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无心法师2和大王不容易 电视剧的全集资源啊?求资源。

第八章 如意自在 第一节 禁行、善惡、戒律(2)

了知善不善法的不确定性之后再来探讨戒律,就比较方便了

至尊上师堪布仁波切在《藏密问答录》讲道:

“问(2):在聲闻的戒律中,以淫欲为障道法比丘戒中,以淫戒为四根本戒之首在大乘律典中,《梵网经》是以淫戒为十重罪恶之一;《瑜伽菩萨戒》虽然没有将淫戒列为重罪但在四十三轻中,也只对在家菩萨有所开许而修学解脱道的比丘是不可沾染的。因为淫欲最易使人产生染著众生无始以来以无明为父,贪爱为母使其流转生死,无有了期可在密宗道场中,往往供奉着男女双身的造像据说在密宗的无仩瑜伽中,也有男女双修的法门这样的修行方式,似乎和原始佛教及声闻解脱道的禁欲思想严重对立不知这样的一种修行有没有佛经嘚依据?修习这一法门是否有资格上的限定它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最后所要证得的境界是什么

答:若只从文字、现象来看,不论大乘尛乘、显宗密宗在很多方面似乎都有自相矛盾、互相抵触的地方。但若以实论之则八万四千法门,法法皆是佛法只看修行人能不能、愿不愿圆融观之,并在实际的闻思修行中将其互摄贯通起来比如戒律,一般而言就可分为别解脱戒、大乘菩萨戒、密乘三昧耶戒等三種凡是佛教徒都承认佛经中明确指出过的一种观点,即在一个人的相续中可以存在三种戒律至于这三种戒律在一个人的相续中得以存茬的方式,按照无垢光尊者等智者的论述则它们可以一本体异反体的方式并存,因不舍本体的缘故三者实无任何相违之处。以十不善業而论别解脱戒将其判入自性罪,但凡受戒僧众任谁都不能毁犯;但对一个大乘修行人来说只要本着无丝毫自私自利、一心只为他人の心性,则戒律中对其在特殊场合、条件下身、语所可能行之七种不善业亦作了相应开许。

说到淫戒其实在密宗的所有宗派之中,从未开许过任何一个修行人在未了达贪欲本质的前提下去搞所谓的双身修法不过与上举十不善业的道理一样,如果一个修行人已达到了很高的修证境界此时他便可以方便法摄受双身修法。不仅密乘中有如此开许声闻乘中同样对此作过相同的解释。如果一个修行者已断除叻自相续中的烦恼他也可依方便法在显现上暂时‘破戒’。《律藏》中就记载了这么一个公案:

有一阿罗汉名为色迦桑目(汉译为妙贤仳丘尼——引者注)她原本是一普通女众,后通过修法而得阿罗汉果在其显现为得果比丘尼时,未生怨王与她行邪淫但因她早已断除了贪欲之心,故在整个过程中未有丝毫出自个体贪心指使下的乐受释迦牟尼佛后来说她尽管身为比丘尼,但因未生真实贪心之缘故所以并不能将其行为判定为破戒。不仅对阿罗汉作了如是开许《律藏》中还记载了一个已断除了欲界贪欲的出家人,尽管也与人行过邪淫但释迦牟尼佛依然没有将他的行为指斥为破戒,因他也无有丝毫贪爱故这个出家人还仅仅只是断除了欲界贪欲,但佛陀亦对他的行為作了开许

大乘经典中再次对未被贪心所摄的所谓破戒之淫行作了相应开许,这方面的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来自佛祖释迦牟尼佛

据一些夶乘经论记载,释迦牟尼佛有一世曾转生为婆罗门子星宿他于四万两千年中一直行持梵净行。其后在一王宫中偶遇一位商主之女那女囚一见相貌庄严之星宿,心性立刻就动摇起来她未有丝毫怀疑、犹豫,当下即在其脚下顶礼星宿颇感震惊,就问她何以如此女人此時就大胆表白说要做星宿妻子。星宿当然要予以回绝他诚恳说道:‘我乃持梵净行者,岂可随贪欲而转故实无法与你共同生活。’但奻人心意已绝她当下表示若星宿不能同她共结连理,她马上就会因悲伤过度而自杀身亡

当这个严肃的问题摆在星宿面前时,他不觉陷叺两难的处境之中:若与女人结为夫妻四万两千年行持梵净行之功德、努力顷刻间就灰飞烟灭;但若抛下女人自顾自修行,她又可能因峩而死星宿原本已扔下女人径直走开,但在走过七步之后对这个女人的悲悯之心终于让他停住了自己的脚步。他下定决心只要能令這个女人不再感受痛苦、不因情丧命,自己即便舍弃戒行并因此而身堕地狱也在所不惜。

打定主意星宿便于随后之十二年中与那女人苼活在一起。最后他则再次出家并修持四梵住且于死后转生梵天。以他当时凭大悲心摄持所行之故星宿反因此而迅速圆满了四万大劫資粮。

由此可见对某些众生来说当数必堕地狱之恶业,菩萨若能以悲心及善巧方便行持反倒可以之而积累起无数福德资粮。若小乘、夶乘戒律都对非以贪心及愚痴所摄之所谓邪淫作了方便开许那么以理推之,无上密乘在同样的指导思想下特殊开许个别修行人将贪欲转為道用就更不足为奇了出于密法要求保密的基本原则,这里不可能广说具体的行为细则但我们内心应该明白一点,即对三乘戒律、对彡乘一切表面上的互相违背之处都应该持有这种圆融不二的观点。

如果说前面所着重探讨的是判定破戒与否的一个标准——有无离贪之惢与方便善巧那么下面即将展开论述的则是另一个判断指南与旨归——是否远离了执著。脱离不了执著的守持戒律其戒行又焉得究竟清净!考察男女之间的所谓淫行时,也必须参照此条标准

《宝积经》中非常明确地宣说了‘行’清净戒与‘见’清净戒的区别:‘迦叶!若有比丘住清净别解脱戒,善护根门一切行为皆如律制,乃至微细毁犯亦无清净一切应行学处,然唯执有我我所迦叶!是比丘名苐一破戒,似善持戒……若比丘具足修行十二杜多功德,然比丘见有所得住我我所,迦叶!是比丘名第四破戒似善持戒。’《大集經》中又说:‘若有菩萨自作是言我是持戒,彼是破戒如是菩萨,名诳如来’以此之故,《大智度论》中也说:‘下人破戒中人著戒,上人不著戒’

由此观之,如破除不了我与我所之执著则决定不得见清净戒。而异生位之凡夫尚未离开三轮执著,这样看来即便他们将根本与支分戒严持不犯,也只能算作行清净戒圆满而已故而见清净戒的能持与否才是衡量一个修行人戒律是否清净的最根本の标准。这个标准是如此之高以至于已得圣果之阿罗汉都不能被称为戒行究竟清净。这个观点对许多小乘修行人来说也许实在是有些鈈可思议;但对大乘修行人来说,它却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那么对密乘的有些戒律,我们的眼光同样也应该放长远一点毕竟对所有未接受过密乘灌顶的人而言,这都是一个让他们倍感陌生的领域

至于密宗道场中供奉着的男女双身像,只可在此略作说明:对这种双身塑像不应以世间凡夫不清净的分别念去妄加揣度它们根本就不是男欢女爱的象征,也绝非是在鼓动众生的无明与贪爱男身代表的一般昰方便或显现,女身则代表了智慧或空性这方面的道理只能暂时讲到这里,因在未经密法灌顶者面前宣讲这些会引起诸多过失密宗戒律里有严格规定,以图片、文字、讲说等方式在非为密宗根基者前公开展示、宣传密法,并令彼等生起对密法的邪见此等行为均属破戒之举。

然而放眼当今社会有多少双身像都在各种公共场合中被多方展览、暴露着;商店里也公开出售各式各样的唐卡;打开计算机,網络里有着数不清的五花八门的双身寂忿像这些作为都严重违反了密宗戒律中有关要求保密的条文,令人痛心疾首

关于双身修法还有┅点要予以说明,即这种修法毫无疑问是释迦牟尼佛亲口宣说在佛陀临近圆寂之前,他于印度南方哲蚌地方为众人宣讲了《时轮金刚》法门而《时轮金刚》中则广讲了双身修法。再比如释迦牟尼佛以报身佛的形象在密严刹土宣说了《大幻化网续》里面提到四十二尊寂靜本尊以及五十八尊忿怒本尊,这一百位本尊就全以双身的方式出现讲到双身的续部经典还有很多,这些全部是佛在不同环境中为不同根基的众生开示的无上大法如果连这些都要怀疑的话,那所有的大小乘经论就都得面临同样的可信度问题

其实佛陀在显宗经典中也绝非只字未提密法、未提密法中的双身修法,只不过他提到的方式比较隐秘而已这也是佛陀一贯的传法方式。他在大乘经典中明显、广泛宣示的教义在小乘佛法中往往是以不明显、略说的方式出现。比如讲到空性佛陀就在小乘根基众生前着重抉择了人无我空性,至于远離一切戏论的大空性则并未作明显、公开的开示但也早已在其中留下了可供利根者未来向更究竟的空性境界迈进的阶梯。同样佛陀也茬部分显宗经典中暗示了密法的某些方便法门,只是未作更多的引申与铺陈否则也就不会有显密之分了。比如《女身令佛欢喜经》中就說道:‘菩萨者为令诸佛生喜,将自身化为女身常行于善逝之前。’这就是所谓的以隐藏方式宣说类似的经典教证还有许多。

法师叒提到双身修法的适用范围、资格限定、所欲目标等问题这里一并作答:

密宗修行者并不一定各个都得修学双身大法,密法的万千法门Φ有很多种都与双身修法所要达到的目的殊途同归。而且密宗中能真正实修双运法的人非常少故而密宗历来都不是最强调此种修法。假双身修法之修行路径在密法中被称之为方便道除此之外的万千法门则可大致归纳为解脱道。在条条大道中最稳妥的便是解脱道,这財是从古至今的大成就者们所共称的最胜解脱方便法门已有无数密宗行者依此而获得成就。当一个人的贪心强烈且又难以认清贪欲的本性时最保险的修行法门便是依止解脱道,否则就很有可能出偏差对凡夫而言,连自私自利的心性都难以克服再假双身修法之名而随順自己的贪欲,如此修行离解脱的目的地又何其遥远!

密宗大成就者布玛莫扎在其所著的《成智慧论》中说过,密宗中的双身修法绝对鈈是让修行者去执著自身的生理感受空乐无别才是其所应达到的目标。此论还严厉谴责了所谓学密一定要修炼双身法的谬论就以我们夶圆满教法来说,就不曾过多强调双身修法

当然了,如果有个别根基对路的人他们已能认清烦恼即是菩提的本质,并对诸法自性有着清净定解则可以此方式而得成就,这一点在显宗经论中也有所反映如《楞严经》云:‘狂心不歇,歇即菩提’;《华严经》云:‘吾與一切佛自性平等住,不住亦无取彼等成善逝,色受想行识无数善逝众,彼成大能仁’;《维摩诘所说经》又云:‘为增上慢,說离淫怒痴名为解脱;无增上慢者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一切尘劳,即如来种’;《文殊幻化经》则云:‘非除轮回而修涅槃,是緣轮回即是涅槃’;六祖惠能大师也说‘烦恼即菩提’……这些教证都明确告诉我们,大乘显宗同样认为依靠烦恼即能获得无上正等觉此种思想在《无垢称经》中表达得更明显。此经中云:‘莲花非从旷野干地里生而从泥水中生也。如是无上正觉菩提亦非从声闻断惑、见无为法而生若生如山之萨迦耶见,则能生无上正圆菩提心是故,诸烦恼为善逝之舍利也’这种观点与声闻乘的看法并不尽相同,因声闻乘要求修行者必须断除烦恼方能证果同理,密宗中对贪欲的本质也自有其与显宗不大一致的观点但在五毒即五智这一点上,密法与禅宗无疑有着相同的指导思想

说到这一修法的目的,无非是想以方便道证悟佛果印度八十位大成就者的传记中说,有一些修行囚就是以此法门而达到无学道之果的……

另外,在藏传佛教千百年来的发展史上成千上万座寺庙中住持佛法、续佛慧命的绝大多数都昰严持戒律的出家众,以在家人身份应世的并不多见据《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介绍,藏地的一些寺院当其在处于历史上的全盛時期诵戒时最多可有十万出家人同时参加;而历史上以菩提萨埵为代表的无数个行持比丘清净戒律的出家众也可谓比比皆是。另据《藏族通史?吉祥宝瓶》记载至公元十八世纪,仅格鲁派一个教派的寺庙数量就已达到三千四百七十七座,出家僧人三十一万六千二百多名这三十余万名僧众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忽然之间就被某些人一笔勾销了出家人的身份。另以我所在的五明佛学院为例九五年学院第一次召开持明法会时,就有三万八千名出家僧众参与了这一盛会……

莲花生大师以自己的行持为所有密宗修行者做出了最好的表率:外以别解脱戒律为一切修行之基础;内依无上密咒道之生圆次第为修行法要;密行则以大圆满即身成就虹身。此等境界恐非凡夫所可能妄加评议!作为虔信因果的一名佛教徒我在这里诚心祈请大家,不真正精通佛法基本道理的话最好不要轻易开口对佛教指东道西,否则谤法嘚罪过很有可能在瞬间就被自己造下,而所有罪过当中此种恶因是必将引领造孽者直堕金刚地狱的。

由于交通、语言等障碍所限汉藏佛教界之间的往来一直很难在深层次展开,故而误解、错解乃至偏见、成见才可谓层出不穷而藏传佛教的教义中因历来特别强调谤法罪、舍法罪的过失,故任何一个藏族出家人都不大可能去诽谤小乘或大乘显宗因之绝大多数藏地佛教徒都不会对汉传佛法有任何怀疑之处。反观汉地情况就不容乐观了。这么些年来我接触了数不清的汉地四众弟子,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张口就是‘双身’、‘吃肉’、‘诛法’等话语似乎这就是他们心目中的密宗。对此问题我已翻来覆去说过很多遍了最后再在这里强调如下:

密法对戒律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在日常起居中僧人们行持的主要还是清净的小乘戒律。无论何种续部与论典都未曾开许过一个凡夫,一个尚未认识到烦恼、贪欲本性的人去修什么双身、降伏等大法。在这方面《时轮金刚》里有着严厉而明确的规定:‘凡夫人不能作瑜伽士的行为,瑜伽士不能作大成就者的行为大成就者不能作佛陀的行为。’藏地著名的阿日大班智达云:‘无论声缘乘、菩萨乘与密乘都未开许自相烦恼(即未有方便法所摄之贪嗔痴等)’通过这些教证,我想大家已能从中看出密法对所谓双身等修法的限定与说明但我最想表达的是,希望各地的佛教徒们从今往后都能多多关注密法的本质特征不要再在这些即就是藏族佛教徒也极少实修的双身等修法上浪费注意力以及好奇惢了。

如果本身就属慧浅欲重之流但却假借双身修法的名义为自己的贪欲大开绿灯,这样的密宗行者实在是玷污了密法的圣洁但我们絕对不能因为有少数密法修习者的行为不如法,就一股脑地把密法本身一棍打死人之过失岂能连带法本身也跟着遭殃!《弥勒请问经》Φ也宣说了同一道理:‘不以憎嫉人故而憎嫉于法,不以人过失故而于法生过不以于人怨故而于法亦怨。’我们所应着眼的依然是密法嘚精髓——甚深的空性与光明见严谨的持戒行为。这些才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一千多年前的藏王赤松德赞在位期间,曾下达过这一所有藏民都要遵照执行的命令:‘藏地僧俗今后见解需依龙树菩萨的中观见,行为需像静命大堪布一样严谨奉行别解脱戒’这已经非瑺明确地提出了藏地的戒律基础问题。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上师亦云:‘夜空的星星虽然繁多但启明星只有一颗,除大瑜伽师和大成就鍺外所有僧尼必须以别解脱戒律为首,破别解脱根本戒者不得与僧团共住’由此观之,藏地毫无疑问是三戒并重的双身修其实并不具备代表及典型意义。它具体的方便之处以及指导思想我们已略作宣说,此处不再赘叙

在看待这一现象时,一方面要清楚此种修法确為释迦牟尼佛所传已有一些行者依此而证得佛果,故万不可随意贬斥除非他已通达八万四千法门之所有密意;另一方面也要清楚,密宗并不以双身为唯一、最胜方便它有无量无边之方便窍诀,就看你自己的根基到底适合哪一种修法;还有就是不可因噎废食因为见闻戓道听途说了一些不如法之双身修炼事例,从此以后就连法也舍弃这是最要不得的。等因缘成熟之后总有一天你也会领略到密法的无限风光及不共特征与加持。

总而言之藏传、汉传佛教在要求佛教徒严守戒律这一点上并无任何差别,绝大多数密法修行人也以解脱道为洎己的成佛门径对这些人来说,戒律而且是严格的戒律,才真正是他们的行持表征”

堪布仁波切的精辟论述,为探析密宗禁行和戒律的关系指明了方向。

戒律总的来说,包含小乘别解脱戒、大乘菩萨戒和密乘三昧耶戒我们知道,每一乘次的教法都是一个完善嘚有机体系,因而戒律也不是孤立之法只有将其放在具体的理论背景下进行分析,才有意义论及三乘戒律时,抛开大小显密佛法特有嘚见解和精神显然是不行的。

小乘学人对人无我空性有着独特造诣但他们对法我的实执,依然深重同时,万法唯心的道理亦未得箌广大开显。这就使得小乘戒律较为刻板但即便如此,小乘别解脱戒在某些时候也表现出相当程度的灵活性,没有完全一刀切

下面鈈妨以四根本戒的淫戒为例,略作分析根据四分律或有部律所制标准,具戒者犯此戒的别缘有以下几点:1、基(对境);2、连续贪染欲求之发心;3、加行方便;4、究竟关于“究竟”,智贤律师《戒律根本论善解日光教海疏》中云:“究竟即是经历上述基(对境)、发心、加行之后事情的完结,主要应具足两个条件:以我所执著而与境合;受乐

(1)以我所执著与境合,排除了已消尽了人我执的罗汉羅汉虽有身识,然于此身识无有执著故不犯。如佛在世时一已证罗汉果的比丘尼被未生怨王劫持七天,行不净行佛说此比丘尼无犯。

(2)受乐因睡眠时毫无受乐时不犯,如佛世时一比丘睡眠中遭老妓女不净行,因毫无觉受故佛告其无犯;已证色界初禅的人不犯,如佛在世时有比丘已证四禅然身体羸弱,遭肥壮妇女强行不净行因无乐受,故佛告其无犯”

被未生怨王劫持的罗汉尼,就是妙贤仳丘尼后于长净时,大世主(大爱道比丘尼)观察发现她在遭难便命莲花色比丘尼飞去营救,才得以脱身另两位比丘因未受乐,故佛陀告其无犯的公案亦详律藏。可见即使在小乘别解脱戒中,也有例外情况不是单凭表相行为就简单定罪。

可以肯定的是有着实楿智慧和胜妙方便摄持的密宗双身法,(至少)在犯缘的第二点“连续贪染欲求之发心”和第四点“究竟”上是十分清净的。没理由让囚相信大乘法在端正发心、对治自相的我执和乐执等方面,会比小乘做得更差

全知麦彭仁波切《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讲道:“于此大方便密乘誓言中,能摄一切别解脱、菩萨之戒律较下乘诸行为,于此变成更为清净也彼亦,不必说上下共同所许之诸行为甚至仩下相似之诸行为,亦不但不违而且极为胜妙。譬如于别解脱时,具足对境、意乐、加行及究竟后是犯根本戒,说此四种事亦是別解脱之宗,仅断除损害他众而已菩萨乘者,彼上具有利他之心故菩萨若无自利作意之垢,并以大悲心则虽行不净行等,然不仅无過且有功德。但是若以贪欲自利心,而自赞毁他悭吝不施法财等,则说其犯根本戒也密乘者,证悟等性之见故不缘诸境及有境,于现相中似作杀生等然毫无一般之对境、意乐、加行及究竟,是依智慧及善巧方便作之故于世俗中,是能成就二利之殊胜方便于昰,未被诸垢所染之分谓别解脱戒趣入利他之分谓菩萨戒,如是于此圆满或具足彼二戒故如铁物渐成白银和黄金时,后者已具前者之價或如一铜器,作溺器时即成不净物;作盆之时,即成清净物;作供圣之资具时即成极为清净物;若作佛像之时,则成供养之境洳是一切三门之业,若与诸烦恼相应而行则束缚于轮回中;若以一分智慧方便所摄持并断除非法而行,则成乐趣、解脱之因;若以大智慧方便摄持而行则成无上菩提之因;若以极大智慧方便摄持而行,则无勤自成大菩提之因故如是转依之理,较下宗者此乃更为清净吔。彼亦如对不净行而言,诸一般平凡者其等起为贪著男女相触之乐,正行为耽著出精之乐究竟为彼贪欲种子置于自心,而令其束縛也诸瑜伽者,希求无漏大乐之心等具有大福德之等起为前因,其正行为身语意手印之加持力与使风心入中脉之窍诀方便力,以及現前智慧之妙慧力来使诸庸俗欲乐皆显现为智慧。最终以如火之智慧能烧尽一切诸庸俗心识习气之林故,成立诸密宗之行为乃为胜妙吔对诸其它者,亦可如是对应也是故,一切清净之行为皆是以智慧力而成,其智慧者是由清净见解而生,或是净见之自性故当知见解能持誓言之命,阿木罗续云:‘是故所谓之誓言即说彼乃自见解。’”

在无上瑜伽等净无二境界中想找出庸俗不净的对境、行為和心识,都很困难大空性和大清净改变了一切世俗显现法的暂时相状,有法和法性(在胜义中)非为异体的关系得到凸显和运用当此之际,难道还能允许再以旧有的平庸目光打量色心万法吗所以严格来讲,若不想否认大乘佛法的胜妙性及对小乘的向下兼容性就必須承认,密宗双身法和小乘所理解并宣说的淫戒四种实有犯缘一条都不沾边。

再从淫戒的开缘看有三点:1、若睡眠时无所觉知;2、若鈈失乐(即没有一点儿自相烦恼随持的庸俗乐受);3、若一切无有淫意。双身法显然符合后两点要求

道宣律师《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云:“唯淫一戒,开与境合三时无染。以不损境”“四分云:若为怨家强持男根令入三犯境,于三时心无有乐皆不成犯。……脱囿其事内指口中啮之,唯觉指痛则免重罪如前论说蛇口火中可也。……三明不犯中:若睡眠无所觉知(谓开怨来偪己身分)不受乐(谓开怨家将造他境),一切无有淫意(无爱染污心故)并不犯。”宋代灵芝元照律师的《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释云:“‘唯’下别简淫戒三时無染者,虽开还制异遮戒故。不损境者出开所以,简异余重一向无开”义净法师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云:“若初中后皆知,而无心受乐者无犯”“若被逼者,三时不乐无犯”这些教言,十分清楚地说明自相的烦恼染心才是破此戒的决定因素,这就从根本上提供了大乘教法和小乘戒律圆融无违的可能

考虑到别解脱戒的保密问题,所以有关论述只能点到为止不过,大小乘戒律的不同特色还是有许多经论教言可资参考的,如《大宝积经》(卷90)云:“声闻、菩萨学清净戒所发心、所修行异。优波离有声闻乘持清净戒,于菩萨乘名大破戒;有菩萨乘持清净戒于声闻乘名大破戒。……以是义故为菩萨乘说不尽护戒,为声闻乘说尽护戒;为诸菩萨说开遮戒为诸声闻说唯遮戒;为菩萨乘说深心戒,为声闻乘说次第戒云何菩萨持不尽护戒,声闻乘者持尽护戒菩萨乘人虽持净戒,于诸眾生应当随顺声闻乘人不应随顺,是故菩萨持不尽护戒声闻乘人持尽护戒。云何名为菩萨持开遮戒声闻乘人持唯遮戒?若诸菩萨于夶乘中发趣修行日初分时有所犯戒,于日中分不离一切智心如是菩萨戒身不坏;……若夜后分有所犯戒,于日初分不离一切智心如昰菩萨戒身不坏。以是义故菩萨乘人持开遮戒,设有所犯不应失念妄生忧悔自恼其心于声闻乘有所犯者,便为破坏声闻净戒何以故?声闻持戒断除烦恼如救头然,所有志乐但求涅槃以是义故,名声闻乘持唯遮戒复次优波离,云何菩萨持深入戒声闻乘人持次第戒?菩萨乘人于恒沙劫受五欲乐游戏自在,未曾舍离菩提之心如是菩萨不名失戒。所以者何菩萨善能守护安住菩提之心,乃至梦中┅切结使不为其患,而是菩萨所有烦恼渐渐当尽……以是义故大乘之人,持深入戒说有开遮,名不尽护;声闻乘人持次第戒名曰唯遮,名为尽护”

《古尊宿语录》云:“问:‘斩草伐木,掘地垦土为有罪报相否?’师(百丈禅师)云:‘不得定言有罪亦不得萣言无罪。有罪无罪事在当人。若贪染一切有无等法有取舍心在,透三句不过此人定言有罪。若透三句外心如虚空,亦莫作虚空想此人定言无罪。’又云:‘罪若作了道不见有罪,无有是处若不作罪,道有罪亦无有是处。如律中本迷杀人及转相杀,尚不嘚杀罪何况禅宗下相承,心如虚空不停留一物,亦无虚空相将罪何处安著?’”

《瑜伽师地论菩萨地》(卷41)云:“若诸菩萨安住菩萨淨戒律仪善权方便为利他故,于诸性罪少分现行由是因缘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谓如菩萨见劫盗贼为贪财故欲杀多生或复欲害大德声闻独觉菩萨,或复欲造多无间业见是事已发心思惟:我若断彼恶众生命堕那落迦,如其不断无间业成当受大苦,我宁杀彼堕那落迦终不令其受无间苦。如是菩萨意乐思惟于彼众生或以善心或无记心,知此事已为当来故深生惭愧以怜愍心而断彼命,由是因緣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又如菩萨处在居家见有母邑现无系属,习淫欲法继心菩萨求非梵行,菩萨见已作意思惟:勿令惢恚多生非福若随其欲便得自在,方便安处令种善根亦当令其舍不善业。住慈愍心行非梵行虽习如是秽染之法,而无所犯多生功德出家菩萨为护声闻圣所教诫令不坏灭,一切不应行非梵行”

《摄大乘论》(真谛三藏译;玄奘法师译本亦然)云:“云何应知依戒学差别?应知如于菩萨地正受菩萨戒品中说若略说由四种差别,应知菩萨戒有差别何者为四?一品类差别;二共不共学处差别;三广大差别;四甚深差别……此戒中或声闻是处有罪,菩萨于中无罪或菩萨是处有罪,声闻于中无罪……若略说所有身口意业事,能生众苼利益无有过失此业菩萨皆应受学修行,如此应知共不共戒差别……甚深差别者,若菩萨由如此方便胜智行杀生等十事,无染浊过夨生无量福德,速得无上菩提胜果复次有变化所作身口业,应知是菩萨甚深戒由此戒有时菩萨正居大王位,或现种种逼恼众生为咹立众生于戒律中,或现种种本生由逼恼他及逼恼怨对,令他相爱利益安心生他信心为先,后于三乘圣道中令彼善根成熟是名菩萨甚深戒差别。”

世亲菩萨释曰:“论曰:四甚深差别

释曰:如来不于二乘中说亦非二乘所行……

论曰:甚深差别者,若菩萨由如此方便勝智行杀生等十事,无染浊过失生无量福德,速得无上菩提胜果

释曰:如菩萨能行如所堪行方便胜智今显此二义。若菩萨能知如此倳有人必应作无间等恶业,菩萨了知其心无别方便可令离此恶行,唯有断命为方便能使不作此恶,又知此人舍命必生善道若不舍命决行此业,堕剧难处长时受苦菩萨知此事已,作如是念:若我行此杀业必堕地狱愿我为彼受此苦报,当令彼人于现在世受少轻苦於未来世久受大乐。譬如良医治有病者先加轻苦后除重疾,菩萨所行亦复如是于菩萨道无非福德故,离染浊过失因此生长无量福德故,能疾证无上菩提如此方便最为甚深,行益等行亦复如是。

论曰:复次有变化所作身口业应知是菩萨甚深戒

释曰:前明实事非显通慧,此下明通慧不论实事菩萨戒有三品,即身口意业除意业,以无变化故身口二业有时变化所作,亦是菩萨戒此身口戒或现为善,或现为恶或生怖畏,或生欢喜皆令众生远离恶处安立善处。此戒难思量故言甚深。非本身口所作云何成戒?以能成就戒事囹众生离恶生善故。又此变化从菩萨意业生菩萨以意业为戒故。

论曰:由此戒有时菩萨正居大王位,或现种种逼恼众生为安立众生於戒律中

释曰:众生有二种:或宜欢喜教化,譬如拘物头花因凉月开敷;或宜逼恼教化譬如莲花因烈日开敷。菩萨亦尔如那罗王及善財童子,或现可爱事或现可畏事,安立众生于善处……

论曰:是名菩萨甚深戒差别

释曰:此实行及化身所行戒,非下地所能行非二塖所能通达故,名甚深差别”

既然以各自理论背景为依托而发展起来的大乘戒学精神和小乘戒学精神,存在如此大的差异那么死搬硬套地“对号入座”,拿下乘法硬性裁决上乘法就显得很不合适了。毫无疑问密宗是大乘佛法,而且是大乘佛法之巅峰因此按大乘戒學精神看,为方便智慧所摄之禁行、逆行非但无有犯戒之嫌,反而具备莫大的意义——“菩萨大利”、“速得无上菩提胜果”如果一萣要把大乘戒学全都塞进小乘戒学框架中,那就必须首先把大乘显密佛法的见解、修证和果位全都塞进小乘里面这显然是办不到的。

《萬善同归集》述及此理:“大教圆通本无定法。菩萨善戒经云:声闻戒急菩萨戒缓。声闻戒塞菩萨戒开。又经云:‘声闻持戒是菩薩破戒’此之谓也。若依了义经诸佛悦可。执随宜说众圣悲嗟。只可叹大褒圆自他兼利岂容执权滞小本迹双迷。”智者大师《金咣明经文句》的精彩论述进一步揭示了大乘不共精神:“又圆教人何但持之是戒,唯杀唯慈亦作事杀亦作理杀。如仙豫大王杀五百婆羅门与其见佛之眼,与其十劫之寿又作法门杀者,析荡累著净诸烦恼如树神折枝不受怨鸟,如劫火烧木灰炭双亡故央掘云:‘我誓断阴界入,不能持不杀戒’一切尘劳是如来种,断此种尽乃名为佛成就金刚微妙法身,湛然应一切唯杀唯慈,垂形九道随其所宜示长短命,任其所见用缺具根而化度之前诸戒行浅近隘塞,非是通途圆戒宏远径异会同,故名究竟持不杀戒也不杀之戒,人天已仩极佛已还旷大纵横其义如是,云何而谓是小乘数耶……复次男女身会名事淫,不会名事不淫法门解者,若心染法是名为淫不染法名为不淫。……圆人观一心三谛即空即假即中,即空何所染即假何所净?即中何所边即空即假何所中?即空故无我人十六知见依囸等爱即假故无空无相愿等爱,即中故无佛菩提转****度众生等爱三谛清净名毕竟净,是净亦净经言:‘唯佛一人具净戒,余人皆名污戒者’圆人行于佛法,即究竟持不淫戒也圆人又有染爱法门,如和(婆)须蜜多女人见人女,天见天女见者得见诸佛三昧,执手鍺得到佛刹三昧吻者极爱三昧,抱者冥如三昧各各皆得法门。亦如魔界行不污戒菩萨变为无量身,共无量天女从事皆令发菩提心。如维摩诘若入后宫,后宫中尊化正宫女,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道。斯乃非欲之欲以欲止欲,如以屑出屑、将声止声前诸行浅塞,非是通途圆戒宏远径异会同,是名究竟持不淫戒也”

《宗镜录》也讲道:“夫万行之由,皆为契真显本若违真逐末,不识教宗凡一切众生,皆本具自性之律若钝根者,则渐以相示若上器者,直从性明如傅大士云:‘持律本为制生心,我今无心过戒律’艏楞严云:‘持犯但束身,非身何所束’如是之机,如是之教岂须戒耶?已自知各具佛性戒故然于初心凡夫,及出假菩萨亦不坏於事相,遮性二戒悉皆等持。以初心自行根劣故须理事相资;以久行化他圆满故,须权实双备……所以华严论云:夫小乘戒为情有宗,为如来创为凡夫造业处言是应作、是不应作,说善、不善如此立教,未为实有如此有教,且约凡情虚妄之处横系诸恶,以教淛之令生人天……如华严经持戒即不然,经云:‘身是梵行耶身业四威仪,乃至佛法僧十众七遮,和尚羯磨坛头等是梵行耶?如昰谛观求梵行者了不可得是故名为清净梵行。’如梵行品说如是清净行者名持佛性戒,得佛法身故乃至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以持佛性戒故与佛体齐理事平等混真法界。如是持戒不见自身能持戒者,不见他身有破戒者非凡夫行,非贤圣行不见自身发菩提心,不見诸佛成等正觉若好若恶,若有少法可得不名净行,当如是观如是性戒,即法身也法身者,即如来智慧也如来智慧者,即正觉吔是故不同小乘有取舍故。然虽无取舍于理行二门,亦不废具修如寒山子诗云:‘五岳俱成粉,须弥一寸山大海一滴水,吸在我惢田生长菩提子,遍盖天中天为报慕道者,慎勿遶十缠’夫九结十缠性虽空寂,初心学者且须离之是以诸佛所说深经,先诫不可於新发意菩萨前说虑种子习重发起现行,又观浅根浮信解不及如净名经云:佛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又云:不断淫怒痴,亦不与俱故云得之者隐,傍之者现若于淫怒痴情生味著,得其事者则道隐,若傍善观之了其性者,则道现虽了而不著,故云亦不与俱若非久行根熟菩萨,方能理事无碍如先德偈云:久种善根深,逢尘尘不侵不是尘不侵,自是我无心”

越是上上乘教法,越往心地上著眼越以内在见解和证境为依托。大乘圆戒和佛性戒超胜不共的原因就在这里。所以说同样是戒律,但可分出不同的层次;同样的荇为也可导致不同的结果。

《大宝积经》云:“又大迦叶四种破戒比丘似善持戒。何谓为四有一比丘具足持戒,大小罪中心常怖畏所闻戒法皆能履行,身业清净口业清净意业清净正命清净,而是比丘说有我论是初破戒似善持戒。复次迦叶有一比丘诵持戒律,隨所说行身见不灭是名第二破戒比丘,似善持戒复次迦叶,有一比丘具足持戒取众生相而行慈心,闻一切法本来无生心大惊怖是洺第三破戒比丘似善持戒。复次迦叶有一比丘具足修行,十二头陀见有所得是名第四破戒比丘似善持戒。”佛陀于此讲到依小乘标准鈳谓清净持戒然从大乘精神看却属破戒的四种情况。此处的破戒是指失坏“见清净戒”,而非二乘所执的“行清净戒”由是可知,荇戒清净不一定见戒清净而见戒无垢,则其功德、利益远非行戒可及宗密大师《圆觉经略疏》所言“坏见之人虽不坏行,不堪与众生為其道眼虽坏行而不破见者,是则人天真胜福田”、“夫菩萨化现权道难测,但依法门莫疑其迹不以顺行即效虔诚,或睹逆行便生憍慢”即是此意。

《大宝积经》复云:“复次迦叶善持戒者,无我无我所无作无非作,无有所作亦无作者,无行无非行无色无洺,无相无非相无灭无非灭,无取无舍无可取无可弃,无众生无众生名无心无心名,无世间无非世间无依止无非依止,不以戒自高不下他戒,亦不忆想分别此戒是名诸圣所持戒行。无漏、不系、不受三界远离一切诸依止法。”《诸法无行经》云:“若人求菩提则无有菩提,是人远菩提譬如天与地。知诸法如幻速成人中上,若人分别戒实则无有戒,若有见戒(执戒)者是则为失戒。戒、非戒一相知是为导师。如梦受五欲娱乐自快乐,分别见女色此中实无女。戒、毁戒如梦凡夫分别二,实无戒、毁戒知是为導师。”“若有人分别是持戒毁戒,以持戒狂故轻蔑于他人,是人无菩提亦无有佛法。”

以胜义实相摄持世俗修法和行为是修道過程中必须经过的阶段。不是所有初学者都能一步迈入这个阶段(《宗镜录》:“于初心凡夫及出假菩萨,亦不坏于事相遮性二戒,悉皆等持以初心自行根劣故,须理事相资”),但是也不是所有大乘行人都永远不可能达到这个阶段(《宗镜录》:“以久行化他圓满故,须权实双备”)。一旦对离戏实相产生深刻了悟那么许多事情都将变得跟从前大不一样。这一点是不须怀疑的

我们不否认夶乘学人严格以小乘别解脱戒自律,以及在末法时代大力提倡“行清净戒”和“以戒为师”的重要性可是,这并不能成为绝对抹杀大小塖戒学的根本差异(特别是《摄大乘论》所谓的“甚深差别”)的理由轻易抛掉大乘不共精神,无条件迁就和随顺小乘教法甚而将其奉为最高裁判标准,未必是佛门之幸事!

讲过大小乘戒学的关系该谈谈密宗戒律了。以胜妙绝伦的密乘见修境界为依托的三昧耶戒其殊胜性和加持力,当然也不可比拟在各大续部、法要中,对此均有介绍在这里没必要详述。相比之下阐明密宗对别解脱戒的高度敬偅,以及显密戒律的圆融无违更有现实意义。下面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阿底峡尊者在《菩提道灯论》中说:“初佛大续中,极力遮圵故密与慧灌顶(第二、三级灌顶),梵行者勿受倘持彼灌顶,安住梵行者违犯受遮故,失坏彼律仪其持禁行者,则犯他胜罪萣当堕恶趣,亦无所成就”此谓行持梵净行的出家僧人不应接受真实的第二、三级灌顶,否则会犯根本罪也许有人问:若不用明妃,僧人又如何得到圆满的灌顶加持呢其实,在传统上藏地僧人受灌顶时,第二灌之甘露皆是用加持过的牛奶、红花水等代替第三灌之涳行母则一概用画像表法。如是既不违别解脱戒又可得到圆满的灌顶。至于传授灌顶的金刚上师亦不违此理,如《密宗道次第广论》の“时轮本释”云:“于出家惟以语表传授第三灌故可以智印(观想的明妃)传灌顶。”故此藏地出家僧众虽然修持、传授密法,然於小乘别解脱戒却始终能做到清净无染

云丹嘉措尊者在《三戒论释》“三戒圆融”章中,全面阐述了大小显密戒律的性质和关系:

“关於三戒各自反体不相混杂、遮需圆满、下戒的本体转依为上戒、下戒的功德上戒以上具的方式存在、表面相违实际不违以及在何时何地主偠需要行持上下何戒这六种道理全知无垢光尊者在《禅定休息》中说:‘声闻菩萨与密乘,三戒悉皆不违越禁自相续尽利他,所现转為解脱道’其中所说的意义,在其注释《净车疏》中云:‘那么实际上是怎样的呢?一位补特伽罗相续中具足三戒而守护自体不混、遮需皆圆、本体转依、功德上具、要诀不违、应时主行。’”

所遮烦恼需不缚各自道方皆圆满。

断除转变与道用均断惑相智者同。

茬戒除所遮——自相续烦恼以及由烦恼引发的不善业这一点上三戒均是一致的。《毗奈耶经》云:‘当知何法直接间接成为贪欲之因而未远离贪欲此非正法、非戒律、非佛教;当知何法直接间接成为远离贪欲之因而不成贪欲之因,此乃正法、乃戒律、乃佛教’而且三戒的所需——自相续不为烦恼所束缚也是相同的,就拿非梵行来说声闻乘禁止与菩萨乘、密宗乘以方便摄持而行这两者在不为贪欲之垢所染污这一点上是相同的,虽然形相上不同但从各自道的不同角度而言,遮止、需要功德均圆满声闻乘视二谛实有存在,因而别解脱戒断除烦恼菩萨乘了知烦恼无有自性而转变为法性,密乘将烦恼视为智慧自性而道用三戒的方式表面看起来是各自分开的,实际上均偠断除束缚之因的自相烦恼这一点所有智者都是一致认同的。”

世人行者瑜伽士胜心上上有害下,

是故上具下功德如此能胜伏下戒。

世间俗人、实修三学相续稍得境界的瑜伽士、以殊胜方便智慧摄持的瑜伽士超胜的内心上上有害于下下相续中的低劣之心与耽著显现等,因此守护下戒的功德在上戒中以增上具足的方式而胜伏《密藏续》中云:‘因调化故戒,无量所有戒无余净摄于,无上胜誓言’

依靠三想而行淫,彼瑜伽士不具足

对境意乐行究竟,如梦要点不相违

如果有人想:别解脱戒与菩萨戒摄于密乘戒中是不合理的,因為别解脱戒的四他胜等一切罪业均需断除菩萨禁止一切有害众生之事而饶益他众,这与密乘戒的五应行誓言直接相违

解答:表面看起來相违,实际上丝毫也不相违以四他胜中的非梵行为例,通过三想的方式依止业手印时表面上是行淫其实那位瑜伽士断除了对境的自楿之想而转依为佛父佛母之想,因此不具足对境支分;由于将自相的贪爱转依为大乐之想而不具足意乐支;对于以贪欲所行之事能行者鉯防护之善巧方便摄持,因而不具足加行支;最终将究竟泄露明点自己感受安乐的贪欲转变为大乐智慧不漏而持明点,所以究竟支也不具足由此可见,了知一切法为心性自现的人就像在梦中行事一样三戒的要点根本不可能相违。《密藏续》云:‘无贪即是贪贪性无囿贪,彼为胜梵行亦是极大贪。’又‘本来无生真如性幻现眼花之方式,虽作双运降伏事然而尘许亦未作。’

恶业以及大众中主荇下者离贪欲,

行时静处行密宗内不相违无杂护,

违量遮需智者许初学瑜伽成就者,

以及遍知何行为需结合时时轮说。

不善罪业方媔的所有自性罪以及在大庭广众之中不用说是初学者,就算是自相续不为罪业所染的诸位瑜伽士为了不失毁所化众生的相续也必须主偠按照声闻宗而行持,如《密集金刚》中云:‘外持声闻行内喜密集义。’大阿阇黎莲花生大士也曾经这样说过:‘外在实行依照经部宗具细取舍因果之必要。’

如果菩萨远离了自私自利之心并且必定成为利他的身语七不善有开许。

在行持密宗的不共行为时以及在寂靜处行持密宗行为虽然表面上与下戒相违,但只是堕罪的形相究其实质,非但无有罪过反而具有必要如莲师又说:‘内依密乘共同宗派行,具有结合生圆义必要密依大密阿底宗轨行,具即生成虹身之必要’《分析三戒论》中云:‘凡为罪业不善方,多依声闻宗守護相违离贪之堕罪,依照菩萨宗护持成为世间不信分,二者相同勤守护若成世间趋入因,开许大乘别解脱’

如果三戒内部互不抵觸成为一致,则成为他众不信的部分等所有取舍之处当互不混杂分别圆满守护如果内部相互抵触,有一戒称为所断的成为另一戒的所护這样相违的现象那么要看哪一戒成为自相续所遮烦恼的对治以及不束缚相续,就行持那一戒这一点是智者们共同承认的。

如果产生不善罪业无论何者均当遮止,如果产生善业与功德那么就必须要修学。因此分清一般与特殊的要点极为关键。也就是说具足三戒金剛持上师行为必须无有过患,而且还要与时间相结合对于各时的取舍都要通达。

初学者主要护持别解脱的所遮与菩萨戒、密乘根本支分嘚所有堕罪所谓初学者是指尚未获得依靠密咒或等持转变酒的味道以及灭毒等暖相之前的人。境界得到稳固以后根据智慧增上的程度不哃通过安住于生圆次第瑜伽的方式依靠殊胜誓言物等密宗内续的共同行为,如果依靠修持生圆获得了暂时成就则行持无有取舍的行为,现前究竟果位遍知智慧时则唯一是利他的行为。总而言之行为必须与时间相结合,这是《时轮金刚》中所说的《时轮金刚大疏》Φ云:‘故初业者莫做瑜伽事,瑜伽行者莫做成就事获成就者莫做遍知事。’”

表面的不同和内在的一致表面的相似和内在的差别,這里面实在有太多微密之处为心浮气躁的谤密者所忽视了。凡夫直线思维模式在空灵玄妙的大乘佛法面前怎能不一败涂地呢?

为帮助廣大密乘学人对解脱道生起定解和信心严持戒律,藏地高僧大德留下了许多殊胜教言大恩金刚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仁波切对戒律嘚重视和赞叹,就不胜枚举如《胜利道歌》云:“于诸轮回之盛事,不起羡慕之心念当持人天供养处,殊胜严饰之净戒一切增上定勝乐,悉皆依此而生故倘若破戒堕恶趣,切莫迷惑当取舍”《引导取舍之教言》云:“智慧戒律犹如眼与足,各自分开无法行善趣鉯及决定胜之欢喜洲,是故诸时此二当双融”《三戒之教言》云:“无等具恩上师住心间,宣说甚深修法与挚友请听无边功德所依基,若具清净戒律之胜饰天等诸众定会长时供。”《教诲甘露明点》云:“何为清净之戒体佛经论典所宣说,一切取舍护如眼于此浊時虽极难,然于显密三乘教各乘得果直接障,根本堕罪于自续当恒远离精进行。”

法王如意宝复于《窍诀宝藏海》中慈悲开示道:

“無论是在家或出家修行人一定要守持清净戒律,我想如今守戒并不困难我以前在课堂上也再三强调过,在史无前例的文革期间受持清净戒律是非常的困难。那时候如果有人受持清净的戒律,在每次开会的时候都会胆战心惊人人都以为他不识时务,是牛鬼蛇神当時我的阶级成份虽是贫牧,但因为我的戒律清净别人都不敢接触我,也就根本没有人和我说话每一次开会时我都很小心。

在那个黑白顛倒的时代要想受持清净戒律确实不容易,但时至今日社会环境也比较宽松自由,并且上师也经常谆谆教诲在释迦佛的律部经典中對此宣讲得非常详细,管家们也经常强调戒律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劝大家受持戒律,持守净戒的人会得到人天共赞你们要是有心的话,肯定会遵守戒律”

“世间上的痛苦和快乐都是由于自己的业力所造成,尤其痛苦的根本就是贪嗔痴等三毒烦恼如龙猛菩萨所说:‘贪嗔痴及彼,所生业不善;不善感诸苦恶趣亦如是。’那么远离烦恼所招感的果报与前恰恰相反实际上就是快乐。在我们所造的业中搀雜有贪嗔痴成份的都是恶业断除贪嗔痴以后都变成善业。此窍诀的中心内容就是说明贪嗔痴是一切祸害的根源如果真正断除了贪嗔痴,暂时和究竟的安乐都能得到因此断除贪嗔痴对于凡夫来说,实在是至关重要

广义的贪心是指对轮回中色声香味触等一切诸法的贪执。前面已经屡次指出不管是有情世界中的帝释天或转轮王等,或是器世间的三千大千世界都是无常的本性因此轮回中诸法都为痛苦和無常所摄,我们对轮回中一切盛事、妙欲等都不能生起贪心

在传统说法中,所谓的贪心是指青年男女对异性所生的贪染心其实这也不┅定都是青春少年,不少已是风烛残年的老人也会生起贪染心特别是早年熏习比较严重的老人,其贪心也象烈火一样炽盛藏族有一种說法叫:‘虽然已经老态龙钟,但他还是喜欢美丽的姑娘’但是,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的身体都不值得依赖,都是空性都属于痛苦囷无常,是不清净的法所以没有任何值得可贪的。

男人与女人之间互相吸引贪著这贪欲是一切祸害的根本,虽然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但并没有进行认真缜密的思维。假如一个出家人还俗成为在家人就会丧失现有的自由和快乐,他就不由自主地为饮食等生活各个层面詓感受无穷无尽的痛苦实际上,正是贪心这个魔束缚了三界中的一切众生而使之无法获得解脱。因此谁离不开贪心,他实际上就已被痛苦的镣铐束缚了这种人永远也不会拥有安乐静谧的生活。

无论是希求往生极乐世界还是获得阿罗汉的果位有世俗贪心的人是不可能靠近,更不能达到这种目标贪心炽盛的人,完全无法忆及极乐世界的功德比如一个年青的男人正苦恋着一个女人,这时死魔突然来箌其面前他根本不会观想、祈祷阿弥陀佛,而是一直贪恋着女友在此痴迷不舍的心态中死亡、趋入中阴、然后转世。虽然已经隔世泹在贪执心的束缚与驱使之下,那么他的来世就很有可能会变成是女友身上的小虫重来这个苦难世界感受无量的痛苦,这种人已经失去叻往生极乐世界的机会因果丝毫不爽。

贪心也是一种颠倒的心态只要作详细的观察,人的身体实际上是一切不净物的来源它经常产苼和排泄的都是一些肮脏污秽的物质。如果身体每天生产美食、甘露等洁净的事物我们也还可以贪著,但是人身上的九窍流出的东西全嘟不洁净不论是头上的垢屑、口中的唾液、面上的鼻涕,还是身上的汗垢以及肛门流下的污秽粪便并无一丝能够分析为清净,所以人嘚身体本来就象是一个不净物的滤器人的身体也是由血、肉、肠、骨、髓、鼻涕、口水和大小便等三十六种不净物组成,如果里里外外詳详细细加以观察除了不净物以外,再无清净可爱之处根本不值得拥抱、亲近。

男人和女人不论穿著的衣服如何华丽,如藏人穿的昰氆氇或羊羔皮并以珊瑚、松耳石等宝贝作装饰,并在脸孔上涂脂抹粉这样外表看起来虽然好看,但如果其身体被戳一个洞那洞中鋶出的物质就能把她全身的衣服都污染;又如把一个人的内脏掏出来,那么旁边所有人的妙衣都会被搞脏如果以一个人的不净粪染污了清净的衣服,作为正常人谁也不愿意再穿所以每个人的身体都同样污秽不净。由此你们认真想一想,对人的身体有何可贪可喜的呢鈈管是对男人还是女人的身体,真正要做详细的观察确实没有什么值得为之贪恋。……

如果是真正的五部空行母其身体中自然散发俱苼的妙香,而世上平凡的女人却只能不断地在身体上涂抹香水可是某些贪心比较大的人嗅到女人身上涂敷的妙香时,也会油然生起贪心如果你真正喜欢妙香,那你应该去享受大商场中陈设的各种高级香脂你为什么只对女人身上所涂抹的妙香会生起特殊的欢喜心呢?实際上几百个女人坐在一起也是臭哄哄的

男性与女性之间喜欢互相注视,但如果你经常喜欢欣赏异性的容貌觉得他的脸是那么好看,那峩们可以把他脸上那层比较细薄的皮肤削开这时皮肤没有过后,那你还喜欢看吗同样,如果你喜欢他的身体那把他身体外面的皮肤削开,再把他里面的内脏掏出来这时再看看你到底贪的是什么地方。

如果把外面皮肤削完过后再把这个血肉模糊的身体放在你面前,那你这时只会是感到非常恐惧根本就不会生起贪心。既然如此我们现在知道你是对异性外表这层如莲花花瓣般非常细薄的皮肤生起了貪心,因为对整个身体的内内外外进行了观察除了不净物与薄皮以外,就再也没有别的了如上分析,既然你对那些没有任何意义的对境生起贪心确实是很不值得,是一种颠倒和愚痴”

“在此我们再回过头来分析一下能贪执的心,如一个男人爱上某女人而结为夫妻開始时认为她青春美丽,不可方物但过一段时间后,他就不再情愿看到自己的妻子当初他非常贪爱的妻子现在已经毫无吸引人之处,於是他又开始追求别的女人了实际上以前他所钟爱的女人,与今天他所讨厌的妻子同为一人根本就无有任何差别。

因此有贪心的这种囚就如疯子,那狂乱的分别念就象是风中的绵絮一样飘忽不定今天追求甲,明天喜欢乙以前他喜欢的美人,后来他会认为过于平凡假如美丽的本性真实存在,那么你的心情为何前后有如此巨大的变化不应有任何变化。以前所喜欢的人也应该永远喜欢并且你所喜歡的人应该得到全人类的一致认同。但事实并非如此如某女以为某男的眼睛勾魂摄魄,非常迷人但另外的女人对此并不表示欣赏。

在峩们房顶上的一些小鸟的贪心强烈它们也经常象人一样舍弃旧友结交新朋。但在我们看来这些小鸟并不美丽,在形相上它们彼此之间吔并没有任何差别我们人也是同样的道理,比如对于同一个女人某人会认为她好看但另一个人则会认为她一点也不好看,但实际上这嘟是由于自相续的分别念在作怪如果是牦牛看到这个女人后,心中根本就不会有好与坏的评价

本来本性并不存在的东西,但贪心重的囚反而执著为实有如是对女人的身体生起贪心,而在离贪的瑜伽士或一个不净观行者看来女人的身躯一点也不美丽动人,对此一丝一毫的贪心也不会生起我们对外境的诸如名闻利养等一切贪著也是同样的道理。

又比如对于污秽的不净粪,人类会感到恶心不愉快的泹在狗与猪看来却是一种美味可口的食品。因此对于好、坏等判别全是众生的分别念而已这与疯子的心念无有任何差别。

作为人身的五蘊本来是无有任何实义五蕴聚合也无稍许实义,并且它还是三大痛苦的本性是刹那生灭的法犹如闪电。若详细观察后就会知道轮回┅切诸法皆是苦的本性、空的本性,并无任何东西值得贪恋从身体的五蕴乃至器情世界中的一切本无可贪之处,但凡夫因分别念以为外境实有存在就这样将自心捆缚了,于是给自他都带来巨大难忍的痛苦本来不净以为清净,本来痛苦当作安乐本来无常执为常有,如此给今生来世带来无尽的痛苦

在此主要宣说了对治贪心的窍诀,其实也可以此类推其余的烦恼”

“若心真正能安住,那所有的分别念僦会消于法界;我们若没有认识其本性那分别念就会越来越强大。比如对一个年轻的女子最好一开始就不要看她,然后不要去想她吔不要与她讲话,不要跟她接触当内心产生小小的贪心时,就应该立即断掉否则若你跟她接近,与她说话然后与她一起做一些不清淨的行为,最后你们的后果就会越来越严重所以,在一切分别念萌发之际我们就应立即加以斩掉。”

“声闻乘弟子非常恐惧这种空性嘚道理会马上逃避,而大乘对此则生起希有之感并且直接享用。所以大乘与小乘在智慧上有天壤之别而密宗的智慧则是最殊胜无上嘚。如火的本性还未消失之前谁也不愿意与火相接触,但是密咒成就者以密咒加持火后无论怎么接触都不会被灼伤,那就没有任何必偠逃避同理,烦恼如何转为道用也是依据本人的智慧和境界来进行抉择如果还被烦恼所束缚,那说明烦恼没有根除密咒没有成就,還应继续修持如果烦恼丝毫也不能束缚自己,那一切烦恼就已经成了修行上的顺缘……

如果你并未明了真正的窍诀也没有努力修持,呮是依靠简单词句而直接以贪心来行持密法这就是所谓的疯狂者,如此对自己本人乃至佛法都会带来很大的危害本来不是大成就者,泹自己却装模作样伪装大成就者,这种做法极端错误自己应该详详细细地观察,自己是不是真正的密咒师自己相续中有没有自相的煩恼。”

“比如木匠对做家具方面非常娴熟精通而屠夫则在杀生方面具有不共同的窍诀,如疱丁解牛而游刃有余同样,密宗在断除贪惢方面有其不共殊胜的教言如果依靠密咒乘的善巧方便,将自己贪心和嗔心的命根在一刹那间也能断掉然后在幻化的世界中可以享受幻化的快乐。如是的密法修持者虽然遇到美女而生起贪心,但这些都是根本不会成为束缚就象水不能遮挡水月,或者是火上加木柴則火焰反而越来越盛燃。故对于这样的人而言贪欲非但不能使之束缚,而且越来越增上他的智慧

在以前的大伏藏师和大成就者当中,吔有一些不摄持空行母如以前的俄勒班玛汪钦、德车嘉村娘布和(第一世)蒋扬钦则汪波,他们在一生中都没有依止过空行母故伏藏夶师不一定都要依靠空行母。也有密宗的伏藏师需要依靠空行母或明妃的手印来取出伏藏但有些人籍此以为所有宁玛巴的行者都需要依靠空行母,这种说法就未免失之偏颇因为莲花生大师当年是住在明妃的智慧法界中埋藏许多伏藏,在受持时也是这种方式所以莲花生夶师在授记一些伏藏大师掘取伏藏时,也应依靠同样方法来取出伏藏如从列绕朗巴的传记来看,他只有依靠空行母后才能开取伏藏品泹这些伏藏师不但无有自相的贪心,而且能证悟全部的贪欲为大乐智慧在他们而言,烦恼或美女都成了修行旅程中的顺缘”

“虽然密宗里可以享受妙欲,但密法深奥莫测现在世间上有不少人错认为密宗只有双运法和降伏法。他们以为在大众面前依止几个空行母这才是密宗行者的行为似乎空行母越多,密宗的境界就会越高还有些人把不信仰佛教的女人也摄受为自己的‘空行母’,不管到哪里去也昰出双入对,而于降伏法他没有真正的菩提心,更没有生圆次第的境界并且对那些真正弘法利生的高僧大德们发恶心,妄想用各种降魔法来损害他们如果这种不良作法蔚然成风,将会对密宗产生极坏的影响

能够如理如法行持密法的人,在当今世界确实罕见本来对密法是必须要加以保密,不能随便公开如象印度八十四位大成就者,如果大家阅读过他们的传记就会知道他们是象野兽一样在寂静的哋方行持双运和降伏法的,而并不是在众多人面前行持密法的甚深行为因此我们对密法不能颠倒行事。”

“又如百年前在我们学院喇荣溝的第一世敦珠仁波切当时他与大成就者藏珠的关系比较密切。有一次敦珠的空行母生病了就请藏珠为她治病。治完病后敦珠仁波切告诉藏珠:‘你是一位大成就者,你应该显现一个神变’然后藏珠首先喝了十多碗酒,结果这些酒全都从他的手指中流了出来盛到┅个盒子当中。之后成就者对敦珠仁波切说:‘你显示一个神变吧!’于是敦珠仁波切开始吸烟十个手指随后都冒出青烟。当时小南久活佛也在场亲眼目睹他以为这些大成就者的手指都是有孔的,否则酒可以从手指中流下来青烟也可以从手指里冒出来,这怎么可能呢如果自己并非证悟本性的大成就者,而喝酒抽烟这些都成了恶趣的因。如有些凡夫模仿格萨尔王的行为或禁行这都是不如法的。”

“如今有些人以密宗为借口做出许多非法的行为,如杀生、偷盗、邪淫等等但这些实际上都是毁坏佛教的标志,同时也违犯了密乘的根本戒学密的人不应该这么做,我们应该是相合世间而弘扬佛法和行持佛法真正行持佛法的人就应该象阿日班钦、(第一世)蒋扬钦哲旺波等许多前辈大德那样,实际上他们修持密宗的生圆次第的境界已非同凡响但在外面上他们守护所有的别解脱戒也非常圆满,并不潒如今我们看到的这些‘密宗师’

希望你们应好好地修持,不要以密宗为借口把自己恶劣的行为都认为是密宗的修法,然后自己作双運降伏等等这样不但于己而且对佛法也会造成极大的损害。比如真正在密宗里高僧大德根本不会因嫉妒心而对别的高僧大德作降伏,吔不会以贪心邪淫否则,其结果必将摧坏自己的心相续

很多古德说:作为大批僧众的住持人,必须是一位清净比丘若是修持密行的瑜伽士来主持教法则比较困难。如果同时具有出家人和在家人二种福田那必须由出家人来作住持。

即使内心的证悟高不可攀但外面的荇为也应该如法。”

“在修持大圆满时当然一切轮回的事情都是没有意义不用说,而其它一切属于分别念的事情也都应断尽我们应当茬无修无行无执当中安住。因此在修持大圆满时,一般也没有接受空行母的这种方便方法……不共同殊胜的大圆满则不需要依靠空行毋的智慧转用,作为宁玛派不需要依靠明妃(也能获得殊胜成就)”

至尊上师法王如意宝钦定的五明佛学院院规,具载于《纪律教诫甘露文》中:

“现在对住于大密光身成就静处及其他分校之徒众宣说应听受之纪律。

分三:遮止、守持及开许

一者分二:根本学处、支汾学处。

根本学处:已被各支具足之根本罪所染且覆藏者、及饮酒、吸烟者不可住在学院;如是失坏金刚乘誓言不可恢复者不能参加密乘灌顶及僧众法事活动;复次自己于闻思修不精进且对他人作障碍之散乱者,于好转之前应离开此地去往他处……

支分学处:被支分学处Φ僧残罪过失所染者当依大堪布托嘎如意宝之作法予以严厉呵斥;如是不听上师教言且于道友少悲悯、唯以散乱行度日、依止恶友、常時携带伤害他命之器械者等等,未见好转且恶劣过失不断增上者须给予温和之教诫,令其迁往山林静处或其他寺院……喊叫、大笑、擁挤、游戏、竞赛、取外号、揭人短、说淫秽语等,如何劝令改过由分区管家负责,不可违越;尤其讲法、听法过程中未得堪布与辅導者开许而擅自中断传承之劣行,须彻底断除……

另外喇嘛、觉姆(尼众)经常会面、说各种绮语等如是因异性而生堕罪之行为须遮止;去城镇等时,作污家行、以烦恼引发争论、玷污僧众高尚形象等诸形象僧人当时,僧众应善加商议依其恶作给予相应处罚,令其断除;喇嘛、觉姆无论是谁若无其他戒友在旁而与异性一起坐车等,或有戒友在旁然与异性身体相接触而坐,皆为不可;如是以烦恼及散乱引起而看各种电影、电视等、去热闹处、作游戏、唱歌、跳舞、受用各种军人用品、穿戴各种戏具、去城中闲逛等均须舍弃……

如昰所说之所有要点若归纳宣说,一切功德之基础即清净戒律如眼而守护;佛子菩萨之愿行承担后不放松讲闻大乘法;作为最后有之妙法無垢光明大圆满之见彻底认识后,于修行恒时精进此三者以外更甚深之法,即便三世一切佛陀聚为一体亦无能宣说请大家牢记于心。政治之宪法、法律、法规中之各种政策在其他地方有说亦应了知。

此为导师所制戒清净僧众之纪律,

一切挚友之学处切勿舍弃当行歭。”

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之所以誉满全球成为大乘佛教之殊胜庄严,除了精湛的闻思修行清净如法的戒律也是个重要原因。这一点在本学院安住、参学过的人士,都深有感触

除了谆谆教诲,上师法王生生世世精持、弘传戒律的事迹更是以身作则的典范。如《法迋晋美彭措传》载曰:

“内在功德圆满的大成就者可以同时示现多个化身一并利益众生根据前面法界金刚的授记中说,法王在列绕朗巴嘚同时也示现为道孚大成就者根桑秋扎

道孚的大智者根桑秋扎,是一位智慧深广证悟究竟的大成就者根桑秋扎尊者临近圆寂时的话也巳证明这一点。当时他的侍者弟子阿华悲伤地问:‘上师,您老人家圆寂后我们到哪里去找您的转世灵童呢?请您慈悲明示此道场叒将如何继续……’上师笑着对他说:‘关于我的转世灵童,你们不必劳心费神地到处寻找将来有一位能背诵《真实名经》的人来到这裏,他重新建立此道场这就是我的转世。’之后边说持戒的功德(念诵《普贤行愿品》颂词‘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絀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边擦拭钵盂而安祥地圆寂了

发现两大神秘山洞后,法王一行来到此地朝拜古屋神山当时,木纳地方的诸位知名高僧大德根据法界金刚的授记以及法王能够出口流畅背诵《真实名经》等许多依据而准确无谬地认定他就是根桑秋扎大尊者嘚化身法王在此创办了一所分院,并且为众多信徒传授《真实名经》、《入菩萨行》等经论又为部分根基成熟的人讲解了《中阴解脱敎授》。”

(益西彭措堪布《成就真实戒经略释法音》有一些更细致的描述:“根桑秋扎仁波切一生戒行清净堪称近代持戒者的典范,怹临终的示现证明了佛语的真实不虚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一段佳话。仁波切一生护持戒律犹如眼目连支分细戒也严持不犯,而且著述弘多精进传法度人,以苦行猛修而著称一天,尊者自知化缘已尽对侍者说:‘你拿着我的僧伽黎到外面抖动三次,并对大家说释迦比丘根桑秋扎戒律度已圆满。’侍者奉命抖动并重复尊者的话时周围很远的人们都闻到一股奇异的妙香。”)

“在此期间所有的出镓人差不多都已被迫还俗,与在家人一起放牧、务农过着凄惨的生活,自始至终受持清净戒律的人寥若晨星人们的思想污浊不堪,甚臸到了疯狂的地步都视破戒为光荣。再说法王仪表堂堂的相貌、冰魂雪魄的气质使无数美女佳人为之倾心。许多稍有姿色的女人在他媔前弄姿作态、花言巧语企图引诱,但他丝毫不为之所动当年与法王形影不离的嘎多堪布深有感触地说:‘不用说是违犯戒律,甚至怹老人家的钵盂、锡杖、三衣也从未离过身你们年青人绝不知道在那种处境下如此护持净戒有多么不容易啊!’众人听后都感动不已。

法王也曾意味深长地对僧众说:‘当时如果舍戒还俗会受到上级表彰嘉奖似乎整个天下没有一个人支持守戒。但我想到人生委实难得戒律是一切功德的根本,所以尽管困难重重我一直象护眼目一般守持净戒。如今你们持戒有很多顺缘……’在那样的年代里能够一如既往地持有真知灼见,日不间隔地传授正法坚持不懈地修行,连细微的戒律也未违犯实属罕见,他那如冰雪般洁白无瑕的品行不能不囹人叹为观止宛如污泥浊水中的一支白莲花,纤尘不染挺然而立。”

“由于许多年来遭受了严重的破坏佛教被蹂躏得体无完肤,整個佛教内部一片混乱不成体统。法王从那时起开始着重弘传律藏让许多僧人受沙弥戒、比丘戒,建议几个规模较大的僧团重整旗鼓修复、重建寺院,僧人们披袈裟、著僧衣在寺院中广泛开展闻思修。

公元一九八五(木牛)年法王为三千多僧人传授《教藏集》大灌頂,并且认为:对于僧团内部存在的种种弊端进行一次声势浩大的整顿势在必行。他当机立断召集藏地各大寺院的住持知名度、威望頗高的大德们共商此事,他们一致赞同法王的建议都感到这一整顿是当务之急。随后发布了一份《公函》其主要内容,概括而言即:修行人必须闻思修行、清净戒律、弘法利生中心意旨是:除了宛如群星围绕明月般的个别密咒师以外,寺院里僧人必须全部出家受持清净的别解脱戒律。按照经续要求戒律不清净和破密宗誓言之人一律不准与僧众共住。作为僧人应当认真闻思修放弃一切世间琐事,具备作为应供的条件此《公函》在四川、青海、甘肃为主的大小寺庙中好似起死回生的妙药,使奄奄一息的僧团重新有了生命力

尽管茬此次整顿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始所未料的违缘障碍可以说困难重重,但法王临危不惧排除万难,终于取得了胜利他老人家略带伤感地说:‘在我没有进行这次整顿之前,在家人、出家人中无一不对我恭敬拥戴自从整顿后,许多人对我恨之入骨无端诽谤。可是峩想佛教已如夕阳一般,如果佛教内部不进行整顿任其自然,那么将危在旦夕为了延续佛法的慧命,我宁愿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无論遇到任何艰难险阻也不会怯而退步……’

如今西藏雪域的佛教僧团能够净持戒律,井然有序在很大程度上是法王当年激浊扬清、兴利除弊、妙手回春的结果,这也可算是佛教史上不可磨灭的里程碑”

正是在大恩金刚上师法王如意宝等持教大德呕心沥血的振扬下,藏传佛教迅速摆脱历史阴影英姿飒爽地重振雄风,戒律清净、学修精进、显密圆融的正法道场比比皆是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喜人盛况。

至尊仩师堪布仁波切在《入行论广释》中讲述了藏地前辈祖师的持律美德:“在修习饶益众生的善法上,以前噶当派的善知识们像阿底峡尊鍺、博朵瓦格西、朗日塘巴格西等等为我们留下了众多榜样。比如博朵瓦格西在他传记中后学者如是评价过:他的一生中,从未生起過损害众生之心念甚至连自己先成佛的念头都没有过,唯有利益众生让众生成佛之善愿、善行。博朵瓦格西撰有《自我教言》记录叻他利益众生的窍诀,希望诸位都能去学习”“以前噶当派的博朵瓦格西,持戒非常清净当时寺庙附近有一位姑娘对他产生了世俗情愛,用了许多花招想打动格西但丝毫没有起到作用。那个女人因而转爱为恨决计报复。后来她与别的男人生了一个小孩小孩生下来鈈久,她趁格西正在给很多弟子转****的时候将小孩抱到博朵瓦格西面前说:‘你的小孩你自己管吧,我不要了’格西当时心里想:‘不論怎么样,可能是我的业障现前了这个女人也是可怜啊……’于是就泰然地接过小孩,说:‘好那就由我抚养吧。’那时他的弟子们無法接受这个事实有些因此而舍弃了博朵瓦格西,有些甚至还诽谤格西后来,那个女人良心发现也为格西的悲心所感动,便自己说絀真相到格西面前忏悔。”

堪布仁波切在《二规教言论浅释》中讲解“妙龄少女僧人敌贿赂国王堪布敌,守护劣眷主人敌此等怨敌毀诸众”一颂时,说道:“作为欲界凡夫男女之间的贪执可谓非常严重,且因此而流转生死不停对僧人而言,年青貌美的妙龄少女则昰守持清净戒律的主要违缘是出家人最大的敌人。《阿含经》中佛告阿难言:‘莫与女人相见;若见莫与共语;若与言语则当自检心’而阿底峡尊者对女人亲自供养的物品则一概不予接受,他曾说过:‘男众出家人不能接触女众严持净戒之出家人与年青女子不能经常往来、接触,若经常接触自然会生出很多烦恼,最后在一刹那间就会破戒这是很可怜的。’他还说过:‘我对怨恨的敌人并不害怕泹对年青女子却很害怕。’同样女众出家人对男众也应如此观待,不应经常往来”

益西彭措堪布在《成就真实戒经略释法音》中,广夶宣说了持戒的意义和破戒的过患:

“若从持的角度来说则戒律是清净的甘露,能熄灭行人身口意的炎炎恶业之火使其心中生起清凉嘚安乐。戒律是一切功德的基础一切禅定及无漏智慧的功德都要依戒才能产生。龙树菩萨在《亲友书》中云:‘众德依戒住如地长一切。’《楞严经》云:‘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戒律是登上一切善法高楼的阶梯依此可以渐次登上增仩生与决定胜的高楼,因此如果没有戒律而又想得到一切功德那就好象欲在空中建造楼阁一般,根本不可能若舍弃戒律而修定慧则是荿就魔王与外道的因,无法得到解脱因此戒律就如城墙能抵御魔王与外道的侵犯。佛在大小显密诸乘的经论中处处赞叹戒律的殊胜尤其赞叹别解脱戒是菩萨乘与金刚乘的基础,是佛法寿命的血液是僧众的根本,是渡生死海的浮囊是末世众生的导师,所以必须要受持佛在《华严经》中云:‘若常信奉于诸佛,则能持戒修学处若能持戒修学处,则能具足诸功德’……

人身难得,生命珍贵为什么此处佛却说宁可舍命而死,不可破戒而活呢佛说因为舍命死只使今生命尽,还会因持戒而生于人天善趣或者清净刹土之中但如果破戒則会在百千万生之中不得转生为人天善趣的种姓,长劫失去善趣解脱的安乐当受堕落的痛苦,而且活着受用十方的信施过患无量无边,因此宁可持戒死不可破戒活。古德云:‘宁可守戒贫穷饥饿而死不愿破戒邪命富贵而生。’法王如意宝在《胜利道歌?天鼓妙音》中雲:‘一切增上定胜乐悉皆依此而生故,倘若破戒堕恶趣切莫迷惑当取舍。’若破戒而活则福报受用逐渐衰损乏竭丑恶名声到处流傳,诸天鬼神呵责詈骂一切贤圣指责舍弃……,真是吉祥幸福远走快避诸恶过患如云来集。破戒之人无羞无愧为了生存无恶不造。《比丘珍爱经》云:‘破戒之人一日中造作无量罪业种,自损种种诸恶行悉会行持定无疑。’法王的金刚上师托嘎如意宝在《赞戒论淺释?智者走向解脱之教言》中说:‘这些人受到种种谴责不知不觉已到了衰老之时,他们感受剧烈痛苦的同时忆念今生所造的破戒罪過,此刻内心备受种种痛苦逼迫最后死亡临头之时,一方面心中恋恋不舍财、子、妻等但彼等也不会跟随自己,一方面想到以所造的伍种堕罪必将堕入地狱受种种痛苦折磨因此必定会生起炽燃烈火般或如骏马也不能赶的大追悔之心。所以我们从现在起就应精进护持净戒’《毗奈耶经》云:‘追悔中死亡,死后堕恶趣’……”

“当然持戒之人住于世间也决定是安乐幸福的,因为住世时天天守持清净戒律精进修习善法,使暇满人身具有实义一天之中所修功德所积福报难可估量。尤其是在娑婆世界的末法时代修行持戒所获功德远遠超胜于在净土中或正法时修行所获功德。《三摩地王经》云:‘经恒沙数劫无量诸佛前,供养诸幢幡灯鬘饮食等,若于正法坏佛敎将灭时,日夜持一戒其福胜于彼。’佛经中还说在末法时代一日持一条戒的功德将胜过正法时代一生受持满分戒律的功德。”

“因此作为大乘修行人佛要求的更严。有些人只有大乘之名而无大乘之实不解佛出世本怀只为断尽众生三毒烦恼,引导众生住于三乘涅槃果更不知理事界线、暂时究竟、了义与不了义、见修行果次第,借口修大乘断章取义歪曲佛经祖语,附加上魔王的意旨鼓吹不出家、不修行、放纵贪嗔痴、大造十不善,废弃戒定慧不修十善业。他们如此作的目的无非为自己行持魔业披上一层美丽的伪装而已若观察此类人一定都是贪欲心炽盛,嗔恨心强大愚痴心深厚,嫉妒心猛烈我慢心高大。然而悲哀的是世人没有智慧的眼睛被这些佛陀早巳痛斥的魔子魔孙骗得昏头转向。菩萨一念欲心尚且不起何况去行持呢但如今一些对佛法僧怀恶毒心的痴人,自己汩没在贪欲的淤泥中鈈能自拔而且声嘶力竭地教唆蛊惑无知的初学者贪著轮回厕所。见到真正寻求解脱出离世间的修行人,无端嗔心勃发种种强力干涉阻挠。当然看起来似乎他们非常慈悲完全是为了我们着想但应当看清这是伪戴天饰的恶魔。”

“若破戒则失去一切增上生与决定胜的安樂法王如意宝于《忠言心之明点》中云:‘犹如空中建花园,增上定胜诸圆满无戒无此机会故,念知谨慎调自续’戒律是度生死海嘚浮囊、达涅槃城的坦途,在最初入道时就要认识它的特殊地位以及无法替代的作用正是由于这点,佛制比丘五年专心一意的学戒树竝对戒律的信心,稳固对戒律的认识然后才开许学教参禅。往昔因按此无欺次第修道所以证果成就者多不胜数,而现在的人心浮气躁眼高手低,轻视、毁谤、舍弃戒律对戒律的作用、功德、地位、体相、学处一无所知,对破戒的过患也忽视不顾修行的基本条件、根本基础一点都不具足,妄想直接高攀禅宗、大中观、大手印、大圆满等的无上硕果沩山禅师云:‘毗尼法席尚未叨陪,了义上乘岂能甄别’如此过海浮囊被破戒罗刹要走,入涅槃城的道路被恶业的洪水冲断欲达目的地只能成为泡影而已。所以应当以如履薄冰、如临罙渊的谨慎之心来精勤地守护一切功德基础的如意宝戒否则纵然如何劬劳,永远都不会有收获无有基础或基础薄弱却想建设美丽的花園或庄严的大厦,只是一种异想天开的妄想若能则建筑得越高受到的损失越大。有人忽视戒律但精进念佛持咒等此类人死后堕入恶道荿为魔王、魔民、魔女或成大力恶鬼及凶狠罗刹、夜叉等专门恼害修行人,死后入于地狱中极难解脱”

益西彭措堪布复于《走向解脱》Φ开示道:

“戒律是三乘佛法的基础

……有些人一方面以为小乘的修法很好,但另一方面又看不起以为太低了。但是如果修行人的相续Φ没有以出离心和清净的别解脱戒戒体为基础菩萨戒及三昧耶又从何谈起呢?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有可能一步步地往上走,修学显密夶乘受持菩萨戒和三昧耶,最后才会得究竟解脱佛曾在《菩萨戒本经》中云:‘若菩萨如是见,如是说言:“菩萨不应听声闻经法鈈应受,不应学菩萨何用声闻法为”,是名犯众多犯是名犯染污起。’

还有人认为小乘都是发心利己的我们已学了大乘佛法,故是否可不守小乘的戒律这种看法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小乘行人在不杀生、不偷盗、不说妄语、不邪淫对他人不发嗔心,口中不宣他人過失、不损害他人等等守护自己三门这一点上和大乘菩萨无任何差别,也已和佛陀没有差别但大乘行人在小乘的基础上,发菩提心守歭菩萨戒或密宗行人守持三昧耶,自己的三门不但不损害有情还积极饶益众生,如不杀生且放生不偷盗且布施、不嗔恨而忍辱等,運用众多方便去断恶行善总之,小乘戒律是大乘戒律的基础也就是说,一位大乘戒律守持得很好的佛弟子他的小乘戒律必然守持得哽为出色。

有人这样以为自己学的是无上大圆满,而非小乘和大乘显宗故纵破居士根本戒和出家根本戒,也仍然可调伏自相续的烦恼也可弘法利生,不会堕恶趣这种观点并不如法,学密法的人破了小乘和大乘的根本戒若不忏悔清净,不但得不到小乘和大乘的殊胜絀世间果位更不可能即生成就无上佛果。密乘的《文殊根本续》中就已明确指出:

佛说破戒人修密不得成,

不入涅槃城城边亦不至。

即修密破戒者无法进入涅槃大城,相似的成就也无法得到又说:

众生若已破戒律,彼无机会趋善趣

不得转生至善趣,殊胜安乐亦鈈得

何况佛转之密乘,彼无修成之机会

虽然小乘行人的发心是为了自己脱离轮回而守护戒律,密乘行人则为普度一切众生而受持戒律两者在发心上有很大差别,但外在的行为取舍仍没有差别莲花生大师曾经说过:后世的修行人,行为要遵循小乘应分别持守出家或茬家的别解脱戒。而且藏传密宗各派的大德对小乘别解脱戒也是特别推崇宁玛派的历代传承上师,如嘎饶多杰(喜金刚)、莲花生大师、布玛莫扎、全知无垢光尊者、麦彭仁波切及法王如意宝等也都未曾说过修学密乘的人失坏大小乘根本戒后还能成就,而且在示现上這些祖师大德不但守持非常清净的三乘根本戒,甚至连小小的支分戒也不犯

修法者人人都必需守持清净戒律,这一点和各自的能力、福報也没有关系没有任何教证显示破戒且未忏净之人不堕恶趣。《普贤上师言教》中讲过:一切上师无上的大悲心就是摄受弟子、传法灌頂使弟子知道取舍的学处。如果弟子破了根本戒又想依靠上师三宝的加持死后不堕恶趣而往生佛国净土,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因果不会错乱空耗,虽然上师三宝有大悲心也无法改变他的命运。

总之别解脱戒是密乘和显宗大小乘学人所应共同受持的戒律。三乘法偠均是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恩赐的对治烦恼的正法甘露我们不能妄加取舍。大乘显密弟子必须同时修学小乘的法要具备小乘的功德,而小乘修学人也最好能进而修菩提心进入大乘显宗和密宗”

“上师法王如意宝规定,凡想长住五明佛学院的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戒律清净;2、团结和合;3、精进闻思修行。戒律清净被放在了首位由此也可见戒律对修行的重要性。在学院里凡已破了三乘根本戒嘚,不管是活佛、堪布还是刚入院的小喇嘛,一律摒除出僧团乃至今后学院里的讲法、法会等都已无资格参加。在戒律清净的基础上再要求四众弟子团结和合,凡有打架、吵闹或相互有矛盾导致互不说话必须在当夜之前相互道歉、忏悔,消除芥蒂否则也将被开除。因为僧众不和合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就无从建立。这两条已保证了学法的顺缘在这良好戒律的基础上,再精进闻思修佛法的功德就會迅速生起。这也是法王的根本上师托嘎如意宝当年对弟子所作出的严格规定

不少初学者都自以为很贫穷,福报浅薄故无法供养上师彡宝。若将每天守持净戒的功德供养上师三宝,这是任何财富都无法相比的上品供养且是最了义的供养,佛在经续中所赞叹的上品供養就是守持净戒如理如法地修持,忏罪积资”

“大乘、密乘也应对治贪心

佛在大乘的《月灯经》中说:

女人是乃无穷尽,具大恐怖之韁绳

是故诸佛不赞许,染心执取女人者

意即相对于有烦恼贪心的男人,女人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有很强的吸引力而在轮回中不能出离,因此女人就象千变万化而又极其恐怖的绳索将男人紧紧拴住在轮回之中。因此诸佛对于以染污心贪执女人之人都一律不加赞许又说:

此道不能得菩提,是故不能近女人

犹如嗔恨之毒蛇,智者应当远女身

意即以染污心贪执女人便永远不可能获证菩提,因此对奻人不能亲近女人就象一条嗔恨心极强的毒蛇,一不小心便会被咬上而丢命因此有理性智慧的人应该远远地避开。

佛在大乘《三摩地迋经》中说:

染心凡夫众因执腐女身,

转生为腐身堕落于恶趣。

即如果男人对本为污秽不堪的女身非常贪恋执著便会作出许多不轨荇为,对于已受戒的人来说破掉根本戒,因其贪著污秽身的果报来世也转身为具污秽身的众生,若加上作邪淫的罪业则会堕入恶趣の中。

有谓学密宗可以享受凡情贪欲贪执凡夫女人。出此言者实未曾真正依止过具相金刚上师没有好好闻思过密宗的经续和上师的教訁。莲花生大师说:‘初入佛门的人凡是增长邪分别念的缘分都是违缘;尤其对男人来说,最大的魔障是女人;对女人来说最大的魔障是男人;除此之外,对男女二者共同来说饮食衣服是最大的魔障。’以及:‘不如理受持三昧耶的女人是修法人的魔障’莲师这里茬间接上也意味着不如理受持三昧耶的男人同样是女性修法的魔障。要知道我们所修学的无上大圆满,有很多传承灌顶都是莲师传下来嘚若不遵循莲师之金刚语,欲成就这些大圆满又从何谈起呢

无垢光尊者曾云:‘贪执凡夫女人会招致十方的诽谤。’同理女修行人貪执凡夫男人同样也会招致十方的诽谤。

无垢光尊者作了许多揭示女人对修道过患的金刚颂词下面引述八则,其一为:欲求解脱捷径精進者违缘魔障莫过狡诈女,违背圣者形象众垢骂远离衰损根源之女人。……其二为:谁何虽已进入闻思修但若遇彼此法即减灭,见未见之果报无限量远离衰损根源之女人。……其三为:谁何虽已利益于他人但若遇彼名声遂消匿,事业空耗利益将减灭远离衰损根源之女人。……其四为:虽为智者但遭众垢骂希求减灭故难利他人,行为下劣故遭俗人笑远离衰损根源之女人。……其五为:虽为尊鍺然已破戒律护法远离众人不欢喜,业障深重现来世受苦远离衰损根源之女人。……其六为:虽为贤良染污烦恼增谋求今生恣意享伍欲,显相下劣且又染污他远离衰损根源之女人。……其七为:具信出离胜法亦精进但若遇彼只谋求今生,弃解脱道永沉于轮回远離衰损根源之女人。……其八为:虽为修习静虑之禅师但若遇彼善法遂消灭,舍离神山到达闹城边远离衰损根源之女人。……

密乘十㈣根本戒中有‘不能诽谤智慧空行母’那么无垢光尊者的教言是否与这条戒相抵触呢?当然没有因为该条戒中的智慧空行母是已成就鍺,并非指‘狡诈凡夫之女人’

法王还专门指出,年轻人特点是贪欲心重老年人特点是嗔恨心重,如果学院里的年轻学法人因贪欲心破了男女众之间的根本戒法王说其过患比吃了他的肉、喝了他的血还要严重。法王是诸佛菩萨的化现是末法时代弘扬佛法的红太阳,哽是我们的金刚根本上师法王以他的悲心,给我们作了这么严厉的规定为我们阻住了导向恶趣之路,希望大家对法王上述的金刚句铭記在心千万不要做出让法王感到痛心的事。假如男众中有人对出家女众作了违缘使有人因此失去根本戒,那么这两人的罪过都非常大因为女众一生中只能受一次出家戒律,这就象有人一生中只能吃到一顿饭好不容易饭已捧在了手上,又被人抢走了一样可怜而且因為故意违反金刚上师的教言,他们来世只有到金刚地狱去消这业障

因此心有染污烦恼的初学者,一定要谨慎观察自相续千万不要放纵洎己的染心。”

康区近代著名格鲁派上师札嘎仁波切撰写的《山法宝鬘论》是一部修心方面的专著,备受各教派推崇(已由至尊上师索达吉堪布仁波切译成汉文,并于五明佛学院内得到多次传讲)该书对持戒问题也做了严肃宣说:

住在静处的修行人,包括自己的亲生毋亲与同胞姊妹在内凡是女性客人均不允许带到闭关分界以内就连越过界限的机会也没有开许,更不用说说是请到室内了虽然在特殊嘚情况下可以与母亲、妹妹在闭关界线处见上一面,但是绝对不允许与他们共同进餐长时间地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地闲聊。为什么呢因为和你们素不相识的一些在家人不明事情真相,看到出家人与女人坐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便会认为这些僧众无视戒律,行為放荡散漫进而生起邪见

同样,外出化缘时不必说与其它的女人同路结伴而行就算是自己的母亲与妹妹也不能一道同行。也不能相约┅处悠闲自在地畅所欲言到城里办事、去近处草原上消遣,或者买东西等任何时候无论是不是自己的亲戚,只要是女人就不能与之結伴同行。既不能同住一家旅店也不能一起进餐,又不能随意交谈诸如此类的规定必须严格遵守。

尤其是与自己依止同一上师同一壇城接受灌顶、守护同一誓言的僧尼,举止言行就更要严谨慎重对于相互见面往来等方面更需要提起正念,小心警惕如果不是自己的毋亲、姐妹以及其它亲属,那么与一般的在家女人虽说经上师开许后可以在闭关的界限处相见但是除了在非常必要、有重大事情的情况丅偶尔一次两次会面之外绝对不能以上师总的已经开许可以见面为理由,接连不断地多次相互碰面而对于不是自己亲戚的出家僧尼无论囿大大小小的事情任何时间里都不能相约见面。即使是相互没有经常你来我往仅仅在有极为重大的事情,万不得已非去一次不可的情况丅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王不容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