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现在高中的生活与哲学不怎么讲win10系统优化方法的方法

生活与哲学 全册教案
生活与哲学全册教案前 言(第一课时) 一、课改的必要性: 教材抽象,体系严密,学生难以学习 1、存在的问题: 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体现 学生动手的能力比较差,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相适应。 2、时代的要求:主要是素质教育的要求。3、中央的决定:贯彻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 二、新的体系: 1、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采取模块式的组织形态 ,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各课程模块的内容相对独立 ,实 行学分管理 。 必修部分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共 8 个学分,设 4 个课程模块。 选修部分是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共 12 个学分,设 6 个课程模块。 各课程模块均为 36 学时,经考核合格,可获 2 个学分。 课程模块的开设顺序应根据学生的选择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必修模块的学习 主要在高中一二年级完成。 本课程必修部分每周 2 学时,各课程模块的教学以一学期为单位。 1、经济生活 一个基础:即是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的系统联系。 2、必修: 2、政治生活―对应: 一个要求:即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 精神文 3、文化生活 明协调发展的要求。 4、生活与哲学 三个内容: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 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常识。 必修课程围绕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主题设置三个模块,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 为主要内容,设置生活与哲学模块。这四个课程模块的建构,贯彻了整体规划小学、初中、 高中阶段德育课程体系的思路, 既保持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的系统联系, 又体现内容目标的递 进层次。 对应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常识,将成为本课程的重要内容。 科学会主义常识 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 3、选修: 经济学常识 科学思维常识 生活中的法律常识 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 选修课程 是基于必修课程教学的延伸和扩展, 是体现课程选择性的主要环节 。 课程模 块的设置,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既着眼于学生升学的需要,又考虑到学生 毕业后的就业需求; 既体现本课程作为德育课程的特有性质, 又反映本课程在人文与社会学 习领域中的特有价值。 三、 《生活与哲学》模块: 1、学习哲学的重要性:有助于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生活与哲学》课程的基本性质: 对高中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 明确该门课程不是一般的哲学概论。 通 过学习, 使学生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 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3、 《生活与哲学》教材的设计思路: 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为统领,将马克思 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讲述,融入到了社会生活、实践的主题之中。从生活、实践出发,以探专心 爱心 用心 1 究性活动为主导,通过案例考察、问题辨析、情境导入等方式,呈现哲学模块的基本内容。 把哲学模块的核心问题确定为:如何看待自然、社会(人生)和思维,如何树立科学的世界 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全书从生活的智慧、生活的探求、生活的方法、 生活的选择四个方面展开,即四个单元,每单元突出一个核心问题。如此层层递进,大问题 套小问题,全书形成一个“树”形的问题串。 4、 《生活与哲学》模块四单元之间的逻辑联系: 生活、实践的观点(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 ? 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认识世界:从实 际出发、 实事求是 (物质 ? 意识 ? 实践) ――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矛盾分析的方法 (联 系 ? 发展 ? 矛盾 ? 创新)――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历史的真 谛 ? 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 5、 《致同学们》 :一共有六个自然段: (1) 、引入:由书名引入到了哲学与生活之间是否存在在一定的关系这个问题。 (2) 、回答:生活与意识存在着一定的辩证关系,由此而肯定了生活与哲学的关系,因为生 活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3) 、递进:仅仅有生活还不足以形成哲学,因为哲学是在生活与实践中经过不断的思索而 形成的。 (4) 、递进:任何哲学不管是还是错的,它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升华,但是只有马克思 主义哲学才是正确的,因为它能够正确的探究到自然、人类社会与人的思维的一般规律。 (5)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性。 (6) 、热情的口吻号召大家学习哲学。 四、我们如何阅读这本教材 首先,我们应该了解,本教材分为单元、课、框、目四个层次。 ◎单元是构成本教材的基本单位,每单元由单元导语、课文、综合探究三部分构成。单元 导语简要地告诉我们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本单元的目的、意义。 ◎课文是我们学习的主体内容, 每课由课文导语和框构成。 课文导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本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本课的目的、意义。 ◎框是构成课文的基本单位,它由若干目构成。作为量化教学内容的基本单位,每框大体 按 1 学时安排。 ◎目既是构成框的基本单位, 也是展示课文的基本步骤和环节。 它主要由正文和辅助文两 部分构成。 其次,我们需要知道,正文和辅助文具有不同的功能。 ◎正文是我们学习的主体内容。从形式上看,它由仿宋字和宋体字组成;从内容上看,它 由探究活动和原理两部分组成。 探究活动是我们学习原理的必要环节, 也是实现自主学习的 重要路径, 它往往通过对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现象的思考, 使我们在思维中经 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从中了解、领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辅助文,设三个栏目: “相关链接”是对相关原理、实例、资料的引述; “名言”所摘录的 往往是与原理紧密相关的思想家的重要言论; “专家点评”是对疑难问题进行解析,对相关 原理作拓展性说明。 最后,我们应该注意,综合探究是单元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它由探究活动目标、探究 活动建议、 探究路径参考和理论评析四部分构成。 综合探究具有体现本单元相关知识的联系 的功能, 具有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功能, 是我们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 每一综合探究可安排 1 学时。 单元导语:告诉我们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和学习本单元的目的、意义。 课文导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 了解本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本课的目的、意义。专心 爱心 用心 2 生 活 与――单元: 课文:学习的主体内容: 哲 学综合探究:框构:框是构成课文的基本单位,它由若干目构成。 作为量化教学内容的基本单位, 每框大体按 1 学时安 排―。 目是构成框的基本单位, 包括正文和辅助文两 部分,也是展示课文的基本步骤和环节。 探究活动目标 探究活动建议 探究路径参考理论评析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二课时) 一、综合解说 【地位作用】 本单元在全书中起着引领和导入作用, 是全书的起始课。 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什么?哲学在社会发展中有什么作用?这些问题的探究与学习, 有助于我们在掌握本单元基本 理论的同时,为全书的学习打下基础。 从身边的哲学入手, 通过对哲学概念和哲学基本问题的体会, 有助于我们划清唯物主义 与唯心主义的界限,以科学的世界观指导我们现在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因此,本单元的学 习,对我们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主要内容】 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单元分为三课: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第二课“百舸 争流的思想”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一课包括两个框题:生活处处有哲学;关于世界观的学说。第一框共两个目题:第一 目从我们的生活入手, 说明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第二 目讲了两个问题: 一是哲学的本义爱智慧; 二是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 造世界。 第二框共两个目题: 第一目讲哲学概念的基本含义。 第二目主要讲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相 互关系。 通过本课学习,使同学们了解什么是哲学、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等。引导同学们进入 生活与哲学的学习。 第二课包括两个框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第一框共两个目题: 第一目从哲学研究的问题入手, 指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 在的关系问题, 进而分析了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可知论与不可 知论的标准。 第二目分析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从两个方面进行 探究。 第二框, 首先探究唯物主义, 指出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 的三种基本形态;其次分析唯心主义,指出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并说明了唯心主义的两种 基本形态;最后指出虽然哲学史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 子” ,但从基本派别来看则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阵营。通过本课学习,使同学们了 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掌握什么是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吸收前人的智慧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 场。 第三课包括两个框题: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第一框共两个目题:第一目从历史事实入手,设置探究,引导学生感悟社会存在对哲学 思想的决定性作用。第二目进一步阐释哲学思想对社会变革的反作用。专心 爱心 用心 3 第二框共三个目题: 第一目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 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 来源,论证其出现的必然性。第二目在对比的基础上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性革命,把 握其基本特征。第三目依循历史脉络,介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通过本课学习, 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 自觉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 器,增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积极性。 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二、知识结构: 生活处处 有哲学 美好生活 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的向导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哲学是对自然、 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 括和总结 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 为什么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哲学的基 本问题 基本观点 百舸争流的思想: 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生活智慧与 三种基本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 时代精神 唯物主义和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基本观点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两种基本形态 客观唯心主义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 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时代精神 的精华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社会变革的先导 时代的精神的总结 和升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 三、单元导语: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我是谁?” “世界从何而来?” “我是什么样的人?我由什么原因获得我的存在?世界是否 因为我而存在?我们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哲学就是通过对一系列关乎宇宙和人生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问题的思考而形成的一专心 爱心 用心 4 门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时代精神上的精华和思想智慧,是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导。学 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我们在认识世界 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 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好哲学,终生受益。 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一、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识记:(1)哲学的含义(2)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含义(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4) 哲学与方法论的关系 ◇理解:(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2)哲学的本义和任务(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分析: (1)联系身边的生活分析其中的哲学思想(2)列举人们具体的世界观并分析哲学的含 义 (3)用史实分析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相互关系(4)分析马克思、 恩格斯、 黑格尔等哲学家的哲学 思想 2、能力目标:(1)通过对身边的哲学的分析,培养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通过对哲学思想的历史渊源的分析,培养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3)通过对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具体知识三对关系的分析,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 (4)通过对身边生活事例、哲理故事、哲学家观点的体悟,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哲学的产生、哲学与生活的关系的分析,增强我们对哲学的体悟和思想认同 (2)通过对哲学概念、世界观概念的分析,激发自觉树立科学世界观、自觉增强哲学修养的 热情 (3)通过对哲学与具体知识的学习,增强我们以哲学为指导,学好具体知识的自觉性 二、 【重点、难点】1、哲学与爱智之学 2、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 的追问和思考 3、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三、 【整体感知】 :通过本课学习,同学们将从生活中的哲学思想人手,体验哲学与我们生活 的密切联系,进而了解哲学概念,为开始全书的学习做好思想准备。 四、 【方法点津】 :(1)运用比较法,理解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2)运用辩证的方法,全面地理解哲学与具体知识的关系。 (3)利用网络平台,搜集、整理哲理故事。 (4)理论联系实际,用科学的世界观自觉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五、 【课文导语】 : 人和动物不同。动物只是本能地“活着” ,而人的生活应该是经过思考、有明确目标和意义 的生活。人们要想生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就应该对自己生活其中的世界和生活本身进行审 视和思考。为此,我们不仅需要具体科学知识,还需要哲学知识。哲学和我们的生活是什么 关系?什么是哲学?哲学研究什么?哲学和具体科学是什么关系?了解这些问题, 可以使我们走 进哲学,自觉地追求智慧,创造更美的人生。 第一框题 生活处处有哲学 一、生活处处有哲学 (一) 、哲学就在我们身边◇课堂探究:(1)在排名问题上,人们的看法往往各不相同,这是 为什么? (2)为什么我们应看到排名的“二重性”? (3)联系生活中类似的事例,谈谈生活与哲学的关系。 ◇探究提示:(1)在排名问题上,人们的看法不同,主要是因为人们的思维方法不同。专心 爱心 用心 5 (2)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要求我们一分为二地来看待。片面地看待排名问 题,不利于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3)全面的思维方法本身就是一种哲学智慧,看待别人、分析自己等都应该坚 持一分为二的观点。这说明生活与哲学密切相关。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1)、认识世界、办好事情,都需要智慧。生活需要 智慧,需要哲学。人们对问题的高明认识、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都和一定的哲学智慧联系 在一起。 哲学的智慧不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 而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 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句话,哲学的智慧产生 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应当提供让人惊异、惊讶、惊醒的创新论断。 国外一本工具书说, 哲学家是那些 “爱提出令人烦恼的问题, 并给出稀奇古怪回答的人” 。 人们未必能够同意这个“稀奇古怪”的定义,但它传达出的哲学应当让人“惊讶”的信息, 则是人们必须充分注意的。 研究哲学需要惊异。 惊异不同于被事物外部表象所吸引的好奇心, 而是为事物深层奥秘 所激起的沉思。柏拉图认为,哲学根源于惊异。亚里士多德说: “由于惊异,人们不仅现在, 而且一开始的时候,就去进行哲学研究。 ”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哲学思想起于对问题的“惊 异” ,进而以让人感到“惊讶”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必然能起到“惊醒” 世人的作用。 “惊讶”的核心是思想创新。面对问题(新问题和老问题),敢想前人之未想, 敢做前人之未做, “不以平常眼光看待问题,不以平常思维考虑问题,不以平常语言谈论问 题,不以平常方式解决问题” 。 哲学让人“惊讶” ,但反对故弄玄虚。使人“惊讶”的深刻的判断内涵,只要找到一个 合适的表达方式,是不会脱离大众的。◇名言题化: (结合课本 P2 名言) 恩格斯说: “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 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 ” 这句话主要说明( ) A.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B.认识世界需要智慧 C.哲学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 D 改变自然界,需要发展人的智力 答案:A 解析: 引文的本义是说人们改变自然界的程度决定人们的智力程度, 即说明哲学来源于 实践,即是实践决定认识。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补充: 哲学上说的世界: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前两者是客观世界后者是主 观世界。 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 ◇课堂探究:(1)你在童年时代是否也思考过类似的问题? (2)杞人忧天的故事能够给我们什么启示? (3)你现在经常思考哪些问题?为什么? ◇探究提示:(1)一般人在童年时代都思考过类似的问题,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谈体会。 (2)杞人忧天的故事固然不可取, 但它反映出一种追问和思考, 而这种追问 和思考非常宝贵,它使我们的思想进发出哲学的火花。 (3)此题非常开放,要根据每个同学具体的情况来探讨。 在生活实践中,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思考世界,思考周围的人和事,并用自己在思考 中形成的观念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 在这些思考中, 会触及这样或那样的具有哲学性质专心 爱心 用心 6 的问题。在这一意义上,我们说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教材通过两句名言说明了哲学并不是悬浮于高空的思想楼阁, 而与我们的生活、 与我们 置身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 3、结论: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哲学并不是高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楼阁,只要留心思考,就会发现它与我们的生活、与 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 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 工作和 生活。 ◇名言题化: (结合课本 P3 名言) “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 ”这说明( ) A、辩证法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 B、哲学思想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C、思考的力量是巨大的 D、哲学就是辩证法 答案:B 解析:A、D 两项说法有误,C 项不能反映题意。 (二) 、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第三课时) 1、哲学的本义:◇课堂探究:(1)这两个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 这种不同? (2)想一想,思维方法在人们生活中起着什么作用。 ◇探究提示:(1)第一个同学运用一般的思维方法,第二个同学运用了创造性思维。 方法的不同主要是由于世界观不同、指导思想不同。 (2)思维方法在人们的生活中有重要作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对人 们的生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所以,这样的 学问当然会使人生活得更美好。 自然界变化万千,社会错综复杂,有时会使人们感到像走在一片茂密的森林之中,浮云遮望 眼, 云深不知处, 正确的前行的路在何方?这时我们需要照亮前进方向的理性和智慧的明灯。 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在古希腊文和英文中,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 求智慧。在汉语中,哲就是智慧,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即爱智之学。正如马 克思所说,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 ◇课堂练习:哲学的本义是指( ) A.智慧 B、聪明的人 C 真理 D.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答案:D 解析:此题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2、哲学的任务: ◇课堂探究:(1)为什么不知道宇宙的性质、没有对自然和社会的正确认识,就不能享受快 乐? (2)伊壁鸠鲁为什么把学习哲学和灵魂的健康、人生的幸福联系在一起? ◇探究提示:(1)懂得具体科学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哲学观念,可以使人变得更加智慧, 可以充分地享受快乐。 (2)因为哲学可以使人们找到光明, 在人生道路上点起希望的明灯, 从而正确地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从哲学得功能上看, 哲学作为世界观得功能就是教人如何看待世界, 即如何对待宇宙和人生, 如何对待知识和规律,如何对待个人和社会、自己与他人。在这意义上,我们既可以说哲学 是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工具,又可以说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名言题化: (结合课本 P5 名言)马克思说: “没有哲学我就不能前进。 ”这句话主要是强调 ( ) A、马克思是研究哲学的哲学家 B、哲学与生活是不可分割的专心 爱心 用心 7 C、哲学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D、不懂哲学的人就不能进步 答案:C 解析:引文强调的是哲学的作用。A、B 两项不能表达哲学的作用。D 项的说法过于 绝对。 第二框题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一、关于世界观的学说(第四课时) (一)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课堂探究: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并非人人都是哲学家.这是为什么呢? ◇探究提示: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是 自发的、朴素的.人人都有。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要靠不断的学习、思考、实 践才能掌握。 1、哲学的含义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所以要了解哲学的含义.就必须首先理解世界 观的含义。理解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课堂练习:哲学( )A、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 B、就是世界观 C、都是正确的 D、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答案:D 解析:哲学有正确与错误、科学与非科学之分.A、C 两项认为哲学是科学的、 正确的不妥。B 项把哲学与世界观等同了.是错误的。 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1)、二者的区别。 ①含义不同: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则是 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②世界观人人都有. 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等于哲学。 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 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 思想体系。它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因此,我们既反对把哲学简单化。把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当做哲学学说,也反对把哲学 神秘化.认为哲学只是哲学家的事情。 ◇补充:掌握世界观的概念应明确: “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堆三部分,而 不是世界某一部分;总的观点、根本看法”不是对某类事物的观点.不是零散的具体的看法 (如:小王早上 5 点起床”就不是世界现。);世界现人人都有,但有科学扣非科学之分(如: “存在即被感知”就是错误的世界砚)。 (2)二者的联系。 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 哲学与世界现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 世界现所涉及的问题.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最普遍、最一般的问题。如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是 物质还是精神。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是怎样的,世界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有限和无限的关系 是怎样的.世界以何种状态存在和发展,发展的动力、方向和道路是什么。我们究竟能不能 认识世界.如何认识世界,人类社会的本质是什么.其发展有没有一般规律可循。等等。这 些问题都属于世界现的范围.都是哲学研究的对象。 ◇课堂练习: 下列有关世界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根本看法 B.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c.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科学观点 D、有的人有世界观,有的人没有世界观 答案:B 解析:世界观是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而不只是自然界,A 项排除。世 界观不一定是科学的,C 项可排除。世界观人人都有,D 项排除。 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课堂探究: (1) 、上述具有不同思想观点的人,在做人做事上有什么不同?你赞同 哪些人的做法? (2)人的思想观念与其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之间有什么关系?专心 爱心 用心 8 ◇探究提示:(1)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世界观同时为人们提供方法论指导,具有不同思想观 念的人,在做人做事上往往会有不同、甚至相反的方式。上面列举的四种人的做法,第二、 三种是可取的。 (2)人的思想观念决定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反映着人的思想观念。 (1)什么是方法论?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 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 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2)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 法论体现世界观 ( 3)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 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 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 论的统一。我们可以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 (二)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第五课时) ◇课堂探究:从对具体“美德”的概括中抽象出美德的共性,体现出哲学思维的什么特 点? ◇探究提示:哲学是研究世界上万事万物共同的本质和规律的,哲学思维通过理性思考,从 个性中归纳、综合出事物共同的本质。 1、具体知识的内容 人类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各种各样具体的知识, 这些知识大致可以概括为三类: 一类是认 识和改造自然的知识,即自然科学知识,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一类是认识和改造社 会的知识,即社会科学知识,如文艺学、伦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等;还有类是关于人的认 识和思维的知识,即思维科学知识,如心理学、逻辑学等。图示为: 自然知识 物理、化学、生物等 具体知识: 社会科学知识 思维知识 文艺、伦理、政治等 心理学、逻辑学等◇课堂练习:具体知识不包括( ) A、自然科学知识 C、思维科学知识 B、社会科学知识 D、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答案:D 解析:注意此题的关键字“不” ,此题为反向选择题。 2、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1) 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具体科学揭 示的是自然、 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 哲学则对个别的规律和特性进行新的 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提示:如何看待“黄昏中起飞的猫头鹰”所包含的哲学思想? 黑格尔的命题,正确的一面是看到了“反思”在哲学思想的形成中的作用;缺陷是认为哲 学思想来自于主观的“精神”和“思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思想来源于人在实践中对 物质世界的反映。 (2)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课堂探究:(1)恩格斯的上述论断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2)如何理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 关系? ◇探究提示:(1)哲学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 的发展,离开具体科学,哲学就会干涸、枯萎。(2)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的进专心 爱心 用心 9 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哲学之所以富有生机和活力, 能够存在和发展,就在于它以不断丰富的具体科学知识为基础,从中概括出最一般的结论。 离开具体科学知识,哲学就会干涸和枯萎。那种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 ,认为哲学可以 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 ◇思维拓展:哲学是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在历史上,哲学曾被当作“知识的总汇” “科学的科学” 。后来,哲学与具体科学分离,这 时,哲学一方面真正获得了作为最抽象、最概括的学说的地位,另一方面则更需要具体科学 知识作为自己的基础和前提。 只有对具体科学进行概括和总结, 才能体现其系统化理论化的 世界观的性质。 社会实践和精神文明为哲学提供思想素材, 哲学发展的过程应当是整个社会实践和精神文 明发展的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具体科学发展的必然产物, 是人类智慧发展的必然产物, 因而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不管某些人是否愿意接受马克 思主义哲学的指导, 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一切领域的工作、 一切科学的研究都在起指导 作用, 它总是给人们提供一个观察问题、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原则。 所以,哲学不是生活经验的简单总结,用说几个故事、讲几个成语来进行哲学教育,虽有其 可取之处,但毕竟不是扎实的做法。只有彻底的理论,才能彻底地说服人。 (3)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课堂探究: (1)牛顿的世界观对他的科学研究有什么影响?如果牛顿不相信上帝, 还会得出 “第一推动力”的结论吗? (2)牛顿研究工作的得与失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探究提示:(1)唯物主义世界观推动了他的科学研究,唯心主义世界观阻碍了他的研究工 作。如果牛顿不相信上帝,是不会得出“第一推动力”的结论的。 (2)牛顿工作的得失告诉我们,科学研究应该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 否则,科学研究会失去正确的方向,甚至陷入混乱和失败。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家的研究活动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某 种世界观的指导下进行的, 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科学家就会在自己的研究活 动中失去正确方向,甚至陷人混乱和失败。因此,任何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 导作用的看法,都是错误的、有害的。 ◇思维拓展:对哲学概念的总结。 (1)从字义上看,哲学是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古人说“知人则哲” ,就是其义。 (2)从与世界观的关系看,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人们在实 践过程中,在不断处理自己与自然界、自己与他人和社会、自己与自己的关系中,逐步形成 一种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即世界观。 世界观几乎人人都有, 但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往往是零散的、朴素的、缺乏理论论证的。如果将世界观形成一套 体系,用某种理论形式表现出来,那就是哲学。必须澄清一种错误认识:即认为哲学都是科 学的,其实不然,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主要是从哲学的体系上来讲的,至于其内 容,则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 (3)从与具体知识的关系看, 哲学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人们在处理自身与外部世界的 关系中,在调节自身的关系中,积累了许多具体的经验。文明史开始后,逐渐有了具体科学 知识。 这些具体科学知识讲的都是世界某一特定领域的问题, 揭示的都是某一特定领域的事 物运动发展规律。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对具体事物的认识越来越丰富,经过长期的积累, 人们以各种具体知识为基础, 思考和研究万事万物的共同性质和共同规律, 以及人与外部世 界共同的本质关系, 还有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共同规律, 当人们将这些认识系统化理论专心 爱心 用心 10 化, 就成了哲学。 可见,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而哲学反过来会给具体科学的发展以指导, 两者是个别和一般的关系。 (4)从与方法论的关系看,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当人们 以一定的世界观观察问题、处理问题时,世界观就具有了方法论的意义。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本课小结:在生活逻辑的基础上,本课解决了一个核心问题――哲学的概念。从知识逻辑上 讲,围绕哲学概念,主要讲了三个关系:哲学与世界观、哲学与方法论、哲学与具体科学。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一、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 ◇识记 :(1)哲学的基本问题(2)唯物主义及其表现形式 (3)唯心主义及其表现形式 ◇理解: (1)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2)正确认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3)区分主观唯 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分析: (1)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 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 (2)从古今中 外著名思想家的著作、论断来分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 (3) 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判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能力目标: (1)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2)比较、分析的能力 (3)抽象思维能力 3、 态度、 价值观目标 本课学习, 了解哲学发展的历史, 明确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要求 我们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二、 【重点、难点】 :1、哲学的基本问题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三、 【整体感知】 : 同学们学习本课,将通过认识哲学的基本问题来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 义,理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一直贯穿着哲学发展的历史。通过 对古今中外著名哲学家的言论中,感受哲学思辨的独特魅力,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 四、 【方法点津】 :(1)列举古代思想家的著名言论,进行分析、判断(2)从日常生活中人们的 具体做法来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3)结合事例说明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性。 (4) 结合当地政府的政策、举措分析是否坚持了唯物主义。 (5)分析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言行并结合本课知识进行归类、总结。 五、 【课文导语】 :在人类追索智慧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哲学派别。它们在相互辩难 中发展,在湍急的思想河流中曲折前行。我们怎样才能认识各种哲学派别的本质?这就要求 我们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掌握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 第一框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 、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第六课时) ◇课堂探究: 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 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出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基 本的问题? ◇探究提示:哲学研究的问题有很多,如宇宙、人生、思维等,但是贯穿于哲学发展始 终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 和方向。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多方面的。 传统的观点认为有两个方面。其中,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最重要的方面,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认为存 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各种哲学由于对这 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专心 爱心 用心 11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统一性的问题, 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是哲学基本问题的 第二个方面,对这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人能够认识世界,这已被 人的实践活动所证实。马克思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可知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 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不可知论者认为思维不能正确地反映存在。 这种观点忽视了社会实践的 发展和人类的认识能力总是在不断地提高。 (二)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课堂探究:(1)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的哲学问题是什么? (2)你认为处理好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重要吗?为什么? ◇探究提示:(1)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哲学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学习计划、教学 计划、收获计划、做工方法、企业经营策略这些属于思维的问题,而学习实际、教学实际、 收获实际、做工实际和企业面对的实际则属于存在的问题。 (2)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十分重要。因为学习计划的制定必须从你自身的学 习实际出发,如果学习计划脱离了自己的实际情况,起不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如果不制定学 习计划则又会使我们的学习带有盲目性, 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因此一个好的学习计划 是能够如实地反映自身学习的实际情况的, 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习做到事半功倍, 有利于提 高学习效率。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人类诞生数百万年来,一代又一代地从事的活动主要归结为两类,一是认识世界,二是改 造世界。在改造世界的漫长过程中,人类不仅逐渐认识着外部世界的现象、本质与规律,不 断思考着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而且在尽力追求自身的发展与完善。就每个人来说,他总是 在不断地处理着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自己与自然界的关系,二是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 系,三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无论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 说到底都要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 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因此,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哲学要从总体上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 就必须首先弄清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并对此作 出明确的回答。 对思维和存在究竟哪个是本原, 思维与存在究竟谁决定谁的问题回答得不同, 哲学的性质就不同;对思维和存在究竟哪个是本原,谁决定谁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 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因此,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 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第二框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第七课时) (一) 、唯物主义 ◇课堂探究:你同意这位学者对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理解吗?谈谈你的看法。 ◇探究提示:不同意。唯物主义承认存在决定思维,唯心主义承认思维决定存在,不能 以追求物质满足看成是唯物主义, 也不能以追求精神满足看成是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者也追 求精神的满足, 唯心主义者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只能在思维和存在何 者为第一性的意义上使用,如果给它们加上别的意义,就会造成混乱。 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 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唯物主义认为, 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 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专心 爱心 用心 12 ◇课堂探究:(1)上述材料所反映出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还是唯心主义的? (2)简要辨析上述观点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探究提示:(1)上述材料所反映出的观点属于唯物主义。 (2)上述观点属于朴素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 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这些观点只是 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但是,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 水、火、气、土等,这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 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 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 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 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 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 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 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二) 、唯心主义(第八课时) ◇课堂探究:(1)人的灵明和天地万物是什么关系?没有人的灵咀就没有世界吗? (2)王守仁看到了人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但从中引出了错误的结论,为 什么? ◇课堂提示:(1)先有天地万物,后有人的灵明,因为物质决定意识。人的灵明是后天形成 的,意识源于物质,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没有人的灵明就没有 世界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是不科学的。 (2)虽然王守仁看到了人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但是他看世界是站在唯心主 义立场上,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认为人的意识决定客观物质,因而导致了错误的 结论。 1.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1)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 意志、 感觉、 经验、 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 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课堂探究:(1)把理看作世界的主宰,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观点? (2)你认为理和天地万物是 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探究提示:(1)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把上帝、理念等看作世界的本原。 (2)理依赖于天地万物,天地万物是理的源泉,决定理,理是天地万物的 反映,有些是虚幻、歪曲的反映。 (2)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 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2.哲学史上还存在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纵观哲学发展的历史, 我们除了看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外, 还可以看到辩证法 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但是,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 争具有从属的意义。 这主要因为各种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附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 义的哲学体系。专心 爱心 用心 13 本课小结: 本课从哲学的基本问题人手,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 主义;进而分析唯物主义及其三种基本形态,并对其全面看待,然后分析唯心主义及其两种 基本形式, 最后揭示在哲学发展史上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是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这两大派别的。 第九课时:本单元 1、2 课练习。第十课时:讲评练习卷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2)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理解:(1)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2)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分析: (1)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 阐述哲学思想与社会变革的关系(2)运用辩证的观点和 方法,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2、 能力目标 (1)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透过社会现象把握本质规律的能 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发展及基本特征等内容的学 习, 深刻理解 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 自觉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 器, 增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积极性 二、 【重点、难点】 : 1、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 主义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三、 【整体感知】 : 通过本课的学习, 同学们将从总体上把握哲学思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了解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产生条件、基本特征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从而为后边具体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四、 【方法点津】 : (1)结合典型事件,说明哲学思想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2)运用对比方法,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的区别,理解其实践性、科学性、 革命性的基本特征。 (3)联系历史事实,理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与发展的基本线索,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产生条件,把握其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五、 【课文导语】 :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 哲学史上盼伟大变革, 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往哲学和 科学发展的思想结晶’ , 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如何产生的?它有哪些基本特征?它在中国的发展形成了哪些重大理论成 果?了解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自觉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 界的思想武器,增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积极性。 第一框题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一、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第十一课时) (一) 、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课堂探究:(1)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局面为什么会出现在战国时期? (2)思想文化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政治变革之间是什么关系? ◇探究提示:(1)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动的时期,社会经历着深刻的变革。经济上, 井田制瓦解;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文化上,经济政治的变动造成文化下移。面对 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激烈的社会变革, 不同的阶级和阶层出于各自的利益需要, 提出了不同的专心 爱心 用心 14 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 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同时,思想文化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对经济发展、政治 变革起巨大的反作用。 1.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一定形态的文化。 哲学属于思想文化范畴, 是一定社会和时 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在 社会转型时期,体现尤其明显。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经济大 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变革导致了阶级关系的变化:新兴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产生; 部分奴隶主贵族改变剥削方式,成为新兴地主;部分奴隶成为农民;部分奴隶主贵族经济政 治实力日趋衰落。各学派对上述变化,有不同的政治主张和哲学看法,形成了“百家争鸣” 的局面。 教材运用恩格斯的名言说明了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2.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马克思认为,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 所谓 “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 在马克思看来,就是哲学要代表自己的时代和自己所处时代的人民,使鞭鬻襻人民最精致、 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 “哲学是问:什么是真实的?而不是问:什么是 有效的?它所关心的是一切人的真理,而不是个别人的真理??”也就是说,哲学问题是时 代的产物, 哲学问题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哲学离不开自己的时代,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反映, 每一个真正的哲学问题所把握的都是自己所处时代脉搏的一次跳动; 每一个真正的哲学问题 所演奏的都是自己所处时代的一段最强的音符。 (二) 、社会变革的先导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止一次地指出,历史上每一次大的变革,往往以思想文化的变化 为先导;恩格斯曾经强调思想文化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并且说,经济落后的国家哲学上可以 演奏第一提琴。 ◇课堂探究:(1)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起了什么作用? (2)结合学过的历史知识,谈谈 18 世纪法国战斗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 对法国大革命产生的影响。 ◇探究提示:(1)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特征是人文主义,具体表现在科学、宗教、文学、 艺术和教育等诸多方面。 这些方面的作品和思想无不称颂世俗以蔑视天堂, 标榜理性以取代 神灵,反对来世和禁欲,肯定人本身和现世生活。人文主义者要求文学艺术表现人的思想感 情,要求科学为人生谋福利,要求教育发展人的个性,即把人的思想、感情和智慧从神学的 束缚中解放出来。所以他们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提倡个性自由反对中古 时期的宗教束缚。 他们的这些思想和行为都在当时的历史时期里冲击了宗教和封建文化, 有 力地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对于继承古代优秀遗产、打破教会权威、消除封建愚昧进而拓宽近 代科学、文化、艺术和思想的发展道路,都具有无与伦比的历史意义,为欧洲从封建社会向 资本主义社会转变奠定了思想基础。 (2) 法国启蒙运动最著名的代表是以百科全书派为中心的一批唯物主义思想 家。他们既是唯物论者,又是战斗的无神论者。启蒙思想家们有力地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及其 精神支柱天主教会,描绘了未来“理想王国”的蓝图,吹响了法国大革命的号角,为即将到 来的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1.哲学对社会变革作用的首要体现。 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 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专心 爱心 用心 15 例: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 17―18 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是文艺复兴之后近代人类的第二次思想解放。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勇于为真理和正义而斗 争。他们甘冒身陷囹圄、逃亡异国的危险,不惜遭受种种苦难,给宗教力量和世上的王权以 沉重打击。他们的著述描绘了未来“理性王国”的蓝图,启发并培养了一代革命者。启蒙运 动为摧毁腐朽的封建制度、 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启蒙思想家所宣 传的自由、平等、民主和法制的思想,对北美独立战争、1789 年的法国大革命,以及 19 世 纪欧洲爆发的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哲学对社会变革作用的重要体现。 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 还体现在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 提出社会发展的 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 量。例:德国古典哲学。德国古典哲学产生于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是一场反封建的哲学革 命。它主要用辩证法思想启迪人们的心灵,解放人们的思想,从哲学上论证变革德国封建社 会秩序的必要性。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其主要著作有《精神现象学》 《逻辑 学》 《精神哲学》等,它们都为着一个主旨,即通过对精神、理性辩证发展过程的描述,揭 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普遍的规律,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 界描写为一个过程。费尔巴哈则用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猛烈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宗教神 学。其著作《基督教的本质》直截了当地使唯物主义重新登上王座,指出自然界是不依赖任 何哲学而存在的; 它是我们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产物)赖以生长的基础; 在自然界和人以 外不存在任何东西, 们的宗教幻想所创造出来的那些最高存在物只是我们自己的本质的虚幻 反映。 以恩格斯“名言”和“相关链接”德国古典哲学的典型案例论证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在具体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结论: 总之, 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的哲学, 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第二框题 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二、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第十二课时) ◇课堂探究:(1)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会产生于 19 世纪中叶? (2)为什么产生于 19 世纪中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至今仍然没有过时? ◇探究提示:(1)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于 19 世纪 40 年代,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历史发 展、科学发展和哲学发展合乎规律的必然产物。19 世纪 40 年代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为马 克思主叉哲学的产生准备了社会历史条件;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则是马克思主义哲 学产生的阶级基础;19 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三大发现即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 化定律、生物进化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而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 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 (2)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随着时代和历史条件的变化 而变化,是不断接受实践检验的开放性的科学理论,它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 教材首先从总体上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 进而分别具体阐释其阶级 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 1.阶级基础。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从 19 世纪 30 年代起,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法国里昂工人的 武装起义、英国的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提出了“反对私有制社会”的 战斗口号,提出建立人民宪章的主张。这些斗争震撼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标志着无产阶级已 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为实现摧毁旧世界、创立新社会、变专心 爱心 用心 16 奴隶为主人的历史使命, 迫切需要一个能够正确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利益的科学理 论来指导。同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丰富经验,为这个科学理论的产生提 供了现实的经验,马克思主义及其科学的产生标志着无产阶级从自在阶级发展为自为阶级。 教材引用马克思名言说明了哲学与无产阶级的双向互动关系。 “相关链接”依循历史脉络回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过程。 2.科学前提。 从 19 世纪开始,自然科学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进入了整理材料、寻找内部联 系和跨门类研究的阶段,形而上学的自然观逐渐被打开了一个又一个的缺口, 。特别是细胞 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及各种 物质形态之间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性质, 为哲学总结自然现象以及认识它们的一般规律提供了 可靠的知识基础。细胞学说表明,所有动植物的生命现象,都是细胞按照一定规律分裂和增 殖的结果,从而揭示了整个生物界的有机联系;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表明,自然界各种形式 的能量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从而揭示了整 个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物质统一性; 达尔文的进化论表明, 自然界中品种 繁多的生物种类, 都是由少数简单生物经过长期的变化发展而成的。 人类也是由一种古猿进 化而来的,生物界是一个有规律的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正如恩格斯所说: “由于这三 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 我们现在不仅能够指出自然界中各个领域内的过程之间 的联系,而且总的说来也能指出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了,这样,我们就能够依靠经验自然科 学本身所提供的事实,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 ” 教材运用“相关链接”对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作了补充介绍。 3.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还有其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先进思想成果的结晶, 它 批判地继承了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优良传统。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则是 德国的古典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是近代哲学发展的最高形式, 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达到了顶峰。 黑格尔是辩证法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的最大功绩就是恢复了辩证法这一最高的思维形式, 把 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 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哲学 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 ,抛弃了它的唯心主义;批判地吸收了费尔巴哈哲学唯物主义的 “基本内核” ,抛弃了它的形而上学,并根据新的实践经验和科学材料,对它们进行革命的 改造和发展, 从而把辩证法和唯物论有机地结合起来, 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统一起 来,创立了崭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思维拓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还有其不可缺少的主观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是学识 渊博、思想敏锐的学者,这使他们能够站在时代智慧的高峰,批判地继承人类思想史上的一 切优秀成果,概括和总结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 总之,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独立产生的, 它是人类历史根本转折时 代的产物,是人类全部优秀文化遗产的结晶。历史发展到 19 世纪中叶,不仅提出了适应时 代要求创立新的世界观的任务, 而且也从各个方面为创立新世界观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马克 思和恩格斯的伟大历史功绩,就在于顺应了时代的紧迫需要,将这种可能转变为现实,为无 产阶级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伟大的认识工具。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第十三课时) ◇课堂探究:(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无论唯物主义还是辩证法思想,都 具有局限性?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相比,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探究提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无论唯物主义还是辩证法,都具有局限性。专心 爱心 用心 17 (1)①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哲学, 没有正确地解决哲学研究的对象问题以及哲 学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 以往的哲学家们往往把哲学看成是凌驾于各门具体科学之上 的“科学之科学” ,企图建立一个包罗万象的知识体系,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之间,没有明 确的分工和严格的界限,哲学家也往往是研究具体科学的学者;他们创立理论,往往把哲学 的内容和具体科学的内容交融在一起, 为了描绘世界整体图画, 哲学家们在许多方面凭借逻 辑和想像进行推演,以弥补科学材料的不足,似乎哲学是超越于一切知识之上的。②在马克 思主义哲学以前的旧哲学中, 一是在自然观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从总体上是相互分离的, 古 代朴素唯物论与自发辩证法有过某种结合, 但缺乏科学根据。 近代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分离 的,出现了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和唯 I 心主义的辨证法。二是在历史观上,唯心主义当然坚 持唯心史观, 而形而上学的唯物论由于不能理解社会生活的辩证性质, 也在历史观上陷入了 唯心主义,成了“半截子”唯物主义,使社会历史领域成为唯心主义的“一统天下” 。③以 往的哲学理论,总的说来不能科学地全面了解实践的意义,从而贬低或否定实践的作用。唯 心主义片面夸大精神的作用, 抹杀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旧唯物主义也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 义,不懂得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因此,旧哲学不仅不能科学地说明世界,更谈不上解释 世界。正如马克思所说: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 (2)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作为它的根本点和出发点,从而把它与其他的哲学区别 开来,在人类哲学史上实现了划时代的革命,使哲学在研究对象、基本内容、社会功能等方 面,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真正成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①在研究 对象上,它为哲学找到了永不枯竭的生命源泉,使哲学真正成为关于世界观的学问。马克思 主义哲学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对象问题, 它研究的是关于自然、 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 律,而不是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中各个局部领域的特殊规律,这样,它也就在哲学史上首次 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 使哲学获得了真正的科学性质, 成为科学的世界 观和方法论。②在理论内容上,它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的基础上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创立了辩证唯物 主义。同时,它第一次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 历史观统一起来, 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它和辩证唯物主义一起形成了彻底的完备的现代唯 物主义哲学体系。这是人类科学思想的最大成果。③在社会功能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突出了 哲学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使哲学真正成为无产阶级和进步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 器。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强调哲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同时, 马克思主义哲学明确宣布自己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服务的, 从而把哲学与推翻旧世界、 创建新社会的革命实践结合起来。 正是哲学功能的这一彻底变革, 使“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变革,作为一种崭新的世界观,马克思主 义哲学有着自身的显著特征。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高度统一的科学理论体 系。 (1)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在古代科学中曾有过自发的结合, 在近代二者却处在分离状态, 唯物主义 是形而上学的,而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坚持从 实际出发认识周围的世界, 克服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分离, 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它的唯物主义是辩证的唯物主义, 它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 辩证法。 (2)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 一切旧哲学在历史观上都是唯心主义的, 旧唯物主义企图用唯物主义解释社会历史, 但它不专心 爱心 用心 18 理解劳动、实践的历史作用,因而最终陷入唯心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还从实践出发认识人 和社会,把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结为实践,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从而把唯物 辩证的观点贯穿到社会历史领域,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 使马思主义 哲学成为彻底严密完整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恩格斯曾把自己所创立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 。他们第一次旨学中引入并 科学地论证了实践的观点,阐明了在实践基础上主观与客观、认识实践的统一;强调人们认 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强调要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者实践、指导实践,变为无产阶级和 劳动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认识工具和武器。 正是依赖于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够 摒弃一切旧哲学中唯物论与辩证法、 嗪观与历史观脱节和割裂的根本缺陷, 使唯物论与辩证 法、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防主义的历史观统一起来,从而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建立 起由辩证唯物池和历史唯物主义构成的严密完整的科学体系。 ◇课堂探究:(1)你认为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为什么? (2)科学性和阶级性能否统一?在什么情况下二者不能统一,在什么情况下 二者能够统一? ◇探究提示:(1)后一种说法正确,因为科学性与革命性在实践基础上是能够统一的。 (2)科学性与革命性能够统一。 统一与否的关键在于是否以实践为基础。 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 不仅在于它在自己的研究对象上正确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 系,而且也在于它在内容上实现了“两个统一” ,同时还在于其全部理论产生于实践的基础 之上,又在发挥其方法论威力的同时经受着实践的检验、修正,并在实践中发展,使其保证 了旺盛的生命力。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即它的批判性和否定性的品质与精神, 它对现 存的一切理论、事物和社会制度等都持以批判和否定的理解,同时,又作为一种“实践的唯 物主义” “行动的哲学”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去创造和迎接新世界。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前提,革命性是科学性的保证。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离 开了实践都是空话。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科学性与革命性是有机统一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实践的科学的革命的学说。它的科学性,集中表现为“按照事 物的真实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 ;它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 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 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 辩证 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 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眭方面去理解; 辩证法不 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显示了它极大的创新功能和批判精 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源自于它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每一原理、 每一观点,都是实践的总结。同时又要接受实践的检验,认为惟有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检验 的理论,才是真正科学的理论;也只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理论,才能 保持和发展自己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决定了它的革命性。 实践活动作为人类 有目的有意识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它是革命的、批判的。它以批判旧世界、建设新世界为 根本任务, 以全人类的彻底解放为最终目标。 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是广泛地掌握于无产阶级和 劳动群众,越是化为广大群众的革命实践,就越是呈现出它的彻底的革命性。正因为马克思 主义哲学是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的高度统一,才充分显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强大生命 力。 教材运用马克思的名言说明了实践第一; 引用恩格斯的论断说明了科学性与革命性能够 统一。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核心 的、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科学的专心 爱心 用心 19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构原则, 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 离开了实践这个首 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就不可能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个思想体系, 也不可能理解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精神实质。 总之,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是人类思想智慧 的结晶。自从有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劳动群众便有了自己的精神武器, 哲学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教材运用“相关链接”进一步阐释了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变革, 使哲学获 得了真正科学的性质, 成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 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第十四课时) 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力量, 就在于它是同各个国家的具体实践相联系的; 对于中国共产党 人来说,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因此,必须使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立足中国国情,按照中国的特点去运用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坚 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 80 多年来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就是不断推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 创立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形成了三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的相继形成,不仅标志 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发展,而且指导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两方面的意义: 一是它要有中国特色的表现形式; 二是它的内容必须 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规律的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形态――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通过总结中国经验,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 和发展。 教材引用恩格斯的名言强调了理论的发展性; 引用毛泽东的名言论证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 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必要性。 1.毛泽东思想。 (1)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 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①毛泽东思想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 又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是依据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提出来的,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列 宁主义是发展的理论, 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实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 毛泽 东思想正是在这个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科学体系,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 ②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实践的产物, 又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指针。 毛泽东思想是对中国长 期革命具体实践中一系列独创性经验的理论概括,从而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指导思 想。一方面,中国革命的丰富实践是产生毛泽东思想的实践基础;另一方面,毛泽东思想又 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行动指南。 ③毛泽东思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同时,毛泽东又是这一理论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思想 是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集体奋斗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党和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当然, 毛泽东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杰出代表,他又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 者,毛泽东的科学著作是这一个理论的集中体现。 (2)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专心 爱心 用心 20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三个 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①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 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坚持马克思主 义的科学实践观。 ②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所谓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 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 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运用于党的全部活动中而形成的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 是对 党和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历史经验的总结。 ③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 独立自主就是说, 要取得革命或建设的胜 利,必须首先立足于本国,从本国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本国革命和建设具体 实践结合起来,走出一条适合本国特点的正确道路。要争取外援,但绝不依赖外援,把革命 和建设的立足点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 教材运用“相关链接”解释了毛泽东哲学思想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介绍反映毛泽东哲 学思想的主要著作。 2.邓小平理论。 (1)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是毛 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 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是当代中国 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①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 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 到新的科学水平;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 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 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 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 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 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②总的来说,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 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 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 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 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 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 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的基本路线。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 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 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的科学体系。 (2)邓小平理论的主题。 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 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社会主义本质 的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的制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规划, “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的确定,等等,都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 设社会主义”犹如一条红线贯穿于邓小平理论的始终,并辐射到邓小平理论的方方面面。如 果说邓小平理论是一部宏伟交响乐,那么,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则构成 了这一宏伟交响乐的主题。一句话,邓小平的全部理论活动都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 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展开的,并围绕着这一首要的基本的问题建构了一个科学体系。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独立自主的原则; 社会主义初专心 爱心 用心 21 级阶段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根本性质;改革是一场革命;对外开放是改革和 建设不可缺少的条件;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三步走发展战略” 、先富起来和共同富裕 的关系;党的建设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证; “一国两制”推动国统一大业完成;等等。 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 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创新是一一个民族进步 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坚持以反映时代 特征和实践要求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 并根据实践的新鲜经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是马克思 主义政党坚持先进性、 不断推进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是勇于并善于进行理论创 新的党, 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 不断作出新的理论贡献, 不断产生新的理论成果。 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 把坚持邓小平理论, 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 作为党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同志的庄严历史责 任,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集中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进 行理论创新,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 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 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 平理论的全面丰富和发展。这一科学理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 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 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丰硕成果,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 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 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不但表现为以 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马克思主义增添了新内容,而且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的创造性运用。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①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 点和落脚点。党之所以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因为“只有不断解放和发 展生产力, 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才能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 利益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党之所以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因为“只有 不断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才 能为发展生产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是实现最广 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基础和前提, 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则是发展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 目的和归宿。 ②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 谋求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 区别。 “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 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80 多年来的历史表明,中国共产 党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③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我们党巩固执政地位、不断取得革 命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和力量源泉。执政党能不能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忠实代表最广 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不仅关系到党的性质,而且关系到执政党的荣辱兴衰、生死存亡。国以 民为本,党以民为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是一条自古不变的真理。在革命战争年代,我 们党以解放天下劳苦大众为己任, 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从而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真专心 爱心 用心 22 心拥护和支持, 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执政后, 我们党仍然坚持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宗旨,从而克服了无数 的困难,化解了各种风险,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成就。 始终做到“三个代表” ,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提示了我们的立党之本, 进一步回答了应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提示了我们的执政之基,进一步回答了党应该怎样执政的问题; “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提示了我们的力量之源,进一步回答了党怎样保持先进性和生命力,始终走在 时代前列的问题。 教材运用“相关链接”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指明其与马克思主义 哲学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历史性飞跃的伟大成果,各有侧重,相辅相成,密切关联,构 成一个既继承又发展的科学真理的整体, 辩证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 践,不断开辟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是一个在坚持和发展的辩证法中不断前进的过程。 这个过程的实质 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要求在理论上不断创新。 本课小结:本课从宏观层面上勾勒出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貌,逻辑上由一般到具体。 首先,教材辩证地分析哲学思想与社会变革的关系:一方面,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另一 方面,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继而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常识:追溯其历史渊源,阐 释其基本特征,介绍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本课板书设计: 真正的哲学都是 自己精神上的精华 阶级基础 自然科学基础 理论来源 科学性 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实践性 革命性 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第十五课时:单元考试 第十六课时:讲评单元考试卷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二单元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 一、综合解说【地位作用】 本单元开始真正涉及哲学基本问题, 它对学好以下几个单元起了基础性作用。 把握马克思主 义的物质观,懂得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人脑的机能、物质的反映、人的意识有能动作用。它要求我们一切从实专心 爱心 用心 23 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世界的过程, 也就是追求真理的过程, 这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与时俱进地追求真理,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内容】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单元分为三课: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 妙”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 第四课分为两个框题:世界的物质性;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第一框分为两个目题:第一目由“上帝创世说”引发学生思考,从而论证得出自然界的 物质性;第二目从人的起源开始探究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第二框分为两个目题:第一目从《易传》里的一段话引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 变化之中,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第二目通过元素的发现经历探究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我们应按客观规律办事。 通过本课的学习,有助于同学们了解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 律的,应按客观规律办事。 第五课分为两个框题:意识的本质;意识的作用。 第一框分为三个目题: 第一目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个方面论证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 发展的产物; 第二目从意识的生理基础讲述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第三目是从意识反映的对 象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第二框分为三个目题:第一目从人与动物的比较,重点讲述了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第二目通过“面对石头与电脑”的问题探究,讲述了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第三目实际上 是讲了方法论的运用,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 观能动性。 第六课分为两个框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第一框分为两个目题:第一目从实践含义入手,引出实践的三大特征;第二目从实践是 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四 个方面讲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二框分为三个目题: 第一目重点讲了真理是客观的; 第二目是讲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 的;第三目从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认识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三、单元导语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圜则九重,孰营度之???女歧无合,夫 焉取九子?” 屈原的《天问》已经成为千古绝唱。世界从哪里来?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人能不能认识世界? 人在世界中处于什么位置?人只能听从命运的安排,还是可以做世界的主人 ?这一连串的问 题,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上下求索。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科学地揭示出,世界是物质的世 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实 践观科学地揭示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我们应当解放 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追求和发展真理。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 :(1)自然界的物质性(2)物质的含义(3)人类社会的 物质性(4)运动的含义 (5)静止的含义(6)规律的含义(7)运动是有规律的(8)规律是客观的 ◇理解(1)世界的物质性(2)自然界是物质的,不足上帝和神创造的(3)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 态的区别和联系专心 爱心 用心 24 (4)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5)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6)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7)运动和静止的关系(8)规律的客观性 ◇分析(1)联系当前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 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2)联系我国当前的 社会改革以及社会发展的状况,说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用课本知识分析,世界是物质的 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4)结合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 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2、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 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2)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 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收集和分析材料, 培养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能力(4)培养和训练透过 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从世界本质问题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除有神论的 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2)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 二、 【重点、难点】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证明 2、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 三、 【整体感知】 : 通过本课的学习,将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 会,在本上都是物质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物质又 运动的,物质的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的。 四、 【方法点津】 : (1)运用比较分析法,理解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与运动、运动 与静止、律与现象的区别与联系。 (2)通过社会调查,了解目前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在哪些违 背客观规律的现象。 五、 【课文导语】 : 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思考和回答,是人们在实践和认识中必须解决 的首要问题,是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出发点。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懂得世界 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明确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 要求,是我们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第一框题 世界的物质性 一、世界的物质性(第十七课时) (一) 、自然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是物质的。 ◇课堂探究:天地万物是上帝创造的吗?联系你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