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并评价皮亚杰 道德和柯尔伯格道德理论的异同

文件正在审核中,请耐心等待审核
用户应遵守著作权法,尊重著作权人合法权益,不违法上传、存储并分享他人作品。举报邮箱:
京网文[0号 京ICP证100780号百度贴吧提示信息很抱歉,该吧被合并您所访问的贴子无法显示。系统将在秒后,自动跳转到严正声明:凡符合法律规定的投诉请求,百度将依法予以处理,且不收取任何费用。请采取正常投诉途径投诉,切勿相信不法分子收费删贴的欺诈行为。导读:只有这三种心理成分都得到相应的发展时,它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心理学、教育学研究个体品德,1)家庭环境教育的影响:家庭的气氛、父母的表率作用、父母的态度和教养方式,第十一章学校群体心理,在活动和交往过程中结成的(心理关系),理想的教育环境应该协调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指的是由于社会心理规律的作用,②满足成员心理需【错误】根据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前习俗道德水平包括服从与惩罚取向阶段和相对功利取向阶段,而后习俗道德水平包括社会契约取向阶段和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3.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进入了以自律为主要形式、应用道德信念来调节道德行为的成熟时期,表现在能自觉地应用一定的道德观点、信念来调节行动,并初步发展人生观和世界观。 【正确】 4.良好品德的培养关键是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学生只要掌握了道德知识,就可以形成良好的品德。 【错误】道德认识包括三个主要的环节:道德知识的掌握,道德信念的确立,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道德知识的掌握是发展道德认识的必要前提,而品德的培养主要表现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方面,只有这三种心理成分都得到相应的发展时,品德才能形成得比较完好。 因此掌握道德知识是形成良好品德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简答 1.简述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它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道德是指由社会舆论力量和个人内在信念系统支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人们按照社会道德行为规范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言行,并以此要求和评价他人的言行。 (一)品德与道德的区别表现在: 1) 品德与道德所属的范畴不同: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 2) 品德与道德所反映的内容不同:道德反映的内容比品德反映的内容广阔得多。 3) 品德与道德产生的需要不同:道德的产生是社会需要,品德的产生是个体需要。 (二)品德与道德的联系表现在: 1) 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 2) 社会道德风气影响着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3) 个体的品德对社会道德有一定的反作用。 总之,品德和道德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心理学、教育学研究个体品德,伦理学、社会学研究社会道德。 2.简述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他律道德:在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 自律道德:在10岁以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多半能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 具体划分为四个阶段: ① 自我中心阶段(2-5岁) ② 权威阶段(5-8岁) ③ 可逆性阶段(8-10岁) ④ 公正阶段(10-12岁)
柯尔伯格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三水平六阶段”: (1)前习俗道德水平(9岁以下)
服从与惩罚取向阶段
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2)习俗道德水平(10-20岁) 16
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3)后习俗道德水平(20岁以上)
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3.简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通过大量研究证明:对新的社会行为的学习更有效的方式是观察学习。观察学习是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产生的学习。即“通过观察榜样示范而进行的学习”,也称为社会学习。 社会学习理论将观察学习过程分为四个主要的组成部分: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4.简述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征。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征是: (1)道德认知表现出现从具体逐渐过渡到抽象,从片面逐渐过渡到全面 (2)道德行为表现出从依附逐渐过渡到自觉,从模仿逐渐过渡到习惯 (3)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协调性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征是: (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 a. 发展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b. 自我意识增强 c. 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d. 品的结构更为完善 (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5.简述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方面。 (1)外部因素 1) 家庭环境教育的影响:家庭的气氛、父母的表率作用、父母的态度和教养方式。 2) 学校环境教养的影响:校风和班风、教师教书育人的方式、方法及自身的楷模作用、学校的德育课程和各科教学 3) 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主流和非主流价值观念、社会风气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电视节目、广告、网络等大众媒体、公众人物在言语行为中表现的道德价值取向 4) 同伴群体: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发展。 (2)内部因素 1) 认知失调 2) 态度定势 3) 道德认知
论述 1.联系实际,举例说明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1)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 ① 促进学生对道德概念的掌握 ② 引导学生把道德知识转变为道德信念 17
③ 发展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 (2)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 ① 知情结合,激起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 ② 以美育情,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内容 ③ 真情感化,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 (3)注重学生的道德行为训练 ① 使学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产生自愿练习的愿望 ② 创设重复良好行为的情境,避免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 ③ 提供道德行为练习与实践的榜样,让学生进行模仿 ④ 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进行反思和评价 ⑤ 注意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 2.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1)道德行为的过程 道德行为的过程包括3个基本环节:确定目的和形成动机、实际的行动、行动后的效果和评价。 (2)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 (3)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 道德行为习惯是指稳定的、经常的在一定情境下自然而然出现的道德行为方式。 使学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产生自愿练习的愿望 创设重复良好行为的情境,避免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 提供道德行为练习与实践的榜样,让学生进行模仿 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进行反思和评价 注意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
学校群体心理
选择填空 1. 群体规范通过从众使学生保持认知、情操和行为上的一致,并为学生的行为画定了(方向和范围)。 2. 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是学校里主要的(人际关系)。 3. 人的年龄也会造成沟通障碍,所谓“代沟”是指(地位障碍)。 4.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是人际吸引中的(相似吸引)。 5. 人际沟通是指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也就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交流各种观念、思想和情感的过程。 6.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一定的群体背景中,在活动和交往过程中结成的(心理关系),即心理距离。 7. 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 8. 信息沟通过程的基本要素有(信息源)、(接受者)、信息和(通道)。
辨析 1.学校非正式群体对于实现正式群体的目标只有消极的作用。 【错误】非正式群体对于实现正式群体的目标可能有积极的作用,也可能有消极的作用。比18
如非正式群体的类型中,积极型和中性型对于实现正式群体的目标没有消极作用。 2.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竞争总是比合作更有效。 【错误】合作、竞争、独立这三种不同的目标结构均能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环境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中,合作目标机构所创设的环境对于学生的同伴关系和学习动机能够产生更为积极的影响。 竞争与合作是对立统一的,理想的教育环境应该协调合作与竞争的关系,使两者相辅相成。
简答 1.简述群体规范的功能和意义。 群体规范是群体中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思想和行为的标准。 (一)群体规范的功能 ① 维系群体的功能 ② 评价标准的功能 ③ 行为导向的功能 ④ 惰性功能 (二)学校群体规范的意义与作用 群体规范会形成群体压力,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 群体规范通过从众使学生保持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一致,并为学生的行为规定了方向和范围,成为引导学生行为的指南。 2.简述印象形成的效应。 印象形成的效应,指的是由于社会心理规律的作用,人们在形成印象的过程中,对人这种社会刺激的一些特殊反应效果。 主要包括: 1) 首因效应:是指人们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他人作判断。 2) 近因效应:是指最后得到的信息对他人的印象形成起较强作用的现象。 3) 晕轮效应:是指他人的某种品质或特征非常突出,给人以清晰鲜明的印象,以致掩盖了了对他的其他品质和特征的判断。 4) 刻板印象:是指对一群人的动机或特征加以概括,然后把同一特征归属于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而不管群体成员的实际差异。 5) 投射效应:是指一个人由于自己的需要和情绪倾向,而将自己的特征投射到别人身上的现象。 3.影响人际吸引与排斥的因素有哪些? 1) 外貌:容貌、体态、服饰、举止、风度、行为等因素在决定是否对他人产生吸引力上有很大作用。 2) 能力:与被人喜欢的程度,只在一定限度内成正比关系,超出了这个限度,能力就对交往对象构成了压力。 3) 相似:人们喜欢那些和自己相似的人。 4) 互补:性格、需要的互补也可能产生吸引。 5) 邻近:指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和交往频率,影响着他们的关系。 6) 性格特征:在所有的人际吸引中,人的性格特征是一种最为可靠、稳定、长久起作用的因素。 4.简述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① 自发性 ② 满足成员心理需要 19
③ 凝聚力强 ④ 群体内有不成文的行为规范 ⑤ 信息传递快,反应灵敏 ⑥ 自然形成的首领受到成员的拥护 5.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有哪些? 1) 成员对群体目标的认同:成员对群体目标的认同感越高,群体的凝聚力就越强。 2) 群体的领导方式:民主式比专制式和放任式更有利于提高群体凝聚力。 3) 群体内部目标结构和奖励方式:合作比竞争更有利于增强群体凝聚力。 4) 外部影响:群体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增强群体凝聚力。 6.人际沟通的障碍有哪些? ① 地位障碍 ② 组织结构障碍 ③ 文化障碍 ④ 语言障碍 ⑤ 个性障碍 ⑥ 社会心理障碍 7.简述师生有效沟通的心理学原则。 (1)真诚 (2)尊重与接纳 只有对对方尊重和接纳,才会发生有效的沟通;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接纳不是对学生无理性的溺爱和迁就。 (3)同理心。 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理解对方;了解导致这种情形的因素;让对方了解自己对其设身处地的理解。
学生与教师心理健康
选择填空 1. 下面哪一条不是心理健康的目标(智力超常)。 2. 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这种行为改变方法是(行为塑造法)。 3. 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是(抑郁症)。 4. 艾里斯的ABC理论中“B”指的是(个体对A的信念、观点)。 5. 一个学生曾因车祸对汽车产生了恐惧心理,不敢坐汽车。我们可以一次次地让他看有关汽车的图片;与他谈论汽车;让他远远地看马路上的汽车;让他摸汽车;最后让他坐汽车等,逐步消除他对汽车的惧怕反应。这样一种行为改变的方法,属于(系统脱敏法)。 6.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 7. 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有两方面,一是(学会调适),二是(寻求发展)。 8. 认为人的情绪是由他的思想决定的,这种心理辅导方法是(理性情绪辅导法)。 9. 团体辅导的基本技术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团体领导技巧,二是(团体互动技巧)。
简答 1.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20
包含总结汇报、IT计算机、计划方案、党团工作、人文社科、工作范文、专业文献、旅游景点以及教育心理学第三版课后题答案(整理修订版)等内容。本文共5页
相关内容搜索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简述并评价皮亚杰和柯尔伯格道德理论的异同
离殇必死146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1.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1)品德的发展与儿童认知的发展阶段是一致的,认知的发展决定着道德发展的阶段(2)总体趋势:他律到自律(3)四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2 岁~5 岁)?权威阶段(6 岁~8 岁)?可逆性阶段(8 岁~10 岁)?公正阶段(11 岁~12 岁)皮亚杰认为,品德发展的阶段不是绝对孤立的,而是连续发展的.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品德发展具有固定顺序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儿童和青少年逐渐由一个阶段进入另一个阶段,要达到任何阶段都需要通过前面几个阶段,而且后续阶段高于前面阶段.在道德判断的发展方面鉴别出了六个阶段.他将这些阶段划分为三种道德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19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