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学方程学的不好,上了初中数学解方程计算题方程还是听不懂,又不敢

方程就叫方程,瞎改名字完全没有必要
楼主正文显示宽度
跟帖显示为
没事想在网上发议论,但不想交朋友。?我写的所有文章版权放弃,本人在人民日报强国论坛任何贴子,可转贴,可散发,可抄袭,可复制,可被冒名顶替,可被任何媒体拿去用,可被任何人引用到任何文章中且不写出引文出处,本人分文不取。
本帖只代表的个人观点,不代表人民网观点。 如将本文用于其他媒体出版, 请与联系。举报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帖到朋友圈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帖到朋友圈
图文编辑模式
20:47:07&)
1817字(3303/34)
( 22:26:49)
( 22:46:36)
60字(47/0)
( 00:48:20)
( 23:26:07)
100字(27/0)
( 20:01:51)
61字(30/1)
( 23:19:01)
118字(38/0)
( 18:24:36)
99字(33/0)
( 17:46:12)
102字(28/0)
( 15:52:27)
24字(16/0)
( 14:32:10)
28字(14/0)
( 13:40:50)
107字(92/1)
( 16:37:58)
33字(27/0)
( 12:52:47)
27字(35/0)
( 12:38:02)
37字(28/0)
( 11:29:16)
82字(40/0)
( 11:25:15)
24字(17/0)
( 09:28:56)
174字(47/0)
( 08:17:18)
33字(20/0)
( 05:43:22)
21字(51/0)
( 23:19:54)
15字(62/0)
( 22:40:41)
33字(46/0)
( 22:37:06)
71字(46/0)
( 22:30:32)
57字(64/1)
( 10:40:07)
84字(21/0)
( 22:09:33)
( 22:04:26)
( 21:37:01)
78字(62/0)
( 21:36:37)
22字(59/1)
( 07:09:28)
40字(102/0)
( 21:31:41)
37字(119/0)
( 21:29:39)
74字(43/0)
( 21:05:36)
28字(62/0)
( 21:04:38)
13字(42/0)
( 20:57:12)
15字(43/0)
请登录后继续操作....
强国社区-人民网  说说数学。
  跟一个高考阅卷老师谈了谈数学。
  我一个亲戚的孩子在他班上,多有拜托,今天就了解本周的期中考试情况。这个孩子属于那种可爱却坐不住类型的,这种孩子往往学得很浮,问题是孩子还很委屈,家长也觉得不能理解,因为家长已经觉得孩子很认真了。——由此也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孩子会很浮了,因为家长就没有见识过什么叫踏实。
  后聊到小学数学,我请教他,孩子小学数学该怎么学,要不要学奥数,他很谦虚,说对小学数学真的不懂,小学数学跟中学数学根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体系。思路是不一样的。
  我问像“和倍问题”这样的小学三年级的题目,中学里用方程就很简单,为什么小学里要学那么复杂呢?
  他说,他也不知道为什么,可以肯定的是,小学里没有方程,所以很多问题很复杂,在解法上就要求巧妙,而到了初中,有了方程,这些都不是问题了。
  我问,那个更接近数学思维呢,他笑笑说自己真的不懂。
  他又说,小学阶段,计算能力很重要,中学之后,很多孩子都是计算有问题。计算出问题,往往做不下去,明明会做也做不出了。数学计算有问题,物理化学都会有问题。
楼主发言:100次 发图:0张 | 更多
  谈谈作文。  同事的女儿的文章写得很好,是那种有思想有个性,不按规矩出牌的好。我看了几篇,从个人写作和应试上也跟她聊了。  从应试上来说呢,华丽的词语,清爽的卷面很沾光。个人写作呢,卷面是不需要考虑的,华丽的词语,却会以辞害意,比较强调思想先行。有了思想,文章才有了统领,很多高中生,不会写作文,是因为没有思想。这个话题说起来很长。  到了高中,孩子的写作能力相差很大的,但是分数不会相差很大,除非是没有写完整,或者背默或者三观不正,说到三观不正,有很多人会以为老师保守,其实,不是,比如,有孩子会在考试作文里控诉教育,控诉老师家长,这些内容都没有问题,但是如果在文章中对老师同学进行人格攻击,用污言秽语来辱骂别人,就有问题了。  还真有这样的学生呢。  目前的作文分数其实还没有反映出孩子之间的作文水平的差异,尽管老师在阅卷的时候是知道的,有的分数相差不大,实际水平相差很大。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有几个方面。  1,怕麻烦,分数打得太高或者太低,都会影响班级均分,同事间很难交代。我们就有因为分数打低了,同事找上门来要分数的。然后很尴尬。于是大家一团和气,都在均分上下打分数,这也是我屡次跟作文好的同学说,千万不要把希望寄托在作文上的原因。  2,作文批改很难有客观标准。虽说作文也有一些评分标准,但是那些都是很笼统的,到具体的文章是很难一一对照了。除了特别好和特别差的,一般的作文都会有优点和缺点,阅卷老师一时之间可能看重这点,也可能看重那点,比如同样是记叙文,有的老师会看有没有细节描写,有的老师会看叙事是否完整,有的老师会看剪裁,有的老师会看主题。就是同一个老师,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看重的点也可能不同。于是,同样的一篇文章,不同的语文老师打出来的分数都会不同,甚至同一个老师在不同的时间,打出来的分数也会不同。姑且还不谈老师之间的品位的差异。   但是,也不要以为作文就区分不出好坏,应该说,即使是中等分数的作文区别还是很大,文字的功力逻辑的严谨见解的高低思考的深浅还是看得出来的。只是要把这类作文用分数在客观上排个顺序真的很难。  而且,对这类孩子来说,要提高,也很难,除非有人做专门的指导,孩子还要有悟性又决心,否则,练了半天就还是中等卷,因为阅卷老师的不同,分数不会有什么平稳的变化。  3,批改作文是个很费脑力的事情,认真看一篇文章几乎是一次重新创作。能够拿出来供大家欣赏的一般都是很好的文章,而绝大多数文章都是非常无聊无趣又漏洞百出的。老师改作文最常说的话,就是“改到吐”。
  前几天也有朋友在说,做老师的孩子不容易,老师太看重分数了。 应该说,确实有这样的倾向,老师比一般人知道分数的厉害。
  1,其他职业的人,往往觉得有些东西比分数重要,比如一个单位里,学历高的并不一定是最能干的。
  那可以这样解释,这些朋友因为职业关系,一般都接触的同一个层次的人,在同一个层次里面的人,当然分数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分数作为分水岭的作用在高考分数出来之后就差不多完成了使命,失去了作用。
  2,将来能够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从什么样的起点出发?那考试分数就是相当重要的。
  比如,我想让我的女儿能够有一个稳定的工作,不要很辛苦,人际关系相对比较单纯干净,孩子自己又愿意,那么我们都要往这个方向去努力。
  可乐现在的理想是做一个教师,那么怎么才能够做一个教师呢?上大学本科固然也可以,但是师范类本科不包分配,到时候,可能还是拼爹,以我们这种薄门小户的人家,根本没有能力为孩子去拼爹,到时候,很多潜规则什么,也是我不愿意的。有人会说到那个时候会好一些。应该说我不敢这么乐观,孩子的事就是十多年之后的事情,比较一下现在和十多年前的就业状况,又有多少变化呢?或者说是变好还是变坏了呢?答案是不言自明的。我只能这么期待,到可乐就业的时候,大多数八十年代开始工作的人都要退休了,到时候会让出更多的岗位,高帅富和白富美全扑上去也都填不满了,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有机会了。
  而目前最简洁的方法是初中考取的大专,包分配的那种,可是这样的学校,以前教师经济地位低,几乎没有人上,我们90年代中后期到2010年之前的一段时间,分数线比普通高中都要低100多分,什么样的人上了这类学校,可想而知了。但是这几年教师工资绩效了,大学生就业也困难了,这种包分配师范生的中考分数线就越来越高了,目前已经超过重点高中的分数线(不包分配的分数线仍然很低,是很多有背景的家长的选择),而且要求多才多艺。那么初中的分数就很重要了。我们这里中考最好的孩子之间,都是毫厘之差,就是比谁的失误少。
  有的人或许认为,这样会限制了孩子的发展,限制了孩子的眼光,好像是有一点,但是,对于芸芸众生来说,不是个个都能够做科学家的,大多数孩子将来都是过着普通的日子,烦恼越少越好。 当然,如果孩子有意发展,这种大专也可以直升本科。如果本科毕业或者研究生毕业,将来评职称又少了一层麻烦。而且不要经历高中的辛苦。有什么不好呢?
  3,老师的职业原因,每天看着各种各样的孩子,也算是阅人无数,虽说孩子千姿百态,但一般的孩子都是在自己的轨迹上平稳的运行,所以对后发制人异军突起的孩子都会有很深刻的印象,常常会唠叨好几年,这也说明,这样的孩子是比较少的,也说明分数有它的稳定性,分数好不能说明问题,因为随着年级的增高,竞争会越来越激烈,一时的分数好,说明不了什么。而分数不好,一般是有问题的。 所以,老师可能比其他职业的人更看重分数。
  4,老师因为职业原因,可能也会比其他职业的人更会分析分数。
  特别注重分数的可信度。比如考风,老师监考严不严?如果监考不严,分数就有水分,这个就涉及到校风教风班风的问题。因为现在孩子如果一心想作弊,几乎就有成功的可能,你能够想象女生会把手机挂在衣领里面,用低头看胸口的方式来作弊么?但是如果校风比较严肃,教风严谨,班风严格,孩子作弊的心会少一些,因为后果很严重。
  我曾经参加过各种考试监考,跟很多学校老师合作过,一般来说,校风严谨的学校,老师监考的作风也比较严谨,看起来训练有素,校风宽松的学校老师,就比较宽松,比如,有的学校的老师,会把监考时看书看报看做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而在另外的学校的老师眼中,那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另外,比如阅卷的要求,登分要求,学校之间的做法很多都是不一样的。
  这个也可以作为择校的一个理由,一般来说,我给女儿选择学校的时候,会选择校风严谨的。这个往往你站在校门口就能够感觉出来的。看看孩子的打扮,看看孩子的神态,基本八九不离十。
  5,再谈分析孩子错误的类型,那些是粗心,那些是确实不懂,那些是设好的陷阱,孩子会中招,一来一个稳的失分。
  做老师的分析来分析去的。谈来谈去都是分数,往往其他职业的人会觉得很无聊——只是,当老师都不谈考试不谈分数了,是不是才算正常呢?
  小学里没有方程,所以很多问题很复杂,在解法上就要求巧妙,而到了初中,有了方程,这些都不是问题了。  ==========================================================  有了思想,文章才有了统领,很多高中生,不会写作文,是因为没有思想。  =================================================================  受教了。
  2011。
  但是,也不要以为作文就区分不出好坏,应该说,即使是中等分数的作文区别还是很大,文字的功力逻辑的严谨见解的高低思考的深浅还是看得出来的。只是要把这类作文用分数在客观上排个顺序真的很难。  而且,对这类孩子来说,要提高,也很难,除非有人做专门的指导,孩子还要有悟性又决心,否则,练了半天就还是中等卷,因为阅卷老师的不同,分数不会有什么平稳的变化。  ---------------------------------------------------  马上想到自家孩子,唉。
  高考老师评卷,是计件工资的,流水线作业。这个问题,是我教历史同学过来,相约在华师吃饭,由她的大学同学请客。这个同学的同学,是留校的,留校的第一年就去评过高考试卷,后来,她也经常与同学同事谈高考的评卷,评卷都是在华师里进行的。  字体清秀,可能有帮助得分。  只讲主体思想,一抓一个着,少表达一个,按流程表扣分,如果年纪大,精力不如人,可能是评分,更是凭第一感觉,因为,你的操作无法满足下一个流程时,会被淘汰出局。虽然大家有统一的时间休息,很多人在休息时间时,拼命抽烟提神。我在音频里听到统计,800字的短文,评卷的时间只有50秒,有专人计算的。这也是文章质量好坏,得分差不多的原因。  当年的高考作文,都是以议论文为主,这种文章,我可能比较应付得来。现在的情况,不清楚。  去年年底吃饭时,我老公的北京同学,高中读的是人大附中,还谦不够,曾专门在校外补习过写作,在饭桌上给我儿子上了一堂写作课,扩写与缩写是怎么操作的,听起来非常中国式,可能应付中国式考试非常管用,可是,我不屑于这种培训。在我看来,意思没表达清楚,干什么都是白搭的,管你词澡多华丽。我在道桑那,也谈过写作,提到以古词古诗作引这个问题,我不屑于学这种写作方式。作引可以,但是,如果技术不够娴熟,起不到想要的效果,如果作为博高分的伎俩,我看还是不学了。
  @深谷老榆 5楼   顶!  -----------------------------  谢!
  @力挽雕弓如满月 6楼   2011。  -----------------------------  嘿嘿。
  @fffg0464 4楼   小学里没有方程,所以很多问题很复杂,在解法上就要求巧妙,而到了初中,有了方程,这些都不是问题了。  ==========================================================  有了思想,文章才有了统领,很多高中生,不会写作文,是因为没有思想。  =================================================================  受教了。  -----------------------------  没有那么严重。
  這篇非常有價值,有空可以好好探討。  
  @最爱完颜康 9楼   高考老师评卷,是计件工资的,流水线作业。这个问题,是我教历史同学过来,相约在华师吃饭,由她的大学同学请客。这个同学的同学,是留校的,留校的第一年就去评过高考试卷,后来,她也经常与同学同事谈高考的评卷,评卷都是在华师里进行的。  字体清秀,可能有帮助得分。  只讲主体思想,一抓一个着,少表达一个,按流程表扣分,如果年纪大,精力不如人,可能是评分,更是凭第一感觉,因为,你的操作无法满足下一个流......  -----------------------------  断然拒绝也是一种选择,不过听听也无妨,毕竟跟分数过不去是需要勇气的。
  阅读理解的问题。  经常有家长诟病阅读理解的答案太机械,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为理由,来说明答案不应该有标准答案。  我也同意阅读理解不应该有很标准的答案,但是,假如您看过孩子们的答案,可以看出,很多孩子没有看懂文章。我们的分数是来区分孩子的阅读能力的,要能够用分数区分开看懂和看不懂的,看懂的里面又要区分看懂多少和表达能力的高低。  我们要承认很多时候,孩子没有看懂文章,说出来家长可能不一定能够接受。不过假如你阅过卷,你就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  高考有些文章还是很难的,这些文章的思想和表达不要说孩子,成年人不仔细也不一定能够看得懂。人们一般能够接受高考数学题做不出,为什么不能接受语文的阅读题看不懂呢?你以为说的是中文,就应该都看得懂?  只是,阅读题如果出得不规范也很搞人,所以一般选一些比较规范的试卷做,比如各省的高考卷,各省市的模拟试卷,信度比较高。  语文阅读理解题一般是就作者的观点和表达方面进行提问,是考察孩子对文章信息的提取能力,而不是问孩子的观点和看法,不是让孩子写读后感的。当然假如为了降低难度,也会问孩子自己的看法,这个时候一般答案比较开放,有时为了拉开分数差距,也会订一些标准,但是要宽松得多。
  回复第15楼(作者:@用一生去爱2011 于
18:23)   阅读理解的问题。   经常有家长诟病阅读理解的答案太机械,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为理由,…… ==========  同意並學習,貝勒的閱讀是大問題,我還沒找到好方法。  
  支持支持,很好,有收获
  再说明一下,阅读理解一般考查的是你能不能看懂作者的观点,而不是你对作者所说的事有什么观点,也不是考得你对作者的观点有什么看法。
  回复第18楼(作者:@用一生去爱2011 于
06:34)   再说明一下,阅读理解一般考查的是你能不能看懂作者的观点,而不是你对作者所说的事有什么观点,也不是…… ==========  在現有教學體系中,語文不是政治,所以同意你說的。  
  断然拒绝也是一种选择,不过听听也无妨,毕竟跟分数过不去是需要勇气的。  ====================================================  这不是拒绝分数,也不是潜规则,是阳规则。  我想,老师在课堂上应该反复强调,卷面一定要清秀,整洁,至于答卷上的内容,显示学生的水平,得分的距离,离得并不远,原因很多。  高考评分时的流水线作业,自己想想,也是十不离九八,换是我们过去评分,估计也差不多,你能因为发现某个卷面的答案太有个性,太出色,而向领导要求另眼相待?影响了下一个流程的操作,扛不起责任的,下个流程的人,会骂你多管闲事,因为大家都是定量在完成作业。  以前有一个英语老师跟我说他儿子的高考,倒不是说作文写得好不好,而是写作的速度一定要提快,不提快,完成不了,则是扣分的原因,作为技术锻炼,同一个阶的学生,训练到那个时候,写作水平都不差了,都是用万能模板,直接套上去的。评分老师也喜欢学生直接套用万能模板,看得没那么辛苦,大家心知肚明,用50秒看800字,高强度作业时,怎么可能拉开学生的真正得分距离。  既然用万能模板答卷,那需要批判性阅读做什么,会背书能应试就行了。
  @用一生去爱2011 18楼   再说明一下,阅读理解一般考查的是你能不能看懂作者的观点,而不是你对作者所说的事有什么观点,也不是考得你对作者的观点有什么看法。  -----------------------------  原来如此!
  回复第20楼(作者:@最爱完颜康 于
11:05)   断然拒绝也是一种选择,不过听听也无妨,毕竟跟分数过不去是需要勇气的。   ===========…… ==========  我家貝勒現在老師就要求被作文。  集體無奈。  
  @用一生去爱-18 6:34:00  再说明一下,阅读理解一般考查的是你能不能看懂作者的观点,而不是你对作者所说的事有什么观点,也不是考得你对作者的观点有什么看法。   -----------------------------  这话说得透  很多孩子压根没抓住文章的意思,缺乏归纳能力,说到底阅读能力不成
  @用一生去爱-18 6:34:00  再说明一下,阅读理解一般考查的是你能不能看懂作者的观点,而不是你对作者所说的事有什么观点,也不是考得你对作者的观点有什么看法。   -----------------------------  这话说得透  很多孩子压根没抓住文章的意思,缺乏归纳能力,说到底阅读能力不成,归根结底脑子不好使
  @显亲扬名哎 24楼   这话说得透  很多孩子压根没抓住文章的意思,缺乏归纳能力,说到底阅读能力不成,归根结底脑子不好使  -----------------------------  同样的是拿不到分,原因是不一样的,现在对阅读理解的批评很多,于是,有些家长把孩子没有理解文章,没有理解题意也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上引,以为有了这句话,就什么答案都可以,怎么回答都行,那还真是不了解什么叫考试呢。  孩子看没看得懂文章,一般通过他的答案还是能够看得出来的。  改卷子有很多无奈的地方,不过不包括给看不懂文章的孩子扣分。
  楼主:用一生去爱2011 时间: 09:40:00  @fffg0464 4楼   小学里没有方程,所以很多问题很复杂,在解法上就要求巧妙,而到了初中,有了方程,这些都不是问题了。  ==========================================================  有了思想,文章才有了统领,很多高中生,不会写作文,是因为没有思想。  =================================================================  受教了。  -----------------------------  没有那么严重。  ========================================  回去之后我就告诉了我儿子,数学要开动脑筋,因为小学数学讲技巧。作文要多联想、思考问题,要有自己的看法。  不知道孩子能懂多少。  谢谢楼主。
  我去年写的:  也谈分数重不重要?  楚贝勒  以前我说过,成绩是浮云。于是有不少朋友批评我,说成绩很重要。  外甥女今天读初三,在老家县城,马上中考,上中学后姐和姐夫平日很少管她的学习,平日她除了在学校上自习,在老师家补课,在家写作业外,最大的乐趣就是看书,而且是个柯南迷,自己续写过柯南小说,自己有柯南主页,外甥女是我最亲的晚辈,我曾经和她讨论韩寒和郭敬明,和她讨论韩国影星,她现在很宅,我担心她是书呆子,她讨论的结果是我非常放心,她和其它同龄或我年轻时看到的小女孩无异。初中三年,外甥女一直成绩名列前茅,在全校大榜中不是第一就是第二,去年有一次考了第七伤心了很长时间。姐姐姐夫对她的要求和其他家长不同,不是要求她好好学习,而是要求她能不学习多出去走走。上周末,姐姐在全校家长会上代表学生家长讲经验,据说外甥女赚稿写的不好要求他姥爷帮助重写,姐姐从来都说,成绩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健康成长。  堂姐家外甥今天大二,这小子小时候贼淘,上房揭瓦,放学不回家打街机游戏,成绩一直都一般,姐姐和姐夫很上火,姐夫有时就会动手,但孩子没有什么大改变,每次我回家都要和这小子谈一谈人生理想,道理他都懂,但就是不爱学习。高中没办法,姐姐将他送到市里最好的中学,自己放弃工作亲自陪读,三年后,高考还是失利,最后只能去了一家三本学校。高考结束到我这住了些日子,每天睡觉到正午,之后玩游戏,宅了一周,回家。我问姐夫,是不是让他再复习重考,姐夫说,再考还是这个德行,找个学校去念吧,毕业再说。于这小子而言成绩很重要,他未来通过成绩而让自己有更值得认可的未来,但现实是,姐夫一定会帮助他安排一个工作,未来如何,权看造化化。  关于成绩,我以前写过文章,谈了社会谈了人生谈了理想谈了未来,我说成绩不重要,但儿子如果一段时间成绩一直不好,我会写在意,我说成绩不重要,如果儿子哪次成绩很好我会很高兴。这是长远和现实的关系。两个姐姐,不同的作法,不同的结果。这是个案,但个案中却有普遍性,你总能在自己的身边看到这样的家长和这样的孩子,你越在意的东西,孩子的结果与你越相反。  大学毕业时,我给自己的人生目标是幸福。工作后,我给自己的定位是赚钱买理想,当别人都赚大钱而自己仅乐得生活平淡时,给自己的定位是我目前很幸福。这就是生活,我们追求是什么,孩子追求是什么。生活于教育,一定是有目标有理想,而非盲从,这个世界,走在前列的永远是那些先行者,体会到幸福的,永远是那些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的人。前一段时间我回某贴,最你没有走到人生终点的好一时刻,永远不要谈成功,社会没有成功学,人生只是体会与经验。  儿子表哥4年级,成绩不好,他妈很着急,他爸认为无所谓,这是人生经验,孩子妈小时生活条件不好,认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改变命运,孩子爸生活平淡,认为自己就是这么过来的。有时我说他们,需要对孩子有点耐心,同时多花点精力在孩子身上。我无法预知孩子的未来,孩子认为自己就是个学习不好的孩子,所以现在一切无所谓,城市中,这样的孩子与家长很多,他们不需要太多的心思,不追求高贵的生活,如池丽当年笔下的小市民,一切稀松平常,一代一代普普通通,他们不认为这是不好的生活。这就是追求不同,成绩在许多父母的眼里,不重要,未来有一门手艺,养家糊口。  成绩重不重要,都在于家长经验。中国社会发展,我以前写过太多东西,大势归大势,但在大势中,一定有各种不同。学童版许多家长谈成功经验,细细品读,各不相同。我回某贴时说,孩子成绩优秀,更多来自天性与智商。我自己智商不高,所以从来不要求孩子聪明,我知道大部分智商普通的人最终拼的是情商,拼的是父母给与的内在品质与外在环境。我可以面对自己的人生经验与现实背景、人生思考与未来走向大声说成绩是浮云分数不重要,但于其他人,未必可行,人天生不平等,许多人需要通过成绩去跳那个进一步给自己创造良好生活环境的龙门,成绩不好,你连说成绩是浮云的资格都没有,这很现实。  所以说,成绩重不重要,分数在不在意,还是每个家长按自己的现实去决定吧,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最了解自己的环境,最知道自己的未来,最知道孩子可能的未来。对于大多数迷惘的家长而言,先淡定,再看自己,解决掉自己的问题,才可能让孩子更健康幸福成长,才可能让孩子找到自己的未来。  首发《家有学童》
  一同学的孩子在美国上白人为主的私立小学,从一年级开始,也是每周考试,英语,语法(他当时说这门课的时候我也很惊异),数学,而且考后打等级,全优的孩子一个星期结束的时候会到讲台前,老师会颁发奖励。一个学期几乎周周如此。  家长中妈妈管孩子的多,孩子对妈妈也忌惮,有次同学接孩子时遇到小孩的同学,那个小孩跟他说:“我得了C,不过这个星期妈妈不在家。”  我同学的女儿一般是开学第一周和最后一周可以考得好,因为只有一头一尾,他才有时间辅导孩子。
  看看,所有的孩子都在学  
  其实方程就是一个工具呀,有了工具,很多问题迎刃而解,没有工具的时候,就得想各种技巧去解决,其实数学一直是这样的,好多在高中需要很多技巧的题目,比如函数的单调性呀,计算极限呀,各有各的技巧,到大学学了导数,好多问题统统都不在话下,其实因为大学里多了导数这个工具。
  2011老师的意见最具指导意义。
  字体清秀,可能有帮助得分  -------------  顶。俺孩子吃的这是这亏。屡教不改。
  语文阅读理解题一般是就作者的观点和表达方面进行提问,是考察孩子对文章信息的提取能力,而不是问孩子的观点和看法,不是让孩子写读后感的=======同感
  @只是朱颜改09 30楼   其实方程就是一个工具呀,有了工具,很多问题迎刃而解,没有工具的时候,就得想各种技巧去解决,其实数学一直是这样的,好多在高中需要很多技巧的题目,比如函数的单调性呀,计算极限呀,各有各的技巧,到大学学了导数,好多问题统统都不在话下,其实因为大学里多了导数这个工具。  ---------------------------  赞同。
  几年前,一重点初中老师就告诉我,现在班上最好的孩子一般家庭都很优越,孩子成绩好,见多识广,举止也得体,“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的已经很少了,寒门贵子已经很少见了,偶见有成绩好的,见识举止也差一些。  今天一个孩子在以前的全国重点高中的家长,也告诉我,他还在班上,连暴发户的孩子都很少,更不要说农民工的孩子,一般是知识分子家庭,父母一般是教师医生科研人员或者是政府部门的。他自己也说,社会阶层已经有些固化了。
  回复第35楼(作者:@用一生去爱2011 于
14:24)   几年前,一重点初中老师就告诉我,现在班上最好的孩子一般家庭都很优越,孩子成绩好,见多识广,举止也…… ==========  是啊,北京一所大学以前有过一个调研,结论和你说的相同,农村学生比例较以前大幅度减少。  阶层固化是无法改变的现实,普通人上升通道越来越越窄,我几年前针对春晚那个农民工子弟的诗朗诵<我和城里孩子比明天>,写过一篇文章<农民工子弟,你拿什么和城里孩子比明天>,残酷的现实。  
  @楚贝勒 36楼   是啊,北京一所大学以前有过一个调研,结论和你说的相同,农村学生比例较以前大幅度减少。  阶层固化是无法改变的现实,普通人上升通道越来越越窄,我几年前针对春晚那个农民工子弟的诗朗诵<我和城里孩子比明天>,写过一篇文......  ----------------------------  是的,前面也有网友提到社会分层问题,哎,真不知道怎么办。
  继续说阅读理解。  前面说到阅读理解主要考察的方向是孩子阅读能力,看孩子能不能看懂别人在说什么。当然这个说法是理论上的,实际情况要复杂一些。比如,前几年就有作者考自己的文章的阅读理解题,也很难拿分,这就出现一个笑话——难道作者自己还不知道自己想表达什么吗?这样的笑话让阅读理解题的命题老师有点灰头土脸,好在也没有谁承认自己是命题老师,反正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过了一阵风之后,洗洗脸,继续可以到各个学校开讲座。  我一直很奇怪,对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怎么就没有个正式的解释?——莫非他们真以为这些作家是来黑他们的,还是这些现象只是个别现象?  呵呵,前面我看很多人同意我的观点,我觉得还是有点危险,有必要再说一下这里存在的一些问题,就是一篇文章中,对作者表述的观念的解读,命题老师的解读是不是唯一解读,可不可以有另外的解读,假如有另外的解读,只要逻辑上讲得通,该怎么给分呢?  对此,我们曾经做过一些尝试。  阅卷的时候,草批几十份卷子,看看学生对一个问题都会有哪些看法,排除掉一些完全没有理解文章的,筛选出一些言之有理的答卷,找出答案中合理的一面,补充到标准答案中,同时根据这些答案中合理程度斟酌给分,这样确实也挽救了一些孩子的分数。  不过,这种批阅试卷的方式非常费时间和精力,因为,呵呵,对答案做的任何一种改动都不可能是个人行为,这涉及到公平,所以,都必须得到整个阅卷组的认可,阅卷组认可之后,还得请示领导,领导同意之后,还要跟命题老师商量,而要得到命题老师的同意就必须要有非常充足的理由。而且即使命题老师同意了,这个阅卷老师会觉得给自己找了麻烦了,吧自己给绕了进去了——因为答案变得丰富多彩了,答案的可能性越多,阅卷的速度就越慢,这个时候,阅卷的老师就很悲催了。  有多少人愿意给自己找这样的麻烦呢?  呵呵,还是要强调一下,这里谈的还是对作者的观点解读,还是在阅读能力测试的范围之内,不包括文章都没有看懂就瞎说一气的。
  先预习一下。谢谢
  今天谈谈为什么说很多孩子看不懂文章。  先说教材选文。  人教版从2000年之后教材做了很大的改革,教材中选文重视了人文人性的内容。一度人教版对传统文化也比较迷恋,表现在人教版2000的教材的选文中,有一半是文言文,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第一册好像24篇课文,其中12篇文言文。那时文言文基本要求全文背诵,包括《逍遥游》《过秦论》《滕王阁序》等等。后来的人教版在背诵上,减少了一些篇幅。  江苏后来不用人教版,用苏教版,人教版的情况就不是很清楚的了。  而苏教版就教材的选文来看,比人教版更加注重人文人性,更加关注孩子的成长。当然注释也有了一些跟人教版不同的地方,有了苏教版的特点。  苏教版的语文教材本身就分为必修与选修,内容非常丰厚。包括《论语》《孟子》《史记》《红楼梦》等等的选读,都是几十篇成册的教材,而不是以前只选一篇两篇的给孩子了解了解了。有时我们开玩笑,如果能够把苏教版的教材全部学完,就中国文学这块,怎么也有大学中文系的专科水准了。  苏教版在选文上除了注重经典之外,也关注孩子的成长中的问题,比如对服务社会的认知,对故乡的认知,对战争的认知,对自由的认知-----在这方面,苏教版是很费心的,比如他的单元编排不是按照知识体系来划分的,像以前教材常用的文言文单元,说明文单元等等,苏教版在单元安排基本打破了文体的界限,他更多的是试图按照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的特点来编排单元,试图从孩子的心灵上去关注孩子的成长,-----  第二点,文本解读的多样化。  学习2000年前的语文教材的人一般都有体会,那个时候的教材政治色彩比较浓,从选文就可以看出,比如秦牧的《土地》,对人性的解读是比较单调的,比如茅盾的《风景谈》。对主题的解读也比较单一,比如《项链》,一般都认为是批判虚荣,但是现在对主题的解读则要开放很多,可以多样解读主题,比如《项链》,也可以理解是命运中的偶然性促使的悲剧,可以理解为小人物的无力感等等;再比如对《祝福》,当然鲁迅的批判封建礼教的主题要讲清楚,不过对祥林嫂的柔顺性格也可以做一些解读,对鲁迅在描写中急不可耐的褒贬也可以做一番解读等等,比如对李白,以前强调他的不同流合污,现在也承认他确实不适合做政治家了。总之,现在对文本的解读更加开放了。  因为选材的缘故,孩子对人生对苦难对战争对自由对人性的复杂性的思考都会有一些接触,语文课不是政治课,但是要理解作者的一些来自灵魂的声音,而不是为了迎合而说的话,就会涉及到一些人情世故,文学评论中“知人论世”就会起作用。  语文涉及到大量的语文知识,但是也确实会涵养孩子的思想感情。  第三点,阅读理解的选文。  不得不说,尽管苏教版的选文煞费苦心的关注孩子的成长,但是孩子更关注分数,所以大多数时候,文章还是一些例子,大多数孩子学到的是一些知识,而不是一种文化思考方式,很多时候,我们可能更加急功近利地希望孩子能够掌握一篇课文中的知识要点,而无视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怀,“舍本逐末”,让一些孩子对一些事情的是非判断还比较简单武断。可是命题老师有时并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孩子通过多年的学习,应该已经具备了更加高级一点的眼光,比如命题选文可能会是一些文化或者文化反思方面的文章,孩子就有可能根本就不知道作者在说什么了。  一般人会承认数学学科的思维强度,几乎不认同语文也有思维强度。所以很多人把孩子看不懂文章归为标准答案的霸权,这个也是一种误解吧。
  楼主同志写得很认真,对我启发也很大。  先收存,继续认真读,主要观点给儿子讲!
  谈谈教师的品味。  前几天,办公室同事开车时出了一点小状况,有喜剧色彩,于是大家编段子飙文采,在写的过程中,我体会最深的是要节制语言。让语言饱满,有颗粒感,尽量少用形容词,多用有表现力的动词,评论语言尽量简洁,点到为止,这样才会是上品,否则的话,就会变成写的人激动得几乎不能自制,看的人只看到满纸花团锦簇的好词好句,看的时候觉得写的人懂的词真多,看后,却说不出作者想说什么。有个印证的例子,就是于丹,很多的排比句,很多的华词丽句,很多的煽情,但是看后却不知所云。  但是,不是每个老师都这么看的。  有的人就喜欢华辞丽句,有的人就喜欢让孩子开头就来上一串排比,有的孩子能够把同学友谊写成情侣之间的深情款款,用词温香软玉奢侈糜华,但是,就有人喜欢。当然大家在一起时间长了,相互之间会有影响,慢慢的会有所趋同,只是差异依旧存在。  其他的学科
  写了半天,不知道按错了什么地方,一下子什么也没有了。
  不急,我在听。
  我想问一个问题,要不要预习,要不要复习?以前没思考过这个问题,总感觉,语文麻,考来考去,总是那个分数档次,能省时间,千万不要在中国的语文教育上浪费个人时间,从不要求预习,从不要求复习。看到别人的观点,个人别认为,千万不要预习,不然上课时老师讲过来内容都懂,上课时没劲了,别人对复习的态度,不知道是我没看到,还是看到时,没引起注意,我脑子里是空白。  有一个问题,不知道是哪个版本的讲八国联国入侵圆明园之后烧毁了,由于迟到,我拿了录相机拍了课堂上最后大约十几分钟。上课时有幻影片,有电影,配上音响效果,的确物质条件上,不知道别人是怎么上的,只能与我的时代比较,根本就没得比,当年教室里连电灯泡都没有,黑灯瞎火也是那么上课。老师将课程当作大大的蛋糕,几个排比的动词,分开提问,同学各回答一小点问题来分蛋糕。看完电影片断后准备下课,我举手,于是允许向学生提问,第一,圆明园建于什么时间,全班都回答:不知道,包括我儿子大声说不知道,第二,圆明园有没有重建,全班都是回答:不知道,还是包括我儿子大声说不知道。而我与老师则在重建与修建的问题上争执了几秒钟。光是对这一小段的文字,通过愤怒的口气读出来,可是,对圆明园的认识,连最表皮都没接触到,这是没预习落下来的。  课后的复习,是一种补救的手段。有家长也发出了问号,我说,回家下载一部电影看吧。看到一个男生并不满足,到讲台找老师额外要求认识火烧圆明园这节故事,当场得不到满足,我提示这个男生可以去找我儿子谈,我儿子对清朝的认识,偏向于清初,清中叶,对清末认识远不到位,连圆明园的建与毁的大约情节都没搞清楚,还有一个,是我禁止儿子学中国历史,健忘率非常高,他都需要带引着谈,实在是无法指望他去引导同学进行讨论。但是,在课后向老师提问的男生,会不会被扼杀了这个兴趣,则是疑问,老师够不够水平讲是一个问题,老师能不能将学习的方法引导下去,比如,图书馆里有什么样的参考书,可以提示一下。  没有讨论课,才是致命的教学弱点,我相信,这样的弱点会在课堂上重复出现的,这才是我最担心的,也因此,我不在乎孩子的语文考试成绩。  加州教材小学是有历史课的,我们当年,四五年级也有历史课,现在没有历史课,可以理解的,语文里渗入了大量的历史。现在课文中出现的文言文,不预习将背景搞出一个大约印象,光背书,能有什么意思。如果光看到李白不是当官的料,显然不够,至少还得知道李白小时候唐的殖民地域等,从盛势转入到李白晚年的社会各项重大变革,光死记一个青莲居士能有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从碎叶城开始认识?不需懂得太多,太深,浅层了解还是有必要的,只要触动了兴趣,孩子会去百度的。  另一个问题,教材出现了明显洗脑的作用而故意出错。高尔基那篇文章,不但教孩子说慌,而且人是分三六九,进行区别对待。宋庆龄的那篇文章,则在教师用书中造假,当时儿子翻了教师用书之后回家问我:是不是孙中山在当大总统时娶了宋庆龄?不记得这两篇文章要不要背,三年级的语文老师没拿背书来要求过我儿子。我有文字记录,我不跟儿子讲宋庆龄,改讲宋美龄,并告诉他,凡是中国人,都必须真心感谢宋美龄抗战年代的付出,稍带讲了卢素贞的悲剧,一岁时,我带儿子去在卢素贞的故居绕一圈,来回避教师用书中关于孙中山当大总统时娶了宋庆龄的问题,我反问,这张婚纸是在东京签的,当大总统的,为什么不在南京娶老婆,而跑到东京娶老婆吗?如果你当了总统,会隆重其事在别人的国家首都娶老婆吗?这个时候,我不知道老师该怎么应对,而小孩对此,没有足够了认识去判断,会产生疑问,这非常难得,不然不会回家问我。  我还是必须重视讨论课,学生的讨论内容也许也走歪,主持人把关就行了,关键是主持人够不够本领主持。观点太新鲜了,太匪夷所思,我上了一堂画画课,专门画自己渴望得到的圣诞礼物,从手机,玩具,汽车,钻石到核弹,孩子的心底,深不可测,太令人大开眼界了,如果不讨论,这些想法将统统无法共享,共同受益,胎死腹中。
  受教  
  @最爱完颜康 45楼   我想问一个问题,要不要预习,要不要复习?以前没思考过这个问题,总感觉,语文麻,考来考去,总是那个分数档次,能省时间,千万不要在中国的语文教育上浪费个人时间,从不要求预习,从不要求复习。看到别人的观点,个人别认为,千万不要预习,不然上课时老师讲过来内容都懂,上课时没劲了,别人对复习的态度,不知道是我没看到,还是看到时,没引起注意,我脑子里是空白。  有一个问题,不知道是哪个版本的讲八国联国入......  -----------------------------  完颜MM的内容跨度都比较大,所涉及的方面在我看来也很专业,我才疏学浅,很多地方不知道该怎么说,只有听的份儿。  比如你说的圆明园的建毁修的历史,孙中山的结婚地点的问题,李白生活的时代到底发生了些什么事情,我都不是很懂,“知人论世”,我自己也觉得是我只能够浮于表面,只是做一些概念性技术分析罢了。  还好,上面提到的历史还都是些例子,完颜MM通过这些例子大概想说2个方面的问题:  一,要不要预习复习?  二,讨论课的重要性。  那么我就来说说我的看法。  一,要不要预习复习?就语文这门课,预习,我不是很看重的,假如老师上课不解决字词,孩子可以做一些预习,课文如果比较深奥,也可以做一些预习,比如一些文言文,比如鲁迅的文章,课前看一遍,解决字词,自己分析分析主题思考思考写作目的还是好的。起码能够有自己的初步的印象,会有一些原生态的判断,可以跟老师的讲评做一些对比,看看区别。  倒是课后的复习很重要,我认为。及时回顾总结巩固归纳很重要。比如文言文,每篇课文的一些重要的字词句的应该及时梳理归类,免得考试复习时一团乱麻。  二,讨论课。开放的讨论课堂是令人神往的。但是这里面有很多的问题。第一,什么样的问题可以拿来讨论。第二,讨论的过程中怎么做到使讨论不游离开始讨论的问题。第三,讨论到什么程度。第四,讨论课会不会成为某些孩子的舞台,而另一些些孩子永远只是观众,这样的时候,会不会也是一种不公平,也纵容一些思维的懒惰者。第五,讨论课会不会影响教学进度。如何界定低效和高效。第六,当孩子每天要学习9门课、每天要上10节课、数理化又不是那么好对付的时候,他还有多少时间用来课外查阅整合资料。  另外再斗胆向完颜MM提议,文字是用来交流的,咱们尽量把文字写得明白晓畅,让别人容易理解,也算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方便别人了解自己,对不?
  我问题,原本没思考过预习,复习,多次重复干这个事,太浪费时间了。可我也明白,好的学习习惯,需要很长时间去培养。亲眼看到了上圆明园的课之后,必须想想这个问题了,除了我,其他家长也有意见,孩子对课堂上获得的知识量不满足,老师的操作模式,也不对劲。如果要上圆明园,老师可以指点一下,如何预习,如何额外获得知识量,这个习惯需要长时间培养,一旦习惯养成,孩子能自发去解决。没有经过预习,复习也是补救手段,老师既回答不了学生的好奇,也没能点出方法与路径,这是很大的失误。  将来要学过秦论,腾王阁,难道不预习不复习,能混出什么,死记硬背的考试成绩,这个成绩,只是中国式的考试成绩,并没有真正地学到学习的方法,学到真正的内容。这些习惯,就是从圆明园时期,甚至更早期,错误的学习方法开始积压下来的坏习惯。  填鸭式教育,你施我受,所以,我提到了高尔基的那个洗脑文章。我并不反对你施我受的教育模式,但是,要教会学生去判断,去选择。而宋庆龄那个文章,原本是教育学生要讲诚信,可是,教师用书中,明目张胆地造假,让人情以何堪。如果教师用书造假,教师要不要具备能力去识别?识别后再对学生讲?我记得当时特意问了,老师没讲过,所以小孩回家特意问了我。如果明目张胆地造假,宁愿老师在课堂上,不提,一丝一毫也不提,如果老师没有识别能力,是没有能力去引导。  讨论课,中国没这个传统,没这个气氛,不愿意讨论的人,更会排斥讨论,只会越跟不上。
  好帖!收藏了学习
  @用一生去爱2011 47楼   完颜MM的内容跨度都比较大,所涉及的方面在我看来也很专业,我才疏学浅,很多地方不知道该怎么说,只有听的份儿。  比如你说的圆明园的建毁修的历史,孙中山的结婚地点的问题,李白生活的时代到底发生了些什么事情,我都不是很懂,“知人论世”,我自己也觉得是我只能够浮于表面,只是做一些概念性技术分析罢了。  还好,上面提到的历史还都是些例子,完颜MM通过这些例子大概想说2个方面的问题:  一,要不要预......  -----------------------------  和你的观念基本一致。  预习的目的在于对文本背景的理解或对老师可能不重点涉及的部分进行自学。  复习就是巩固和夯实,而且很多学习内容在复习时更能发现思考的价值。前提是真正会复习。  讨论课除非有扎实的设计,否则很容易流于形式,而造成浮躁不扎实。日常很难完全应用。
  @碧云在水 50楼   和你的观念基本一致。  预习的目的在于对文本背景的理解或对老师可能不重点涉及的部分进行自学。  复习就是巩固和夯实,而且很多学习内容在复习时更能发现思考的价值。前提是真正会复习。  讨论课除非有扎实的设计,否则很容易流于形式,而造成浮躁不扎实。日常很难完全应用。  -----------------------------  很久才回复,见谅。  讨论课,在表演时用得比较多。
  再说说阅读理解。  这次谈谈为什么能够从回答中看到孩子有没有看懂和看懂多少。  举一个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例子,《祝福》中有这样一个常见的问题: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孩子的答案往往会出现这样几种:1,是穷死的;2,是鲁四老爷;3,是鲁镇上迷信的人们;4,是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5,祥林嫂本身的柔顺的性格。  从这些答案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思考问题的层次是不同的。  如果有孩子停留在第一个回答,基本上就是没有看懂这篇《祝福》,如果孩子能够看到3、4、5,一般孩子就能够看懂了,但是也有些孩子会讨巧,直接答第4个答案,没有阐述,那这个孩子就是在投机,其实有可能根本没有看懂,只是在贴标签罢了。  所以在回答问题时,一般是要阐述原因的。  问题的设置,有时也是为了拓展孩子的思考。比如,这篇课文,往往老师会设置这样的问题,文章讲述的事祥林嫂的故事,可以命名为《祥林嫂》,但是,作者命名为《祝福》有什么意义?孩子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可以了解到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意义,了解到封建礼教残害妇女的普遍性,了解到鲁迅的对封建礼教封建迷信封建制度的强烈的批判性。  所以,问题的设置也很重要。  好的问题,一方面检阅孩子的阅读能力,一方面其实也促使了孩子的思考。  因此,固然对一篇文章的看法,可以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并不等于怎么说都是对的,各个看法之间还是有高低的。
  老师设置问题是一门技术活。好的问题就是要引起你的思考的。
  那么孩子怎么才能够看懂文章呢?  一句话概括吧——孩子要比作者站得高才行,也就是说,孩子要能够有足够的高度去俯视文章,居高临下,才能够理解文章。  比如,一些名作者,孩子要了解这些作者的主要思想,基本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了解一些主要的思潮,像李白杜甫这些诗人(诗歌鉴赏题中用到),生平要很了解,不同时期的创作特点也要了解。  比如一些思想潮流孩子也要了解,像前几年喜欢选用乡土情结的文章,孩子对乡土情结就要了解,不只是要了解余光中式的纯爱的乡土观点,还要了解一些一些批判的观点,这样孩子拿到一些文章才能够心中有数,才能够基本准确定位文章的主题。也才能够算是看懂文章。  而要做到这些离开平时的阅读思考是不行的。
  受教了,谢谢楼主
  道德要求和考试作弊  总希望这是一个纯净美好的世界,但是纯净只存在于梦想中,犹如一些美德,如果用至高至纯来要求一个人,恐怕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那么,能不能因为谁都不是圣人,就可以无视一切规则,行为没有底线呢?也不能。
  冉阿让为了生存偷了面包,几乎不符合道德,因为偷窃本身是不道德的,可是,我又觉得冉阿让的偷窃是可以原谅的,在生存受到威胁的时候,道德水准就会降低。“仓廪实而知礼节”,温饱都不能保证,很难让人举止得体——穷山恶水,泼妇刁民。  一个人能够吃饱肚子,还想要大鱼大肉,欲望是可以有,手段就要端正了,这个时候,不当行为是无法解释的。  可是人的欲望往往是不断膨胀的,有了温饱,就还要大鱼大肉,有了大鱼大肉就还要健康营养搭配合理,有了搭配合理就还要精致美观,没完没了,没完没了。  用  学生考试作弊,我认为应该受到惩戒,不管怎么样,到目前为止,高考还是相对公平的选拔人才的方式,那么,我们就有理由尊重这个方式——从我做起,尊重公平的规则。至于,有些人以社会本身就是不干净的,来作为学生也可以作弊的理由,我觉得是错误的。因为我认为:  社会道德的沦丧不能作为降低自己道德要求的借口。假如要有所改善,那么,还是从我做起,比较靠谱。
  道德要求和考试作弊  总希望这是一个纯净美好的世界,但是纯净只存在于梦想中,犹如一些美德,如果用至高至纯来要求一个人,恐怕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那么,能不能因为谁都不是圣人,就可以无视一切规则,行为没有底线呢?  也不能。   冉阿让为了生存偷了面包,几乎不符合道德,因为偷窃本身是不道德的,可是,我又觉得冉阿让的偷窃是可以原谅的,在生存受到威胁的时候,道德水准就会降低。“仓廪实而知礼节”,温饱都不能保证,很难让人举止得体——穷山恶水,泼妇刁民。  可是人的欲望往往是不断膨胀的,有了温饱,就还要大鱼大肉,有了大鱼大肉就还要健康营养搭配合理,有了搭配合理就还要精致美观,没完没了,没完没了。  一个人能够吃饱肚子,还想要大鱼大肉,欲望是可以有,手段就要端正了,这个时候,如果还去偷窃就无法解释了。  用为了欲望来为自己的不道德做借口,只能使整体道德更为沦丧。我们会看到,有些人已经不是生存的问题,但是贪腐得变本加厉,变本加厉的贪腐,并没有让他更有安全感,相反的,他们因为自身的贪腐的便利,却变得更没有了安全感,于是既得利益者纷纷移民。  所以温饱之后,最迫切的欲望恐怕是安全感的建立,假如这是个没有安全感的世界,那么人人就会成为恶魔。而安全感的确立,就需要有公平公正的规则。  不管怎么样,到目前为止,高考还是相对公平的选拔人才的方式,那么,我们就有理由尊重这个方式——从我做起,尊重公平的规则。至于,有些人以社会本身就是不干净的,来作为学生也可以作弊的理由,我觉得是错误的。因为:社会道德的沦丧不能作为降低自己道德要求的借口。假如要有所改善,那么,还是从我做起,比较靠谱。  所以,学生考试作弊,我认为应该受到惩戒。
  请版主删掉57楼,好么?
  不解风情的语文试卷。  前面说了,孩子要能够居高临下才能够看懂文章,才能够对文章的整体有一个把握,也便于答题。但是,是不是看懂文章就能够答对题目呢?  也未必。  我觉得我在阅读一般的文章时,没有多少理解上的障碍,但是,让我来回答阅读理解题时,也会出现一些偏差,为什么呢?  一个是答题规则。一般来说,假如阅卷老师死扣参考答案,即使你按照答题规则答题了,也会有问题。  一个是你可能比命题者看得更远,你的答案不在命题老师的思考范围内,同时阅卷老师也没有精力去理解你的答案,你也会悲剧。  这样的时候我能够说什么呢?我只能够说,语文试卷有时真是不解风情。
  楼主,你会认真改考试作文吗?
  爱老师这个帖子真好!
  看了这些,感慨万千。对于教育,真是觉得深奥无比,甚至很多时候会无所适从。  我自己,上了10几年学,到本科毕业,一直以来,语文也就能得个及格分,但是很奇怪,我的那60分里面,90%的分数都来自于作文和阅读理解。。而我记得,那时候那些选择题,什么读音啊,文言文啊,我连10%的分数都拿不到。一直到现在,我还是没搞明白这是为什么。  到了工作之后,看到很多同事,看工作文档,稍微长一点的,看过之后还是不知道文档说了什么,自己连述职报告都写不了,真是不知道该怎么去理解这个事情,其中还有一个同事,当时高考,语文可是得了130分以上的。。
  慢点学习,慢点消化中
  成绩不是最重要的 培养全方面的能力才是 竞思可以帮助你
  数学就计算,但是现在的小校全是乱搞,  九九口诀表,有时会害死很多小朋友。  割裂的数与进制的关系,到了后面全死光光。
  保存,再细读。
  @只是朱颜改09 30楼
20:41:00  其实方程就是一个工具呀,有了工具,很多问题迎刃而解,没有工具的时候,就得想各种技巧去解决,其实数学一直是这样的,好多在高中需要很多技巧的题目,比如函数的单调性呀,计算极限呀,各有各的技巧,到大学学了导数,好多问题统统都不在话下,其实因为大学里多了导数这个工具。  -----------------------------  讲的是数学的实质
  @用一生去爱2011 jihao
  @纯爷们美女 64楼
16:31:00  看了这些,感慨万千。对于教育,真是觉得深奥无比,甚至很多时候会无所适从。  我自己,上了10几年学,到本科毕业,一直以来,语文也就能得个及格分,但是很奇怪,我的那60分里面,90%的分数都来自于作文和阅读理解。。而我记得,那时候那些选择题,什么读音啊,文言文啊,我连10%的分数都拿不到。一直到现在,我还是没搞明白这是为什么。  到了工作之后,看到很多同事,看工作文档,稍微长一点的,看过之后还是不知......  -----------------------------  你不会做的那些题目其实比阅读理解好拿分,一般经过专项训练之后,是不会有多少问题的。选择题中的成语病句多做题注意归纳一般就会有感觉。文言文的题目类似于理科的题目,基本的规则熟悉之后就比较容易。
  孩子的书橱整理了几十本课外书,书大多九成新,低价处理,适合小学阶段,有意向的家长请短信
  高一的时候建议做点专项训练。  语文试卷一般要考基础知识,语音,错别字,成语,病句等,一般以选择题的方式出现,分值大概有3分,加上文言文的选择题,选择题是拉分重灾区。很长一段时间,选择题做得好不好往往决定了成绩的好坏。  其实做点专项训练就好了。  比如错别字,成语,病句,一般就那么几种,多做了,感觉就出来了。做多了之后,你会发现有些成语会反复出现,即使句子不同,错的方式基本都是一样的,比如,美轮美奂,一般只能用于形容建筑的大而美,如果句子中用来形容夜景的美,就错了,像什么什么灯光流光溢彩美轮美奂,就错了。比如相濡以沫,只能够用于夫妻,用于朋友就错了,萍水相逢,只能用于第一次见面,不能用于老朋友的见面。浩如烟海,只能用于表示资料文献的多等等。病句也是这样,多做了之后,错误的类型掌握了,再见到这类题目就不怕了。  用什么样的频率去做呢?做这类题目,我比较喜欢集中做,而不是每天做一点点。集中做,便于集中比较,短时间内重复,也便于前后对比,记忆会深刻得多。时间拖长了往往容易模糊,这个也是为什么专项训练往往会放到高三做的原因。  其实这类题目不需要多少知识积累,高一做了之后,对语文试卷会比较有信心。  初中做好不好呢?要看句子,初中生能够理解的句子还比较浅显,专项训练中有些句子还是比较难懂的,对有些孩子可能比较难。就是作为载体的句子高中的比较难理解一些,其实出错的类型基本差不多。
  @用一生去爱2011 35楼
14:24:00  几年前,一重点初中老师就告诉我,现在班上最好的孩子一般家庭都很优越,孩子成绩好,见多识广,举止也得体,“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的已经很少了,寒门贵子已经很少见了,偶见有成绩好的,见识举止也差一些。  今天一个孩子在以前的全国重点高中的家长,也告诉我,他还在班上,连暴发户的孩子都很少,更不要说农民工的孩子,一般是知识分子家庭,父母一般是教师医生科研人员或者是政府部门的。他自己也说,社会阶层已经......  -----------------------------  这个现象还是挺明显的。
  一句悲催的翻译。  《鸿门宴》有一句“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是重点句。里面有很多语法点,1,者也,判断句;2,所以,翻译成:------的原因;3,之,取消句子独立性,4,出入,偏义复指,偏“入”;5,非常,古今异义,意外的变故。几乎每个老师碰到这个句子,都会强调这几点。另外本文中一个类似的句子“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也会重点讲解,老师会特别强调“故”翻译成“特意”,不能想当然的翻译成“所以”“因此”。  这句在试卷上也经常出没。于是就有点悲剧。  第一次期中考试,考翻译,其他还好,因为老师强调,出入偏义复指,要翻译成“进入”,于是,学生翻译成进入了。可是标准答案是“出入”,没有做偏义复指,根据是,苏教版教参,就是“出入”,没有做偏义复指。悲剧了。  第二次期末考,还是这句,学生吸取教训,出入翻译成出入,不偏义复指了,可是还是错的,因为这次标准答案是“进入”。悲剧了。  第三次,复习考,这次进入出入,答案都算对但是得分点是“关”了,一定要答“函谷关”,不答“函谷关”,扣分。又悲剧了。  记之。
  记下学习
  前几天说到古文的事情,顺便说说我眼里的古文阅读理解题。  苏教版高中教材非常重视文化传承文化认知,也非常重视学生成长中人文关怀。从教材的编排体例上就可见一斑——他的单元分类不是像以前人教版一样按照知识体系分类的,比如,人教版会有记叙文单元,议论文单元,说明文,戏剧单元等待,看看苏教版必修第一册的单元标题  第一专题 向青春举杯(生活体验)  第二专题 获得教养的途径(问题探讨)  第三专题 月是故乡明(文本研习)  第四专题 像山那样思考(文本研习)  大体是按照题材来分类,而不是体裁。只要是同一个方面的内容,古今中外的文章都可以收集其中。  体现在试卷上,往往就是从语言理解的角度去认知各种文化。  苏教版的文言文内容非常丰富,除了必修课本1-5册有不少的文言文外,还有选修课本《论语》《孟子》选读、《史记》选读、唐诗宋词选读、唐宋八大家选读、《红楼梦》选读等等,每一个内容都是独立成册的一本书,比如《史记》选读中,基本常见的传记都选在里面,比如高祖本纪,项羽本纪,屈原列传,管仲列传,淮阴侯列传,刺客列传等等。  那么试卷上文言文阅读选文一般考什么呢?答曰,一般考人物传记。但是,一般只是从语言知识上来考,从字词句的理解上去考查学生。  那么会不会考主题理解呢?一般来说,这些传记往往宣传传主的忠孝节义,所以学生不会有主题理解上的问题,难的还是文字理解(比其他知识点还是容易些)。而且,让学生在这样的时间段大量的阅读这些宣传忠孝节义的文章已经是很够本了,估计也不好意思再在主题上去要挟学生了。  大多数人物传记都是板着面孔的,不过也有一些有趣的文字,比如钱谦益写的《徐霞客传》(大概是这个题目吧),钱谦益笔下的徐霞客还是很有意思的。我师傅顺便给我讲了钱谦益“水太冷”的典故,就很滑稽。  上海卷的文言文会考一些小品文,也是比较有趣的。  总之,文言文阅读重点还是在字词句的理解上。一般来说这个是通过精读才能够解决的问题。
  会再来的,等更新。
  好帖子,我儿子读书很多,但是成绩一般。他讨厌语文不停写字组词造句,喜欢数学,但是考试,语文总比数学考的好。  
  不过的内容。看看有收获。
  上面打错了,是“不错”,楼主继续写。  写的很实在。
  @用一生去爱2011   我没看过别的省市的考卷。我只见过我家闺女的考卷。个人认为江苏的语文考卷,出题老师那是相当地有水平。  大家都诟病现在的语文课本。撇开内容,有些是肉麻恶心了点,但我觉得编撰者的思路还是对的。  民国课本,我看了不少。开始觉得非常不错,看多了,觉得已经不太适合现在这种知识爆炸,突飞猛进的时代。
  好帖收藏  
  @天天向上的童年 81楼
09:35:00  好帖子,我儿子读书很多,但是成绩一般。他讨厌语文不停写字组词造句,喜欢数学,但是考试,语文总比数学考的好。  -----------------------------  我女儿喜欢语文,但是数学一般比语文考得好。
  @飞的青鸟 83楼
10:23:00  上面打错了,是“不错”,楼主继续写。  写的很实在。  -----------------------------  但愿不要误导你。
  @农妇农妇农妇 84楼
10:37:00  @用一生去爱2011  我没看过别的省市的考卷。我只见过我家闺女的考卷。个人认为江苏的语文考卷,出题老师那是相当地有水平。  大家都诟病现在的语文课本。撇开内容,有些是肉麻恶心了点,但我觉得编撰者的思路还是对的。  民国课本,我看了不少。开始觉得非常不错,看多了,觉得已经不太适合现在这种知识爆炸,突飞猛进的时代。  -----------------------------  我前面提到的苏教版,都是指高中教材。  苏教版的小学语文课本,我只见过1-3年级的,我不觉得好,假大空的东西还很多。好在我孩子老师不怎么要求背课文,而是另选文章让他们背。高中的还是不错的,虽说有很多注释值得商榷。  考试和教材是两回事。考试大纲和教学大纲是2本书。
  学习啦,但数学的内容太少啦
  怎么提升孩子数学思维,使孩子理解数学语言。  
  真是看君一段话,胜读几本书啊,让我长见实不少。  有一问题想请教下,怎么样才能培养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我们绵阳的教育太让人无语了,孩子压力大呀,语文水平一直都是平平,阅读理解能力差之
  书要能越读越薄。  陈寅恪大师有篇文章谈读书,说,值得读的书也就几十本。我理解的意思是,真正的好书不多,大量阅读之后,你会发现,很多说都是敷衍充数而已。  本版的“六味地黄丸”在评“弹指”的古文时,说古文的传记是有套路的,我的理解也是如此,而且不只是写法上有套路,表达的观点也无非是忠孝节义。  顺便说一句,学习古文,不在于去记住衣服是左礽还是右礽,也不在于跨门槛是先左脚还是先右脚,也不在于故宫的屋檐上该放几只小兽。而在于通过阅读,一方面享受阅读快感,一方面还要能够看到作者通过文字表现出来的思考问题的方式。  比如《聊斋志异》,如果去统计有多少狐狸精,有多少兔子精,就没有意思了。  书是要读的,但是如果只是量上的累积,那是会累死人的,还要有把书读薄的能力。  那么,怎么才能够把书读薄呢?  大概无非这样吧——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
  提升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有一本书非常厉害  不推荐太小的玩,脑油能榨干了  书读薄,再用薄的索引出来再能读厚了才算真正掌握,因为考试不是考薄的(索引),考的是厚的(具体知识点)  读薄读厚,实质核心其实就是记忆
  @yeyushi2010 94楼
23:22:00  提升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有一本书非常厉害  不推荐太小的玩,脑油能榨干了  书读薄,再用薄的索引出来再能读厚了才算真正掌握,因为考试不是考薄的(索引),考的是厚的(具体知识点)  读薄读厚,实质核心其实就是记忆  -----------------------------  说来听听,我脑油多,头发都是油性的
  新生要入学了,高一的新生,新的分流开始了,开学的时候,大家的分数相差不大,到期中的时候,就会有一二百分的差距,到高一结束,就是几百分差距了,高二结束,好的学生几乎能够做差生的老师了。  那么差距是从什么时候拉开的呢?
  @用一生去爱2011 96楼
07:12:00  新生要入学了,高一的新生,新的分流开始了,开学的时候,大家的分数相差不大,到期中的时候,就会有一二百分的差距,到高一结束,就是几百分差距了,高二结束,好的学生几乎能够做差生的老师了。  那么差距是从什么时候拉开的呢?  -----------------------------  啊,说来听听什么时候,总不会是小2不写作业开始拉开的
  阅读理解一般考查的是你能不能看懂作者的观点,而不是你对作者所说的事有什么观点,也不是考得你对作者的观点有什么看法。  这个提醒非常重要
  @用一生去爱2011 56楼
05:54:00  那么孩子怎么才能够看懂文章呢?  一句话概括吧——孩子要比作者站得高才行,也就是说,孩子要能够有足够的高度去俯视文章,居高临下,才能够理解文章。  比如,一些名作者,孩子要了解这些作者的主要思想,基本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了解一些主要的思潮,像李白杜甫这些诗人(诗歌鉴赏题中用到),生平要很了解,不同时期的创作特点也要了解。  比如一些思想潮流孩子也要了解,像前几年喜欢选用乡土情结的文章,孩子对乡土情结就要了解,不只是要了解余光中式的纯爱的乡土观点,还要了解一些一些批判的观点,这样孩子拿到一些文章才能够心中有数,才能够基本准确定位文章的主题。也才能够算是看懂文章。  而要做到这些离开平时的阅读思考是不行的。  这个说的好,很有用
使用“←”“→”快捷翻页
<span class="count" title="万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初中数学方程思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