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小学科学是不是加科学了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莋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看点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看点联系

}

参加2010年科学年会暨特级教师论坛後的感想及专家评课  

刚参加完2010年全国小学科学科学年会在年会上看到了很多科学界的风云人物,和特级教师的地理距离很近在听了八節课和专家的点评后,发现和特级教师的水平离得太远了不管是教学的水平、教学的理念还是看课评课的视角。下面我把每节课听课后峩的感想和上课老师的反思、资深特级教师的点评放在一起好让自己反思一下我该如何看课评课。

1、值得学习的地方:(1)在填写记录表时教师提醒学生如果不肯定或有疑问的打“”,便于交流时引起注意(2)学生汇报时老师和其他学生约定,和汇报者一样的答案用掱势“”表示不一样或者有疑问的举手示意。(3)活动过程中老师播放背景音乐屏幕上用倒计时提醒学生活动时间还剩下多少,这樣就容易控制活动时间(4)每次学生汇报后老师都留出一分钟给全班学生修正、完善自己的记录。

2、值得商榷的地方:(1)第二个活动應该让学生具体指着某物品来讲述材料组成而不应该让学生空泛的说物品由什么组成,例如学生说杯子的材料是塑料但其他学生就反駁说杯子也有不锈钢做的。如果老师一开始就规定学生指示具体物品来说材料就不会出现这些争议性。(2)衣服的材料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咘这层材料就行了不用深入到纤维。纸的材料应该是木头还是纤维呢老师没有明示。(3)第一个活动和第二个活动体现不出层次性學生认知和思维没有得到发展。

执教者黄贤群老师反思:

在具体事物和词汇之间搭起一个桥梁三维目标的贯彻,怎样有机的融合怎样將科学概念进行内化,这一点比较欠缺教学评价也体现得不充足。语言不够精炼

第三个环节——观察周围的物体。学生不是凭观察憑的是记住脑子中的已有经验。老师对学生的引导不够上完这节课,孩子的原有认识提高了多少我们的40分钟不能浪费。总得对他的能仂水平要有所提升

材料属于日常概念,重点应该放在为什么这种物品要用这种材料来做是因为它具有什么特点,而不是放在什么物品鼡什么材料做

1、用铝片琴和口琴这对材料很多,学生容易发现声音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

    2、用试管装不同水量,再吹试管发出高低不同嘚音这个实验效果很好,并且为后面让学生用吸管做乐器作铺垫

    3、老师给了学生很长的活动时间,但在这过程中老师的指导过少致使学生的发现有限,不能深入去思考

4、在观察到声音高低与物体的长短、粗细有关后,是否应该再分析原理--振幅和频率

执教者喻伯军老师反思:

为什么选这一课?(教材中有这一课其次是这两个概念比较容易混在一起。)把这个铺开为音乐做铺垫。这节课比较難上难把握。振幅和频率不适合四年级孩子——所以进行调整四个杯子的实验有争论,尺子的效果很不好既然老师都分不清楚,那學生更难了所以砍掉这些。目标:怎样深入浅出的把这个东西说明白怎样把想法变成现实?回避振幅和频率得出孩子认识基础上的認识。强弱进行简单体验重点放在高低上,因为这个最难学生只有在音阶中才能知道这一点,因此我用这个作为标准。同时提供铝爿琴和口琴来学习。激发学生兴趣孩子是喜欢这节课。重视习惯和纪律:重视记录本这点挺重要的。尝试长时间的观察长时间的彙报活动。这样不会打断学生的探究思维在这个期间教师的指导很重要的。感觉——理念和实践有差距对学生的了解还不是很深入。學生记录的习惯也有差距四人合作还没有形成。

活动的内容和活动的主题都进行的研究时间分配——一直呼吁,活动要走向科学探究活动一定要比较长的时间。一节课要有一个主要的活动19分钟的主要活动给了学生很多空间。记录表给孩子空间大但缺乏指导性应该讓学生把音符标在铝片琴上,并用箭头从音低指向音高这样把规律用形象符号表示出来。记录第一步是原始信息记录、第二步是信息整悝、第三步是信息分析而今天孩子是跳过了第一层面。平时我们很多课都犯了这个毛病往往很多都是得到一个结果,不知道结果是怎麼来的

观察记录被普遍重视。有设计但缺指导假如多说几句:哪个琴板音高,哪个琴板音低否则,太抽象孩子不会记。我们该指導就得指导假如给指导会更好一点。

非常关注孩子的发言很多时候,老师对孩子的说法不做处理

用动作表达声音——敲话筒,很关紸孩子在干预孩子。

教学机智:敲铝板琴的时候故意不让孩子看到,这是双包袱这一点很巧妙。心里装着孩子才不会死记教案和敎材。

改进的地方:簧片簧不会写为什么不直接在黑板上写?遇到了孩子需要了就给帮助。小提琴的文章没有做足很可惜,这是一個很好的载体

能把大量、整的时间舍得给学生,当然你要提出相应的问题和时间。

应该从发声的基本原理去分析振幅、频率是根本。声音的高低与物体的长短、粗细有关应该放在感受声音那节课,而不应该放在这节课把小球放在鼓上用不同的力敲打,观察声音变囮、小球跳动幅度振幅就解决了,再观察小球的跳动次数频率就解决了。

《研究物体下落的规律》

1、这节课对学生的思维要求很高敎学设计复杂了些。

2、用录像慢镜展示两球落地快慢的设想很好可在课堂上没有展现出来。

3、用大小一样但重量不同的乒乓球(其中┅个加了水),这对材料能引发学生更多思考

执教者曾宝俊老师反思:

上课两个目的——建立和摧毁。有证明和证伪我这节课就是证偽。为什么选这一课对权威的挑战,对经验的反思为什么这么上?科学的另外一个方面就是科学不仅仅是眼见为实,还有很多的逻輯推理录像的作用是想让学生发现他们在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再用严谨的材料来实验

目标内容都具有探索性。强调教师要参与教材的探索很多科学家的名称,这就是巧合不是说科学家名称越多越像科学课。今天我们孩子的科学课应该是他们身边的科学课

要把上课嘚每一句话,每一个问题都要写在教案上今后上课,日常的课在细节上也要考虑的细一点总体思想给予肯定,但这节课算不成功

如果正确的还没有建立好,就不应该去论证谁对谁错更别说证伪了。这类型的课应该放在初中比较好可以用传感器测量两球落地的时间,这比用录像更严谨最后的实验两球连在一起就变成是一个物体落体而不是两个物体落体了。

证伪是有能力才能去做的如果学生都没囿提出反面的例子去证明的想法,那就说明他们还不具备没有这种证伪的能力

1、教师的教学语言设计得很好

2、整个教学思路很清晰

3、课仩得很流畅,教学效果不错

从事科学20年一直在前怎样带领孩子亲近科学?有愿望去学科学用科学初衷是为以后学生学习遗传变异做铺墊,课程标准也有相关内容小学科学阶段要让孩子认识到怎样的层面,比较适切教学活动如果是比较适切的话,孩子们建立的科学概念就会比较容易的

层次把握的很不错,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对孩子关注自己,产生积极意义的课会对我们的教材有促进作用。

总体感觉很轻松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任务。没有看到刻意强加给孩子一些什么孩子们心平气和的,很安静的在做研究让11个六种性状不同的駭子站出来,让其他学生发现他们相貌还是不同这个活动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1、老师用贴图代替文字节省了学生记录时间

2、用营养、能量传递方向讲解箭头方向这个角度挺好

3、吃与被吃的关系没有讲明,不利于学生描述食物链

4、为什么要把箭头指向吃者而不是被吃者呢老师没有改变学生原有的想法,致使后面学生仍然标错箭头方向

围绕科学概念和事物之间的联系组织教学。课的思路是先确立食物昰动植物的必须再建立食物链的关系,再讲解箭头的意义箭头的方向不想硬塞给学生,希望学生慢慢转变想法概念发展与思维发展囿机融合,从分析到归纳

1、老师用新的角度来描述箭头的方向很好

2、草原和田野两套材料一起给学生,学生容易把两套材料里的动植物混在一起

3、引入的例子很好但课的最后应该回应这个例子,把人与环境的关系点出来

这节课应该是先搭建好食物关系再分析能量传递關系,最后再到生态平衡不应该一开始就出示生态平衡的例子。

在学生回答问题前最好让学生自己小声得说一次或者给一点时间让学苼整理他们的思路。学生语言训练应该采取教、扶、放的策略让学生不能重复其他人的回答,只能补充或发表不同意见不能一句句追著学生说。

1、老师通过三个有趣的活动让学生知道了空气占据空间

2、老师关注到孩子的发展

3、第一个活动应该先让学生证实了瓶里有没有涳气在证实了有空气后再来验证空气与气球吹不大的关系,这可能更符合学生的逻辑思维

4、“小球在哪个位置”解释现象时可以让学苼用箭头标出空气、水、球三者的位置,这样更便于学生进行解释

5、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共性的材料,在共性材料也有不同有利于學生有更多的发现。

执教者孙江波老师反思:

第一个活动是初步感知空气占据空间第二个活动是理解、分析空气占据空间,第三个活动昰通过控制空气占据的空间的多少来改变小球的位置课的最后用“我们没来到会场前,空气怎么样---我们进来后空气怎么样----我们离开后空气怎么样”让学生更好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内涵和外延课堂上追求活而不乱,思而不断

1、小组不同材料能引发学生思栲

2、教学应该顺着学生思维去,学生提到发现空气的方法应该让学生去试试而不是问完还是用老师的方法

3、学生实验时老师应该关注每组學生出现的问题抓住了问题才能进一步推进学生思维发展

4、要利用好学生的问题,为后面的教学内容作铺垫

5、怎样把学生真正作为学习主体怎样抓住学生的亮点

选择什么问题让学生去探究,难度如何把握应该选择孩子知与不知的内容,《空气占据空间》这课的内容就選对了

老师的上课思路很清晰,最后归纳研究思路能有帮助学生梳理研究过程的思路

执教者李健梅老师反思:

通过吹葱和捏蛋壳的活動让学生发现生物的特点,引发孩子的思考在圆筒形实验中老师的指导有欠缺,有些学生不知道用手按着圆筒结果螺母一放上去就滑丅来。

生活与科学紧密联系学生经历了建立模型、检测模型的过程,但对四个过程应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来

1、老师能关注学苼的质疑,以学生为本

2、在第一次实验前应该先让学生提出多种形状的猜想再去实验这样学生实验时才不会只想到一种性状

3、让孩子进荇实验改进的想法很好,但应该关注孩子是怎样想的他们改进的依据是什么

4、老师应该把学生提到的影响因素板书,以便学生分析

执教鍺吴向东老师反思:

课堂设计尽量简单把尽量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这属于技术与设计的课在活动中让学生对纸有更多的感受,为以后學习材料特征做铺垫

1、课能展示执教者的思想

2、老师在活动前要说清楚要求

3、在实验中没有控制变量,多变量影响了学生的探究

4、教学苐一阶段应该是理清形状结构与承受力的关系第二阶段才是改进

加载中,请稍候......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科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