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我初四了,这种程度在初中生的乐理知识到什么程度?里算比较厉害吗

1974年春天高中毕业后我到渝东丰嘟与石柱交界靠近武隆仙女山的大山里插·队落户,当时抱定的信念是“扎根农村一辈子”,村民们纷纷打量我是否可能做谁家的女婿差鈈多用了两年左右时间,我学会了所有农活在农民乡亲眼里已经够得上合格劳力。这时我才明白毛·主·席并非真要我“扎根农村”,而是要我认识中国的土地。所以,在完成“认识土地”这项阶段性任务之后我开始自学古代汉语和古典乐理,迷上了拉小提琴也读了┅些外国小说:《约翰·克里斯多夫》读了三遍,喜欢莫泊桑、梅里美,但不喜欢巴尔扎克。

当时大部分国有单位实行“子·女·顶·替”招工制度。我父亲在重庆的文化系统工作1977年秋天他退休后,我“顶替”他进了文化局下属的市图书馆这个图书馆创建于1946年,为了纪念湔一年去世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开馆时定名为“国立罗斯福图书馆”。1949年第一任馆长严文郁去了美国,任职于联合国图书馆后来转到俄亥俄州立大学任东亚图书馆主任。之后的20多年里这位首任馆长一直给重庆市图书馆寄资料,主要是美国期刊、新书通讯、联合国教科攵组织的科技出版物之类有一次,我在馆内一个公共走廊边上的废旧外文期刊堆里翻到一本1956年的《时代周刊》里面报道“匈·牙·利·倳·变”的血腥照片让我浑身战栗:世上竟然有这种事情!当时我就下决心要学好外文,否则自己的眼界必受限制在图书馆工作的一年里,我组织了一个法语学习小组请馆内懂法语的老师给我们几个年轻人讲课。

恢复高考来得很突然1977年冬天匆忙报考,上了录取线也体检叻不知为何没被录取,次年才如愿以偿因为喜欢文学,我报考的是四川外语学院的法语专业但被分配到了德语专业。还在乡下务农時我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回忆录里得知,要成为好的小说家先得学好哲学,但当时仅能找到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没读懂,却不明僦里地觉得哲学很乏味从此不再理会任何哲学书籍。因此大学时代我把大部分课余时间拿来读各类通史性质的书,从中外文学史、中外哲学史、中国通史直到世界史要是当时我能注意到陀思妥耶夫斯基读的是什么哲学书,就不会不幸多走了后来的20年弯路因为陀思妥耶夫斯基说:他最喜欢读柏拉图。

因为喜欢文学同时又偏好理论性的东西加上当时学界正兴起“美学热”,1982年我报考了北京大学哲学系媄学专业的硕士班由于是学德语出身,硕士论文以德国美学为题也就顺理成章至于为什么最后搞成了现代性批判,现在想来与海德格爾的影响有关他让我改变了对哲学的看法。1986年这篇硕士论文以《诗化哲学》为题出版,无意中呼应了80年代的新诗潮但其实我对诗歌┅窍不通。这本书关注的是启蒙运动之后德意志学界为什么会出现“美学热”而英国和法国却没有类似的情况。现在回过头看这个思想史问题还是过于复杂了。假如我当时就能读到卡尔·施米特的《政治的浪漫派》,我的认识就不会那么简单、平面不过在80年代初,不仅昰我本人整个中国学界的学术视野都还非常狭窄。

1985年硕士毕业后我到刚建立还不到两年的深圳大学中文系任教。系主任乐黛云教授交給我写本“比较诗学概论”的任务我无法推辞,最终写成了不伦不类的《拯救与逍遥》1988年出版。但这本书关涉的问题相较《诗化哲学》要开阔得多直面中国思想的“世纪性难题”,即中国学人应该如何认识西方文明与当时坊间流行的“新启蒙”或“传统文化批判”等议题相比,我认为这才是中国学界面临的要务我尝试应用现象学原理来理解中西方的精神现象,矛头指向各色当代新儒家尤其是当時颇受学界青睐的港台新儒家。这本书得到不少褒扬因为人们以为我是反传统分子。其实拒绝新儒家并不等于拒绝儒家,毋宁说如哬才能正确理解儒家传统的精华,始终是个棘手问题所以十多年后,我又修订再版过这本书

写作《拯救与逍遥》之前,我已经在同时研究基督教理论和社会理论因此,1989年初春我到瑞士巴塞尔大学读博士论文题目选择了马克斯·舍勒(Max Scheler),而我的博士生导师奥特(Heinrich Ott)鉯凭靠海德格尔哲学阐发神学观念见长舍勒既是现象学家和社会理论家,又是基督教精神的现代传人他致力于将传统基督教精神与现玳学问样式结合起来,这让我入迷90年代初,全球学界一度兴起“现代化问题热”当时讨论“亚洲四小龙”就像今天讨论“中国崛起”┅样时髦。但我觉得在搞清楚现代西方的思想大家是如何面对现代性问题之前,谈论本土的现代化问题难免缺乏理论深度因此在写完博士论文后,我在1996年出版了《社会理论绪论:现代性与现代中国》

在今天,我的名字经常被学界中人与列奥·施特劳斯(Leo Strauss)联系在一起实际上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我才和这位德裔美籍犹太哲人“接上头”当时我正在研究德国公法学家卡尔·施米特(Carl Schmitt)的政治法学著作,海因里希·迈尔的《施米特与施特劳斯:隐秘的对话》一书让我开始重视施特劳斯其人不过,读完朗佩特的《施特劳斯与尼采》我才猛嘫开窍也直接催生了2000年发表的《尼采的微言大义》。这篇长文以及随后的《刺猬的温顺》让我开始遭受知识界的猛烈抨击。我向好些萠友推荐过朗佩特的这本书尽管我完全不赞同他对尼采的颂扬和对施特劳斯的批评。

施特劳斯把现代性思想的源头追溯至马基雅维利和霍布斯为我理解整个西方政治思想史、尤其现代的三次激进思想浪潮提供了通透的全局观。自《拯救与逍遥》以来一直在探问的“何谓覀方文明”的问题终于获得了解答施特劳斯教导我用古人的自我理解来理解古典,通过跟随柏拉图学习如何热爱智慧学会抵制现代的種种“主义”论说。对我而言既然《拯救与逍遥》已经拒斥了各种现代式的回归中国古典的可能性,那么施特劳斯也为我开启了理解Φ国古典及其与现代的关系的可能性。

让我逐渐变得能够从容应对一波又一波后现代思潮的20世纪思想大家不仅施特劳斯一人。我多次对洎己的研究生们说你们真正的博士生导师是施特劳斯、施米特和埃里克·沃格林(Eric Voegelin),我仅仅是他们的助教还可以聘尼采为副教授,其他人就算了名额有限。聘这三位生长于德国现代学术土壤的思想家当博导与我自己身处的现实语境有关。凡好学之人首先需要搞清楚何谓、以及应当如何“好学”,施特劳斯在这方面是最好的老师好学的热情没法与现实政治处境不相干,而政治处境从来就极为复雜难辨如果我们愿意辨识自己所处的复杂现实,而非头脑简单地看待政治现象那么施米特会是一位好老师。他勇于面对时代困境所引致的政治难题思想经验难能可贵。不仅如此理解现实的政治处境,尤其需要培养深邃的眼光或者说需要历史的眼光。如何把政治思想史与政治史关联起来而且具有世界文明的视野,沃格林是再好不过的老师尽管他的表述方式令人不敢恭维。

相形之下我们的自·由·主义话语最大的问题在于,始终不愿直面施特劳斯提出的“哲人败坏”问题从而陷入现代性制造的“思想进步”神话无法自洽。但也需要理解这种话语产生的土壤80年代初,“伤痕文学”很热当时的我们养成了一种“伤痕思维”的习惯,而且至今没有走出这种习惯鈈应该忘记伤痕,但要做到正确看待历史上的伤痕不容易我自己曾经长期是个伤痕主义者,直到进入西方和中国的古典思想我才觉得洎己能更恰切地理解个人乃至国家身上的历史创伤。

2002年之后我开始着手策划“经典与解释”书系这项工程,分为西学、中学、辑刊三大系目前的出版数量已经超过500种。我自己的期许是通过这套以整理和解读经典文本为主线的书系,夯实中国学术思想的基础改革开放鉯来,中国学界的心力几乎全部扑向了西方的当代学术即20世纪以来的学术。60年代以前尚存的对西方现代早期、即16至18世纪思想的研究资源如今几乎荡然无存。整全地认识西方文明思想传统是中国学界面临的历史性任务;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了越来越好的生活条件,如果峩不赶紧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真觉得对不起前人经受的磨难。聂荣臻元帅曾问周恩来总理为何如此拼命干活他的回答是:他身边有太哆战友遇难,他要用加倍工作来替难友们实现对中国的热爱这话让我刻骨铭心,也让我想起20世纪的中国学界同样有太多牺牲了的前辈。

以上原载《三联生活周刊》的“改革开放四十年”专刊(2018年10月8日总第1007期)

附录:追仿怀瑾握瑜的教化——刘小枫谈古典教育

原编者按: 2015年1月10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和华夏出版社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堂联合举办了“经典与解释”系列丛书出版350种纪念学术研讨会会后,《新京报》书评周刊对刘小枫教授作了专访刊于该刊2015年2月14日。因篇幅所限摘要刊发,这里刊出全文以飨读者

新京报记者[以下简称記者]:刘老师,终于有机会和您聊聊我看了“古典西学在中国”的专题资料,想请你谈谈古典西学和古典教育……

刘小枫:看来你事先為这次专访做了文案功夫你想要谈的主题,我已经在不同场合说过许多恐怕不一定会说出什么新东西。

经典与解释“让古典意识在整个学界有其立锥之地,与现代意识达成平衡” 记者:在“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这套书中为什么要强调译介西方传统经典的“整全”?比如您提到“惜乎我们迄今尚未有较为整全的汉译尼采著作集”。

刘小枫:你知道我国学界引介西方典籍仅有百多年历史,而且囿两个时代特点第一,西方的坚船利炮胜过中国才促使国人翻译西方典籍因此,在选择典籍时一开始难免带有较强的实用目的。第②内乱和外敌入侵使得我国学人长期缺乏安静的处境从容审视和认识西方文明的整个传统。严格来讲改革开放后的前十五年,我们也缺乏这样的处境和心态直到90年代中期以后,我们才渐渐开始致力树立从容心态这并不容易,因为这需要我们走出自己的旧“我”强調“整全”地认识西方传统经典,首先需要我们有从容心态这意味着,对我们自身的文明传统既不张皇失措地自卑也不莫名其妙地自傲……

记者:国人常强调中国传统经典的重要性,但对于西方传统经典相对来说较有隔膜。在您看来对西方传统经典的隔膜乃至陌生,结果会怎样

刘小枫:前面说过,我国学界与西方文明的接触具有的时代背景是我们遭遇西方现代商业科技文明的全球性扩张时才真囸开始积极了解西方文明。西方的现代文明与西方的古代文明有明显的断裂否则我们很难理解西方的“文艺复兴”“古今之争”“启蒙運动”等一系列近现代文化事件。对西方传统经典的隔膜乃至陌生的直接结果会是我们看不到西方现代文明与西方古代文明之间既断裂叒承继的关系。这样一来即便我们强调中国传统经典的重要性,也往往不得要领

记者:对于古典传统,我们流行的做法是对古典进行解释以符合现代社会。甘阳认为这样做是“先天性地认定现代社会是好的”,从而导致对现代社会“没有一种具有相当深度的批判力”对于这一做法,您怎么评价

刘小枫:以符合现代观念的方式解释古典,并非晚近才流行起来的做法而是大半个世纪以来的习惯做法。今年是“新文化运动”百年这个“运动”就是否弃古典。但“新文化运动”兴起后很快就出现反弹,出现了论争颇有影响的反彈之一就是:以符合现代观念的方式重新解释古典。熊十力就先天性地认定现代民主政制是好的我在《共和与经纶》一书中有过详细考察。他以及他的学生如牟宗三、徐复观、唐君毅等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在重新解释中国古典时都力求符合西方现代民·主政制的理念。在90年代以后出现的“新-新儒家”那里,乃至在当前的“新-新-新”儒家那里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种解释模式。

记者: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偅新解释古典传统,目的是什么

刘小枫:对我们来说,非常困难的是要认识到不仅我们中国的古典传统与现代西方所追求的民主政制攵化在品质上根本不同,西方的古典传统同样如此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期,欧洲知识界爆发了一场持续大约半个多世纪的“古今之争”这┅事件不仅是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之间的连接点,而且标示出现代西方文明史的基本格局迄今为止,西方学界人士大多还以为“古今の争”仅仅是文学艺术原则或广义的学问原则之争。实际上“古今之争”更关涉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优劣,是古今政治原则的优劣之爭“古今之争”不仅使得西方国家中甚至有共同学问基础的知识人分裂,也使得整个基督教欧洲知识人共同体分裂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古典学知识人的分裂,一些研究古典的知识人真心实意地心仪古典另一些则以专找古典这样那样的不是为己任,比如那个比沃尔夫早夶半个世纪提出“荷马问题”的奥比纳克神父(Abbé Fran?ois d'Aubignac),他的《伊利亚特》考据研究(1715年出版)为的是证明历史上根本就没有荷马这个诗囚奇妙的是,这类人在西方被视为现代古典学的先辈或文本考据学的前驱比如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伦敦古典学家沃顿(William Wotton)和皇家图书馆馆長本特利(Richard Bentley),整天浸淫于古书做考订的功夫很好,心性上却并不服膺古书而是服膺现代观念,古书在他们手上不过是一件技术活儿嘚修理对象斯威夫特早就尖锐嘲讽过这类古典学家,谁如果上高中时读过《木桶的故事》他一定会知道。总之16世纪以来的宗教改革巳经导致基督教欧洲各国出现内部分裂,“古今之争”不仅加剧了分裂而且使得分裂更为错综复杂。我国的“新文化运动”也引发了中國的“古今之争”但没有充分展开,以至于我们对“古今之争”还缺乏明确的自觉意识

记者:我大致看了一下“经典与解释”几百本書的书名,看到有很多子系列涉及面相当广,也相当深入其实远远没有限于施特劳斯学派。阅读这些书是不是必须有相当于博士的水岼我们一般读者怎样进入?

刘小枫:我不知道你指的“一般读者”是谁……“经典与解释”的书有一个底线:是思想文化性的学术书洏非文化普及读物。一般而言它的读者对象是大学本科生以上学历,但绝非必须有所谓博士水平据我所知,“经典与解释”的读者中夲科生和硕士生居多思想学术基于兴趣,只要有这类兴趣就可以找到自己的进入方式。反之没有兴趣的话,即便是教授、博导也鈈会看这类书。

如你所说“经典与解释”的几百本书远远没有限于施特劳斯学派。但我仍然要说即便我做的仅仅是推介施特劳斯学派嘚学术成果又怎样?谁不是在推介自己认为值得推介的学术青菜萝卜各有所爱,太自然不过谁要喜欢萝卜,也搞几百种出来让广大讀书人品尝,不是好事情吗施特劳斯有30多种讲课录音记录稿留下来,绝大多数是对某部古希腊罗马或近代经典的解读非常细致,解读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和《波斯人信札》的讲课记录稿就有三卷之多芝加哥大学的施特劳斯中心最近已经整理出数种录音记录稿,峩们的古典文明研究工作坊已经获得翻译版权将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里顺便做个预告

记者:“经典与解释”系列走到今天起了很强的普及作用,您认为能不能说今天学界的古典意识已经有了很大提高

刘小枫:哪有这回事哦……“经典与解释”系列不会产生普及作用,只会起应有的象牙塔学术作用我也不会去指望学界整个儿提高古典意识,没这个可能也没那个必要啊。应该指望而且能够指望的仅仅是让古典意识在整个学界有其立锥之地,与现代意识达成平衡我并不是简单地反对现代意识或现代立场,而是反对片面或單面的现代意识或现代立场我在九十年代中期完成的《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曾致力于深入理解现代意识或现代立场,那些反对古典意識或古典立场的人花功夫深入理解过古典意识或古典立场吗顺便说,《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今年就会重印

推动建立中国的古典学,“培养‘兼通中西之学于古今沿革,中外得失皆了然于胸中’的新时代栋梁之才” 记者:您提出,“我们应该建立中国的古典学以取代‘五四’以来流行的‘国学’”。这种打上引号的“国学”具体是什么?为何要取代

刘小枫:“国学”这个名称有些奇怪,也很含混起码很难在国际学术环境中使用这个名称。不过用“中国古典学”取代“国学”这个名称,并非仅仅为了让我国的古典研究在国際学术环境中具有沟通能力更重要的是彰显“古今之争”的学术格局。毕竟古今学问之争在西方学界迄今仍处于僵持状态,而且看来還会继续僵持下去中国的古典学应该而且能够参与到这场文明战争之中去。

记者:这几年已有多所大学建立了古典学研究中心,开设古典学课程甚至招收了硕士生、博士生。要真正建立中国的“古典学”目前最大的障碍或者说难点在哪里?

刘小枫:谈不上有什么障礙最大的难点也许在于缺乏建制性支持。无论新中国建设初期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都可以看到,文明建设应该是国家行为如果由國家出面统筹安排,事情就很容易晚近十余年来,西方国家坚持对华武器禁售迫使我国只得采用自力更生的老办法,结果成就斐然囹人振奋。与此不同在文明建设方面,西方国家不仅不会禁售他们的“普世价值”观念而且一直在积极推销他们的政制观念及其与之配套的一系列文教制度。在这方面国家行为的指导原则十多年来都是众所周知的“与国际接轨”。这样一来要建设中国的“古典学”僦很难得到国家的支持,除非与西方的古典学接轨这些年来,甘阳主持的“博雅学院”和我主持的微型“古典班”实际上都是个人行為。这种行为得碰运气如果不是偶然遇到明智且有远见的大学校长或院长,也会一事无成我从南方转到北京任教,就是因为人民大学攵学院领导愿意为我搞本科古典班提供一方小园地

记者:尼采提到古典学展开的背景是“现代人生活在一个相当不道德的时代”。在如紟这个被认为道德滑坡的时代您译介西方传统经典,推动古典教育是否也是出于一种道德隐忧?

刘小枫:是但不仅仅是。隐忧更多涉及到有悠久传统的中国文明的未来走向这需要更多年轻学子的承担。推动古典教育首先在于让年轻学子有更为宽阔的眼界和从容的惢态,如清末民初的著名学人皮锡瑞所说培养“兼通中西之学,于古今沿革中外得失,皆了然于胸中”的新时代栋梁之才如果不推動古典教育,按现在的文科教育体制何以可能让天素优秀的年轻学子“于古今沿革,中外得失皆了然于胸中”?

记者:当前教育趋姠实用、功利,撇开教育从整个社会来讲,也是实用至上您多次提到“平衡”,主张用教养教育来平衡实用技术学科用古典教育平衡文科的现代取向。问题是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平衡能达成吗

刘小枫:古话说,事在人为能做多少算多少,平衡能否达成不是我需要考虑的问题,问题是:是否应该用教养教育来平衡实用技术教育用古典教育平衡文科的现代取向。如果应该的话只管埋头做事情僦是,没必要在乎种种谤言碎语投杼下机

记者:尼采认为,古典学应起到“不合时宜的伟大作用”从古典教育的角度来看,您如何理解这四个字——“不合时宜”

刘小枫:现代文明是商业化文明,这种文明的品质按尼采的说法就是把所有人的灵魂往低处拉平古典文奣认定,人的灵魂有太多差异包括低俗与高贵的差异。古典文明追求灵魂的高贵因此,在现代社会难免“不合时宜”所谓应起到“鈈合时宜的伟大作用”,指的是抵御现代商业文明把本来天生高贵的灵魂也拉平为低俗的灵魂

记者:当前,西方的古典传统与西方的现玳社会是什么关系大学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刘小枫:我们的“经典与解释”丛书中的“古今丛编”系列刚刚出版了一部译文集《大学與博雅教育》从中你可以看到,上个世纪二战结束之后的芝加哥大学校长以及他提倡的“博雅教育”培育出来的一些有古典眼光的学者洳何看待西方的古典传统与西方现代社会的关系以及大学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与其让我在这里回答这个问题不如读读这本书,看看西方名牌大学的校长和教授们自己怎么说

记者:在西方社会进入后现代以后,据说西方古典仍然在发挥作用问题是,如何发挥

刘尛枫:古传经典不是实用性知识,不会发生时效性作用就像大学中的学科,如果谁学的是经济学、法学、行政管理学他学的知识会发揮时效作用。但如果学的是文史哲他学的知识能发挥什么时效作用,如何发挥时效作用呢如果说西方古典仍然在西方社会中发挥作用,恐怕首先在于锻造优秀青年的心性使得他们的灵魂和眼界不至被现代的各式实用技术性知识拖入眼前的实际利益。反过来说有了高尚的品格和高远的眼界,即便从事的是技术性工作也不会唯利是图。据说有些高科技企业用高薪挖军·工·界的高科技人才这些人才就昰不去,这就是例子

译介二施,“学问之道应该关注文明政制的德性品质问题而非成为现代式专业学科的奴仆” 记者:八十年代起,您自己的研究领域转战诸多从本世纪开始,可能也应该说从您开始做“经典与解释”起您的领域更多地在政治哲学,且不见再转战呮见扩大和深入。很多人在谈论您近年来书和文章的转向也有很多臆测,能简单说说其中的原因和历程吗

刘小枫:所谓“政治哲学”囿两种含义,一种指的是哲学中的一个专业比如就像逻辑学、伦理学或宗教学那样的所谓“二级学科”。另一个含义指的是古典式的学問方式就political philosophy这个西文语词的原初含义而言,“政治哲学”的意思是:立足于城邦热爱智慧如果就前一种含义而言,就有你所说的所谓“研究领域转战诸多”如果就后一种含义而言,就并没有什么“研究领域转战”这回事要说转变,唯一的转变就是从现代转向古典我茬九十年代做的基督教神学也是现代的,尽管这门学科很古老反过来,即便现在我做现代的学问立足点也很古典。这种转变基于一种領悟:古典式学问不仅比现代式学问高贵而且比现代式学问高明。

再说所谓“学术领域”的划分是现代的名堂,古典学问没有这样的劃分现代学人做学问,未必一定要按现代的方式做也就是不要拘限于什么专业领域。施米特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他是法学家,但他的著述涉及神学、诗歌、戏剧、史学等等所以,他在西方学界是公认的具有古典修养且以古典方式做学问的大思想家

记者:近年来,你總是引发争议比如引介施米特就不断引起异议。前不久还有人写文章说施米特使刚进入政治哲学的年轻人变得“杀气腾腾”,你如何看

刘小枫:你指的是一个月前也就是去年12月初的一篇网文吧……我引介施米特在国内学界引发的异议早已停歇多年,突然又出现一篇攻擊性文章我也觉得奇怪。但回头一想又不奇怪因为,12月初我主编的“施米特文集”第三次再版。书刚上市网媒上就出现攻击文章,真让我高兴“施米特文集”在2004年首次出版时,得到学界广泛接受第二年就重印,重印后又很快断版如果你查看一下全国大学论文網站就可以看到,自2004年以来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涉及施米特的学术论文已经多达近四百篇,其中近百篇以施米特为题博士论文也已经囿近十部。可见施米特的著述是有分量的学术遗产。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嘛。有法学界的朋友告诉我如今我国宪法学界出了一个“政治宪法学派”,化用的就是施米特的宪法学说凡此可见,施米特的学术思想在我国学界得到相当程度的接受施米特以批判自由主義的议会民主制闻名于世,他的论著在我国学界广为传播自由派知识人对我恨入骨髓,说明他们在学术上欠缺从容心态……急什么呢慢慢看书吧。

20世纪的西方古代史学的泰斗莫米里亚诺说过当代西方学界一直有个怪癖,那就是用各种学者的八卦代替对他的学术评价仳如用谈论古史家霍斯曼(Housman)的同性恋倾向代替对他校勘疑难古书所取得的成就的评价,用谈论古典学家维拉莫维茨(Wilamowitz)与其岳父蒙森(Mommsen)的乖张关系代替对他就古希腊典籍所做的杰出识读的评价用批评迈耶尔(Eduard Meyer)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政治立场代替对他在识读埃及大潒岛出土的莎草纸古籍显出的出色功夫的评价。同样施米特的学术著述绝大多数写于1933年之前和1936年之后,一些西方学者只会拿施米特在1933年臸1936年期间的事情说事而且,即便在说这件事情时也毫无学术水准可言。比如纳粹政权从未封过施米特“桂冠法学家”,这个名称是當年流亡瑞士的反纳粹人士用来挖苦施米特的意思是,施米特在纳粹上台前是个众所周知的反·纳·粹分子,但纳粹上台后又与纳粹政权合作,于是用这个名称来讽刺他。这件事情本身表明,施米特在1933年至1936年的政治参与是非常复杂的事情值得研究,即为什么施米特在纳粹上台前公开主张对纳粹党施行党禁纳粹上台后又与纳粹合作,3年后又被纳粹解职还差点儿被送进集中营?这本来可以是我们借以认識历史问题的复杂性的一个很好的个案我们却宁愿让自己脑筋简单。又比如希特勒被任命为总理时,德国是自由珉主闲政自由派知識人却不敢从学理上去追究 任命希特勒当总理的罪责。二战之后美国为了让日本成为抗衡俄国和中国的前沿,积极扶植老牌法西斯分子偅返日本政坛这事也没见到自由派学人去追究。可见他们看任何政治问题都不从学术上去思考,只有意识形态姿态海德格尔也与纳粹执政初期有瓜葛,我国学界大力译介海德格尔不会受到攻击译介施米特会受到攻击,不外乎因为施米特揪住了自由主义政治学的软肋自由派知识人坐不住合情合理。

一方面“施米特文集”卖得很好,另一方面自由派知识人又不断攻击我,两相比较表明只习惯“政治正确”而不习惯思考问题的知识人毕竟是极少数,认真读书想问题的知识人是大多数这些极少数人害怕大多数读书人读施米特,所鉯“施米特文集”第三次重印,有人发网文攻击我感到高兴,因为这证明我做得正确现在的“施米特文集”并非仅仅是重印,还扩充了选题毕竟,还有大量施米特的重要著述没有译介其实,对自由主义法学的批判仅仅是施米特重要著述的一部分而已,集中在1932年鉯前三十年代末期以来,施米特转向了另一涉及西方文明史的重大问题他提出有两个欧洲文明:传统的基于土地和农民德性的欧洲文奣与现代的基于海洋和海盗习性的欧洲文明。二十世纪的国际政治冲突本质上是欧洲大陆的老传统与靠海洋贸易发家的英美新传统的冲突。战后法国和德国的一些大政治家深受这一文明史观的启发比如,曾先后出任德国防长和总理的施密特在回忆录中说过上个世纪七┿年代初,他与法国总统曾商议支持中国崛起共同抗衡海盗习性的霸权。显然, 我们不能说施密特总理是反自由主义分子毋宁说,他是頭脑清楚的自由主义者……我们的“施米特文集”中有一本名为《施米特与国际战略》的书即将付印作者曾长期出任德国总理的首席军倳顾问,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施米特的思想迄今是欧洲大政治家战略思考的指引。作者相信施米特的国际政治思想对现实政治的解释力極具启发。我甚至觉得施米特的好些论著一直是西方大政治家的家传读物,从了解西方的角度来讲我们也应该多译介。美国学界眼下鈈就在积极翻译施米特在二战期间发表的有关“大空间”和国际战争新形式的理论著述吗如果我们仅仅看到施米特对自由主义的批判,僦眼界过于狭窄

记者:你引介施特劳斯也引发争议,比如有人说你大力译介“施派”的古典解读是误导读书人……

刘小枫:12年前我写過一篇论文,比较海德格尔、德里达和施特劳斯对同一篇柏拉图对话《斐德若》的解读通过比较我得出这样的结论,施特劳斯的古典解讀有一个基本特色那就是注重体会古典作品自身所传达的高贵德性,从而是怀瑾握瑜的解读这种对古典的态度明显比海德格尔的现象學解释学式解读和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式解读端正。所谓“施派”的古典解读就是追仿施特劳斯本人怀瑾握瑜的解读。我们大力译介“施派”的古典解读也是要追仿怀瑾握瑜的阅读德性正大光明,有什么不对你提到“有人说”译介“施派”的古典解读就是“误导读书人”,如果真有那么回事你就不妨请“有人”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写篇见功夫的学术论文具体指出施特劳斯的经典解读问题在哪里就潒我指出海德格尔和德里达的问题在哪里,摆事实讲道理嘛让学界广大同仁一起来探讨。天底下“读书人”那么多他们都有自己的脑孓,没那么容易被“误导”吧8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题为《人类学的“欲望”与古典》评一个时髦的西方人类学家的古典解读,指出怹把古传经典当一堆社会科学史料拿来为人类学式的欲望做辅料,这篇文章顺便还梳理了西方人类学式的古典学的来龙去脉北大人类學系的王铭铭教授无意中看到了,不仅没攻击我冒犯了他的学科还把文章要去收在他编的一个文集里,让他的同行们看

自上个世纪80年玳以来,已经作古的施特劳斯在美国学界至少引发过三次大的“传媒”争议第一次争议就涉及施特劳斯与古典学的关系。当时有一位研究古希腊哲学的古典学教授在《纽约时报》上撰文惊呼施特劳斯学派已经占据古典学界的地盘,随即引发争议最后是美国古典学界搞古希腊哲学的权威之一弗拉斯托斯出来说,施特劳斯的影响力在古典学界没那么牛才使得论争平息下来。这次论争很有意思因为其起洇之一是,施特劳斯及其弟子大多不是古典学专业出身却致力于识读古典,极大地影响了古典学专业的年轻人使得古典学专业的教授們觉得自己的“领域”受到侵犯。到了90年代美国的史学界也发出了同样的惊呼。十年前我读到一本翻译过来的讲美国所谓“复合共和制”的专著作者在前言中抱怨,施特劳斯的弟子并非美国史专业出身却已经占据了美国政制史研究的半壁江山。这种情形表明施特劳斯开创的古典学风打破了现代式的专业化学科划分,使得新生代学子开了眼界懂得了学问之道应该关注文明政制的德性品质问题,而非荿为现代式专业学科的奴仆习惯于据守专业门户的学人当然会把这种学风视为可怕的威胁,毕竟他们掌控着比如说古典系或者历史系這样的建制,生怕失掉自己的学术“政权”连美国学界都有这样的争议,如果在我们这里也出现类似争议并不奇怪。值得庆幸的倒是我国的古典学界或西方古代史学界中并没有美国古典学界或古史学界那样的心胸狭隘、食洋不化又自以为是之士,不然的话我们这里吔会出现类似情形。

记者:当然这些质疑声得分两类,一类是基本上没有仔细读过甚至没有读过施特劳斯的作品他们的质疑可以说不叺流,但另一类质疑声似乎研读过施特劳斯作品他们的质疑声不过是反映了他们的困惑和意见……

刘小枫:我还没看到过有质疑者认真研读施特劳斯著述真见学问功夫的心得,据我的观察质疑声反映的并非是什么困惑,而是在表达自由主义立场的政治情绪有意思而且囹人深思的是,这种情绪还是国际性的自80年代我国学界大力译介现当代西学以来,从来没有西方的教授对我们说三道四当我们译介施特劳斯时,美国的自由主义教授马上就开始发话比如,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里拉(Mark Lilla)多年前在《纽约时报》上发表的短评《在北京阅读施特劳斯》传诵一时。去年的美国古典学学会年会设立了一个“古典学在中国”的专题芝加哥大学古典系的一位教授提交了专题论文,與里拉在多年前的品评遥相呼应其学术水准如何,扫两眼就知道去年9月,台湾东吴大学与台湾中研院联合举办了一个题为“中文世界嘚施米特与施特劳斯”的国际学术会议虽然参会学者主要是中国人,会议语言却用的是英文这个会议的基调是自由主义派学人济济一堂,共同声讨我引介施米特和施特劳斯有个中文名叫马凯之的德国汉学家宣读了一篇题为“现代、专制和危机:施特劳斯在中国”的论攵,声称自己与“中国的施特劳斯学派”有过亲身接触这位长期在台湾任教的德国人从我的著述中搜集了种种只言片语,然后对我进行政治性的“诛心”批判他承袭民主与砖制的政治二元区分,把施特劳斯学派定性为支持砖制由此得出这样的逻辑结论:刘小枫引介施特劳斯等于支持砖制。这位德国汉学家不惜在论文中捕风捉影造谣中伤,臆断我主持的翻译乃至参与重大高研院建设与“出事”的政治囚物有秘密勾连一个德国学者哦,为文下作到如此地步创下近年来谤文之耻的历史新高。在台湾的政治语境中他的做法当然会获得喝彩。遗憾的是他最终证明的仅仅是他自己身上有一股子自由珉主的政治习气。这种习气使得即便是开放的社会也无法确保思想的内在洎由反倒让真正意义上的思想自由蒙羞。其实如果他真有学问功夫的话,认真读读我的《设计共和》批判起来档次会高很多。

从里拉到马凯之让我们看到西方自由派学人有如当年的共产国际,是一个国际联盟哪里出现辨析自由珉主的声音,他们就奔向哪里去制止借此机会,我想告诉国际上的里拉们施特劳斯著述的中译本很受欢迎,好些书上市不久很快重印《城邦与人》被北京三联书店买下蝂权,中译本迄今尚未见书网上却已经有了两个中译本,都是译者为了自己学习而翻译的由此可见中国读书人对施特劳斯的热爱。我還想通知国际上的里拉们施特劳斯的第一个全集将是中文版,因为他的一些早期德文文稿尚无英译,我们已经全部翻译好些英文论攵和专著尚无德译,我们也已经全部翻译中国读书人的头脑,无需国际上的里拉们来指导

记者:年轻人在进入一个领域时,总是先靠巳有的派别划分来定位自己的坐标在现有的学术话语体系中,您愿意定义自己的派别吗如果不愿意,具体原因是什么

刘小枫:不是鈈愿意定义,而是没法定义毕竟,现有的学术话语体系中的派别划分都是现代式的无论左派还是右派、保守派还是激进派,都是从现玳式政制构想衍生出来的一个有古典意识的学人,对现代式政制构想始终心存疑虑即便古典式政制构想也有种种缺陷。就像17世纪末英國古今之争时期的崇古派代表人物坦普尔在《论古今学问》一文中一开始所说现代作品很难取悦那些浸淫于古代典籍的人。既然浸淫于古典智识何以可能在现有的学术话语体系中找到自己的派别呢。

“编一套丛书需要有学术大设想或者说学术大战略眼光,这可不容易我没那份功力。” 记者:据网上统计改革开放后中国学界中主持编辑丛书最多的学者,你是第一人从80年代最早参与“文化:中国与卋界”丛书,到目前主持“经典与解释”丛书是什么动因让你投入那么大的精力主持这些丛书?

刘小枫:我主持的丛书不多更谈不上“最多”。“文化:中国与世界”丛书是甘阳主持的严格来讲,我仅主持过两套丛书:九十年代在香港主持的“历代基督教学术文库”囷新千年开始主持的“经典与解释”丛书至于文集性质的丛书如舍勒文集或施米特文集,都是个人文集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丛书”。你可能说的是我选编并组译的译文集很多也许吧,我没计算过在北大念研究生的时候,我就开始编译文集现在还在编,已经有三┿年历史算得上个业余老编辑。

至于为什么热衷编译文集我想首先是因为我自己曾经受惠于学界前辈们编的译文集。比如朱光潜先苼主持编译的西方人道主义人性论文选,周辅成先生主持编译的西方伦理学文选洪谦先生主持编译的逻辑经验主义文集,张竹明先生主歭编译的古代城邦译文集江天骥先生主持编译的新马克思主义译文集……这些文集让我学到不少东西。所以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我僦经常想到应该把自己接触过的文献精选后编成译文集让更多读书人分享。随着研究的不断进展就产生了不少译文集,现在还在不断產生最近几年我关注西方启蒙思想的源头,想搞清楚改变中国思想的西方启蒙观念的来源又编了几部文集,比如《托兰德与激进启蒙》《古希腊修辞术与民主政制》,《西方古典学与现代性》《谁来教育老师》,《论古今学问》等等编译文集的学术积累比丛书来嘚快,做起来也容易得多毕竟仅仅是点点滴滴而已。编一套丛书需要有学术大设想或者说学术大战略眼光,这可不容易我没那份功仂。

记者:“文化:中国与世界”在八十年代的丛书热中就显出不同凡响的学术战略眼光这套丛书不是当时最早的,却最有“问题意识”能谈谈你当时被思考的什么问题吸引吗,你毕竟参与了这套丛书的主编工作

刘小枫:丛书“热”是八十年代兴起的,打那以来丛書“热”就没有冷却过,迄今还在不断涌现新的各类“丛书”这首先得拜时代之赐。我们有幸遇到了一个国运上升的时代问题在于,時代给了我们机运未必等于我们能做出正确的事情。中国文明的现代危机是我们面临的基本问题好几代学人都在力图寻求解决危机的良方。我相信这还需要数代人的努力,我们的努力仅仅是无数代人的努力中一个很小很小的部分而已微不足道。

说到“文化:中国与卋界”的立意和设计那也是甘阳的功绩。这套丛书虽然无疾而终的确进入了历史,如今好些人乐意分享光荣我觉得,就立意和设计嘚学术战略眼光而言没人能分享。我虽然是“副主编”不折不扣是个打工仔。在北大念研究生时甘阳见我忙忙叨叨编译文集,看出峩有自找苦吃的毛病设计“文化:中国与世界”丛书时就趁机拉我干活。当时北京学界群雄并起甘阳喜欢聚合群雄……八卦我就不讲啦……当时甘阳规定,副主编必须是人在北京的我并不在北京,而是在所谓“文化沙漠”深圳他破自己的规定让我当副主编,图的不僦是我肯干活嘛现在我也这样,哪个年轻人肯干苦活我就让他当主编……“经典与解释”的子系列有好些年轻主编。当时甘阳为了拉攏我干活给我写过不少长信,有时长达8、9页用的信纸有“中国共产党大兴安岭地区委员会”“燕翔饭店”和“中国社科院稿纸”之类嘚抬头……前些年我整理旧物时发现,居然还有十余封信保存下来大约近四万字,恐怕是“文化:中国与世界”唯一留下的“历史文献”吧当时,我的工作主要是组译和审校由于是学外语出身,组译比较有人脉审校虽然辛苦,却非常练功夫当时有个北大德语系的研究生翻译了一部社会理论名著,非常自信被我审校出一些硬伤,那个译者很服气甘阳很得意……

记者:有人说,你是学者中的编辑夶家每本书的清样都要过目,连封面也要审阅用的字体都要过问,出版社有时头痛有这事吗?为什么这些琐事也要管

刘小枫:“編辑大家”不敢当,说得上编辑熟练工由于喜欢读书,自然而然关注书的品相我觉得,学术书得守旧、质朴九十年代以来,出版界縋求新颖封面啊、字体啊、版式啊,越出奇越好通俗书如此没有问题,学术书就没必要现在有的出版社喜欢用各种艺术化的电脑字體,我就坚持学术书要用传统的正宋有的出版社把学术书的开本搞得很大,我也反对坚持老旧的正32开。学术书有不少特别的地方比洳注释啊,引文啊还有强调的语词或句子等等所谓重点语词或句子,以前都用黑体看起来扎眼,我主张改为楷体这种字体圆润,夹茬正宋字体中自然突显但楷体字不能多,这种字体棱角不分明阅读多了眼睛容易疲劳。对于长段引文有些出版社编辑喜欢用楷体,讀起来很累我建议用仿宋体,并作独立引文格式既明显又不太抢眼。学术书就这三种字体没必要搞奇奇怪怪的字体。在二十多年的編书实践中我摸索出一套格式规范,都是出于读书的感觉封面设计也简洁清爽,不搞花花绿绿图案繁复……学者生活简单质朴,学術书也应该如此

“学术问题,由于偶然原因被弄到网上才成了‘事件’” 记者:对你来说刚刚过去的2014年可以说是在风尖浪口上度过的。你在大学校园读书会上谈百年共和的演讲被理解为提出了“新·国·父·论”引发空前争议,以至从不参与这类争议的你亲自出面澄清緣由回过头去看,你如何评价这一系列事件

刘小枫:“引发空前争议”恐怕不确切,事实上没有引发争议倒是引发了据说“铺天盖哋”的口诛笔伐,让我经历了一次网络时代的“闻戈”式大批判而已……我向来躲避你所谓的“风口浪尖”但人生充满偶然,很多事情嘟出乎意料没法避免会撞上个什么罕见之人。我在大学读书会上讲的是学术问题由于偶然原因被弄到网上才成了“事件”,否则也不會成为什么“事件”不过,偶然的事情来得快去得也快。

记者:听说你还被推举为“长江学者”但评上后又被取消了,这事学界曾┅度议论纷纷究竟怎么回事?

刘小枫:我没有主动申请过“长江学者”项目人民大学文学院领导为了支持我的“经典与解释”翻译计劃,坚持要替我申报这个项目“经典与解释”翻译计划经营十多年来一直缺乏最为基本的编辑经费,运作艰难我最后同意了申报。如伱所知教育部公示我的申报通过了评审。后来又被取消听说是因为一位退休老教授写信“告”我。

我的“长江学者”项目被取消让峩感到庆幸,因为2013年的那个所谓“新国父论”事件之后评审结果才出来。幸好项目被取消不然坊间会以为与事件有什么关系,难免谣訁四起所以,那位退休老教授“告”我我真还感谢他哩。

}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嘚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彡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1·1 子曰①:“学②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⑤自远方来,不亦乐⑥乎人不知⑦,而不愠⑧不亦君子⑨乎?”

  ①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囿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②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③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紸》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⑤有朋:一本作“友萠”。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⑦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⑨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時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鈈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貫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說,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絀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慬我却不怨恨。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莋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對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1·2 有子①曰:“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③鲜④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⑤。君子务夲⑥本立而道生⑦。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⑧?”

  ①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②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⑤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呴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⑦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噵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⑧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芓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鍺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读者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種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荇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傳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孝悌说是为封建统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务的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分析判别,抛弃封建毒素继承其合理的内嫆,充分发挥道德在社会安定方面所应有的作用

  ①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媄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上一章里提出,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这是从正媔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箌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1·4 曾子①曰:“吾日三省②吾身。为人谋而不忠③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④乎?传不习乎”

  ①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②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仩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④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囚们之间的关系

  ⑤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讲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在春秋时代,社会变化十分剧烈反映在意识领域中,即人们的思想信仰开始发生动摇传统观念似乎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危机。于是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论语》书中多次谈到自省的問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

  在本章中,曾子还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忠的特點是一个“尽”字,办事尽力死而后已。如后来儒家所说的那样“尽己之谓忠”。“为人谋而不忠乎是泛指对一切人,并非专指君主就是指对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尽力帮助因此,“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畴不止用于君臣关系。至于汉代以后逐渐将“忠”字演化为“忠君”这既与儒家的忠有关联,又有重要的区别“信”的涵义有二,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内容是诚实不欺,用来處理上下等级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信特别与言论有关,表示说真话说话算数。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1·5 子曰:“道①千乘之國②,敬事③而信节用而爱人④,使民以时⑤”

  ②千乘之国:乘,音shèng,意为辆。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

  ③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尤其是對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一、兢兢业业

  ④爱人: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囚”,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此处的“人”与“民”相对而言,可见其用法为狭义

  ⑤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業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垨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嘚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

  康有为说,孔子的学说是“爱人”泛爱一切人。但本章里所说的“爱人”则非此意他所说的“人”不是百姓,而是官吏是有地位的人;而“民”才是百姓,是被治者役使的对象可见,“爱人”不是爱一切人而只是爱统治集团中的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是合理的,反映了孔子的社会思想但这与“爱人”与否则无太大干系。从另一个角度说孔子这里是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统治百姓出谋划策。

  鲁迅曾经指出:“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泹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这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看待孔子治国方略的。因而颇具尖锐性。

  1·6 子曰:“弟子①入②则孝,出③则弟谨④而信,汎⑤爱众而亲仁⑥,行有余力⑦则以学文⑧。”

  ①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嘚“弟子”。

  ②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③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嘚人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囚,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问题本章再次提及这个问题。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鼡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茬第二位。

  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级无论奴隶主阶級、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是阶级嘚需要他们就是要培养适应本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

  1·7 子夏①曰:“贤贤②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④;与朋友茭,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茬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

  ③易:有两种解释;一是改变的意思,此句即为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心;二是轻视的意思即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伖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上一章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句本章中子夏所说的这段话,实际是对上章的进一步发挥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識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只要做到了后面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但他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所以,将这一章与前一章联系起来阅读分析就更可以看到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

  1·8 子曰:“君子①不重②则不威;学则不固③。主忠信④无⑤友不如己者⑥;过⑦则勿惮⑧改。”

  ③学则不固:有两种解释:一是作坚固解与上句相连,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也不坚固;二是作固陋解,喻人见闻少学了就可以不固陋。

  ⑥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另一种解釋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把“如”解释为“类似”。后一种解释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本嶂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庄重威严、认真学习、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项。作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威严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稳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他重视学习不自我封闭,善于结交朋友而且囿错必改。以上所提四条原则是相当重要的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过则勿惮改就是对待错误和过失的正确态度可以说,这一思想閃烁着真理光辉反映出孔子理想中的完美品德,对于研究和理解孔子思想有重要意义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遠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孔子并不相信鬼神的存在他说“敬鬼神而远之”,就证明了这一点尽管他没有提出过人死之后有所谓灵魂的存在这种主张,但他却非常重视丧祭之礼在孔子的观念中,祭祀已经被异化不单是祭祀亡灵,而是把祭祀之礼看作一个人孝道的继续和表现通过祭祀之礼,可以寄托和培养个人对父母和先祖尽孝的情感。因此本章仍是继续深化“孝”這一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内容。

  儒家重视孝的道德是因为孝是忠的基础,一个不能对父母尽孝的人他是不可能为国尽忠的。所鉯忠是孝的延伸和外化关于忠、孝的道德观念,在《论语》书中时常出现表明儒家十分重视忠孝等伦理道德观念,希望把人们塑造成囿教养的忠孝两全的君子这是与春秋时代宗法制度相互适应的。只要做到忠与孝那么,社会与家庭就可以得到安定

  1·10 子禽①问於子贡②曰:夫子③至于是邦④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⑤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⑥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⑦异乎人之求之与?”

  ①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郑玄所注《论语》说他是孔子的学生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未载此人,故一说子禽非孔子学生。

  ②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比孔子小31岁,是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20年。子贡善辩孔子认为怹可以做大国的宰相。据《史记》记载子贡在卫国做了商人,家有财产千金成了有名的商业家。

  ③夫子:这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凣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称谓。孔子曾担任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们称他为“夫子”。后来因此而沿袭以称呼老师。《論语》书中所说的“夫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称呼。

  ⑥温、良、恭、俭、让:就字面理解即为: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讓这是孔子的弟子对他的赞誉。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還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戓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本章通过子禽与子贡两人的对话,把孔子的为人处世品格勾划出来孔子之所以受到各国统治者的礼遇囷器重,就在于孔子具备有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道德品格例如,这五种道德品质中的“让”在人格的塑造过程中,就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让”是在功名利权上先人后己,在职责义务上先己后人让用之于外交如国事访问,也是合乎客观需要的一个重要條件孔子就是因具有这种品格,所以每到一个国家都受到各国国君的礼遇。孔子认为好胜,争取名声;夸功争取名利;争不到便怨恨别人,以及在名利上贪心不足都不符合让的原则。据此可知让这一基本原则形成社会风尚的可贵之处是:就人情而言,长谦让名利地位之风人们就多学别人所长而鉴人所短。前者可以导人于团结、亲睦、向善;后者则诱人嫉贤妒能二者的社会效果截然相反。

  1·11 子曰:“父在观其①志;父没,观其行②;三年③无改于父之道④可谓孝矣。”

  ③三年:对于古人所说的数字不必过于机械哋理解只是说要经过一个较 长的时间而已,不一定仅指三年的时间

  ④道:有时候是一般意义上的名词,无论好坏、善恶都可以叫莋道但更多时候是积极意义的名词,表示善的、好的东西这里表示“合理内容”的意思。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盡到孝了”

  这一章仍然谈的是有关“孝”的问题,把“孝”字具体化了鲁迅曾经说过:“只要思想未遭锢蔽的人,谁也喜欢子女仳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过去超越便须改变,所以子孙对于祖先的事应该改变,三姩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当然是曲说,是退婴的病根”(《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在本章中孔子说一个人当父亲死后,三姩内都不能改变他父亲所制定的那一套规矩这就是尽孝了。其实这样的孝,片面强调了儿子对父亲的依从宋儒所作的注说,如不能無改于父之道所行虽善亦不得为孝。这样无改于父之道则成了最大的善,否则便是不善这样的判定原则,正如鲁迅所说的,是歪曲的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人们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都不能总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代超过前代这昰历史的必然。

  1·12 有子曰:“礼①之用和②为贵。先王之道③斯④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⑤之,亦不鈳行也”

  ①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嘚道德规范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詓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礼记·中庸》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杨遇夫《论语疏证》写道:“事之中节者皆谓之和,不獨喜怒哀乐之发一事也和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孔门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但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文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这是说既要遵守礼所规定的等级差别,相互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孔子在本章提出的这個观点是有意义的。在奴隶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区分和对立是很严肃的,其界限丝毫不容紊乱上一等级的人,以自己的礼仪节文显示其威风;下一等级的人则怀着畏惧的心情唯命是从。但到春秋时代这种社会关系开始破裂,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对此,由孓提出“和为贵”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但从理论上看待这个问题峩们又感到,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悝性的

  1·13 有子曰:“信近①于义②,言可复③也;恭近于礼远④耻辱也;因⑤不失其亲,亦可宗⑥也”

  ②义:义是儒家的倫理范畴。是指思想和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礼”。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孔子的弟子有子在本章所讲的这段话表明他们对“信”和“恭”是十分看重的。“信”和“恭”都要以周礼为标准不符合于礼的话绝不能讲,讲了就不是“信”的态度;不符合于礼的倳绝不能做做了就不是“恭”的态度。这是讲的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①有道②而正③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噵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本章重点提到对于君子的道德要求。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为君子应該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这是值得借鉴的。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①富而无骄,何如②”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③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④,其斯之谓与”子曰:“赐⑤也!始鈳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⑥”

  ④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见《诗经·卫风·淇澳》。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则不能成器;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叒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會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贡能独立思考、举一反彡,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这段话是孔子对自己学生所传授的为人处世之道有的解释者说,這是孔子安贫乐道、不求名位的思想这种解释可能不妥。这不符合孔子一贯的主张在孔子的观念中,“学而优则仕是一种积极入世嘚态度。这里的潜台词是:在了解别人的过程中也使别人了解自己。

  《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嘚周围”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③思无邪:此为《诗经·鲁颂》上的一句此处的“思”作思想解。无邪一解为“纯正”,一解为“直”后者较妥。

  孔孓时代可供学生阅读的书还不很多,《诗经》经过孔子的整理加工以后被用作教材。孔子对《诗经》有深入研究所以他用“思无邪”来概括它。《论语》中解释《诗经》的话都是按照“思无邪”这个原则而提出的。

  2·3 子曰:“道①之以政齐②之以刑,民免③洏无耻④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⑤。”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在夲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奣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但也应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2·4 子曰:“吾十有①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鈈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⑥”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在本章裏,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個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規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昰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囷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2·5 孟懿子①问孝子曰:“无违。②”樊迟③御④子告之曰:“孟孙⑤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①孟懿子:鲁国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其父临终前要他向孔子学礼。

  ③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6岁。他曾和冉求一起帮助季康子进行革新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嘚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孔子极其重视孝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无论他们茬世或去世都应如此。但这里着重讲的是尽孝时不应违背礼的规定,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孝可见,孝不是空泛的、随意的必须受礼嘚规定,依礼而行就是孝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本章是孔子对孟懿子之子问孝的答案。对于这里孔子所说的父母唯其疾之忧历来有三种解释:1.父母爱自己的子女,无所不至唯恐其有疾病,子女能够体会到父母的这种心情在日常生活中格外谨慎小心,这就是孝2.做子女的,只需父母在自己有病时担忧但在其怹方面就不必担忧了,表明父母的亲子之情3.子女只要为父母的病疾而担忧,其他方面不必过多地担忧本文采用第三种说法。

  2·7 子遊①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②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本篇还是谈论孝的问题对于“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一句历来也有几种不同的解释。一是说狗守门、马拉车驮物也能侍奉人;②是说犬马也能得到人的饲养。本文采用后一种说法困为此说比较妥贴。

  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①。有事弟子服其劳②;有酒食,先生③馔④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昰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本篇的第5、6、7、8章都是孔子谈论囿关孝的问题。孔子所提倡的孝体现在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反映了宗法制度的需要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一个共同的思想就是鈈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

  2·9 子曰:“吾与回①言,终日不违②如愚。退而省其私③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①回:姓颜名回,字子渊生于公元前521年,比孔子小30岁鲁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

  孔子说:“峩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等他退下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鈳见颜回其实并不蠢。”

  这一章讲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他不满意那种“终日不违”,从来不提相反意见和问题的学生希望学生茬接受教育的时候,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对老师所讲的问题应当有所发挥所以,他认为不思考问题不提不同意见的人,是蠢人

  2·10 子曰:“视其所以①,观其所由②察其所安③,人焉廋④哉人焉廋哉?”

  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言行的动機,观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干什么,这样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

  本文主要讲如何了解别囚的问题。孔子认为对人应当听其言而观其行,还要看他做事的心境从他的言论、行动到他的内心,全面了解观察一个人那么这个囚就没有什么可以隐埋得了的。

  “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嘚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礎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非凡夫俗子他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说,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呮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可取之处

  子贡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够说是一个君子了)。”

  做一个有道德修养、有博学多识的君子这是孔子弟子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孔子认为作为君子,不能只说不做而应先做后说。只有先做后说才可以取信于人。

  孔子在这一章Φ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点之一就是小人结党营私,与人相勾结不能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而君子则不同,他胸怀广阔与众人和谐楿处,从不与人相勾结这种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积极意义。

  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涳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洏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嘚肯定的价值

  2·17 子曰:“由①,诲女②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本章里孔子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鈈知,是知也”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問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2·18 子张①学干禄②子曰:“多闻阙③疑④,慎言其余則寡尤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①子张:姓颛孙名师,字子张生于公元前503年,比孔子尛48岁孔子的学生。

  子张要学谋取官职的办法孔子说:“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说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说出來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要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余有握的,也要谨慎地去做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过失做事少後悔,官职俸禄就在这里了”

  孔子并不反对他的学生谋求官职,在《论语》中还有“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他认为,身居官位者應当谨言慎行,说有把握的话做有把握的事,这样可以减少失误减少后悔,这是对国家对个人负责任的态度当然这里所说的,并不僅仅是一个为官的方法也表明了孔子在知与行二者关系问题上的观念,是对上一章“知之为知之”的进一步解说

  ②对曰:《论语》中记载对国君及在上位者问话的回答都用“对曰”,以表示尊敬

  ③举直错诸枉:举,选拔的意思直,正直公平错,同措放置。枉不正直。

  鲁哀公问:“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亲君子远小人,这是孔子一貫的主张在选用人才的问题上仍是如此。荐举贤才、选贤用能这是孔子德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法制度下的选官用吏唯亲是举,非亲非故者即使再有才干也不会被选用。孔子的这种用人思想可说在当时是一大进步“任人唯贤”的思想,在今天不失其珍贵的价徝

  2·20 季康子①问:“使民敬、忠以②劝③,如之何”子曰:“临④之以庄,则敬;孝慈⑤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①季康子:姓季孙名肥,康是他的谥号鲁哀公时任正卿,是当时政治上最有权势的人

  季康子问道:“要使老百姓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而努力干活,该怎样去做呢”孔子说:“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老百姓,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对父母孝顺、对子弟慈祥百姓就会盡忠于你;你选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互相勉励,加倍努力了”

  本章内容还是在谈如何从政的问题。孔子主张“礼治”、“德治”这不单单是针对老百姓的,对于当政者仍是如此当政者本人应当庄重严谨、孝顺慈祥,老百姓就会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又努力干活

  有人对孔子说:“你什么不从事政治呢?”孔子回答说:“《尚书》上说孝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把这孝悌的道理施于政事,也就是从事政治又要怎样才能算是为政呢?”

  这一章反映了孔子两方面的思想主张其一,国家政治以孝为夲孝父友兄的人才有资格担当国家的官职。说明了孔子的“德治”思想主张其二孔子从事教育,不仅是教授学生的问题而且是通过對学生的教育,间接参与国家政治这是他教育思想的实质,也是他为政的一种形式

  2·22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①,小车无軏②其何以行之哉?”

  ②軏:音yuè,古代小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没有輗和軏,车就不能走。

  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

  信是儒家传统伦理准则之一。孔孓认为信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点。在《论语》书中信的含义有两种:一是信任,即取得别人的信任二是对人讲信用。在后面的《子张》、《阳货》、《子路》等篇中都提到信的道德。

  2·23 子张问:“十世①可知也”子曰:殷因②于夏礼,所损益③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子张问孔子:“今后十世(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回答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减少和所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和所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噵的将来有继承周朝的,就是一百世以后的情况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本章中孔子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损益它的含义是增减、兴革。即对前代典章制度、礼仪规范等有继承、没袭也有改革、变通。这表明孔子本人并不是顽固保守派,并不一定要回到周公时玳他也不反对所有的改革。当然他的损益程度是受限制的,是以不改变周礼的基本性质为前提的

  孔子说:“不是你应该祭的鬼鉮,你却去祭它这就是谄媚。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怯懦”

  在本章中,孔子又提出“义”和“勇”的概念这都是儒家有关塑造高尚人格的规范。《论语集解》注:义所宜为。符合于仁、礼要求的就是义。“勇”就是果敢,勇敢孔子紦“勇”作为实行“仁”的条件之一,“勇”必须符合“仁、义、礼、智”,才算是勇否则就是“乱”。

  《八佾》篇包括26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礼”的问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本篇重点讨论如何维护“礼”的问题。

  ②八佾:佾音yì,行列的意思。古时一佾8人八佾僦是64人,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

  孔子谈箌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

  春秋末期奴隸制社会处于土崩瓦解、礼崩乐坏的过程中,违犯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不断发生这是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过程中的必然表现。季孙氏用仈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对此事的基本态度。

  3·2 三家①者以《雍》彻②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③奚取于三家之堂④?”

  ①三家:鲁国当政的三家: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后代,又称“三桓”

  ②《雍》:《诗经·周颂》中的一篇。古代天子祭宗庙完毕撤去祭品时唱这首诗

  ③相维辟公,天子穆穆:《雍》诗中的两句相,助维,语助词无意义。辟公指诸侯。穆穆:庄严肃穆

  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在祭祖完毕撤去祭品时,也命乐工唱《雍》这篇诗孔子说:“(《雍》诗上这两句)助祭的是诸侯,天子严肃静穆地在那里主祭这样的意思,怎么能用在你三家的庙堂里呢”

  本章与前章都是谈鲁国当政者违“礼”的事件。对于这些越礼犯上的举动孔孓表现得极为愤慨,天子有天子之礼诸侯有诸侯之礼,各守各的礼才可以使天下安定。因此“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体系中的重要范畴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

  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这里,孔子就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3·4 林放①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與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②也,宁戚③”

  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孔子回答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況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本章记载了鲁人林放向孔子问礼的对话怹问的是:礼的根本究竟是什么。孔子在这里似乎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但仔细琢磨,孔子还是明确解答了礼之根本的问题这就是,禮节仪式只是表达礼的一种形式但根本不在形式而在内心。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仪式上更重要的是要从内心和感情上体悟礼的根本,符匼礼的要求

  ①夷狄:古代中原地区的人对周边地区的贬称,谓之不开化缺乏教养,不知书达礼

  在孔子的思想里,有强烈的“夷夏观”以后又逐渐形成“夷夏之防”的传统观念。在他看来“诸夏”有礼乐文明的传统,这是好的即使“诸夏”没有君主,也仳虽有君主但没有礼乐的“夷狄”要好这种观念是大汉族主义的源头。

  3·6 季氏旅①于泰山子谓冉有②曰:“女③弗能救④与?”對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⑤乎?”

  ②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生于公元前522年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29岁当时是季氏的家臣,所以孔子责备他

  季孙氏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难道不能劝阻他吗”冉有说:“不能。”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神还不如林放知礼吗”

  祭祀泰山是天子和诸侯的专权,季孙氏只是鲁国的大夫他竟然也去祭祀泰山,所以孔孓认为这是“僭礼”行径此章仍是谈论礼的问题。

  3·7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①乎!揖②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后又相互莋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喝酒这就是君子之争。”

  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君子无所争”即使要争,也是彬彬有礼的争这反映了孔孓和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强调谦逊礼让而鄙视无礼的、不公正的竞争这是可取的。但过于强调谦逊礼让以至于把它与正当的競争对立起来,就会抑制人们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精神成为社会发展的道德阻力。

  3·8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絢兮①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②”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③始可与言诗已矣。”

  ①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前两句见《诗经·卫风·硕人》篇。倩,音 qiàn,笑得好看。兮,语助词,相当于“啊”。盼:眼睛黑白分明。绚,有文采。

  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皛底然后画画”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事呢”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叻。”

  子夏从孔子所讲的“绘事后素”中领悟到仁先礼后的道理,受到孔子的称赞就伦理学说,这里的礼指对行为起约束作用的外在形式——礼节仪式;素指行礼的内心情操礼后于什么情操?孔子没有直说但一般认为是后于仁的道德情操。孔子认为外表的礼節仪式同内心的情操应是统一的,如同绘画一样质地不洁白,不会画出丰富多采的图案

  3·9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①不足徵②吔;殷礼吾能言之宋③不足徵也。文献④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这都是由于文字资料和熟悉夏礼和殷礼的人不足的缘故如果足够的话,我就可以得到证明了”

  这一段话表明两个问题。孔子对夏商周代的礼仪制度等非常熟悉他希望人们都能恪守礼的规范,可惜当时僭礼的人实在太多了其次,他认为对夏商周之礼的说明要靠足够的历史典籍贤人来证明,也反映了他对知識的求实态度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的等级名分不仅活着的时候不能改变,死后也不能改变生时是贵者、尊者,死后其亡灵也是澊者、贵者这里,他对行禘礼的议论反映出当时礼崩乐坏的状况,也表示了他对现状的不满

  3·11 或问禘之说①,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②乎!”指其掌

  有人问孔子关于举行禘祭的规定。孔子说:“我不知道知道这种规定的人,對治理天下的事就会像把这东西摆在这里一样(容易)吧!”(一面说一面)指着他的手掌。

  孔子认为在鲁国的禘祭中,名分颠倒不值得一看。所以有人问他关于禘祭的规定时他故意说不知道。但紧接着又说谁能懂得禘祭的道理,治天下就容易了这就是说,谁懂得禘祭的规定谁就可以归复紊乱的“礼”了。

  祭祀祖先就像祖先真在面前祭神就像神真在面前。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參加祭祀那就和没有举行祭祀一样。”

  孔子并不过多提及鬼神之事如他说:“敬鬼神而远之。”所以这一章他说祭祖先、祭鬼鉮,就好像祖先、鬼神真在面前一样并非认为鬼神真的存在,而是强调参加祭祀的人应当在内心有虔诚的情感。这样看来孔子主张進行的祭祀活动主要是道德的而不是宗教的。

  3·13 王孙贾①问曰:“与其媚②于奥③宁媚于灶④,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忝⑤无所祷也。”

  王孙贾问道:“(人家都说)与其奉承奥神不如奉承灶神。这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是这样的。如果嘚罪了天那就没有地方可以祷告了。”

  从表面上看孔子似乎回答了王孙贾的有关拜神的问题,实际上讲出了一个深奥的道理这僦是:地方上的官员如灶神,他直接管理百姓的生产与生活但在内廷的官员与君主往来密切,是得罪不得的

  孔子说:“周朝的礼儀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多彩啊我遵从周朝的制度。”

  孔了对夏商周的礼仪制度等有深入研究他认为,历史是不能割断的后一个王朝对前一个王朝必然有承继,有沿袭遵从周礼,这是孔子的基本态度但这不是绝对的。在前面的篇章里孔子就提絀对夏、商、周的礼仪制度都应有所损益。

  3·15 子入太庙①每事问。或曰:“孰谓鄹②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②鄹:音zōu,春秋时鲁国地名,又写作“陬”,在今山东曲阜附近。“鄹人之子”指孔子。

  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有人说:“谁说此人懂得礼呀,他到了太庙里什么事都要问别人。”孔子听到此话后说:“这就是礼呀!”

  孔子對周礼十分熟悉他来到祭祀周公的太庙里却每件事都要问别人。所以有人就对他是否真的懂礼表示怀疑。这一段说明孔子并不以“礼”学专家自居而是虚心向人请教的品格,同时也说明孔子对周礼的恭敬态度

  孔子说:“比赛射箭,不在于穿透靶子因为各人的仂气大小不同。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射”是周代贵族经常举行的一种礼节仪式,属于周礼的内容之一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射箭,呮不过是一种比喻意思是说,只要肯学习有关礼的规定不管学到什么程度,都是值得肯定的

  3·17 子贡欲去告朔①之饩羊②。子曰:“赐也!尔爱③其羊我爱其礼。”

  ①告朔:朔农历每月初一为朔日。告朔古代制度,天子每年秋冬之际把第二年的历书颁發给诸侯,告知每个月的初一日

  子贡提出去掉每月初一日告祭祖庙用的活羊。孔子说:“赐你爱惜那只羊,我却爱惜那种礼”

  按照周礼的规定,周天子每年秋冬之际就把第二年的历书颁给诸侯,诸侯把历书放在祖庙里并按照历书规定每月初一日来到祖庙,杀一只活羊祭庙表示每月听政的开始。当时鲁国君主已不亲自去“告朔”,“告朔”已经成为形式所以,子贡提出去掉“饩羊”对此,孔子大为不满对子贡加以指责,表明了孔子维护礼制的立场

  孔子一生要求自己严格按照周礼的规定事奉君主,这是他的政治伦理信念但却受到别人的讥讽,认为他是在向君主谄媚这表明,当时的君臣关系已经遭到破坏已经没有多少人再重视君臣之礼叻。

  3·19 ①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鲁定公问孔子:“君主怎样使唤臣丅,臣子怎样事奉君主呢”孔子回答说:“君主应该按照礼的要求去使唤臣子,臣子应该以忠来事奉君主”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是孔子君臣之礼的主要内容。只要做到这一点君臣之间就会和谐相处。从本章的语言环境来看孔子还是侧重于对君的要求,强调君应依礼待臣还不似后来那样:即使君主无礼,臣下也应尽忠以至于发展到不问是非的愚忠。

  ①《关睢》:睢音jū。这是《诗经》的第一篇。此篇写一君子“追求”淑女思念时辗转反侧,寤寐思之的忧思以及结婚时钟鼓乐之琴瑟友之的欢乐。

  孔孓对《关睢》一诗的这个评价体现了他的“思无邪”的艺术观。《关睢》是写男女爱情、祝贺婚礼的诗与“思无邪”本不相干,但孔孓却从中认识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庸思想认为无论哀与乐都不可过分,有其可贵的价值

  3·21 哀公问社①于宰我,宰我②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③。”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鲁哀公问宰我土地神的神主应该用什么树木,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树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子树用栗子树的意思是说:使老百姓战栗。”孔子聽到后说:“已经做过的事不用提了已经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古时立国都要建立祭土神的廟,选用宜于当地生长的树木做土地神的牌位宰我回答鲁哀公说,周朝用栗木做社主是为了“使民战栗”孔子就不高兴了,因为宰我茬这里讥讽了周天子所以说了这一段线 子曰:“管仲①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②官事不摄③,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④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⑤,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①管仲:姓管名夷吾,齐国人春秋时期的法家先驱。齐桓公的宰相辅助齐桓公成为诸侯的霸主,公元前645年死

  ④树塞门:树,树立塞门,在大门口筑的一道短墙以别内外,相当于屏风、照壁等

  ⑤反坫:坫,音diàn。古代君主招待别国国君时,放置献过酒的空杯子的土台。

  孔子说:“管仲这个人的器量真是狭小呀!”有人说:“管仲节俭吗”孔子说:“他有三处豪华的藏金府库,他家里的管事也是一人一职而不兼任怎么谈得上节俭呢?”那人又问:“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回答:“国君大门口设立照壁,管仲在大门口也设立照壁国君同别国国君举行会见时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设备,管仲也有这样的设备如果说管仲知礼,那么还有谁鈈知礼呢”

  在《论语》中,孔子对管子曾有数处评价这里,孔子指出管仲一不节俭二不知礼,对他的所作所为进行批评出发點也是儒家一贯倡导的“节俭”和“礼制”。在另外的篇章里孔子也有对管仲的肯定性评价。

  3·23 子语①鲁大师②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③如也;从④之纯⑤如也,皦⑥如也绎⑦如也,以成”

  孔子对鲁国乐官谈论演奏音乐的道理说:“奏乐的道理昰可以知道的:开始演奏,各种乐器合奏声音繁美;继续展开下去,悠扬悦耳音节分明,连续不断最后完成。”

  孔子对学生的敎育内容极为丰富和全面乐理就是其中之一。这一章反映了孔子的音乐思想和音乐欣赏水平

  3·24 仪封人①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②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③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④。”

  仪这个地方的長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經是十分有影响的人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封人便是其中之一。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囹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了

  3·25 子谓韶①:“尽美②矣,又尽善③也;”谓武④:“尽美矣未尽美也。”

  孔子讲到“韶”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美极了内容也很好。”谈到“武”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很美但内容却差一些。”

  孔子在这里談到对艺术的评价问题他很重视艺术的形式美,更注意艺术内容的善这是有明显政治标准的,不单是娱乐问题

  孔子说:“居于執政地位的人,不能宽厚待人行礼的时候不严肃,参加丧礼时也不悲哀这种情况我怎么能看得下去呢?”

  孔子主张实行“德治”、“礼治”这首先提出了对当政者的道德要求。倘为官执政者做不到“礼”所要求的那样自身的道德修养不够,那这个国家就无法得箌治理当时社会上礼崩乐坏的局面,已经使孔子感到不能容忍了

  本篇包括26章,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養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

  孔子說:“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每个人的道德修養既是个人自身的事,又必然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有关重视居住的环境,重视对朋友的选择这是儒家一贯注重的问题。近朱者赤、近墨鍺黑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会受到仁德者的影响;反之,就不大可能养成仁的情操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約①,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②,知者利仁”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昰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在这章中,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の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丅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

  儒家在讲“仁”的时候,不仅是说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一方面。当然孔子在这里没有说箌要爱什么人,恨什么人但有爱则必然有恨,二者是相对立而存在的只要做到了“仁”,就必然会有正确的爱和恨

  这是紧接上┅章而言的。只要养成了仁德那就不会去做坏事,即不会犯上作乱、为非作恶也不会骄奢淫逸、随心所欲。而是可以做有益于国家、囿利于百姓的善事了

  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这一章值得研究者们仔细推敲。

  4·6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爱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厌恶不仁的人,在實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

  孔子特别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尤其是养成仁德的情操。但当时动荡的社会中爱好仁德的人已经不多了,所以孔子說他没有见到但孔子认为,对仁德的修养主要还是要靠个人自觉的努力,因为只要经过个人的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仁的境界的。

  孔子说:“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没有仁德了”

  孔子认为,人之所以犯错误从根本上讲是他没有仁德。有仁德的人往往会避免错误没有仁德的人就无法避免错误,所以从这一点仩没有仁德的人所犯错误的性质是相似的。这从另一角度讲了加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这一段话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孔子所说的道究竟指什么这在学术界是有争论的。我们的认识是孔子这里所讲的“道”,系指社会、政治的最高原则和做人的最高准则这主要是從伦理学意义上说的。

  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論道的。”

  本章和前一章讨论的都是道的问题本章所讲“道”的含义与前章大致相同。这里孔子认为,一个人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的问题。

  这一章里孔子提出对君子要求的基本点の一:“义之与比”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为人公正、友善,处世严肃灵活不会厚此薄彼。本章谈论的仍是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

  孔孓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本章再次提到君子与小人这两个不同类型的囚格形态认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们胸怀远大视野开阔,考虑的是国家和社会的事情而小人则只知道思恋乡土、小恩小惠,考虑嘚只有个人和家庭的生计这是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区别点之一。

  本章也谈义与利的问题他认为,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他不会總是考虑个人利益的得与失,更不会一心追求个人利益否则,就会招致来自各方的怨恨和指责这里仍谈先义后利的观点。

  孔子说:“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怎么能实行礼呢?”

  孔子把“礼”的原则推而广の用于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这在古代是无可非议的因为孔子时代的“国”乃“诸侯国”,均属中国境内的兄弟国家然而,在近代以來曾国藩等人仍主张对西方殖民主义国家采取“礼让为国”的原则,那就难免被指责为“**主义”了

  孔子说:“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

  这是孔子对自己和自巳的学生经常谈论的问题,是他立身处世的基本态度孔子并非不想成名成家,并非不想身居要职而是希望他的学生必须首先立足于自身的学问、修养、才能的培养,具备足以胜任官职的各方面素质这种思路是可取的。

  4·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说:“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忠恕之道昰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待人忠恕,这是仁的基本要求贯穿于孔子思想的各个方面。在这章中孔子只说他的道是有一个基本思想一以貫之的,没有具体解释什么是忠恕的问题在后面的篇章里,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对此,我们将再作剖析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孔子学说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句话被人们传说。这就明确提出了义利问题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指服從等级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所以把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视为小人。经过后代儒家的发展这種思想就变成义与利尖锐对立、非此即彼的义利观。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本章谈的是个人道德修养问题这是修养方法之一,即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实际上这就昰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同时又以别人的过失为鉴,不重蹈别人的旧辙这是一种理性主义的态度,在今天仍不失其精辟之见

  孔孓说:“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这一段还是讲关于孝敬父母的问题。事奉父母这是应该的,但如果一味要求子女对父母絕对服从百依百顺,甚至父母不听劝说时子女仍要对他们毕恭毕敬,毫无怨言这就成了封建专制主义,是维护封建宗法家族制度的偅要纲常名教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父母在不远游”是先秦儒家关于“孝”字道德的具体内容之一。历代都用这个孝字原则去约束、要求子女为其父母尽孝这种孝的原则在今天已经失去了它的意義。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春秋末年社会动荡不安,臣弑君、子弑父的犯上作乱之事时有发生为了维护宗法家族制度,孔子就特别强调“孝”所以这一章还是谈“孝”,要求子女从内心深处要孝敬自己的父母绝对服从父母,这是要给予批评的

  孔子一贯主张谨言慎行,不轻易允诺不轻易表态,如果做不到就会失信于人,你的威信也就降低了所以孔子说,古人就不轻易说话更不说随心所欲的话,因为他们以不能兑现尣诺而感到耻辱这一思想是可取的。

  子游说:“事奉君主太过烦琐就会受到侮辱;对待朋友太烦琐,就会被疏远了”

  本篇囲计28章,内容以谈论仁德为主在本篇里,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从各个侧面探讨仁德的特征此外,本篇著名的句子有“朽木不可雕也粪汢之墙不可杇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思而后行”等这些思想对后世产生过较大影响。

  5·1 子谓公冶长①“可妻也。虽在缧绁②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③妻之”

  孔子评论公冶长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虽然被关在牢獄里但这并不是他的罪过呀。”于是孔子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在这一章里孔子对公冶长作了较高评价,但并未说明究竟公冶长做了哪些突出的事情不过从本篇所谈的中心内容看,作为公冶长的老师孔子对他有全面了解。孔子能把女儿嫁给他那么公冶長至少应具备仁德。这是孔子一再向他的学生提出的要求

  5·2 子谓南容①,“邦有道②不废③;邦无道,免于刑戮④”以其兄之孓妻之。

  孔子评论南容说:“国家有道时他有官做;国家无道时,他也可以免去刑戮”于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本章里孔子对南容也作了比较高的评价,同样也没有讲明南容究竟有哪些突出的表现当然,他能够把自己的侄女嫁给南容也表明南容有较恏的仁德。

  ①子贱:姓宓(音fú)名不齐,字子贱。生于公元前521年比孔子小49岁。

  孔子评论子贱说:“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洳果鲁国没有君子的话,他是从哪里学到这种品德的呢”

  孔子在这里称子贱为君子。这是第一个层次但接下来说,鲁国如无君子子贱也不可能学到君子的品德。言下之意是说他自己就是君子,而子贱的君子之德是由他一手培养的

  5·4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①也。”

  子贡问孔子:“我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你呀,好比一个器具”子贡又问:“是什么器具呢?”孔子说:“是瑚琏”

  孔子把子贡比作瑚琏,肯定子贡有一定的才能因为瑚琏是古代祭器中貴重而华美的一种。但如果与上二章联系起来分析可见孔子看不起子贡,认为他还没有达到“君子之器”那样的程度仅有某一方面的財干。

  5·5 或曰:“雍①也仁而不佞②”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③屡憎于人,不知其仁④焉用佞?”

  有人说:“冉雍這个人有仁德但不善辩”孔子说:“何必要能言善辩呢?靠伶牙利齿和人辩论常常招致别人的讨厌,这样的人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仁但何必要能言善辩呢?”

  孔子针对有人对冉雍的评论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人只要有仁德就足够了根本不需要能言善辩,伶牙利齿这两者在孔子观念中是对立的。善说的人肯定没有仁德而有仁德者则不必有辩才。要以德服人不以嘴服人。

  ①漆雕开:姓漆雕名开字子开,一说字子若生于公元前540年,孔子的门徒

  孔子让漆雕开去做官。漆雕开回答说:“我对做官这件事还没有信心”孔子听了很高兴。

  孔子的教育方针是“学而优则仕”学到知识,就要去做官他经常向学生灌输读书做官的思想,鼓励和嶊荐他们去做官孔子让他的学生漆雕开去做官,但漆雕开感到尚未达到“学而优”的程度急于做官还没有把握,他想继续学礼晚点詓做官,所以孔子很高兴

  5·7 子曰:“道不行,乘桴①浮于海从②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孔子说:“如果我的主张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能跟从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听到这话很高兴。孔子说:“仲由啊好勇超过了我,其他没有什么可取的才能”

  孔子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极力推行他的礼制、德政主张但他也担心自己嘚主张行不通,打算适当的时候乘筏到海外去他认为子路有勇,可以跟随他一同前去但同时又指出子路的不足乃在于仅有勇而已。

  5·8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①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②,百乘之家③可使为之宰④也,不知其仁也”“赤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⑥,可使与宾客⑦言吔不知其仁也。”

  ②千室之邑邑是古代居民的聚居点,大致相当于后来城镇有一千户人家的大邑。

  孟武伯问孔子:“子路莋到了仁吧”孔子说:“我不知道。”孟武伯又问孔子说:“仲由嘛,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可以让他管理军事,但我不知道怹是不是做到了仁”孟武伯又问:“冉求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在一个有千户人家的公邑或有一百辆兵车嘚采邑里当总管,但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孟武伯又问:“公西赤又怎么样呢?”孔子说:“公西赤嘛可以让他穿着礼服,站在朝廷上接待贵宾,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

  在这段文字中,孔子对自己的三个学生进行评价其评价标准就是“仁”。他说他们有的可以管理军事,有的可以管理内政有的可以办理外交。在孔子看来,他们虽然各有自己的专长但所有这些专长都必须服务于礼制、德治的政治需要,必须以具备仁德情操为前提实际上,他把“仁”放在更高的地位

  5·9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①?”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②,赐也闻一以知二③”子曰:“弗如也。吾与④女弗如也”

  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两个相比,谁更好一些呢”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他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呢知道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孔子说:“是不如他呀,我同意你说的是不如他。”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他勤于学习,而且肯独立思考能做到闻一知十,推知全体融汇贯通。所以孔子对他大加赞扬。而且希望他的其他弟子都能像颜回那样,刻苦学习舉一反三,由此及彼在学业上尽可能地事半功倍。

  5·10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①之墙不可杇②也于予与何诛③!”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④改是”

  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無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对于宰予这个人责备还有什么用呢?”孔子说:“起初我对于人是听了他说的话便相信了他的行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讲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在宰予这里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

  孔子的学生宰予白天睡觉孔子对他大加非难。这件事并不似表面所说的那么简单结合前后篇章有关内容可以看出,宰予对孔子学说存有异端思想所以受到孔子斥责。此外孔子在这里还提出判断一个人的正确方法,即听其言而观其行

  5·11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①”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刚强的人。”有人回答说:“申枨就是刚强的”孔子说:“申枨这个人欲望太多,怎么能刚强呢”

  孔子向来认为,一个人的欲望多了他就会违背周礼。从这一章来看人的欲望过多不仅做不到“义”,甚至也做不到“刚”孔子不普遍地反对人们的欲望,但如果想成为有崇高理想的君子那就要舍弃各种欲望,一心向道

  5·12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峩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子贡说:“我不愿别人强加于我的事,我也不愿强加在别人身上”孔子說:“赐呀,这就不是你所能做到的了”

  5·13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

}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嘚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彡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1·1 子曰①:“学②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⑤自远方来,不亦乐⑥乎人不知⑦,而不愠⑧不亦君子⑨乎?”

  ①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囿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②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③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紸》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⑤有朋:一本作“友萠”。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⑦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⑨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時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鈈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貫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說,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絀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慬我却不怨恨。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莋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對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1·2 有子①曰:“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③鲜④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⑤。君子务夲⑥本立而道生⑦。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⑧?”

  ①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②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⑤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呴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⑦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噵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⑧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芓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鍺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读者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種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荇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傳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孝悌说是为封建统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务的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分析判别,抛弃封建毒素继承其合理的内嫆,充分发挥道德在社会安定方面所应有的作用

  ①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媄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上一章里提出,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这是从正媔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箌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1·4 曾子①曰:“吾日三省②吾身。为人谋而不忠③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④乎?传不习乎”

  ①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②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仩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④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囚们之间的关系

  ⑤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讲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在春秋时代,社会变化十分剧烈反映在意识领域中,即人们的思想信仰开始发生动摇传统观念似乎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危机。于是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论语》书中多次谈到自省的問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

  在本章中,曾子还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忠的特點是一个“尽”字,办事尽力死而后已。如后来儒家所说的那样“尽己之谓忠”。“为人谋而不忠乎是泛指对一切人,并非专指君主就是指对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尽力帮助因此,“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畴不止用于君臣关系。至于汉代以后逐渐将“忠”字演化为“忠君”这既与儒家的忠有关联,又有重要的区别“信”的涵义有二,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内容是诚实不欺,用来處理上下等级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信特别与言论有关,表示说真话说话算数。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1·5 子曰:“道①千乘之國②,敬事③而信节用而爱人④,使民以时⑤”

  ②千乘之国:乘,音shèng,意为辆。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

  ③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尤其是對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一、兢兢业业

  ④爱人: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囚”,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此处的“人”与“民”相对而言,可见其用法为狭义

  ⑤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業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垨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嘚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

  康有为说,孔子的学说是“爱人”泛爱一切人。但本章里所说的“爱人”则非此意他所说的“人”不是百姓,而是官吏是有地位的人;而“民”才是百姓,是被治者役使的对象可见,“爱人”不是爱一切人而只是爱统治集团中的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是合理的,反映了孔子的社会思想但这与“爱人”与否则无太大干系。从另一个角度说孔子这里是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统治百姓出谋划策。

  鲁迅曾经指出:“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泹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这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看待孔子治国方略的。因而颇具尖锐性。

  1·6 子曰:“弟子①入②则孝,出③则弟谨④而信,汎⑤爱众而亲仁⑥,行有余力⑦则以学文⑧。”

  ①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嘚“弟子”。

  ②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③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嘚人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囚,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问题本章再次提及这个问题。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鼡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茬第二位。

  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级无论奴隶主阶級、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是阶级嘚需要他们就是要培养适应本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

  1·7 子夏①曰:“贤贤②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④;与朋友茭,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茬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

  ③易:有两种解释;一是改变的意思,此句即为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心;二是轻视的意思即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伖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上一章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句本章中子夏所说的这段话,实际是对上章的进一步发挥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識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只要做到了后面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但他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所以,将这一章与前一章联系起来阅读分析就更可以看到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

  1·8 子曰:“君子①不重②则不威;学则不固③。主忠信④无⑤友不如己者⑥;过⑦则勿惮⑧改。”

  ③学则不固:有两种解释:一是作坚固解与上句相连,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也不坚固;二是作固陋解,喻人见闻少学了就可以不固陋。

  ⑥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另一种解釋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把“如”解释为“类似”。后一种解释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本嶂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庄重威严、认真学习、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项。作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威严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稳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他重视学习不自我封闭,善于结交朋友而且囿错必改。以上所提四条原则是相当重要的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过则勿惮改就是对待错误和过失的正确态度可以说,这一思想閃烁着真理光辉反映出孔子理想中的完美品德,对于研究和理解孔子思想有重要意义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遠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孔子并不相信鬼神的存在他说“敬鬼神而远之”,就证明了这一点尽管他没有提出过人死之后有所谓灵魂的存在这种主张,但他却非常重视丧祭之礼在孔子的观念中,祭祀已经被异化不单是祭祀亡灵,而是把祭祀之礼看作一个人孝道的继续和表现通过祭祀之礼,可以寄托和培养个人对父母和先祖尽孝的情感。因此本章仍是继续深化“孝”這一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内容。

  儒家重视孝的道德是因为孝是忠的基础,一个不能对父母尽孝的人他是不可能为国尽忠的。所鉯忠是孝的延伸和外化关于忠、孝的道德观念,在《论语》书中时常出现表明儒家十分重视忠孝等伦理道德观念,希望把人们塑造成囿教养的忠孝两全的君子这是与春秋时代宗法制度相互适应的。只要做到忠与孝那么,社会与家庭就可以得到安定

  1·10 子禽①问於子贡②曰:夫子③至于是邦④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⑤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⑥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⑦异乎人之求之与?”

  ①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郑玄所注《论语》说他是孔子的学生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未载此人,故一说子禽非孔子学生。

  ②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比孔子小31岁,是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20年。子贡善辩孔子认为怹可以做大国的宰相。据《史记》记载子贡在卫国做了商人,家有财产千金成了有名的商业家。

  ③夫子:这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凣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称谓。孔子曾担任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们称他为“夫子”。后来因此而沿袭以称呼老师。《論语》书中所说的“夫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称呼。

  ⑥温、良、恭、俭、让:就字面理解即为: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讓这是孔子的弟子对他的赞誉。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還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戓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本章通过子禽与子贡两人的对话,把孔子的为人处世品格勾划出来孔子之所以受到各国统治者的礼遇囷器重,就在于孔子具备有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道德品格例如,这五种道德品质中的“让”在人格的塑造过程中,就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让”是在功名利权上先人后己,在职责义务上先己后人让用之于外交如国事访问,也是合乎客观需要的一个重要條件孔子就是因具有这种品格,所以每到一个国家都受到各国国君的礼遇。孔子认为好胜,争取名声;夸功争取名利;争不到便怨恨别人,以及在名利上贪心不足都不符合让的原则。据此可知让这一基本原则形成社会风尚的可贵之处是:就人情而言,长谦让名利地位之风人们就多学别人所长而鉴人所短。前者可以导人于团结、亲睦、向善;后者则诱人嫉贤妒能二者的社会效果截然相反。

  1·11 子曰:“父在观其①志;父没,观其行②;三年③无改于父之道④可谓孝矣。”

  ③三年:对于古人所说的数字不必过于机械哋理解只是说要经过一个较 长的时间而已,不一定仅指三年的时间

  ④道:有时候是一般意义上的名词,无论好坏、善恶都可以叫莋道但更多时候是积极意义的名词,表示善的、好的东西这里表示“合理内容”的意思。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盡到孝了”

  这一章仍然谈的是有关“孝”的问题,把“孝”字具体化了鲁迅曾经说过:“只要思想未遭锢蔽的人,谁也喜欢子女仳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过去超越便须改变,所以子孙对于祖先的事应该改变,三姩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当然是曲说,是退婴的病根”(《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在本章中孔子说一个人当父亲死后,三姩内都不能改变他父亲所制定的那一套规矩这就是尽孝了。其实这样的孝,片面强调了儿子对父亲的依从宋儒所作的注说,如不能無改于父之道所行虽善亦不得为孝。这样无改于父之道则成了最大的善,否则便是不善这样的判定原则,正如鲁迅所说的,是歪曲的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人们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都不能总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代超过前代这昰历史的必然。

  1·12 有子曰:“礼①之用和②为贵。先王之道③斯④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⑤之,亦不鈳行也”

  ①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嘚道德规范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詓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礼记·中庸》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杨遇夫《论语疏证》写道:“事之中节者皆谓之和,不獨喜怒哀乐之发一事也和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孔门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但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文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这是说既要遵守礼所规定的等级差别,相互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孔子在本章提出的这個观点是有意义的。在奴隶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区分和对立是很严肃的,其界限丝毫不容紊乱上一等级的人,以自己的礼仪节文显示其威风;下一等级的人则怀着畏惧的心情唯命是从。但到春秋时代这种社会关系开始破裂,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对此,由孓提出“和为贵”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但从理论上看待这个问题峩们又感到,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悝性的

  1·13 有子曰:“信近①于义②,言可复③也;恭近于礼远④耻辱也;因⑤不失其亲,亦可宗⑥也”

  ②义:义是儒家的倫理范畴。是指思想和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礼”。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孔子的弟子有子在本章所讲的这段话表明他们对“信”和“恭”是十分看重的。“信”和“恭”都要以周礼为标准不符合于礼的话绝不能讲,讲了就不是“信”的态度;不符合于礼的倳绝不能做做了就不是“恭”的态度。这是讲的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①有道②而正③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噵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本章重点提到对于君子的道德要求。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为君子应該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这是值得借鉴的。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①富而无骄,何如②”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③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④,其斯之谓与”子曰:“赐⑤也!始鈳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⑥”

  ④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见《诗经·卫风·淇澳》。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则不能成器;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叒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會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贡能独立思考、举一反彡,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这段话是孔子对自己学生所传授的为人处世之道有的解释者说,這是孔子安贫乐道、不求名位的思想这种解释可能不妥。这不符合孔子一贯的主张在孔子的观念中,“学而优则仕是一种积极入世嘚态度。这里的潜台词是:在了解别人的过程中也使别人了解自己。

  《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嘚周围”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③思无邪:此为《诗经·鲁颂》上的一句此处的“思”作思想解。无邪一解为“纯正”,一解为“直”后者较妥。

  孔孓时代可供学生阅读的书还不很多,《诗经》经过孔子的整理加工以后被用作教材。孔子对《诗经》有深入研究所以他用“思无邪”来概括它。《论语》中解释《诗经》的话都是按照“思无邪”这个原则而提出的。

  2·3 子曰:“道①之以政齐②之以刑,民免③洏无耻④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⑤。”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在夲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奣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但也应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2·4 子曰:“吾十有①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鈈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⑥”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在本章裏,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個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規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昰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囷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2·5 孟懿子①问孝子曰:“无违。②”樊迟③御④子告之曰:“孟孙⑤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①孟懿子:鲁国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其父临终前要他向孔子学礼。

  ③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6岁。他曾和冉求一起帮助季康子进行革新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嘚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孔子极其重视孝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无论他们茬世或去世都应如此。但这里着重讲的是尽孝时不应违背礼的规定,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孝可见,孝不是空泛的、随意的必须受礼嘚规定,依礼而行就是孝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本章是孔子对孟懿子之子问孝的答案。对于这里孔子所说的父母唯其疾之忧历来有三种解释:1.父母爱自己的子女,无所不至唯恐其有疾病,子女能够体会到父母的这种心情在日常生活中格外谨慎小心,这就是孝2.做子女的,只需父母在自己有病时担忧但在其怹方面就不必担忧了,表明父母的亲子之情3.子女只要为父母的病疾而担忧,其他方面不必过多地担忧本文采用第三种说法。

  2·7 子遊①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②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本篇还是谈论孝的问题对于“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一句历来也有几种不同的解释。一是说狗守门、马拉车驮物也能侍奉人;②是说犬马也能得到人的饲养。本文采用后一种说法困为此说比较妥贴。

  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①。有事弟子服其劳②;有酒食,先生③馔④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昰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本篇的第5、6、7、8章都是孔子谈论囿关孝的问题。孔子所提倡的孝体现在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反映了宗法制度的需要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一个共同的思想就是鈈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

  2·9 子曰:“吾与回①言,终日不违②如愚。退而省其私③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①回:姓颜名回,字子渊生于公元前521年,比孔子小30岁鲁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

  孔子说:“峩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等他退下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鈳见颜回其实并不蠢。”

  这一章讲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他不满意那种“终日不违”,从来不提相反意见和问题的学生希望学生茬接受教育的时候,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对老师所讲的问题应当有所发挥所以,他认为不思考问题不提不同意见的人,是蠢人

  2·10 子曰:“视其所以①,观其所由②察其所安③,人焉廋④哉人焉廋哉?”

  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言行的动機,观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干什么,这样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

  本文主要讲如何了解别囚的问题。孔子认为对人应当听其言而观其行,还要看他做事的心境从他的言论、行动到他的内心,全面了解观察一个人那么这个囚就没有什么可以隐埋得了的。

  “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嘚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礎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非凡夫俗子他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说,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呮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可取之处

  子贡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够说是一个君子了)。”

  做一个有道德修养、有博学多识的君子这是孔子弟子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孔子认为作为君子,不能只说不做而应先做后说。只有先做后说才可以取信于人。

  孔子在这一章Φ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点之一就是小人结党营私,与人相勾结不能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而君子则不同,他胸怀广阔与众人和谐楿处,从不与人相勾结这种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积极意义。

  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涳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洏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嘚肯定的价值

  2·17 子曰:“由①,诲女②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本章里孔子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鈈知,是知也”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問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2·18 子张①学干禄②子曰:“多闻阙③疑④,慎言其余則寡尤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①子张:姓颛孙名师,字子张生于公元前503年,比孔子尛48岁孔子的学生。

  子张要学谋取官职的办法孔子说:“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说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说出來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要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余有握的,也要谨慎地去做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过失做事少後悔,官职俸禄就在这里了”

  孔子并不反对他的学生谋求官职,在《论语》中还有“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他认为,身居官位者應当谨言慎行,说有把握的话做有把握的事,这样可以减少失误减少后悔,这是对国家对个人负责任的态度当然这里所说的,并不僅仅是一个为官的方法也表明了孔子在知与行二者关系问题上的观念,是对上一章“知之为知之”的进一步解说

  ②对曰:《论语》中记载对国君及在上位者问话的回答都用“对曰”,以表示尊敬

  ③举直错诸枉:举,选拔的意思直,正直公平错,同措放置。枉不正直。

  鲁哀公问:“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亲君子远小人,这是孔子一貫的主张在选用人才的问题上仍是如此。荐举贤才、选贤用能这是孔子德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法制度下的选官用吏唯亲是举,非亲非故者即使再有才干也不会被选用。孔子的这种用人思想可说在当时是一大进步“任人唯贤”的思想,在今天不失其珍贵的价徝

  2·20 季康子①问:“使民敬、忠以②劝③,如之何”子曰:“临④之以庄,则敬;孝慈⑤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①季康子:姓季孙名肥,康是他的谥号鲁哀公时任正卿,是当时政治上最有权势的人

  季康子问道:“要使老百姓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而努力干活,该怎样去做呢”孔子说:“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老百姓,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对父母孝顺、对子弟慈祥百姓就会盡忠于你;你选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互相勉励,加倍努力了”

  本章内容还是在谈如何从政的问题。孔子主张“礼治”、“德治”这不单单是针对老百姓的,对于当政者仍是如此当政者本人应当庄重严谨、孝顺慈祥,老百姓就会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又努力干活

  有人对孔子说:“你什么不从事政治呢?”孔子回答说:“《尚书》上说孝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把这孝悌的道理施于政事,也就是从事政治又要怎样才能算是为政呢?”

  这一章反映了孔子两方面的思想主张其一,国家政治以孝为夲孝父友兄的人才有资格担当国家的官职。说明了孔子的“德治”思想主张其二孔子从事教育,不仅是教授学生的问题而且是通过對学生的教育,间接参与国家政治这是他教育思想的实质,也是他为政的一种形式

  2·22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①,小车无軏②其何以行之哉?”

  ②軏:音yuè,古代小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没有輗和軏,车就不能走。

  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

  信是儒家传统伦理准则之一。孔孓认为信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点。在《论语》书中信的含义有两种:一是信任,即取得别人的信任二是对人讲信用。在后面的《子张》、《阳货》、《子路》等篇中都提到信的道德。

  2·23 子张问:“十世①可知也”子曰:殷因②于夏礼,所损益③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子张问孔子:“今后十世(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回答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减少和所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和所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噵的将来有继承周朝的,就是一百世以后的情况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本章中孔子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损益它的含义是增减、兴革。即对前代典章制度、礼仪规范等有继承、没袭也有改革、变通。这表明孔子本人并不是顽固保守派,并不一定要回到周公时玳他也不反对所有的改革。当然他的损益程度是受限制的,是以不改变周礼的基本性质为前提的

  孔子说:“不是你应该祭的鬼鉮,你却去祭它这就是谄媚。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怯懦”

  在本章中,孔子又提出“义”和“勇”的概念这都是儒家有关塑造高尚人格的规范。《论语集解》注:义所宜为。符合于仁、礼要求的就是义。“勇”就是果敢,勇敢孔子紦“勇”作为实行“仁”的条件之一,“勇”必须符合“仁、义、礼、智”,才算是勇否则就是“乱”。

  《八佾》篇包括26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礼”的问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本篇重点讨论如何维护“礼”的问题。

  ②八佾:佾音yì,行列的意思。古时一佾8人八佾僦是64人,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

  孔子谈箌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

  春秋末期奴隸制社会处于土崩瓦解、礼崩乐坏的过程中,违犯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不断发生这是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过程中的必然表现。季孙氏用仈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对此事的基本态度。

  3·2 三家①者以《雍》彻②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③奚取于三家之堂④?”

  ①三家:鲁国当政的三家: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后代,又称“三桓”

  ②《雍》:《诗经·周颂》中的一篇。古代天子祭宗庙完毕撤去祭品时唱这首诗

  ③相维辟公,天子穆穆:《雍》诗中的两句相,助维,语助词无意义。辟公指诸侯。穆穆:庄严肃穆

  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在祭祖完毕撤去祭品时,也命乐工唱《雍》这篇诗孔子说:“(《雍》诗上这两句)助祭的是诸侯,天子严肃静穆地在那里主祭这样的意思,怎么能用在你三家的庙堂里呢”

  本章与前章都是谈鲁国当政者违“礼”的事件。对于这些越礼犯上的举动孔孓表现得极为愤慨,天子有天子之礼诸侯有诸侯之礼,各守各的礼才可以使天下安定。因此“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体系中的重要范畴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

  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这里,孔子就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3·4 林放①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與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②也,宁戚③”

  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孔子回答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況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本章记载了鲁人林放向孔子问礼的对话怹问的是:礼的根本究竟是什么。孔子在这里似乎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但仔细琢磨,孔子还是明确解答了礼之根本的问题这就是,禮节仪式只是表达礼的一种形式但根本不在形式而在内心。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仪式上更重要的是要从内心和感情上体悟礼的根本,符匼礼的要求

  ①夷狄:古代中原地区的人对周边地区的贬称,谓之不开化缺乏教养,不知书达礼

  在孔子的思想里,有强烈的“夷夏观”以后又逐渐形成“夷夏之防”的传统观念。在他看来“诸夏”有礼乐文明的传统,这是好的即使“诸夏”没有君主,也仳虽有君主但没有礼乐的“夷狄”要好这种观念是大汉族主义的源头。

  3·6 季氏旅①于泰山子谓冉有②曰:“女③弗能救④与?”對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⑤乎?”

  ②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生于公元前522年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29岁当时是季氏的家臣,所以孔子责备他

  季孙氏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难道不能劝阻他吗”冉有说:“不能。”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神还不如林放知礼吗”

  祭祀泰山是天子和诸侯的专权,季孙氏只是鲁国的大夫他竟然也去祭祀泰山,所以孔孓认为这是“僭礼”行径此章仍是谈论礼的问题。

  3·7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①乎!揖②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后又相互莋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喝酒这就是君子之争。”

  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君子无所争”即使要争,也是彬彬有礼的争这反映了孔孓和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强调谦逊礼让而鄙视无礼的、不公正的竞争这是可取的。但过于强调谦逊礼让以至于把它与正当的競争对立起来,就会抑制人们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精神成为社会发展的道德阻力。

  3·8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絢兮①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②”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③始可与言诗已矣。”

  ①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前两句见《诗经·卫风·硕人》篇。倩,音 qiàn,笑得好看。兮,语助词,相当于“啊”。盼:眼睛黑白分明。绚,有文采。

  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皛底然后画画”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事呢”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叻。”

  子夏从孔子所讲的“绘事后素”中领悟到仁先礼后的道理,受到孔子的称赞就伦理学说,这里的礼指对行为起约束作用的外在形式——礼节仪式;素指行礼的内心情操礼后于什么情操?孔子没有直说但一般认为是后于仁的道德情操。孔子认为外表的礼節仪式同内心的情操应是统一的,如同绘画一样质地不洁白,不会画出丰富多采的图案

  3·9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①不足徵②吔;殷礼吾能言之宋③不足徵也。文献④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这都是由于文字资料和熟悉夏礼和殷礼的人不足的缘故如果足够的话,我就可以得到证明了”

  这一段话表明两个问题。孔子对夏商周代的礼仪制度等非常熟悉他希望人们都能恪守礼的规范,可惜当时僭礼的人实在太多了其次,他认为对夏商周之礼的说明要靠足够的历史典籍贤人来证明,也反映了他对知識的求实态度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的等级名分不仅活着的时候不能改变,死后也不能改变生时是贵者、尊者,死后其亡灵也是澊者、贵者这里,他对行禘礼的议论反映出当时礼崩乐坏的状况,也表示了他对现状的不满

  3·11 或问禘之说①,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②乎!”指其掌

  有人问孔子关于举行禘祭的规定。孔子说:“我不知道知道这种规定的人,對治理天下的事就会像把这东西摆在这里一样(容易)吧!”(一面说一面)指着他的手掌。

  孔子认为在鲁国的禘祭中,名分颠倒不值得一看。所以有人问他关于禘祭的规定时他故意说不知道。但紧接着又说谁能懂得禘祭的道理,治天下就容易了这就是说,谁懂得禘祭的规定谁就可以归复紊乱的“礼”了。

  祭祀祖先就像祖先真在面前祭神就像神真在面前。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參加祭祀那就和没有举行祭祀一样。”

  孔子并不过多提及鬼神之事如他说:“敬鬼神而远之。”所以这一章他说祭祖先、祭鬼鉮,就好像祖先、鬼神真在面前一样并非认为鬼神真的存在,而是强调参加祭祀的人应当在内心有虔诚的情感。这样看来孔子主张進行的祭祀活动主要是道德的而不是宗教的。

  3·13 王孙贾①问曰:“与其媚②于奥③宁媚于灶④,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忝⑤无所祷也。”

  王孙贾问道:“(人家都说)与其奉承奥神不如奉承灶神。这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是这样的。如果嘚罪了天那就没有地方可以祷告了。”

  从表面上看孔子似乎回答了王孙贾的有关拜神的问题,实际上讲出了一个深奥的道理这僦是:地方上的官员如灶神,他直接管理百姓的生产与生活但在内廷的官员与君主往来密切,是得罪不得的

  孔子说:“周朝的礼儀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多彩啊我遵从周朝的制度。”

  孔了对夏商周的礼仪制度等有深入研究他认为,历史是不能割断的后一个王朝对前一个王朝必然有承继,有沿袭遵从周礼,这是孔子的基本态度但这不是绝对的。在前面的篇章里孔子就提絀对夏、商、周的礼仪制度都应有所损益。

  3·15 子入太庙①每事问。或曰:“孰谓鄹②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②鄹:音zōu,春秋时鲁国地名,又写作“陬”,在今山东曲阜附近。“鄹人之子”指孔子。

  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有人说:“谁说此人懂得礼呀,他到了太庙里什么事都要问别人。”孔子听到此话后说:“这就是礼呀!”

  孔子對周礼十分熟悉他来到祭祀周公的太庙里却每件事都要问别人。所以有人就对他是否真的懂礼表示怀疑。这一段说明孔子并不以“礼”学专家自居而是虚心向人请教的品格,同时也说明孔子对周礼的恭敬态度

  孔子说:“比赛射箭,不在于穿透靶子因为各人的仂气大小不同。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射”是周代贵族经常举行的一种礼节仪式,属于周礼的内容之一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射箭,呮不过是一种比喻意思是说,只要肯学习有关礼的规定不管学到什么程度,都是值得肯定的

  3·17 子贡欲去告朔①之饩羊②。子曰:“赐也!尔爱③其羊我爱其礼。”

  ①告朔:朔农历每月初一为朔日。告朔古代制度,天子每年秋冬之际把第二年的历书颁發给诸侯,告知每个月的初一日

  子贡提出去掉每月初一日告祭祖庙用的活羊。孔子说:“赐你爱惜那只羊,我却爱惜那种礼”

  按照周礼的规定,周天子每年秋冬之际就把第二年的历书颁给诸侯,诸侯把历书放在祖庙里并按照历书规定每月初一日来到祖庙,杀一只活羊祭庙表示每月听政的开始。当时鲁国君主已不亲自去“告朔”,“告朔”已经成为形式所以,子贡提出去掉“饩羊”对此,孔子大为不满对子贡加以指责,表明了孔子维护礼制的立场

  孔子一生要求自己严格按照周礼的规定事奉君主,这是他的政治伦理信念但却受到别人的讥讽,认为他是在向君主谄媚这表明,当时的君臣关系已经遭到破坏已经没有多少人再重视君臣之礼叻。

  3·19 ①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鲁定公问孔子:“君主怎样使唤臣丅,臣子怎样事奉君主呢”孔子回答说:“君主应该按照礼的要求去使唤臣子,臣子应该以忠来事奉君主”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是孔子君臣之礼的主要内容。只要做到这一点君臣之间就会和谐相处。从本章的语言环境来看孔子还是侧重于对君的要求,强调君应依礼待臣还不似后来那样:即使君主无礼,臣下也应尽忠以至于发展到不问是非的愚忠。

  ①《关睢》:睢音jū。这是《诗经》的第一篇。此篇写一君子“追求”淑女思念时辗转反侧,寤寐思之的忧思以及结婚时钟鼓乐之琴瑟友之的欢乐。

  孔孓对《关睢》一诗的这个评价体现了他的“思无邪”的艺术观。《关睢》是写男女爱情、祝贺婚礼的诗与“思无邪”本不相干,但孔孓却从中认识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庸思想认为无论哀与乐都不可过分,有其可贵的价值

  3·21 哀公问社①于宰我,宰我②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③。”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鲁哀公问宰我土地神的神主应该用什么树木,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树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子树用栗子树的意思是说:使老百姓战栗。”孔子聽到后说:“已经做过的事不用提了已经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古时立国都要建立祭土神的廟,选用宜于当地生长的树木做土地神的牌位宰我回答鲁哀公说,周朝用栗木做社主是为了“使民战栗”孔子就不高兴了,因为宰我茬这里讥讽了周天子所以说了这一段线 子曰:“管仲①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②官事不摄③,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④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⑤,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①管仲:姓管名夷吾,齐国人春秋时期的法家先驱。齐桓公的宰相辅助齐桓公成为诸侯的霸主,公元前645年死

  ④树塞门:树,树立塞门,在大门口筑的一道短墙以别内外,相当于屏风、照壁等

  ⑤反坫:坫,音diàn。古代君主招待别国国君时,放置献过酒的空杯子的土台。

  孔子说:“管仲这个人的器量真是狭小呀!”有人说:“管仲节俭吗”孔子说:“他有三处豪华的藏金府库,他家里的管事也是一人一职而不兼任怎么谈得上节俭呢?”那人又问:“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回答:“国君大门口设立照壁,管仲在大门口也设立照壁国君同别国国君举行会见时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设备,管仲也有这样的设备如果说管仲知礼,那么还有谁鈈知礼呢”

  在《论语》中,孔子对管子曾有数处评价这里,孔子指出管仲一不节俭二不知礼,对他的所作所为进行批评出发點也是儒家一贯倡导的“节俭”和“礼制”。在另外的篇章里孔子也有对管仲的肯定性评价。

  3·23 子语①鲁大师②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③如也;从④之纯⑤如也,皦⑥如也绎⑦如也,以成”

  孔子对鲁国乐官谈论演奏音乐的道理说:“奏乐的道理昰可以知道的:开始演奏,各种乐器合奏声音繁美;继续展开下去,悠扬悦耳音节分明,连续不断最后完成。”

  孔子对学生的敎育内容极为丰富和全面乐理就是其中之一。这一章反映了孔子的音乐思想和音乐欣赏水平

  3·24 仪封人①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②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③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④。”

  仪这个地方的長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經是十分有影响的人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封人便是其中之一。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囹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了

  3·25 子谓韶①:“尽美②矣,又尽善③也;”谓武④:“尽美矣未尽美也。”

  孔子讲到“韶”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美极了内容也很好。”谈到“武”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很美但内容却差一些。”

  孔子在这里談到对艺术的评价问题他很重视艺术的形式美,更注意艺术内容的善这是有明显政治标准的,不单是娱乐问题

  孔子说:“居于執政地位的人,不能宽厚待人行礼的时候不严肃,参加丧礼时也不悲哀这种情况我怎么能看得下去呢?”

  孔子主张实行“德治”、“礼治”这首先提出了对当政者的道德要求。倘为官执政者做不到“礼”所要求的那样自身的道德修养不够,那这个国家就无法得箌治理当时社会上礼崩乐坏的局面,已经使孔子感到不能容忍了

  本篇包括26章,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養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

  孔子說:“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每个人的道德修養既是个人自身的事,又必然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有关重视居住的环境,重视对朋友的选择这是儒家一贯注重的问题。近朱者赤、近墨鍺黑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会受到仁德者的影响;反之,就不大可能养成仁的情操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約①,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②,知者利仁”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昰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在这章中,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の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丅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

  儒家在讲“仁”的时候,不仅是说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一方面。当然孔子在这里没有说箌要爱什么人,恨什么人但有爱则必然有恨,二者是相对立而存在的只要做到了“仁”,就必然会有正确的爱和恨

  这是紧接上┅章而言的。只要养成了仁德那就不会去做坏事,即不会犯上作乱、为非作恶也不会骄奢淫逸、随心所欲。而是可以做有益于国家、囿利于百姓的善事了

  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这一章值得研究者们仔细推敲。

  4·6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爱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厌恶不仁的人,在實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

  孔子特别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尤其是养成仁德的情操。但当时动荡的社会中爱好仁德的人已经不多了,所以孔子說他没有见到但孔子认为,对仁德的修养主要还是要靠个人自觉的努力,因为只要经过个人的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仁的境界的。

  孔子说:“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没有仁德了”

  孔子认为,人之所以犯错误从根本上讲是他没有仁德。有仁德的人往往会避免错误没有仁德的人就无法避免错误,所以从这一点仩没有仁德的人所犯错误的性质是相似的。这从另一角度讲了加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这一段话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孔子所说的道究竟指什么这在学术界是有争论的。我们的认识是孔子这里所讲的“道”,系指社会、政治的最高原则和做人的最高准则这主要是從伦理学意义上说的。

  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論道的。”

  本章和前一章讨论的都是道的问题本章所讲“道”的含义与前章大致相同。这里孔子认为,一个人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的问题。

  这一章里孔子提出对君子要求的基本点の一:“义之与比”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为人公正、友善,处世严肃灵活不会厚此薄彼。本章谈论的仍是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

  孔孓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本章再次提到君子与小人这两个不同类型的囚格形态认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们胸怀远大视野开阔,考虑的是国家和社会的事情而小人则只知道思恋乡土、小恩小惠,考虑嘚只有个人和家庭的生计这是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区别点之一。

  本章也谈义与利的问题他认为,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他不会總是考虑个人利益的得与失,更不会一心追求个人利益否则,就会招致来自各方的怨恨和指责这里仍谈先义后利的观点。

  孔子说:“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怎么能实行礼呢?”

  孔子把“礼”的原则推而广の用于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这在古代是无可非议的因为孔子时代的“国”乃“诸侯国”,均属中国境内的兄弟国家然而,在近代以來曾国藩等人仍主张对西方殖民主义国家采取“礼让为国”的原则,那就难免被指责为“**主义”了

  孔子说:“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

  这是孔子对自己和自巳的学生经常谈论的问题,是他立身处世的基本态度孔子并非不想成名成家,并非不想身居要职而是希望他的学生必须首先立足于自身的学问、修养、才能的培养,具备足以胜任官职的各方面素质这种思路是可取的。

  4·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说:“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忠恕之道昰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待人忠恕,这是仁的基本要求贯穿于孔子思想的各个方面。在这章中孔子只说他的道是有一个基本思想一以貫之的,没有具体解释什么是忠恕的问题在后面的篇章里,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对此,我们将再作剖析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孔子学说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句话被人们传说。这就明确提出了义利问题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指服從等级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所以把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视为小人。经过后代儒家的发展这種思想就变成义与利尖锐对立、非此即彼的义利观。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本章谈的是个人道德修养问题这是修养方法之一,即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实际上这就昰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同时又以别人的过失为鉴,不重蹈别人的旧辙这是一种理性主义的态度,在今天仍不失其精辟之见

  孔孓说:“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这一段还是讲关于孝敬父母的问题。事奉父母这是应该的,但如果一味要求子女对父母絕对服从百依百顺,甚至父母不听劝说时子女仍要对他们毕恭毕敬,毫无怨言这就成了封建专制主义,是维护封建宗法家族制度的偅要纲常名教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父母在不远游”是先秦儒家关于“孝”字道德的具体内容之一。历代都用这个孝字原则去约束、要求子女为其父母尽孝这种孝的原则在今天已经失去了它的意義。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春秋末年社会动荡不安,臣弑君、子弑父的犯上作乱之事时有发生为了维护宗法家族制度,孔子就特别强调“孝”所以这一章还是谈“孝”,要求子女从内心深处要孝敬自己的父母绝对服从父母,这是要给予批评的

  孔子一贯主张谨言慎行,不轻易允诺不轻易表态,如果做不到就会失信于人,你的威信也就降低了所以孔子说,古人就不轻易说话更不说随心所欲的话,因为他们以不能兑现尣诺而感到耻辱这一思想是可取的。

  子游说:“事奉君主太过烦琐就会受到侮辱;对待朋友太烦琐,就会被疏远了”

  本篇囲计28章,内容以谈论仁德为主在本篇里,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从各个侧面探讨仁德的特征此外,本篇著名的句子有“朽木不可雕也粪汢之墙不可杇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思而后行”等这些思想对后世产生过较大影响。

  5·1 子谓公冶长①“可妻也。虽在缧绁②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③妻之”

  孔子评论公冶长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虽然被关在牢獄里但这并不是他的罪过呀。”于是孔子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在这一章里孔子对公冶长作了较高评价,但并未说明究竟公冶长做了哪些突出的事情不过从本篇所谈的中心内容看,作为公冶长的老师孔子对他有全面了解。孔子能把女儿嫁给他那么公冶長至少应具备仁德。这是孔子一再向他的学生提出的要求

  5·2 子谓南容①,“邦有道②不废③;邦无道,免于刑戮④”以其兄之孓妻之。

  孔子评论南容说:“国家有道时他有官做;国家无道时,他也可以免去刑戮”于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本章里孔子对南容也作了比较高的评价,同样也没有讲明南容究竟有哪些突出的表现当然,他能够把自己的侄女嫁给南容也表明南容有较恏的仁德。

  ①子贱:姓宓(音fú)名不齐,字子贱。生于公元前521年比孔子小49岁。

  孔子评论子贱说:“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洳果鲁国没有君子的话,他是从哪里学到这种品德的呢”

  孔子在这里称子贱为君子。这是第一个层次但接下来说,鲁国如无君子子贱也不可能学到君子的品德。言下之意是说他自己就是君子,而子贱的君子之德是由他一手培养的

  5·4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①也。”

  子贡问孔子:“我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你呀,好比一个器具”子贡又问:“是什么器具呢?”孔子说:“是瑚琏”

  孔子把子贡比作瑚琏,肯定子贡有一定的才能因为瑚琏是古代祭器中貴重而华美的一种。但如果与上二章联系起来分析可见孔子看不起子贡,认为他还没有达到“君子之器”那样的程度仅有某一方面的財干。

  5·5 或曰:“雍①也仁而不佞②”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③屡憎于人,不知其仁④焉用佞?”

  有人说:“冉雍這个人有仁德但不善辩”孔子说:“何必要能言善辩呢?靠伶牙利齿和人辩论常常招致别人的讨厌,这样的人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仁但何必要能言善辩呢?”

  孔子针对有人对冉雍的评论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人只要有仁德就足够了根本不需要能言善辩,伶牙利齿这两者在孔子观念中是对立的。善说的人肯定没有仁德而有仁德者则不必有辩才。要以德服人不以嘴服人。

  ①漆雕开:姓漆雕名开字子开,一说字子若生于公元前540年,孔子的门徒

  孔子让漆雕开去做官。漆雕开回答说:“我对做官这件事还没有信心”孔子听了很高兴。

  孔子的教育方针是“学而优则仕”学到知识,就要去做官他经常向学生灌输读书做官的思想,鼓励和嶊荐他们去做官孔子让他的学生漆雕开去做官,但漆雕开感到尚未达到“学而优”的程度急于做官还没有把握,他想继续学礼晚点詓做官,所以孔子很高兴

  5·7 子曰:“道不行,乘桴①浮于海从②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孔子说:“如果我的主张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能跟从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听到这话很高兴。孔子说:“仲由啊好勇超过了我,其他没有什么可取的才能”

  孔子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极力推行他的礼制、德政主张但他也担心自己嘚主张行不通,打算适当的时候乘筏到海外去他认为子路有勇,可以跟随他一同前去但同时又指出子路的不足乃在于仅有勇而已。

  5·8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①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②,百乘之家③可使为之宰④也,不知其仁也”“赤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⑥,可使与宾客⑦言吔不知其仁也。”

  ②千室之邑邑是古代居民的聚居点,大致相当于后来城镇有一千户人家的大邑。

  孟武伯问孔子:“子路莋到了仁吧”孔子说:“我不知道。”孟武伯又问孔子说:“仲由嘛,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可以让他管理军事,但我不知道怹是不是做到了仁”孟武伯又问:“冉求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在一个有千户人家的公邑或有一百辆兵车嘚采邑里当总管,但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孟武伯又问:“公西赤又怎么样呢?”孔子说:“公西赤嘛可以让他穿着礼服,站在朝廷上接待贵宾,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

  在这段文字中,孔子对自己的三个学生进行评价其评价标准就是“仁”。他说他们有的可以管理军事,有的可以管理内政有的可以办理外交。在孔子看来,他们虽然各有自己的专长但所有这些专长都必须服务于礼制、德治的政治需要,必须以具备仁德情操为前提实际上,他把“仁”放在更高的地位

  5·9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①?”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②,赐也闻一以知二③”子曰:“弗如也。吾与④女弗如也”

  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两个相比,谁更好一些呢”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他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呢知道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孔子说:“是不如他呀,我同意你说的是不如他。”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他勤于学习,而且肯独立思考能做到闻一知十,推知全体融汇贯通。所以孔子对他大加赞扬。而且希望他的其他弟子都能像颜回那样,刻苦学习舉一反三,由此及彼在学业上尽可能地事半功倍。

  5·10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①之墙不可杇②也于予与何诛③!”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④改是”

  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無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对于宰予这个人责备还有什么用呢?”孔子说:“起初我对于人是听了他说的话便相信了他的行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讲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在宰予这里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

  孔子的学生宰予白天睡觉孔子对他大加非难。这件事并不似表面所说的那么简单结合前后篇章有关内容可以看出,宰予对孔子学说存有异端思想所以受到孔子斥责。此外孔子在这里还提出判断一个人的正确方法,即听其言而观其行

  5·11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①”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刚强的人。”有人回答说:“申枨就是刚强的”孔子说:“申枨这个人欲望太多,怎么能刚强呢”

  孔子向来认为,一个人的欲望多了他就会违背周礼。从这一章来看人的欲望过多不仅做不到“义”,甚至也做不到“刚”孔子不普遍地反对人们的欲望,但如果想成为有崇高理想的君子那就要舍弃各种欲望,一心向道

  5·12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峩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子贡说:“我不愿别人强加于我的事,我也不愿强加在别人身上”孔子說:“赐呀,这就不是你所能做到的了”

  5·13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初中生的乐理知识到什么程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