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数春曦,鹊啼红醒梦人。 出自哪?

鹊啼红醒梦人的上一句... 鹊啼红醒夢人的上一句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鹊啼红醒梦人”的上一句是:“鈈知数春曦”。

希望能帮上你若仍有不明白之处,可以追问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
来源:互联网 时间: 阅读:0

高屾木华《海赋》:“岑岭飞腾而反覆,五岳鼓舞而相磓” 张铣注:“岑岭,山也言波浪如山飞腾,上下反覆”唐 皎然《答俞校书冬夜》:“遥得四明心,何须蹈岑岭”
高山。晋 谢万《兰亭》:“肆眺崇阿寓目高林。”王勃《滕王阁序》:“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刘基《黄华一首送叶师仁省兄还括苍》:“瞻彼崇阿维云茫茫。”
高山陆机《赴洛道中作》:“振策陟崇丘,案辔遵平莽”韩愈《南山》:“尝升崇丘望,戢戢见相凑”刘基《吊泰不华元帅赋》:“莽莽崇丘阒无人兮,天高听遐”
高山。司马相如《仩林赋》:“崇山矗矗巃嵸崔巍。”陆机《从军行》:“深谷邈无底崇山郁嵯峨。”
本有石头的土山后泛指高山。辛弃疾《沁园春·有美人兮》:“觉来西望崔嵬,更上有青枫下有溪。”
高峻的山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楊慎《景川曹侯庙碑记》:“剗险为平,通夷达华航鲸波而梯鸟道,去嵽嵲而就夷庚”清 顾我锜《九日登缥缈峰》:“指挥云物作几案,呼叱嵽嵲同儿曹”又高峻。韩愈《丰陵行》:“逾梁下坂笳鼓咽嵽嵲遂走玄宫闾。”苏轼《见和惠泉诗》:“泉旁平地衍泉上屾嵽嵲。”
亦作“介邱”大山。《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以登介丘,不亦恧乎。”《文心雕龙》:“歌之以祯瑞,赞之以介邱。”卢照邻《登封大酺歌》:“翠凤逶迤登介丘,仙鹤裴回天上游。”张九龄《东封赦书》:“皆用事于介邱,作中于上帝。”王禹偁《北狄来朝颂》:“可纪岱岳,宜登介丘。”又微小的土山。介,通“芥”。
高山北齐 刘昼《新论·崇学》:“故不登峻岑,不知天之高。”唐 裴度《蜀丞相诸葛亮祠堂碑铭》:“蜀国之风,蜀人之心锦江清波,玉垒峻岑入海际天,如公德音”
连绵的高山。《兰亭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刘基《过闽关》:“峻岭如弓驿路赊清溪一带抱水斜。”清 徐翔鵾《普安道中》:“横穿峻岭几千丈矗下危峰数十盘。”
大山名,大也《书·武成》:“告于皇天后土,所过名山大川。”《太史公自序》:“藏之名山副在京师。”郑玄注:“名犹大也。”孙希旦集解:“名山谓五岳也。”李白《秋下荆门》:“此行不为鲈鱼鱠自爱名山入剡中。”清 叶廷琯《鸥陂渔话·刘书樵晋游诗选》:“晋国名山不可数,恒岳居尊太岳附。”
高山本指泰山,后成泛称《诗·周颂》:“怀柔百神,及河乔岳”毛传:“乔,高也高岳,岱宗也”曹植《七启》:“河滨无洗耳之士,乔岳无巢居之民”顾炎武《华下有怀顾推官》:“秋风動乔岳,黄叶辞中林”
高耸的山。唐 王湾《奉使登终南山》:“常爱南山游因而尽原隰。数朝至林岭百仞登嵬岌。”
高险的山李皛《鸣皋歌送岑征君》:“玄猿绿罴,舔舕崟岌危柯振石,骇胆栗魄”
险峻的山。江淹《学梁王兔园赋》:“碧山倚巘崎兮象海水碣石。”
险峻的山宋 沈与求《石壁寺》:“回廊迤迤穿危峤,侧涧涓涓露浅沙”
高山。清 黄景仁《舟中咏怀》:“同调闲岩岑秦越罕投赠。”
山崖左思《魏都赋》:“筑曾宫以回匝,比冈隒而无陂”李善注引《说文》:“隒,崖也”
山岩。傅玄《正都赋》:“於是神岳双立冈岩岑崟,灵草蔽崖嘉木成林。”
高寒的山崖孔稚圭《游太平山》:“阴涧落春荣,寒岩夏留雪”唐 方干《题龙泉寺绝顶》:“古树含风常带雨,寒岩四月始知春”曾巩《幽谷晚饮》:“援琴薰风后,结宇寒岩左”
陡峭如壁的山崖。《水经注·湿馀水》:“南则绝谷,累石为关垣,崇墉峻壁,非轻功可举。”金 刘迎《南口》:“危峰张屏帏,峻壁开户牖”
高峻的山崖。嵇康《琴赋》:“援琼枝陟峻崿,以游乎其下”《水经注·湘水》:“历山崖,隥险阻,峻崿万寻,澄源湛于下,应水涌于上。”元 揭傒:“宁与无心游,不受众目怜。褰衣必峻崿,散步亦名园。”
山崖、峰峦。谢灵运《晚出西射堂诗》:“连障叠巘崿青翠杳深沉。”李善注:“巘崿崖之别名。”《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下》:“峰崖崇峻,巘崿隐嶙,岩间石室,佛尝降止。”林逋《西湖春日》:“浓吐襍芳薰巘崿,湿飞双翠破涟漪。”明 赵完璧《朝回望西山》:“彩云连巘崿,翠霭接城隈。”
巉崖险峻的山崖。苏辙《颍滨遗老传下》:“熙河奏夏人十万骑压通远军境上挑掘所争崖巉,杀人三日而退”
高耸险峻的山崖。《西游记》:“重重谷壑芝兰绕,处处巉崖苔藓生”
高而险的山崖。《谷梁传》:“女死必于殽之岩唫之下”陆德明释文:“唫,本作‘崟’音吟,一音钦”
亦作“嵒嵌”。嵌岩峻险的山岩。明 高启《中秋玩月》:“穿深窥暗不遗隙魍魅忌影逃岩嵌。”明 沈榜《宛署杂记·志遗三》:“李梦阳《望湖亭诗》:‘布席依嵒嵌,波望领佳要。’”
高险的山崖柳宗元《招海贾文》:“反齗叉牙踔嵚崖,蛇首狶鬣虎豹皮”
同巉岩。险峻的山岩谢朓《宣城郡内登望》:“威纡距遥甸,巉嵒带远天”又高峻;险峻。唐 欧阳詹《曲江池记》:“重楼夭矫以萦映危榭巉嵒以辉烛。”苏軾《出峡》:“入峡喜巉嵓出峡爱平旷。”
山崖谢灵运《晚出西射堂》:“连障叠巘崿,青翠杳深沉”李善注:“巘崿,崖之别名”《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下》:“峰崖崇峻,巘崿隐嶙,岩间石室,佛尝降止。”林逋《西湖春日》:“浓吐襍芳薰巘崿,湿飞双翠破涟漪。”明 赵完璧《朝回望西山》:“彩云连巘崿,翠霭接城隈。”
巘,山顶唐 张说:“两山势争雄,峰巘相顾盼”
山峰。李白《朢黄鹤山》:“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
连绵的山峰:峰峦起伏峰峦叠嶂。
亦作“攅峰”密集的山峰。《北山移文》:“于是南嶽献嘲北垄腾笑,列壑争讥攒峯竦诮。”唐 卢仝《喜逢郑三游山》:“相逢之处花茸茸石壁攒峯千万重。”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仲举诗云:攅峰叠壁何盘盘地多硗磝少平原。”
高耸入云的山峰谢灵运《酬从弟惠连》:“寝瘵谢人徒,灭迹入云峰”毛滂《河满子·夏曲》:“急雨初收珠点,云峰巉絶天半。”厉鹗《游菁山常照寺》:“阅世如浮囊,誓愿栖云峰。”又状如山峰的云。唐太宗《饯中书侍郎来济》:“云峰衣结千重叶,雪岫花开几树妆。”杜甫《对雨书怀走邀许主簿》:“东岳云峰起溶溶满太虚。”
陡峭的山峰蚪,通陡清 周亮工《书影》:“陈约之《望太行诗》云:‘蚪峰全蔽日,鸟道半临关’又皇甫子循《太行道》云:‘蚪峰千仞跨海外,鸟道百折盘云间’”
险峻的山峰。戴叔伦《听霜钟》:“仿佛烟岚隔依稀岩峤重。”
山岭《水经注·溱水》:“崖峻岨,岩岭干天,交柯云蔚,霾天晦景,谓之泷中。”唐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画山水树石,笔格遒劲,湍濑潺湲,云霞缥缈,时覩神仙之事,窅然岩岭之幽,时人谓之大李将军 。”唐 崔融《启母庙碑序》:“紫云合沓于溪涧,白露氛氲于岩岭。”
峭拔的山峰。章炳麟《菌说》:“亦犹乍忆高岗如见其峦峤嵯峨、陵阜耸峻者,而心以为是华岳、岱山然究未登华岱也。”
山峰元 祖铭《径山五峰·推珠峰》:“元气结峦岫,献此大宝珠。”《徐霞客游记》:“又西抵望夫山西麓,眺望山崖,别无岩洞,惟见东南一面,峦岫攒簇疑即所云巫山寨鍺。”
犹山岚《徐霞客游记》:“北面峦岚溪翠,远近悉揽”
高峻的山峰。元 王恽《游百家岩四十韵》:“天关瞰絶巅黛色泼峻朵。”
峭拔的山峰章炳麟《菌说》:“亦犹乍忆高岗,如见其峦峤嵯峨、陵阜耸峻者而心以为是华岳、岱山,然究未登华岱也”
山峰。清 采蘅子《虫鸣漫录》:“至地理之说有二义或主峦头,或主方向”
高峰。乔高耸。江淹《赤虹赋》:“想番禺之广野忆丹山の乔峰。”
高峻的山峰谢灵运《山居赋》:“傍危峰,立禅室临浚流,列僧房”唐 白行简《贡院楼北新栽小松》:“移根依厚地,委质别危峰”曹寅《赴淮舟行杂诗》:“危峰如卓繖,百里望龙潭”
高峰。孙绰《游天台山赋》:“披荒榛之蒙茏陟峭崿之峥嵘。”吕向注:“峭崿高峰也。”王勃《梓州通泉县惠普寺碑》:“西驰峭崿山连白雉之郊。”清 吴伟业《哭志衍》:“飞步临峭崿下囿万仞潭。”
险峻的山峰欧阳修《得滕岳阳书大夸湖山之美》:“峭巘孤城倚,平湖远浪来”
山峰。曹植《赠丁仪王粲》:“山岑高無极泾渭扬浊清。”《晋书·束晳传》:“谓山岑之林为芳,谷底之莽为臭。”
高峻的山峰唐 胡曾《延平津》:“延平津路水溶溶,峭壁巍岑一万重”
高峻的山峰。王勃《深湾夜宿》:“津途临巨壑村宇架危岑。”
险峻的山峦明 徐复祚《投梭记·逆节》:“从来采石是危峦,四周遭似壁垣。”清 刘大櫆《游黄山记》:“自是危峦曲磴,倾侧迤行。”
高峻的山峰。罗隐《后土庙》:“一带好云侵鬓緑两层危岫拂眉青。”
高峻的山岭韩愈《南山诗》:“新曦照危峨,亿丈亘高袤”
极高的山峰。晋 张协《七命》:“于是登绝巘遡长风。”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二》:“绝巘多生怪柏。”刘基《李氏湖山义塾记》:“其上多奇峰绝巘。”
青翠的山峰杜牧《朱坡》:“日痕絙翠巘,陂影堕晴霓”苏轼《祭常山回小猎》:“回望白云生翠巘,归来红叶满征衣”袁宏道《光福》:“碧栏红亭,与皛波翠巘相映发山水园池之胜,可谓兼之矣”
重迭的山峰。宋 文同《山斋》:“幽斋设横榻尽日对层巘。”元 袁桷《松声楼》:“初如盘车出层巘宛若幽磬穿孤云。”明 吴海《夏日燕东皋亭》:“展席俯清池倚槛盼层巘。”
红色的山岩李贺《昌谷诗》:“霞巘殷嵯峨,危溜声争次”
山峰。唐 张说《岳阳石门墨山二山相连有禅堂观天下绝境》:“两山势争雄峰巘相顾盼。”
赤色的峰峦南朝 顏延之《侍宴》:“青林结冥蒙,丹巘被葱蒨”南朝 梁简文帝《枣下何纂纂》:“垂花临碧涧,结翠依丹巘”钱起《奉和圣制登朝元閣》:“翠微回日驭,丹巘驻天行”
高耸入云的山峰。南朝 陶弘景《许长史旧馆坛碑》:“辟闱风岫通气云巘。”宋 王质《水调歌头·九日》:“云巘在空碧,天宇共高明。”元 陈孚《李老峪闻杜鹃呈应奉冯昂霄》:“故园渺何处,万里隔云巘。”
青黑色的山峰唐 李邕《日赋》:“夕没衔于黛巘,朝隮夹于火云”温庭筠《清凉寺》:“黄花红树谢芳蹊,宫殿参差黛巘西”
陡峭的山峰。江淹《空青賦》:“其所处则峻巘层石,龟穴龙壁”
背阳的山峰。韦应物《自蒲塘驿回驾经历山水》:“高树夹潺湲崩石横阴巘。”
指重迭的屾峰张衡《西京赋》:“陵重巘,猎昆駼”嵇康《琴赋》:“若乃重巘增起,偃蹇云覆”
高崖险峰。谢惠连《西陵遇风献康乐》:“浮氛晦崖巘积素惑原畴。”吕向注:“巘山之险。”唐 李深《游烂柯山》:“嵌空横洞天磅礴倚崖巘。”
高峻的山峰罗隐《后汢庙》:“一带好云侵鬓緑,两层危岫拂眉青”
峻峭的山峰。庞时松《檗子书来约游西泠》:“猿狙作棫拥岏巑澒洞风尘过眼看。”
屾麓山的靠近平地的地方。陆游《野步书触目》:“最怜山脚水撩乱入陂塘。”
山麓袁道宏《憩法相》:“峰脚微微仄,篁稍个个清”
山麓。刘基《题山水图为宝林衍上人作》:“雨过秋山日欲暾白云如雪拥山根。”
山麓南朝 刘铄《拟行行重行行》:“寒螀翔沝曲,秋兔依山基”寒螀,寒蝉
山麓。明 陈子龙《过天台望赤城》:“缓步升山纪驱车降木杪。”《诗·秦风·终南》“有纪有堂” 毛传:“纪,基也。”
山麓鲁迅《集外集拾遗·怀旧》:“我走及幌山,已垂暮山颠乔木虽略负日脚,而山趺之田禾已受夜气色较皛日为青。”
亦作“山址”山脚。汉 焦赣《易林·小畜之咸》:“原出陵足,行于山趾。”唐 李翱《独孤常侍墓志》:“公寿何迫,百年中止,丧车东去,托骨山趾。”元 邓牧《伯牙琴·雪窦游志》:“次妙高台 危石突岩畔,俯视山址环凑不见来路。”
山脚《诗·大雅·早麓》“瞻彼旱麓”。毛传:“麓,山足也。”唐 徐浩《谒禹庙》:“山足灵庙在,门前清镜流。”梅尧臣《三层瀑》:“山头出飞瀑,落落鸣寒玉;再落至山腰,三落至山足。”清 唐孙华《东林寺》:“我行山足下,了不闻铃铎。”
山足。汉 扬雄《太玄·增》:“崔嵬不崩,赖彼峡崥。”范望注:“峡崥,山足也。”清 王念孙《读书杂志·淮南子十二》“遯逃乎碑”引作“岟崥”
山麓。皮日休《忆洞庭湖观步十韵》:“岩根瘦似殻杉破腹如腔。”
山脚谢灵运《山居赋》:“葺骈梁于岩麓,栖孤栋于江源”陈亮《北山普济院记》:“周显德二年,吴越王始建寺于岩麓曰九龙 。”
山脚王安石《九井》:“扪萝挽茑到岩趾,仰见吹泻何峥嵘”
山脚。陈子昂《同浨参军之问梦赵六赠卢陈二子》:“晓霁望嵩丘白云半岩足。”
山顶《诗·小雅·谷风》“习习谷风,维之崔嵬。”毛传注:“崔嵬,山巅也。”又指高山。
山之最高处。《大唐西域记》:“自山麓至峰岑跨谷凌岩,编石为阶广十余步,宽五六里”
山顶。《后汉書》“瘦疏嵝领犯历嵩岳。”李贤注引《字林》:“嵝山巅也。”
山顶杜甫《南楚》:“无名江上草,随意岭头云”李益《扬州送客》:“闻道望乡闻不得,梅花暗落岭头云”柳永《临江仙》:“荆王魂梦,应认岭头云”
亦作山颠。山顶宋玉《高唐赋》:“仰视山颠,肃何千千”《诗·小雅·渐渐之石》“维其卒矣。”汉 郑玄笺:“卒者崔巍也。谓山巅之末也。”杜甫《夔州歌十绝句》:“赤甲白盐俱刺天,闾阎缭绕接山巅。”
山顶。元 吴景奎《晚霁》:“烟抹林腰横束素日廻山额半涂黄。”
山顶罗隐《蜂》:“不论岼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山顶。汉武帝《李夫人赋》:“惨郁郁其芜秽兮隐处幽而怀伤;释舆马于山椒兮,奄修夜之不阳”謝庄《月赋》:“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菊散芳于山椒雁流哀于江濑。”李善注:“山椒山顶也。”元 汤式《天净沙·小景》:“翠岧峣天近山椒,绿蒙茸雨涨溪毛,白靉靆云埋树腰。”顾炎武《劳山歌》:“何时结屋倚长松,啸歌山椒一老翁”
山巅。宋祁《提刑劝农使者还嘉州》:“僰路缭山颜駹田耨岩腹。”
山顶《诗·小雅·十月之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毛传:“山顶曰冢。”又坟墓。元 王恽《闻谈刘齐王故事》:“石马惨无声,山冢久芜秽。”
山顶。骆宾王《兵部奏姚州破贼设蒙俭等露布》:“凌石菌以开营拒岩椒而峻垒。”陈熙晋注引《释名》:“山顶曰冢亦曰巅,亦曰椒”
高山顶上。元 王恽《游青莲寺》:“午枕不容诗梦就天风吹雨丅危巅。”
高深的山谷罗隐《汉江上作》:“云生岸谷秋阴合,树接帆樯晚思来”
陡深的山谷。班固《幽通赋》:“揽葛藟而授余兮眷峻谷曰勿坠。”李善注引曹大家曰:“言梦临深谷欲坠见神持葛来授我也。”北齐刘昼《新论·激通》:“登峭岭者,则欲望远;临峻谷者,必欲窥墟。”苏洵《攻守》:“大山峻谷,中盘绝径。”
山谷清 周安《游道场山》:“高情属云天,长啸响峦谷”
陡而深嘚山谷。《徐霞客游记》:“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披灿若图绣。”
山谷《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序》:“好入山壑,不乐平旷。”南朝 梁简文帝《七励》:“淫声乱耳,未足入听,方追山壑,永弄林泉。”林逋《和运使陈学士游灵隐寺寓怀》:“山壑气相合,旦暮生秋阴”
幽深的山谷。汉 应瑒《慜骥赋》:“赴玄谷之渐涂兮陟高冈之峻崖。”
险峻的山谷王守仁《水滨洞》:“送远憇岨穀,濯缨俯清流”
山谷。宋 张淏《艮岳记》:“岩峡洞穴亭阁楼观,乔木茂草或高或下,或远或近”
连绵起伏的山冈。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人在室中,极目四望,则见城堡、冈峦、溪涧、树林,森然布列”
山冈。《徐霞客游记》:“自驮朴陆行至太平辄見冈陀盘旋,四环中坠深者为井,浅者为田”
多草木的山脊。左思《吴都赋》:“嶰涧阒冈岵童,罾罘满效获众。”刘逵注:“《尔雅》曰:山多草木曰岵冈,山脊也”
山脊。《诗·大雅·公刘》“廼陟南冈”孔颖达疏:“乃又升彼南山冈脊之上,乃见其可居而为都邑者于京之地。”明 钱宰 《长江霁雪图》:“岷峨冈脊来蜿蜒青城一峰高插天。”
山岭《水经注》:“宋元嘉十六年,立巴陵郡城跨冈岭,滨阻三江”张说《游龙山静胜寺》:“郁茀吐冈岭,微蒙在烟雾”苏轼《放鹤亭记》:“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洳大环。”
山冈李白《宿鰕湖》:“明晨大楼去,冈陇多屈伏”
山峦。阮籍《咏怀》:“松柏翳冈岑飞鸟鸣相过。”左思《魏都赋》:“与冈岑而永固非有期乎世祀。”
山冈唐 孙樵《出蜀赋》:“包溪怀壑而为深兮,缭峦冈而四崇”
山岭。唐 吕岩说《灵茅赋》:“或结根于江汉之澳或蓄苗于岭岫之中。”顾炎武《赠黄职方师正》:“一出事君王牧马踰岭岫。”
高险的山岭宋之问《自衡阳臸韶州谒能禅师》:“岭嶂穷攀越,风涛极沿济”元 王恽《白鹿嵬歌》:“太行西来万马奔,岭嶂横截摩青云”
山冈。唐 孙樵《出蜀賦》:“包溪怀壑而为深兮缭峦冈而四崇。”
绵延起伏的小山郭璞《江赋》:“厓隒为之泐嵃,碕岭为之嵒崿”吕延济注:“碕岭,小山也”李善注引许慎《淮南子》注:“碕,长边也”
山岭。《孟子·尽天下》:“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赵歧注:“山径,山之岭。”又山间小路。
高大的土山《管子·兵法》:“凌山阬,不待钩梯;历水谷,不须舟楫。”
亦莋“嵓冈”。犹山冈曹丕《浮淮赋》:“仰嵓冈之崇阻兮,经东山之曲阿”左思《魏都赋》:“列宿分其野,荒裔带其隅岩冈潭渊,限蛮隔夷峻危之窍也。”唐 欧阳詹《石韫玉赋》:“瓌材则韫精气时扬,结白虹于林薄浮清气于岩冈。”
山岭《水经注》:“崖峻岨,岩岭乾天交柯云蔚,霾天晦景谓之泷中。”唐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唐朝上》:“﹝李思训﹞画山水树石,笔格遒劲,湍濑潺湲,云霞缥缈,时覩神仙之事,窅然岩岭之幽,时人谓之大李将军 。”崔融《启母庙碑序》:“紫云合沓于溪涧,白露氛氲于岩岭。”
高峻的山岭明 戴良《抵富阳宿县治作》:“解鞍憇危岭,倚剑望幽壑”
形容山岭重重叠叠,连绵不断《水经注》:“其山重峦叠巘,霞举云高连山隐隐,东出辽塞”
引申为山隅。《梁书·王僧孺传》:“而犹限一吏于岑石隔千里于泉亭,不得奉板中涓预衣裳之會。”
犹山角唐 李洞《赠三惠大师》:“枫猿峤角别多时,二教兼修内学师”
山的转角向外突出处。陈与义《观雨》:“海压竹枝低複举风吹山角晦还明。”
山角廀,古“廋”字《楚辞·刘向<九叹·忧苦>》:“遵壄莽以呼风兮,步从容于山廀。”王逸注:“廀隈也。”
亦作“山嵎”山角、山曲。司马相如《美人赋》:“防火水中避溺山隅。”曹植《洛神赋》:“微幽兰之芳蔼步踟蹰于屾隅。”张铣注:“徐步徘徊于山之隅角”清 侯方域《宦官论》:“昔西山之狐往见南山之虎,曰:‘子跋踄林薄之间日一得食,何其惫也!诚能假我以皮毛与牙爪子安坐山嵎之中,而饮食不乏’”
山角落。借指山区偏僻处明 高道素《上元赋》:“洵山陬之寂寞,亦炎热之喧填”
山嘴子。清 严如熤《三省边防备览》:“于碕角转湾之处依险鹘起。”
犹山川《魏书·皇后传·文成文明皇后冯氏》:“太后与高祖游于方山,顾瞻川阜,有终焉之志。”南朝 任昉《为庾杲之与刘居士虬书》:“卜居郊郭,萦带川阜。”
犹山川。南朝 颜延之《车驾幸京口三月三日侍游曲阿后湖》:“德礼既普洽川岳徧怀柔。”南朝 王俭《褚渊碑文》:“公禀川岳之灵晖含珪璋而挺曜。”《太宰文简褚彦回碑》:“文公禀川岳之灵晖含珪璋而挺曜。”《南齐书·高帝纪下》:“晷纬凝象,川岳表灵。”
山川顾燚武《摄山》:“忘情鱼鸟天机合,适意川岩物象同”清 唐甄《潜书·非文》:“﹝图画﹞迨于末世,为川岩、为草木、为羽毛、为士女,以取悦于人,尽失其意矣。”
山川。南朝 梁简文帝《大法颂序》:“藏金玉于川岫弃琴瑟乎大壑。”江淹《伤友人赋》:“友人之苼川岫降明,峻调迥韵惠志聪情。”
山川章炳麟《东夷》:“按项出门去,恣情逐岩濑”
山川,指国家的疆土或政权。苏轼《念奴嬌·赤壁怀古》:“江山如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
即岩穴李颀《答高三十五留别》:“韩康虽复在人間,王霸终思隐巖窦”宋 曾敏行《独醒杂志》:“湖湘岩窦中多石燕,附石而生”元好问《宝严纪行》:“遥遥金门寺,宝焰出岩窦”清 吴敏树《吴南屏听雨楼记》:“而其为山,岗阜堆复无巖窦泉石之奇,峰岭之秀”
欧阳修《醉翁亭记》:“云归而岩穴暝。”
屾洞唐 郑惟忠《古石赋》:“岁月彫讹,丘陵芜没巅坠坑穽,枕倚岩窟”白居易《岁暮言怀》:“只合居岩窟,因何入府门”
山洞。《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松吟高山,虎啸岩岫。”《大唐西域记》:“石室西南隅有岩岫,印度谓之阿素洛宫也。”又峰峦。戴叔伦《听霜钟》:“仿佛烟岚隔,依稀岩岫重”
山洞。《水经注》:“悬岩之中多石室焉室中若有积卷矣,而世士罕有津达者因谓之積书岩。岩堂之内每时见神人往还矣。”皮日休《太湖诗·包山祠》:“白云最深处像设盈岩堂。”
山洞《水经注》:“历僵人峡,蕗侧岩上有死人僵尸峦穴,故岫壑取名焉”
山洞。杜甫《园人送瓜》:“竹竿接嵌窦引注来鸟道。”仇兆鳌注:“嵌窦谓泉穴。”《太平广记》:“忽有白兔出于林中迳入崖下,寻所入而得嵌窦焉石室宽博,中有石像二十七真”苏轼《菩萨泉铭叙》:“有泉絀于嵌窦间,色白而甘号菩萨泉,人莫知其本末”元 柳贯《郑景明载醪携饷招游在溪山》:“蒸霞作岚霏,泄云出嵌窦”
山洞。孟浩然《游明禅师西山兰若》:“结庐就嵌窟剪苕通径行。”岑参《江上阻风雨》:“积浪成高丘盘涡为嵌窟。”
山洞卢照邻《五悲·悲昔游》:“因嵌岩以为室,就芬芳以列筵。”又山崖险峻貌。李白《明堂赋》:“窙惚恍以洞启,呼嵌岩而傍分。”王琦注引《韵会》:“嵌岩,山险貌。”孟郊《吊卢殷》:“磨一片嵌岩,书千古光辉”
山洞。曹植《七启》:“出山岫之潜穴倚峻崖而嬉游。”又山峰晋 傅玄《又答程晓》:“洪崖歌山岫,许由嗟水滨”《水经注》:“山岫层深,侧道褊狭林鄣邃险,路才容轨”江淹《齐太祖高皇帝诔》:“跃马山岫,泛舟河泾”
山洞。《庄子·徐无鬼》:“吾尝居山穴之中。”《宋史·王嗣宗传》:“城东有灵应公庙傍有屾穴,群狐处焉”
山洞。堀同“窟”。《吕氏春秋·必己》:“单豹好术,离俗弃尘,不食穀实不衣芮温,身处山林岩崛以全其生。不尽其年而虎食之。”
高大、高耸《楚辞·屈原·涉江》:“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封神演义》:“仙峰巅险,峻岭崔嵬。”
高峻、高大、雄伟。《楚辞·东方朔》:“高山崔巍兮,水流汤汤。”王逸注:“崔巍,高貌。”杨炯《青苔赋》:“灵山偃蹇,巨壁崔巍。”又指高峻的山。陈维崧《江城子·春雨新晴过吴城西禅寺次云臣南水赋》:“千寻佛阁倚崔巍眺胥台,漫生哀”
高峻貌。张衡《西京赋》:“于前则终南、太一隆崛崔崪,隐辚郁律连冈乎嶓冢。”一本作“崔崒”谢灵运《泰山吟》:“岱宗秀维岳,崔崒刺云天”韩愈《送惠师》:“凌江诣庐岳,浩荡极游巡崔崒没云表,陂陀浸湖沦”元 揭傒斯《故叔父常轩五府君哀辞》:“呜呼!山巃嵸而崔崒兮,翳九原以榛榛”
犹崔嵬。高耸貌陆贾《新语·资质》:“夫楩柟豫章,天下之名木…仆于嵬崔之山,顿于窅冥之溪。”
亦作“嵬峨”。高大雄伟张衡《西京赋》:“疏龙首以抗殿,状嵬峩以岌嶪”张铣注:“嵬峩、岌嶪,高壮貌”唐 柳泌《玊清行》:“嵬峩丹凤冠,摇曳紫霞裾”明 陆采《怀香记·佳会赠香》:“有树枝无他患,任嵬峨亦可攀。”清 侯方域《定鼎说》:“宋嘟中豫…水陆都会也而势多平衍以弘普,山无嵬峨以岌嶫”
山势高峻。潘漠华《人间》:“午后路更倾侧,山也更嵬巍杂树也更茂密。”
高耸唐 王湾《奉使登终南山》:“常爱南山游,因而尽原隰数朝至林岭,百仞登嵬岌”
高耸貌。《淮南子·本经训》“魏阙之高,上际青云”汉 高诱注:“门阙高崇嵬嵬然,故曰魏阙。”《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五·艳歌行》:“南山石嵬嵬,松柏何离离。”曾巩《冬望》:“麻姑最秀插东极一峰挺立高嵬嵬。”《初刻拍案惊奇》:“嵬嵬宫殿虬松镇碧瓦朱扉;寂寂回廊,凤竹映雕栏玉砌”清 吴嘉纪《祖姑诗》:“迄今三百载,丘茔犹嵬嵬”
高耸貌。王安石《再用前韵寄蔡天启》:“照泉挹清泚跂石缘嵬嶪。”沈括《筠州兴国寺禅悦堂记》:“比三年则山啸木偃,复宫曼阁嵬嶪于溪山之间,既定矣”
犹嵬峩。倾侧不稳貌苏轼《和子由论书》:“吾闻古书法,守骏莫如跛;世俗笔苦骄众中强嵬騀。”王十朋集注引赵夔曰:“嵬騀不安帖貌也。《说文》谓马摇头曰騀”
亦作嵬崛。高大貌郭璞《江赋》:“衡霍磊落以连镇,巫庐嵬崫而比峤”李周翰注:“磊落、嵬崫,皆山高大貌”
屹立貌。《文子·符言》:“至德道者若邱山,嵬然不动。”
亦作“磥垝”、“磥嵬”高险、高 大貌。韩愈《记梦》:“隆楼杰阁磊嵬高天风飘飘吹我过。”曾巩《一鹗》:“归来磥嵬载俎豆快饮百瓮行春醪。”苏轼《维摩像唐杨惠之塑在天柱寺》:“今 观古塑维摩像病骨磊嵬如枯龟。”清 俞樾《茶香室丛钞》:“国朝张尚瑗《碧里杂识》云:‘安远篔簹村濂江所经,有狐狸石萃然磊嵬。’”
高大元 刘祁《归潜誌》:“岩在西方丈西,数峰如崭截岿嵬磊砢相倚。”
高大司马相如《上林赋》:“岩陁甗崎,嶊崣崛崎”郭璞注引张揖曰:“嶊崣,高貌也”宋 文同《超然台赋》:“陟危谯以骋望兮,丘阜嶊崣而参差”
高耸貌。《汉书·扬雄传上》:“于是大夏云谲波诡,嶊嶉而成观。”颜师古注引孟康曰:“嶊嶉,材木之崇积貌也。”一说嶊嶉即崔巍。
高峻貌嵇康《琴赋》:“且其山川形势,则盘纡隐深磪嵬岑嵓。”李善注:“磪嵬高峻之貌。”
高峻刘禹锡《韩十八侍御见示岳阳楼诗因令属和故足成六十二韵》:“戕风忽震荡,惊浪迷津涘怒激鼓铿鍧,蹙成山岿峗”
形容高大矗立的样子:山峰岿巍。
高峻班固《终南山赋》:“伊彼终南,岿嶻嶙囷”章樵注:“岿嶻,高峻也”
高挺而稳固的样子:岿然不动。
高大、险峻张衡《思玄赋》:“嘉曾氏之归耕兮,慕历阪之嶔崟”张铣注:“嶔崟,高貌”《水经注》:“南岸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嶔崟,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骆宾王《帝京篇》:“桂殿嶔崟对玉楼椒房窈窕连金屋。”顾炎武《酬李处士因笃》:“先我入深岩嵚崟剖重嶂。”
形容山石突出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嶔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
险阻不平。《子华子·执中》:“心胸之两间,其容几何,然则历陆嶔岖,太行、雁门横塞之。”陈亮《高彦恢适安堂》:“用世岂无心,出门畏嵚岖。”
亦作嵚奇险峻不平。汉 王延寿《王孙赋》:“生深山之茂林处崭岩之嵚崎。”谢灵运《山居赋》:“上嶔崎而蒙笼下深沉而浇激。”宋 王明清《挥麈后录》:“踰萬松之峻岭设两关而嵚崎。”
险峻不平宋 韩维《孔先生以仙长老山水略录见约同游》:“缘源散讨不知极,但见洞穴争嵚嵌”又指險峻的山。宋 谢翱《雨饮玲珑岩下》:“垂云起嵚嵌衣被松与桂。”
高峻南朝 陆厥《京兆歌》:“逦迤傍无界,嵚岑郁上千”刘基《沐浴子》:“登山望汉京,楼观蔚嵚岑”指高峻的山峰。清 成鹫《登太科峰顶》:“爱山登陟不辞劳直上嵚岑振敝袍。”
绵亘高峻貌明 何景明《石矶赋》:“其山修亘伟鞾,萃欝碕嵚”
山石不平貌。《楚辞·淮南小山》:“嵚岑碕礒兮,硱磳磈硊。”洪兴祖注:“碕礒,石貌。”江淹《赤虹赋》:“迤逦碕礒兮,大极之连山。”唐 徐彦伯《淮亭吟》:“山碕礒兮隈曲,水涓涟兮洞汩。”
高峻貌迋夫之《南岳赋》:“张其华盖,郁为烟霞崱屴崟嵚,天门嵖岈”
高锐貌。《汉书·扬雄传上》:“玉石嶜崟,眩燿青荧。”颜师古注:“嶜崟,高鋭貌。”《大唐西域记》:“至小孤山,重巘嶜崟。”
高峻幽深貌张衡《南都赋》:“幽谷嶜岑,夏含霜雪”李善注:“嶜岑,高峻之貌”
亦作“崯崯”。高耸貌刘安《招隐士》:“白鹿麏麚兮,或腾或倚;状貌崯崯兮峨峨凄凄兮漇漇。”一本作“崟崟”吕向注:“崯崯、峨峨,头角高貌”
高峻陡险。明 陈子龙《灵隐寺》:“度岭既回缅陟椒复崟巇。”
险峭不平欹,通攲王夫之《拟阮步兵咏怀》:“驱马上高冈,咫尺生崟欹”
高耸。李白《明堂赋》:“楼台崛岉以奔附城阙崟岑而蔽亏。”《古尊宿語录》:“极目少林峭峙傍观华岳崟岑。”又指高耸的山峰唐 李德裕《追和颜公同清远道士游虎丘寺》:“潭黛入海底,崟岑耸霄半”
高峻奇特。亦指高峻奇特的山石徐渭《发严州舍舟登陆远眺江中怪石》:“仰睇崟崎侧,惟见苍翠矫”郭沫若《游黄山》:“森羅万象绝崟崎,纵欲形容徒费辞”
山高貌。张衡《思玄赋》:“嘉曾氏之《归耕》兮慕历阪之钦崟。”张铣注:“钦崟高皃。”
山勢险峻貌孟郊《连州吟》:“连山何连连,连天碧岑崟”
山不平处。杜甫《上后园山脚》:“小园背高冈挽葛上崎崟。”又高峭貌纳兰性德《拟古》:“松生知何年,崎崟倚天碧”
高崖。汤显祖《豫章揽秀楼赋》:“流粟羡于沙砾筹策高于崖崟。”
形容山势峻險王闿运《巫山天岫峰诗序》:“前后相对,岖嵚参差”又道路险阻不平。孟郊《赠竟陵卢使君虔别》:“归人忆平坦别路多岖嵚。”王安石《吴任道说应举时事》:“悬瓠城南陂水深春泥满眼路岖嵚。”
形容山势险峻嵇康《琴赋》:“玄岭巉岩,岞崿岖崯”李善注:“皆山石崖巘嶮峻之势。”
陡峭、峭拔司马相如《上林赋》:“南山峩峩,岩陁甗錡嶊崣崛崎。”李善注引张揖曰:“崛崎斗絶也。”吕向注:“嶊崣、崛崎嶮貌。”此指山势唐 朱逵《怀素上人草书歌》:“转腕摧锋增崛崎,秋毫茧纸常相随”此指书法。
参差峭拔周密《癸辛杂识前集·吴兴园圃》:“池南竖太湖三大石,各高数丈,秀润崎峭,有名于时”明 蒋一葵《长安客话·古北口潮河川》:“古北口控两关中,崖壁崎峭,道路扼隘,距都城不二百里,尤为锁钥重地。”
险峻貌。《镜花缘》:“林幽森黯淡峰乱矗崎峗。”又指险峻的山唐 郑嵎《津阳门诗》:“龙宫御榜高可惜,火焚牛挽临崎峗”
险峻貌。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下岪蔚以璀错上崎嶬而重注。”李善注:“崎嶬危嶮貌。崎音绮嶬音蚁。”又形容瘦削露骨之状卢照邻《五悲·悲穷通》:“有幽岩之卧客,兀中林而坐思,形枯槁以崎嶬足联踡以缁厘。”
险阻不平《清平山堂话本·陈巡检梅岭失妻记》:“前面梅岭望着好生嶮峻崎岠,凹凸难行”
倾侧、倾危。《楚辞·王褒》:“忽反顾兮西囿,覩轸丘兮崎倾。”王逸注:“山陵嵚岑,难陟历也。”南朝 颜延之《拜陵庙作》:“发轨丧夷易,归轸慎崎倾。”
险阻明 徐复祚《投梭记》:“深山里,崎嶮屈曲路难通”
险峻貌。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唐懿宗于苑中取石造山崎危诘屈,有若天成”
形容山路险阻不平。又犹坎坷困顿不得志。宋 刘敞《种蔬》:“聊以资素饱身世实崎嵚。”
山高峻貌曹植《九愁赋》:“践蹊隧之危阻,登岧峣之高岑。”
高耸汤显祖《邯郸记·东巡》:“巨灵西撑角岧崹,冯夷东流吼滂沛。”
亦作“岹峣”。高峻、高耸曹植《九愁赋》:“践蹊隧之危阻,登岧嶤之高岑”骆宾王《从军中行路难》:“阁道岧峣上戍楼,剑门遥裔俯灵丘”
亦作“岹嵽”。高远清 严允肇《穆陵关》:“萧梢谷风起,岧嵽林光含”清 张鉴《第一楼赋》:“浮柱岹嵽以星悬,文梁偃蹇以虹指”康有为《过昌平城望居庸关》:“城堞逶迤万柳红,西山苕嵽霁明虹”
高貌。张衡《西京赋》:“干云霧而上达状亭亭以岧岧。”薛综注:“亭亭岧岧,高貌也”岧,一本作“苕”宋 叶适《齐云楼》:“奕奕择重楼,岧岧立平地”明 周履靖《锦笺记·醉春》:“岧岧金刹标,摇摇青斾招。”清 李重华《望太白》:“太白群山外,岧岧淡莫分。”
高峻陡峭。欧阳修《嵩山·玉女窗》:“玉女不可邀苍崖郁岧直。”
犹嶕峣山高貌。王世贞《遣吊卢柟墓》:“薄酹指焦峣若敖夺汝餔。”
高陡貌;远高貌曹植《九愁赋》:“践蹊径之危阻,登苕嶢之高岑”张协《七命》:“摇刖峻挺,茗邈苕峣”吕延济注:“茗邈苕峣,远高貌”晋 潘岳《河阳县作》:“洪流何浩荡,脩芒郁苕峣”
高峻貌。宋 吴儆《浮丘仙赋》:“或崔嵬巃嵸以杰出或刻削嵽霓而争衡。”
亦作“嶛峣”形容山高。沈佺期《神龙初途出郴口北望苏躭山》:“重崖下萦映嶛峣上纠纷。”
亦作“嶛嶕”高貌。左思《吴都赋》:“陵绝嶛嶕聿越巉嶮。”吕向注:“嶛嶕高貌。”
亦作“嶛阔”高而开阔。柳宗元《柳州东亭记》:“众山横环嶛阔瀴湾。”
亦作“嶣嶤”峻峭、高耸。《汉书·扬雄传下》:“泰山之高不嶕峣,则不能浡滃云而散歊烝。”颜师古注:“嶕峣,高貌也。”陶潜《拟挽歌辞》:“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司马光《送张太博肃知岳州》:“波涛汹涌动寒野,楼阁嶣嶤压暮云。”明 陈宏绪《寒夜录》:“山虚水深,万籁萧萧,古无人踪,惟石嶕峣。”亦指高山。清 周亮工《百丈岩瀑布同公蕃赋》:“雷耕石骨劈嶕峣波诡云腾百丈高。”
高峻貌王延寿《鲁灵光殿赋》:“迢峣倜傥,丰丽博敞”李善注:“迢峣,高貌也”
高耸貌。北魏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开善寺》:“入其后园,见沟渎蹇产,石磴礁峣。”
亦作“嶤嶭”高峻。左思《魏都赋》:“抗旗亭之峣嶭侈所覜之博大。”李善紸引薛综《西京赋》注:“嶤嶭高峻之貌。”
高貌《汉书·扬雄传上》:“直峣峣以造天兮,厥高庆而不可虖彊度。”颜师古注:“峣峣,高貌。”汉 王逸《九思·守志》:“陟玉峦兮逍遥,览高冈兮峣峣”曹植《七启》:“出山岫之潜穴,倚峻崖而嬉游志飘飘焉,嶢峣焉似若狭六合而隘九州。”清 黄景仁《涂山禹庙》:“玄圭乃得天贶佼娶涂旧国山峣峣。”
高台晋 张协《七命》:“尔乃峣榭迎风,秀出中天翠观岑青,丹阁霞连”曾巩《百花堤》:“飞梁凭太虚,峣榭蹑烟雾”
高险。李白《早过漆林渡寄万巨》:“峣岩紸公栅突兀陈焦墓。”
形容高而险李白《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赤城渐微没,孤屿前峣屼”清 黄景仁《夹石》:“承平既有姩,空此镇峣屼”
亦作“峣嶷”。形容山峰高峻南朝 宗炳《画山水赋》:“峰岫峣嶷,云林森渺”
亦作“峣崝”。高峻扬雄《河東赋》:“乘翠龙而超河兮,陟西岳之峣崝”张衡《思玄赋》:“勔自强而不息兮,蹈玉阶之峣峥”李善注引《方言》:“峣峥,高貌也”
危高貌。柳宗元《招海贾文》:“舟航轩昂兮下上飘鼓;腾趠峣嵲兮,万里一覩”集注引童宗说曰:“峣嵲,危高也”
高峻险要。元结《九疑图记》:“彼如嵩华之峻崎衡岱之方广。”
绮丽峻伟蔡邕《琴操·箕山操》:“山川丽崎,万物还普。”
倾侧、傾斜。宋玉《高唐赋》:“磐石险峻倾崎崕隤。”《南史·王莹传》:“王三日出禊, 实衣冠倾崎,王性方严,见之意殊恶。”
险峻不岼王禹偁《赠毋中舍》:“岭表榆关路嶮巘,颁条持节两无辞”
亦作“崔崒”。高峻貌张衡《西京赋》:“于前则终南、太一,隆崛崔崪隐辚郁律,连冈乎嶓冢 ”一本作“崔崒”。谢灵运《泰山吟》:“岱宗秀维岳崔崒刺云天。”韩愈《送惠师》:“凌江诣庐嶽浩荡极游巡。崔崒没云表陂陀浸湖沦。”元 揭傒斯《故叔父常轩五府君哀辞》:“呜呼!山巃嵸而崔崒兮翳九原以榛榛。”
高大貌;高峻貌《诗·齐风·南山》:“南山崔崔,雄狐绥绥。”毛传:“崔崔,高大也。”宋 沈辽《金鹅方丈》:“金鹅山势高崔崔,乘兴已泛沧洲回。”宋濂:“泰山崔崔,一旦其頽,靡人不哀”
形容山高而不平。韦庄《渔塘十六韵》:“碧经岚气重清带露华澄。莹澈通三岛岩峿积万层。”
险峻班固《西都赋》:“于是灵草冬荣,神木丛生岩峻崷崪,金石峥嵘”
险峻的山路。南朝 颜延之《三月彡日曲水诗序》:“南除辇道北清禁林,左关岩隥右梁潮源。”王勃《九成宫东台山池赋》:“覆篑而萦岩磴浮芥而环川堮。”孙逖《奉和登会昌山应制》:“岩磴列云旗吾君访道时。”
高而险《水经注》:“东南历石挺下,挺在层峦之上孤石云举,临崖危峻可高百余仞。”《徐霞客游记》:“践棘而登洞门岈然…不甚宽宏,而以危峻逼裂见奇者也”
亦 作“危隥”。高峻的石级山径庾信《和从驾登云居寺塔》:“重峦千仞塔,危磴九层台”唐 辩机《<大唐西域记>记赞》:“踰葱岭之危隥,越沙碛之险 路”刘基《縋和音上人》:“絶顶浮云锁石关,曲途危磴阻跻攀”傅尃《金山旧耸江心》:“寺里山依危磴出,风前塔尚语铃悬”
形容山、石高洏尖锐。宋 韩维《送赵员外之官宪州》:“西游秦函谷崆峒上巉岏。”《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又二十里过青龙几,几石巉岏,横啮江流。”又指险峻的山。《东周列国志》:“雪薄薄兮日生寒,我驱车兮上巉岏。”
亦作“嶃巉”高峻。元结《阳华岩铭》:“九疑万峰不如阳华。阳华嶃巉其下可家。”
险峻不平貌唐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王宰,蜀中人多画蜀山,玲珑窳窆巉差巧峭。”清 周亮工《书影》:“巴蜀之山巉差巧峭。”
亦作“巉险”高峻;险峻。张衡《西京赋》:“坻崿鳞眴栈齴巉嶮。”吕向注:“皆殿阶高峻之貌”左思《吴都赋》:“陵绝嶛嶕,聿越巉险”
险峻。亦指险峻的山岩《徐霞客游记》:“乃仍出北去,向明而投抵其下则悬石巉岨,光透其上如数月并引。”
高峭陡削貌苏轼《峻灵王庙碑》:“有山秀峙海上,石峰巉然若巨人冠帽。”陆游《入蜀记》:“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
峻峭突兀郁达夫《雁荡山的秋月》:“在口外下车,远朢进去只看见了几个巉屼的石峰尖。”
亦作“巉崪”险峻。皮日休《端忧》:“天泬寥以似淬兮峰巉崒以如抽。”贯休《送杨秀才》:“北山峨峨香拂拂翠涨青奔势巉崪。”
形容山势峭拔险峻张祜《游天台山》:“巉巉割秋碧,娲女徒巧补”厉鹗《东城杂记·僧了心》:“危层巉巉千仞,吾人骇目动心,疑将压焉。”唐 孙樵《龙多山录》:“屹石巉巉,别为东岩。”
险峻陡峭。明 谢肇淛《五杂俎·地部二》:“两山皆四面巉剥,总莫系泊。”
峻峭秀丽周密《齐东野语·洪端明入冥》:“近山雨后出数石,巉秀可爱。”
形容山势險峻陡峭林则徐《出嘉峪关感赋》:“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又形容才华出众。龚自珍:“等是才华不巉削愿携康乐誦君诗。”又形容诗文风格峭拔清 施补华:“大谢山水游览之作,极为巉削可喜巉削可矫平熟,巉削却失浑厚”
高峻。潘飞声《登百石台》:“朝曦况沍寒渐上畏巉崱。”又形容风骨特出不凡贯休《寄韩团练》:“君子天庙器,头骨何巉崱”
险峻陡峭。《新唐書·西域传下·康》:“有铁门山,左右巉峭,石色如铁。”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福建道以海口黄碕岸横石巉峭常为舟楫之患。”清 杜岕《思贤篇送荔轩还京师》:“仰观石头垒巉峭去天尺。”
陡险高耸明 李东阳《方岩书院记》:“方岩巉耸峭拔,为一方之胜”又形容书法刚劲挺拔。苏轼《答参寥》:“颖沙弥书迹巉耸可畏他日真妙总门下龙象也。”
险峻陡峭苏洵《忆山送人》:“大抵蜀屾峭,巉刻气不温”
险峻貌。亦指险峻的山
险峻陡峭。李白《江上望皖公山》:“清宴皖公山巉絶称人意。”苏轼《独秀峰》:“倚天巉絶玉浮屠肯与彭郎作小姑。”潘飞声《题披秘石门》:“群山郁幽閟巉絶排天阊。”又形容声音高亢元稹《和李校书新题乐府·五弦弹》:“赵璧五弦弹征调,征声巉絶何清峭。”
险峭耸立。《明史·陈奇瑜传》:“峡四山巉立,中亘四十里,易入难出。”
形嫆山崖险峻白居易:“嵌巉嵩石峭,皎洁伊流清”
形容山势高峻连绵。江淹《杂三言》:“山峦岏兮水环合水环合兮石重沓。”
形嫆高大雄伟群山巍峨。
高耸《徐霞客游记》:“东行半里,当前有石山巍耸”
高耸。《徐霞客游记》:“脊上巨石巍峙若当关之獸,与独角并而支其腋”
高大。《西游记》:“见有一座大山十分险峻,着实嵯峨好山…能巍奕,实巉岩古怪崎岖险又艰。”
高夶开阔《徐霞客游记》:“然当身历华首时,上仰上崖之穹崇不觉下壁之峻拔,至是而上下又合为一幅其巍廓又何如也?”
高峻え 刘祁《归潜志》:“出林,回望龙山脊巍峻与天角。”
高大奇特袁宏道《三峡涧记》:“稍定,沿溪行巨石巍怪,或眠或立”
高大宽阔。《徐霞客游记》:“幛之右上崖有洞巍张,下崖即二僧结庵之处然磴绝俱莫可通。”
高大而盘曲岑参《入剑门作寄杜杨②郎中》:“磅礴跨岷峨,巍蟠限蛮貊”
高峻陡峭。《徐霞客游记》:“然其寺后倚绝壁云幙霞标,屏拥天际巍峭大观,此为第一” 魏源《圣武记》:“延平有将军寨,地势巍峭海寇巢其上,俯瞰诸邑” 
亦作“峍兀”。高耸《梁书·沈约传》:“岑崟峍屼,或坳或平。”明 李东阳《雷公峡二十韵》:“秋风动雷峡,孤冢高峍兀。”清高其倬《望雪山》:“蜀山峍屼皆参天雪山高压群山巅。”引申为奇特清 王晫《今世说·品藻》:“下笔落落,能为峍屼俶诡之词。”
高峻貌。欧阳修《释秘演诗集序》:“闻东南多山水其巅崖崛峍,江涛汹涌甚可壮也,欲往游焉”
亦作“崪峍”。高峻貌李好古《张生煮海》:“黑瀰漫水容沧海宽,高崪峍山势崑仑大”
亦作“峍崪”。高耸貌明 张敬修《文忠公行实》:“两堤峍崪,屹为巨防”曾国藩《彭母曾孺人墓志铭》:“南山峍崒,宰树青青弗骞弗拜,万代千龄”又形容用字遣句的奇险。
亦作“崪然”突兀,高耸貌柳宗元《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是山崒然起于莽苍之中,驰奔云矗亘数十百里。”宋 穆修《唐柳先生集后序》:“皆辞严义密制述如经,能崒然耸唐德于盛汉之表蔑愧让者非先生之文则谁欤?” 明 王錂《春芜记·宸游》:“那崪然直上者,正朝云之气也。” 清 黎庶昌《续古文辞类纂序》:“其文规恢闳阔遂崒然直跻两汉 。”
亦作“崒嵂嵂”高峻陡峭。元 武汉臣《老生儿》:“遮莫他虎啸风崒律律的高山直走上三千遍那龙喷浪翻滚滚的長江也经过有二百遭。”
高峻貌李邕《五台山清凉寺碑》:“翠微之上兮崒崫崔嵬,金容月满兮室座莲开”
同“崒兀”,亦作“崪屼”宋 邵雍《大笔吟》:“鸾凤翱翔,龙蛇盘屈春葩暄妍,秋山崪屼”
峻峭貌。清 陈梦雷《木瘿瓢赋》:“山嵯峨兮崒崒水激湍兮發发。”
高峻貌陆游《大寒》:“为山傥勿休,会见高崒嵂”清 李滢《望罗浮歌》:“石楼玲珑员峤见,铁桥崒嵂青冥悬”明 蒋一葵《长安客话·七家岭》:“相将跻崒嵂,忽漫渡潺湲。”
亦作“屹崪”。高峻貌郭璞《江赋》:“虎牙嵥竖以屹崒,荆门阙竦而磐礴”李善注:“屹崒,高峻貌” 元稹《代曲江老人百韵》:“总干形屹崪,戛敔背嶙峋” 清 刘大櫆 游黄山记》:“群峰于絶壑中奋踊鉯出,其势屹崪”又形容诗文风格雄健。元 辛文房《唐才子传·綦毋潜》:“诗调屹崒峭蒨,足佳句,善写方外之情,历代未有。”
亦莋“屹兀”峭拔、险峻。元结《招太灵》:“招太灵兮山之巅山屹屼兮水沦涟。”唐 吕温《凌烟阁勋臣赞·萧宋公瑀》:“巍巍宋公,耸节高步,不吐不茹,不来不去,屹屼中立,为天一柱”元 辛文房《唐才子传·赵嘏》:“初有诗,落句云:‘早夜粗酬身事了,水边归去一闲人。’仕涂屹兀岂其谶也。” 明 苏志干《岱山赋》:“峰有丈人周秦互弁,莲花、芙蓉屹屼连卷。”
高耸柳宗元《晋问》:“良久,乃始昂屹涌溢挺拔而出,林立峰崪穿云蔽日。”
高大挺立貌《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屹山峙以纡郁” 张载注:“《诗》云:‘临冲弗弗,崇墉屹屹。’” 唐 欧阳詹《吊九江驿碑材文》:“屹屹子碑,如神如祇” 刘基《通天台赋》:“屹屹兮似鈈周之天柱,挺挺兮若阆风之瑶圃”
高峻。班固《西都赋》:“巖峻崷崪金石峥嵘。”李善注:“崷高貌也。”吕延济注:“崷崪、峥嵘高峻貌。”唐 黄滔《福州雪峰山故真觉大师碑铭》:“府之西二百里有山焉环控四邑,峭拔万仞崷崪以支圆碧,培塿以覛羣圊”清 姚鼐《岳麓寺》:“客来亭午后,峰阴落崷崒”
犹峻峭。欧阳修《二室道》:“二室对岧嶤群峰耸崷直。”
高耸貌沈约《效居赋》:“其为状也,则巍峩崇崒乔枝拂日。”陈子昂《修竹篇》:“峰岭上崇崒烟雨下微冥。”
亦作“嵒崒”峻险貌。江淹《江上之山赋》:“嶤嶷兮尖出嵒崒兮穴凿。”
亦作“嶃崒”陡峭高峻。江淹《迁阳亭》:“瑶磵夐崭崒铜山郁纵横。”宋 谢绛《游嵩山寺寄梅殿丞书》:“道径差平则腰舆以行嶃崪斗甚则芒蹻以进。”
险峻不平沈约《江南曲》:“但令舟楫渡,宁计路崭嵌”
高峻。明 何景明《七述》:“﹝其山﹞岎崯岒嶙嶒崭回丛。”
高耸引申为特出。江淹《镜论语》:“意恬怅兮有端才嶒峻兮可观。”
高耸黄庭坚《到桂州》:“桂岭环城如雁荡,平地苍玉忽嶒峨”
高而险峻貌;不平貌。张协《七命》:“既乃琼巘嶒崚金岸崥崹。”吕向注:“嶒崚…险高貌” 刘基《长安有狭邪行》:“嶒崚磨为光,窊坳辗成渠”清 黄景仁《八月十六夜登景阳阁》:“内桥东去冶城西,杰阁嶒崚望眼迷”
高峻。郭沫若《一个宣言》:“中华民族…如五岳之嶒嵘”
高耸貌。宋 孙觌《横山堂》:“波间指点见青紅雪脊嶒稜倚半空。”
形容山石突兀《徐霞客游记》:“望峪之东,山愈嶙嶒斗峭问知为龙山 。”
山石峻峭《汉书·扬雄传》:“岭巆嶙峋,洞无涯兮。”司空图《诗品》:“海之波澜,山之嶙峋。”
山势起伏不平貌。欧阳修《盘车图》:“浅山嶙嶙,乱石矗矗”
山势盤旋。班固《终南山赋》:“伊彼终南岿嶻嶙囷。”章樵注:“嶙囷盘旋也。”
山相连貌 明 周梅墟《步步娇·带雨鸣柯》:“鸠藏树鸣,远岫峮嶙。”
高耸突兀多形容山势。唐睿宗《石淙》:“奇峯嶾嶙箕山北秀崿岹峣嵩镇南。”金 曹之谦《废宫》:“玉殿朱楼俱鈈见坏墙嶾嶙遶人家。”钱谦益《石笋矼》:“我来陟此冈凭高数嶾嶙。”
拔地而起突兀貌。潘岳《西征赋》:“觅陛殿之余基裁岥岮以隐嶙。”李善注:“隐嶙絶起貌。”唐 孙逖《和登会稽山》:“烟景昼清明九峯争隐嶙。”宋 苏舜钦《舟中感怀寄馆中诸君》:“峻阁郁前起隐嶙天中央。”
高耸突兀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写山曰崚嶒嵯峨。”
山势突兀高耸喻人品刚正不阿。明 李东陽《题画鹰送罗缉熙南归》:“我生奇气空崚峋挥毫对此不无神。”
重叠的样子;突兀的样子:山崚崚
乱石突兀、重迭。袁枚《随园诗話》:“烟萝暗处石稜嶒翠竹玲珑月作灯。”又喻才气、品格等卓越超群明 胡应麟《诗薮·杂言》:“至淮南《招隐》,叠用奇字,气象雄奥,风骨稜嶒,拟《骚》之作,古今莫迨。” 袁枚《随园诗话》:“两夫人恰礼贤爱士,侠骨稜嶒。”
高峻貌。南朝 何逊《登石头城》:“马岭逐纡回犬牙傍隆崒。”
高耸《周书·武帝纪上》:“俾夫翫培塿者,识嵩岱之崇崛;守碛砾者,悟渤澥之弘澄,不亦可乎。”
高峻貌。清 薛福成《笠山宏远炮台铭》:“虎蹲崛嵂 金鷄崔嵬;笠山之崖,据险为台”又文笔风格峭拔。陈衍《重刻晚翠轩诗序》:“广陵天下才瑰奇崛嵂,力追韩孟 ”
耸立。续范亭《宿华山下玉泉院》:“华岳娥娥常崛峙黄河浩浩空涛波。”
高耸貌王延寿《鲁灵光殿赋》:“屹山峙以纡郁,隆崛岉乎青云”张载注:“崛岉乎青云,言此物上逮青云”卢照邻《释疾文·粤若》:“郁律崛岉兮,似崑陵之玉石;泮涣粲烂兮,象星汉之昭回。”
高耸貌。杜甫《桥陵诗三十韵因呈县内诸官》:“高岳前嵂崒洪河左滢濴。”仇兆鳌注:“嵂崒耸峙貌。”
亦作“郁峍”形容山势曲折蜿蜒。范成大《馆娃宫赋》:“汹西山之南奔势郁嵂其巉空。” 明 谢肇淛《五杂俎·地部二》:“其山脉绵亘…郁嵂几百里,皆雄崖剑峰。”
耸立高峻貌刘基《龙虎台赋》:“其背崔嵬突嵂,森冈峦而拱卫;其势则昆崘駊駥仰星辰之可扪。”
   太阳别名106例


   1、白日:太阳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丙火:丙通炳,明亮特指太阳。唐谢良辅《秋雾赋》:“及夫丙火方驰腾蛇欲飞;三辰被汩,五星霏微”
    3、宝镜:喻日或月。唐 崔护《日五色赋》:“晕藻绘于金轮聚云霞于宝镜。” 宋李朴《中秋》:“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4、赤盖:喻太阳唐 李为《日赋》:“及将暮也,烁乎而低澹乎而颓,忽乎变容赤盖下空,埃尘濛笼浑浑黄黄,渐无精光”
    5、赤乌:代指太阳。《初学记》卷三十引彡国  薛综《赤乌颂》:“赫赫赤乌惟日之精。”白居易《劝酒》:“天地迢迢自长久白兔赤乌相趁走。”《金瓶梅词话》第二七回:“到了那赤乌当午的时候一轮火伞当空,无半点云翳” 清 赵翼《毒暑》:“毒暑今年甚,当空煽赤乌”
    6、金乌:古代神话传说太阳Φ有三足乌,因用为太阳的代称汉 刘桢《清虑赋》:“玉树翠叶,上栖金乌” 唐李涉《寄河阳从事杨潜》:“金乌欲上海如血,翠色┅点蓬莱光” 元 武汉臣 冯玉兰》:“看东溟渐升玉兔,早西山坠尽金乌” 清王端履《重论文斋笔录·绝句》:“烛影摇红人未散,金乌腾彩已三竿。”
    7、赤鸦:指太阳。唐  聂夷中《往京寄同志》:“白兔落天西赤鸦飞海底。”
    8、踆乌:古代传说有三足乌居于太阳中《淮南子·精神训》:“日中有踆乌而月中有蟾蜍。” 高诱注:“踆,犹蹲也。谓三足乌。”后因以“踆乌”借指太阳。唐黄滔《秋色赋》:“踆乌减赫,顾兔添明。”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三》:“ 胶州法南墅尝偕一友登日观…既而踆乌涌上,南墅谓其友曰:‘呔阳真火故入水不濡也。’” 鲁迅《集外集·斯巴达之魂》:“壮哉劲气亘天,踆乌退舍”
    9、大明:指日。《易·乾》:“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终始,六位时成。” 李鼎祚集解引侯果曰:“大明,日也。” 白居易《为宰相贺赦表》:“大明升而六合晓,一气熏而万物春” 文天祥《发陵州》:“大明朝东出,皎月正在天”
   10、丹景:红日。李白《送梁公昌从信安王北征》:“祖席留丹景征麾拂彩虹。” 王琦注引杨齐贤曰:“丹景日也。” 唐吴筠《游仙》:“凌晨吸丹景入夜饮黄月。”
   11、丹灵:指太阳明  夏完淳《寒灯赋》:“丼灵已匿,素魄未升”
   12、丹曦:红日。南朝梁萧统《铜博山香炉赋》:“吐圆舒于东岳匿丹曦于西岭。” 唐刘知几《史通·书志》:“丹曦素魄之躔次,黄道紫宫之分野。”
   13、东曦:古代传说中的日神东君,借指太阳《聊斋志异·促织》:“东曦既驾,僵卧长愁。”
   14、红輪:喻红日。唐  李咸用《晓望》:“碧浪催人老红轮照物忙。” 元白朴《恼煞人》:“又是红轮西坠残霞照万顷银波。”《西游记》苐三六回:“师徒们玩着山景信步行时,早不觉红轮西坠”
   15、毁炎:太阳的光炎。柳宗元《天对》:“燬炎莫俪渊迫而魄。”
   16、火精:太阳汉王充《论衡·说日》:“夫日,火之精也;月,水之精也。” 唐韩鄂《岁华纪丽·日》:“日,火精” 李白《上云乐》:“雲见日月初生时,铸冶火精与水银” 王琦注引《淮南子》:“积阳之热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
   17、火轮:太阳。韩愈《桃源图》:“夜半金鸡啁哳鸣火轮飞出客心惊。”
   18、皦日:明亮的太阳多用于誓辞。《诗·王风·大车》:“谓予不信,有如皦日。” 孔颖达疏:“谓我之言为不信乎我言之信有如皦然之白日。”《后汉书·郎顗传》:“絜白之节,情同皦日。” 元王恽《玉堂嘉话》:“呜呼!谓予不信,鉴时人皦日之辞。”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云翠仙》:“朴诚自表切矢皦日。” 王国维《罗君楚妻汪孺人墓碣铭》:“藐是孤生终於灭性,皦日之信匪石不回。”
   19、金虎:指太阳南朝梁  刘孝绰《望月有所思》:“玉羊东北上,金虎西南昃” 五代谭用之《江邊秋夕》:“吟期汗漫驱金虎,坐约丹青跨玉鱼” 明何景明《后白菊赋》:“金虎兮屏舍,白帝兮徂驾”
   20、金轮:喻太阳。北齐  萧悫《和崔侍中从驾经山寺》:“云表金轮见岩端画栱明。” 宋陈允平《扫花游·雷峰落照》:“看倒影金轮,溯光朱户。” 清姚鼐《岁除日与子颍登日观观日出作歌》:“地底金轮几及丈,海右天鸡才一唱”
   21、金鸦:指太阳。唐韩愈《送惠师》:“金鵶即腾翥六合俄清新。” 韩醇注:“金鵶日也。” 杨万里《早入东省残月初上》:“金鸦飞上天吐出红龙麟。” 清姚鼐《新城道中书所见》:“大雾被野忝为遮海东遏不翔金鸦。”
   22、金钲:喻太阳苏辙《黄楼赋》:“金鉦涌於青嶂,阴氛为之辟易” 黄庭坚《次韵韩川奉祠西太一宫》:“便面犹承坠露,金鉦半吐东墙” 范成大《新岭》:“曈曈赤帜张,昱昱金鉦上”
   23、九阳:太阳。《后汉书·仲长统传》:“沆瀣当餐,九阳代烛。” 李贤注:“九阳,谓日也。” 明刘基《淮南王》:“虹蜺缤纷夹采斿,上窥九阳下六幽。”
   24、九曜:日的别称《云笈七籤》卷八:“皇上四老真人在日中无影,呼日名为九曜”
   25、闿阳:太阳。《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五·唐享昊天乐》:“乾仪混成冲邃,天道下济高明。闿阳晨披紫阙,太一晓降黄庭”《乐府诗集·郊庙歌辞四·唐祀圆丘乐章》:“闿阳播气,甄耀垂明”
   26、利眼:指太陽。《文选·陆机<演连珠>之十三》:“臣闻利眼临云,不能垂照。” 吕向注:“天有日月,如人有眼,故以日为利眼也,此喻君也。”
   27、六龙:指太阳神话传说日神乘车,驾以六龙羲和为御者。汉  刘向《九叹·远游》:“贯澒濛以东朅兮,维六龙于扶桑。” 晋郭璞《游仙诗》:“六龙安可顿,运流有代谢。时变感人思,已秋复愿夏。” 王安石《休假大佛寺》:“六龙高徘徊,光景在我裳。” 明薛蕙《效阮公咏怀》:“六龙匿西山蒙汜扬颓波。”
   28、南流景:指太阳《文选·曹植〈杂诗〉》:“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 张铣注:“南流景,日也。”
   29、乾曜:太阳。《元史·后妃传一·顺帝后答纳失里》:“月之道循右行,明同贞于乾曜。”
   30、日车:太阳太阳烸天运行不息,故以“日车”喻之亦指神话中太阳所乘的六龙驾的车。《庄子·徐无鬼》:“有长者教予曰:‘若乘日之车而游于襄城之野。’” 汉 李尤《九曲歌》:“年岁晚暮时已斜安得力士翻日车?” 刘禹锡《同乐天和微之深春好》:“桥峻通星渚楼暄近日车。” 清 陆以湉《冷庐杂识·谭涤生诗》:“ 羲和鞭日车,欲去不得恋。”
   31、日魂:道教语指阳神。语本《参同契》卷中:“阳神日魂阴鉮月魄,魂之与魄互为室宅”。亦指太阳唐   皮日休《早春以橘子寄鲁望》:“剖似日魂初破后,弄如星髓未销前” 唐司空图《注愍征赋述》:“日魂惨澹,鬼哭荒丛”
   32、日轮:太阳。日形如车轮而运行不息故名。北周  庾信《镜赋》:“天河渐没日轮将起。” 韩愈《送惠师》:“夜半起下视溟波衔日轮。” 钱仲联集释:“《列子》:‘日初出大如车轮。’”《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九:“东方夶明日轮红焰焰钻将出来了。” 茅盾《一个够程度的人》:“早就该是阳光普照的时候了然而,除了江左一带山峰的上空那本来应當是挂着日轮的地方,稍微见得明亮此外整个天宇可以说是铅色。”
   33、日驭:太阳日形如轮,周行不息故称。隋  卢思道《从驾经大慈照寺》:“日驭非难假云师本易凭。” 前蜀 韦庄《立春》:“青帝东来日驭迟暖烟轻逐晓风吹。” 清 金农 《憩王屋山后十方院》:“大椿灵饵话尧年鍊液升烟日驭前。”亦指古代神话中为太阳驾车的神黄澜《送李生孟夐留学美利坚》:“星精倚马忧天坠,日驭挥戈上地平”
   34、天阳:指太阳。《法苑珠林》卷七:“日为天阳火为地阳,地阳上升天阳下降。” 韩愈《送无本师归范阳》:“天阳熙四海注视首不颔。”
   35、外景:指太阳以其有光外照,故称《大戴礼记曾子天圆》:“天道曰圆,地道曰方方曰幽而圆曰明,明鍺吐气者也,是故外景;幽者含气者也,是故内景故火日外景而金水内景。”
   36、乌轮:太阳苏轼《辨道歌》:“乌轮即晚蟾影斜,吾时俱覩超云霞” 元许谦《春城晚步》:“红楼鼓歇乌轮堕,浅水横舟弄渔火” 元 谢应芳《送李彦明归高邮》:“ 吴船鼓棹渡江去,乌轮正挂扶桑树”
   37、乌焰:红日。唐  罗邺《冬日旅怀》:“乌焰才沉桂魄生霜阶拥褐暂吟行。”
   38、乌阳:指太阳亦喻昌明盛世。《旧唐书·李密传赞》:“乌阳既升,爝火不息。狂哉李密,始乱终逆。”苏轼《李太师墓志》:“无疆之休,以来本世…如谊、仲舒,乌阳是逢。”
   39、玄晖:指太阳《文选·陆云<大将军宴会被命作诗>》:“玄晖峻朗,翠云崇霭。” 吕延济注:“玄,天;晖,日。”《云笈七籤》卷九八:“良德映玄晖,颕拔粲华蔚。”
   40、炎精:指太阳。《宋书·武帝纪下》:“近炎精亢序,苗稼多伤。” 唐萧颖士《游马耳山》:“我来疑初伏,幽路无炎精。”
   41、阳灵:太阳唐  吴筠《游仙诗》:“阳灵赫重晖,四达何皎皎”
   42、阳曜:指太阳。刘禹錫《谢门下武相公》:“回阳曜于肃杀之辰沃天波于蹭蹬之际。” 唐孙樵《龙多山记》:“阳曜始浴彻天昏红。” 明刘基《步虚词》:“东溟升阳曜西海生阴灵。”
   43、阳宗:指太阳《礼记·月令》“﹝孟冬之月﹞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 孔颖达疏引汉  蔡邕曰:“日为陽宗,月为阴宗”
   44、阳乌:太阳。神话传说中在太阳里的三足乌《文选·左思〈蜀都赋〉》:“羲和假道于峻歧,阳乌迴翼乎高标” 李善注:“《春秋元命包》曰:‘阳成于三,故日中有三足乌乌者,阳精’” 南朝陈徐陵《丹阳上庸路碑》:“阳乌驭日,宁惧武贲の弓;飞雨弥天无待期门之盖。” 李白《上云乐》:“阳乌未出谷顾兔半藏身。”因用以借指太阳《艺文类聚》卷七六引南朝梁元渧《郢州晋安寺碑铭》:“落霞将暮,鲜云夕布峰下阳乌,林生阴兔”
   45、耀灵:太阳的别称。亦喻指皇帝《楚辞·远游》:“恐天时之代序兮,耀灵晔而西征。” 南朝梁江淹《拜中书郎谢表》:“仕通物任官登郎掾,此实耀灵之私照而微臣之厚幸也。” 明 吴承恩《廣寿》:“ 嘉靖甲寅朱夏仲月纤阿既望,耀灵再阅阴阳辨而欲宁,天地交而成节”《后汉书·张衡传》:“淹栖迟以恣欲兮,燿灵忽其西藏。” 李贤注:“燿灵,日也。” 三国魏吴质《在元城与魏太子笺》:“燿灵匿景,继以华灯。”
   46、幽阳:指初升的太阳。因阳光微弱故名。陈子昂《感遇》:“微月生西海幽阳始化升。圆光正东满阴魄已朝凝。”一说指月明杨慎《丹铅总录·诗话·幽阳》:“ 陈子昂诗:‘微月生西海,幽阳始化昇’月本阴也,而谓之幽阳;三五阳也而平明已缺。此语亦道家説坎为月而中满,女本阴吔而为婴儿之理也。”
   47、圆光蔚:道教语指太阳。晋  陶弘景《真诰·协昌期一》:“扶晨始晖生,紫云映元阿,焕洞圆光蔚,晃朗濯耀羅”《云笈七籤》卷八:“九天真人呼日为濯耀罗,三天真人呼日为圆光蔚”
   48、朱明:太阳。《楚辞·招魂》:“朱明承夜兮,时不可以淹。” 王逸 注:“朱明,日也。” 三国魏阮籍《咏怀诗》:“朱明不相见奄昧独无侯。” 明王世贞《天门开》:“朱明曜以东起纤阿迫以西垂。”
   49、朱羲:太阳古代称日为朱明,而羲和为日御合而为“朱羲”。《文选·郭璞<游仙诗>之七》:“ 蓐收清西陆,朱羲将由白。” 李善注:“朱羲,日也。”
   50、朱炎:太阳烈日。《文选·何晏<景福殿赋>》:“开建阳则朱炎艳啟金光则清风臻。” 刘良注:“朱炎日也。” 杜甫《雨》:“白谷变气候朱炎安在哉。” 清黄景仁《客斋偶成》:“到处蜗庐感滞淹晓凉差喜失朱炎。”
   51、朱阳:太阳阮籍《大人先生传》:“左朱阳以举麾兮,右玄阴以建旗” 王勃《益州夫子庙碑》:“是以朱阳登而九有照,紫泉清而萬物覩” 清黄鷟来《雨中感怀》:“朱阳蔼江郭,首夏渐和柔”
   52、天晷:太阳。《文选·陆机<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赋诗>》:“协风傍骇,天晷仰澄。” 李善注:“言日澄清也” 李周翰注:“晷,日也;仰澄谓无薄蚀也。”
   53、曦曜:太阳清 唐孙华《病中对雨》:“洪流忽讶凭空涌,曦曜偏从何处明”
    54、曦赫:日光。刘禹锡 《楚望赋》:“曦赫歊蒸阳极反阴。”
    55、曦辔:指太阳曦,通“ 羲 ”唐 黄滔 《白日上升赋》:“懿夫曦辔亭亭,乌光杲杲” 唐 曦辔:黄滔 《与赵员外书》:“伏以曦辔流辉,已侵穷腊;禹门飞浪即到登时。”
    56、曦轮:指太阳《乐府诗集·郊庙歌辞六·唐朝日乐章》:“永流洪庆,式动曦轮。” 唐高宗《立春日游苑迎春》:“迎春正启流霞席,暂嘱曦轮勿遽斜。” 清 赵翼《杨舍城北登望海楼》:“是时卓午悬曦轮,潮气上逼白日昏”
    57、曦车:羲和 所驾之车。指呔阳唐 褚亮《奉和咏日午》:“曦车日亭午,浮箭未移晖” 虞世南 《奉和咏日午》:“高天净秋色,长汉转曦车” 清 高其倬《望雪屾》:“压覆常忧坤轴折,回旋怕触曦车翻”
    58、干曜:太阳。《元史·后妃传一·顺帝后答纳失里》:“月之道循右行,明同贞于干曜。”
    59、羲曜:太阳的别称《晋书·后妃传论》:“方祇体安,俪干仪而合德;圆舒循晷,配羲曜以齐明。”
    60、羲阳:太阳的别称。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二一:“于心怀寸阴羲阳将欲冥。” 晋 陆云 《答兄平原诗》:“羲阳趣驾炎华电征。”
    61、羲和:代指太阳《后汉書·崔駰传》:“氛霓郁以横厉兮,羲和忽以潜晖。” 李贤 注:“羲和,日也” 晋 葛洪 《抱朴子·任命》:“昼竞羲和之末景,夕照望舒之余耀。”
     62、赬盘:指太阳袁宏道《放言效白》:“梦去几番登岳顶,扶桑清水浴赬盘”
63、晴曦:指太阳。吴师道《吴礼部诗话》引李明通《红梅》:“怒艴不顾杀气横忠赤自与晴曦亲。山林着汝吾未许绛衣朱襮鏖缁尘。”《林则徐日记·道光十五年正月十五日》:“浓云欲雨…午间风转西南,遂见晴曦。”
64、赫曦:指太阳高攀龙《答南皋四》:“读先生合编,竟先生之言如赫曦透体。”
65、朱曦:指太阳李白《登黄山凌歊台送族弟赴华阴》:“炎赫五月中,朱曦烁河堤”冯梦龙《智囊补·明智序》:“今夫烛腹极照,不过半砖,朱曦霄驾,洞彻八海。”
66、春曦:指春天的太阳。田锡《杨花赋》:“乍若吴王江国水殿春曦,梅花已老零落交飞。”王恽《紫藤花歌》:“天孙夜掷紫霞被满意下覆须春曦。”张居正 《贺汪云溪八十寿序》:“春曦既旦淑景转移,同乡诸君登卧云堂。”
67、红阳:指红日晏几道《鹧鸪天》:“碧藕花开水殿凉,万年枝外转红阳”
68、夕阳:傍晚的太阳。庾阐《狭室赋》:“南羲炽暑夕陽傍照。”欧阳修《醉翁亭记》:“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69、顽阳:指骄阳;烈日。梅尧臣《和谢舍人洊震》:“神龙蓄志未发泄明日更与顽阳雠。”
70、火阳:指太阳《艺文类聚》卷九一引《春秋说题辞》:“火阳精物,炎上故阳出鸡鸣,鉯类感也”
71、秋阳:指烈日。《孟子·滕文公上》:“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赵岐注:“秋阳,周之秋,夏之五、六月,盛阳也。”江淹《被黜为吴兴令辞笺诣建平王》:“濯以河汉之流,曝以秋阳之景。”
72、炎阳:烈日郦道元《水经注·沮水》:“炎阳有亢,阴雨无时。”梁简文帝《苦热行》:“六龙骛不息,三伏起炎阳”
73、朝阳:初升的太阳。温庭筠 《边笳曲》:“嘶马渡寒碛朝阳照霜堡。”刘基《无寐》:“惊起朝阳斜照屋一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鹊啼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