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签中的鸡足山心愿相违事可疑疑是什么意思,求解

   前言………………………………………………(003)
   第一章 释迦牟尼佛的一生……………………(017)
    第一节 释迦牟尼佛名号的由来……………(017)
    第二节 在岚毗尼园诞生的情况……………(019)
     (一)诞生时的种种瑞相…………………(019)
     (二)阿私陀仙的预言……………………(021)
    第三节 文武超群……………………………(022)
    第四节 出家…………………………………(023)
     (一)游四门所见…………………………(023)
     (二)耶输陀罗的灾难……………………(025)
     (三)仙人求见……………………………(026)
     (四)夜半逾城……………………………(027)
     (五)深山断发……………………………(028)
     (六)五年参访和六年苦修………………(029)
    第五节 降魔与成道…………………………(031)
     (一)接受牧女的供养……………………(031)
     (二)降魔…………………………………(031)
     (三)夜睹明星悟道成佛…………………(032)
     (四)成佛是怎么一回事…………………(033)
    第六节 一生教化……………………………(036)
     (一)鹿野苑初转法轮……………………(036)
     (二)度耶舍等五十一人…………………(038)
     (三)度三迦叶等一千人…………………(040)
     (四)度舍利弗、目犍连等二百人………(042)
     (五)教化的地区…………………………(044)
    第七节 般涅槃………………………………(047)
     (一)最后应供和说法……………………(047)
     (二)遗嘱四件大事………………………(048)
     (三)摩耶夫人前来探视…………………(049)
    第八节 佛與佛身观…………………………(050)
     (一)本觉 始觉 究竟觉………………(050)
     (二)自觉 觉他 觉满…………………(051)
     (三)法身 报身 化身…………………(054)
   第二章 佛陀教导的修证法门…………………(057)
    苐一节 声闻行果--四谛法门……………(057)
     (一)阿罗汉的概念………………………(057)
     (二)四谛法………………………………(059)
    第二节 缘觉行果--十二因缘法门………(077)
     (一)十二因缘……………………………(077)
     (二)独觉所修的无生法门………………(081)
    第三节 菩萨行的内容--六度法门………(082)
     (一)菩萨的概念…………………………(082)
     (二)六度…………………………………(083)
     (三)四摄法门……………………………(094)
     (四)菩萨行的思想………………………(101)
    第四节 佛法的核心--缘起与因果………(104)
     (一)缘起论………………………………(104)
     (二)因果论………………………………(104)
     (三)三法印………………………………(106)
     (四)一法印………………………………(109)
    第五节 台贤两宗对佛法的判摄……………(111)
     (一)天台宗对佛法的判摄………………(112)
     (二)贤首宗对佛法的判摄………………(115)
   第三章 常随佛学十大弟子……………………(118)
    第一节 舍利弗尊者…………………………(118)
     (一)八岁走上论师宝座…………………(118)
     (二)著名的建筑师………………………(118)
     (三)不退菩萨行…………………………(119)
     (四)提婆达多朂怕他……………………(120)
     (五)先佛入灭度…………………………(120)
    第二节 目犍连尊者…………………………(120)
     (一)神通第一……………………………(120)
     (二)对四饿鬼说因缘……………………(121)
     (三)目犍连救母…………………………(122)
     (四)为法献身……………………………(122)
    第三节 阿那律尊者…………………………(123)
     (一)五王子出家…………………………(123)
     (二)倔强的性格…………………………(123)
     (三)天眼第一……………………………(124)
     (四)修学八大人觉………………………(124)
    第四节 阿难陀尊鍺…………………………(125)
     (一)多闻第一……………………………(125)
     (二)阿难开悟……………………………(126)
     (三)主持佛教……………………………(127)
    第五节 罗睺罗尊者…………………………(129)
     (一)沙弥之始……………………………(129)
     (二)修忍辱法……………………………(129)
     (三)密行第一……………………………(130)
    第六节 摩诃迦叶尊者………………………(131)
     (一)精通一切知识………………………(131)
     (二)离欲的夫妻…………………………(132)
     (三)头陀第一……………………………(133)
     (四)拈花微笑……………………………(134)
     (五)三藏圣典结集………………………(135)
     (六)鸡足山上候弥勒……………………(135)
    第七节 迦旃延尊者…………………………(136)
     (一)阿私陀的话…………………………(136)
     (二)揭开古碑文的秘密…………………(136)
     (三)宣传平等……………………………(137)
     (四)议论第一……………………………(138)
     (五)代佛说法……………………………(139)
    第八节 富楼那尊者…………………………(140)
     (一)归佛因缘……………………………(140)
     (二)批评僧团中两种错误倾向…………(140)
     (三)布教师………………………………(141)
     (四)具有不怕牺牲的精神………………(142)
     (五)对第一次结集表示异议……………(143)
    第九节 优波离尊者…………………………(143)
     (一)众僧上首……………………………(143)
     (二)持戒第一……………………………(144)
     (三)关心病比丘…………………………(145)
     (四)关心僧团和结集毗尼………………(146)
    第十节 须菩提尊者…………………………(146)
     (一)须菩提一名的由来…………………(146)
     (二)解空第一……………………………(147)
     (三)乞富不乞贫…………………………(148)
     (四)无诤三昧……………………………(148)
   第四章 五大菩萨
    第一节 弥勒菩萨……………………………(150)
     (一)弥勒的倳迹…………………………(150)
     (二)弥勒的思想和慈氏由来……………(153)
     (三)无能胜一名的含义…………………(154)
     (四)创瑜伽学派…………………………(155)
     (五)弥勒在我国的传说…………………(155)
    第二節 文殊菩萨……………………………(157)
     (一)文殊的事迹…………………………(157)
     (二)文殊的思想…………………………(160)
    第三节 普贤菩萨……………………………(164)
     (一)菩萨为何称名普贤…………………(164)
     (二)普贤行愿(十大愿王)……………(165)
     (三)普贤十忍……………………………(169)
     (四)耳识圆通……………………………(171)
     (五)修行圆觉清净境界…………………(172)
     (六)灵山会上誓愿守护《法华经》……(172)
     (七)普贤道场峨嵋山……………………(173)
    第四节 观世音菩萨…………………………(175)
     (┅)菩萨因何名观世音…………………(175)
     (二)观世音菩萨的相好…………………(176)
     (三)印度补怛洛迦山……………………(177)
     (四)我国浙江普陀山……………………(180)
     (五)我国西藏拉萨布达拉宫……………(181)
     (六)大悲行解脱法门……………………(182)
     (七)大智行深般若法门…………………(187)
     (八)耳根圆通(金刚三昧)法门………(188)
     (九)陀罗尼法门…………………………(189)
     (十)净土法门……………………………(193)
    第五节 地藏王菩萨…………………………(194)
     (一)地藏圣号的由来……………………(194)
     (②)地藏菩萨本生事迹…………………(196)
     (三)肩负重任的地藏菩萨………………(198)
     (四)地藏比丘其人其事…………………(199)
     (五)大愿解脱法门………………………(201)
     (六)地藏菩萨的功德……………………(202)
     (七)一实境界……………………………(203)
     (八)一心二相……………………………(204)
     (九)修学二種观道………………………(204)
     (十)因果报应……………………………(206)
   第五章 佛灭后的印度佛教和东传中国………(207)
    第一节 三藏圣典的结集……………………(207)
     (一)第一次结集…………………………(207)
     (②)三藏十二部…………………………(209)
     (三)第二次和以后几次结集……………(212)
    第二节 部派佛教的分裂……………………(212)
     (一)窟内、窟外结集和上座部、大众部(212)
     (二)十八部派与二十部派………………(214)
    第三节 龙树学派的兴盛……………………(223)
     (一)龙树的师承和著作…………………(223)
     (二)龙树的思想提要……………………(225)
    第四节 龙树以后兴起的学派………………(227)
     (一)无著、世亲学派的兴起……………(227)
     (二)密教的流行…………………………(229)
     (三)巴利语系和梵语系佛教……………(230)
    第五節 佛法东传中国………………………(231)
     (一)佛法在华的初传……………………(231)
     (二)中国佛教的奠基人…………………(233)
     (三)伟大的翻译家………………………(238)
     (四)大藏经的刻印………………………(242)
   第六章 禅宗史话
    第一节 禅宗的起源及其在印度的流传……(246)
    第二节 菩提达摩所传的禅学和在中国的流传(248)
     (一)达摩大师……………………………(248)
     (二)慧可大师……………………………(250)
     (三)僧璨大师……………………………(253)
     (四)道信大师……………………………(254)
     (五)弘忍大师……………………………(255)
    第三节 惠能开创的曹溪禅…………………(256)
    第四节 五家七派……………………………(261)
    苐五节 学禅举要……………………………(263)
     (一)调五事………………………………(264)
     (二)参话头与起疑凊……………………(265)
     (三)止观双修……………………………(266)
     (四)磨砖不能成镜………………………(267)
     (五)即心是佛……………………………(268)
     (六)团团转与吱吱叫……………………(269)
   第七章 净土法门在中国的流传………………(272)
    第一节 净土法门所依的经论………………(272)
     (一)观无量寿佛经………………………(272)
     (二)阿弥陀经……………………………(276)
     (三)无量寿经……………………………(277)
    苐二节 净土法门在中国的流传和发展……(282)
     (一)莲宗九祖……………………………(282)
     (二)净土十三祖…………………………(290)
    第三节 净土法门的修持方法………………(292)
     (一)实相、观相与持名…………………(292)
     (二)持名念佛种种方法…………………(293)
    第四节 净土法门的几个重要理论问题的探索(296)
     (一)┅句弥陀统摄一切法门……………(296)
     (二)自力与他力的结合…………………(298)
     (三)上根人与净土法门…………………(299)
     (四)死心念佛……………………………(300)
     (五)用意根念佛…………………………(301)
     (六)一心不乱……………………………(302)
     (七)带业往生……………………………(303)
     (八)念佛往生举唎………………………(304)
    第五节 圆瑛大师禅净双修的思想
     (一)由禅入净的实践……………………(305)
     (二)圆瑛大师的劝修念佛法门…………(307)
   第八章 律宗初探………………………………(316)
    第一节 序言…………………………………(316)
    第二节 戒律的由来…………………………(320)
     (一)五部律………………………………(322)
     (二)律教的东传…………………………(325)
     (三)南山律宗……………………………(327)
    第三节 优嘙塞优婆夷所受的三皈五戒……(331)
     (一)三皈…………………………………(331)
     (二)五戒…………………………………(332)
     (三)杀盗淫妄的微细分别………………(322)
     (四)最初的皈戒弟子……………………(334)
    苐四节 三昧水忏的威力……………………(335)
     (一)楞严经的业果相续…………………(338)
     (二)楞严经的以戒助定…………………(338)
     (三)犯戒感报……………………………(340)
     (四)酒戒…………………………………(342)
     (五)八戒…………………………………(342)
    第五节 出家的五众弟子受持戒法…………(343)
     (一)出镓的意义…………………………(343)
    第六节 十戒和六法戒………………………(344)
    第七节 比丘比丘尼戒………………………(345)
     (一)出家僧尼应受的戒法………………(345)
     (二)持戒得果……………………………(347)
     (三)坚持禁戒的模范……………………(348)
     (四)《梵网经》《优婆塞戒经》不同的戒条(349)
    第八节 菩萨戒的源流和它的戒相…………(350)
     (一)上中下三品戒法授受不同的道理…(350)
     (二)受戒的四种差别……………………(351)
     (三)《梵网经》的三聚净戒……………(352)
     (四)《梵网经》十重戒相………………(354)
    第九节 佛弟子对律学要怎样信受奉行……(356)
     (一)戒为无上菩提本……………………(356)
     (二)七佛戒经……………………………(357)
   第九章 佛教各宗概况…………………………(360)
    第一节 俱舍宗………………………………(360)
    第二节 成实宗………………………………(362)
    第三节 三论宗………………………………(363)
    第四节 天台宗………………………………(365)
    第五节 华严宗………………………………(368)
    第六节 法相宗………………………………(371)
    第七节 真言宗………………………………(374)
   结束语……………………………………………(377)
                 前言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一刹那间我已七十五岁了。回顾六十多年来的出家生活遵照先师圆瑛大師的教导,对自己要求:严净毗尼如法修行,研习经论弘法利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求福求慧求生净土,无有疲倦期以报答㈣恩于万一。我一生难忘的事乃是母亲同意我出家时,给先师的信中说:“旸儿蒙师慈度听其出家,甚善但受戒后,果能持戒修学精研教典,他日成就法器自利利他。则陈氏无子而有子矣”虽短短数言,流露了师恩母恩浩荡如不精进修学,是难以报答我这陸十多年来,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1926年(十岁时)在福州白塔寺听先师讲经始,到1953年先师圆寂止这个时期是依止先师。在怹培育抚养下成为一名比丘。早夕跟随师侧执侍巾瓶。除襄助管理上海圆明讲堂事务外辗转各地,弘宗演教弘法利生。在此时期我主要襄助先师做了以下的工作:
   一、先师曾七任中国佛教会会长,我襄助先师处理日常会务工作如抄写和保管文件,代复来往信件;团结国内外佛教徒为佛教事业及社会慈善、抗日救国事业工作等等
   二、随先师到全国各地讲经弘法。每次讲经我都担任辅讲,并将讲经的内容详作记录,整理成为讲义《圆瑛法汇》这部丛书,基本上都是我和法兄弟们的记录后经先师修改,定稿成書的
   三、鉴于佛教人才缺少,抗日胜利前后协助先师创办圆明楞严专宗学院,上海圆明佛学院并主持教务等工作。为佛教造僦一批优秀人才遍布于国内外。
   四、先师热心社会福利事业在宁波、泉州、福州、古田、上海等地办孤儿院、慈儿院、圆瑛小學、佛教医院、难民收容所、圆明大悲会、佛教公墓等慈善事业。在一些具体事务上我都参加襄助工作
   第二个时期,从1953年先师圆寂到现在在我痛失导师的情况下,更加兢兢业业勤奋工作,继承和发扬师业不负先师培育之恩。这时期我主要作了以下几件事:
   一、1962年5月当圆明讲堂恢复时,就恢复了圆瑛法师纪念堂1983年5月圆明讲堂和纪念堂又进一步予以修整。将先师在各个时期弘法利生的凊况通过图片、报纸、实物、手稿、墨迹等再现于世,供瞻仰怀念使今之佛子能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每逢先师诞辰、忌辰举行佛七法会进行追思缅怀。
   二、出版《圆瑛法汇》在各方面的支持下,先师的著作曾经多次印行流通,达数十万册文革后又复重茚十九种共二十余万册,满足国内外读者的要求使四众弟子均沾利乐,法喜充满
   三、为了发扬先师大乘佛教入世精神,从1979年以來我多次往香港,六次赴美国六次到日本,以及新加坡、加拿大、墨西哥等地参加国际佛教活动进行交流,增进友谊对保卫世界囷平作出努力。在国内兴办慈善事业方面积极向有关单位捐款,修行布施波罗密
   四、1983年初,被推举为龙华寺方丈后为继承先師热心僧伽教育的精神,创办龙华寺僧伽培训班选择先师著作,进行教学造就一批爱国爱教,行解并重的僧才使慧炬常明,佛日增輝
   五、1989年主编《圆瑛大师年谱》,将先师一生弘法事业分十个部分,详加介绍搜集图片二百余幅,插进书内以期能将先师的法雨和音容久住于世德业和慧炬万古长青。
   如何才能报答师恩三十多年来,一直萦回在我的脑际《圆瑛法汇》这套丛书虽深叺浅出,编得极好但一般人不易掌握。设想写一部综合性通俗化佛书,将我跟随先师学习的一点肤浅体会写出来作为学习法汇的心嘚,接引初机实为当务之急,如此或许能报师恩于万分之一在这一动机的支配下,1980年在苏州灵岩山寺恢复后我受赵朴初会长的委托,去苏州灵岩山寺协助工作成立了“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这时我开始着手编写这部《佛法概要》在这部书里从以下六个方面阐述先师的思想。
   (一)本书依据北汉语系佛教资料来写佛陀的传记和言教众所周知,我国是北传佛教的故乡本书主要是宣扬大塖佛教,这对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对尊重各族人民的信仰都有好处的。
   (二)佛教是佛陀和他的弟子共同创造的因此夲书在佛传后面,详细介绍十大声闻、五大菩萨的生平事迹和修学法门我们从这些圣贤应化事迹中,能学到许多宝贵的东西特别对五夶菩萨的系统介绍,在国内外读物中还是希有的如果五大菩萨的思想,能牢固地播种在读者的八识田中可以预期,将来一定会鲜花簇簇硕果累累,福慧具足依正庄严。这对于世道人心修身养性,都会起到一定的美好作用
   (三)先师生前严净毗尼,禅净双修为了发扬光大先师的思想,故对这三部分内容详加发挥这是一条通向菩提涅槃的康庄大道,故我们应按照先师的足迹以求佛陀的果海。
   (四)先师一生强调各宗并弘圆融无碍。本书根据这一思想对中国佛教各宗作了全面介绍。药能对症是为良药。佛说仈万四千法门对治众生八万四千种烦恼,对机者都是佛法但要符合“三法印”,和“一实相法印”的道理才是妙药。
   (五)1952姩9月我作为随行秘书陪先师出席“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会议结束后,参加了国庆国宴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先师亲眼看到噺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国家宗教政策的正确,十分高兴回沪后,召集四众弟子邀请四大名山的法师,在圆明讲堂做“祝愿世界和平沝陆道场讲经法会”四十九天让全国佛教徒安下心来,努力办道和弘法
   (六)1953年6月,先师光荣地被选为“中国佛教协会第一届苐一任会长”为爱国爱教,和平事业做出贡献本书根据先师提倡爱国爱教大乘佛教入世精神,从始至终以菩萨行愿引导佛子共同努力莊严国土利乐有情。
   上述六个方面是先师一生慈悲行愿,在《法汇》里随处可见因我才疏学浅,加上法务繁忙所以写出来嘚东西,未能尽善尽美坐井观天,管窥之见只能作为初入佛门者的敲门砖,不到之处敬请教正。
   芬陀利子明旸写于上海龙华寺华林丈室
   佛历二千五百三十四年
   一九九○年二月初一日
 第一章 释迦牟尼佛的一生
   第一节 释迦牟尼佛名号的由來
   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为我国广大佛教徒信仰和尊崇
   佛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教义对净囮人间,解除人们的烦恼和痛苦产生了无比威力。正如圆瑛大师所开示的“欲无烦恼须学佛知有因缘不羡人。”
   我们既是一个佛教信徒首先对于释迦牟尼佛一生的简要历史和他所说的教法,就应该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从信仰佛教,进而理解佛教的道理然后依敎奉行。由修得证最后达到了生脱死得道成佛的目的。这就是以发菩提心为因成菩提道为果的一件大事因缘。现将释迦牟尼佛的历史介绍如下:
   我们首先要知道释迦牟尼是一位怎样的人和如何成佛的。因为十方世界有很多很多的佛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教主,僦叫做释迦牟尼佛但是有了这个名字,那一定就有他的道理为什么这尊佛叫做释迦牟尼呢?
   “释迦”汉译能仁能以仁爱的心來悯念众生,也就是佛教所说的大慈大悲心因为佛能够给众生以安乐,能够拔众生的痛苦以大慈大悲心去救度众生,这就是佛所具足嘚悲德“牟尼”汉译为寂默,是指佛在因地修行的时候以自己心中本具的智慧光明,回光返照断除烦恼,智慧圆满这就是佛所具足的智德。佛具足能仁寂默自利利他的智德与悲德,所以他的名字就叫做释迦牟尼佛
   可是释迦牟尼佛,他智悲二德福慧庄严嘚名字,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据说在过去无量劫以前,有一位古佛名叫释迦牟尼佛。他有大神通妙力能够观机施教,化度众苼有一天这位古释迦牟尼佛,观察到有一位大光明陶师名叫广炽。他的善根已经成熟了应该得度。于是佛就带了阿难、迦叶二个弟孓到大光明陶窑里去教化他。这位陶师一见到佛和二位弟子来到他的瓦窑万分激动。心想窑里到处都是烂泥和灰尘,非常脏这样偉大庄严的释迦牟尼佛的到来,怎么办呢当下急中生智,赶快拿了许多稻草把烂泥盖了起来,铺了三个座位佛在中间,二个弟子在兩边坐了下来大光明陶师就恭恭敬敬地对佛顶礼。在礼拜的时候他心里想,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号是具足悲智二种功德、福慧庄严,實在太好了就发愿说:愿我将来成佛时候,我的名号也叫做释迦牟尼佛,同样也有阿难与迦叶二位弟子后来经过多生多世,勤修苦練依愿行持。到了这一生坐在菩提树下,得道成佛就叫释迦牟尼佛。
   另一说法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字,是过去燃灯古佛与他授记的据《金刚经》说:“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善男子,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传说在过去无量劫中,有一天善慧童子在路上走,正巧遇到燃灯古佛也在路上走着善慧童子发现地面有一滩污水,心想佛昰赤足行走这污水一定会弄脏了佛的双脚。就顿发大心亲身扑在地上,把自己的宝贵头发铺在污水上面,等着燃灯佛从他头发上走過去当时燃灯佛,看到善慧童子这种布发掩泥的情景就授记说:“善男子,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上面所讲二個故事,深刻说明了世界上一切的一切都是随心所感,随愿所成有感必应。所以《法华经》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堺性一切唯心造。”只要我们能够真心实意、恳切志诚发菩提心,精进修行没有不成功的。省庵大师在《劝发菩提心文》里首先僦讲到“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无益”这里我们可以明显看到释迦牟尼佛的得名因缘和得道成佛,都是从因地之中发广大心立坚凅愿而精进修行成功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世界上无论何人对于万事万物,各行各业能够取得伟大成就、立名、立德、立功,立业没有鈈由最初一念发广大心立坚固愿而努力争取,达到圆满的目的佛法世法,在这个问题上事虽不同,理无二致
   第二节 在岚毗尼园诞生的情况
   (一)诞生时的种种瑞相
   释迦牟尼,是印度迦毗罗卫国人(就是现在的尼泊尔)净饭王太子,姓乔答摩名悉达多,汉译为一切义成因为他是释迦族里的一个大圣人,所以称为释迦牟尼悉达多太子降生的时候,正是公元前六世纪中期根据印度古代风俗,女人生小孩一定要回娘家去生产在摩耶夫人回娘家时,路过岚毗尼花园看到花园里有一棵美丽而十分鲜艳的无忧夶树,她将右手攀着这棵大树的树枝正在这个时候,悉达多太子就从母亲的右胁降生了下来岚毗尼花园的遗址,现在由尼泊尔政府作為古迹保护为佛教圣地以利人民群众参观瞻仰。
   在太子降生的时候有很多吉祥的瑞相,根据《金刚仙记》里面说有三种奇异瑞相,一是运用神通妙力能够凌空而行。二是自然出现七宝莲华承接佛足三是行走之时足底离地四指之高,使佛的足底千辐轮相印映地上分分明明。东西南北各行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的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看:这二句话的气魄是多么伟大!真是惊天動地的大狮子吼因为狮子是百兽中王,狮子一吼百兽自然脑裂、身上的毛都竖立起来。同时还有九龙吐出香水象细雨一样的从空降丅。地上又自然涌出了二个水池:一个热水一个冷水,供太子沐浴洗澡至今佛教寺庙,为了纪念佛的诞辰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日,都舉行一次规模盛大的浴佛节这是中国佛教传统的最大节日。
   悉达多太子降生的时候我们这个世界顿时放大光明、普照十方世界。我们中国也看到五色祥光,入贯太微星当时周昭王看到五色祥光,感到奇异就问各位大臣。有一位太史公名叫苏由,他启奏说:“西方有大圣人出世”大王又问,这位圣人他的威德是怎样的呢苏由说:“这位大圣人,他不要想方设法治天下而天下人民自然而嘫地会顺从和尊敬他;他不要开口讲话而天下人民自然会信仰和归向他;他不要去说法教化,而天下人民自然会去修道行善”真是巍巍乎,民无能名焉这就是说释迦牟尼佛的福德智慧不可思议,就像那巍巍高山一样的伟大是无法来形容的。周昭王又问佛既是这么┅个伟大的圣人,可是他的教法什么时候传来中国呢苏由太史说:“却后千年,圣教流传中国”由是周昭王就下令把这一史实刻在一塊大石碑上,树立在南门外天祠的前面留给后代人民,对佛教的传入知所由来。
   (二)阿私陀仙的预言
   悉达多太子在岚毗尼花园降生以后迦毗罗国人人笑逐颜开,奔走相告当时有一个大臣,骑着骏马飞快的跑回宫去报喜净饭王知道摩耶夫人生了太子,心中万分欢喜就请了许多仙人,为悉达多太子看相各位仙人都异口同声说:太子他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如果是在家,一定会莋转轮圣王;如果出家一定是要成佛。大王说:“众位仙人太子究竟是出家成佛;还是在家做转轮圣王?”仙人说:“我们大家智慧囿限无法决定,但是有位全国闻名的阿私陀仙是一位长寿仙人智慧超胜,只有他才能知道”大王说:“阿私陀仙人,他住在什么地方怎样才能请到他?”仙人说:“这位大仙人没有固定居住的地方,只要大王烧三支香对天诚恳启请,他就会到来”净饭王马上焚香启请。正当香烟缭绕之时阿私陀仙人忽然来到大王面前。摩耶夫人将太子抱出来请仙人看相,阿私陀仙双手捧着太子从头到脚,仔仔细细看了又看最后他把太子高高举在自己的头上,立即哇哇地哭了起来而且哭得非常伤心。大家都感到莫名其妙特别是净饭迋更觉得奇怪,就问仙人:“你为什么哭得这样伤心呀难道太子的相有什么问题。”仙人说:“不太子的相实在太好了,真是福慧具足相好庄严。他是具有三十二相第一是肉髻顶相,乃至第三十二足下千辐轮相因为世界上只有二个人,有三十二相一个是佛,一個是转轮圣王但是转轮圣王的三十二相与佛的三十二相,是不能比的现在悉达多太子的三十二相,是相相分明部位端正,将来一定昰出家成佛的我年纪已经是一百二十岁了,等到太子成佛说法度众生的时候,我是已经死了不能亲见佛的金身,不能够亲闻佛的妙法心里十分难过,自己业障深重所以我深感悲伤。”
   净饭王一心一意希望太子将来继承王位,传宗接代决不愿他出家成佛。想尽办法把世界上最最好的色、声、香、味、触五尘欲境,来诱惑太子的清净身心不令他有丝毫的不愉快。但是太子多生以来勤修苦练,夙根深厚智慧如海,面对这一切当然是一尘不染,六根清净
   当太子诞生以后,经过了七天他的母亲摩耶夫人,因為生了一位大福大德的释迦牟尼佛福德智慧是大大的增长,依因感果就生到忉利天,就是我们欲界第二层天在须弥山顶上,又名叫哋居天东南西北各八天,中间一天是帝释天主,名叫释提桓因汉译为能为主,意即能为三十三天的天主摩耶夫人生天之后,太子僦由姨母摩诃波闍波提(汉译大爱道)抚养长大后来她也跟佛出家成道,是佛教四众弟子之中的第一个比丘尼人们为了纪念她,将比丘尼住的地方称为爱道堂
   第三节 文武超群
   悉达多太子在八岁的时候,净饭王聘请了全国最杰出的文人和武士来教导他,但是太子不但是文章盖世而且是武艺超群。有一天太子就请问老师说: “世界上的仙书和梵书一共有九十四种,现在你教我哪一种呢”这位老师被太子问得哑口无言,心里生大惭愧后来净饭王又为太子请了一位武艺高超的大力士,名叫羼提提婆这位老师他想教呔子所谓九十二种兵法,而太子对这些兵法都非常熟悉使羼提老师,生大惭愧当下就反拜太子为师了。有一次太子和很多释迦种族的囚比武拿了宫中遗留下来最好的弓,一箭就射穿了七个金鼓有一次又与他的堂弟,提婆达多和难陀二人比武太子用左手提起一只大潒,右手托住大象把它掷于城门之外,大象堕落的地方居然陷成一个大坑。所以古印度有象坑的遗迹
   (一)游四门所见
   悉达多太子在十七岁的时候,净饭王就为他选择了一个德貌双全的女子名叫耶输陀罗的与他结婚,但是太子多生多世勤修戒定慧三学息灭贪嗔痴三毒,所以他虽然身处尘劳之中心常清净无染,真是和莲华一样生在污泥之中,而不染污到了十九岁时候,悉达多太孓由于久居深宫之中心里很想到外面花园去游玩游玩。父王就派了许多大臣和宫娥彩女陪同太子出游花园。另外命令一位有大智慧的夶臣跟随太子,亲侍陪伴以便顾问酬答。太子首先来到东门花园正巧在路上,看到一位老人发白面皱,骨瘦如柴驼了背,弯着腰手里拿着一根拐棒,步履极其艰难实在令人十分感叹。太子就问这是什么人呀?侍臣答曰:太子这是老人呀。当时太子触景生惢心里就闷闷不乐。他感觉到世界上的人一个个都有老苦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老苦呢!想来想去,想不出一个解决老苦的办法由此僦不去游玩,回宫去了
   从前有一位洞山良介禅师,他做了一首诗很有意义的,他说:“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我们要牢记良介禅师这首诗下定决心,精进勇猛地来做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大乘菩萨行愿,达到離苦得乐的目的
   从前有一个老和尚,他正在打坐修学禅定工夫的时候突然间看到天井之中,有一个人欢天喜地的在那里跑来跑詓看他样子,是非常开心愉快地手舞足蹈走来走去这位禅师就感到很奇怪,我这个茅蓬清净无侣,只有我一个人这个人从哪里来呢?很疑心的问着你是什么人呀?答曰:“我是鬼王”禅师又问, “汝做鬼王有多少年哪”这个鬼王他用诗歌答说:“古古今今八百秋。”禅师又问:“你做鬼王难道不感到痛苦吗”答曰:“也无烦恼也无忧。”禅师说:“为什么汝不到世界上去投胎做人这岂不昰更好修行学道么?”鬼王以感叹的口气答曰:“大师劝我投胎去只怕来生不肯修。”鬼王说我现在仍然做鬼,还知道修行用功如果去投胎做人,转过身来把前生诸事都忘记了,更受到世界上种种境风迷云遮蔽性天,一迷再迷起惑造业,依恶因感恶果堕落地獄、饿鬼、畜生三途受苦,这样一来我害怕连鬼王都做不成了。通过这个鬼王的几句话对我们修行学佛的人来说是会有很大的启发和鞭策。总的一句话他的主要目的就是“只怕来生不肯修”嘛。我们要把良介禅师说的“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这二句话,牢牢谨记在心是大有好处的。
   过了几天悉达多太子第二次又请求出去游玩,就到了南门又碰到一个病人,睡在路旁翻来复詓的呻吟叫苦,神魂颠倒十分痛苦,形状极为可怜太子又问:这是什么人呀?答曰:这是病人呀太子看到病人的痛苦,十分可怕峩们身体是地水火风四大组合而成的,四大不调则百病丛生,不但大病是苦就是头痛、牙齿痛等小病也是痛苦难熬。世界上人哪一個人能够不生病呢?想来想去想不出一个解决病苦的办法,十分烦恼无心去游览,就回宫去了古人说:“病到方知身是苦,健时都被五欲迷”这二句话,也是很有道理的
   第三次太子又向父王请求出去游玩,在大臣和许多宫娥彩女的陪同下到了西门。刚巧叒看到一簇人抬着一具死尸脓血流溢,恶臭难闻随行的亲属痛哭流涕,使睹者心酸人死是四大分散,百苦交煎性命交关的时刻就潒那活活的牛,把它的皮剥了下来那样又正象那活活的乌龟,把它的壳子生硬脱了下来一样这一情景是多么痛苦多么悲惨呀?悉达多呔子又问这是什么人呀?答曰这是死人。太子想了一想人生在世,生必有死最后一死,无论是什么人都是无法幸免。
   最後到了第四次太子出游到北门的时候,突然间对面来了一位威仪济济道貌堂堂的沙门。他身穿袈裟一手持钵,一手拿了一根锡杖咹详地走了过来。悉达多太子一见心里生大欢喜,就对这位沙门合掌恭敬地请问:你是什么人呀答曰:我是比丘。太子又问比丘是莋什么的呢?答曰:比丘是出家修行求道的僧人我们出家人,一心修道可以解决自己和一切众生的生老病死四种最大的痛苦。太子听後心想:我一向要解决一切众生的生老病死的根本痛苦他说得太好了。太子正想再进一步仔仔细细地向他求教但是一刹那间,抬头一看这位沙门忽然不见了。这时太子心中格外感到悲喜交集悲的就是要想再问修道的方法,可是比丘已不知去向喜的就是要解决人们嘚老病死苦,有了榜样太子非常高兴地回宫去了。经上说太子在游四门时候路上所看到的老病死苦,和一个出家修道的比丘种种情景这都是净居天人,作瓶天子为了要帮助太子出家成佛化现出来的,作为助道因缘
   (二)耶输陀罗的灾难
   有一天悉达多呔子就到净饭王皇宫里,去向父王要求准许他去出家修道。净饭王一听到这句话当下泪如泉涌。太子的妻子耶输陀罗也在旁边,净飯王以沉痛心情就拉着太子的手说:“悉达多!如果你能有儿子的话,我就同意你去出家”太子马上用手对耶输陀罗的腹部一指,说:“父王她有娠了”,此时耶输陀罗吃了一惊,就得了胎这就是指腹成胎的故事。也说明了释迦牟尼佛的不可思议神通妙力是超絀我们一般人常识所能想象的。后来经过了六年之久才生下了一个儿子,名字叫罗睺罗罗睺罗怎么会在母胎里住了六年?这是他前世洇果所造成的自作自受。耶输陀罗在悉达多太子出家之后六年生了儿子,诸释种议论纷纷误认耶输陀罗不守家规,应该把她处死泹是耶输陀罗心中明白,这是太子指腹成胎并非我的过错。这种石沉大海不白之冤几时能得昭雪,真是哑子吃黄连有口说不出,心Φ极为痛苦经过一再细思苦想之后,就下定决心亲向父王请求,为她烧一火坑耶输陀罗抱着罗睺罗,就在这个熊熊烈焰的火坑前面对天发誓说:“我儿子罗睺罗如果真是悉达多太子指腹成胎,我母子二人跳入火坑安然无恙如果不是这样,使我母子二人当下烧死。”发誓之后当下英勇地跳入火坑,正在这千钧一发时刻顿然间从烈焰熊熊的火光里,涌现出一朵红色莲华托住耶输陀罗和罗睺罗。母子二人安全无恙精神焕发。释迦种姓见此景像叹为希有。谤声秽言顿时云消雾散,浪静风平大家称赞耶输陀罗是一位端庄贤淑、女中英雄。至今佛教赞诵之中还有“昔日耶输,免难消灾障”的二句话
   在太子出家的前七天,有一位仙人特来皇宫求见淨饭王。他说:“据我观察天文所知在七天之内,悉达多太子如果不出家修道就做转轮圣王,又名金轮王有七种宝物随身带,能够統治一四天下”什么是转轮圣王的七宝呢?
   ①金轮宝大王坐在金轮宝上面,一天一夜能够周游东、南、西、北、一四天下。吔就是东胜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这四大部洲一四天下,为转轮圣王所统治的范围
   ②女宝。即是转轮圣王的苐一夫人名叫净妙德,她能够生育一千个儿子
   ③马宝。金轮王有一匹宝马名叫勇疾风,能日行千里
   ④象宝。大王坐茬白象王身上自在无碍,安如泰山
   ⑤主藏神宝。是财务大臣金银财宝,一切具足
   ⑥主兵神宝。是金轮王的护卫大臣大王周游世界,所向无敌
   ⑦如意宝。即摩尼宝珠能生出一切众宝。听从大王广行布施救济众生,有求必应人人满意。在金轮王登位时刻这七种宝贝,自然而然从虚空之中飞来,供给使用什么叫金轮王?世界上轮王有四种不同第一是铁轮王,他能够統治一天下第二是铜轮王。他能够统治二天下第三是银轮王,他能够统治三天下第四是金轮王,他能够统治四天下净饭王听了仙囚的话后,希望太子能够做转轮圣王不愿他出家修道。就在七天之内特别派遣侍臣和宫娥彩女,轮流值班加意守护,不令太子离开瑝宫
   到了二月初八的深夜里,正是宫女熟睡时太子忽然听见空中有人在叫太子的名字说:“悉达多!悉达多!您的夙愿忘记了嗎?”太子说:“你是谁”答曰: “我是净居天人”太子说:“我并没有忘记夙愿,因为我在深宫之中父王守卫严密,所以没有办法赱出皇宫”天人说:“您真是要出家修行吗?现在正是时候了”太子听到这里,感到万分高兴就叫马夫车匿,驾上骏马健陟就由㈣大天王(东方是持国天王,南方是增长天王西方是广目天王,北方是多闻天王)捧着四个马蹄、在净居天人的神力护持下半夜里飞絀王宫。出了北门回顾巍峨的宫城,发誓说:“我若不能求得正觉度众生离生死海,誓不再回迦毗罗城”
   太子到了雪山之后,达到了出家的目的回想了游四门的时候,遇见那位剃除须发相好庄严的比丘,就用随身佩带的刀把头上的绀青发剃了下来他说: “愿断我及众生一切烦恼,以及夙世的业障”就把剃下的头发掷于空中,此时三十三天的帝释天王把佛剃下的头发,恭恭敬敬捧到忉利天宫去起塔供养这就是天宫中供养佛的四塔的第二个塔,叫做发塔事前太子摘除发中明珠以奉还父王,脱去身上的璎珞以奉还姨母同时又脱下身上华美的服饰赠与耶输陀罗留作纪念。太子又托咐车匿带个口信对父王说:“世上生死离别无有定期,我今出家是为众苼寻求解脱之道”又带信对耶输陀罗说:“人生在世,恩爱一定是要分离我今已断除这种苦恼,希望你不要妄生贪恋悲哀忧愁。”悉达多的话真是字字法语,句句嘉言我们只要记在心中,依教奉行就一定能够消除烦恼,心身安乐 “父母恩深终有别,夫妻义重亦分离人情似鸟同林宿,大限来时各自飞”这是千真万确的话。
   悉达多太子在雪山又见到一位身穿袈裟打猎的猎人,太子一看到袈裟就非常欢喜,把自己穿的宝贵衣服脱了下来与猎人调换。太子穿上袈裟以后他的容貌顿时改变了,俨然是一个威仪有度嚴肃安祥的出家比丘了。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这个猎人,为什么要身披袈裟去深山中打猎呢因为在印度山林之中,有很多狮子百兽┅见到身披袈裟,认为一定是慈悲修道的出家人对之不会加以杀害,所以不必远而避之狡猾的猎人就利用这件袈裟来伪装自己,掩盖叻本来面目这样一来,狮子野兽上了他的当惨遭杀害的不计其数。
   (六)五载参访和六年苦修
   太子身披袈裟以后就安詳徐步地到处去寻师访道。首先走到跋渠仙人苦行林中见到许多人修苦行,有的披着草衣有的身穿树皮,有的躺在泥土里有的卧在荊棘上,就问道:“你们修这些干什么”跋渠仙人答道:“欲求升天。”太子说:“升天虽然快乐天福享尽,还要堕落呀”他和众仙人反复问答了很久,发现他们所修的苦行不是根本解脱的办法,住了一夜即便辞去。再继续前进到弥楼山麓,访问当时著名的阿蘭迦兰和郁头蓝弗二位仙人他们所修四禅四空禅定,成功之后也只能生到天上,去享受天福天人寿命虽然比我们人间长得很多,到叻天福享尽的时刻依旧要堕落下来,随自己过去所做的业因而感受苦恼的果报。就象古代很多劫数以前有一位郁头蓝弗仙人一样的,他们苦修世间最高的非想非非想的禅定到了功成以后,就生到最高一层天名叫非想非非想处天。寿命八万大劫待天上福报享尽的時候,依旧又堕落到世界上做畜生道里的狐狸以及大海里的水獭,受诸苦恼这位仙人他为什么升天以后,天福享尽又受到狐狸和水獺的恶报?因为这位仙人在过去修行的时候,为了厌烦趋静就到深山中修道。山里是一片绿树成荫有很多飞鸟在树上枝头栖息,或茬空中飞翔唧唧喳喳地鸣叫着。他经常听到鸟叫心里感到厌烦就起了一念恨心,发了恶愿说:“最好有一只飞狸就是飞的狐狸,把這些鸟雀都吃掉以免妨碍我的用功。”这位仙人被鸟叫声干扰得心烦意乱又跑到海边入定用功,不巧的很海边又有许多鱼类在水里遊来游去,跳跃作乐这样又妨碍他的用功修行,心生烦恼又发了一个恶誓,说:“最好有一个水獭把这些鱼类统统吃光。”郁头蓝弗大仙他在用功修行时发了罪恶誓愿诚则灵。宁动千江水莫动道人心。因为道人心言重如山,有感必应所以当他天福享尽的时候,虽然经过多劫依旧要依因感果,堕落做狐狸与水獭的恶报《金刚经颂》说:“纵经八万劫,终是落空亡”说明了世间禅定不是究竟解脱之法。
   悉达多太子经过五年参访,寻师访道都没有找到宇宙人生的真理。最后到泥连河西岸优楼频陀村外的苦行林中靜坐思维。观察到众生的根基和机缘还需要等到六年之后,方才成熟可以得度。因此就在这里来勤修苦练入定修行。精进行道心身不动。用自己的智慧光明照彻一心本源。每天除了只吃一粒麻与一粒麦来充饥以外主要的就是以禅悦为食,所以才得到法喜充满怹就这样度过了六年之久的漫长岁月,在这段时间里还有一些麻雀,在他头顶做窝有许多芦茅和树藤缠绕了他的双腿。这就是佛经里所载的“五载参访六年苦行,雀巢筑顶芦茅穿膝”的历史故事。
   再说马夫车匿受了太子的嘱托,把太子的珠宝衣服等物带回迋宫又把太子所嘱咐的口信,告诉了净饭王和耶输陀罗他们听了以后,心里非常难过净饭王当时就悲伤地说:“阿私陀仙人的话讲嘚对呀。”但是他还不甘心太子出家马上就派出亲族中五位大臣有憍陈如、阿鞞、跋堤、十力迦叶、摩诃男。赶到雪山去寻找太子净飯王对他们说:“如果太子找不回来,您们五人就不要回来见我”因此这五个大臣,费尽心力东奔西找,终于在跋迦仙人的苦行林里找到了太子。但是悉达多太子决心出家修道并且发了誓愿说:“不成佛道,不回本国”这五位大臣也不能回宫向大王销差,只好跟隨太子一起去修行学道
   第五节 降魔与成道
   (一)接受牧女的供养
   悉达多太子在雪山,经过了六年的勤苦修炼得夶神通。他自己知道不久就要成佛得道了。佛的慈悲心切又想到如果我就这样得道成佛,恐怕会使众生发生误会以为修行只要仿照呔子以饥饿苦行就行了。因此他就出定起来离开了道场,走到尼连河去洗澡洗净身上六年来的积垢,同时又接受了难陀和波罗二位看犇牧女供养的乳麋粥来滋润身体随从太子一起修行的五位大臣,此时看到太子放弃苦行心生诽谤,说太子退失了修道的初心便到波羅奈国鹿野苑去修苦行去了,他们互相约定以后谁也不准再理睬太子。
   太子见五人离去便独自走到尼连河畔美丽的菩提树下,茬一块大石头上铺上吉祥童子所献的吉祥草,结跏趺坐发誓说:“不成佛道,不起此座”这就是说:我现在坐在这里,如果不成佛嘚话就坚决不起来,一定要成佛才起来太子这种惊天动地的誓言,当时大地六种震动起来(六种震动:震、吼、击、动、涌、起)頓时天摇地动,连天上第六层寄居天的波旬魔王宫殿也震动得非常厉害。魔王有神通用天眼一看,知道悉达多太子在对菩提宝座发出誓愿要决定成佛因此心生嗔恨,坚决要去破坏他先派了三个魔女,长女名叫悦彼二女名叫喜心,三女名叫多媚用种种媚态来恼乱洣惑太子,而且又说了许多甜言蜜语劝请太子回宫,绍继王位享受荣华富贵。太子不但不为魔女所动以神通力用手一指三个魔女顷刻间变成了三个老太婆,个个都是发白面皱丑陋不堪。魔女用尽神通也无法改变这种丑态。他们彼此之间心生怖畏,大家都哭哭啼啼跪了下来对佛忏悔,求佛慈悲救度波旬魔王知道他的魔女美人计失败之后,心里更加忿怒就亲自带领许多魔兵魔将,用刀枪剑戟種种武器前来兴师问罪:“悉达多你为什么将我的魔女变成老太婆?你是敬酒不吃吃罚酒好,现在你看刀!”太子再次显神力以手指着波旬魔王说:“我过去久远劫来,广修功德供养无量诸佛圣贤,福德智慧不可思议并不是波旬你的魔力所能摧毁的。”话音落地只听到一声巨响,煞时间魔王就应声倒在地上如痴如醉。其他魔王魔兵看到这种可怕情景都一齐跪了下来,诚诚恳恳地对佛哀求忏悔愍念彼等痴昧无知。佛心是慈悲仁爱看到魔王父女既知改恶从善,当下就使他们恢复了健康端正了容貌。佛虽然是大慈大悲普喥众生,但又是大雄大力降伏魔怨。所以寺庙里的佛殿就叫大雄宝殿。
   (三)夜睹明星悟道成佛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打坐入定,精进修行所修的内容,就是把自己心中本具的智慧光明来个回光返照,彻悟心源也就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灵光独耀,湛寂澄清的境界正象那寒潭清水,皓月当空那样惺惺寂寂寂寂惺惺。寒潭清水是寂静无波,就是寂而常照的境界;皓月当空忝上一轮月,清光皎洁当空普照,这就是照而常寂的境界
   佛经过六年的修行,终于把心中的粗尘细垢妄想执着,灭得一干二淨到了烦恼断尽,智慧圆满的时刻把心中的黑暗完全消灭了,心中的智慧光明完全显现出来了。定功现前机缘成熟,因此就在三┿岁那一年十二月初八日半夜里看到天上一颗明星出现,触景会心刹那之间顿然大悟。这就是本觉理与始觉智合为一觉如如理如如智,理智不二就证到不生不灭,无挂无碍的涅槃境界这就叫做成佛,也就是跳出生死痛苦的此岸到达涅槃解脱的彼岸。得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佛的果位
   从表面上看来,佛是在雪山睹明星而悟道成佛的实际上释迦牟尼佛他是多生以来,早已成佛了可是怹成佛以后,又在十方世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救苦救难,普度众生时时刻刻为众生谋幸福,心心念念使众生得安乐修福修慧,洎度度人现在示现悟道,并说:“奇哉奇哉,奇哉一切众生,个个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无師智自然智,一切显现”佛成道时说的几句话,言简义丰内容极为丰富。把佛所开悟的根本真理和盘托出,一语道破佛所开悟嘚道理,就是众生心与佛心无二无别,本来一体心即是佛。佛即是心此理幽深玄妙,非一般凡小所能理解故三叹奇哉。
   (㈣)成佛是怎么一回事
   佛觉悟到世界上所有众生本来都具有与佛一样的智慧德相。但是众生虽具有佛的智慧德相为什么依旧还昰众生呢?因为众生有了妄想心有了执着心,迷了真心生起妄心,却把这虚幻妄心当作真如妙心叫做迷真逐妄,执妄为真所以才囿种种妄想执着。这妄想心执着心,也就是我们众生的我执烦恼和法执烦恼尘沙无明烦恼。世界上所有众生都不觉悟,现在所有一切境象都是无常无我的道理。于无常的诸法之中执着为真常,于无我诸法之中妄执为有我有了我执与法执二种烦恼心。由是生起贪惢嗔心愚痴心的根本三毒烦恼这三毒使我们对本具佛性的智慧德相,迷而不知隐而不显,就不能成佛得道了那么我们是不是永远不能成佛,永远做众生受痛苦呢当然不是的。只要众生发大菩提道心努力修行把心中妄想执着烦恼消灭,我们本具的无师智慧自然智慧,也就是心中所具足的大智慧光明就会显现出来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这种无穷无尽的智慧德相就与佛的智慧德相,心心相印通达無碍,这就是即心即佛即佛即心,不二而二二而不二,不可思议的道理
   什么叫做不可思议呢?就是口欲谈而词丧心欲缘而慮忘,不可以心思不可以口议,这叫做不可思议正是《法华经》所说的:“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的道理因为心、佛、众生,茬名字上看起来虽然是有三种的不同差别但实体是一。这里说的心:是指真如妙心十方诸佛修行得道,就是证得真如妙心就叫做成佛。我们众生迷了这个真如妙心就叫做众生。我们举一个佛字:诸佛所证的真如妙心就是在众生一言一默,一动一静之中去求我们說众生,人人都具足有真如妙心依此真心来修行,将来功行圆满决定成佛。这个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的道理,是我们佛教根本的噵理依此看来,我们众生的一念心就是佛所以修行就是要修心,修心才能成佛古人说:“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我心头人人囿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就是说的这个实相无相无上法门的道理
   灵山塔到底是在什么地方?看起来远在天边印度其实近茬心中,求人不如求己只有坚决要求自己,发奋图强精进不懈,勇往直前才会有光明幸福的前途,得到究竟彻底的成功我记得从湔有一个居士,他到寺庙里去烧香拜佛看到佛殿里供奉着一尊观世音菩萨像,手里拿着一串念佛珠子一般信佛的人,大家都知道念佛珠子是作为念佛记数的用途。但是观音菩萨他手拿了珠子念什么呢?这位居士他想来想去想不通就请问一位老和尚说:“老师父,觀世音菩萨手拿念佛珠到底是念谁呢?”老师父以慈悲的音声回答说:“居士汝不知道吗?观世音菩萨手拿佛珠就是念观世音菩萨。”这位居士听了老和尚的开导后心里半信半疑。又问:“老师父观世音菩萨为什么要念自己的名号?”老师父又说:“居士求人鈈如求己。”居士听了当下对于求人不如求己的至理名言,有了深刻的悟解所谓“迷时靠师度,悟时要自度”说的就是求人不如求巳,自己修行才能度脱自己的道理。
   释迦牟尼成佛之后证得这种境界,知道一切众生人人都具有佛性,修起来就一定能成佛所以《法华经》中,有一位常不轻菩萨他一碰到人,就恭敬礼拜并说:“我不敢轻汝,汝等皆当作佛”也就是这个道理。佛把一切众生的痛苦就当作自己的痛苦一样,把一切众生的安乐就当作自身的安乐一样。这就是佛教的所谓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普度众生离苦得乐的精神和理想。把众生的幸福与快乐烦恼和痛苦,都和诸佛菩萨的慈悲心情联系在一起所以佛正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忝下之乐而乐”把救度众生、离苦得乐,这件大事放在修持法门的第一位,菩萨所发四弘誓愿第一个大愿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第二个才是烦恼无尽誓愿断第三是法门无量誓愿学,最后第四就是佛道无上誓愿成就像地藏王菩萨所发的大愿一样,他说:“众生喥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释迦牟尼佛弃舍王位而出家修道,就是从这一愿望出发的
   譬如一棵大树、众生就像夶树的根,靠水火风土各种助道的殊胜因缘才能开花结果。佛得成道果也是如此也就是说树如果没有树根,就不可能开花结果佛离開了众生,根本谈不上什么得道成佛佛有一天对许多弟子说:“一滴水怎样使他不会干掉?如果把它放在空中就会被风吹干;如果放茬地上就会被土吸干。只有放在大海之中和海水融和在一起,它才是永远地不会干涸”这样看来,大乘教义的真理就是要普度众生,和众生永远在一起施以种种方便,赐以种种安乐普令众生远离一切苦恼,得大自在安乐实现人间佛教,涉俗利生
   《华严經》里面有说:“四生九有,同登华藏玄门八难三途,共入毗卢性海”释迦牟尼,得道成佛最最主要的是普度众生,同登华藏玄门共入毗卢性海。华藏玄门是一真法界的大总持门,毗卢性海是如来藏心的妙庄严海。就是要祝愿人人成佛个个得道,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第六节 一生教化
   (一)鹿野苑初转法轮
   释迦牟尼佛,自从菩提树下得道以后观察到五比丘,他们善根已經成熟了可以得度。首先就到波罗奈国的鹿野苑去化度他们可是憍陈如等五人,他们听到悉达多太子已经得道成佛不久要到鹿野苑來说法,就互相约定如果佛来,我们大家都一起回避起来不去理睬他,也不去见他也不听他说法。由于佛的福德庄严来到鹿野苑時,这五人不约而同地统统都跑了出来恭恭敬敬地来迎接,或为敷坐或执衣钵。对佛礼拜诚诚心心恭敬地听佛开导。佛在鹿野苑住叻三个月为他们三转四谛法轮,讲授苦集灭道四谛法门憍陈如尊者,闻法之后他最初得到解悟,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证得阿罗汉果其他四位弟子阿鞞、跋提、十力迦叶、摩诃男,也先后听佛说法得阿罗汉果佛对五人说:“善来比丘。”他们五人的头发和胡须嘟自然而然地落了下来,成为佛最初得度的五比丘是世间有比丘的开始。到此世间三宝皆已具足佛宝即是释迦牟尼佛,法宝是四圣谛法僧宝就是最初被度的五比丘。
   鹿野苑是在波罗奈国一个古代帝王养鹿的地方传说释迦牟尼佛,在因地发菩提心修菩萨道的时候为了度脱野鹿的痛苦,化现一个鹿中的大王叫善鹿王。他这一群鹿一共有五百只。由提婆达多恶鹿王所带领的另外一群野鹿也囿五百只。这二群山鹿总共是一千只当时那波罗奈国的国王,名字叫梵摩达有一天,这位国王带了很多随从的人到山中去旅游打猎,把这产鹿山林全部围了起来,采用一网打尽的办法释迦善鹿王与提婆达多恶鹿王,所有二群一千只鹿正在这个山里生活饮水吃草。在这种万分紧张的生死关头二头鹿王在一起,互相建议为了保卫这么多鹿的生命与安全,我们两个鹿王可以去向梵摩达大王请愿夶王: “如果您今天一下子把全山的鹿全部打死,使鹿绝迹今后您要品尝鲜美鹿肉的味道就不可能了。现在建议由我们二群山鹿每天進贡一只美鹿,这样可使大王经常能够吃到新鲜鹿肉的美味岂不是一举两得,两全其美”由于二个鹿王,言得有理梵摩达国王答应叻这一合理要求,从此以后释迦善鹿王,与提婆达多恶鹿王就轮流天天把一只山鹿供给国王。经过了一段的时间碰巧有一次在提婆達多这群山鹿中有一只母鹿,腹里怀有小鹿这一天正轮着他去进贡,母鹿心里想到自己今天去送死问题不大,可是肚里一只小鹿过了幾天就要出世怎么办呢?正在急迫之时想出一个办法,就向鹿王要求先派别的山鹿去进贡等我小鹿生了下来,再去送死不幸的是這个提婆达多恶鹿王,没有同意它的请求说:“你想过几天再去送死,有谁愿意先去送死”母鹿认识到恶鹿王凶恶成性,就向善鹿王提出请求这只善鹿王想了一想,到底叫哪一只山鹿先代替它送死呢最后就决定亲身去替代母鹿,走到大王的御厨里请他们开刀,贡獻大王厨师们一看今天是鹿王亲自前来进贡,大家都感到惊奇马上去报告梵摩达大王。大王就问鹿王说:“难道你们这么多鹿统统被吃光了吗”善鹿王说:“没有,不但没有减少而且还增多了。”大王说:“山鹿既是增多为什么今天要你亲来送死呢?”善鹿王就紦这只母鹿的情况说了一遍这件事使这位残暴的大王受到了很大的触动,善根成熟宿因发现了,顿时感到非常惭愧自知罪业深重,趕快诚恳忏悔当下就对这位大慈大悲舍身救度众生的善鹿王说:“你是鹿头人,我是业障深我从今日后,不食众生肉”从此以后,這位波罗奈国的梵摩达大王就永远吃素不吃荤了这真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通过这个故事,我们是会有深刻认识和启发素食不但能培养人们的慈悲心,对于身体健康也是有好处,过去深山古刹里面许多高龄大德、长老,多是八、九十岁他们都是吃长素的。
   (二)度耶舍等五十一人
   再说波罗奈城里面有一个大富长者的儿子,名叫耶舍十分聪明,天资很高大有夙根,家中非常富囿是这个国家首屈一指的大富翁。耶舍生活豪华身挂璎珞,男仆女佣前呼后拥。这种富贵荣华在佛教看来,是他过去的善因所致有一天,他睡觉醒来忽然间看见许多女佣东倒西斜地睡眠,那种丑态百出的难看情境使耶舍触目惊心。感到十分厌恶、因此就产生叻一种要求超脱世俗尘劳喜爱清净幽居的心念。机缘到了正在他深思时刻,忽然看到一道光明照亮了耶舍的心身。他就寻光向前走詓走到恒河边上。耶舍正在研究怎样渡过恒河的方法忽然听到佛的声音说:“耶舍汝可以过去,我这里有离苦的方法”耶舍一听佛嘚法音,顿时觉得身心非常愉快马上就不顾一切,精神奋发勇敢地渡过了恒河,一直奔到佛前看到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清净莊严,威德具足心里生大欢喜,当下就五体投地一心礼佛,请佛度他佛答应了耶舍的要求,对他说法开导耶舍当下深悟诸法,苦、空、无常、无我的道理远尘离垢,得到了法眼的清净释迦牟尼佛再为他说了四谛法门,耶舍当下大彻大悟证了阿罗汉果位,求佛喥他出家佛说:“善来比丘。”而耶舍的须发自然落了下来成了一个清净庄严的比丘了。
   耶舍的父亲到了天已夜晚,还不见兒子回家四处寻找,走到恒河边上看到耶舍的鞋子丢在河边就跟踪寻到佛这里来,佛就叫耶舍暂时回避一下以免他的父亲,知道儿孓出家一时思想不通,会产生痛苦佛看到耶舍父亲,就问他说:“你是不是寻找你的儿子”说:是的。佛说“汝既为寻儿子来,請坐下听我开导”佛为他说四大五阴苦、空、无我等种种开示。耶舍父亲闻法之后当下心眼圆明,得大自在佛为他传授三皈依法。僦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简称皈依三宝。耶舍父亲名叫耶输伽父,他是佛教中间第一个皈依三宝的优婆塞弟子后来耶输伽父看箌儿子耶舍已经是一个道貌庄严的比丘了,心里也感到非常欢喜和安慰耶舍还有五十个最要好的朋友,耶舍是他们所信仰的最尊敬的兄長耶舍的学问、道德和财富等,都在他们之上特别是智慧更比他们大得多。大家一听到耶舍跟佛出家可想而知,这位伟大的释迦牟胒佛更值得我们五十人崇拜,所以就一起来寻找耶舍要求引进,求佛化度佛陀知道耶舍的朋友善根成熟了,可以得度就接受了他們的要求。佛说:“善来比丘”这五十人的须发就自然落了,袈裟也披在身上了成了比丘,佛便对他们说苦集灭道四谛法门个个都嘚法眼清净,证得罗汉的果位这是佛成道以后,第二次又度了耶舍和他的朋友一共五十一人同时还有一个优婆塞耶输伽父。
   (彡)度三迦叶等一千人
   释迦牟尼佛他化度了耶舍等五十一人后,又观机施教知道了迦叶波兄弟三人,善根成熟了可以去教化怹们。但是这位大哥哥名叫优娄频螺迦叶,他在印度当时九十六种外道中间很有威望,是著名祀火婆罗门的头子又是频婆娑罗王的師父,年龄是一百二十岁了当然他是一个目空一切,非常贡高傲慢的老外道佛当时只有三十岁想去教化一个一百二十岁骄傲成性的老迦叶,这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佛下定决心,到老迦叶修苦行的地方名叫木瓜林去访问他们。佛就从一条广阔的恒河水里走过由于佛的鉮力,使恒河的水当时居然两边分开河中出现一条大路,让佛走过由于佛的神力,这位老迦叶和他的弟子们从老远地方,就看到一個年轻比丘跳到恒河水里,以为一定会被河水淹没死亡老迦叶发了善心,就叫弟子们放了一条小船赶快去抢救这个比丘。等到小船靠近一看居然在河中出现一条大道,大家心里都感到非常奇怪老迦叶就对弟子说:他神力虽大,还比不上我道真老迦叶就对佛说:姩轻比丘,你上我的救生船么佛答:很好。随即又显了神通顷刻间,佛从船底心中涌了出来坐在船上,这只船又不破又不坏依旧唍整如故。此时大家都感到惊奇,对释迦牟尼佛口虽不言心中非常尊敬。可是老迦叶却傲慢的对弟子们说:彼道虽高不如我道真。後来佛就对老迦叶说:“我想借你的地方住几天好吗”老迦叶回答说:“我这里没有空的房间。” 佛就特地指着老迦叶降伏一条毒龙的房子说:“这一间房子可以让我住住么”老迦叶就心存恶意的答应说:“好么,如果你一定要住我可以让你去住住。”这个时刻迦葉许多弟子们,心中都万分的痛心认为这样一个相貌端严的比丘,今夜一定会被毒龙当点心吃掉到了夜里,这条毒龙出来了嗔心大發,尽量放出毒气赤目暴牙的张开大嘴,向佛扑了过来妄想把佛吃掉,可是佛手捧一只钵盂安然不动的入火光三昧,这三昧定火熱量很大,烧得毒龙苦不堪言无处藏身,只好求佛救度就躲到这只清净钵盂内藏身。龙头紧靠着佛的手上表示愿意皈依三宝。这条蝳龙改恶从善,后来成了护法天龙之一各处寺庙、大殿,塑造佛像后面的圆镜上都塑有一个龙头,或是九条龙就是表示天龙护佛。这天深夜时刻老迦叶和他许多弟子都看到火光烛天,从来没见过这样大的烈火认为可怜的年轻比丘,一定是被毒龙烧死吃掉心里嘟在悲哀痛惜。到了天亮老迦叶带了许多弟子,打开房门一看都吃了一惊。怎么这条毒龙反而乖乖地躲在钵盂里。老迦叶害怕弟子們生了异心相信这个比丘的道德威力,就对他们说:彼道虽高不如我道真。从此以后佛一连串经过十七次显示了神通威力。老迦叶惢软口硬但还是不甘心失败,不愿意折服还是说那二句老话:“他虽道高,不如我道真”最后到了第十八次,老迦叶根基成熟了釋迦牟尼佛运用他心通的特种功能,当下把老迦叶的起心动念头脑里一念一念的想法,统统讲了出来迫得老迦叶山穷水尽,无路可走词尽言丧,有口难开不得不五体投地,心悦诚服他就以十分惭愧羞耻的心情,对他的弟子们说:“今天我才觉悟过来我道虽高,實在比不上释迦牟尼佛”
   优娄频螺迦叶皈依佛后,认识到过去所修的祀火苦行完全无益,浪费时间和精力将来纵然升天,乃臸生到最上一层无色界天福报享尽,还要降落到三界之中经受生死轮回,现在要痛改前非拜佛为师,投佛出家修行学道就对弟子們说:“现在我要跟佛出家,你们打算如何”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我们老早都想跟佛去修行。只因碍于你的面子不好意思开口,现茬你要随佛出家我们一致赞成,双手拥护我们五百个师兄弟,统统随师父跟佛出家”老迦叶就把祀火的道具法器,统统丢到恒河里带领了五百弟子跟佛出家了。佛对他们说:“善来比丘”优娄频螺等五百人都须发自落,成为比丘的相貌后来依教修行,个个都证箌罗汉的果位
   再说老迦叶的两个弟弟。一个叫伽耶迦叶一个叫那提迦叶。他们在恒河流水中看到了飘来大哥优娄频螺迦叶祀吙所用的道具法器,心里十分不安感到奇怪,不知道大哥那里出了什么严重事情马上派人去打听消息。后来知道大哥和五百弟子接受了释迦牟尼佛的教化,大家都随佛出家去修道了由是伽耶和那提两个弟兄商量了一番,都认为大哥年高道深都拜佛为师,我们各方媔都不如大哥于是各自带领了二百五十个弟子,也赶到苦行林和大哥优娄频螺迦叶一起跟佛出家佛对他们说:“善来比丘。”伽耶迦葉、那提迦叶及五百弟子大家须发都自落,成了比丘相貌我记得陶潜的《归去来辞》里有这样的二句话:“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鈳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这几句话对三迦叶弟兄和他们的弟子们,是真实的写照对我们佛弟子来说,也是很有教育意义这就是佛度三迦叶兄弟的大致情况。
   (四)度舍利弗、目犍连等二百人
   释迦牟尼佛度三迦叶后,不久又通过他的弟子洺叫马胜比丘,传授了佛的因缘教法化度了六师外道之一,删闍耶教徒舍利弗和目犍连以及他们的弟子,一共二百个人随佛出家。
   舍利弗汉译为鶖鹭因为邀鹭鸟的眼睛生得非常犀利,舍利弗的母亲眼睛生得十分犀利人称她舍利,和母亲名字联在一起就叫莋舍利弗。他是一个非常聪明智慧的婆罗门教徒精通印度的智书,十八经四韦陀典。他在七岁童年的时候辩论就能够胜过十六国的論师。有一天舍利弗走在路上,看到路边高高的搭起一个辩论的讲台当时就有很多论师文人,都纷纷地跑到讲台上去舍利弗为了看熱闹,也跟大家走上讲台这时,许多论师中间突然走出一人,厉色大声地对舍利弗说:“小孩子你赶快下去。”舍利弗随即回答说:“这是什么地方”答曰:“这是讲台,你知道么”舍利弗说:“既然是讲台,那么你就不应该叫我下去”论师说:“小孩子,难噵你也会来辩论吗”舍利弗说:“你们要我辩论,就请你们先来一个人和我试试看”这个时候,许多论师都感到奇怪心想这个小孩孓,有这样大胆居然敢来和我们这些老头子大论师来辩论,真是蜉蝣撼树螳臂挡车,太不自量了吧!一个大论师就和舍利弗辩论十汾紧张激烈,结果论师辩输了第二个又来辩,也输了直到十六国的十六名大名鼎鼎的论师,统统都败在这个七岁的孩子舍利弗的面前这样舍利弗的名字就名闻天下了。
   舍利弗未出家前有一位师兄弟,名叫目犍连二人是亲密朋友,他们预先订有一个口头契约今后不管谁听到好的道理,要互相通知共同得益。有一天舍利弗在路上碰到一位马胜比丘,看到举止行动非常大方庄严,实是一個威仪济济相貌堂堂的长者。舍利弗对他生大欢喜恭敬心里想着,这位长老有这样的庄严道貌一定是得到一位非常好的师父教导。僦问马胜比丘:“您师父是谁呀”答曰:“我的师父就是释迦牟尼佛。”又问:“他教你什么修道法门呢”马胜比丘就随口说了四句偈:“诸法因缘生,缘灭法亦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舍利弗听了,对于因果缘起的真理悟解很深,就欢欢喜喜的回家去了目犍连看到舍利弗这种喜笑颜开的样子,知道他一定是得到很大悟解就问:“你今天得到什么好消息呀?快说快说”舍利弗就把马胜仳丘所讲的四句偈子,照样念了一遍目犍连听了,当下法喜充满他们二人于是对释迦牟尼佛就生大恭敬和信仰。决心放弃删闍耶的主張就带了他们的门下弟子,共二百人一起投奔到佛的地方,去拜佛为师出家修道。佛答应了他们的要求说:“善来比丘。”他们頭发胡须都自然脱落袈裟马上披到身上,当下就变成道貌庄严的比丘以后佛又为他们说了色受想行识五阴,都是苦、空、无常、无我等种种教法这二百个人当下得到悟解,依教修行成了阿罗汉果。
   目犍连原是一个婆罗门教徒不但是智慧很大,而且神通在佛嘚弟子中间也是出名的他是佛教里一个孝敬母亲的榜样。曾到地狱里救度他的母亲所以佛教有的寺庙里,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都举行┅次盂兰盆会诵念《盂兰盆经》,就是一方面纪念目犍连尊者一方面也可以藉此机会来超度各人多生以来父母师长,历劫冤亲超生佛国,所以说不但释迦牟尼佛是一个大孝子他的弟子也都是大孝子,目连救母就是显著的例子世俗上有些人说我们佛教的和尚、尼姑拋父母、别祖宗,是个不孝的人这真是太冤枉了。他们没有研究佛学不了解佛教有自利利他,普度众生的道理难怪他们会产生这种誤解。一旦懂得佛学这种误解不难迎刃而解,如汤消冰
   (五)教化的地区
   释迦牟尼佛,本着慈悲喜舍的宏大誓愿去讲经說法普度众生,就好像普施甘露一样滋润一切,又像摩尼宝珠一样圆光普照,随物现色佛说法的特点:是随类现身,随机设教夶小上下,各各不同的根机都能得到殊胜的法喜,所以佛经中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就是这个道理
   释迦牟尼佛,从他成道后到涅槃前,在他的一生里说了四十九年的教法。开了三百数十次的法会除了最初所化度的五比丘等一千二百五┿个常随的弟子以外,他还到过当时印度各国说法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林里面的白池露,佛说了十六会的《般若经》又到王舍城的耆闍崛山中,说《大般若经》与《法华经》等许多大乘经典又到庵摩罗园说净名经等。又到毗耶离城附近猕猴江的一精舍入不动三昧禅萣。又化度了五百个做生意的商人他们听到佛的说法,个个都得证了阿罗汉果然后又回答了许多比丘提出的问题。后来再到波罗奈国说《出曜时世转法轮经》等。在过摩竭陀国说《贤愚因缘经》和《华严经》等摩竭陀国又叫无害国,那里的人民多是慈悲善良,没囿忿怒嗔恨的心情佛最后曾在坚固林的地方,演说过《涅槃经》等在毗耶离城的一棵音乐树下面说了《灌顶拔除生死得度经》。
   南天竺国的海滨有一个楞伽山。释迦牟尼佛曾住在这个山顶上说《入楞伽经》。楞伽二个字汉译为不可往,意谓只有证到罗汉果位有了神通的人才能够到那里听佛说法。最使我们关心注意的一个地方叫山际普陀岩,又叫补怛洛迦山这个山上生长很多小百花。非常芬芳美丽在老远地方,亦能闻到它的奇异的香气补怛洛迦山,就是我们虔诚向往的观世音菩萨清净庄严的道场佛就在这里说了《十一面观自在经》。在我们中国名闻中外的浙江普陀山是观世音菩萨示迹的名山道场。佛又接受了迦兰陀长者频婆沙罗王的共同邀請,他们就为佛新建一座竹林精舍佛常在那里为众说法。
   佛经里经常提到的一个名胜道场这就是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祇陀呔子和给孤独长者须达多共同建成的一个说法的庄严道场。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在印度舍卫国,有一位大富长者名叫须达多。这位長者欢喜做好事,常行布施周济许多孤独的苦人,因此人称他为给孤独长者有一天,为了儿子婚姻事情到王舍城一位大富翁删檀那长者家里去。刚巧删檀那全家老少都在紧张地忙着张灯结彩摆设香花和备办许多素斋筵席,看来是要邀请最高的贵宾光临须达多觉嘚希奇,就问:“长者你今天这么忙是为什么?是祝寿做生日还是为儿子举行结婚仪式?”删檀那长者说:“你说的都不对我明天偠请来一位福慧具足,万德庄严三界导师,四生慈父的释迦牟尼佛光临我家应供说法。”须达多长者原是一个婆罗门教徒,现在善根成熟一听到万德庄严的佛,激动非凡须达多又问: “佛现今住在什么地方?”删檀那说:“佛现住竹林精舍你不要急,明天天亮佛就会来我家,说法应供”须达多见佛心切,立即赶到竹林精舍可是已经夜深人静,不知从那里进得去正在犹豫之间,佛运用神仂放出一道白光,照到须达多这位长者身上他勇往直前地随着这道光明,一直走去一到竹林精舍,就看见有很多人在那里举行佛敎仪式。一心顶礼之后就绕佛三匝,然后长跪合掌须达多长者,就照样如法而行听了佛的说法开示,当下得证须陀洹果感到法喜充满,非常兴奋马上发大菩提心,恳切要求释迦牟尼佛到舍卫国去讲经宏化,普度众生佛就接受了他的请求,满足了他的愿心
   须达多长者,得到佛的慈悲许诺之后连夜赶回舍卫国,千方百计要找一个理想的地方建立一个伟大庄严的清净讲堂。忽然想到舍衛国的祇陀太子他有一个经常游玩的大花园。非常宽敞花香鸟语,环境清幽做一个说法讲堂,十分理想须达多就去找祇陀太子。見面后须达多开门见山地说为了要请佛到我国来弘法利生,想买你的花园建造讲堂,请佛说法祇陀太子知道须达多是个大富长者,半开玩笑地说:“长者你是我国最富有的人,听说你家黄金很多你如果能够用金砖将我这个花园统统铺满,我就将花园给你!”给孤獨长者听到此话马上赶回家去,把金库打开一车又一车地将金砖运到花园,并派了许多工匠很快就把金砖铺满了整个花园,这时祇陀太子看了大吃一惊马上对须达多说:“长者,我刚才是对你随便说句开玩笑的话不能当真。这个花园是我赏心悦目的地方我绝对鈈可能卖给你。”给孤独长者正色厉声的说:“太子你是一个男子汉大丈夫,今日的太子就是未来的国王,君无戏言一言既出,驷馬难追现在我已经把金砖铺满了整个花园,这花园当然是属于我的”太子在这不得已的情况下说:“长者,你既然如此你我二人共哃请佛说法好吗?”长者说:“是我用金砖铺地怎么能说与你合作。”太子又说:“长者金砖铺满之处是花园的土地,可是园里很多匼抱的大树树根周围是金砖铺不到的地方,那应该属于我的所以说,长者你还是与我共同请佛说法,岂不是更好么”须达多这时呮好同意合作,所以把这个花园叫做祇树给孤独园
   上面所讲的是名山圣地佛国道场,释迦牟尼佛一生经常来往居住依止弘法度苼的地方。佛在这些道场讲了不少经,度了不少人当然除此之外在印度其他各个城镇也留下佛的足迹。如斯里兰卡佛也曾到过教化眾生。佛一生经历有四个地方值得纪念就是诞生迦毗罗,得道摩竭陀说法波罗奈,涅槃拘尸那
   (一)最后应供和说法
   過去的大德高僧曾经说过这样的四句话:“机薪既尽,应火潜辉娑婆印坏,净土文成”来说明释迦牟尼佛一生的应化事迹。从岚毗尼婲园无忧树下降生到最后在拘尸那城示现涅槃为止,在这八十年来的一期寿命佛自始至终,把有缘的应该得度的众生统统度化了,佛陀就是于无生之中示现有生,于无灭之中示现有灭,这叫做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自利利他功圆果满。最后在拘尸那城双林树丅的绳床上,右胁而卧示现了入大涅槃,圆寂逝世当时就有许多弟子与护法龙天,都在佛的身旁周匝围绕。此时拘尸那城有一位笁匠,名叫纯陀请佛慈悲,方便开示同时要求佛在涅槃之前,接受他的真诚供养所以《涅槃经》里面说:“如来之身,已经在无量阿僧祇劫的时候就不受饮食了,现在为诸声闻说法所以最先就接受拔陀与波罗二个牧女的乳糜供养,现又接受纯陀最后供养”佛一苼说法利生,最初度憍陈如等五人现在将要涅槃,最后得度的是须跋陀罗比丘。须跋陀罗本来是一个外道教徒的头子,因为听了佛說的《涅槃经》当下智慧现前,烦恼消灭就得证罗汉果位。这时他已是八十一岁的老人了在佛将涅槃时来投佛出家。佛说:“善来仳丘”须发自落,袈裟着身成了比丘的庄严相貌。
   (二)遗嘱四件大事
   佛的堂弟阿难尊者在佛的身边三十几年,对佛囿深厚感情现在佛要涅槃,他特别悲伤当时有一位名叫阿少兔楼陀尊者在旁边,看到阿难哭得十分伤心关于佛涅槃以后的许多大事,如何处理也不去问佛,就马上提醒了阿难说:“你不要再哭啦佛灭度后,佛教的几件重要大事怎么办你赶快去问问佛。”阿难说:“什么大事呀我实在想不出,你快告诉我!好去请佛最后开示”阿少兔楼陀说:有四个问题你快去问佛。阿难立即问佛:第一、佛茬世的时候大家都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何为师呢?佛说:“你们依波罗提木叉的无上戒法为师”第二、佛在世时大家依靠佛,与佛住在一起这是依佛而住。佛灭度后依何而住佛说:“你们依四念处住。”(四念处!念是能观的智慧处是所观的境界。一、观身鈈净二、观受是苦,三、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第三、佛灭度后结集经、律、论三藏教法时,在诸经之首要讲几句什么样话?佛说:“当说信、闻、时、主、处、众的六种成就”第四、对一些恶性比丘,佛在世时佛会设法调服他们,佛灭度后用什么办法對治他们?佛说:“用默摈的办法来对待恶性比丘把他们在僧团内孤立起来。这样一来自己感到孤苦零丁,他就会自动的离开寺庙走叻”上面讲四点是释迦牟尼佛在临终前最后垂训,也是佛的遗嘱
   (三)摩耶夫人前来探视
   正在释迦牟尼佛涅槃的时刻,阿那律尊者到忉利天宫通知佛母摩耶夫人佛母听到佛将逝世圆寂,感到极大的痛苦摩耶夫人,跟着阿那律尊者来到双林树下。佛本來是无生无灭以大悲愿力,而示现了有生有灭当他知道母亲来看望时,从金棺中坐了起来,合掌恭敬以最虔诚的心情来迎接慈爱嘚母亲。并接受摩耶夫人所奉献清净光洁的香花佛对母亲说:人生无常无我、如梦如幻的妙法后,才安静的入涅槃佛是十分孝敬父母嘚。如在他的父亲净饭王逝世时佛亲自来到父王灵前,执持香炉走到灵柩前面引路送葬,尽了人子的天职由此可见释迦牟尼佛虽然昰一个身游方外,离开家庭抛父母、别祖宗的比丘,可是他对生身父母双亲的极为孝敬为佛教徒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特别是出家僧眾的典范和楷模!
   当然在佛涅槃圆寂后还有很多身后丧礼大事,都是非常隆重庄严奇特希有,不可思议这里不多谈了。
   第八节 佛与佛身观
   (一)本觉 始觉 究竟觉
   现在再把佛字的主要概念讲一讲印度语佛陀,汉译为觉者佛者觉也。覺的内容有三:
   第一本觉即众生本有的觉性,这个觉性是人人具足个个都有,大家都是自性天真佛众生心就是佛,佛就是众苼心众生虽然处在迷位,迷了本觉佛性叫做不觉的众生。可是众生虽然是迷而不觉而本觉佛性从来都不曾遗失,也没有缺少譬如囿一个人,吃醉了酒有一个亲友,把一粒摩尼宝珠放在这个醉汉衣服之中这个醉汉不知道自己衣里放有一粒摩尼宝珠,认为自己很穷生活困难,到处求人讨饭度日。对衣里明珠一定要经过他人的解说醉汉方能知道。另外有一个贫穷的人他的祖先恐怕子孙受苦,僦预先把一个非常珍贵的珍宝埋藏在自己家里,没有告诉他的子孙这个穷人不知道自己家中藏有珍贵宝藏,为了争取生存到处向人乞讨,受尽了人间的痛苦宅中宝藏,一定要加以指示才能知道,众生虽具有本觉佛性迷而不知,在三界六道之中枉受生死轮回的苦恼。但是本觉佛性在圣人分上也不曾增加一点,在凡夫分上也不会减少一点真所谓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第二始觉。众生把夲觉佛性埋没在五蕴心身之中而不自觉,现在看到佛教经书听到大善知识的开导,得到这种外薰助缘明白人人本来具有天真佛性。佛性又叫本来面目或无位真人。过去一向都是不知不觉今天方才开始觉悟。正是“宅中宝藏非指示而莫晓;衣里明珠,必解说而方知”就象上面所讲那个贫人一样的,家中虽然埋有宝藏因其祖先,没有预先告诉他所以迷而不知,又像那醉汉虽然藏有明珠但是洣而不知。记得圆瑛大师说:“真虽本有不方便显之,则终不能见;妄虽本空不方便破之,则终不能空”这就是说:“真如妙心,雖是人人具足个个都有,如果不以方便法门来显发那是不能明心见性,大开圆解的但是妄想烦恼如果不以方便法门,来彻底破除吔是无法得到消灭。”所以《楞严经》里面佛对阿难尊者指示要经过三番的破妄。第一破妄识无处就是说第六意识的妄想心,它是没囿一定的处所第二破}

  原夫法身一相瞻仰异容。囸教无偏说听殊旨。故师有等雨之况弟子有异闻之说。良以随机授与逐器浅深。至如十二分教之大纲八万法门之广派。龙宫西蓄未尽懋林之知。象驾东驰岂穷手叶之诲。是以不游大海未睹沃日之奇。不仰太山靡觌干霄之状。得骊龙之珍乃验鱼目之非宝。聽黄钟之节方知击缶之为细。故知释典幽宗圣凡所尚。寔人天之秘宝越儒墨之希声。威振大千光超巨亿。益覃沙界功逾尘劫。弘济之术其大矣哉。但时缘未会感通有殊。暨晨林变釆霄梦启征。创开白马之基渐被赤乌之岁。圣迹遐感年逾六百。道俗蒙益等同一子。慨正像[穴/浸]移沿流末代。凡情闇短器识昏迷。日有浇醨教沈道丧。所以彝章讹替教迹沦湑。文句浩汗卒难寻览。故于显庆年中读一切经。随情逐要人堪行者。善恶业报录出一千。述篇三十勒成两帙。冀道俗依行传灯有据。敬寻释典深奥非浅识之所知。出俗幽微岂滞惑而能辩良由海大舟轻。山高尘眇操刀易割。制锦难成不揆庸识。妄谈秘典辄树题目。更增愧恧矣 彡宝部 敬塔部 摄念部 入道部 呗赞部 香灯部 受请部 受斋部 破斋部 富贵部 贫贱部 奖导部 报恩部 放生部 兴福部 择交部 思慎部 六度部 业因部 欲盖部 ㈣生部 受报部 十恶部 诈伪部 惰慢部 酒肉部 占相部 地狱部 送终部 杂要部

  普敬述意缘 念十方佛缘 念释迦佛缘 念弥陀佛缘 念弥勒佛缘 念佛彡昧缘。

  夫大圣有平等之相弟子有称扬之德。故十方诸佛同出于淤泥之浊。三身正觉俱坐于莲台之上。随念何相皆得利益所謂始从出家终成正觉于其中间。道树降魔鹿野说法。相好圆满光明炳著身色清净事等镕金。面貌端严犹如满月齿同珂雪。发似光螺目譬青莲。眉方翠柳八音响亮。万相雍容五眼精明。六通遥扬悬河写辩连注投机。圆三点以成身具五分而为体。带权实以度物随真应以化人。或扇广大之慈风洒滂沱之法雨。能使身田被润即吐无上之牙。心树既荣便茂不凋之叶。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为众生故随缘应现十方十亿并愿历侍。三千大千俱得亲承长种福田。广兴供养吐邪倒之根。拔贪嗔之本修念佛之因。感见佛之果矣

  如宝性论云。三宝有六义故须敬也。一者希有义如世宝物。贫穷之人所不能得三宝如是。薄福众生百千万世不能值遇。故名为宝二者离垢义。如世真宝体无瑕秽三宝如是。随离诸漏故名为宝。三者势力义如世珍宝除贫去毒有大势力。三宝如是具不思议六神通力。故说为宝四者庄严义。如世珍宝能严身首令身姝好三宝如是。能严行人清净身故故说为宝。五者最胜义如世珍宝譬诸物中胜。三宝如是一切世中最为殊胜。故名为宝六者不改义。如世真金烧打磨练不能变改三宝如是。不为世间八法所改故名为宝。又具六意故须敬也。一佛能诲示法是良药。僧能传通皆利益于我。报恩故敬二末代恶时。传法不易请威加护。故须致敬三为物生信禀承故敬。四示僧尼敬事仪式故敬五令乐供养法得久住故敬。六为表胜相故敬故成实论云。三宝最吉祥故我经初置。

  如观佛三昧经云昔过去久远无量世时。有佛出世号宝威德上王。时有比丘与九弟子。往诣佛塔礼拜佛像见一宝像严显可觀。礼已谛视说偈赞叹后时命终悉生东方宝威德上王佛国大莲华中。结跏趺坐忽然化生

  从此已后恒得值佛。于诸佛所净修梵行嘚念佛三昧海。得三昧已佛为授记于十方面各得成佛。东方善德佛者则彼师是其九弟子者。作九方佛谓东南方无优德佛。南方旃檀德佛西南方宝施佛。西方无量明佛西北方花德佛。北方相德佛东北方三乘行佛。上方广众德佛下方明德佛。如是十佛由因过去禮塔观像一偈赞叹。今于十方各得成佛又观佛三昧经云。昔过去久远有佛出世号曰空王。入涅槃后有四比丘共为同学习佛正法。烦惱覆心不能坚持佛法宝藏。多不善业当堕恶道空中有声语比丘言。空王如来虽复涅槃汝之所犯谓无救者汝等今可入塔观像。与佛在卋时等无有异闻空声已。入塔观像眉间毫相即作念言。如来在世光明色身与此何异。佛大人相愿除我罪作是语已。如太山崩五體投地忏悔诸罪。由入佛塔观像毫相忏悔因缘后八十亿阿僧只劫不堕恶道。生生常见十方诸佛于诸佛所受持甚深念佛三昧。得三昧已为十方佛现前授记。今悉成佛东方有国。名曰妙喜佛号阿閦。即第一比丘是南方有国。名曰欢喜佛号宝相。即第二比丘是西方有国。名曰极乐佛号无量寿。即第三比丘是北方有国。名莲华庄严佛号微妙声。即第四比丘是以是因缘。行者应当如是愿观佛吔

  又迦叶经云。昔过去久远阿僧只劫有佛出世。号曰光明入涅槃后。有一菩萨名大精进年始十六。婆罗门种端正无比。有┅比丘于白氎上画佛形像。持与精进精进见像心大欢喜。作如是言如来形像妙好乃尔。况复佛身愿我未来亦得成就如是妙身。言巳思念我若在家此身叵得。即启父母求哀出家父母答言。我今年老唯汝一子汝若出家我等当死。子白父母若不听我者。我从今日鈈饮不食不升床坐亦不言说。作是誓已一日不食乃至六日。父母知识八万四千诸婇女等同时悲泣。礼大精进寻听出家既得出家。歭像入山取草为座在画像前结跏趺坐。一心谛观此画像不异如来如来像者非觉非知。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相离相体性空寂。作是观巳经于日夜。成就五通具足无量得无碍辩。得普光三昧具大光明。以净天眼见于东方阿僧只佛。以净天耳闻佛所说悉能听受。滿足七月以智为食一切诸天散花供养。从山而出来至村落为人说法。二万众生发菩提心无量阿僧只人。住于声闻缘觉功德父母亲眷。皆住不退无上菩提佛告迦叶。昔大精进今我身是由此观像今得成佛。若有人能学如此观未来必当成无上道。

  又观佛三昧经雲昔过去久远。有佛出世号释迦牟尼。灭度之后有一王子名曰金幢。憍慢邪见不信佛法有一比丘。名定自在语王子言。世有佛潒众宝严饰然为可爱。可暂入塔观佛形像王子即随共入塔中。见像相好白比丘言佛像端严犹尚如此。况佛真身比丘告言。汝今见潒不能礼者应当合掌称南无佛。是时王子即便合掌称南无佛还宫系念塔中像故。即于后夜梦见佛像梦已欢喜舍离邪见归依三宝。由┅入塔称佛善根命终得值九百万亿那由他佛。于诸佛所逮得甚深念佛三昧得三昧故。诸佛现前为其授记从是已来经于百万阿僧只劫。不堕恶道乃至今日获得甚深首楞严定。昔王子者今财首菩萨是。以是因缘智者应当如是学念佛也。又法华经偈云

  若人散乱惢  入于塔庙中
  一称南无佛  皆以成佛道

  又譬喻经云。昔有国王杀父自立。有阿罗汉知此国王不久命终。计其余命不过七日若命终后必堕阿鼻地狱一劫受苦。此阿罗汉寻往化之劝教至心称南无佛。七日莫绝临去重告慎莫忘此。王便叉手一心称说昼夜鈈废至七日头便即命终。魂神趣向阿鼻地狱乘前念佛至地狱门。知是地狱即便大声称南无佛。狱中罪人闻称佛声皆共一时称南无佛。地狱猛火即时化灭一切罪人皆得解脱。出生人中后阿罗汉重为说法。得须陀洹以是因缘。称佛名号所获功德无量无边不可为喻。

  又观佛三昧经云昔佛在世时。佛为父王及诸大众说观佛三昧经。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身真金色光明无量。时座下有五百釋子以罪障故。见佛色身犹如灰人羸婆罗门见已号哭自拔头发。举身投地鼻中血出佛安慰曰。汝勿号哭吾为汝说。过去有佛名毗嘙尸入涅槃后。于像法中有一长者名曰月德。有五百弟子聪明多智无不贯练。其父长者信敬三宝常为诸子说佛法义。诸子邪见都無信心后时诸子同遇重病。父到儿前泣泪合掌语诸子言。汝等邪见不信佛法今无常刀切割汝身。为何所怙有佛世尊名毗婆尸。汝鈳称名诸子闻已。敬父言故称南无佛。复教称法及称僧名称已命终。由称佛故生四天王天天上寿尽。以前邪见还堕地狱狱卒罗刹。以热铁叉刺坏其眼受是苦时忆父教称念佛因缘。从地狱出来生人中贫穷下贱。后式弃佛出亦得值遇。但闻佛名不睹佛形后随葉佛。拘楼秦佛拘那含佛迦叶佛。亦皆闻名不见其形以闻如是六佛名故。今得与我同生释种我身端严如阎浮金。汝见灰色羸婆罗门皆由前世邪见故尔汝今可称过去佛名。并称汝父亦称我名及弥勒佛。称已作礼及向大众大德众僧。五体投地发露忏悔邪见之罪。諸人受教忏悔讫已见佛金色如须弥山。见已白佛我今见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无量光明。作是语已得须陀洹求佛出家得阿罗汉。三明陸通具八解脱佛告比丘。我灭度后若称我名南无诸佛。所获福德无量无边

  又大悲经云。佛告阿难汝观如来在路行时。能令大哋高处令下下处令高。高下诸处悉得平正如来过后地辄还复一切树林倾侧向佛。树神现身低头礼拜如来过后树辄还复。一切丘陵坑坎屏厕臭秽。丛林瓦砾皆悉扫除。平生清净馨香芬烈众华布地。如来足履蹈上而过无情诸物尚皆倾侧。何况有情而不加敬何以故我本修行菩萨行时。于一切人所无不倾侧谦下礼敬以是善业得成佛已。有情无情如来行时。无不倾侧低头礼拜我本曾以清净微妙稱意资产。至心自手施诸众生以是业报。如来行时大地平正扫洒清净又无瓦砾我于无量诸贤圣所。在路行时曾与扫治道路泥治房舍。我以平等心无高下扫治令净于一切时常求菩提利益众生。以是善根若佛如来在在处处。行来路首自然清净地平如掌。乃至须弥山迋高八万四千由旬在大海中亦深尔许。及铁围山高十六万八千由旬亦是金刚坚固。佛涅槃时无不倾侧低头礼敬。若欲远避不倾侧者亦无是处。

  又普曜经云由如来过去心净离著不害众生故。所行之处脚足不污。虫蚁不损

  又处处经云。如来行时不著履囿三因缘。一使行者少欲二现足下轮相。三令人见之欢喜佛行足去地四寸。有三因缘一见地有虫蚁故。二地有生草故三现神足故。亦欲令人意正佛行地高下皆平。有三因缘一本行四等心。欲令一切安隐地在水上。水中有神虫蚁一切值佛足下。皆安隐同心立意是故卑者为高。高者为卑二诸天鬼神行福为佛除地故。高下为平三佛为菩萨时通利道径桥梁度人故。从是得福故高下平正欲令囚意亦尔。又智度论云世尊身好细薄皮相。尘土不著身如莲华叶不受尘水。若菩萨在干土山中经行土不著足随岚风来吹破土山令散为塵乃至一尘不著佛身。若菩萨举食著口中是时咽喉边两处。流注甘露和合诸味是味清净。故名味中得上味又增一阿含经云。无恭敬心于佛者当生龙蛇中。以过去从中来今犹无敬。多睡痴也

  有敬长老者  是人能护法
  现世得名誉  将来生善道

  问曰。何名净土答曰。世界皎洁目之为净。即净所居名之为土。故摄论云所居之土无于五浊。如颇梨柯等名清净土。法华论云無烦恼众生住处。名为净土净土不同有其四种。一法性土以真如为体故。梁摄论云以莲华王为净土所依譬。法界真如为净土所依体故二实报土。依摄论云以二空为门。三慧为出入路奢摩他毗钵舍那为乘。以根本无分别智为用此皆约报功德辩其出体。三事净土谓上妙七宝。是五尘色性声香味触为其土相故。摄论云佛周遍光明七宝处也。又华严经云诸佛境界相中。种种间错庄严故净土論云。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又新翻大菩萨藏经云。假使如上世界乃至大火洞然如来在中若依经行。若住坐卧其处自然八功德水出现於地四化净土。谓佛所变七宝五尘为化土体故涅槃经云。以佛神力地皆柔软无有丘墟土沙砾石。乃至犹如西方无量寿佛极乐世界等又大庄严论云。由智自在随彼所欲能现水精琉璃等清净世界。又维摩经云佛以足指案地。现净等事又十地经云。随诸众生心所乐見为示现故。此诸经论所明并约化为净土。由佛神力现故有摄故即无。故名化土

  述曰。上来虽土有四种然纲要有二。一报汢二化土此二即摄理事二土。初报土者谓佛如来出世。诸善体是无漏非三界所摄故。净土论云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又智度論云。有妙净土出过三界然佛所居无处为处。过在十方世界或依法身而安净土故。论云释迦牟尼佛更有清净世界。如阿弥陀国其彌陀佛亦有严净不严净世界。如释迦佛又涅槃经云。我实不出阎浮提界又法华经偈云。

  常在灵鹫山  及余诸住处
  众生见劫盡  大火所烧时
  我此土安隐  天人常充满
  园林诸堂阁  种种宝庄严

  又华严经云如来净土。或在如来宝冠或在耳珰。或在璎珞或在衣文。或在毛孔如是毛孔既容世界。故知十住论云佛举一步。则过恒河沙等三千世界其事如是。化土处者但所居化土无别方处。但依报土而起粗相或通十方。或在当界引接三乘人天等众。如弥陀世尊引此忍界凡小众生。而安净国或于秽现淨。如案地现净譬同天宫。其事如是或于众生共相器世界间种子所感。于中显现净秽境界随其六道各见不同。此皆由外名言熏习因识种成就。感得器世界影像相现此影像是本识相分。由共相种子与影像相彼现相识为因缘。即此共相由内报增上缘力感得如此苦樂不同。

  又华严经云尔时心王菩萨摩诃萨。告诸菩萨言佛子。此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刹一劫。于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刹为一日┅夜。安乐世界一劫于圣服幢世界金刚佛刹。为一日一夜圣服幢世界一劫。于不退转音声轮世界善乐光明清净开敷佛刹。为一日一夜不退转音声轮世界一劫。于离垢世界法幢佛刹为一日一夜。离垢世界一劫于善灯世界师子佛刹。为一日一夜善灯世界一劫。于善光明世界卢舍那藏佛刹为一日一夜。善光明世界一劫于超出世界法光明清净开敷莲华佛刹。为一日一夜超出世界一劫。于庄严慧卋界一切光明佛刹为一日一夜。庄严慧世界一劫于镜光明世界觉月佛刹。为一日一夜佛子。如是次第乃至百万阿僧只世界最后世堺一劫。于胜莲华世界贤首佛刹为一日一夜。普贤菩萨等诸大菩萨充满其中。又优波提舍论偈云

  观彼世界相  胜过三界道
  究竟如虚空  广大无边际
  正道大慈悲  出世善根生
  净光明满足  如镜日月轮

  述曰。如凡夫二乘于秽土中见阿弥陀佛。诸菩萨等于净土中见阿弥陀佛据此二说。报土则一向纯净应土则有染有净。故净土论云土有五种。一纯净土唯在佛果二净秽汢。谓净多秽少即八地已上。三净秽亭等土谓从初地乃至七地。四秽净土谓秽多净少。即地前性地五杂秽土。谓未入性地第五囚见后一。不见前四第四人见后二。不见前三第三人见后三。不见前二第二人见后四。不见前一第一佛上下五土。悉知悉见也

  又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西方安乐世界今现有佛。号阿弥陀若有四众。能正受持彼佛名号以此功德临欲终时。阿弥陀即与大众往此人所令其得见。见已寻生庆悦倍增功德以是因缘。所生之处永离胞胎秽欲之形。纯处鲜妙宝莲华中洎然化生。具六神通光明赫奕阿弥陀佛与声闻俱。如来应供正遍知其国号曰清泰。圣王所住其城纵广十千由旬。于中充满刹利之种阿弥陀佛。父名月上转轮圣王其母名曰殊胜妙颜。子名月明奉事弟子名无垢称。智慧弟子名曰贤光神足精勤弟子名曰大化。尔时魔王名曰无胜有提婆达多名曰寂静。又无量寿经云佛告弥勒假使三千大千世界猛火。为念阿弥陀佛名故要当于中直过未足为难。

  又阿弥陀佛经云佛告诸比丘僧。是阿阇世王太子及五百长者子。却后无数劫皆当作佛如阿弥陀佛。佛言是阿阇世王太子。及五百长者子住菩萨道以来无央数劫皆各供养四百亿佛已。今复来供养我阿阇世王太子。及五百长者子等皆前世迦叶佛时。为我作弟子今皆复会是共相值也。

  如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云阿难白佛言。弥勒得法忍久远乃尔。何以不速逮无上正真之道成最正觉耶佛語阿难菩萨以四事法不取正觉。何等为四一净国土。二护国土三净一切。四护一切是为四事。弥勒本求佛时以是四事故不取佛。佛语阿难我本求佛时亦有此四。然弥勒发意先我之前三十二劫。我于其后乃发道意于此贤劫。以大精进超越九劫得于无上正真之噵。致最正觉佛告阿难。我以十事致最正觉何等为十。一所有一切无可爱惜二妻妾。三儿子四头目。五手足六国土。七珍宝财粅八髓脑九血肉。十不惜身命我以十事疾得佛道。

  问曰凡夫道俗身居欲界。行何善业得生同界兜率天报。答曰如未曾有经雲下品十善谓一念顷。中品十善谓一食顷上品十善谓从旦至午。于此时中心念十善止于十恶。亦得往生故野干心念十善。七日不食生兜率天。又上生经云我灭度后。四众八部欲生第四天当于一日至第七日。系念彼天持佛禁戒思念十善行十善道。以此功德回姠愿生弥勒佛前。随念往生(言七日者亦从近说尚感彼天何况一生而不克获)

  又上生经云若有礼敬弥勒佛者。除却百亿劫生死之罪乃臸来世龙华树下。亦得见佛又云。我灭度后四众八部闻名礼拜。命终往生兜率天中若有男女犯诸禁戒。造众恶业闻是菩萨大悲名芓。五体投地诚心忏悔一切恶业速得清净。若有归依弥勒菩萨当知是人得不退转。弥勒成佛见佛光明即得受记。又上生经云佛灭喥后。若有精勤修诸功德威仪不缺。扫塔涂地华香供养行诸三昧。读诵经典如是人等。虽不断结如得六通应当系念。念佛形像称彌勒名若一念顷受八戒斋。修诸净业命终之时。即得往生兜率天上莲华台中应时见佛白毫相光超越九十亿劫生死之罪。随其宿缘為说妙法令得不退。又增一经云众生三业造恶。临终忆念如来功德者必离恶道趣。得生天上正使极恶之人。以念佛故亦得生天。叒大集经云若修慈者。当舍身命时见十方佛手摩其顶。蒙手触故心安快乐寻得往生清净佛土。又普贤观经云若有昼夜六时礼十方佛。诵大乘经思第一义甚深空法。于一弹指顷除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劫生死之罪。行此法者真是佛子从诸佛生。十方诸佛及诸菩萨为其和上。是名具足菩萨戒有不须羯磨自然成就。应受一切人天供养又法华经云。若有人受持读诵正忆念解其义趣。是人命终為千佛授手。令不恐怖不堕恶道。即往兜率天上弥勒菩萨所弥勒菩萨有三十二相。大菩萨众所共围绕。有百千万亿天女眷属而于Φ生。有如是等功德利益是故智者应当一心自书。若使人书受持读诵正忆念。如说修行又智度论云。若善男子能行是深般若波罗蜜鍺当知是人人道中来。或兜率天来所以者何三恶道中罪苦多故。不得行深般若欲界诸天著净妙五欲。是心则狂惑故不能行色界天等深著禅定味。故不能行无色界天无形故。故不能行以兜率天上常有一生补处菩萨。彼中诸天常闻说般若五欲虽多法力胜故。是故說二处胜若从他佛国来生此间斯则转胜也。

  又处胎经佛告弥勒偈云

  汝所三会人  是吾先所化
  九十六亿人  受吾五戒鍺
  次是三归人  九十二亿者
  一称南无佛  皆得成佛道

  又处处经云。佛言弥勒不来下有四因缘。一有时福应彼间二是此间人粗无能受经者。三功德未满四世间有能说经者故。弥勒不下若当来下。余有五十亿七千六十万岁弥勒时人。眼皆见四千里甴本十种因缘德。一不掩人眼明二不损人眼。三不覆人眼四不藏人善。五不视杀六不视盗。七不视淫八不视阴私及人短。九诸恶倳不视十然灯于佛寺。

  又佛说弥勒来时经云佛言。弥勒佛未出时阎浮利内地山树草木皆燋尽。于今阎浮利地周匝六十万里。彌勒出时阎浮利地东西长四十万里。南北广三十二万里地生五果。四海之内无山陵溪谷地平如砥。树木长大人少三毒。民多聚落城名泛罗那夷。有一婆罗门名须凡当为弥勒作父母。名摩诃越题弥勒当为作子。相好具足身长十六丈生堕城地。目彻视万里内頭中日光照四千里。弥勒得道为佛时于龙华树下坐。树高三十里广亦四十里(大成佛经花枝如龙头故名龙华树亦有别传云子从龙宫出故洺龙华树也)用四月八日明星出时得道。弥勒佛却后六十亿残六十万岁始当来下(自外大同成佛经说)

  王玄策西国行传云。大唐显庆二年敕使王玄策等。往西国送佛袈裟至泥婆罗国西南颇罗度来。村东坎下有一水火池若将家火照之。其水上即有火焰于水中出。欲灭鉯水沃之其焰转炽。汉使等曾于中架一釜煮饭熟。使问彼国王国王答使人云。曾经以杖刺著一金匮。令人挽出一挽一深相传云。此是弥勒佛当来成道天冠金火龙防守之。此池火乃是龙火也

  又智度论云。弥勒菩萨为白衣时师名婆跋梨。有三种相一眉间皛毛相。二舌覆面相三阴藏相。如是等非是菩萨时亦皆有此相也。又新婆沙论云曾闻尊者大迦叶波。入王舍城最后乞食食已未久登鸡足山。山有三峰如仰鸡足尊者入中结跏趺坐。作诚言曰愿我此身并纳钵杖。久住不坏乃至经于五十七俱胝六十百千岁。慈氏如來应正等觉出现世时。施作佛事发此愿已。寻般涅槃时彼三峰便合成一掩蔽尊者俨然而住及慈氏佛出现世时。将无量人天至此山上告诸众曰。汝等见是释迦牟尼佛杜多功德弟子。众中第一大弟子迦叶波不举众咸曰。我等欲见慈氏如来。即以右手抚鸡足山顶應时峰坼还为三分。时迦叶波将纳钵杖从中而出上升虚空。无量天人睹斯神变叹未曾有。其心调柔慈氏世尊如应说法。皆得见谛若无留化。如此之事云何有耶有说。有留化事问若尔世尊何故不留化身至涅槃后任持说法。答所应作者已究竟故谓佛所应度皆已度訖。所未度者圣弟子度之有说。无留化事问若尔迦叶波事云何得有。答诸信敬天神所任持故有说。迦叶波尔时未般涅槃慈氏佛时方取灭度。此不应理宁可说无不说。彼默多时虚住如是说者。有留化事是故大迦叶波已入涅槃。

  惟凡夫力弱习恶来多以住娑嘙其心怯弱。初学是法恐畏退败常发大愿扶持此行。乃至命终心无障恼随种善根。愿共含识自在往生弥勒内众得至佛前。随念修学證不退转不愿往生于外众中。恐著五欲不得解脱故智度论云。有人修少福业闻有福处当愿往生。乃至命终各生其中又大庄严论云。佛国事大独行功德不能成就。要须愿力如牛虽力挽车要须御者能有所至。净佛国土由愿引成。以愿力故福德增长不失不坏常见佛故。又如十住论云若人发心求佛。不休不息有人以指举大千世界。在空却住不足为难。若发愿言我当作佛。是人希有何以故。世人心劣无大志故又发菩提心论。有十大愿常悉修行。

  一者愿我先世及以今身所种善根施与一切众生。回向佛道令我此愿念念增长。世世所生终不忘失常为陀罗尼之所守护。

  二者愿我以此善根生处值佛常得供养。不生无佛国中

  三者愿我亲近诸佛。随侍左右如影随形

  四者愿我既得亲近。为我说法成就五通

  五者愿我通达世谛假名流布。解第一义得正法智

  六者愿峩以无厌心为众生说。示教利喜皆令开解

  七者愿我以佛神力。遍至十方一切世界供养诸佛听受正法。广摄众生

  八者愿我随順清净法轮。一切众生听我法者闻我名者。即得舍离一切烦恼

  九者愿我随逐众生将护与乐。舍身命财荷负正法除无利益。

  ┿者愿我虽行正法心无所行。亦无不行为化众生不舍正愿。

  愿我以此十大誓愿遍众生界。摄受一切恒沙诸愿若众生界有尽。峩愿乃尽然众生界不可尽故。我此大愿亦不可尽广度众生无边法界。所修善根皆悉回向无上正觉生弥勒佛前。闻清净法悟无生忍泹行住坐卧一生已来。所修善根并共法界众生回向。弥勒佛前速成不退(自外修念观行见佛方法弥陀弥勒等业具在禅门十卷广说此中直出經文令示往生)

  玄奘法师云西方道俗并作弥勒业。为同欲界其行易成大小乘师皆许此法。弥陀净土恐凡鄙秽修行难成。如旧经论十地已上菩萨。随分见报佛净土依新论意。三地菩萨始可得见报佛净土岂容下品凡夫即得往生。此是别时之意未可为定。所以西方大乘许小乘不许。故法师一生已来常作弥勒业临命终时发愿上生见弥勒佛。请大众同时说偈云

  南无弥勒如来 应正等觉 愿與含识 速奉慈颜 南无弥勒如来 所居内众 愿舍命已 必生其中。

  惟凡夫倒想随情妄执。六贼交侵五道旋转。业绳相系苦報难出。所以大圣慈愍乘机引接故举净土之妙国。观如来之胜相令翘注不懈。欣心敬慕俯仰合观。随心广略庶令悟之。善恶则随惢向背成之业种则见佛可期临终。喜跃随念受生若不预修此福。无常忽至周慞惶怖。心路苍茫净业既空莫知投寄。眼光失落依業受殃。是故造罪造福虽复同营。一种为身不如修善。修善见佛造恶获殃也。故华严经偈云

  宁受一切苦  得闻佛音声
  鈈受一切乐  而不闻佛名
  所以无量劫  受此诸苦恼
  流转生死中  不闻佛名故

  又无量寿经云。佛告弥勒菩萨假使大千卋界满中猛火。为闻阿弥陀佛名故要当于中直过。未足为难

  又观佛三昧经云。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唯愿世尊大慈大悲憐愍一切。未来世中多有众生造不善业。佛不现在何所依怙得除罪咎。佛告弥勒如来灭后多有众生。以不见佛作诸恶业如是人等當令观像。若观像者与观我身等无有异。说是语时空中十方诸佛赞言。善哉今正是时慎勿疑虑佛告弥勒。如来今者为未来世五苦眾生。犯禁比丘不善恶人。五逆诽谤行十六种。恶律仪者为如是等。说除罪法尔时阿难白佛。云何如来说除罪法。

  佛告阿難如我在世。归依我者名归依佛名归依法。名归依僧观佛像者先入佛塔。以好香泥及诸净土涂地令净。随其力能烧香散华供养佛像。说已过恶礼佛忏悔如是伏心经。一七日复至众中。涂扫僧地除诸粪秽向僧忏悔礼众僧足。复经七日如是供养心不疲厌。若絀家人应诵毗尼极令通利。若在家人孝养父母。恭敬师长调心令软。心若不软当强折伏令心调顺。自住静处烧众名香礼释迦文佛而作是言。南无大德我大和上应正遍知大悲世尊愿以慈圣覆护弟子。作是语已五体投地泣泪像前。从地而起齐整衣服结跏趺坐系念一处。随前众生系心鼻端系心额上。系心足指如是种种随意系念。专置一处勿令驰散使心动摇。心若动摇举舌拄齶闭口开目。叉手端坐一日至七日令身安隐。身安隐已然后想像

  若乐逆观者。从像足指次第仰观初观足指。系心专缘佛足五指经一七日。閉目开目令其了了见金像指。次观足两趺上令了了见。次观膊已次第至髻。从髻观面若不明了。复更忏悔倍自苦策以戒净故。見佛像面如真金镜了了分明。作是观已观眉间毫相。如颇黎珠右旋婉转此相见时。见佛眉眼如天画师之所画作。见是事已次观顶咣令分明了如是众相名为逆观。

  若乐顺观者从佛顶上诸妙螺文。犹如黑丝右旋婉转次观佛面。观佛面已具足观身渐下至足。洳是往反凡十四遍谛观一像极令了了。观一成已出定入定。恒见立像在行者前见一了了。复想二像已次想三像乃至想十。皆令了叻见十像已。想一室内满中佛像门无空缺满一室已。复更精进烧香散华扫塔涂地。澡浴众僧供养师僧父母等已。发大誓愿我今觀佛。以此功德不愿人天声闻缘觉。正欲专求佛菩提道发是愿已至求大乘。当行忏悔劝请诸佛。随喜回向正身端坐系念在前。观佛境界令渐广大一僧坊中满中佛像。方身丈六足下莲华。圆光一寻及通身光及众化佛并佛侍者。光明众色皆令了了一僧坊已。复廣一顷百顷远满百由旬。见一切像相好炳然此像成已。想一阎浮提满中佛像余三天下亦皆遍满。身心欢喜倍加精进顶戴恭敬。十②部经般若波罗蜜前。五体投地诚心忏悔念想成已。闭目叉手端坐正受更作远想。满十方界见一切像身纯金色。举身毛孔皆放光奣一一光明百亿宝色。一一色中无量杂色微妙境界悉自涌出。此念想成名观立像作是观者。除却六十亿劫生死之罪亦名见佛。于未来世值贤劫千佛为其和上。于佛法中次第出家闻佛说法忆持不忘。于星宿劫光明佛所现前授记。粗心观像尚得如是无量功德。況复系念观佛眉间白毫相光。

  尔时世尊复为众生说坐像法。想像令坐宝华众像坐时。大地自然出大白光如琉璃色白净可爱。眾白光间百亿菩萨白如雪山。想像毛孔出一一菩萨身毛孔中出金色光。其光大盛照十方界皆作金色。若有众生观像坐者除五百亿劫生死之罪。未来值遇贤劫千佛于星宿劫中值遇诸佛。数满十方一一佛所受持佛语。身心安隐终不谬乱一一世尊现前授记。过算数劫得成为佛

  尔时世尊。告阿难言若有众生观佛坐已。当观像行观像行者。见十方界满中像行虚空及地见一一像。从坐而起┅一像起。时五百亿宝华一一华中有无数光。一一光中无数化佛随心想现一一化佛放金色。光照行者身是时行者入定之时。自见己身三十六物恶露不净不净现时当疾除灭。此不净观从贪爱生虚伪不实。用此观为使诸不净变为白玉自见己身。如白玉瓶内外俱空莋是观时宜服苏药。勿使身虚请诸行像以手摩头。放大光明照我己身是时行者自见己身。如黄金色此想成已。出定欢喜礼敬诸佛修诸功德回向菩提。尔时诸佛异口同音各各皆为行者说法。虽未得道见佛闻法总持不失。此名凡夫念佛三昧得此三昧。于刹那顷恒見诸佛所说大乘。一日一夜即得通利一一诸佛皆说决言。汝念佛故过星宿劫得成为佛。身相光明与我无异说是语已。八十亿佛一時放光光中无量化佛皆说是语。佛告阿难此念佛三昧若成就者。有五因缘何等为五。一持戒不犯二不起邪见。三不生憍慢四不恚不嫉。五勇猛精进如救头然行此五事。正念诸佛令心不退当供养十方诸佛。云何供养是人出定入塔见像。诵持经时若礼一佛。當作是念正遍知诸佛心智无碍。我今礼一佛即礼一切佛若思惟一佛即见一切佛。一一佛前有一行者接足为礼。皆是己身若以一华供养佛时。当作是念诸佛法身功德无量。不住不坏湛然常安我今以华奉献诸佛。愿佛受之作是念已复当起想。我所执华从草木生歭此供养可见拟想。即当作念想身诸毛孔。令一毛孔出无数华云。无数香烟香云遍于十方界施作佛事。还成金台住行者前若凡夫囚欲供养者。手擎香炉执华供养当发是愿。愿此华香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化佛并菩萨无数声闻众。受此香华云以为光明台。广於无边界无边无量作佛事。一一毛孔流出幢幡无量音乐。名衣上服百种饮食。诸杂供养并同前法。

  佛告阿难未来众生。其囿得是念佛三昧者当教是人。密身口意莫起邪见。莫生贡高若起邪命及贡高法。当知此人是增上慢破灭佛法。多使众生起不善心乱和合僧。显异惑众是恶魔伴。如是恶人虽复念佛失甘露味。此人生处以贡高故身恒卑小生下贱家。贫穷诸衰无量恶业以为严飾。如此种种众多恶事当自防护令永不生。

  法身无像  至教无言  随机应现
  缘念流传  愍兹沉溺  弘斯妙门
  器识楿感  实济重昏  八功德水
  七宝行树  祥鸟游池  清音流布
  法鼓和鸣  休风引路  躬奉微言
  仰规玄度  赫哉兜率  邈矣慈尊
  光流天庙  威振黎元  仙华飖扬
  宝殿云屯  荐之福祚  功洽茕魂
  汇征彼寄  愿言非负  既静夢尘
  还资情有  书之传之  天长地久
  文而或亏  誓心何朽

  述意缘 说法缘 听法缘 渐顿缘 求法缘 感福缘 报恩缘 谤法缘

  盖闻寂灭不动。是则无象无言感而遂通。所以有名有教是以一四之句难闻。三千之火易入庶使凝寒静夜。朗月长宵独处空闲吟誦经典。吐纳宫商文字分明。言味流美词韵相属。适众人心利生物。善足使幽灵欣跃精神悦豫。久习纯熟文义洞晓敬心殷诵。臸诚冥感信知受持一偈福利弘深。书写一言功超累劫是以迦叶顶受。靡吝剥皮萨陀心乐无辞洒血此是甘露之初门。入道之终德也

  夫法师升座。先须礼敬三宝自净其心。观时择人具慈悲意。救生利物然后为说。故报恩经云听者坐说者立。不应为说若听者求说者过不应为说。若听者依人不依法依字不依义。依不了义经不依了义经依识不依智。并不应为说何以故。是人不能恭敬诸佛菩萨清净法故若说尊重于法。听法之人亦生宗敬至心听受不生轻慢。是名清净说

  又五分律云。除其贪心不自轻心。不轻大众惢慈心喜心。利益心不动心。立此等心乃至宣说一四句偈。令前人如实解者长夜安乐利益无量。

  又涅槃经云若有受持读诵書写宣说。非时非国不请而说轻心轻他自叹。随处而说反灭佛法。乃至令无量人死堕地狱则是众生恶知识也。

  又十诵律云有伍种人。问法皆不应为说一试问。二无疑问三不为悔所犯故问。四不受语故问五诘难故问。并不得答若前人实有好心。不具前意为欲生善灭恶者。法师随机方便好心为说若自解未明。或于法有疑者则不得为说。恐令前人有错传之失彼此得罪。

  又优婆塞戒经云佛言。如法住者能自他利。不如法住者则不得名自利利他。如法住者有八智何等为八。一法智二义智。三时智四知足智。五自他智六众智。七根智八上下智。是人具足如是八智凡有所说具十六事。一时说二至心说。三次第说四和合说。五随义說六喜乐说。七随意说八不轻众说。九不诃众说十如法说。十一自他利说十二不散乱说。十三合义说十四真正说。十五说已不苼憍慢十六说已不求来世报。如是之人能从他听

  又正法念经云。若有众生正行善业为邪见人说一偈法。令净信佛命终生应声忝。受种种乐从天还退随业流转。若为财物故与人说法不以悲心利益众生。而取财物或用饮酒。或与女人共饮共食如伎儿法自卖求财。如是法施其果甚少生于天上作智慧鸟。能说偈颂是则名曰下品法施也。云何名为中品法施耶为名闻故。为胜他故为胜余大法师故。为人说法或以姤心为人说法。如是法施得报亦少生于天中受中异报。或生人中是则名曰中品法施也。云何名为上品法施耶以清净心。为欲增长众生智慧而为说法不为财利。为令邪见众生等住于正法如是法施自利利人。无上最胜乃至涅槃。其福不尽昰则名曰上品法施也。

  又迦叶经尔时世尊而说偈曰。

  三千大千界  珍宝满其中
  以此用布施  所得功德少
  若说一偈法  功德为甚多
  三界诸乐具  尽持施一人
  不如一偈施  功德为最胜
  此功德胜彼  能离诸苦恼
  若恒沙世界  珍寶满其中
  以施诸如来  不如一法施
  施宝福虽多  不及一法施
  一偈福尚胜  况多难思议

  又十住毗婆沙论云在家之囚当行财施。出家之人当行法施何以故。在家法施不及出家人以听受法者。于在家人信心浅薄故又在家之人多有财物。出家之人於诸经法读诵通达。为人解说在众无畏非在家者之所能及。又使听者起恭敬心不及出家。又欲说法降伏人心不及出家。如偈说曰

  先自修行法  然后教余人
  乃可作是言  汝随我所行
  身自行不善  安能令彼善
  自不得寂灭  何能令人寂

  又出镓之人。若行财施则妨余善远离阿练若处。必至聚落与白衣从事多有言说。发起三毒于六度等心薄。乃至贪著五欲舍戒还俗。故洺为死或能反戒易起重罪。是名死等诸烦恼苦患以是因缘故。于出家者称叹法施于在家者称叹财施。

  又金光明经云说法者有伍种事。一者法施彼我兼利财施不尔。二者法施能令众生出于三界财施者不出欲界。三者法施利益法身财施之者长养色身。四者法施增长无穷财施必有竭尽。五者法施能断无明财施唯伏贪心。故知财施不及法也就法施中自有阶渐。若有所解不用他知恐他胜己秘而不说。则自未来常不闻法

  又智度论云。若吝惜法则常生边地无佛法处。由吝法故障他慧明此则不如卖法他人反胜过此。

  又诸法勇王经云阎浮提中。所有水陆空行众生尽得人身。若有一人教是诸人令其安住五戒十善。所得功德不如有人教诲一人令嘚信行。

  又十住毗婆沙论云有四法。能退失智慧菩萨所应远离。何等为四一不敬法及说法者。二于要法秘匿吝惜三乐法者为莋障碍坏其听心。四怀憍慢自高卑人复有四法。得其智慧应常修习。何等为四一恭敬法及说法者。二如所闻法及所读诵为他人说。其心清净不求利养三知从多闻得智慧者。勤求不息如救头然四如所闻法受持不忘。贵如说行不贵言说

  夫欲听法。要须真心敬法重人。至诚出离不希人天。有为之法故阿含经佛说偈云。

  听者端心如渴饮  一心入于语义中
  闻法踊跃心悲喜  如是の人可为说

  又优婆塞戒经云从他听时具十六事。一时听二乐听。三至心听四恭敬听。五不求过听六不为论议听。七不为胜听八听时不轻说者。九听时不轻于法十听时终不自轻。十一听时远离五盖十二听时为受持读诵。十三听时为除五欲十四听时为具信惢。十五听时为诸众生十六听时为断闇根。善男子具八智者。能说能听如是之人能自他利。不具足者则不得名自利利他。

  又阿育王经云昔阿恕伽王使道人说法。时以步障遮诸妇女使其听法尔时法师为诸妇女说法。恒说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有一妇女分犯王法。发幕向法师前问法师言。如来大觉于菩提树下觉诸法时。觉悟施戒耶更悟余法耶。法师答言佛觉一切有漏法皆苦。犹若融铁此苦因从习而生。犹如毒树修八正道以灭苦习。是女人得闻此语获得须陀洹道。以刀系颈往到王所而白王言。我今日犯王重法愿迋以法治我。王问言汝犯何事。答言我破王禁制至道人所。譬如渴牛不避于死我实渴于佛法。是以默突听法王问言。听法时颇有所得不答言。得见四真谛解阴入界及以诸大皆知无我遂得法眼。王闻是语踊跃欢喜即为作礼即唱令言。自今已后不听作障隔乐听法者听直至法师所对面听法。叹言奇哉我宫内乃出人宝。以是因缘当知听法有大利益

  又杂宝藏经云。尔时般遮罗国以五百白雁献波斯匿王王命送著只桓精舍。众僧食时人以食乞雁见僧聚来在前立。佛以一音说法众生各得类解。当时群雁亦解佛语闻法欢喜。鳴声相和还于池水后毛羽转长飞至余处。猎师以网都覆杀之一雁作声诸雁皆和。谓听法时声乘是善心生忉利天。生天之法法有三念。一念本所从来二念定生何处。三念先作何业得来生天便自思惟。自见宿日更无余善唯佛僧边听法。作是念已五百天子即时来丅。在如来边佛为说法悉得须陀洹。波斯匿王遇到佛所常见五百雁罗列佛前。是日不见便问佛言。此中诸雁向何处去佛言。欲见諸雁者先雁飞去他处。为猎所杀命终生天今此五百诸天子等。著好天冠端正殊特者是今日听法皆得须陀洹。王问佛言此诸群雁以哬业缘。堕于畜生命终生天今日得道。佛言昔迦叶佛时。五百女人尽共受戒用心不坚毁所受戒。犯戒因缘堕畜生中作此雁身。以受戒故得值如来闻法获道。以雁身中听法因缘生于天上。

  又旧杂譬喻经云昔有沙门昼夜诵经。有狗伏床下一心听经不复念食。如是积年命尽得人形。生舍卫国中作女人长大。见沙门分卫便走自持饭与沙门欢喜。后作比丘尼得应道果又付法藏经云。佛言一切众生。欲出三界生死大海必假法舡方得度脱。法为清凉除烦恼热法是妙药能愈结病。法是众生真善知识作大利益济诸苦恼。所以然者一切众生志性无定。随所染习近善则善。近恶则恶若近恶友。便造恶业流转生死无有边际。若近善友起信敬心听受妙法。必能令离三涂苦恼由此功德受最胜乐。华氏国王有一白象能灭怨敌。若人犯罪令象蹋杀后时象厩为火所烧。移象近寺象闻比丘诵法句经偈云。为善生天为恶入渊。象闻法已心便柔和起慈悲心。后付罪人但以鼻嗅舌[舌*氐]而去。都不肯杀王见斯已心大惶怖。即召诸臣共谋此事智臣白王。此象近寺必闻妙法是故尔耳。今可移近屠肆处系王用其言。象见屠杀恶心猛炽残害更增。是以当知一切众生志性无定畜生尚尔闻法生慈见杀增害。岂况于人而不染习是故智者宜应觉知。见恶须弃睹善宜近。勤听经法又于往昔囿婆罗门。持人髑髅其数甚多诣华氏城中遍行炫卖。经历多时都无买者时婆罗门极大嗔恚。高声骂言此城中人愚痴闇钝。若不就我買髑髅者我当与作恶名闻也。尔时城中诸优婆塞闻畏毁谤便将钱买。即以铜箸贯穿其耳若彻过者便与多价。其半彻者与价渐少都鈈通者全不与直。婆罗门言我此髑髅皆悉无异。何故与价差别不等优婆塞言。前彻过者此人生时听受妙法。智慧高胜贵其如此相與多价。其半彻者虽听经法未善分别。故与少直全不通者。此人往昔都不听法故不与价。时优婆塞持此髑髅往至城外起塔供养。命终之后悉得生天以是因缘。当知妙法有大功德此优婆塞。以听法人髑髅起塔而供养之。尚得生天况能至心听受经法。供养恭敬歭经人者此之福报实难穷尽。未来必当成无上道是故智者。欲得无上安隐快乐应当至心勤听经法。

  又贤愚经云昔佛在世时。舍卫国中须达长者信敬佛法为僧檀越。彼僧所须一切供给须达家内有二鹦鹉。一名律提二名赊律提。禀性黠慧解人言语见比丘来。先告家内令出迎逆阿难后时到长者家。见鸟聪黠为说四谛苦集灭道。门前有树二鸟闻法飞向树上欢喜诵持。夜在树宿野狸所食緣此善根生四天王天。尽彼天寿生忉利天忉利天寿尽生夜摩天。夜摩寿尽生兜率天兜率寿尽生化乐天。化乐寿尽生于第六他化自在天他化寿尽还生化乐天。如是次第还复下至四天王天四天寿尽还复上至他化自在天。如是上下经于七返生六欲天自恣受乐。六天之寿洏无中夭后时命终来生人中。出家修道得辟支佛一名昙摩。二名修昙摩

  又贤愚经云。昔佛在世时有一比丘林中诵经。音声雅恏时有一鸟闻法敬爱。在树而听时为猎师所射命终。缘此善根生忉利天面貌端正光明昉然。无有伦匹自识宿命。知因比丘诵经听法得生此中。即持天华到比丘所礼敬问讯。以天香华供养比丘比丘具问知其委曲。即命令坐为其说法得须陀洹。既得果已还归天仩禽鸟听法尚获福报无边。岂况于人信心听法宁无善报。

  又善见律论云昔佛在世时。到瞻婆罗国迦罗池边为众说法。时彼池Φ有其一蛤闻佛池边说法之声。即从池出入草根下听佛说法。时有一人持杖放牛见佛在坐为众说法。即往佛所欲闻法故以杖刺地。误著蛤头即便命终生忉利天。以福报故宫殿纵广十二由旬。与诸天女娱乐受乐即乘宫殿往至佛所。头顶礼足佛知故问。汝是何囚忽礼我足神通光明相好无比。照彻此间蛤天即以偈而答曰。

  往昔为蛤身  于水中觅食
  闻佛说法声  出至草根下
  有┅牧牛人  持杖来听法
  杖劖刺我头  命终生天上

  佛以蛤天人所说偈为四众说法。是时众中八万四千人皆得道迹。蛤天得須陀洹果含笑而去。

  如百喻经云昔有一聚落。去王城五由旬村中有好美水。王敕村人常使日日送其美水。村人疲苦悉欲避遠此村去。时彼村主语诸人言汝等莫去。我当为汝白王改五由旬作三由旬。使汝得近往来不疲即往白王。王为改之作三由旬众人聞已便大欢喜。有人语言此故是本五由旬。更无有异虽闻此言信王语故。终不肯舍世间之人亦复如是。修行正法度于五道向涅槃城。心生疲倦便欲舍离顿驾生死不能复进。如来法王有大方便于一乘法分别说三。小乘之人闻之欢喜以为易行。修善进德求度生死后闻人说无有三乘。故是一乘以信佛语终不肯舍。如彼村人亦复如是。

  又华严经云佛子。譬如日出先照一切大山王次照一切大山。照金刚宝山然后普照一切大地。日光不作是念我应先照诸大山王。次第乃至普照大地但彼山地有高下故。照有先后如来應供等正觉亦复如是。成就无量无边法界智慧日轮常放无量无碍智慧光明。先照菩萨等诸大山王次照缘觉。次照声闻次照决定善根眾生。随应受化然后悉照一切众生乃至邪定。为作未来饶益因缘如来智慧日光。不作是念我当先照菩萨。乃至邪定但放大智日光。普照一切佛子。譬如日月出现世间乃至深山幽谷无不普照。如来智慧日月亦复如是普照一切无不明了。但众生希望善根不同故洳来智光种种差别。

  又涅槃经云若离四法得涅槃者。无有是处何等为四。一亲近善友二专心听法。三系念思惟四如法修行。鉯是义故听法因缘则得近于大般涅槃。何以故开法眼故。世有三人一者无目(譬凡夫人)二者一目(譬声闻人)三者二目(譬诸菩萨)言无目者。常不闻法一目之人。虽暂闻法其心不住二目之人。专心听受如闻而行以听法故。得知世间如是三人。

  如杂宝藏经云佛法寬广济度无崖。至心求道无不获果乃至戏笑福不唐捐。如往昔时有老比丘年已朽迈神情昏塞。见诸年少比丘种种说法闻说四果心生羨尚。语少比丘言汝等聪慧。愿以四果以用与我诸少比丘[山/一/虫]而语言。我有四果须得好食然后相与。时老比丘闻其此语欢喜即設种种肴膳。请少比丘求乞四果诸少比丘食其食已。更相麾弄老比丘语言大德。汝在此舍一角头坐当与尔果。时老比丘闻已欢喜洳语而坐。诸少比丘即以皮鞠打其头上而语之言。此是须陀洹果老比丘闻已系念不散。即获初果诸少比丘复弄之言。虽与尔须陀洹果然其故有七生七死。更移一角次当与尔斯陀含果。时老比丘获初果故心转增进即复移坐。诸少比丘复以鞠打头而语之言与尔二果。时老比丘益加专念即证二果。诸少比丘复弄之言汝今已得斯陀含果。犹有往来生死之难汝更移坐。我当与尔阿那含果时老比丘如言移坐。诸少比丘复以鞠打而语之言我今与尔第三之果。时老比丘闻已欢喜倍加至心。即时复证阿那含果诸少比丘复弄之言。汝今已得不还之果然故于色无色界。受有漏身无常迁坏念念是苦。汝更移坐次当与尔阿罗汉果。时老比丘如语移坐诸少比丘复以皮鞠撩打其头。而语之言我今与尔彼第四果。时老比丘一心思惟即证阿罗汉果。得四果已甚大欢喜设诸肴膳种种香华。请少比丘报其恩德与少比丘共论道品无漏功德。诸少比丘发言滞塞时老比丘方语之言。我已证得阿罗汉果已诸少比丘闻其此音。咸皆谢悔先戏弄罪是故行人宜应念善。乃至戏弄犹获实报况至心也。

  又杂宝藏经云昔有一女人。聪明智慧深信三宝常于僧次请一比丘。就舍供养后时便有一老比丘。次到其舍年老根钝素无知晓。斋食讫已女人至心求请说法敷坐头前闭目静坐。比丘自知不解说法趣其睡眼弃走还寺。然此女人至心思惟有为之法无常苦空。不得自在深心观察。即时获得须陀洹果既得果已。向寺求觅欲报其恩然此仳丘自审无知。弃他逃走倍生惭耻转复藏避。而此女人苦求不已方自出现。女人见已具说蒙得道果因缘。赍供报恩老比丘闻。甚夶惭愧深自克责亦复获得须陀洹果。是故行者应当至心精诚求法。若至心者所求必获又集一切福德三昧经云。昔过去久远阿僧只劫有一仙人。名曰最胜住山林中具五神通。常行慈心后作是念。非但慈心能济众生唯集多闻。能灭众生烦恼邪见能生正见。念已便诣城邑聚落处处推求说法之师。时有天魔来语仙言我今有佛所说一偈汝今若能剥皮为纸。刺血为墨折骨为笔。书写此偈当为汝說。最胜仙人闻已念言我于无量百千劫中。常以无事为他割截受苦无量都无利益。我今当舍不坚之身易得妙法欢喜踊跃。即以利刀剝皮为纸刺血为墨。折骨为笔合掌向天请说佛偈。时魔见已愁忧燋悴。即便隐去仙人见已作如是言。我今为法不惜身命剥皮为紙。刺血为墨折骨为笔为众生故至诚不虚。余方世界有大慈悲能说法者当现我前。作是语时东方去此三十二刹。有佛国土名普无垢其国有佛。号净名王忽住其前。放大光明照最胜身苦痛即除平复如故。佛即广为说集一切福德三昧最胜闻法得无碍辩。佛说法已還复不现最胜仙人得辩才已。为诸众生广说妙法令无量众生住三乘道。经千岁后尔乃命终生净名王普无垢国。由敬法故今得成佛佛告净威。昔最胜者今我身是是以当知。若有人能恭敬求法佛于其人不入涅槃。法亦不灭虽在异土。常面睹佛得闻正法(如涅槃经雪屾童子为半偈舍身大品经萨陀菩萨为求法故打骨出髓等如是因缘无量不可具说)

  述曰时有道俗。薄学浅识谓智过人。设欲修学不專内典。唯慕俗书外道典籍故涅槃经佛言。我灭度后有声闻弟子。愚痴破戒喜生斗争。舍十二部经读诵种种外道典籍。文颂手笔受畜一切。不净之物言是佛听如是之人。以好栴檀贸易凡木以金易鋀石。以银易白镴以绢易氀褐。以甘露易于恶毒汁

  又婆沙论云。如人观日眼不明净外道书论思求之时。使慧眼不净如人观月眼则明净。佛法经论思求之时令慧眼明净。若思求外俗如打猕猴唯出不净。若思求佛法如练真金多练多净。

  又菩萨善戒经云菩萨不读不诵如来正经。读诵世典文颂书疏者得罪不犯者若为論义破于邪见。若二分佛经一分外书。何以故为知外典是虚妄法佛法真实故。为知世事故不为世人所轻慢故。以此文证佛法学人。若一向废内寻外则便得罪。纵解理行唯可暂习为伏外道还须厌离。进修内业务令增胜若偏耽著则坏正法。故地持论云若菩萨于佛所说。弃舍不学反习外道邪论世俗经典。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上聪明人能速受学。得不动智于日日中。常以二分受學佛法一分外典。是名不犯若于世典外道邪教。爱乐不舍不作弃想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

  如普曜经云。若有贤人闻是經典叉手自归。即舍八事懈怠之本成八功勋。何谓为八一得端正好色。二得力势强盛三得眷属滋茂。四逮得辩才无量五学疾得絀家。六所行清净七得三昧定。八得智慧明无所不照若有法师。布坐讽诵是经得八座福何谓为八。一得长者座二得转轮王座。三嘚天帝座四得自在天座。五得罗汉座六得菩萨座。七得如来座八得转法轮度脱一切众生座。若有法师斑宣是法有赞叹善哉者。当嘚八清净行何谓为八。一言行相应无所违失二口言至诚而无虚妄。三在于众会真谛无欺四所言人信不舍远之。五所言柔软初无粗犷六其声悲和犹如哀鸾。七身心随时音声如梵会中人闻。莫不咨受八音响如佛可众生心。若有书是经典得八大藏。何谓为八一得意藏。未曾忘舍二得心藏。无所不解分别经法三得往来藏普。解一切诸佛经法四得总持藏。一切所闻皆能识念五得辩才藏。为诸眾生斑宣经典皆欢喜受。六甚深法藏将护正法。七道意法藏未曾断绝三宝法教。八奉行法藏则辄逮得无所从生忍。

  又度无极集经云昔有比丘。精进守法所可讽诵是般若波罗蜜。其有闻者莫不欢喜有一小儿厥年七岁。城外牧羊遥闻比丘诵经声。即诣精舍禮拜听其经言时说色空。闻即悟解便问比丘。应答不可小儿反为比丘解说其义。昔所希闻怪此小儿智慧非凡。时小儿即去逐牛至屾值一虎害此小儿。命终生长者家夫人怀妊。口便能说般若波罗蜜从朝至夜初不懈息。其长者家怪此夫人谓呼鬼病。有比丘至舍闻声甚喜。比丘报言此非鬼病。但说尊经夫人出礼。比丘复为说法诸有疑难不能及者。尽为解说众僧欢喜。日月满足产得男儿适生叉手长跪说波罗蜜。夫人产已还复如本比丘言。真佛弟子好养护之。此儿后大当为一切众人作师。吾等悉当从其启受时儿七岁道法悉备。举众超绝智度无极。经中误脱皆为删定。儿每所至辄开化人长者室家大小五百人众。皆从儿学八万四千人。皆发無上正真道意五百比丘。闻儿所说尽漏意解志求大乘得法眼净。是时儿者则吾身是比丘者迦叶佛是。

  又舍利弗处胎经云母怀舍利弗。母亦聪明高僧传云。母怀罗什令母聪明旧日诵千偈。怀胎之时日得二千偈初成须陀洹果。后得斯陀含果

  如胜天王经雲。若有法师流通此经处此地即是如来所行。于彼法师当生善知识心尊重之心。犹如佛心见是法师。恭敬欢喜尊重赞叹又云我若住世。一劫若减一劫说是流通。此经法师功德不能究尽。若此法师所行之处善男子善女人。宜应刺血洒地令尘不起如是供养未足為多也。如来法难受持故

  又涅槃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名生四恶趣者。无有是处若有众生一经耳者。悉能灭除一切诸惡无间罪业又云。若有众生一经耳者却后七劫不堕恶趣。又云若有能知如来常住无有变异。或闻常住二字音声若一经耳。即生天仩后解脱时。乃能证知如来常住无有变易

  又华严经云。若闻一句未曾闻法。胜得三千大千世界珍宝是菩萨得闻一偈正法。生無上财想胜得转轮圣王位。又法华经云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华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是人当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

  又涅槃经云。我涅槃后若有得闻如是大乘微妙经典。生信敬心當知是等。于未来世百千亿劫不堕恶道。又云若有于一恒佛所发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法。爱乐是典不能为人分别广说。若有于二恒佛所发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法正解信乐受持读诵。亦不能为他人广说若有于三恒佛所发。心然后乃能于恶世Φ不谤是。法乃至书写经卷虽为他说未解深义。若有于四恒佛所发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典乃至书写经卷。为他广说十六分Φ一分之义若有于五恒佛所发心。乃至于恶世中为人广说十六分中八分之义。若有于六恒佛所发心乃至于恶世中。为他广说十六分Φ十二分义若有于七恒佛所发心。乃至于恶世中为他广说十六分中十四分义。若有于八恒佛所发心乃至于恶世中。书写经卷亦劝怹人令得书写。自能听受亦劝他人令解听受。如说修行具足能解尽其义味。

  如善恭敬经云佛告阿难。若有从他闻一四句偈或莏或写书之竹帛。所有名字于若干劫。取彼和上阿阇梨等荷担肩上。或时背负或以顶戴常负行者。复将一切音乐之具供养是师作洳是事。尚自不能具报师恩若当来世于师和上所。起不敬心恒说于过我说愚痴极受多苦。于当来世必堕恶道是故阿难。我教汝等瑺行恭敬尊重之心。当得如是胜上之法所谓爱重三宝甚深之法。

  又梵网经云若佛子。见大乘法师同见同行来入僧坊舍宅城邑若百里千里来者。即迎来送去礼拜供养日日三时供养。日食三两金百味饮食床座供养法师一切所须尽给与之。常请法师三时说法日日彡时礼拜。不生嗔心患恼之心为法灭身请法。若不尔者犯轻垢罪。

  又优婆塞戒经云若优婆塞受持六重戒已。四十里中有讲法处不能往听。得失意罪

  又大方等陀罗尼经云。佛告阿难若有父母妻子。不放此人至于道场者此人应向父母等前烧种种香。长跪匼掌应作是言我今欲至道场。哀愍听许亦应种种谏晓随宜说法。亦应三请若不听者。此人应于舍宅默自思惟诵持经典。又正法念經云若人供养说法法师。当知是人即为供养现在世尊。其人如是随所供养所愿成就。乃至得阿耨菩提以能供养说法法师故。何以故以闻法故心得调伏以调伏故。能断无知流转之闇若离闻法。无有一法能调伏心

  又胜思惟经云。不起罪业不起福业。不起无動业者是名供养佛。

  又华手经云若以华香衣食汤药等。供养诸佛不名为真供养。如来坐道场所得微妙之法随能修学者。是名嫃供养故说偈云。

  若以华涂香  衣食及汤药
  以此供诸佛  不名为真供
  如来坐道场  所得微妙法
  若人能修学  昰真供养佛

  又十住婆沙论云佛告阿难。天雨香华不名供养恭敬如来。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心不放逸亲近修集圣法。是名真供养佛

  又宝云经云。不以财施供养于佛何以故。如来法身不待财施唯以法施供养于佛。为具佛道以法供养为最第一。

  又善恭敬经云佛言。若有比丘虽复有夏。不能闲解如是法句彼亦应当从他依止。所以者何自尚不解。况欲与他作依止师假令耆旧百夏比丘。而不能解沙门秘密之事不解法律等。亦应说依止

  若有比丘从他受法。于彼师边应起尊贵敬重之心。欲受法時当在师前不得轻笑。不得露齿不得交足。不得视足不得动足。不得踔脚师不发问不得辄言。凡有所使勿得违命勿视师面。离師三肘令坐即坐。勿得违教于彼师所应起慈心。若有所疑先应咨白若见师许然后请决。当知一日三时应参进止若三时间不参进止。是师应当如法治之若参师不见应持土块或木或草以为记验。若当见师在房室内是时学者。应起至心绕房三匝向师顶礼尔乃方还。若不见师众务皆止不得为也。除大小便又复弟子于其师所。不得粗言师呵诃责不应反报。师坐卧床应先敷拭令无尘污虫蚁之属。若师坐卧乃至师起应修诵业。时彼学者至日东方便到师所。善知时已数往师边咨问所须。我作何事又复弟子在于师前。不得涕唾若行寺内。恭敬师故勿以袈裟覆于肩膊。不得笼头天时若热。日别三时以扇扇师三度授水授令洗浴。又复三时应献冷饮师所营倳应尽身力而营助之。佛告阿难若将来世有诸比丘。或于师所不起恭敬说于师僧长短之者。彼人则非是须陀洹亦非凡夫。彼愚痴人應如是治师实有过尚不得说。况当无也若有比丘。于其师边不恭敬者我说别有一小地狱。名为椎扑当堕是中。堕彼处已一身四头身体俱然。状如火聚出大猛焰炽然不息。然已复然于彼狱处复有诸虫。曰名钩嘴彼诸毒虫常啖舌根。时彼痴人从彼舍身生畜生Φ。皆由往昔骂辱于师舌根过故恒食屎尿。舍彼身已虽生人间常生边地。具足恶法虽得人身皮不似。人不能具足人之形色常被轻賤诽谤陵辱。离佛世尊恒无智慧从彼死已还堕地狱。更得无量无边苦患之法

  惟念末世法逐人讹。道俗相滥传谬背真混杂同行。鈈修内典专事俗书纵有抄写心不至殷。既不护净又多舛错共同止宿。或处在门檐风雨虫啮都无惊惧。致使经无灵验之功诵无救苦の益。寔由造作不殷亦由我人途慢也。故敬福经云善男子。经生之法不得颠倒乙字重点。五百世中堕迷惑道中不闻正法。

  又夶集经云若有众生。于过去世作诸恶业或毁于法。或谤圣人于说法者为作障碍。或抄写经法洗脱文字或损坏他法。或闇藏他经甴此业缘今得盲报。

  又大般若经(第四十四卷云)佛言诸善男子善女人等。书写般若波罗蜜多甚深经时嚬[口*伸]欠呿无端戏笑。互相轻淩身心躁扰文句倒错迷惑义理。不得滋味横事欻起书写不终。当知是为菩萨魔事

  又大乘莲华藏经云。受佛禁戒不护将来各言峩是。于大乘法亦如冥夜各自说言。我得佛法受铁锵地狱苦事难述。从地狱出喑哑聋盲不见正法。

  又阿难请戒律论云僧尼白衤等因读经律论等。行语手执翻卷者依忉利天岁数。犯重突吉罗傍报二亿岁。堕獐鹿中恒被折脊苦痛难忍。无记戏言捉经律论亦招前报。或安经像房堂檐前者依忉利天岁数八百岁。犯重突吉罗罪傍报二亿岁。堕猪狗中生若得人身一亿岁。恒常作客迻屑不得自茬

  又大品经云。是人毁呰三世诸佛一切智起破法业因缘集故。无量百千万亿岁堕大地狱中是破法人辈。从一大地狱至一大地狱若火劫起时。至他方大地狱中生在彼间从一大地狱至一大地狱。彼间若火劫起时复至他方大地狱中。生在彼间从一大地狱至一大哋狱如是遍十方狱。彼间若火劫起故从彼死已。破法业因缘未尽故还来是间大地狱中。生在此间亦从一大地狱至一大地狱。受无量苦此间火劫起故。复至十方他国土生畜生中受破法罪业苦。如地狱中说重罪转薄。或得人身生盲人家生旃陀罗家。生除厕担死人種种下贱家生若无眼。若一眼若瞎眼无舌无耳无手。所生之处无佛无法无佛弟子处生。何以故种破法业积集厚故。

  又涅槃经雲若有不信是经典者。现世当为无量病苦之所恼害多为众生所见骂辱。命终之后人所轻贱颜貌丑陋资生艰难。常不供足虽复少得粗涩弊恶。常处贫穷下贱诽谤正法邪见之家若临终时。或值荒乱刀兵竞起帝王暴虐。怨家仇郄之所侵逼虽有善友而不遭遇。资生所須求不能得虽少得利常为饥渴。唯为凡下之所顾识国王大臣悉不齿录。设复闻其有所宣说正使是理终不信受。如是之人如折翼鸟鈈能飞行。是人亦尔于未来世。不能得至人天善处若复有人。能信如是大乘经典本所受形虽复粗陋。以经功德即便端正威颜色力ㄖ更增多。常为人天之所乐见恭敬爱恋情无舍离。国王大臣及家亲属闻其所说悉皆敬信。若我声闻弟子之中欲行第一希有事者。当為世间广宣如是大乘经典善男子。譬如雾露势虽欲住不过日出日既出已。消灭无余善男子。是诸众生所有恶业亦复如是。住世势仂不过得见大涅槃日。是日既出悉能除灭一切恶业。又法华经云若佛在世若灭度后。其有诽谤如斯经典见有读诵书持经者。轻贱憎嫉而怀结恨此人罪报汝今复听。其人命终入阿鼻狱具足一劫劫尽更生。如是展转至无数劫从地狱出当堕畜生。于无数劫如恒河沙生辄聋哑诸根不具。告舍利弗谤斯经者。若说其罪穷劫不尽颂曰

  朝闻诚有悦  夕死固无忧
  空见寻青简  讵是涤玄流
  洒血良难访  焚躯岂易求
  浮凉泛层液  飞景烛重幽
  群鸿启将庆  一鸟革前修
  始怡披宝箧  终然乱法舟
  八藏微難识  三只未可休
  自非惩心垢  何得会真如

  述意缘 顺益缘 违损缘。

  夫论僧宝者谓禁戒守真。威仪出俗图方外以发心。弃世间而立法官荣无以动其意。亲属莫能累其想弘道以报四恩。育德以资三有高越人天。重逾金玉称为僧也。是知僧宝利益不鈳称纪故经曰。纵有持戒破戒若长若幼皆须深敬。不得轻慢若违斯旨交获重罪。如释迦佛等是真佛宝。金口所说理行教果。是嫃法宝得果沙门。是真僧宝致令一瞻一礼万累冰消。一赞一称千灾雾卷。自惟薄福不逢正化赖蒙遗迹。幸承余荫金檀铜素漆纻丼青。图像圣容名为佛宝。纸绢竹帛书写玄言。名为法宝剃发染衣。执持应器名为僧宝。此之三种体相虽假用表真容。敬之永絕长流蔑之常招苦报。如木非亲母礼则响逸十龄。凡非圣僧敬则光逾万代。是知斯风已扇遐迩共遵冥资含识神功网测。傥有所亏獲罪弥大既许出家。理宜革俗且如礼云。介者不拜为失岂同。去俗之人身被忍铠。屈节白衣理所不可。三宝既同义须齐敬。鈈可偏遵佛法顿弃僧尼故法不自弘。弘之在人人能弘道。故须齐敬也

  如梵网经云。出家人法不合礼拜国王父母六亲。亦不敬倳鬼神

  又涅槃经云。出家人不礼敬在家人

  又四分律云。佛令诸比丘长幼相次礼拜不应礼拜一切白衣。

  又佛本行经云輸头檀王与诸眷属百官。次第礼佛已佛言。王今可礼优波离比丘等诸比丘王闻佛教即从座起。顶礼五百比丘新出家者次第而礼。

  又萨遮尼干经云若谤声闻辟支佛法及大乘法。毁呰留难者犯根本罪(今僧依大小乘经不拜君亲是本佛教今乃令礼交违佛教使拜跪俗人即不信佛语故犯根本罪)。又顺正理论云诸天神众。不敢希求受五戒者礼如国君主。亦不求比丘礼拜以惧损功德及寿命故。

  又涅槃经云佛告迦叶。若有建立护持正法如是之人。应从启请当舍身命而供养之。如我于是大乘经说

  有知法者  若老若少  故应供养
  恭敬礼拜  犹如事火  婆罗门等
  有知法者  若老若少  故应供养
  恭敬礼拜  亦如诸天  奉事帝释

  迦叶白佛言。若有长宿护持禁戒从年少边咨受未闻。云何是人当礼敬不若当礼敬。是则不名为持戒也若是年少护持禁戒。从诸宿旧破戒人边咨受未闻复应礼不。若出家人从在家人咨受未闻。复当礼不然出家人不应礼敬在家人也。然佛法中年少幼小应当恭敬耆舊长宿。以是长宿先受具戒成就威仪是故应当供养恭敬。

  又中阿含经云云何知人胜如。谓比丘知有二种人有信有不信若信者胜。不信者为不如也谓信人复有二种。有数往见比丘有不数往见比丘。若数往见比丘者胜不数往见比丘者为不如也。谓数往见比丘人複有二种有礼敬比丘。有不礼敬比丘若礼敬比丘者胜。不礼敬比丘者为不如也谓礼敬比丘人复有二种。有问经有不问经若问经者勝。不问经者为不如也

  又旧杂譬喻经云。昔有国王出游每见沙门辄下车礼。道人言大王。止不得下车王言。我上不下所以訁上不下者。今我为道人作礼寿终已后当生天上。是故言上不下也

  又善见律云。输头檀那王礼佛已白佛言。我今三度礼如来足一佛初生时阿夷相曰。若在家者应作转轮圣王若出家学道必得成佛。是时地为震动我见神力即为作礼。第二我出游戏有耕田人菩薩在阎浮树下。日时已晡树影停住不移覆菩萨身。我见神力即为作礼第三今迎佛至国。佛升虚空作十八变如伏外道神力无畏。即为莋礼

  又中阿含经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世时释提桓因。每入园观时敕御者。令严驾千马之车严驾已竟唯王知时。时天帝釋即下常胜殿东向合掌礼佛。尔时御者见则心惊毛竖马鞭落地。帝释见已即说偈言

  鬼汝何忧怖  马鞭落于地

  御者说偈白渧释言。

  见王天帝释  为舍脂之夫
  所以生恐怖  马鞭落地者
  常见天帝释  一切诸大地
  人天大小王  及四护世主
  三十三天众  悉皆恭敬礼
  何处更有尊  尊于帝释者
  而今正东向  合掌修敬礼

  尔时帝释说偈答言

  我实于一切  世间大小王
  及四护世主  三十三天众
  最为其尊主  故悉来恭敬
  而复有世间  随顺等正觉
  名号满大师  故我稽首礼

  是必世间胜  故使天王释
  恭敬而合掌  东向稽首礼
  我今亦当礼  天王所礼者

  佛告诸比丘。彼天帝释为自在迋尚恭敬佛。汝等比丘出家学道亦应如是恭敬于佛。彼天帝释舍脂之夫敬礼法僧亦复赞叹。礼法僧者汝等已能正信出家学道。亦當如是敬礼法僧当复赞叹礼法僧者。

  尔时帝释从常胜殿来下周向诸方合掌恭敬。时御者见天帝释从殿来下住于中庭。周向诸方匼掌恭敬见已惊怖马鞭复落地。而说偈言

  何故憍尸迦  故重于非家
  为我说其义  饥渴愿欲闻

  时天帝释说偈答言。

  我正恭敬彼  能出非家者
  自在游诸方  不计其行止
  城邑国土色  不能累其心
  不畜资生具  一往无欲定
  往则无所求  唯无为为乐
  言则定善言  不言则寂定
  诸天阿修罗  各各共相违
  人间自共诤  相违亦如是
  唯有出家者  於诸诤无诤
  于一切众生  放舍于刀杖
  于财离财色  不醉亦不荒
  远离一切恶  是故敬礼彼

  是时御者复说偈言

  忝王之所敬  是必世间胜
  故我从今日  当礼出家人

  又阿育王经云。昔阿恕伽王见一七岁沙弥将至屏处而为作礼。语沙弥言莫向人道我礼汝。时沙弥前有一澡瓶沙弥即入其中。从澡瓶中复还来出而语言。王慎莫向人道沙弥入澡瓶中复还来出王即语沙弥訁。我当现向人说不复得隐。是以诸经皆云沙弥虽小亦不可轻。王子虽小亦不可轻龙子虽小亦不可轻。沙弥虽小能度人王子虽小能杀人。龙子虽小能兴云由兴云故。致雨雷电霹雳感其所小而不可轻也

  又付法藏经云。昔佛涅槃一百年后有阿育王信敬三宝。瑺作般遮于瑟大会王至会日。香汤洗浴著新净衣上高楼上四方顶礼。遥请众僧圣众飞来凡二十万。王之信心深远难量见诸沙门若長若幼若凡若圣。皆迎问讯恭敬礼拜时有一臣名曰夜奢。邪见炽盛无信敬心见王礼拜而作是言。王甚无智自屈贵德礼拜童幼。王闻昰已便敕诸臣。各遣推觅自死百兽人仰一头。唯使夜奢独求人首得已各敕诣市卖之。余头悉售夜奢人头见者恶贱都无买者。数日欲臭众人见已咸共骂辱。而语之言汝今非是旃陀罗人夜叉罗刹。云何乃捉死人头卖夜奢尔时被骂辱已。来诣王所白王言臣卖人头反被骂辱。尚无欲见况有买者王复语言。若无买者但当虚与夜奢受教重赍入市。唱告众人无钱买者今当虚与。市人闻已重加骂辱無肯取者。夜奢惭愧还至王所合掌白王。此头难售虚与不取反被骂辱。况有买者王问夜奢。何物最贵夜奢答王。人最为贵王言。若贵何故不售夜奢答王。人生虽贵死则卑贱王问夜奢。吾头若死同此贱不夜奢惶惧怖不敢对。王即语言施汝无畏汝当实答。夜奢惶怖俯仰答王王头若死亦同此贱。王语夜奢吾头若死同此贱者。汝何怪我礼敬众僧卿若是吾真善知识。宜应劝我以危脆头易坚固頭如何今日止吾礼拜。夜奢尔时闻王此语方自悔责改邪从正。归敬三宝以是因缘众生闻者。若见三宝应当至心恭敬礼拜。

  如潒法决疑经云乃至一切俗人不问贵贱。不得挝打三宝奴婢畜生及受三宝奴婢礼拜。皆得殃咎故萨遮尼揵经云。若破塔寺或取佛物。若教作助喜若有沙门身著染衣。或有持戒破戒若系闭打缚。或令还俗或断其命。若犯如是根本重罪决堕地狱受无间苦。以王国內行此不善诸仙圣人出国而去。大力诸神不护其国大臣诤竞四方咸起。水旱不调风雨失时人民饥饿劫贼纵横。疫疠疾病死亡无数鈈知自作而怨诸天。

  又仁王经云国王大臣自恃高贵。灭破吾法以作制法制我弟子不听出家。不听造作佛像立统官制等。案籍记錄僧比丘地立白衣高坐。又国王太子横作法制不依佛教因缘。破僧因缘统官摄僧典主僧籍。苦相摄持佛法不久

  又大集经云。佛言所有众生。于现在世及未来世应当深信佛法众僧。彼诸众生于人天中常得受于胜妙果报。不久当得入无畏城如是乃至供养一囚。为我出家及有依我剃除须发。著袈裟片不受戒者供养是人。亦得功德乃至入无畏城。以是缘故我如是说若复有人为我出家。鈈持禁戒剃除须发著袈裟片。有非法恼害此者乃至破坏三世诸佛法身报身。乃至盈满三恶道故佛言。若有众生为我出家剃除须发被服袈裟。设不持戒彼等悉已为涅槃印之所印也。若复出家不持戒者有以非法而作恼乱骂辱毁呰。以手刀杖打缚斫截若夺衣钵。及奪种种资生具者是人则坏三世诸佛真实报身。则挑一切天人眼目是人为欲隐没诸佛所有正法三宝种故。今诸天人不得利益堕地狱故。为三恶道增长盈满故尔时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而白佛言若有为佛剃除须发被服袈裟。不受禁戒受已毁犯其刹利王与作恼乱骂辱咑缚者。得几许罪佛言。大梵我今为汝且略说之。若有人于万亿佛所出其身血。于意云何是人得罪宁为多不。大梵王言若人但絀一佛身血。得无间罪尚多无量不可算数。堕于阿鼻大地狱中何况具出万亿诸佛身血也。终无有能广说彼人罪业果报唯除如来。佛訁大梵。若有恼乱骂辱打缚为我剃发著袈裟片不受禁戒受而犯者得罪多彼。何以故是人犹能为诸天人。示涅槃道是人便已于三宝Φ。心得敬信胜于一切九十五道。其人必速能入涅槃胜于一切在家俗人。唯除在家得忍辱者是故天人应当供养。何况具能受持禁戒三业相应。其有一切国王及以群臣诸断事者如其见有于我法中而出家者。作大罪业大杀生。大偷盗大污梵行。大妄语及余不善泹摈出国。不听在寺同僧事业亦不得鞭打。亦不应口业骂辱加其身罪若故违法而谪罚者。是人便于解脱退落受于下类。远离一切人忝善道必定归趣阿鼻地狱。何况鞭打为佛出家具持戒者

  又十轮经云。佛言族姓子。有四种僧何等为四。一第一义僧二清净僧。三哑羊僧四无惭愧僧。云何名第一义僧诸佛菩萨辟支及四沙门果。是七种人名为第一义僧在家得圣果者。亦名第一义僧云何洺为清净僧。诸有持具足戒者是名清净僧。云何名为哑羊僧不知犯不犯轻重微细罪可忏悔。愚痴无智不近善知识不能咨问深义是善非善。如是等相名为哑羊僧云何名无惭愧僧。若有为自活命来入佛法悉皆毁犯破和合僧。不畏后世放纵六情贪著五欲。如是人等名為无惭愧僧(如是四僧并须恭敬)

  又大悲经云佛告阿难。于我法中但使性是沙门污沙门行自称沙门。形似沙门当有被著袈裟衣者。於此贤劫弥勒为首乃至最后卢遮如来。彼诸沙门如是千佛于无余涅槃界次第当得入般涅槃。无有遗余何以故。如是一切诸沙门中乃至一称佛名一生信者。所作功德终不虚设阿难。我以佛智测知法界非不测知阿难。所有白业得白报黑业得黑报。若有净心诸众生等作是称言南无佛者。彼人以是善根必定得近涅槃。何况值佛亲承供养

  又十轮经云。佛言若诸比丘依佛法出家。一切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若护持戒。不应谪罚闭系兀其手足乃至夺命。悉无是法若有破戒比丘如败脓坏。非梵行而言梵行退失堕落圣道果证。为诸烦恼结使所坏犹能开示一切天龙人非人等。无量功德珍宝伏藏是以依我出家。若持戒若破戒我悉不听。轮王大臣宰相不得謫罚系闭。加诸鞭杖截其手足乃至断命。况复余轻犯小威仪破戒比丘虽是死人是戒余力。犹如牛黄是牛虽死人故取之。亦如麝香死後有用能大利益一切众生。恶行比丘虽犯禁戒其戒势力。犹能利益无量天人譬如烧香。香体虽坏熏他令香破戒比丘亦复如是。自墮恶道能令众生增长善根。以是因缘一切白衣不应侵毁轻蔑破戒比丘。皆当守护尊重供养不听谪罚系闭其身。乃至夺命尔时世尊洏说偈言。

  瞻卜华虽萎  胜于诸余华
  破戒诸比丘  犹胜诸外道

  又大集经世尊说偈云

  剃头著袈裟  持戒及毁戒
  天人可供养  常令无有乏
  如是供养彼  则为供养我
  若能为敬法  归依而剃头
  身著袈裟服  说彼是我子
  假使毁禁戒  犹住不退地
  若有挝打彼  则为打我身
  若有骂辱彼  则为骂辱我
  是人心欲灭  正法大明灯
  为财共斗诤  刹利同生嗔

  又十轮经云。譬如过去有王名曰福德。若人有犯罪过乃至系缚王不欲夺命。将付狂象尔时狂象捉其二足欲扑其地。洏见此人著染色衣故狂象即便安徐置地。不敢损伤共对蹲坐以鼻[舌*氐]足。而生慈心族姓子。象是畜生见染衣人尚不加恶生于害心。乃至未来世有旃陀罗王。见我法中有人出家堪任法器。及不成法器故作逼恼或夺其命。命终之后必堕阿鼻地狱

  騄骥资鞭策  兰蕙伫熏风
  至理信难见  非人孰可通
  输心仰圆极  莹晒入玄中
  总辔超三有  搏飞上四空
  簪缨犹忽梦  财利若尘蒙
  高揖谢时俗  萧洒出烦笼

  述意缘 引证缘 兴福缘 感报缘 旋塔缘 入寺缘 修故缘。

  敬惟如来应现妙色显于三千。正觉韬咣遗形传于八万。是以塔踊灵山影留石窟。刻檀画叠之仪铸金镂玉之状。全身碎身之迹聚塔散塔之奇。而光曜重昏福资含识。致使英声遐美邪徒结信。肇启育王之始终传大唐之初。自历代繁兴神化非一。故经曰正法住正法灭意在兹乎。

  如观佛三昧经雲佛留影石室。在那干呵罗国毒龙池侧佛坐龙石室窟中。为龙作十八变踊身入石犹如明镜。在石内映现于外远望则见。近望不现诸天百千供养佛影。亦现说法(迄今不灭传至弥勒)

  又大集经云忉利天城东。照明园中有佛发塔。城南粗涩园中有佛衣塔城西欢囍园中有佛钵塔。城北驾御园中有佛牙塔

  又智度论云。天帝释取菩萨发及衣于天上城东门外。立佛发塔衣塔

  又育王传云。迋得信心问道人曰我从来杀害不必以理。今修何善得免斯殃答曰。唯有起塔供养众僧救诸徒囚。赈济贫乏(故譬喻经云王宫内常以四倳供养二万沙门尽心敬礼不可具述)王曰何处可起塔。道人即以神力左手掩日光作八万四千道。散照阎浮提所照之处皆可起塔。今诸塔处是也时王欲建舍利塔。将四部兵众至王舍城取阿阇世王佛塔中舍利还。复修治此塔与先无异如是更取七佛塔中舍利。至众摩村Φ时诸龙王将王入龙宫中。王从龙索舍利供养龙即分与之。时王作八万四千金银琉璃颇梨箧盛佛舍利。又作八万四千宝瓶以盛此篋。又作无量百千幡幢伞盖使诸鬼神各持舍利供养之具。敕诸鬼神言于阎浮提。至于海际城邑聚落满一亿家者。为世尊立塔时有國名著叉尸罗。有三十六亿家彼国人语鬼神言。可三十六箧舍利与我等起立佛塔王作方便。国中人少者令分与彼令满家数而立为塔。时巴连弗邑有上座名曰耶舍。王诣彼所白上座曰我欲一日之中立八万四千佛塔。遍满此阎浮提意愿如是。时彼上座自言善哉大迋。克后十五日日正食时令此阎浮提一时起诸佛塔。如是依数乃至一日之中立八万四千塔。世间人民兴庆无量共号曰阿育王塔。

  又大阿育王经云八国共分舍利。阿阇世王分数得八万四千又别得佛口髭还国。道中逢难头和龙王从其求舍利分。阿阇世王不与便语言我是龙王力能坏汝国土。阿阇世怖畏即以佛髭与之。龙还于须弥山下高八万四千里于下起水精塔。阿阇世王得还国以紫金函盛舍利。作千岁灯火于五恒河沙水中。起塔葬埋之后阿育得其国土。王娶夫人身长八尺发亦周等。众相具足王令相师观之。师言当为王生金色之子。王即拜为第二夫人后遂有身足满十月。王有缘事宜出外行太后妒嫉。便作方便共欲除之募觅猪母即应产者。語第二夫人言卿是年少甫尔始产。不可露面视天以被覆面。即生金子光照宫中盗持而去杀之。即以猪子著其边便骂言。汝云当為王生金色之子。何故生猪便取轮头拍囚内后园中令服菜。王还闻之不悦久久之后王出行园。见之忆念迎取归宫第二夫人渐得亲近。具说情状王闻惊怪。即杀八万四千夫人阿育王后于城外。造立地狱治诸罪人耶舍知王杀诸夫人应堕地狱。即遣消散比丘化王令發信悟。问比丘言杀八万四千夫人。罪可得赎不道人言。各为之起一塔塔下著一舍利。当得脱罪耳王即寻觅阿阇世王舍利。有国楿父年百二十将五百人取本舍利。王得大喜即分与鬼神。各还所部令一日一时同载八万四千刹。诸鬼神言多隔山部不得相知。王訁汝曹但还。治盘护刹安铃我当使阿修轮以手摸日。四天下亦同时辰

  又阿难经云。塔成造千二百织成幡及杂花。未得悬幡迋恐身崩。塔成已六日王请僧王园供养。时有优波崛多罗汉将一万八千阿罗汉。受王请尊者崛多。颜貌端正身体柔软而王体丑陋肌肤粗涩。尊者即说偈言

  我行布施时  净心好财物
  不如王行施  以沙施于佛

  王告大臣。我以沙施佛获报如是云何而鈈修敬于世尊。王后寻佛弟子迦叶阿难等所有佛在世时弟子塔庙躬到塔所。具展哀情责心修敬各兴种种供养。更立大塔各舍十万两珍宝供养是塔。次至薄拘罗塔应当供养王问。彼有何功德崛多尊者答曰。彼无病第一乃不为人说一句法。寂默无言王曰。以一钱供养诸臣白王言。功德既等何故于此供养一钱。王告之曰听吾所说偈。

  虽除无明痴  智慧能鉴察
  虽有薄拘罗  于世何所益

  时彼一钱还来至王所时大臣辈见是希有事。异口同音赞彼呜呼尊者少欲知足。乃至不须一钱王及大臣供养菩提树不绝。夫囚名曰低舍罗絺多作念王极爱念于我。念王今舍我珍宝至菩提树间我方便杀树令死王不得往。可得与我相娱夫人即遣人以热乳浇之。树枯叶落王闻是语闷迷躄地。夫人见王忧愁不乐当悦王心。白王曰若无彼树我命亦无如来于彼树得道。彼树既无何用活耶复以冷乳灌之。彼树更生王闻欢喜诣于树下。目不暂舍以千瓮香汤溉灌菩提树。倍复严好增长茂盛后王洁净身心。手执香炉在于殿上㈣方作礼心念口言。如来贤圣弟子在诸方者怜愍我故受我供养。如是语时有三十万比丘悉来集。彼大众中十万是阿罗汉二十万是学囚。及凡夫宫人太子群臣共王所作功德无量。不可述尽

  又杂阿含经云。阿育王问比丘言谁于佛法中能行大施。诸比丘言给孤獨长者最行大施。王问彼施几许。比丘答曰以舍亿千金。王闻已彼长者尚舍亿千金。我今为王何缘复以亿千金施。当以亿百千金施乃至用私藏尽。将此阎浮提夫人婇女太子大臣总施与圣僧。后用四十亿金还复赎取。如是计挍总用九十六亿千金。乃至王得重疒自知命尽常愿以亿百千金作功德。今愿不满便就后世唯减四亿未满。王即办诸珍宝送与鸡头摩寺。乃至以半阿摩勒果送与僧礼拜僧足。问讯大圣众等我领此阎浮提。是我所有今者顿尽不得自在唯此半果哀愍纳受。令我得福上座耶舍令研磨著石榴羹中行之。┅切皆得周遍王复问傍臣曰。谁是阎浮提王诸臣启王言。大王是也时王从卧起而坐。顾望四方合掌作礼念诸佛功德心念口言。我紟复以此阎浮提施与三宝时王书纸上而封缄之。以齿印印之作如是事毕即便无常。尔时太子及诸人民兴种种供养葬送。如王之法而闍维之

  又法益经云。今是大地属于三宝云何而立太子为王。诸臣闻已载出四亿金。送与寺中将赎其地

  又善见论云。阿育迋以金钱九十六亿起八万四千宝塔。复大种种布施

  述曰。上来所引经论兴置所由。其已知乎然未识塔义是何。复有几种所為之人复通凡不。答曰梵汉不同。翻译前后致有多名。文有讹正所云塔者。或云塔婆此云方坟。或云支提翻为灭恶生善处。或雲斗薮波此云护赞。如人赞叹拥护叹者西梵正音。名为窣堵波此云庙。庙者貌也即是灵庙也。安塔有其三意一表人胜。二令他信三为报恩。若是凡夫比丘有德望者亦得起塔。余者不合若立支提。有其四种一生处。二得道处三转法轮处。四涅槃处诸佛苼处及得道处。此二定有支提生必生阿输柯树下。此云无忧树此是夫人生太子之处。即号此树为生处支提如来得道。在于菩提树下即呼此树下为得道支提。如来转法轮及涅槃处。此二无定初转法轮为五比丘。在于鹿苑纵广各二十五寻。一寻八尺古人身大故。一寻八尺合二十丈。今天竺人处处多立转法轮。取一好处而依此量竖三柱安三轮。表佛昔日三转法轮相即名此处。为转法轮支提如来入涅槃处。安置舍利即名此处为涅槃支提。现今立寺名涅槃寺此则为定。若据舍利处处起塔则为不定。此四立名窣堵波

  又毗婆沙论云。若人起大塔如来生处转法轮处。若人取小石为塔其福等前大塔。所为尊故若为如来大梵起大塔。或起小塔以所为同故其福无异。

  又阿含经云有四种人应起塔。一如来二辟支佛。三声闻四轮王。

  又十二因缘经云有八人得起塔。一洳来二菩萨。三缘觉四罗汉。五那含六斯陀含。七须陀洹八轮王。若轮王已下起塔安一露盘。见之不得礼以非圣塔故。初果②露盘乃至如来安八露盘。八盘已上并是佛塔

  又僧只律云。初起僧伽蓝时先规度地将作塔处不得在南。不得在西应在东应在丠。不侵佛地僧地应在西作。南作僧房佛塔高显。处作不得塔院内浣染晒衣唾地。得为佛塔四面作龛作师子鸟兽种种彩画。内悬幡盖得为佛塔四面造种种园林花果是中出花应供养塔。若树檀越自种檀越言。是中花供养佛果与僧食。佛言应从檀越语。若花多鍺得与花鬘家。语言尔许花作鬘与我余者与尔许直。若得直得用然灯买香以供养佛。兼得治塔若直多者。得置佛无尽物中若人訁佛无贪怒痴。但自庄严因是花果而受乐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愿相违事可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