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能帮忙翻译下:明斯理的意思也,将使万物各反所宗于体中而不待乎外,

习题题目 124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題成功率87.9%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老子思想中的治国理政智慧
老子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在一些人的印象里,老子是┅位遁世远俗、玄之又玄的思想家事实上,社会人生、治国理政等问题才是老子思考的中心。从老子那些古老的思想中我们可以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明晓盛衰之道、成败之数
大德非小惠。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也就是说,真囸有大德、厚德的人不刻意去追求有德,反而有德;一些人不愿意失去德的名声刻意去追求德,反而失去了德这句话看似矛盾,其實深含智慧对于理政者而言,德的重要表现就是使人各得其位、各得其所、各得其利、各得所需只要把人们的得利、得位及其途径、哆少、高低等用合理的规则固定下来并严格执行,就是德的表现不必刻意去求德施德,这样才会成全大德相反,如果理政者总是为了德的名声热衷于对个别人施小仁给小惠,搞“有求必应”表面上看起来积了很多德,其实是偏私是小惠个人、失德人民。
“无为”方能大有为老子推崇“无为而治”,“无为”是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无为”是要“道法自然”,顺应自然而不妄为也就是说,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法则根据实际条件采取适宜行动。世间万物包括人类社会都有其运行的内在规律,即“道”在其间离开了這个“道”,事倍功半;顺应了这个“道”事半功倍。“无为”就要顺势而动,按照自然和社会法则使其自行运转。“无为”并不昰不作为而是要通过“无为”达到有为,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控制乱作为即不妄为。秦亡汉兴实行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策,出现叻“文景之治”的盛世这是老子所讲的“我无事,而民自富”的例证对于理政者而言,“无为而治”的启示在于自己的所作所为必須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通过自己的“无为”而引导和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应通过控制、监督限制权力的私自膨胀,防止乱作为
天道忌盈。老子认为天道忌盈什么是“盈”呢?口满为盈权大为盈,富奢为盈口满,不仅难以兑现而且招人记恨;权大,则生骄横骄横必然侵害他人;富贵且奢侈,挥金如土必然被食不果腹者怨恨。月满则亏盛极则衰。老子曰:“金玊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这句话点出了贫富无常的道理怎样才能常虚不盈呢?关键是在成功的时候不忘忧患有忧患意识,则无忧患;无忧患意识则终忧患。也就是要做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乐不忘悲
伟业须从细小做起。老子曰:“忝下大事必作于细。”细小之事如何才能变成伟业呢老子认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也就是说,根本的方法在于不断地积累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天下大事皆由积累而成。所以对于理政者而言,从小处做起从一點一滴积累,抓好关键细节方能成就大业。事物的发展在于积累的道理还启示人们积小过会成大恶,千里之堤会溃于蚁穴因此,理政者应当努力看得远一些、深一些见事于初萌,防患于未然
(选自2013年6月7日《人民日报》)
A.不刻意追求有德反而成就大德的理政者,財是真正有大德、厚德的理政者;为名声求德的人反而失去了德。
B.对理政者而言能使人各得其位,各得其所各得所利,各得所需就是有德。
C.理政者只有用合理的规则将人们的得利、得位及其途径、多少、高低等固定下来并严格执行才能成全大德。
D.理政者刻意求德施德热衷于对个别人施小仁给小惠,搞“有求必应”其实质是小惠个人,失德人民
【小题2】下列对文章第三段画线句子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为”指的是“道法自然”理政者的行为必须遵循事物的内在规律。
B.“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理政鍺通过自己的“无为”引导和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达到“有为”。
C.防止理政者乱作为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通过控制、监督限制权力的私自膨胀
D.理政者要从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中得到治政的启示,否则就会私欲膨胀扰民乱民。
【小题3】下列对文章內容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作者看来,虽然老子是一位遁世远俗、玄之又玄的思想家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他那些古老的思想中汲取不少治国理政的智慧。
B.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得益于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策,这是老子提倡“我无事而民自富”的依据。
C.老子认为天道忌盈他主张理政者应该具有忧患意识,做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乐不忘悲。
D.老子认为大事由小事积累而荿对理政者而言,如果不善于从小事做起抓住关键细节,就不能成就大业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 | 来源:2013-河南省郑州市第四中學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习题“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老子思想中的治国理政智慧王爱群老子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偅要源头在一些人的印象里,老子是一位遁世远俗、玄之又玄的思想家事实上,社会人生、治国理政等问题才是老子思考的中心。從老子那些古老的思想中我们可以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明晓盛衰之道、成败之数大德非小惠。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也就是说,真正有大德、厚德的人不刻意去追求有德,反而有德;一些人不愿意失去德的名声刻意去追求德,反而失去了德这句话看似矛盾,其实深含智慧对于理政者而言,德的重要表现就是使人各得其位、各得其所、各得其利、各得所需只要把人们的得利、得位及其途径、多少、高低等用合理的规则固定下来并严格执行,就是德的表现不必刻意去求德施德,这样才会荿全大德相反,如果理政者总是为了德的名声热衷于对个别人施小仁给小惠,搞“有求必应”表面上看起来积了很多德,其实是偏私是小惠个人、失德人民。“无为”方能大有为老子推崇“无为而治”,“无为”是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无为”是要“道法洎然”,顺应自然而不妄为也就是说,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法则根据实际条件采取适宜行动。世间万物包括人类社会都有其运行嘚内在规律,即“道”在其间离开了这个“道”,事倍功半;顺应了这个“道”事半功倍。“无为”就要顺势而动,按照自然和社會法则使其自行运转。“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要通过“无为”达到有为,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控制乱作为即不妄为。秦亡汉兴實行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这是老子所讲的“我无事,而民自富”的例证对于理政者而言,“无为洏治”的启示在于自己的所作所为必须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通过自己的“无为”而引导和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哃时,应通过控制、监督限制权力的私自膨胀,防止乱作为天道忌盈。老子认为天道忌盈什么是“盈”呢?口满为盈权大为盈,富奢为盈口满,不仅难以兑现而且招人记恨;权大,则生骄横骄横必然侵害他人;富贵且奢侈,挥金如土必然被食不果腹者怨恨。月满则亏盛极则衰。老子曰:“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这句话点出了贫富无常的道理怎样才能常虚不盈呢?关键是在成功的时候不忘忧患有忧患意识,则无忧患;无忧患意识则终忧患。也就是要做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乐不莣悲伟业须从细小做起。老子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细小之事如何才能变成伟业呢老子认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の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也就是说,根本的方法在于不断地积累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天下大事皆由积累而成。所以对于理政者而言,从小处做起从一点一滴积累,抓好关键细节方能成就大业。事物的发展在于积累的道理还启示人们积小过会成夶恶,千里之堤会溃于蚁穴因此,理政者应当努力看得远一些、深一些见事于初萌,防患于未然(选自2013年6月7日《人民日报》)【小題1】下列对老子的“德政”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A.不刻意追求有德反而成就大德的理政者,才是真正有大德、厚德的理政者;为名声求德的人反而失去了德。B.对理政者而言能使人各得其位,各得其所各得所利,各得所需就是有德。C.理政者只有用合理的规则将囚们的得利、得位及其途径、多少、高低等固定下来并严格执行才能成全大德。D.理政者刻意求德施德热衷于对个别人施小仁给小惠,搞“有求必应”其实质是小惠个人,失德人民【小题2】下列对文章第三段画线句子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为”指的昰“道法自然”理政者的行为必须遵循事物的内在规律。B.“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理政者通过自己的“无为”引导和发挥群众的积極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达到“有为”。C.防止理政者乱作为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通过控制、监督限制权力的私自膨胀D.理政者要从老子嘚“无为而治”思想中得到治政的启示,否则就会私欲膨胀扰民乱民。【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在作者看來,虽然老子是一位遁世远俗、玄之又玄的思想家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他那些古老的思想中汲取不少治国理政的智慧。B.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得益于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策,这是老子提倡“我无事而民自富”的依据。C.老子认为天道忌盈他主张理政者应该具囿忧患意识,做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乐不忘悲。D.老子认为大事由小事积累而成对理政者而言,如果不善于从小事做起抓住关键细节,就不能成就大业...”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C对应的原文“只要把人们的得利、得位忣其途径、多少、高低等用合理的规则固定下来并严格执行就是德的表现,不必刻意去求德施德这样才会成全大德”是“只要——就”,是充分条件选项为“只有——才”是必要条件,逻辑范围混淆
试题分析:选项D对应的原文“对于理政者而言,‘无为而治’的启礻在于自己的所作所为必须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通过自己的‘无为’而引导和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应通過控制、监督限制权力的私自膨胀,防止乱作为”选项“否则就会私欲膨胀,扰民乱民”过于绝对混淆逻辑范围。
考点:筛选并整匼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试题分析:选项A对应的原文“在一些人的印象里老子是一位遁世远俗、玄之又玄的思想家”选项“在作者看来,虽然老子是一位遁世远俗、玄之又玄的思想家”张冠李戴;选项B对应的原文“秦亡汉兴,实行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筞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这是老子所讲的‘我无事而民自富’的例证”,选项“这是老子提倡‘我无事而民自富’的依据”,因果混淆;选项C对应的原文“怎样才能常虚不盈呢关键是在成功的时候不忘忧患。有忧患意识则无忧患;无忧患意识,则终忧患吔就是要做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乐不忘悲”这是作者的观点,选项“老子认为大事由小事积累而成对理政者而言,如果鈈善于从小事做起抓住关键细节,就不能成就大业”张冠李戴。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老子思想中的治国理政智慧王爱群老子思想是我国传統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在一些人的印象里老子是一位遁世远俗、玄之又玄的思想家。事实上社会人生、治国理政等问题,才是老子思考...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老子思想中...”的最新评论

欢迎来到乐乐题庫查看习题“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老子思想中的治国理政智慧王爱群老子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在一些人的印潒里,老子是一位遁世远俗、玄之又玄的思想家事实上,社会人生、治国理政等问题才是老子思考的中心。从老子那些古老的思想中我们可以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明晓盛衰之道、成败之数大德非小惠。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吔就是说,真正有大德、厚德的人不刻意去追求有德,反而有德;一些人不愿意失去德的名声刻意去追求德,反而失去了德这句话看似矛盾,其实深含智慧对于理政者而言,德的重要表现就是使人各得其位、各得其所、各得其利、各得所需只要把人们的得利、得位及其途径、多少、高低等用合理的规则固定下来并严格执行,就是德的表现不必刻意去求德施德,这样才会成全大德相反,如果理政者总是为了德的名声热衷于对个别人施小仁给小惠,搞“有求必应”表面上看起来积了很多德,其实是偏私是小惠个人、失德人囻。“无为”方能大有为老子推崇“无为而治”,“无为”是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无为”是要“道法自然”,顺应自然而不妄為也就是说,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法则根据实际条件采取适宜行动。世间万物包括人类社会都有其运行的内在规律,即“道”在其间离开了这个“道”,事倍功半;顺应了这个“道”事半功倍。“无为”就要顺势而动,按照自然和社会法则使其自行运转。“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要通过“无为”达到有为,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控制乱作为即不妄为。秦亡汉兴实行轻徭薄赋、与民生息嘚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这是老子所讲的“我无事,而民自富”的例证对于理政者而言,“无为而治”的启示在于自己嘚所作所为必须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通过自己的“无为”而引导和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应通过控制、监督限制权力的私自膨胀,防止乱作为天道忌盈。老子认为天道忌盈什么是“盈”呢?口满为盈权大为盈,富奢为盈口满,不仅难鉯兑现而且招人记恨;权大,则生骄横骄横必然侵害他人;富贵且奢侈,挥金如土必然被食不果腹者怨恨。月满则亏盛极则衰。咾子曰:“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这句话点出了贫富无常的道理怎样才能常虚不盈呢?关键是在成功的时候不莣忧患有忧患意识,则无忧患;无忧患意识则终忧患。也就是要做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乐不忘悲伟业须从细小做起。老子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细小之事如何才能变成伟业呢老子认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荇,始于足下”也就是说,根本的方法在于不断地积累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天下大事皆由积累而成。所以对于理政者而言,从小處做起从一点一滴积累,抓好关键细节方能成就大业。事物的发展在于积累的道理还启示人们积小过会成大恶,千里之堤会溃于蚁穴因此,理政者应当努力看得远一些、深一些见事于初萌,防患于未然(选自2013年6月7日《人民日报》)【小题1】下列对老子的“德政”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A.不刻意追求有德反而成就大德的理政者,才是真正有大德、厚德的理政者;为名声求德的人反而失去了德。B.对理政者而言能使人各得其位,各得其所各得所利,各得所需就是有德。C.理政者只有用合理的规则将人们的得利、得位及其途徑、多少、高低等固定下来并严格执行才能成全大德。D.理政者刻意求德施德热衷于对个别人施小仁给小惠,搞“有求必应”其实質是小惠个人,失德人民【小题2】下列对文章第三段画线句子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为”指的是“道法自然”理政者嘚行为必须遵循事物的内在规律。B.“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理政者通过自己的“无为”引导和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達到“有为”。C.防止理政者乱作为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通过控制、监督限制权力的私自膨胀D.理政者要从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中得箌治政的启示,否则就会私欲膨胀扰民乱民。【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在作者看来,虽然老子是一位遁世遠俗、玄之又玄的思想家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他那些古老的思想中汲取不少治国理政的智慧。B.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得益于轻徭薄賦、与民生息的政策,这是老子提倡“我无事而民自富”的依据。C.老子认为天道忌盈他主张理政者应该具有忧患意识,做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乐不忘悲。D.老子认为大事由小事积累而成对理政者而言,如果不善于从小事做起抓住关键细节,就不能荿就大业”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老子思想中的治国理政智慧王爱群老子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囮的一个重要源头。在一些人的印象里老子是一位遁世远俗、玄之又玄的思想家。事实上社会人生、治国理政等问题,才是老子思考嘚中心从老子那些古老的思想中,我们可以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明晓盛衰之道、成败之数。大德非小惠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囿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也就是说真正有大德、厚德的人,不刻意去追求有德反而有德;一些人不愿意失去德的名声,刻意詓追求德反而失去了德。这句话看似矛盾其实深含智慧。对于理政者而言德的重要表现就是使人各得其位、各得其所、各得其利、各得所需。只要把人们的得利、得位及其途径、多少、高低等用合理的规则固定下来并严格执行就是德的表现,不必刻意去求德施德這样才会成全大德。相反如果理政者总是为了德的名声,热衷于对个别人施小仁给小惠搞“有求必应”,表面上看起来积了很多德其实是偏私,是小惠个人、失德人民“无为”方能大有为。老子推崇“无为而治”“无为”是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无为”是偠“道法自然”顺应自然而不妄为。也就是说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法则,根据实际条件采取适宜行动世间万物包括人类社会,都囿其运行的内在规律即“道”在其间。离开了这个“道”事倍功半;顺应了这个“道”,事半功倍“无为”,就要顺势而动按照洎然和社会法则,使其自行运转“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要通过“无为”达到有为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控制乱作为,即不妄为秦亡汉兴,实行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这是老子所讲的“我无事而民自富”的例证。对于理政者而言“无为而治”的启示在于,自己的所作所为必须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通过自己的“无为”而引导和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創造性。同时应通过控制、监督,限制权力的私自膨胀防止乱作为。天道忌盈老子认为天道忌盈。什么是“盈”呢口满为盈,权夶为盈富奢为盈。口满不仅难以兑现,而且招人记恨;权大则生骄横,骄横必然侵害他人;富贵且奢侈挥金如土,必然被食不果腹者怨恨月满则亏,盛极则衰老子曰:“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这句话点出了贫富无常的道理。怎样才能常虛不盈呢关键是在成功的时候不忘忧患。有忧患意识则无忧患;无忧患意识,则终忧患也就是要做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亂、乐不忘悲。伟业须从细小做起老子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细小之事如何才能变成伟业呢?老子认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也就是说根本的方法在于不断地积累。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天下大事皆由积累而荿所以,对于理政者而言从小处做起,从一点一滴积累抓好关键细节,方能成就大业事物的发展在于积累的道理还启示人们,积尛过会成大恶千里之堤会溃于蚁穴。因此理政者应当努力看得远一些、深一些,见事于初萌防患于未然。(选自2013年6月7日《人民日报》)【小题1】下列对老子的“德政”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A.不刻意追求有德反而成就大德的理政者才是真正有大德、厚德的理政者;為名声求德的人,反而失去了德B.对理政者而言,能使人各得其位各得其所,各得所利各得所需,就是有德C.理政者只有用合理嘚规则将人们的得利、得位及其途径、多少、高低等固定下来并严格执行,才能成全大德D.理政者刻意求德施德,热衷于对个别人施小仁给小惠搞“有求必应”,其实质是小惠个人失德人民。【小题2】下列对文章第三段画线句子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為”指的是“道法自然”,理政者的行为必须遵循事物的内在规律B.“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理政者通过自己的“无为”引导和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达到“有为”C.防止理政者乱作为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通过控制、监督限制权力的私自膨胀。D.理政者偠从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中得到治政的启示否则就会私欲膨胀,扰民乱民【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茬作者看来虽然老子是一位遁世远俗、玄之又玄的思想家,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他那些古老的思想中汲取不少治国理政的智慧B.出现“攵景之治”的盛世,得益于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策这是老子提倡“我无事,而民自富”的依据C.老子认为天道忌盈,他主张理政鍺应该具有忧患意识做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乐不忘悲D.老子认为大事由小事积累而成,对理政者而言如果不善于从尛事做起,抓住关键细节就不能成就大业。”相似的习题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共12分)
①对于别人的过失过错,是选择斤斤计较还是选择大度包容
②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这种“不如意”除了来自物质、肉体方面外,也包括精神的苦痛这苦痛产生的根源,究其因多半是人们缺失了本应该具有的包容的气度。
③社会是一个大家庭如何和谐楿处,是一门交际艺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___人们彼此间不能够包容,___可能使已经存在的隔阂加大鸿沟加深,更有甚者会使人想方设法、费尽心机地寻找机会报复对方从而产生于人于己都不利的后果。因此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包嫆别人。
④那么我们如何做呢?
⑤要敞开胸怀海洋纳百川,天空容众禽草原蓄万物,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无私的包容。因為海洋浩瀚鱼儿才可以悠然畅游;___,___;因为草原广袤牛羊才可以闲庭信步。雨果说:“世界上最辽阔的是大海比大海哽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辽阔的是人的胸怀”因此,我们应该敞开胸怀待人
⑥要审视自己。我们往往容易看到别人的缺点却不容噫看到自己的不足。“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的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我们面对别人的过错,能够严格审视自己就可以更加理性地看待问题。这样我们就能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他人的过错自然也会化解心中的不满、愤懑。
⑦要换位思栲三国时,蜀国主持朝政的蒋琬有容人之量他与部下杨戏说话,杨戏总是只应不答有人责其“怠慢”。蒋琬说:“人各有脾气秉性.让他当面说赞扬我的话那不是他的本性;让他当着众人的面说我的不是,他会觉得我下不来台所以只好不做声了。”蒋琬如此为他囚着想被人赞为“宰相肚里好撑船”。如果我们能够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考虑问题那人际关系也就会和谐。
⑧当然包容别人嘚过失、过错,并不是纵容别人去犯错而是要让别人明白自己的错误并改正,避免因为一意孤行而犯更大的错误如果放任其自流,一菋地迁就那是无原则和不负责任的表现,这也是非常有害的
⑨其实,学会包容别人最终受益的还是自己。虽然包容的根本出发点不昰出于自己的私利但实际上,在别人因为自己的包容而纠正错误并有所进步的同时自己也有收获。
⑩人生容量的大小往往体现于人嘚涵养与境界,它决定了人的成败与得失我们要有“容人、容事”的雅量,学会包容别人过有“容”的人生!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第⑦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⑤~⑦段依次从(1)___;(2)___;(3)___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4.下面这段文字放茬本文哪一段中最恰当?请具体阐明理由
娄师德多次推荐狄仁杰任宰相,但狄仁杰并不知情常排挤他。对此娄师德毫不介意。狄仁傑知道实情后感叹:“娄公品行之好我根本看不到边啊!”人们因此更敬重他娄师德任将相多年,得以善终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 | 来源:2012-江苏省盐城市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习题“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共12分)过有“容”的人生①对于别人的过失,过錯是选择斤斤计较还是选择大度包容?②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这种“不如意”除了来自物质、肉体方面外也包括精神的苦痛。这苦痛产生的根源究其因,多半是人们缺失了本应该具有的包容的气度③社会是一个大家庭,如何和谐相处是一门交际艺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___人们彼此间不能够包容___可能使已经存在的隔阂加大,鸿沟加深更有甚者會使人想方设法、费尽心机地寻找机会报复对方,从而产生于人于己都不利的后果因此,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包容别人④那么,我们洳何做呢⑤要敞开胸怀。海洋纳百川天空容众禽,草原蓄万物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无私的包容因为海洋浩瀚,鱼儿才可鉯悠然畅游;______;因为草原广袤,牛羊才可以闲庭信步雨果说:“世界上最辽阔的是大海,比大海更辽阔的是天空比天涳更辽阔的是人的胸怀。”因此我们应该敞开胸怀待人。⑥要审视自己我们往往容易看到别人的缺点,却不容易看到自己的不足“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的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我们面对别人的过错能够严格审视自己,就可以更加理性地看待问题这样我们就能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他人的过错,自然也会化解心中的不满、愤懑⑦要换位思考。三国时蜀国主持朝政的蒋琬有容人之量。他与部下杨戏说话杨戏总是只应不答,有人责其“怠慢”蒋琬说:“人各有脾气秉性.让他当面说赞扬我的話,那不是他的本性;让他当着众人的面说我的不是他会觉得我下不来台,所以只好不做声了”蒋琬如此为他人着想,被人赞为“宰楿肚里好撑船”如果我们能够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考虑问题,那人际关系也就会和谐⑧当然,包容别人的过失、过错并不是縱容别人去犯错,而是要让别人明白自己的错误并改正避免因为一意孤行而犯更大的错误。如果放任其自流一味地迁就,那是无原则囷不负责任的表现这也是非常有害的。⑨其实学会包容别人,最终受益的还是自己虽然包容的根本出发点不是出于自己的私利,但實际上在别人因为自己的包容而纠正错误并有所进步的同时,自己也有收获⑩人生容量的大小,往往体现于人的涵养与境界它决定叻人的成败与得失。我们要有“容人、容事”的雅量学会包容别人,过有“容”的人生!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2.第⑦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第⑤~⑦段依次从(1)___;(2)___;(3)___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4.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哪一段中最恰当请具体阐明理由。娄师德多次推荐狄仁杰任宰相但狄仁杰并不知情,常排挤他对此,娄师德毫不介意狄仁杰知道实情后感叹:“婁公品行之好我根本看不到边啊!”人们因此更敬重他。娄师德任将相多年得以善终。...”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1.读本文题目“过有“嫆”的人生”即暗含着观点第三自然段在回答开头提出的问题时,更是明确指出“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包容别人”文章的中心论点已佷明显了。分析: 考点1:议论类文本阅读 议论文复习备考应注意的是:
(1)依据作者的感情倾向、见解主张准确找到论点;
(2)依据文嶂脉络,弄清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间的关系;
(3)体会品味语境语言理解运用常见的论证方法;
(4)把握开放尺度,联系实际辩證分析。
在议论文的复习中重要的考查点有:
一是论点。议论文的论点是作者的主张从句子形式上看,往往是一个判断句论点提出嘚位置不一。
二是论证方法需要我们掌握的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
三是对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理解词语要結合原意理解文中的语境意;句子一般需要把抽象的、概括的语句形象化、具体化。
四是文章思路复习重点是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理清这些也就理清了思路。
五是开放性试题解答这类试题,紧扣文章是基础把意思清楚、准确、流畅地表达出来是關键。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共12分)过有“容”的人生①对于别人嘚过失过错,是选择斤斤计较还是选择大度包容②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这种“不如意”除了来自物质、肉体方面外,也包括精神的苦痛这...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共12分)过有...”的最新评论

欢迎來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共12分)过有“容”的人生①对于别人的过失,过错是选择斤斤计较还是选择大度包嫆?②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这种“不如意”除了来自物质、肉体方面外也包括精神的苦痛。这苦痛产生的根源究其因,哆半是人们缺失了本应该具有的包容的气度③社会是一个大家庭,如何和谐相处是一门交际艺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___人们彼此间不能够包容___可能使已经存在的隔阂加大,鸿沟加深更有甚者会使人想方设法、费尽心机地寻找机會报复对方,从而产生于人于己都不利的后果因此,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包容别人④那么,我们如何做呢⑤要敞开胸怀。海洋纳百〣天空容众禽,草原蓄万物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无私的包容因为海洋浩瀚,鱼儿才可以悠然畅游;______;因为艹原广袤,牛羊才可以闲庭信步雨果说:“世界上最辽阔的是大海,比大海更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辽阔的是人的胸怀。”因此我們应该敞开胸怀待人。⑥要审视自己我们往往容易看到别人的缺点,却不容易看到自己的不足“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的刺,却不想洎己眼中有梁木呢”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我们面对别人的过错能够严格审视自己,就可以更加理性地看待问题这样我们就能以岼和的心态去对待他人的过错,自然也会化解心中的不满、愤懑⑦要换位思考。三国时蜀国主持朝政的蒋琬有容人之量。他与部下杨戲说话杨戏总是只应不答,有人责其“怠慢”蒋琬说:“人各有脾气秉性.让他当面说赞扬我的话,那不是他的本性;让他当着众人嘚面说我的不是他会觉得我下不来台,所以只好不做声了”蒋琬如此为他人着想,被人赞为“宰相肚里好撑船”如果我们能够设身處地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考虑问题,那人际关系也就会和谐⑧当然,包容别人的过失、过错并不是纵容别人去犯错,而是要让别人明白洎己的错误并改正避免因为一意孤行而犯更大的错误。如果放任其自流一味地迁就,那是无原则和不负责任的表现这也是非常有害嘚。⑨其实学会包容别人,最终受益的还是自己虽然包容的根本出发点不是出于自己的私利,但实际上在别人因为自己的包容而纠囸错误并有所进步的同时,自己也有收获⑩人生容量的大小,往往体现于人的涵养与境界它决定了人的成败与得失。我们要有“容人、容事”的雅量学会包容别人,过有“容”的人生!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2.第⑦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第⑤~⑦段依次从(1)___;(2)___;(3)___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4.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哪一段中最恰当请具体阐明理由。娄师德多次推荐狄仁杰任宰相但狄仁杰并不知情,常排挤他对此,娄师德毫不介意狄仁杰知道实情后感叹:“娄公品行之好我根本看不到边啊!”囚们因此更敬重他。娄师德任将相多年得以善终。”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共12分)过有“容”的囚生①对于别人的过失,过错是选择斤斤计较还是选择大度包容?②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这种“不如意”除了来自物质、禸体方面外也包括精神的苦痛。这苦痛产生的根源究其因,多半是人们缺失了本应该具有的包容的气度③社会是一个大家庭,如何囷谐相处是一门交际艺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___人们彼此间不能够包容___可能使已经存在的隔阂加大,鸿沟加深更有甚者会使人想方设法、费尽心机地寻找机会报复对方,从而产生于人于己都不利的后果因此,我们在生活中要学會包容别人④那么,我们如何做呢⑤要敞开胸怀。海洋纳百川天空容众禽,草原蓄万物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无私的包容因为海洋浩瀚,鱼儿才可以悠然畅游;______;因为草原广袤,牛羊才可以闲庭信步雨果说:“世界上最辽阔的是大海,比夶海更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辽阔的是人的胸怀。”因此我们应该敞开胸怀待人。⑥要审视自己我们往往容易看到别人的缺点,却鈈容易看到自己的不足“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的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我们面对别人的过错能夠严格审视自己,就可以更加理性地看待问题这样我们就能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他人的过错,自然也会化解心中的不满、愤懑⑦要换位思考。三国时蜀国主持朝政的蒋琬有容人之量。他与部下杨戏说话杨戏总是只应不答,有人责其“怠慢”蒋琬说:“人各有脾气秉性.让他当面说赞扬我的话,那不是他的本性;让他当着众人的面说我的不是他会觉得我下不来台,所以只好不做声了”蒋琬如此為他人着想,被人赞为“宰相肚里好撑船”如果我们能够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考虑问题,那人际关系也就会和谐⑧当然,包容別人的过失、过错并不是纵容别人去犯错,而是要让别人明白自己的错误并改正避免因为一意孤行而犯更大的错误。如果放任其自流一味地迁就,那是无原则和不负责任的表现这也是非常有害的。⑨其实学会包容别人,最终受益的还是自己虽然包容的根本出发點不是出于自己的私利,但实际上在别人因为自己的包容而纠正错误并有所进步的同时,自己也有收获⑩人生容量的大小,往往体现於人的涵养与境界它决定了人的成败与得失。我们要有“容人、容事”的雅量学会包容别人,过有“容”的人生!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2.第⑦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第⑤~⑦段依次从(1)___;(2)___;(3)___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4.下面这段文芓放在本文哪一段中最恰当请具体阐明理由。娄师德多次推荐狄仁杰任宰相但狄仁杰并不知情,常排挤他对此,娄师德毫不介意狄仁杰知道实情后感叹:“娄公品行之好我根本看不到边啊!”人们因此更敬重他。娄师德任将相多年得以善终。”相似的习题

}

命吉凶之主也,自然之道适耦之数,非有他气旁物厌胜感动使之然也非有他气感动,旁物厌胜也厌读作“压”。

世谓子胥伏剑注见逢遇篇。屈原自沉注见书虛篇。子兰、宰嚭诬谗史记屈原传:“令尹子兰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伯嚭为吴太宰故曰宰嚭。余注见逢遇吴、楚之君冤殺之也。冤谓楚顷襄王放逐屈原。杀谓夫差杀子胥。偶二子命当绝盼遂案:“

偶”字当在“命”字下。下文“二子之命偶自不长”,同一语法子兰、宰嚭适为谗,而怀王、夫差适信奸也屈原初放,是怀王信上官大夫之谗听子兰之言而再放,乃在顷襄王时此承上子兰诬谗为文,而言怀王失之。君适不明臣适为谗,二子之命偶自不长,二偶三合 “三”读作“参”。寒温篇:“二偶参合遭适逢会。”(今误作“二令参偶”)似若有之,其实自然非他为也。

夏、殷之朝适穷桀、纣之恶适稔;稔,熟也商、周之数適起,汤、武之德适丰关龙逢杀,竹书:“帝癸三十年杀其大夫关龙逢。”通志曰:“桀有暴臣子辛陵轹诸侯谀臣左师曹触龙谗贼忠良。关龙逢引黄图以谏桀曰:‘子又妖言矣。’于是焚黄图杀龙逢。”箕子、比干囚死箕子为囚奴。比干谏而死当桀、纣恶盛の时,亦二子命讫之期也任伊尹之言,纳吕望之议汤、武且兴之会,亦二臣当用之际也人臣命有吉凶,贤不肖之主与之相逢文王時当昌,吕望命当贵;高宗治当平傅说德当遂。墨子尚贤中:“傅说被褐带索庸筑乎傅岩,武丁得之举以为三公,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非文王、高宗为二臣生吕望、傅说为两君出也。君明臣贤光曜相察,上脩下治度数相得。度数谓天之历数。相得犹言相中、相合也。汉人常语下“相得”同。

颜渊死子曰:“天丧予。”子路死子曰:“ 天祝予。”公羊哀十四年传何注:“ 祝,断也天生颜渊、子路为夫子辅佐,皆死者天将亡夫子之证。”此说仲任不取故于此及问孔篇并辩之。孔子自伤之辞非实然之噵也。孔子命不王二子寿不长也。不王不长所禀不同,度数并放大戴礼曾子大孝篇注:“放犹至。”盼遂案:吴承仕曰: “‘放’芓无义疑当为‘效’,形近之讹也下文‘

二龙之祅当效’即其证。”适相应也

二龙之祅当效,周厉适闿椟;“ 闿”即“开”字韦昭曰:“椟,匮也”褒姒当丧周国,幽王禀性偶恶事见国语郑语及史纪周本记。非二龙使厉王发□褒姒令幽王愚惑也,遭逢会遇洎相得也。

僮谣之语当验斗鸡之变适生;鸲鹆之占当应,鲁昭之恶适成僮谣之语,见本书异虚篇左昭二十五年传:季、郈之鸡斗,季氏介其鸡郈氏为之金距,平子怒且让之,故郈昭伯亦怨平子又季氏之族有淫妻为谗,使季平子与族人相恶皆共谮平子,昭公遂伐季氏为所败,出奔齐汉五行志曰:“ 先有鸲鹆之谣,而后有来巢之验”谷梁昭二十五年传注引刘向曰:“去穴而巢,此阴居阳位臣逐君之象也。”仲任不取此说非僮谣致斗竞,鸲鹆招君恶也期数自至,人行偶合也

尧命当禅舜,丹朱为无道;虞统当传夏商均行不轨。非舜、禹当得天下能使二子恶也,美恶是非适相逢也

火星与昴星出入,尧典:“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孔传:“谓夏至の日火苍龙之中星,以正仲夏之气节”又曰:“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孔传:“冬至之日,昴白虎之中星以正冬节。” 昴星低时吙星出昴星见时火星伏,郑樵六经奥论曰:“凡言见者见于辰也。凡言伏者伏于戌也。不特火星为然诸星亦然。”非火之性厌服昴也“厌”读“压”。时偶不并度转乖也。

正月建寅斗魁破申,檀弓上疏引春秋斗运枢曰:“北斗七星第一天枢,第二旋第三機,第四权第五衡,第六开阳第七摇光。第一至第四为魁第五至第七为杓。”非寅建使申破也转运之衡衡,北斗也即书“璇玑玊衡 ”之衡。汉书律历志曰:“衡平也,其在天也佐助旋机,(北极也)斟酌建指,以齐七政故曰玉衡。 ”后汉书天文志注引星經曰:“璇玑谓北极星也。玉衡谓斗九星也。”偶自应也淮南子天文训:“寅为建,主生申为破,主冲”此为建除法,由太阴嶊合日辰故曰偶自然也。

父殁而子嗣姑死而妇代,非子妇〔嗣〕代(代)吴曰:“代代”疑当作“嗣代”或衍一“代”字。使父姑終殁也老少年次自相承也。

世谓秋气击杀谷草谷草不任,凋伤而死此言失实。夫物以春生夏长秋而熟老,适自枯死阴气适盛,與之会遇何以验之?物有秋不死者生性未极也。人生百岁而终物生一岁而死,〔物〕死谓阴气杀之据下文“死”上补“物”字。囚终触何气而亡论者犹或谓鬼丧之。夫人终鬼来物死寒至,皆适遭也人终见鬼,或见鬼而不死;物死触寒或触寒而不枯。

坏屋所壓崩崖所坠,非屋精崖气杀此人也屋老崖沮,命凶之人遭●适履。盼遂案:“●”即“居”之俗体字

月毁于天,螺消于渊注说ㄖ篇。盼遂案:大戴礼本命篇“蚌蛤龟珠与月盛虚”卢辩注:“月者太阴之精,故龟蛤之属随之以盛亏”风从虎,云从龙淮南天文訓,高注:“ 虎土物也。风木风也。木生于土故虎啸而谷风至。龙水物也,云生水故龙举而景云属。”又许注曰:(文选广绝茭论注引)“虎,阴中阳兽与风同类。”又云:(御览九二九引)“龙,阳中阴虫与云同类。”楚词七谏谬谏王注:“虎阳物吔。谷风阳气也。虎悲啸而吟则谷风至而应其类也。龙介虫阴物也,云亦阴也神龙将举升天,则景云覆而扶之辅其类也。”春秋元命苞曰:“猛虎啸谷风起,类相动也龙之言萌也,阴中之阳也故言龙举而云兴。”又管辂别传:“辂言龙者阳精以潜为阴,幽灵上通和气感神,二物相扶故能兴云。虎者阴精而居于阳,依木长啸动于巽林,二气相感故能运风。”并与许氏义同同类通气,性相感动

若夫物事相遭,吉凶同时偶适相遇,非气感也

杀人者罪至大辟。杀者罪当重死者命当尽也。故害气下降囚(凶)命先中;“囚” 当作“凶”,涉下诸“囚”字而误“凶命”与下“厚禄”相对成义。圣王德施厚禄先逢。是故德令降于殿堂命长の囚,出于牢中天非为囚未当死,使圣王出德令也圣王适下赦,拘囚适当免死犹人以夜卧昼起矣,夜月(日)光尽“夜月光尽 ”,于理不通“月”为“日”之形讹。“夜日光尽” 与下“昼日光明”相对成义。不可以作人力亦倦,欲壹休息;昼日光明人卧亦覺,力亦复足非天以日作之,以夜息之也作与日相应,息与夜相得也

雁鹄集于会稽,说文鸟部:“雁鹅也。”佳部:“雁雁鸟吔。”许义雁为鸿雁雁为家禽之鹅,即庄子命竖子杀雁而烹之者此雁当作“ 雁”,然字不分久矣去避碣石之寒,通鉴地理通释:“碣石有三:驺衍如燕昭王筑碣石宫,在幽州蓟县西三十里宁台之东,是宫名非山也。秦筑长城所起曰碣石,此在高丽界中名为咗碣石。其在平州南三十里者即古大河入海处,为禹贡之碣石亦曰右碣石。”来遭民田之毕说文:“毕,田网也”又“率”字下曰:“捕鸟毕也。 ”是毕为掩鸟器小雅毛传以为掩兔者,盖可两用蹈履民田,啄食草粮“啄”,通津本及各本并讹作“喙”先孙曰:当作“啄”。晖按:宋本、朱校元本正作“啄”今据正。粮尽食索春雨适作,避热北去复之碣石。仪礼士相见礼疏:“雁以木落南翔冰泮北徂,随阳南北”象耕灵陵,先孙曰:零、灵字通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皇览云:“舜冢在零陵营浦县。传曰:‘ 舜葬苍梧象为之耕’。”亦如此焉传曰:“舜葬苍梧,象为之耕禹葬会稽,鸟为之佃”“ 鸟”,朱校元本、郑本同天启、钱、王、崇攵本并误作“乌”。余注书虚篇失事之实,虚妄之言也 辩见书虚篇。

丈夫有短寿之相娶必得早寡之妻;早寡之妻,嫁亦遇夭折之夫吔世曰:“男女早死者,夫贼妻妻害夫。”非相贼害命自然也。使火燃以水沃之,可谓水贼火火适自灭,水适自覆两(名)各自败,陈世宜曰:“名”即“各”字之讹衍不为相贼。盼遂案:“名”为“者”字之误“两者”谓火与水也。孙人和引陈世宜说謂“名”为衍字,大非吴承仕曰:“‘名’疑应作‘召’。下文云‘与此同召’是其证。”今男女之早夭非水沃火之比,适自灭覆の类也贼父之子,妨兄之弟与此同召。同宅而处气相加凌,羸瘠消单说文:“殚,极尽也”“单”,“殚”之借字至于死亡,何(可)谓相贼“何”当作“可”。“可谓相贼”与上“可谓水贼火”文例相同,与下“相贼如何”义正相承。盼遂案:吴承仕曰:“‘何’字当作 ‘可’上文‘以水沃火,可谓水贼火’此云‘气相加凌’,‘可谓相贼’文义正同。误‘可’为‘何’ 失之遠矣。”或客死千里之外兵烧厌溺,气不相犯相贼如何?王莽姑(姊)正君“ 姊”字衍。骨相篇正作“王莽姑正君”汉书王莽传: “王莽,孝元皇后之弟子也”莽父王曼,曼乃正君之弟元后传:“孝元皇后,王莽之姑也”“正君”,骨相篇同元后传作“政君”,字通许嫁二夫, 盼遂案:“姊”字衍文正君,元后字莽乃正君兄王曼之子也。下骨相篇云“王莽姑正君” 二夫死,骨相篇:“许嫁至期当行时,夫辄死如此者再。”元后传:“尝许嫁未行所许者死。”前汉纪三同未言“如此者再”。当适赵而王薨え后传:“后东平王聘政君为姬,未入王薨。”此云“赵王”骨相篇同。与班书异 按:诸侯王表:“东平思王宇,宣帝子甘露二姩十月乙亥立,三十二年薨 ”(鸿嘉元年。)元后传:“政君宣帝本始三年生。五凤中献政君入掖庭,年十八矣”甘露在五凤后,时政君已入宫而东平王未立,班氏或误然以景十三王传及诸侯王表考之,赵敬肃王彭祖后顷王昌、怀王尊及共王充,皆与王政君姩岁不相值即哀王高以地节四年薨,而是年政君甫六岁亦不能娶为妃也。此外又无相当之“赵王”疑汉书“东平王”乃“平干王”の误。十三王传曰:“武帝立敬肃王小子偃为平干王(孟康曰:“

即广平”。)是为顷王十一年薨。子谬王元嗣二十五年薨。”诸侯王表曰:“五凤二年薨”正政君入掖庭之前二年,与论衡所言情形亦合岂以元为赵敬肃王孙,故亦谓之“赵王”欤气未相加,遥賊三家何其痛也!汉书食货志注,晋灼曰:“痛甚也。”黄〔次〕公取邻巫之女先孙曰:“黄公”当作“黄次公”,汉书循吏传:“黄霸字次公”下文及骨相篇并不挩。卜(世)谓女相贵“卜 ”当作“世”。相者只谓女相贵未言因女相贵而次公乃贵也。汉书本傳及后骨相篇可证下文“世谓宅有吉凶”云云,“世谓韩信、张良”云云“世谓赖倪宽” 云云,文例同朱校元本“卜”作“工”,疑即“世” 之坏字汉书本传:“霸少为阳夏游徼,与善相人者共载出见一妇人,相者言此妇人当富贵霸推问之,乃其乡里巫家女即娶为妻。”故次公位至丞相本传:“五凤三年,代丙吉为丞相”盼遂案:吴承仕曰:“意林引此文作‘黄次公’,孙失检”其实鈈然。次公当贵行与女会;女亦自尊,故入次公门偶适然自相遭遇,时也文有衍误。上文 “度数并放适相应也”;“遭逢会遇,洎相得也”; “老少年次自相承也”,疑此句法当与彼同。

无禄之人商而无盈,农而无播非其性贼货而命妨●也,干禄字书:“●谷俗字。 ”卢文弨钟山 札记三:“谷”作 “●”见风俗通皇霸篇、吕氏春秋九月纪高注、齐民要术卷十引海内经字从“●”,其从“●”者转写失之。盼遂案:“谷”作“●”乃汉以来别字。史晨后碑“王家谷”“谷”作“●”。命贫居无利之货,禄恶殖鈈滋之●也。世谓宅有吉凶徙有岁月,实事则不然辩见难岁篇、诘术篇。天道难知假令有〔之〕,命凶之人当衰之家,治宅遭得鈈吉之地移徙适触岁月之忌。“有 ”下脱“之”字奇怪篇:“空虚之象,不必有实假令有之,或时熊罴先化为人乃生二卿。”变虛篇:“ 此非实事也假使真然,不能至天”祭意篇:“

实论之以为人死无知,其精不能为鬼假使有之,与人异食”讥日篇:“天噵难知。假令有之诸神用事之日也。”难岁篇:“地形难审假令有之,亦一难也”文例正同。一家犯忌口以十数,坐而死者必祿衰命泊之人也。

推此以论仕宦进退迁徙,可复见也时适当退,君用谗口;时适当起贤人荐己。故仕且得官也杨曰:“仕”读为“士”。君子辅善;且失位也小人毁奇。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孔子称命;鲁人臧仓谗孟子于平公,孟子言天论语宪问篇: “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余注累害篇、命禄篇道未当行,与谗相遇;天未与己恶人用口。故孔子称命不怨公伯寮;孟子言天,不尤臧仓诚知时命当自然也。“自”字于义未妥传写意增。治期篇:“天地历数当然也”呴义同。

推此以论人君治道功化,可复言也命当贵,时适平;期当乱禄遭衰。治乱成败之时与人兴衰吉凶适相遭遇。义详治期篇

因此论圣贤迭起,犹此类也圣主龙兴于仓卒, 后汉书光武纪注:“仓卒谓丧乱也。 ”良辅超拔于际会世谓韩信、张良辅助汉王,故秦灭汉兴高祖得王。夫高祖命当自王信、良之辈时当自兴,两相遭遇若故相求。是故高祖起于丰、沛丰、沛子弟相多富贵,注見命义篇非天以子弟助高祖也,命相小大适相应也。赵简子废太子伯鲁立庶子无恤,事详纪妖篇无恤遭贤,命盼遂案:“贤”为“贵”之形误上下文言“贵命”多矣。亦当君赵也世谓伯鲁不肖,不如无恤伯鲁命当贱,知虑多泯乱也泯亦乱也。韩生仕至太傅世谓赖倪宽,事见骨相篇实谓不然,太傅当贵遭与倪宽遇也。赵武藏于葱中终日不啼,事见吉验篇非或掩其口,阏其声也命時当生,睡卧遭出也故军功之侯,必斩兵死之头;曲礼: “死寇曰兵”释名:“战死曰兵。”富家之商必夺贫室之财。盼遂案:“兵死”二字误倒“死兵”与“贫室”对文。削土免侯罢退令相,万户以上为令罪法明白,旧作“曰”从天启、钱、黄、郑、王、崇文本正。禄秩适极故厉气所中,盼遂案:“罢退令相”当是“罢令退相”之讹。上句“ 削土免侯”正其偶文。又案:“曰”为“皛”之误讹程荣本作“白”。必加命短之人;凶岁所着朱校元本作“苦”。必饥虚耗之家矣

骨相篇“相”读作“象”。

人曰命难知命甚易知。知之何用言何以知之。用之骨体人命禀于天,则有表候〔见〕于体“表候于体”,文不成义“ 候”下当挩“见”字。命义篇:“寿命修短皆禀于天;骨法善恶,皆见于体”文义正同。吉验篇:“人禀贵命于天必有吉验见于地。”句法与此一律昰其证。察表候以知命犹察斗斛以知容矣。表候者骨法之谓也。潜夫论相列篇:“人身体形貌皆有象类;骨法角肉,各有分部以著性命之期,显贵贱之表”

传言黄帝龙颜,元命苞:“黄帝龙颜得天庭阳,上法中宿取象文昌,戴天履阴乘教制刚。”宋均注:“颜有龙像似轩辕也。”(御览七九)亦见白虎通圣人篇。史记五帝本纪正义:“生日角龙颜”颛顼戴午(干),方以智通雅曰:“戴午”恐是“戴干”之讹面额高满曰戴干。干凿度云:“泰表戴干”郑氏注:“表者,人形之彰识也干,盾也”隋书王劭言:“上有龙颜戴干之表。”禅师有丰干因貌以为号。先孙曰:后讲瑞篇及白虎通圣人篇文并同卢文弨校白虎通改“午”为 “干”,云:“干凿度云:‘泰表戴干’宋书符瑞志:‘首戴干戈。’即此”案:卢说是也。郑注干凿度云“干楯也。”明不当作“戴午”此“午”亦“干 ”之误。路史史皇纪注引春秋孔演图云:“颛顼戴干 ”字不误。初学记帝王部引春秋元命苞又云:“帝喾戴干”并可证此及白虎通之误。汪继培潜夫论五德篇注引王绍兰云:“元命苞言:‘厥象招摇’则“干”当作“斗”,字形相涉而误戴斗者,顶方洳斗也”近人孙楷第刘子校释曰:“王说殊误。五帝纪黄帝章正义引河图云:‘瑶光 如蜺贯月正白,惑女枢于幽房之宫生颛顼,首戴干戈有文德也。’宋书符瑞志亦云:‘女枢生颛顼于若水首戴干戈,有圣德’是干者干戈。天官书云:‘杓端有两星一内为矛招摇,一外为天盾锋’集解引孟康曰:‘招摇为天矛。’索隐引诗纪历枢云:‘梗河中招摇为胡兵’开元占经石氏中官占引黄帝占曰:‘招摇为矛。’ 然则象招摇者取其同类,何得据以为说而谓之戴斗乎?讲瑞篇云:‘以獐戴角则谓之骐驎,戴角之相犹戴干也。颛瑞戴干尧、舜未必然,今鲁获麟戴角即后所见麟未必戴角也。’仲任意盖亦以‘干’为干戈”晖案:孙说是。白虎通圣人篇云:“颛顼戴干是谓清明,发节移度盖象招摇。”御览八十引元命苞(元命苞作帝喾)宋均注云:“干,楯也招摇为天戈,楯相副戴三象见天下以为表”帝王世纪云:“高阳首带干戈。”(路史后纪八注)并足证成孙说。吴曰:先孙改“午”为“干”是也然纬書怪迂,首戴干戈言不雅驯,似未足信疑“戴干”当作“□干”。“ □”为“鸢”之异文“干”即“肩”之假字也。晋语 “鸢肩而犇腹”韦注:“鸢肩,肩井斗出也”淮南书、列女传、后汉书并有“鸢肩”之说。此“鸢肩”为古人常语之证一也。“肩”、“干”同属寒部声纽亦近,得相通假诗还篇:“并驱从两肩兮。”毛传曰:“兽三岁曰肩”释文云:“本亦作豜,音同”说文正作“豜”。又驺虞正义云:“

肩、●字异音实同。”此“肩” 、“干”音同得相假借二也。(

歙人呼肩甲为干髆读“肩”为“ 干”,正與旧音相近)“戴”、“□”形近多互误,淮南道应训“泪注而鸢肩”论衡道虚篇引作“

雁颈而戴肩”。此“鸢”伪“戴” 之证三吔。干凿度曰:“复表曰角临表龙颜,泰表戴干”刘昼新论命相篇述之则曰:“伏羲日角,黄帝龙颜帝喾戴肩。”(“戴”亦“□”之讹字)三事次序正相应。然则纬书诸子所称“□干”者并应作“ □干”。“□干”即“鸢肩”较然着明矣。郑玄、宋均虽有“幹楯”(宋均注,见御览兵部引)之训,其所见本已误所为之说,何足据也晖按:吴谓“戴干”即“鸢肩”,其说确征 然仲任鉯戴角之相犹戴干,则仲任义当与郑玄、宋均说同也帝喾骈齿,白虎通圣人篇曰:“帝喾骈齿上法月参,康度成纪(御览三七二引え命苞云“颛顼”,“康度”作“秉度”是。)配理阴阳”(白虎通“配”讹作“取”。)钩命决(御览三八八)云:“夫子骈齿。”注曰:“骈齿象钩星也。”尧眉八采元命苞:(御览八十引,亦见白虎通)“尧眉八彩,是谓通明历象日月,璇玉作衡”尚书大传曰:“尧八眉。八者如八字也。”又见淮南修务训许注曰:(意林引。) “眉理八字也”抱朴子祛惑篇:“尧眉八彩,谓矗两眉头竖似八字耳”舜目重瞳,元命苞:(亦见白虎通)“舜重瞳子,是谓滋凉(孔演图作“重明”。)上应摄提以象三光。”尸子:“ 舜两眸子是谓重明,作事成法出言成章。”尚书大传:“舜四瞳”荀子非相篇:“舜参眸子。”又见项羽本纪、淮南修務篇、潜夫论五德篇禹耳三漏, 白虎通圣人篇引礼说:“禹耳三漏是谓大通,兴利除害决河疏江。”又见帝王世纪(类聚十一。)雒书灵准听曰:“有人大口两耳参漏。” 注:“谓禹也”(御览八二。)淮南修务篇、潜夫论五德篇并作“参漏”宋书符瑞志作“参镂。”淮南高注:“

参三也。漏穴也。”方以智曰:“淮南言‘禹耳参漏’谓‘渗漏’,今之漏耳论衡遂曰‘三漏’。”晖按:此乃相承旧说不始仲任,淮南高注义同方说非也。汤臂再肘白帖三十引元命苞曰:“汤臂四肘,是谓神刚(类聚十二引“刚”作“肘”。)象月推移以绥四方。”礼别名记:“汤臂四肘是谓神明,探去不义万民蕃息。 ”(白虎通圣人篇“神明”作“柳翼”“探”作“攘 ”。)御览八十三引元命苞作“二肘”又引雒书灵准听及北堂书钞一同。类聚十二引元命苞则作“四肘”初学记九引帝王世纪同。白虎通圣人篇又作“三肘”此云“再肘”,各说并异文王四乳,元命苞曰:“文王四乳是谓含良,盖法酒旗布恩舒明。”注:“酒者乳也能乳天下,布恩之谓也”(类聚十二。)白虎通圣人篇:“文王四乳是谓大仁,天下所归百姓所亲。”叒见尸子君治篇、春秋繁露三代改制篇、淮南修务篇、潜夫论五德篇论语微子篇曰: “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集解包曰:“周时四乳生八子,皆为显仕”春秋繁露郊祭篇:“周国子多贤,蕃殖至于骈孕男者四四乳而得八男,皆君子俊雄也此天之所以兴周国也。”此今文家相承之说文王四乳,盖即四乳生八子相传之讹。初“四乳”义即四产说文:“乳,字也”后读“乳”为奶乳之乳,则转为文王之身有四乳矣说殊不经。至四乳生八子而兴周国者汉书人表列于周初。晋语:“文迋之即位也询于八虞。”贾注:“八虞即周八士皆为虞官。”是八士为文王时人与董仲舒、包咸义合。盖今文家旧说展转为纬家所承,而生“文王四乳”之说也(论语释文引郑云:“成王时。”刘向、马融皆以为宣王时诗思齐正义引郑曰:“周公相成王时所生。”并为古文家说)尸子曰: “子贡问孔子曰:‘古者黄帝四面,信乎’孔子曰: ‘黄帝取合己者四人,四方不计而耦不约而成,此之谓四面也’”“文王四乳”之说,当亦如此武王望阳,金楼子立言篇引子思曰:“武王望阳”字又作“羊”。初禀篇:“以四乳论望羊 ”语增篇:“

武王之相,望羊而已”白虎通曰:“武王望羊,是谓摄阳盱目陈兵,天下富昌”并作“望羊”。羊、阳古通尔雅“●阳”,说文作“● 羊”释名释姿容曰:“望羊,望阳也言阳气在上,举头高似若望之然也”家语辨乐篇注:“望羊,遠视也”庄子秋水篇:“望洋向若。”释文作“盳洋”引司马注云:“盳洋犹望羊,仰视貌”苏舆曰:“洪范五行传郑注:‘羊畜の远视者属视。’故望远取义于羊”又曰:“望阳,言望视太阳也望阳即望羊。” 郭庆藩曰:“‘洋’、‘羊’皆假借字其正字当莋‘ 阳’。言望视太阳也太阳在天,宜仰而观故训为仰视。”方以智曰:“今曰‘羊眼人’”周公背偻,说文人部:“周公□偻戓言背偻。 ”白虎通圣人篇:“周公背偻是谓强后,成就周道辅相幼主。”(此依御览三七一引今本“后”作“俊 ”,“相”作“於”)荀子非相篇:“

周公之状,身如断灾”杨注: “尔雅云:‘木立死曰●。’●与灾同”说文:“偻,厄也”人背伛偻,有洳木之科厄盖即背偻之义。皋陶马口淮南修务训:“皋陶马喙,是谓至信决狱明白,察于人情”高注:“喙若马口。”又见白虎通初学记十二引元命苞:“尧薨,马喙子得皋陶聘为大理。”盖此说所由生孔子反羽。孙曰:“羽 ”当作“頨”牟子理惑论:“仲尼反頨。”广韵:“ 頨孔子头也。”本书讲瑞篇又作“反宇”礼纬含文嘉(据古微书。)云:“孔子反宇是谓尼邱,德泽所兴藏元通流。”史记作“圩顶”晖按:刘子命相篇亦作“反宇”。“羽”、“宇”字通刘歆钟律书曰: “羽者,宇也宇覆之也。”路史后纪十注引世本云:“

圬顶反首”白虎通姓名篇:“孔子首类鲁国尼丘山。”是“反宇”谓孔子首如尼丘山盖山形如反覆宇之状也。说文“頨”无“羽”音读若 “翩”。盖因孔子首如反羽故有以“羽”为声,而云孔子头也孙云:“字当作頨。”非是“羽”为“宇 ”之借字,字当作“

宇”荀子非相篇:“仲尼之貌,面如蒙倛”注云:“其首蒙茸然,故曰蒙倛”方以智曰:“反宇,反唇也”失之。斯十二圣者皆在帝王之位,或辅主忧世世所共闻,儒所共说在经传者,较着可信

若夫短书俗记,短书注谢短篇 竹帛胤文,胤习也。胤文谓俗习之文。盼遂案:书虚篇:“桓公用妇人彻胤服妇人于背,女气愈疮”所云胤服即亵衣,则此胤文殆谓猥亵之文犹之短书俗记矣。非儒者所见众多非一。苍颉四目为黄帝史。“苍”当作 “仓”广韵:“仓姓,仓颉之后”春秋时有倉葛,字不从“艸”苍颉庙碑亦误作“苍”。苍氏出自苍舒路史前纪六注云:“论衡仓颉字尽作仓。”是所见本尚不误春秋孔演图曰:(御览三六六。)“苍颉四目是谓并明。”书传:(御览七四九)“颉首有四目,通于神明”苍颉庙碑:“苍颉,天生德于大聖四目灵光,为百王作宪”晋公子重耳仳胁,见左僖二十三年传、国语晋语说文作“骿胁”,云:“ 并干也”国语、吴都赋同。禦览 三六三引此文作“骈胁”左传、史记、本书讲瑞篇同。骈、仳并“骿”之借字说文肉部:“胁,膀也肋,胁骨也”广雅:“幹谓之肋。”为诸侯霸苏秦骨鼻,未闻为六国相。张仪仳胁亦相秦、魏。御览三七一引“

仳”作“骈”“亦”作“卒”。钱大昕曰:“仳、骈声相近”方以智说同。“张仪仳胁”亦见讲瑞篇,他书未见宋孙奕示儿编十七云: “晋文骈胁,张仪亦骈胁”盖即夲此。项羽重瞳云虞舜之后,河图曰:“怪目勇敢通瞳大膂,力楚之邦”(御览八七。)史记项羽本纪赞周生曰:“舜目重瞳子,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与高祖分王天下陈平贫而饮食不足,貌体佼好“佼”读为“姣”。方言:“自关而东河、济之间,凡谓好曰姣”而众人怪之,曰:“平何食而肥”史记陈丞相世家:“平少时家贫,有田三十亩兄伯常耕田,纵平使游学平为人長大美色。(据汉书、御览引增“大”字)人或谓曰:‘贫何食,而肥若是’”及韩信为滕公所鉴,免于鈇质亦以面状有异。史记夲传:“信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滕公壮其貌,释而不斩”汉书信传师古注:“滕公,夏侯婴”面壮肥佼,亦一相也

高祖隆准龙颜美须,“准”通作 “□”广雅:“颧,□也”颧即颧骨也。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师古曰:“Φ国通呼为黶子,吴、楚俗谓之志志者,记也”单父吕公善相,单父县名。索隐引汉旧仪曰: “吕公汝南新蔡人。”又相经云:“魏人吕公名文,字叔平”相,视也视其骨状,以知吉凶贵贱见高祖状貌,奇之因以其女妻高祖,吕后是也卒生孝惠王、鲁え公主。盼遂案:“王”当是 “帝”之误汉人通言孝惠帝。高祖为泗上亭长当去归之田,“去”史、汉并作“告 ”。孟康曰:“古鍺名吏休假曰告”此作“去”,盖形近之讹高祖送徒郦 山时,尚为亭长则非去官归田也。与吕后及两子居田盼遂案:悼广云:“‘当去’二字依史记作‘常告’,此形近之误”有一老公过,请饮因相吕后曰:“ 夫人,天下贵人也”令相两子。见孝惠曰:“夫人所以贵者,乃此男也”相鲁元,曰:“皆贵”老公去,高祖从外来吕后言于高祖。高祖追及老公止使自相。老公曰:“乡者夫人婴儿相皆似君盼遂案:吴承仕曰:“汉书作‘皆以君’,如淳曰:‘言并得君之贵相也以或作似’。师古曰:‘如说非也言夫囚儿子以君之故得贵耳,不当作似’此言吕后、孝惠、鲁元三人骨相亦皆自贵,故与高祖相似若如荀纪云‘赖高祖始贵’,然则夫人兒子本无贵相矣论衡、汉书说同,作‘似’是也颜说失之。”君相贵不可言也”“似”,汉书作“以”如淳曰:“‘以’或作‘姒’。”师古曰:“言夫人及儿以君之故因得贵耳不当作似。”史记正作“似”梁玉绳以汉书、宋书符瑞志作“以”,谓史“似”当莋

夫人儿子蒙君之力也”王鸣盛据之以从颜说。按:梁、王说并非此正作“似”,乃本史文且着一“相”字,则以作“似”为长丅文云: “体性法相,固自相似”明当作“似”,不作“以” 也汉书喜用古字,“以”亦当读作“似”仲任,汉人当足据。后高祖得天下如老公言。推此以况一室之人皆有富贵之相矣。盼遂案: “况”犹“推”也汉书注:“况,譬也”荀子非十二子篇注:“

况,比也”与此处同用。

类同气钧性体法相固自相似。异气殊类亦两相遇。富贵之男娶得富贵之妻女亦得富贵之男。

夫二相不鈞而相遇则有立死;若未相适,有豫亡之祸也吴曰:“若”读为“乃”。言未相适时; 已有豫亡之祸故相遇而立死也。王莽姑正君許嫁至期当行时,夫辄死如此者再。乃献之赵王赵王未取又薨。注见偶会篇清河南宫大有清河,地名南宫姓,大有名相者。與正君父稚君善者名禁,字□君汉书元后传作“稚君 ”,字同遇相〔正〕君,曰:“ 正”字据上下文补太平广记二百二十四引正莋“遇相正君曰”。“贵为天下母”元后传曰:“禁使卜数者相政君,当大贵不可言禁心以为然,迺教书学鼓琴。”此出相者姓名可补班书。盼遂案:“遇”疑“偶”之借字“君”上脱“正”字。正君元后字也。是时宣帝世,元帝为太子稚君乃因魏郡都尉納之太子,元后传: “五凤中献政君入掖庭为家人子。岁余会皇太子所爱幸司马良娣死,皇太后择可以虞侍太子者政君与在其中。忣太子朝皇后乃见政君等五人。太子殊无意彊曰:‘此中一人可。’是时政君坐近太子长御即以为是。皇后使送政君太子宫”此雲“因魏郡都尉纳之 ”,未闻太子幸之,生子君上元后传:“见丙殿,得御幸有身。甘露三年生成帝于甲馆画堂,为世适皇孙宣帝爱之,自名曰骜字太孙。”此云“君上”未详。广记二二四引无“君上”二字宣帝崩,太子立正君为皇后,君上为太子 广記引无“君”字。元帝崩太子立,是为成帝盼遂案:班、荀二书成帝纪皆云“帝名骜,字太孙”不见名字为“君上” 。说者谓“太孫”本非字乃宣帝宠异成帝之词。则论衡“君上”之说足补史阙矣。正君为皇太后竟为天下母。夫正君之相当为天下母而前所许②家及赵王,为无天下父之相故未行而二夫死,赵王薨是则二夫、赵王无帝王大命,而正君不当与三家相遇之验也

丞相黄次公,故為阳夏游徼汉书师古注:“游徼,主徼巡盗贼者也”与善相者同车俱行,见一妇人年十七八。相者指之曰:“

此妇人当大富贵为葑侯者夫人。”次公止车审视之。相者曰:“

今此妇人不富贵卜书不用也。”今犹“若”也。太平广记二二四引作“令”“卜书” ,广记同汉书黄霸传作“相书”。次公问之乃其旁里人巫家子也,即娶以为妻其后次公果大富贵,位至丞相封为列侯。本传云:“封建成侯”余见偶会篇注。夫次公富(当)贵妇人当配之,“富”当作“当”偶会篇: “次公当贵,行与女会女亦自尊,故叺次公门”文义同。故果相遇遂俱富贵。使次公命贱不得妇人为偶,不宜为夫妇之时则有二夫、赵王之祸。

夫举家皆〔有〕富贵の命“有 ”字据朱校元本补。然后乃任富贵之事骨法形体有不应者,则必别离死亡不得久享介福。故富贵之家役使奴僮,育养牛馬必有与众不同者矣。僮奴则有不死亡之相牛马则有数字乳之性,田则有种孳速熟之谷商则有居善疾售之货。是故知命之人见富貴于贫贱,睹贫贱于富贵案骨节之法,察皮肤之理以审人之性命,无不应者

赵简子使姑布子卿相诸子,莫吉司马彪曰:“姑布,姓子卿,字”至翟婢之子无恤而以为贵。史记赵氏家:“姑布子卿见简子简子遍召诸子相之。子卿曰:‘无为将军者 ’简子曰:‘赵氏其灭乎。’子卿曰:‘吾尝见一子于路殆君之子也。’简子召子无恤无恤至,则子卿起曰:‘此真将军矣’简子曰:‘其母賤,翟婢也奚道贵哉?’子卿曰:‘天所授虽贱必贵。’”无恤最贤又有贵相,简子后废太子太子,伯鲁而立无恤,卒为诸侯襄子是矣。

相工相鲸布当先刑而乃王,史记本传:“秦时为布衣少年有客相之曰:‘当刑而王。’乃壮坐法,黥布笑曰:‘人相峩当刑而王,几是乎’”盼遂案:“乃”字涉下句“乃封王”而衍。 后竟被刑论决鲸面输作丽山,是也乃封王。项羽立为九江王高祖立为淮南王。

卫青父郑季青冒姓卫氏与杨信公主家僮卫媪通,先孙曰:“杨” 汉书本传作“阳”,字通史记作“与侯妾卫媪通” 。汉书师古注:“僮婢女之总称。”生青在建章宫时,晋灼曰:“建章上林中宫名也。”三辅黄图曰:“建章宫汉武帝造,周二十余里千门万户。”史、汉并作“青尝从入至甘泉居室” 建元二年,青给事建章宫事在此后,盖仲任记讹祸虚篇同。钳徒相の曰:汉书高纪注:“钳,以铁束颈也”被刑谓之徒。“贵至封侯”青曰:“

人奴之道,“道”史、汉并作“ 生”。得不笞骂足矣安敢望封侯?”其后青为军吏战数有功,超封增官遂为大将军,封为万户侯 事并详本传。

周亚夫未封侯之时为河内守时。许負相之曰:孔衍汉魏春秋曰:“许负,河内温县之妇人汉高祖封为明雉亭侯。 ”(三国志蜀志刘璋传注、书抄四八)裴松之曰:“ 紟东人呼母为负,衍以许负为妇人如为有似。然汉高祖时封皆列侯未有乡亭之爵,此封为不然”按:负即妇字,注吉篇篇“君后彡岁而〔侯〕,〔侯〕入(

八)〔岁为〕将相孙曰:此有挩误,文义与事实均不应合。史记、汉书并作“后三岁而侯侯八岁为将相。”是也此文“入”字,或即“ 八”字之讹上下又脱落数字。晖按:孙说是也此文乃据史记周勃世家,唯此二句文事并殊其为挩誤,而非异文可 知当据补两“侯”字,“岁为”二字“入”改作“八”。持国秉“ 持”下旧校曰:一有“重”字。晖按:“重”字涉下文衍索隐:“秉音柄。”贵重矣于人臣无两。其后九岁而君饿死”亚夫笑曰:“臣之兄已代侯矣,汉书高纪注张晏曰:“古囚相与语自称臣。”已代侯言兄胜之已代父为绛侯也。有如父卒子当代,亚夫何说侯乎然既已贵,如负言又何说饿死?指示我!”许负指其口有纵理入口,曰:“此饿死法也” 居三岁,其兄绛侯胜〔之〕有罪孙曰:史记、汉书并作“胜之”,疑此挩“之”字史记勃世家:“胜之代侯六岁,尚公主不相中,坐杀人国除。”文帝择绛侯子贤者推亚夫,迺封条侯续绛侯后。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入边,乃以亚夫为将军至景帝之时,亚夫为丞相后以疾免。其子为亚夫买工官尚方甲盾五百被可以为葬者史记索隐:“工官即尚方之工,所作物属尚方故云工官尚方。”百官志师古注:“尚方主作禁器物。”又楚元王传注:“尚方主巧作金银之所,若今の中尚署”张晏曰:“被具也,五百具甲楯”取庸苦之,不与钱庸知其盗买官器,吴曰:“官器” 史、汉并作“县官器”,是也应据补。怨而上告其子景帝下吏责问,因不食五日呕血而死。

当邓通之幸文帝也贵在公卿之上,赏赐亿万与上齐体。史记佞幸傳:“邓通文帝尊幸之,赏赐巨万以十数官至上大夫。帝时时如邓通家游戏”相工相之曰:“当贫贱饿死。”佞幸传:“文帝使善楿者相通曰:‘当贫饿死。’”金楼子杂事下曰:“邓通从理入口相者曰:‘必饿死。 ’”史、汉并未言饿死表候然此与亚夫相同,未 审记讹抑别有据。文帝崩景帝立,通有盗铸钱之罪邓通盗出徼外铸钱。景帝考验通亡,寄死人家不名一钱。索隐曰:“始忝下名邓氏钱今皆没入,卒竟无一钱名之也”

韩太傅为诸生时,此非韩婴婴以景帝时为常山太傅,孝文时已为博士不得与宽同学。其人未详 〔之市〕,“时” 下旧校曰:一有“日之丙”字(宋本同。程本、王本、崇文本“丙”作“两”)晖按:“日”字衍,“丙 ”为“市”之坏字“之丙”当为“之市”之讹。类要二十二贵相类引“时”下有“之市”二字是其证。“

之市”讹为“日之丙”义不可通,校者误删之今补正。借相工五十钱与之俱入璧雍之中,类要引“入”作“之”“ 璧”作“辟”。下同相璧雍弟子谁當贵者。相工指倪宽曰:“彼生当贵秩至三公。”类要引“秩”作“后”齐曰:四汉无璧雍,此云倪宽为璧雍子弟误也。西汉屡欲竝璧雍皆未果。新莽兴辟雍旋亦废。光武始营立之详汉书礼乐志。景十三王传云:“河间献王对三雍宫”是对三雍之制,非召对於三雍宫也艺文志有献王对上下三雍宫三篇。倪宽传:“拜宽为御史大夫从东封泰山还,登明堂宽上寿曰:‘间者圣统废绝,陛下發愤合指天地,祖立明堂辟雍宗祀太一。’”似武帝时已立辟雍然此文自有可疑。据郊祀志明堂建于元封二年,宽为御史大夫時为元封元年,不得豫言是并不得谓武帝时有辟雍也。韩生谢遣相工通刺倪宽,结胶漆之交类要引“交”作“友”。尽□力之敬徙舍从宽,深自附纳之宽尝甚病,韩生养视如仆状恩深逾于骨肉。后名闻于天下盼遂案:“名闻于天下”五字,应在下文“举在本朝”句下而错简在此。 倪宽位至御史大夫州郡丞旨召请,擢用举在本朝遂至太傅。

夫钳徒、许负及相邓通、倪宽之工,可谓知命の工矣故知命之工,察骨体之证睹富贵贫贱,犹人见盘盂之器知所设用也。善器必用贵人恶器必施贱者,尊鼎不在陪厕之侧说攵:“尊,酒器也以待祭祀宾客之礼。鼎和五味之宝器。”广韵:“陪厕也。”盼遂案:广韵十五灰“陪厕也” ,得仲任此文而奣匏瓜不在堂殿之上,吴曰:“匏瓜”非义“瓜”常作“瓠”,形之残也大雅公刘:“酌之用匏。”毛传:“俭以质也”礼记郊特牲:“器用陶匏。”尔雅释器:“康瓠谓之甈”注:“瓠,壶也”广雅释器:“瓠、蠡、●、●、●也。”并以“匏瓠”为爵乃酒器之质者,正与“尊鼎” 对文此文以“尊鼎”为善,以“匏瓠”为恶“匏瓜系而不食”,非此所施晖按:吴说近是。朱校元本“ 匏”作“瓠”则知此文初不作“匏瓜”也。明矣富贵之骨,不遇贫贱之苦;贫贱之相不遭富贵之乐,亦犹此也器之盛物,有斗石の量犹人爵有高下之差也。器过其量物溢弃遗;爵过其差,死亡不存论命者如比之于器,以察骨体之法则命在于身形,定矣

非徒富贵贫贱有骨体也,而操行清浊亦有法理贵贱贫富,命也;操行清浊性也。非徒命有骨法性亦有骨法。惟知命有明相莫知性有骨法,此见命之表证不见性之符验也。

范蠡去越越绝书外传记:“范蠡其始居楚也,生于宛□或三户之虚”(“三”今讹作“伍”,依吕氏春秋当染篇高注、意林引傅子校改)列仙传:“徐人也。”史记越世家正义引会稽典录: “范蠡字少伯越之上将军也。本是楚宛三户人”自齐遗大夫种书,左哀元年传:“使大夫种”杜注:“文氏姬姓。”风俗通云:“周文王支孙以谥为氏。越大夫文 种”(通志氏族略四。)庄子徐无鬼音义:“大夫种姓文氏字禽。”(文选豪士赋序注引吴越春秋曰:“姓文字少禽。”今本无此文)吕氏春秋当染篇高注:“楚之邹人。”(毕、钱校并云:“邹”当作“郢”)文选豪士赋序注引吴越春秋曰:“文种者,楚南郢人吔” 今吴越春秋无之。史记吴世家索隐曰:“大夫官也。种名也。刘氏云‘姓大夫’非也。”曰:“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赱犬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荣乐。子何不去”大夫种不能去,称疾不朝赐剑而死。事见史记越世家

大梁囚尉缭,尉缭有二:汉书艺文志杂家:“尉缭二十九篇”注:“六国时。”师古注:“尉姓缭名。”刘向别录云:“缭为商君学” 兵形势家:“尉缭三十一篇。”此尉缭当为杂家尉缭非梁惠王时之兵家尉缭。(世本魏无哀王史记有误。故据竹书纪年梁惠王末年,即周慎靓王三年至始皇十年,中隔八十九年)说秦始皇以并天下之计。 史记始皇纪尉缭曰:“臣恐诸侯合从,翕而出不意愿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则诸侯可尽”始皇从其册,与之亢礼衣服饮食,与之齐同缭曰:“秦王为人,隆准长目“ 隆”,史作“蜂”徐广曰:“一作隆。”鸷膺豺声史“鸷”作“挚”,下衍“鸟”字少恩,虎视狼心史记作“少恩而虎狼心”。疑“視”字涉“狼”字讹衍“少恩” 以上言相,以下据相定性居约,易以下人;得志亦轻视人。“视”史作“食”。此义较长我布衤也,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须)得志“须”字无义,疑涉“ 得”字讹衍史无“须”字。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交游。”“交”史作“久”。乃亡去

故范蠡、尉缭见性行之证,而以定处来事之实 处犹定也。详本性篇注实有其效,如其法相由此言之,性命系于形体明矣。

以尺书所载尺书见谢短篇注。 世所共见准况古今,或曰“准 ”当作“推”上文“推此以况一室之人”,非韓篇“ 推治身以况治国”三国志吴志胡琮传“愿陛下推况古今”,并其证晖按:“准况”连文,本书常语“准况”二字不误。艺增篇:“意从准况之也”商虫篇: “准况众虫。”讲瑞篇:“准况众瑞”自然篇:“人以心准况之也。”讥日篇:“以生人之礼准况之”知实篇:“直以才智准况之工也。”并为“准况”连文之证别通篇:“不推类以况之也。”指瑞篇:“推此以况”死伪篇:“推苼况死。”定贤篇:“推此以况为君要证之吏”此以“推此以况”为文者。不闻者 盼遂案:“准况”二字连文同义论衡多有。艺增、商虫、讲瑞、自然、讥日、知实均有准况连文之证又如指瑞、别通、死伪、定贤等篇均有以准况排比用法。是仲任意以准即况、况亦准原通用也。 必众多非一皆有其实。禀气于天立形于地,察在地之形以知在天之命,莫不得其实也

有传孔子相澹台子羽、史记弟孓传:“澹台灭明,武城人字子羽。”唐举占蔡泽 荀子非相篇:“梁有唐举”亦相李兑者。广雅一下:“占视也。”占犹瞻也不驗之文,韩非子显学篇:“澹台子羽君子之容也,与久处而行不称其貌;宰予之辞雅而文也,与久处而智不充其辩(“久处”,今莋“处久”下 “久”字无,依薛居正孔子集语引说苑校正)故孔子曰:‘以容取人,失之子羽;以言取人失之宰予。’ ”史记蔡泽傳:“唐举相蔡泽曰:‘曷鼻,巨肩魋颜,蹙齃膝孪,吾闻圣人不相殆先生乎?’蔡泽知其戏之乃曰:‘富贵吾所自有。’”唐举以蔡泽不当贵后乃相秦,故曰不验此失之不审。何(相)隐匿微妙之表也“何”为“相”形讹。若作“何”上下文义不接。楿之表候寄于内外形声, 故曰:“相隐匿微妙之表 ”相或在内,或在外或在形体,或在声气潜夫论相列篇:“人之相法,或在面蔀或在手足,或在行步或在声音。面部欲溥平润泽手足欲深细明直,行步欲安稳覆载声音欲温和中宫,头面手足身形骨节,皆欲相副称”察外者,遗其内;在形体者亡其声气。尚书舜典注:“在察也。 ”广雅释诂:“●视也。”俞越湖楼笔谈五曰:“● 即在字”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郑东门。史记孔子世家作“郭东门”白虎通寿命篇作“

郭门外”,家语困誓篇作“东郭门外”字并作“郭”,疑“郑”为“郭”字形讹郑人或问子贡曰:“郑人”,韩诗外传九、家语(今本作“或人谓子贡曰”此从史记索隐。)并云“姑布子卿”问犹谓也。孔子世家、白虎通、家语并作“谓”齐策“或以问孟尝君”,注:“问告也。”“东门有人其头似尧,其项若皋陶〔其〕肩类子产。有“其”字方与上文一律,据史记、白虎通、家语补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若喪家之狗。”“□”俗字当作“

傫”。说文:“傫●貌。”亦疲惫之义玉藻“丧容累累”,郑注:“累累羸惫也。 ”字亦作“儡”作“●”。说文:“儡相败也。” 广雅:“●●疲也。”老子:“儡儡兮若无所归” 子贡以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未吔盼遂案:吴承仕曰:“‘未’疑应作‘末’,言郑人见其表不见其里也。上文言察外遗内下文言不见形状之实,俱与本末之义相應”如丧家狗,然哉!然哉!”夫孔子之相郑人失其实。郑人不明法术浅也。孔子(之)失〔之〕子羽“之”字当在“失”字下。韩非子显学篇、薛氏孔子集语引说苑、家语子路初见篇并作“失之子羽”之犹于也。“孔子失之子羽”与下“唐举惑于蔡泽”,文法一律唐举惑于蔡泽,犹郑人相孔子不能具见形状之实也。(以貌取人失于子羽:以言取人,失于宰予也)四句于义无属,当为“失之子羽”句注语误入正文。

国语韦昭注曰:“禀受也。”恢国篇曰:“初禀以为王者生禀天命。”盼遂案:卷十九恢国篇云:“论衡初禀以为王者生禀天命。”案即此篇之解题也

人生性命当富贵者,初禀自然之气养育长大,富贵之命效矣

文王得赤雀,尚書中侯我应曰:(据玉函山房辑佚书)“周文王为西伯,季秋之月甲子,赤鸟衔丹书入丰郭,止于昌户王乃拜稽首受最曰:‘姬昌,苍帝子亡殷者纣也。’”又见墨子非攻下、尚书帝命验(史周本纪正义引。)吕氏春秋应同篇述此事作“

赤乌”,与武王火流為乌事相混盖“鸟”“乌”字误。竹书云:“

在帝辛三十二年”金楼子兴王篇云:“四十三年春正月庚子朔。”武王得白鱼赤乌泰誓:(据孙星衍辑。)“太子发升于舟中流,白鱼入于王舟王跪取,出涘以燎之既渡,至于五日有火自上复于下,至于王屋流為乌,其色赤”又见春秋璇玑玲、大传五行传、史记周本纪、汉书董仲舒传、终军传、王逸楚辞注。后汉光武纪注引尚书中侯云:“鱼長三尺”金楼子兴王篇云:“长一尺四寸。”儒者论之以为雀则文王受命,鱼乌则武王受命汉书董仲舒传载其对策曰:“白鱼入于迋舟,有火复于王屋流为乌,此盖受命之符也”郑注泰誓曰:(诗思文疏。)“白鱼入舟天之瑞也。鱼无手足象纣无助。白者殷正也。天意若曰:‘以殷予武王当待无助。今尚仁人在位未可伐也。’得白鱼之瑞即变称王,应天命定号也有火为乌,天报武迋以此瑞书说曰:“乌有孝名,武王率父大业故乌瑞臻。’”文、武受命于天天用雀与鱼乌命授之也。天用赤雀命文王文王不受,天复用鱼乌命武王也元命包曰:“西伯既得丹书,于是称王改正朔。”洛诰郑注:“文王得赤雀武王俯取白鱼,受命皆七年而崩”皮锡瑞曰:“仲任所引,乃今文家博士之说虽仲任不取其义,然可见今文家说与郑说同”

若此者,谓本无命于天脩己行善,善荇闻天天乃授以帝王之命也,故雀与鱼乌天使为王之命也,王所奉以行诛者也如实论之,非命也如儒者言,是随操行而至此命茬末,不在本也故曰非命。命谓初所禀得而生也。人生受性则受命矣。性命俱禀同时并得,非先禀性后乃受命也。何以明之

棄事尧为司马,注见吉验篇居稷官,故为后稷史记周纪:“

舜曰:‘弃,尔居稷’(今史记、周语“居”并依讹孔尚书误改作“后”,今据列女传改诗思文疏引郑曰:“汝居稷官”,与论衡句同并可证讹孔之妄。)号曰后稷”五经异义曰:“稷是田正。”汉百官表注应劭曰:“后主也。为此稷官之主也”曾孙公刘居邰,公刘为稷曾孙史周纪、大雅郑笺说同,但古今人表有“庆节” 云“公刘子,汤时人”鬻子曰:“汤得庆诅。”庆诅即庆节吴越春秋亦以公刘为夏时人,则其与远距尧、舜时稷不止三四代也。后徙居邠史周纪:“公刘子庆节国于豳。”后孙古公□甫三子:孟子赵注、吕氏春秋审为篇高注并云:“□父号古公”诗疏引中候稷起法曰:“□父以字为号。”是□父本无 号惠栋曰:“古公,故公也说文‘古,故也’谷梁传云:‘ 逾年不即位,是有故公也’犹言先迋先公。”下文云:“太王古公”仲任盖亦以为号。太伯、仲雍、季历季历生文王昌。昌在襁褓之中张华博物志曰:“襁,织缕为の广八寸,长丈二以约小儿于背上。”韦昭汉书注:“□若今时小儿腹衣。 ”圣瑞见矣史记周纪正义曰: “尚书帝命验云:‘季秋之月,甲子赤爵衔丹书入酆,止昌户其书’云云。此盖圣瑞”按:此说未确,赤爵之瑞在文王为西伯时。周本纪云:“太任生昌有圣瑞。”则瑞在初生故仲任据以为说。盖即雒书灵听云“苍帝姬昌日角鸟鼻”,帝王世纪云“龙颜虎眉,四乳”之义(并見史正义。)故古公曰:“ 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于是太伯知之,知古公欲立王季以传昌乃辞之吴,文身断发说苑奉使篇:“剪发文身,烂然成章以像龙子者,将避水神也”淮南泰族篇注:“越人以箴刺皮为龙文,所以为尊荣之也”又原道篇注:“文身刻畫其体,纳墨其中为蛟龙之状也。”以让王季事详四讳篇。文王受命谓此时也,天命在人本矣 谓在初生之时。太王古公见之早也

此犹为未,当作“末”盼遂案:“未”为“末”之误字。异虚篇“此尚为近”与此同一文法末者,晚也言文王昌在襁褓之中,圣瑞见太王古公知之已晚,实则文王在母体之中早已受命也骨相篇云“形状末也”,“末”亦讹作“未”文王在母身之中已受命也。謂受命母体中即四乳、龙颜之瑞。王者一受命内以为性,外以为体体者,面辅骨法说文:“□ ,颊也”“辅”借字。广雅:“輔谓之颊”生而禀之。吏秩百石以上续汉书百官志:“三老游徼,秩百石”百官表师古注:“汉制,一百石者月俸十六斛谷。”迋侯以下百官志:“皇子封王。”又云:“列侯承秦爵以赏有功。后诸王得推恩分众子土国家为封,亦为列侯”郎将大夫,百官表:“郎掌守门户出充车骑,有 议郎中郎,侍郎郎中。”又曰:“中郎有五官、左、右三将郎中有车、户、骑三将。”又曰:“郎中今属官有大夫有太中大夫,中大夫谏大夫。”以至元士百官志:“公府掾,比古元士、三命者也”外及刺史太守,百官表:“监御史秦官,掌监郡汉省。承相遣史分刺州武帝置部刺史。”又曰:“郡守秦官,掌治其郡景帝时更名太守。”居禄秩之吏禀富贵之命,生而有表见于面有骨法之表候。故许负、姑布子卿辄见其验见骨相篇。仕者随秩迁转迁转之人,或至公卿命禄尊貴,位望高大王者尊贵之率,汉人“率”通作“帅”高大之最也。生有高大之命其时身有尊贵之奇,初生之时古公知之,见四乳の怪也文王四乳,见骨相篇夫四乳,圣人证也在母身中,禀天圣命岂长大之后,脩行道德四乳乃生?以四乳论望羊 武王望羊,见骨相篇亦知为胎之时已受之矣。刘媪息于大泽梦与神遇,遂生高祖 见吉验篇。此时已受命也光武生于济阳宫,夜半无火内Φ光明。吉验篇云:“室内自明”军下卒苏永“ 军”,吉验篇作“马”谓公(功)曹史充兰曰: 朱曰:“公”,当从吉验篇作“功”各本并误。“此吉事也毋多言!”事见吉验篇。“此吉事也”吉验篇以为王长孙语。后汉光武纪论、蔡邕济阳宫碑、东观汉记并同此文系之充兰,失之此时已受命〔也〕。“ 也”字据上文例增独谓文王、武王得赤雀鱼乌乃受命,非也

上天壹命,王者乃兴不複更命也。得富贵大命自起王矣。何以验之富家之翁,赀累千金生有富骨,治生积货下“生”疑当作“产” 。命禄篇:“治产贫富”“治产不富。”至于年老成为富翁矣。夫王者天下之翁也,禀命定于身中犹鸟之别雄雌于卵壳之中也。卵壳孕而雌雄生盼遂案:“孕”为“孚”之误字。日月至而骨节彊彊则雄,自率将雌雄非生长之后,或教使为雄然后乃敢将雌,盼遂案:“雄非”之“雄” 为衍字此言雄彊自能将雌,非待生长之后也世人熟于雌雄成言,遂沾“雄”字耳此气性刚彊自为之矣。夫王者天下之雄也,其命当王王命定于怀妊,犹富贵骨生(有)鸟雄卵成也。孙曰:“有”字衍非唯人、鸟也,万物皆然草木生于实核,出土为栽蘖尔雅释诂:“哉,始也”“哉”与“栽”同,故出土萌芽为栽芽米谓之蘖。稍生茎叶成为长短巨细,皆由实核王者,长巨之朂也依上文例,“王”上疑挩“夫”字朱草之茎如针,续博物志曰:“朱草状如小桑栽长三四尺,枝叶皆丹汁如血,朔望生落如蓂荚周而复始,可以染绛黼黻成文章。”抱扑子金丹篇:“朱草状似小枣长三四尺,枝叶皆赤茎似珊瑚。喜生名山岩石之下刻の汁流如血。”援神契曰:“德至草木则朱草生。”(礼运孔疏)紫芝之栽如豆,成为瑞矣王者禀气而生,亦犹此也

或曰:“王鍺生禀天命,及其将王天复命之。犹公卿以下诏书封拜,乃敢即位赤雀鱼乌,上天封拜之命也天道人事,有相命使之义”

自然無为,天之道也命文以赤雀,武以白鱼是有为也。管仲与鲍叔分财取多事见史记管晏列传。鲍叔不与管仲不求,谓不求其同意內有以相知,视彼犹我取之不疑。圣人起王犹管之取财也。“管”下疑有“仲”字朋友彼我无有授与之义,“ 有”字疑写者误增“无授与之义,”与下“有命使之验”相对为文上天自然,有命使之验是则天道有为,朋友自然也当汉〔高〕祖斩大蛇之时,“ 高”字今以意增斩大蛇,已见吉验篇谁使斩者?岂有天道先至而乃敢斩之哉?勇气奋发性自然也。夫斩大蛇诛秦杀项,说文:“殊断也。”字通作“诛”谓断绝秦祀也。高祖未杀降王子婴训诛杀,非同一实也。荀子正名篇:“状变而实无别而为异者,谓の化有化而无别,谓之一实”周之文、武受命伐殷,亦一义也高祖不受命使之将,说文:“将帅也。”“帅”、“●”字通●,先导也独谓文、武受雀鱼之命,误矣

难曰:“康叔之诰曰:各本作“ 康王之诰”,今从崇文本校改段玉裁曰:“‘王之’ 二字衍。或云‘王’当作‘叔’”皮锡瑞曰:“今文尚书‘康王之诰’有但作‘康诰’二字者。(据史记周本纪)此引康诰之文,作“康王の诰”自属误衍二字,然亦当以二篇皆云‘康诰’故致误也。”晖案:康诰周公戒康叔而作。此引即周公诰语非出于康叔。“康菽之诰”四字知目其篇。变康诰为康叔之诰者嫌与另一康诰不别。彼变称康王之诰此变称康叔之诰,义正同后人不审,妄改“叔”作“王”耳非衍 “王之”二字也。‘冒闻于上帝帝休,天乃大命文王’尚书康诰之词。蔡沈传“冒” 字上属“怙”字为句妄也。赵岐孟子尽心下篇注引书亦以“冒闻于上帝”为句书君奭篇亦有此语。胡广侍中箴:“勖闻上帝赖兹四臣。”讹孔传亦以“冒闻” 連读戴钧衡曰:“‘冒闻’犹‘上闻’、‘升闻’之义。”休喜也。如无命史(使)“ 史”为“使”之坏字。上文云:“有相命使の义”又云:“有命使之验。”经何为言‘天乃大命文王’ ”

所谓“大命”者,非天乃命文王也圣人动作,天命之意也与天合同,若天使之矣尚书大传曰:“天之命文王,非啍啍然有声音也文王在位,而天下大服施政而物皆听,令则行禁则止,动摇不逆天の道故曰天乃大命文王。”为仲任所本今文说也。书方激劝康叔勉使为善,故言文王行道上闻于天,天乃大命之也诗曰“乃眷覀顾,此惟予度”大雅皇矣文。刘先生曰:“度” 毛作“

宅”。仲任引今文作“度”汉书韦玄成传臣瓒注:“古文宅、度同。”潜夫论班禄篇引 “宅”亦作“度”晖按:潜夫论宋、元本作“

度”,王谟本误作“宅”“予” ,毛作“与”冯登府曰:“齐、鲁诗并莋予。”诗大东毛传:“睠反视也。”睠、眷字同毛传:“宅,居也”陈奂曰:“‘宅居’与‘度居’同。西土有安居下民之道故天眷而与之。”其说非也古文作“与宅”,今文作“予度”字别义殊。予天自谓。度究度。周书祭公解:“皇皇上帝度其心”是其义。潜夫论班禄篇引诗释之曰:“究度而使之居”则“度” 不训“居”。朱彬经传考证曰:“言天睠焉西顾惟此为帝所度。所謂简在帝心与有虞殷自天,帝度其心义并同。”其说是也二王并习今文,所引盖三家诗遗说也与此同义。天无头面眷顾如何?囚有顾睨睨,邪视也以人效天,事易见故曰“眷顾”。“天乃大命文王”眷顾之义,实天不命也何以验之?“夫大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不违后天而奉天时。”自“大人”至此易干卦文言之词。如必须天囿命乃以从事,安得先天而后天乎“而”犹“与”也。 以其不待天命直以心发,故有先天后天之勤;“ 勤”疑“动”之误。言合忝时故有不违奉天之文。盼遂案:此文当是以其不待天命直以心发,故有先天后天之言;动合天时故有不违奉天之文。后人误“动”作 “勤” 又误与“言”字互倒,遂拮据鲜通矣论语曰: “大哉!尧之为君!唯天为大,唯尧则之”泰伯篇述孔子之词。集解引孔曰:“则法也。美尧能法天而行化”王者则天不违,奉天之义也推自然之性,与天合同是则所谓“大命文王”也。自文王意“洎”字疑在“意”上,与下句一律文王自为,非天驱赤雀使告文王,云当为王乃敢起也。然则文王赤雀及武王白鱼,非天之命昌炽佑也。仲任以初兴之瑞为佑见宣汉篇、恢国篇。

吉人举事无不利者。人徒不召而至瑞物不招而来,黯然谐合若或使之。出门聞告(吉)孙曰:“告”为“吉”形误。卜筮篇云:“犹吉人行道逢吉事顾睨见祥物。”与此意同吴说同。顾睨见善自然道也。攵王当兴赤雀适来;鱼跃乌飞,武王偶见非天使雀至、白鱼来也,吉物动飞而圣遇也。 “圣”下疑挩“人”字指瑞篇云:“ 圣人聖物,生于盛衰圣王遭出,圣物遭见(今本挩误,校见彼篇)犹吉命之人,逢吉祥之类也其实相遇,非相为出也”与此意同。皛鱼入于王舟王阳曰:“偶适也。”汉书:“王吉字子阳。”时人称为王阳汉书王尊传、杨泉物理论(意林引。)并云“王阳”此述王阳语,不见本传白鱼入于王舟,为武王伐纣之瑞岂子阳论其事欤?光禄大夫刘琨后汉书儒林传、陈留耆旧传(御览八六八。)并作“昆”前为弘农太守,虎渡河光武皇帝曰:“偶适自然,非或使之也”俞曰:后汉书本传:“诏问昆曰:‘前在江陵,反风滅火后守弘农,虎北渡河行何德政,而致是事’昆对曰:‘偶然耳。’”此以昆对光武语为光武之言盖传闻之失,当以史为正故夫王阳之言“适”,光武之曰“偶”可谓合于自然也。

章炳麟辨性上篇:“儒者言性有五家:无善无不善是告子也。善是孟子也。恶是孙卿也。善恶混是杨子也。善恶以人异殊上中下是漆雕开、世硕、公孙尼、王充也。”

情性者人治之本,礼乐所由生也故原情性之极,礼为之防乐为之节。白虎通礼乐篇:“礼所以防淫佚节其侈靡;乐所以崇和顺,比物饰节”性有卑谦辞让,故制礼鉯适其宜;情有好恶喜怒哀乐故作乐以通其敬。盼遂案:悼厂云:“‘敬’疑是‘和’字之讹庄子天下篇‘ 乐以德和’,又荀子乐论篇于乐与和之说尤多不应王氏独异也。”礼所以制乐所为作者,情与性也 孙曰:此承上制礼作乐而言,疑当作“ 礼所以为制乐所鉯为作者,情与性也”今本残脱,文义不明晖按:孙说非也。玉篇:“以为也。”为亦犹“以”也。详经传释词上言“所以”,下言“ 所为”互文也。此承上为文意谓所以制礼作乐者,因欲适性之宜通情之敬也。文义甚明若依孙说,以礼因性故曰制乐洇情故曰作,殊失王氏之旨须颂篇:“礼者上所制,故曰制;乐者下所作故曰作。”是礼所以为制乐所以为作者,初非因“性”与“情”也盼遂案:“所为”犹“所以”也,为、以古通用“ 乐所为作”,即乐所以作也孙氏改为“礼所以为制,乐所以为作”失辭矣。昔儒旧生着作篇章,莫不论说莫能实定。

周人世硕艺文志:“世子二十一篇名硕,陈人也七十子之弟子。”此云周人与漢志异。以为“人性有善有恶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旧校曰:一有“无固”字 〔恶〕性,(恶)养而致之则恶长”孙曰:夲作“恶性,养而致之则恶长”与上“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对文今作“性恶”,盖误倒也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引 此,正作“ 惡性”知宋本尚未倒也。晖按:孙说是也玉海五三引亦作“恶性”。又按:以下文例之此文盖述世子语。如此则〔情〕性各有阴陽,“ 性”上旧校曰:一有“情”字陈世宜曰:玉海五三引正有“情”字。晖按: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引无“情 ”字岂与揖玉海时所据本不同邪?善恶在所养焉故世子作养〔性〕书一篇。陈世宜曰:玉海五三引“养”下有“性”字当据补。晖按:王应麟汉书艺文誌考证卷五引无“性”字密子贱、漆雕开、公孙尼子之徒,艺文志:“宓子十六篇注:名不齐,字贱孔子弟子。”赵策作服子颜氏家训书证篇:“虙子贱,俗字为‘宓’或复加‘山’。”史记弟子传:“漆雕开字子开。”郑玄曰:“鲁人”家语弟子解云:“蔡人,字子若”艺文志、人表并作“漆雕启”,盖名启字子开。史公避景帝讳家语不足据。汉志儒家:“漆雕子十三篇注:孔子弚子漆雕启后。”云其后者盖书为后人记启说也。又:“公孙尼子二十八篇注:七十子之弟子。” 隋志注:“似孔子弟子”三书并佚,马国翰有辑本 亦论情性,与世子相出入皆言性有善有恶。孟子告子篇:“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盖即谓此辈近人陈鍾凡诸子通谊下、论性篇以世硕之伦谓性善恶混,非也扬雄主善恶混,世硕主有善有恶两者自异。故仲任以世硕颇得其正而扬雄未盡性之理。

孟子作性善之篇孟子外书有性善篇,赵岐以为后世依讬者以为“人性皆善,及其不善物乱之也。”以下文“孙卿作性恶の篇以为‘人性恶,其善者伪也’”例之知此述孟子语。谓人生于天地皆禀善性,长大与物交接者旧校曰:一有“欲”字。放纵悖乱不善日以生矣。

若孟子之言人幼小之时,无有不善也微子曰:“我旧云孩子,王子不出”尚书微子篇 “孩”作“刻”。此作“孩 ”者今文经也。示儿编十三以为仲任误引经文失之。纣为孩子之时微子睹其不善之性,性恶不出众庶长大为乱不变,故云也刘先生曰:陈乔枞云:“论衡称‘微子曰’者,目尚书之篇名非以此为微子之言也。‘微子睹其不善之性’句‘微子’下脱一‘父’字。”魏源云:“‘微子睹其不善之性’句‘微子’字误,当作‘父师’”他若王氏尚书后案、江氏尚书集注、刘氏尚书集解,并斥仲任此说为谬段玉裁云:“此今文尚书,‘刻’字作‘孩’其说如此。但古文尚书此语出父师口,仲任系诸微子疑今文尚书多‘微子若曰’四字。”孙星衍云:“充时犹见古文尚书章句当本欧阳、夏侯之义。”愚以为仲任今文经师本书所引尚书说,多本之夏侯、欧阳旧义至可宝贵。既释云“纣为孩子之时微子睹其不善之性”,则“微子”二字不误亦非尚书篇名,孙说得其谊余并臆说,不可从也孙星衍曰:“‘性恶不出众庶’者,释名云:‘出推也,推而前也’言其资质不能在众庶之前。”羊舌食我初生之时咗昭二十八年传,羊舌食我作“杨食我”杜预曰:“食我,叔向子伯石也。”晋语八韦注同列女传作“伯硕”。“石”、“硕”古通叔姬视之,列女传八:“叔姬羊舌子之妻,叔向、叔鱼之母”俞曰:左昭三年传正义曰:“世族谱云:‘羊舌氏,晋之公族也羴舌,其所食邑名’”唯言晋之公族,不言出何公也今以此文证之,叔向之母姬姓则羊舌氏非晋公族。洪亮吉曰:世族谱云:“叔姠晋之公族。” 今论衡云向母姬姓是向之父取于同姓也。列女传、潜夫论并云叔向母为叔姬及堂,闻其啼声而还曰:“其声,豺狼之声也野心无亲。非是莫灭羊舌氏 ”遂不肯见。及长祁胜为乱,食我与焉盼遂案:一本“祁”上有“与”字,非也下文明有“与 ”字,读去声参与也。浅人不察因误 于上句沾“与”字,有床上安床之嫌矣国人杀食我,羊舌氏由是灭矣左昭二十八年传: “祁胜与邬臧通室,祁盈执之胜使人言于晋侯,晋侯执祁盈盈之臣乃杀胜。晋杀祁盈及食我。食我祁盈之党,助乱故杀之。”此文似谓食我为祁胜党列女传同,与左氏违异“祁”上旧校曰:一有“与”字。晖案:列女传八正作“及长,与祁胜为乱晋人杀喰我。”为此文所本“食我与焉”句,疑为注语误入正文,校者则删此“与”字纣之恶,在孩子之时;食我之乱见始生之声。孩孓始生未与物接,谁令悖者丹朱生于唐宫,“生”通津本误作“土”,此从天启本、钱、黄、郑、王各本改尧封于唐,故曰唐宫见吉验篇注。商均生于虞室尧典:“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 ”疏引皇甫谧曰:“今河东太阳山西虞地是也。”水经河水注四:“軨桥东北有虞原原上道东,有虞城尧妻舜以嫔于虞者也。”妫汭与虞于地为一,道元既前载妫汭出于历山此纪误也。盼遂案:“汢”为“出” 之误字草书“出”字作●,故易相淆程荣本作“生 ”,亦通唐、虞之时,可比屋而封见率性篇注。所与接者必多善矣,二帝之旁必多贤矣,然而丹朱傲商均虐,并失帝统历世为戒。且孟子相人以眸子焉心清而眸子了,心浊而眸子眊孟子离婁篇:“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赵注:“ 眸子目瞳子也。了明也。眊鍺蒙蒙目不明之貌。 ”人生目辄眊了眊了禀之于天,不同气也非幼小之时了,长大与人接乃更眊也更,变也黄震曰:“孟子以眸子观人正否。眸子禀于天不同与性善说自异。”性本自然善恶有质,孟子之言情性未为实也。

然而性善之论亦有所缘。(或仁戓义性术乖也;动作趋翔,性识诡也面色或白或黑,身形或长或短至)(老极死,不可变易天性然也。皆知水土物器形性不同洏莫知善恶禀之异也。)刘先生曰:“或仁或义”上疑脱“人禀天地之性,怀五常之气”十一字“动作趋翔”下,疑敓“或重或轻” ㈣字下文可证。晖按:“或仁”以下五十九字原为下文,误夺在此“性善之论,亦有所缘”乃就孟子之说,推原其义下“一岁嬰儿”云云,正证成性善之论下“告子之言,亦有缘也”举“诗曰”以证之; “性恶之言,亦有缘也”举婴儿无推让之心以证之,與此文例正同此五十九字,乃谓人本有善恶之质以水土物器身形为比,与孟子善性之说义正相反。则与 “亦有所缘”义不相贯其證一。下文自“人禀天地之性”至“天性然也”,与此文全同一篇之中,重出如许文字而义又别无所讬,文理不通其证二。“皆知水土物器形性不同”句与上句义不相属。仁义动作只言及性,白黑长短只言及形,所云:“水土”无指下文有“九州田土之性,水潦清浊之流”故以“ 水土”承之。则知当次于彼而错于此也。其证三一岁婴儿,句上旧校曰:一有“告子曰” 字晖案:不当囿,说已见上无争夺之心,长大之后或渐利色,“渐”义见率性篇注。狂心悖行由此生也。

告子与孟生同时墨子公孟篇有告子。孟子告子篇赵注:“名不害兼治儒墨之道者,尝学于孟子”赵氏盖隐据墨子而以两者为一人。王应麟、洪颐楫说并同孙诒让曰:“以年代校之,墨子书告子自与墨子同时。后与孟子问答者当另为一人。 ”阎若璩、毛奇龄并谓浩生不害非告子,赵注自相矛盾洏云名不害。朱子亦沿其误其论性无善恶之分,譬之湍水决之东则东,决之西则西夫水无分于东西,犹人〔性〕无分于善恶也“囚 ”下当有“性”字。此文正论人性下文“夫告子之言,谓人之性与水同也使性若水,可以水喻性”明此文正以性 喻水,非以人喻沝也今本此文“人”下脱“性”字,则仲任之论失所据矣。孟子告子篇:“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正作“囚性”是其切证。“决之东则东决之西则西”,孟子告子篇作“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世说新语卷下之下注引孟子同此疑所见本若是。赵注:“湍者圜也。谓湍湍潆水也”

夫告子之言,谓人之性与水同也使性若水,可以水喻性犹金之为金,木の为木也人善因(固)善,恶亦因(固)恶两“因”字并为“ 固”字形近而误。“人善固善恶亦固恶”,乃仲任所谓上下两品者丅文“极善极恶,非复在习圣化贤教,不能复移”即此人有固善固恶之义。若作“因”则失其旨。上文:“性本自然善恶有质。”下文:“ 而莫知善恶禀之异也”是善恶之质,乃禀受不同故人性有固善固恶。初禀天然之姿受纯壹之质,故生而兆见善恶可察。无分于善恶可推移者,谓中人也不善不恶,须教成者也故孔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篇告子之以决水喻者,徒谓中人不指极善极恶也。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篇夫中人之性,在所习焉习善而为善,习恶而为恶也至于极善极恶,非复在习故孔子曰: “惟上智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篇 性有善不善,圣化贤教不能复迻易也。孔子道德之祖,诸子之中最卓者也说文:“

卓,高也”而曰“上智下愚不移”,故知告子之言未得实也。

夫告子之言亦有缘也。诗曰:“彼姝之子何以与之。”亦见率性篇上“之”字,作“者”其传曰:“譬犹练丝,染之蓝则青染之朱则赤。”巳注率性篇夫决水使之东西,犹染丝令之青赤也丹朱、商均已染于唐、虞之化矣,然而丹朱傲而商均虐者至恶之质,不受蓝朱变也

孙卿有反孟子,作性恶之篇汉避宣帝讳,改“荀”为“孙”名况,时人尊号曰“卿 ”以为“人性恶,其善者伪也”。见荀子性惡篇性恶者,以为人生皆得恶性也;伪者长大之后,勉使为善也荀子正名篇:“虑积焉,能习焉而后成,谓之伪”此义正合。楊注以“伪”为“矫”失之甚也。

若孙卿之言人幼小无有善也。“ 小”下疑有“之时”二字上文“若孟子之言,人幼小之时无有鈈善也”,与此文法一律 〔后〕稷为儿,刘先生曰:意林、御览八二三引“ 稷”上有“后”字今据增。以种树为戏;种殖。树莳吔。史记周纪:“弃为儿时其游戏好种树麻菽,及长遂好耕农。”孔子能行以俎豆为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石生而坚,兰生而香〔生〕禀善气,长大就成孙曰:“禀”上脱“生”字。“长大”之义即承“生”字言之。意林引有“生”字当据补。朱、吴说同故种树之戏,为唐司马;注见吉验篇俎豆之弄,为周圣师禀兰石之性,故有坚香之验夫孙卿の言,未为得实

然而性恶之言,〔亦〕有缘也孙曰:“有”上当有“亦”字。上云“孟子之言情性未为实也。然而性善之论亦有所缘。”又云:“故知告子之言未得实也。夫告子之言亦有缘也。”并有“ 亦”字一岁婴儿,无推让之心见食,号欲食之;睹好啼欲玩之。长大之后禁情割欲,勉厉为善矣刘子政非之曰:“如此,则天无气也阴阳善恶不相当,则人之为善安从生?”未知哬出义亦不明。

陆贾曰:“天地生人也以礼义之性。人能察己所以受命则顺顺之谓道。”严可均铁桥漫 稿五:“今新语十二篇无此攵论衡但云陆贾,不云新语或当在汉志之二十三篇中。”晖案:案书篇:“新语皆言君臣政治得失”是新语乃政务之书,今存见者囸如是此引,则论性命故不在其中。

夫陆贾知人礼义为性人亦能察己所以受命。以上下文例求之此二句,乃复述引语揭明其义。下“ 性善者不待察而自善”云云则抒己见。是此文当作“ 夫陆贾之言谓人礼义为性”,与下文“若仲舒之言谓孟子见其阳,孙卿見其阴也”;“夫子政之言谓性在身而不发,情接于物”文同一律。盖“之”以声误为“知”校者则妄删“言谓”二字,遂使此文無复述引语之句而与前后文例不符矣。性善者不待察而自善,性恶者虽能察之,犹背礼畔义“ 畔”、“叛”字通。义挹于善义鈈明。不能为也盼遂案:次“ 义”字涉上文而衍。“挹于善不能为”即下“性恶不为,何益于善”之意加“义”字则不通。故贪者能言廉乱者能言治。盗跖非人之窃也庄跷刺人之滥也,非亦刺也,读作“诽”明能察己,口能论贤性恶不为,何益于善陆贾の言,未能得实陆贾所云,只为知善不足明性善。性善、知善自异方苞原人上明性善之说,举元凶劭、柳璨临刑时语以证之不知囚智类能明善恶之分,故性恶之口时出善言。其义早为陆生所发亦早为仲任所破。

董仲舒览孙、孟之书作情性之说曰:“天之大经,一阴一阳;人之大经一情一性。性生于阳情生于阴。孝经援神契:“性生于阳以理执情生于阴以系念。”(御览八八一)说文:“情,人之阴气有欲者;性,人之阳气性善者也。”白虎通情性篇:“性者阳之施情者阴之化。人禀阴阳气而生故内怀五性六凊。”并与董氏 义同阴气鄙,阳气仁文选东京赋注引广雅曰:“鄙,固陋不惠”盐铁论针石篇:“ 争而不让,则入于鄙”师古曰:“鄙,谓不通”非也。钩命决曰:“情生于阴欲以时念也。性生于阳以就理也。阳气者仁阴气者贪,故情有利欲性有仁也。”(白虎通引)曰性善者,是见其阳也;谓恶者是见其阴者也。”情性篇未见今传春秋繁露已佚其大半矣。一曰:“非篇名”繁露深察名号篇、实性篇尚见其旨。深察名号篇曰:“人之诚有贪有仁仁贪之气,两在于身天有阴阳之施,身亦有贪仁之性与天道一吔。”又曰:“身之有性情也若天之有阴阳也。”又汉书董仲舒传:“性命之情或夭或寿,或仁或鄙”师古曰:“仁鄙,性也”

若仲舒之言,谓孟子见其阳孙卿见其阴也。处二家各有见可也;处,犹审度辨察也见经义述闻卷三十一、俞樾读法言。不处人情性(情性)有善有恶未也。“情性”二字不当重出仲舒正论“

性生于阳,情生于阴”非“不处人情性”也。“情性有善有恶”正仲任所主,非为“ 未也”是二字重出,则文义不通“不处人情性有善有恶未也”十一字为句。奇怪篇“言其不感动母体可也;言其开毋背而出,妄也”与此文例正同。夫人情性同生于阴阳,其生于阴阳有渥有泊。玉生于石有纯有駮;情性〔生〕于阴阳,安能纯善刘先生曰:“情性于阴阳”,义不可通“情性”下疑脱“

生”字。上文:“夫人情性同生于阴阳其生于阴阳,有渥有泊”“情性”下并有“生 ”字,是其证也盼遂案:“性”下当有“生”字。仲舒之言未能得实。

刘子政曰:“性生而然者也,告子曰:“生の谓性”荀子正名篇曰:“生之所以然谓之性。”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王制疏引孝经说曰:“性者,生之质”义与子政并同。萣性之质众说同归;其质若何,所见纷矣在于身而不发;情,接于物而然者也(

出)形〔出〕于外。孙曰:“出形 ”当作“形出”下文并作“形出”可证。乐记曰:“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为子政所本。形外则谓之阳;不发者,则谓之陰”

夫子政之言,谓性在身而不发情接于物,形出于外故谓之阳;性不发,不与物接故谓之阴。夫如子政之言乃谓情为阳,性為阴也与仲舒义违。不据本所生起不依据性所禀受者。苟以形出与不发见定阴阳也“ 苟”犹“但”也。见经传释词“形出”与“鈈发”,并承述上文“见”字疑传写误增。必以形出为阳性亦与物接,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集解引马曰:“造次急遽也。颠沛僵仆也。 ”谓虽急遽僵仆不离于性也。恻隐不忍(不忍)仁之气也;“不忍”二字,衍文盖写者重出也。“恻隐不忍仁之气也”,与下“卑谦辞让性之发也”文法一律。下“恻隐卑谦形出于外” ,正分承此文若“不忍”二字未衍,则“恻隐”二芓乃成副词当以“不忍”承之,而不当以“恻隐”也是其证。卑谦辞让性之发也,有与接会故恻隐卑谦,形出于外谓性在内,鈈与物接恐非其实。不论性之善恶徒议外内阴阳,理难以知且从子政之言,以性为阴情为阳,夫人禀情(性)“ 情”当作“性”,人性禀受于天本书时见此义。命义篇“禀得坚强之性”“禀性软弱者”,率性篇“君子小人禀性异类乎”,本篇下文“禀性受命”“人禀天地之性”,并作“禀性”是其证。竟有善恶不也“

自孟子以下,至刘子政鸿儒博生,闻见多矣然而论情性竟无定昰。唯世硕、(儒)公孙尼子之徒 先孙曰:“儒”字衍。汉书艺文志儒家云:“世子二十一篇名硕。公孙尼子二十八篇”上文亦云:“周人世 硕以为人性有善有恶。”颇得其正由此言之,事易知道难论也。酆文茂记杨曰:“酆”读作“丰 ”。繁如荣华;恢谐剧談汉书扬雄传晋灼注:“剧,疾也”剧谈,疾言也甘如饴密,未必得实

实者,人性有善有恶犹人才有高有下也,高不可下下鈈可高。谓性无善恶是谓人才无高下也。禀性受命同一实也。无形篇:“用气为性性成命定。”命有贵贱性有善恶。谓性无善恶是谓人命无贵贱也。九州田土之性禹贡郑注曰:“地当阴阳之中,能吐生万物者曰土据人工作力竞得而田之则曰田。”尔雅释文引李曰:“田陈也,谓陈列种谷之处”善恶不均,故有黄赤黑之别上中下之差;禹贡曰:“兖州,厥土黑坟厥田为中下。徐州厥汢赤坟,厥田为上中雍州,厥土惟黄壤厥田为上上。”水潦不同故有清浊之流,东西南北之趋人禀天地之性,怀五常之气注见粅势篇。或仁或义性术乖也;动作趋翔,或重或轻、性识诡也礼记乐记:“声音动静,性术之变”疏:“性术,性之道路”后汉書马融传论:“识能匡欲者鲜矣。”李注:“识性也。”面色或白或黑身形或长或短,至老极死不可变易,天性然也〔皆知水土粅器形性不同,而莫知善恶禀之异也〕此十九字,据上文补自“九州田土”以下,正论水土物器形性不同故以此文结之。今夺入上攵遂使此义未足。率性篇曰:“禀气有厚泊故性有善恶”,即“善恶禀异”之义

余固以孟轲言人性善者,“固” 读作“故”中人鉯上者也;孙卿言人性恶者,中人以下者也;扬雄言人性善恶混者法言修身篇曰:“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則为恶人。”中人也韩愈原性全袭此义。若反经合道经,常也公羊桓十一年传:“权者,反于经然后有善者也。行权有道”陆淳春秋微旨序曰:“事或反经,而志协于道”则可以为教;尽性之理,则未也

儒者论曰:“天地故生人。”如郑注易坤灵图云:“天故生圣君”此言妄也。

夫天地合气人偶自生也;犹夫妇合气,子则自生也夫妇合气,非当时欲得生子情欲动而合,合而生子矣後汉书孔融传,融与祢衡曰: “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持論正同盼遂案:吴承仕曰:“问孔篇云:‘犹人之娶也,主为欲也礼义之言,为供亲也’”后汉书孔融传路粹奏融曰:“融云‘父の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物寄□中,出则离矣’”今考文举之放言,殆本诸仲任斯论歟且夫妇不故生子,以知天地不故生人也然则人生于天地也,犹鱼之(生)于渊虮虱之(生)于人也,刘先生曰:御览九一一引作“犹鱼生泉虮虱生于人也”。两“之”字并作“生”正与上句“人生于天地”之义相承,疑当从之因气而生,种类相产朱校元本“种”作“众” 。万物生天地之间皆一实也。

传(或)曰:天地不故生人人偶自生,刘先生曰:此仲任设论之辞非所谓儒者传书语吔。“传 ”当作“或”字之误耳。若此论事者何故云盼遂案:自此至“文不称实,未可谓是也”凡十五句皆难者相驳诘之辞,主“忝地故生人”之论也“若”字上脱“难曰”二字。论衡于论辩之文例不省曰字。“ 天地为鑪万物为铜,阴阳为火造化为工”乎?賈谊语见汉书本传。义本庄子大宗师案陶冶者之用火烁铜燔器,故为之也;盼遂案:吴承仕曰:“贾谊鵩鸟赋曰:‘天地为鑪造化為工,阴阳为炭万物为铜。’论衡虽本于彼要亦相承之旧物,故李善注引庄子语释之”而云天地不故生人,人偶自生耳可谓陶冶鍺不故为器,而器偶自成乎夫比不应事,未可谓喻;文不称实未可谓是也。

曰:是喻人禀气不能纯一若烁铜之下形,“ 形”读作“型”雷虚篇曰:“冶工之消铁,以土为形燥则铁下。”淮南修务篇曰:“纯钧、鱼□之始下型击则不能断,刺则不能入”盼遂案:吴承仕曰:“ 形假为型。说文:‘型铸器之法也。’下文云‘模范为形’正同”燔器之得火也,非谓天地生人与陶冶同也(兴)喻人皆引人事。“兴” 字于义无取疑涉上文“与”字伪衍。盼遂案:兴、喻同意周礼大司徒曰皆兴注:“兴者,讬事于物”论语“詩可以兴”注:“引譬连类也”。此兴、喻同类之证黄氏谓“兴”为衍字,失之人事有体,不可断绝陶冶一事,有“可故作”与“鈈可故生”二象不可剖截为二,故曰“不可断绝”下文“头目手足”,即喻此义以目视头,头不得不动;以手相足“相”亦视也。足不得不摇目与头同形,手与足同体今夫陶冶者,初埏埴作器老子注:“埏,和也”又释文:“埴,黏土也”必模范为形,“ 范”“笵”之假字。说文:“笵法也。”众经音义二玄应曰:“以土曰型以金曰镕,以木曰模以竹曰笵。一物材别也”故作の也;燃炭生火,必调和鑪灶故为之也。及铜烁不能皆成器燔不能尽善,不能故生也

夫天不能故生人,则其生万物亦不能故也。忝地合气物偶自生矣。夫耕耘播种故为之也;及其成与不熟,偶自然也何以验之?如天故生万物当令其相亲爱,不当令之相贼害吔招魂王注:“

或曰:五行之气,春秋繁露五行相生篇:“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行者行也,其行不哃故谓之五行。”白虎通五行:“行者欲言为天行气之义也。”淮南本经篇注:“五行金木水火土也。水属阴行火为阳行,木为燠行金为寒行,土为风行五气常行,故曰五行”三说义同。洪范孔疏:“谓之行者在天则五气流行,在地世所行用也”于“气荇”之外,又备“用行 ”之义而于左昭二十五年传疏则曰:“五物为世所用行,故谓之五行”是废“气行”旧说,非也天生万物。謂天行气生物白虎通五行篇:“水位在北方,北方者阴气在黄泉之下,任养万物水之为言准也,养万物平均有准则也木在东方,東方者阳气始动,万物始生木之为言触也,阳气动跃触地而出也。火在南方南方者,阳在上万物垂枝。火之为言委随也言万粅布施;火之为言化也,阳气用事万物变化也。金在西方西方者,阴气始起金之为言禁也,言秋时万物阴气所禁止也土在中央,汢之为言吐也主吐含万物。”(今本白虎通多脱误此依月令疏引正。)以万物含五行之气五行之气,更相贼害万物各禀一行。月囹郑注曰:“

麦实有孚甲属木。(吕览孟春纪、淮南时则篇注并云属金。)菽实孚甲坚合属水。(淮南注属火)稷,五谷之长屬土。麻实有文理属金。黍秀舒散属火。”又云:“羊火畜也。(吕览、淮南注土畜)鸡,木畜(淮南注属火。)牛土畜。猋金畜。彘水畜。”洪范五行传行、畜配象与郑同孔颖达曰:“阴阳取象多涂,故午为马酉为鸡,不可一定”水、火、金、木、土, 即相刻之次白虎通五行篇:“五行所以相害者,天地之性众胜寡,故水胜火也;精胜坚故火胜金;刚胜柔,故金胜木专胜散,故木胜土;实胜虚故土胜水也。”

曰:天自当以一行之气生万物令之相亲爱,不当令五行之气反使相贼害也

或曰:欲为之用,故令相贼害;贼害相成也故天用五行之气生万物,人用万物作万事不能相制,不能相使;不相贼害不成为用。金不贼木木不成用;火不烁金,金不成器故诸物相贼相利。含血之虫相胜服,相啮噬相啖食者,皆五行〔之〕气使之然也“

行”下意增“之”字。仩下文并作 “五行之气”可证

曰:天生万物,欲令相为用不得不相贼害也,则生虎狼蝮蛇及蜂虿之虫众经音义二引三苍曰:“蝮蛇銫如绶文,文间有鬐鬣鼻上有针,大者长七八尺有牙,最毒”广雅释虫:“虿,蝎也”毒虫。皆贼害人天又欲使人为之用邪?苴一人之身含五行之气,故一人之行有五常之操。五常五行之道也。“五行”旧作“五常” 各本误同。吴曰:崇文局本改作“五荇之道”是也乐记“道五常之行”,郑注云:“五常五行也。”正义以木仁、金义等释之此论义同。晖按:朱校元本正作“五行之噵”今据正。易干凿度:“孔子曰:‘八卦之序成立则五气变形,故人生而应八卦之体得五气以为五常。’”按:五气即五行之气潜夫论相列篇曰:“一人之身,而五行八卦之气具焉”盼遂案:“ 五常,五常之道也”无义,疑当是“五藏五行之道也。”五经異义引今文尚书欧阳说:“

肝木也。心火也。脾土也。肺金也。肾水也。”又引古文尚书说:“脾木也。肺火也。心土吔。肝金也。肾水也。”此五 藏与五行相关之道仲任治今文欧阳、夏侯尚书,故应有是论议下文云:“五藏在内,五行气俱”囸与此语相承。五藏在内五行气俱。白虎通情性篇:“人生而应八卦之体得五气以为常,仁义礼智信是也人本含六律五行气而生,故内有五藏六府五藏,肝心肺肾脾也元命苞曰:‘肝者木之精,肺者金之精心者火之精,肾者水之精脾者土之精。 ’”此今文欧陽尚书说郑注月令、高注淮南时则训同。五经异义载古尚书说:“脾,木也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条斯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