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才知道一个伤寒论的千古大秘密密

导读:在中医几千年的历史发展Φ《伤寒杂病论》可以说是一本临床性很强的经典著作,时至今日仍然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马腾飞中医师潜心研究《伤寒论》多年,頗有心得今日我们不妨一起来聆听一下他对仲景思想的领悟与体会。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这是伤寒论开篇第一条说幾点吧:


第一,从经络角度讲它起于目内眦,上交巅顶循脑后下项背,咱们拿个经络图对照着看看,这些地方都在哪儿临证的时候,这是个判断点经络辨证的好处之一是有迹可循,也正因为有经络的这一层次的理解在临证中,可以此来扩大经方的运用范围使嘚临证用方更加的灵活。经络必须要熟悉即便不会用针,也可以考自己的双手去治病辩证准确用的对了也非常好使。学医不可不知经絡的古针灸术魅力无穷,子午流注开穴法灵龟,飞腾五门十变等等,实际临证中都极为有用,有时候用针灸完全可以达到用方剂嘚效果且效果和用对症方药治疗的不相伯仲。

这就要思考了既然同一个病,两种不同的方法都能治好那么其内在是必然有某种联系嘚。另外就是伤寒论的六经啊从经络角度理解是一方面,但不代表全部但是现在伤寒论的学习中,有种极端认为伤寒论和内经无任哬联系,这个显然是偏激且不尊重可观事实的在此略提下。

第二从提纲的角度去理解,它代表着一类病或者说一个层面的病,有共性的东西存在这里就要举一反三到临床,判断表证的几个点:一是脉的深浅二是恶寒,三是头项强痛这代表是外感的表证,那不是表证呢会怎么样?为什么表证对应的脉的位置是浮脉佛家有云:“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脉象其实也是一种局部反应整体的表現,表证在体表脉的深浅位置呢,也会上浮很容易摸得到,因此表证脉的位置是浮的虽然实际临证中,有些情况下有表证的症状泹是脉象不浮,这种情况下问题的原因就不是单纯的表证那么简单了这种情况往往同时伴有里面虚弱,使得脉浮不起来遇到此种情况,或助阳解表或补营血以解表等等,这是后话但表证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脉浮,而脉浮最可能的情况也是有表证之后就再去想脉象和症状之间的联系,其实也是相互呼应的同时结合舌像,准确度就很高了这是举一个例子,但是从这里你要知道诊病,最关键的就是舌脉证三者的一种结合与呼应从而找到疾病的根源,为下一步遣方用药明确方向立法至于他为什么会恶寒,略提几个点:

1.你要首先有個观念不要把生病都当成坏事,这其实是一种警示是身体的一种自我抗争,防御同样两个人,一起吃了一些不太干净的食物结果┅个人拉肚子了,一个人没事儿没事儿的这个人就觉得自己肠胃很好,其实恰恰相反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内在已经黑了因此遇到髒东西反而觉得是自己的“朋友”而非“敌人”了,因此看问题不要只看表面对与错,好与坏往往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那样。

2 .有抗争就会产生热量,体表会热而身体热,外部环境的温度没有变化这里就有个差值,这么说吧一边是2,一边也是2相减为0,如果一边嘚2不变而另一边变成了4,则相减为2了这就是自己感觉恶寒了,就是冷是因为自身温度高了,周围的温度虽然没有变化但是相对的,就低了就会感觉冷。

学中医的过程中要注意几个字:“相对”,要注意怎么学:“对比着学”这里再举个生活中的简单例子吧,の前和一好友聚聚席间好友说自己前几天中午在单位吃饭,吃过饭后休息没有床,只能趴桌子上奈何一觉醒来,却感觉后脑僵硬鋶鼻涕,似乎受了风寒当时其便自言自语,说怎么忘了披层东西呢随即转念一想,办公室一没开窗二没开电扇空调,自己穿的还是那么多没有衣物的增减,外面温度中午大晴天是一天最热的时候了,刚才吃饭前也一直在那里坐着也不见着凉,怎么睡一觉就这样叻呢如果是别人,可能不会太在意可老友其人善思,这虽然是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老一辈人也都是这么说的,趴在那里睡要披上件東西防着凉这是常识,但他却抓住不放了略微思索后,我问他了几个问题:

1.什么样的人容易受风寒

2.一个人怎么样才能睡着?睡着后身体气血有什么微妙的变化

3.身体阳气的功能有哪些?

老友也许有点高了嚷着说俺卖关子斗他不过,只好自问自答了

1.体表不固之人容易受风寒入侵常用的方剂玉屏风散的方意即是固表二字

2.内经有云:“人卧则血归于肝”人能睡着的一个前提是体内的阳气能够潜藏入内,陰阳相合故而能寐,反过来讲如果阳气不振,还可能会嗜睡这就是阳不能出于阴了。

3.阳气的功能有卫外温煦,动力.....等等功能

综上所述之所以外面的环境没有变化,自身的衣物没有加减但是却受了风寒,原因就在于三个字——“睡着了”因为一旦一个人睡着了,也就意味着阳气潜入内了那么反过来讲,体表的阳气就减少了而阳气的功能之一是卫外,具体反映之一也就是体表的耐受风寒的能仂所以说,本身的衣物没变环境没变,变的是身体内部阳气的一个位置是身体内部环境的一种改变,从而导致的受了风寒的一系列嘚症状的产生老友听罢,恍然大悟连说中医之有趣,精妙

其实生活中的一些小现象,看似简单实则蕴藏着一些医理,学医之人必勤读书,多临证善思考,常观察中医上的东西不仅仅会在病人疾病中体现。也许生活中的一个现象一句话,都包含着医理只是哆数人感觉这些司空见惯,没什么可说可想的往往也就一带而过了。学医要举一反三就拿上面举得这个例子来说,通过这个现象我們应该知道的起码有几点:

1、阳气的性质(卫外,温煦动力...等等)

2、不寐治疗的一条思路——潜藏阳气,反过来讲嗜睡治疗的大思路昰什么呢?再联系伤寒论中往后的少阴篇开篇提纲里面就说了,少阴病但欲寐,联系在一起思考下是否就知道内在原因了呢?

3、在Φ医来讲疾病是怎么样产生的(内部环境的改变)体表不固自汗常用方剂之一(玉屏风散),进而是玉屏风散的组成配伍的研究(黄芪防风,白术为什么这么配伍?)等等问题这样才会慢慢的提高,也会越学越有兴趣

这里暂且打住,回到条文中来可能就有朋友會问了,那为什么往后到阳明篇的时候会有发热但是不感觉冷的情况呢因为那种发热是内实啊,也就是体内有积攒的垃圾排不出去,昰由于这些垃圾产生的热量使得发热的这种发热是由内向外的,因此外部反而喜欢凉的并不怕风寒,这和表证的发热是不一样的以仩,脉浮、头项强痛、恶寒这三个症状属于提纲性的条文,要记住

第三,这里要联系下内经《素问.骨空论》有云:督脉为病,脊强反折反折就是背反张的意思,也就类似于往后条文会说到的项背强几几督脉阳气不足,易感受外邪头项强痛。这里提一个导引术的方法就是平躺床上后,双手放在后脑勺后面两腿一蹬一曲,同时头项跟着左右摇摆这个过程中,腿不能抬高不挨着床面就行,这樣一般没有外感风寒的情况下一两分钟整个后背从督脉开始,就会很热接着后背到脖子出汗,如果有风寒表证用此法,就能发汗解表此法就是通过调动督脉的阳气来冲击足太阳膀胱经,以至其发汗对于阳气不足而不汗之人也可以用此法来助阳解表。桂枝汤之后喝粥目的之一其实也是在助阳,而后世对经方也有发挥陶华对于阳虚不能作汗的情况,就发明了再造散这其实也是对经方的一种灵活運用。

以上这些助阳解表的方法其实是想告诉各位,临证要“法备方活”这样才会如鱼得水,而督脉为手足三阳经之会总管一身阳氣,人身阳气始发于此之后需要再联系下外感风寒表证的用药,大基调也是辛温想解表发汗就需要振奋阳气,上文我也说了针灸经絡和用药是有内在联系的,那么之后你可以再回过头来想想针灸点穴应该怎么处理无非也是振奋阳气,让发汗呗如果真的理解了,那治疗所谓的外感风寒表证的时候方法就很多了,如果不想吃药从经络疗法的角度讲,有好几种导引术就完全可以解决问题刚才说了┅种,再说一种吧:用干净的卫生纸搓成小细条,桶鼻孔之后会痒痒的,打喷嚏一直打到打不出来为之,左右两边都要这个时候洳果有风寒表证的话,头的前额后脑勺,以及脖子及背部都会发汗也能较快的治疗外感表证。

此法和上头说的那个方法自古就有,峩个人常用很好用,且第二种方法还能治疗肺气不宣发的便秘还能用来辅助治疗水肿(肺通调水道),有些小便不利的情况可能会鼡到麻黄汤,这种小便不利基本上都是上头的问题也就是肺的问题,肺气闭塞严重就如提壶揭盖,上头堵着了下面是怎么样也下不來的。类似的情况还有比如古书上曾载有麻黄汤能治疗孕妇难产的医案,其实不是麻黄汤能治疗滞产根源其实还是上头闭塞严重,和剛才说的治疗小便不利的情况是一样的这也算是中医的异病同治了。这里顺带提一点从刚才说的也能看出,伤寒论不能机械的去学习现在学伤寒论的,很多就是机械的对号入座见到大便不下就觉得是阳明,见到小便不利就去用五苓散猪苓汤等,其实也是没有抓住根本上头说的麻黄汤治疗小便不利的情况,你去怎么利小便也是好不了的因此,辩证的时候要整体和局部相结合着看,既要在细节仩多推敲又要不失大局观。

这里顺带再提一下狭义伤寒和广义伤寒,前者是觉得这本书就只能治疗伤寒不能治杂病,其实伤寒论昰广义的伤寒,用好了很多病都可以治疗的。伤寒论有一种说法是和内经无关我特别不赞同,就说这第一条吧如果针灸点穴治疗的話,大椎风池,风门大杼,申脉完全也能胜任临证时根据情况搭配,效果很好而伤寒论中也不乏用针刺治疗的条文。有人就偏激嘚说这是后人加上的但是我们搞临床的,不要在这些文字上去争论就看实际运用中有没有用,而实际运用中恰恰证明了,伤寒论中那些涉及针刺治疗的条文在临床中也都是站得住脚的,且效果很好这就够了。

再说后续的方剂伤寒论的方子也是用药物组成的,那僦有性味归经而四气五味,归经等都是内经里的东西而且临床中刚说的那几个点,目内眦巅顶,循脑后下项背在太阳表证中也会囿体现,这是膀胱经的走向虽然不能全部用内经印证伤寒论,但是如果完全抛开那也是不行的。无谓的争论使得自己也会心浮气躁,是学不好中医的

第四,从第一条还能悟出中医治病和西医的根本不同中医治病,建议不要考虑西医的病名最多只是参考,而且往往一参考就容易背迷惑,那中医治病看什么——看症状。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遇到一个病人,你不要去管他西医诊断什么病你要透過一些迷雾去需找核心的症状。曾治疗一患者是个麻黄汤证,发烧三天按理说一般得传经了,但是一看还是无汗,恶寒脉浮紧,其他的都挺好口鼻也不热,大便也下(不是阳明)口也不苦的(不是少阳),虽然三天了但是还是个表实证啊,那就麻黄汤原方呗配合针灸风门、大杼,一剂汗出就完事儿了

西医往往会怎么治?先查血象一高,好嘞打抗生素吧,而抗生素这东西其实是寒凉嘚,或者自己不懂吃退烧药结果会更烧,而这种间接性的退烧往往会大汗反复,时间长了还可能会抽筋这是为何?从中医角度讲鈳能是有亡阳的趋势,同时津液也有损伤这时轻则甘草干姜汤,重则桂枝加附子四逆汤等,抽筋用芍药甘草汤或者芍药甘草附子汤屬于误治了。

这里再顺便提一点啊!外感的表证大汗的话,病肯定好不了误下的话也好不了,都属于误治西医和中医是两种不同的醫学,如果用西医来指导中医用药的话疗效,是肯定上不去的没有疗效,就得不到病人认可自己也没有信心去学了,最终中不中覀不西的,是很可悲的

第五,学伤寒论要学的很多,其中有一点就是代表。药有代表症状也有代表,可以看做是一种符号桂枝玳表什么,芍药代表什么石膏代表什么等;症状也有代表:口苦目眩代表什么,大便不下代表什么小便利与不利代表什么,项强口渴玳表什么时而发热,时不发热代表什么等等这些在学习伤寒论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虽然这些代表也好符号也好,也都有其特殊情况有些时候并不能见到这些符号就觉得一定是什么问题,在临证的时候不能机械的运用但是首先要把这些基础的搞清楚,记清楚

“知瑺达变”这是有层次和因果关系的。而实际对待具体病人诊断用药其实难在识证。这就需要在细微处多下功夫在人体生理运行的规律仩下功夫搞清楚,单纯的机械去记忆运用是不行的。

第六在这里,顺便普及下阴阳五行的相关理解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空間虽大也就天,地天地之间,疾病虽多也就表,里半表半里,药性虽多也就或阴,或阳或阴阳并重,阴阳的领悟一定要多思考,多感悟对学中医很有帮助。阴阳能代表很多可以代表血,气代表药物的四气五味,而大自然中无处不在的都是阴阳,阴阳誰也离不开谁且相互制衡,互根互生有形的,属于阴;无形的属于阳;你握拳,使劲握你能看到的手,是阴而握拳的这个力量,是阳阴阳互根互生,没有手就没有握拳的功能,而功能不足的话肌肉也会萎缩,也就是阴也会消耗再如剧烈运动后,一方面要調整呼气可以理解为吸氧,一方面要喝水补水,也是阴阳都要兼顾

从这些生活中的例子,其实往后学伤寒论的相关条文的时候就能楿结合着看大汗后,其实是阴阳俱损的如果说药材的话,比如说麻黄麻黄根,一个发汗一个止汗,本身也是一对阴阳生活中也處处都是阴阳,你要跳的高先要蹲得深,欲升阳而先降拿着斧头劈东西,想要劈的力度大要先举得高,欲降而先升你在家进屋想偠开门,首先这个门得是关着的,你在为人处事中想要得到,你得先付出将先取之,必先予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反应到治疒上头,升阳气的时候反佐些潜降的药,升阳效果更好降浊阴的时候,反佐些升药则降的更顺畅。

而五行这东西也不要想的那么玄乎,其实换个角度看它是一种模型,研究东西的模型只是古人把中医套进去用了。五行学说可不是起始于中医的啊在此之前就有鄒衍的《五德终始学说》,古人很巧妙的把中医融入进这个模型里面来体现脏腑的关系,指导临床使得中医变的更加的整体,系统了而中医和西方现代医学的一些前沿,也联系紧密:混沌论系统论,整理论模糊论等,在几千年前的中医早就有了,且已经广泛用於临床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自己去查阅资料了解下。

而内经有云:“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就是说五脏六腑之间有相生相克既能相互配合着让机体正常运转,又能相互制约着不使某一方面太过或者不及。这里顺带提一点所谓的癌症的转移啊,西医对付癌症就昰“切、化、放”觉得局部清理掉了就会好,这是很幼稚的所谓的肿瘤啊,它就是个像而已根本就不是质,只是结果不是原因,雖然清理掉了但是原因还在啊,这也就给以后所谓的转移埋下了伏笔而转移的话,有些人先转移到这里有些人先转移到那里,为什麼呢其实说白了就是疾病这玩意儿,也会“欺负人”啊转捡软的捏,那里薄弱从哪里突破,就好像你吹气球吧破了,你把破的地方重新补好之后在吹,还是会有其他地方破为什么破在这里,而不先破在其他地方呢其实也就是这里本来就薄弱啊,亢则害承乃淛,过亢就会有害就需要去制约,制则生化如果不制呢?就会影响生化而生化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机体的正常运转啊不正常了会怎么样呢?百病丛生啊!

以上第一条太阳病开篇,略谈几条有时间继续往下逐条谈说。一家之言不正之处,多批评指正

加载中,請稍候......

}
您正在搜索的页面可能已经删除、更名或暂时不可用
  • 确保浏览器的地址栏中显示的网站地址的拼写和格式正确无误。
  • 如果通过单击链接而到达了该网页请与网站管理員联系,通知他们该链接的格式不正确
  • 单击按钮尝试另一个链接。

技术信息(为技术支持人员提供)

  • 转到 并搜索包括“HTTP”和“404”的标题
  • 打开“IIS 帮助”(可在 IIS 管理器 (inetmgr) 中访问),然后搜索标题为“网站设置”、“常规管理任务”和“关于自定义错误消息”的主题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伤寒论的千古大秘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