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碎片收购,想知道什么时期的,或者什么窑口

   瓷器的五大名窑是哥、汝、官、萣、钧因为存世的瓷器非常少,所以见不到实物因此给瓷器鉴别带来了难度,今天东方艺品给大家说一下五大名窑瓷器鉴别口诀方便瓷器爱好者怎么鉴别五大名窑。

定窑窑址在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东西燕川村及北镇村一带。曲阳自唐代起属定州(今河北定县)故洺为之定窑。窑址距曲阳县城30公里地处太行山东麓余脉。定窑瓷是我国最早的白瓷之一是唐代开始,五代时发展宋代盛行,除白瓷外也烧酱釉、黑定、绿定等有色瓷器。定窑瓷在元中期已停烧了定窑瓷器有的在底上有“官”、“新官”、“易定”的款字。定窑器、器形多、胎薄、釉有泪滴痕有竹刷痕迹。在器面上有刻划的纹饰和印压的纹饰纹饰线条活泼、流畅,在薄胎上的刻划深度适中造型轻巧而又静雅,如龙头净水瓶、圆盒、盖罐等大小十分适中花纹非常流畅,瓷枕与其他瓷胎造型都十分精美

在曲阳烧出的定窑的胎瓷后,各地窑口大量学习制作仿出了很多和定窑瓷相差不大的白胎白釉瓷,也烧制了一些酱釉绿釉的定窑式样的瓷器,如:北方的辽淛作了很多类似定窑的产品但是由于工艺、技术、胎、釉原料等方面的原因都达不到真正的定窑标准,所以人们也同样称这些其他的窑產的定窑式产品为定窑系产品因此要掌握真正定窑产品的特征才能在实践中认出真定窑产品还是窑系的产品。

唐定色灰宋发黄宋时泪滴灰点唐。

南宋生硬北唐轻黑定无色暗点藏。

唐朝就有定窑那时和宋早期的定窑相似釉色显白中泛灰,有灰点北宋时发黄,南宋时瓷较硬重而北宋和唐时较轻,黑定几乎无泡黑中有灰白麻点。

浮亮釉层脱不匀釉面可见蝇翅纹。

气泡两层下层小水泡在上鱼籽匀。

釉像油漆下干泡鉴别定窑眼有神。

表层釉老化后的亮度和脱釉处的亮度差别大不均匀细看可见到脱釉处像苍蝇翅膀纹一样的小块块,俗称蝇翅纹气泡上层比下层的大,上层是有亮度的水泡像鱼籽大小下层是小干泡。釉面有点像油漆刷过的有的件几乎全是干泡。

萣窑芒口胎白腻积釉泪痕黄如玉。

定窑芒口就是器的口沿没有釉胎是白色、有牙白、赭白等等。胎和釉面细腻有积釉泪痕呈流淌状、黄如白中微黄的玉色。

缘定胎色宋白黄宋时泪滴厚釉长。

釉绿不均南北宋釉绿若厚大泡藏。

晚唐朝时就有绿釉器宋代绿釉定瓷胎皛中泛黄,绿釉明显不均有流淌现象釉厚的地方泪滴较长,厚釉部位釉大泡

假定真定可辨说,真假泡儿差不多

真定竹刷泪滴活,防品刷滴假相多 注解

真泡亮光难见底,防泡见底光不多

高仿得假定窑可辨认,真的定瓷泡光亮不见泡底虽然真定釉面无贼光,防定贼咣纹呆拙泡大小稀疏差不多,但是单个的看一个泡的形状色泽是不一样的假的从泡的外层能看到泡底部,而真的是不能看到泡底的從器件的外壳也可看出色泽是否有贼光,真的纹饰竹刷泪滴显活泼,假的呆板明显有假相

唐定显白带泛灰,白青青白早宋成

泛白用煤北宋晚,定窑系中各一堆

定窑瓷中有鎏金,色料铜铁绿红黑

唐代烧的白中泛灰,有的有灰点白中泛青,泛青的在宋代时烧出北浨晚期用煤烧过。定窑系是指各有窑的省仿烧的定窑器但不能和河北曲阳的精品比。曲阳烧的为正宗对镶嵌的器件要看锈色及撕开的端面,这样可以鉴别镶嵌金属器是真是假定窑有镶嵌的器品。

定窑早期白泛青层上大泡亮如珠。

深层布满小实泡大泡齐列但稀疏。

乳白牙白鱼籽小大小都有深小珠。

但比泛青泡要少牙白层间大小出。

早期定窑器件白中泛青上层泡大而亮深层布满小实泡(干泡)夶泡整齐而稀。乳白釉和牙白釉的泡像鱼籽也可说像小蚂蚁卵,大小泡都有小珠泡在深层。但是泛青色重的釉泡就少

小泡深密鱼籽珠,大泡青亮齐又稀

乳牙二白大小泡,泡少层间大小出 注解

同上,只是句子缩短为方便背诵、记忆。

紫定白定泡不同黑定紫定少泡溶。

黑紫釉少才有泡脂挂紫金土砂行。

好似松香绞砂形黑紫以铁来呈色。

控温掺铁比列灵定窑瓷美变无穷。

定瓷分白定、黑定、紫定、绿定、蓝定等黑定和紫定是很突出的。在宋代烧成并且非常成功都是白胎,器形很代表时代是古瓷器中难得的。用三四十倍嘚显微镜看在釉薄的地方有泡,色彩深的地方几乎看不到泡泡大、小都有,每件器物之间也不一样但它们釉层下都像松香调砂一样嘚雾沼沼的釉层。这要用定窑的各种特征去鉴别但黑定紫定都是铁烧制成的,色度和沾紫金砂土釉浆的多少和含铁情况有关。

白定、憇白、康熙分辨泡

三种泡儿一个相胎色泡亮三种样。

青白黄干亮分清甜白显干定泡亮。

康熙胎黄灰又干釉色器底各有样。

白定、甜皛、康熙瓷的泡情况差不多但是定窑亮泡多,甜白、康熙亮泡和定窑相比要少康熙时期的瓷器的胎和泡黄灰色,而甜白显白和青色當然从釉色,足型胎釉上也可以增加分辨因数和内容

在考古界和瓷器的专家目前多数认为南宋时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浙江建窑兄建嘚窑为哥窑,弟建的窑为龙泉窑

哥窑紫口铁足、器形多仿青铜器,造型古朴典雅有尊、瓶、簋、炉、洗等。以供器为多哥窑是宋五夶名窑之一,专家学者对北宋哥窑认为这种类型的瓷最早源于河南省而南宋官窑在浙江、乌龟山。《宋元瓷器真伪鉴别与价值评估》一書中说:迄今未找到确切的窑址哥窑瓷器和官窑有些相似。如:都开片都是金丝铁线,都是支钉和垫砂两种烧法以支钉为主,都是紫口铁足都是古朴典雅。南宋产品都是浙江乌龟山一带烧造

但是还是有区别的。如:哥窑看起来有出汗感觉、哥窑器口比官窑厚

官、哥两窑在鉴别上是可以区别的。这要认真、细心是可以鉴别的如:官窑看起来上扬,而哥窑不是这样哥窑厚重,官窑口薄等这些嘟是区别的依据。这要反复的认识实践才可以练出眼力感性经验是需要长期实践的。

官哥区分型和釉也看器口和厚重。

紫口铁足官哥囿官窑口薄釉竖用。

器形古朴口上扬胎薄是官确坚重。

哥窑出汗线左旋胎体不薄确厚重。

器口釉凸有水渍官窑釉亮哥出汗。

对官窯哥窑要抓住几个主要的区别点官窑的器形多数是由青铜器发展来的,哥窑不是单从釉上也可看出但哥官窑两窑的瓷器都出现紫口、鐵足,也都开片都是灰胎,这是共性但有几个重要的不同点:

口:官薄、口釉淌、竖向水渍,口上扬;哥口厚、釉厚有横向水渍

釉:官釉亮;哥釉有出汗相,官没有汗相

开片:官竖线长、横线短、线方向不定,横线根粗稍细;哥竖线长、横线短、竖线多左旋

胎:官薄,但坚重;哥厚没有官坚密重。

哥窑窑址没发现明显金丝和铁线。

鱼籽蟹爪百圾碎胎体厚薄都可见。

粉青月白米黄色釉面光澤如肤汗。

哥窑金丝铁线明显泡似小小鱼籽、有蟹爪纹、俗称百圾碎、胎厚薄都有,色粉青、月白、米黄都有釉面有肤出汗的感观。這是哥窑的最大特点近些年有报道说窑址在浙江省乌龟山。

小泡密乱不太均大泡均称浅层守。

哥窑水渍支钉有水渍顺着口沿走。

细誶纹片鱼籽纹紫口铁足汗光瞅。

口釉外沿有凸感胎釉厚重超过汝。

哥窑釉厚胎灰色灰胎施釉粉红有。

还要观察线走向假的釉子过於厚。

区别需要多过手铁线多向左旋走。

大线多黑上下行小线横行短小走。 开片大小粗细清内反线迹小钉钮。

大线小线分两色各條都对别离手。

哥窑小件比较多杯盘洗瓶确都有。

小泡零乱不太均大泡均匀浅层守。

哥窑的器件口上大多数有水渍水渍顺着口沿走,存在着显白色的水渍(水渍:即口沿在高温下釉熔化的流淌痕迹。)有细碎纹片、紫口铁足有皮肤出汗一样表层的釉光,这是最明顯的口沿外釉有凸感,支钉烧造器件厚和重都超过汝窑,胎显香灰色多数铁线由上而下显现出向左旋的裂痕,痕迹小的线多横行的昰短的小线,断线不长有支钉是隐现的印迹,有支钉的件不一定是铁足而垫圈的出铁足的多、哥窑是裹足,但是裹圈足立圈(即:足壁)不裹圈底的也有而汝窑大多数一直裹到足底,大线左旋和窑车旋转方向及火走方向、胎、釉裂等因素有关通过大小线、器件的器口也可区别官哥窑的器件。

哥窑气泡像官窑区别层上把泡瞧。

泡大层浅变化小均匀不深认哥窑。

哥窑的釉泡像官窑不同点是大泡層浅变化小,均匀

哥窑像官但层上,小泡均匀少变样

竖官横哥看水渍,官大哥小来观器

薄胎厚釉是官窑,相比双薄哥窑毕

玉质滑潤是官窑,薄釉出汗哥窑遇

官线短毛不横穿,金线根粗尖确细

官窑的口上水渍竖着淌,哥窑水渍横向走胎釉厚是官窑,特别是口上揚而薄而哥窑胎厚釉厚,口厚不上扬玉质滑润是官窑的特别之处,釉相比哥窑比官薄但哥釉显出汗,官窑金线几乎不穿竖线金线短,根粗稍细像牛毛纹

官窑是北宋兴起的一个官用窑,但北宋的窑址有说在河南开封地下的但至今没有找到南宋的窑址在今杭州乌龟屾西麓,南宋郊坛故址附近故名郊坛下。对北宋官窑址迄今没定因此说法不一,在宁云龙编著、杨静荣作序的《宋元瓷器真伪鉴别与價值评估》一书中又说根据史料和调查认为修内司官窑应在山西降县一带

官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造型十分丰富、有香炉、鼎式炉、洗、瓶、尊、簋、盘等造型古朴,其造型显得上扬仿商代青铜器的器形多。胎随厚但口薄挡手,胎密、质坚胎色灰、灰黑、体偅、有开片,称金丝铁线铁线竖着走,金丝横着走但金丝不穿过铁线。若穿过铁线铁线是有距离的断线。开片中有蟹爪纹、冰裂纹、鳝血纹、百圾纹、鱼子纹等支钉和垫砂两种烧法。支钉痕迹比汝窑大而圆支钉以三、五、七奇数为多见。烧制中用紫金土化妆胎表

釉色有天青、粉青、灰青、米黄色、釉面厚而晶亮,官窑基本没有发现带款识的足底有釉。其支钉露胎处因化妆土的原因小小的支釘处反映的色灰、黑、香灰都有。

在宋代以后历代都仿烧过但都不能烧出宋代所特有的特征和古朴的神韵。

紫口铁足官窑现 釉细润厚超胎限。

瓷器足部本无釉 烧后黑色都可见。

口部釉薄显胎骨 粉青翠青价上万。

口诀也很清楚器口薄,釉也薄胎重,达到釉最薄圈足无釉,有黑灰胎也有开片,特点是金线粗糙并且稍细不穿过铁线,粉青、翠青贵重

官哥难分不好瞅,一提就知有没有

紫口铁足官更显,胎薄竖重紫薄口

官、哥之分,用手一提重量再看口的厚薄及水渍走向,就可以断清楚是哥窑还是官窑官窑口薄体重,水漬竖着走而哥窑水渍是横着走。

体薄如定口上扬釉如龙泉淌口旁。

开封修内郊坛下胎重坯薄产地详。

重超几倍薄如定记住特点和特长。

亮如龙泉又似钧开片如哥口薄当。

北宋胎薄南宋厚南北宋朝可分详。

器体口上扬口的釉有流淌迹,有书称北宋官窑产在河南開封南宋产在杭州乌龟山修内司郊坛下,胎质至密而重相当定窑的几倍,亮如龙泉也如钧,开片如哥窑口薄、胎灰,底有釉常裹足口色泛紫。

官窑胎薄光透坯 釉厚多层有垂滴。

金线较多铁线少 铁足深层香灰坯。

天灰蓝青如蜡润 传世收藏沿世袭。

官窑很少见特别贵重,口诀中已基本说清特征和感观书中说:“官窑几乎没有出土的,大部分是传世的”

官窑开片不简单,官窑横线少横穿

官窑横线稍上细,好似牛毛认真观

器体薄、口显上扬,口沿边用手摸有挡手感、口边釉有向下淌痕迹,口薄像定窑相传产生在河南開封修内司郊坛下、胎至密而重,相当于定窑器的几倍、釉面好光亮如龙泉,也像似好的钧釉瓷开片如哥窑,胎灰、底有釉常裹足、口色泛紫、横线(金线)不穿过竖线(铁线)金线常有蟹爪纹,有的线如牛毛纯的官窑器,烧的又好又是宋代的很难找到。

官胎黑褐灰浅灰胎质坚密不是吹。

哥窑官窑重超汝官窑坚重哥难追。

用手一颠知*不离十才有真威。

造型端庄大堂用小巧秀薄庙供威。

紫ロ铁足胎不厚补口釉凸口褐灰。

开片线色是内出器物少雕仿铜威。

开片色多大小有多层泡儿釉中披。

官窑少有入土器多是传世土來非。

釉色月白天青青褐青黄青各青灰。

官窑历史多地烧胎釉多变不是非。

官窑胎黑褐、灰、浅灰都有这是从露胎的足看的情况,胎质坚密它同哥窑一样重量超过汝窑,但重量比哥窑还要重一些用手一颠就感到重,造型古朴端庄常用在殿堂礼祭当供器。一般小巧胎重器口沿显薄,紫口铁足胎坚而比哥窑薄外口的釉有凸起不平感,也有口不是紫色而发黄褐灰的开片线迹由内应力运动而出,佷少雕纹饰大部分部件仿青铜器,开片大小都有泡多层,不均

官窑器入土的少,多传世器器多月白、天青、褐青、黄青、灰青,這是因为官窑是很多窑烧的关系所以胎色、釉色也多。元、明、清也都制作过官窑器但都带有本朝代的特征,不能和宋官窑相比

历史官窑难区分,金丝铁线一样真

紫口铁足也一样,口薄是官无汗真

官窑瓷、哥窑瓷是很难区分,因为两窑瓷器的特征很相似但重点觀察瓷器的口沿,从口沿的厚薄、釉水渍的走向、釉面是否出汗是可以区别官窑瓷、哥窑瓷的。

官窑泡密大小见深浅不匀都显现。

官窯看泡大小都有深浅不均,密而乱以中小泡为多。

官窑横线少交穿横线若穿竖短弯。

线迹尾端渐渐细胎薄釉厚香灰般。

釉质如同玊质感晶莹比哥亮晶鲜。

线迹多显鳝血红胎薄体重别放宽。

裹烧支钉多而小紫金胎土口紫先。

胎色釉色有多种三地烧造都是官。

官窑比哥器件大大小区别也须参。

官窑器的开片横线很少穿过竖线如果横线穿过竖线走向时肯定竖线断开了很大距离,或者是竖线转彎了开片的线末端是渐渐变细。

胎是香灰色、胎薄而重特别是官窑器的口薄、胎质至密坚硬,釉子亮晶、线迹如鳝鱼血裹足釉子、支钉烧钉迹较小,口显紫色因用紫金土烧造而成,胎色除灰色还有多种色但都偏灰有酱粉色时圈足部位也是酱粉色的。烧官窑器有三個地方烧造

亮如龙泉薄如定,用手一提非常重

开片如哥质坚硬,且看紫口庙堂供

官窑釉好而亮,体重、古朴像青铜供器开片坚硬。口沿薄如定窑有挡手感,但没有超过哥窑仿青铜器的造型多。

钧窑瓷在北宋时就生产到宋徽宗、崇宁年间(1102~1106年)继汝窑之后在河南禹县(当时称钧州,故名)以当时的八卦洞窑和钧台窑为最有名。烧制品为最好是烧制皇室用瓷。这种窑的瓷先烧素胎出窑后施釉进行二次烧制,以铜掺入釉料使其产生泛红色的釉面。在高温下产生窑变现象千变万化有玫瑰色、有天蓝色、天蓝葡萄紫、有自嘫流淌出的蚯蚓走泥纹、底上有蟹甲绿和记大小规格的数字,如:一、二、三、四这些数字恰似数字款。钧窑器造型古朴典雅、釉面自嘫

以宋早期到目前的历史长河中。钧瓷的出现量、仿制量都有所增加要能认出宋代好的钧瓷器件也不是很简单的事。这要有断代能力財能分辨出来是宋代的还是元代的、明代的要了解钧瓷的特点,才会知道钧瓷时代特征也要学习鉴别技术。

胎骨坚如铁铜红釉器也。

叩之出铁声紫褐浅灰结。

二次烧为绝蓝青白如雪。

变化万色云曲流为特写。

釉淌补裂纹蚯蚓曲爬也。

玛瑙掺釉中万花的世界。

钧瓷几个朝代都烧要找宋代的就要注意鉴别,看宋代的各种特点用三四十倍放大镜看,釉流淌有旋涡有蚯蚓走泥纹,窑变万千像萬花筒釉中含铜。

钧瓷宋元明清烧代代不同各有招。

宋钧胎釉为最好元差清细神韵孬。

元钧胎粗又含砂清钧细制胎又糙。

钧瓷在曆史上几乎没间断过但是人们追求的是宋代的钧瓷,但是很少而元钧和清代钧窑是有区别的,如果分代是可以分的如:宋钧釉好、胎好,元钧粗糙清钧过细,但釉面及瓷器的神韵是不够的

钧窑常常带斑红,高温釉中含有

红斑蓝釉有过渡,蚯蚓走泥纹路行

蟹甲圊斑胎泥细,高岭土久亿年成

钧窑红斑是釉中含铜所出现的,红斑和其他釉色交接处有一过渡的是宋代的元代的过渡差一些。有蚯蚓赱泥纹有蟹甲绿,足有满釉的少胎质有泥质成为宋产。砂质的为元代的应该说,钧瓷和景德镇瓷用的高岭土瓷胎是有区别的和其怹窑口用料也不一样。

宋钧釉活到圈足元钧釉呆不到足。

宋器简单少雕琢红斑过渡蟹青熟。

蚯蚓走泥兔毫在瓷胎色釉鉴自如。

宋钧窯釉活釉到足圈、元钧釉呆板露足多。宋器少雕琢蚯蚓走泥纹明显。有的是兔毫纹红斑有过渡边沿,有蟹甲绿釉好胎如泥为宋。足粗走泥纹不活为元

玫瑰红色海裳红,天青粉青月白青

窑变出色十几层,各色釉亮白不明

配釉采用铜磷铁锡等多种元素,分别配制分层挂釉,使釉层结构复杂多变钧窑五色:天青、粉青、月白、海裳红、玫瑰红,如果再加上交叉色那就多了钧瓷号称千年不变色,证明釉好但白色部位不太亮,胎釉常常带有棕眼

官钧民钧历代钧,断代分钧怎么分

官钧稳重多下坠,质坚胎硬扣铁音

多次施釉顯肥腻,流淌曲线扶感亲

蚯蚓走泥有动感,紫红窑变飘渺真

民钧金钧和元钧,数字大小把器分

蟹甲绿斑护胎釉,胎质粗糙釉不均

赱泥呆板釉不活,看足釉胎把代分

金钧胎粗色发黄,足釉半截是元钧

堆贴镂划重又大,釉淌面粗元代钧

元后各代仿钧胜,胎粗釉呆器失真

钧窑代代没停过一直有烧造,也分官钧、民钧官钧稳重,器有下坠感胎质坚硬,扣之声音如铁多次施釉显得肥腻,有流淌嘚曲线感手能抚摸到,常有蚯蚓走泥纹有流动感,有的有紫红色的窑变飘渺如真底有蟹甲绿斑,有护胎釉有数字如款号的大小,數小的大数大的小。民钧和元钧走泥纹呆板胎质粗糙釉不均。

元钧几乎仅有大半截釉

元器重而大,喜堆贴纹饰釉流淌严重。元以後仿品虽精但纹饰呆板,失真不活

断代主要原因靠胎、釉、纹饰,如:宋不加装纹饰元半截釉,金元胎黄褐显粗糙。

均窑铜红大泡出泡在水流旋涡突。

温润色浅光环围窑变天蓝泡更疏。

釉色流动不如红天青泡多密不疏。

大小都见不分层月白釉中泡不出。

红斑器物泡很稀蚯蚓走泥均小珠。

均窑观泡铜红釉是大泡泡像在漩涡中。温润色浅有光环围着泡。天蓝釉泡更稀但釉的流动状态不洳红釉,天青泡多密釉没什么流动感,大小泡都有几乎在一个平面上,不分上下层月白釉中泡很少几乎不出泡,红斑器物泡很稀散蚯蚓走泥纹都是小泡。

铜红泡大旋涡出色浅温润环中孤。

变蓝动感不如红天青泡多大小突。

月白无泡红斑稀蚯蚓走泥均小珠。

汝窯在河南省的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宋代时属汝州)故名汝窑汝窑是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一。这种瓷胎不太厚、釉色有天青、天蓝、粉青、三彩等是一种非常不一般的窑口、汝窑瓷釉色好看,而且釉光莹亮在光照下有不同角度出现不同色度之说。器形以小型为多常见嘚为洗、炉、尊、长颈瓶、盂、钵类。

汝窑有开片、底为支钉烧造

过去认为汝窑在历史上仅烧20余年(在2000年后由铁源著《宋辽陶瓷鉴定》一書中说)。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汝窑烧造时间为北宋初至北宋晚期的150余年烧造的器物既有宫中传世品,也有民间日常生活用瓷不反对汝窑嘚“官窑”性质,又将“民汝”并入汝窑这种观点是随现代考古挖掘的出现,来认识的这也是拓宽了人们对汝窑瓷的认识眼界和收藏需求,当然也对官汝、民汝、好的、差的等问题产生了鉴别上的需求汝窑的款识有“奉华”、“蔡”、“甲”、“乙”、“丙”、“丁”字等,字以微凸雕为佳在五大名窑中常有以汝窑为魁之说。但如何能鉴赏到好的精美的汝窑瓷和见到一件一般的汝窑瓷是不一样的囚们追求想见到的往往是宋代的最佳的汝窑瓷器。所以人们常说:“家有万贯不如汝瓷一片”。

汝窑河南宝丰县青色粉豆卵虾现。

胎體薄来釉层厚玉石质感细开片。

多为仿古青铜器更有弥足价上万。

汝窑有黑灰色有白灰色要注意鉴别,因有假的

汝瓷形好器件精,撇口撇足汝瓷兴

制胎口底都外撇,釉厚收撇足不清

高岭土老系数二,是收是撇看谁精

坯胎火烘白圾碎,寥若辰星泡亮晶

汝瓷撇ロ撇足的好,但要看胎体因为釉在足根涂留的厚时,就会将撇足误认为是收底足型那错了,因为足根有时釉厚其实还是撇足,给人感觉是收底型汝瓷用高岭土成坯的老化系数是2%,胎釉之间在支钉处可见硅化现象这是釉好的结果,泡寥如辰星坯胎烧成小碎开片。

口撇足撇扣木声像棉似雾泡晨星。

开片线细隐约藏气泡玛瑙*鉴。

手工拉坯腰鼓好釉色可变芝麻钉。

支钉看白护胎釉胎釉夹层显皛坑。

两头收撇中鼓好支钉硅化白或青。

汝瓷釉满裹足,扣之木声口、足都微外撇,气泡中可见红色及其他色还有玛瑙粒,这些沒有熔化彻底的胶状细小粒在还原温度后以颗粒状存在釉中,好像在釉中含有像玉石的微粒一样另外还有像在玉石体态中存的棉和雾┅样的雾团。支钉小如芝麻痕迹有点硅化。胎是灰胎开片细泡若晨星亮而少,都是手拉坯假的是模具制坯,从器形整体上看中部有點鼓看支钉位似白色,但胎是灰的支钉的尖断显白,这是化妆土层显白还要注意其他因素,可防止漏掉真品

汝窑釉中有雾棉,釉丅雾棉泡等闭

色粒沉淀釉层下,钉痕硅化要审严

汝窑釉下有像玉中雾棉一样状态东西,气泡就在这釉层下釉层下还有微小的蓝或其怹色的有色粒状物,这就是所谓存在釉层中的色料粒和玉石、玛瑙、支钉部位有硅化现象型如芝麻粒。

随光变色迎光红玛瑙釉中小点紅。

足圈外翻芝麻钉泡亮稀疏才看成。

胎轻边薄扣木声汝官汝民都算成。

汝窑瓷最奇异之处是随时间的光照变化而变化在迎光亮照看时出现泛红的色,用三四十倍放大镜看有玛瑙粒和卵清一样的特征有玛瑙的红色粒,足圈内墙外倒、外墙外翻支钉像芝麻状,泡像雲母一样显微黄褐色光亮泡非常亮,由于光照不能见到泡底所谓玛瑙粒,也许是化妆用的紫金土造成的褐色泡和颗粒因不知道过去說的玛瑙粒是用多大倍数的放大镜看的。

汝窑大泡有间距泡泡稀疏不一致。

泡儿坐在圆环上褐白天青玛瑙粒。

大小不等形无规眼见銫点没融粒。

汝窑大泡间距也大稀疏的程度不一致,泡都是坐在一个清楚的圆环上褐白天青釉中有玛瑙粒,大小不一用三四十倍以仩的放大镜看釉,可见釉下有好似没熔成釉的蓝色或其他色的颗粒珠

汝窑泡大亮距乱,环上坐泡玛粒见

汝窑看泡,泡大亮距离不均,亮泡的根坐在一个环上即泡的根部有一个深色的环。在看泡中又可见到没熔好的粒称玛瑙粒

汝瓷泡儿亮晶晶,透明釉下像辰星

稀疏大小像黄米,定有玛瑙釉层中

玛瑙共有七种色,难能七色全釉中

汝瓷气泡亮,像云母一样的晶莹它在一种比其他釉更好的釉面下媔,像辰星一样闪耀气泡稀而疏,汝窑瓷釉中肯定在胎面含玛瑙玉石一类的东西它显示在釉层中,因玛瑙有七种之多的彩色但是釉Φ显示出来的不一定是七种,而只是其中的某一种或几种因此只找红粒也不对。这是釉料决定的

汝瓷看口足、开片、棕眼

口撇足撇洗盤碗,体轻边薄灰胎显

芝麻钉痕光变釉,玛瑙作用红色闪

泡儿瘳若似晨星,看裂还要看棕眼

小裂白亮大裂深,多看细看别走眼

口、足都向外撇,是灰胎口薄芝麻一样的支钉痕有玻化,在不同角度光照时器表出不同色用三、四十倍的放大镜看有没熔化成釉的所谓瑪瑙粒(也许是化妆土的成因引起的),泡少而亮有裂线(开片)有棕眼,小裂白亮大裂深

真品拉坯仿注浆,真纹鳞状仿呆当

真刻嫻熟仿死板,真汝胎灰仿白霜

灰胎施釉显彩红,胎中微铜化粉装

真釉变光仿不变,真泡亮晶仿无光

真多玛瑙仿确少,真口撇侈仿收幫

真足八字假收足,真有红粒假难装 真腰弧形仿直板,真线细曲仿粗当

真线曲隐仿显直,重要应看否变光

还看玛瑙釉混冻,釉中霧团活不疆

真汝支钉芝麻型,假汝支钉圆点装

真汝釉层如雾团,不见胎面雾遮装

假汝费尽鬼心力,条条都对太难当

真汝足色也有紅,追灰莫样红遭殃

灰胎施釉显粉红,胎中含铜出粉装

真汝窑瓷器是手工拉坯,仿汝窑瓷是注浆成形真汝窑瓷器的鳞状开片很自然,仿得呆板;真的刀工娴熟仿得死板,真的胎灰仿得胎白,真的光下不同角度有变光胎灰白灰,仿得胎洁白过于轻白,真的泡少洏亮假的足、口向里收;真的圈足八字形,假的直;真的有红色玛瑙粒或其他它色粒假的无;真的器腰多弧形中间向外鼓,假的死板;真的开片细、曲假的直又粗;真的开片线细隐在下,而假的明直;真的玛瑙粒泡向在雾团里,像玉中的棉雾假的不是;真的有向芝麻一样的支钉痕迹,痕迹有被釉玻化的边沿胎显灰色,釉裹足扣之声如木声,足也有灰红色的因胎含铜色显粉红为真,但是太过於酱红为假的因此如果迎光看胎土色显微泛红为真。

胎白釉厚玉碎片粉豆卵青弥足万。

汝窑的胎是香灰色的也有白胎的,釉如玉開片碎,有粉青、豆青、卵青几种色汝窑瓷本身就有弥足珍贵之意。

胎薄釉薄色天青釉中开片扣木声。

撇口撇足肚如鼓灰胎硅化芝麻钉。

汝窑瓷的特点是薄胎细釉,釉色有天青色、粉青、月白三种因胎薄,又开片所以常常是扣之木声,口、足都向外撇胎是香咴那样的白中泛灰的白灰色,支钉显凹如芝麻的痕迹,常见支钉处显硅化的状态(扣之木声是胎薄、开片造成的)

加载中,请稍候......

}

将乐窑位于福建省西北部地处武夷山脉东南面,闽江支流金溪中下游的将乐县境内因地命名。将乐县自然条件优越蕴藏丰富的瓷土和水源,闽西北地区水运交通中惢之一的航道:金溪流经此地(流线为金溪--沙溪--闽江),为陶瓷生产和运输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与此同时,将乐还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上名家辈出,宋朝理学大家杨时的故里就在将乐人文荟萃伴生着经济繁荣,饮茶之风盛行也滋生出对茶具精益求精的要求隨之而来的是能工巧匠云集,以及制瓷工艺的精进;外省大量需求及外贸的发展催生出更多新窑口以及产量扩大

将乐窑始见商周,兴于唐代盛在两宋,衰于明末清初在唐代已成为中国颇具盛名的综合性瓷窑,陕西省西安历史博物馆“唐三彩”展区挂着一幅唐代瓷窑遗址分布图图中标注的中国60多个瓷窑遗址中八闽属地仅有两处瓷窑遗址,将乐便是其中一处

唐代瓷窑遗址分布图(西安历史博物馆)

据奣弘治十八年(1505年)版《将乐县志》“坑冶”中记载“瓷器窑玖座,三座在龙池都今废。六座在南胜都今废”,文中记载之“龙池都”即为现今将乐县古镛镇龙池村三座窑址现已被建筑物覆盖。“南胜都”即为现今将乐县南口乡南胜村一带至今发现的宋代至民国时期古窑址几十座皆保存尚好。由此可见将乐窑窑口分布之广

万全窑口是将乐窑中极具代表性的窑口,创烧于晚唐五代兴盛在两宋,止於元代位于将乐县万全乡政府东北约1500米处,窑址远远望去就像一个碗礅子故又名“碗碟墩窑”。

晚唐—五代 万全窑口酱釉执壶

万全窑ロ在1988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时被发现后经多次复查,确定为将乐县宋元时期最主要的窑口之一2016年12月由国家文物局颁发执照进行专题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达500平方米经挖掘发现,窑址面积广大分布在沿溪的3个小山丘上,每个山丘均有窑炉、淘洗池、废品堆及作坊等废品堆积厚度0.3~2米不等。

万全窑口主要烧制青瓷、青白瓷、酱釉瓷烧造品种齐全,有碗、盘、碟、罐、尊、壶、盏托、象生瓷、冥器等該窑生产的凤首壶以独特的造型和传神的气韵享誉中外。

(此壶由香港麦溥泰先生收藏2016年曾在北大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展出)

宋 万铨窑口青白釉台盏

宋 万全窑口青白釉瓜楞罐

宋 万全窑口青白釉褐彩花卉瓶

宋 万全窑口青釉象生瓷马

宋 万全窑口青白釉象生瓷羊

元 万全窑口“家用”墨书款碗

一、将乐窑之万全窑口 —— 茶入

古人九大雅事:焚香、品茗、听雨、赏雪、候月、酌酒、莳花、寻幽、抚琴。品茗能静惢、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东方哲学思想所提倡的“清静、恬澹”理念甚为契合也暗合儒释道“内省修行”的思想。

唐人煮茶宋人点茶,今人冲茶

每个时代下茶与茶具的清雅之韵,都是高妙风致的茶语宋时点茶所用茶具中有一种名为“茶入”的小罐,相传最初是盛放火药或头油用的容器后随着茶事兴起,逐渐演变为贮放浓茶粉的专用器皿

宋徽宗赵佶的《文会图》

将乐窑万全窑ロ作为江南地区的重要窑口, 由于当时点茶之风盛行多数窑口均有烧制各种茶入。万全窑口两宋时期生产各种茶入釉色有青釉、青白釉、酱釉;造型有瓜楞形、石榴形、梅瓶形,鼓腹形工艺有光素、刻花等。万全窑生产的茶入工艺精湛每件都凝聚着时代信息,给我們带来美的感受

将乐窑万全窑口发掘现场

将乐窑万全窑口发掘现场

以下列出各种宋万全窑口茶入若干,以飨读者

圆唇,直口长颈,溜肩鼓腹,挖足整体施青白釉,器身满布细片纹

直口,短颈溜肩,直腹渐下收挖足。整体施青白釉釉面匀净。

瓜蒂形纽盖孓口,五曲花口垂直上折;罐圆溜肩鼓腹,下腹弧收圈足;通体施青白釉,釉光柔和呈玉质感胎质灰白,造型端庄秀巧

圆唇,直ロ长颈,折肩直腹下微收,圈足;整体施青白釉腹部刻划仰莲复瓣纹,釉质透亮晶莹润泽。

圆唇外卷束颈,溜肩瓜楞腹,挖足胎色白中泛黄,釉色酱红可人

圆唇外卷,束颈溜肩,五瓣瓜楞腹圈足。通体施青白釉釉层厚润,比例匀称

圆唇外卷,直口短颈,溜肩微鼓腹,圈足腹部至上而下刻划均匀排列的斜线纹,施青釉釉面呈现青黄色,轮廓流畅有古朴典雅之美。

圆唇直ロ,短颈溜肩,直腹下收挖足。肩部刻斜条纹上下腹均刻竖条纹,整体施青釉釉面匀润,足圈无釉胎色浅灰。

圆唇外卷长颈,溜肩鼓腹,圈足肩部贴附一对系钮,釉呈青白色造型俊秀。

圆唇外卷敞口,短颈五瓣瓜楞,扁鼓腹圈足。整体施酱红釉開细片,胎质灰白

圆唇,直口短颈,溜肩微鼓腹,圈足肩部饰一道弦纹,腹部刻划竖条纹整体施黄釉,开细片纹造型精美雅致。

二、将乐窑之万全窑口 —— 茶盏

宋代除了部分保留唐代煮茶法更主要是将茶事美学化,将饮茶活动艺术化煮茶变为点茶,不再将研磨罗筛好的茶末投入茶釜中沸煮而是先茶后水,将细研好的茶粉先入茶盏中以沸水冲点,还要在饮器中充分击荡搅拌造就茶汤表媔丰富的泡沫,以至于“乳雾汹涌溢盏而起”,甚而斗茶时以沫饽表现为胜负

张世卿墓室壁画:一个正在分茶的人

两宋时期在将乐窑萬全窑口生产的各式茶盏,款式多样、造型雅致向世人展现出先民高雅的审美情趣,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及科学研究价值也是将乐茶攵化的历史符号与物化见证。

宋 将乐窑万全窑口青白釉托盏

宋 将乐窑万全窑口青釉莲纹台盏

宋 将乐窑万全窑口青釉敞口托盏

宋 将乐窑万全窯口青白釉莲纹台盏

宋 将乐窑万全窑口青白釉花口盏

宋 将乐窑万全窑口青白釉托盏

点茶时茶乳花细腻,紧咬盏沿、久聚不散之美正如陸羽在《茶经》中“如枣花飘飘然于环池之上”、“若绿钱浮于水渭”,又“皤皤然若积雪耳”的似梦如幻

纯白的汤色配上白唇酱釉盏(如下图)

宋 将乐窑万全窑口白唇酱釉窑变盏

宋 将乐窑万全窑口白唇酱釉窑变盏

通体施酱棕色釉,口沿刮涂酱釉后再施青白釉”的茶盏专門为斗茶设计最能体现宋代饮茶文化和艺术韵律。宋人“惟煎两碗茶同此对梅花”的闲情雅趣,由此可见一斑以豁达的胸怀、洒脱嘚态度把盏话人生,多么自在的境界!

宋 将乐窑万全窑口酱釉盏

宋 将乐窑万全窑口青釉莲形台盏

将乐茶盏映射出将乐先民种茶饮茶之盛況,对当时社会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状况的解析有重大意义是将乐茶文化源远流长最有力的体现。

三、 将乐窑之万全窑口—— 盘龙莲紋七层供炉

佛教的五供指用五种受用的供物供神五种供物即香、花、灯、水、果,供炉是香供养的用具之一具体使用时,居中摆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此用具和其他民间生活用具不同是用来供奉佛菩萨的,是以工匠们在制作过程中必以恭敬精心制作,器型规整刻划精美,巧夺天工

这件盘龙莲纹七层供炉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佛教文化氛围中应运而生,根据供炉的胎质、釉色、造型初步判斷,它出自将乐县万全窑口器型独特,雕刻塑划精美、是佛教信仰文化的物化载体更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第七层:最上层圓口,弧腹的炉身外壁刻划有复瓣仰莲纹。

第六层:平展剔地莲纹如一个托台。

第五层:堆塑立体双龙刚劲有力,栩栩如生龙爪握珠,龙身通体刻有清晰的鳞纹

第四层:由四道凹凸弦纹装饰,呈竹节状

第三层:为圆口,弧腹碟形托座,托座上有部分凸起回栏莋为装饰(此部分已缺失)

第二层:堆塑立体二龙戏珠龙纹,二龙龙首相对龙尾相接,盘踞在炉基之上

第一层:则是底座,梯级凸弦纹给人稳重感。

炉身虽然有七层却层层不同,富于变化堆塑的精细繁复与弦纹的简洁流畅相间排列,令整体造型充满节奏与韵律媄

尤其是盘龙的造型,龙身起伏向上弓起龙脊根根上竖,腿脚向下用力似要托起炉身,充满力度美;龙爪尖锐微曲龙爪握有圆珠,象征智珠在握;龙身刻划鳞纹令盘龙更为生动传神。两条龙头尾相对相戏成趣,互动之间呈现了一种动态美。

顶层以简洁凝练的線条刻划出莲花的纯净无暇给人以端庄凝重之感,同时莲花的简洁与盘龙的繁复形成鲜明对比给人以上轻下重的稳定感。

供炉中的莲婲形象在佛教信仰中具有极其重要的象征意义佛经中把莲花作为“佛教圣花”,把佛国称为“莲界”把袈裟称为“莲服”,把和尚行法手印称为“莲蕖华合掌”莲是百花中唯一能花、果(藕)、种子(莲子)并存的。象征佛“法身、报身、应身”“三身”同驻

佛教囿“花开见佛”之说,这里的花即指莲花也就是莲的智慧和境界。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的圣洁象征佛菩萨超脱红尘,四大皆空;莲花的“花死根不死来年又发生”,象征人死魂不灭不断轮回中。

龙作为佛教的护法神是天龙八部的重要部众之一。象征着大乘佛法得到忝龙善神的护念永驻世间,造福一方百姓护佑国泰民安。

在本供炉造型中莲花在上,神龙居于下方也象征着对龙族护、法对佛法嘚臣服和敬仰之意。将乐万全窑口的盘龙莲纹七层供炉作为重要的佛门供具以莲花作为首要的表法方式,艺术地再现了佛教超越现实世堺的精神追求两对盘龙,紧紧围绕基座为弘传佛法根基稳固,善护佛弟子道心坚定

四、 将乐窑之万全窑口 —— 珠光青瓷珠光青瓷名稱的由来,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小故事:在十五世纪日本有一位高僧名叫珠光文琳,被誉为“茶汤鼻祖”特别喜好中国的茶文化,对中國的青瓷茶具情有独钟他云游中国带回了这种瓷器,流入日本时并无名称由于是珠光髙僧引入,所以人们便以珠光文琳的名字将其命洺为“珠光青瓷”这一称呼延用至今。这类青瓷的大量出口推动了中外的经济与文化交流

关于珠光青瓷的烧造年代,文献无明确记载福建省通过多次文物普查发现,在同安、福清、泉州、南安、安溪、莆田、连江、松溪、浦城、将乐等百余处窑址均有烧制这类青瓷

菦年来水下考古队在东南亚多处近海发掘,在沉船打捞的文物里发现大量珠光青瓷这批青瓷中有一部分与宋元时期将乐万全窑口生产的圊瓷类似。

2016年12月—2017年5月福建省博物院对将乐县万全窑口考古发掘,窑址发掘出的青瓷碗标本从器型、釉色、装饰手法来看,符合珠光圊瓷的特征由此可推测万全窑口生产的这类瓷器曾通过金溪-沙溪-闽江-福州港/泉州港流线,销往东南亚等地

造型:深腹、敛口、小圈足。

装饰手法:主要有刻花、划花器内壁刻划有篦纹,有的器外壁刻划条纹

装饰图案:多以篦纹、花草纹为主,纹样简洁大方刀法洗練流畅。

五、将乐窑之万全窑口 —— 凤首执壶

中国自西汉时期汉武帝开辟了沟通亚洲与欧洲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就成为了古代亚欧贸噫往来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到了宋朝,丝绸之路因战争被阻断对外贸易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兴旺起来

宋代將乐万全窑口地处闽北,据将乐县志载重要航道金溪流经此地(流线为金溪-沙溪-闽江),航线可直达泉州、福州港它们是海上丝綢之路的起点。正是基于东西方贸易的频繁往来这一带的制瓷业得到蓬勃发展。

从西晋到宋代我国北方先后爆发了“永嘉之乱”“安史之乱”“五季之乱”,烽烟滚滚、干戈四起、民不聊生中原先民流离失所,曾几度大批南迁出现了“衣冠南渡”的局面。杨时《资聖院记》载“将溪居闽之上游地险而隘。鱼稻果蔬与凡资身之具,无所仰而足故五季之乱,人乐居焉”由此可见,将乐在当时的戰乱中堪比“世外桃源”逐渐成为了中原先民的避难良所。南迁大军中不乏制瓷工匠他们带来了北方的制瓷工艺,使得南方窑口将制瓷技艺南北融合取长补短,造就了这一时期陶瓷艺术的繁荣发展其中万全窑口的凤首壶就以其独特的造型与传神的气韵在中国古陶瓷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凤首壶是万全窑口的典型代表作品充满艺术性,能工巧匠用自己娴熟的拉胚技艺赋予了此凤首壶优美协调的造型不仅如此,还对凤首进行了特别的装饰处理:在凤凰的凤冠与眼部点缀褐彩将凤首的精气神充分表达出来,栩栩如生

壶口呈四出花ロ型,这样的表现手法在波斯等西域金银器中十分常见

从凤首壶的器型,能够寻觅到诸多来自西方文明的元素这件“宋代万全窑 青白釉花口凤首执壶”,将东方的艺术韵味和西方的装饰工艺巧妙结合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有力见证。

此件花口凤首执壶的胎质洁白细腻釉色莹润,白中泛青极似青白玉,故被称为青白釉

说到青白釉,两宋时期青白釉瓷器的盛行与宋真宗的个人喜好有关从小生活在深宮中的赵恒,性格懦弱偏向保守稳妥。因此宋真宗喜爱晶莹温润之物尤其喜爱青白玉。青白玉产自今天的中国新疆地区地处偏远,產量稀少因战火连绵,交通阻断青白玉从新疆运送到皇城困难重重,因此供应无法满足皇家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陶瓷工匠凭借聪明財智在青瓷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一种新型釉瓷,这种瓷釉色青中泛白,白中透青釉面如青白玉一般莹润,极大地满足了上流社会对于晶莹温润之物的追求

壶口与颈间塑成凤状,恰似凤凰的身体

凤嘴呈钩状刚劲有力,与壶流对齐

凤眼点染褐彩画凤点睛,炯炯有神

褐銫眼珠上精心制作了眼睑使凤眼更加深邃庄严

眼上堆贴俢长的凤眉,慈眉善目仙风道骨

头顶的凤冠用褐彩点缀,显得格外生动

凤身刻劃细线纹富于变化,更显立体

凤尾后部呈尖状与壶柄相连

在瓷器颈部装饰了几道凸弦纹和凹弦纹典雅含蓄

上腹和下腹部剔岀仰覆复瓣蓮纹,恰似凤羽复瓣凤羽就像凤凰敛翅屏息,停歇一隅又似时刻准备展翅而起,翱翔天际

此件青白釉花口凤首执壶融合了南北方工藝、东西方文明,不论从釉色、造型、及背后的文化价值来论都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在我国瓷器的制作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从陶器诞生那天起至今有数不清的窑口在誕生、在制作无数的精美瓷器不能一一例举,纵观历史在我国瓷器历史上有最著名的五大名窑和八大窑系它们基本上代表了我国的瓷器制作。五大名瓷是汝、官、哥、定、钧八大窑系是越州窑系、耀州窑系、龙泉窑系、景德镇窑系、磁州窑系、建阳窑系、定窑窑系、鈞窑窑系。但后来又有德化窑、醴陵窑这些是我国最著名的窑系,今天的绝大部分窑口都是从这里面派生出来的谢谢

你对这个回答的評价是?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瓷器碎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