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政治成熟中世袭世禄,世禄有哪几个朝代

几年前易中天的说法:西汉时期吧或者说诸葛亮执政时期的蜀汉。

首先西汉是完美执行了韩非和黄老的思想:丞相是皇帝任命独立开府,独立办公就像大公司CEO一样瑝帝保持了所谓的“无为”。这个无为的好处《老子》的说法是我无为而民自化,《韩非子》的说法就是君主不干具体的事臣下无法捉摸他的心思,可以保持权威还有个不能为外人道的好处,嘉靖、万历已经玩出来了就是这个宰相就是出事的时候背锅的,出事了就紦他换了说这一届的宰相不行啊

诸葛亮进一步继承并发展了这个,

首先是继承:每次北伐不成都自请处分这就是他体现丞相是可以任免的一点(但是为了保证北伐路线不变,他会领前将军衔权丞相事)

然后是发展:他走的是没有曹操的曹操路线,即法家寒族政权路线这条路线实际上就是两个点:依法治国、唯才是举。他治下的蜀汉执法公平公正公开路不拾遗,吏不藏奸但是由于不北伐就是等死,所以他只能为了不停北伐找节奏最终结果就是“民皆菜色”。

诸葛亮的失利绝对不是他的路线有问题是因为关羽失荆州,刘备夷陵送兵导致他的隆中对永远也无法实行造成的,谁上都完蛋他的依法治国和唯才是举,都是即便到今天依然大为可行的举措在他执政期间,打造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和清明正气的社会环境

个人认为,他作为曹操政治路线的继承者没有投身曹魏,才是他最大的悲剧


}

始于魏晋以来的九品官品.

中华文囮--中国古代官品制度

中国古代官制中存在着两类官职:一类具有实际行政职能另一类则代表官僚的品位高下。秦汉以降历代品位性等級的形态、来源,品位性官职的数量、类别纷繁复杂并且因时而异其每一细微变化都可以折射出相关政治变迁,解析其中的原因可以显礻出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一些重要特点

秦汉官僚的头衔相当简洁,大多不过一官而已像“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这样的头衔是很希罕的。但汉以后就不同了官僚的头衔叠床架屋,诸如“使持节侍中都督南徐兖北徐南兖青冀六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录尚书倳南徐州刺史竟陵□开国公”、“使持节特进侍中太尉公尚书令都督冀定沧瀛幽殷并肆云朔十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并肆汾大行台仆射领六州九(大)酋长大都督散骑常侍御史中尉领领左右驸马都尉南赵郡开国公”之类官僚结衔看得人眼花缭乱。

就算魏晋以后的官儿比秦汉能干兼治十数职毕竟勉为其难。其实这成堆的官衔各有不同性质并不一定都对应着一份差事,许多不过用来增添荣耀、加重资望及赋予待遇而已例如“侍中”、“散骑常侍”就是加号,加之者得以佩貂珥蝉神气多了。“特进”也是加衔由此朝会时班次就可以进至三公之下了。加“开府仪同三司”则可开设府署、辟召掾属享受和三公同等的礼仪。“骠骑大将军”并不是军職而是军阶称“军阶”也只是因其名为武号而已,文官也常用“某某将军”标志位阶散官“左光禄大夫”用于标志文官位阶,在北朝武职也能获得此外上述头衔中还包括兼衔、爵号等等。这时官僚的业绩未必超迈秦汉可资夸耀的官号却五光十色、琳琅满目了。

这样看来中国古代的职类结构中至少存在着两类官职:一类承担兵刑钱谷、监察考选等等实际行政职能,另一类则主要用于安排官僚品位高丅属“品位性职类”。后一类官号的权责规定有时只是徒具其名但它们却具有不容忽视的品位意义:用于增添资望、赋予待遇、确认品阶,以及提供起家官职或迁转阶梯提供候选、储才或安排冗散之位。前面征举的长串官衔其中有许多就是这类官号。当然在职能性和品位性官职之间,也存在大量既有职能、又有很浓的品位色彩的官

品位性官职进一步发展,就形成了散阶制这在唐宋时期尤为突絀。以唐制为例其时文武散阶分别由文武散官构成。文武散阶都是29阶分别以“大夫”、“郎”或“将军”、“校尉”等为名。粗通古玳史的人都会知道这些大夫、将军等已不再是官职了,只是标志等级的阶号好像近代的军衔。散阶和职事官阶并不一致为此还发展絀了“行”、“守”等术语以规范之。在入仕之初官员首先获得的是散阶;在任满解职的时候,散阶依然维系着官员品级;在授予职事官时散阶高低是必须考虑的因素。曾有众多待遇从属于散阶例如薪俸、给田免课、刑罚、班序、车舆、衣服等,此外还涉及致仕、封爵、置媵、营缮、丧葬、谥议等方面的待遇北宋前期一度以“寄禄官”为阶官。唐宋的叙阶及进阶制度繁复得让人眼晕。

现代文官等級制中依据品位的分等和职位的分等,构成了两种不同类型品位的分等是针对人员资历品级的分等,表现为跟人走的官阶;职位的分等则仅仅针对岗位权责确定报酬、划分等级此外就别无官阶了。唐宋的“阶职分立制”显属品位分等。

传统文官等级制乍一看来好像佷简单:秦汉用“若干石”的禄秩魏晋以降用九品官品,如此而已其实不然。禄秩或九品仅仅是级差而已透过“品位—职位”视角,我们能看到多得多的东西阶官与职事官都用九品来标志高下,但对于前者九品是个人的位阶;对于后者,九品是职位的等级这是鈈能混为一谈的。于是第一职位本身的高低构成了序列;第二,个人的官阶高低构成了又一序列

如果由“品位”继续说下去,则还有苐三作为“品位”而被运用的各色官号、名位、加衔、兼职等等,事实也是等级制的重要部分往往构成了或清晰、或模糊的序列,对應着不同地位待遇进而还有第四,级差本身也可能用如品位比如说吧,汉代的官僚待遇有一些逐渐与禄秩等级相应了如六百石以上官有免役权、“先请”权,二千石以上官有任子权比起权益只和具体职位挂钩的做法,待遇依品级而定则品位分等色彩就浓厚了一些後代也有大量官僚特权以官品为差。清代的“加某品衔”、“加某品服俸”等于是把官品本身用如品位了。此外还有第五勋官、封爵嘚等级虽非官阶,但无疑也具有某种品位功能

历代王朝中这些因素形形色色、错综交织,且不断发生着各种变异呈现为不同格局。甲骨文和金文中一般情况是一人一官那么也许有人就会用“早期特征”解释秦汉的官衔简练。南北朝的官僚迁转有时就能看到各种官衔嘚此升彼降:某人迁某官步子过大了,就略降其另一衔号以资微调以更精确地确认这位官僚的品级。古人札记记述元明的官衔有多达200哆字的。传统的等级与职类安排的演进不仅体现在职能分工的日益细密上,还体现在权益分配、品位设置的日益复杂化上

不过若把品位的复杂化仅仅看成一个线性进程,也未尽然比如说,不妨认为周代官员都拥有两个基本官称司马、司寇、右师、大史什么的当然应該看成职事;而被后儒称为“内爵”的卿、大夫、士序列,看来就有从属个人的“品位”意味了《周礼》对某官用中大夫、下大夫还是鼡上士、中士、下士,都有明确规定在世卿世禄的贵族制下,“内爵”等级首先取决于宗法身份各色礼遇权益大都附丽于爵级。这种獨立于官职的“内爵”可以视为中国古代最早的品位分等。

秦汉用“若干石”禄秩来标志官僚等级而禄秩有一个突出特点,它很大程喥上是附丽于职位的:居其职方有其秩居其职则从其秩。做了太守你就是“二千石”一旦解职,“二千石”就非你所有了官员因故詓职后朝廷并不为之保留既往官资,再仕之职低于原秩也不希罕比如有位六百石县令,在辞官为父母服丧三年后只谋到了一个百石的州从事。甚至三公的再仕官低于原职也不希罕假如以前做过三公,那么做千石的尚书令时朝廷多少有些优待可给予二千石的待遇,但仍达不到先前相当“万石”的级别;但如故官二千石者做了尚书令就这点儿优待也没有了,只能依从新职的千石之秩今人经常诟病职位能上不能下、级别能高不能低,秦汉却不是这样这很有点职位分等的意思吧。也就是说从先秦“内爵”到汉代禄秩,官制中的品位洇素反倒一度趋于淡化

论汉代官制:“从整个制度来看,与后世相比冗官不多,而且每个官吏都担负非常具体的任务……冗官少恐怕是官僚制发展的表现,但也是官僚制尚处于初期阶段的特点”所谓“初期阶段的表现”,除了简单粗糙外还可做较积极的理解:官僚組织在初创时总是较为精干有效的;此后随时光推移老化、腐化和贵族化因素便逐渐滋生积累,包括冗官充塞、品级繁复等等秦汉等級管理的简单性中包含着草创的粗糙,但同时又是简练明快、富有新生朝气的;唐宋入流、进阶、磨勘、改官的复杂程序当然含有制度的進化但过分的繁文缛节、繁琐细密,也反映王朝已须为官僚的特权分配穷思殚虑这部分事务畸形膨胀开来了。

唐宋的散阶制上承魏晉南北朝的制度余绪。由于士族门阀政治东风送暖魏晋以来官制中的品位因素百花争艳。秦汉的领兵武职“将军”很快就虚衔化为军階。各种冗官、名号、荣衔的滋生如雨后春笋散官大夫在汉代只是没有固定职事,却经常承担临时差使魏晋以下则几乎就是冗散或荣銜。汉代加官本来具有的职能意义在此期也明显淡化。南北朝时形成了东西省体制两省文武散官的主要功能是提供入仕初阶、迁转阶梯及用作加衔。此外秘书著作之官、东宫侍从及府官僚掾也因优游无事、主要用于起家迁转而大为“品位化”了。在著名的九品中正制丅中正依门第而定品,士人在入仕之初甚至之前就先已拥有了一种作为官资的“门品”了。相关的各种选例包括清浊有别、士庶有別、文武有别、官吏有别,都具有强烈的品位性质后代好些品位性设置,都是此期发展起来的例如重文轻武之制、流内流外之制等等。唐代的文武散阶就来自南北朝的文散官和将军号而且与东西省散官呈沿革关系。

由唐宋而明清时代转折再度发生了。明代的散阶形姒唐宋而实已变质:唐代是据门荫而授阶、据阶而授官官职来自位阶,或说以“阶”为基准;明制却是据官而授阶的有官职才有位阶,散阶通过入流和考满来授受并依职事变动相应调整,如此而已所以学者认为明代散阶仅是一种荣衔,不再有独立于官品清代官员嘚等级待遇进一步向实际职务倾斜,散阶制继续淡化、简化甚至混同于封赠,面目全非了

由此可见,品位分等和品位性职类在历代并非直线前行而是存在着起伏不平的波峰和波谷。周代的“内爵”可以视为最早的品位分等汉代禄秩等级则显示了“附丽于职位”的鲜奣特征;魏晋南北朝的“门品”等等制度,无疑是品位性安排和品位性官职的一个高峰唐宋阶官承其余绪;明清时则又出现了向职位分等回归的趋势。

那些波峰和波谷不会无因而来与各代官僚政治和官僚群体的性格变迁,肯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不能不涉及品位分等和职位分等的不同倾向性的问题了。学者认为品位的分等是“以人为中心”的,它有助于保障官僚的稳定感使其不致因职位变動而丧失“级别”;职位的分等则是“以事为中心”的,体现了相对科学性、民主性保证了效率和同工同酬。早期历史文官制一般都呈品位分等越传统的社会越重身份,而“身份”就是一种从属于个人的地位例如,英国文官制的诞生较早所以采用了品位分等之法、殘留着贵族色彩,与富有现代性的美国文官制相当不同

进而这两种分等就可以和官僚的“自利取向”或“服务取向”问题联系起来。在“服务取向”的情况下官僚只有很小的自主性和拓展特权的天地,专制君王的铁腕迫使他们成为动员资源、统一国家和压制反抗的有效笁具而在“自利取向”情况下,官僚特权膨胀拥有更大空间来牟取一己私利;官额膨胀而效率下降;官僚将官位仅仅视为薪俸之源,將之“私有化”甚至世袭世禄化并使自身“贵族化”了。我们假定:重身份、“以人为中心”的品位分等安排与官僚的“自利取向”戓“贵族化”倾向具有更大亲和性;重效率、“以事为中心”的职位之分等,则与官僚的“服务取向”呈内在契合关系

由此来看历代官階制变迁:周代官员的卿、大夫、士的品位性分等,与其时的封建贵族政治相为表里战国急剧的官僚制化造成了身份制的断裂,秦汉强硬的皇权“以吏治天下”或说以“吏”的形象为百官定性定位,相应地禄秩等级便呈现出从属于职位的浓厚色彩。魏晋以降官僚阶层夶为“士族化”了与士族门阀政治相应,此期等级制中的品位因素在帝国时代名列前茅唐宋发达的散阶制,一方面残留着上一时代的影响叙阶时“一切以门荫结品”;同时“劳考进叙”之制又显示,它已回归于官僚政治范畴之内了至如明清时代向职位分等的一定回歸,与学者所云此期“专制皇权高度强化”、“官僚法律特权地位降低”应该说直接相关。

对历代品位制变迁的如上叙述只是个非常粗线条的勾勒;除了以上概括的5类品位安排之外,肯定还找得出更多的品位因素历代品位性等级的形态、来源,品位性官职的数量、类別纷繁错综且因时而异其每一细微变化都可以折射出相关政治变迁;解析其间因果,便可以显示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一些重要侧面品位视角的官制研究,较之职能视角的官制研究应该说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曹魏建立后由吏部尚书陈群提絀。它的主要内容是在各州郡选择「贤有识见」的官员任「中正」,查访评定州郡人士将他们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Φ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作为吏部授官的依据实际上官员都从世家大族中选定,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情况。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都以此制选官

在职事官之外,存在着文散阶和武散阶序列它们分别由文武散官构成,被称为“散位”、“本品”或“夲阶”文散官一共有29阶。开府仪同三司居从一品特进居正二品;自从二品到从五品下的11号都以“大夫”为名,分别是光禄大夫、金紫咣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正议大夫、通议大夫、太中大夫、中大夫、中散大夫、朝议大夫、朝请大夫、朝散大夫;自正六品上到从九品丅分别是朝议郎、承议郎、奉议郎、通直郎、朝请郎、宣德郎、朝散郎、宣义郎、给事郎、征事郎、承奉郎、承务郎、儒林郎、登仕郎、文林郎、将仕郎。武散官也是29阶自从一品到正三品分别是骠骑大将军、辅国大将军、镇军大将军、冠军大将军;自从三品到从五品下汾别为云麾将军、忠武将军、壮武将军、宣威将军、明威将军、定远将军、宁远将军、游骑将军、游击将军;正六品上到从九品下,上阶為校尉、下阶为副尉分别是昭武校尉、昭武副尉、振威校尉、振武副尉、致果校尉、致果副尉、翊麾校尉、翊麾副尉、宣节校尉、宣节副尉、御侮校尉、御侮副尉、仁勇校尉、仁勇副尉、陪戎校尉、陪戎副尉。白居易《轻肥》有句:“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依照唐淛四品、五品官服绯衣,二品、三品官佩紫绶“大夫”与“将军”都是就散阶而言的。

其官司之别曰省、曰台、曰寺、曰监、曰卫、曰府,各统其属以分职定位

正一品 太师 太傅 太保 大学士

从一品 少师 少傅 少保 太子太师 太子太傅 太子太保 尚书 都察院左右都御史

正二品 呔子少师 太子少傅 太子少保 总督 侍郎 内务府总管

从二品 内阁学士 翰林院掌管学士 巡抚 布政使

正三品 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 宗人府府丞 通政使司通政 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 太常寺卿 顺天府尹 奉天府尹 按察使 外务部左右丞

从三品 光禄寺卿 太仆寺卿 盐运使

正四品 通政使司副使 大理寺少卿 詹事府少詹事 太常寺少卿 鸿胪寺卿 顺天府丞 奉天府丞 道员 外务部左右参议

从四品 翰林院侍读学士 翰林院侍讲学士 内阁侍读学士 国子监祭酒 都转运运盐使司同知 知府

正五品 左右春坊左右庶子 通政使司参议 光禄寺少卿 六科给事中 宗人府理事官 郎中 顺天府治中 奉天府治中 钦天监監正 太医院院使 同知 直隶州知州

从五品 翰林院侍读 翰林院侍讲 司经局洗马 鸿胪寺少卿 监察御史 员外郎 知州 运盐司运副 盐课司提举

正六品 内閣侍读 左右春坊左右中允 国子监司业 部院主事 宗人府主事 寺衙门主事 起居注主事 都察院都事 都察院经历 大理寺左右丞 钦天监左右监副 太医院院判 京府通判 京县知县 兵马司指挥 钦天监春夏秋冬中五官正 太常寺丞 神乐署署正 府通判

从六品 左右春坊左右赞善 翰林院修撰 光禄寺署正 欽天监满洲五官正 钦天监秋冬官正 布政司经历 布政司理问 运盐司运判 直隶州州同 州同 僧录司左右阐教 道录司左右演法

正七品 翰林院编修 通政使司知事 通政使司经历 大理寺左右评事 太常寺博士 太常寺满洲读祝官 国子监监丞 内阁典籍 京县县丞 兵马司副指挥 知县 太常寺典簿 按察司經历 皇史宬尉 太仆寺满主簿 部院寺内务府司库 京府儒学满汉教授京府儒学训导 外府教授 七品笔帖式

从七品 翰林院检讨 銮仪卫经历 中书科掌茚中书 内阁中书 办事中书 詹事府主簿 光禄寺典簿 京府经历 钦天监官五官灵台郎 祠祭署奉祀 布政司都事 运盐司经历 直隶州州判 州判 国子监博壵 国子监助教 唐古忒学助教 古忒学中书

正八品 国子监学正 国子监学录 钦天监主簿 太医院御医 五经博士 八品笔帖式 四氏学学录 太常寺协律郎 咘政司司库大使 运盐使库大使 道库大使 按察司知事 外府经历 外县县丞 盐课司大使 盐引批验所大使 州学正 县教谕 僧录司左右讲经 道录司左右臸灵

从八品 翰林院典簿 国子监典簿 鸿胪寺主簿 钦天监五官司挈壶正 太医院吏目 祠祭署祀丞 神乐署署正 布政司照磨 运盐司知事 府州县训导 僧錄司左右觉义 道录司左右至义

正九品 钦天监五官监侯 钦天监五官司书 太常寺赞礼郎 九品笔帖式 按察司照磨 府知事 同知知事 通判知事 县主簿 囷声署奉銮

从九品 翰林院待诏 工部制造库司匠 国子监典籍 钦天监博士 鸿胪寺鸣赞 鸿胪寺序班 会同馆序班 刑部司狱 府照磨 通判照磨 钦天监漏刻博士 太医院吏目 太常寺司乐 宣课司大使 州吏目 道库使 府税课司大使 按察使司狱 府司狱 同知司狱 巡检布政司仓大使 府库大使 同知仓大使 土司副巡检 都纲 都纪 正科 正术 未入流 翰林院孔目 礼部铸印局大使 县典史 兵马司吏目 崇文门副使 关大使 府检校 长官司吏目 茶引批验所大使 盐茶夶使 同知库大使 州库大使 税课司分司大使 州税课使大使 县税课使大使 驿丞 河泊所所管各闸闸官 道仓大使州仓大使 典科 训科 典术 训术 副都纲 僧正 僧会 副都纪 道正 道会

正一品 领侍卫内大臣 一二三等子 太尉

从一品 内大臣 八旗都统 外省驻防将军 乌鲁木齐热河察哈尔都统 提督

正二品 左祐翼前锋统领 八旗护军统领 八旗副都统 左右翼总兵 外省驻防副都统 銮仪使 一二三等男 总兵

从二品 散秩大臣 副将

正三品 一等侍卫 冠军使 火器營翼长 步军翼尉 包衣护军统领 乌枪营总 圆明园总管 前锋参领 护军参领 乌枪护军参领 骁骑参领 城守尉 陵寝总管 圆场总管 黑龙江船驳水手总管 察哈尔总管 王府长史 参将 一二三等轻车都尉 指挥使

从三品 圆明园包衣营总 包衣护军参领 吉林参领 黑龙江参领 指挥同知 察哈尔参领 驻防协领 ┅等护卫 游击 宣慰使司宣慰使

正四品 二等侍卫 云麾使 前锋侍卫 副护军参领 乌枪护军参领 副前锋参领 副骁骑参领 佐领 步军协尉 信驳总管 南苑總管 陵寝副总管 陵寝司工匠 圆场翼长 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 上都达布逊诺尔 达里岗爱总管 防守尉 黑龙江吉林管水手四品官司仪长 骑都尉 都司 宣慰使司同知 指挥佥事

从四品 城门领 包衣副骁骑参领 包衣佐领 察哈尔副参领 察哈尔佐领 四品典仪 二等护卫 宣慰使司副使 宣慰使司宣抚使

正伍品 三等侍卫 治仪正 步军副将 步军校 监守信驳官 南苑门章京 陵寝防御 陵寝管理烧造砖瓦官 分管佐领 盖州牛庄满洲掌印防御 关口守御 黑龙江吉林管水手五品官 云骑尉 守备 宣慰使司佥事 宣抚使司同知 正千户

从五品 四等侍卫 委署前锋参领 委署护军参领 委署乌枪护军参领 委署前锋侍衛 下五旗包衣参领 五品典仪 三等护卫 守御所千总 河营协办守备 宣抚使司副使 安抚使司安抚使 招讨使司招讨使 副千户

正六品 蓝翎侍卫 整仪尉 親军使 前锋校 护军校 乌枪护军校 骁骑校 监造火药官 陵寝祭祀供应官 太仆寺马厂驼厂翼长 黑龙江吉林管水手六品官 门千总 营千总 宣抚使司佥倳 安抚使司同知 招讨使司副招讨使 长官司长官 百户 从六品 委署步军校 内务府六品翎长 六品典仪 卫千总 安抚使司副使

正七品 城门使 盛京游牧囸尉 太仆寺马厂驼厂固山达 七品廕监生 恩骑尉 把总 安抚使司佥事 长官司副长官

从七品 盛京游牧副尉 七品典仪

正八品 盛京养息尉左右翼长 八品廕监生 外委千总

从八品 八品典仪 委署亲军校 委署前锋校 委署护军校 委署骁骑校 圆明园副护军校

正九品 各营蓝翎长 外委把总

从九品 太仆寺委署固山达 额外外委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袭世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