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确保2017年下半年我国2017年经济形势势平稳

2017 年中国经济会如何发展?可能遭遇危机吗? - 知乎4913被浏览1556616分享邀请回答97175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7K275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5 个回答被折叠()如何确保2017年下半年我国经济形势平稳?
近期发布的5月份宏观经济数据显示,我国经济增长稳中趋缓,下行压力有所加大。
为保证今年下半年经济形势的平稳,宏观政策有必要呵护来之不易的复苏势头。从需求面来看,房地产和补库存是此轮经济复苏的两个主要火车头。但在地产调控政策的压力下,地产销售和投资增速都已明显放缓。PPI已连续两月环比负增长,表明原材料价格正在走低,从而令补库存周期临近尾声。而近期的金融去杠杆政策则令利率明显上升,货币增速跌至20年来的新低,对实体经济形成了一定紧缩效应。在生产面,工业增加值增速已明显低于今年3月的高点,而有领先意义的财新PMI则在连续扩张9个月后,于今年5月跌回收缩区间。以当前趋势而言,今年下半年我国经济复苏动能将逐步走弱,经济增长将重新面临较强下行压力。但如果这轮经济复苏就此终结,将不利于未来各项经济工作的开展。因为此轮经济复苏已明显改善了市场预期,增强了各方对中国经济的信心,促进了经济的活跃。如果复苏就此归于沉寂,将挫伤各方对供给侧改革和“L型底部”的信心,让稳增长的难度加大。所以,有必要尽量延长此轮经济复苏的时间长度,稳定各方信心,为下半年十九大的召开营造平稳环境,也为长期改革推进构建良好氛围。为实现这一目标,宏观政策需要有前瞻性,而不能落后于形势。此轮经济复苏扩大了防风险政策的回旋余地,令金融去杠杆、规范地方政府融资等举措有了更大施展空间。这些防风险举措的确为长期经济金融的平稳所需要。但也必须要看到,这些措施对短期经济增长会有不利影响。相应地,其力度需要有前瞻性的调节,不可一味求紧。在方式上也需堵疏结合,在堵“后门”的同时开“前门”。就金融去杠杆政策来说,关键是要把握好平衡。我国在储蓄过剩的格局下,杠杆上升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因此不可过度追求去杠杆。而过去几个季度的经济形势也表明了,经济复苏有利于杠杆的平稳。所以,去杠杆更应该有保有压,引导杠杆加在风险较小的地方。具体来说,信贷需要宽松,为表外回表内留出空间;债市融资功能需要恢复,以实现“非标转标”。而在真实利率因为PPI下行而快速上升之时,名义利率有必要做相应调整,以弱化真实利率上升带来的紧缩效应。就财政政策来说,关键在于促进基建投资的复苏,以对冲地产下行带来的压力。如果要堵住地方政府不规范融资的“后门”,就需财政以其他更规范透明的方式,加大对基建的融资支持,以保证基建投资的平稳增长。相反,如果财政“正门”开得不够大,规范地方政府融资的举措就会带来紧缩基建投资的后果,加大经济增长的风险,最终也会导致政策难以持续。总而言之,供给侧改革给我国经济带来了复苏。但要看到,经济复苏并非理所当然,而是前期需求端扩张的结果。当前,既要用经济复苏营造的良好环境来推进结构改革,但也需要呵护复苏的势头。二者间需要把握好平衡,而不可让来之不易的经济复苏付诸流水。
发现资讯的价值
中研研究院
掌握产业最新情报
中研网是中国领先的综合经济门户,聚焦产业、科技、创新等研究领域,致力于为中高端人士提供最具权威性的产业资讯。每天对全球产业经济新闻进行及时追踪报道,并对热点行业专题探讨及深入评析。以独到的专业视角,全力打造中国权威的经济研究、决策支持平台!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热点图文分析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中研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
烦请联系:、8,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行业研究院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优碳钢市场发展面临巨大机遇和挑战
赛车主题公园行业研究报告旨在从国家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战
小龙虾研究报告对小龙虾行业研究的内容和方法进行全面的登录没有账号?
&登录超时,稍后再试
免注册 快速登录
2017年中国宏观经济走势如何 面临哪些风险
杨志锦 于子钧
  编者按:2016年GDP增长率为6.7%,其中第四季度增速为6.8%。目前已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月进出口同比增长19.6%,超出市场预期;PPI在去年9月转正后,今年1月同比增幅高达6.9%,通胀预期再起。
  目前宏观经济处于什么阶段,今年走势如何,会面临哪些风险?围绕今年的经济形势与政策,21世纪经济报道(下称《21世纪》)专访了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首席经济学家邵宇。
  今年经济增速可能呈现前高后低走势
  《21世纪》:结合已经过去的1个多月的情况看,今年的经济增速将呈现怎样的走势?
  祝宝良:现在还看不出来全年会是怎样的一个趋势。但从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月份的数据看,形势比预期的要好一些。其中工业、农业没有太大变化,但去年四季度GDP增速较前三季度提高了0.1个百分点。四季度经济增速为什么上来了?现在其实还没太搞明白。此前市场预计,第四季度业及金融业的增加值都增长乏力,理论上经济增速应该下降,但增速却上来了。
  现在看,去年四季度主要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9.9%)和其他服务业(10.6%)增加值增速上来了。其他服务业――包括教育、科技、文化、行业,特别是行业――因为国家政策推动,增速上行可以理解。另外一个原因,我觉得是因为四季度财政支出增速快,财政把钱花出去之后,科技、教育、文化等行业形成GDP,同时也推动交通运输业增加值增速上升。但因为财政收入增速放缓,这个趋势能否在今年持续是有疑问的。
  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看,今年货币政策稳健中性,力度可能比去年稍弱。外贸的不确定性也存在。另外,房地产行业往下走。综合来看,今年经济增速应该比去年略低,但是降幅是收窄的。全年增速预计在6.5%左右,增速越来越接近潜在增长增速。虽然增速下滑,但问题不大,因为就业不是问题。
  具体来看,一季度、二季度增速可能会达到6.6%。如果三四季度不采取措施,经济增速有可能跌到6.5%以下。今年物价指数同比上行,企业利润同比也会增长,统计数据显示宏观经济运行不错。但实际上,企业的日子并不好过,因为物价环比可能不涨。企业更关注环比,比如这个月价格比上月涨,今天比昨天涨。因此,今年经济运行很容易出现“宏观好、微观不好”的局面。
  李迅雷:今年经济增速很可能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一季度有可能到7%,二三季度有可能回落,全年GDP增速可能比去年要略低一点,在6.6%左右。
  去年GDP增长,房地产贡献大概是0.3个百分点。目前房地产投资增速还在相对较高的位置,今年上半年房地产投资的增速不会太低,可能还会在6%-7%左右。此外,基建投资增长的传导效应在中游产业、下游产业得到一定的显现,中下游产业的增长可能会有所回升。因此,一季度的数据会比较好看。但是由于房地产销量的萎缩,预计到今年下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会有所回落。总体来看,下半年经济增速会比上半年略低。
  邵宇:我们看到,央行公布的1月份金融数据,信贷2万多亿,比去年1月份略低,但是历史第二高。社会融资规模增量3.73万亿,创出历史新高。这些资金到位后会在以后月份形成经济产出。另外,PPI同比增速转正,反映企业盈利上升,PMI也处于扩张区间。从这些指标来看,今年经济增速应该很平缓,增速预计在6.3%-6.5%之间。四个季度间应该也比较平稳。
  《21世纪》:你认为2017年宏观经济运行最大的风险点是什么?
  祝宝良:中央经济会议提到产能过剩、金融风险、内生动力不足、区域分化几个风险。我认为最大的问题是金融风险。前年股市大幅波动,去年12月债市出了风险,金融市场的风险明显增加。本来金融市场是愿赌服输,具有很好的定价功能,但现在刚性兑付使金融市场渐渐失去这一功能,金融市场并没有出清。
  当然也有国际外部风险,也就是任职后带来的政策不确定性。如果加息加得很厉害,人民币贬值压力很大。但这个风险是外部的,最根本的风险还是内部风险。
  李迅雷:主要在金融领域。过去几年,整体利率(包括银行间利率)往下走的时候,大家都能赚钱,整个金融链条是没有断裂的风险。但今年的市场利率是往上走的,金融链条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我觉得这是要关注的。今年政府提出使资金脱虚向实,因为过去存在金融泡沫,若脱虚向实的幅度过大的话就面临着金融泡沫“破”的风险,由此可能导致系统性风险出现。另外也要注意美国的影响。每次美国加息都会引发全球局部的金融危机。对中国而言,中美利差加大会加剧人民币贬值压力。
  邵宇:目前值得担忧的仍然是杠杆率过高的问题。中国的问题在于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杠杆率过高。过去两年的政策框架可归纳为移杠杆,也就是各个部门资产负债表的再平衡。通过8万多亿的地方债置换,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已经降低。但是企业资产负债表的修复进展缓慢,企业部门杠杆还在上升。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在控制总杠杆率的前提下,把降低杠杆率作为重中之重,未来去杠杆需要重点关注。
  PPI上涨会温和传导到CPI
  《21世纪》:物价方面,PPI同比涨幅经历了54个月的负增长之后终于在2016年实现了正增长,今年1月同比涨幅高达6.9%。今年PPI是否会带动CPI上涨?2017年通胀形势如何,CPI是否会突破3%?
  祝宝良:去年9月份以来,PPI环比增长都是一点几,市场上几乎所有做数据预测的都错了。这反映出,产能过剩的矛盾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严重,“僵尸企业”的数量也没有我们估计的那么多。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行政手段限制产能,产量下去了,但供给不足,价格就持续往上涨。1月PPI上涨主要是由石油、煤炭等几个行业价格上涨引起的,而且这些行业的价格已经连续跌了几年,突然涨起来,同比涨幅就很大。如继续用行政手段去产能,今年PPI环比增速很可能还是正增长,再加上翘尾因素,同比增速会很高。原来市场大多估计今年PPI涨幅在2.5%-3%之间,看了1月份数据后,大家估计到4.5%,因为去年的翘尾因素就达4.2个百分点。如环比增幅下降,那么PPI会在4%左右。
  PPI往CPI传导,属于成本推动型,问题是能不能推动。现在看来,不能完全传导,主要是下游没有完全出清。另外,终端需求不够,买方是有控制力的,市场并不取决于卖方。CPI篮子中,服务业价格可能上涨,比如旅游、交通运输、医疗价格,但1月蔬菜价格环比涨幅比历年春节要低,工业品价格涨幅也不大。CPI全年不会突破3%,很可能是2.5%。
  李迅雷:从目前来看,越靠近上游的行业价格上涨越多,接近下游的行业涨幅收窄。从2012年到现在,制造业投资在减速,但基建投资保持高速增长。也就是说,一方面供给在压缩,一方面需求在增加,这是导致上游、中游崛起的一个主要原因。总体来看,上游采掘业和中游原材料产业两个行业价格涨得比较多,但是很难传导到消费品行业。传导到下游就受到了最终需求的制约,因为上游跟中游都是通过基建、房地产政策刺激,通过大量的资金投入来增加需求。下游需要通过刺激最终消费者的需求,但这有难度。因为这些年来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速一直慢于GDP增速。
  预计一季度PPI仍然将处于高位,二季度起将有所缓和,2月份或形成全年高点。而随着前述价格上涨链条的推进,非食品价格继续上升将成为影响上半年CPI走势的最主要变量,预计CPI高点或形成于二季度,幅度在2.7-2.8%一线附近。二季度后工业价格与消费价格的增速均将有所回落,通胀压力有所缓解。
  为什么未来CPI涨幅不大呢?因为CPI包括消费品和服务,目前由于劳动力价格在涨,服务价格也一直在往上涨。但因为消费品占比较高,所以如果消费品(扣除劳动价格上涨因素后)价格不涨,CPI就很难涨上来。而大部分消费品行业已经产能过剩,价格很难涨起来。另外消费品是可贸易品,其价格是全球定价的,涨了可以进口。比如,如果猪肉价格涨,大量猪肉的进口会让猪肉的价格上涨幅度降低。
  邵宇:1月PPI同比涨幅确实超出预期。最近PPI上涨主要是由于上游产品价格的上涨,进而带动PPI上行。除了煤炭、钢铁外,化工原材料也开始涨起来了,主要因为供给端的压缩。现在产能压缩到了大供应商手里,他们的涨价能力和时效会比较强,但化工产品涨价在现阶段还没有需求配合。从环比走势看,1月PPI增幅有所降低。这意味着PPI见顶概率增加,说明这波涨价已过。
  PPI会温和传导到CPI。原材料价格上涨后,终端产品会有提价要求,但因为终端产品过剩并且需求有限,传导会比较温和。今年供给侧改革会有更多政策的支持,价格可能会上涨,对CPI抬升产生一定影响。我们预计,CPI部分月份可能会超过3%,但是全年中枢应该在2.5%-2.8%之间。
  《21世纪》:虽然PPI同比在2016年9月转正,但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却没有提升?今年PPI同比涨幅大,对工业以及实体经济会有什么影响?
  祝宝良:原因是下游需求不足,上游价格无法向下游有效传导。这样下游的利润空间被侵蚀,因此工业增加值增速上不来。而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的消费结构变化,我们现在不需要那么多工业品,也不需要那么多的汽车、冰箱,工业品的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
  李迅雷:PPI可以拆分为两大指数,一个叫生产资料价格,一个叫生活资料价格指数。现在PPI上涨主要还是生产资料价格在涨,但生活资料价格没怎么涨。生产资料主要对应上游和中游产业,生活资料主要对应下游产业。因此,上游跟中游的制造业的增加值增速应该是上行,下游的生活资料行业增加值增速不大。所以工业增加值增速没有上行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上游、中游价格没有向下游有效传导。
  邵宇:我们看到PPI涨幅比较大主要是因为上游原材料价格的上涨。1月份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煤炭开采和洗选、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这些行业的上涨,并且占据了PPI涨幅的很大比重,但是其他工业门类的PPI并没有明显上涨,因此没有带动工业增加值增速的提升。
  货币、信贷、社融增长可能放缓
  《21世纪》:从年的经济金融运行来看,(M2-GDP-CPI)增速差值均为正值(依次3.3%、3.2%、2.9%、5.00%、2.8%),且在3%左右。你如何解读这一差值?今年会是什么情况?M2增速以多少为宜?
  祝宝良:3%的差值比较正常。过去M2增速减去GDP增速,再减去CPI同比的差值,我们解释为货币深化不足。也就是一些不统计在GDP里面的经济活动,需要用货币去度量。最近这两年,国家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城市化也差不多了,这个差值总体上是缩小的。现在M2余额150多万亿,每年卖地收入4万亿,卖地收入除以M2大致在2.5%左右,与差值相差不大。这一差值,现在看就是资产泡沫化。目前M2指标统计范围窄,如果把表外的业务加上,M2的增速可能不止11%,很可能是16%。这就是最近资产价格(主要是房地产)上涨的重要原因。
  李迅雷:从理论上讲,货币多了以后,它需要支持的交易不仅限于货物交易(表现为诸如CPI、GDP的波动),还会流入到金融领域,支持资产的交易。所以这个差值长期以来都是正值,这表明大量的钱都流到金融资产领域,也就是形成资产泡沫。因为过量货币流向虚拟经济,它没有形成通胀。
  通货膨胀的预期,再加上资产价格上涨,使得货币政策更多地强调稳健中性。去年M2增速定为13%,显然定高了,前年GDP增速目标在7%左右,对应的M2增速是12%,但2016年GDP增速目标定6.5-7%,而M2定到了13%,实际M2增速仅有11.4%。如果今年政府工作报告GDP目标是6%-7%,货币政策要回到中性,今年M2的增速目标定11%-12%比较合适,我个人倾向于11%。
  邵宇:今年GDP增速在6.5%左右,CPI在2.8%左右,再加上2-3个百分点,理论上M2增速应该在12%左右。但是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货币政策要稳健中性,实际上是适度从紧了。这样的话,M2增速应该略微定低一些,我觉得增速定在11%左右比较合适。
  《21世纪》:如何评估1月金融数据和融资规模?今年的信贷和融资总体上会是什么情况?
  祝宝良:信贷低于预期的2.5万亿,M1增速也下来了,说明央行货币政策往稳健中性在转,实质上就是往紧的节奏在转。现在价格同比上涨,环比也在涨,理论上要求央行收紧货币政策。实际上,名义利率减去价格同比涨幅后,负利率程度比以前年份更高。
  李迅雷:1月贷款没有超过去年,金融机构倾向于在1月份多放款,增加利息收入,所以1月份数字高并不可怕。1月新增住户中长贷款6293亿,很明显是去年额度今天用了;去年按揭贷款额度收紧,因此签订的个人住房贷款协议在今年一月份集中开始生效,这就导致按揭贷款信贷又往上冲了一下。经济复苏的动向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指标是信贷的增长。今年1月信贷数据中,企业中长期贷款(企业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1.52万亿,占到四分之三,占了很大一个比重。今年货币政策回归中性,利率有上行风险,企业发债的规模会减少,社融也很难有大的增长,增速可能会放缓。去年13%的增速,今年应该在10%左右。
  投资增速会下降
  《21世纪》:预计2017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如何?其中制造业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基建投资会呈现怎样的走势?
  祝宝良:中国的基建基本已经饱和了,理论上中国的基建增速是要往下走的。美国20万亿美元的GDP,现在一年的基建投资是6000亿美元。如果今年GDP要稳住6.5%的增速,基建增速应该到17%(包含电力投资),大约需要资金18万亿元。但是资金从哪里来?一是财政收入增速放缓,二是基建投资的收益降低,维持这么高的增速没有必要。
  现在房地产交易量有下降,但投资不会降得很快。目前看,因为房地产调控升级,2017年房地产投资增速肯定比2016年要低,但是要比2015年要高,差不多在2%-3%之间。
  现在制造业投资增速还看不太清楚。制造业投资主要是民营企业在投资,而这主要取决于民间企业是否有信心:一是投下去能否赚钱,二是投下去资金安不安全。去年对民营企业的产权保护在加强,环境会好一些。赚不赚钱又有几个问题,民间投资经过这么几年的低迷后,产能是否出清,民营企业生产的产品价格是否在涨?如果产能出清了,有需求了,民营企业就会加大投资。从1月份的物价来看,CPI中工业品的价格是微涨的。PPI在涨,但下游工业品的价格涨幅不大。
  在之前PPI负增长的时段内,上游工业品的价格是在下跌的,实际上利润转移给下游了,但是这种情况下民营资本还是不投资,民间投资增速还是逐年在下降。这说明下游工业品领域在逐渐出清,但是还没有出清完毕。而工业品需求端增长乏力。去年下半年开始,上游工业品的价格突然上涨,把中下游的利润吃掉了。这个时候,民营资本也不会增加投资,民间投资增速不会大幅下降,但是还没有见底。
  因此,投资增速总体应该是往下降的,但是因为辽宁的因素也不好说。辽宁因为统计数据挤水分,去年投资下降63.5%。辽宁投资占全国的比重在2-3个百分点之间,今年辽宁投资正增长,又会把全国的投资增速拉上去。
  李迅雷:去年投资增速是8.1%,今年投资增速预计比去年要低,但也不会降太多,预计在7.5%左右。房地产投资增速肯定要降,估计是4%的增长。去年下半年销售增速下降,一般半年以后,房地产投资增速也会回落。制造业投资增速已经是连续四年回落,最近需求增加了,设备投资会多些,故增速会略有回升。像2012年来钢铁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是负的,今年可能转正。
  基建投资连续高增长4年了,2013年、2014年这两年的基建投资增速都在20%以上,2015年和2016年在17%左右。但基建长期高增长是很难持续的。现在基建投资规模越来越大,这么大的规模想要继续保持接近20%的高增长就不大可能。因为体量越来越大,再继续保持高增长,需要更巨大的资金投入。但现在PPP也好,各种积极的财政政策也好,它的效果都是有限的。
  另外,四年来基建投资增速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两倍还要多,这是很畸形的。比如制造业投资增速4%多一点,民间投资增速也是3%多一点,为什么基建投资增速还要高增长?基建投下去的项目很多没有效益,不产生现金流,都向银行借了钱、向社会发了债,怎么还利息呢?这些问题都会导致基建投资不可能连续高增长。所以我判断今年基建投资的增速在15%左右。而财政收入增速比较低,我估计今年财政赤字率也不会提高。因此,基建主要是政策性银行发债、地方政府PPP或搞产业引导基金(变相举债)来支持,但这样操作会使地方政府债务进一步上升。
  邵宇:今年来看,基建投资还要做一些发力,还是要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才能保证增长速度,我们预计今年基建投资增速会在20%左右(2016年全年是17.4%)。因为今年是换届年份,换届年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会略高些。实际上,基建投资有弥补其它投资不足的作用,在需要的时候会适度放大。
  基建投资要看后续资金接续的情况,应该不会特别差。PPP可能是基建投资资金的主要来源。虽然PPP项目中有些名股实债、承诺收益不符合法规的交易结构,但是这类项目落地同样也会增加基建投资的规模。
  房地产投资有人比较悲观,目前市场普遍预期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可能会出现负增长。我们觉得可能还好,虽然很多城市加强调控,但是一线城市的房地产投资需求还是比较强烈的。这一轮房价上涨主要集中在一二十个一二线城市,而目前这些城市库销比基本都在六七个月的水平,这会对新增投资带来支撑。我们预计房地产投资增速会在0-5%之间。
  制造业投资在经历了连续五年的持续下滑状态,现在已经处于历史低位,目前已经有企稳的迹象。比如工业企业利润和民间投资都有所修复,PPI由负转正。随着人民币兑美元贬值效应显现,加上外需的局部改善,会对2017年的出口形成一定的拉动作用。这也会对制造业投资提供支撑。总体而言,今年投资会略微下降,但下降空间也比较有限,预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会在7%左右。
  《21世纪》:1月进出口实现“开门红”。进出口增速回升的原因是什么?2017年能否持续增长?
  祝宝良:外贸大幅上涨的原因在于去年基数太低。另外一个因素是进口价格涨上来了,主要是价格上涨,由此推高进口值。1月份,中国进口的铁矿砂、原油、煤等大宗商品价格分别上涨81.3%、46.7%、110%。数量不一定增长很多,但贸易额上来了。
  李迅雷:因为出口已经连续两年负增长。我的判断今年会由负变正,今年的出口额应该比去年要高。但中国出口比重在全球的份额会下降。虽然全球大环境比去年要好,但是小环境不好,尤其是特朗普对中国肯定还会采取一些贸易报复措施。另外,中国出口在全球的份额在去年已经见顶,将来中国在全球的出口份额比重会逐步地降下来。
  邵宇:进出口回暖主要还是受到外需改善的影响,但我觉得人民币贬值的影响有限。人民币贬值更多是相对于美元贬值,其它货币相对于美元贬值更多。这样看来,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并没有贬值太多,对出口影响可能不会特别明显。
  《21世纪》:2016年消费增速为10.4%,相对平稳,汽车消费的增长做了较大贡献。2017年的还能维持相对平稳吗?
  祝宝良:居民消费与居民收入高度正相关,2016年以来,居民收入低于经济增速,会影响居民消费能力。新一轮房地产市场调控将会抑制与住房相关的家具、家电、建材等相关商品消费,汽车等耐用消费品对政策依赖较强,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购置税优惠政策能否延续,对汽车消费影响较大。当然,旅游、休闲、文化、体育等个性化新兴消费模式和消费热点仍比较活跃,电商网购越来越成为重要的消费方式。总体来看,我国消费需求将保持稳中略降态势,预计2017年消费增长10%左右。
  李迅雷:去年拉动汽车消费增长的两大因素,一是汽车购置税的减半征收。另外是置换率的提升,就是汽车的更新换代需求。这对汽车销量有一定的支撑作用。目前来讲这种支撑作用已经到尾声了,今年的汽车销售增速并不乐观。房地产销售增速回落之后,居民购买家具、家电、装饰材料方面的需求会降低。因为房地产、汽车大件消费占到整个消费的比重在50%左右,如果这两块销售不振的话,2017年的消费增长估计还是有难度,预计实际消费增速为10%左右。
(责任编辑:张功成 HN092)
和讯网今天刊登了《2017年中国宏观经济走势如何 面临哪些风险》一文,关于此事的更多报道,请在和讯财经客户端上阅读。
提 交还可输入500字
你可能会喜欢
热门新闻排行榜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 传真:010- 邮箱:yhts@ 本站郑重声明:和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系政府批准的证券投资咨询机构[ZX0005]。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7年全球经济形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