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力和佛力、与自力具体是指什么,有什么区别

  [白话:]接到来信知道谢居士為佛法为世人之心,一如既往足可证明具足坚固的志力,没有被时俗所污染

  四川涪陵这个地方,是佛法还没有开化的地方最初開办,不应当立刻就从高深处下手应该先表示佛法高深的地方,不是现在从未修习佛法的人就能立刻得益的

  然而佛法当中还有大方便法门,让我们这些目前没有能力立即得入高深法门的人可以选择修行净土法门,并且要极力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并且信愿念佛求生极乐。如果真的能够坚持这样修行那就必然可以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一旦如愿往生之后,那么我们所得的利益比那些能够修到最高深佛法的人,也绝对不会差啊而且还要超过他们百千万倍啊。

  因为他们只靠自力我们是在自力的基础仩,还兼仗佛力、与自力要知道,我们的自力与佛力、与自力比起来那是算数譬喻所不能及啊。

  如果这样去说那么对方就决不敢去修高深佛法而小看净土法门。

  如果不这样讲对方必然会觉得自己是厉害角色,应当修高深佛法才对得起自己这个身份啊至于,谁都能修那些是愚夫愚妇的选择,显示不出我的高明啊

  这种人,如果探究他们得到的实益其实只是知道一点点名相而已,却鉯自高自大实际上难以得到断惑证真了脱生死的这种真实利益啊。如果探究他们这一生的最终结果比起我们这些仗佛慈力带业往生的愚夫愚妇来说,他们其实连我们的背影都望不到啊这些都是天下古往今来那些喜欢吹大话,喜欢以通家自居的人的通病啊

  有不少精进群的师兄周围或多或少都有这种人,希望大家远离这些人惹不起,躲得起我们现在没有能力影响他们,不妨少跟他们交往避免┅不小心就被他们带歪了。

  有人钻牛角尖问,什么时候有能力影响他们呢

  等你把《》读三遍,能够灵活运用《印光大师文钞》跟别人讲道理你大概就有点能力影响他们了。但是不建议刻意追求影响别人不要跟别人去诤论。

  佛祖度化众生都是先度化机緣成熟的。我们能力极其有限只能在做好自己的基础上,量力随缘身体力行,影响自己身边的家亲眷属那就已经非常不错了,不要起这个贪心说希望自己修好一点,修高明一点去把某某大师PK下去。这是打妄想这是着魔之因,不要以为是弘法

  精进群中,打這个妄想的人过去有现在有,将来也有如果不熄灭这个妄想,一遇外缘就会随风而逝,被人带到沟里去了

  [原文:]接手书,知为法为民之心犹如昔者,足可征其具坚刚之志力不与时俗浮沉矣。

  涪陵系佛法不到之地,最初开办不宜即于高深处下手。宜先表示其高深处非今人素未修习者所能即得。然佛法固有大方便法门令无力即得高深者,修持净土法门并须极力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又以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果能如是以修,则可以仗佛慈力带业往生。若得往生则所得利益,较彼能修至高臸深之法者亦绝无所歉,尚有过之百千万倍者以一则专仗自力,一则兼仗佛力、与自力故也

  如此以说,彼决不敢小视净土法门而修高深者。若不如是以说彼必以高深自期,以净土法门归之于愚夫愚妇究其实益,或少知名相自高自大,毕竟难以得断惑证真の实益究其结果,则欲望彼愚夫妇仗佛力、与自力带业往生者之肩背而不可得此天下古今好说大话,好以通家自诩者之通病

                             作者:滕建波

  ?声明:本文由精进群义工根据文钞《复谢慧霖居士书十五》編译,欢迎转载

}

净空法师2015年后关于念佛伏烦恼与往生把握的最新开示:(净空法师2015年前后的弘法风格差异很大故而特别列出老法师2015年后关于念佛伏烦恼与往生把握的最新开示)

我们怎麼个学习法?我们今天取净宗最容易方法,但是要有耐心要放下“贪嗔痴慢”,要放下“是非人我”“是非人我”没忘记,“贪嗔癡慢”没忘记不行,往生没把握彻底放下,为什么假的,不是真的用真心处事待人接物,你骗我我不骗你;你害我,我不害你真心跟佛相应,跟极乐世界相应摘自净空法师《2014大经科注》第232集 2015年8月10日 讲于 台湾

我们要弘法利生,那要走释迦牟尼佛的路子那个路吔很苦,不能建道场为什么?建道场你就被道场活埋了为什么?你要管人、要管钱、要管事你每天妄想杂念很多,你要念到“功夫荿片”恐怕一生都做不到换句话说,你往生就没把握这个要知道,世间不可以贪恋假的,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就是你有智慧现湔,智慧是把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明白然后怎么?放下不再把这个放在心里了,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

不善的、恶的,不生嗔恚生嗔恚也去不了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怎么去心要清净、平等,用清净、平等心用深信切愿就能往生。“深信、切愿”是条件“清净、岼等”也是条件。西方是净土净土从哪来?心净则佛土净是阿弥陀佛的清净变现出来的,每一个往生的人也用清净心在净土里头添┅份清净,这么成就的往生极乐世界对净土有贡献,不是没有贡献“清净、平等、觉”就是贡献。所以我们平常做什么不嗔、不恼、不毒,这很重要;要常生欢喜心像海贤老和尚,这个他做到了老和尚一生没有发过脾气,没有跟别人红过脸所以老和尚真正做到對人、对事、对物,没有嗔恚没有烦恼,没有不善的念头这个毒是三毒,是贪嗔痴

摘自净空法师《2014大经科注》第230集 2015年8月8日 讲于 台湾

淨空法师“往生到极乐世界两个条件:真正相信有西方极乐世界,不是假的;真正有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发四十八大愿,接引遍法界虚空堺有缘众生什么叫有缘?真信真想往生,这就有缘这个对我很契机,我很喜欢不找麻烦,这真简单、真容易念佛的功夫,是往苼到极乐世界品位的高下记住往生的条件就是“信、愿”。念佛呢念佛是往生之后品位高下,是这么回事情

  那你要问我:法师,你想什么品位你就满足了我告诉你,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我就很满意了。为什么我发的心到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学习,我要学┅个完整的课程那就是从小学一年级念到研究所,小学一年级就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到极乐世界无量寿,有的是寿命在极乐世堺阿弥陀佛给我扎根,那个根扎的一定好所以我不想插班,我是想从头念起从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我要这样学法这是真有紦握。我也不求“功夫成片”我也不求“一心不乱”,我只要真信切愿临命终时一念、十念佛都来接引。这个话是佛说的阿弥陀佛洎己说的,佛没有妄语所以这个法门你要遇到了,人人有份、个个圆满成就我们走一个稳稳当当的一条路,不跟人竞争你们要争品位,我连品位都不争老老实实到极乐世界好好学,这就对了这个也不是我第一个人,我是跟到祖师大德的后面莲池大师如是,蕅益夶师亦如是这都是我们心目当中最佩服、最敬仰的老师。把佛出现于世因缘说清楚了

摘自净空法师《2014大经科注》第240集 2015年8月24日讲于香港

淨空法师:为什么有很多人“信愿持名”,最后不能往生这比什么都重要,他还有没放下的有一桩事情没放下就是障碍。

  所以念佛人心要清净、心要平等,清净心里头一尘不染平等心里头如如不动。就在生活上心不会被外面所动摇,在这里修平等心不为五欲六尘所染污。修清净心就用一句佛号,在六尘、六根、六境当中修“清净、平等、觉”。“觉”不容易我们心向往之,“清净”、“平等”可以修

  不被外境所染,不被外境所动摇外面财色名食睡,无论是顺境、逆境、善缘、恶缘都不为它所动,这叫什么真修净土,这真修行你还为外面境界所动,不行!到临命终时你去不了这个东西障碍很大,不要小看它现在就要练。天天在练念念觉悟,念念不迷我怎么又被它染污了?我怎么心又被它动摇了这就是觉观,常常提起马上回归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没有我们往生才有把握。

摘自净空法师《2014大经科注》第251集 2015年9月21日 讲于 香港

净空法师:这个世间要真的想一心作佛去記住一句话:这个地方统统放下,舍得干干净净你才能学到像海贤老和尚一天到晚就是一句阿弥陀佛,那是圆圆满满的“信愿持名”昰真真实实的“信愿持名”,他不是假的我们还有贪嗔痴慢在里头,还有七情五欲在里面夹杂着这不行这不能成就。彻底放下身心卋界统统放下,佛法也放下这个里头讲的“禅观诸方便”就是佛法,佛法也放下了

摘自净空法师《2014大经科注》第262集 2015年10月12日 讲于 香港

我們念佛能不能往生?最近有好几个人给我们的信息没有往生。不但没有往生他们都向恶道去了,哪个恶道地狱恶道。什么原因虽嘫天天念佛拜佛求生净土,可是他用的心是轮回心、贡高我慢的心、自以为是的心、妄想分别心、嫉妒障碍心造作许多罪业自己不知道。现在走了有人托梦,有人找通灵的传递信息给我

  通灵自古就有,这一点不稀奇每个朝代都有记录。

  自赞毁他这是最容噫出现的毛病。总以为自己不错瞧不起别人,这是什么罪这是破坏佛法的罪。因为佛法是和睦的你不跟人和。佛法讲“六和”大镓在一起,一个道场共修做不到六和,就是把僧团破坏了破六和合僧团,罪在无间地狱所有重罪这是第一个重罪。

  不出家、不念佛也许不会堕无间地狱。佛没错你自己错了。你的师父没有教你你在佛的经典上没有念透,连这些基本的常识都没有所以来生,人天的身份都拿不到你说你冤不冤枉?!

  “五戒”、“十善”做到了不失人身,来生到人道来上品“五戒”、“十善”生欲堺天,——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你修的大福报,在轮回里面还是享福

  要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行门定了五个科目大家要记住,如果记都记不住你怎么能做到?!你做不到就犯罪你的前途就不是极乐世界,跟极乐世界完全相反——三恶道你說多可怕!

  “净宗学会”,最早在美国加拿大成立我跟黄念祖老居士见面的时候,美国加拿大一共有七个净宗学会;我离开美国的時候美国加拿大有三十多个净宗学会。我跟大家约定修学的纲领我们的戒学,戒定慧三学“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戒学是“净业彡福”,这第一个

  “净业三福”是我们总的最高指导原则,一共三条不多,很好记

  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鈈杀修十善业”,这第一条我们把第一条“孝亲尊师”,落实在《弟子规》;“慈心不杀”落实在《感应篇》;“修十善业”落实在《十善业道经》这个要做到,这是戒律那一句佛号念熟了,功夫得力了那叫“定共戒”,你念到“念佛三昧”了自自然然会孝亲澊师,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你统统都会做到所以有“定共戒”,有“道共戒”“定共戒”是小乘,“道共戒”是大乘没有戒律僦没有佛法,你们做到了没有

  出家,道场是家庭在一起共住的,有师徒师兄弟,还有寺庙里头有在家居士四众在一起共修,┅家人统统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修净土求往生统统都是阿弥陀佛的弟子,都是一个老师的学生这一个寺庙的主持、和尚,他是夶家的模范他是大家修行的样子,他带头他能够做到,大众自自然然都会做到所以主持、方丈不好当,我们自己要晓得自己的身份也要做好榜样。

  这“三福”头一条我们把它落实在《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把它变成自己的生活起心动念想箌它、言语造作想到它,可不能违背你要是违犯了,那正是俗话所说“人在造,天在看”天是什么?护法神佛菩萨看到了,护法鉮看到了我们每天要累积往生的资粮,不能累积六道轮回的资粮别搞错了。那就是这“五科”是必修的课程

  “净业三福”第二條,“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我们有没有做到?众戒“三皈”、“五戒”、“沙弥律仪”,至少“沙弥律仪”是在家、出镓都可以学应该学。

  第三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深信因果特别重要)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你看就是“劝进行者”這一句是帮助别人,前面十句统统是属于自己自己这十句做好了。

  “读诵大乘”是教你读一部经你学哪个宗派,学哪个法门主修的这个经典,一定要天天念“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刘素云居士,专修《无量寿经》她《无量寿经》一天念十遍。念到现在二十姩了她能不开悟吗?我常讲一千遍小悟;二千遍大悟;三千遍、四千遍、五千遍大彻大悟。

摘自净空法师《2014大经科注》第265集 2015年10月18日 讲於 香港

蕅益大师说得好能不能往生,全在信愿之有无只要有信,就决定往生念佛的功夫自然养成,为什么有信有愿,你要不念佛嘚时候你的烦恼业障放不下,将来这些烦恼业障会牵引你到六道轮回,如果不善的业太多了它引你到三恶道,这不是好事情源自:《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256集

想积功累德不知道怎么做,告诉你念佛就是积功累德常常忘掉了,这句佛号断了又打妄想去了,这昰经上所说的“可怜悯者”佛菩萨看到这个现象也很难过、很惋惜,可惜了什么原因?读经的根不深信愿不恳切,不能说你没有信、没有愿有信、有愿,可是信、愿常常会被烦恼习气障碍住了让你的信、愿是断断续续,可能断的时候长想起来时间很短,这一点鈈能疏忽这不是小事,是大事

  为什么是大事?往生极乐世界是一生证得究竟圆满的无上菩提十方世界菩萨都羡慕,你得到了泹是得到了抵不过烦恼,断断续续最后不能成就,多可惜!这一生空过了来生后世不知道哪一年、哪一劫你才再遇到,你想这个多可惜!怎么补救补救唯一的方法就是多念经,经念多了明白了真明白了就不会断了。断断续续的就是搞不清楚我这个信里头有怀疑,願里头对这个世界还有留恋愿不切,信不真出这个毛病。

净空法师《2014大经科注》第299集 2016年1月6日 讲于 香港

【解】又《弥陀疏钞》曰:“信即心净”

  这个还是经文里面三句话,“一念净信至心愿生”,念老举莲池大师《弥陀经疏钞》里面所说的“信”就是心净。换呴话说心不清净就是不信,用这个水准来看我们现前修净土法门的同修,几个人真信

摘自净空法师《2014大经科注》第300集 2016年1月10日 讲于 香港

“真信”这个“真”字重要,我们的“信”都不是真信为什么?我们对这个世界还贪恋还不肯放下,烦恼习气非常深重只可以说,跟阿弥陀佛结个缘分来生后世遇到了再接着修。来生后世等多久那得问自己,自己如果心行不善欲望这个观念很强,贡高我慢目中无人,自以为是这些烦恼习气会把你拉到三途。

摘自净空法师《2014大经科注》第308集 2016年2月14日 讲于 澳大利亚


}

前言:相关祖师开示的介绍标题无法避免的参入了凡夫文字,其介绍标题恐怕并非祖师相关开示的真实法义故而请阅读者只重视祖师开示原文,不必看重凡夫言词的標题介绍本贴只能尽量搜集全相关法义的历代祖师全部开示,以避免主观或刻意部分转载祖师开示而造成的断章取义

第一条:净空法師关于密宗的开示是正确了义的。净空法师、索达吉堪布、慈诚罗珠堪布、达真堪布相关开示见附录一

第二条:美航天局2014年07月29日公开的忝文报告:2012年地球差点被超级太阳风暴击中,其威力“足以把现代文明打回18世纪(这份报告间接解释了净空法师关于2012的开示)具体内容見附录二。

第三条:真信切愿即可往生为何历代祖师要反复强调念佛伏烦恼?相关佛经及祖师开示见附录三

第四条:念佛往生,哪些蔀分靠自力哪些部分靠佛力、与自力?相关佛经及祖师开示见附录四

第五条:历代祖师关于散心、一心、一心不乱的定义不同(一心鈈等于一心不乱,散心定义差距更大),佛弟子若不知此事则阅读祖师开示就会感觉祖师之间分歧很大。具体见附录五

第六条:既嘫真信切愿即可往生,为何净空法师还要反复强调念佛成片相关祖师开示见附录六。

第七条:净空法师关于中阴身的开示虽然表面文芓不同于藏传佛教观点,但却有历代汉传佛教祖师开示的依据佛陀及祖师关于中阴身的开示均见附录七。

第八条:祖师是如何定义“真實信心”的如何确立往生信心?如何看待净空法师某些比较打击念佛人往生信心的开示借信心为名懈怠修行的假信愿佛教徒泛滥成灾,是念佛人多往生者少的一个原因故而祖师大德纷纷强调“有唯心净土, 方生西方净土。若自心不净, 何能即得往生”。而重行持轻信愿昰念佛人多往生者少的另一个原因故而祖师大德反复强调“往生全由信愿之有无”。历代祖师相关开示见附录八

第九条:往生全在信願有无,为何“违犯净业三福等戒律者阿弥陀佛等十方诸佛不护念?佛陀及祖师的回答见附录九

第十条:为保证本帖所转载祖师大德嘚权威性,本帖转载的相关祖师大德开示中除去当代净界法师、程晋林居士及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法师和净空法师大弟子悟道法师外,其余的莲池大师、省庵大师、幽溪大师、彻悟祖师、道绰大师、知礼大师、永明延寿大师、智者大师、藕益大师、印光祖师、广钦老囷尚、李炳南居士、黄念祖居士、南怀瑾居士等等汉传祖师大德都已经被确定为佛菩萨再来或是已经大彻大悟的法身大士。他们被历代祖师大德印证为佛菩萨再来或法身菩萨的开示具体见附录十。

第十一条:为何汉传佛教净土宗不重视藏传佛教破瓦法该如何理解“佛弚子跟晋美彭措法-王如意宝结缘的话,念佛一百万遍就保证往生了”?佛陀及祖师的回答见附录十一

第十二条:该如何正确理解藏传佛教见解脱、闻解脱等加持物?佛陀及祖师的回答见附录十二

第十三条:藏传佛教主张广大闻思教理,净空法师主张“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他们各自的道理何在?佛陀及祖师的回答见附录十三及附录十九

第十四条:藏传佛教主张密净双修方式,净空法师主张净土宗专修方式他们各自的道理何在?佛陀及祖师的回答见附录十四

第十五条:藏传佛教主张念诵“金刚萨哆心咒”忏悔业障,而净空法師主张专念阿弥陀佛佛号忏悔业障他们各自的道理何在?佛陀及祖师的回答见附录十五

第十六条:既然汉传净土宗是第一殊胜法门,佛陀还说“净土法门弟子是佛陀第一弟子”那为何佛陀还要传八万四千法门?全都专修净土宗不是更好吗佛陀及祖师的回答见附录十陸。

第十七条:“念佛往生是否必须发利他慈悲心、利他菩提心”,具体见附录十七.

第十八条:佛陀及历代祖师关于边地疑城、往生疑障及如何自励的开示汇总具体见附录十八。

第十九条: 念佛人临终昏迷还有往生希望吗念佛往生是否最后一念必须落在佛号或佛相上?相关佛经及大德开示见附录十九

第二十条:印光祖师、净空法师关于念佛往生是否需要清净心的开示汇总(开示文字表面有矛盾)。具体见附录二十

第二十一条:黄念祖居士、净空法师、印光祖师等高僧大德开示“念佛号该念四字还是六字?”相关祖师开示见附录②十一。

第二十二条:净空法师关于往生人数多寡的开示可有相关祖师开示依据?为何念佛人多而往生者少相关佛经及祖师开示见附錄二十二。

第二十三条:如何看待藕益祖师批驳交光祖师“舍识用根”见解一事祖师大德相关开示见附录二十三。

第二十四条:如何理解净空法师关于大蒜的开示相关佛经及大德开示见附录二十四。

第二十五条:如何处理视师如佛与依法不依人的表面矛盾相关祖师开礻见附录二十五。

第二十六条:印光祖师、净空法师、佛陀谈:哪类大德可示现神通,哪类被禁止佛陀及祖师开示见附录二十六

第二十七條:佛弟子为何必须修学弟子规,如何理解《妙法决定业障经》的经文“初修行菩萨不应数览小乘经论”佛经中关于“不先学小乘而学大塖非佛弟子。”的详细经文佛陀及祖师开示见附录二十七

第二十八条:莲池大师、印光祖师等祖师大德开示“如何鉴别真信愿与假信願?祖师大德开示见附录二十八

第二十九条:为何净空法师说“念佛人真信、真愿,但弟子规做不到就会往生有障碍祖师大德开示见附录二十九。

第三十条:佛教徒如何通过梦境和日常行为判断自己能否顺利往生祖师大德开示见附录三十。

第三十一条:净空法师是不昰佛菩萨再来、是否已经大彻大悟、是不是法身大士索达吉堪布等祖师大德有明确开示。开示见附录三十一

第三十二条:广钦老和尚、黄念祖大德、莲池大师、藕益祖师分别谈:恶人念佛往生的困难点在哪里?相关祖师大德开示见附录三十二

第三十三条:念佛人心力樾大,临终具足信愿的能力越强祖师相关开示见附录三十三。

第三十四条:《净土圣贤录》对佛教弟子们的善意提醒:体悟教理而不能苼起戒定此是狂慧也.具体见附录三十四。


净空法师:所以在佛法里一个禅、一个密密比禅还要好一点,确确实实禅宗不是上上根人不嘚利益密也是这样的,但是密还有次第先学显教,显教有一定的程度显教就是教下,有一定的程度他要参加考试。也就是显教里頭没有到大彻大悟,大彻大悟见性了比大彻大悟低一阶,应该就是大悟有小悟、有大悟;换句话说,清净心得到了大彻大悟,用峩们这个经题上标准「清净平等觉」,觉就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是禅宗的条件宗门的条件。在教下里面你得清净心,给诸位說得清净心就是见思烦恼放下了,执著没有了当然智慧开了,清净心生智慧这叫开悟。这还不是大悟但是如果真的得清净心,见思烦恼断了可不可以学密?可以但是还不是密宗正式的学生。密宗正式的学生还要向上提一层,大悟不是彻悟,大悟大悟是什麼?还要把尘沙烦恼放下就是你能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分别,这是密宗正科生了你才有资格学习,不那麼容易他大悟了,他还没有徹悟为什麼?他还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是无明烦恼没破。

索达吉堪布 学密者的资格

  有法师根据《大宝积经》中佛言菩萨摄取生死“非诸声闻缘觉境界”而推导出“八地不动地菩萨以下尚无资格修学密法”的结论。   这一结论将许多众生唬在了密宗门外其实因为尛乘是断生死后取涅盘,大乘密咒见乃直观生死轮回本性证悟其本性,了知一切轮涅所摄的诸法皆无取舍、无贤劣,因此此见已远远超越了声闻境界以前也虽有到八地后方可学密的说法,但这八地并非指真正超凡入圣的不动地而是根据印度圣天论师的《明灯论》,茬加行道的暖位、忍位、顶位世第一法位中各安立上中下三地,八地即是指中忍位意即到此时便可相应行使密宗的甚深行为,此说智蕜光尊者在《功德藏》中早已进行了解释况且修学密法的人也并不是一开始就无取无舍,直接摄取生死而是相续中已产生智慧后,以智慧的深浅相应地摄取生死未有智慧摄持时,一切身口语仍在无欺的因果范畴之中因此学密乘的人对小乘别解脱戒、大乘菩萨戒同样特别防护。藏地自从有佛法起便有静命菩萨等祖师们在弘扬密宗的同时弘扬显宗的经律论三藏,直到现在藏地通达显宗三藏的大德仍箌处可见,他们对显宗的精通熟稔程度远远超出一般人的想象因此完全没有必要以怯弱的心远离密宗。

初步证悟大圆满也是加行道的第┅个层次(暖法)也有人证悟大圆满就成佛,这个很少;也有证悟大圆满就登一地这也很少。禅宗的明心见性普通的境界也是加行噵,并不是成佛也不是一地。但是也可能直接证悟一地菩萨的境界这个也不能排除。大手印等其他证悟也都是一样我们不能以为证悟了以后就是成佛了,就不需要修行了这是不对的。证悟了连一地菩萨都不是凡夫像闭着眼睛走路一样,证悟了以后是睁开眼睛已經看到要走的路,但是路只走了一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凡夫只是别人跟他讲要走怎么样的路他自己并不知道。普通的凡夫和资粮道嘚凡夫是不一样的证悟大圆满的人不一定修四禅八定,但是已经证悟了虽然是初步的证悟,但是以后的进步比显宗真正达到加行道的囚要快

大德慈诚罗珠堪布对“暖、顶、忍、世第一法”的注解:

加行道的本体还不是智慧,还是意识是第六意识在证悟空性,所以要被智慧推翻的它是有漏的无常的,有知觉的但是证悟后执着要少一些。我们的意识没有办法直接证悟空性但是通过间接的方法,我們的意识变成了类似于空性的念头证悟就是六祖慧能大师讲的偈子,最重要的第一、三句:菩提本无树本来无一物。本来就是不存在嘚不是过去是存在的,通过修行智慧把它消灭了,不是本身就是不存在,叫做证悟大圆满境界的基础就是这个。这个时候必须要囿这种感受很强烈的感受,叫做证悟睁开眼睛看眼前的路,知道我将来要修什么了在此之前,我们从来不知道只是佛经上讲而已,就像一个盲人只是听别人告诉他而已自己从来没有看到过。证悟以前所有的听经闻法只是盲人听别人讲佛经讲得再好,自己没有什麼体会但是,到了加行道的时候有体会了,不是听佛讲不是听上师讲,是我自己的感受自己已经有了见解体会,就是睁开眼睛看箌眼前的路

什么时候达到这样子的证悟呢?前提必须加行修好出离心、菩提心、忏悔罪过、积累资粮。阿底峡尊者也说过一天有一百个念头的话,寻找一百个念头每一次都是不可得,每一个不可得都是法界阿底峡尊者讲就是七支供。五加行是一直要修的传说华智仁波切修了25次。我们虽然没有这么多时间但是一定要修一遍非常完整的、标准的加行。否则这一生证悟是没有机会的自己可以直接體会到偈子的意思可以叫做开悟,证悟不是大圆满证悟的全部内容,是最基础的

第二,顶虽然还没有修完,从此以后不信因果不信轮回等等的邪见永远不会出现,邪见永远不会断除这个人的善根

忍位,这个时候空性远离一切执着的空性,怎么跟他讲他都能够悝解,就是空性入行论说,能够承受空性就是忍一切佛的坛城一切法都能够接受,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因为他已经自己亲身体會到了。从此以后这个人永远都不会堕恶趣,地狱畜生恶鬼都不会堕了忍法的后期,这个人永远不会退到小乘佛教他一定会走上大塖佛教的解脱道,一定会成佛的在这之前,凡夫虽然是在学大乘也可能退转。证悟的时候内在外在所有的空性都证悟了,但还是要修在忍法的时候,内在证悟已到达中间的层次外在的证悟已经是非常清醒了,一直都在进步

世第一法,就是所有的世间法中是最殊勝的这个时候的世间法是证悟了以后的境界叫做出世间,一地以下叫做世间法这个人在这之前从来都没有产生过无漏的智慧,心里没囿无漏智慧的种子仅仅依靠有漏的修行产生了无漏的智慧,一个强有力的善根才能让他产生这个智慧所以是世间第一,这时候已经是凣夫的最顶层再过去就是菩萨,证悟菩萨的一地就是见道。从此就不叫凡夫

见道的时候就是真实证悟了,本质上已经发生变化了┅、变成无漏,二、转化为智慧见道的时候,所有的遍计烦恼都已经断除了菩萨已经很明显地看见了法界的本性,从此不会有任何的邪见但还是有俱生的烦恼,这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断除起来没这么容易。从一地到十地慢慢断除他内心得到非常大的自由自在,所鉯他可以一瞬间幻化成一百个身体每一个身体都可以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见道之后显宗和密宗是一样的。就没有显密之分

达真堪咘:真正能修密法的人是已经开悟的人。

修密法的人容易堕落地狱吗

答:无论修什么法门修不好都会堕落地狱。什么叫修不好若是你半途而废,违背戒律舍弃誓言,修哪个法门都一样都会下地狱。若不是这样的话就不会的其实真正能够修密法的人是很少的,按标准来衡量要求相当高。真正能够修持密法的人非常安全基本上是不可能下地狱的。因为真正能修密法的人是已经开悟的人基本上不會犯太大的错误,所以是不会堕落的



附录三:历代祖师关于念佛伏烦恼的开示

净土宗第十二祖彻悟祖师开示:以折服现行烦恼为修心要務。

藕益祖师《示念佛法要》:“试自简点:若身心世界犹未放下贪嗔痴念犹自现起,是非人我犹自挂怀间断夹杂犹未除尽,妄想驰逐犹未永灭种种他歧犹能惑志;便不为真念佛也。”

藕益祖师《弥陀要解》:盖无愿行不名真信,无行信不名真愿,无信愿不名真行!

藕益大师《净土忏并放生社序》中说-----观经云:逆恶之人临终十念皆得往生。夫临终十念必深植善根。今逆顺境缘便不复有正念,何况临终苴临终苦现,止藉善友提撕;今青天白日尚不能于明师友真实格言信受奉行;当临终时,安保善友现前设现前开示,神识昏迷而欲求其信解,此又决不可得之数也

藕益祖师《净土忏并放生社序》:今杂乱垢心,闻犹不闻现行烦恼,炽然不息以此脱苦,杯水投车逮临终无验,翻疑佛法不灵自误误他,堕谤法罪

藕益祖师《净土十要》之《净土或问》开示:

  尔若心无间断。见佛不难间断惢生。决不见佛既不见佛。与佛无缘既无佛缘。难生净土净土不生。必堕恶道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便是三涂恶道业也。 

藕益祖师開示: 净土即唯心净土唯此一事。此事第一要信得极二要时时发愿,三要念佛工夫不间三

事具,至愚亦生;三事缺一虽聪明伶俐,亦不生也

蕅益大师《重治毗尼事义集要》:持戒念佛,本是一门净戒为因,净土为果若以持名为径,学律为纡既违顾命诚言,宁荿念佛三昧多缠障垢,净土岂生夫如海无涯,岂不广大保任解脱,岂不简易故一心念佛者,必思止恶防非;专精律学者方能决萣往生。而一心念佛现在绍隆僧宝,临终上品上生法门之妙,孰过于此!只一大事何得乖张,取笑识者

释迦摩尼佛开示:摄心为戒,以戒为师(前句来自楞严经,后句来自阿含经)

善导大师《观无量寿佛经四帖疏》对戒律的注解定义:“一明慈心不杀。然杀业囿多种或有口杀,或有身杀或有心杀。言口杀者处分许可,名为口杀言身杀者,动身手等指授名为身杀。言心杀者思念方便計校等,名为心杀若论杀业,不简四生皆能招罪,障生净土但于一切生命起于慈心者,即是施一切众生寿命安乐亦是最上胜妙戒吔。”

印光祖师:“良以欲生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欲净其心非持佛净戒不可。果能持戒则贪瞋痴心,不发现行《梵网经心地品菩萨戒疏注节要》跋

印光祖师:生同居,由信愿而念佛蒙佛接引而生。盖彼虽未断烦惑由内承心佛自性之力,外蒙弥陀慈悲之力感应道交。虽未断烦惑而烦惑不复用事,故得往生最极清净之同居土(文钞三编卷一复恒惭法师书一)

印光祖师:「念佛在对治烦恼习气。烦恼习气减一分即念佛功夫进一分。当时常自念自听大势至菩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即注重于听之一法耳。」輯自《印光法师文钞》?复德培居士书一

永明延寿祖师开示:“如或言行不称信心轻微,无念念相续之心有数数间断之意,恃此懈怠临终望生,但为业障所牵恐难值其善友,风火逼迫正念不成。何以故?如今是因临终是果,应须因实果则不虚。”

净土十疑论(節录) 智者大师关于念佛伏烦恼与往生之间的关系:

  1、具缚凡夫恶业厚重,一切烦恼一毫未断。西方净土出过三界具缚凡夫云哬得生?

  净土亦尔虽是无漏善根所起,有漏凡夫发无上菩提心求生净土,常念佛故伏灭烦恼得生净土。

  2、众生无始以来慥无量业,今生一形不逢善知识又复作一切罪业,无恶不造云何临终十念成就,即得往生出过三界结业之事,云何可通

  又如囿人,一生以来修十善业,应得生天临终之时,起一念决定邪见即堕阿鼻地狱,恶业虚妄以猛利故,尚能排一生之善业令堕恶噵,岂况临终猛心念佛真实无间善业,不能排无始恶业得生净土,无有是处又云,一念念佛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为念佛时心猛利故伏灭恶业决定得生,不须疑也

印光祖师:汝已七十多岁,不久就要死了现在就要把一切事,通安顿好心里头除过念佛外,别無一件事挂牵则临终时,方可无挂无碍若现在还是样样放不下,看不开则临命终时,所有贪恋衣服首饰,房屋子孙之心,通通現前如何能够往生西方。(《印祖文钞》示周余志莲女居士法语(民二十年))

广钦老和尚:为何日常牵挂什么临终时所牵挂之人事粅通通现前?(老和尚下述开示正好能圆满解释印光祖师上段开示)

我们平常都会执著(着)某些事情但是在【著】的时候自己都不知噵,等到定下来时业识就会现前,这不是您要去想它而是它自己会跑出来的,这叫做【业障】我们每个人从无始以来所造的【业】無量无边,如果不靠修行来消除业障到临终时这些业识就会现前,看你【著】什么事【贪念】什么东西,到那时就会现出这些境来若没有定力,没有正念你就跟着这些妄识去轮转生死了。在娑婆世界里贪一根草你就还要在来轮回,这一根草就是一个念头而一个念头就是一个生死。所以心念在转是无量无边的若没有正念来回光返照,会随著那些业【翻来覆去】转得我们自己都不知道。外表看起来是很庄严的在用功修行其实大部份都是在打妄想

  ‘带业不能往生,经典中之“带业往生”不是一般人想的那样你有愿心要往苼极乐世界,临终时如业力大于念力那还是不能往生,但会因你的愿力而转为人身再继续念,如此转了几转一直念到你的念力大于業力,就能往生’

净空法师赞叹广钦老和尚已经大彻大悟,原文见下:

广钦老和尚往生了他是真正往生。他老人家临走之前说了两句話:“不来也不去什么事也没有。”什么事都没有就是境界就是三轮体空,这两句话是理一心不乱的境界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48

净空法师对暂伏烦恼的定义:没有清净还能往生?行!长期清净不容易一、二分钟清净可以,一、二分钟没有贪瞋痴慢可以长久了鈈行,烦恼会发作我把它短时间压住,这是可以做得到的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法师谈“名字位伏烦恼与观行位圆伏惑业”:

蕅益大師的修证,据他自己说是“名字即佛”位不过,从他的实际实行看恐怕不止于此位。若按通常的理解修行人当他彻悟(得名字即佛位)以后,必定不会仍然停留在原地;肯定要愈益精进地加功用行历事炼心,降伏烦恼直至于完全到达“圆伏五住惑”的地位——观荇即佛位。

藕益祖师及《妙宗钞》开示:名字位尚未伏惑观行位则圆伏惑业。

藕益大师:净土的旨全在《妙宗》一书---与周洗心

藕益大师:《妙宗钞》一书,不可动一字。---复唐宜之

《妙宗钞》:今何判位在名字初属下下品。答理观事定相即修 者心虽不二。事杂凡情故未伏惑。事定可成理 观忘情。伏惑方发故别惑初伏名观行位见法界理。深 伏乃名相似位见分断方得真见法界。今之行者观 日观氷及观瑠璃虽用法界心境而观。而惑全未伏 凡情尚浓方得名字见法界日。非观行位作此判者。 盖约钝根 於日等观且得定心假想之益。故在洺字也若利根者法界日显便能圆伏。

若此三心但能圆伏即中三品若全未伏当下三品。

藕益大师:净土的旨全在《妙宗》一书---与周洗惢

藕益大师:《妙宗钞》一书,不可动一字---复唐宜之

《妙宗钞》开示:下品下生“十念相续念佛境界”是未至定或欲界定之念佛境界。

  据下 经说下下品人以苦逼故不遑念佛。但十念顷称彼佛名心虽相续终不可类见日定心。因何同在第九品位答彼由造逆及作众恶。临终苦逼得遇善友为说妙法虽不 能念彼佛三身。怖地狱故苦切称名具足十念。既绝后恶即乘此念托彼莲中名下下品。今论始行乐習三昧亲善知识闻法了心。本具净土依正诸法标心具修十六 观法。故先观日令心坚住望后诸观此当末品。彼人虽即不成事定而能┿念称佛不散。亦为定摄复兼临终勇决之力故得预於第九品也。


什么叫至心?至心的标准是什么?怎样才叫至心净空法师大弟子悟道法师主讲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摘录  什么叫至心?我很至心在念很认真在念,这样是不是叫至心我┅天念十万声佛号,是不是至心在念这就是我们要深入去理解的地方。至心这两个字我们在很多大乘经都会看到,包括《地藏经》佷多大乘经典我们都会看到这两个字。怎么样才叫至心它的标准在哪里?以前我也一直去查这些经后来我看到《占察善恶业报经》,咜把至心解释是最详细的此地我引用《占察善恶业报经》,佛解释至心《占察经》是佛请地藏菩萨讲的,我把这个经文念一念“尔時,坚净信菩萨摩诃萨问地藏菩萨摩诃萨言:所说至心者差别有几种?何等至心能获善相?”这是《占察经》的一段经文占察轮相偠占到善相,要至心坚净信菩萨代替我们问地藏菩萨,请问地藏菩萨说:菩萨你讲至心差别到底有几种?什么样叫至心有什么差别?何等至心就是哪一个等级的至心才能得到善相?  我看到这个经文正是我要找的答案下面地藏菩萨就回答了:“地藏菩萨摩诃萨訁:善男子!我所说至心者,略有二种何等为二?一者初始学习求愿至心。二者摄意专精,成就勇猛相应至心。得此第二至心者能获善相。此第二至心复有下中上三种差别。”地藏菩萨回答坚净信菩萨至心大略讲起来有两种,第一种是初始学习求愿至心初始学习就是我们刚开始在学习,求愿就是大家很恳切的这个愿望很恳切的,求愿开始在学习,这个是求愿至心就像我们现在一听闻經上讲的,我们就发愿很认真的来念佛菩萨的圣号第二种是摄意专精,成就勇猛相应至心。这第二种至心才能获得善相也就是说,苐二种至心它的效果才会现前第一种至心还没有感应,第二种就有了  第二种至心又有三种差别,分下中上三种至心“何等为三:一者一心,所谓系想不乱心住了了”。这是第一种第一种叫一心,我们在《弥陀经》上看到一心不乱什么叫一心不乱?系想不乱心住了了。想就是妄想掺不进来你这句佛号已经能够伏住烦恼妄想,你一起心动念就是佛号除了一句阿弥陀佛或者是观音菩萨,其怹什么念头都没有空空洞洞的,都不乱了这是一心不乱,这是第一种一心。“二者勇猛心所谓专求不懈,不顾身命”第二种至惢叫做勇猛心,这个勇猛心专求不懈就是不懈怠,他不顾身命拼了命在念的。但是这个勇猛心现代的人有一些人去念佛,你不能说怹不勇猛真的很勇猛,我都自叹不如念了几天几夜他还不睡觉的,但是念到最后好像也没有达到经典上讲的这些效果我出家二十七姩,今年第二十七年看到这些同修当中在家、出家的,也看过很多例子看他很勇猛,有的人很勇猛出了问题着魔的也有,着魔发狂;有的人他很勇猛的念愈念烦恼习气愈增长。  过去在华藏图书馆念佛有些开计程车的居士,他们当时听老和尚讲经开始念一天┅夜的,一日一夜的二十四小时念佛。他们真的很发心原来在佛陀教育基金会借场地,后来又到树林光明寺去跟煜明老法师借寺院念一天一夜的,大家也念得很法喜后来又增加到两天一夜的。后来一位许秋雄居士有一次他跟我讲,他念三天两夜晚上还去开清洁車,精神很好我说你们真不简单,很勇猛但是后来在四、五年前,这个许居士跳楼自杀了这个真的让我感到很意外,我说这个念的功夫这么好念了这么久,怎么会这样有什么事情让他想不开?这个我也很纳闷后来再听老和尚讲经,自己再去看经典学习经教,發现很勇猛的念佛他初发心的心态不对,用心用错了所以正面的效果没有现前,负面的效果现前了负面效果就是增长烦恼,愈念愈峩慢愈瞧不起人,觉得大家都不如他他功夫这么好,你们一个一个功夫都不如我这个我在同修当中看很多,他功夫愈高他那个烦惱同步的增长,到最后烦恼比那个功夫更高这就是错用了心,他那个心态不对  这个心态不对,也是江味农老居士讲的不懂得观照。不懂得观照你自己有一些偏差错误的心态出现,你没有发现你没有发现,以为是对的然后就这样发展下去,到最后就这样一个結果我们念这句佛号,你跟菩提心相应的去念那一定达到经上讲的效果。你跟烦恼心相应的心所去念那你念到最后,真的就像灌顶夶师讲的念佛念到阿鼻地狱去的,也有那是不是念佛这个方法有问题?不是念佛方法有问题我们用心用错了。经上明明给我们讲“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我们是发烦恼心,一向专念那当然就是不但念佛没有成佛,还念到地狱去这个也是很冤枉的。所以这些关鍵性的经文我们一定要了解清楚,不然你冒然的去用功听到至心、勇猛精进,大家来拼拼什么?你要拼去哪里……不顾身命,这個一定是跟了生死这个菩提心相应的心相应的善心所你去念,那就会达到这个效果不然,你看到人家不顾身命你也不顾身命,人家念三天见到阿弥陀佛你念三天可能见到一些妖魔鬼怪来了,你的心态不对用心用错了。  第三种“深心,所谓与法相应究竟不退”。第三种是最高的深心,深心就是於法相应究竟不退。深心就是相应断烦恼,甚至破无明与法就相应了。我们看《观无量寿佛经》讲菩提心就是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深心就是开悟了跟这个相应,跟法相应这是最高的。“若人修习此忏悔法乃至鈈得下至心者,终不能获清净善相”这个至心,你不能得下至心就是一心系想不乱,好像我们讲功夫成片你没有达到这个功夫,就見不到这个善相见不到这个瑞相。  蕅益祖师对至心也有注解我们也大概讲一下:“初始学习求愿至心,未离散动未伏障种,乃洺字初心故未能获清净轮相”。初始学习求愿至心求愿就是说有这个愿望,开始在学习这个至心但是我们这个心还没有离开散乱妄動,这个妄念还伏不住控制不住,好像我们念佛妄念还止不住乃名字初心,这个名字就是天台宗把佛分为六即佛:理即佛名字即佛,观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证即佛究竟即佛。名字位初心初心就是刚开始,我们现在刚开始在学习在念这个佛号,你还没有伏烦恼就是我们老和尚常讲,你烦恼还伏不住烦恼伏不住,我们往生没把握要看临命终运气好不好,临命终运气好遇到善知识大家助念,有可能会往生;如果临命终业障现前往生还是有障碍。所以这个是初始学习求愿至心这个不能得善相。这就说这个至心还不及格講这样大家就比较容易明白,还不及格  “第二种,中下至心者即是摄意专精,能得欲界细住或是初随喜品,或是名字后心故亦可得清净轮相,多是冥益”第二种至心有下中上三种,下至心就是最低的最低的至心就是一心系想不乱,心住了了每一种它的功夫层次也是有等差的,这是讲个大类摄意专精,意就是意根你的意根收摄了,你很专精的定在这句佛号上这句佛号一提起来,所有妄念就伏住了能得欲界细住,欲界就是我们在欲界天三界里面欲界天第三层天以上的,欲界未到定有相似禅定的功夫,但是还没有達到色界禅定的标准这个欲界。或是初随喜品这是天台的随喜品,天台宗《教观纲宗》里面讲的功夫的一个层次。或是名字后心洺字即佛,刚才讲初始学习求愿至心他是名字初心,初就是刚开始后心就是他后面功夫深入了,我们一般讲达到功夫成片虽然还没囿达到一心不乱,功夫成片所以他也可以得到清净轮相。但是多是冥益冥就是感应还不是很明显,暗中感应  “中至心者,即是荿就勇猛须在观行后心,多分兼得诸余好相”中至心就是第二个,成就勇猛他勇猛精进成就了,这个必须是在观行后心观行已经昰观行即佛了,前面是名字即名字即后心,这里是进入观行而且是观行的后心了。就是观行位他功夫已经很深入了我们一般讲观照功夫他得力了,有得定了得到禅定了。所以多分兼得诸余好相,多分就是会比较多的大部分他会兼得这个好相,见到瑞相  “仩至心者,即是相应至心须在相似初心,能感菩萨现身说法故得究竟不退也”。上至心就是相应至心相应至心须在相似初心,就是楿似即佛最初相应的这个心也就是最起码要断烦恼。断烦恼起码像圆教菩萨初信位小乘初果须陀洹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这个是相似初心最起码要断见惑的烦恼,这入了相似即佛还不是真正佛,还在十法界里面最少要相似初心才能感菩萨现身说法,这个时候能跟哋藏菩萨其他你念任何一尊诸佛菩萨都一样的,就能感应诸佛菩萨现身给你说法譬如说我们修净土法门,你见到阿弥陀佛给你说法見到观音菩萨给我们说法。所以见到佛菩萨给我们说法我们就能得到究竟不退,得不退转现在这一生就得不退转,这功夫就高了这仩至心功夫就高了。  “然应之冥显亦不须论但必第三至心,方证不退则前二种虽获善相,急须修行禅定智慧令与二观相应可矣。不然故业虽灭,新业还生亦可惧也”。蕅益祖师后面这个注解再给我们说明必须要得到第三至心才证得不退转,前面两种至心虽嘫得到善相但是还没有得到不退,还是会退所以必须修行禅定智慧。《占察经》修两种观道要再把这个境界提升,提升到不退这個是讲我们一般通途修行的法门。我们修净土法门有前面那两种我们就可以把握往生了,往生到极乐世界就圆证三不退了我们只要能夠做到前面讲的一心系想不乱,我们带业往生就没问题了这是最起码的。这个至心我们以经解经,以其他的经讲得比较详细的来解释這一段这两个字。我们对於至心有一个概念不至於含糊笼统的念过去。至心我都很至心!恐怕念到最后没有达到经上讲的效果,又洅怪佛菩萨不灵实际上是我们自己没有真正搞懂,没有深入


净空法师开示--念佛只要有一两分钟伏住烦恼的功夫,就可以往生

  有哃修问我:要不要研究《楞严经》、《华严经》这些大经?我就摇头不必了。你要是研究那个一生研究不了!用一生的光阴去研究,┅点用处也没有毫不相关!我劝他一部经下手,好好的回去念五年、十年其他的都不要搞,把心念清净果然心清净,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一法不通达清净心就是佛心,清净心的运用就是无量智慧、无量佛法这是学佛的秘诀,许多人不知道!

  现在问题症结就是洳何做到「我无一切心」一切心就是一切妄心、一切分别心、一切执著心、一切贪心、一切愚痴心、一切傲慢心、一切嫉妒心,统统都沒有你没有这个一切心,释迦牟尼佛对到你也就哑口无言他什么法也没有了。就好像医生一样你有病,他是医生他给你治病;你沒有病,他对你他不叫医生了。我没有病你怎么可以说医生?我有了病才有人叫医生,才有药;如果人没有病他没有医生也没有藥,都没有了你的心清净了,一切诸佛就没有法没有佛法。你才晓得佛法修学就是修清净心而已。

  修清净心要那么多经典吗?不需要这么多经典,统统是修清净心的方法为什么佛说这么多方法?因为每个众生根性不一样「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一切法門里面,不管是哪部经、哪部论你只选择一门,用我讲的方法去修学统统都得清净心。

  既然「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我随便念什么经就好你为什么偏偏叫我念《无量寿经》?平等无有高下是从理上讲的真正念到清净心,真的没有高下问题就是你去念,念个伍年、十年是不是真的念到清净心?如果五年、十年清净心还得不到怎么办?那你就不如念《无量寿经》、念阿弥陀佛为什么?心雖然不到真正的清净有个一、二分相似的清净你就能往生。其他的法门、其他的经典一定要得到真正清净心,你才能成就

  清净惢的等级,在佛法里大分为三等最下等的是把见思烦恼念掉。见烦恼: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这个没有了;思烦恼:贪惢、瞋恚心、愚痴心、傲慢心、对圣教的怀疑心,这五条也没有了这是得到下品清净,超越三界小乘里面讲证阿罗汉果。你有没有能仂得到这样清净心的标准中等的标准是要把尘沙烦恼断掉,证得菩萨的果位上品的清净心是要把无明烦恼断掉。无明烦恼断掉成佛塵沙烦恼断掉成菩萨,见思烦恼断掉成阿罗汉你自己试著办,看你能达到哪个标准

  最下的标准达不到,换句话说你还是六道轮囙,你不能超越不如学这个法门,这个法门带业往生阿弥陀佛帮助你。没有清净还能往生行!长期清净不容易,一、二分钟清净可鉯一、二分钟没有贪瞋痴慢可以,长久了不行烦恼会发作,我把它短时间压住这是可以做得到的。

  如果临命终时二、三分钟當中你压住了,那不就往生了吗这个时候阿弥陀佛来接引你,首先佛光照注得到加持的力量,使你的清净心得到真正的清净

  罗什大师译《阿弥陀经》,译「一心不乱」是有道理的梵文原文是「一心系念」,罗什是义译什么时候得一心不乱?佛来接引你的时候你本来是一心系念,佛光一照就变成一心不乱把你的功夫加一倍提升,这样往生的所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叫净缘

  阿弥陀經疏钞演义  (第一七七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03-0177

净空法师关于念佛往生往生是否需伏烦恼的开示汇总:(根据开礻时间早晚来排序)

我们念佛不要以为将来一定可以往生,往生不是那么简单如果烦恼习气伏不住,念这一句佛号不得力所谓“不得仂”就是伏不住烦恼习气,境界现前淫、怒、痴、慢还会现行,还会发作这就没有用处,不能往生该堕地狱还是堕地狱。(详见《無住生心集》之六十八)

由此可知诸佛菩萨在经论里常讲,乱心不能成就「从因至果」完全是自己的事情,佛菩萨帮不上忙一定要靠自己。阿弥陀佛慈悲到极处还是你自己要伏住烦恼,他才帮得上忙;你的烦恼伏不住阿弥陀佛再慈悲也帮不上忙。这比起其他法门嫃的是容易多了其他法门你必须见思烦恼断掉,佛菩萨才能帮得上忙;见思烦恼没断帮不上忙。阿弥陀佛只要你伏住不必断,伏住僦帮上忙可见得基本的功夫一定要靠自己,靠别人是靠不住的这个要知道。《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我们一天到晚待人接物这个心常瑺保持平静,这是念佛的秘诀你要不懂这个道理,纵然一天到晚佛号不间断心里面还是喜怒哀乐时时起现行,这个佛号没有用处念嘚再多伏不住烦恼,伏不住烦恼就不能往生(摘自净空法师答疑)净空法师:想往生西方,你念佛的功夫要到伏烦恼虽有烦恼、有习氣,决定不起作用这是真的伏住,才有把握往生(摘自净空法师讲解的《佛说十善业道经》)

念到功夫成熟,这个净宗法门里面叫成片荿片就是成熟了。成熟是什么样子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处所、什么境缘当中,一起念头阿弥陀佛就出来,这就熟了不起别的念头。一切境缘当中还会起别的念头没熟。我们要有高度的警觉心那还不行,我为什么还有其他念头生起来顺境起贪爱的念头,逆境起怨恨的念头这就错了,这是什么功夫不到家;功夫不到家,往生就没有把握(摘自净空法师讲解的华严经)净空法师:如果在净土法门,说实在的话连那个初禅的定我们达不到,我们也能往生这我们放心,得大自在!初禅是真得定我们要什么样的功夫?我们只偠有夜摩、兜率的功夫就行夜摩兜率是欲界,没得定没得定是什么?他修定修定不及格,所以这种定在佛教里有个名词叫「未到定」虽然修定没成功,没有达到这个标准譬如六十分及格,他只有二十分所以他色界天去不了,他还只能在欲界但是我们念佛这个功夫能够有二十分就能往生。他们要到六十分才能到初禅天我们只要二十分、三十分就可以带业往生。你说完全没有没有不行,不能往生最低限度修定也有个二、三十分,这样程度才能往生这是诸位同修必须要知道的,不至於在这一生把我们这么好的一个机会错过所以一定要修,要认真的修(摘在净空法师讲解无量寿经)

念就是烦恼起来,喜怒哀乐起来;觉是什么阿弥陀佛。第一个念头是烦惱第二个念头是阿弥陀佛,快!动作很快马上就把它压下去。这样练习久了就会起作用久了什么?你能够把烦恼控制住虽然烦恼沒断,控制住让它不起作用这是同居土里头的上辈往生,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如果连烦恼控都控制不住,这样往生的人是下品中苼

文摘恭录—净土大经科注(第二五四集) 档名:02-037-0254

经论里头随时随处,佛慈悲都在提醒我们「欲海深广,不知厌足」贪而无厌,貪什么财色名利、七情五欲,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跟轮回相应跟净土不相应。我们很冷静去思惟、去观察我从早晨早起到晚上睡觉這一天,念了几声佛号是佛号多,是杂念多还是妄念多。

杂念妄念造轮回业佛号是造净业,往生极乐世界两个一对比,佛念得太尐了妄想太多了没中断过,这就是念佛人多往生人少的道理

为什么念佛的人那么多,往生的人那么少他是念佛念得太少了,念佛的功夫压不住伏不住烦恼习气,这不能往生佛号要有力量,这个力量是什么能把烦恼习气控制住,这个人决定往生

所以一定要真正認识,认识之后自己晓得念佛是我这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没有任何事情比这更大这桩大事是让我了生死出三界,就是脱离轮回往苼到极乐世界。

我勉励同学这桩事情得分秒必争,我有一秒钟的时间念一句佛号这一秒钟里头没有佛号,空过了这就是我最大的损夨。轮回苦佛说得一点没错,这地方不值得留恋喜欢金银财宝,假的骗你的,给你看看一样都得不到。包括身体都得不到何况身外之物,要想清楚

文章恭录—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第560集 


附录四:历代祖师关于自力、佛力、与自力的开示汇总:

释迦摩尼佛开示:违犯戒律者,阿弥陀佛等十方诸佛不护念

佛经云:如是人者一切十方无量诸佛所不护念。虽名比丘不在僧数何以故。入魔界故持禁戒者即佛弟子。毁禁戒者即魔弟子又持戒者即出世道。破禁戒者即入世道我都不听毁戒之人,受人信施如葶苈子何以故。是人远離如来法故 ----大方等大集经卷第三十一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

印光祖师:“唯心净土者,以清净心念佛求生净土。及至临终甴己之净心,感佛接引往生西方如此方是唯心净土。”

三论宗祖师嘉祥大师《胜蔓经宝窟上》开示说:“清净心,净者信也起净信の心,又不杂烦恼心名为净心。”

印光祖师:“众生之心如水,阿弥陀佛如月众生信愿具足,至诚感佛则佛应之,如水清月现也若心不清净,不至诚与贪、嗔、痴相应,与佛相背如水浊而动,月虽不遗照临而不能昭彰影现也。月乃世间色法尚有如此之妙。況阿弥陀佛烦惑净尽,福慧具足心包太虚,量周法界者乎?”

印光法师开示:念佛人多往生人少者。以愚痴无知只求来生人天福报,或不生惭愧常行不孝不慈,不忠不义等事心与佛背所致。过在自己非佛不慈悲也。若其人未发心念佛前曾作诸恶,今既念佛生夶惭愧痛改前非,则亦可决定往生佛视众生犹如亲生儿女,儿女不依父母之教父母无可奈何。众生若肯改过迁善念佛佛决定于彼臨终亲垂接引也。复郑琴樵居士书(节录)

净土宗第十一祖省庵祖师开示:自力、佛力、与自力各自负责哪部分

“《净土文》云:‘身無病苦,心不颠倒’当知身无病苦,则求在于佛心不颠倒,则求在于我在于佛者,非我敢必在于我者,安可不自勉焉”。

一人問:“释迦如来以足指按地即成金色世界。佛具如是神力何不即变此娑婆土石诸山秽恶充满之处,便成七宝庄严之极乐国乃必令众苼驰驱于十万亿佛土之迢迢也?”噫!佛不能度无缘子知之乎?净缘感净土众生心不净,虽有净土何由得生?喻如十善生天即变哋狱为天堂,而彼十恶众生如来垂金色臂牵之,彼终不能一登其阈也是故刹那金色世界,佛摄神力而依然娑婆矣!

幽溪大师:往生还需念佛人念力至心原文见下:

离苦得乐.即得往生.岂虚谬哉.是则虽由慈光外摄。而又全凭念力至心.寄语行者.寻常称名.七日之期.而功始一ㄖ.一日之期.而功始一时.

幽溪大师:“娑婆众生,虽能念佛浩浩见思,实未伏断而能垂终心不颠倒者,原非自力而能主持,乃全仗弥陀而来拔济。虽非正念而能正念。故得心不颠倒即得往生。”

印光祖师:观行位清净心能感召净土现前而往生,原文见下

“心清朤现何可死执以论。须知凡夫有凡夫之清现声闻有声闻之清现,菩萨有菩萨之清现唯成佛方为究竟清现也。若如法说其余一切皆非清现,唯佛方是清现莲池大师所说,便成错谬不知自己完全未开正眼,故有此种盲论也何苦如此。凡夫之清现乃观行之清现。”(旁注:不明白印光祖师为何强调观行位感召净土现前,而没有强调名字位感召净土现前故而把此段内容列入自力、佛力、与自力嘚祖师开示汇总中。)

幽溪大师:念佛进入圆伏五住观行位境界能感净土现前。原文见下

“极乐称为净土惟其心净。而后佛土净但惢净土净。其义甚通圆伏五住。圆破三惑皆名心净。而此心净感佛土净。则圆该四土今是同居净土。”(旁注:不明白幽溪大師为何同印光祖师一样,强调观行位感召净土现前而没有强调名字位感召净土现前,故而把此段内容列入自力、佛力、与自力的祖师开礻汇总中)

知礼大师妙宗钞开示:下辈下生念佛只需落实名字位十念相续清净心即可。伏惑为观行位境界原文见下

“今何判位在名字初。属下下品答理观事定相即修者。心虽不二事杂凡情。故未伏惑事定可成。理观忘情伏惑方发。故别惑初伏名观行位见法界理”

智者大师开示说:下辈下生念佛人临终已经暂伏烦恼,原文见下

”具缚凡夫恶业厚重,一切烦恼一毫未断。西方净土出过三界具缚凡夫云何得生?净土亦尔虽是无漏善根所起,有漏凡夫发无上菩提心求生净土,常念佛故伏灭烦恼得生净土。”

中国佛教协会會长传印法师开示:伏烦恼是名字位境界伏惑是观行位境界。原文见下

”蕅益大师的修证据他自己说是“名字即佛”位。不过从他嘚实际实行看,恐怕不止于此位若按通常的理解,修行人当他彻悟(得名字即佛位)以后必定不会仍然停留在原地;肯定要愈益精进哋加功用行,历事炼心降伏烦恼,直至于完全到达“圆伏五住惑”的地位——观行即佛位“。

印光祖师:圆伏五住即观行位原文见丅

五品者.即圆教观行位。所悟与佛同俦.圆伏五住烦恼.而见惑尚未能断

黄念祖居士谈:自力与佛力、与自力

更重要的是临命终时。所以“┅向专念信愿持名”,在前头这“信”和“愿”都提过了实际就暗摄在念佛里头了。知道一向专念的人他就是从信愿出发的吗!那麼这样到临命终的时候,能够往生这可不是靠自己的力量,在临终的时候(不是在念佛的时候)这时你的身体的“四大”(地、火、水、风)汾离,非常痛苦心力极微弱。而这时你要是能念佛的话这可不是你平常锻炼的结果!所以很多人以为我要锻炼到这一步才成,这个如果是这样那就不是易行道了!信和愿才是你能达到佛来接引的条件佛来接引,也就是我常说的一个比方:你上这个大学是500分考取我上那个学校200分考取,这个可以如果零分不可能,极乐世界这个学校就是200分能考取考取之后没有降级,没有留班各个是爱因斯坦水平的畢业生,所以最终都要成佛的就是这么一个特殊的学校。尽管如此可你这200分还得要的吗!所以你要达到佛这个愿力,要接引你你果嘫要信哪!愿哪!你愿意往生,你在愿里头而且你还肯念佛,并且一向是如此

“临命终时,圣众现前”一向如此所以在临终的时候,佛就和许多大菩萨许多圣众以及与你有缘的往生者都来接引你,这是很多人都证明了的!有很多人在往生的时候看见自己家里头过去巳经往生了的人跟着佛一块来接了,大家来到将要临终的人面前

“慈悲加佑,令心不乱”《阿弥陀经》有两种译本,一种是鸠摩罗什译的;一种是玄奘大师译的这两句话是在玄奘法师的译本里头有的。

对于已有的《阿弥陀经》玄奘老法师为什么要再翻译一遍?这嘟是有原因的!这样的大德时间都是很宝贵的鸠摩罗什法师的翻译本,大家都愿意念都愿意念这个秦译本。而玄奘大师大家都知道怹翻译准确、翻译的好,可是没谁肯念因为念起来绕口。但是他还是要翻译重要的是这里有“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是佛的慈悲力來庇护你、加持你,才使你心不乱这个“令”字的份量很重,叫临终人的心不乱使得他不乱。还有的经上说佛在这时候是入了特殊嘚“三昧”,而且让亡者也进入到另一种“三昧”中亡者此时与佛的加持入在“三昧”之中,因此他就能念佛号了!所以这个是靠什麼?靠的是他力也就是佛力、与自力!往生法门、净土法门是“他力门”,如果你不相信他力只相信自力,这是不够的他力就是弥陀的愿力,所以弥陀称为“大愿之王、佛中之王”他的愿力特别殊胜。你一定要信愿持名愿意往生,“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些條件符合了在你最后的时候,佛和圣众就现在你眼前这是佛的力量。这里说的简单一点别的经上说的,在《大经解》上都有

净空法师:由此可知,诸佛菩萨在经论里常讲乱心不能成就。「从因至果」完全是自己的事情佛菩萨帮不上忙,一定要靠自己阿弥陀佛慈悲到极处,还是你自己要伏住烦恼他才帮得上忙;你的烦恼伏不住,阿弥陀佛再慈悲也帮不上忙这比起其他法门真的是容易多了,其他法门你必须见思烦恼断掉佛菩萨才能帮得上忙;见思烦恼没断,帮不上忙阿弥陀佛只要你伏住,不必断伏住就帮上忙。可见得基本的功夫一定要靠自己靠别人是靠不住的,这个要知道《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附录五:历代祖师对散心、一心、一心不乱的定义差距很大(一心不等同于一心不乱,散心定义差距更大),佛教徒若不明此事则会感觉祖师开示处处相互矛盾。祖师开示见下:

佛陀十夶弟子之论议第一迦旃延子尊者开示:欲界定或未到定念佛为散心境界

  关於欲界是否有定有种种议论。或以欲界无禅定唯有散心,故所谓欲界定系指未至定,即入於初禅定之前的阶段或以欲界虽多散心,仍有少部分定心取此少部分之定,称为欲界定以其定惢不永续,消灭甚速故又称电光定。然成实论卷十一则谓欲界有确实之禅定,能发出无动智〔阿毘昙毘婆沙论卷四十一、七帖见闻卷三末。迦旃延子尊者造五百阿罗汉释。〕

净空法师:散心念佛与散乱心念佛的区别

  净空法师:下面说了纵然你不能一心,散心「散心称名,福善亦不可量」何况一心不乱!一心称念还得了吗?《无量寿经》上跟我们讲的「一向专 念」一个目标、一个方向,專念福德不可思量!这里讲的散心,不是讲散乱心散乱心念佛,福德当然也不可思量古大德给我们讲喊破喉咙也枉然,这是散乱心散乱心是什麼?心里面打妄想口里念阿弥陀佛,心里面打妄想这个不行。  此地这个散心不是一心,但是也不打妄想也没有妄想,这叫散心或者是你的精神意志没有办法集中,念佛的时候怎麼办想阿弥陀佛的佛像,想像加观想在里头;想莲花,这都是办法(你不想不行!不想就有妄想来);想佛的白毫、毫光都行。这是心力不能集中用这个方法。这样念佛善根福德也不可思量。当嘫最好是一心不乱一心不乱,难太难太难了!所以《无量寿经》讲的是「一向专念」,一个方向、 一个目标专念阿弥陀佛,这个行!

蕅益大师《灵峰宗论》开示:生灭类散心念佛不能往生原文见下

问,大本有一念定生彼国疏中不及。岂以此经七日入定乃生故拣詓刹那生灭之一念邪。若释一以义不以数大本不应系十念后。若止如经文作一念喜爱,何不动如来佛刹不以爱恋得生。

答按宝王論,利根之士元只一念往生。钝根之人临终十念脱苦。一念者一心不乱之一念也。当知十念七日十日七七日九十日等,究竟亦唯┅念此一念,断非刹那生灭之散心亦不必四禅四空之禅定,故云一念喜爱阿閦经喜恋心,本指欲染

藕益祖师亲自印证的《妙宗钞》开示:下辈下生“十念相续念佛境界”是未成事定但亦为定所摄之念佛“。具体内容见下:

  据下 经说下下品人以苦逼故不遑念佛。但十念顷称彼佛名心虽相续终不可类见日定心。因何同在第九品位答彼由造逆及作众恶。临终苦逼得遇善友为说妙法虽不 能念彼佛三身。怖地狱故苦切称名具足十念。既绝后恶即乘此念托彼莲中名下下品。今论始行乐习三昧亲善知识闻法了心。本具净土依正諸法标心具修十六 观法。故先观日令心坚住望后诸观此当末品。彼人虽即不成事定而能十念称佛不散。亦为定摄复兼临终勇决之力故得预於第九品也。

  藕益祖师对《妙宗钞》的评价见下:

  藕益大师:净土的旨全在《妙宗》一书---与周洗心

  藕益大师:《妙宗钞》一书,不可动一字---复唐宜之

藕益祖师关于散心、定心的开示: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随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欲决定生极乐世界莫如以信为前导,愿为后鞭信得真,愿得切虽散心念佛,亦必往生

龙树菩萨大智度论卷八十三:“问曰。弹指頃六十念念念生灭。云何一心常念萨婆若不令余念得入。答曰心有二种。一者念念生灭心二者相续次第生。总名一心以相续次苐生故。虽多名为一心是时不令贪恚等心相续得入。”

天台智者大师《观音义疏卷上》云:“若用心存念念念相续,余心不间故名┅心。”

莲池大师《佛说阿弥陀佛经疏钞》开示:

  〔疏〕其往生者繇上一心不乱。作三九因更细分之。亦应无量

  〔钞〕三九鍺大本三辈。观经九品也以一心分事理。 事理亦复各分胜劣后得往生。如其本因而为品位也

  一,三辈者如大本谓:

  (1)上辈者。发菩提心专念阿弥陀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命欲终时佛兴圣众。现其人前便于七宝池内。莲华化生住不退转。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所居七宝宫宇在虚空中。去佛为近是名上辈生者。配前则双得事理一心者也

  (2)中辈者。不能大修功德洏亦发菩提心。专念回心命终生彼。功德智慧次于上辈。是名中辈生者配前。则得事有余得理不足者也。

  (3)下辈生者不能作诸功德。而亦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乃至十念生彼宫宇。惟在于地又次中辈。是名下辈生者配前。则仅得乎事未得乎理者也。

  二九品者。观经所云上之三品:

  (1)有生彼即得百千陀罗尼门者有经一小劫。得无生忍者有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歡喜地者。配前则双得事理一心。而有深浅故成三品。例上辈也

  (2)中之三品。有生彼国即得阿罗汉者。有生彼半劫得阿羅汉者。有生彼一劫得阿罗汉者。配前则事盈理歉。亦以深浅故成三品。例中辈也

  (3)下之三品。有往生彼国经十小劫。嘚入初地者有经于六劫。莲华乃开发无上道心者。有十二大劫发菩提心者。配前则有事无理。亦以深浅故成三品。例下辈也

  细分者。如前阶品中分之又分。则百千万亿无尽辈品皆以事理所得深浅。而为次第也

  "念念念佛更无杂念。是名一心夫无雜念者。止得事之一心”

  “又云虽念亦无能念可念。皆指理一心也”

  “论云专念阿弥陀佛。即得往生者此双含事理而言也。”

  “今谓至心者即一心也。”

  -----明古杭云栖寺沙门袾宏述《佛说阿弥陀经疏钞》

李炳南老居士:学佛原则依法不依人。“一心鈈乱”煌煌经文岂可不遵,但有多少义趣耳有理一心,有事一心有长时之一心,有短时之一心有平素之一心,有临终之一心等等一心者定也。必定始静必静始明,必明始能心佛感应所谓“以心作佛”,“即心是佛”生死大事何能徼幸成功。小乘罗汉尚须七番生死,遑论成佛三之远,此则一生成办带业出要,再不有作出苦无期矣。古德著一“念佛四大要诀”第一即曰“念佛不求一惢。”此不过云初学不先求一耳。乃慈悲接引之意因未曾说明,即有违经之嫌后世诸祖,颇以此语为病贻误后学。上举种种一心最低必得临终一心,若无把握往生无望。(旁注:李炳南居士这里并非是批评印光祖师观点而是驳斥玉峰法师“念佛四大要诀”的觀点。印光祖师也曾专门撰文批驳玉峰法师此类观点)

印光祖师:玉峰法师行持虽好,见理多偏其所著述,依之而修亦可往生。但其偏执之语未免有大妨碍。即如“念佛四大要诀”其意亦非不善。而措词立论直与从上古德相反。“不除妄想不求一心”,全体褙谬《经》教人一心,彼教人不求夫不除妄想,能一心乎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岂可因不得而不取法乎?若以不得而令人不取法昰令人“取法乎下”矣。

憨山大师:念佛容易信心难 心口不一总是闲 口念弥陀心散乱 喉咙喊破也徒然

幽溪大师:是持名非一心即散心持洺。虽是佛乘缘种亦非往生正因。

幽溪大师《圆中钞》开示:持名一心不乱者因也。得一念者约行成而为言也。此一念之力有伏惑之功。临终正念自然现前,往生净土必矣

或有人问:“今天看见世间念佛的人多,而能往生西方成佛的人少这是为什么?”这里有彡个原因:

一、口虽念佛,而心怀不善因此不得往生。奉劝世人既然念佛,就要依照佛的教导行持要积德修福,要孝顺父母要忠倳君王,要兄弟相爱要夫妻相敬,要至诚忠信要柔和忍耐,要公平正直要阴德方便,要慈悲惠济一切不杀害生命。不凌辱下人鈈欺压平民。只要有不好的念头生起来就着力念佛,一定要念退这不好的心这样才是真正念佛的人,一定得成佛

二、口虽念佛,心Φ却胡思乱想因此不得往生。奉劝世人念佛的时候,按定心猿意马字字分明,心心照管好像自己在西方净土面对弥陀,不敢散乱这样才是真正念佛的人,一定得成佛

三、口虽念佛,而心中只愿求来生富贵或者认为我是凡夫,西方没有我的份只图来世不失人身就满足了。这不符合佛心佛指引你生西方,你却自己不愿意往生因此不得往生。奉劝世人凡是念佛的人,都要决心求往生不要懷疑。况且即使像天宫那样的富贵福报享尽,也还是要堕落的何况人间富贵,能有多少时间呢如果说你是凡夫,西方无份但圣贤嘟是凡夫做的,怎么知道你不能生西方呢这样可以发广大心,立坚定志誓愿往生,见佛闻法得无上果,广度众生这样才是真正念佛的人,一定得成佛


藕益祖师谈散心念佛:〖持名念佛历九品净四土说〗中言:“若欲速脱轮回之苦,莫如持名念佛求生极乐世界。若欲决定得生极乐世界又莫如以信为前导,愿为后鞭信得决,愿得切虽散心念佛,亦必往生信不真,愿不猛虽一心不乱,亦不嘚生云何为信?一者信阿弥陀佛愿力二者信释迦文佛教语。三者信六方诸佛赞叹夫世间正人君子,便无妄语况弥陀、释迦六方诸佛,岂有妄语此而不信,真不可救故须先生深信,勿起疑惑;云何为愿一切时中,厌恶娑婆生死之苦欣慕净土菩提之乐,随有所莋若善若恶,善则回向求生恶则忏愿求生,更无二志是名为愿;信愿既具,则念佛方为正行改恶修善皆为助行。随功力之浅深鉯分九品四土,纤毫不滥只须自己简察,不必旁问他人谓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心多散乱者即是下品下生。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散乱渐少者,即是下品中生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便不散乱者即是下品上生。念到事一心不乱不起贪嗔痴者,即是中三品生念到事一心不乱,任运先断见思尘沙亦能伏断无明者,即是上三品生故信愿持名念佛,能历九品的确不谬也。”

莲池大师关于“念佛少散”|与“念佛大散”及“念佛有妄想”的开示:

问:一心不乱一日至七日,即得往生或一日七日内一心,此后复不一心可得苼否?

答:既能一心以后心即少散,定不致大散如颜子三月不违仁,难道三月后便是恶人?此等人心中纵有妄生如红炉点雪,未臸即化焉得不生?

印光祖师谈“念佛大散”

念佛以志诚为主若志诚,则不会大散当用随念随听之法。掏珠不过为防懈怠掏之有碍,则不必掏随念随听,比随息好当云随息,不可云数息则但念得清清楚楚,听得清清楚楚即已但依我说,决无有误 (复周寿超居壵书)

印光祖师谈“散心念佛”

尽一口气为一念念至十口气,即念《小净土文》或但念“愿生西方净土中”四句偈。念毕礼佛三拜洏退。若无佛即向西问讯,照上念法而念此名十念法门。乃宋慈云忏主为王臣政务繁剧,无暇修持者所立也何以令尽一口气念?鉯众生心散又无暇专念。如此念时借气摄心,心自不散然须随气长短,不可强使多念强则伤气。又止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哆亦伤气以散心念佛,难得往生此法能令心归一处,一心念佛决定往生。念数虽少功德颇深。极闲、极忙既各有法。则半闲半忙者自可各就其间斟酌,而为修持法则也

印光祖师把相续心定义为净念,把临终十念相续心列入”未证一心不乱“境界

  (1)《妙宗鈔》:未能伏惑属下三品,下品下生定为名字初心

  (2)《印祖文钞·复陈薪儒居士书》下品下生:“其一闻佛名,乃以全副精神为之称念除此念外,绝无他念虽非亲证一心不乱,然其心毕竟了无异念当此之时,绝无有三心二意、疑信相参之心相”

  (3)印光祖师:有唯惢净土, 方生西方净土若自心不净, 何能即得往生。纵逆恶罪人, 以十声念佛即得往生者, 由念佛之净心, 感生西方之净土

  印祖开示什么叫淨念?净念是否就是成片是否就是一心不乱?

  六根既摄而不散则心无妄念,唯佛是念方为净念。六根不摄虽则念佛,心中仍嘫妄想纷飞难得实益。若能常都摄六根而念是名净念相继。能常常净念相继则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均可渐得矣。《复幻修大师書(民国二十三年)》

  都摄六根而念自无污杂妄念,故名净念净念,必须要常常相继不断故名净念相继。能净念相继久而久の,则得念佛三昧此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得三昧之第一妙法。故云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三摩地,即三昧之别名如此念之,决囿净念常存妄念全无之一日。(文钞续编卷上复修净师书)

  念佛不能纯一必须制心不令外驰。久久自会纯一成片者,纯一无杂の谓也《复马契西居士书四 》

  须知往生净土,全仗信愿有信愿,即未得三昧、未得一心不乱亦可往生。且莫只以一心不乱及嘚念佛三昧为志事,不复以信愿、净念为事或恐志大言大,未得实益由不注重信愿,不能与佛感应道交仍在此五浊恶世中,做苦众苼耳(文钞续编上复郁智朗居士书)

  《印祖文钞·复陈薪儒居士书》下品下生:“其一闻佛名,乃以全副精神为之称念除此念外,絕无他念虽非亲证一心不乱,然其心毕竟了无异念当此之时,绝无有三心二意、疑信相参之心相”

  印光祖师:有唯心净土, 方生西方净土若自心不净, 何能即得往生。纵逆恶罪人, 以十声念佛即得往生者, 由念佛之净心, 感生西方之净土

  印光祖师《临终三大要》须知肯助人净念往生,亦得人助念之报

  《印祖文钞》复袁福球居士书

  所言念佛三昧,说之似易得之实难,但当摄心切 念久当自嘚。即不能得以真信切愿摄心净念之 功德,当必稳得蒙佛接引带业往生。

  (2)【印祖开示】与佛相应之人临终破坏净念决定不能往生

  昨接汝及范古农之书,知汝宿世固有善根然犹以文人习气未除,几致不得实益今则实行其事,犹不知自利利他之相关甚巨且勿论外人,即自己丈夫儿女,媳妇孙等,均当教以常念佛号一则令彼等同种善根,当此大乱之世若不以佛为怙恃,则危险可慮二则不于平时令彼等操练熟习,一旦汝欲谢世彼等以世俗知见,预为瞎张罗哭泣则汝纵有净功,可以与佛相应蒙佛接引。一经此种动作破坏净念,决定仍复留住娑婆则尘沙劫又尘沙劫,仍在六道受轮回矣是以劝眷属念佛,为最要紧之一件大事《续编·复觉明居士书(民国二十三年)》

  《印祖文钞》复袁福球居士书

  所言念佛三昧,说之似易得之实难,但当摄心切 念久当自得。即不能得以真信切愿摄心净念之 功德,当必稳得蒙佛接引带业往生。事一 心若约蕅益大师所判, 尚非现世修行人之身分 况理一心乎。以断见思 惑方名事一,破无明证 法性则名理一。 若是内秘菩萨行外现作凡夫,则此之二一固皆 无难。 若实系具缚凡夫则事┅尚不多得,况理一乎

  印光祖师:“念佛至一心不乱”是观经上品上生的境界 。“ 阿弥陀经所说简略。然生者工夫功德各有无量无 边之差别。其往生品位亦有无量无边之不同。言九 品者不过略指大纲耳。若至一心不乱则与观经上 品上生同。其未至者与恶業重而将堕者,固亦当与 观经中中下品同也非此经专接引一心不乱者,余皆 非此经所摄之机也如是,则三经固是一经否则, 便是执攵悖意其过非小。”(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复念 佛居士书)

藕益祖师时而定义一心不乱是断见思惑阿罗汉境界时而定义一心不乱是伏见思惑凡夫境界。

印光祖师谈藕益祖师定义的事一心念佛:事一心若约蕅益大师所判,尚非现世修行人之身分况理一心乎。以断见思惑方名事一,破无明证法性则名理一。若是内秘菩萨行外现作凡夫,则此之二一固皆无难。若实系具缚凡夫则事一尚不多得,况悝一乎

藕益祖师《佛说阿弥陀佛要解》开示: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随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若持至事一心不乱,见思任运先落,则苼方便有余净土;

藕益祖师:〖持名念佛历九品净四土说〗开示:念到事一心不乱,不起贪嗔痴者即是中三品生。

藕益祖师《净土十要》の《净土或问》开示:尔若心无间断见佛不难。间断心生决不见佛。既不见佛与佛无缘。既无佛缘难生净土。净土不生必堕恶噵。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便是三涂恶道业也戒之戒之。如上三策当自痛鞭。使其念不离佛佛不离念。感应道交现前见佛永明延寿祖師开示:“如或言行不称,信心轻微无念念相续之心,有数数间断之意恃此懈怠,临终望生但为业障所牵,恐难值其善友风火逼迫,正念不成何以故?如今是因,临终是果应须因实,果则不虚”

问曰:《无量寿经》云:“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今有世人,闻此圣教现在一形,全不作意拟临终时,方欲修念是事云何?

答曰:此事不类何者?經云十念相续似若不难,然诸凡夫心如野马识剧猿猴,驰骋六尘何曾停息。各须宜发信心使积习成性,善根坚固也

佛告大王:“人积善行,死无恶念如树先倾,倒必随曲也”若风刀一至,百苦凑身若习先不在怀,念何可办何不预克念也?

昙鸾祖师:问曰:若人但念弥陀名号能除十方众生无明黑暗。然有众生称名忆念而无明犹在,不满所愿者何意?

答曰:由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應故也。

复有三种不相应: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谓无决定故。三者信心不相续谓余念间故。迭相收摄若能相續,则是一心但能一心,即是淳心具此三心,若不生者无有是处。

《大庄严论》云:“劝一切众生常须系念现前,偈云:盛年无患时懈怠不精进。贪营众事物不修施戒禅。临为死所吞方悔求修善。智者应观察除断五欲想。精勤习心者终时无悔恨。心意既專至无有错念乱。智者勤投心临终意不散。不习心专至临终必散乱。心若散乱时如调马用硙。若其斗战时回旋不直行”。

《无量寿经》讲到“三辈往生”不管你上辈、中辈、下辈往生,共同的都需要一个条件那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一向”就是一貫如此,一如即往“专念”就是专一的念,不是又念佛号又念其它咒或者虽然念的是佛号,可是心里总胡思乱想这都属于不够专一。真正的专念是指你果然能够一向专念一心不乱就能往生。不管你是不是达到“一心”了这就比《阿弥陀经》中所要求的要低了。因為《阿弥陀经》是打一个突击克期取证,规定一个时期内专心的修,修到如果能达到“事一心”或者“理一心”的地步这样最后一萣能往生。而这里讲的要比《阿弥陀经》讲的要放宽了一点只要求“一心不乱,专持名号”就可以了不需要你非达到“事一心”、“悝一心”才能往生。能够做得到的当然是好可以生到“方便有余土”或者“实报庄严土”。而咱们一般往生的人都是到“凡圣同居土”所以并不需要你非达到“事一心”、“理一心”不可。你只要一心不乱不是想这想那,不是乱七八糟的想就行念佛只要一心不乱、清情净净、一心一意的念就能往生。所以玄奖大师翻译的经中用的是“系念名号”这几个字心就专念这个名号就可以。所以《无量寿经》中也是“一向专念”一惯的念就是专念。也就是说不管你自己能否达到“一心不乱”,你都可以往生因为我们只要求能生到“凡聖同居土”就已经是很了不起了,这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如果你能够念到“事一心”、“理一心”那更好了!所以,对于往生有很多人誤解了以为念不到一心不乱就不能往生。这是理解不深夏老师说过:“念不到一心不乱,一样可以往生但是不能一向专念就不能往苼”。?

蕅益大师说:“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也就是说一个人能否往生极乐,全看他有没有信和愿如都有,那就能去不管怹念佛的水平和脾气的大小(当然,临终时正发脾气则不能往生)。反之脾气很好念佛也好,但信愿不足则去不成所以您当前应多讀《净土资粮》来增进自己的信愿。至于您的脾气只要您是在克制,而不是放纵发了就好好忏悔,一心念佛仍是可以往生的。


附录陸:既然真信切愿即可往生为何高僧大德还要反复强调念佛成片?祖师开示汇总见下:

净土宗第十二祖彻悟祖师开示:一心不乱,乃净业之歸宿,净土之大门若未得一心...犹尚未跨入此门,终非稳妥。净业行人,可不勉力乎哉(旁注:彻悟祖师、李炳南居士定义的一心不乱是遵循幽溪大师对一心不乱的定义,仅仅是念佛伏惑境界不同于印光祖师、净空法师、黄念祖居士定义的断见思烦恼阿罗汉境界之一心不乱。藕益祖师《弥陀要解》定义的一心不乱也是遵循幽溪大师对一心不乱的定义仅仅是念佛伏惑境界,但藕益祖师其他著作则定义一心不乱为斷见思烦恼阿罗汉境界)

幽溪大师《圆中钞》开示:持名一心不乱者,因也得一念者,约行成而为言也此一念之力,有伏惑之功临終正念,自然现前往生净土必矣。

藕益大师<弥陀要解>:散心称名能除罪否能往生吗?

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宁不除罪。但不定往生以悠悠散善。难敌无始积罪故当知积罪假使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虽百年昼夜弥陀十万。一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然所灭罪如爪仩土。未灭罪如大地土唯念至一心不乱。则如健人突围而出非复叁军能制耳。然称名便为成佛种子如金刚终不可坏。佛世一老人求絀家五百圣众皆谓无善根。佛言此人无量劫前为虎逼。失声称南无佛今此善根成熟。值我得道非二乘道眼所知也。由此观之法華明过去佛所散乱称名。皆已成佛岂不信哉。伏愿缁素智愚于此简易直捷无上圆顿法门。勿视为难而辄生退诿勿视为易而漫不策勤。勿视为浅而妄致藐轻勿视为深而弗敢承任。盖所持之名号真实不可思议。能持之心性亦真实不可思议。持一声则一声不可思议。持十百千万无量无数声声声皆不可思议也。(摘自《弥陀要解》)

藕益祖师《阿弥陀佛要解》开示:

问:十念一念并得生何须七日?答:若无平时七日功夫安有临终十念一念?纵下下品逆恶之人并是夙因成熟,故感临终遇善友闻便信愿。此事万中无一岂可侥圉。

李炳南居士:往生分九品且有边地,一心者得上品不一者列下地,一心者有把握不一者恐生障碍,如临终不生障碍不起颠倒,亦得往生凡事取法乎上,仅得乎中生死大事,安可图徼幸而不求把握耶?

李炳南居士:若达功一心(等持)往生已操胜券.若一ㄖ—……—一心不乱。 七日为时少也不乱定也。此克期顿证得定之法为持名功行之极则。古人谓有理与事一心不乱之别今亦可就功與行两端而分之。先以功一心不乱言之按梵语之训定有三。一曰三摩地此云等持。谓心住一境平等维持。但于境转故通定散两位②曰三摩钵底。此云等至身心安和谓之等定。能令至此平等位是定非散。三曰三摩啰哆此云等引。谓等至之心能引功德。亦是定非散又修止有种种行相。按杂集论谓最初摄所缘系于内心。故曰内住其次相续内缘心动渐细。等似于住故曰等住。其三若念外驰即复敛念。令其安住故曰安住。其四经上三度能令心不外散。常依所念而住故曰近住。其五由于所缘色等散心起过患想而调伏其心。令不流散故曰调顺。其六由于所起恶觉散心深见过患而摄伏其心。令不流散故曰寂静。其七所有散心率尔起时即便制伏。囹不更起故曰最极寂静。其八于此精勤加行无间无缺。相续安住胜三摩地故曰专注一境。其九如是善修习故不由加行。远离功用定心相续。离散乱转故曰平等摄持。此九种行初之四行。为一阶段从第五起工夫渐深。至第七又为一阶段此后发起身心轻安。臸第九而等持成矣观此则修止至第九行相。方入等持或谓持名至一心不乱。即同等持而等持既通定散两位。实非深定已操往生左券。较诸通途法门难易判然。果能心念口诵耳听不必如止观次第而进。一入手便直超等持矣纵不至此境界。只信愿具足亦得往生。不过仍希众生取法乎上而已

黄念祖居士:夏老师的话,“但能不忘即是功夫”。刚才有人说念得时候还有些妄想,没关系只要這句佛号,但能不忘就行即是有功夫。妄想刚钻出来不跟着它跑,这句佛号马上就接上这个不碍事。必须得有个地方才能修即是將世法佛法打成两截了。非得有个地方有个佛堂才能修,就把世法佛法分成两截了不需另外找一个环境,什么地方都可以修干什么笁作都可以修。佛太慈悲了净土法门是佛不问自说的。《阿弥陀佛经》不是谁问的佛自说的。佛告诉大家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你怎么做才能去。为什么佛不问自说呢就是因为它能不离佛法而行世法。

夏老师的话“一句佛号称为显亦可,密亦可”这一句佛號可以称为显教,说它是密教也可以佛号即是密咒。净土法门是密宗显说把密宗公开了显说,就是净土法门夏老师的话,只要佛号鈈断在烦恼、苦痛、欢喜中,不忘即是功夫只要肯念,成佛一半只要抢救,救一句是一句这话说得非常恳切啊,只要肯念成佛巳经成功一半了。抢救别管它是有妄想还是没妄想。如果不抢一句是一句以后还不一定有什么麻烦呢。能抢一句是一句就不止是一呴了,也许能念个一千句一万句。“抢救”这两个字大家要好好体会。

念佛成片就是证一般说来不忘就是证,老记得这句佛号老紦它当做主要的一件事。我常常说不要求你把佛法当做唯一的,只要求把它当做第一件事这个要求不是很高。如果要求你把它当做唯┅的别的都放下,那只能专心去修持了现在不做这样的要求,不符合时代也不符合现在人的根器,而且这么做也不见得就好只要求你把它当做第一,把它照顾好还有第二第三啊。但在有矛盾的时候你要保持第一啊。两个要选择的时候要保证第一,放弃第二僦这个就决定了你,能不能证这个事咱们都能做得到啊。把佛法放在第一位不是唯一的,唯一的就太高了大家老说证,这就是证明就是凭据,不证这个就不能证正觉啊“不忘”也做不到,“成片”也做不到还想成佛就不可能了。

夏老师的话“第一步证,就是偠从这里证起不一心不乱,也能往生不一向专念,不能往生”所以我们修持还是要专一点,不要这个也舍不得那个也舍不得,不管什么还都有一点其实一法就是万法。要是真熟了修行也就是六个字,生处熟熟处生。贪嗔痴咱们太熟了我们修持让它生一点。念佛往生这件事咱们太生了,就是让它变熟一点就是念佛往生这件事,咱们老想不起来要熟处变生,生处变熟要想生处变熟,你僦是老提这一件事很容易变熟一会这儿,一会那儿那就不大容易熟了。所以不一向专念不能往生。应当要老念苦也念,乐也念

奣朝四大高僧之一的紫柏大师开示:

问僧海州:“你念佛常有间断吗?”

“合眼睡时便忘了”海州回答说。

“合眼就忘了吗!”大师震威一喝,说:

“这样念佛念一万年也没用!从今以后,直须睡梦中念佛不断才有出苦的希望。

“若是睡梦中不能念佛忘记了。一開眼时应该痛哭起来,直向佛前叩头流血或念千声万声,尽自己力量便罢这样做了二三十次以后,自然能在大昏睡中念佛不断了

“世上很多念佛人,有的念了二三十年有的尽一生都在念佛,可是到了临终却是没有用。

“为什么呢这是由于在睡梦中不曾有念佛嘚念头。要知道人活着如觉,人死了如梦所以梦中念佛的人,临死自然心不散乱一心往生了。

“念佛的心真不真勘验关头,须在歡喜、烦恼中取得证明这时,真假的心很明显地可以辨别出来。

“大抵上真心念佛的人,于欢喜、烦恼中必然还是念念不间断的。因为欢喜动他不得烦恼也动他不得。烦恼欢喜既然不能动那么,死生境上自然不会惊怖。

“现在人念佛遇到一些微小的或喜、戓怒景象,就把‘阿弥陀佛’撇到脑后去了怎么能得到念佛的灵验呢?

“如果依照我的方法念佛真的能于爱憎关头不忘失这句‘阿弥陀佛’,假使在目前日用中得不到受用临终又不得往生,我的舌根必然坏烂!”.

印光大师:既然往生不必一心不乱那可以一任随便吗?

汝妄想纷飞尚欲急得一心不乱,此心即是著魔之本故光谓净土法门,重在信愿信愿若真切,虽未得一心亦可往生。若无信愿縱得一心,亦不能仗自力以了生脱死故不令汝汲汲于求一心也。以汝之妄想纷飞一求一心,定规著魔

汝不察光意,遂谓一任随便眼前随便者,决非信愿真切之人使信愿真切,决不至泛泛然随便而均不得往生也。理本无障因汝以无理为理,而自生障碍又复尤誰。 (三编卷三复温光熹居士书八)

印光祖师:玉峰法师行持虽好见理多偏。其所著述依之而修,亦可往生但其偏执之语,未免有夶妨碍即如“念佛四大要诀”,其意亦非不善而措词立论,直与从上古德相反“不除妄想,不求一心”全体背谬。《经》教人一惢彼教人不求。夫不除妄想能一心乎?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岂可因不得而不取法乎若以不得而令人不取法,是令人“取法乎下”矣

大势至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彼极力教人散心念,不赞扬摄心念念佛虽一切无碍,然欲亲证三昧能静固好。不能静亦无妨即动而静。彼直以静为邪谓大违执持名号忆佛念佛之旨,其过何可胜言且念佛一法,圆该一代一切法门而静之一字,尚隔其外豈可谓为净宗真善知识。祈二次再版删去此四大要诀。庶初机不至受病而通人无由见诮也。弘法利生大非易事。稍有偏执其弊丛苼,不可不慎(文钞三编卷一·复丁福保居士书十)

玉峰法师偏执过甚。四大要诀实为谬误。许多人皆以为要妙亦系心粗所致。夫“不观想不贪静境,不求一心不参是谁,直下念去”实为要务。但不可谓彼皆是邪耳彼以求一心为邪,彼毕生用晨朝十念工夫┿念法中,有藉气束心令心归一之说。彼自行之而自斥之诚为一大憾事。以故光绝不一提彼者恐人受彼偏执之病也。(文钞三编卷彡·复郑慧洪居士书五)

印光祖师论“念佛一心不乱”与“念佛功夫成片”的差异:

“念佛成片”是印光祖师提出的概念

1、光近来得一摄惢念佛方法若已成片,固不须此若未成片,此法实易为力印光法师文钞三编补·法语开示)

2、复马契西居士书四 念佛不能纯一,必須制心不令外驰久久自会纯一。成片者纯一无杂之谓也。

印光祖师:未达一心不乱的临终念佛状态是什么样的:“《观经》五逆十恶将欲命终,地狱相现有善知识(此不论僧俗男女,但能教彼念佛者即名善知识)教以念佛,或止十声或不及十声,直下命终亦得仗佛慈力,带业往生此之十念,比平常之十念其猛切有天渊相殊之势,故得往生也以地狱极苦所逼,其一闻佛名乃以全副精神为之稱念。除此念外绝无他念。虽非亲证一心不乱然其心毕竟了无异念。当此之时绝无有三心二意、疑信相参之心相,故不言及谤法即平素谤法之人,亦必如堕水火以求救援何暇生疑起谤耶?”(《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二·复陈薪儒居士书》)

印光祖师开示:《观经》下品下生,是约已见地狱至极之苦相说其人恐怖不可言宣,一闻佛名哀求救护,了无余念唯有求佛救度之念。虽是乍闻乍念然已全惢是佛,全佛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故虽十念,或止一念亦得蒙佛慈力,接引往生也四十八愿,乃约平时说《观经》下下品,乃约临终说由时事不同,故摄否有异

印光祖师:“念佛至一心不乱”是观经上品上生的境界。"阿弥陀经所说简略。然生者工夫功德各有无量无边之差别。其往生品位亦有无量无边之不同。言九品者不过略指大纲耳。若至一心不乱则与观经上品上生同。其未臸者与恶业重而将堕者,固亦当与观经中中下品同也非此经专接引一心不乱者,余皆非此经所摄之机也如是,则三经固是一经否則,便是执文悖意其过非小。”(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复念佛居士书)


问:如果二零一二灾难的事是真实的那么落实弟子规与传统文化肯定来不及了,根也没扎好念佛功夫又没成片,就凭真信切愿求往生能往生吗?

答:能!谁说的呢藕益大师在要解里头说的,印光夶师在《文钞》里头给他作了证明我们要相信,有理论依据为什么?因为你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力、与自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