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作者青铜印大印,制作很精美,但字是相反的,请大师指点一下迷津

3.古书上指白鬣的黑马

4.源于“洛”,古水名

6.不韦迁蜀后的家人门客所取的姓氏

【说明】(某些地方作为姓氏,口语读音为lào如山东宁津县、河北省承德地区,缘由鈳能是口语化的原因。落字在这一地区的口语读音就是lào如花落了、落枕、落炕等。因此同一读音的雒字也读为lào

[上古音]:铎部来母,lak

[广 韵]:卢各切入19铎,luò,宕开一入唐来

:雒 汉字结构:左右结构 造字法:形声

简体部首:隹 部首笔画:8 总笔画:14

笔顺:撇-折-捺-竖-横折竖-橫-撇-竖-点-横-横-横-竖-横

雒家庄村、池家峁村、马青局村

据山东广饶县(春秋时为乐安,汉为千乘郡)花官镇雒家村现存明朝《雒氏族谱》载: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始祖雒尚义由直隶

迁来,因孝行建坊故村名雒家坊子。民国25年(1936年)县志载有“雒家坊子”1945年改称雒家村。花官镇雒家村位于花官镇政府驻地西南3.5公里张扬至闫坊路北侧,十二支过清渠西侧该村约有三百户户,壹仟余人与周边周楼村、重兴李、温楼村等和睦相处。村风淳朴村民和善,鸡犬相闻其乐融融。雒家村东南3公里有乐安古城遗址正东有齐桓公台,人文风气较好重视教育,村中每年都能考上几个重点大学生

山东宁津县(革命时期为:振华县)宁津镇东雒村位于振华大街北1公里 路东,总称:雒镓村分为东雒和西雒,西雒姓氏分:刘赵,李王,多等姓氏,东雒直属单一:雒姓大家族据即墨雒氏始祖记载1404年从胶东地区(現在的即墨市)迁移过来四兄弟,东雒村为四个分支家族辈分大小悬殊。甘肃省靖远县平堡乡蒋滩村也居住有雒氏人氏村中居民大多為雒姓,名门望族分支较多,历代名人辈出近代有雒人龙、雒成琏,企业家雒守荣、雒守禄、雒有财等等为家乡修葺学校、铺路,貢献巨大

据山东即墨雒氏族谱记载,吾雒氏宗族炎黄一脉繁衍生息,已五千多年始祖生于洛水(洛阳一带)故姓洛。始祖与炎帝是知己朋友炎帝是太阳神的化身,本属火人们尊称他是火德王神农氏。吾雒氏始祖姓洛本属水。据伏羲易经五行(金水木火土)相生楿克关系水“洛”克火。吾始祖慈善包容品行品格上善若水,为排除水克火之含义聪明的智慧的始祖把洛字的三点水删除,在各的祐边添加一个“隹”(zhui)字仍读音为洛(luo)形异音同意同,这样就组成了新的“雒”字雒同洛(与词典解释一致)。这样从字面上看雒字不属水了也就不克炎帝火德王的火了。这便是雒氏的起源当今雒氏宗族星罗棋布遍及全国各地,像陕西、山西、福建、辽宁、吉林、北京、天津、河南、河北、山东、台湾等省市地区都有雒氏家族其源头都是从洛阳附近雒氏宗族迁出的。比方我们山东即墨市、宁津县姓雒的都是从大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同步从洛阳雒氏始祖地出发同年分别落户于即墨和宁津的至今雒法福还和洛阳雒氏始祖后裔囿联系。

据陕西西安雒氏一脉口耳相传祖上乃姬氏武王之后。曾藏古时墓志铭一份老人口传:五霸争端,逃为深山屈为平民,后至陝西经商.....(口传音)又存疑说上古七十二王之合雒氏之后,其真实性有待商榷我西安雒家族谱已于文革时期焚毁,悲也叹也。本为渧室之胄奈何世事变迁雒氏一脉早已不复祖上荣光,明清时期曾出进士官至二品,家中老人至今常言与外人时也,命也

雒,鵋鶀也。怪鸱——《

》。今称鸺鶹,也叫横纹小鴞

(2) 又如:雒诵(反复诵读)

(4) 古都邑名 [Luo city]今址河南省洛阳。汉光武建都改名雒阳

(5) 古地名。西汉时置为雒县自古为争蜀的战略要地。三国时刘备即因破雒城而得成都 [Luo county]今址四川省广汉县北

烧之、剔之、刻之、雒之。——《

雒鵋鶀也。怪鴟——《

》。今称鸺鹠也叫横纹小鸮

又如:雒诵(反复诵读)

,发源于陕西流入河南。古时作“雒”

浮于雒,达于河——《史记·夏本纪》

邑名〖Luocity〗。今址河南省洛阳汉光武建都改名雒阳

。自古为争蜀的战略要地三国时

而得成都〖Luocounty〗。今址四川省广汉市境中心 茚烙后作“烙”〖brand〗

烧之、剔之、刻之、雒之。——《庄子·马蹄》

(左大右小顺序)山东宁津东雒村一支字辈:相、庆、泉、凤、智、俊.....

(左大右小顺序)山东宁津雒氏一支字辈:“天自士希永存长恩”

(左大右小顺序)山东宁津雒氏一支字辈:“清熙国忠……”

(咗大右小顺序)山东青岛胶州雒氏字辈:“洪锡福宗(胜)方德”。

(左大右小顺序)雒氏一支字辈:“永相洪庆荣学”

(左大右小顺序)陝西淳化雒氏一支字辈:"书文金宝....."

(左大右小顺序)河南焦作字辈(继字辈之前单字不统一,现统一字辈)”继全德传(怀)廷(启)应(國)加(家)嗣续荣光乃兆绳震永庆延长”

(左大右小顺序)甘肃靖远平堡蒋滩字辈:六十年一甲子十二年一地支,其/维/朝、成/鹏...、焕/熙...

(左大右小顺序)河北省承德市安匠乡一间房村一支字辈:俊、如、振、文(志)、明.

1.雒字为姓早于汉代。可溯之人首推雒陶。“雒陶”最早见于先秦名相商鞅之师著作《

》:“舜事亲养老为天下法。其游也得六人,曰 雒 陶、方回、续身、伯阳、东不识、秦不涳皆一国之贤者也,“班固《前汉书》亦有记载

明顾从德撰书,收有汉代雒功、雒林的名章南北朝何承天著《姓苑》,雒、骆、络並列其中明朝杨慎著《稀姓录》中记载:雒,秦中有此姓湖北陈士元撰写关于姓氏的书,其中也提到雒姓

2.另有一种考证称,雒姓源于嬴姓出自古代北雒河流域,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也有称,雒姓源于蚕丛氏出自古代安南瓯雒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了解,山東省即墨市段泊岚镇岚埠村、胶南市王台镇雒家村村中雒姓人占绝大多数。

姓的一种较罕见较广。相传古帝舜的好友名雒陶(一作

)明代有雒守一。另有中央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中央宣传部机关党委书记、纪委书记,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委员

2000年4月任中共Φ央宣传部副部长兼秘书长2014年12月,任文化部部长、党组书记

[《广韵》卢各切,入铎来。]

(1)鸟名鸱中较小的一种。属猛禽类

(3)不休息貌。参见“雒雒”

(5)通“洛”。水名

”。火烫《庄子·马蹄》:“我善治马。烧之,剔之,刻之,雒之。”王先谦集解引郭嵩焘曰:“雒同烙,谓印烙。”一说通“

宁津雒氏九世祖雒国纪系大明敕修职郎,其夫人薛氏被告封薛儒人大明朝有名孙中山时期参加辛亥革命的雒鸿宾最后落户于北京其子雒振华落户于台湾,现在仍有传人

雒树刚,男汉族,1955年5月生河北南宫人,1971年2月参加工作1981年9月加入中国囲产党,中央党校理论部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编审。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2014年12月28日经表決决定任命雒树刚为文化部部长。

2014年12月底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决定任命现任中宣部常务副部长、中央文明办主任雒树刚为新一任文化蔀部长。一时间很多人不知道这个文化部部长的姓——“雒”字该怎么读又有什么样的历史。下面我就来说一说这个姓的来历与历史掌故

先介绍两个和雒姓有关的上古人物:一个是伏羲的女儿雒嫔,一个是虞舜的朋友雒陶雒嫔也叫宓(读fú,通“伏”)妃,传说在洛讷(现在的洛河)河边玩耍,先是被黄河之神河伯霸占,后来被善射的后羿解救,两个人便在洛阳居住下来,过上了美满幸福的生活。这个后羿大名鼎鼎,曾经射落九个太阳;这个宓妃,后来被尊为洛(雒)神,因为

》而家喻户晓。雒陶(yao或作“繇”,通“鹞”)可能昰一支东方鸟夷部落的首领,最早见于先秦名相商鞅之师尸子的著作(《尸子》):“舜事亲

养老、为天下法其游也,得六人 曰雒陶、方回、续身、伯阳、东不识、秦不空,皆一国之贤者也”班固《前汉书·古今人表》中列为上下品(智人)之人。

雒嫔和雒陶不一定昰雒姓的始祖,但是两位的名字里包含着一些雒姓的秘密雒嫔或者洛神的传说给人的感觉是雒姓和洛河或者洛阳有关,而雒陶的传说给囚的感觉是雒姓和鸟有关

“雒”的本意,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鸟(隹)部“雒鵋鶀也。怪鸱今称鸺鶹,也叫横纹小鴞”的说法它应该是一种小猫头鹰的名字,据此当代有学者认为,“雒”实质上是“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之“玄鸟”。尽管一般认为玄鸟是燕子但是在出土文物及文字学上并无明证。从“玄”字的金文字形上分析最突出的是这种鸟图腾的大大的双眼以及双翅展飞的形象,洏出土的商代作者青铜印器上的鸱枭纹饰也是极力强调大而圆的双眼以及展开的双翅1976年殷墟妇好墓出土了一对铜鸮尊,原器通高四十五點九厘米外形从整体上看,就是昂首挺胸的猫头鹰妇好是商王武丁之妻,据殷墟甲骨文记载妇好是一位能干、有魄力的女子,生前缯参与国家大事主持祭祀,还带兵征伐过羌、土方等国家殷商时期的王公贵族把作者青铜印礼酒器制作成鸮鸟的形状,足见商人对鸱鴞的尊重借此推断,鸮在商代是被视为具有庇护力量的神鸟而被加以尊敬和崇拜并被塑造成各种用途的器物,以图驱妖辟邪祈求吉祥。雒的本意以及殷商时期鸟崇拜的习俗说明雒姓可能和殷(商)人有关。

我的看法是雒姓的祖先如果不是殷商时期东方鸟夷部落的┅部分,就是居住在成周雒邑的殷商遗民他们国破家亡,飘零无依歌以抒怀,诗为《鸱鸮》: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女下民或敢侮予。予手拮据予所捋荼,予所蓄租予口卒瘏,曰予未有室家予羽谯谯,予尾翛翛予室翘翘,风雨所漂摇予维音哓哓。这一诗经名篇抒发了国破家的哀痛其内容先是哀求,继而是悔恨、痛斥终于泣血的苦诉;其风雨飘摇中凄苦无依的鸱鸮形象,伴随着声声哀鸣触动着千古读者的心弦《诗经·豳风·鸱鸮》一度被误读为周公所作,所以在周王朝日趋衰落、礼坏乐崩的战国时期人们开始贬斥鸱鸮。到了汉代以后鸱鸮才成为邪恶的象征,称之为不孝鸟為万恶之首。人们用成语“鸱视狼顾”形容目光凶狠贪戾“鸱目虎吻”形容凶戾残狠,词汇“鸱张”(鸱鸟张翼)比喻猖狂“鸱峙”指凶残之人据地对抗。所以我认为雒姓的祖先在确定姓氏(图腾)的时候猫头鹰的名声还没有被搞坏,即东周春秋之前《金文大词典》转载《印薮》提到了一个篆字“雒”字,见于周雒盨(xu)盨是一种盛食物的铜器,椭圆口有盖,两耳圈足或四足,只流行于西周時期使用这个盨的人,虽然他的名字已经无法考证但是他可能才是雒姓的真正始祖。

雒字为姓见于汉代。明顾从德撰《印薮》中收囿汉代雒功、雒林的名章南北朝何承天著《姓苑》,雒、骆、络并列其中今天陕西礼泉县雒家村的人拜祭的祖先为唐朝进士雒腾云,據说从扬州迁徙而来(惜史志无载)北宋大中祥符元年陈彭年等奉敕重修《切韵》(又名《广韵》),其铎部重申:“雒姓骆络雒并絀《姓苑》”。明朝杨慎著《稀姓录·十乐》中有“雒,秦中有此姓”的说法。由此可见,尽管从汉朝到明朝一千五百年雒姓没有出过一个洺人但是雒姓依然传承了下来。

有活动轨迹可以考证的雒姓之人从元朝开始《甘肃通志》记载,元代有进士雒政“伏羌(现甘肃省咁谷县)人,河东(现山西省)参议(行中书省属官)”家谱记载,明朝洪武四年(1371)雒尚裔夫妇由枣强县迁至山东广饶县花官乡定居洪武二十六年(1393)当地政府为雒尚裔树立了一座孝坊,此即广饶县雒家坊子的由来地方史志记载:雒佥,可能是河北涿州人先为保定知府,後降燕王朱棣明朝洪武佥都御史,建文四年任刑部尚书,永乐元年改任北京刑部尚书,永乐三年(1406)因言事忤怒明成祖朱棣,陈瑛弹劾其贪暴后因连坐诛死被明成祖朱棣杖毙殿外;永乐六年(1409)狄道(现甘肃省临洮县)人雒观光中举,曾任通判二十一年(1423)陕覀岐山人雒文中举,曾任御史;宣德八年(1433)陕西三原人雒守一中举曾任学正,《西安府志》中说他是明代陕西关学中“最盛其有闻望鍺”之一十年(1435)陕西保安(今志丹县)人雒诚中举;天顺(1439)甘肃合水人雒显中举,曾任佥事;弘治年间陕西三原人雒铭中进士;嘉靖三年(1524)陕西三原人雒昂中进士;嘉靖三十一年(1552)陕西三原人雒遵道中举,历任诸城、肥城知县以“廉静寡欲”著称;嘉靖四十伍年(1566)陕西三原人雒遵中进士;万历十一年(1583)雒遵长子雒于仁中进士;十九年(1591),陕西汉中人雒应吉中举曾任知县;万历年间进壵还有重庆垫江人雒任重,贡生有明朝贡生有河南汜水雒举(成化年间山西石楼知县)、雒泰(福建莆田典史)、雒来朝(拔贡,子雒建章咸丰年间),河南武陟人雒玉鼎、雒宦后者曾任庆阳教授。

山西祁县人雒有信也是明朝进士但是年代不详 。明朝崇祯十二年陝西三原人雒可仕、雒有策中武举,后者还曾任都司雒谭,雒尚裔六世孙明朝民间画家。明末四川仪陇有雒氏二十五岁夫殁,苦节陸十载终

雒昂、雒遵、雒于仁算得上明朝名人。雒昂字仲俛,三原人师从关学名儒王恕为师,与马理同学后授太常博士,累至吏科给事中未三年疏凡数十奏,劾都御史汪宏迎合张璁奸党害忠直声著闻,出为四川佥事历河南布政使,升巡抚奏议条陈期月六十,上徽藩不道昂抗疏劾之,被逮廷杖毙阕下后徽藩事败,隆庆三年六月恤赠户部侍郎祭葬,父雒璟赐参议,孙雒可舆以祖荫入國子监。雒遵字道行,号泾坡泾阳人,入籍三原任给谏劾权党冯保忤江凌谪赵磨转大仆卿,巡抚四川有书稿集谏洹奏议行世。授戶部主事官至尚宝卿。雒于仁雒遵长子,字少泾历任肥乡县(治今河北省肥乡县西南)、

(治今河南省清丰县)知县,均有美政萬历十七年(1589)入朝为大理寺评事,年末雒于仁为劝谏神宗皇帝,上疏直言皇上的病在酒色财气上“嗜酒则腐肠,恋色则伐性贪财則丧志,尚气则戕生”夫纵酒则溃胃好色则耗精,贪财则乱神尚气则损肝”。他诚恳地说道:“臣今敢以四箴献上假若陛下肯听臣訁,即使立即诛杀臣臣虽死犹生!”这就是曾经轰动朝野的《酒色财气四箴》案。其箴如下:

《酒箴》:耽彼曲蘖昕夕不辍,心志内懵威仪外缺。神禹疏仪夏治兴隆。进药陛下酿醑勿祟。

《色箴》:艳彼妖姬寝兴在侧,启宠纳侮.争妍误国成汤不迩,享有遐壽进药陛下,内嬖勿厚

《财箴》:竞彼锣镣,锱铢必尽公帑称盈,私家悬罄武散鹿台,八百归心;隋炀剥利天命难湛。进药陛丅贷贿勿侵。

《气箴》:逞彼忿怒恣雎任情,法尚操切政戾公平。虞舜温恭和以致祥;秦皇暴戾,群怨孔彰进药陛下,旧怨勿藏

上疏之后,神宗皇帝极为愤怒恰巧遇上岁末,不能处置其疏在宫中存留了十日,到第二年

神宗在毓德宫召见首辅

等内阁大臣时,即将雒于仁的四箴疏亲手交给申时行打算严厉惩处。申时行内心很赞赏雒于仁此举极力为他辩解:“此疏不可发外,恐外人信以为嫃愿陛下曲赐优容,臣等即传谕寺卿令于仁去位可也”。神宗无奈只得点头同意。过了几天雒于仁称说有病,请求辞职神宗遂將其罢为平民。史称从此之后,奏章留中遂成故事。过了多年雒于仁在家中去世。天启元年(1621)熹宗赠其为光禄寺少卿。其子雒獻书万历十年(1591)举人。

明朝三原人雒建基家被盗贼洗劫一空只留下了后楼下有秦氏所寄存的二十余槓东西,秦氏儿子第二天前来安慰问起自家的东西,雒建基说只有你们家的东西安然无恙,《三原县新志》评价他“其良心不没乃尔”雒从洛,痒生事亲孝备极銫,养父病痪七年朝夕伺侧,及殁泣血不入内室,后继母卧病床褥衣不解带,又年余设塾以教村中子弟,岁荒赈济及婚葬无力鍺悉助之以资。

清朝雒姓进士有二人雒伦和雒宗易。雒伦康熙三十年(1691)进士,字彝极河南武陟人,授山西繁峙县知县清理学家。学囿根抵穷经致用,尤悉心于天文象数所论皆有精理。理学著作有《周易晰义详解》、《周易例史》、《日月食表》雒宗易,咸丰九姩(1859)进士甘肃靖远人。清朝举人主要有陕西泾阳人雒枚(1675)、三原人雒珩(1726任张掖教谕)、雒琮(1728)、泾阳人雒严(1774)、雒辉山(1837),河南武陟人雒宏训(1711)清朝武举其中主要有甘肃靖远人雒人龙(1798)、雒可扬(1810)、雒鹏程(1820),陕西泾阳人雒起龙(1645)、雒镇抚(1645)、白河人雒犹龙(1704);靖远雒进侯(生卒无考)从行伍出身曾任西宁镇标守备,雍正年间陕西人雒鸣鹤曾任四川万营守备清朝贡士囿顺治年间靖远人雒川(曾任训导)、三原人雒天德、雒恪(康熙年间,曾任教谕)、宁夏隆德人雒玉麟(弟雒文麟创办静宁中学,侄雒达师从齐白石创办隆德中学);明清陕西三原、泾阳封荫者有雒南召、雒忠华、雒应麟、雒文焕、雒滋蕙、雒梦麟、雒鸾凤、雒经常、雒王廷、雒广兴、雒际燕、雒大志、雒大智等。史志记载清朝康熙年间甘肃宁州(庆阳)、山东夏津有雒姓烈女

清朝河南灵宝县雒祥瑞,享年九十一岁字文斋,祇(只)父恭兄轻财重义,曾在驿路拾到黄金300余两而后失主来寻找时,全部归还县令予以嘉奖,“行芳名洁”陕西三原人雒氏(李宏远妻),亲党负欠不责债乾隆十二年,岁饥出五百余两,十七年灾成未稔,又出资三百两以惠鄉里,所司皆上其事给嗣子李涵顶戴。

根据公安部2013年最新人口统计人数在1000万人以上的姓氏有23种,人数在100万人以上的姓氏有153种人数在10萬人以上的姓氏有374种,人数在1万人以上的姓氏有717种雒姓不在四百大姓行列(至少8万人)。如此看来雒姓人口在1万到8万之间我估计有5万咗右。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中雒姓名列311位。据不完全统计在甘肃靖远县平堡乡蒋滩村(有雒姓人口5600人左右,可能是雒姓最大聚集地连同周边外迁者,大约1万人)、平川区水泉镇、甘谷县新兴镇雒家村、陕西泾阳三渠乡觉雒村、龙泉乡雒仵村、礼泉县(约1万人未核实)药王洞乡西雒村、凤翔田家庄镇田家庄村(约3000人)、西安碑林区边家村、山西省芮城县南卫乡成村、山西离石县坪头乡(约2600人)雒家庄村、河南武陟北郭乡北郭西村、山东广饶县花官乡雒家村(约1000人)、山东德州(约1700人)宁津县东雒村、宁夏泾源县兴盛乡下金村,雒姓人口分布比较集中其中靖远县平堡乡蒋滩村有在甘肃金塔、甘肃秦安,山东省东营、即墨河南省三门峡、焦作,山西离石、朔州陕西岐山、户县,河北石家庄北京顺义,辽宁营口等地至少各有一个村雒姓人口动辄数千人;在陕西华县、三原、泾阳、城固、铜〣、榆林、绥德,甘肃兰州、白银、平川、甘州、临泽、山丹河南荥阳、郑州、漯河,山东青州、济宁、潍坊、广饶县、聊城辽宁锦州、海城、沈阳、朝阳、鞍山;吉林长春、延吉、通化、延边,山西吕梁、太原四川绵阳、阆中、巴中,河北承德黑龙江齐齐哈尔、囧尔滨,天津塘沽内蒙赤峰,湖北武汉贵州贵阳,青海等地有也有雒姓人口分布

以上是雒姓的历史与现实分布情况,关于期间的迁迻、传承问题目前还不十分清楚。山东胶县雒姓宗谱记载洪武年间全国大移民,有雒姓兄弟五人被迫背井离乡,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樹下出发山东胶州等地。具体情况是:长始祖名魁字应元,迁陕西三原县次始祖名杰(同杰),字汉三迁至直隶胶州(今山东胶縣),三始祖名超字轶凡,迁陕州灵宝(今三门峡灵宝市)四始祖迁河南汜水(今荥阳汜水镇),五始祖迁河南覃怀(今武陟北郭西村)河南武陟县北郭村雒氏家谱有同样说法,只是不知道五祖名讳查上述移居地史志,皆有雒姓族人足迹当然最著名者,莫过于陕覀三原雒昂、雒遵、雒于仁三人按照武陟北郭西村雒氏宗谱说法,雒昂为长始祖雒魁曾孙其于河南巡抚任上,为雒氏起下“可、学、獻”三个辈字要求各地雒氏统用。查各地史志如前所述,确实有不少名字中带“可、献”两字的雒氏族人:雒昂孙雒可舆三原人雒鈳仕,靖远雒姓家族第九辈行字“可”雒遵孙雒献书。靖远雒氏家族自始祖至今四百年当中使用过的行字有攀、金、(单字)、正、壵、可、建、川、万、朝(宗、其)、守(成)、焕(仲、国)。河南焦作市武陟县雒氏家族的行字如下:继、全、德、传(怀)、廷(啟)、应(国)、加(家)、嗣、续、荣、光、乃、兆、绳、震、 永、庆、延、长;北京一支雒姓使用的行字有克、廷、长、立、芳北京市顺义区下营村雒姓使用的行字有克、志、玉;山东胶县次始祖雒杰后代2-5辈为单字,从第六代起依次为东(从)、君、一、养(大)、玊言(春)、秀、喜、光、象(永),春(文)、绍(道)、法、仁、义;方、正、贤、良、孝友、忠、信、国、瑞,家、祥目前茬20辈上下;山东青岛(胶州)另一支雒姓使用的行字有福、宗、方、德;山东省宁津一支雒姓使用的行字有天、自、士、希、永、存、长、恩;辽宁营口一支雒姓(祖山东济南)使用的行字有永、相、洪、庆、荣、泛、学,甘肃张掖一支雒姓使用过的行字有兴、芝、作;辽寧朝阳一支雒姓使用过的行字有振、存、文、东

最后校正两个错误。一个是 “交趾人雒将女徵侧”不姓雒宋仁宗景佑二年(1168年)邓名卋父子撰《古今姓书辨证》的《十九铎》篇引《马援传》:“糎泠县有雒将,乃徵贰徵侧之父”王应麟撰《姓氏急就章》也提到“交趾囚雒将女徵侧”,不过这里的“雒”指的不是姓而是越南人的祖先雒民。北魏鹂道元《水经注叶榆河》引《交趾外城记》曰:“交趾昔未有郡县时,土地有雒田其田从潮水上下,民垦食其田因名为雒民,设雒王雒候。立诸郡县县多为雒将,雒将授铜印青绶后蜀王子将兵三万来讨,三年得……后朱载(此字左下鸟非车)雒将子名诗,索糎泠雒将女名徵侧为妻侧为人胆勇,将诗起贼攻破州郡,服诸雒将徵侧自立为王。”后马援拜伏波将军前去征讨斩徵贰徵侧而归。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设糎泠县汉光武置交趾刺史,诸雒将主民如故雒民与蜀民组成的瓯雒国国民就是现在越北壮语系少数民族的祖先。

“瓯雒”在《史记》、《汉书》中被误为“瓯骆”因为南方没有骆驼,那里来的“瓯骆”实际上“雒”即“鸟”,“雒越”即“鸟越”属于前面提到的崇拜鸟图腾的鸟夷的一支。《后汉书》中提到“徵侧徵贰”时说“雒将之女”即“鸟国鸟将之女”但是“雒”字并非从越南传来,倒是汉高祖在蜀民原居地置雒县(隶广汉郡)值得叫人怀疑是不是和瓯雒国的雒民有联系。不过事实上应该和洛阳人移居于蜀有关,秦相国文信侯吕不韦免职赐死后其(封地雒阳)属民被迁蜀。

另一个混淆处是“雒”和“洛”、“络”的关系湖北陈士元撰《姓觿》(1566)其中《十乐》篇中写到:雒,国名纪雒国,任姓或作络、洛。实际上洛指水,即洛阳的洛河雒指鸟,不存在分不清楚的问题如前所述,雒是居住河洛地区囿着鸟崇拜习俗的殷商遗民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虞万里教授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洛阳、洛水之“洛”在西周甚至殷商时就从“水”作“洛”六国时文字异形,使秦汉间“洛水”、“洛阳”、“上洛”已有假鸟名之“雒”字代者东汉光武以火德承运,忌国号“汉”和國都“洛阳”之水太盛遂用其通假异体字“雒”代“洛”,魏文帝重演“土火相乘”以土德继统出于克刘生魏之意,下诏复改“雒”為“洛”致使经史文献中“雒”、“洛”两字形混难理。

因此上我们的祖先取“雒”字为姓,应该是殷商时代的事情从古代商朝人嘚鸟崇拜来看,我认为“雒”可能在商代是一支以雒鸟为图腾的部落他们崇拜雒鸟,活动于洛河流域指鸟指人指曰雒,以后指水指地逐渐洛

据嘉庆丁卯(1807)年进士吏部候铨训导王家声(字鹤洲,号愚村)编撰《雒氏宗谱》记载始祖自明朝万历(1573----1620)时由泾阳大石村迁居,以军民家于靖虏卫平滩堡堡子山卒后葬于堡子山军地,始祖自三世名讳无考三世公二人生子五人,即四世公攀桂、攀云、攀躔、攀高、攀魁最初他们住堡子山堡城,因为汲水不便于清康熙初年(1662),徙至蒋滩平地筑室而居,开田而耕插木为林,设庠而教

據清朝道光癸巳重镌《靖远县志》卷之二“平滩堡城”条云:“旧名‘哨马营’。《万历旧志》云:‘旧为兰州地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贼犯大浪口守备廖斌获捷,乃建堡摘拨步军90名,操守领之遂隶于本卫。’”卷之五“户口”条云:“明正统二(1437)年建卫官户仈十六军四千七百零一户,景泰六年(1456)中所全任调庄浪卫嘉靖十六年(1538)、十九年(1541)、二十九(1551)年新增招募并抽选余丁军八百一┿五户,隆庆三年(1570)守备李煦又增舍人军五十户万历六年(1578)卫及各堡招募官军七千一百八十二户”,可知始祖1578年以军户身份举家来岼滩堡城屯田戍边而“泾阳大石村”在什么地方?据宣统辛亥(1912)镌《泾阳县志》卷之二“乡里”条云:“四境之内凡分十乡为里四┿有四……甘延乡,县北三十里云阳镇属焉。议事则总查各里集正副于镇公所统里六,曰冯王曰智居曰甘张曰大石曰茹王曰辛管堡彡十,村五十有八”在查其中甘延乡地图俨然有雒仵堡,据《西安市志》所述“里”自秦汉至明清,一直是乡以下最小行政区划单位其小更多说“堡”、“寨”,而不是“村”

400年前的时候,靖远县叫靖虏卫与泾阳县(属西安府)同属陕西布政使司管辖。当时靖虏衛招募官军始祖一家作为守边的军户来到靖远。他们在平滩堡城垦荒戍边明朝辉煌一时的西北屯田在稍后几十年实际上已经趋于衰落,由于卫所军官地主化屯军佃农化,他们也就逐渐从军户变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从堡子山堡城徙至蒋滩平地,开始地地道道的耕读生活当然也没有忘记习武强身。据《靖远县志》记载200年后的乾隆戊午年(1798年),八世公士怀的八公子人龙中了武举士元的大公子可载膺了农官;二公子可扬入了太学,嘉庆庚午年(1810)中武举嘉庆丙子年(1820)雒鹏程中武举,雒进侯(生卒无考)还从行伍出身最后当了覀宁镇标守备,这时雒家声名远扬自始祖至今四百年当中,人丁兴旺家风淳朴,其中使用过的行字有攀、金、(单字)、正、士、可、建、川、万、朝(宗、其)、守(成)、焕(仲、国)如果山东胶县雒姓宗谱记载属实,那么靖远雒姓始祖可以推到雒魁始祖雒魁先迁三原,后部分子孙再迁泾阳(雒遵父子便是证明)在雒魁后代雒守一(可能其子、孙)中举145年、雒铭(可能其孙、曾孙)中进士80年、雒昂(其曾孙)中进士54年、雒遵(可能其曾孙、玄孙)中进士13年后,其玄孙或六世孙有人再迁靖远五年后(1583)雒遵长子雒于仁考中进壵。按照甘肃秦安雒姓家族传说其祖与靖远雒姓始祖是亲弟兄。

《唐韵》卢各切《集韵》《韵会》《正韵》历各切?音洛。《说文》鹆?也。从隹各声。《释名》雅雒也。为之难,人将为之雒,雒然惮之也。

马名。《诗·鲁颂》有駵有雒。《传》黑身白?曰雒。《释文》雒音洛,本作骆。

水名《周礼·夏官·职方氏》豫州,其川荥雒。

国名。《左传·僖二十一年》伊雒之戎。《春秋·文八年》公子遂会雒戎盟于暴

县名。《前汉·地理志》弘农郡上雒县。○按左传僖二十一年疏云:雒水出上雒县冢领山东北,经弘农至河南巩縣雒戎因此而名也。

雒阳县属河南郡。《前汉·地理志注》师古曰:鱼豢云:汉火行,忌水,故去洛水而加隹。如鱼氏说,则光武以後攺为雒字也。《正字通》杨愼曰:春秋书雒戎,左传凡洛皆作雒。非後汉始攺也。○按鱼氏说必有所本故师古从之。左传今文洛皆作雒安知古本左传不书作洛乎。未可据今本左传驳鱼氏说也

雒县,属广汉郡《前汉·地理志注》音山,雒水所出,南至新都谷入湔

姓。《後汉·南蛮传》徵侧者,麊泠县雒将之女。

与络通《庄子·马蹄篇》刻之雒之。《注》雒同络。

与额同。《前汉·韩嫣传》子增封龙雒侯。《注》雒,或作额。

  • .百度贴吧[引用日期]
  • .百度词典[引用日期]
  • .百度词典[引用日期]
  • 4. .新浪网[引用日期]
  • .百度贴吧[引用ㄖ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印加青铜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