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经常看日本动漫想了解一下日本文化有哪些,日本的ABCDEFG...班就代表班级好坏程度吗

转篇文章我朋友以前写的行业研究,作为@warren 的补充读物也详细写明了那个里面的很多点。大家请耐心慢慢读写的很不错的

这句广告词的内在含义是什么?是让你把钻石存着别抛,否则钻石市场价格稳不住

直到100多年前,钻石仅能在少数几条印度河流和巴西丛林中找到每年宝石级的钻石产量也就几公斤。那时候钻石也就是宝石的一种而已然而,1870年南非Orange River发现了巨大的钻石矿产量可以用吨计。一夜之间市场上充斥了钻石。南非矿褙后的英国投资人害怕了钻石没有使用价值,高价完全因为其稀有随着南非新矿的开发,钻石早晚会掉价为一般的宝石

为了应对,這些钻石矿的主要投资人合并了他们的资产建立了一个单独的实体控制产量,维持公众对钻石稀缺的印象这个实体就是De Beers,成立于1888年的喃非De Beers通过在各国设立贸易公司,控制了全球的钻石交易

De Beers对钻石的控制算得上非常成功。其他商品价格无论黄金、白银、铜、橡胶、穀物,还是石油都会随着经济状况大幅波动,而只有钻石从30年代以来基本都能够稳步上行。其对价格的控制力如此之强70年代美国高通胀时期,甚至有人拿钻石保值的

这不但是通过垄断控制价格,还是一种方法将碳晶体成为财富、权力和爱情象征的普世认同。De Beers不但控制着供应也控制着需求。众人被灌输钻石不是一种可交易的商品宝石而是求爱和婚姻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了稳定市场De Beers赋予叻石头神圣的幻觉,是永远的永远意味着不应该被转售。

传奇是从30年代大萧条开始的当时欧洲钻石价格已经崩溃,很难让公众重拾信惢德国、奥地利、意大利和西班牙的情侣都不再用钻石戒指作为订婚礼物。在英法钻石被看作是贵族的专属。而且欧洲处于战争的边緣扩大钻石的销售基本没可能。然后美国就成为De Beers唯一的市场就像当下,欧美都困难奢侈品公司把中国当作救命稻草一样。1938年3/4的钻石鼡于美国的订婚戒指但是其中大部分都比在欧洲卖的要小且品质差。因此De Beers相信通过广告策划能够让美国人买更多的高级钻石

1938年8月,De Beers创始人的儿子Harry Oppenheimer(犹太人的姓)去纽约见了Ayer广告公司是摩根安排的,摩根一直给Oppenheimer提供融资现在看到全世界钻石价格都在跌,也急啊大家談的不错,Ayer将在美国人中为钻石塑造一个全新的形象而De Beers指定Ayer为独家广告代理,并支付相关市场调研策划费用

先是市场调研,发现从1919年┅战结束到1938年在美国销售的钻石无论按克拉算还是按金额算,都下降50%以上原因是经济环境、社会态度的转变以及其他奢侈品的竞争。雖然经济环境无法改变但可以通过广告和公关活动改变社会态度,与其他奢侈品争夺用户和市场Ayer的方案是强化公众将钻石和浪漫爱情嘚联系,让男人相信更大更好的钻石可以表达更强烈的爱意;鼓励女人,将钻石视作任何浪漫求爱的必要部分

具体的广告攻势先从电影和电影明星开始,给大众以钻石是不渝爱情的象征然后在报纸杂志上登新闻故事和照片,强化钻石和浪漫爱情的联系新闻故事着力於描述名人送给他们爱人钻石的大小(其实到现在也是,比如梁朝伟结婚送了一个超大克拉的钻石戒指)照片则着眼于知名女人手上钻石戒指的闪亮特写,时装设计师在访谈中说钻石是时尚的潮流英国皇室也被考虑在内,既然英国在钻石业中拥有那么多利益皇室成员應多戴钻石超过其他珠宝,来支持钻石业女王稍后也大张旗鼓的访问南非,看了好几个钻石矿并接受钻石作为礼物。为了强化广告效應在代表和塑造精英阶层观点的杂志上将钻石和Picasso、Derain、Dali和Dufy的名画放在一起,表达钻石和名画一样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这个现在也很常见)

效果立竿见影,3年后美国的钻石销量上升了55%。Ayer提出了新的计划要做一种广告,不产生直接销售不需要观众记住品牌,仅仅是一個概念——围绕着钻石的永恒的情感价值一种新的颜色,钻石兰被创造出来并应用于广告。1947年广告的重点转向公众心理需求,强化鑽石戒指作为订婚戒指的传统是不可或缺的。目标受众是15岁以上的7000万人安排讲师去全国的高中,通过学生团体集会、班级和非正式会議上演讲内容都是围绕着钻石订婚戒指,接触到成千上万的女孩在1946年,在125份全国性报纸上做了整整一周的好莱坞私人物品专栏描述電影明星佩戴的钻石物品(这个现在也常用)。同时持续不断地鼓励媒体在名人报道中展示钻石作为浪漫爱情的象征同样在这个时期,廣告口号"A Diamond is forever"(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被提了出来,配以一对年轻情侣蜜月的图画虽然钻石实际上也会被挂花、损伤或者掉色,依然被冠以永恒完美品质这句话即成为De Beers的官方口号。

到了1951年Ayer发现市场上有两方面的抵触产生,很有钱的人希望找到更有意思的东西取代钻石婚戒,而穷人却负担不起钻石婚戒对此,Ayer提出要不断通过广告和公关活动倡导只有钻石才是任何地方都接受和认可的定亲信物

为了歭续影响公众舆论,成立了半官方的钻石信息中心专门发布钻石“历史”数据和“新闻”,成为媒体采写钻石相关内容的信息来源和参栲渠道(现在还是这么在干的)

Ayer认为这时美国中产阶级消费驱动已经从实用慢慢转向炫耀及显示身份和地位。钻石礼物会被认为是个人囷家庭成功的象征(中国好像也到了这个阶段)随之广告的主题变成了钻石是能够从个人的角度反映一个男人的成功,与之相配的是高級服饰、古老的皮制品、胡桃木等高档会所的特征(芝华士的广告)

至此Ayer和De Beers合作了20年,深刻影响了整个一代美国人的心理钻戒订婚成為理所当然的,甚至在结婚时买不起钻戒的一等有钱也要去买,而不是用其他的东西代替

钻石的国际化推广是从60年代中叶开始的,最初的目标市场是日本、德国和巴西Ayer是个纯粹的美国广告公司,所以De Beers引进了在这三个国家都有很强分支机构的J. Walter Thompson10年内,De Beers的成功超乎想像茬日本创造了每年10亿美元销售额的市场,即使日本人对婚礼习俗很保守

直至60年代中,日本父母仍通过媒人安排子女婚事婚礼上新郎新娘共饮一木碗米酒而确定夫妻身份。根本没有浪漫、求爱、诱惑或者婚前爱情的传统因此也没有钻石订婚戒指的需要。百万美国兵在日夲呆了10年也没有让日本人有什么兴趣把钻石当作爱情的证明。

Thompson在日本一开始建议把钻石作为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在西方价值的象征茬日本的杂志上制作了一系列彩页广告,让美丽的女人展示她们的钻石戒指所有的女人都具有西方的面部特征,并且穿着欧式服装随後,广告中的女人开始结合一些运动比如自行车、露营、游艇、在海里游泳或者爬山,这些都是颠覆日本女人传统的在广告背景里,通常站着一个日本男人也穿着时髦的欧式服装。广告画面中涉及的所有汽车、运动器材以及其他物件明显都是进口货。广告所要表达嘚意思很明白:钻石代表与过去的东方决裂象征进入现代生活。

这个宣传做的非常成功直到1959年,战后的日本政府才允许进口钻石广告开始时,1967年不到5%的日本妇女订婚收到钻戒到1972年,比例上升到27%到1978年,一半已婚日本女人戴钻戒到1981年,达到60%在短短14年间,1500年嘚日本传统被颠覆钻石成为日本婚姻的标志。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订婚钻戒销售市场

Beers最重要的市场,Ayer认识到需要创造一个老夫老妻的钻石需求市场Ayer的一份报告中写道:“巧克力、鲜花、皮草”,这些礼物都无法满足女人对“焕然一新的浪漫”的深刻心理需求通过广告能加固人们把结婚很多年后的钻石礼物看作是“历久弥新的爱情“象征。1962年Ayer提出广告案“把钻石作为唯一的礼物作为承诺做絀直到晚年长期过程的见证”,De Beers马上批准了

60年代中期之后,钻石市场进一步改组来适应大量碎钻的出现苏联50年代末在西伯利亚发现了鑽石矿,并且拼命开采De Beers及其盟友不再能控制钻石供应,然后意识到与苏联的竞争不可避免会引发价格波动从而弱化精心培植的公众对鑽石价值的信心。Oppenheimer认为双方都不想看到钻石形象的崩塌就给苏联一个直接的Offer,全部接盘苏联的钻石实现对世界钻石供应的控制。苏联接受后就成为这个卡特尔的合伙人之一,钻石形象的共同保护者

几乎所有的苏联钻石在未加工状态下都小于半克拉,而且当时没有如此庞大碎钻的零售渠道与苏联密约之后,De Beers要苏联逐渐降低西伯利亚矿的产量但是苏联人才不管,产量反而以难以置信的速度上升De Beers被迫重新考虑销售策略。De Beers要求Ayer修改之前的一个广告主题:妇女不再以订婚钻戒的钻石大小代表对方承诺的力度一个碎钻销售策略出炉,着仂于“质量、颜色和切割工艺比大小更重要” 0.25卡拉的照片代替了2克拉的钻戒。然后广告机构开始新的国际广告“0.1卡拉的钻石同样代表叻情感上的重视”。传递给公众的是妇女应该考虑钻石的完美而不是大小,一颗小钻石能够与一颗大钻石同样完美

De Beers推出了“永恒戒指-eternity ring”,用25颗苏联碎钻镶成用于向年老的已婚夫妇销售,这是个全新的市场广告的主题是重新拾回爱情。再一次情感的产生来自于需求:美国老年妇女收到碎钻戒指是因为一家南非公司要迁就苏联人。

这个新的广告又获得了巨大成功钻石销售平均大小从1939年的1克拉降低箌1976年的0.28克拉,基本上等同于De Beers销售的西伯利亚钻石的平均大小然而,美国消费者开始习惯于买小钻石甚至认为大钻石是炫耀。70年代中期小钻石的广告效果已经显示出有过头之处了。在1978年的报告中Ayer写道“一个供应链的问题严重影响了钻石定价”,长期刺激碎钻销售所带來的问题“过去16年,虽然碎钻的供应稳步上升但是由于成功的定价、销售和广告策略,需求已经明显超过供应”这时候似乎没有足夠碎钻可以满足消费者了,Ayer的报告中提到“大钻石(1卡拉以上)的销售过去3年保持下滑”而且这个趋势会继续,“大钻石的定价折扣已達到了20%”

然而,碎钻短缺被证明是暂时的越来越多苏联钻石加速流入伦敦,De Beers的战略部门认为这些产量不可能完全被“永恒戒指”之類新概念珠宝所吸纳必须开始寻找美国之外的碎钻市场。即使De Beers在日本成功创造了一个钻石“传统”却无法在巴西、德国、奥地利或者意大利创造出一个同样的“传统”。De Beers为吸纳苏联钻石每年花费无数但是,至少是暂时防止了苏联采取过激的举动让钻石市场崩盘。既昰如此对大钻石的过度折价被认为是不适当的。

Ayer提出要慢慢改变公众对碎钻的看法但是马上停止碎钻广告会损害现有市场销售的合作關系,到底持续了15年的广告宣传所以Ayer的计划在1978年的广告图片中,用1克拉或以上的钻石代替碎钻潜移默化的让公众的偏好和价格重心重噺回到单钻石珠宝。实质上是和1965-1970年深入人心的广告“小既是美”的理念正好相反当时Ayer为这个广告定了969万美元预算,并且非常有信心完荿这次对公众偏好的“重新定位”

Ayer委托Daniel Yankelovich公司做了一个客户倾向性调研,发现钻石作为礼物包含了很强的惊喜因素男人赠送女人钻石礼粅时,有一半情况下女方没有事先参与挑选购买或者事先不知道Ayer称之为“惊喜参数”。

女人普遍希望收到礼物时有惊喜感有被电到的感觉。更深层次的原因是“逃脱负罪”的感觉一些受访的女人指出,如果她们的丈夫在买礼物(比如钻石首饰)时征求她们的意见她們的自然反应是反对花那么多钱。其实女人也不是对钻石礼物完全没有准备:约84%受访的男人认为女人希望得到钻石首饰这个研究表明,礼物的过程分为2步:1、男人从女人那里“了解到”送钻石是OK的;2、在之后的某个时点他作出购买钻石的决定给女人以惊喜。

通过一些列精心安排的心理学问题了解受访者对钻石珠宝最深层次的感受,并进一步去研究女人在接受钻石过程中扮演的半被动的角色这一过程中的男-女角色互动犹如维多利亚时代小说中的性关系,男人主动女人则更隐蔽和神秘。女人似乎相信接受钻石礼物具有某种不妥之處女人在受访中对大钻石的印象是“浮华、俗气、过分”等等各种不是。然而研究也发现在这些负面态度之下却隐含了要去获得它们的原始冲动钻石始终是成功、地位和事业的明显标志。女人很容易感觉钻石庸俗却仍然在收到钻石首饰时表现出喜悦。女人在接受钻石禮物时的惊讶即使是假装出来的,起到了缓和矛盾的作用就像在面对性诱惑时那种矛盾,这样可以允许女人假装她不是主动参与决定既保持她的纯真又拿到了钻石。(总而言之就是又想要又怕丢人再不懂的话,直接去参考“装逼”一词的含义)

70年代后期这类研究巳经显示的很明确了。要让男人买钻石送给女人广告必须着眼于礼物赠送时产生的“惊喜”感对双方的心理冲击。男人需要的并非是钻石的价值、传统、或者美感而是期许一个“爱的礼物”能够提升他在女人眼中的地位。另一方面女人接受这样的礼物作为她自己的地位和成就的象征。(我看前面的文章有人留言说当男的跟女朋友说买钻石不值很傻逼,然后他女朋友回答你就不能为我当一次傻逼么僦是这样)

除了非常小一部分钻石随着时间流逝而损毁,这个世界上每颗被加工后镶嵌在珠宝上的钻石都存在数以亿计的妇女佩戴钻石飾品,或被收藏和保存起来保守估计,总数达到5亿克拉而钻石卡特尔最高的年产量也没超过1000万克拉。为了让新产出的钻石仍然能卖掉就要考虑如何不让存量钻石大量流到市面上来。

Beers从1953年开始考虑相应的策略需要让钻石流入这么一类人手里,他们认为拥有钻石所带来嘚价值远高于市价尤其是一些女人她们从心理上抗拒卖掉她们的钻石这类想法。不过仅靠杂志广告不行因为有钻石的不一定对这些东覀有感情,比如继承获得的必须说服这些人钻石可以保值。如果他们看到钻石市场价格波动并且试图在价格上涨的时候出售钻石的话,零售市场将出现混乱所以De Beers总是试图让价格稳定,至少是看上去稳定

(有人提出过这样的观点,亚洲女人之所以那么喜欢买LV的包部汾原因是保值。不过这类消费品品牌维护都远不如钻石时髦的品牌过若干年就会转换,现在大家都觉得包最好的品牌是ChanelLV单店销量已经開始下降)

Beers的年报中,Oppenheimer解释了钻石的独特地位:对市场一定程度的控制是这个行业能健康发展的前提不是因为产量过剩或者需求下降,洳果象其他大宗商品原材料那样跟着供求关系而价格大幅波动(参考过去几年铜、铁矿石的价格走势其实黄金上下波动也很大)会摧毁鑽石作为纯奢侈品的公众形象,而大量的钻石饰品正是因此而被大众所拥有当钻石矿产量超过消费需求(主要取决于美国和日本订婚结婚的数量),卡特尔要么减少伦敦定货会(每年10次)上的供货量或者在批发商层面回购,来维持价格稳定的假象背后的假设是只要公眾看不到钻石价格下降,就不会感到紧张而开始抛售钻石如果巨大的存量出现在市场上,不管是De Beers还是这个卡特尔都无法钻石价格暴跌

轉售钻石获利很难,甚至持有了很长时间以后都是很难最早在70年代有人开始做这类的尝试,并进行纪录比如在1970年,伦敦一家消费品杂誌决定做个试验看钻石是否能够作为10年期的投资品种然后就从伦敦最有名的珠宝商那里买了2颗宝石级钻石,每颗0.5克拉400镑。钻石被封在信封里并存在保险箱里大约9年在这段时间里,英国经历了年均25%的高通胀如果钻石保值的话,那价值应至少翻了3倍但是当他们在1978年試图出售钻石时,找不到一家愿意出这个价格大部分珠宝行拒绝出现金收购,而是换取新的钻石最后杂志社按照最高的出价500镑卖掉了,8年多赚了100镑年均复利计算不到3%,扣除通胀因素核算到1970年的价值只有167镑。这个症结在于是买家而不是卖家在决定二手市场价格

这镓杂志同时也尝试了更大的钻石是否能在短时期内升值。1970年花了745镑买了一颗1.42克拉的钻石1971年出去询价最高有人愿意出568镑。为了不亏只好捂著到1974年又出去找珠宝行鉴定估值,兜了一圈之后发现这颗钻石神秘的缩水了只有1.04克拉了。很明显其中有家珠宝行在评估的时候掉包了这时杂志社很有勇气的又买了颗1.4卡拉的钻石,付了2595镑一周后决定出售,最高的报价是1000镑

之后有类似纪录的还有荷兰消费者协会,在阿姆斯特丹买了超过1克拉的宝石级钻石拿了8个月,然后向阿姆斯特丹20家最大的珠宝商询价19家拒绝报价,最后一家只愿意出买价的零头

从珠宝行角度,尤其是著名的那些通常不会从客户那里回购钻石,因为真的要报价的话会低的很可笑。因为回购的时候是按照批发價计算不出报价不但为了避免让客户感到羞辱,也为了避免让钻石升值的公众印象打折扣珠宝行通常以寄售的方式从批发商那里拿到鑽石,卖出去之前根本不需要付钱所以他们也不会冒险花自己的前从客户那里买钻石,通常会建议他们的客户去专门回购钻石的地方

茬纽约,最有名的是帝国钻石公司在帝国大厦66楼。公司的前台就像医生的诊所总能看到很多老太太紧张的坐在塑料椅子里等着自己名芓被叫到。一个接一个进到评估师的小房间里检验她们的钻石并听取报价。这家公司的报价原则是不超过同类钻石批发价格的90%通常還报的更低,因为底座需要人工拆除而且也要考虑评估中可能的误差,尤其是钻石是固定在底座上的钻石饰品回收之后,底座被当作廢铜烂铁卖掉钻石则转售给批发商。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需要承担巨大的差价损失,有人估计一个半克拉的钻戒回收价格不到零售價的1/3。

帝国钻石的评估师每月检验几千颗钻石却很少碰到很高质量的,一般都是有这样那样的瑕疵、掉色、或者本身就是商业级的女囚买钻戒主要关心的还是大小,而不是内在质量就算想关注也搞不明白。而且首饰底座通常用来掩饰钻石的瑕疵同时也创造新的瑕疵。那种无瑕的投资级别的钻石不可能用在珠宝首饰上。

这些老太太去回售钻石很多是担心珠宝放在身边不安全,怕偷怕抢怕人惦记泹是其实窃贼更难卖掉钻石,如果有可以摸样的人过去通常会报警。曾经有个年轻人拿着一袋钻石珠宝说是家族继承,当评估师指出其中几个是假钻石的时候那人想都没想直接把那几个扔进废纸篓,然后就被报警了有地下的回收点专门回收来路不明的钻石,但是价錢就更低了量大的话会低至零售价的1%以下,因为货不容易消化掉

但是于此同时,媒体上通常会看到转售钻石获巨利的故事不能说這些故事都是瞎编的,只是说的根本不是通常的钻石首饰而是真正罕见的钻石,卖的人


或者宣称想卖的人是电影明星并在一些明显公關宣传的场合。其中很传奇的一颗叫“Elizabeth Taylor”梨形,切割抛光后重69.42克拉按大小全世界排名56,保存在私人手中仅有的几颗大型切割钻石之一除了也叫钻石,这和每年订婚戒指市场上以百万计的小石头几乎没有共同点
}

看了这么多说一个我的亲身经曆;

那是在零五年的,我上高中的时候晚上偷偷溜出去网吧上网打游戏。后半夜的时候比较累就坐在网吧凳子上睡着了迷迷糊糊之间,就开始做梦;梦到一个白胡子老爷爷在身后喊我:“小伙子你看看你,只知道往前走你看看你的口袋。”我他妈一看一只手正在掏我的口袋,我吓得眼睛一睁醒了过来,更恐怖的事发生了一只手正在拿我的手机!!!我正好跟他四目相对,尼玛小偷儿!!!

嘫后在网吧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报了警,先打了一顿再抓走了。重点是我的手机在桌子上他拿的时候我是完全没有感觉的。

回想起来真嘚是白胡子老爷爷呀。

}

(文章来源:人民网)(.cn/)


  一群普通的、可爱的日本年轻人把自己的知识和热情奉献给中国的土地。他们有的才刚刚涉世中文近乎不通,但努力和乐观却让他们在异國他乡实现着做人的价值我们设立这个专栏的目的就是要把他们——在华日本志愿者的故事介绍给中国读者,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他们的感受听听他们在中国的难忘经历。


  这个专栏里的文章照片都是志愿者撰写拍摄的他们是日本国际协力机构的青年海外协力队队员,来我国工作一至两年多被派往条件艰苦的边远、内陆甚至贫困地区,与当地人民生活在一起开展最基层的利民活动。


  他们也许沒有喊出什么动听的口号但脚踏实地的工作确确实实地促进了中日民间交流,增加了相互理解为基层做出了贡献,而他们也在这个过程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与当地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民间交流一直是中日关系的重要方面之一两国民众的相互信赖更是睦鄰友好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期待着读者朋友和我们一样能从这些普通的日本青年的故事中得到某些启示。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在这片到处可见窑洞和丘陵的地区遍布着被遗弃的村庄、干旱的梯田以及古老的瞭望塔。这里见不到绿色黄沙似乎把┅切生命都吞噬了。不过仔细看看黄土高原东北部的边缘地带,可以发现一行行的小树在风沙中摇曳顽强地抵挡着沙漠化的侵蚀。
  这些小树是日中两国国民共同栽下的它们属于一个植树造林工程的一部分。在过去十五年总共种下了一千七百万棵树苗。
  由大阪非营利性组织“绿色地球网络”及其在山西大同的中国同行组织的这个工程是为恢复一百年前该地区草木茂盛的景象,而做出的“草根阶层”的努力
  对于“绿色地球网络”驻大同办事处代表吴春筝(音译)来说,该工程不仅在于收复被风沙夺去的失地也是为打慥新时代中日友谊而作出的一种尝试。山西省曾是二战时日本军队犯下暴行的地方
  该工程是由现年58岁的“绿色地球网络”秘书长高見邦雄首次访问大同后发起的。从那时起“绿色地球网络”组织在面积近五千公顷的土地上种下松树和其他树种。
  吴春筝在遇到高見先生之前对日本人的看法相当负面,因为她的祖父母曾遭受日本军队的欺凌她说:“见到高见后,我不明白为什么一个日本人不远萬里到这么艰苦的地方来改善我们的生活。”
  高见先生说刚来时当地人经常叫他“鬼子”或“小日本”。有些人甚至朝他扔骷髅“但现在,大多数村民都受益于高见先生多年来的植树努力都很欢迎他和其他日本志愿者。”吴春筝说
  “绿色地球网络”每年嘟要组织约两百五十名日本志愿者到大同植树,并住在当地村民的家里该组织在植树造林的同时,也向农民和学校供应杏树苗并指导怹们种植这种果树的方法。
  类似的项目总共有92个当地许多农民的收入因而显著提高。学校也利用种杏树获得的收入来资助贫困学生去年8月,高见先生被授予“大同市荣誉市民”的称号(作者:Hiroshi Matsubara)

  中国沙漠里的“日本人”2006年11月11日 14:12:38  来源:《对外大传播》
  人們一提起沙漠,就会联想到弥漫天际的浩瀚沙海春秋季沙尘肆虐,夏季炎炎似火冬季白雪皑皑。被称作“死亡之海”的沙漠吞噬过無数鲜活的生命。因此人们对它望而却步,不敢接近但在2006年滚烫的七月,我们有幸来到地处我国七大沙漠之一——内蒙古库布其沙漠腹地的恩格贝
  从鄂尔多斯市到达拉特旗境内的恩格贝,汽车行驶了3个多小时恩格贝境内总面积达30万亩,过去全部是荒漠化土地當我们踏上这片沙漠腹地,立刻被眼前的景色所惊呆只见沙漠中碧水蓝天,绿树清风芦苇萋萋,小鸟啾啾一派江南景色。通过采访嘚知历史上这里曾是一块水草丰美、风景秀丽的地方,然而连年的战乱、洪水、滥伐、滥垦,终于让黄沙抹平了这里的绿色如今,這里造林8000公顷、种草2700公顷、植被覆盖率由过去的5%达到40%这些成绩的取得归功于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广大群众的辛勤劳动,其中更有一段鮮为人知的故事
  他将骨灰一半留在故乡,一半
  来到恩格贝生态区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铜制雕塑,这是一个头戴遮阳帽腳穿雨靴,手握一把铁锹的老人神态安祥,两眼凝望远方沙漠中的树林仿佛在日夜守卫着这片绿色。他就是原日本沙漠绿化协会会長,99岁高龄的日本友人——远山正瑛先生他于1906年12月14日出生于日本山梨县,毕业于京都帝京大学农学系后在日本鸟取大学农业部任教授,退职后创建沙漠开发研究所1984年他开始从事中国沙漠开发研究工作,1991年在日本创办沙漠绿化协会并志愿来到恩格贝工作
  当时,恩格贝是典型的沙漠化土地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一片凄凉的景色。此时已是 80多岁的老人住进窝棚里,点上小煤油灯开始了他的艰苦創业之旅,仅靠一把铁锹从栽下第一棵树苗到1995年实现在恩格贝植树100万株的辉煌成绩。这期间倾注了老人多少汗水与艰辛啊!他一年365天中囿200多天生活在恩格贝克服在异乡的水土不服,卫生条件差环境恶劣等一系列困难,为恩格贝沙漠尽快披上绿装、治理沙漠化作出了巨夶的贡献他多次获得中国政府、自治区政府的奖励,1995年被授予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荣誉公民称号2001年8月获得联合国环境保护鼓励奖,2003年获嘚拉蒙.赛赛格奖
  2004年,老人以99岁高龄于日本鸟取医院病逝临终前,他留下遗嘱吩咐家人要将他的骨灰一半留在故乡,一半撒在恩格贝沙漠按照他的遗愿,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将他的骨灰撒到恩格贝广袤的沙漠中并雕刻了远山正瑛先生的铜像,建立纪念馆因为恩格贝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曾经有一位日本老人在这里治沙。如今老人已远去但在他的身后却是一片郁郁葱葱、春意盎然的树木,风吹过一陣阵沙沙声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一段美好的往事......
  “沙漠很大,人们能做的
  很少但是我们努力在做所能做的一切”
  在远山囸瑛的影响下,每年都有大批日本志愿者到此地植树据统计,从1997年至今来到恩格贝沙漠植树的日本志愿者(日本称之为“协力队”)共囿700多队(次)当我们的记者了解了这些日本志愿者的故事后,都希望在沙漠中能寻找到他们的影子也许是巧合,也许更是因为这些志願者的足迹遍及这里让我们碰巧在大漠深处遇见到了一队日本志愿者正在植树。

  我们穿越过一大片种满芦苇的沙地后看到正值中午的烈日炎炎下,一群日本人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他们头戴草帽,脚穿雨靴穿着长袖长裤,脸上流淌着汗水兴致勃勃地在光秃秃的沙丘上栽种着一颗颗小树苗。上前询问得知这一行志愿者队伍中,年龄最大的76岁最小的9岁。这名9岁的男孩是由他爷爷带来的问及为什么带这么小的孩子来这里植树?爷爷道:“到恩格贝沙漠植树已多年今年之所以带孙子来,是因为年事已高过几年也许来不了,让孫子亲自体验植树的艰辛从小懂得治沙的道理,以后接我的班”多么朴实的话语,从中我们体味到什么叫做“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駭子做起”,并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的说教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
  负责这支志愿者队伍的是一位留着茂密胡须60多岁的老人怹叫安田.廉,是日本沙漠绿化实践协会中国事务所所长他是远山正瑛先生的学生,在老师的教诲与影响下自1997年就来到恩格贝植树,他瑺年住在恩格贝并决心要在恩格贝待下去,一直到不能行动为止当问及什么东西在支撑着他来到中国沙漠中植树?他说了一句让我们非常震撼的话他说:“沙漠很大,人们能做的很少但我们努力在做所能做的一切。”就是这种忘我的、坚韧不拔的精神激励着一批叒一批日本志愿者来到这里。安田.廉说现在植树比较容易,关键在于植树后的后期管理如剪枝、浇水等。因而每年来的人再对前一轮樹木进行管理问及今后的打算时,他说:“今后我们组织日本志愿者不仅在恩格贝植树而且计划到锡林郭勒盟的浑善达克沙漠、通辽市的科尔沁沙漠植树。”栽完树后他们将自己的名字工工整整地刻在树杆上,然后再把现场收拾得干干净净才离去
  夕阳西下,沙丘在夕阳映照下泛现出一片片金黄色煞是好看。我们目送着他们排着队伍渐行渐远
  “绿墙”上刻满日本人的名字
  在恩格贝美麗的半月湖岸边,矗立着一面由数万枚鹅卵石砌成的石墙上面镌刻着自1989年以来中国各省区市、国外人士(日本居多)的名字,人们称之為“绿墙”它记录着曾到恩格贝植树的人们。如今恩格贝得到了关心环境、治理沙漠的大批志愿者的青睐,知名度得到提高生态区嘚建设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恩格贝生态区从1989年开始建设1997年被列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沙害得到有效控制水患得到根治。恩格貝现在已发展成为集沙漠珍禽动物观赏、大漠风光观赏、生态农业观赏、沙生植物观赏和游客综合服务为一体的国家AA级旅游景区也是全國农业生态旅游示范点,每年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旅游者慕名而来这些成绩的取得,既饱含着中国政府、自治区政府和当地人民的艰苦奋鬥也浸透着日本志愿者的辛勤汗水。
  “绿墙”上记载着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名字而是承载着中国人、日本人以及人类对“和平”的姠往,对“绿色”的憧憬让我们永远记住——播撒绿色的使者吧!(责编:谭震)

  有人说日本志愿者没什么了不起,其他国家也有来华嘚志愿者很好奇地问一下, 说“我们的朋友遍天下”地球上有一两百个国家,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也有几十个主要在欧美。其他国镓和地区当然也有来中国的志愿者但所有地球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志愿者统统加起来,和来自蕞尔小国、据说有着狭隘的岛国根性的日本國民比较如何?:)

  日本ZF想通过这种方式缓和国内的反日情绪?
  因为无法通过中国ZF控制的主流媒体自上而下的宣传,
  只好退而求其次自下而上

   作者:ID张三3 回复日期: 18:57:51 
    ■吉井敏江new■木佐贯麻美■加藤有纪■饭田美穗子■阿部亮子■小谷香织■石屾洋子......
   粗略地瞄了一下提供的志愿者名单, 貌似以女性为主;
   接触的第一位日本人也是女性(弱不禁风的未婚老太太)她教的第┅个日语单词是“世相”;
   有个朋友很偶然地被来华旅游的日本老两口相中,后来渡日成了赘婿还继承了该日本人的家业;
   当姩,孙中山、鲁迅等人都交了不错的日本友人;
   希望日本志愿者在中国的工作生活愉快
   《名嘉真麻希:日本青年志愿者在中国嘚“知青”生活》
   来源:新华网——中国青年报
   与整天沉溺于网络游戏、对出去工作嗤之以鼻的日本50多万“NEET”一族相比,名嘉真麻希应该算是与日本这一庞大的“垮族”唱反调的传奇人物(“NEET”是英文Not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 的缩略语意指不工作、不上学、不参加培训)。
   在日夲一家设计师事务所干过5年在墨西哥待过两年,并曾远赴欧洲工作和学习名嘉真麻希来中国前的履历很是丰富。一年多以前她向日夲国际协力机构(JICA)提出申请,要求作为日本青年海外协力队员被派往海外参加志愿服务。名嘉真的申请得到了JICA的批准2006年3月30日,她如愿鉯偿地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在湖南省攸县志愿服务

  〉作者:abreu之咆哮 回复日期: 23:55:47 
  〉另外,日本ZF不会以为这样就可以完全实现Φ日友好吧?
  什么乱七八糟的。这是没有间断实行了将近30年的跟现实政治没有关系的;而且我的跟帖已经告诉你了,其他民间机构自發派来中国的志愿者更多;日本的政策是跟各国友好而不单单是跟中国友好。单协力机构而言派到中国的志愿者至今是600多位,而派到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是20000多呢这也是日本在欧美亚非拉各国,不分肤色、种族、发展程度都深受欢迎的重要原因。
  〉MS前不久又有新动莋了.哪天日本ZF不和美国军事方面搞在一起,
  什么乱七八糟的呵呵,您是说日本应该彻底废除和平宪法大力发展武备并拥有核武器?否则亚洲这么多核国家、军事大国,日本怎么独立保护自己
  〉而且不说什么协防台湾我就同意中日友好.
  日美安保实施40多年了,远在中日建交之前;内容从来都没有变过台湾海峡在安保范围之内,也是从一开始就制定的
  另外您同意不同意完全无关紧要的。中国党和政府早在20多年前就代表我们决定了中日友好是中国的既定国策。
  〉另外,张三君,资料即翔实又快速,事先得做多少功课啊!辛苦了
  协力机构官方网页上的、或者古狗第一第二条根本不用事先做任何功课的,一点不辛苦的

  日本人怎么老在少数民族地区轉悠,居心叵测不得不防,小心又弄出满洲国来

   别整那没用的 整点实际的认错 道歉 拆毁庙 把历史书该正确了~!
   少一天整点这些 想我们对你 的主子有好感叫你的RB主子 乖乖的~!

  讨厌日本政府,但是喜欢日本
  曾经遇见一位日本老教授是我见过的最具师长风范的人,敬佩!

  日本NGO去伊拉克作人盾反对美国侵略伊拉克中国的反美人士莫要说是NGO了,就是政府间谍也可以去当人盾呀实现你们反美抗日爱国的高尚情操?

  三儿你错了!不能因为这些志愿者的存在我们就认为日本是我们的友邦呀。就大家一起和你一样一厢情願地去舔日本小皮眼;你舔皮眼可是有日元拿哟别人可没有。

  lz要注意。。凡是有日文教師需求的地方更本就不會窮。最多就鈳能比大城市差點在物質上差不到哪裏去,這些志願者也就教教日語罷了而且還有安排住房等很多事務,這最多叫做體驗生活沒必偠提高到這個高度,真的苦的是那些真的到窮苦地方去的人就是那些走1天看打電話。走幾十裏山路可以才能買東西的地方。

  里面囿我的日语老师——野村知行非常好,非常负责的老师

  日本也有好人,不过他们的政府一下令百姓马上会对中国反面的。他们昰绝对听政府的话的!!偶对日本政府不信任!!

   好奇怪 我看着突然想到了南京大屠杀,三光政策,细菌战.........不过澄清一下我可不是挑拨离間哦
   我也是个好人:讨厌日本人的中国好人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日本文化有哪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