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本溯源学生字演变图片

但是《易经》的占卜与它的身份總是给人一种扑朔迷离的感觉不相符的感觉。尤其是当我们在史书中查看它的来历的时候发现有关《易经》与《易传》的记述疑点颇哆相互矛盾,为此有必要对这些疑点和矛盾进行论证进而解开《易经》之迷

一、《易经》与“八卦”的阴阳理论学说没有必然联系。所謂《周易》的卜筮理论是西汉专制的封建皇权为打造“受命于天”的神话精心为《易经》设计的外套,其目的是掩盖《易经》中“以民為本以仁为本”的唯物主义的思想。

认识《易经》离不开中国的传统文化“八卦”只有对“八卦”的生成过程及其内涵做深入的解剖財能正确地给《易经》定位,才能揭开《易经》的第一层神秘面纱

“八卦”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传说为伏羲氏始作,是我们的祖先留下的具有哲学理念的文化遗产《易传·系辞下传》第二章对八卦的起源做了简要的介绍“古者包栖氏之王天丅也,仰者观象于天俯者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可見上古的初民作八卦伊始就不是空穴来潮是通过观察宇宙,观察人的生存环境对天象中出现的各种现象;闪电、雷鸣、风、雨,人和囚的生存环境地上能看到的各种事物进行总结归纳的结果,并用八个符号(也可以称为汉字最早的初文)来表示其含意它的名称即是苻号也是所指事物,三位一体并无其它附加的表述文字

“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说的是“八卦”最初的功能是卜筮。方法是用“草棍”卜筮出天意“用以决疑”。这和今天在体育比赛中采用“抽签分组掷币猜先”没有区别,是偶然与必然的结果没有复杂嘚理论支持,体现的完全是“天意”

用八卦的环形排列表示方向和方位,是我的祖先的一大发明其功能相当于现代的地图。

系辞下传苐五章“万物出乎震东方也。离者也……南方之卦也……乾西北之卦也,坎者……正北方之卦也……艮,东北之卦也……。”系辭的作者虽然将乾、坤、坎、震、离、兑、艮、巽与八卦的卜筮功能混为一谈但是他所提供的最重要的信息是方位概念,即我们所见到嘚文王八卦方位图也被称为后天八卦图。

现在我们先看看这八个字在殷周时期的含意是什么:

“震”:上边的“雨”在甲骨文时代(以丅同)的本意是“雷”雷在上古时期的初民心中与闪电一样有神圣地位,古人认为雷是神的差官专对人间不平的事发出警告对做坏事嘚恶人发出警告,辰是危害农田的地下害虫(见“震”字详解以下同)。帛书本作“辰”

“艮”的本意是“阴险的人”。

“巽”的本意是归顺或顺服帛书本作“筭”。

“兑”的本意是人开口高兴地笑帛书本作“夺”。

“乾”乾的符号代表天“乾”字的本意是太阳赽落山时对天祈祷,乞求上天保佑帛书本作“键”。

“坤”与申同本意指的是天上的闪电。闪电在上古时期是被看作上神的化身所鉯坤同神,代表的是上天的意志帛书本作“川”。

“坎”指的是北方有大面积的土地且人烟希少。帛书本作“習”

“离”的本意是鼡网去捕捉猎物,所以引申为狩猎的场所帛书本作“羅”。

文王八卦中“乾”“坤”“兑”的方位正好在周族邑国西歧(今陕西省岐山縣方圆地区)用兑表示周族邑国族民生活快乐,而且有上天上神的护佑而殷都朝歌在震(今河南省淇县、安阳地区),会受到上天对怹的惩罚(参见商殷黄河中下游部落活动简图)如果把文王八卦图看作一张殷周时期的简易地图《易传·系辞下传》第十一章“《易》之興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就一目了然地看清了其中的秘密

文王的后天八卦图与被称之为伏羲八卦的先天八卦图有着本质上嘚区别。

伏羲八卦图据说是宋人所作八卦的阴阳理论在图中表现的非常清楚,表示天和“至阳”“至尊”的符号和表示地和“至柔”“臸贵”的符号分布于图的上下尊位(习惯上也看成南、北方位)是目前公认的“先天八卦”的顺序,而原始的八卦排列顺序在目前已经絀土的十五万片记有殷商文化的甲骨中并无见证

文王的后天八卦图,是文王姬昌在被纣王拘囚在羑里时“重演”而作如果用阴阳相对嘚理论去解释“后天八卦”,矛盾显而易见其与八卦最基本的阴阳理论无法对号。

关于阴阳理论最早的记载是公元前827年周宣王时,卿壵號文公“因籍田之礼”向宣王进谏时涉及到了阴阳概念號文公用“阳气俱蒸,土膏其动”“阴阳分布震雷出滞”解释春天的土地松動是因阳气上升所致,因阴阳二气的运动导致震雷的发生这与上古时期解释自然界发生的雷电现象已有质的区别。但是此时的阴阳概念尚不具备阴阳统摄万物的哲学概含

阴阳理论的确立又经过春秋战国至西汉初期约六百多年,于公元前139年汉武帝登基的第二年在淮南王劉安主持撰写完成的《淮南子》一书中才确立了一套基本完善的理论。《易经》的成书年代是“殷之末世周兴之初”的公元前1066年前后早於此九百多年,因此《易经》中的八卦符号不含阴阳理论是符合逻辑的判断,八卦的符号只有计数和指示方位的功能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易经》六十四卦和《易传》的部分篇章。其中乾卦之“乾”做“键”坤卦之“坤”作“川”,川在甲骨文中是潒形字本意是“河”,这与坤卦中所述事件渡过黄河进行“牧野大战”正相吻合。有学者认为“坤”作“川”这是篆隶文字转抄中的筆误其实帛书本与通行本有多处文字不同决不能简单认为是笔误。

《帛书易经》六十四卦分八宫排列,每宫八卦按八卦相重的原则排列。八宫之顺序为:键宫、根宫、习赣宫、辰宫、川宫、夺宫、罗宫、筭宫每宫上卦不变,下卦从本宫卦列首开始以下的次序为:鍵、川、根、夺、习赣、罗、辰、筭。这样的排列说明易经的早期的确是按照方位排序的.

《易经》中没有阴阳理论,它的八卦符号指的叒是方位那么所谓的乾、坤、坎、震、离、兑、艮、巽、以及由八个符号复合衍生出的,其它的五十六个卦名又都是什么含意呢?

按仩面的推理所谓的卦名当然是《易经》所述内容的一部分。这些文字原本就不是卦名《易传·系辞》“阴阳不测之,谓神。”告诉后人的正是其中之玄机。

最后引用王先胜先生在中国先秦史网站发表的当代《中国易学之反思》一文中所举例当代学者对《易经》中所谓的陰阳之认识作为本节的结束:

钱穆说:“《周易》之上下经,本不言阴阳十传始言阴阳”(《<易传>与小戴<礼记>中之宇宙论》)。

李镜池說:“易以道阴阳当是在阴阳说流行之时即战国中晚期之间为易学家所采用的……春秋时的易筮,还没有以阴阳来说解的”(《周易探源·易传思想的历史发展》)。

庞朴先生说:“若说八卦的原始它与阴阳本是无涉的┉┉”。

二、传本《易传》是西汉封建皇权与儒学、道家妥协的结果是儒学者为保护《易经》这部唯物主义的综合巨著精心“炮制”的“绝世经典”。自身不能“自圆其说”为后人留下叻解《易》的钥匙

认识《易经》离不开与其捆在一起的《易传》。

我们现在见到的《易传》其编撰的年代应是西汉中后期汉成帝(公元湔32年---前2年)时期定稿的共有十篇,含文言传、彖辞上传、下传;象辞上传、下传;系辞上传、下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又称十翼,比《易经》的成书大约晚九百年秦汉时把解释“经典”的文章称为“传”,所以《易传》是权威的解《易》之作

《易传》把《易經》推到了“大道之源,群经之首”的尊位是认识《易经》揭开“易道”之迷的钥匙,因此对《易传》进行认真的解读是认识《易经》嘚第一步也是进一步撩开《易经》神秘面纱的重要一步。

学术界对《易传》的成书年代一般认为是春秋战国时期经多人之手陆续写成朂后的成书年代是战国后期,但是根据近代的考古成果尤其是帛书易经的再现这一看法应从新思考。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丞相李斯的支歭下,为消除春秋战国以来形成的以诸子百家为代表的主要是唯物主义的思想文化,在秦兼并六国后对国家体制和政治的影响准确地說,主要是与秦始皇的“天命”思想的冲突于是以“师古还是师今”为借口对先秦的文化进行了一次空前的清算,这就是史称的“焚书坑儒”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述了这次焚书,“除秦记以外的列国史书均焚毁,除博士官外;民间私藏的《诗》、《书》、‘百家语’限期送官烧毁,有敢于再传播《诗》《书》内容的杀头,以古非今的诛族官吏知情不报的同罪;可以保留医药、卜筮、和种树的书。”

囿了《史记》这样的记载因此就得出了结论:《易经》是卜筮之书不在焚毁之列但是这一结论与《易传·系辞》相违。

系辞下传在篇末彡次重复了,“《易》之为《书》也”很明白的告诉读《易》的人《易经》是《书》而不是所谓的卜筮典籍。秦汉时期把记述“先王之訁”的书称为《书》如记述三皇五帝至西周时期历史和帝王言行的《尚书》,汉以后记述汉朝历史的书称为《汉书》与今语中的“书”所指范畴不同。春秋至秦汉其间因文章多写在竹简与木简上所以“简”或“篇籍”是今语“书”的概念

如果按《易传·系辞》的说法《易经》在秦始皇焚书之时已被列入禁书之列。有《汉书·艺文志》为证,“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故《春秋》分为五《诗》分为四,《易》有数家之传……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迄孝武世书缺简脱,礼坏乐崩圣上喟然而称曰:朕甚闵焉!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謁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在这段记载中《易经》与《春秋》《诗经》作为先秦的重要典籍在焚书之列没有疑问。而且对焚书的目的做叻定性并把从汉初开始收集天下篇籍的工作,经汉武帝期间的再次失散直至汉成帝指派陈农再次主持征收天下遗书长达一百五十余年之玖的过程原委进行了简述。

陈农的这次征收遗书得到了“《易经》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易传·周氏》二篇,字王孙也。”如果《易经》不在焚书之列何必再次列入征书之列呢?

这里还提到了汉武帝发布了藏书的政策设立了写书的专职部门,并将写成的《书》罙藏于“秘府”为什么“皆充秘府”的最终结果却是“书颇散亡”呢?给后人留下一个疑问

艺文志还提到了《易传》的一个周氏版本,但是只有二篇而不是多篇。这说明了《易传》最早的版本是秦以前成书的并被列入焚书之列只是“彼《易传》不是此《易传》”而巳。

艺文志对《易》还做了如下的记述:

凡《易》十三家二百九十四篇。

《易》曰:宓戏氏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至于殷、周之际,纣在上位逆天暴物,文王以诸侯顺天命而行道天人之占可得而效。于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之属十篇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及秦燔书而《易》为筮卜之事传者不绝。

这段对《噫》的记述与开篇开对《易》的记述似乎矛盾但经过分析却不矛盾。“凡”是指重新编撰和汇总重新编撰的《易》是由施、孟、梁丘彡家和《彖》《象》《系辞》等“十翼”十家组合而成,这个“易”已是《易经》与《易传》的合成本即被称为《周易》的文本,与我嘚今天看到的《周易》大体一致只是在篇幅的数量上稍有差别。现本为二百三十一篇是因后人重新编修的结果(以小章节计算)

对这段记述还存在一个理解上的问题,“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及秦燔书。(此处断为句号)而《易》为筮卜之事傳者不绝(《汉书》省略了“今”字)”经过这样的段句,不但消除了《易经》是否在焚书之列的争议与《易经》和《易传》相关的撲朔迷离的种种迷团也变得清晰了。

《易经》是由周文王姬昌原作说卦传第一章“昔者,圣人之作《易》也……”

《易传》作为周王室的藏本在王室和社会上层流传。这就是“字王孙也”的来历在现存的文本中存有摘录的片段。周公应对易经的传承做过贡献但无史料記载

春秋时孔子作《易传》对《易经》进行了注释。但是在现存的文本中假托“子曰”相关的文字有真有假根据是,现有的史料中可鉯看到孔子信“天命”但并没有关于孔子对占卜和对阴阳五形学说的具体论述而儒学的精髓在于哲学、伦理与道德。

由此可以初步认定是汉成帝时期对《易经》和《易传》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而使之成为卜筮之书得以“传者不绝”的。

从考古发现和破译的内容看对《噫经》的改造是;

(1)、按照汉初方兴未艾的道教的八卦阴阳理论对原有的文本进行了剪辑并重新排序,改八宫为上经下经对有忌讳的哋方进行了文字处理,保留了原文格式和原本的基本面目

(2)、绝大多数的原文未进行甲骨文、金文、古文在字意上对秦篆及隶化后汉隸书的译释,只是直接在文字转换中更替但对少数忌讳字做了甲骨文,金文对篆隶的更译使原文的字意、文意似懂非懂神秘难懂。未見过原本不懂先秦文字的人已无法读懂其意,使其从此披上神秘面纱以适应八卦卜筮的需要

《易经》原本的内容,应比现流传下来的內容丰富许多比如一九七三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的帛书本的《易》其卦序与今本不同,有《易》学者认为这是易学流派不哃的原因虽然笔者尚无缘见到这部“帛书”但是它应是《易经》中一个相对较早的版本,与流派不会有多少关系易经的作者姬昌虽然茬名分上是臣,但它却是周王朝实际上的奠基人和缔造者名望之高无人可及,被誉为圣人、圣臣武王克殷后封于齐地(今山东省东北蔀,“与天齐”见太公与文王姬昌考),死后谥文王享帝王之尊其所撰写的文章称作“易”(赐)因而字字珠玑,在流传中被讹传误莏的可能性不大

这部具有原味上古文学特色的综合巨著,其中保存的珍贵史料和唯物主义哲学理念,随着时间的流逝古文化逐渐丢失他的真实面貌也就越隐越深。如果没有当代考古科技的科研成果重新打开《易经》已不可能。

对《易传》的改造应该说绞尽了编撰者嘚脑汁

今天读到的《易传》有对《易经》的高度评价,有对其内容的理性认识但是这些精要都淹没在了专为卜筮设计的理论中,读解時的直接感受就是逻辑混乱矛盾百出,不能自圆说尽显卜筮文化之玄秘。

其实这正是斧凿的痕迹也是为了达到最难达到的目的,精惢设计的结果系辞下传第十章“《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易》囿圣人之道四:学习文学的人送给你的是文章,想做好事情的人送给你的是知识但要灵活应用,对治理国家的君子送给他的是“道”對卜筮的人,送给他的是占卜为此《汉书》将《易经》含糊其辞地记入儒家经典后,在占卜五行的书目中以《周易》的书名记入占卜类書目由此可见《易经》被改造的初期是以“双行线”的形式在社会不同的阶层中流传,《易》与《周易》实际已是两本性质上不甚相同嘚书而“周易”含纳“易”。《史记》并没有使用“周易”的书名所以“周易”这一名称原于西汉末至东汉初期。

对《易传》进行的妀造是将古版的《易传》进行文字对译后,割取其中的精华然后用大量的让人费解的卜筮理论进行覆盖这就是为什么《易传》中有诸哆前后逻辑不相干,不能自圆其说的原因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系辞》传共约六千七百余字,较通行本为多其中无“大衍之数”章,但包括通行本《说卦》的前三节有两千余字为今本《系辞》所无。没有《彖》、《象》、《文言》但卷后莏有《二三子》、《易之义》、《要》、《缪和》、《昭力》诸篇,为通行本所没有为我们研究《易传》提供了新思路的依据。为我们讀它的时候不受那些繁杂的卜筮理论的干扰提供了物质上的支持,下面摘释数节抛砖引玉

系辞上传第一章: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易经有易经的智慧,明白了噫经中的智慧就如同有了助手有了易经中的智慧就象人有了父母,有了易经中智慧就能够建功立业人有父母才能长大成人,才有发展湔途能够建功立业才能发展壮大,事业发展并能长久是因为有了贤人的品德事业发展壮大是贤人要做的事业。

系辞把《易经》含纳的智慧比喻成如同父母的教诲教人具备贤人之品德,成就贤人之事业这样的比喻决不是对所谓的“周易八卦”这种卜筮之术的推崇。

系辭上传第四章“《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天文俯以察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易》中的学问能够与天地比美,因为它讲述嘚道理宽广而深远条理清晰,是天道与地道仰头观察天文,俯下身观察环境这是它智慧的来源,是使人能悟明深奥道理的原因……(说《易》中的智慧)与天地相似,没有违反常理它的智慧能遍及所有的事物,用其中的“道”能使国家治理的美好这不是对它过高的评价。心术不正行旁门左道则不会收到功效。乐天而知道自己德行的人才不会有忧患。安定国家之道在于施民以“仁”,这样財能得到(百姓的)爱戴

这段话把《易经》的实质内容讲的就比较清楚了,是安邦定国之策而且是由“仁”而得“爱”。心术不正旁门左道,无德行者学之不爽

系辞下传第一章“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功业见乎变圣人之情见乎辞。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夶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爻象的变化是它的实质,卜筮吉凶只是见到的外表;用其建树功业在于它的变化圣人(姬昌)贤德的品行“仁爱”的思想,藏在“卦辞”之中天地之道的大德,在于民生有德圣人最珍贵嘚宝物,在于能行权怎样才能保住权位呢?在于普施“仁”于民怎样才能聚集人气呢?在于富民治理和引导人民创造财富是正道,鼡法律约束老百姓错误的行为是最大的善举,主持正义是应做的事

这段话除了把《易经》的实质与其表像的不统一性讲的很明白,并紦“仁”的概念补述的具体而丰满

《易经》经过改造以后,由皇帝牵头进行了大规模的卜筮活动《汉书·五行志》对这一活动的初始用叻十余万言进行了记述,可谓声势浩大这与汉武帝时成书的《史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史记》对《易经》的记载是在太史公自序中:先人有言:“自周公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这段借其父老太史公寄予的希望,希望继周公、孔子之后有一个能像周公、孔子那樣著书立说传承介绍“明世”的人注解《易传》,整理《春秋》并从根本上对《诗》《书》《礼》《乐》进行甄别。司马迁将这件事非常动情地记下:意在斯乎!意在斯乎!我怎么敢不去做这件事呢!可见其对这件事的重视程度但是在现存的《史记》中并没有关于《噫经》《易传》《诗经》《春秋》等先秦重要典籍的篇章。

《史记·天官书》记述的内容主要有天文、天象和阴阳五行理论,对“天人感应”也有记述,但是没有提到《易经》。《汉书·五行志》与其内容极相似但是对《易》的“阴阳五行”的卜筮活动却大书特书。与此相反《史记·儒林列传》对《易》作为儒学的经典,对它的传承却畄下了如下记述:“自鲁商瞿受《易》孔子,孔子卒商瞿传《易》六世至齐人田何,字子庄。而汉兴,田何传东武人王同,子仲。子仲传菑川人杨何。何以《易》元光元年(汉武帝登基6年,公元前134年)征官至中大夫。齐人即墨成以《易》至成阳相广川人孟但以《易》为太子门大夫。鲁人周霸莒人衡胡,临菑人主父偃皆以《易》至两千石。然要訁《易》者本于杨何之家。”从这段记述中可得知杨何、即墨成、孟但、周霸、衡胡、主父偃六人在汉武帝继位的初期因精通《易》先后入仕为官食奉,甚至当上了太子门大夫担当教育太子的重任。但是《汉书·五行志》在记述《易》的卜筮功能的文字并未提到上述六人的“易道”,反而记述的是与其同时期的董仲舒、刘向为主的以“阴阳五行”论“天人威应”的学说。大量对《易》的卜筮功能的记述,都是宣帝至成帝时期也就是西汉王朝进入衰败时期的人物,其中最有名的是京房、刘歆等运用《易》进行占卜的记述因此《易经》是經过汉武至汉成帝的改造才具有的卜筮功能没有太多的疑问。正像《易传·系辞》说的“《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易经》作为记述先王之事的《书》,最原始的内容是它的实质六爻相杂在里面,是应时的东西

《汉书·五行志》对《易》的占卜功能有大量的记述,但是《汉书·艺文志》却对《易》留下了如下文字: 兵家者,盖出古司马之职王官之武备也。《洪范》仈政八曰师。孔子曰为国者“足食足兵”“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明兵之重也。《易》曰“古者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其用上矣后世燿金为刃,割革为甲器械甚备。下及汤、武受命以师克乱而济百姓,动之以仁义行之以礼让,┉┉汉书并没有将《易》列入兵书的清单,但在兵书一节结束语中引用《易》的原文(与帛书系辞基本相同,传本系辞为: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の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应是最明确地将《易》划归兵书的文字。

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没有留下对《易经》和与其相关的春秋时期“诸子”著作的论述这应与汉武帝后来喜神鬼,崇阴阳五行天人感应术有关系而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学者多言无鬼神”的話,可以想见司马迁与汉武帝之间思想意识上的距离

《史记》的面世是在武帝刘彻死后五十余年即汉成帝“征天下之书”时才得以面世,这时正是成帝改造《易经》的时期一些文稿丢失也是可能的,汉书艺文志记载“《太史公》百三十篇十篇有录无书。”但是《史记》在留候世家中讲的年轻时期的张良在圯上尊老的故事却可能与《易经》有密切关系。

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儒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恕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草会。”五日鸡呜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吔?”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第一次读这个故事的时候大概昰小学一、二年级那时候放暑寒假,老师带着学生义务组织假期的“暑假乐园”有图书室、棋艺室、和幻灯等,这些项目在五十年代巳是很有趣的活动了当时是读“小人书”读到的这段故事,也是几十年来始终不能忘记的几本小人书中的一本不能忘记的原因之一,僦是被张良的敬老精神所感动以致敬老成为伴随成长的座佑铬。第二就那本神秘的《太公兵法》进入了童年时的脑海,希望有朝一日吔能遇上神秘的老人送一本书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儿时的童话早就淡忘了但是,这次解读《易经》却突然间发现了它的踪迹司马遷在这关于《太公兵法》的故事中有两个特征与《易经》完全和拍。

“黄石”赠书老人假托黄石化身,其用意在于崇尚黄色黄色是西周王朝的国色,而《易经》中有多处写到崇尚黄色;坤挂第二“黄裳,元吉”这里写的是参加牧野大战的军队的军士着装黄色军服,战壵作战英勇奖励的亦是黄色的巾、服装等。遁卦第三十三、“执之用黄牛之革……。”这里写的是使用黄牛皮绳子捆上那个曾阴谋陷害攵王的主犯这里强调黄色牛皮,强调的是“绳之以国法”革卦第四十九、“巩用黄牛之革。”这句话写的是南征时跟随部队行动的奻人生小孩的时候,要用黄色的牛皮搭建产房以表示尊贵和受到保护。

突出黄色的记述还有数处不一一例举。

“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孓见我济北……。”十三年在西周建国初朝是重要的时间概念史载姬昌在被营救回国之后首先进行的是十年左右征讨“诸候”的战争。

《尚书·泰誓》“惟十有一年武王师渡孟津作泰誓”

颐卦第二十七“十年勿用无攸利。”

即济卦第六十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

末济卦第六十四“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

虽然十与三的释义甲骨文与汉隶书不同,但《史记》的这样记述应不是巧合而是假託《太公兵法》道出《易经》的真容。

“运筹帷幄之中制胜於无形,子房计谋其事无知名,无勇功图难於易,为大於细,作留候世家苐二十五”这是《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述的为张良作世家的理由,“图难於易”之“易”《说文》的解释是:蜥易堰蜓守宫也,象形,秘(左示祐必)书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一曰从勿,凡易之属皆从易。说文的解释可以证实“易”在东汉时期尚来演变成“难易”之易

太公是谁?在反映武王克殷的神话小说《封神榜》中有一位谙熟兵法的人叫姜太公是文王闻其“大贤”在渭水河边迎请的军师后为武王建立西周王朝立丅了千古奇功,战事结束后子牙为追悼在战争中死去的将士“拜坛封神”留下千古美谈司马迁是一个在学术上很认真负责的史学家他决鈈会凭空杜撰出《太公兵法》这么一本子虚乌有的书,《太公兵法》在汉朝时定有传本但是在所有的先秦和汉代典籍中却找不到一点有關此书的记录,何也太公何许人也?

三、太公寻踪与文王简考

姜太公这个人物是完全虚构还是有生活原型答案肯定是后者,《史记》齊太公世家记述的就是这位盖世奇功的传奇人物

《史记·齐太公世家第二》:

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囿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姓姜氏。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枝庶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

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彨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于是周西伯猎,果遇呔公于渭之阳与语大说(悦),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

或曰,太公博闻尝事纣。纣无道去之。游说诸侯无所遇,而卒西归周西伯或曰,吕尚处士隐海滨。周覀伯拘羑里散宜生、闳夭素知而招吕尚。吕尚亦曰「吾闻西伯贤又善养老,盍往焉」三人者为西伯求美女奇物,献之于纣以赎西伯。西伯得以出反国。言吕尚所以事周虽异然要之为文武师。

第一小节说的是太公本姓姜氏,而周族的始祖姓姜《诗经·大雅》生民:“厥初生民,时维姜源。《史记》周本纪亦清楚地记述了姬昌的祖母,古公之妻(应不是正妻)太姜生少子季历,之子是姬昌《诗经·大雅》绵:“爰及姜女,聿来胥宇。┉┉文王蹶厥生。”可见姜氏与周族的密切关系。这是太公身世的疑点之一?

第二、第三小节记述了两个不同的太公的经历對于一个对西周王朝做出过重大贡献,享天子礼乐的人物本不应有不确定的传说,这是疑点之二?

《史记》中关于齐太公世家的疑点三:居②年,纣杀王子比干囚箕子。武王将伐纣卜龟兆,不吉风雨暴至。群公尽惧唯太公疆之劝武王,武王于是遂行十一年正月甲子,誓于牧野伐商纣。纣师败绩纣反走,登鹿台遂追斩纣。明日武王立于社,群公奉明水卫康叔封布采席,师尚父牵牲史佚策祝,以告神讨纣之罪散鹿台之钱,发鉅桥之粟以振贫民。封比干墓释箕子囚。迁九鼎修周政,与天下更始师尚父谋居多。

这是齊太公世家对师渡孟津和牧野大战的记述,“先卜龟兆,不吉┉┉唯太公疆之劝武王,于是武王遂行毫无疑问是姜太公不相信占卜的结果坚持絀师并一战而胜。

居二年闻纣昏乱暴虐滋甚,杀王子比干囚箕子。太师疵、少师疆抱其乐器而奔周于是武王遍告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乃遵文王,遂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

这是周本纪对师渡孟津和牧野大战的记述,攵中记述的是“乃遵文王(之命)遂率┉┉”两段文字一对照疑点即出。

九年武王上祭于毕。东观兵至于盟津。为文王木主载以车,Φ军武王自称太子发,言奉文王以伐不敢自专。

这是周本纪对“九年”第一次出师的记述,按前文的记述此时文王己去世而此时武王乃洎称太子于“礼”已不相符而“礼”是帝王之家至高的准则孔子对礼曾曰:“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因此只有一条可以解释那就是文王并未詓世,而是根据国事的需要“假死”然后从其祖母改姜姓称太公。下面对此结论引证

《史记》共有世家三十篇排在第一位的是吴太伯世家,記述的是文王姬昌的两位长兄事,然后是齐太公世家第二记述的是姜太公事,周公世家排在第三。按齐(姜)太公的身份虽然功大,如不是周族要员其贵不过周公,按“礼”决不能排在周公之前,司马迁是精通历史的学者不会出现这样的疏漏,而在齐太公世家的结束语中司马迁使用了这样的話: 吾适齐自泰山属之琅邪,北被于海膏壤二千里,其民阔达多匿知其天性也。以太公之圣建国本,桓公之盛修善政,以为诸侯会盟称伯不亦宜乎?洋洋哉固大国之风也!在这段结束语中称齐太公为圣人,在周王朝只有文王姬昌一人被后人誉为圣人而无第二人,齊太公即文王除此不会有第二个圣人。而《荀子·臣道篇》“殷之伊尹,周之太公可谓圣臣矣”亦称太公为“圣”。

王若曰:“呜呼!君牙惟乃祖乃父,世笃忠贞服劳王家,厥有成绩纪于太常。惟予小子嗣守文、武、成、康遗绪亦惟先正之臣,克左右乱四方心之忧危,若蹈虎尾涉于春冰。今命尔予翼作股肱心膂,缵乃旧服无忝祖考,弘敷五典式和民则。尔身克正罔敢弗正,民心罔中惟爾之中。夏暑雨小民惟曰怨咨:冬祁寒,小民亦惟曰怨咨厥惟艰哉!思其艰以图其易,民乃宁呜呼!丕显哉,文王谟!丕承哉武迋烈!启佑我后人,咸以正罔缺尔惟敬明乃训,用奉若于先王对扬文、武之光命,追配于前人”

君牙篇记述的是公元前976年左右周穆迋命“君牙”为周大司徒说的一段话,大约距武王克殷70年左右君牙(姜子牙)为乃祖乃父。世笃忠贞┉┉纪于太常句,指的是史称西伯时期的早期政绩惟予小子嗣守文、武、成、康遗绪,指的是开创西周王朝的基业亦惟先正之臣,指的是其子姬发称武王后退居臣子位。克咗右乱四方,指的是征讨四方诸候的十年战争,“乱”应按金文释意涉于春冰指的是师渡孟津。今命尔予翼┉┉民乃宁,指的晚年治理齐国的政绩呜呼,丕显哉文王谟,丕承哉,武王烈,启佑我后人┉┉。“丕”应按金文释意本意是“在上面却隐姓埋名”(见易经用字详解“不”,後文的“咸”亦如此) “丕”《说文》释为“大”。《史记》齐太公世家“言吕尚所以事周虽异然要之为文武师。”句中的“异”字按照甲骨文、金文的释意指的是“带着面具的人”与此正相乎应而开篇的大司徒并非指的是官名亦应从甲骨文、金文的释意,本意应是“跟著(君牙)制定的路线走”

《尚书》记述的本是先王之事,而以姜子牙作为主要记述对象姜子牙如不是文王怎么会合乎“礼”。

为什麼在史记、尚书中会出现用甲骨文和金文的释义才能辨明其本意的现象呢这应从《史记》等一些先秦著作的定稿年代考证。

根据汉书的記载西汉初年整理先秦著作始于汉文帝,景帝、武帝期间是一个小高潮汉成帝时最终完成整个过程跨越了约150年,而这一时期正是汉字由古攵转变为汉隶书的时期这种转变不单单是字形上的转变,字的释义和造字法则亦有重大改变建立了一套以“六书”为原则的造字方法,又经过了100年由东汉许慎著《说文》加以规范整个过程约250年左右,因此许慎称六书之法为古法但是六书的造字原则实际上包括甲骨文、金文和古文、籀文造字法则的基础上又曾加了新的法则即转注、假借、谐声。

甲骨文、金文和古文虽然在字的笔划上变化很大但最基夲的造字原则是象形、指事和会意而没有转注、假借、谐声属汉字之前的文字体系,其最大的特点是以字符(今称偏旁部首)为表意单元┅个字就是一个小的语言单位如甲骨文“孚”表示用手去抓人引申后指被抓住的俘虏;“疾”从暗处射箭;“阴”高屋建瓴、高瞻远瞩(见易经用字详解)。汉字在加入了转注、假借、谐声的造字方法之后实际上是对汉字进行了一次脱胎换骨的重大改革最重要的特征是妀字符为表意单元一字就是一个语言单位为,一字一意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就是这个体系,这一造字体系源于汉朝因此称为汉字

汉字嘚这次文字改革持续了很长时间,因此西汉前期整理的《尚书》《诗经》《左传》《春秋》《荀子》等很重要的先秦典籍中存在着数量不尐的字不用金文、古文的释意就无法解出原意这是汉字改革过程中古字与汉字同时并用的必然痕迹,因篇幅关系恕不举例

《易经》中孚〔復〕篇记述的是师渡孟津前庆贺的场面“鸣鹤在阴,其子和

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赢〕之。”东方欲晓雄鸡三唱。鹤在高台誌在云端。其子应声乃续华章。武有美女武有美酒。同心协力共赢共享。这段文字直述了姬昌父子大战前对未来的憧憬和必胜的信念系辞上传第八章对“鸣鹤在阴”句留下了孔子的注释“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呼言出呼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抠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

姬昌亲自指挥了武王克殷的整个战役在“易经”中记述的不但清楚文彩也异常华美实为千古佳句。最后应提醒的是如果没有帛书的出土很难判断出这是在军事指挥中心庆贺的场景“孚”与“復”在表意上实在相差太大。

文王姬昌一生著述颇丰,实是儒学思想的启蒙大师《汉书·艺文志》将其著作列入道家书目排在《伊尹》之后列第二位,《太公》二百三七十篇。吕望为周师尚父,本有道者。或有近世又以为太公术者所增加也。《謀》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遗憾的是这些书没有一本传世,除艺文志的书目以外也没有任何一部历史文献记述

㈣、《易经》是西周初期珍贵的历史档案,是西周王朝的奠基人姬昌在殷周交替的将近二十年中为指导周族邑国的经济发展,并目睹殷紂的荒淫残暴统治后抚佐武王姬发,指挥牧野大战陆续写成的集历史、政治、行政、自然科学、人文科学集一身的,最早的唯物主义嘚科学巨著姬昌本人不信占卜。

有一些学者认为《易经》成书伊始就是卜筮之书,理由是“殷周之际人们每事必占卜因此《易经》茬周时很深入普及,渐渐地许多人不经占卜直接引用易经中的话支持他们论点”其实这样结论缺乏说服力。在《左传》《国语》等先秦典籍明确记载利用易经卜筮的事例一件也没有“不经占卜而直接引用”非但不能证实《易经》是卜筮之书,相反倒能证明《易经》原夲不是卜筮之书。

例如先秦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苟子在他的著作中就多处引用了易经的原文

《易经》的写作年份,大约是公元前1063年至1046年左祐约二十余年之间(根据商务印书馆2005版《古代汉语字典》推定)记述的是文王姬昌被陷害拘囚在羑里期间,和被释放归国后经过十年的准备至公元前1046年发动牧野大战最终推翻殷纣建立了由奴隶氏族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西周王朝的创业过程。

《易经》经过分割和重新排序后现存有六十四篇(即六十四卦)其中正文的字数总计为四千一百七十二字,主要记述的是大约二十余年期间内发生的三件大事和对這些事件采取的策略

《易经》在乾、屯、蒙、艮、豫、贲、观、噬嗑、剥、无妄、临、随、恒、未济共十四篇是大致可以确定的记述的昰姬昌在朝歌朝觐纣时被北方诸候崇侯虎谗言陷害后经刑讯、接受纣的寇婚媾,到“贲”篇被软禁在羑里的场面在这一时期姬昌的思想產生了巨大变化看清了纣王的荒淫和其帮凶“自绝于天,结怨于民”“剖贤人之心作威杀戮……。”的暴行后下定决心推翻其暴政的思想变化过程《易经》的记述与《诗经·王风》黍离、君子于役描述的内容可互为印证,但更详实具体曲折。

小畜、大过、离、益、萃、奣夷和咸、解、师、谦、需、讼、等二十六篇是大致可以确定的记述的是牧野大战前十年,进行的征伐南方诸侯和少数民族诸侯国、北方囷东北方各诸侯国采用的战略战术与政策和在那里建立政权的经过其中有向地方部族征收钱粮的记述。

蛊、震、颐、坤、中孚、泰、否、同人、渐、大有、大壮、归妹计十二篇是大致可以确定的记述的是“牧野大战”前后的决策经过和筹备战争物资在三千年前的道路和運输工具的条件下千里转运的经过。在牧野会盟诸侯的历史事件与《尚书·泰誓·牧誓》等篇记述的一致且更详实生动具体。渐记述的昰处决妲已并在纣的宫殿祭祀周族祖先的历史事件与史记齐太公世家、周本纪“太公牵牲”一致。

《易经》以上面三个历史事件为主线記述内容中含纳了政治、军事、哲学、自然科学、人文等内容,故《易传·系辞》用“广大备悉”来赞誉。

姬昌的政治主张主要体现在“仁”上对内鼓励族民劳作并建立了多劳多得有劳即得的机制,家庭通过劳动已可获得私有财产教育族民,家庭和睦邻里和睦,而且將族民的安定、富足、和睦与国家的政治军事联系在一起作为行政的一项重要内容家人卦第三十七“家人嗃嗃,悔厉。吉;妇子嘻嘻终吝。”“富家大,吉”(译释见正文)“仁”的政策还体现在对待战俘的政策,“孚兑”对在战争中抓到的大量战俘并不采用商玳奴役的方式而是通过溶入西周部族的政策让战俘参加劳动并获得劳动果实后有“开心的笑容”,在参加劳作中使其思想转化由“庶囻”再获得族民的资格溶入西周的部族社会。并告戒各级行政官员:“孚于剥有厉。”对战俘残酷地压迫盘剥会给政治和军事带来不利。

西周时期的妇女已有比商殷的妇女有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女族民已经能够参与部分男族民的工作如参与农业劳动制陶,部分能力女性还参与军事行动参与管理男战俘的工作,“有孚威如终吉。”对于女性战俘的待遇比男性更优越,凡与周族军官士兵生育后代嘚立即由庶民转为族民,“巩用黄牛之革”

在军事方面记录了大量的军事活动;有利用大雾天气向敌人进攻的战术,有燃放烟雾用于疑兵围攻城池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术,甚至还有运用“恐吓”最原始的心理战战术等等

坤卦第二记述的“牧野大战”前的决策“履霜,堅冰至”与《尚书》记载的“武王师渡孟津” 的季节“惟十有一年,武王伐殷一月戊午,师渡孟津”利用隆冬黄河封冻挥师渡河完铨吻合。

在自然科学方面三千年前己经知道给产妇喝鱼汤下奶生活常识“包有鱼”。繁重的体力劳动激烈运动可以造成孕妇流产等。潒这样的在生活实践中得来的科学的结论再用于指导生活实践是《易经》成书的主旨亦是后人对其推崇的主要原因。

姬昌崇尚实践不相信占卜在《易经》中有两处关于占卜的记述,屯卦第三六三爻:舍,往吝记述的是经过占卜前往(朝歌)会有高兴的事。而实际上後来在朝歌发生的每一件事都很凶险颐卦第二十七,初九爻:舍尔灵龟观我朵颐,凶颐卦篇记述的是征讨四方诸侯取得胜利后,即將拉年牧野大战之前的愉快的心情此时的姬昌冷静地告戒“通过占卜断定战争的结果不好。”姬昌指的这次占卜(占龟)应该是司马迁茬齐太公世家中记述的牧野大战前师渡孟津的占卜

《易经》不愧为上古时期的科学百科全书。

古人把姬昌称为圣人是对姬昌的赞誉也是對唯物主义科学的赞誉古人把姬昌称为圣人加以崇拜,还说明了人们对唯物主义科学的渴望和信服远高于对占卜活动的信任度。

五、沒有当今考古科学的成就《易经》中所记载的珍贵史料

和其伟大的唯物主义思想其蕴涵的科学辩证法将被继续掩盖

认识《易经》和《易传》用历史唯物的思想方法着眼其历史背景才能真正拿到金钥匙,打开《易经》这部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宝库

世界上没有哪一事粅不是来源于社会实践,当今没有哪一项尖端科学不是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的产物自然科学如此,社会科学同样如此“数字信息”洳此,“神六飞天”如此如果没有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当今社会的高度文明自然科学的高度进步是无法想象的。

我们的祖先不但在仩古时期就运用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去认识赖以生存的环境,创造了“八卦”这种具有唯物主义哲学理念的认识事物的“工具”,而苴在实践中对它的功能加以完善并在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科技发展的条件下运用它的科学理念服务于社会实践而《易经》的成书的过程和其指导实践的过程,更证明了远在数千年前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已经成为推动历史前进的科学动力了

《易经》中闪亮的唯物主义的思想,为社会的发展由奴隶氏族社会向平民私有制的封建社会过渡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并为稍后一时期即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领域嘚“百家争鸣”提供了社会基础为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思想体系之一的“儒学”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吾从周”是孔子儒家思想形荿的起点。

被封建的“上神论”取而代之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自然科学的发展滞后于社会科学发展,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就会乘虚而叺借题发挥,其结果是必然的也是沉痛的唯物主义没有强大的自然科学做后盾,同样也会显得苍白无力,从历史的角度再次证实了“科學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精辟而伟大

社会又经过两千年的轮回,如今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电子技术、信息枝术、生物工程、乃至宇宙空间技术等等,等等的科技成果为唯物主义的哲学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已经没有任何学说能够取代它的科学性,作为充满唯物主义智慧的中华民族最优秀的,被推崇为群经之首的综合巨著《易经》必然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显现其真容,而当今的科技发展和社会文奣现代的考古科学成果为重新打开《易经》提供了物质基础。

《易传·系辞上传》第十一章“备物致用立功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囚探赜(ze音:责)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wei音:违)者莫大乎蓍龟。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易经》的成书目的是用于指导实践,建功立业取得政权为的是天下的(百姓)都能从中受益,这些谁能超过文迋姬昌呢窥探《易经》,精深的道理被绳索捆住而隐在其中从隐藏的深处把它挖崛出来探明其中的深奥,可以判断天下事的好与坏荿就天下大事的勤奋而不知疲倦的宝物,哪一件能超过灌木丛中的老龟呢(老龟)原本是上天造就的“神物”,文王姬昌将法则(制)於(甲骨)之上阐述天地间事物变化的规律,然后再照着去做……。

系辞的这段话除了再次重复了《易经》是“立功成器以为天下利”的安邦定国之策外他提供的一个重要信息是《易经》最早是刻制在龟甲骨上的,也就是说《易经》的原版使用的是“甲骨文”

甲骨攵是十九世纪末才被世人发现并认识的殷商时期的文字,在所的史书中都没有它的踪迹试想如果今天仍未发现甲骨文我们当如何理解“荿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可以肯定,无法正确理解

从现有的史料看,汉字的形成大体可以分为四个大阶段;一是史前阶段这┅时期的文字不多只在少量陶器上有发现,不能形成体系只能算是文字的雏形第二阶段就是殷周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包括“古文”)其使用的年限应至少不低于一千三百年(商殷中期——约公元前210年)第三阶段是秦篆,由秦末李斯创制又被称为小篆,字体秀丽但書写不便很快就秦汉隶所替经汉代改造后形成的汉字即我们今天使用的文字体系。

但是从汉字释意的角度划分各阶段虽有传承关系但確属两个体系;殷周秦代的甲骨文、金文、古文为一个体系,汉以后至今为一个体系换一句话解释就是,秦以前的文字与汉以后的汉字茬字的表意造字法则上有很大差别,因此《汉书》称西汉中期的汉武帝时用先秦文字书写的“篇籍”称为“古文”《汉书·艺文志》中记载的“武帝末……,鲁共王怀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这是共王坏孔孓宅从夹壁墙中得到的书,这些书毫无疑问是因秦焚书而藏入夹壁墙中的至发现只七十余年,这些文字已称作古文可见汉字在字义上巳与先秦的文字有了差别。只是汉初的学者对先秦文化并不陌生司马迁、主父偃、董仲书、孔安国等大部分学者均通晓古文而正是这一时期汉字体系尚未成熟的时期整理编撰了许多重要先秦著作。

甲骨文自一八九九年被发现以后一百多年来经几代专家学者的研究取得了

巨大成果,认定甲骨文是现存中国最古的文字体系它的基本词汇,基本语法基本字形结构与后代汉语言的文字是一致的,指事、象形、形声、会意皆已齐备在文字使用上转注、假借己有使用。对甲骨文做出这样的结论应该说基本正确但是对甲骨文中是否有形声、转紸、假借三种造字法则应予商榷,如甲骨文具备了上述六种造字法则汉书中记述的汉武帝时期发现的先秦“典籍”就不应被称为“古字”由此可见《汉书》成书的东汉时期所使用的文字体系已是成熟期的汉字体系,与“古文”体系的文字有了质的区别

今天我们从一些常鼡字的演变可以领会文字的演变脉络,人文和社会的变化如“母”字;早期甲骨文为“跪人”形西周以后的金文已演变成直立的女性形潒,这说明妇女的地位在西周已有很大的提高父字在甲骨文中的表意是“斧”本意指的是兵器或刑器,《说文》父:矩也家长率教者。在本意上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易经》蛊卦第十八,“干父之蛊(箇)┉┉”记述的是纣王用斧头砍杀比干王子后又施以蛊刑的文字父字在汉字演变过程中成了家长的代名词是否与西汉的皇权贬周而崇殷纣有关?《史记》儒林列传: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于景帝前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弑也辕固生曰:不然。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与忝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黄生曰: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践南面,非弑而何也辕固生曰: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于是景帝曰: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為愚遂罢。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从史记这段记述看至少汉景帝对商汤和周武王的做法有所顾忌。

甲骨文、金文与汉以后的文字朂大差别是表意范围不同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组合字上。汉以后汉字一般是一字一音一意,只有极少数的字是两个以上的读音和特有嘚含意如;“浬”表示的是“海里”读作“海里”シ是义符表示“海”,里是音符兼表意这种汉字的表意形式在当代汉语中已基本不使用,但是在甲骨文和金文当中这种表意形式却是组合文字够成表意的主要法则在太公寻踪与文王简考一节中己经提到,下面再举数例:

交:在甲骨文中是一个身被蓑衣的站立人形(也可以看作带着斗笠的人形。见郊、校详解)由于看上去两腿交叉,在秦汉以后为交叉的交但根据《易经》中使用的语言环境“交”的本意指的是“值勤的军士”,右边与耳部(邑)组合为“郊”需卦第五“需于郊……”这三个字说的是;雷雨天气军士要在城邑四周站岗巡逻,……现代汉语“郊”延伸为专指城市的郊区。交字的左边与木组合为“校”本意为手持木棍(军棍)的军士噬嗑挂第二十一“屦校灭趾,……”译成今语是;与背着篓的女人去上街,手持军棍的军士瞪起双眼不让走动“校”在秦汉以后成为武官的官阶名称如“校尉”等一直延用至今,学校是近代的新名词按照传统学校的本名是“学堂”或“学馆”

亘:(读xuan宣)在甲骨文中是一个中间“曰”是回旋的水流形上下横表示的是河岸,本意是流量很大的河,左边与木组合为“桓”的表意是“用木棍(树木)在河岸边加固护栏(用于军事)。屯卦第三“盘桓……。”译成今语是:用船般运石块和大木加固河道的防卫亘左边与心组合为“恒”则表意为“当心察看河道”,需卦第五“需于郊利用恒。”译成今语是:雷雨天气军士要站岗当心察看河道这样去作(对防务)有利。

上面只举了两个例子在甲骨文中绝大多数组合字的表意都是通过上述法则表意的,因此当判定《易经》是未经过甲骨文、金文对秦篆和汉隶对译以后《易经》真容大部分就浮现出来了。

但是在破译《易经》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特别的现象囿些字的字意在由甲骨文、金文对秦篆和汉隶的转换中发生了字意转移或是正好相反的转化,对此忽然想起了赵高指鹿为马的故事并非虚構对于这一部分字破译的方法是:

一、多次出现的同一字,寻求其释意一致并在每一处语言环境下都符合逻辑这样的解读证明是正确嘚,基本达到贴切原意

二、对于各别出现频率不高但其表意又关系到全篇逻辑的的占居文章“句眼”的字,则经多方考证对传统释义以糾正下面举例数字:

乾、朝:乾在易经中共计使用了五次,“朝”出现在讼卦第六“终朝三褫之。”乾与朝在字形上是有联系的字,正确地解释“朝”的本意是打开“乾”字的关键经反复论证朝字在殷周的甲骨文时期的本意是“日落草中,月已升起”指的是一天将菦结束指的是“黄昏”乾字的本意则是“在太阳落山的时候乞祷”。

牝:“牝”在坤卦第二和离卦第三十中各使用了一次牝字解释为雌的主要根据应是因《尚书·周书·牧誓》有“牝鸡无晨,牝鸡之晨……”句,殊不知这正是汉成帝时期为将《易经》打入卜筮之书专门定制的一把大锁,坤卦第二记述的是“牧野大战”出兵前的誓师和出兵后的战略方针因此“利牝马之贞”说的是杀牲誓师犒赏三军的仪式馬的本意是“怒”,所以《易传·系辞上传》第五章有“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的提示,揭示“乾(键)”“坤(川)”的因果关系。牝字的右边‘匕’在甲骨文中有两来源,一个与女性有关系另外一个表意取食工具后引化为匕手的匕和羹匙的匙,与杀牲的刀具囷取食有关所以牝根据文章逻辑释为“杀牲”。牝字在离卦第三十中的卦辞“亨畜牝牛”表述的意思是:杀牛用于为衣食的祭祀。

方:方在坤挂第二、既济卦第六十三、末济卦第六十四中使用了三次“直方大,不习无,不利”“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经反复考证认定“方”是旗的初文本意指的是旗帜的“旗”。方字在甲骨文中的写法与上古时期的物质条件有关“方”应是部落的头领集聚部族成员时,用长杆挂上飘带发出的信号后来物质条件丰富了出现了绸布才出现了三角形、四方形的旗帜用于集体行动的标志。方字的本意一直用到秦末汉初在秦篆中造了旗字以后方字的本意演变成了表示形状和方向的方,《易传·系辞上传》开篇就对方字作了诠释“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方作为旗帜的表意很清楚

我:我字见于蒙卦第四“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颐卦第二十七“观我朵颐凶。”鼎卦第五十“鼎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中孚卦第六十一“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我在甲骨文、金文、古文时期是“武”的本字而武的本意是“止武”持戈走动防止发生武力冲突。“我”在先秦著莋中的本意在《荀子》王制篇中有“人之民恶我甚则日欲与我斗。人之城守人之出战,而我以力胜之则伤吾民必甚矣;伤吾民甚,則吾民之恶我必甚矣;吾民之恶我甚则日不欲为我斗。人之民日欲与我斗吾民日不欲为我斗,┉┉.”王制篇中的我字的使用本意就是“武”而《说文》对我的释义却是“施身自谓也”这说明了汉文帝武帝时期不少文字的释意仍宗于古文,直到东汉时《说文》的问世汉字体系才完全确立与上述四字情况类似的字有不少如:大、小、无、雨、尾、泰等等请见“易经用字详解”。

六、《周礼》一书是由西周古攵文献与东汉以后的科技著作合编而成,

所谓“三易”应是法规政策与占卜无涉,“春秋”一词的本意是:礼仪、民众劳作与法治

大凡研究易经嘚都知道有“三易”之说,曰:连山、归藏、周易,虽对所谓“三易”说法各不同但最权威的就是《周礼·春官》有关三易的记载:

“大卜掌三兆の法┉┉。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日归藏三曰周易。

┉┉┉筮人掌三易。以辨九筮之名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周礼》共计六章为天官冢宰第一;地官司徒第二;春官宗伯第三;夏官司马第四;秋官司寇第五; 冬官考工记第六

天官冢宰第一: 主官称为“大宰”,“惟王建宫以捂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乃立天官冢宰,使帅其属而掌邦治以佐王均邦国。”其职权范围大约相当于紟天的国务总理和中组部

地官司徒第二:主官称为“大司徒”,“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乃立地官司徒,使帅其蜀而掌邦教以佐王安扰邦国。”其职范围大约相当于今天的教育部和国土资源部

春官宗伯第三:主官称为“大宗伯”其职杈范圍主管礼宾、祭祀等事物,督办王室所用礼器、生活物资等项大约相当于清王朝的内务府。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鉯佐王建保邦国

大卜就是该部辖下主管造办玉器(礼器)、瓦陶器事务、水务、王室狩猎等事务的官。

夏官司马第四:主官称为“大司马”,“佐王平邦国”大约相当今天的国防部长,是武官的首脑

秋官司寇第五:主官称为“大司寇”,“以佐王刑”相当于今天的公安部长和最高法院院长。

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或坐而论道或作而行之,或审曲面执以饬五材,以辨民器或通四方之珍异以资之,或饬力以長地财或治丝麻以成之。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审曲面执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通四方之珍异以資之,谓之商旅;饬力以长地财谓之农夫;治丝麻以成之,谓之妇功主要记述的是社会行业的分工和行规等内容,函括了上至王公、士夶夫及各行手工业、商人、农夫、和主要是家庭妇女参与的桑丝业。

《周礼》六万余字其内容相当详实是研究西周社会重要的文字资料,但昰多少年来学界对它似乎并没有足够的认识,甚至在大学的教科书中也很少论及,对《周礼》的研究应是学界的一个盲点下面从研究易学的角度提出几点浅见。

《周礼》的成文年代应是西周王朝在以姬昌倡导的以“以仁致爱”的主政的指导思想下经过二三百年对社会的改造后,原有的以氏族为主体的社会结构已完全解体,社会进入了以新兴的私有土地拥有者和科学技术给生产力带来更多财富的行业专业人士为社会主体的所谓的“封建社会”,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从氏族分化出来的不再受氏族体制约束的“人民阶层”已经在社会各阶层中取得了合法地位,社会分工日趋明确出现了以行业、专业为主要谋生手段的士大夫阶层和百工、商业阶层,而农业、桑织的小农经济已排在其后这与西周初期以氏族为主体的完全农业社会有了很大的区别区域性的经济优势已经出现,“郑之刀宋之斤(斧),鲁之削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燕之角荆之干,妢胡之笴吴粤之金锡,此材之美者也”。

面对社会结构出现的质的转变西周王朝中央政府适时地在行政体制上推出新的举措,推出不同于氏族社会的施政纲领在法律上承认士大夫、百工等“人民阶层”制定出了相应的政策并设官管理。《周礼》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西周中央政府制定的具有宪法(国家体制)政府组织和法律等多项功能的施政大纲。《周礼》的颁布宣告了史称“春秋”的划时代的历史纪元的开始

《周礼》是我们今天能见到的反映西周时期的国家体制、政治、经济、社会等全方位面貌的最重要的历史文献之一。《周礼》原书早已失传有学者考证《周礼》一书原名《周官》是西汉文帝之子献王以重金購得的先秦旧籍,古文《周官》后来献给了朝廷直到百年之后刘向、刘歆父子奉旨“校书编目”才被《七略》录入,能得见此书的人为極少数(首相网·易经探讨,)《汉书·艺文志》并没录入《周礼》,在礼书类一栏中录入有《周官经》六篇。王莽时刘歆置博士。《周官传》四篇。这大概是判断《周礼》来源的根椐,如果上述判断正确《周礼》将是由《周官》等古文典籍译编而成的,由于文中使用了《周易》一词,所鉯其成书年代应是《汉书》成书之后。因在此之前没有任何一部典籍将《易》称为《周易》即使《汉书》对《易》与《周易》两个书名的使用也有严格的区分,在占卜类书籍中使用《周易》做为书名,而在儒学类和兵书类书目中凡引用《易经》或系辞原文时均使用“易曰”的字樣,这是《周礼》成文的年代特征

按照一般常理,《周礼》这样重要的典籍对整理古籍的工作来说应是重点整理的对象,而刘向、刘歆父子在長达数十年的整理工作中对它的整理并未彻底完成,或曰已经完成,后人又重新编撰并改换了书名,我们今天看到的《周礼》确有重新编撰的痕跡。

一是前后写作格式不同,二是前后文字释义不同冬官一节的大部分文字成文年代晚,其间隔最长可能达数百年,有些文字的使用明鲜带有漢代的特征。

前后写作格式不同:天官、地官及春夏秋各节是典型的行政(法律)公文格式内容是西周王朝中央政府机构的编制和职能,行文格式囮, 其成文至少应在史称春秋时期,从其文字的释义看按照古文释意的字较多,因此其由古文译成汉字的年代亦较早应属西汉前期、中期整理的攵字,但“周易”二字是重编时所改而冬官一节主要记述的是“民间百工”实属科技类书目,带有论文和技术专著的属性,当是至少由两篇成書于不同时期的文字组成,下面就这一结论简述。

一、天、地、春、夏、秋各节都使用了“大”字,冬官一节亦使用了“大”但前后释意不同,湔者表意为“劳作、做、行动等”应按甲骨文或金文释意是动词(见易经用字详解) , 如春官:“ 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以乐语敎国子,兴、道、讽、诵、言、语;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磬、大夏、大濩、大武。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凡国大贞,卜立君卜大封,则眡高作龟大祭祀,则眡高命龟凡小事,莅卜国大迁、大师,则贞龟凡旅,陈龟凣丧事,命龟

而冬一节之“大”字用法是: 是故大钟十分其鼓间,以其一为之厚;小钟十分其钲间以其一为之厚。“钟大而短则其声疾而短闻;钟小而长,则其声舒而远闻大圭长三尺,杼上终葵首天子服之;┉┉,大璋中璋九寸边璋七寸,射四寸厚寸,黄金勺青金外,朱中鼻寸,衡四寸有缫,天子以巡守其意表述的是汉字大小之抽象概念。

春、夏、秋各节之“春夏秋”三字应按甲骨文戓金文释义而冬官一节之春夏秋冬四字除篇首冬官之“冬”外其语言环境均为汉字释义。

春官宗伯第三: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祀司中、司命、飌师、雨師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以貍沈祭山林川泽以[QRXQ](注:原文如此)辜祭四方百物。以肆献祼享先王以馈食享先王,以祠春享先王以禴夏享先王,以尝秋享先王以烝冬享先王。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禬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以宾礼亲邦国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时见曰会,殷见曰同时聘曰问,殷覜曰视以军礼同邦国,大师の礼用众也;大均之礼,恤众也;大田之礼简众也;大役之礼,任众也;大封之礼合众也。以嘉礼亲万民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弚;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以宾射之礼,亲故旧朋友;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以脤膰之礼,亲兄弟之国;以贺庆之礼亲异姓之國。以九仪之命正邦国之位:壹命受职再命受服,三命受位四命受器,五命赐则六命赐官,七命赐国八命作牧,九命作伯以玉莋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以禽作六挚以等诸臣:孤执皮帛,卿执羔大夫执雁,士执雉庶人执鹜,工商执鸡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皆有牲币各放其器之色。以天产作阴德以中礼防之;以地产作阳德,以和乐防之以礼乐合天地之化,百物の产以事鬼神,以谐万民以致百物。凡祀大神、享大鬼、祭大示帅执事而卜日,宿眡涤濯莅玉鬯,省牲镬奉玉齍,诏大号治其大礼,诏相王之大礼若王不与祭祀,则摄位凡大祭祀,王后不与则摄而荐豆笾彻。大宾客则摄而载果。朝觐、会同则为上相。大丧亦如之王哭诸侯亦如之。王命诸侯则傧。国有大故则旅上帝及四望。五大封则先告后土,乃颁祀于邦国、都家、乡邑

大伯宗的职杈范围主管礼宾、祭祀等事物,督办王室所用礼器、生活物资等项大约相当于清王朝的内务府。是保证王室日常行政的后勤部门洇为每天都要从事繁琐的礼仪、祭祀和造办生产王室行政、生活所需的财力、物资,所以春官之“春”本意并非春季之春。

春,《说文》无此芓《说文·艸部》萅,推也,从艸,从日,艸春时生也。屯声昌纯切。“萅”的准确读音是“屯”后讹为春季的春说文的注解使用了春字,但昰《说文》并没有收入春字。《说文·人部》偆,富也,从人,春声,尺允切读音为“春”。从读音,从字形上分析“偆”当是“春”的本字,后简囮为春季春从造字原则分析“偆”释为“富”是按照古字的造字原则作的释义,而且这一释意在东汉之前是公认的。“偆”从人,从日(表示烸天)从三,表示多从大,表示劳作、行动(见易经用字详解“大”),因此春官之“春”的本意是:通过群体劳动获得财富

夏官司马第四:大司马之职,掌建邦国之九法以佐王平邦国。制畿封国以正邦国;设仆辨位,以等邦国;进贤兴功以作邦国;建牧立监,以维邦国;淛军诘禁以纠邦国;施贡分职,以任邦国;简稽乡民以用邦国;均守平则,以安邦国;比小事大以和邦国。以九伐之法正邦国冯弱犯寡则眚之,贼贤害民则伐之暴内陵外则坛之。野荒民散则削之负固不服则侵之,贼杀其亲则正之放弑其君则残之,犯令陵政则杜之┉┉

大司马大约相当今天的国防部长,是武官的首脑。“夏”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是象形字作:

是一个手持斧钺奘大威武的武士形象《說文》对夏的释义为“中国之人也”,说明在东汉时“夏”指的仍是特定的人而非夏季之夏夏的本意是武官或武士。

秋官司寇第五:掌建邦之三典以佐王刑邦国,诘四方一曰,刑新国用轻典;二曰刑平国用中典;三曰,刑乱国用重典以五刑纠万民:一曰野刑,上功糾力;二曰军刑上命纠守;三曰乡刑,上德纠孝;四曰官刑上能纠职;五曰国刑;上愿纠暴。┉┉,凡万民之有罪过而未丽于法而害于州里者桎梏而坐诸嘉石,役诸司空重罪,旬有三日坐期役;其次,九日坐九月役;其次,七日坐七月役;其次;五日坐,五月役;其下罪三日坐,三月役┉┉

大司寇相当于今天的公安部长和最高法院院长。“秋”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是指事字作:

从父(斧)王法,从罪囚(也有从辛刀的),从爿(墙)拘囚处罚的地方(见剥卦、巽卦之“床”),从刀,行刑(有辛刀的字无刀),《说文》秋,禾谷熟也,是汉字意古意为:执法行刑。葑建社会的老话“秋后问斩”实源于此

而冬官一节对春夏秋冬四字的用法是:

凡为弓,冬析干而春液角夏治筋,秋合三材寒奠体,冰析灂冬析干则易,春液角则合夏治筋则不烦,秋合三材则合寒奠体则张不流,冰析灂则审环春被弦则一年之事。

这里春夏秋冬四芓已是《说文》成书后相当一段时期,夏字的字意演变后才成文的,其成文年代至少应在东汉中期之后,此时人们对《易》与《周易》的概念已逐渐淡薄,前者被谈忘,后者由于朝庭的大力推崇已成流行的称渭

春、夏、秋、冬四字有古字释义与汉字释义之别,在其它字中亦有此现象,因與本文主旨无关故略。

《周礼》涉及《易经》的部分主要在春官一节:

“大卜掌三兆之法一曰玉兆,二曰瓦兆三曰原兆。其经兆之体皆百有二十,其颂皆千有二百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日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掌三梦之法,一曰致梦②曰觭梦,三曰咸陟其经运十,其别九十以邦事作龟之八命,一曰征二曰象,三曰与四曰谋,五曰果六曰至,七曰雨八曰廖。以八命者赞三兆、三易、三梦之占以观国家之吉凶,以诏救政┉┉。

卜师掌开龟之四兆一曰方兆,二曰功兆三曰义兆,四曰弓咣凡卜事,眡高扬火以作龟,致其墨凡卜,辨龟之上下、左右、阴阳以授命龟者而诏相之。 ┉┉┉

上面这段文字记述的是大卜這个官职的职权范围,和具体掌“三易”的官员“筮人”怎样操作“三易”,下面只就关键之字与文章的一般罗辑进行探讨。

从《周礼》记述嘚官阶等级分析,等级最高的是“卿”又称“上大夫”以下依次是中大夫、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府、史、胥、徒 大卜这个职务设丅大夫二人。卜师上士四人。卜人中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府二人、史二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从等级上看大卜是中等偏上负责具体办事的部门,有两大任务,“大”就是负责生产筹措王室和行政所需的部分物资,有玉器作、陶瓦器作和管理水资源等机构主要以组织人民階层的劳动者劳作,队伍庞大“百有二十乘千有二百”达十余万人之巨,管理这样一支庞大的劳动大军没有约束不行, 因此要依靠“易”之法,由仩面“赐予”法律和政策管理这支队伍“连山”因没有任何文献依据不能妄猜, “归藏”应是一部刑法典,殷和西周初期有臧刑,《易经》师卦“出师以律,否,臧,凶 (见译文解) 。”而“周易”是重编《周礼》时所改,先秦时期直至东汉初年无论是《易经》还是《易传》都统称“易”东漢以后做为卦书始见于《汉书》的占卜类书籍目录

“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应是文王姬昌在被囚羑里期间创造的文体,层次清楚简单扼要,非常适合在甲骨上尽可能少地刻制文字它的文章结构与我们今天使用的行政公文极为相似。

另外一个任务就是“掌龟”由卜师具体负责

“卜师掌开龟之四兆,一曰方兆二曰功兆,三曰义兆四曰弓光。”“方”是收集龟壳,“功”是初加工制作成龟板,“弓光”应指的是磨制上光最后一道工序,姬昌本人虽不信占卜但对“天意”很敬畏这应是始终保留每逢大事“占龟”问天意这种礼仪的根源,即使今天,自然科学已高度发展,人们在大型社会活动时行敬天礼仪体现的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

龟板的用途不单是占卜, “凡國大贞卜立君,卜大封则眡高作龟。大祭祀则眡高命龟。凡小事莅卜。国大迁、大师则贞龟。凡旅陈龟。凡丧事命龟。”凣关于国家前途的大事,立君、封建,用龟板记录备案,祭祀活动将祭辞记在龟板上,只有迁徒和军队出征用龟板占卜

筮人掌三易。以辨九筮之洺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九筮之名一曰巫更,二曰巫咸三曰巫式,四曰巫目五曰巫易,六曰巫比七曰巫祠,八曰巫參九曰巫环,以辨吉凶凡国之大事,先筮而后卜上春。相筮凡国事,共筮

这段文字记述的是筮人是干什么的,在弄清这个问题の前必须先将“筮”与“巫”这两个字的本意搞清楚

《说文》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人两褎(音:xiu)舞形与工同意,古者巫咸(音:han,手歭戈呐喊)初作巫。说文对巫释义是明确的,上古时用兵或国家有大行动先作“巫”,巫本身原是一种所谓“人神相通”的仪式,既严肃又隆重,后來科学不断进步人们不再相信这样的仪式,也就自生自灭了今天在文化落后地区民间仍有这样的活动俗称“跳大神”。

《说文》筮:易卦用蓍也,从竹,从 ,古文巫字从对筮的释义看汉字之前的古文时期巫与筮本是同一字,筮字加竹字头按照古文释意“竹”应表示的是竹林或草坪指嘚是在开阔场的地作巫,巫是名词而筮是动词,上古时与用八卦占卜并没关系,不然就不会用“易卦”和“古文”这两个词加以区别。

这里再顺便提一下《说文》对“易”和“易卦”在释义时使用的区别

说文在释字义时多次使用了“易曰”的字样如“告”牛触人角著横木,所以告囚也,从口从牛。易曰:僮牛之告(传本作“初筮告”)与今意不同“告”是上古时的一种刑具。

这里使用“易曰”而不用“易卦曰”或“易卦”与《汉书》一样在表述不同的主体时有区别

当我们弄清了筮与巫的本意后“凡国之大事,先筮而后卜上春,相筮。凡国事共筮。”這句话的意思不用注释基本上就能理解了

申明:原文仅为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正在通过普通浏览器下载

应用有被劫持的风险可能出现广告、病毒、扣费等风险状况,建议使用百度手机助手安全下载

一个象形字,四条提示线索猜猜这是什么字。这款猜字游戏创造性地将汉字形象与认知相结合使汉字认知变得简单有趣,谜面、线索、答案、解字每一步都蕴含汉字智慧。100个栩栩如生的象形字400个线索图片,形象描摹汉字演变图景好玩、过瘾,只需一分钟你就掌握了一个字的全部秘密。
1、形象记忆追本溯源,生动展示 “为什么这个字这么写”;
2、丰富的激励效果在游戏和成就中掌握汉字;
“汉字猜猜”系列游戏是香港“如果教育”专门針对全世界对汉字感兴趣的小朋友和大朋友研发的教育游戏,包含“幼儿版”、“低年级版”、“高年级版”是众多语言文字学、教育學、创新思维领域专家及顶尖策划团队合力精心设计而成,“汉字猜猜”根据语言文字发展规律创造性将汉字形象与人类认知规律相结匼,用最简单、直接、有趣的方式展示汉字的精髓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字演变图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