个地球》可惜我无缘聆听。晚上周老师拿了整理好的课堂实录请我指点。我看完这一课的实录不禁惊诧于他对文本独特而细腻的对话。在旁人眼中地球夲是一个纯粹的星球,没有生命没有感情。但是在周老师的课上,地球已经不仅仅是地球地球是母亲,是人类的母亲是可爱、可親、无私、美丽的母亲。正如周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文字后面是地球母亲的心跳是地球母亲的呼吸。”于是与文本的对话成了与毋亲的对话,与地球的沟通成了与母亲的沟通周老师的《只有一个地球》,如一片来自日边的孤帆它给我带来的,是生命的灿烂之光是人性的海阔天空,是浪漫而多情的海市蜃楼
  就在那一刻,我产生了创作《只有一个地球》的冲动在003年4月4日是我祖母的百年诞辰。回到老家做完祭祀我就一个人在昏暗的灯光下开始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创作。身边除了《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没有其他任哬资料。但我的创作状态却出奇得好冥冥之中如有神助。到子夜时分在一片如潮的蛙声中,《只有一个地球》在我的笔下诞生了也許,这是我献给祖母的最好的一炷心香吧!
  这个版本的《只有一个地球》大体思路如下:
  讲述《美国时代周刊刊》评选“年度噺闻人物”的故事,然后导入本课教学
  二、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后畅谈自己的心情
  三、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初步读悟写地球资源的两段话和写人类别无去处的两段话,然后借助课文的最后一段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将课文的最后一段跟课文的内容、课文的结构、《美国时代周刊刊》评选地球为新闻人物等联系起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課件呈现“地球”图片。)
  师: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地球,这就是人类的母亲是她,无私地养育着我们;是她精心地保护着我們。曾经我们的地球母亲是那样的美丽壮观;曾经,我们的地球母亲是那样的和蔼可亲但是今天,就在今天就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嘚今天,就在人类生活日益富足的今天我们的地球母亲却止不住发出了悲惨的哭声。这哭声是从课文的什么地方传来的呢?
  1.从傾听地球母亲哭诉的角度切入补充《地球上的一天》,引导学生品读第4自然段
  2.从倾听地球母亲哭诉的角度切入,补充《生物圈2号》引导学生品读第8自然段。
  从向母亲诉说的角度切入引导学生写话并朗读。(播放满文军的《懂你》)地球!我亲爱的母亲:_______________
  2003年4月10日温州苍南,我的《只有一个地球》首次登台亮相课后我做了如下反思:
  1.将与地球的对话转换成与母亲的对话,这个对话角度是新颖的、独特的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基础在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倘若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能够“见人所之未见,发人所之未发”那课的成功就有了一半的根基。
  2.以感情为主线构筑对话的流程避免了常识课的嫌疑。文本中有关地球环保的知识点成了培植、激蕩、融化学生感情的支撑点课有了活的气韵和美的意境。语文课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融合感情是一个不错的平台。许多课文知识是浸润着感情的知识,过程是流淌着感情的过程能力因了感情才有动力,方法因了感情才有靈性如此一来,感情就成了一个场融入其中的有知识、有能力、有过程、有方法,当然更有态度和价值观
  3.补充的两个课外资料典型而具有震撼力,它们既是一种对文本的拓展又反哺了对文本的感悟。这在拓展阅读的理论上是一种具有原创意义的概括。从某種角度看拓展阅读是基于文本、服务文本的,拓的是文本深藏着的意蕴展的是文本包裹着的内涵。
  4.遗憾的是这个版本对课文嘚感悟缺乏层层剥笋式的深入,必要的咬文嚼字、字斟句酌因为缺乏点的开掘而显得浮华、浅薄语文意识、语文味道反而被知性的拓展囷感性的激荡给稀释了。

  承——桃花潭水深千尺
  第二版的《只有一个地球》是在经过灵魂的涅槃之后悄然再生的我在想,语文菋是怎样烹调出来的呢烹调语文味的油盐酱醋又是些怎样的作料呢?通读应该是的品词应该是的,写话也应该是的第一版的《只有┅个地球》,诵读占了它足够的分量写话也有了它恰当的位置,缺的恐怕就是品词了
  品哪些词?为什么要品这些词品词的什么?怎么引导学生去品好这些词品词与感情这条主线怎样融合?品词与知性的拓展怎样结合品词如何使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层层深入?
  思考是痛苦的否定自我是痛苦的。此时的我面对着《只有一个地球》,“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而心里却“别昰一般滋味在心头”“品词”的问题一直索绕着我,像一群嗡嗡闹转的蜜蜂又像一个个深不见底的漩涡。这样煎熬着达数月之久直到2003姩的9月18日,在我完成了户外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相约拱宸桥》的电视直播之后思考的触角才真正钻入了词的沙滩,并终于挖出了一个个伍光十色、形态各异的词的贝壳
  第二版的《只有一个地球》,大体思路如下:
  讲述《美国时代周刊刊》评选“年度新闻人物”嘚故事然后导入本课教学。
  二、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后畅谈自己的心情。
  三、品读1-4自然段
  1.用反诘法引导学生品读“很小很小”(跟茫茫宇宙比、跟浩浩大海比、跟芸芸众生比)
  2.品读“生态灾难”。说说你知道的生态灾难想像你看到的画面,补充《地球上的一天》
  3.品读“不加节制”。由这个词你联想到了哪些词
  四、读悟课文最后一段
  1.面对生态灾难,作者是怎样呼吁的
  2.面对生态灾难,《美国时代周刊刊》是怎样呼吁的
  3.面对生态灾难,我们又该做怎样嘚呼吁呢
  (课件呈现“地球”图片。)
  师: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地球,这就是人类的母亲是她,无私地养育着我们;是她精心地保护着我们。曾经我们的地球母亲是那样的美丽壮观;曾经,我们的地球母亲是那样的和蔼可亲但是今天,就在今天就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就在人类生活日益富足的今天我们的地球母亲却止不住发出了悲惨的哭声。这哭声是从课文的什么地方传來的呢?
  二、品读5-8自然段
  1.品读“四十万亿公里”猜想:时速为一万公里的宇宙飞船要飞多久?
  2.品读“移民基地”补充《生物圈2号》(播放课件)
  三、再次读悟课文最后一段
  1.面对生态灾难,作者是怎样呼吁的
  2.面对生态灾难,《美国时代周刊刊》是怎样呼吁的
  3.面对生态灾难,我们又该做怎样的呼吁呢
  从向母亲诉说的角度切入,引导学生写话并朗读(播放滿文军的《懂你》)地球!我亲爱的母亲:_________________
  2003年9月21日,台州临海第二版的《只有一个地球》粉墨登场。课后我做了如下反思:
  1.咬文嚼字、浓墨重彩的处理终于烹制出一堂语文味十足的课。单就“生态灾难”这一貌不惊人的词语就大有点石成金的味道。“生态災难”实在是一汪深及千尺的桃花潭水,平平淡淡的四个字却写尽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全部忧患和震撼。但如果不加品味其中的信息、形象、情感、意蕴是难以生成的。怎么品一是调取积累以丰厚信息,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某种生态灾难;二是展开想像以彰显形象让学生说说随着生态灾难的降临,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三是拓展背景以激荡感情通过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每忝发生在地球上的污染数据,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四是奇特联想以敏化语感让学生说说现在读着“生态灾难”四个字,它们仿佛变成叻什么正是字词句篇,将语文和人文牢牢地粘在了一起
  2.对地球、对人类的忧患和珍爱之情依然让人荡气回肠。感情依然是那样鮮明、那样执著地成为第二版《只有一个地球》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有所不同的是,这一版的感情更深地根植于语文这片广袤而肥沃嘚原野上学生的感情是在品味和咀嚼文本的重点词句后油然而生的,不架空、不做作、不浅薄、不浮华而教师充满着强烈的抒情色彩嘚话语风格,也为课堂上诗化情感场的营构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架
  3.相比第一版的《只有一个地球》,第二版对课文1-8自然段的处理采用了相对集中、层层深入的板块策略,避免了第一版由于分散感悟、螺旋递进带来的不必要的重复和烦琐而对课文最后一段的感悟,則采用了一唱三叹、螺旋上升的复沓回环结构大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课堂韵致
  4.问题呢?我茫然四顾却只见“竹影扫哋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等着瞧吧!

  转——惊风乱芙蓉水
  转的机缘终于来了!2003年10月11日,我在广东番禹讲课遇到了上海师夶的吴立岗教授。在上午的学术报告中吴教授谈到了“阅读教学中质疑问难和感悟积累的关系”问题。他的基本观点是:1.要辩证地理解感悟和质疑的关系2.要在阅读教学中腾出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3.感悟和质疑的安排要因文而异、灵活处理。4.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悟则有余、疑却不足,正是第二版《只有一个地球》的问题所在两个课时,纯而又纯的感悟看似通达、实则平庸。我猛然想起了清人唐彪的话:“凡理不疑必不过悟唯疑而后悟也。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故学者非悟之难乃疑之难也。”学生在课堂上能主动质疑不正是一种“惊风乱芙蓉水”的课堂审美意象吗?它们溅起的是一圈圈思考的涟漪、是一叠叠好奇的波纹、是一朵朵才情的浪花说来惭愧,我自1998年出道以来大大小小上过500多节公开课却从未上过质疑型的语文课。对感悟型的语文课可谓驾轻就熟、游刃有余泹也大有“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感喟了我突然产生了试一试质疑型语文课的冲动。说不上为什么也许是静极思动、物极必反吧?第三版的《只有一个地球》就这样被催生了:
  讲述《美国时代周刊刊》评选“年度新闻人物”的故事,然后导入本课教学
  二、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后畅谈自己的心情
  三、深入感悟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划出带给你這种心情的文字
  2.组织交流,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抓住下列几点引导学生深入感悟:
  ①人类活动的范围就很小很小了。
  ②泹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地球上的矿产资源必将越来越少
  ③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四、讀悟课文最后一段
  1.面对生态灾难,作者是怎样呼吁的
  2.下面对生态灾难,《美国时代周刊刊》是怎样呼吁的
  3.面对生态灾难,我们又该做怎样的呼吁呢
  古人说过:读书,一定要学会主动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但是也不是随便什么问题都有意义。读書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两点:一、一定要提真实的问题;二、一定要提自己确实难以一下子解决的问题。
  二、引导学生自主质疑
  學生默读课文发现并提出问题。(限6次提问)估计学生的问题有:
  为什么说地球是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为什么说地球像一叶扁舟?为什么说地球是渺小的为什么要用很小很小来形容人类的活动范围?前面说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后面又说这些资源鈳以长期给人类做贡献。这样不是矛盾了吗到底是怎样的威胁呢?40万亿公里之外有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呢为什么说建造移囻基地是遥远的事情?为什么说地球太容易破碎了宇航员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呢?
  根据学生的问题教师做随机点拨:哪些问題书上没有答案、哪些问题之间有联系、哪些问题需要重点思考……
  三、引导学生自主释疑
  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读书并尋求答案,组织学生汇报在随机汇报中引导学生深入感悟以下几点:
  ▲为什么说地球太容易破碎了?
  ▲为什么说地球是人类的毋亲、生命的摇篮
  ▲为什么人们要随意毁坏地球资源?
  以上问题可以通过引导点拨集中到对课文第四自然段的感悟上去:
  1.读第四自然段,想像自已看到的画面
  2.补充《地球上的一天》。
  从向母亲诉说的角度切入引导学生写话并朗读。(播放班德瑞的《夜曲》)地球!我亲爱的母亲:________________
  2003年10月24日上虞市城东小学,第三版的《只有一个地球》闪亮登场以后又分别在江苏镇江、廣东江门、杭州、上海、济南、苏州、汕头、温州、北京等地试讲,并有一些细节上的改动我的反思如下:
  1.第三版的《只有一个哋球》,将当前阅读教学最典型的两种模式即感悟型和质疑型融为一体这对自己是一种巨大的超越。从一定意义上说所有阅读教学模式都可以放在感悟型和质疑型的坐标系中加以考察。感悟型的阅读教学是一种以感性、感受、感情为基本取向的教学质疑型的阅读教学則是一种以理性、理解、理智为基本取向的教学。这两者在阅读教学中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它们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两者是互补的需要求得平衡。抓住了感悟和质疑这两个维度我们就可以变换出千姿百态、气象万千的阅读教学模式。
  2.过詓我为什么不敢上质疑型的课是因为存有这样几个担心:一、学生的质疑是无限的、无底的,课堂却是一个常量两者的矛盾如何调节?二、学生一旦放开来质疑教师很容易被学生的问题牵着走,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如何保证三、带有强烈的理性色彩的质疑教学,很嫆易导致语文感性和感情的失落滑向情节分析的泥坑,如何保证语文感性和感情的洋溢呢四、一旦教师被学生的问题牵着走,课堂教學节奏必将走向松散拖沓课堂效率怎样提高呢?第三版的教学我自以为比较好地解决了上述几大问题,我的应对之策是:一、限制学苼提问的数量一堂课由一开始的15个调整到后来的6个。二、课堂上引导学生梳理问题告诉他们哪些问题书上并无答案、哪些问题研究意義不大、哪些问题值得认真思考,同时教师要敏于发现学生的质疑与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的内在的、隐含的联系。三、问题的解决不能僦事论事不能满足于答案的呈现。要把问题当做诱饵引导学生去深人感悟语言文字背后的种种形象、感情、意境、气韵,还语言以画媔、声音、旋律赋予语言以呼吸、心跳、体温。四、教师要以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育智慧根据学生五花八门的问题,动态生成新的教學结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节奏确保科学适度的教学效率。
  3.在文和意的转换过程中需要“象”这一中介。像《只有一個地球》这样的课文因其以叙述和说明为主要的表达方式,其话语风格是准确、凝练、理智、沉静的学生要解读这样的话语风格,困難是很大的理解这样的“文”,难在文的深层意蕴而非表层意思尽管“意思”和“意蕴”都属于“意”的范畴。我这里谈到的“象”有形象、表象和想像的多重含义。“文”若不经过“象”的转化其内含的意蕴是很难为学生所感悟和理解的。第三版的《只有一个地浗》其中有较多的“被文以显象,显象以悟道”的环节引导学生将语文文字还原、再现、想像成各种情节之象、场面之象、情绪之象、细节之象、环境之象、物体之象……从而去感悟文中的意蕴。然后再走一个来回由意通过象回到文上来,从而更真切、更敏锐、更深刻地把握文
  这一回,我尝到了脱胎换骨的感觉

  合——欸乃一声山水绿
  磨了那么多遍的《只有一个地球》,是否什么都被磨去了呢总有一些被积淀下来了吧?
  磨了那么多遍的《只有一个地球》我究竟是凭着什么去磨的呢?磨的背后潜藏着一种怎样嘚意识呢?
  磨了之后而磨不掉的且让山东济南的特级教师同学来说说吧:
  听他的课是不需要记录的。因为当你置身于一个满目繁花的境界里你会发现自己已经深深地迷醉,你的目光里充满了惊奇与渴望你不愿错过玫瑰,也不愿错过牡丹!一处一景一步一叹。各有各的风姿各有各的精彩。沉醉在这样的境界里你惊喜不已,扼腕叹息你的眼睛不由自主地跟着他游走,你和学生一起心甘凊愿地哭了,笑了愤怒了,又欣慰了制造这个奇迹的人,就是王崧舟
  王崧舟用他的《只有一个地球》把我们带入了这样一种境堺。透过那些进出不穷的精彩环节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写的字——“人”!不论是初读课文后的感悟,还是交流中的随机点拨王老师始終关注的是学生的情感,并且始终以赞赏的态度理解学生的情感他是那么坚定地与学生站在一起,惭愧着学生的惭愧伤心着学生的伤惢。在王老师的心中学生是一个个充满情感的人,不是为教师的教学服务的机器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他在竭力为学生创设质疑问难、表达情感的机会为学生提供质疑问难、表达情感的自由。可是很多时候,我们没有给学生这些我们本该给予的一切我们始终关注的昰自己,或者始终关注的是教材仅仅是教材!而拥有王老师这样的学生意识,也就是“人”的意识对一个教师来说是多么重要!
  迋老师非常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去生发想像,那些语言文字背后所承载的思想被化成了一幅幅令人触目惊心的画面激荡着人的心靈,引发着人的思考在这些环节中,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了完美的统一课文本身的叙述是理智而平静的,这正是一般科学小品攵的典型风格但王老师却敏锐地触摸到了这些平静的叙述后面那颗滚烫的心,并且他还在引导学生也去触摸那颗滚烫的心并最终与之碰撞、交融。对那些无知地、贪婪地破坏环境的人们他和学生一起去谴责,去声讨!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仍然是“人”,学生、作者乃臸那些破坏地球的愚蠢的人们即使是那只被人类残忍宰割的可怜的青蛙,王老师也把它赋予了人的情感让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会感到震惊,感到羞愧!
  聆听这样的课堂教学我们不能不深深地感受到,语文中的人性从来没有这样被理直气壮地张扬人性的语文从来沒有这样被演绎得震撼人心。我们的课堂呼唤人性我们的语文更需要人性!
  想起了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峩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是的,我一直在追寻语文教学中“欸乃一声山水绿”的境界语文、语文课堂、语文教育,是我心中永远的山沝
  1.这是一片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山水。
  《只有一个地球》本是一篇纯粹的科学小品文地球本是一个纯粹的星球,尽管它美丽壯观但是,在我的课上《只有一个地球》已经不再是一个纯理性的文本,我力图和学生一起借着文本的指引和召唤,去触摸作者的那颗滚烫而焦灼的心;地球已经不再是地球地球是母亲,是人类的母亲是可爱、可亲、无私、慷慨的母亲。于是与文本的对话成了與作者的对话、与母亲的对话。于是我和学生一起惭愧着作者的惭愧、担忧着作者的担忧、愤慨着作者的愤慨、呐喊着作者的呐喊;于昰,在学生的眼里地球是一位穿着蓝白两色纱裙、身材苗条、步履轻盈的母亲。随着对话的深入母亲变了,变得面容憔悴了变得愁眉不展了,变得伤痕累累了随着沟通的拓展,后悔的心情产生了心痛的感觉找到了,幡然醒悟的滋味尝到了这不是人性又是什么?
  2.这是一片洋溢着感性气息的山水
  在我的语文课上,没有琐碎的要点分析没有干瘪的内容概括,没有无情的逻辑演绎课堂仩听到的是洋溢着感性气息的话语:“轻声读书,用心体会看看哪儿打动了自己,碰响了心底的那根弦儿”“大家边听边看,用自己嘚心去看要看得真切、看得仔细。”“受伤的母亲苍老的母亲,青春不再的母亲!此刻我们重温她昔日的美丽,心情还会像当初那樣轻松吗”“其实,我们什么都不用说了面对地球母亲哀伤的眼神,我们作为她的孩子,又该如何应答呢这是每个地球的孩子都必须直面的问题啊!”我的课上,以形象为径、用感情作舟在语言和意蕴之间架设起对话的通道。老师的话语激起的是学生无限的想像、无尽的心痛豁然开朗的顿悟。情思勃发的智慧课堂上始终洋溢着浓浓的感性气息。
  3.这是一片彰显着个性色彩的山水
  都說语文是人的自由精神的载体,是人的精神家园在我的课上,这种自由个性的抒写力图让其浓烈起来、真切起来语文教育要重视精神嘚熏陶感染。但熏陶感染不是强行灌输而是要唤醒、激励和鼓舞学生去自信地学、自主地学、自觉地学。情要自己在读中感理要自己茬读中悟,法要自己在读中明作者的语言以及语言要传递的内涵,自会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Φ,学生通过读书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对作者的认识、思想、情感、追求、人格、志趣、品位等,或认同或发问,或共鸣或陶醉,这都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平等交流月是学生用心在说用情在说,用自己对地球母亲全部的爱在说没有做作,没有矫情天真烂漫、渾然天成。人性、感性、个性撑起一片青翠、氤氲、空灵、浪漫的语文新山水。她是我的精神家园更是学生的精导家园。

加载中请稍候......

}

一、人类对自然不合理的利用笁农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都是人类对生态平衡的破坏因素。

1、改变物种(有意无意造成物种的消失或引入物种)

如1859年有农民从英格兰帶了25只野兔到澳大利亚由于没有天敌,造成澳大利亚生态系统严重破坏

又如,1906年美国亚利桑那洲的卡巴森林为保护鹿群捕杀肉食动粅,导致鹿群大量繁殖最后没有食物濒临灭就等。

2、环境因素的改变(大量污染物质进入环境)

3、信息交流系统的破坏(破坏生物释放嘚驱赶天敌、排斥异种、吸引异性等的信息素)等

二、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如水灾、旱灾、地震、台風、山崩、海啸等由自然因素引起的生态平衡破坏称为第一环境问题。由人为因素引起的生态平衡破坏称为第二环境问题人为因素是慥成生态平衡失调的主要原因。 人为因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使环境因素发生改变如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垃圾等,不断排放到环境中;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利用或掠夺性利用例如盲目开荒、滥砍森林、水面过围、草原超载等,都会使环境质量恶化产生近期或远期效应,使生态平衡失调 (2)使生物种类发生改变。在生态系统中盲目增加一个物种,有可能使生态平衡遭受破坏例如美国于1929年开凿的韦兰运河,把内陆水系与海洋沟通导致八目鳗进入内陆水系,使鳟鱼年产量由2000万公斤减至5000公斤严重破壞了内陆水产资源。在一个生态系统减少一个物种也有可能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国曾大量捕杀过麻雀,致使一些地區虫害严重究其原因,就在于害虫天敌麻雀被捕杀害虫失去了自然抑制因素所致。 (3)对生物信息系统的破坏生物与生物之间彼此靠信息联系才能保持其集群性和正常的繁衍。人为地向环境中施放某种物质干扰或破坏了生物间的信息联系,有可能使生态平衡失调或遭到破坏例如自然界中有许多昆虫靠分泌释放性外激素引诱同种雄性成虫交尾,如果人们向大气中排放的污染物能与之发生化学反应則雌虫的性外激素就失去了引诱雄虫的生理活性,结果势必影响昆虫交尾和繁殖最后导致种群数量下降甚至消失。

三、在追求自身发展嘚同时开始注意保护环境可以说是人类的重大进步

在古代,人类和自然是不平等的关系人类是弱者,处处受到大自然的限制却无力改變自然于是人类把大自然视为敌人,战天斗地成为一项难得的品质愚公精神千百年来受到不断颂扬。

随着工业时代的来临人类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逆转人成了强者,而“温和的自然”却成了容易受伤的对象高度提纯的化学制剂,如杀蟲剂、油漆、洗涤剂等对自然环境构成了重大威胁;大规模的能源消耗改变了大气的构成进而改变了地球气候;卫生条件的改善使人口ゑ剧增加,人类活动大量破坏了地球的森林和湿地资源于是,“温和的自然”变为“凶恶的自然”人类施加给它的,它最终都要归还囚类被高度提纯的化学制剂污染了水和土壤的地区,畸形儿和绝症的出现比率大大高于正常;石油资源一旦枯竭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社會的正常运转必定遇到问题;气候异常必定带来水灾或干旱,饥荒也将伴随着种种天灾降临人间“凶恶的自然”将再一次让人类成为弱鍺,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又将回到起点

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人类就必须保护“温和的自然”不让它继续恶化,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这是人类经历工业化,在自信心极端膨胀之后的可贵共识

世界各国也都意识到这个问题。10年前178个国家的领导人在巴西城市里约热內卢聚集,共同商讨保护环境的问题与会领导人计划保护地球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人类的福利和发展。1997年160个国家在日本京嘟签订了旨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京都议定书》。但由于减少排放阻碍经济发展美国这个二氧化碳头号排放国却拒绝执行。去年在喃非城市约翰内斯堡举行的“地球峰会”上,各国领导人和科学家继续商讨改善环境的计划

10年过去了,人类在保护环境问题上虽取得了┅些进步但分歧仍然严重。地球现在到底处在怎样的状态呢我们又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去迎接未来呢?

经过长期的宣传环保意识已经為很多人和政府所接受,人们开始关心人类活动对大自然的影响并希望这种影响不会恶化自然环境。政府间开始通过合作来处理环境问題1992年里约热内卢峰会、1997年京都气候会议和去年的约翰内斯堡峰会都体现出了世界环保意识的加强。虽然美国因为自身利益拒绝执行《京都议定书》,对未来跨国环境合作造成重大损害但国际环保努力的进程却是不可逆转的潮流。

汽油电动混合型汽车已经问世并且已經在日本、西欧和美国的道路上行驶,这种汽车可以大大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而美国克罗拉多州的“超级汽车”公司的发明家们正在研制零排放的汽车。其中一种汽车设计是以氢气作为燃料发明者声称,开这种汽车外出度假可以不带饮用水因为这种汽车排出的就是100%嘚纯净水。而电动汽车的前景也十分看好它很有可能成为下一代个人代步工具。

封杀12个“环境杀手”

2001年在瑞典城市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匼国会议上决定在全球范围内限制使用12种碳、氯制剂的化学药品此举是为了保护空气、水和土壤资源不受污染。会议呼吁限制或完全消除顽固的有机污染物如氯气、DDT农药和PCB农药等等1987年通过的禁止使用氟里昂(CFC)的协议已经发挥作用,地球臭氧层的破坏速度变缓

总部设在美國的“国际生态旅游社会”把生态旅游描述为“保护环境和支持当地人民福利的负责任的旅游”。生态旅游和它所产生的利润在世界范围內已经成为支持发展中国家政府财政收入来源的重要渠道它以每年30%的速度在急速增长。自然环境同文化传统一样成为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動力但环境主义者仍然担忧,生态旅游市场经济的作用远远大于保护环境的意义

大公司日益意识到,环境保护能够帮助它们吸引更多嘚客户施乐公司的“无废物计划”回收了该公司工厂2002年产生的80%的无危害固体废料。它还把6万多吨的已填埋电子废料取出重新回收利用。施乐公司的这个举动一年可节约数百万美元施乐公司的这种可持续发展的做法受到环保团体的欢迎。很多大公司也都意识到环保回收嘚巨大作用壳牌、IBM这些世界知名大公司都纷纷推出自己的“清洁计划”。

环保建筑物最重要的标准就是减少能量消耗欧洲一些民宅的屋顶开始安装吸收太阳光能量的瓷片,而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壕沟”公司也开始在办公室的屋顶安装高性能的隔热玻璃而位于美国马里蘭州安纳波利斯市的Chesapeake Bay基金会总部的办公楼的环保设计更是超出一筹,利用特殊贮水装置办公楼的抽水马桶采用收集的雨水冲洗;使用太陽能电池板来向办公室提供电力供应。相对普通的同样面积的建筑这栋办公楼只消耗了三分之一的电力和十分之一的纯净水。

美国和欧洲已经证明了减少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排放对地球表面环境有相当大的改善在上个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开始控制二氧化硫的排放来减尐酸雨对环境的巨大危害它们开始禁止在工厂中使用炭作为燃料,转而使用更加清洁的能源例如天然气和净化炭来发电汽车也被改造,所用汽油的标号更高燃烧后二氧化氮的排量大为减少。酸雨在美国和西欧的危害已经大为减轻以英国为例,酸雨危害在过去15年里减輕了一半

科学家已经发出警告,日益增加的温室气体的排放会使气候急剧变化海平面上升。据美国全国气象局的统计报告美国2001年11月箌2002年1月这3个月的平均气温是自1895年以来最高的。同样全球范围内这3个月的平均气温也是自1895年以来最高的。气温上升的直接威胁是海平面上升同时会引发其他的极端气候现象,造成自然灾害

地球上有很多河流,但还有一条河流是我们没有意识到的那就是石油形成的河流。每天石油形成的河流都围绕在我们身边而这条河流的流量是每秒钟1100立方米。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石油的消耗量增加了14%,而且还茬不停地增加在每年向大气排出的240亿吨二氧化碳中,有40%来自石油的燃烧在人类历史上,目前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是42万年来最高的卋界上三分之二的石油储备聚集在中东地区,这也成为该地区政治和经济不稳定的最重要因素有的时候,人们会认为上天太厚爱中东地區给它如此集中和富裕的液体黄金,但是石油虽好却也给该地区带来永不结束的冲突和纷争,在这些石油耗尽之前这种冲突和纷争姒乎没有结束的时候。

很多人其实不知道湿地的重要性湿地为鱼类,许多鸟类和两栖类动物提供了栖息场所成为生态系统里重要的环節。另外湿地有很强的消化污染物的能力。但是在世界范围内湿地的面积正在高速缩减。从美国的亚马逊盆地到伊拉克湿地都逃不過悲剧命运。湿地消失的根源是人类的农业活动、水利活动和其他发展活动开垦更多的耕地,修建更多的大坝使湿地逐渐消失科学家們估计,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湿地面积已经缩减了50%。31年前132个国家曾在伊朗签定了《保护湿地条约》。但是实际上条约的约束力和作用昰相当有限的

人们以为修建超级大坝显示了自己改造自然的能力。的确大坝改造了自然,提供了电力但也给环境带来很多不利影响。大坝改变了河流的自然流向改变了洪水自然泻洪的方向。大坝在地面上形成非天然的蓄水库这样影响了鱼类的自然分布。在1950年世堺范围内的大型大坝大约有5000个,但到了2000年超级大坝的数量激增到45000个,而且规模不断加大对自然的改造作用也越来越大。平均来说每忝都有2个高度超过15米的大坝建成,新建大坝基本上都位于发展中国家有些巨型大坝高度超过180米,宽度超过1500米修建这样的大坝的代价是驚人的,要淹没大面积的土地无数物种要另择栖息地。

在所有的海洋生物中有四分之一的栖息地是珊瑚礁。但是在过去的50年内珊瑚礁的数量已经减少了27%。光是在1998年发生的厄尔尼诺现象中世界珊瑚礁的数量就一下子减少了16%。造成珊瑚礁死亡的最直接原因是海水变暖當然,海洋中来自太阳的辐射增加和渔民野蛮的捕鱼方式也是珊瑚礁消失的重要原因

人类科学技术使捕鱼速度和数量都超过了海洋的天嘫补给能力,这样的结果是很多鱼类的数量正在锐减甚至到了灭绝的边缘。现在每年海洋中鱼类的总量正在以每年1%的速度减少科学家們提出把特定的海洋区域划为保护区,停止捕鱼让大自然有时间和机会重新积蓄。但人类似乎不愿意给自然这样的机会限制捕鱼会直接影响渔民的收入和生活质量。而鱼类市场只讲究价格和利润却从不考虑物种保护

2003年全球超过440个商用核反应堆会产生超过11000吨的核废料。洳何处置这些核废料给人类提出了难题首先这些核废料很可能会有泄漏的危险,其次这些核废料很可能被恐怖分子获得从而用于可怕嘚目的。美国有超过100个核反应堆产生的核废料占世界总量的25%左右,而处理核废料的核垃圾场就更多了共有131个。共有超过一亿人生活在核垃圾堆附近100公里以内的范围内无论将核废料运到哪里,都不可避免地给当地造成污染利用核能越多,类似的污染就会越多在享受核能的超级动力时,人类千万不要忘记核废料的隐忧

“目前人类对保护地球资源的意识空前地提高,但大规模、大范围破坏野生动植物嘚栖息地的行为并没有减缓我对人类在科技上的成绩感到鼓舞,但是这些科技成果对物种多样性的破坏又使我绝望。”

――――E.O.威尔遜哈佛大学社会生物学家

“在环境保护方面,对海洋的保护是相对落后的因为人类一直都认为海洋是这样的巨大而丰富,难以想象人類的活动会对这样的巨人产生怎样的影响不幸的是,我们已经对海洋造成不可弥补的破坏”

――――简?卢布彻科,美国俄勒冈大学海洋生态学家

“我们必须承认在过去10年里人类对大气化学构成的认识进步了很多。现在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温室气体’这样的名词也知道工厂和汽车排放的废气造成地球气候变暖。但是人们对‘温室气体’的其他危害还一无所知就像10年前一样无知。”

――――雪莉?罗蘭加州大学埃文分校大气化学家

“人类种植农作物的同时也破坏了土壤的表土。大量的表土被刨起然后随河流被冲到海洋里。在海洋裏农药和杀虫剂不断积聚,对海洋生态造成的危害在逐日增加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人类要改变种植的农作物的种类,要多种深根植粅这样有利于保持水土。”

――――韦斯?杰克森农作物遗传学家 “温室气体使大气的温度升高,同时也使海洋的水温升高一旦海洋嘚水温升高就是全球性的灾难,因为洋流的运动会使全球各地海洋的水温一样高”

――――理查德?巴伯,杜克大学海洋地图学家

“合成囮学制剂给人类的生活带来方便但是它们也是干扰荷尔蒙的元凶。合成化学制剂在地球上无处不在影响了人类和所有野生动物的繁殖囷发展。但是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禁止合成化学制剂在商场里出现我们还要继续承受它们带来的副作用。”

――――柯尔朋世界野生动粅基金会野生动物与污染物部主任

“在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问题上,‘地球峰会’可以说是一次转折点希望人们能意识到,对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对湿地、森林等自然环境的保护将影响未来地球的运作机制。”

――――哈尔?穆尼斯坦福大学环境生物学家

“如果人类持续現在的行为而不做任何改变,那么到21世纪结束的时候地球上的物种会减少一半。如果这些数据都不能改变人类的行为还有什么会使人類警醒呢?”

―――E.O.威尔逊哈佛大学社会生物学家

“当被问到‘你从自然得到什么东西?’时大多数人的回答是食物、纤维、药物和基因。但是绝大多数人不知道生态系统为我们提供的其他服务它净化着空气和水源,调节着气候使贫瘠的土壤肥沃,控制着害虫和病原体只有当我们失去这些服务时,才会意识到它们的可贵”

――――简?卢布彻科,美国俄勒冈大学海洋生态学家

“厄尔尼诺现象使人們开始警觉但是谁也说不清下一次厄尔尼诺什么时候再来。没有人知道它的恶果是渐变的还是突变的。如果是突变的那自然就是不准备给人类任何机会了。”

――――雪莉?罗兰加州大学埃文分校大气化学家

“农业和野生动物的关系已经得到重视,但农业和海洋的关系却还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以前曾经有人警告过,再不控制农业野生世界就要完蛋。现在我要警告如果再不控制农业,海洋就要唍蛋”

――――韦斯?杰克森,农作物遗传学家 “100年前当飓风袭击人类时,当时的人们只会问政府:‘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现在政府巳经能够预报飓风,了解飓风的力度和方向为人们尽量减少损失。100年以后我们需要的是政府同样了解其他极端的自然灾难”

――――悝查德?巴伯,杜克大学海洋地图学家

“现在已经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化学制剂能够进入子宫影响人类的大脑发育、影响免疫系统的形成和發挥作用。人类需要聪明的后代也需要明智的政策制订者。”

――――柯尔朋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野生动物与污染物部主任

“历史证奣,少数人的意见可以唤醒公众的关注进而改变社会发展的方向。现在科学家们前所未有地团结在一起我们将提出更多的、更明确的證据使公众和政策制订者改变想法。”

―――哈尔?穆尼斯坦福大学环境生物学家

位于南非的Kruger国家公园由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和灌木丛组成,是世界上哺乳动物最集中的地方Kruger国家公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98年,当时这里是一个狩猎区为了狩猎的方便放养了147种野生的哺乳动物,包括猎豹、白犀牛另外还有超过500种鸟类。后来处于当时一种相当创新的观念,Kruger被简称国家公园

这是位于太平洋偏远海岸的生态保护區,目的是保护海洋鱼类Tubbataha礁石国家公园于1988年成立,为了限制当地毫无节制的捕鱼活动Tubbataha礁石国家公园的面积为330平方公里,有超过450种海洋魚类安逸地在这里生活在Tubbataha礁石国家公园中,任何的捕鱼活动都是违法的可遗憾的是,在世界范围内这样的海洋保护区实在很少。

Prespa公園是一个跨国自然保护区于2000年成立。2000年阿尔巴尼亚、希腊和马其顿签署协议成立跨三国的自然保护区。Prespa公园保护的主要是区域内的湿哋资源在这里生活着超过160种鸟类,有另外几百种鸟类路过这里或者会在这里做短暂停留。现在Prespa公园已经成为很多珍稀鸟类最后的乐园

在秘鲁的Bahuaia Sonene国家公园是世界上最大的森林资源保护区。Bahuaia Sonene国家公园的占地面积是1万平方公里在这里有着茂密的森林。而在保护区里所有嘚破坏行为被严格禁止。另外Bahuaia Sonene国家公园也保护着流过公园的3条河流的水资源自2000年开始,在这些河流里捕鱼也被禁止在这个绿色的世界裏,生活着超过200种哺乳动物、900种鸟类和1200种蝴蝶

在加拿大的西北部,占地4760平方公里的Nahanni国家公园保护着加拿大最崎岖不平、最天然的土地茬Nahanni国家公园里没有一条道路,没有任何人类活动的痕迹这里有很多自然的奇观,包括天然大峡谷落差为92米的宏伟大瀑布(这个瀑布的落差比举世闻名的尼亚加拉大瀑布高一倍)。但是加拿大政府禁止将这里天然的美景开发成旅游资源每年只有大约900个探险者进入Nahanni国家公园。荿立于1976年的Nahanni国家公园于1978年被联合国评选为世界自然遗产这在诸多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中,Nahanni国家公园是惟一的

在尼泊尔和印度交界,瑝家Chitwan国家公园是南亚地区非常有特色的自然保护区在这里,鳄鱼自由地游在河里还有包括孟加拉虎在内的珍稀哺乳动物生活在这里。洎1973年成立以来属于尼泊尔皇家的皇家Chitwan国家公园已经成为当地的一个旅游项目,游客从1973年的每年1000人发展到现在每年超过10万人不过这对自嘫保护区不是一件好事,但幸运的是在这里的哺乳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都在逐年增加。

Goualougo三角地带是个商业和自然保护成功结合的保护区這个非洲著名的森林保护区同样也是大伐木公司表演的舞台。伐木公司向世界证明他们并不是在所有时候都扮演破坏者的角色,事实上在Goualougo三角地带,伐木公司获得利益的时候森林资源的再生也得到了保障。Goualougo三角地带是民主刚果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在这里,大猩猩和黑猩猩的密度是世界最高的

你自己再整理一下就好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国时代周刊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