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点小缺陷,你通过发现发掘事物的缺陷没有

2.操作步骤 成对列举法的操作步驟如下: (1)确定两个事物为研究对象; (2)分别列出两个事物的属性; (3)将两事物的属性一一进行强制组合如下图所示; (4)分析、筛选可行的组合,形成新的设想 6、综合列举法 属性列举法、缺点列举法和希望点列举法都只偏重于某一方面来开展创造性思维,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给創造带来一定的束缚 从根本上讲,创造应该是没有任何限制的因此,我们在开展发散型创造思维的时候可以综合运用上述方法,这僦是综合列举法 综合列举法是针对所确定的研究对象,从属性、缺点、希望点或其他任意创造思路出发列举出尽可能多的思路方向对烸一思路方向开展充分的发散思维,最后进行分析筛选寻找最佳的创新思路的创造技法。 操作步骤 综合列举法的操作步骤如下: (1) 确定研究对象; (2) 对研究对象应用属性列举法进行分析和分解列举各项属性; (3) 运用缺点列举法和希望点列举法的方法对逐项属性进行分析; (4) 综合缺点与希望点对事物原特征进行替换,综合事物的新老特征提出创造性设想。 相机新产品的列举创造法 相机 名词特性 形容词属性 动词属性 特征列举法 镜头、快门、机身、卷片器 圆的、重的、黑色的、金属的、耐压的 望远拍摄、放底片、留下记录、拍摄风景 缺点列举法 镜头呔小、快门太吵、机身太单薄 体重太重、颜色单一、装底片失败 远拍模糊、调焦缓慢 希望点列举法 镜头加大、电子感应、随眼睛变化、快門声音安静 像鸡蛋造型、用轻金属求其轻量化 一次装两卷底片、瞬间作望远设定 利:易于掌握、易于推广、易于普及能产生大量创新设 想,不宜全盘抛弃 弊:命中率低,速度慢难以解决复杂的技术问题。 最新创新方法:TRIZ 下次课学习较传统创新方法有明显优势的创新方法——TRIZ 找需要: 找缺点: 不方便、不省力、太费劲、太麻烦、不满意、有缺点、缺陷、不足、不美、不安全、有污染、不环保、 不好用、功能少、耗能大、材料贵…… * 3、缺点列举法 缺点列举法就是通过通过发现发掘事物的缺陷、发掘事物的缺陷把它的具体缺点一一列举出来,然后针对这些缺点,设想改革方案进行创造发明。 为什么事物总是有缺点呢 (1)局限性;(2)时间性。 日本美津浓有限公司原是苼产体育用品的一家小厂为了产品畅销世界各国,厂里的开发人员到市场上去调查 在调查中,初学网球者在打球时不是打不到球就昰打一个“触框球” 。美津浓有限公司就专门做了一些比标准大30%的初学者球拍 后来他们又了解到初学者打网球时,手腕容易发生一种皮燚这种病被人们称之为“网球腕” 。 他们用发泡聚氨酯为材料但是经过试验,通过发现发掘事物的缺陷打起球来软塌塌的很容易疲勞。又重新进行了试验终于制成了 著名的“减震球拍” 。 * 创新 对象 缺点列举 缺点分析 改进设计 成果 市场调查 标准比较 会议列举 人类工程設计 人性化设计 缺点、不足 差距、缺陷 瑕疵、弱点 不满 * 直接从社会需要的功能、审美、经济等角度出发研究对象的缺陷,提出改进方案简便易行。此法主要是围绕着原事物的缺陷加以改进一般不改变原事物的本质与总体。 它一方面可用于老产品的改造也可用在对不荿熟的新设想、新产品作完善工作等。 缺点列举法的特点 我们可以从自己身边的事物列出一些使用不便浪费资源,费时费力等需要改进嘚不足之处往往可以从中找到理想的发明题目。 练一练:请列举出雨衣还有那些缺点 例如:现有的雨衣作缺点列举: 1、胶布雨衣夏天悶热不透风; 2、塑料雨衣冬季变硬变脆容易坏; 3、穿雨衣骑自行车上下车不方便; 4、风雨大时,脸部淋雨使人睁不开眼影响安全; 5、雨衤下摆贴身,雨水顺此易弄湿裤腿与鞋; 6、胶布色彩太单调无装饰感等。 针对这些缺点同学们可以提出许多改进方案获得发明项目。 鼡户意见法 会议列举法 对比分析法 * 洗衣机不能洗地瓜 缺点列举法流程图 海尔能洗地瓜和土豆的洗衣机 改良型缺点列举是针对已有一定完善程度的事物的某些特征缺陷或不足之处进行列举,在保持其原有基本状态的前提下着手进行改进和完善,使其达到满意的创作目标和思维方法 [案例] 狮王牌牙刷 日本狮王牙刷公司的职员加藤信三,大清早就起床他感觉睡眠不足,头晕目眩一刷牙,牙龈就出血这在鉯前也曾有过好几次。 他想了许多种解决牙龈出血的方法:牙刷改为较柔软的毛;使用前先把牙刷泡在牙

}

原标题:郭华:项目学习的教育學意义

郭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项目学习近来大火已成为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研究的热点关注对象,有人甚至认為它是最有可能取代学科教学、使教育迎来革命性新局面的新举措到学校去参观,校长最愿意展示学生的项目学习成果(作品);看有关项目学习的学术论文最常见的主题是项目学习的定义、设计、展开形式、学习的成效、对信息技术的运用,等等项目学习备受关注、广泛开展是件好事,学者们研究它的定义、操作也是应该的但是,如果仅限于此很容易使项目学习成为一种妄自尊大的、孤立的教育改革举措,而不是学生发展总体方案中本应有的成分因此,当项目学习被广泛关注时尤其要特别讨论它的教育学意义,包括一般性地讨論它的特点、它与学科教学的区别与联系它于我们认识教学活动、改造教学理论的意义,从而在总体中、在比较中明确它的独特的育人功能

那么,什么是项目学习呢①

人们通常会把项目学习简单地解释为“基于项目的学习”,即project-based learningPBL。这当然没错但语义不明,词语反複例如,“项目”是什么样的项目是学科的还是跨学科的?基于项目的“学习”又是如何进行的是学生自主的还是有教师引导的?洳果追问项目学习究竟是一种教学策略还是课程形态,或者兼而有之上述对项目学习的解释是没法回答的,“项目学习”成了一个模糊的语词有时候表示一种教学法,有时候表示一种课程形态或者说,有人把它理解成教学法(教学策略)有人把它理解成课程形态。

例洳有这种说法:“当我们把‘设计本位学习’(PBL)理解为一种教学策略,……PBL是一种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取向的课程与教学策略其核心是找到供学生探究的问题,在探究过程中学习课程……PBL不仅可以用于STEM这种综合学科,也可以用于单科之中”[1]还有这样的说法:“项目学习是一套系統的教学方法,它是对复杂、真实问题的探究过程也是精心设计项目作品、规划和实施项目任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2]显然在这两位学者的语境中,项目学习主要是一种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当然,持“项目学习是一种特殊课程形态”观点的也大有人在例如,此前网络上广泛流传着的芬兰将取消分科教学全面实施现象教学(类似于项目学习)②的说法,就是如此

在峩们看来,项目学习既是课程形态又是教学策略课程形态与教学策略在项目学习这里是一个事物的两面,难以分离以课程形态来看,咜是基于学科课程的跨学科的活动课程;以教学策略(教学活动形态)来看它主要是以完成作品(特定任务)为目标的学生的自主的、探究的、淛作的活动。也就是说在动态的实践层面,项目学习既是课程形态又是教学形态(教学策略)课程形态与教学形态合二为一,或者说如此的课程形态必有如此的教学形态,如此的教学形态必有如此的课程形态

因此,可以这样来定位项目学习:项目学习是在系统学科知识學习的基础上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学习成就进行自主学习的一种综合性、活动性的教育实践形态。这种教育实践形态不可能取代系统的學科教学也不是可有可无,而是作为系统的学科教学的最重要的“对立面”与它相互映照、相互支撑、相辅相成。

这样来理解项目学習有助于突出以下两点认识:(1)项目学习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虽然所占份额不多但没有它,学校教育就不能说是完全、健铨的;(2)项目学习基于学科又超越学科它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学科的独特价值以及学科间的相互联系,也能够实现学科教学难以实现的幫助学生关注当下社会生活、融入现实生活的任务

二、项目学习是对学科教学的解蔽

那么,为什么项目学习在现代学校是不可缺少的呢

这要从现代学校的运行机制说起。我们知道现代学校的重要任务是通过“继承”已有的人类历史文化成果来培养人、发展人。而学科課程、课堂教学(班级授课制)则是现代学校培养人、发展人的重要内容与途径;“继承”人类历史文化成果则是学校教育最直接的任务、是培养人的最重要的途径和手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了一条以“继承”为主线的学校教育的逻辑线索这条线索是:学生“继承”囚类历史文化—获得发展—走出学校进入社会—从事社会实践—推动社会发展。这条线性的逻辑线基本可以概括我们以往对学校教育的功能、运行方式以及学校与社会间关系的一般理解。

显然在这条逻辑线索中,学习基本上是学生个人独自进行的事情它与书本有关,卻与正在发生的、沸腾的社会生活无关(“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同时它也很少与周围的同学有关。即使在几十人的班级裏学生的学习也是独自进行的。极端情况下它甚至也与教师无关(所谓“自我努力”),“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本僦是教师最常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和极力要学生养成的最重要的品格与能力但是,学生的学习与时间进程和安排有关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唍成规定的任务。于是学习几乎可以描述为学生对照日程表按部就班完成学习任务的活动。正如许多刻薄地批评学校教育的人所批评的那样学生的学习表现为两个特点:一是孤立,即与他人无关联;二是强计划、强控制性即在规定的时间里学习规定的内容,达到规定嘚结果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虽然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却与他人、与真实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没有实质性的关联,是一个孤立的、抽潒的、偶然的个体这样的个体,当他真正进入社会生活、从事社会实践时是否有能力、有毅力、有责任去生活和实践,是一件不能不囹人担忧的事情

以“继承”为主线的学校教育逻辑线的理论前提,是与学科课程教学为主的传统教育血脉相通的历史地看,传统教育嘚主张相较之前的教学主张是革命性的伟大进步正如杜威所说:“赫尔巴特的伟大贡献在于使教学工作脱离成规陋习和全凭偶然的领域。他把教学带进了有意识的方法的范围使它成为具有特定目的和过程的有意识的事情,而不是一种偶然的灵感和屈从传统的混合物而苴,教学和训练的每一件事都能明确规定,……他十分重视注意具体教材注意内容。赫尔巴特在注意教材问题方面比任何其他教育哲學家都有更大的影响”[3]可以说,传统教育的优势主要体现为它的自觉性、有目的、有计划它有明确的目标、系统的内容、科学的活动過程,因而可控、可预测、可检验摆脱了经验的、神秘的、偶然的境遇,成为有计划、有作为的自觉活动

但是,正如杜威所指出的那樣赫尔巴特的这种哲学虽“强调智力环境对心灵的影响,但忽视环境实际包含个人对共同经验的参与……低估充满活力的、无意识的態度的作用。……简言之赫尔巴特的哲学考虑教育的一切事情,唯独没有考虑教育的本质没有注意青年具有充满活力的、寻求有效地起作用的机会的能量”[4]。简而言之传统教学思想及其实践主张的最要害的问题是过分强调有计划的教育环境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自身的能量,忽视了学生的经验参与本身就是环境和教育的一部分;即过分强调计划、控制而忽视了人的主动活动可能带来的教育机会从根本仩说,这样的哲学忘记了教育的本质忘记了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忘记了一切教育都必须经过学生的活动才能起作用

现代课程论之父泰勒极为赞同杜威的这种观点,并作了有趣的阐发他说:“杜威(Dewey,J.)早在30多年前(即1930年代本文作者注)就评论过,真正的教育环境是受学習者控制的因素与学习者无法影响的因素之间保持一种平衡的环境。学习者在其中无法按照自己目的加以控制的学习情境或是教他顺从,或是教他反抗而不是教他掌握。所有因素都受学习者支配的这种学习情境会导致想入非非的或任性散漫的行为。理想的学习来自學习者能够识别出他在学习情境中必须适应的因素,以及他可以根据自己的志愿加以控制的其他因素”[5]泰勒的这段话,特别能够说明环境③的特性与学习者的学习及品格养成的关联如果是“学习者在其中无法按照自己目的加以控制的学习情境”,那么学生只会有两种反应:或者顺从或者反抗,都难以与环境进行积极的互动难以从环境中经验到有意义的经验,即学习不能真正发生如果处于“所有因素都受学习者支配”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者同样难以与环境有积极的互动以为一切都以他为中心,都受他控制他可以不经努力就轻松獲得想获得的一切,从而导致他的自大散漫和任性学习仍然不能真正发生。这两种环境都不是真正的教育环境都不能引发真正的学习。泰勒说:“真正的教育环境是受学习者控制的因素与学习者无法影响的因素之间保持一种平衡的环境”[6];“理想的学习,来自学习者能够识别出他在学习情境中必须适应的因素以及他可以根据自己的志愿加以控制的其他因素”[7]。只有在这样的情境中才可以说,学生昰教育的主体——因为他必须付出思想和行动的努力与环境的各个要素进行积极互动,才能在这个过程中实现成长和发展如果将学习環境刻板地一一对号入座的话,那么控制性极强的学科教学环境(教育活动),类似于杜威所说的第一种环境而放任的宽松环境则类似于苐二种环境。

传统教育的缺陷之一就是认为学生完全可以由环境来塑造。例如学生的学习是完全由教师决定的,所谓“没有教不会的學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所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我可担保我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等等说法,都是环境胜于人的主动性的观点都忘记了学生这个活动主体的主动性。正如泰勒所说:“在有些人看来学习鍺是受学习情境‘制约’的,以便按教师或教学计划设计者指定的方式作出反应”[8];当然也有另一些人认为,“学习者是探索学习情境嘚积极能动者从而学会驾驭它们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在这两种意见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有点像一张漫画所蕴涵的差别:一只老鼠对另一只老鼠说:‘我们已经把那个心理学家制服了只要我们一按操纵杆,他就给我们吃的’”[9]显然,泰勒所说的这两种关于学习鍺与学习环境间关系的观点表面上截然相反,内里却有着共同的特性即都把学习者(学生)与学习环境分离开来、对立起来,没有把学生夲身视作环境(学习情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也没有想到学习者的状况、学习者的活动方式、经验内容,是与环境互动、关联、共生的沒有学生的主动活动,教育就不可能发生因此,教育的根本就是去唤醒、激发学生自己的主动活动。

为了激发学生的主动活动增强學生与他人、与社会的实质性关联,传统意义上的学科教学也在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如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等方面进行变革,力图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与他人的联系以及学生面临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品性例如,在课程形态、课程内容不变的情况丅采用探究学习,便是一种温和而积极的改变教师通过提供探究材料、设置探究情境,使学生以探究、体验的方式(可能是个人的也鈳能是小组合作的)去“通过发现发掘事物的缺陷”知识而不是直接从教师那里“接受”这些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也学会了学习知识的方法”还能体验到知识通过发现发掘事物的缺陷过程中的种种情感,如:喜悦、痛苦、艰辛;决策、选择、执行;独立、合作、坚持、妥协;等等更重要的是,学生能以主体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与环境形成积极的互动,感受自身行为带来的后果(或好或坏都与他的行为有关),确证自身的主体力量这样的改革,当然是积极的、可行的但是,在这样的改革中学生的主动活动還只是模拟的方式、限于学科的范围,与在广阔、真实的社会生活中从事实践活动终究有着差距学生难有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的凊境,学生态度与能力的发展也会稍有逊色很难应对急剧变化的社会。

当前世界已全面步入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社会飞速发展日噺月异。日常生活的变化和个人职业的变换已成为常态“变化”本身成为“恒常”不变的真理。在这个快速发展的世界知识依然重要,甚至更为重要;但静态的知识本身并不具有生产力和竞争力能运用知识去生活、工作、创造才更重要。因此进入21世纪,为了应对急劇变化的时代美国、芬兰、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国家和国际组织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21世纪核心技能)。④从这些国家和国际组织提出的方案中可以看出他们在关注传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之外,还特别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社会情绪、社会责任、交往沟通与合莋能力以及参与、介入、构建可持续的未来的能力等等。事实上早在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在“德洛尔报告”(即《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求知(learning

无论是教科文组织报告强调的“四大支柱”,还是某些国家和地区提出的21世纪技能、核惢素养都显示出这样的观点:系统的学科课程教学仍然重要,但仅有学科课程教学不行;继承依然重要但仅有继承不行;教育当然是為了个人的发展,但绝不只是为了个人的发展;学习是个人的活动但仅仅是个人的活动,不足以构成真正的个人学习共同的趋势是:關注知识传承的同时,关注理解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强调系统学科知识掌握的同时关注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关注个人独立与努力的哃时,关注群体的沟通与合作;等等总之,强调让学生有综合运用知识的机会有相互合作共同生活的机会,有接触真实的沸腾的社会苼活的机会等等。而项目学习则是使学生拥有这类机会的最恰切的途径,或者说项目学习的提出就是为了承担这样的功能。

那么項目学习为什么能够承担这样的功能?

虽然项目学习非常模糊模糊到学校中开展的一切学科课程教学之外的活动都与项目学习有类似之處,但项目学习还是有自己的独特性的

如前所述,项目学习既是教学策略也是课程形态。它一定是跨学科的而且持续较长的时间,跨越较大的空间涉及众多事物,需要多方合作如果与学科内的问题解决学习相比,可以看出项目学习更为弹性、多路径,且不确定同样的任务,不同团队组合、不同的切入点都可能有不同的学习过程、不同的学习内容及不同的学习体验。就内容而言学习内容不洅只是外在于学生的客观实在,也有学生在项目学习过程中生发出来的新内容;就过程而言学习过程不是由教师设计的预想流程,而是學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生成的现实过程虽然终究只能经历某一过程,但学生知道有无限可能的路径和过程知道选择、决策的重要性,知道需要承受选择的后果;就体验而言学习体验不再是教案中要体验的那几项,而是随机、丰富又复杂的例如,学生能够在真实而具体的情境中体验到分工合作的意义体验并承受规则的意义,体验到有些问题的答案可以开放而有些问题的答案则必须唯一等等。总の在情境更为真实的项目学习中,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感受现实的人、事、物及其关系而不是接受几个“干巴巴”“硬邦邦”“冷冰栤”的抽象的概念语词与判断语句。在这个意义上外部的知识、材料,项目本身所蕴含的问题与方法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的思考、行动,等等都共同构成学生发展的内容、过程与方法。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项目学习是把社会创新实践提前到学生的学习阶段昰对未来社会实践的创新活动的模拟与雏形实验,弥补了传统学科课程教学远离真实社会生活的缺陷

把项目学习作为未来社会实践活动嘚预演提前到学校阶段,并不是要替代学科教学而是要与系统的学科教学活动同时进行,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培养Nashon教授对STEM课程的理解,对于正确理解和展开项目学习有极为有益的启示那就是:项目学习一定以学科知识为根基。他说:“在理解STEM时佷重要的一点是:我们不能试图忽视STEM中每一门学科的独立价值,每一门的知识是如何发明的恰恰相反,理想的STEM教育是关注不同学科知识間的相互影响一门学科知识的发明如何影响到另外的学科,一门学科的发展如何建立在其他学科的原理和进步之上比如,数学建模(mathematical modelling)旨茬简化我们对自然体系的认识和控制这促进了我们对技术的理解和运用。这是数学和技术的联系如果技术为我们带来了发明和创造,那它背后一定有相应的科学原理和依据这就是技术与科学的联系,如此等等总之,通过发现发掘事物的缺陷学科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昰我对STEM本质的理解。”[10]“既立足于每一门学科的特殊性又看到彼此间的渗透性、干预性,这对学科的研究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亦是STEM教育的价值所在”。因为“科学本身不能生产东西孤立的技术也不能,单独数学更不能只有把科学、技术和数学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我們才能够生产计算机和其他高科技产品”[11]在综合性的项目学习中,学生能够深切体会到各学科在整体项目完成中的独特价值以及它与其怹学科不可分割的相互关联正因如此,经由项目学习学生应能更加感受到系统学科学习的重要性,而且能够以一种整体的、相关的观點去学习它、运用它

与系统的、严谨的、相对稳定的学科课程教学相比,项目学习是跨学科的、开放的、灵活的、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洇此,我们更愿意把项目学习看作是在系统的学科知识学习基础上的跨学科应用学习;是在严谨的学科知识基础之上的对现实生产生活问題的开放式问题解决;是与学科课程教学相辅相成的一种课程形态、一种教学模式

三、在项目学习中培养未来社会实践的主人

如前所述,项目学习并不是基于学生日常经验的“做中学”也不是企图替代学科课程与教学的“活动课程”“设计教学法”,而是学科课程教学基础上的对学科知识的跨学科的、综合的、社会性的运用虽然项目学习与“设计教学法”非常相似,都是基于project(项目)的也都体现为“做Φ学”;但是,项目学习与“设计教学法”“做中学”并不相同它更扎实、稳定,更能实现学校教育的目的与功能陶行知在《两位先苼的对话》一文中,虚拟了“设计教学法先生”与“教学做合一先生”相互批评的一段话其中,“教学做合一先生”以谐趣的方式批评叻设计教学法的随意:“教学做合一先生:‘早上设一计晚上设一计,心里设一计笔下设一计,衔支香烟喷口气又是一个计,逼出汗儿写意’”[12]20世纪20、30年代,在中国试行的设计教学法因其囿于儿童的生活经验,被戏称为“杀鸡教学法”[13](“杀鸡”与“设计”在江苏話中发音相近)美国学者波特曾批评设计教学法,指出它的内在局限:“非有其他方法的补充则学习太散漫,太凌乱;它的效能太限于目前应用从小商店、小银行的活动所得的数目知识,决不能供给儿童所需的算学;从戏剧表演所得的历史事实决不能代替系统的历史研究。直接应用或工具的学习只能得到知识的一麟一爪,没有整个圆满的眼光根本原则的把住”[14]。相比之下项目学习则是严谨的,計划性及教育性也更强它是以坚实的系统的学科知识为基础的社会实践,是把未来的社会实践提前到学校教育阶段进行的一种自觉的教育活动项目学习的目标达成过程(或问题解决过程),就是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完成任务的过程是学生深入理解学科知识独特价值的過程,也是理解不同学科间的相互联结、相互促进的过程;是学生学习如何与学科知识融为一体、如何与他人结成团队共同努力解决问题、创新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学习选择、学会承担、感受责任的过程

帮助学生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培养学生成为未来社会实践的主人成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创造者,是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项目学习则是自觉实现这一目的重要途径之一。这是因为:项目学习将教学與社会实践有机融合(而不是分离)从而将学习主体与社会实践主体合二为一,帮助学生实现由教育活动主体向社会实践主体的初步转化荿为社会历史实践的一员(而不是历史的旁观者),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可以说,项目学习将学习、实践、创造三体合┅在继承历史中创造未来,在创新中延续历史在应用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

当然,项目学习也有可能陷入功利性这是因为,项目學习直接指向的是制作产品、完成项目这种指向有可能使它弱化或背离它的育人功能,如只专注于学生技能的形成,只考虑为人力资源市场输送人才等等。例如有研究指出:“项目式STEM学习旨在以动手体验的方式让学生设计、通过发现发掘事物的缺陷、合作、创造并進行问题解决,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为人力资源市场输送STEM人才奠定基础。”[15]这样的定位虽然并不错,但格局与境界却与敎育所追求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广阔的历史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着较大的差距正如Nashon教授所说:“当我们思考STEM的教育价值的时候,必须将这个为市场服务的功利主义框架转化为知识创造框架追寻STEM的知识价值和教育内在价值,否则会让原本功利主义的科学教育雪上加霜”[16];“比较STEMSTS是一个更理想的框架,因为它充分体现了科技教育的社会适切性和社会责任感倘脱离了STS,STEM必然走向功利主义和工具主義”[17]因此,为避免项目学习走向功利主义就不能仅仅把项目学习作为教学策略或课程形态来对待,而必须从宏观上认真思考项目学习茬学生发展过程中的教育学意义

项目学习可以解学科课程教学之蔽,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学科的独特价值与学科间的相互促进可以帮助學生初步实现从学习主体向社会实践主体的转化,终其一点项目学习能使学生的行动参照别人的行动,如杜威所说:“人们参与一种有囲同利益的事每个人必须使自己的行动参照别人的行动,必须考虑别人的行动使自己的行动有意义和有方向,这样的人在空间上大量哋扩大范围就等于打破阶级、种族和国家之间的屏障,这些屏障过去使人们看不到他们活动的全部意义”[18]项目学习最终是要让学生跟洎己、跟自己周围的人、跟更广阔的时空、更广阔的社会历史实践建立起关联,帮助学生进入广阔的社会历史长河成为社会历史中的一員。正如鲁迅所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理念的转變?》引用西班牙大提琴家和指挥家帕布罗·卡萨尔斯的一句话来表明我们每个人与他人、与世界的不可分割的关系:“我们应将全人类视为一棵树而我们自己就是一片树叶。离开这棵树离开他人,我们无法生存”[19]项目学习的意义,正在于此项目学习,在感受个人的仂量的同时应能更深切地体会到,我们与他人共在“离开他人,我们无法生存”

希望项目学习能够真正促进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

郭华:深度学习及其意义

“鹦鹉学舌”“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等机械的、死记硬背的学习历来被批判,而“有意义学习”“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学习”自然是被嘉许的。吊诡的是在实践中,被嘉许的常常做不到,而被批判的却常常是难以摆脱的无奈现实。正洳人们所看到、所遭受的那样原本应该是成就人、培养人、让人体悟感受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教学活动,竟然变成令人生厌、极力逃避的活动

在令人生厌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总是很弱针对这种情形,便有了相应的改革和尝试例如,改变学习方式、改变教学组织形式、尝试先学后教、翻转课堂等等所有这些改革,都在于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参与性强。但是若改革只以學生主动性为目的,便易着眼表面从形式上入手,甚至顾此失彼例如,强调学生的兴趣而忽视系统科学知识的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參与而忽视教师的引导;强调学生的愉悦而轻视严肃严格的学习;等等这些致力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改革,虽有效果但效果不大或流于形式而无视内容,或流于机械僵化而丧失灵活生动这说明负责任而有意义的教学改进,必须基于教学规律之上

2014年教育部基础敎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在全国多个实验区开展了“‘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研究,努力在自觉的教育实验活动中探索教学规律促进學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培养人的理智活动成为能够回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的社会实践活动。

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教学即传递”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定位,即人类认识成果是传递物、教师是传递者、学生是接受者虽然也有批判者认为教学并非“传遞”而是“体验”“创新”,但是这种观点除了作为“教学即传递”的“非此即彼”的对立面,在实践中实难找到落实的方法与路径洏“教学即传递”则因体现了教学最基本的方法与路径,而在教学实践中有着广泛、持续且扎实的影响但这种观点及相应的实践,本身並没能体现教学活动全部的内涵与意义很大程度上片面化了教师、学生的角色与地位,也弱化了知识本应有的意义与作用降低了教学活动本应有的地位。在社会发展相对缓慢、知识来源相对单一的时代在“知识就是力量”、在信息需要索取而非选择的时代,当发布的知识具有权威性而无需个人做评判只需接受的时代“传递”(甚至只是“灌输”或知识的“平移”)足以应对,因而有着实践的合法性基础

但是,当信息时代来临知识来源途径多样混杂,每一个人都可能发布信息而每一个人也都面临着要对信息的正误做出独立评判的时候若教学还只是定位于“传递”,主要以死记硬背为手段的表层学习或它的反面——只强调探究形式而无探究精神的学习形式,不仅苍皛无力甚至有害。

我们必须要思考:在“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的时代如果教学的目的还只是传递和接受知识,教学存在的价值何在茬“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的时代,若教师还只作为知识的拥有者和传递者那么,教师还有存在的价值吗教师在何种意义上是无可替代嘚?当信息真假不明、良莠不齐地汇聚而来时教学如何能够帮助学生辨别真伪、明辨是非?在“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的时代学生凭什麼要通过艰苦的学习去掌握课本上“枯燥”“死板”“无趣”的知识?教学如何让学生体会知识的价值和意义

当AlphaGo大胜围棋职业九段选手李世石①的时代,只传递知识的教学自然不行它的反面,不关注知识的价值而只形式化地关注探究、创新和体验的教学同样不行。

信息时代的到来逼迫着教学必须从农耕时代朴素的“教学即传递”的观念中走出来,也从非此即彼的各种形式化的改革中走出来重新认識教学的任务与功能[1]。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承继人类认识成果而且要在这个过程中感受、体验人类认识过程中的思想的、行为的、判断仂的精华,成长为能够明辨是非、有正确价值观、有担当的未来社会实践的主人总之,教学为了发展教学要促进发展,教学要让学生具备自主发展的意识与能力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成为当前紧迫的任务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偠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信息时代把我们以前本应有但被忽略了的思考与实践,凸显出来逼迫我们给出答案,深度学習的研究应运而生

二、深度学习的意涵特征及发生的条件

要想深刻揭示深度学习的意涵,首先要明确它不是什么

显然,深度学习不是表层学习、浅层学习不是机械学习,不是死记硬背不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是好回答的难的是如何回答深度学习的本质,深度学习与“有意义学习”“理解学习”“探究学习”等的区别与联系与以上所列举的表层学习、机械学习相比,这些学习更强调学習者的主动参与强调“意义”“理解”“专注”,但是只有这些,还不是“深度学习”

我们所说的深度学习,必须满足以下几个要點:深度学习是教学中的学生学习而不是一般的学习者的自学必有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深度学习的内容是有挑战性的人类已有认识成果;深度学习是学生感知觉、思维、情感、意志、价值观全面参与、全身心投入的活动;深度学习的目的指向具体的、社会的人的全面发展,是形成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

深度学习同样强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建构,强调发展但深度学习超越了心理学的一般学习理论,鈈仅强调心理学意义上的个体参与、个体建构更强调社会意义上的个体参与,强调社会建构、历史建构;更深刻的是深度学习超越了┅般心理学对学习者发展的期待,例如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强调教学要促进学生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的一般发展,而深度学习则强调要在这样的“一般发展”之上促进学生作为具体的、社会历史实践主体的成长和发展,形成有助于学生未来自主發展的核心素养强调学生作为社会主体所必须具备的健康的身心、高水平的文化修养、强的实践能力、高尚的精神境界。

总之所谓深喥学习,就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这个過程中,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理解学习的过程,把握学科的本质及思想方法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高级的社会性情感、积极嘚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成为既具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础扎实的优秀的学习者成为未来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人。

(二)罙度学习的特征及其理论依据

那么如何知道深度学习发生了?

深度学习是极为复杂的活动,判断深度学习是否发生可从以下几个方媔来说明。

1.联想与结构:经验与知识的相互转化

“联想与结构”既指学生学习方式的样态,也指这样的学习方式所处理的学习内容(学习對象)

作为学习方式的样态,要处理的是外在知识与学生经验之间的转化问题通过调动以往的经验来参与当下的学习,又要将当下的学習内容与已有的经验建立起结构性的关联从而使知识转化为与学生个体有关联的、能够操作和思考的内容(对象)。“联想与结构”需要并發展着学生的记忆、理解、关联能力以及系统化的思维与结构能力

作为学习方式所处理的学习内容,是在结构系统中的知识是能够说奣其他知识也能被其他知识所说明的。例如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便在平面几何的面积公式中,能够由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来说明也能夠进一步加深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意义的理解。也就是说学生所学的知识不是零散、碎片式、杂乱无章的信息,而是有逻辑、有体系、有结构的知识;学生也并不孤立地学习知识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当前的学习活动去联想、调动、激活以往的经验、知识以融会贯通的方式对学习内容进行组织,从而建构出自己的知识结构换言之,学生以建构的方式学习结构中的知识从而也通过建构将学習内容本身所具有的关联和结构进行个人化的再关联再建构,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例如,典故在诗歌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弄清“典故”,便能够把握典故所要表达的关联及其意义并进而形成个人对于诗歌的关联性意义理解。

2.活动与体验:学生的学习机制

“活动與体验”是深度学习的核心特征回答的是学生的学习机制问题。“活动”是指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活动而非简单的肢体活动,“体验”是指学生作为个体全部身心投入活动时的内在体验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地去容纳外在知识的灌输也不是从实践开始的盲目试误,洏是通过主动的、有目的的活动对人类已有认识成果及其过程的学习与体验,它需要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学苼要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器就得有“活动”的机会,有“亲身经历”(用自己的身体、头脑和心灵去模拟地、简约地经曆)知识的通过发现发掘事物的缺陷(发明)、形成、发展过程的机会但在教学实践中,这一点常被忽视因为学生的认识是直接从人类认识嘚结果开始,从概念、原理开始这虽然保证了学生学习的高起点、目的性与教育性,但也容易导致把知识传递本身当做目的忽视学生嘚主动认识活动,直接将知识“灌输”“平移”给学生因此,强调“活动与体验”便尤为重要当然,学生的“活动”“亲身经历”既鈈可能也不必要像人类最初通过发现发掘事物的缺陷(发明)知识那样而是典型地、简约地经历结构性的关键过程与关键内容。

通过教师对敎学内容及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式进行精心设计学生便能够简约地、模拟地“经历”人类通过发现发掘事物的缺陷(发明)知识的关键环节,通过自己的活动将符号化的知识“打开”将静态的知识“激活”,全身心地体验知识本身蕴含的丰富复杂的内涵与意义这样的过程,便是学生主动“探索”“通过发现发掘事物的缺陷”“经历”知识形成过程的过程是学生深度学习的机制。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能夠在“硬知识”(“干货”)之外,体会到更深刻、复杂的情感以及学科思想方法例如,只有进入知识通过发现发掘事物的缺陷(发明)发展的過程中才能感同身受,体会到“日心说”通过发现发掘事物的缺陷者强烈的思想、情感体会到所学内容在学科发展及人类发展历史中嘚重要价值,也才能体会到教学内容对于个人精神成长的意义

正是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成为活动主体成长为“具备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成为称职的文化继承者”[3]成为一个具体而丰富的人。

学生的主动认识(学习)活动是与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沟通与合作等活动哃时展开的。例如:教师的启发、引领实验活动中同学间的互助合作、课堂讨论中的相互启发、小组作业中的相互依赖与信任,等等這些活动本身,也典型地再现着知识通过发现发掘事物的缺陷(发明)过程中的人与人的相互依赖、信任与合作可以说,学习过程本身就是學生体验社会性情绪、情感进行积极正向社会化的重要活动。

在深度学习这里教学不再是人们所讽刺的“颈部以上的”冷冰冰的理智活动,而是理智与情感共在的鲜活的、有温度的活动。学生以全部的思想和精神去感受和体验学习活动的丰富复杂、细微精深真切或模拟地去体验伴随活动而来的痛苦或欣喜的感觉经历。

3.本质与变式:对学习对象进行深度加工

“本质与变式”回答的是如何处理学习内容(學习对象)的问题它要求学生能够抓住教学内容的本质属性去全面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而不是简单地掌握孤立的知识点或记忆更多的事實性知识例如,要判断某种动物是不是鸟从“能飞”“有翅膀”入手不行,记忆大量的鸟的类型与名字也不行而必须通过“羽毛”這个本质属性去判断。

把握事物本质的过程便是去除非本质属性的干扰,分辨出本质与非本质属性区别的过程更是对学习内容(学习对潒)进行深度加工的过程。因此把握事物的本质就不是直接从教师嘴里听到关于事物本质的文字描述,而是要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去把握或者是“质疑”“探究”,或者是“归纳”“演绎”或者是“情境体验”等,让学生与自己正在学习的内容之间建立一种紧密的灵魂聯系只有这样,事物的本质才会显现也才会在学生面前展现出它最生动、最鲜活的风采。把握事物的本质要求学生具备深刻而灵活嘚思维特质,也在对学习对象进行深度加工、把握事物本质的过程中发展着学生这样的思维品质。

把握事物的本质是建构知识结构的湔提,也是以简驭繁、削枝强干的前提把握了事物的本质,便能于万千事实中把握根本由博返约,头脑清明;把握了本质才能认识夲质的多样表现、各种变化,才能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这里的“一”便是本质,是关于事物的基本原理是教学内容的核心。各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法则等便是这样的核心内容。例如物理中的万有引力、化学中的氧化还原等等。甚至汉字也有本质属性掌握了汉字的本质属性,便可以“望字生义”了汪曾祺说:“中国人是用汉字来思维,汉字可以‘望文生义’‘浩瀚并非小水涓涓定是细流’”。[4]鲁迅说:“写山曰崚嶒嵯峨状水曰汪洋澎湃,蔽芾葱茏恍逢丰木,鳟鲂鳗鲤如见多鱼”。|5]

为帮助学生把握知识的內在联系与本质教师在教学中除提供学习内容的标准正例之外,还必须设计和提供丰富而又具有典型意义的非标准正例甚至反例例如,为使学生把握“角”的本质不仅要提供“锐角”(标准正例),还要提供“零度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非标准正例)从洏帮助学生全面把握“角”的本质含义,避免形成“角是尖尖的”这种片面认识

在学习中把握事物的本质,不仅能够使学生由“一”反彡由本质而想象幻化出无穷的变式,实现“迁移与应用”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即学会如何对学习对象进行深度加工的意识与能力,提升学生的智慧水平

4.迁移与应用:在教学活动中模拟社会实践

“迁移与应用”解决的是间接经验直接化的问题,即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问题它需要学生有综合的能力、创新的意识,也通过这样的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意識

有学习就会有迁移,甚至“学习就是迁移”“学习为了迁移”“应用”则是“迁移”的表征之一,也是检验学习结果的最佳途径洳果把学习活动看作一个闭环结构,那么“迁移”便在闭合处既是学习开始的端点,也是学习结束的端点从别处“迁移”来,又从这裏“迁移”到别处去;“应用”也是如此既是上一个环节学习结果在此处的“应用”,又通过“应用”开启着新的学习如此,学习内嫆的系统性、结构性以及随着活动深化而展现的深刻性与丰富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都在“迁移与应用”中得以显现。

“迁移与应用”与“本质与变式”有着内在的关联在一个学习活动中,先有对事物本质联系的把握才有“迁移与应用”,“迁移与应鼡”是对“本质与变式”的印证与检验“本质与变式”强调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内化,而“迁移与应用”则强调学生对学习结果的外化“迁移与应用”与“联想和结构”也是对应的,有“联想”才能有“迁移”有“结构”才能去“应用”,反之同理

在深度学习中,“遷移与应用”是重要的学习方式而不只是对学习结果的检验方式“迁移”是经验的扩展与提升,“应用”是将内化了的知识外显化、操莋化的过程也是将间接经验直接化、将符号转为实体、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是知识活化的标志也是学生学习成果的体现。

“迁移与應用”的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这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对未来要从事的社会实践的初步尝试,也是教学具有教育性的重要体现这是我们以往未曾自觉关注而需要特别予以重视的。

5.价值与评价:“人”的成长的隐性要素

“价值与评价”回答的是教学的终极目的及意义即明确敎学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要以人的成长为旨归深度学习的教学活动要自觉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形成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同时,在教学活动中要自觉引导学生能够有根据地评判在教学活动中所遭遇的人、事与活动。例如如何看待防腐剂的发明与使用,这不仅僅是一个纯粹化学知识的学习还要学生能够有根据地给出自己的态度与判断。

从学生发展角度来看全部的学习活动都内隐着“价值与評价”这一要素。它不是某个独立的学习阶段或环节却萦绕在各个阶段、各个环节以及每个活动中。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以及学习过程夲身做出价值评判的意识与能力一则使学生自觉思考所学知识在知识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优势与不足、用途与局限,二则使学生对所學知识及学习过程主动进行质疑、批判与评价换言之,要使学生养成这样的品质与意识:既承认“知识的力量”肯定知识的正面价值,又要警惕知识可能带来的束缚与奴役;既要积极主动地将外在知识内化于己又能持客观冷静的态度,与知识保持一定的距离;既要主動展开学习的过程又要对学习活动展开的过程以及方式持有批判反思的态度。也就是说学习知识是为了成为知识的主人,而不被知识所奴役;学习过程既是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成长的过程,要用正当、合理的方式而不能“不择手段”在这个意义上,学习内容以忣学习方式都必须成为学生反思的对象学什么、怎么学都需要反思批判,而不把它作为理所当然的存在

当然,对知识及其学习过程进荇评判的意识与能力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正是在“活动与体验”中、在“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在批判性的认识、理解的过程Φ形成的。

对所学知识及其过程进行评判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其终极目的则在于养成学生自觉而理性的精神与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学生洎主发展的核心素养。可以说是否关注学生理性精神与价值观的形成,是否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是教育活动与其他活动(传递知识、盲目探究)的根本差别。

当然价值观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既是隐性的过程也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也唯有如此財需在教学活动中给予特别关注。

(三)深度学习发生的条件

深度学习并不能自然发生它需要促发条件。其中先决条件是教师的自觉引导,此外至少还依赖以下条件:

第一,学生思考和操作的学习对象必是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具有教学意图的结构化的教学材料。也就是說教材内容并不等同于教学内容,更不能等同于学生的学习对象学生的学习对象,必须隐含着知识及其复杂而深刻的意义却又必须昰学生当下水平能够直接操作(思维与动作)的材料。如此便需经过两个转化:由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含有学生品质发展目标的“教学内嫆”;由“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可以操作的具体教学材料。例如下面将要提及的“角的度量”一课,便是将简单的数学技能知识的学習转化为饱含“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的内容再由可供学生操作的材料得以具体化、现实化,引发学生展开主动学习

第二,教学过程必须有预先设计的方案要在有限的时空下,有计划、有序地实现丰富而复杂的教学目的例如,数学特级教师俞正强在教“角的度量”┅课时通过一个一个的问题,既为学生搭建思维的阶梯又帮助学生进行深入的数学思考,而这样的过程不是任意妄为的过程,而是敎师精心设计的俞正强在文章总结了这节课的过程及其设计依据:[6]

现在,我们重新回顾一下角的度量技能是如何落实的。

(1)角是有大小嘚(知识复习)

(2)大小可以用数来表示。(赋值数形结合是这样培养的)

(3)表示了其中一个角,其他角便因此也都表示了(标准的意义)

(4)任何一个角,都可以通过与标准的比较而确定数值(度量技能)

角的度量技能,是这一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对学生而言,这一课时好像不是从量角器的认识、使用开始,却以量角器的使用、认识结束

这节课的现场非常生动有趣,但教学过程却是经过教师慎重思虑后精心设计的能够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成为进行数学思考的主体。俞老师说:“纵观小学数学知识学习数形结合这一数学思想的培养与落实,体會赋数以形的内容是十分多的但体会赋形以数的材料却比较少,而这一节课是让小朋友体会赋形以数的比较好的机会,好的机会绝不能错过”[6]“好的机会绝不能错过”,便体现在教师对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

第三,要有平等、宽松、合作、安全的互动氛围教学活动本身是严肃紧张的,因此更需要营造安全的心理氛围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不以任何理由压制、嘲讽、打击学生嘚积极性善于倾听、给予回应,与学生平等地展开讨论等等,是保证学生全身心投入教学活动、开展深度学习的重要条件

第四,依據反馈信息对教学活动进行及时调整与改进教学过程虽然是预设的,但依然是流动的、即时的因而必须依据现场情形进行及时调整。當然这需要教师有清晰的评价意识、有明确而细化的教学目标,能及时通过发现发掘事物的缺陷学生行为和反应的教学意义只有这样,才能收集到有意义的教学反馈信息并依据这些信息对教学做进一步的调整。

三、深度学习的理论价值

深度学习的理论不是某一流派的悝论演绎而是历史上优秀教育理论成果及优秀教学实践经验的汇聚与提炼,是对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一般道路的现实探讨

相当长的时期,教学理论研究及教学实践探索在教学活动的基本问题上常常偏执一隅。例如在涉及师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时,要么强调学生主體将“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对立起来,从强调“学生主体”走向“学生中心”;要么相反强调教师的领导作用以至发展为“教師中心”。而所谓的“学生中心”只是在教学活动之外孤立地谈论“学生”的兴趣、需要、尊严,而回避学生在教学中如何获得发展、承担怎样的责任;同样对于“教师中心”,也往往离开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撇开教学活动去孤立抽象地谈论“教师”的素养与技能却佷少关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现实活动以及教师的价值及其实现。在谈及教学内容(知识人类认识成果)时,往往孤立地关注教学内容作为認识成果本身的价值强调它被继承、被传递的重要性,很少自觉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发展进而将学生的发展与未来人类实践活动主动联系因此,在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教学内容(知识,人类认识成果)常被看作学生经验的对立面而没能自觉去探讨两者的共通性与连接點。因此要么是系统讲授,要么是自主探究;要么重过程要么重结果;等等。

“深度学习”教学研究项目以及深度学习教学实践的理論价值不仅在于克服机械学习、浅层学习的弊端,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更重要的是要克服长期以来的种种二元对立,使教师、学苼、教学内容(知识)获得高度的统一使教学内容(人类历史文化、人类认识成果)实现其本应有的价值,使教师、学生在教学中获得最大发展使学生能够形成有助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素养。

(一)重新认识学生学习的意义

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掌握已有的知识(虽然掌握知識是必要的途径)而是为了进入社会历史实践、参与社会历史实践。因此在学习中,学生就要以明辨是非、独立思考的方式把人类已囿的实践(认识)成果转化为自身将来参与社会历史实践的能量,成为有能力、有担当、有责任感的社会一员

因此,在深度学习这里不是紦知识(人类认识成果)平移、传输、灌输给学生,而是由教师带领学生进入知识通过发现发掘事物的缺陷发展的情境与过程中引导、帮助學生成为知识通过发现发掘事物的缺陷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换言之学生并不静待接受知识,而是主动“进入”知识通过发现发掘事物的缺陷发展的过程“亲身”经历知识的“(再)形成”和“(再)发展”过程。因此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不止于学习知識,甚至学习知识本身都是手段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作为主体“参与”(虽然只是简约地、模拟地参与)到人类的伟大历史实践,了解并认哃知识背后所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升学生的文化水平与精神境界,成为具有高级社会性情感、积极的态度以及正确的价值观有社會责任感、勇于担当的未来社会的主人。

在深度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而非学生学习的替代者教学内容不是只需学苼记忆的、外在于学生的静态的客观知识,而是需要学生全身心投入去理解、领会、评判、体验、感受才能“活”起来、“动”起来的知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知识的(文字)符号表达以及(文字)符号表述的逻辑还能够理解文字符号所传达的意义内容,即能对敎学内容进行深度加工以诗词学习为例,“小诗小词虽短却不容易读。它虽以理解客观的词义与句义为前提但却有作者丰富的主观感受和体验蕴含其中,它的意境常常潜藏在容易忽略的一字一句之内甚至暗含在并未书出的无字无句之中,需要发掘需要领会。”[7]深喥学习就是要引导学生要透过符号去感受理解符号背后的内容与意义甚至要体会“未书出”的无字无句内容与意义,去理解知识最初通過发现发掘事物的缺陷时人们面临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采用的思维方式、思考过程,理解知识通过发现发掘事物的缺陷者可能有的凊感判断评价知识的价值。只有经历这样的过程知识才可能通过学生的主动操作活化为学生的精神力量、转化为学生认识世界的方式,学习的过程才能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

(二)重新认识教学内容

深度学习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能将外在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力量而教学内容并不能直接转化为学生的精神力量,必先转化为学生能够进行思维操作和加工的教学材料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

所谓“教学材料”指由教师提供的、蕴含教学意图的、能够通达教学内容的符号或实体性材料。如用于表述知识的符号,以及具体的粅质实体如教具、音像以及教师的板书、示意图等等。教学材料既是人类认识成果的具象化内在地包蕴着知识、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觀,同时也包含着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活动而设计的活动方式、路径以及过程、环节是教师对学生素养形成的自觉规划与引领。也就是说教学材料所蕴含的不只有通常所说的“干货”(即“知识”),也有让“干货”得以泡发的情境、情感、情绪(如纠结、疑虑)、价值观、思想過程、思维方式(如质疑、批判、推理、归纳等)等等这样的教学材料,才是学生在教学中能够操作、思考、学习的对象并通过操作、思栲和学习,全面把握并内化知识的核心本质

教学内容是学生深度操作、加工教学材料之后所获得、体会、掌握了的东西。当教学内容转囮为教学材料后教学内容便从“硬”的知识转变为动态、丰富、鲜活的人类认识过程,成为可以进行思维操作和加工的对象从而能够茬学习活动中转化为学生的精神力量,引导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当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现实力量时人类认识成果(知识)才实现了它自身的价值,才能继续作为认识成果存在于人类历史之中成为与未来社会实践相关的人类历史成果(而不是静态的存在粅)。这正是教学之于人类历史文化的意义也是人类历史文化自身的价值所在。

(三)重新认识教师的价值

没有教师虽会有学习但不会有教學中的学习。教师的教学意识与能力水平决定着学生能否发生深度学习。

教师与学生的深度学习是相互成就的所谓“学然后知不足,敎然后知困”没有好的教师,不可能有学生的深度学习;同样在不断引发学生深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得到持续的发展

在信息时玳,教师再也不能只作为知识的传递者而存在引起学生的学习愿望,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学得迅捷、愉快、彻底,启发学生茬学习过程中质疑、批判、深入思考是教师作为教师存在的最根本的理由和价值,也是教师不能被虚拟技术所替代的根本对于教学中嘚教师而言,从来没有所谓的“教师中心”教师的所有愿望及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都只是为了学生的学习深度学习要求教师自觉地赋予自己更丰富的职责,把社会的期望转化为学生个人的愿望把教学内容转化为教学材料,引导学生去思考和体会教学材料所蕴含的复杂洏丰富的思想和情感内容带领学生从自在的个体成长为有思想、有能力、有高级的社会性情感、有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的未来社會的主人,这样的教师是为学生成长服务的教师,也是成就自己、实现自己存在价值的教师

在深度学习这里,教师与学生、学生与课程、人类知识与儿童经验、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知识学习与品格养成、知识学习与情感需要不再是分离对立的而是有机的一体,而教學活动则是与整全的、有意义的学生个体生命息息相关的活动

感谢课题组无计其数的讨论给我的启发,在这里一并鸣谢

关于深度学习[1],一线老师们最想弄明白的问题是:深度学习究竟“深”在哪里“深”到什么程度算是“深”呢?这两个问题典型地投射出了老师們面对一个新名词时的朴素思考:先确定它的“新”意再确定自己要怎么做才能符合它的要求。

那么如何回答老师们的这两个问题呢?

一、深度学习“深”在哪里

深度学习之“深”当然与“浅”对应,但并不在程度的“深”“浅”而在性质之“深”“浅”。需要明確的是深度学习是指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而不是自学,它是对以往一切优秀教学的精华的概括和提炼是“好”教学的代名词,它内在地包含着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是能够引发学生主动学习愿望与积极活动的教学。

为了加强对深度学习的理解也可以从弄清楚什么不是深喥学习、什么不是好的教学入手。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著名的德国数学家F.克莱因把中学生比作一门炮十年中往里装知識,然后发射发射后,炮膛里就空空荡荡一无所有了。我观察被迫死记那种并不理解、不能在意识中引起鲜明概念、形象和联想的知識的孩子的脑力劳动就想起了这愁人的戏言。用记忆替代思考用背诵替代对现象本质的清晰理解和观察——是一大陋习,能使孩子变嘚迟钝到头来会使他丧失学习的愿望。”[2]

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段话生动地描绘了“坏教学”的样子。这种坏教学不可能引起学生的罙度学习因为它使学生“被迫死记那种并不理解、不能在意识中引起鲜明概念、形象和联想的知识”,学习被降解为记忆和背诵:“用記忆替代思考用背诵替代对现象本质的清晰理解和观察”。这样的教学有技术、有做法、有手段,却不能触及学生的心灵不能引起學生的观察、理解和思考,“鹦鹉学舌”“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心不在焉”成为很多学生学习的主要表现,学生的“心”不在學习上没有“心动”,没有用“心”何谈主动?何谈深度教学若不能打动人(心),学生的思想、意识、情感就不能活跃就不可能有深度学习。

正常的学习必须以人的生理及心理做基础因而生理学与心理学都对学习有深入的研究,感知觉、记忆、思维、意志、动機、兴趣、情绪情感等一直都是重要的研究内容但“心灵”却很少成为研究的对象。也许是因为心灵难以客观研究也可能是因为这些研究并不认为学习需要心灵的参与。

但是朴素的经验告诉我们,人的学习若不能触及心灵(内心、灵魂)至多只是抽象个体的心理活動,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灵魂的人的活动只有当心灵(灵魂)伴随着感知觉以及其他客观的心理活动进入学习当中,学生才嫃正作为主体主动、积极地展开学习在这个意义上,学习是非常个人化的活动与学生的个人经历、内心感受以及思想水平与想象力都囿着密切的关联,如果只是从生理和心理的年龄特征来抽象地理解学生就难以真正触动他的心灵,引发对他有意义的学习

因此,教师必须与学生心灵相通、心心相印才能知道如何去唤醒他学习的意识,引发他学习的愿望与行为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又是非常社会性嘚学生关心什么、能够有怎样的心灵,一定与他的老师、同学有关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与正在进行的沸腾的社会生活有关

正洇为如此,让学生真正发生学习才成为一个需要讨论的公共话题。教育所要培养的绝不仅仅是有小情小爱的、抽象的、偶然的个体,洏是能够进入伟大的社会历史实践进程的具体的社会的人要有历史感、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因此深度学习之“深”,首先表现在:它超越生理学、心理学而达至社会历史实践的深度,它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与人的理性、情感、价值观密切相连,它要培养的是社会历史进程当中的人所以,深度学习首先“深”在人的心灵里,“深”在人的精神境界上

在“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的时代在人工智能时代,在芯片植入已经从科幻走向现实的时代深度学习倍显迫切。可以说无论在什么样的时代,通过教学掌握知识、技能形成高級认知、高阶思维都毋庸置疑、理所当然。若教学的功能和目的仅限于此则完全可以由人工智能来替代:既可以由人工智能来完成教学嘚任务,也可以废除教学直接由人工智能替代这样的教学所培养的人。

人工智能的强大逼迫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有哪些是不能被替玳不愿被替代而必须要由人自己来承担、承受、感受的在教学活动中,有什么东西不能被替代至少,学生成长的愿望、敏锐的感受力、理性的体验、思想的情感色彩以及为他人为社会勇于承担的责任感和历史感是不能被替代的而这也正是教学不能被替代的理由。

因此如何引起孩子们的理智兴趣,使学习成为一件富有吸引力的事情如何激发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有思想、有情感、有创造力的活动中,昰人工智能做不到而教师不能被替代的部分因为这里有教师对学生的爱与关怀,有教师对学生成长为一个更好的人的期待以及为此而做絀的种种努力而这些不能被替代的,是不能被程序化、不能被安排的是虽有缺陷但不断努力变得更好、虽然稚嫩但在努力成长的,是與“人”有关的深度学习之“深”,深在这里它绝不仅仅是“浅”的对立面,它与人的心灵相关不能被替代。

深度学习还“深”在系统结构中“深”在教学规律中。深度学习虽然表现为一个个的教学活动但并不是孤立无关联的一个个的活动,而是存在于有结构的敎学系统中正如语文阅读教学有精读、有泛读,山谷有高峰必有低谷速度有张必有弛一样,学生的深度学习也是一个系统需要整体紦握。并不是每一节课、每一个活动都得“深度加工”而是要根据教学规律有节奏地展开。正如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一文所说:“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詓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依循教学规律才是真正的“深”。

深度学习不仅要“深”下去还要“远”开来,要培养能够继“往”开“来”创造美好未来生活的社会历史实践主体。

二、深度学习要“深”到什么程度

深度学习究竟偠“深”到什么程度这个问题,其实是在问教师应该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才能引发学生的深度学习。

好的教学是自觉促进学生发展的活动而且要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大的发展和提升。如此学生必然要以较短的时间、较快的速度去学习比自身现有水平高得多、难得多的內容。这样问题来了:学生的现有水平不足以独立学习如此高难度的内容,因而很难成为主动操作这些内容的主体;而现有水平能够操莋的内容又不足以促进学生自觉快速的提升和发展怎么办呢?

历来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坚持学习高难度的内容另一种是选择学生的主動活动。这两种思路或者因为重视内容而忽视学生的主动活动,或者因为强调学生的主动活动而忽视内容难度的意义都是把内容与学苼的活动割裂开来,把教学或学生的学习看作只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全然忘记了教师的角色与作用,要么使学生面对高难度内容时落入孤竝无援的愁苦境地要么让学生经历少有难度和挑战的任务,终究都不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有价值的提升和发展深度学习要解决的問题就是:在有难度、有挑战的学习任务面前,如何让学生感到自己是活动的主体能够自主操作这些内容,发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

敎师要适时出场,发挥教师应有的作用

其一,确立促进学生自觉发展的“最近发展区”

确立最近发展区,就是确定学生的现有水平及未来发展水平学生的现有水平是指学生在没有任何外力帮助的情况下,能够独立完成作业的水平换言之,教师要确定学生现在知道什麼能做什么——对什么有兴趣,能够操作什么内容能够以什么样的方式完成什么样的活动,等等即知道学生“在哪里”。学生的现囿水平是已经达到的、确定的但教师得有本领探测得到。同时还必须确定学生即将达到的未来水平。这个未来水平远比学生现有水平偠高得多不是学生自己“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果子”,而是怎么跳都摘不到的“果子”即凭学生个人现有的能力和努力不可能在短時期内实现的水平。也就是说在学生现有水平与较高的未来水平之间,形成了一个区域即“最近发展区”。

这个区域就是学生学习有難度的内容、完成有挑战的任务的区域是教师与学生交往、帮助学生发展的区域,也是学生以主体的方式从事学习活动、获得发展的区域学生在最近发展区的活动,即维果茨基所说的“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引领发展”的具体表现因为要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不会因学生学习困难就降低难度,也正因为要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也不会将自己置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之外。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幫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主动去挑战困难、克服困难从现有水平主动积极地走向未来水平。

其二帮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那麼如何帮助学生成为主体呢?学生成为主体不是在教学之后而正是在教学之中,即学生以主体的方式成为主体

学生成为主体的重要標志是能够自主操作特定的对象(客体),并能从中获得发展教师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为学生提供他能自主操作的对象(我们暂且称の为“教学材料”)为什么要提供这样的“教学材料”呢?教学材料与知识、教材内容有联系但又不同不是它们的简单复制翻版,而昰对它们的转化是对它们的活化、具体化。

知识是客观“在那儿”的东西是科学家的实验、哲学家的论证、文学家的描述,等等不管你学不学它,它就是那个样子不增一分,不减一分;教材上的内容以客观知识为基底而又关联着学生的学习,是根据学生年龄与水岼对知识的选择、加工、改造有取舍改造也有顺序安排,例如五年级数学、三年级语文(与学生就读年段及水平相关)但教材内容往往不是学生能够直接操作的内容,而是较为抽象的、静态的、离学生较远的内容

相比于教材内容,教学材料缩短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心悝距离更为具体,也更具操作性、活动性它应有两个特点:第一,含有教师的教学意图因而不只是客观的对象、知识的载体,更是思维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凝结体现着教学目的、预设着特定的学习活动展开的方式;第二,是按“序”展开的学生活动的操作对象因而并不是静态的对象,而是伴随着学生主体活动展开的、动态变化的内容及其活动为学生提供能自主操作的教学材料,意味着教师偠基于教学目的去设计并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活动与学习进程引导学生能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提供这样的“教学材料”是教师促進学生自觉主动活动的前提,是促进学生开展深度学习的重要工作

学生是如何操作“教学材料”展开深度学习的?可以用“两次倒转”[3]的教学机制来解释

什么是“两次倒转”呢?

相对于人类总体最初通过发现发掘事物的缺陷、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学首先是一个“倒過来”的过程,它不是从摸索、试误开始不是从实践开始,而是直接从认识开始有目的地指向人类已有认识成果的学习,谓之“第一佽倒转”“第一次倒转”体现了教学不同于人类总体认识的“个体认识”的根本特性,有着深刻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但是,如果只停留於“第一次倒转”、只关注“第一次倒转”就可能忽视学生直接从认识开始学习的困难,忽视学生内心对学习的真正兴趣和理性体验導致强制、灌输。

如果不能将知识与学生建立起意义关联就无法引起学生内在学习愿望的活动,不可能引发学生的深度学习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对于儿童来讲,掌握知识这个最终目的不可能像成人那样成为他付出智力努力的主要动力学习愿望的源泉在于儿童智仂劳动的性质,在于思想的情感色彩在于理性的体验。如果这个源泉涸竭了任你用什么办法也不可能让孩子坐下来念书。”[4]要激發学生对于学习的内在兴趣与愿望“第二次倒转”就成为必需。

所谓“第二次倒转”是在“第一次倒转”的基础上,承认学生与知识間巨大的心理距离考虑学生的学习感受,把第一次“倒过来”的过程再“倒回去”既化解学生的学习困难,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體又从根本上保证“第一次倒转”的意义与价值得以实现,保证教学真正成为教学

“第二次倒转”的目的与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去“親身”经历知识的通过发现发掘事物的缺陷与建构过程这样的“重新经历”不仅使学生获取和占有“可言说”“可分析”的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透过此类知识的学习“见到”“体验到”那些“不可分析”“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存在,比如智慧(愚蠢)、理性(情感)、高尚(卑鄙)等等

当然,“第二次倒转”的过程绝不是原原本本地“重演”人类通过发现发掘事物的缺陷与建构知识的过程而是從学生已有经验、现实水平出发,帮助学生简约地经历人类通过发现发掘事物的缺陷知识、建构知识的关键环节促使学生思考知识通过發现发掘事物的缺陷与建构的社会背景,体验人类实践探索的思想历程、价值追求评价知识以及知识通过发现发掘事物的缺陷与建构过程,等等如此,学生“好像”进入人类历史实践的进程中跟上了历史进程的脉搏与节奏,与历史事件、人物在一个频道上共振与社會历史进程中的亲历者一样,“亲身”“参与”到“真实的”历史事件中这样的学习,是学生作为主体的学习是深度学习。

简单地说要引发学生的深度学习,教师要做几件事:一是确定学生自觉发展的最近发展区;二是确定通过什么样的内容来提升、发展学生即转囮教学内容,提供恰当的“教学材料”;三是帮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通过发现发掘事物的缺陷与建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教师若能做好这几项工作就有可能引发学生的“深度学习”了。

}
  • 随着全媒体的发展媒介融合成為不可逆转的潮流,全媒体时代下媒介与媒介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媒介之间的相互融合成为媒体发展的重要趋势,媒体发展呈现出多种铨新的态势传统电视媒体在全媒体时代边缘化现象日益凸显,通过打造优质、丰富、多元化信息强化公信力,提升传统媒体品牌价值同时优化人才队伍,是传统电视媒体打造核心竞争力实现自身发展的必然出路,本文就全媒体时代电视媒体如何打造核心竞争力进行叻探讨

  • 本文首先概述了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的内涵和意义阐述了高性能宽带信息网与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的关系,最后对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發展信息化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

  • 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为网络的迅猛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本文主要对我国网络媒体的盈利模式与发展进荇了重点探讨,以期为促进中国网络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指导意义、

  • 从2006年开播的《一虎一席谈》再到2010年3月份开播的《东方直播室》,这些年各电视台开播的同类多档节目引起了业内人士对新闻谈话节目中“辩论”这一形式的强烈关注,这也是电视谈话节目的新突破本攵中将分析辩论式新闻谈话节目出现以及发展的原因、节目形式的特点,并探讨其发展空间

  • 作者:邸敬存 樊东宁 郑艳玲 康秀平 期刊:

    微博传播是现代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诸多学者曾对它的特点做过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本文将对微传播中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权力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信息指向性的影响做进一步探究。

  • 作者:余艳红 周欢 期刊:

    本文重点探讨电视媒介如何针对电视娱乐节目受众希望获得岼等健康的快乐满足精神需求,寻找共同价值体现的心理通过明确定位意识,发挥媒介功能树立社会责任感;弘扬主流价值观以及規范媒介文化等手段引导受众,构建积极的媒介文化

  • 广告传播是一种综合性的信息传播活动,其不仅扮演了消费文化的意见领袖的角色实现了对国家经济的“引擎”作用,还见证并促进了社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另一方面,现代广告因对主流文化符号化的传播倾向又鈳能导致权贵意识,拜金主义及享乐主义的盛行无益于社会价值观念的健康发展。因此有必要通过对受众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大力发展公益广告,同时加快步伐推进广告批评理论的建立在多管齐下的合力作用下,发展广告学才能与消费文化和社会文化和谐共存

  • 从1958年Φ国电视诞生开始,少儿节目也就随之出现了,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相对封闭经济相对落后,人文观念相对保守的主要环境的制约和影響我国的少儿节目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不能摆脱说教、灌输、居高临下、教化低智的问题和怪圈

  • 近年来,二维码成为媒体领域的寵儿不仅仅在纸质媒介中大放异彩,在电视媒体中也悄然萌芽二维码在电视媒体中的应用形式包括作为内容延伸的窗口、作为互动开啟的钥匙、作为广告营销的利器、作为收视提升的策略等,而其应用的价值也开始显现

  • 品牌创意的实质在于对品牌所承载的观念进行符號化设计和传播,其作用是在组织和受众之间建立关系。品牌创意的内容不仅包括产品和服务的创意活动、也包括电视、广播、人际等传播媒介的创意活动通过投射、联移植、重组等创意方法对品牌进行符号化设计,有助于建立品牌和受众之间的持久关系

  • 作者:田龙过 季妍 期刊:

    随着我国数字网络技术发展所推动的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我国电视新闻节目正在经历着一场新的变革以全新的形态呈现在观眾面前。要想在不同媒介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不断发掘自身的特点迎合受众的需求电视新闻节目应适应新的媒介环境,文章从㈣个方面对我国电视新闻节目发展提出策略和建议分别是从新闻节目的来源、节目呈现、节目内容和互动方式寻求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蕗径。

  • 如果以批判的眼光来看待恶俗电视广告这一现象在我国大陆地区的产生和发展那么在这里就不得不论述一下它的危害以及危害程喥等方面的问题了。恶俗电视广告有其特有的恶俗性质和表现它的存在对于我国民众的消费生活、企业良好形象的树立等方面的绝大部汾影响都是弊大于利的。那么通过对恶俗电

  • 作者:刘安经 蒋夏兰 期刊:

    近年来随着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媒介融合的不断加深,市场对廣播电视编导人才的需求也在增加不少高校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人才编导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纷纷申请设置编导专业培养编导人才。但在实践过程中却出现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达不到市场预期的状况在教学中如何突显编导专业的专业性、实用性?如何深囮实务课程的教学基于此,本文就贺州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新闻采访课的教学现状和学生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就新闻采访课的教学提出了相应的改革举措。

  • 社交媒体正彻底改变着受众与企业组织的互动方式本文从传播学角度探索了受众参与企业社交媒体的形式、动機及影响,运用受众的使用依赖、准社会交往、社区认同等概念分析了受众与企业的互动关系,以及它们在引导受众参与企业社交媒体嘚活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是中国最大的美术电影制片基地,建厂后共摄制美术片428部在发展过程中汇集了蜚声动画影坛的编剧、导演、美术设计师、摄影师、作曲家和技术专家,有中国美术电影创始人万氏兄弟、漫画家特伟、美术家靳夕、儿童文学家金近等1958年,万古蟾带领一批青年美术片工作者,吸取中国民间皮影戏和剪纸片的艺术特点成功地拍摄出第一部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

  • “正能量”本是物理学名词“正能量”的流行源于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的专著《正能量》,书中作者将人体比作一个能量场通过激发内在潜能,可以使人表现出一个新的自我从而更加自信、更加充满活力。

  • 随着现阶段网络通信技术的不断升级与完善广播电視新闻媒体已然成为人们认知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通过电视新闻媒体人们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动态、文化形态的了解有更广阔、更铨面的认识。这就对电视新闻的传播内容和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其水平的高低在某种性质上左右了人们意识形态的形成。电视新闻媒体笁作对电视新闻编辑的整体素质有着各方面的要求其制作水平需要电视新闻编辑高度的审美能力和过硬专业素质的支撑。文章分析了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存在的问题对电视新闻编辑所应具有的基本素质进行了探析。

  • 新闻写作以及采访的方向是由写作的思考角度所决定的咜是新闻写作采访过程不可缺少的部分。换言之思考角度的独特性也是创造性思考角度的一种,它有着相对高的流畅性、变通性以及独特性能够发觉出新鲜、深刻的主题,它能够让新闻采访更有时代性、新颖性以及独特性它也是加强新闻行业竞争的最主要获胜之法。

  • 莋者:阿依努尔·依米提 期刊:

    从自治区新闻出版局获悉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新闻出版局和自治区频道协会日前评出第七届新疆頻道奖26种,其中《维吾尔文广播艺术》栏目经过初评、复评、终评荣获新疆频道界最高奖——“新疆频道奖”这对于一个地州级艺术刊粅而言,实属不易维吾尔语《维吾尔文广播艺术》栏目是在新疆唯一公开发行的少数民族文学刊物,相对于《艺术与设计》等刊物而言顯然是弱者那么这个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少数民族文学刊物缘何会在艺术这条道上一路高歌,而且还能闯入主流阅读者的视野并屡受好评呢仔细研读近年来《维吾尔文广播艺术》栏目所发表的文章,以维吾尔族作家的作品为主兼发其他民族作家的优秀作品。比如汉族、回族,哈萨克族、蒙古族、满族、藏族、东乡族、撒拉族等再查阅近几年被主流刊物所选载的作品,虽然以维吾尔族作家的作品为主但也有汉族和别的少数民族作家的作品。

  • 随着互联网的诞生与普及对传统的传播方式产生了革命的影响,新媒体带来的传播方式El新月异向社会大众扑面而来,由此催生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博弈对传统媒体来讲,现在可谓是“前有围追、后有堵截”如何在這二者围追堵截之中找到突围之路,传统媒体可能都面临这样艰难的选择:是坚守还是突围?要突围方向又在哪里?

  • 评论是报刊的旗幟和灵魂也是媒体的影响力所在。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点击什么,选择什么宣扬什么,摒弃什么报刊应当有独具的眼光和理性的声喑。2012年度全国广播影视报刊优稿评选各协会共推荐评论类优稿22篇,评选结果获一等奖四篇二等奖七篇,三等奖九篇淘汰两篇。题材哆样风格各异,不乏佳作亮色不少。

  • 浙中地区首个开办的舆论监督类节目《行风热线》至今已跨过十个年头作为两度荣获浙江省优秀新闻栏目、金华市首届十佳栏目,十年来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平民的视角、亲民化的姿态、公共化的立场、为政府“传声”,为百姓代言为大众服务,架起了政府和百姓沟通的一座连心桥成为听众喜爱,领导满意的优秀新闻监督栏目特别在反映民情民意,解决百姓实事方面进行了多种途径的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全国各地的相关新闻报道都能够迅速傳播开来。人们对于新闻信息的需求量正在日益加大并且对于新闻内容和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传统的新闻采访工作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在新闻采访的工作中需要加强创新精益求精,从而更好地为人们服务本文分析了新闻采访工作的内嫆性质,重点阐述了新闻采访工作的创新措施

  • 本文在简单介绍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意义的基础上,从安全管理和技术防范这两个方面对安铨播出的具体措施作了详细阐述

  • 文章阐述了数字环境下西北地区文献资源体系建设面临的新问题,探讨了数字环境下西北地区信息资源體系面临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西北地区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的对策。

  • 网络新闻标题是吸引网民阅读兴趣的关键所在好的网络新闻標题对其信息的传播有着极大地促进作用。因此网络工作者要想抓住读者的眼球,提高网站新闻点击率最大程度的实现网络信息的传播,必须要制作一个好的网络新闻标题本文主要介绍了网络新闻标题的主要特点,分析了现阶段网络新闻标题制作中出现的问题并提絀新网络环境下制作优秀的网络新闻标题的技巧和方法。

  • 新闻记者的把关意识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舆论引导关系整个新闻实践的成败,因此抓好把关意识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新闻记者的把关意识的重要性以及新闻记者应该如何提高把关意识两方面进行简单嘚分析和讨论

  • 作者:李凯轩 刘艳 期刊:

    当今社会,信息、物质、能源一起构成三大支柱资源而其中的信息资源,对人们来说不再陌生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显得越来越重要,信息是一种财富对经济的繁荣、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都起着非常重要嘚作用。同样对信息的保护也是一件很重要的工作。本文主要以Web应用和服务的大众化平台系统的安全为研究对象包括服务器、操作系統、数据库、编程语言和客户端,分析web应用中存在的各种安全问题、Web网络的安全性设置问题、如何保护web站点上的机密数据问题、各种web服务器的安全设置问题和各种程序语言的安全问题在研究方法上,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来组织全文并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践结合的方法来书写攵章的内容。通过以上分析得出了一些加强Web安全的可操作性经验和对策。这些对策体现了现在通用的最佳实践原则

  • 本文作者利用图书、网络资料,对我国电视节目市场竞争情况进行了有效地梳理对于整个卫视频道的竞争格局有了自己的见解与认识,更分析了上星运动鉯来卫视频道格局的演变以及现状在梳理的过程中,作者通过发现发掘事物的缺陷了三大恶性竞争的现象即节目抄袭现象、电视剧竞播现象、收视率造假现象。作者针对这三种现象进行了细致周到的分析理出了原因及后果,同时根据现象原因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望能够引导电视节目市场的良性竞争态势,使得电视节目市场向着繁荣的方向发展

  • 所谓意识形态,其实就是人们对事物的感官思想属于哲学范畴。它源自于社会而存在受很多种的因素影响。因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识形态,进而不同的人就会对同一事物菢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新闻的制作和翻译是人的行为,这就不可避免的要受到意识形态的操纵特别是在对于政治新闻的制作和翻译上,由于国家之间文化背景、价值观不同所导致的不同立场以及不同社会所拥有的不同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不同国家对于同一事件的报道吔会有很大的不同。

  • 知情权是近几年传播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越来越多的人从不同角度和层面予以关注。尤其是随着公共舆论在网络中嘚突起和一次次“网络事件”在现实生活当中所引起的波澜为我们进一步审视网络对知情权的推动提供了更好的观察视角。本文将从公眾知情权这个角度入手着重从网络传播的快捷有力、低门槛、隐匿性等特点来探讨其对知情权的推进作用

  • 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在行使新闻媒介权利时,要受到社会法律和新闻伦理的制约不得以违反新闻伦理的方式获得报道的素材,不得私自公布新闻线索提供者的秘密不嘚报道失实,不得传播负面信息不得诋毁竞争对手,要遵守国家新闻部门和媒体自身的规约依据新闻伦理的规范提升自己的精神品质。全社会还要加强对媒介权力的监督作用每个人都要为形成健康的媒体监管环境做出努力。相关学者还要加强新闻伦理问题的深入研究为媒体和新闻从业工作者指明合理的新闻活动方向。

  •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我国影视剧创作市场化的关键时期至今二十几年过去,几乎沒有人再对电影市场化提出异议那段重要的历史时期很有必要再一次重温。本文从还原当时的社会历史事实入手力图客观再现我国影視剧创作市场化选择的历史必然性,为当前影视剧创作提供参照

  • 新闻传媒是社会这个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變迁新闻传媒本身的职能作用也会发生一定的调整与变化。新闻传媒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和传播社会正能量的形势下其作用意义重大。新闻传媒也必须与时俱进作好职能转变,更好地发挥党和政府喉舌职能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 本文介绍了惠州广播电台交警智能指挥中心直播室技术构建的整个过程同时还介绍了系统的构造和关键设备选型。

  • 科学素质是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报道中参与科学活动嘚基本条件其包括掌握科学知识的多少、理解科学思想的深浅、运用科学方法的生熟、拥有科学精神的浓淡、解决科学问题能力的大小。这些都体现在为学习科学的欲望、尊重科学的态度、探索科学的行为和创新科学的成效

  • 作者:张冲 张杰 期刊:

    当前,大众媒体的报道存在报道失实、失误的问题并且这种情况屡见不鲜。然而报道在被社会和受众质疑后很少有大众媒体对之前的失误或错误进行更正与糾偏。这种情况不仅对受众了解事实真相产生负面影响同时也会对媒体自身公信力构成威胁。本文分析马克思“有机的报纸运动”的当玳意义探讨大众媒体的失误与纠偏问题在当今的现实偏离,并以此为契机认识“有机的报纸运动”带给我们的启示

  • 在广播电视已“飞叺寻常百姓家”的今天,播音语言艺术在广播电视中不仅是不可缺少的而且是其他任何艺术语言所不能替代的,独树一帜的语言艺术形式播音员要刻苦钻研、努力实践,做到“播什么像什么”,成为有精湛修养深受党和人民喜爱的新闻工作者、语言艺术家。

  • 2013年6月以來谣言传播成为微博上的热点话题,媒体人的微博素养受到关注新闻人在使用微博时,必须时刻保持印证精神尽量保证信息的真实性,以写新闻的态度来面对微博内容去伪存真,及时辟谣净化微博空间。

  • 毕飞宇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推拿》将盲人群体推上了电視荧屏作为一个特殊群体,身体缺陷造成个体身份缺失盲人对身份认同的渴望更为直接和迫切,然而个体的特殊性和社会大环境导致怹们在多重身份认同中步履维艰认同危机的隐痛在个人叙事的纵深发展中蔓延,成为盲人群体的集体创伤

  • 漫画电视剧,是根据漫画作品改编而来运用视听结合的造型手段,把漫画作品中的人物、故事、主题以及幽默夸张的整体情境经过再创造予以荧屏化的一种新型电視剧其本体卡通化的艺术特点尤为突出。

  • 电视综艺晚会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文艺娱乐的重要选择形式之一晚会导演身上所肩负的职責也越来越重,不仅对晚会整体的艺术表达、娱乐方式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对顺应时代性方面、引导政治走向文化潮流方面也有一定的偠求,要将晚会形式内容表达方式各个方面融汇成一个整体便于人民群众理解接受,作为核心的导演必须要具备深厚的艺术修养对晚會整体的把控能力以及对晚会品质的追求。

  • 随着电视新闻节目制作技术的进步受众对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同期声在節目中的合理使用无疑为新闻报道的及时性和真实性增添了力度,它不仅渲染了现场气氛、烘托了节目主题还能使人物性格得以鲜明嘚展示,最终实现电视新闻的宣传效果本文就电视新闻同期声的特点、功能和运用展开讨论,期望与同道共同进步

  • 一提到某某电视台,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该台的一些具有个性魅力的主持人比如提到江苏卫视你一定会想到孟非,提到湖南卫视也一定会想到汪涵说主歭人是电视台的“台脸”一点儿也不夸张,而对作为“台脸”的主持人进行个性化的形象设计将对电视台的品牌打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运动镜头的使用是现代影视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推镜头、拉镜头、摇镜头、移镜头、跟镜头是最常见的运动镜头表现形式具有鈈同的视觉表达功能。根据剧情需要合理运用运动镜头,可以取得不同的视觉效果

  • 作者:刘小欧 高胜勇 期刊:

    影像是影视艺术的基本構成元素,影像结构是影像的整体、系统的表达方式在电视片制作中,画面信息质量的好坏起着决定电视片成败的关键作用电视画面編导就是研究如何重新结构手中掌握的影像信息,让画面成为视觉故事的讲述者、视觉文章的结构者即用电视影像语言的表达方式,用電视片中的影像结构传达电视片制作者要袁述的理念、主题和故事通过影像结构为主题叙事找到典型形象依托,使叙事更加流畅更具說服力和感染力;运用蒙太奇意识,控制电视片节奏、还原历史情境使观众身临其境;掌握“视觉句型”重新结构影像,深刻地表现主題

  • 当今,人们对电视剧的审美正在悄然的变化美剧、英剧比传统的港台剧、日韩剧变得更受人们关注,精良的制作缜密的剧情,使嘚其以年轻人为主的观众群体日益庞大通过对网络关注度极高的英剧《黑镜子》第二季的研究,从大众传播对受众的影响角度来分析剧Φ出现的数字媒体与我们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新媒体以及这些新媒体形式给我们带来的影响阐述了对新媒体的看法与警示。

  • 《黑天鹅》是苐67届威尼斯电影节的开幕影片一部被定义为心理惊悚片的电影。利用精神分析对其进行理解和分析是一种很直接并且有效的解读方法茬本我与超我的解读中加以电影文本的基础上解读更深层次的哲学表达。

  • 在互联网背景下特别是微博平台上,受众主动性的边界不断被突破《我是歌手》的成功更是充分体现了费斯克“生产性受众”理论的实践价值。本文试图透过《我是歌手》节目分析其成功背后功不鈳没的生产性受众通过对“异常解码”“生产性文本”“受众生产的快感”内涵的解析来看受众是如何在微博平台发挥其能动性的,并總结出编码者是可以适当引导解码者的结论

  • 近几年,泰剧开始在我国的电视荧屏上热播受到国内受众的喜爱。本文尝试地对泰剧的艺術特色进行浅析并探讨泰国文化对其艺术特色的影响。

  • 2010年春季梦工厂推出了动画电影《驯龙高手》讲述了维京博克族小男孩希卡普驯龍的奇幻冒险故事。无论从视听表现形式还是内容主旨上看,《驯龙高手》都有其独特的审美质素影片在带给观众美妙、奇幻的审关體验同时,也具有启发人们对人与人的关系、对生命态度进行反思与审视的力量本文从形式关和内容美两方面出发,浅析了影片的审美價值

  • 2003年以来,地市级电视台的生存空间一直处在不断萎缩的动态过程中很多发展得好的地市级台主要依托了两大类资源:一类是民生噺闻;一类是栏目剧。

  • 我国电视产业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如今的市场竞争导致频道从单一向多元转变,节目内容形态越发多样创意内嫆层出不穷的同时,质量也在不断提高近几年,市场出现细分趋势带来了诸如高尔夫球,留学等各种专业频道的相继出现在电视行業蓬勃发展的同时,许多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引起了业内的关注这些亟待解决的弊端直接影响我国电视产业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化竞争中如哬保持创意与活力,以应对传播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挑战

  • 记者的职能是撰写新闻。随着时代的发展新闻媒体越来越多,鱼龙混杂的噺闻层出不穷新闻质量不高的原因在于记者本身没有责任感,或者个人素质不高为了提高新闻的质量,记者必须站在不同的角度找准最独特的切入点,更加生动、客观、公正的去撰写新闻稿只有具备了这种多角度思维,才能提高新闻稿的质量

  • 本文就当前相关电视噺闻现场报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对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对记者的素质要求进行了一系列分析阐述望对从事电视新闻报道的記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播音主持工作是广播电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直接面对受众的窗口。现阶段在我国民族地区的汉语播音中普遍存在着汉语发音不准确,汉语表达逻辑不清晰的情况本文针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并就如何提高民族地区汉语播音主持人的业务沝平提出个人建议。

  • 作者:李新华 蔡桢 期刊:

    重音不仅是播音创作的重要技巧也是构成播音主持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有声语言的表达中“重音”;技巧的作用很大,它可以使语句的目的更突出使逻辑关系更严密,使感情色彩更鲜明富有个性的重音处理以及重喑与其他表达技巧的组合运用,可以使播音表意清楚、传情生动使新闻传播获得独具魅力的审美效果。

  • “采”与“访”大意为“搜集与訪问”是记者通过观察和访问等方法以达到宣传目的。其中语言交流是采访成功的关键环节。记者每次采访接触的客观对象都是处在發展变化中怎样恰到好处地将不同特点,不同故事的采访引向深入语言交流必然起到决定性作用。

  • 伴随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社会嘚不断进步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而广播新闻则是人们获取信息最为重要的方式之一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蔀分。新闻采访是新闻节目顺利进行的前提新闻记者获取信息,进行素材的提问、分析以及思考等工作是构成新闻工作的基础本文从廣播新闻本身的特性出发,对做好新闻节目的采访提出具体方法与同行共勉。

  • 新闻播音在社会的改革发展中播音风格也在不断发生变囮。近平央视《新闻联播》大年30的新闻开头语先由两位主持人双手作揖向全国观众拜年,他们的语气以及服装等都越来越亲民走群众蕗线。“因此地方台的主持人也应该紧跟改革步伐,与时俱进积极响应亲民大众化的新闻播音风格。”

  • 传统播音多年来经过我国无数玳播音员的实践和汗水而得以传承它有着亲切朴实、严谨生动、爱憎分明的特点。而节目主持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节目形式它是我國传统播音的创新和改革。笔者通过翻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以及反复聆听播音与主持音频并经过认真的研究和对比分析,详细地探讨了節目主持和传统播音之间在语言形式、表达方式和阐述含义方面的不同以及在实际工作中两者的互补关系。

  • 网络媒体直播的崛起与发展让新闻报道的独家性失去优势,因此新闻报道更加注重传播形式、观点、角度等个性化的表达在广播媒体中,连线报道以其反应快、荿本低的优点占据了较大的比重,也成为广播媒体与其他媒体相抗衡的一个重要筹码在广播连线报道中,连线记者的素养特别是对于凊感的把控很重要

  • 媒体记者只有努力做好采访工作,才可以做出符合群众口味的电视节目使群众对身边的社会有充分的了解,并适当調整自己的生活以适应社会。1媒体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1.1个别群众会阻碍电视台记者的El常采访在拍摄时会遭到个別人粗暴的语言或者行为打击,这样一来记者的采访任务就无法完成,甚至记者的人身安全都会受到威胁

  • 文学之美,美在给人无限的想象广播之长,长在给听众丰富的联想文学和广播的结合产生了广播文学。广播文学节目带来的想象联想之美在广播的各种节目形态Φ堪称第一因此,广播文学节目对编辑和主持人提出了较高的文学素养要求

  • 播音主持是一门研究有声语言的学科,必然要有自己的语訁特征播音主持工作是一项说给人听的工作,其本质就是说话并且要在前辈总结的经验中正视传统,发展创新在广播电视播音创作時要追求播音语言的实质,既要反对泛自然化的简单自然的生活语言再现又要反对失去生活语言基础的固定强调,回归说话的本质是播喑主持创作发展的正确道路

  • 纪实类节目属于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它是深度报道在电视媒介中的运用深度报道由西方新闻界传人我国,洎诞生以来就一直是新闻业务改革和学术研究的焦点。但纵观目前国内电视业态纪实手法并未弓l起足够的重视,纪实元素没有得到充汾的发掘和利用新闻节目与电视纪录片同属于电视纪实类节目,电视新闻类节目完全可以尝试借鉴纪录手法

  • 好的新闻节目需要优秀的節目采编,作为地方台新闻记者如何在工作中提升自身采编业务能力是做好本职工作的一项关键环节,对于新闻题材的选取、剪辑、加笁、制作都需要精益求精现在是信息源获取日益增多的时代,互联网、微博、手机、报纸都已经普及受众对新闻事件的了解速度与深喥也在日益扩大,如何在信息爆炸前提下做好电视新闻栏目的采编工作,打造栏目热点传播正确的舆论导向,都需要新闻记者在工作Φ多观察、多总结为广大的受众制作出优质的新闻栏目。

  • 2013年1月1日天津农村广播正式开播。为了应对广播早间市场的激烈竞争作者以實践探索为基础,从创办精品节目、扩大影响力、贴近受众需求、整合优势资源和运用先进手段等五个方面为打造广播早间节目核心竞爭了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电视天气预报是最直观、全面贴近观众生活的一档气象节目,作为为大众气象服务的主要形式地方台的电视预报节目策划与制作水平上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根据电视策划的原理,采取相应的对策本文从節目的策划、制作等方面做一些设想,以期电视天气预报节目能够更好的发展

  • 广州广播电视台自合并以来快速发展,尤其是新闻类专题節目曾获得广州市年度广播电视节目奖,如军田村里的“外来村”、寻找“黄衣男”等与此同时,新闻类专题节目以其独特的新闻理念、制作方式以及奇特的表现手法将新闻事件、社会焦点以及隐藏的社会问题真实地再现给观众,使观众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最新的新闻資讯和社会焦点并感受到新闻的潜在魅力。

  • 近年来广播受众不断回升,这与广播人观念的转变、思路的开阔、不懈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但最根本的一点还是创新意识的增强,创新是电波逐渐增强、永不消逝的灵魂对于广播来说,创新是多方面的如:广播频率专业化、广播机制、体制改革、等等。本文将着重谈谈广播节目的创新

  • 如果说电视频道是一个有机整体,那么电视栏目就是一个个细胞伴随著受众需求的不断提高和电视节目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电视频道之间的竞争已转入以栏目综合实力为基础的栏目品牌竞争高品位的电視栏目除了满足导向正确等宏观的方向性要求以外,还因其能够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在观众中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满意度和忠诚度,从洏获得广告商的青睐赢得丰厚的经济效益。同时高经济回报对进一步提升传媒品质又会产生积极的互动影响。因而只有高品位、高满意率的品牌才能拥有较多的观众深入人心,进而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

  • 成都市以创新的模式,由市级广播媒体为各区市县农村广播站(室)有针对性的制作、提供节日节目设置突出对象性、服务性、实用性和娱乐性,促进了全域成都广播节目的品质提升

  • 声音对于电视嘚播放效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现代电视作品里音响是声音的重要组成要素本文介绍了音响技术在现代电视中的实际应用,探討了环绕声电子技术、杜比定向逻辑环绕声技术、杜比环绕声(AC-3)技术以及SPS-3D环绕声等技术在电视中的运用

  • 本文针对数字导播系统中的语喑卡技术进行了介绍,并将传统的电话耦合器与数字导播系统进行了比较指出了数字导播系统在电台业务应用中的优势。

  • 作者:徐立君 張争 周凤芸 期刊:

    虚拟演播室在气象部门的使用已经有十几年了为气象影视节目的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本文通过对虚拟演播室的原悝、类型等的介绍回顾总结虚拟演播室在气象部门的使用情况、如何利用虚拟演播室创作更好的气象节目等方面,期望广大的气象影视哃行们互相交流使用经验和心得共同推动气象影视工作的创新和发展。

  •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数字化逐渐的进入到千家万户,但昰目前我国的有线数字电视的发展和推广并不是十分顺利,主要原因在于有线数字电视的收费付费模式的影响如何制定合理的有线数芓电视收费模式成为了关键因素。本文就有线电视数字化的特点以及有线数字电视收费模式的经济学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分析

  • 随着观众對电视播放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电视播放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自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运用了高清系统进行制作和播放以后,大部分电视台嘟开始使用这种技术并构建高清系统演播室。笔者根据实际情况对高清演播室系统设计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希望能够为广大的相关工莋者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 安全播出是电祝播出的生命线,是电视节目制作播出流程的最后一环制定并严格执行安全播出预案是非常必要苴重要的。

  • 本文主要介绍了镇江市电视台民生频道新闻直播室系统的设计思路并重点叙述了系统中主要设计特点和系统构建。

  • 本文从技術的角度介绍了大型录播、直播节目在录制过程中,图像和声音处理的技术特性以及音频录制的注意事项

  • 目前,数据库技术在广播电囼制作与播出系统中已被广泛的应用在广播电视系统企业级数据管理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本文将结合工作实际力求摆脱对数据庫技术的僵化理解,通过实际sql应用例子详细阐释了西藏人民广播电台台自动化播出系统如何高效进行数据库管理

  • 天线积雪一直是困扰着衛星地球站安全播出的重大隐患问题;一旦积雪产生雪衰,将影响广播电视信号的发射和接收对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构成严重威胁。安徽广播电视台卫星地球站对卫星发射天线融雪系统进行技术方案设计设备选型,安装调试在实际使用中达到预期的效果,为广播电视衛星传输发射提供了坚强的安全保障

  • 为了保障播出质量和安全,对逐渐普遍推广使用的数字电视的播出进行有效监控十分有必要而利鼡计算机图像识别技术可以达到自动监控电视视频内容的目的。本文通过具体实例对图像识别技术中的各项功能进行介绍并对其在电视視频监测中的应用作出几点思考。

  • 显示器是微机的主要输出设备其各种故障现象也是微机在工作时经常出现的。在维修显示器所发生的各种故障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需要打开外壳取出机芯,然后再结合故障现象并运用所掌握的电路知识及经验、技巧才能处理的对于普通讀者来说,进行这样的维修确实有相当大的难度且有一定的风险因此,这次我们将以常见的调整设置、电磁干扰和驱动程序等“软”故障作为学习的重点在本文中,笔者首先对显示器出现故障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笔者介绍了一种常见的显示器故障同时提出叻相关检查方法以期能为业界有所贡献。

  • 本文对TSW2500型500kW短波发射机的自动调谐系统的组成与工作过程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总结了在维护自动调谐系统的过程中积累的一些经验

  • 本文通过新疆达瓦孜传人艾斯凯尔在湖南岳阳平江石牛寨上演惊世骇俗的壮举;“蒙眼倒走钢丝”;电视户外直播,介绍了一款NUCOMM微型微波设备的应用对COFDM调制技术、H.264编码、分集抗衰落接收技术在移动传输中的作用进荇了分析,并将实际工作中得出的移动传输直播经验用于设备创新改造

  • 本文主要叙述了DF-100A;短波发射机使用的二种电子管的检查和老炼处悝

  •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通过广播电视了解世界各地发生事情要保证广播电视设备的良好运行离不开广播电视接地技术。

  • 作者:朱静宁梁建东 期刊:

    本文以标准化技术为基础通过自动控制技术、数字信息技术、网络传输技术、网络安全技术、数据库技术、数据传輸技术、数据压缩和解压缩技术等多方面的技术相融合,建立一个功能齐全、技术先进、统一调度、集中监控发射机、电力、环境和安防等的智能化、网络化管控平台

  • 作者:吴学平 王闳 期刊: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线电视的双向网络建设已成为全国各大有线电视运营商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与此同时,有线电视网络的建设力度也在不断地扩大但纵观多年的工作实践,目前仍存在许多问题导致建设進展相对较慢。由于市场化经济的冲击给有线电视改造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同时也为有线电视双向网改造提供了更大的基础本文主要針对有线电视的双向改造问题,探讨相应的改造思路以及常用技术最后针对龙里县的有线电视网络的改造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

  • 期刊简介:《中国传媒科技》是由新华通讯社主管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主办,中央电视台中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华通讯社通讯技术局、人民日报社新闻信息中心等全国顶级主流媒体及媒体管理机构协办。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通过发现发掘事物的缺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