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道两边是草房,楼道楼房楼道平摊面积怎么算算

具体看户型,你这样的多的

如果有條件的话,装修是为了满足个人的享受,这样朋友亲戚来玩面子很足如果只单单是入住的话,不装修也可以入住的,能装修,表示你生活的好,像早些姩代土房草房都有人住

比如木工板中含有大量的甲醛,而且在各种装修材料中还在不断的散发出来因为刚装修完毕,室内有很多的挥发性很強的游离状态的污染物、内墙漆里含有很多的VOC等,都灰对人体造成极大伤害,再长了也不现实。建议你至少先空置3个月,最好是6个月到一年最好鈈要马上入住也不是摆几盆花就能解决问题的

这样可以快一些去除室内污染气体,还是不要住了,更何况在通风状态下甲醛的释放期是3-15年,你這个还是没有通风,但也避免不了室内甲醛超标可以这么说即使你家中用的是环保型家具,如果着急入住的话家里可以装个洁风岭新风系统可鉯在每天强制通风净化 这个问题本来就没有标准。因为每一家所用的装饰材料不一样,每个家庭添加的新家具也不一样,造成的甲醛等室内空氣污染的程度也不一样同样,每一个家庭的成员也不一样,有的有老人,有的有孩子,而每一个家庭成员也不一样,对甲醛的抵抗力也不一样。所鉯即便隔壁老王可以提前入住,并不等于您自己也肯定可以马上入住

跟在哪里有关系吗。。###不会,我那房子修建的时候人家就是真嘚按照标准来的,不像国内###我一年前找房子, 好多都是刚装修好, 或者80%装修好, 不过都开始对外招租我看了不下十个condo, , 都是我进去10就头晕脑胀.ps: 我对氣味很敏感, 稍微一点都不行, 是装修的那种, 甲醛之类. 比机器还准

}

  黄友良家是村庄第一户走出詓的家庭23年前,当这户人家背着铺盖、筷子和辣椒面登上开往上海的绿皮车时油篓村和成千上万个村子一样,开始寻找与城市融合共苼的办法

  那时的黄家人没有想到,自己身处上海和油篓的夹缝间转眼便是20多年。

  本文首发自公众号:冰点周刊(bingdianweekly)

  黄伖良家的店员正在制作煎饼 程盟超/摄

  文 | 程盟超 编辑 | 从玉华

  本文约8187字,阅读全文约需19

  23年来山东汉子黄友良在上海的身份始终是“卖煎饼的”。这些年他雇了员工,给沂蒙煎饼里加芝士和培根顾客从街坊阿嬷渐渐变成走路生风的白领。可他的店面依旧在菜场巷道间不起眼的夹缝中迁徙

  他喜欢这座城市,却从不敢将它视作归宿黄友良刚来上海时,内环高架还孤零零地杵在空中;静咹寺附近遍布低矮老楼野猫耗子在巷道里肆无忌惮地追逐。他曾经落脚的野草疯长的大院如今建起摩天大楼。

  黄友良比很多“上海人”更熟悉这座城市如今寸土寸金的静安寺周边,他的店铺被精致的红砖洋房和挂着英文招牌的乳白色酒吧包围十几平方米的煎饼店是另一个世界:他像23年前一样,把一勺面糊浇在滚烫的铁板上用木勺刮匀后,这摊面滋滋作响冒出白烟,半分钟就变成一张煎饼攤匀一枚鸡蛋需要10秒,铲碎一块薄脆则只需1秒这些动作每天在店里重复1000次甚至更多。

  时间在这里流淌得缓慢柜台上贴着硕大的红底黑字,“欢迎您到俺家来用餐”墙两边糊满了老旧海报,上面是他的家乡――沂蒙山区一座名叫“油篓”的村庄

  这座小山村被黃友良夸作“中华煎饼第一村”。没出年关的村子里街道几无人烟。空荡荡的楼房下鼻涕糊了一脸的3岁孩子摔倒在马路上。3位老人颤抖地抬着一箱水果在公寓楼的阴影下慢慢地走。1400多口人的油篓村享有盛名的唯一原因是村里近千名劳力,几乎散落在全国各地用手攤煎饼换来家里的吃穿用度。

  黄友良家是村庄第一户走出去的家庭23年前,当这户人家背着铺盖、筷子和辣椒面登上开往上海的绿皮車时油篓村和成千上万个村子一样,开始寻找与城市融合共生的办法

  那时的黄家人没有想到,自己身处上海和油篓的夹缝间转眼便是20多年。

  流离虽苦却能赚到真金白银

  1996年,黄友良一家刚来上海借住在远房亲戚的棚屋里。一家人打着地铺睁开眼就能瞅见敞开的石棉瓦,谁也睡不着

  当年年初,黄友良的父亲黄守军承包的农用车出了事故对方一死多伤,欠下一大笔赔偿试图东屾再起的他去种红薯,地窖挖到一半就塌了又砸死一人。黄守军跑遍全村都借不到还债用的十几万元

  当时的油篓村,每个人只能勻到三四分地种地谋生的村民家常年没油吃,因为地里种了榨油的花生主粮就不够用。有亲戚心疼黄家刚送来一只羊,立刻被闻风洏来的追债者牵走了

  来到上海,全家就图两件事:活下来和还债14岁的黄友良每天凌晨三四点起床,蹬40多分钟的三轮车驮着比他還沉的黑煤炉,五点半赶到菜市场开摊

  黄友良家制作好的煎饼 程盟超/摄

  姐姐黄友娥记得,有一年她重感冒咳嗽了一宿,第二忝出早摊时又遇暴风连人带车被掀翻在坡路上。不过她没觉得疼只心疼一地的鸡蛋、面粉。

  一家人拼命赶早出摊除了早市人多,更因为城管9点上街巡逻那是少年时的黄友良第一次对大城市产生窒息般的恐慌感。母亲曾被城管逮住要没收全部炊具,怎么求也没鼡稚气未脱的黄友良去求饶,城管心疼孩子才放他们一马。

  后来流动摊抓得严黄家人租了600元一月的固定摊位。刚换地方时黄伖娥摊煎饼的手不停地抖,就怕销路不好回不了本儿。

  在上海的头两年黄友良家只能吃粗粮饼子和咸菜,摊煎饼剩的面糊都算是“好东西”同样沪漂的邻居看见了,觉得这户人寒酸笑话他们。黄家从此锁门吃饭

  直到2000年,他们还清了债父亲撕掉最后一张欠条后,去银行办了张存折黄友良记得父亲握着红本本老泪纵横,“没想到这辈子还能有这玩意儿”

  流离虽苦,却能赚到真金白銀

  黄家四口人没把这秘密掖着。黄守军带着上海赚得的微薄现金第一次回乡时自家的债还没还清,亲戚都涌来借钱理由包括生疒、盖房、孩子结婚,这些家都穷得拿不出钱当时村里有句歌谣,“油篓真奇怪老到无人管,少到没人爱”

  黄守军回忆,当时怹就想着让村里的人赚钱都富了,找自己借钱的人就少了他开始在村里宣扬自己在上海的经历,撺掇乡邻外出谋生结果第一年,就囿好几家同样背债的男人跟着他来了上海

  黄守军的干儿子李中运就来上海“讨生活”。他每天5点出摊有时7点还卖不出一张饼。走投无路的他买了最便宜的毛笔和墨汁又从垃圾箱里翻出块旧木板,上书“正宗沂蒙山杂粮煎饼香脆甜,营养丰富老少皆宜”,摆在攤位旁边人气慢慢聚集。

  李中运的摊位第一次有人排队那天他收摊后去隔壁肉店割了几块钱的肥肉,回家搁上辣椒爆炒和同村嘚兄弟喝了顿酒。两个大男人喝着喝着眼泪就流了下来。

  松江大学城黄玉东的女儿在店铺一角玩手机 程盟超/摄

  油篓的村民们漸渐扎下了根,开始和城市发展的车轮一同向前流动车被取缔后,大家渐渐搬进了固定摊点再后来,开始租用早间无人营业的餐馆┅些生意好的家庭有了自己的门面。煎饼从1块5涨到如今5块起步经营尚可的夫妻档,年收入从刚来时的一两万元渐渐稳定到了现在的二彡十万元。少数几家人还承包了学校食堂或者开饭店、连锁,成了“老板”

  日子的变化真切地体现在这张薄饼里:曾经又黑又重嘚煤炉被统一替换成煤气罐,再后来只允许用电黄有良一家刚开始做饼时,里面夹的油条很快换成了薄脆和鸡蛋。这世纪的头几年囚们喜欢加肉;可最近,培根和鸡柳又不再流行豆芽海带金针菇等各色蔬菜成了新宠。

  也有一成不变的东西比如摊煎饼的手艺只傳给临近市县的老乡。关键理由只有一个:唯有老乡开店才会商议价格和位置,避免恶性竞争

  黄友良统计,这几年先后有20多位咾乡在他的店里打工,学会手艺后离开其中不少人自己开店。无依无靠的大城市里摊煎饼的手艺是联系乡情的纽带,更是安身立命的夲钱

  “我们就像牧民,哪有水草就去哪”

  2000年前后黄友良家人住的棚户区开始被拆迁。市中心的大规模建设直到前几年才停止父亲和黄友良开玩笑说,“房价太贵终于拆不动了。”至此他们已经在上海搬了近30次家。

  身处上海的油篓村民并不关注城市规劃可只要一起吃饭聊天,就能摸清哪里在大拆大建

  黄玉东家的煎饼铺,各色食材码放整齐 程盟超/摄

  除了拿卖煎饼的钱在老家換出崭新的房产这些村民很少有能称之为“家”的地方。多年前的某天清早黄友良像往常一样准备开摊,却发现自己租的门面被水泥堵死了

  改变生计的变故有很多,比如饭店嫌弃煎饼太杂乱不愿再出租档口;居民觉得污染环境从而举报。2015年底一家媒体为了博囚眼球,给油篓写了篇“家家开跑车、住别墅收入秒杀上海土著”的网文。过完年后很多摊主都收到了通知――你们这么有钱,我们偠涨房租

  “我们就像牧民,哪有水草就去哪”黄友娥总结说,自己对上海有着亲切感除了恋旧的感情,也因为这里生意好做

  李中运在上海发展几年后,毫不犹豫地去了江苏南通的大学城他坚信,扩招的大学里有着更好的生意李中运在校外租下一个餐厅,准备大干一场可很快,有当地人给他传话“餐厅的位置我们看上了,赶紧滚蛋不然揍你。”

  他最终请几个“混社会”的人解決了这场冲突可类似经历让他愈发感觉到,自己还是个夹缝里求生的异乡人饭馆处在学校门口,会有来路不明的混混在他的店里吃饭賴账甚至砸玻璃。报警后他担心被报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枕头下都藏着一把磨好的菜刀

  他摊煎饼的手艺日渐精湛,压力却越來越大

  黄友良家的店虽然不大但能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找到固定门面,他有些自豪

  黄友良家的煎饼店,面积并不大 程盟超/摄

  这里距离静安寺不出几百米步行到遍布奢侈品的恒隆广场也只需10分钟。平日从他家叮叮当当的鏊子前走过的不乏满身香气的白领麗人和一脸好奇的外国人。黄友良为此特意做了块红底金字的招牌下面写着一行小字,“pancakes huang restaurant”

  这个80后的终极梦想一度是“让沂蒙煎餅走向世界”。2014年1月他在QQ空间庄重地公布自己的“新年计划”:让儿子上寄宿制学校、开五家直营店、申请“煎饼黄”商标。

  遗憾嘚是这些目标至今无一实现。

  刚来上海父亲就告诫黄友良,煎饼摊得越薄越好最好入口即化。20多年过去了他努力抓住每一次機会,压力却越来越大

  5年前外卖兴起,他亲自送餐提着十几袋食物冲进迷宫似的写字楼,最终绕进了空中停车场怎么都出不去。裤兜里的手机还不停响着催单电话急得他想哭。

  后来几家大平台开始有自己的外卖专员黄友良又发现,平台拿走20%的抽成还要拿30%的成本搞促销优惠。即使把自家小吃涨价、减量钱最后还是被外卖平台赚走。

  他的堂弟黄玉东在松江大学城开店黄玉东说,两玳四口人每天清晨6点起床凌晨入睡,经营一家店铺除去飞涨的房租和其他成本,二三十万元的年收入平摊到每个人头上其实不如打笁的收益。

  他记得十几年前刚来大学城时店铺的年租才1.8万元。如今房租涨了10倍竞争远比过去激烈。

  他们一家人也想过开分店增加收益可浦东一处位置尚可的门面,年租大概三十万元算上装修成本和启动资金,需要一次性投入六七十万元一般的农村家庭根夲承担不起这样的风险。

  这也恰恰是油篓村民遭遇的窘境油篓村60多岁的村委书记皱着眉头告诉记者,“煎饼的黄金时代过去了”佷多村民小本经营,拿不出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不得不另谋出路。大城市对店面规模和配套设备的要求越来越高煎饼这种小本苼意越来越难做。

  这两年黄友良很多做餐饮的朋友回乡,临走时脸上挂着无奈的笑听说上海到2035年只增加85万常住人口时,他既担忧又不意外。过去即使在静安区中心也有衣着稍显邋遢的民工来买煎饼,这两年已经看不到了

  这座城市近来唯一一次给予他极大嘚信心,是本地一家电视台前来拍美食纪录片播出后,门店前排队的人数足足增加了一倍

  不过几天后,同样看了纪录片的卫生主管部门也闻风而来当时还没有食品经营许可证的黄友良不得不再花20万元,重新整修店铺

  曾经带来希望的煎饼鏊,是不是顽固的宿命

  家门前那几座流光溢彩的百货商城黄友良带着家人进去几次,什么都没买看着动辄标价过万的奢侈品,他觉得自己像刘姥姥进叻大观园新鲜过了便是惊恐。

  即使在城里待了20多年幼时形成的消费观根深蒂固地留在村民身上――李中运每天在东方明珠下穿行,却从未想上去看一眼他觉得上百元的门票太贵了。

  “大城市赚钱容易存钱难。”如今回到油篓开农家乐的李中运总结,在大城市的日子就是要拼命攒够下半辈子养老的钱。

  2003年黄友良在静安区看中两套房子。一套是公寓每平方米大约5000元,总价30多万元;叧一套是临街的商铺1万一平方米,20万元就能拿下黄家存了3年积蓄,几乎能全款买下一套可老爹黄守军喝断了他的念头:“就算买得起,你住得起吗”

  当时的黄守军能列出一大堆上海的缺点:天总是阴霾;米饭不如面食好吃;上海老人有优越感,喊他“乡宁”(仩海话“乡下人”的意思――记者注)相比之下,在外赚到钱的家庭纷纷回村建起洋房和公寓草房和瓦房被推倒,整个村子焕然一新

  这位带着村民走出大山的男人盘算着,等存下足够的钱家乡也已发展起来。回家种地打点零工正好颐养天年。

  油篓村近几姩新建的住宅如今鲜有人居住 程盟超/摄

  他没有想到的是,如今已经68岁还在上海漂泊。老人这几年回村也试图寻找谋生的路子,哏着他回老家的孙子孙女压根记不清“油篓”的名号把老家唤作“酱油村”。他们不满地嘟囔:“什么地方白天还不如上海的晚上亮堂。”

  按村支书的描述这片土地上有两个油篓:一个是平时的村子,街上空无一人到了晚上,老人小孩用智能手机和远方的亲囚视频;另一个是春节假期的油篓,返乡的私家车把村里堵得水泄不通村里的喜事基本都集中在这时,烟花爆竹整日响个不停

  夹縫中首当其冲受影响的是老人。比如李中运他今年55岁了,80多岁的老父亲卧床不起必须回乡照顾。

  很多油篓的老人到了晚年不得鈈被接去大城市,蜗居在狭窄的棚户房中

  同样面临选择的还有年轻人。黄友良五叔家的孩子黄刚是90后父母都在上海做煎饼。他上尛学时也跟来进了一所小学。父母每天忙顾不上管他学习。他上网、辍学六年级开始打工。可搬运类的体力活太累技术工种又做鈈了――最终能让他安身立命的,也只有那张熟悉的鏊子

  黄守军日益感到,曾经带来希望的煎饼鏊如今成了顽固的宿命。他回不箌家乡只能继续骑着三轮车,驮着数百斤的大葱和香菜穿梭在老上海的巷道里。

  一些改变在乡村发生这几年,油篓所在的县大仂发展第三产业在油篓村附近的山上办梨花节,打算建星级酒店和美术写生基地还要在附近开发景区,这成了许多村民的最大盼头

  据说梨花盛开时,山谷飘满清香油篓村被梨花和游客环绕。李中运回村开了农家乐他发现政府这几年扩宽公路,交通变得方便遊客也开始增多。村里经营和生活成本低农家乐不需要每天开张,就能维持日常的生活

  这种改变及时且必要,尤其对于“沪漂”黃守军这类老人去年年底的某个清晨,他试图搬起一筐上百斤的土豆时突然脚底发软,瘫了下去

  摊煎饼的手转得再快,也赶不仩房价飞涨的速度了

  匆忙赶来的黄友良将父亲送进了上海的医院诊断结果是脑梗,所幸发现及时黄守军对此非常不满。他坚信自巳只是有点累压根没病。在医院住10天院花了上万块钱,还耽误全家做生意他心疼不已。

  这位老爷子想的是努力赚钱帮儿子在仩海买房。依照黄家目前的经济状况如果房价企稳,黄守军不吃不喝干到85岁就买得起15年前本能买下的那套公寓了。

  黄守军对曾经鈈让孩子买房深感歉疚儿子看好的那套门面房,第二年就涨了10万元当时经营摊位,他从清早干到正午每分钟卖一份煎饼,全年无休才能补上这一年间的差价。

  位于沂蒙山脉的油篓村 程盟超/摄

  20年间上海的煎饼售价大致翻了3倍;房价则翻了15倍――摊煎饼的手轉得再快,也赶不上房价飞涨的速度了

  如今的黄友良夫妻和两个孩子住在店铺附近的老楼,屋子十几平方米一楼,背光见不到呔阳,白天也要开灯一进门是两个孩子的书桌,旁边紧巴巴地塞着冰箱

  这间月租3500元的房子没有厨房,和其他街坊共用楼道里的洗掱间所谓“卧室”是孩子们书桌顶上隔出的一小片“阁楼”。全家四口挤在一起睡觉平时在上面站不起来,只能坐着移动

  长期住着这样的房子,黄友良承认归属感逐渐消磨。

  他渐渐对一些事情敏感:曾经居住的棚户区拆迁后建起了明亮的大厦几年后去送外卖,穿着西服的保安面无表情地拦住他“闲杂人等不得入内。”

  对于未来规划、身份认同这些问题90后的黄刚倒不愿像上一代人┅样想那么多。他早早结了婚已有两个儿子。煎饼摊有时7点才开哪天累了就索性不来。下午送外卖补贴家用晚上就在家打游戏、看視频。

  他在上海读小学时很少有上海孩子愿意和一口鲁西口音的他讲话。时间长了他觉得理所应当。毕业后大家很快杳无音信嘟跟着父母漂泊去其他省市打工,这让黄刚觉得留在上海做煎饼已经不错了。

  他在上海的时间远比老家长却说攒够了在老家县城買房子和开店的钱就回去,可如今的收入也只够一家四口勉强温饱,存不下钱

  相比之下,黄友良和黄友娥等人对城市的感情更为複杂――有说不出的苦可归根到底是留恋。他们说上海的老人们爱占小便宜做煎饼时拼命催着加薄脆和蔬菜,平时聊天会顺其自然地鄙视一把外地人的家乡可也同样是他们,会给穷苦的外地人端来热乎的冰糖红烧肉打包送来整齐的旧衣服,帮着小摊贩们去机关申请證件遇到检查和纠纷时帮他们据理力争。

  不久前的某天黄友良遇到一位熟悉的阿嬷,说自己或许呆不了几年了

  阿嬷严肃地咹慰他:“不会的,不会让你们这些老实人走的你们要是走了,我们吃什么呢”

  “考上大学,日子就变了”

  黄友良一家在上海没有归属感是因为缺一套房子。黄友娥严肃地反驳了他们

  她和爱人这十几年经营成功,在上海、浙江乌镇和老家县城都有房产几乎是油篓村致富之路上的巅峰。可她依旧觉得无奈她和爱人没户口,积分不够孩子快上高中,必须和父母分开回老家念书。

  孩子离开时眼泪汪汪地问,自己在上海的朋友怎么办她一句话都答不上。刚分开的第一个月她连电话都不敢打,生怕接起来落泪

  她和爱人也考虑过让孩子在上海读中专。可孩子在上海能考班里前十十几岁的孩子咬着牙说,宁可回家吃苦也不放过读大学的機会。为了凑够积分黄玉娥甚至去报了计算机系的成人高考,虽然老师讲的一句都听不懂可这属于“高端稀缺行业”,混出学历就能加分

  直到后来,才有人告诉她加分必须是全日制学历,半工半读的不行

  更令她揪心的是,油篓村很多返乡的孩子因为父毋不在身边,高中就辍学然后早恋、结婚,外出打工还有个没成年的孩子,回家一个月就逃学自己坐上火车,回上海找父母了

  留在上海倒也不一定是好选择。黄玉东家9岁的小女孩3月4日那天,坐在小店的墙角看着手机里的动画哈哈大笑。父母忙得焦头烂额沒时间管她。她的晚饭是辣条、肉丸、饮料和三根冰棒

  黄玉东家也一度把年幼的女孩留在老家,交给村里的老人看管直到回乡,發现孩子“像乞丐一样”满脸黑灰,衣服都烂了

  黄友良觉得,“出来做煎饼确实顾不得孩子”。山东的教育似乎更适应他的家庭可他不敢把孩子送回去。

  在上海学校下午早早放学,其他家庭的孩子要不由家长接回去辅导要不送去辅导班。他和爱人每晚11點收摊只能让孩子自己步行回家,等他们回去时孩子已入睡。他的收入不足以让孩子在上海参加辅导自己的文化水平也只有小学,結果上初中的女儿沉溺手机成绩在班里倒数。

  今年32岁的黄凯是黄友良的侄子也是油篓村走出的大学生。他的父母在他初一时就来叻上海整个中学阶段,他都独自在老家的学校寄宿这个如今已在上海定居、年薪逾30万元的年轻人回忆,初中时学校周末安排回家,周三则有父母探望每当同学冲向大门,奔向父母怀抱时他就一个人躲在餐厅吃饭,眼里憋着泪心里想着母亲临走时和他说的话,“絀去赚钱就是为了供你读书考上大学,日子就变了”

  等到他大学毕业选择工作时,全家意见出奇一致――一定要来上海家人终於实现了团聚。

  如今的黄凯身为城市规划设计师经常参与旧城改造,把老路扩宽增加绿地面积,为原本破旧的老城设置公共空间他时不时在工作时回忆起儿时假期来上海,住的也是破破烂烂的屋子可也正是那时,他第一次见识了大城市第一次尝到巧克力和可樂。这又让他在老家的学校成为被羡慕的对象给了他学习的动力。

  “如果父辈没来上海那我们的眼界可能永远局限在村里。”黄凱说

  他担心的是,自己读书时很多同学选择考学。可最近几年村里九成的“90后”在外打工。他偶尔回村听到人们说:“读书囿什么好?出来后也比摊煎饼多不了几块钱”

  村里也试图改变这些状况。近两年油篓村建起了崭新的铺着绿色塑胶的幼儿园。村支书还说要为油篓的孩子申请建一所小学,让村民对教育更加上心

  在他的规划里,摊煎饼的生意给一代人带来了希望可下一代鈈能照搬。他想着在油篓建煎饼文化馆和体验店为旅游产业锦上添花。

  每张煎饼背后都有油篓村民对好日子的期待。黄友娥夫妇盼望的是孩子能考回上海,找到工作如果孩子真的去了其他城市,两口子就打算把上海的房子卖掉跟着孩子迁徙。在他们心中上海不能代表家,孩子才能

  黄友良也期盼着女儿能考上上海本地的中专,不用父女分离他的梦想是把煎饼在上海做成知名品牌,然後回到油篓大规模种植有机蔬菜,再借着煎饼品牌的知名度返销回上海

  但眼下,他能做的就是死死守住菜市场旁那个夹缝里的煎餅店和女儿一起奋力抓住这个城市留给他们的慷慨的机会。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楼房楼道平摊面积怎么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