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专业考硕士华南师范大学专业硕士类,困难吗

(瑜伽猫的飞行梦)
(Cencoroll )
(乐观的李爱逗)
(Stephen Z)
(doris记录生活)
第三方登录:考研真的那么难吗?跨专业考研会更难吗? - 乔布简历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点击微信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本周二,小编给大家推荐一篇来自知乎的回答《读书为了什么?考研到底值不值?》(阅读原文查看)。这几天有好多小伙伴为小编:考研难不、专硕和学硕的区别是啥、跨专业考研行吗、院校...小编今天整理了一下,考研全攻略,有考研意向的你,好好看看!
考研难吗?三本院校学子考研会不会更难?
作为一个三本院校的学生,我们常常是自卑而自负的,我想通过考研摘掉三本院校的帽子,这就是我考研的最初动力,最后,我成功了。当在武大的官网上看到录取名单里我的名字那一刻,我知道属于我的东西如期而至……
现在,正有许许多多和我一样三本院校的同志们奋战在考研第一线,我把我的考研经验分享出来,尤其是几个关键的节点,希望大家在考研这条路上走得更加顺畅。
首先,院校和专业的选择
我身边很多同学在考研时都会不自信地问:好的学校会不会歧视我们三本院校的学生啊?我听说那个学长初试分数很高,但是复试被刷了,哎,真是不公平呀!当初我心里也是七上八下的,想考985院校,但又怕遭遇不公平待遇,纠结很久,以至于影响了自己的复习。后来我去咨询,本来想让老师帮我筛选下哪些学校是比较公平的,老师给我分析了研究生录取规则,并强调只要是金子哪里都会发光,如果自己是十分优秀的,为什么不录取呢!我一想也是。加上自己参加过数学建模大赛并获得过奖项,我对自己瞬间自信起来。从那以后,我全身心投入到复习当中。所以在这里我想跟那些内心还在纠结和迷茫的同学们说:不要再纠结了,那样真的会影响自己的复习。不管怎么样,自信是第一位的,既然想改变命运,就不要怕失败。
另外是专业,在这个问题上我想对战友们说对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必须要有更为清醒的认识。很多同学会问该不该跨专业考研,事实是适合自己而又有前途的专业是一辈子快乐和成功的基础,以前是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现在的社会男女都怕入错行,嫁不嫁错倒在其次,反正改嫁的机会很多。研究生几乎是人生最后一次重新洗牌的机会,如果对本专业不感兴趣不想发展的话,因为贪图考试比较容易上手而去继续选择它是非常不明智的。事实上研究生专业课和公共课考试的难度系数差的很远(如果你不去选择全国前十名的学校),在感兴趣的基础上认真复习,很难说本专业的学生专业课就一定占优势。虽然我是考的本专业,但身边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明明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却要考,最后以失败告终。
其次,复习方法、技巧等
关于具体的学习方法,每个人有不同的理解。我这里就简单概括一下,英语在于5000朝上的单词量和阅读的技巧(技巧很重要!和四六级完全不同的,要找对复习资料),数学在于基础的把握与真题的分析以及一定量的练习,政治在于网络化,网络化就是说闭上眼睛能够非常清晰回忆起知识框架,并且井然有序,专业课在于基础全面和理解真题,注意,这里叫理解而不是做。我是属于数学基础不错,但英语特别差的人,所以我最早启动的是英语,当然数学也花了很多时间。作为三本院校的学生,我们必然存在自己的短板,那么只要清楚自己的短板并针对性复习,一定会有效果。
最后,复试
三本院校学生的苦就是过了初试很多分任然忧心忡忡:怕歧视,怕故意刁难,怕英语口语听力。面试前我也怕,但随后一想,如果是宽容而有品位的老师是不会这样的,因为一个三本院校的学生复习时面临的困难比其他人多,但我们仍然能突破困难迎难而上,这不正是我们的优点吗,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不就是做学术而需要的吗!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确存在劣势,比如在学术领域基础不够。这就需要我们多看多听多想,在准备初试的时候多了解下目前专业领域最新发展动向,导师们比较牛的方向是什么,他的理论成果是什么等等。这里我不得不感谢海文给我配备的专业课咨询师,他提供了很多信息,并且把他现在正在研究的课题简单给我做了介绍,我自己也去网上查理很多资料。在面试时,老师对我的评价是懂得多并且有潜力。结果就不言而喻了。
跨专业考研风险评估及资料准备
文科与理工科、医科之间的转换
文科与理工科、医科专业之间的转换,是所有专业间跨度最大的,风险也是很大的。文科属于社会科学,理工医科属于自然科学,两者的学习和研究虽然也有某些相通之处,有某些共同点,但总起来说是差异很大的:首先,文科的思维方式比较灵活自由,偏感性;而理工医科的思维方式更有条理性和规范性、更偏理性,因此文科生选择理、工、医科非常不占优势;其次,文科专业靠长时间的积累,理工医科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达到文科专业学生的知识水平,这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和把握文科专业内在的理论框架,也更加需要一种悟性。这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
理工科与医科之间的转换
理工科和医科专业之间的转换跨度风险相对小一些。虽然都属于理性思维方式的学科,但由于它们各自理论性强、应用性强、操作性强,而且还需要严密的科学规范,所以这些专业的学生最好还是继续攻读本专业,如果换一个领域,精力会不易集中。
文科专业内部间的互换
理工科专业内部间的互换。文科专业、理工科专业内部之间的转换,是专业选择里难度系数最低、跨度风险最小的。大学科门类一致的情况下,学科内的知识是相通的,也有诸多共同点,所以在学习方法模式和形式上都是比较相似的,因而挑战性也小了很多。
成本低耗时短去获取跨专业资料
应该说,跨专业最难的不是专业课基础薄弱,而是你明知薄弱,总难以找到高效的方式提高。在一些考研指导文章中,专业课的复习并没有那么难——找到本专业的参考书目、真题,然后进行“针对性”“有效”复习。而最关键的“针对性”“有效”,恰恰就是拦在跨考学生和本校考生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如果你此时还没完全找到你想要的专业课资料,可以尝试以下方式。
1.运用人际网络。少数学校书店对外出售真题,但不提供邮寄。专业课书籍,有的全国各地的大型书店都能买到,而有相当的一部分只有在该校才可以买到。因此,想尽一切的可能的办法联系在该校的同学,朋友、网友、同学的同学……只要能够帮你买到所需要的专业课资料,管他是谁。
2.目标院校的BBS。找到考研版面或者相关院系版面。在精华区中寻找一些与该学校该专业的考试有关的情况,发帖询问有关试题情况,打电话,托该校该专业的同学朋友以及考取的往届师兄师姐打听。
3. 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可以报规模较大的正规考研辅导机构。辅导班并不能为考生提供多特别的方法——也不需要,它提供的是详细的复习规划、备考氛围以及考生所需的专业课资料和信息。以微梦想考研的交大自动化专业课一对一班型为例,它会为考生找到自动化的研究生,作为学生的辅导老师。要知道,自己一个人复习,和有一个成功的过来人带着你一起复习,效果是完全不同的。老师每周定时对考生进行辅导,圈定下一阶段的复习内容,提供真题解析、课程笔记,为学生答疑等。
心态为王,别输在没坚持到最后
在获取信息的渠道上,最好是通过成本低,耗时短的方式。但尽管已经有了渠道,但相比本校本专业的学生,跨专业考生仍要在搜集资料上花很多时间,或影响整体的复习进度,或心神透支,打击自信心。很多跨专业考生就是输在没有坚持到最后。很多同学对于报考院校的竞争激烈度以及初试接下来的复试表示忧心忡忡,杞人忧天,老师会不会歧视校外考生等等。事实上很多过来人表示,考试前只要尽力复习就行了,如果把结果看得太重,就会给自己过大的压力,反而会造成负作用。一同考研的战友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相互鼓励,但别相互比较,太过较劲。每个人的情况都完全不一样,对每块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不同,千万不要因为担心复习落后而一味地赶进度,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习惯做好计划,按部就班,全心投入就能成功。
学硕与专硕的差距到底有多大?
由于国家政策的改革,本科扩招,就业形势严峻,导致硕士扩招,扩招的结果就是硕士的质量严重下降,硕士找工作也难了。为了解决这个情况,国家把硕士分为了学硕和专硕,所以现在考研学子们报考的时候都很纠结到底是报学硕还是报专硕。那么他们到底有啥区别,未来的差距到底有多大呢?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了解一下:
培养模式:
学硕是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的研究生教育,授予学位的类型是学术型硕士学位,奖学金比较容易拿,它的学习时间是3年制。专硕,是相对于叙说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奖学金不容易拿到,它的学习时间一般是2年制,但具体的还要看各个学校了。专硕与学硕处于同一层次,培养规格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差异。
考试难度:
从考试本身来说,一般学硕的考试难度比专硕的难度要大,就拿数学来说,通常学硕是考数一的,而专硕一般考数二,数二不考概率论,这相对来说难度低一点。从竞争人群来说,专硕毕竟是从09年才开始设立的,发展还需要一些时间,刚开始报考人数很少,这就有又增加了学硕的难度,虽然这几年专硕的报考人数在增加,但目前来说学硕的难度还是挺大的,但他们的差距会逐渐缩小的。
社会认可度
这个问题是考生关注最多的问题之一。专硕能做的,学硕都能做,毕竟在学术研究方面专硕略微逊色于学硕,所以学硕的社会认可度还是比较高的。如果想考博、当老师、搞科研,最好还是读学硕。而专硕由于设立的时间较晚,所以某些学科目前还只能拿一个证书,因此对专业硕士的市场认可程度略有差异。当然,随着近几年专业硕士种类不断增多,报考人数连年上升,因此人气带动了市场效应,其认可度和求职地位也逐渐上升,很多企业不再苛求学历证书,而是更关注专业学位证书本身的含金量。
虽然现在学硕的社会认可度还是比专硕的高,但是通过对从09年到15年的招生计划调查得知,专硕的招生人数每年都是呈大幅度增加的趋势发展的,所以未来专硕的招生人数可能会超过学硕。如果国家政策和学校培养方案得体的话,确实能培养出极具应用能力的人才,很快专硕的认可度就会超过学硕。专硕有一个王牌优势——进公司实习。很多企业会留下表现优秀的实习生,毕竟企业需要的是应用型人才。而且从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的态度看,专硕的发展更有利一些。近几年学硕的培养的确差强人意,而解决就业问题是当务之急。所以政策上绝对会大张旗鼓的宣传专硕,并且专硕的待遇也不会比学硕差。只要有政府支持,从长远看,专硕总有一天会超过学硕。
以上是针对学硕和专硕的区别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和差距的分析,至于究竟报考学硕还是专硕,这方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小编认为,如果你的考研目标是搞科研、考博士,那么学硕几乎是你的唯一出路,你要义无反顾的报考学硕;如果你的目标是就业,同时对自己的实力较有把握,安全起见最好报考学硕,实在不行也能调成专硕,万一将来想混个博士学位,直博是条捷径,既省时又省力;如果你就是想混个文凭就业,同时对自己的实力没有把握,直接报专硕,专硕也是双证,完全满足企业对学历的虚荣心,不要怕有歧视,即使有也是短暂的,毕竟在职场上还是靠能力说话的。
考研院校专业选择:选择大于努力
有人说,选好考研的第一志愿就是成功的一半。诚然,与高考志愿类似,考研的第一志愿作用重要,如果选不准,那就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考研院校专业选择是个险很大的博弈过程,考生要把自身的意愿和条件结合起来,全面了解真实的信息,权衡利弊,作出正确的抉择。在此,海文考研老师就给2016考研的考生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不要让现在的学校决定你考研的选择
很多同学在择校时很犹豫,可能是因为自己现在的学校不好,因此在考研择校时不敢去追求理想的学校,这大可不必。你的本科学校如何,是由你的高考成绩决定的,首先它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一考定终生”自然也就不能百分百断定一个人的水平和实力;其次,即使你真的是学习基础不太好,那么现在抓紧时间确定下目标,好好努力,充分准备,正常发挥,也未必就不能鲤鱼跳龙门。任何时候学习和努力都不晚,只看你有没有决心和梦想、想不想改变自己和命运。
另外不可否认,211、985学校的本科生,从整体上看综合实力相对而言的确要高一些,但其实大学是怎样过的大家心里都清楚,你的学校很好不代表你大学四年就一定学到了比别人多的东西。所谓“英雄不问出处”、“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更何况是士别四年。学校只能给你提供一个平台和环境,真正的卓越不是凭借学校而生,而是凭借你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所以,既不要因为本科学校很好就妄自尊大、不可一世,也不要因为本科学校很差就妄自菲薄、看轻自己。
保守自轻固然不对,好高骛远也不可取。最好的学校不一定最适合你,最适合你的学校才是最好的。适当带有挑战性而又是自己经过努力能够达成的目标或许才是理想的选择。对自己一定要有信心。
以专业定学校或以学校定专业
有很多人说研究生择校要看专业,专业好的话学校差点也无所谓,这种想法有一定道理,毕竟专业实力即使不是决定也至少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你在研究生期间能学到什么,专业实力强的学校能让你在本专业的研究和学习上精益求精,从而提高你的专业造诣,但也可能因此造成视野的局限。
专业虽然差一点但综合实力强的学校,能够让你接触到更多的圈子和朋友,对综合学养的提升帮助更大,但在专业上面需要你自己下更多功夫。而且,无论你学什么,将来终究都是要走向就业市场,而市场不仅会看你学什么,也会看你的文凭(准入资格)。毕竟在没有深入了解你之前,文凭是市场了解你最快最直接的方式。
到底是以专业实力选择学校,还是以综合实力选择学校,我个人认为主要看你个人的志趣,结合你自己的实力,能够尽量取得平衡的选择是最理想的。
意向院校意向专业考试难度
经常看到一种帖子,就是询问某某学校难不难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没有标准答案。有人会觉得很难,自然也有人会觉得简单,甚至有人的目标根本不在于此,但却仅凭主观臆断在无意中混淆了你的认知。因此,与其问别人这所学校难考吗?不如多问问自己:我现在的实力如何?我通过一年的努力能够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取得什么样的进步?我有没有让自己不断进步和完善的决心和毅力?
没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的情况,因此没有人比你更能准确地告诉你自己,这所学校对你来说难还是不难。建议大家多去找找信息,如意向院校的历年的报录比、制定考试参考书、历年真题,出题风格等。当然,别人的意见也有值得吸收和借鉴的一面,但在决定人生选择这样的大问题上,自己是唯一能对自己负责的人。
地域区别需要考虑
你未来选择的大学或者研招单位,不单单是这所大学、这个研招单位对你的教育,而且是这所大学或者这个研招单位所在城市的综合资源对你的教育。你在一个城市上学,不管你是这个城市中哪所学校的学生,你都会受到这个城市的整体影响。不管上的是名校还是普通院校,你都没有办法独善其身,摆脱这个城市给你打下的烙印。在选择城市时,应当坚持“在哪工作,在哪安家,就在哪读研” 的考研地区选择的基本原则。
北上广作为一线城市,自然是众人趋之若鹜的选择。这些城市有着光鲜的面貌,但不一定能带给你光鲜的未来。首先,北上广虽然资源和机会虽多,但竞争者也多,激烈的竞争未必能带给你一份满意的好工作;其次,即使能够找到一份好工作,将来是否能够长居此地?一线城市的房价和生活水平,相比二线城市或内陆肯定更高,能在这里暂时扎根但有没有想过未来的长远发展?第三,生存还是生活,不同的城市面临的是不同的问题。相比之下,许多二线城市如成都、武汉、南京等省会城市,有它们自己并不逊于一线城市的优势,也值得大家在择校时认真考虑。
以上几点是择校时应重点考虑的方向。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漫漫考研路,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又适合自己的专业就已经朝着成功迈进了一大步,开往梦想的地铁上,没有人愿意中途下车,我们都会期望这辆车轰隆隆地一路向前。为了避免被迫中途转车,那么,就要在出发时就要好好地思考,理性分析,慎重选择。  我一向擅长风花雪月的文字,但在涉及到考研这一话题之时,尤其在讲述自己而不是他人的考研历程之际,再风情万种的描绘,再曼妙多姿的修辞,都会在一声尖利的冷笑后瑟缩进最灰暗的角落:&你觉得这是在开玩笑吗?&
  这是与大家共勉的第一句话。翻译过来意思就是:搞清楚,考研是不是你的真正抉择。考虑好了没有,下决心了没有。要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要是想着这只是Plan A,其实还有Plan B;简而言之,要是没到某种近乎于偏执的境地,那考研就没有开始的必要了。这是研究生考试的普适规则,不仅仅限定在心理学专业上。
  在大家明确了这一点之后,故事开始往下讲。
  一、我与我的故事
  我从09年9月从工作了一年的安永华明会计事务所辞职开始考研,这期间很多心路历程,我想没必要在此详细陈述了。当时自己的目标很明确:我终于认定自己不喜欢本科的专业,不喜欢财务审计工作,虽然我一直以来在这个领域都是出类拔萃的,而所谓&不喜欢&也决不是某种意气用事得出的结论。在经历了也许是短暂但是认真的思考后,我选择了自认为合适的心理学作为自己的研究生报考方向。这里就涉及到一个专业选择问题。我并不鼓励大家都像我一样作跨专业的备考,毕竟如果不是对你瞄准的方向有着强大的内驱力并做好长期坚持的准备,这种备考往往是困难重重的。但当自己认定就是想要在某个领域有所投入有所收获(首先是投入,然后才是收获),认定自己的性格和潜能可以保证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时,果断的抉择就变得尤为重要了。像我这样花费了多年才最终确定方向并践行于之,实在不是一个值得大家效仿的对象。
  纵观整个考研的过程,我也不是一个彻底完全的正面范例。09年9月辞职后开始正式系统地学习考研所需要的六门心理学教材,出于一种可悲的自负,认为凭着自己的数学功底和悟性,3个月搞定这些课程绰绰有余;英语本来就是强项;政治凭借冲刺过线也应该没问题。10年3月成绩公布,我的第一次统考分数是专业130;政治64;英语68,三个假设成立了俩,好像一个尖锐的讽刺。于是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辞职后沦为蚁族,孑然一人飘在北京,凭着一点积蓄和家庭的理解支持,兀自追求一个几乎未加深思的理想。随之而来的就是危机感的陡然提升,连续的夜不能寐。直到最终确定自己的问题出在方法上而不是方向上,重新汇聚起第二次战役的斗志,已经是10年4月了。
  结果不需多说,在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经过了全面的知识梳理,接受了10个月的系统训练,以及两次大的战役洗礼之后,11年3月25日我生日的那天,得到学院办公室的通知,我继顺利通过初试后又通过复试,得以成为研究生院的正式一员,得以追随梦寐以求的导师的方向。不算那些已经湮没在记忆深处的日子,在我25个生日中,这绝对是最幸福的一个。
  二、我与我的心得
  11年的心理学考研初试试题出得较10年的要更难更偏,由于心理学的统考也就几年的历史,想从其中总结归纳出什么规律来的话,那便是统考开始那几年的题目都过于简单,统考可以说仅仅起到了一个筛选的作用,而从10年开始题目的难度明显增加,范围明显更广,考生的知识积累作用明显更大,对知识掌握的深刻程度要求明显更高。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在准备得差不多的时候去试试做07-09年的真题,体验一下那些心理学考研的Good Old Days。因此,建议大家在复习的时候,如果非要找一些参考,选取10年和11年的试题会比较恰当。
  初试的复习是考研复习的重中之重,这倒并不是说复试就不重要&&实际上,以我个人的体会而言,复试面临的压力要远超初试。但把初试的复习做好了,将知识体系构建完整了,对参加复试绝对是一层宝贵的积淀。初试考6门,11年大纲在普通心理学中增加了一些社会心理学的内容,实际上相当于增加了一本书,考7门。对于跨专业的考生而言,在一个大的战略统领下,每一门都有着其对应的专门复习方法。
  首先是普通心理学。
  这里面包含着社会心理学的部分内容。我不能预测来年社会心理学会不会自立门户,但这两门课程的学习方法在我看来,是有共通之处的。只谈普心的话,选择教材方面,没什么更好的推荐,彭老师的那本尽够了。知识观上,普心的内容较多较碎,知识性较强,需要记忆的东西不少,但纯粹的记忆作用并不是很大。现在的考试已经不会考到哪本书的作者是哪位,哪个流派的代表人物是谁这样的问题了。对于普心的内容应该以理解为重,按照理论提出者&&理论内容&&理论应用方向和应用实例&&理论意义这样一个四层次模型将每个章节的知识整理成一个系统。方法论方面,复习普心做笔记的习惯在我看来至关重要,在最开始的一两个月中,要对照课本先做一轮笔记。
  只要可能,笔记要涉及四个层次的每一个,但不要过分详细,应该采用简略的记录方法,但保证在离开书本单纯阅读自己的笔记时能够附带着回忆起书本中对应部分的内容。结构图,流程图等工具在笔记里可以充分运用,但切记不可只顾着好看而忽略了实用性。我在参加的培训班上曾见过一位考生将只是用A3纸整理成了极其缜密极富工程设计风格的图纸,并不是说这种方法就不适合大家,而是说如果在笔记方面花费了太多时间和精力,是不经济的。只要做到笔记的结构和自己头脑里知识排列的结构是一致的,那就能获得最好的总结效果。一开始要以书本为主,笔记为辅,到8月份就要开始以笔记为主以书本为辅。当熟悉了第一轮笔记的结构,就可以开始对照第一轮的笔记(记住这个时候就不要对照书本了)开始记录第二轮的笔记,第二轮的笔记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会更加简略,更加抽象,但整个知识结构一定要保持完整。在知识的理解和重现上,这时候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脱离课本,运用自己风格的理解和记忆方式。
  经过两轮的笔记整理,知识已经达到一个阶段,即:不仅仅能够记忆,而且能够理解,更重要的是这种理解不只是基于课本的结构,更多的是基于自己的头脑中的结构。在完整性可以保证的前提下,这种建立在自己头脑中的带有自己风格的结构对于知识的灵活运用,效果是最好的。到了备考的冲刺阶段,你可以将课本完全抛到一旁,只看自己的第二轮笔记,遇到想不起来的地方,参考第一轮笔记,还是想不起来再回归到课本。直到只凭第二轮笔记就能将知识完全清楚顺利地一梳到底的时候,课本上需要掌握的内容就基本上没有盲点可言了。
  其次是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
  从知识观的角度来看,这两门课程中,发展心理学比较难处理,我个人认为在6门(或7门)考试课程中,发展心理学阐述事实较多,理论较庞杂,是最琐碎,知识点最繁复,需要记忆最多理解则相对较少的一门。这也是我在各门课程中复习得最为痛苦的一门。方法论上,由于课本将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个体终身发展划分为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内部又从生理,认知,性格等方面分别叙述,所以建议大家在制定复习笔记时将知识结构按照各个方面的终身发展来建构。比如说将笔记划分为认知的终身发展,个性社会性的终身发展,生理因素的终身发展等几个大块再附带一些无法划分进大部类的补充性知识,这样能够建立起一个更加系统,结构更加清晰,理解记忆更加容易的知识网络。
  另外,不要忽略在各个大部类间的联系。在建立笔记并通过笔记构建知识结构的过程中,要在各个方面,如认知和生理因素,认知和个性社会性因素,生理因素和个性社会性因素之间建立起逻辑的,横向的联系,比如说儿童大脑发育的两个加速期分别对应或大体对应着认知发展的哪两个阶段,对应或大体对应着这个性社会性发展的哪两个阶段,这种横向联系的建立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有利于整个知识结构的稳固。
北京师范大学相关信息:
北京师范大学论坛新帖:
考研帮最新资讯
北京师范大学热点文章
北京师范大学热门话题
课程预告,帮学堂出品
考研帮地方站非师范生可以跨专业考师范类大学研究生吗?【考研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771,603贴子:
非师范生可以跨专业考师范类大学研究生吗?收藏
本人二本学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想考师范大学物理类研究生,不知道师范大学招不招我这样的学生?谢谢各位前辈指导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跨专业考师范类硕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