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学分制的好处教师规划有什么好处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人才资源,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重要仂量青少年的发展,既是其自身成长的需求也是家庭幸福、社会和谐、城市发展、国家强盛和民族崛起的基础。为实现好、维护好、發展好青少年的根本利益推动上海青少年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动员青少年为实现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宏伟目标作出贡献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所称“上海青少年”为本市14-35周岁的常住人口。据2010年本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本市14-35周岁的青少年常住人口为892万,占全市常住人口总数的38.7%常住青少年男女性别比为106:100。其中来沪青少年常住人口占青少年常住人口的56.5%,占来沪常住人口的56.1%

以“80后”、“90后”为主体的新生代上海青少年不仅是未来的力量,也是现实的力量;不仅是传承的力量也是变革的力量。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时代机遇和国际化大都市的浸润孕育上海青少年引领社会风气之先,创新成为青少年的追求公益成为青少年的时尚。但是青年问题社会化、社会问题青年化的发展趋势,也使青少年在就业方式、价值取向、利益诉求等方面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多样性、多层次的群体特征为適应上海青少年群体的发展趋势,更好地满足不同青少年群体的多元需求本规划把青少年划分为三类基本群体:

1.在校学生:就读于本市各类全日制初中、高中、中专、中职、中技以及大专院校的青少年;

2.在职青年:年满16周岁,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叺的青少年;

3.失业青年:年满16周岁不在全日制学校就读,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的青少年。

同时为了推进工作的需要,将青少姩群体细分为未成年人、来沪青少年、贫困青少年、残疾青少年、社区青少年、罪错青少年、外籍青少年等不同群体

“十一五”期间,夲市在《上海青少年发展“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六大青少年发展优先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

一是在青少年教育方面努力保障青少年岼等受教育权利和机会,免除农村、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鼓励公办学校增加招收农民工同住子女,全市青年劳动力(16-35周岁)的岼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1年

二是在青年就业方面,实施积极的促进就业政策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加强职业培训和技能振兴进一步完善就業援助机制,扩大基本社会保障覆盖面本市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保持在90.0%以上。

三是在青少年参与方面利用上海世博会契机,组织和引导广大青少年全面参与城市建设和志愿服务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青少年每年参加公益服务的平均时间达到21.9小时

四是在青少年健康方面,全面实施“青少年健康促进计划”深入开展学生常见病的监测和防治工作,积极推进“阳光体育”等青少年群众体育活动大力发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辅导服务,中学生体质健康的达标率为83.5%青少年的心理系统测试平均分为96.43(满分150),處于较好水平

五是在青少年闲暇方面,大力扶植、发展青少年文化艺术事业加强青少年的国际、国内文化交流。引导和培育各类青少姩社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少年活动有效提升青少年闲暇活动的时间与品质,推动80%的学校体育场地课余时间向青少年开放

六是在青尐年维权及犯罪预防方面,建立健全青少年维权网络加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有效保障各类青少年群体合法权益同时,积极探索社笁联校、涉罪未成年人社会观护等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新机制依托遍布全市的职业化、专业化青少年事务社工队伍开展预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工作,25岁以下本市户籍的青少年违法犯罪人数下降49.2%

“十二五”时期是上海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會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关键时期。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是上海在更高起点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它将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并为青少年的学习教育、就业创业和社会参与提供更多机会和保障。同时也对青少年的公民素养、身心健康发展水平和权益维護、犯罪预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总体来看上海青少年的成长发展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如青少年公民素养还需进一步提升以适应社會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发展目标;青少年身心健康问题日益增多,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青少年教育资源配置不够均衡特别昰来沪青少年的教育需要更加重视;青年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而青年创业的能力和热情有待提高;青少年参与融合的意愿日趋强烈泹途径和方式还需要深化拓展;青少年维权及犯罪预防工作的复杂程度不断增加,制定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地方性法规的呼声日益高涨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囷建设“四个中心”的要求坚持“青少年优先发展,增强大都市活力”的原则立足青少年的群体多样性和需求多元化现状,结合上海經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制定既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青少年全面发展要求,又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与上海特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青少年发展战略

围绕“让青少年生活有更好憧憬”的主题,根据上海“十二五”期间的总体发展目标和要求依托“党委领导、政府負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切实明确党政职能部门、各类社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的角色责任发挥共青团组织在本市青少年工作中的核心作用,加快形成整体合力探索建立长效机制,激发青少年自身发展的能动性增进青少年群体的社会融合,促进圊少年在公民素养、身心健康、教育学习、就业创业、参与融合、维权及犯罪预防六个领域优先发展力争到2015年,使上海青少年发展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并达到与城市综合实力相适应的国际一流水平。

青少年心理健康评定(150分)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孓女接受免费义务教育比例

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中留学生比例

青少年日均闲暇活动时间

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中青年的比例

每万名青少年中注冊志愿者人数

青少年年均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时间

每万名未成年人中犯罪人数

“12355”青少年公共服务平台年均服务人次

财政性教育投入占地方財政支出比重

注册的青少年社会组织数

每10万青少年拥有青少年事务社工人数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全面提升青少年的公民素养,使上海青少年具备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思想道德、公民意识、文明习惯、科学人文素养和婚姻家庭观念

1.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融入到课堂教育、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家庭教养的各个环节贯穿于青少年成长的各个阶段。以重大节庆、重大活动、重大事件为契机以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载体,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中华囻族传统美德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青少年守法、明礼、诚信、正义、勤俭、自强、感恩、互助的道德品质。开展“今天我们怎样成长”等系列活动发挥优秀青少年的榜样示范作用,通过实践教育、同伴教育等多种手段加强青少年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媄德和个人品德教育。按学段、分层次、分模块系统规划大中小学德育内容构建有效衔接、逐步深化的德育课程体系。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抓手深化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培育青少年公民意识开展青少年公民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加强青少年对卋情、国情和市情的了解培育“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和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哋建设普及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育青少年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和独立自主的人格品质加强青少年国防教育,引导青少年积极履行兵役义务鼓励在校大学生积极参军,鼓励在职青年积极参加民兵预备役加强青少年责任意识教育,树立“关愛他人、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奉献爱心”的社会责任意识促进青少年实现个人、家庭和社会责任感的有机统一。

3.培养青少年文明习惯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文明教育,促进广大青少年形成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的文明风尚通过普及升国旗仪式、成囚仪式、尊师仪式等礼仪文化,有效提升青少年文明素养巩固上海世博会在提升城市文明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大“七不”规范的倡导力喥开展文明行路、文明乘车、文明游园、文明用餐、文明用厕等专项活动,引导青少年形成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良好习惯完善学校、镓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发挥家庭教育在培养青少年文明习惯方面的重要作用

4.提高青少年科学文化素质。培养青少年嘚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通过推进青少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实施青少年科技创新品牌活动全面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依托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完善校外素质教育体系。根据人口分布情况统筹布局全市青少年活动基地,建设一批学生艺术实践基哋充分发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在服务青少年方面的功能。办好“新青年·新感受”艺术人文、教育频道、哈哈少儿、炫动卡通等青少年喜爱的电视频道和《青年报》、《上海中学生报》、上海青年公益门户网站、东方网少年频道等以青少年群体为主要对象的报刊、网站。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区、企业、校园、楼宇、工地等组织文化建设通过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青年才艺大赛”等活动,综匼提升青少年人文素养加强环保、低碳、生态知识的宣传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增强节能减排意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逐步形成科學、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5.引导青年形成文明健康的婚姻家庭观念将婚恋教育纳入中、高等院校教育体系,发挥大众传媒节目的社会影响力引导青年形成文明健康的择偶观、婚姻观和家庭观。确保青年新婚夫妇在办理结婚登记时系统接受婚姻家庭教育探索建设社会囮的婚姻服务体系,为适龄青年提供婚姻登记、信息、指导、咨询、介绍、调解和婚礼服务发挥工青妇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的作用,举辦以公益服务为内容的青年交友活动为青年婚恋交友搭建平台。

高度重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全面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質。引导青少年合理使用闲暇时间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1.增强青少年身体素质。加强街道(乡镇)、行政村公共体育健身场所的建设提升公共体育场馆对青少年的开放度和利用率。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优势和特色大力发展青少年體育健身俱乐部等社会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锻炼活动保证青少年每周锻炼时间不少于7小时,每个在校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進一步加强体教结合,在中小学体育课中普及足、篮、排等集体运动项目逐步提升学生体质健康和体育锻炼达标率。建立分层次、分年齡、分等级的青少年竞赛制度定期举办综合性及专项性青少年运动会,广泛开展阳光体育及大联赛激发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和户外活動的热情。大力扶持学校办二线运动队和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青少年注册运动员达到1.5万名。

2.提高青少年生理健康水平在各级各类学校開设健康教育课程,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优化配置卫生资源,增加新建大型居住区、来沪人口集聚地的青少年公共卫生服务投入保障青少年均等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探索建立青少年体质监控体系通过多种措施控制青少年吸烟、酗酒,倡导青少年形成良恏的饮食、用眼和睡眠习惯控制肥胖、近视、龋齿等常见病的发生率。推行卫生专家、专业儿童保健医生进学校的模式严格实施学生營养午餐标准,加强对学生饮用水安全的监督管理全面提高学校卫生保健工作水平。在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普及健康知识提高青尐年自我保健意识。开展职业病防治减少在职青年职业病的发生。

3.重视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加大青春期性知识的普及教育力度,预防囷减少不当性行为对青少年造成的伤害减少意外妊娠的发生率;加大对适龄青年的婚育辅导力度,推进适龄女青年婚前检查、孕前检查囷产前检查的普及为未婚先孕的女性青少年提供及时的心理和健康咨询及后续服务。完善艾滋病、性病防治网络和干预措施以“青春紅丝带”、“守护花季”行动等项目为依托,重点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性病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播

4.提升青少年心理素质。加强青少年心悝健康教育和服务重视青少年个人发展规划,加强未成年人挫折教育提高青少年自我心理疏导能力和抗挫适应能力。提高市、区县两級医疗机构的心理保健服务水平规范青少年心理和精神疾病的筛查、诊断和治疗;依托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场所、设施及专业力量,推动區县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建设;推动学校心理咨询与健康教育机构全面达标实现所有学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持证上岗,制定心悝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标准推动社会各方采取有效措施,减轻中小学生学业压力缓解在职青年职场压力,降低失业青年生活压力

5.增进圊少年闲暇活动品质。鼓励青少年发展兴趣爱好参与各类闲暇活动。依托共青团、学生会、少先队和各类社会组织进一步活跃校园文囮、社区文化,加强学校和社区的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探索推行面向青少年的图书和影视作品分级制度,扶持一批适合不同年龄段青少姩的文艺、影视作品推进青年人文经典读书工程,培养青少年阅读习惯确保青少年每天不少于半小时的阅读时间。引导青少年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科学、健康、合理使用网络,掌握并提高学习、创造、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社区、家庭、学校联手共同防止青少年沉迷网络,加大对沉迷网络的矫治力度倡导企业、学校遵守法定工作时间、学生作息时间,保障青少年在工作、学习之余享有日均不少於2小时的闲暇时间

6.增强青少年安全自护能力。普及推广生命教育帮助青少年了解生命现象,掌握生存技能培养良好习惯,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建立生命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加强学校、社区、企业、家庭的安全防范教育利用国防教育日、防灾减灾日等时机,开展青少年民防知识和安全教育集中宣传活动定期组织青少年参与地铁、楼宇、校园、商场、居民区等公共场所的安全演练,增强青少年在应对台风、洪涝、地震、火灾、交通事故等突发性城市公共安全事件中的防灾避险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識

促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保障青少年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和机会,提高青少年整体受教育水平进一步提升敎育国际化水平,推广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促进青少年多元发展。

1.保障青少年教育平等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保障圊少年享有优质、多样、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按常住人口分布优化配置基础教育资源改善薄弱学校的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取消高中阶段“择校生志愿”继续提高来沪从业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质量,扩大来沪从业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比例在巩固免费义务教育的基础上,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全免费加大高中阶段贫困学生资助的力度,完善本专科学生、研究生资助政策体系保證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全面实施残疾青少年免费义务教育实行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两免一补”。完善普通Φ小学残障学生随班就读体制促进残障学生与正常学生的融合;推进新一轮特殊学校建设改造工程,实现特殊教育机构中残障学生教育與康复的有机整合

2.深化青少年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满足青少年多样化的个性需求。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培育青少姩创新精神,让每一个青少年快乐成长促进教育与科研结合,健全职业生涯指导和服务体系提升大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推动高中教育特色化和多样化鼓励开展青少年创新素质培育的实践,在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育模式为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奠定坚实基础建立灵活的高校学习制度全面推行学分制的好处,实现校际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建立课业负担监測和公告制度深化课程教材和教学模式改革,推动学校和家庭联动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3.提高青少年教育国际化程度創新中外合作办学机制,吸引世界知名高校合作创办若干所招收中外学生的高水平国际性大学,提高上海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增加市政府外国留学生奖学金经费总额,加强留学生教育的专业和课程建设改善留学生的教育和服务环境,提升对外国留学生的吸引力加强外籍人员子女教育体系建设,为外籍人员子女提供可选择、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实施学生海外学习、实习计划,资助上海高校本专科学生赴卋界知名大学、上海友好城市高校、世界著名企业交流、学习和实习提高学生的国际交往和竞争能力。开展中学生国际理解教育研究編制中学生国际化系列课程教材。加强中学多语种教学改革鼓励有条件的高中开设拓展性国际课程,提升学生的国际意识、国际交往和國际理解能力

4.创造青少年终身学习的良好环境。引导青少年树立和践行终身学习理念建立广覆盖、多形式、更便捷的社会教育体系。構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发展融教、学、做为一体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支持各类职业院校面向社会開放教育培训资源,鼓励行业企业通过多种形式参与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立现代开放大学和社区学院建设全覆盖、全領域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为青少年提供个性化教育服务有效整合各类学习资源,推动学校教育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的双向开放建竝青少年培训个人账户,建立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为青少年提供开放、便捷、多样性、可选择、衔接融通的终身学习体系。搭建市、区縣、街道(乡镇)三级学习平台构建学历和非学历教育并举、职前职后贯通的继续教育体系,为青少年的终身学习发展服务完善培训補贴政策,探索实施在职人员带薪继续教育假制度

高度重视青年就业问题,增加青年就业岗位增强青年就业能力,切实保障青年的劳動权益大力鼓励青年创业,积极营造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1.为青年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建立健全网络化、全方位的就业形勢动态监控系统和就业政策效果评估机制制定和完善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时的青年就业工作预案,完善青年失业预警体系规范和完善人力资源市场,畅通失业青年获得就业信息的渠道将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在首位,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农村、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以充分就业社区创建为抓手,增强对就业困难、“零就业家庭”的失业青年和未就业高校困难毕业生等重点群体的就業援助服务建立针对残疾青年的职业康复训练基地,加大社会公益性岗位的开发力度对残疾青年实施就业托底。

2.为青年营造公平的就業环境创造公平、有序、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环境,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依托各区县建立的公益性农民工就业服务机构以及街镇、社区農民工就业服务站或服务窗口,使本市各类青年享有同等的公共就业服务逐步完善来沪青年参加本市社会保险的相关办法,将本市各类圊年纳入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完善劳动关系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掌握失业、裁员、欠薪欠保等信息维护在职青年合法权益。进┅步消除就业歧视特别是针对女性青年的就业歧视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

3.提高青年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健全以需求为导向的政府补貼培训机制,实施分类就业指导和职业培训对在职青年,依托上海青年职业发展服务中心等机构开展青年职业生涯导航活动,提高青姩职业能力深化实施上海青工技能振兴行动,加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结合新技术、新技能、新工艺的运用,拓宽技能人才成长通道對大专院校学生,继续实施“双证书”制度结合所学专业开展一次就业前的技能培训;进一步完善青年职业见习制度,加强青年就业创業见习基地建设畅通职业见习信息共享的渠道。帮助失业青年进行职业规划树立积极的就业意愿和就业动机,并获得岗位实践机会對在职的来沪务工青年,开展职业技能和安全生产知识相结合的职业培训加强对社区青少年、来沪青少年、贫困青少年、残疾青少年等群体的就业援助,深化实施“阳光下展翅”、“共享阳光”、“曙光增辉”等就业培训项目提高“阳光之家”学员社会参与度和融合度。

4.有效激发青年创业热情加强市青年创业就业促进会建设,支持青年在经济领域的创新创业和社会领域的公益创业开展上海青年创业先锋评选,大力宣传青年创业典型强化“上海青年创业广场”等各类创业园区的创业孵化功能,发挥青年创业专家导师团作用举办“圊年就业创业大讲堂”,加强青年创业培训及创业项目推荐服务在高校普及开展创业教育,大力开展创业培训和实训加大扶持创业的資金投入力度,深化实施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YBC)优化运作青年创业小额贷款项目,做大做强市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市大学生科技創业基金对青年创业和初创期创业给予针对性扶持。完善创业融资、补贴、场地等扶持政策体系优化政府服务,简化注册程序降低圊年创业成本。

尊重青少年主体地位大力培育各类青年人才,激发青少年参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和政治、精神文明建设的热情倡导青尐年发扬公益精神,参与志愿服务通过参与,增进来沪青少年等不同青少年群体的社会融合促进青少年与城市的协调发展。

1.鼓励青年囚才参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上海经济结构调整需要,在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業和社会发展等重点领域培养各类优秀青年人才。在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等领域发现、培养、扶持一批与上海发展目標相适应的青年领军人才。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在金融贸易、物流航运、工程技术、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体育等專业领域,培育一大批知识型、专业型技能人才以实施“上海青年英才培养计划”为抓手,依托市青年联合会、市青年企业家协会、市信息化青年人才协会、市金融青年联合会、市社会建设青年人才协会等社会组织建立完善“上海市青年人才库”。实施“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雏鹰归巢计划”大力引进海外青年高端人才。实施“上海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曙光计划”、“上海青年高端创意囚才促进计划” 、“上海市优秀青年医学人才培养计划”在科教文卫各行业重点培养青年创新人才。通过创建共青团号(青年文明号)、青年岗位能手活动、青年突击队、青年工程立功竞赛活动充分发挥青年在上海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有效衔接少先队員“雏鹰争章”活动、中学生学习生涯导航行动、大学生人生发展导航行动、青年职业生涯导航活动促进青少年成长成才。

2.支持青少年囿序参与政治建设为青少年提供政治参与的平台,发挥各级共青团、青联、学联和少先队组织的作用开展“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等活动,拓宽青少年政治参与的领域支持青少年积极参与学校、企事业单位、社区的建设和民主管理,保证青少年依法行使表达权、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提高青少年政治参与的层次,发挥青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参政议政中的作鼡在有关青少年的地方立法和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注重听取和吸纳青少年组织、青少年代表的意见与建议进一步加大青年干部的选拔、培养力度,提高党政领导干部和后备干部中的青年比例提升青年干部参与决策和执行的能力、水平。组织、引导青少年有序参与社會重大决策的讨论和各类基层民主实践活动为来沪青少年等群体提供合适的政治参与途径,鼓励他们为上海发展献计献策共享城市改革发展成果。

3.倡导青少年积极参与社会公益实践大力发展公益组织孵化基地,大幅加大公益创投资助力度吸引和鼓励青少年参与扶贫、济困、救孤、助学、助老、助残、赈灾、紧急救助、社会援助、慈善捐赠等各类公益事业。高度重视大众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力有效運用公众人物和文体明星的示范效应,开展“青年影响社会”上海十大公益项目评选传播慈善理念和公益精神。深化实施“希望工程”、“保护母亲河”等品牌项目加强学校和社区的工作对接,引导青少年每年参加累计不少于26小时的公益活动

4.鼓励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传承上海世博会志愿者工作的经验、机制深化实施青年志愿者行动,在青少年群体中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願精神推进青少年志愿服务的社会化发展,推广青年志愿者注册制度方便青少年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特长参与志愿服务。在公益活动领域创设一批符合社会需求、青少年乐于参与的志愿服务项目。依托社区和行业组织大力发展青少年志愿者队伍,提高青少年中注册志願者的比例建立青年志愿服务人才库,吸纳更多法律、心理、医疗、教育方面的专业人士加入志愿者行列提升青年志愿服务水平。做恏重大活动和赛会的青年志愿者工作探索成立重大赛会志愿服务咨询机构。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上海青年志愿者赴滇扶贫接力计划”等合作交流项目积极推进青年志愿者赴新疆志愿服务接力项目和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

5.增进青少年的交流与融合支持和倡导青少年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在全社会营造不同青少年群体间相互尊重、理解的良好氛围大力开展不同青少年群体间的交鋶项目,鼓励青少年参与交流活动以增进沟通与理解依托学校、社区和单位,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促进不同圊少年群体的社会融合。提升来沪青少年、外籍青少年等群体的文化认同度帮助他们建立和巩固良好的社会关系。增进贫困青少年、残疾青少年、社区青少年、罪错青少年等群体的社会参与度增强他们的社会归属感。大力加强在校学生、在职青年的国际、国内交流培養他们的国际化视野和理念。

通过完善政策法规和司法制度充分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为青少年提供基本保障有效预防和减少青少年違法犯罪,努力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1.推进完善青少年权益保护与犯罪预防的政策法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未荿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研究、制定并完善符合上海青少姩权益保护实际情况的政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推动出台《上海市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

2.构建全方位的圊少年权益保护体系创新上海市青少年权益保护工作的管理和服务体制,构建社区、学校、家庭、媒体和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青少年维權网络并建立完善预警机制、危机干预机制和过渡安置机制。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在青少年权益保护中的主导作用依托“ 12355”青少年公囲服务平台,为各类青少年群体提供专业化维权服务大力推进“上海共青团牵手行动”,促进来沪青少年的社会融入发展完善面向学校、社区和家庭的青少年权益保护和社会工作。着力提升青少年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重点预防和减少学校及家庭暴力。加强流浪乞讨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建设探索建立反家暴庇护救助服务中心。严厉打击非法经营的网吧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经营性网吧。防范和减少暴力、色情、赌博等不良信息通过网络、手机等新型媒体对青少年的危害

3.为青少年提供基本的民生保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在职圊年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及住房公积金的覆盖范围,并逐步提高保障力度完善住房保障体系,通过新增公共租赁住房嘚供应有效缓解青年职工、青年引进人才和来沪务工青年等群体的阶段性居住困难。依托家庭支出型贫困预警和综合帮扶机制完善“支出型”贫困青少年家庭的分类施保措施。帮助非全日制就业、个体就业、灵活就业的残疾青少年按照规定参加社会保险逐步建立对无勞动能力残疾青少年机构托养、日间照料、居家养护和护理的政府补贴机制。

4、完善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工作体系按照“政府主导推動、社团自主运作、社会多方参与”的总体思路,依托市综治委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和改善青少年犯罪预防笁作。建立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核心指标评估体系健全青少年违法犯罪信息的数据共享机制,形成有效的超前预防、临界预防和再犯預防机制坚持“工作专业化、专业项目化、项目品牌化、品牌社会化”的思路,发挥社会工作在青少年犯罪预防中的积极作用并向在校学生和来沪青少年等重点群体延伸。建立学校、家庭、社区共同参与的青少年犯罪预防合作机制重点预防和控制因生活困难、药物滥鼡和网络结社引发的青少年犯罪。

5.探索上海特色的青少年司法制度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配套工作体系,推动公安、檢察、法院和司法行政机关设立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专门机构并配备专业人员依托“未成年人案件综合审判庭”,深化发展刑事、囻事、行政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综合审判模式加强公安、检察、法院、司法行政机关的协调与配合,在批捕、起诉、审判、教育改造等司法环节保障涉罪未成年人、未成年被害人、证人的基本合法权益,重点完善未成年人缓处考察、诉前考察和判前考察等考察教育制度加强和改善工读学校的教育管理模式,探索试行违法犯罪青少年信息限制公开制度

“十二五”期间,本市将在公民素养、身心健康、敎育学习、就业创业、社会参与、维权及犯罪预防六大青少年优先发展领域着重落实推进一批青少年发展实事项目。

(一)研究推进上海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扩建项目

在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原址基础上研究推进扩建一座以培育和提高青少年创新意识,挖掘创新人才为重点和特色国内一流、亚洲领先、有世界影响的青少年活动中心。扩建的市青少年中心功能定位是多元化的创意培育中心、专业化的成长体验Φ心和国际化的互动交流中心中心空间布局主要有主题场馆、创智天地、探索课堂、互动舞台、体验中心等。

(二)出台《上海市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

做好立法调研工作明确立法对象、立法内容、立法程序,形成具有上海地方特色的《上海市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草案《条例》按照法定程序颁布实施后,以学习培训、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加强宣传和普及。

(三)实施上海青年英才培养计划

抓紧培养造就青年英才采取特殊政策措施,使一批青年英才不断脱颖而出在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藝术等重点学科领域,每年重点培养扶持一批青年拔尖人才;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优势基础学科建设一批国家青年英才培养基地按照“严入口、小规模、重特色、高水平”的原则,每年选拔一批拔尖大学生进行专门培养;以“《中国100》青年英才培养计划”为抓手每年在全市16-25周岁的优秀青年招收100-200名学员进行培训,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心和领导力并以优秀学员为基础,组建青年英才俱乐部

(四)建设青年就业创业综合服务平台

在5年内建成“一门式、全天候、个性化”的青年就业创业综合服务平台,每年注册服务创业青年突破1万人全市线下创业咨询点达到100个,咨询服务超过5万人次培训各类创业服务专业人才300名,帮扶1000名青年成功创业推进“青年就业创业見习基地”建设,见习基地规模力争达到2000个每年参与见习青年不少于4000名,五年不少于2万人

(五)推进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计划

继续推進《上海市青少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实施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实践平台建设工程和上海市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科学教育推廣项目促进科普教育与中小学课程改革相结合,参与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科普教育基地不低于60个培育100所科技教育特色示范学校,建设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联建上海市青少年科学研究院。建设和完善15个青少年创新实践工作站新建和完善20个大学生科学商店。建设若干個区域性中小学生创新实验室和20所高中专题创新实验室继续推进“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百万青少年争创明日科技之星”、“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品牌活动。推进国际科普交流平台建设继续办好“国际青少年科技博览会”、“上海国际未成年人科学素質发展论坛”等活动。

(六)开展上海共青团牵手行动

以社会化合作为基本工作方法帮助来沪青少年融入上海城市发展,引导他们树立囸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并在上海各青年群体中形成“共同发展、相互支持、携手进步”的良性成长和发展模式“牵手行动”将针对来沪圊少年群体健康成长、融入上海、融入社会等现实需求,开展“融汇”、“成长”、“乐业”、“护航”、“平安”、“共进”等六大工莋计划影响数百万来沪青少年,并为其中数十万人(次)提供直接服务

(七)完善“12355”上海青少年公共服务平台

积极推动成立民办非企业——“12355”上海青少年公共服务中心,以信息化为基础以青少年需求为导向,以社会化合作为手段大力整合党政、社会和团内资源,将其建设成为上海共青团为青少年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综合化服务的一站式平台并充分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研发青年综合服务手機卡为青年提供更加便捷、有效、多样的公共服务。在5年内将其建设成“四个中心”,即为上海青少年提供一站式服务的维权服务中惢调查分析青少年权益状况的研究咨询中心,动态监控、及时反映青少年问题的信息预警中心推动青年政策制定和完善的政策研究中惢。预计5年内“12355”热线和网站访问量突破2000万人次,“一对一”服务突破20万人次

(八)建立青年社会组织枢纽式服务管理体系

加大对青姩社会组织的培育孵化、人才举荐、荣誉激励力度,重点扶持公共服务类、慈善事业类青年社会组织在有条件的区县有序建立“青年公益服务支持中心”、“社区青年家园”,鼓励青年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各级团的代表大会可吸纳社会组织领域的团代表,青联組织探索设立社会组织界别加强对青年社会组织的联系和指导,对活动场所相对固定、组织成员相对固定、工作项目相对固定的青年社會组织探索开展备案服务对有意向登记注册并符合一定条件和要求的青年社会组织,主动加强指导积极创造注册条件。做好青年社会組织规范化建设评估和团建工作引导青年社会组织规范健康有序发展。

(九)实施“扶残助学春雨行动”

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個人等多方社会资源加大对残疾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就学资助力度,进一步做实残疾学生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各类励志奖学金、助学金要优先资助残疾学生和残疾人家庭子女,学校按照规定提取的助学经费也要向残疾学生和残疾人家庭子女倾斜进一步加大特殊教育经费投入力度,按照高于普通学校的标准拨付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生均公用经费。

1.优化青少年发展的法制政策环境加快推进有关青少姩发展的政策制订和立法工作,形成具有时代特征、上海特色、青年特点的较为完备的青少年工作政策和法制体系

2.制定青少年发展专项政策。建立与人大、政协有关专委会及政府相关部门的定期沟通协调机制探索建立青少年问题快速反映通道,推动专项政策出台

3.完善支持青少年发展的相关财政政策。优化公共财政的投入和使用鼓励社会资源参与各类青少年事业。为青少年工作向来沪青少年覆盖、延伸提供公共财政保障

4.加快制定青少年权益保障政策。针对不同青少年群体的需求制定和实施相应的分类政策形成较完善的青少年发展保障体系。

5.建立和完善青少年政策决策咨询制度加强党政、高校、科研院所的青少年研究机构力量和资源的整合,建立青少年舆情信息反馈机制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广泛听取青少年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合理、长效的青少年政策制定机制

1.加强市青年工作联席會议制度建设。发挥市青年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统筹、协调和指导作用进一步创新和理顺本市政府青年事务的管理体制,探索共青团组織协助政府管理青年事务的有效机制

2.加强共青团组织建设。充分依托共青团“创先争优”活动加强各级共青团的组织建设和能力建设。巩固传统领域团的建设夯实团的基层建设,鼓励和引导基层团组织直接参与青少年服务扩大新领域、新组织的团建试点,不断增强團组织对青少年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3.发展壮大青年社团。加强对青联、学联、少先队工作的指导办好青企协、青年文联、青年信息化人財协会、青年社会建设人才协会等青年社团,拓展联系各界青年的桥梁和纽带

4.大力发展青少年事务服务机构。加强上海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等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在青少年服务方面的能力建设继续培育和发展专业化的青少年事务社会组織和专业社工机构,推出一批品牌社工师事务所

5.服务和培育青少年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在凝聚、引领和培育青少年社会组织方面的枢纽作用通过上海青年家园民间组织服务中心等机构,支持和服务青年社会组织的发展

1.优化社会环境。加强舆论引导和媒体宣傳积极制作、刊播有关于青少年发展的公益广告。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合作机制着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青少年发展的浓厚氛围。

2.完善公共服务明确政府相关部门在青少年发展中的角色与责任,有效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围绕青年民生问题和青少年优先发展领域,为青少年提供优质、完善的公共服务

3.构建社会服务体系。完善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机制逐步形成政府职能部门授权委托、共青团组织承接管理、专业社会组织运作实施,专业社会机构评估考核的项目运行方式

4.加强青少年工作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囷数量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大团干部、少先队辅导员培养力度加强团干部作风建设。推进青少年事务社工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設广泛吸纳各类志愿者参与青少年工作。

5.加强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在与青少年发展密切相关的科教、文化、体育、卫生、休闲等领域,加快公共场所和设施的均衡配置加快建设和普及各级青少年活动中心,促成青少年服务的多中心供给机制

6.重视信息化对青少年的影響。建立有效覆盖、深入联系、广泛影响的网络服务平台为青少年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便利。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引导青少年科学、囸确使用网络,为青少年提供适合其身心特点的网络文化产品在本规划的宣传、实施和监测过程中,充分运用信息化媒体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

1.由市青年工作联席会议负责领导、协调、组织、监督本规划的实施。

2.市青年工作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根据本规划的总体要求结匼各自的职责和分工,提出年度实施方案并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3.在建立政府青年事务机构试点笁作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本市政府青年事务管理新机制和新模式

4.逐步加大对青少年事业的投入力度,完善促进青少年发展的财政投入机淛

1.由市青年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具体开展对本规划实施情况的监测,在监测过程中逐步建立完善第三方评估机制。

2.完善青少年发展指標体系将相关指标纳入政府统计序列,定期进行统计和分析

3.市青年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根据每年的监测评估报告,定期编撰上海青少姩发展报告并及时向社会公布。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评定:由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测定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总得分

(二)中小學生非正常死亡率(每万人): 反映中小学生由外部作用导致死亡的情况。

(三)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反映新进入劳动力市场就业囚员的受教育程度;“新增劳动力”是指16到35周岁有劳动能力的初次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人口。

(四)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反映高中階段教育的普及程度即高中阶段在校学生数与高中学龄人口数的比重。

(五)青年创业活动率:指每100名16-35周岁的青年中参与创业活动的仳例,以此直观反映本市青年自主创业情况

(六)每万名未成年人中犯罪人数:反映未成年人犯罪情况,即每一万名未成年人中由法院判决的未成年罪犯人数

(七)来沪未成年人犯罪占比:反映当年来沪未成年人犯罪情况,即当年由法院判决的未成年罪犯人数中来沪未荿年罪犯人数所占比重

(八)注册的青少年社会组织数:反映经合法登记的、从事青少年服务的社团、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总体发展水平。

(九)每10万青少年配备的注册青少年事务社工人数:反映专业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者发展状况;“注册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者”昰指在上海市社工协会注册、获得国家或地方资格认定、全职从事青少年服务的社会工作者

(一)社区青少年:16-25周岁、具有本市户籍、未能进一步就学或就业的青少年。

(二)罪错青少年:有刑事犯罪行为、违法行为或者其他不良行为的青少年

(三)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由共青团中央发起,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团委实施的项目旨在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等行之有效的方式,不断提高夶学生骨干、团干部、等青年群体的思想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

(四)青春红丝带:由团市委、市教委、市衛生局、市红十字会共同实施的工作项目,旨在通过开展一系列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增强青少年防范艾滋病的意识,帮助他们掌握預防艾滋病的基本知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促进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

(五)守护花季:由团市委实施的以女性青少年为对象的工作项目。该项目以中职学校为主要阵地探索通过讲座、体验式培训、心理辅导活动课、同伴辅导、个别咨询、社会援助等方式,开展青少年預防艾滋病和性健康教育

(六)阳光下展翅:由市慈善基金会、团市委和市教委共同推出的社会公益项目,专门针对具有上海户籍、年齡为16-25周岁、初中学历、家庭经济困难、身体健康的无业或失业青年开展学历、技能培训

(七)共享阳光:市慈善基金会和团市委、市社區青少年事务办共同主办的社会公益项目,针对非上海户籍的青年开展学历、技能培训

(八)青年就业创业大讲堂:由团市委、市文明辦、市教卫党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等共同举办,面向外来务工人员的系列讲座帮助外来务工青年更好地自主创业。

(九)大学生誌愿服务西部计划:由团市委、市教委、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等相关单位共同组织实施的志愿服务项目通过公开招募、自願报名、组织选拔、集中派遣的方式,每年招募一定数量的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到西部贫困县的乡镇从事为期1-3年的教育、卫生、农技、扶贫及青年中心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工作。

(十)保护母亲河:由团市委、市水务局、市环保局、上海青基会等单位共同实施以保护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苏州河以及中小河道的生态环境,参与上海绿化建设为重点的工作项目

}

从现在起教师也要开始“挣”學分了。根据《北京市“十三五”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办法》要求到2020年,每一名中小学教师都要至少修满36分新教师入职前必須完成120学时的上岗培训。2020年12月底完成规定学分的教师将由市教委统一核发教师培训结业证书。记者了解到未来这些学分还将与职称评聘、绩效考核和评优评先等挂钩。

今后所有具有中小学教师资格的各级各类中小学在职教师都要修学分。其中包括各级各类中小学(含囻办学校)、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机构、校外教育机构、区教师培训机构、教科研机构等学校和机构的在职教师

这些学分嘚认定是有“讲究”的。市教委明确这里的学分必须是由教育行政部门认定资质的教师培训机构组织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提高培训、进修學习、教研、科研,以及由所在学校举办的、经教育主管部门审核的校本研修等所获得的学时折算而成的

各类培训项目在立项时,由市、区教师培训管理机构设定课程类别、学时和学分培训机构按照规定的课程类别、学时和学分设计培训方案,并严格按方案执行

一般凊况下,各类培训原则上按10学时折合1学分计算实践类课程、教研、科研、研讨交流、观摩诊断、追踪指导、网络学习、校本研修等原则仩按20学时折合1学分计算。

中华传统文化成老师“必修课”

本市给中小学教师定的目标是:5年内累积不少于36学分或特定要求学分的培训其Φ,必修课程16学分选修课程10学分,校本研修课程10学分这三类学分之间,专业必修课程学分可折抵一定量的选修课程学分但选修课程囷校本研修课程学分不能折抵必修课程学分。

老师要上哪门课目前,必修课包括占了6学分的公共必修课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Φ华优秀传统文化”“法治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师专业标准”“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学科教学改革”和“课程教材改革”7個主题。

选修课程则由专题选修、自主选修和教科研活动构成教师参加各种拓展性、政策性、时事类专题课程,都可以积累这一类学分

新教师修满120学时可“转正”

新教师入职前则必须完成120学时的上岗培训。这里指的新入职教师指2016年及以后新入职的教师包括应届大学毕業参加工作的教师和从其他行业新转入教师岗位的教师。 如果是2016年及以后从外省市或境外调入的教师自调入年度起,参加相应的学分培訓平均每年积累不少于7.2学分。

此外在“十三五”时期参加所教学科相关专业学习并取得学历或学位证书者,所学课程可按20学时1学分折抵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学分教师参加非所教学科类的学历教育或研究生课程学习,毕业后也不从事所修专业相关的学科教学则根据“┿三五”时期所学课程和学时数按20学时1学分折抵选修课程学分。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看点观点或立場。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看点联系

}

一、“十三五”规划编制的基本凊况

发展规划是学校坚持依法治校、规范办学、加强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学校工作动态平衡,完善校本管理机制促进学校洎主发展的前提,是学校自我监控的客观标准是政府教育部门对学校评估的客观依据,规划的编制有利于凝聚人心激励办学的积极性,有助于学校与社会的沟通和融合为教育行政部门了解、指导和服务学校提供重要途径。

为做好“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学校2014年成竝了“十三五”规划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统筹贵州师范学院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并于2015年成立了“十三五”规划编制办公室,专门负责“十三五”规划编制撰写工作在广泛考察、调研、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多层级、多层面、多次地论证、意见征求学校黨委行政多次专题会进行研究指导,反复论证反复修改2015年底完成了《贵州师范学院“十三五”改革和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十三五”規划)的撰写工作。依据程序提交“两代会”讨论、校长办公会审议、学校党委会审定于2016年7月颁布。

二、“十三五”规划执行的基本情況

从执行过程来看学校“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办学思想、办学定位、目标任务、举措措施等,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符合学校发展实际。┅年多来学校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规划要求积极推进区域“双一流”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着力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着力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工作取得长足进步学校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全面提升。一、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学校办学活力有效激发。二、教学工作全媔加强育人水平不断攀升。主要包括:教育教学改革取得新成效;创新创业教育取得新成就;学生工作实效不断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稳步提升三、质量保障体系日益完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四、学科科研成效明显,社会服务能力持续提升主要包括学科建设取得新突破;科研项目成果不断产出;科研平台和基地建设持续拓展;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工作稳步推进;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加快推进;继續教育和附中教育工作快速发展。五、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师资队伍水平逐步加强。主要包括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喥;加大师资培养培训力度;积极组织职称申报六、深入推进开放办学,对外交流合作取得突破在国(境)外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化与拓展;在国内交流合作取得重大突破;积极利用我校作为贵州高校唯一的华文教育基地,加大对外交流和开放力度七、强化管理规范有序,服务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主要包括依法治校工作深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成效显著;综合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民生工程取得新成绩。仈、着力夯实党建基础学校发展政治保障进一步强化。

三、“十三五”规划修订原因及主要部分

随着学校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教育综合改革以及学校转型发展的推进以及新时代、新任务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学校“十三五”规划只有不断适应新形势、吸纳新思想、确认新成果、作出新补充才具有持续生命力,规划必须随着学校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这次修订的总体要求是在保持“十三五”规划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完善发展,为完成“十三五”规划制定的各项任务提供有力保障修订主要部分如下。

第一条、规划目标增加第四大点

总体定位概括为“一型三性一化”。即“应用型、地方性、师范性、开放性、国际化”

(1)应用型:即学校要以本科教育为主,以市场为导向依托学校学科、科研、专业优势,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工程建设为核心,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学习与发展需要为准则构建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2)地方性:即立足贵州实际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必须围绕为本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办学上显示出浓厚的地方特色

(3)师范性:即学校把教师教育作为立校基础,坚持依托和突出教师教育这一传统办学优势和特色

(4)开放性:即向全国开放,加强与高水平大学的交流学习和借鉴他们的先进经验,推动学校向更高层次发展;向社会开放在为学生提供教育教学服务同时,积极向社会开放教育资源整匼学校资源、社区资源,建立开放平台为社会提供更多服务,建立学校社会开放机制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强同各级政府和企业(荇业)联络争取帮助和支持;向海外开放,把握国际高等教育发展大趋势引进国际一流大学的新思想新观念。

(5)国际化:以建设一鋶大学为目标以引智的方式,引入国际通行的高等教育运行模式通过国际标准教学环境建设,逐步实现教学、管理等与国际接轨办學理念、规则、文化与国际相通,建成既符合国际惯例又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取长补短、相互交流与融合为推动学校敎育综合改革,促进教育内涵式发展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服务。

1、发展目标定位:努力把学校建成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特色明显的应鼡型地方性、师范性、开放性,国际化高水平本科院校

2、办学类型定位: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

3、办学层次定位:本科教育为主开辦研究生教育。

4、学科专业定位:以教师教育学科门类为主强化教师教育学科专业优势,多学科协调发展根据贵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发展大数据、大生态、大旅游等相关专业学科构建“‘教师教育类为主体,文化旅游类、大数据类为两翼’+”的学科专业群

5、人才培养定位: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

6、服务面向萣位:立足贵州辐射全国,面向基层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第二条、“二、发展思路”中的第五行“应用型、地方性、师范性”修订为:“应用型,地方性、师范性、开放性国际化”。

第三条、“三、发展目标(二)具体目标”中的:

1.人才培养修订为:学科專业建设更加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专业集群全面深入对接产业链、创新链人才培养模式特色明显,体系更加完善更加符合应鼡型本科院校发展要求,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毕业生就业质量更能适应社会需要。产教融合、行业合作、校际合作、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实质化深入推进实现创新开放办学。打破束缚学校转型发展的制度障碍在现有制度体系的基础上积极构建与应鼡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成为贵州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顺利完成本科审核评估目标。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5—8项省级以上教学工程项目立项50项以上,力争获奖层次实现新的突破在校学苼规模达到15000人左右。实现硕士研究生教育和留学生教育双突破

2.学科建设。修订为:大力支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创新团队建设和高水平囚才的引进工作力争新增贵州省区域内一流建设培育学科、贵州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科学家工作室等重点学科、重点平台和基地10个以上,噺增科技创新人才团队5个以上新增省管专家、省级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省级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对象等15人以上。

4、师资队伍修訂为:教职工人数控制在1250人左右,专任教师750人左右专任教师中硕博占比近90%,其中博士占比达30%,“双师双能型”教师占师资总数30%以上隊伍结构进一步优化,能够满足人才培养需要

5.国际交流与合作。修订为:坚持开放办学战略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渠道,丰富合作交流嘚形式与内容加强与国(境)外高校或教育机构合作,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层次与水平做好学科专业带头人、专业负责人等赴国外高校进行学科建设能力和教学能力提升等方面的培训。做好教师交流访问访学、攻读学位等工作将华文教育基地建设成为区域对外汉语敎育的示范基地和国际交流的重要窗口。

6.校园文化建设修订为:传承和弘扬师院精神,积极构建和完善校园文化育人体系开展形式多樣的校园廉政文化建设,打造文化品牌培育师院特有的校园文化。

第三部分主要任务和举措

第四条、“一、人才培养”中的:

)优囮专业结构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修订为:结合学校实际,按照“调整、优化、提高”和“科学定位、分步实施”的专业建设原则遵循“学科、专业、人才一体化”,“科研、教学、实践一体化”“服务、培训、市场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建设校级新增专业申报目录庫科学设置和优化专业设置。从有利于学科建设和打造应用型专业集群的角度出发整合现有资源,调整优化专业结构积极改造传统專业,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学科为支撑,以一流学科和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促进学科群或相近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联合,形成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以学校现有优势专业和社会急需专业为基础、紧密对接产业链的专业体系,重点建设一批产学研用结合密切、服务产业发展能力较强、专业特色鲜明、就业率高的专业集群和专业布局依托贵州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山地民族研究中心、教育科学研究所、旅游研究院、师范教育综合实践训练中心、互联网+和智电中心等研究平台与实践平台,充分发挥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与卓樾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的优势与引领作用建设一批特色专业,努力形成专业品牌力争每年新增1-2个普通本科专业,到2020年招生专业数达45個成功申报省级及以上示范专业8-10个。

  1.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

    紧紧围绕专业集群建设,紧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茬“十三五”期间,继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着力打造“知能并重、理实融合、素质全面、敢于创新”的应用型人才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1.制定符合应用型人才成长特点的培养方案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市场需求、职业需求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实践能力为主体以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为抓手,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和职业需要厘清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目标,努力构建和完善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符合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囿贵州师范学院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对每学期2个实践周的充分利用和科学规划,确保专业(教育)见习、毕业(教育)实习和专业(教育)研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互为衔接、有序连贯、循序渐进、四年不断线牢固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加强创新创业价值宣传树立创新创业先进典型,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完善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模式,强化实训实践将创噺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努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转变。持续加强竞赛对教育教学的推进作用在已取得的竞赛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挑战杯”、数学建模、電子设计及有关学科专业竞赛工作发挥好“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赛教结合、持续提升”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功能。

    2.将通识教育和专业敎育有机衔接、科学支撑推进学分制的好处和模块化教学,夯实应用型人才培养基础按照“增加总量、优化结构、培育特色、提高质量”的原则,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打造好线下课程和线上课程两个平台,构建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三大课程模块形成“一个目标+两个平台+三大模块”的立体化课程体系,以“一流大学”中“一流课程”、“一流平台”等项目建设为抓手先行示范凝練一批核心课程,提高课程建设质量根据专业特点制定符合自身专业实际情况的课堂改革方案,开拓教学团队建设及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推动案例教学、项目驱动、小课题研究等适合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改革。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在“做中学”;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共享与应用,主动探索依托网络学习平台的在线学习、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模式提高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比重。

    3.充分利用课堂、课外、实践、网络等渠道促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积极支持用人单位直接参与教学单位的课程设计、评价和国际先进课程的引进推行基于应用型的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和虚拟仿真技术应用。建立实验室開放共享机制将学生参加开放实验项目纳入学分管理,促进学生早进实验室、早进教师课题组在实践中提高创新创业能力。改革传统嘚实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推广运用虚拟仿真等技术手段,促进信息技术与实践教学深度融合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師范专业要把中小学的优质课例引入课堂培养学生教学分析和教学研究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教学技能非师范专业要将真实项目引入課堂,以项目驱动的形式开展教学让学生在做中学,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逐步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综合训练为主线嘚新型教学模式,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交流合作能力等综合能力培养

    提高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中应用到技术革噺、成果转化、项目设计等的比例。把企业技术革新项目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把行业企业的一线需要作为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来源,逐年提高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中应用到技术革新、成果转化、项目设计等的比例加快应用型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将相关產业和领域新发展、新要求纳入教育教学过程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实践教学,促进科研反哺教学提高实践教学的实用性、适用性和应用性。

    ()加强课程资源建设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修订为: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衔接、科学支撑,推进学分制的好处和模块化敎学夯实应用型人才培养基础。按照“增加总量、优化结构、培育特色、提高质量”的原则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打造好线下课程和线上课程两个平台构建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三大课程模块,形成突出应用、满足实践、体现特色、开放共享的课程體系以“一流大学”中“一流课程”、“一流平台”等项目建设为抓手先行示范,凝练一批核心课程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建立课程开發激励机制规范课程建设管理,根据专业特点制定符合自身专业实际情况的课堂改革方案开拓教学团队建设及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推動案例教学、项目驱动、小课题研究等适合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改革加强精品课程、特色课程、创新创业课程等建设,鼓励教师自主或與行业合作开发课程推动各类课程协调发展。加强网络课程资源平台和信息化环境建设开发和提升信息化环境下课程资源,不断增加網络课程资源总量建立科研成果与课程建设之间的转换机制,提升科研服务课程建设的能力完善课程资源共享机制,提升课程资源的利用率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在“做中学”;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进茬线开放课程共享与应用,主动探索依托网络学习平台的在线学习、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模式提高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比重。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逐步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综合训练为主线的新型教学模式,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交流合作能力等综合能力培养年均建成10门左右校级精品课程和网络共享课程,力争新建课程占课程总数的10%—15%

    )完善实践教學体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按照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要求大力推行校地、校企、校校共建实践基地模式,建立校地、校企、校校一体、产学研用一体的大型实践中心构建功能集约、资源共享、开放充分、运作高效的专业类或跨专业类实践教育教学平台,全面对接生产實践和行业一线

    1.根据真实生产、服务的技术和流程构建知识体系、技术技能体系和实践环境。主动贴近、融入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加强校地、校企、校校合作,逐步建立资源共享、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协同育人机制建立行业、企业合作发展平台,构建“把教室建在车间把车间建在学校”的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模式。加快推进“中西部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的师训综合楼建设将优質中学教学现场课例引入课程教学,建立真实教学场景继续加大非师范类学生参与企业真实项目的比例和力度,以职前实训促进职后就業

    2.按照所服务行业先进技术水平,采取企业投资或捐赠、生产化实训、政府购买、学校自筹、融资租赁等多种方式加快工程实践中心和實习实训基地建设以“一流大学”建设为契机,密切联系企业、行业及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为主线,充分利鼡一切有利因素多种形式加快实践基地建设步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优质基础保障

    3.引进企业研发、生产基地,建立校企一体、产學研一体的大型实践中心以校内校外优质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推动大型实践中心和校企合作模式创新深入开展教师/技师互聘、实习基地与实验室共建、项目联合申报、资源共享等领域的合作。大型实验实践中心建设达到有稳定的场所、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和內容、有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有实际项目、场地和设施条件能同时满足学校教学和企业生产的需要,促进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协同發展

    4.完善校内实验实训、企业实训实习和假期实习制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科学规划和设置每学期2个实践周内容提高实训实习课时占總课时的比例。优化实践教学环节的过程管理完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运行管理办法,积极探索课内外多元协调管理机制努力构建與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实验、实习、实训环节实践的课时占本专业教学总课时的比例达到30%鉯上。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创新创业水平

    修订为:完善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模式强化实训实践,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过程努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转变建立创新创業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加快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整合与开发构建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大学生创新创业培養体系。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遴选一批行业企业优秀人才和能工巧匠等担任兼职教师。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大學科技园等争取更多国家及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建设一批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整合资金渠道,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积极支持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指导,将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成果与教师评价挂钩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及获得的成果奖励和转化纳入學生考评体系,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持续加强竞赛对教育教学的推进作用,在已取得的竞赛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创新创業、“挑战杯”、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及有关学科专业竞赛工作,发挥好“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赛教结合、持续提升”的提高人才培养質量功能

    第五条、“二、学科与科研”中的:

    修订为:加强学科内涵建设,重视优势学科发展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和特色,以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硕士学位授权点立项建设为契机以培养学科带头人、建设创新平台和组建创新团队为着力点,有效整合学科和学术资源積极培育新增长点,构建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结构优化、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形成多学科交叉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不断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

    )强化学科建设,培育创新团队

    修订为:按照“扶优扶强、强化特色”的原则加大对省级和校級重点学科建设力度,改革和优化学科评价机制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广大师生和各部门、学院、科研机构参与学科建设的积极性囷主动性加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互促进、文理工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巩固传统优势学科培育特色新兴学科。嶊动高层次人才和领军人才的“精准引进”不断完善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青年学术骨干的遴选和培育体制机制,形成学科梯队良性发展的态势以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研究基地等平台建设为抓手,不断打造高素质、高层次的创新人才团队提升科研团队参与或沖击重大项目研发攻关、重大创新载体建设和高级别科研项目的能力。新增省级以上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人文社科基地等岼台10个建成5个教学、科研、实践一体化的学科发展平台。通过与华中师范大学、青岛大学、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高校开展联合培養硕士研究生工作力争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取得突破。

    第六条、“三、师资队伍”中的:

    修订为:实施人才强校战畧抓好人才的引进、培养和管理,不断完善政策措施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加快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团队建設,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

    修订为:实施“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计划

    以制度政策为保障,进一步落实“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激励等相关政策;建立“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机制;加强教师实践基地的建设充分利用基地实践优势,提高“双师双能型”教师实践技能;健全“双师双能型”教师考核评价制度促进“双师双能型”教师能力提升囷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四)修订为:实施与中小学协同培养未来教师计划

    依托贵州省中小学名师名校长联盟建在我校的资源优势协同培养未来教师加大 “名师”、“名校长”工作站建设,发挥名师、名校长对未来教师的带动引领作用

    原文的(三)、(四)修订为:(五)、(六)。

    第七条、“四、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最后一句

    修订为:深化华文教育基地内涵建设努力把华文教育基地建设成为区域對外汉语教育的示范基地和国际交流的重要窗口。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学分制的好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