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部日本一部人马的片子片子其中一个片段是父母来看几年不见的儿子晚上年轻母亲和

一个性别盲的女性主义观 - 知乎专栏
{"debug":false,"apiRoot":"","paySDK":"/api/js","wechatConfigAPI":"/api/wechat/jssdkconfig","name":"production","instance":"column","tokens":{"X-XSRF-TOKEN":null,"X-UDID":null,"Authorization":"oauth c3cef7c66aa9e6a1e3160e20"}}
{"database":{"Post":{"":{"title":"谈中国式性教育:给了一个安全套,然后呢?","author":"dragonandleo","content":"性教育和性骚扰,隔了有多远?上周就关注了两个新闻:“Uber 曝性骚扰丑闻,CEO 下令紧急调查”,以及“小学性教育课本因尺度大遭家长吐槽,校方被迫将其下架”。这两则新闻看上去从国情、行业都没有任何联系,但是今天我想谈一谈,“性教育缺失”到“性骚扰猖獗”,这两者之间有多远。我仔细看了这本书的很多章节,发现媒体“断章取义”非常严重。,关于媒体如何扭曲事实,这里一篇文章写得很详细,不需要我再赘述。至于性骚扰,从,到,它在我们的社会中从不缺席,只是被忽视了。最近因为性教育课本这件事,我随机和几个同龄人聊了聊。当问到“什么时候给孩子进行性教育”,一个80后的女孩子眨巴眼说:“要什么教育啦,到时候给个套子过去就好了。” 孩子年纪到了,给了一个安全套,然后呢?,调查显示中国员工感受到性骚扰的比例排名全球第二,为18%。而排名第一的是印度,感受性骚扰的人数为26%。一个安全套,能套的住钻裙底的咸猪手吗?能套的住大部分性传染病吗?能套得住那3%不安全的意外怀孕可能性吗?性教育,远不止一层膜这么简单。NO MEANS NO!不要就是不要!我高中是一所加拿大国际学校,记得在高一时候,老师把所有学生叫到礼堂,给我们上了一次永生难忘的性教育课。老师站在高高的讲台上,台中央放了一个很大的连环画版。我和班里面的女孩子坐在台下一侧,心里还很忐忑,不知道会不会上演小学的时候上生理课的那次尴尬。老师翻开连环画第一页,问我们:女同学们,试想一下,你们现在高中毕业晚会,你一直心仪的Mike邀请你去楼上的房间聊天。你一直很喜欢Mike,所以对他的邀约欣然接受。到了房间,他表示想和你发生关系,你也同意了,但是刚开始进行,你突然觉得不安全,坚决地说了“No”,但Mike还是坚持完成了性行为。你们说说看,这算强奸吗?台下的男男女女开始你一句我一句,有的说不算,毕竟女方开始就同意了;有的说算,因为女方最后反悔了……学生们辩论了很久,最后老师翻到下一章白板,上面几个醒目的大字:NO MEANS NO! 不要就是不要!在这个场景中,如果女性中途说了No,男性不停止,那么就算一开始是自愿的,都算强奸!在中国,在所有曾经遭到性骚扰的城市女性中,有70.4%的言语骚扰来自女性的男性熟人或者男朋友,有11.1%来自陌生男性,只有7.4%是来自女性的各种上司(领导、上级、老师、长辈)。这堂课我永生难忘,从15岁开始,我就明白了“性骚扰”和“自愿性行为”的分界在哪里。那堂课中,我还学到了“酒醉强奸”的概念,还有“言语性骚扰”的边界在哪里,以及男生面对性骚扰该怎么保护自己。我不知道中国有多少女孩子的性经历是在“不情愿”的情况下勉强顺从完成的,很多女孩只因为不知道“NO MEANS NO”,觉得说“不”无意义,就被动接受了。我也不知道多少男孩子根本不知道“NO MEANS NO”,就算女方中途不同意,也硬是完成了性行为,实施了一次自己根本不知道的“强奸犯罪”。纵观国际,在女性性侵害和性骚扰这个问题上,德国和美国都走在了前面。2016年7月,德国下议院以多数赞成票通过了一项新法案,对强奸罪重新做出解释。这项新的法案规定,只要受害者明确表达了不愿意,即使她没有肢体上的反抗,侵害者也会构成强奸罪。修改之前的德国《刑法典》第177条规定:要构成强奸,受害者一定要有反抗行为。仅仅口头上表示“不愿意”,不足以认定侵害者构成强奸。这项新法案还把猥亵规定为一项性犯罪,使涉嫌大规模犯罪中的嫌疑犯更容易受到起诉。在1995年,美国立法规定了未经同意的性交为性侵犯,这项法律常常被称为\"no means no law\"(“不就是不”)。在此之后,暴力和反抗不再是性犯罪中必须的要素,而是否同意,成为了最重要的考量要素。美国该立法实施后,一系列的案件判定还改变了同意(consent)的定义——如果受害者没有说yes,而被告与其发生了性关系,就是强奸。目前,中国社会对于“性侵”和“性骚扰”的判定还是在“行为”的层面上,而不是“意识”的层面。1999年,陈癸尊等人大代表向人大提交了《关于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性骚扰法〉的议案》,性骚扰问题才“浮出水面”,直到现在,中国的性骚扰立法还处于研究阶段。在一般人看来,性骚扰是与“耍流氓”差不多的行为,在新刑法取消流氓罪后,找遍法律条文也找不出有关性骚扰方面的规定。男性性骚扰远比你想的猖獗:86%的男性曾被性骚扰在性骚扰这个问题上,我认为,最弱势的群体其实是男性。男性群体被集体都被扣上“性骚扰实施者”的帽子,一旦他们如果受到性骚扰,都会被认为是“无病呻吟”。然而,国内外大量的社科数据、纪录片、采访报道都证明了,男性从小缺乏“性自我保护”意识,并一直是“性骚扰”的重灾区,且在国内外都缺乏法律、伦理、文化认同方面的认识和保护。广东省2013年公布的一项关于广东省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的报告显示男性遭受的性侵害更为严重:无论是高中生、职校生,还是大学生,每100个男生中,就有2—3个有被迫性行为,是女生的2.2—2.3倍。,80.87%的女性受过性骚扰,更有86%的男性也曾被性骚扰。无论被骚扰的是男是女,骚扰者绝大多数为男性。2012年,香港护苗基金对17所中学共5055位学生的调查显示,男童遭受性侵害较女童还要高17% ,遭受性侵的女童多于男童可能是错觉。通过简单的谈话调查,我发现中国这一代的父母,如果家里是有儿子,对于性教育还是非常疏忽。他们既不会去教育男孩在性爱过程中如何尊重女性,也不会教育男孩在社会上面对“咸猪手”如何保护自己。“养儿子省心”这个错误观念让太多的男童错过了他们应得的性教育知识,从而留下了不堪的童年记忆和心理阴影。看看别国家的孩子怎么接受性教育的?在全球,瑞典的性教育是全球数一数二的。1942年。瑞典的小学已自发的实施性教育﹔1945年,更有第一本性教育教师手册﹔1955年,全国中、小学更实施强制性教育,这些年间可说创了世界纪录。结果:瑞典通过从1933年以来的80多年的性教育,不仅使瑞典全国性病的患病率极低,而且20岁一下女孩子怀孕生育的情况几乎没有。HIV阳性的发生率从1985年到1999年止的14年期间,整个国家仅发现有5132例(其中同性恋48%,异性恋36%,吸毒15%,血液感染4%)反观美国的贞洁派性教育(abstinence-only education,以下称 AOE)推广后的社会结果。AOE性教育指的是美国39 个州中倡导婚前不发生任何性行为的性教育实践,结果均以失败告终。专家对 AOE 的研究指出,AOE 普及越广未成年人怀孕率越高(Spearman's rho = 0.510, p = 0.001)未成年人生育率越高(rho = 0.605, p&0.001)AOE的宗旨是,通过教孩子不要过早发生性行为,从而减少未成年怀孕,效果:无效。2007 年 4 月美国联邦政府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总结了对 AOE 多年来的研究成果,指出接受过 AOE 的孩子初夜年龄并没有比没接受过的同龄人推迟,他们的性伴侣数量并没有比同龄人更少。这两个完全对立的例子其实说明了一个道理:越早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对孩子和社会能带来极大的积极影响;如果只追求通过“杜绝性行为来防止青少年怀孕”,这是一个伪科学,也是一条死胡同。为什么有些人眼里只有生殖器?一本普及“性知识”的教育课本,被媒体营销号消费,被学生家长妖魔化,被下架了。在整件事情中,为什么媒体营销号和家长在一本性教育课本中,看到的只有生殖器?苏轼是个大才子,佛印是个高僧,一天, 两人又在一起打坐。苏轼问:你看看我像什么啊?佛印说:我看你像尊佛。苏轼听后大笑,对佛印说: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就活像一摊牛粪。苏轼回家就在苏小妹面前炫耀这件事。 苏小妹冷笑一下对哥哥说,就你这个悟性还参禅呢,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是见心见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说看你像尊佛,那说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说佛印像牛粪,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中国的性教育,早就应该从“我是不是垃圾堆里面捡来的”,发展到“我哪里是别人不可以碰不可以看的”,再发展到“多元的性别认同”。性教育是什么?首先,性教育的目标不应该是阻止年轻人从事性行为,而是减少意外怀孕、降低性传染病风险、培养防性侵意识、学会尊重其他性别和其他性认知人群、正确认识性与性别,这些才是目的。尤其是培养“防性侵、防性骚扰”意识,必须不分性别从小开始。对于这次的性教育课本事件,我觉得非常遗憾。因为媒体的贪婪和部分家长的愚昧,有多少孩子和正确的性知识和性观念失之交臂。中国的“身体羞耻文化”和“性原罪认知”迫切需要通过教育来断其根、去其骨。最后,我引用上海大学社会系教授刘达临的观点:学校的性教育,应该与鱼龙混杂的社会性观念争夺学生的最后一块阵地。这是一场攻坚战,媒体和家长这“两国联军”把一批孩子性觉醒意识活埋在了土里。","updated":"T08:53:57.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7,"likeCount":66,"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tru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6:53:57+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v2-dbeeef9a3e7fe92ef46bcd77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7,"likesCount":66},"":{"title":"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谁在谋杀下一个张国荣","author":"dragonandleo","content":"言论自由必导致言论贬值一本可能是建国以来最好的性教育课本,被媒体公众号炒作,下架了。一个由于公权力真空而产出生的“辱母杀人”悲剧,被媒体揭露出来,并挑战司法制度了。科技推动传播的扩散,而传播改变人类社会。当媒体可以操纵教育,当媒体可以挑战司法,当美国总统Donald Trump在白宫新闻发布会上对《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CNN及几大媒体集团说“你们给我出去”,一个新的权力格局跃然于眼前:媒体权力。在互联网的帮助下,媒体权力已经逐渐游离出政治权力、宗教权力、军事权力,成为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新的权力体系。得媒体者得话语权,得话语权者易得天下。这也是为什么美国总统在驱散驻白宫记者后,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都不约而同的打出“战斗已经到来”这样的标语,这里的“战斗”指的就是“媒体权力”与“政治权力”一战。《Der Spiegel》德国镜报封面媒介崇拜是人们使用媒介时表现出的一种对媒介过分依赖、认同、轻信和盲从的心理状态,把媒介内容看作不容置疑的真实再现、权威发言和真理表达,进而将媒介的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樊葵:《论媒介崇拜》,《当代传播》2007年第5期作家王蒙说过,言论自由必然导致言论的贬值。“言论自由“和”言论价值“的辩论从未停歇,媒体权力的膨胀对于社会的意义,也许由历史来判定。在4月1到来之际,也就是张国荣先生逝世14周年,我重新回想整个“张国荣事件”,并思考媒体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媒体是帮人民监督政府的一双眼睛,它盯着“政治权力”这个怪兽,把它关在笼子里。如果有一天,媒体成为了这只怪兽,谁又能来监督它呢?当年咬死了张国荣的元凶依旧肆虐,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被谋杀的张国荣。我们为什么怀念张国荣?很多人今天都在发问,我们为什么还在怀念张国荣?“张国荣逝世”能引发这么多人的悼念,因为其事件的意义早就超过了“张国荣”本身的明星效应。笔者并不是张国荣迷,但每到4月1日这一天,也总是会默默怀念一下张国荣。他是《霸王别姬》妩媚却不失英气的程蝶衣,也是《春光乍泄》里面放浪不羁的何宝荣,他穿着浴袍长发胡渣在台上唱着“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他被世人称为无与伦比的“大艺术家”。然而,从他选择在街上和他的同性爱人“手拖手”开始,当他选择长发胡渣地出现在舞台上开始,尤其是当他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那一刻,“张国荣”三个字早就超越了“明星”,而成为了一个现象。那个年代的香港明星那么多,不幸陨落的还有梅艳芳、和Beyond的主唱黄家驹,然而从未有人在身故后到达张国荣的高度。十几年过去了,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在缅怀张国荣?可能因为,他每一次艰难的选择都揭露了当时社会一个“不能承受之伤”,包括死亡。他的死亡是一个巨大的悲剧,他的死不仅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更是一下子暴露了那个年代一系列社会问题:大众对抑郁症的无知、媒体良心集体真空、社会对同性恋的误解和压迫、金像奖黑箱操作的反思、演艺圈被黑社会控制、集体好奇心对个人隐私地无限压榨……这些或许从来不是张国荣的本意,毕竟是他一个活的那么自我的生命,但他的死的确揭露了当时那个时代人们对太多未知事物的无知和彷徨,他飞身一跃,像一盏明灯,点醒了一个“纸醉金迷”的时代。然而,他刚刚过世后,《苹果日报》的报纸标题则是:自杀方法有很多,以张国荣最不可取。张国荣跳楼吓坏街边路人,为什么不能一个人躲起来烧炭?媒体是如何谋杀张国荣的?为什么一个人会抑郁?目前心理学对于抑郁症(Major depression disorder)成因的一个主流观点是biological,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生物、心理、社会)三个因素来考虑的。对于张国荣的死,要负责的刽子手的名单很长,其中或许就包括当年猎奇的你我,但排在头榜上的,绝对跑不了“媒体”这两个字。从张国荣抑郁症确诊到他逝世,中间仅仅相隔一年时间。抑郁症患者自杀率在美国为3.4%,绝大部分患者都用一生的时间在和抑郁症做抗争,病情常常是“时而好”、“时而坏”,这种一年内病情急速恶化的情况实在罕见。那什么是加剧他病情的诱因呢?我们看看他病情确诊之前,媒体做了什么。在张国荣和唐生的恋情没有正式公布之前,香港各路娱乐媒体对他们进行全天候式的跟拍。狗仔甚至伪装成银行客户,去唐生就职的银行找他试图打探两人的私密消息。1995年,《壹周刊》在私人路段疯狂跟车张国荣,张国荣为了避免唐生曝光,气地掉头追车狗仔。辆车相撞后,张国荣第一时间让唐生先走,自己和狗仔对峙。第二天,《壹周刊》的报道又隐射张国荣和唐生的关系,然后指控张国荣故意撞车。也许是不堪狗仔队24小时全天候跟拍,在日,在张国荣的《跨越》演唱会,他当着红馆一万二千人的面,称唐先生为“挚爱”。接下来,他们出双入对,当时的他们给无数生活在黑暗中的同性恋群体于力量,他们两个人对抗整个香港媒体这份勇敢让世人认识到,同性之间的爱也可以如此深刻。同样在1997年,《壹周刊》的老板黎智英派狗仔潜入张国荣的住宅,从客厅到卧室,把他的私生活曝光了个彻底,迫使张国荣不得不卖房搬家。在2000年之前,同性恋仍旧是最大的社会禁忌之一,可以想象,在两人恋情公布后,其他八卦周刊对张国荣和唐生展开了全方位无死角的跟拍。在2002年初,张国荣被确诊为抑郁症。是什么导致仅短短一年,抑郁症就使他选择死亡?张国荣生前挚友陈淑芬女士在他逝世后揭露出来:他是忧郁症。他这个病呢就是很多事情都没有办法控制他自己的情绪,所以他很困难,他连看医生都不敢去看。他去找人家拿药都会被人家(媒体记者)写他去看一个精神病医生,那你知道他自尊心很强嘛,他怎么可以让人家这样写,而且传媒一写就乱写的,不会写的很清楚,那个时候任何这些东西对他来讲都是一个刺激。如果一个人有抑郁症,每天被无数媒体堵在家门口,捕风捉影杜撰他“奇特性取向的私人生活”,派各种卧底试图接近他和他的爱人,甚至潜入过他自己的私人住宅,试想,他的病情会不会加重?他敢不敢踏出房门去看医生?在他死后,香港媒体出的报道是:“哥哥自杀当天看到唐先生和别的男人在一起”,“唐生有第三者导致张国荣自杀”,这些不实报道后被陈淑芬女士证明完全是子虚乌有。当年谋杀他的元凶,现在还在他的尸骨上吸血如果我们翻看香港媒体对于张国荣生前生后的报道对比,可能会怀疑这些媒体都集体“精神分裂”了。《苹果日报》在张国荣生前死后的报导的分别最大。在他生前,《苹果日报》所有关于他的内容都指向性地表明“张国荣的性取向不正常”来满足大众的“猎奇心理”。而在他死后,《苹果日报》公开赞扬他对自己性取向的坦诚态度,视他为同性恋群体的先锋人物。此外,《苹果日报》在张国荣生前对他的装扮和表演的报道几乎全部负面,死后却推崇他为引领时尚的艺术大家。在这一代人的记忆中,“媒体杀人”还有2个代表性事件:日凌晨,年仅36岁的英国王妃戴安娜,为摆脱摄影记者的纠缠,在巴黎塞纳河畔遇车祸身亡。2004年,有变性倾向的男子陈志聪成为《壹周刊》猎杀的对象,从二月开始不断侵犯他的私隐,并以夸张失实的报道渲染内容,至九月陈志聪因忍受不了媒介的压力而烧炭自杀。其中,两个代表性事件的受害人都直接或间接因为受不了媒体的压力死亡,而在他们死亡后,死讯又成了这些媒体的头版头条,继续剥削死者的“剩余价值”。“媒体杀人”绝不是多元媒体时代的专利。早在1935年,那个只有纸媒的时代,芳龄25岁的一代名伶阮玲玉自杀死亡,遗书中留下了一句让一代人唏嘘的“人言可畏”。随后,鲁迅先生愤愤写下《论人言可畏》:新闻的威力其实是并未全盘坠地的,它对甲无损,对乙却会有伤;对强者它是弱者,但对更弱者它却还是强者,所以有时虽然吞声忍气,有时仍可以耀武扬威。于是阮玲玉之流,就成了发扬余威的好材料了,因为她颇有名,却无力。小市民总爱听人们的丑闻,尤其是有些熟识的人的丑闻。……读者看了这些,有的想:“我虽然没有阮玲玉那么漂亮,却比她正经”;有的想:“我虽然不及阮玲玉的有本领,却比她出身高”……化几个铜元就发见了自己的优胜,那当然是很上算的。我在之前一篇文章写过关于“媒体为何热衷于捧杀”。在“娱乐至死”的年代,“捧杀”这个老梗被媒体圈不断重复,居然还能一次又一次挑动群众们快要麻木的神经。媒体捧杀的精髓是:“你不知道她牛*时,我告诉你她牛*;你都知道她牛*了,我一定要证明她low*,这才能显的我很牛*”。无论是“先捧后杀”,还是“先杀再捧”,都证明了媒体权力可以轻而易举把一个人玩弄于鼓掌之间。名利双拥的天皇巨星张国荣、政治权力高点的韩国总统朴槿惠、在娱乐圈呼风唤雨的天王迈克尔·杰克逊,尚且逃不过媒体的追杀,如果有一天,但凡一个媒体把枪口对准了如此平凡的你或我,我们能逃得掉吗?新闻精神已死,它的底线成为了新媒体的上线在大部分国家,传媒机构均声称他们是政府机关和官员的监察者,由此监督政府对人民负责,并为这传统感到自豪。即便如此,CNN作为美国的中央电视台,几十年专注讲故事不报道新闻也是贵在坚持;BBC作为世界新闻精神的标杆,居然被笔者听出来他们找来一个北京口音的人冒充西藏藏民抨击本国当局;自由新闻中标杆式栏目VICE在采访一名中国记者时居高临下的指控式态度让人寒颤。而谈到新媒体,和“微博治国”一样,国外的“Buzzfeed治国”和“Reddit治国”同样呼声一片。在2015年波士顿爆炸案后,Reddit社区上很多人开始散布谣言,声称布朗大学的学生Sunil Tripathi就是那个嫌疑犯,并把他的照片在整个互联网上转发。当整个Reddit的社群都在为\n\n\n\n\n\n\n\n\"维吉兰特正义\"(vigilante justice)而狂欢时,警方和官方媒体发出通知,强调Sunil Tripathi并不是爆炸案的两名犯罪人之一。当天,警方在Rhode Island发现了Sunil Tripathi的尸体。几天后,警方捕获了漏网的最后一名疑凶Dzhokhar。过去,Journalism/新闻精神的底线包括新闻自由、透明度、政府监察、为民发声、公正客观、事实呈现……它们可能已经成为了某些媒体的上线。你和我或许都是谋杀张国荣的帮凶媒体权力的胃口是谁喂大的?恐怕是购买了几本八卦杂志的你,恐怕是点击了一个惊悚标题的他,也可能是在本文用了八卦杂志偷拍照片的我。这是一个处处讲众筹的时代,媒体传播的广度让“谋杀和暴力”都可以“集体众筹”了。很多人说,媒体也不是针对张国荣一个,他们对所有的香港明星都是无差别对待的。试想,如果一个人拿着刀子捅所有的人,那么他是不是因为“无差别对待”所以可以被免罪?上一个这样做的人是“台湾捷运随机杀人事件的”的主凶郑捷。日,郑捷在台北的捷运上拿两把刀对车厢内乘客进行随机攻击,事件共造成4死24伤。《联合报》社论指出,反社会人格的一大特征是“无罪恶感”,不会有良心上的谴责,与郑捷犯案后的无悔意表现相切合。某些媒体作为一个机构主体,多年对他人进行随机攻击后,毫无良心上的谴责,这样的媒体难道不构成具有“反社会人格”的媒体吗?本国的情况特殊,媒体的枪口从来没有对准它应该对准的对象,所以你和我,群众中的任何一个人,可以轻易地成为它下一个追逐的猎物。我们的众筹了张国荣的死亡,同时也在众筹自己的坟墓。在4月1日这天,为张国荣一代巨星陨落唏嘘时,不妨想想看一个细思极恐的问题:媒体监督社会,那谁来监督媒体?当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媒体谋杀”的共犯时,谁还能把媒体权力关在笼子里?","updated":"T08:40:04.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42,"likeCount":225,"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tru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6:40:04+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v2-b1486dbd6ebfb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42,"likesCount":225},"":{"title":"被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爱上是什么样的体验?","author":"dragonandleo","content":"引子:《爱你就像爱生命》- 王小波和李银河最美的爱情纪念品。写作就像时间胶囊,太多的美好的、丑陋的、激动地、宁和的情绪被记载,让后世能仰望一段如此动人的爱情。 特立独行地活着,又特立独行地死去日,北京郊区顺义某小区,一声惨叫,邻里不以为然继续忙碌着、交谈着……几小时候,邻居觉得事有蹊跷,走到房门口推开门,看到王小波身体弓着,倒在地上,已经死去多时。王小波,中国著名作家,心脏病猝死于家中,英年早逝,年仅45岁,他的逝世距离现在整整20年,其中间隔了一个时代,也间隔了一代人。著名社会学家、性学家李银河,王小波的妻子,事发当时正在剑桥大学做学术访问,等听到消息赶回来,她最深爱的人已经再也无法开口,再也无法对她诉说他对抗世界的孤独以及他对她热烈的爱。 “王小波”三个字早就不仅仅代表文学,他已经演变成一种文化符号。生前默默无闻,连发表小说都困难重重,死后被中外媒体热捧,生前所有作品被争相出版。和梵高、李白一样,他在不被理解的时代特立独行,又比前两者幸运,在死后,立刻从时代的弃儿变成宠儿。爱你就像爱生命 - 王小波关于王小波可以写的太多,今天主要想聊聊他和李银河的爱情,以及他们爱情的纪念册,即这本看了让人又暖心又感动的情书集 - 《爱你就像爱生命》。1977年,王小波与李银河相识后开始书信往来,两人后结成夫妻。这本书装进了两个人真挚纯净的爱情,也装进了属于他们的那个时代独特的印记。 看过这本情书集已有好几年,和这两夫妻的作品结缘是一种福气。我一直对性别文化感兴趣,所以高中时就知道了李银河的大名,一直关注她的博客。高中快毕业时,开始读王小波,读《沉默的大多数》、《我的精神家园》,数次拍案叫绝,又数次热泪盈眶。可爱的是,一直到大学快毕业,我才得知自己最喜欢的作家和最欣赏的学者是一对夫妻,当时立即觉得,他们这一对夫妻,应该代表了我最渴望的那种爱情。这本情书集出版时,争议纷纷,大体是因为国人对于“闺房之乐”有太多难以启齿的联想。出版了几年后,我才怀着忐忑的心情邮购了一本,倒不是因为面对“闺房蜜话“就会浮想联翩,而是面对两位我如此憧憬的人,“窥探其隐私”让我有种淡淡的羞耻感。王小波和李银河的爱情,究竟长什么样?书买来放了几天,羞耻感终究耐不住好奇心的怂恿,翻开第一页,上面写着:我对好多人怀有最深的感情,尤其是对你。简单的一句话,但好像有千斤的重量,王小波对李银河浓浓的深情扑面而来。这实在让人很难联想,这是出自写出“我要做个正经人,无非是挣死后塞入直肠的那块棉花”那个以戏虐荒诞著称的王小波之笔。面对爱情,他不是文学家、不是批判家,他甘心退成一个“在爱情中”盲目的人的模样,疯狂、幼稚、冒进、慌张……王小波和李银河的爱,是无私的爱还有我。我是爱你的,看见就爱上了。我爱你爱到不自私的地步。就像一个人手里一只鸽子飞走了,他从心里祝福那鸽子的飞翔。你也飞吧。我会难过,也会高兴,到底会怎么样我也不知道。- 王小波我很远你和你一起,但是自由地和你在一起,你也保留你的自由权利吧。我越来越感到海誓山盟的时代过去了,如果没有感情我们就分离,我坚持这一点。- 李银河有人说,爱情像沙子,你攥的越紧,流的越快。这样的爱情观始终透着洗不干净的“功利主义”,毕竟“放手”是“获得”的手段,并不是目的。千百年来,人们歌颂爱情,爱情到底比其他的感情哪里高尚,哪里了不起了?因爱情而扭曲的心灵,古今中外还少吗?反观王小波,他的爱情,“像一个人手中的格子飞走了,也会祝福那只飞翔的鸽子”。这是何等自由、何等高贵的爱!不自由的爱情,大概是源于爱情的“排他性”,它让人充满了占有欲,从而衍生嫉妒,从而把人的面目都变得丑陋了。爱情像鸟,你是要把它关起来,日夜欣赏那只囚鸟;还是放飞它的翅膀,让它带着你自由的心灵在天空翱翔? 他们的爱,也是纯真的爱 我和你好像两个小孩子,围着一个神秘的果酱罐,一点一点地尝它,看看里面有多少甜。我就像一个小鬼,等着机会溜进深宅大院去幽会,你就像个大家闺秀被管得死死的 - 我是说你老在坐机关。咱们一定要学会在一起公用,像两个毛主席的好孩子。- 王小波王小波和李银河的爱是简简单单的,连表现形式都是。1980年,王小波28岁,正在大学读二年级。当时大学生是不能结婚的,所以王小波和李银河偷偷登记了,没有结婚照,更没有婚礼。从两人认识开始,王小波从来没为李银河买过花儿,惟一的一次他给她买过一顶纯毛的帽子做生日礼物,花了5块钱。 在爱情中,好多人都问自己:我是不是真的爱他?爱情判断的标准那么多,其中有一条或许最简单。当你和他在一起的时候,你是否能回到一个孩子的状态,那种天真的、单纯的,带着一点小聪明,就连算计起来也是孩子气十足的状态?把自己缩到最微小的爱 我真的不知怎么才能和你亲近起来,你好像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我捉摸不透,追也追不上,就坐下哭了起来……你不在我多难过,好像旗杆上吊死的一只猫。猫在爱的时候怪叫,讨厌死啦!可是猫不管情人在哪儿总能找到她。如果被吊死在旗杆上它就不能了,我就像它。- 王小波你是我的天堂,可我是你的地狱。我们的爱情虽然很甜,但也有太多的苦味。这都怪我,我有时十分痛恨自己,觉得我是个坏人。有时我觉得我自己真不怎么样,真坏,你来救我吧!- 李银河在爱情里,有些人爱的像孔雀,趾高气昂地仰着头,看不到身边世界真实的模样。曾经遇到一位女性朋友,她男友把她和情夫捉奸在床后,她倔强地不道歉,甚至在男友想尝试原谅她的时候,她高傲地摇头道“当初可是你要分手的”。分手后,她陷入了长达三年的抑郁,但始终不肯低头承认自己当初犯了任何错。如果“我始终是对的”比“我爱你”更重要,那这朵爱情的花估计无法开出甜蜜的果实。张爱玲曾写到:“喜欢一个人,会卑微到尘埃里,然后开出花来”。这种把身段放到最低的姿态,大体不是因为那个“爱的人”,而是臣服于“爱情”这一伟岸的情感。爱情越美好,人就会越感觉自己渺小,越有一种“平凡如我怎么配拥有如此幸福到骨子里的爱情”的不安全感。如果真心的爱一个人,一定会在乎失去;因为在乎失去,“卑微感”会油然而生。然而,要想真正守护爱情,必须从心底生出要“捍卫挚爱”的勇气,斩断“卑微”这个可怕的心魔,才能在爱情这条充满荆棘的路上奋勇前进。张爱玲和胡兰成的爱情,虽然她卑微到了尘埃里,但也许因为始终无法从这个“卑微感”中自我解放,很遗憾,她的爱并没有开出花,只留下雨中那苦涩的叶。他们的爱,从不缺乏“勇敢”只要我们能在一起,我们什么都能找到。我的勇气和你的勇气加起来,对付这个世界总够了吧?要无忧无虑地区抒情,去歌舞狂欢,去向世界发出我们的声音,我一个人是不敢的,我怕人家说我疯。有了你我就敢,只要有你一个,就不孤独!- 王小波卑微的爱情,是一种不断后退以自保,同时不断拴住对方求得心安的“怯懦式”的爱情。堂吉诃德有句话说的好:鲁莽和懦怯都是过失,勇敢的美德是这两个极端的折中。不过宁可勇敢过头而鲁莽,不要勇敢不足而懦怯。挥霍比吝啬更近于慷慨的美德,鲁莽也比懦怯更近于真正的勇敢。鲁莽的爱情,是勇于改变现状的,是拉着爱人的手迎着风前进的。不管是因爱情得到勇气来对抗全世界,还是从世界中汲取勇气来追求爱情,人世间绝大部分美好的旅程都需要“勇敢”做动力推着它前行。战斗到死的人生,向死而生的爱情作家余杰在接受一次访谈中说过:溯时间之流而上下,如果我遇见王小波,我会告诉他:你写得最好的东西不是小说,而是你写给妻子的那些信。我会不爱你吗?不爱你?爱你就像爱生命。我把我的整个灵魂都给你,连同它的怪癖,耍小脾气,忽明忽暗,一千八百种坏毛病。它真讨厌,只有一点好,爱你。- 王小波你能想象的到一生不羁的王小波能写出“请你不要吃我,我给你唱一支好听的歌”这样软绵撒娇的情话吗?他生前说过:“我一生都活在抑郁之中”,却在情书中写道“有你,多快活!”爱情能把人尖锐的犄角磨柔软,可以看到,王小波一贯的戏虐在爱情的世界里早早谢幕,让位给浪漫和温柔。在那个保守闭塞的年代,王小波是幸运的,他遇到了李银河这样一位迎着时代的巨浪执着前进的女子;李银河同样是幸运的,她因自身的闪光吸引到了王小波连绵不绝的欣赏和爱恋。试想一下,一位饱受争议投稿无门的作者,一位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若两个人没有在那个艰难的岁月遇到彼此,很难说他们还有迎头痛击这个令人窒息的时代的勇气,这是一个现在想想都后怕的“如果”。三月来了,又到了动物交配的季节。愿所有因为爱受过伤害的人勇敢一点,一起去谈一场“王小波李银河式的爱情”。若还有人对爱情能有多美好存疑,那么这里送上这段书中我最喜欢的摘录:静下来想你,觉得一切都美好得不可思议。以前我不知道爱情这么美好,爱到深处这么美好。真不想让任何人来管我们。谁也管不着,和谁都无关。告诉你,一想到你,我这张丑脸上就泛起微笑。 - 王小波","updated":"T08:36:22.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1,"likeCount":16,"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6:36:22+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v2-14110eae4ef47d0eabfae01b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1,"likesCount":16},"":{"title":"集齐奢侈品,真的能提升社交圈吗?谈谈消费主义VS.反消费主义","author":"dragonandleo","content":"高质量消费品 + 品牌营销 = 奢侈品品牌 ≈ Logo ≠ 奢侈品\n\n首先,要认清楚“奢侈品品牌”和“奢侈品”之间的关系。奢侈品本身的品牌效应,必然是奢侈品品牌;然而,奢侈品品牌销售的,大多都不是奢侈品,即“奢侈品”和“奢侈品品牌”是母集和子集的关系。奢侈品品牌是由奢侈品演化而来。这种演化的完成,需要一定的时间段,以及相匹配的环境和条件。\n\n一项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世界上具有150年历史的奢侈品品牌,大约会用5年左右的时间完善奢侈品品牌的基因,用80年左右的时间形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奢侈品品牌\n\n什么是奢侈品:\n\n拥有悠久历史,制作工艺精良(纯手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价值,并且出品量极少的“非生活必需品”。如:坚持全手工缝制的法国皮具品牌Moynat, 经典手工鞋品牌Massaro,英伦帽子天才Philip Treacy的同名品牌,日本手工眼镜职人小竹长兵卫的同名品牌……\n\n以前,Hermes的Birkin和Kelly还是全手工缝制,但是我爱玩皮的朋友说,2016年开始,这两款包里面看不见的走线也都是机器压出来的了。什么奢侈品品牌:\n\n不一定有悠久历史(Mac Jacob, Sophia Webster等),制作工艺精良(机器批量生产),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将大批量生产的高质量消费品用市场营销和品牌营销等方式打造成“稀有品”,简单来说,奢侈品品牌的配方是:“高质量消费品”+品牌营销。\n\n消费主义 vs. 反消费主义\n\n根据麦肯锡解读中国的数据显示,中国的奢侈品市场在年的奢侈品消费年增长率为18%,占全球奢侈品市场份额的20%。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奢侈品市场上涨的势头如此迅猛,除了中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民财富迅速累计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已经进入了“消费主义社会”。\n\n女人之所以进行自我消费是因为她与自己的关系是由符号和表达维持的……女人对自己的眼光,对自己的皮肤都没有自信,属于她自己的东西丝毫不能给她带来自信……《消费社会》- 让·波德里亚\n\n1970年,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出版了著名的《消费社会》(La Société de consommation),鲍德里亚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和符号学关联在一起,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消费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鲍德里亚认为,鲍德里亚认为消费者所购买的商品,其实都是些“符号物体”(objets-signes),即,商品的功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类消费的不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其象征的文化价值。\n\n用一个很具象的例子来解释鲍德里亚的“符号物体”,就是奢侈品上的LOGO。当购买一个Chanel手包,人购买的不再是一个“生产出来的物体”,而是它在社会中所能关联的“符号价值”。一个双C的LOGO,这是一个社会中的象征符号,这个符号的价值因地域、空间、或时间截点而发生改变。举例来说,在一个中国的白领公司,女孩子背一个Chanel的包,她所要获得的不是那二两的羊皮和铁链子,而是LOGO所象征的“财富、地位、社会认同感和优越感”。然而,同样的Chanel包放在加拿大的大学校园,它代表的就是“虚荣、不劳而获、炫耀和肤浅”。\n\n越来越多的人在消费中获得快乐,而不是从生产中获得快乐,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决定的最终宿命。在追逐主义的道路上,很多人也把自己活成了“消费社会中的一个符号”,就比如,女性把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割让出来变成了消费品,比如隆乳。在一个“消费社会”,所有的一切都是可以被消费的,而这种全维度的“可消费性”更加推动了“社会阶级固化”,即打造了一个个牢不可破的社交圈。\n\n奢侈品和社交圈的关系\n\n社交圈是什么?从社会符号学理解,或许可以解释为:一个个相同或类似符号的集合。一个喝红酒的社交圈很难接纳一个握着啤酒瓶的陌生人;一个爱马仕香奈儿的社交圈很难接纳一个穿着H&M的敲门者。要进入一个新的社交圈,第一步或许真的要把自己“符号化”,把自己演绎成社会符号编码的一件产物。\n\n然而,用“符号化”后的个体进入了一个社交圈,能不能留下了是另一个命题。\n\n如果凭借符号化进入和一个新的社交圈,如果能最终留下来,那么有两种可能:\n\n1. 这个社交圈是一个“空心化”的社交圈,即只有“符号”而没有内涵。因为仅仅靠着一些类似的符号就能在这个社交圈留下来,那么这个社交圈的本质也必然极度流于表面。每个人褪下那层符号的皮,并没有更多可以挖掘的深度价值,自然也不会对一个新加入的成员有更多附加价值的要求。那么,虽然我会恭喜你留下来的,但是我要质疑一声,这是你心中的“更高的社交圈吗?”2. 这个社交圈是一个有内在价值的社交圈,这个内在价值可以包括人脉、学识、资源等等……而你本身也可以为这个社交圈提供这些价值,所以被大家接受并可以长期留下来了。社交圈不是慈善圈,社交圈成立的目的就是“物质、资源、信息等等有价值事物的等价交换”。它其实就是一个露天集市的概念,只不过在这个集市中,每个人手中的货币不是“金钱”,而是“无形资产”,比如,“幽默感”就是一种无形资产,它可以帮助你换取到其他如“学识、人脉”等等的无形资产,就是个“以无形换无形”的集市。如果你只穿戴了符号,而没有手握其他的无形资产,那么这个圈子的大门会很快关上。所以,如果你是属于第二种情况留下来,我在恭喜你之余,还是要再质疑一句,既然你有了这个社交圈所需的无形资产,那么之前挂上一道道符号,还必要吗?\n\n从正反两种情况分析,我对于“奢侈品提高社交圈”的看法是悲哀的。奢侈品或许可以帮助打入一个新的社交圈,但要说道“提高”,只怕它要叹一句“臣妾做不到”。\n\n奢侈品给人性提供了快捷出口\n\n我们在追逐“消费主义”的这条大道上一路狂奔,并且不断地让自己沦为“他者”。什么叫做“消费主义”的他者?即,我们购买的一个包、一双鞋并不是给自己看的,而是给身边的观众看的。我们辛苦通过生产所得到的“幸福感”,是建立在别人对于“成功和幸福”的认同感上的。在消费主义社会,我们逐渐活成了别人人生的参照物,变成了一个“他者”。\n\n然而,人性要有出口,人有那么多需要宣泄的情绪和欲念,也有因集体主义压力下衍生出的不安和恐惧。奢侈品好像一剂强心针,能最快填满人性中的虚荣,也能最快抚平那些害怕被歧视、被孤立的心灵。我并不反对购买奢侈品,奢侈品给人性中的虚妄和不安全感提供了最快捷的出口;我只是想提醒一下,奢侈品能带我们这些东西,但也就是这些东西而已。对于提高社交圈这个命题,它的价值或许还没有一本书、一堂专业课来的大。\n\n当反消费主义成了新的“奢侈”\n\n中国设计师马可是我最欣赏的设计师和艺术家,或许她离“服装哲学家”也仅有一步之遥。马可定义的奢侈是:最低限度的对物质的占有,最为充实和自由的精神生活,不执着于一切世俗的欲望。\n\n奢侈品品牌一年两季告诉你:要换包了;快时尚每个月告诉你:要换衣服了;马可的服装哲学摈弃了这两者,强调了最低限度的对物质的占有,这就是一种反消费主义的提现,是一种罕见的对“消费主义”说不的宣言。这个矛盾就在于,资本主义市场的本质决定了它会坚定不移地推动“消费主义”,这样才能在一轮轮“生产-消费”的轮回中保持社会经济可持续性。任何打着“反消费主义”的品牌,最终要活下来也必然需要“被消费”,所以“反消费主义”最终也只能演变成一个“消费主义”社会中另类的“消费符号”。我对“反消费主义”的最终实现是悲观的,但至少我们要知道这个精神。虽然大部分人都无力挣脱出这个“被驱动着消费一切、同时也在消费自我”的社会怪圈,最起码我们需要了解,“消费主义”是一个站在资本社会身边,和人性对立的一只怪兽,它吐着红芯子,正一点一点的蚕食着我们每一个人作为人最基本的“主动能动性”。\n\n死也要死个明白。","updated":"T07:18:46.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9,"likeCount":65,"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5:18:46+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v2-afc6406c7affdb6f3e9d67ed3277eb17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9,"likesCount":65},"":{"title":"摔跤吧,女孩!不结合当地国情的女权批判都是耍流氓,不服来辩","author":"dragonandleo","content":"《摔跤吧!爸爸》在上映之前,就听说“真女权和假女权”在网上因为它是“女权”还是“父权”电影撕的不可开交,导致我进电影院之前心里也有点忐忑。看完之后,我只想对那些“父权说”的营销号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字没认识全就不要乱“胁女权以令吃瓜群众”,女权的权,指的是权利,不是权力好吗!别只看到父亲权力大,就武断判定没有推动女性权利好吗?(看下图,Geeta & Babita帮我给个霸气Thug脸)故事大纲:Mahavir Singh Phogat曾是印度国家摔跤冠军,他希望让儿子可以帮他赢得世界级金牌。结果生了四个女儿本以为梦想就此破碎的辛格却意外发现女儿身上的惊人天赋,他与妻子约定一年时间按照摔跤手的标准训练两个女儿,让她们练习摔跤,并赢得一个又一个冠军,最终赢来了成为榜样激励千千万万女性的机会……首先,要先夸夸这部电影,我怎么形容我对它的喜欢呢?想了半天,我只能说:“倒憋鼻涕20分钟那么好”。泪腺发达的我,中期开始哭的太厉害,到最后鼻涕横飞,但因为情节太精彩实在不甘心错过,强忍着没去洗手间找纸巾,硬是把鼻涕倒憋回去20分钟,就是这么好看!不结合当地国情的女权批判都是耍流氓读新闻的朋友都知道印度这个国家女性的生存状况多么的严峻,而Phogat sisters(指男主角Phogat家族出来的女儿们,包括本片中的Geeta和Babita)来自Haryana,这个地方虽然很穷,但有一件事情很出名,就是当地有极高的“性别选择堕胎率”(Female Feticide)。以上的数据是印度的性别比排列表,全印度的性别比平均值是109.9,而Phogat sisters出生的地方Haryana性别比排名全国第二,直接比全国平均值高10,高达119.7!联合国设定的正常值为103—107,中国2015年的性别比是105.02,119.7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每出生120个男孩对应出生100个女孩,为什么女孩少了那将近20%?因为都在胎儿或者婴儿时期被杀了。片中,Geeta和Babita的同学结婚,遭到了父亲的搅局。两个人在抱怨父亲的暴政时,这位女同学声泪俱下,诉说自己14岁就被嫁掉,一辈子要终日对着锅碗瓢盆、不停生孩子这样的命运。这是Haryana地区的真实写照。除了“性别选择堕胎率”极高,Haryana还有极高的童婚率。全印度的童妻数量高达2400万,而在Haryana地区,童婚严重到什么程度呢?印度曾经在Haryana地区发起过一个叫做Apni Beti Apna Dhan (My daughter, my wealth) 的项目,旨在降低女孩子童婚率,具体做法是,只要女孩子在满成年18岁以后出嫁,娘家可以收到一笔政府补助约 b25,000 ($384) 。可以看一下Haryana地区关于这个政府项目最终的结果,不管是有没有参与这个项目,童婚率始终都在13-14%,然而,没有参加这个项目的女童(蓝色),超过十八岁结婚的有41%,反观参加这个项目的女童(紫色),有59%都在刚满18岁就迅速嫁人。可见,政府本希望改善童婚率,但真实情况是,大部分Haryana父母都会把女儿留在家中做家务,等一过18岁生日就立刻嫁掉,然后去政府那里直接换钱。所以说,那些说本片父权至上,是赤裸裸的男性压迫女性,你们可以洗洗睡了。在Haryana这个地方,Phogat姐妹首先在还是胚胎的时候,就有20%几率被自己父母谋杀,然而她们顺利活下来了;她们有很大概率被父母在满18岁的时候换取一笔客观的先进补助,要知道对于印度这样一个人均GDP才1000多美元的国家来说,$384算是巨款了,然而她们并没有被父母嫁掉。相反,Mahavir Singh Phogat一路用心地培养自己的女儿,顶着所有人的嘲讽,在荆棘中给女儿开辟了一条全新的路。马哈维亚是怎么萌生让自己的女儿练摔跤这个念头的呢?2000年,举重运动员Karnam Malleswari成为印度历史上第一位拿到奥运奖牌的女运动员。马哈维亚看到新闻后很受鼓舞,从Haryana国家电力局辞职, 开始全力培养女儿成为职业运动员。Mahavir Singh Phogat接受采访时说过,“村子里的人都指责我,说我训练女儿摔跤让整个村子蒙羞,但我当时想,既然现在有的国家女人都能做总理,为什么不能做一名摔跤选手?” (图左:马哈维亚和四个女儿)诚然,Mahavir Singh Phogat把自己的梦想凌驾在自己孩子的人生之上,这确实剥夺了孩子选择的权利,这放在其他社会环境下成立,放在一个“身为女人就别无选择”的印度,这种说法不是显得太可笑了吗?其实,我反而喜欢这样的人物塑造。中国影视剧就是太多“侯永亮”式、“玛丽苏”式的圣人,才让作品完全脱离了真实生活。小学写作文,老师每次都说“这篇文章歌颂了……”,QTNND的歌颂,刻画一个真实饱满的人物,让受众自己去评判,不是更深刻?女权?父权?咱们看真实影响!再反过来试想一下,如果Mahavir Singh Phogat生的是儿子,他就不逼迫他们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了?Geeta从十几岁开始训练,如果是男孩子,刚从娘胎里出来估计就被扔到沙坑里面练打滚了。马哈维亚对Geeta和Babita的严苛教育和性别不是绝对关系,和“两代人的尊卑阶级”有关。但凡你们能批判一下Parental Oppression(亲代压迫),我还认有些现实意义。敢情现在“女权”成了个夜总会最红的陪酒小姐,谁来了都要翻个牌子,叫到房里陪一圈,这样的文章才叫“有面儿”是吗。“女权”,旨在推动社会进步。Phogat姐妹真实故事引发的女权进步我就不再赘述,这里只看一看,这部电影到底有没有推动印度女性权益、地位提升。如果你觉得我讲“推动摔跤运动的女性参与度、社会对女性运动的认可、女性身份地位提高”这些话都太虚,我可以讲点实在的。Haryana地区内的Charkhi Dadri地方政府因为受到了《摔跤吧!爸爸》的影响,推出了一个新的政策“把女孩子的名字也做成名牌,挂在家门口”,让女孩子和家里其他成员一样,有了在“家庭名牌”上的一席之地。这一历史性的“平权政策”将永远改变当地女性的“社会身份认同”。这个政策现在已经开始朝周边区域辐射,越来越多的女孩可以把自己的名字放上家门牌了。在印度Mattancherry州的Vidyalaya学校内,一种传统的名叫Gatta Gusti的印度摔跤正在复兴,参与者大部分竟然都是女生,是因为她们看《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而学校为了鼓励女孩子们练习摔跤,采购了价值Rs 4.5 lakh的专业摔跤垫。还记得Mahavir Singh Phogat为了一块摔跤垫去体育局求那个官员的电影情节吗?今天,由于电影上映,千千万万想摔跤的女孩子不需要在床垫上练习了。改变正在发生,《摔跤吧!爸爸》电影在印度的社会效应还在发酵。30年后,当印度女孩子可以自由地选择摔跤、足球、宇航员、政治家这些职业时,她们也许并不知道《摔跤吧!爸爸》对她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实际影响,就好像我们的今天,也不知道“五四运动”期间《妇女杂志》、《妇女声》为女性铺好了一条更平缓的路。结尾本来还想写一小段本片中最核心的主题,也是被所有媒体忽略的一个主题,即“民族主义”。但是因为怕被和谐,犹豫再三,想用一句话带过。这部片子是一部带有女权色彩的好作品,但是其最突出的核心,或者说很值得批判的一点,是“民族主义”凌驾一切之上的霸权。说它是一部女权主义的电影,不说说是一部民族主义的电影更为妥当。最后我想说,国产电影在过去“圈钱、贪欲、浮夸、肤浅”的无穷轮回中堕落,我们痛心疾首,但又觉得无能为力。不!我们生在这个社会,虽然没有普选领导人的权利,然而,你购买的电影票,就是一张张选票。你购买的今天,决定了你想要的明天。让我们用一张张“电影”选票选出一个更光明的中国电影的未来,可好?对烂片Say No,人人有责。爱之,责之。恨之,溺之。","updated":"T06:57:11.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6,"likeCount":34,"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4:57:11+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v2-026aeae4274cfc62960a36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6,"likesCount":34},"":{"title":"别为“同性恋婚姻合法”欢呼太早,这可能是“当局”的一场政治豪赌","author":"dragonandleo","content":"多图预警,本文摘录了大量外媒和台媒对此事件的看法,用新闻截图呈现。今天下午四点钟刷国际新闻的时候,突然看到外媒都开始在报道了,然后心情特别激动地转发给了自己的同志朋友,结果人家来一句“早就知道了,我台湾朋友第一时间通知我了,台湾确实走在我们前面”;晚上正巧约了一个在为LGBTQ做公益活动的同志朋友吃饭,还有一位法律背景的朋友,大家就讨论了很久。普遍我得出这样的一个印象:在大陆的Gay朋友看来,台湾社会对同志是极其热情和友善的,整个社会都在呼吁同性恋婚姻合法化,现在终于实现了,台湾社会真的是太先进了,台湾政府真的是太有魄力了,亚洲第一个Gay Marriage合法化的地区!然而,隔着台湾海峡,国外的月亮总是特别圆。由于我长期VPN台湾新闻,对台湾社会舆论还是有基本的了解。针对对上述印象,我不得不质疑:1.台湾真的是全社会都在喜迎“同婚合法”吗?2.当局政府真的为了人民的福祉在推动“同婚合法”吗?台湾对于“同婚合法”的真实态度真的是全民叫好吗?先上一幅BBC的图:研究社会科学的都知道,或者说关注了今年美国大选的朋友都清楚,别说新闻现在太误导人,就连“最客观严谨”的数据都太有欺骗性。我内心能理解BBC对于“政治正确”的皈依感,但是,当新闻失去客观的眼睛,会导致受众失去全面的信息,这会让太多人放松警惕。如果大家都是面朝着“政治正确”的人群报道,营造出一种台湾社会“天下大同”的虚假气氛,一个年纪轻的同志又相信了,等他到了台湾,自由地和别人表达自己的性取向,结果被霸陵被欺负,谁要负责任?如果国际NGO群体看到这样的报道,认定台湾同志平权的任务完成,然后抽离该给的资源支持和关注,导致进步倒退,又该让谁背锅?其实镜头转一转,你能看到另外一边的情景:反同性婚姻团体在司法院外高呼口号抗议。在大家认为,台湾岛内应该是都在敲锣打鼓欢庆时,如果你打开任何相关的新闻的留言回复,看到的都是如下言论。请注意,这些并不是出自“台版的百度贴吧”PTT(喷TT),而是出自台湾最正统的新闻渠道“奇摩新闻”,差点就是台湾版的中央台新闻网页频道。我并没有可以删选有利于我论点的留言,我摘取的全部是“同婚”新闻热点留言下面的前三、四条,大家可以自己看点赞率排行。这一则新闻标题是:大法官判定同婚才合憲 日本網友:台灣果然是先進國家,跟中國差好多(这个标题不能再台湾了)这一则新闻标题是:【亞洲第一】台灣同婚釋憲里程碑 全球媒體這麼看这一则标题:《禁同婚違憲》反同團體:將發動全民公投综上所述,在我打开的最重要的3条关于“同婚合法”的新闻中,没有任何一条TOP 3的留言是表示支持的。实际上,在2016年年底,台湾民意基金会的民调显示,有56%民众反对同性婚姻民法化,37.8%民众赞成。在去年年底斗争最激烈的时候,台逾2万民众包围立法院,反同性婚姻合法化,“反同”和“挺同”率领各自人马,在政府前门天天静坐闹了快有一个月之久,之所以拉锯战能打这么长时间,其实就是因为两方人马人数相当,所以才难分高下。诚然,我们都在为亚洲第一个地区“同婚合法”叫好,但是,这篇文章想指出,在主流媒体的欢呼声后,反同的力量比我们想象的大的多;性别权利平权这件事情上,就算在将要“同婚合法”的台湾,我们还任重道远。此外,一个更重要的信息是:普遍群众表示了对执政党民进党的不满,关键词有“政客操弄”、“民粹诈骗党”、“剧本都写好了”……还有难听的这里就不再点出来了。难道群众对民进党不满仅仅是因为这一次的“同婚合法”吗?其实,这个看似合理的因果关系,是本末倒置了。这一次的“同婚合法”,也许是民进党的一次政治豪赌。台湾为什么在此时“同婚合法”合法化?诚然,“同婚合法”本身能被提出、被讨论、被大法官释法、现在要推动立法,这本身就是一大重要的进步。但是,民进党为什么在此时顶着巨大的压力,冒着“司法沦丧”的风险,硬是对“同婚合法”进行释法?也许,这是民进党维护自己政权能打的最后一张“民主牌”。政客有两副牌可打,一幅是“民主牌”,参见美国民主党希拉里的竞选路线(知乎俗称白左路线);一种就是“铁腕牌”,参见朝鲜、俄罗斯(请回忆“封神记”,懂的别说出来哦)。为什么说“司法沦丧”?律師葉光洲指出,司法院的司法權可不可以身兼立法權?在這次的解釋中,大法官指出,兩年後若沒有修法,同性雙方是可以直接到戶政機關登記,表示這個司法的解釋就等於法律。葉光洲說,「歷史告訴我們,創立三權分立的孟德司鳩說,當司法等於立法時,那是最恐怖的事,因為人民只能認由有這個權力的人宰割,我們現在的感受就是這樣」。「他們贏得了亞洲第一,但是未來會失去什麼?」为什么选现在?请记住两个重要的日期:日,日。日,蔡英文就职总统将满周年,《美丽岛电子报》发布最新「蔡总统执政一周年」民调显示,蔡英文推动政策满意度多数低于3成,连泛绿支持者也认为不及格;选前最挺的年轻人更是翻转,成为最不满的一群,认为国内整体经济状况「不好」已突破8成。原先最挺蔡的20至29岁年轻族群,如今反成各年龄层中“最不满蔡英文”一群,不满蔡表现者高达63.3%,比2016年执政后首次民调多53.1个百分点,年轻人对蔡英文由期望转失望,高居各年龄层之冠。日前夕,各家就職週年民調紛紛出爐,不滿意度均超過50%,根據《TVBS》民調中心比較顯示蔡英文創下歷屆總統新低,只剩28%,低於李前總統(37%)、陳前總統(41%)及馬前總統(38%)而这是台湾奇摩在“蔡总统周年”特别板块首页的设计:奇摩是一个台湾相对中立的新闻平台,毕竟它不属蓝绿的新闻媒体,它只是一个第三方的新闻整合平台,类似Google News,里面会收揽蓝绿两边全面的新闻报道。就连奇摩都是这样的表态,岛内的政治气氛不言而喻。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WHA事件如果对于整个WHA台湾事件有兴趣的朋友,可以vpn去youtube听听看《少康战情室》这两天的新闻分析,就能知道这件事情在岛内有多严重。这一次大陆方面确实是狠,离撕破脸皮就差一步之遥了,一点情面都不给,已经发給台灣民间代表的旁听证全部收回,连媒体记者都进不去。反倒是“卫服部”部长陈时中率领一干人等拿着公款跑去瑞士,上演了一出中国特色的“出口转内销”的好戏:跑出去国外在遥远的“场外”唱一出“抗议”的独角戏,然后拍好了拿给台湾岛内播放。这件事情让民进党认识到,大陆这一次是来真的,民进党对大众承诺两岸“保持现状”,这个谎自己已经圆不了了。这件事情严重打击了民进党在岛内的公信力(虽然一例一休、核辐射食品事件之后,也没剩多少),更成为了压垮民进党的最后一根稻草,逼得他们要使出“同婚合法”这一记大招了。为什么偏偏是“同婚合法”?因为蔡英文在年轻人群体中,已经失去公信力了。以前,这事情没那么严重,毕竟他们的对手是“老龄化”之友国民党;现在,冒出来一个头顶绿帽居然比他们还绿的“时代力量”,每天在媒体上痛骂民进党,比国民党的獠牙还尖利! 这前有狼后有虎,民进党不得不硬着头皮给自己增加政治筹码,从老虎嘴里硬是抢“年轻选民”这块肥肉!毕竟,比起稳定的中年和老年选民,年轻选民是最容易摇摆的一个群体。我们来看看时代力量在“年轻选民”中的布局:根据台湾智库最新的民调结果,20到29岁年龄层民眾的「政党倾向」,时代力量居冠(24.3%),国民党次之(19.8%)、民进党掉到最后(16.9%)。大学以上教育程度,时代力量仍然最高(23.8%),国民党次之(22.6%),民进党又是殿后 (22%)比起老招牌的藍綠兩黨,時代力量不僅對年輕選票更有吸引力,釋出給有志政治工作的年輕人的位置也較多。例如時代力量的國會、黨部成員,就有大半是三十歲以下的素人助理。基於這項優勢,時代力拓展版圖的第一步,就是先向年輕族群招手。“同性婚姻合法化”是最容易吸引年轻人群体的,它没有严重的经济成本(参见:用爱发电废除核电、一例一休增加假期、年金改革30年破产,哪一块蛋糕是民进党敢真的动,用来争取年轻选民的?),用92共识去争取中年以上的人群违背民进党党章,更是不可取;所以,“同婚合法”成为了目前民进党最优的一张牌。联合新闻网四年前做过调查,当时55%的人支持同性恋婚姻,37%的人反对;其中,台湾有80%的20-29岁年轻人支持。你要是蔡英文,你这时候会不会干预司法,释法同婚,挽救低迷的民调?毕竟,相对经济成本、政治成本,司法成本的代价更小,毕竟,台湾仅仅是一个民主社会,从来不是一个法治社会,不是吗?总结看新闻,别忘了看镜头的反方向,是不是隐藏了拍摄者刻意回避的画面?毕竟,新闻已死,我们看到的所有“客观报道”,都已经是“主观社论”。或者信服了后现代主义理念,“绝对客观”从未存才,从来只是人们一厢情愿的臆想。台湾的“同婚合法”给亚洲的LGBTQ权益运动吹响了第一声号角,在我们狂喜的同时,请看看那些刻意被“政治正确”的媒体避开的画面,也请切实的了解,除了活跃在互联网上的年轻人群体之外,30岁以上的台湾群体大部分还是在“反同”。更重要的是,这一次的释法很有可能是执政党的一次政治豪赌,赌注就是“司法公正”,而彩头则是年轻选民然而,任何政策都一定是政治妥协后的结果,台湾已经能进步到打“同婚合法”牌,这本身就是一大进步。反观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些社会,当局者为了达到政治目的,手里打的不是牌,而是棍棒;或者说手里打的还是牌,但是打的是“不允许女性开车,因为影响生育能力”,是的,说的就是沙特阿拉伯。未来两年,不知道还会出现什么变数,但是希望台湾能在“同婚合法”这件事上坚持住,也给了更多亚洲地区性别少数群体一线光明。以前,做出一个“一辈子我只爱你”的承诺,需要横跨太平洋,学好英文,飞14个小时才能实现;现在,做这样的一个承诺,只需要横跨台湾海峡,飞4个小时就能到达。上午说了“我愿意”,搭上飞机,下午,两个相爱的人就能说出对彼此的誓言。这难道不是进步吗?祝福更多相爱的人能有“结婚”这个选项。在为爱铺路这件事情上,即使做不到添砖加瓦,咱能至少别挡道行吗?","updated":"T18:59:53.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62,"likeCount":278,"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02:59:53+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v2-5f2c8bf85a06ccb3c849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62,"likesCount":278},"":{"title":"柜都出了!女权大使神奇女侠为何还被联合国炒鱿鱼","author":"dragonandleo","content":"儿童节第二天,吃瓜群众喜迎《神奇女侠》电影上映。目前,豆瓣评分8.3、IMDb评分8.5,《神奇女侠》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一扫之前被联合国“下课”的阴霾。在几个月前,上任不到两个月,身为“联合国妇女和女童赋权荣誉大使”的“神奇女侠”Diana Prince,就在一片抗议声中被联合国“开除”了。凭什么,一个虚拟漫画人物,神奇女侠被联合国所青睐;有什么内幕,仅2个月后,她就黯然下岗?另外,神奇女侠的性向究竟是直是弯?在看电影前,神奇女侠这些背景秘辛,你绝不能错过。神奇女侠凭什么得到联合国青睐?1941年,神奇女侠第一次出现在DC漫画All Star Comics #8中,她由心理学家和作家William Moulton Marston(他同时也是测谎仪的发明者)创作。在一次参访中,Marston谈到了他对于神奇女侠的创作初衷:Not even girls want to be girls so long as our feminine archetype lacks force, strength, and power. Not wanting to be girls, they don't want to be tender, submissive, peace-loving as good women are.女性“原型”缺少力量、实力、能力,女孩子都不想成为女孩子。她们不愿意拥有好女人的特质了,比如温柔、顺从、热爱和平。由于颠覆了以往柔弱的女性形象,神奇女侠一经推出就大受好评,一举成为了全球最知名的女英雄形象。DC成功地打造出了一个虚拟女性形象的“乌托邦”,吸引了当时漫画迷对完美女性形象的向往。就如同她的造物者Marston所说:The obvious remedy is to create a feminine character with all the strength of Superman plus all the allure of a good and beautiful woman.解决“女孩子不想成为女孩子”的灵丹妙药就是创造一个女性角色,她拥有所有超人的能力,还拥有所有好女人和美丽女人的诱惑力。神奇女侠手拿盾牌无坚不摧的形象很快成为了女权主义的一面旗帜。日,联合国宣布,任命神奇女侠Diana Prince为“联合国妇女和少女赋权荣誉大使”,旨在推动全球女权运动的发展,提高女性社会地位,尤其是鼓励年轻的少女捍卫和追求自己的权益。然而,消息一经公开,联合国就收到了各界的抗议。联合国自己的员工首先开始进行各种会议的场内抗议(如下图所示);后来在网上发起“抗议神奇女侠担任荣誉大使”的申请,多达4万4000人在网上抗议。终于,在2016年12月,联合国宣布,终止与神奇女侠荣誉大使的合作。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女权代表“神奇女侠”为何反被女性群体抗议?之前,太多运营号用“胸大”两个字来解释这一次的罢免,吸引了太多人的眼球,然而,这是极不负责任的粗暴解读。神奇女侠是谁的“乌托邦”?必要要承认,“神奇女侠”自创造一来,确实成为了很多欧美少女心目中“女性力量”的偶像。她对于推动女性意识觉醒有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现在,神奇女侠的创作团队一直不断给这个虚拟人物打各种补丁:她的背景故事越来越完整,人物穿着不断演变成与时俱进的女权形象。然而,抗议者的诉求的确反映了一些现实问题:抗议口号1: Let's get Real! (要来就来真的!)Global Action的前国会秘书长Shazia Rafi表示,”我们有那么多活生生的模范人物,我们不需要一个吉祥物,或是一个卡通形象。”联合国的抗议者写到:真实的女性应该有一个真实的形象大使;我不是一个吉祥物……我刚一听这个抗议时,内心其实是拒绝的,因为这不是联合国第一次使用虚拟人物来担任荣誉大使。1997年,“小熊维尼”被任命为“友谊荣誉大使”;2009年,小叮当Tinkerbell被任命为“绿色环保荣誉大使”。后来我换了一个角度思考,觉得这一次的任命是有一些特殊性的。首先,女性赋权,和“友谊”、“环保”这样的概念性主题有本质的不同,它是需要确实提高成年和未成年女性社会权益的,是一项实实在在面对人的工作,所以,人和人之间的交流沟通极其重要。就算“友谊”和“环保”这两个概念不喜欢联合国为他们所选的虚拟大使,也是没有办法站出来抗议了。一个真实的人物,能为弱势群体带来的帮助,远大于一个虚拟人物;神奇女侠不一定是一个坏的选择,但是,在全球70亿人口中,如果连一个优秀女性形象都选不出,那还有什么比这个更悲哀的呢?抗议口号2: Hypersexualized(超性化)很多营销号把Hypersexualized简单粗暴地理解为“胸大”,不好意思,Hypersexualized是性别学里面的专有名词,它甚至不是你现在猜想的“过度性感化”,它指的是“使性征过度明显”。它的第一层含义是“性物化”(Sexual Objectification),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物化女性;无论是她黑发棕眼的异国风情(白人直男A片审美),还是她夸张的胸部比例,以及暴露的衣着(是否暴露可以参考所有人类形象的男性超级英雄),都赤裸裸地反应出,她的美学形象,复合白人社会男性对于女性一切幻想。她是一个男性创造者制作出来的“女权乌托邦”,讽刺的是,这个“美丽乌托邦”取悦的并不是女性。如果你是女孩,我不是知道你会不会向往成为这样的女性形象,反正我是抗拒的。1. 觉得她的制服会卡裆,想想就疼;2. 胸部太大,觉得肩部韧带随时会断掉。总感觉在拯救世界这条道路上,甩不开膀子迈不开腿啊……第二层含义,是指把某一个人的生理性别特征过度夸张,加剧“社会性别二元分化”,简单来说,就是把“男女之别”夸大地划分成泾渭分明,让“性别墙”这道社会壁垒更加坚固。超性化的第二层含义会有哪些负面影响呢?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一个小女孩,同时喜欢洋娃娃和小汽车,但是为了让她能够更好地“扮演”一个“女性社会角色”,把小汽车全部拿走,只给她洋娃娃;她对于洋娃娃的喜好在童年就被环境“设定”好了。这样的“设定”如果渗透在小女孩方方面面的生活,等她长大以后,她就“社会性别”就会固化,也会完全遗忘她曾经喜欢过小汽车,她的认知中只会记得“是女孩就只喜欢洋娃娃”,或者“是女孩就一定要学文科”。总之,示威团体并非无的放矢。就我自己而言,我认为神奇女侠可以担任荣誉大使,但我愿意相信,全球70亿人中,能找到一个比她更真实、更有代表性、更能实际走到弱势女性群体中去发声、和着装更方便行动的女性代表。柜都出了,联合国的饭碗还是没保住2016年9月,是神奇女侠粉丝们欢庆的节日,因为神奇女侠的作家之一Greg Rucka在社交媒体上正式公开:神奇女侠是双性恋!他还补了一句:I don’t know how much clearer I can make it(我写的不能再明显了吧!)。Greg Rucka表示,一个让自己的角色大喊“I am Gay”的作家不是好作家。神奇女侠的性取向对故事情节非常重要,因为她来自象征着天堂的Themyscira,而天堂,必然是一个多元的地方。在过去的故事中,她的确和其他女性们(注意,是“们”)有过亲密关系。这样的人物塑造不得不追溯到她的创造者Marston,他和妻子Elizabeth Holloway Marston以及两个人共同的情人Olive Byrne(敲重点:是“共同的”情人)一起过着多元恋的生活。神奇女侠的灵感就来自于Marston身边这两位相爱的女性。具体什么是多元恋,以后单开一篇好好唠唠。神奇女侠为了电影造势,都“政治正确”地出柜了,还没能保住联合国这个饭碗,不可谓不可惜。这暗隐了一次“女权主义”和“酷儿主义”的背后交锋。76岁的神奇女侠陪你欢度儿童节说了这么久神奇女侠的历史局限性,结尾还是要赞扬一下,她在努力与时俱进。从这一组神奇女侠演化图可以看出,无论是着装、人物塑造,都能看出她在不断和时代发展赛跑,女权主义在发展,神奇女侠也在陪跑。76年来,神奇女侠激励了很多年轻女性更独立、更勇敢、更加相信自己的力量。台湾名媛关颖深受神奇女侠影响,把神奇女侠封为自己的偶像。回来国内现实,神奇女侠都76岁了,我们的荧幕女性主角还都是“傻白甜”、“玛丽苏”、肤白貌美易推倒……诚然,神奇女侠也“脸谱化”,但如果“脸谱化”的种类能百花齐放,也是一种进步。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太需要一个“力量型”的女性Icon。当男孩子嘛看到蝙蝠侠、绿巨人、蜘蛛侠、钢铁侠这些性格各异的超级英雄,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性格选择一个崇拜的偶像,并努力成为自己眼中最喜欢的样子。当少女们看到灰姑娘、白雪公主、海螺姑娘这些童话故事,请问她们如何分清这些女性形象的性格特点,除了“善良”二字?庆幸的是,《冰雪奇缘》、《海洋奇缘》已经打造出了有“邪恶感”、“冒险感”的女性形象;然而,亚洲太缺少自己创造的,可以让少女们感同身受的亚裔强壮女性角色。虽然《花木兰》即将电影化,但真的希望早日看到我们自己打造一个属于我们文化认同的女英雄,而不是从好莱坞的视角呈现一个西方文化镜头下的中国人物。就好像兰州拉面到了北京,总是不对味。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眼中的神奇女侠。","updated":"T01:13:15.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8,"likeCount":34,"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09:13:15+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v2-9a75e7b0cadcf8e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8,"likesCount":34},"":{"title":"从《白鹿原》田小娥看中国文学“荡妇”的命运","author":"dragonandleo","content":"生存和性,是人最原始的本能。生存离不开繁衍,而繁衍又必须借助性来完成,所以一切的终点还是回到性。性与性别的研究,是一条能通往“世界性”和“普世价值”的路径。性与人性,有很多相通的共性。\n陈忠实曾经说过:性是我的理性思考,我决定在这部长篇中把性撕开来写。\n谈性,就不得不提到《白鹿原》的经典人物 – 田小娥。陈忠实提过,田小娥是整部《白鹿原》中,他构思出来的第一个角色。 他写书前,翻阅了西安各个县城的县志,最让他震撼的是一摞节妇纸:“张王氏,李刘氏,何许氏………” 节妇一辈子压抑本能为死人压着棺材板过活,临了连个名字都没有。由此,陈忠实决心用心塑造田小娥这个角色。田小娥是谁?\n田小娥,一个出身卑贱的放荡女,也许是中国文学中继“潘金莲”之后最有名的荡妇代表。\n黑娃第一次见到田小娥:\n小女人正在窗前梳理头发,黑油油的头 发从肩头拢到胸前,像一条闪光的黑缎。小女人举着木梳 从头顶拢梳的时候,宽宽的衣袖就倒将到肩胛处,露出粉白雪亮的胳膊 。她一生睡了四个男人:小时候被父母卖给郭举人、勾引黑娃后要与黑娃厮守、黑娃走后被鹿子霖霸占、被鹿子霖要求去引诱白孝文,最后惨死在“维护家声”的鹿三手里。很多人说,田小娥就是白鹿原的核心。她身上凝聚了太多永恒的主题:爱情、性、死亡、仁义和廉耻……\n封建伦理中可贵的反抗精神\n生为郭家的妾,郭举人和正房从没把她当人看,她自己觉得“连狗都不如”。她身上没有继承中国传统女德中的“恭谨贤良”,而是用最粗鄙的方式反击回去。\n说起泡枣,这是郭家不传之秘。几枚干枣,塞入小娥体内,吸收精华后膨胀得香甜多汁。郭举人每日服食,60多岁还能策马奔腾。不过,事实证明,所谓偏方之神奇,大多都是心理作用。小娥姐后来跟第二个男人交代了:枣子都是在尿壶里泡出来的。\n她的反抗并不是如百灵一般经过思考的,更多的是一种本能。 一提到郭举人,黑娃就有点怯,黑娃的胆怯更反映出田小娥的勇敢。没有这点勇,怎么敢反抗。\n 白孝文因为和她通奸而受到惩罚,田小娥第一个想法是,在心里呻吟着,我这是真正地害了一回人啦。随后,在和鹿子霖交好时,一泡尿就浇在鹿子霖脸上!鹿子霖正陶醉在欢愉之中,感到脸上一阵湿热,小娥把尿尿到他脸上了。鹿子霖翻身坐起,一巴掌煽到小娥脸上:\"婊子!你......\" 小娥在窑门口跟踪骂着:\"鹿乡约你记着我也记着,我尿到你脸上咧,我给乡约尿下一脸!\"试问,当时白鹿原谁有这个胆子敢挑战鹿子霖的权威,更别说尿他一脸这样赤裸裸地羞辱。田小娥一泡尿,照出了她对被欺凌现状的不甘,对白孝文的忏悔,对鹿子霖的憎恨。\n有反抗精神的田小娥是可敬的。狼不甘愿被人类捕获、宁可自杀身亡,它受人敬畏;可爱的博美犬对见人摇尾,只能收获宠爱而不得敬重。陈忠实的笔锋之锋利,让人大呼过瘾。最腥臊的尿,成为了最好的反抗符号,一次用来泡给郭举人吃的枣,一次直接尿在鹿子霖脸上。腥臭的尿,里面暗含的都是反抗精神。\n有反抗精神的田小娥也不幸的。她没有百灵的好身世,好学识。她不懂得自己究竟被什么压迫,也看不清封建制度才是真正压迫她的那一只无形的手。她只能够做出本能的反应,而且是最粗鄙的反应,来宣泄她对于现实的不甘和愤怒。合法卖淫之间非法卖淫就隔着一纸婚书\n小娥睡过的四个男人中,其中有感情的要数黑娃和白孝文。没有感情只有憎恨的,要数郭举人和鹿子霖。小娥和鹿子霖,似乎处在了“卖淫”和“强奸”之间的灰色地带。如果考虑到田小娥和鹿子霖之间的确发生了性和物的等价交换,是可以承认两者关系有“卖淫”的成分。然而,小娥和郭举人的关系,就不是“卖淫”吗?恐怕更甚。\n这种权衡利害的婚姻,在两种场合都往往变为最粗鄙的卖淫有时是双方的,而以妻子为最通常妻子和普通的娼妓不同之处,只在于她不是像雇佣女工做计件工作那样出租自己的身体,而是把身体一次永远出卖为奴隶所以,傅立叶的一句话,可适用于一切权衡利害的婚姻,他说正如在文法上两个否定构成一个肯定一样,在婚姻道德上两个卖淫则算作一个美德。\n-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n简单解读恩格斯这段话,当丈夫是资产者而妻子是无产阶级时,婚姻就是合法卖淫。卖淫是指为获取物质报酬(金钱、礼物等),以交换的方式有代价地或有接受代价之约地与不固定的对象发生的性行为,简单理解为收费的性行为。小娥付出了性和生殖器(腌枣)为代价,换取了彩礼(被父母拿走),以及生存权(居住、饮食),这是再简单不过的卖淫。可见,卖淫的本质并不会因一纸婚书而改变,就好像一纸婚书也不能否定有“婚内强奸”的事实。相反,婚姻中的资源剥削更甚。如果是娼妓,只提供性服务,并不需要再付出劳动力。小娥在这段婚姻中,不仅需要付出性资源,还要付出劳动力,这是性剥削和劳动剥削的双重剥削。 \n从这个角度理解,小娥“非法卖淫”的日子比“合法卖淫”还要好过些,毕竟她不用伺候鹿子霖家里头的人,她不需要端茶倒水提鞋烧火。然而,“合法卖淫”总是要抛出些彩头,才能让无数女性心安理得的继续操这营生。于是,“牌坊”这个社会机制就诞生了。举个例子,你抢了我做奴隶50年,最后给我贴个大红花,上面写着“劳动最光荣”,然后拿个大喇叭到处宣传一下,让我心里感觉到交换是等价的,交易就这么“双方自愿”地完成了。\n田小娥的死,就是中国版的“荣誉杀人”\n去年6月,母亲帕尔文o毕比(Parveen Bibi),因为女儿仁娜特和爱人“私定终生”,将其殴打并活活烧死,这是巴基斯坦最新一起“荣誉杀人”恐怖事件。在极端宗教里,女性是男人的“财产”(property),不听男人的话、给男人带来“耻辱”,杀人是“天经地义”的。\n鹿三杀害田小娥,不正是中国版的“荣誉杀人”吗?当读到小娥的死状,笔者狠狠被触动了。\n尸体已经完全腐烂,大大小小的蛆虫结成圪塔,右肩上的肩甲骨已被蛆虫嚼透,窝成一堆的头发里也有万千蛆虫在蠕扭攒爬……到处都是蛆虫的世界。而杀人者鹿三的心理活动是:\n杀前,鹿三心里说:我就要做成我一生中的第二件大事了,去杀一个婊子去除一个祸害。杀后,鹿三说: 那个害人精不除,说不定还要害谁哩!她死在窑里臭在窑里,白鹿村里 没听到一句说她死得可怜的话,都说死得活该......\n帕尔文o毕比为了维护“名誉”烧死自己女儿,其心理活动或许也不过如此。在白鹿原上,人对于性道德的封建压迫,和极端教义相差无几。\n鹿三虔诚地维护着以白嘉轩为代表的仁义道德,甚至不惜为此杀人。可是,死去的田小娥却借由他的口,道出了自己的满腹委屈和他们的不仁不义:\n“我到白鹿村惹了谁了?我没偷掏旁人一朵棉花,没偷扯旁人一把麦秸柴火,我没骂过一个长辈人,也没搡戳过一个娃娃,白鹿村为啥容不得我住下?\n“我不好,我不干净,说到底我是个婊子。可黑娃不嫌弃我,我跟黑娃过日月。村子里住不成,我跟黑娃搬到村外烂窑里住。族长不准俺进祠堂,俺也就不敢去了,咋么着还不容让俺呢?\n“大呀,俺进你屋你不认,俺出你屋没拿一把米也没分一根蒿子棒棒儿,你咋么着还要拿梭镖刃子捅俺一刀?大呀,你好狠心……”\n我翻译一下这段话:\n我不偷盗、敬重长辈、友善孩子,为什么你们不和我相处?\n你们说我滥交?可是黑娃喜欢我,我就只和他好好过长就日子。你们不让我住村里,我就随黑娃搬到村外住。不让我进祠堂,我也从不越雷池一步。你还要让我怎么样?\n公公,做了你儿媳妇,我既不奢求你认可我,也丝毫不图你钱财,你怎还狠下心能捅我一刀?\n第一次读白鹿原时,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头皮发麻、全身发冷。从开始小娥以“荡妇”示人,我就化身成白鹿原上那千千万万的老百姓中的一个,在小娥被游街的时候嗤笑过她,在她被杀时拍手称赞。而这一段话,扎扎实实给我头上淋了一盆冷水,让我清醒地意识到,小娥就是一个敢爱感狠,有情有义的女子。她被郭举人糟蹋了会反抗,遇到了喜欢的男人会魅惑他,陷害了白孝文后会后悔,鹿子霖和她发生关系后会拒绝他给的银元……她到底做了什么,死后尸骨被匠人封在一个瓷坛中压在镇妖塔下,取‘永世不得翻身’的意思。只怕,还是要回归到性。\n有性欲,是“荡妇”的原罪\n荡妇羞耻吗?贞操高尚吗?究竟什么是“名门正派”,什么是“歪门邪道”?我们觉得小娥荒诞,实际上,她悲惨的一生映照出了我们的荒诞,和整个时代的荒诞。多年后再读这本书,小说第一句显得触目惊心:白嘉轩后来引以豪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这是个细思极恐的开场白。6个妻子都惨死炕头,白嘉轩还能感到“引以为豪”?\n白嘉轩的母亲在谈到他死了好几任老婆时说,\n女人不过是糊窗子的纸,破了烂了揭掉了再糊一层新的。死了五个我准备给你再娶五个。家产花光了值得,比没儿没女断了香火给旁人占去心甘。\n在白鹿原,女人是续香火用的繁殖工具,更悲哀的是,女人只能是续香火用的,而且还是“可替换装”。女人不但没有权利感受性,也没有权利渴望性。除了繁衍这个目的外,任何“性渴望”都会被扣上“荡妇”的帽子。然而,性渴望和道德败坏有直接联系吗?小娥看上了黑娃,不也是一心一意和他过日子,只和他实践自己的欲望吗?把人本能的性渴望和道德联系在一起,就好像说,是男人就一定是强奸犯,吃货一定会偷超市食物这样荒谬可笑。\n白鹿原上的女人,就好像被阉割了性欲的子宫们,一撮撮长在田地里,等待着她们的主子到季收割。白鹿原,就是我们现在赖以生存的土地。\n遥远的非洲,还有很多国家每年都在对幼女实行“割礼”(genital mutilation),目的是割除一部分女性性器官,以免除其性快感。荡妇羞耻(slut shaming)扎根中国社会几千年, 羞耻感是一把利刃,从小就在精神层面阉割了女性的性欲。把性欲还给女性,荡妇也就无所谓羞耻。\n人人都是荡妇,那么荡妇就不再是一种羞辱。那一天,也许就是田小娥的骨血翻身冲破“镇妖塔”,重回灵魂自由的时候。ps:写这篇的由头是因为和网易蜗牛做了一个共度计划,和大家一起读《白鹿原》,7天用5个不同的角度探讨《白鹿原》这本书。这篇文章是第一天的讨论角度,是关于女性主义和性。网易蜗牛的读书概念很有意思,购买有限的时间来阅读无限的书籍。都说借来的书读的最快,因为有时间限制。之前看到知乎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在有Kindle了以后更是如此,但是阅读的速度并没有因此而提升。网易蜗牛应该能刺激读者的紧迫感,真的静下来每天一小时好好读书。本周五(23号)开始,我会带领大家用7天解读白鹿原这本书。具体的赏析主题为:通过“荡妇”田小娥看时间;农耕文明和城市文明对比;探索西方的白鹿原;时代变迁共性犹存;对人性的思考至于1949……想来和我一起读白鹿原的朋友,请加入我们吧。","updated":"T19:33:01.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30,"likeCount":84,"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tru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03:33:01+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v2-735146fbb8113527bedbc74e009bf2a7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30,"likesCount":84},"":{"title":"为什么异性恋霸权社会必须“仇视”同性恋?","author":"dragonandleo","content":"新一轮的网络条例出台了,此处省略一万字……(被禁后调整)本文主要聊聊看,同性恋到底是先天还是后天、为什么我们必须要仇视同性恋、以及仇视了同性恋后受害者究竟是谁?同性恋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一直以来,同性恋究竟是“先天形成”还是“后天形成”,这个问题从没有停止争论。在学术界,不同的研究方向都进行着“各自表述”,在“各自表述”的过程中,各个哲学理论都试图找到立足点解释“同性恋现象”,这也促进了性别学的进步。而在中国,没有一间高等学府有“性别学”这项学科,更别提广大吃瓜群众。中国大众对于同志文化和性别理论的认识或许仅仅停留在西方70-90年代(中国社会阶级落差大),落后有小半个世纪。从写性别相关的专栏开始,很多朋友反复问我一个问题:同性恋究竟是“天生”,还是“后天”形成的?我的答案是:看你相信哪一套理论,我偏向后者,认为后者的影响成分更大。先天派支持“同性恋是天生”的观点从本质主义(Essentialism)出发,认为同性恋是先天的、固定的、不可逆的,和生物学有关,和后天成长环境无关。著名女权哲学家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通过本质主义论,用生物学、解刨学、昆虫学等科学事实证明女性不比男性低劣。迪恩·哈默博士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类比:人的基因就好像电脑硬件,一个人体内如果“同性恋DNA”,那么他很有可能会形成同性恋倾向。很多研究人士都认为同性恋可能会有基因组成部分,但直至今日,没有任何研究人士声称基因可以决定性取向。举个例子,获得威尼斯、奥斯卡、金球奖提名的电影《丹麦女孩》,由全球首位变性人Elbe的真实故事改编,在里面,男神Eddie Redmayne先上了精彩的演技。如果把同性恋倾向在往前推一点,离“正常的异性恋”再远一点,那就是变性人。Elbe的女性特质先天就觉醒了,这种觉醒让她勇敢地突破了世俗对他身体的限制和定义,这就是一个“先天论”很好的例子。此外,“先天论”还是要回归到生物学和遗传学,它强调的是独立于社会文化影响之外。那么把人回归到动物性来看,截止到1999年,世界上已经发现了500多种有“同性性行为”的动物。我们无法和动物沟通,不知道他们做羞羞的事是不是意味着在“拍拖”,不好直接定义为“同性恋”。不过,两只在纽约动物园热恋中的企鹅因为每天秀恩爱,在全球吸了不少粉。这两只公企鹅名为Roy和Silo,饲养员观察到,他们两个形影不离,虽然没有进行实质“性行为”,但是两个人把“性行为”的模式有样学样做了个遍,并且两个人找了一块圆形石头,天天在上面孵,把石头当成自己爱的结晶。饲养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日本片子都在哪个网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