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方式会产生什么影响

科学技术对小学数学科技对教育嘚积极影响的影响

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

要:随着创新和技术日益被视为推动可持续发展和解决复杂全球挑战的火车头科学

技術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近年来已成为许多国家政府的首要议程,与其他科目相比科学技术对小学数学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

方面影响學生的成绩和积极态度是极其高的,为了应对增长所需要技术素养教师需要掌握基

本的数学方法、工具与技术。同时运用数学背景下的特定技术资源为学生提供优良学习的机

会关注学生。注意如何以及何时适当地在数学中使用技术本文探讨了科学技术对小学的数

学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的影响。通过教师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并运用到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从而进一步培

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关键词:科学技术;小学数学;成绩;积极性;应用

教师使用最新的科學技术工具等进行相关教学,已经成为了现在嘚主流今天的教师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

课程面临的问题在于如何适当和综合使用技术来影响到各个方面数学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數学教学是什么

数学教学是如何教授和学习,以及如何评估数学教学数学教学使用技术,已经提倡了好几

年在时代的要求之下,数學科学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学者们坚持认为

信息时代带来的数学是非常深刻的

未来的数学教师需要精通这些技术应用

小学数学教师能夠科学的运用新技术教学的必要性

在当今信息时代,科技产物层出不穷较之上世纪,现在所处的沟通环境是不同的由于

信息交流途径哆样,工作方式理当有所不同鉴于这种转变,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方式必须转向采用基于计算

机的电子技术在学术领域的范围内将學习与这些技术相结合。目前大中学教师普遍运用的

比较好,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学习运用新技术从而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更加好的教學体验是个

很严峻的话题。据统计目前只有

的小学教师们觉得在他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用到了现在

因为数学学科的最初内容知识具有基夲技能和广泛性,所以该课程不仅有一般知识还有具

体学科的探究知识这一特性对教师要求从研究关注物质知识,已经集中注意力在如哬让学生

教师组织和相互作用积极影响增加学习的质量。由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通过旨在积累的课

程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理解知识。

将技术与科学与数学学科和数学教学相结合

小学数学教师准备课程面临的挑战在于科学的教学方式与数学内容相结合因此,要使技

术成为鈈可或缺的一部分使用技术的能力和学习的其组成部分或利用技术工具等能力是小学

}

这篇2014考研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學试题及答案的文章是无忧考网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单项选择题:第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下列每题给出嘚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泰勒认为,课程评价是为了找出结果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并利用这种反馈信息作为修訂课程计划的依据据此提出的课程评价模式是

  A. 目标评价模式 B. 目标游离评价模式

  C. 背景、输人、过程、结果评价模式 D. 差距评价模式

  2. 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的育人功能的周期长的主要制约因素是

  A. 社会发展 B. 儿童身心发展年龄阶段特点

  C. 自然条件 D. 科技对教育的积極影响年限长

  3. 18―19世纪的西欧,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及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逐渐形成了带有等级特权痕迹的双轨学制。其“双轨”昰指

  A. 公立学校系统与私立学校系统

  B. 职业学校系统与普通学校系统

  C. 大学一中学系统与小学一初等职业学校系统

  D. 义务科技对敎育的积极影响系统与非义务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系统

  4.《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是维护少年儿童的

  A.社会权利主体独立地位

  B.社会权利主体非独立地位

  C.社会权利的客体独立地位

  D.社会权利的客体非独立地位

  5. 持有“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目的正是为囚皈依上帝获得‘永生’做准备”观点的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家是

  A.卢梭 B. 涂尔干

  C. 夸美纽斯 D. 杜威

  6. 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同生產劳动从脱离到逐步结合的转变发生在

  A. 原始社会 B. 封建社会

  C. 资本主义社会 D. 社会主义社会

  7.“大有大成,小有小成”是( ) 教学原则具體运用的结果

  A. 自觉积极性 B. 启发性

  C. 巩固性 D. 因材施教

  8. 教学原则反映了

  A. 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现象 B. 教学规律

  C. 教学现象 D.师生關系

  9. 德育的基本功能在于

  A. 思想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 B. 社会政治意识培养

  C. 人格塑造 D. 品德培养

  10. 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首要途径昰

  A. 家访 B. 校外活动

  C. 课外活动 D. 课堂教学

  11. 《学记》中“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体现了教学的

  A. 直观性原则 B. 启发性原则

  C. 系统性原则 D. 因材施教原则

  12. “人在少年精神未定,所与款压熏清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默化自然似之”,其方法類似于

  A. 对话法 B. 陶冶法

  C. 实践法 D. 讲授法

  13. 教师最基本的权利是

  A. 科研学术活动权 B. 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教学权

  C. 民主管理权 D. 管悝学生权

  14.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出自

  A.《学记》 B.《论语》

  C.《四书五经》 D.《说文解字》

  15.( )中说:“大学之教也时敎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A.《论语》 B.《孟子》

  C.《学记》 D.《大学》

  16. 科举制度创立于

  17. “书院”作为一种科技对教育的积極影响组织正式形成是在哪个朝代

  18. 由王安石主持和推进的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改革是

  A. 庆历兴学 B. 熙宁兴学

  C. 崇宁兴学 D. 文翁兴学

  19. 中国近代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首次专门论述师范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的文章,是( )在《时务报》发表的《变法通议论师范》

  A. 康有为 B. 梁启超

  20. 1931年,到山东邹平开办了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研究乡村建设问题,培养乡村建设人员的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家是

  A. 黃炎培 B. 晏阳初

  C. 梁漱溟 D. 陈鹤琴

  21. 下列哪所学校不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办的

  A. 湖南自修大学 B. 鲁迅艺术学院

  22.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在Φ等级以上学校推行“导师制”,其时间是

  A. 抗战之前 B. 抗战期间

  C. 抗战之后 D. 国民政府统治大陆的整个时期

  23. 黄炎培早期职业科技对敎育的积极影响思想更多以解决()问题为重

  A. 社会发展 B. 个人生计

  C. 外部环境适应 D. 国家强盛

  24. ( )断言生存竞争的本能就是科技对教育的積极影响的基础。

  A.利托尔诺 B. 桑代克

  C. 孟禄 D. 沛西?能

  25.《法律篇》对《理想国》做出了许多改变以下哪一项不属于这种改变

  A. 設了一名专管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的长官 B. 新课程中哲学被取消了

  C. 反对强迫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 D. 提倡兴建学校

  26. 在西欧中世纪早期的学校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中,( )是全部学科的“王冠”

  27. 以下哪一个不是智者派共同的思想特征

  A. 古典主义 B. 相对主义

  C. 感觉主義 D. 个人主义

  28. 文艺复兴运动实质上是一次( )的文化革命

  A. 奴隶主阶级 B. 封建阶级

  C. 资产阶级 D. 无产阶级

  29. 耶稣会学校形成一套完整的组織管理模式一切以《耶稣会章程》()两个纲领性文件为标准和指导。

  A. 《组织管理反案》 B. 《天主教教义》

  C. 《教学大全》 D. 《圣经》

  30. 夸美纽斯提出了许多教学原则但不包括

  A. 直观性 B. 激发学生求知欲

  C. 量力性 D. 发展性

  31. 1775年,为俄国政府制定《俄罗斯大学计划》的昰

  A. 狄德罗 B. 涂尔干

  C. 爱尔维修 D. 卢梭

  32. 1810年洪堡创办的对德国高等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学是

  A. 哈勒大学 B. 柏林大學

  C. 哥延根大学 D. 慕尼黑大学

  33. 美国“生计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的实质是以职业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和为核心的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的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

  A. 劳动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 B. 科学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

  C. 基础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 D. 高等科技对教育嘚积极影响

  34. 我国的第一本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

  A. 《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实用心悝学》 B. 《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心理学》

  C. 《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心理大纲》 D. 《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心理统计》

  35. 学生一想到考試就产生焦虑,属于( )的条件作用

  A. 第一信号系统 B. 第二信号系统

  C. 第三信号系统 D. 以上都对

  36. 适当过度学习能促进知识保持研究表明,效果的过度学习是学习熟练程度达到

  37. 将一篇在电脑上打好的文章按一定格式排版所属的学习类型是

  A. 动作技能 B. 心智技能

  C. 言语信息 D. 态度

  38. 在操作技能的学习过程中,主要依靠视觉控制,各个动作要素之间的协调性差,常常出现顾此失彼现象的阶段是

  A. 操作定向 B. 操作模仿

  C. 操作整合 D. 操作熟练

  39.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等方式来促进学习的策略是

  A. 元认知策略 B. 资源管理策略

  C. 精細加工策略 D. 组织策略

  40.小学阶段政治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和基本思想观点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的重点是

  A. 正确的政治方向

  B. 对倳物的正确认识

  C. 道德行为规范

  D. 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

  41. 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观察研究的优点不包括

  A. 简便易行 B. 资料可信

  C. 资料广泛 D. 分析全面

  42. 对于“要求以班为单位进行教学实验研究,而不能打乱原有的教学单位的情况”在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科学研究中(特别是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实验中),一般常用的取样法是

  A. 整群随机取样法 B. 分层随机取样法

  C. 等距随机取样法 D. 多段隨机取样法

  43.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研究的信度高低说明研究和研究结果是否可重复是否具有前后一贯性,或研究的前后是否具有┅致性以及研究能在多大程度上重复

  B.研究必须有效度才有意义。

  C.有效度一定有信度

  D.有信度一定有效度。

  44. 下列说法中囸确的是

  A.按随机方式建立两个被试组除研究变量因素外,其它无关变量方面的影响相同因而两组的结果测量值之差,可以认为是研究变量之差造成的

  B.样本容量与样本的代表性有关,样本容量越小代表性越好,反之样本容量太大,就可能失去对总体的代表性

  C.恒定法主要采用对比组方法和循环法。

  D.在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科学研究中被试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遗传、性格、能力、知识经验、动机、情绪、研究场所的一些条件与特征等许多无关变量是对研究是有影响的,这种问题可以采用消除法解决

  45. 丅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创造友好的气氛,与被访问者谈的越投机越好

  B. 访谈时要详细的说明访问的目的

  C. 访谈时,要把握住方姠和主题随时记录

  D. 进行访谈时,要首先介绍自己的身份
 二、辨析题:46~48小题每小题15分,总计45分
  46. 百年大计,科技对教育的积極影响为本

  47. 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功能是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目的的实质性表现。

  48. 学习策略是一种程序性知识由一系列规則和技能构成。
 三、简答题:49~53小题每小题15分,总计75分
  49. 简述掌握学习教学模式。

  50.《学记》是如何论述豫时孙摩教学原则的?

  51. 赫尔巴特提出作为其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理论的伦理学基础的五种道德观念是什么?

  52. 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53. 试分析参与式观察研究的优缺点
四、分析论述题:54~56小题,每小题30分总计90分。
  54. 简介学科课程和分科课程的内容并对其进行评价

  55. 比较中世紀大学与中国古代书院的异同。

  56. 本题为必选题请在I、Ⅱ两道试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只按第1道题的成绩计入总分。

  I.课堂教学应该尽可能地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怎样才能增强学生的内部动机呢?试述增强学生内部动机的几点意见。

  Ⅱ.心理学家羅森塔尔曾对小学1―6年级每年级三个班学生进行了一次智力测验然后将每班学生分成两组,并谎称这是根据智力测验成绩来分组的其Φ一组占班级总人数20%,称为高智商组(A组)实验支持者将改组学生名单交给所在班级新任教师,并告诉他们预测表明,这一部分学生“在智力上有很大的发展可能性”“具有在不久的将来产生学业冲刺的能力”。各班其余80%的学生组成普通组(B组)实际上各班学生是用随机分派的方法分成两组的。这就是说分组根本没考虑事先进行的智力测验。在实验前各班内A、B两组被试智力在统计上是相等的经过8个月教學后,发现A组学生比B组学生智商有了更大的增长

  (1)该实验设计属于前实验实际、准实验设计还是真实验设计?

  (2)实验中的自变量、因變量分别是什么?

  (3)这种实验设计的特点是什么?

  46.【答案要点】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劳动者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劳动者素质嘚提高是由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来实现。国家的发展要以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为根本人们对于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要给予充分的偅视。

  经济对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1)经济的发展水平制约着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經济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结构。(3)经济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與改革总之,经济发展为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也为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的发展提出了一定的客观要求。

  同時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1)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苼产的重要手段(2)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3)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要看到“百姩大计,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为本”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不能盲目发展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甚至打着“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嘚口号做出违背社会和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规律的事情,应注意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与经济的和谐发展

  47. 【答案要点】

  这種说法是片面的。

  通常意义上的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功能是指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在人及周围环境相互影响中所发挥的作用它往往指向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活动已经产生或者将会产生的结果,尤其是指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活动所引起的变化和产生的作用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的社会功能是指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对于维系社会运行,促进社会变革与发展的作用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不仅具有经济功能、政治功能,而且还具有文化功能和人口功能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功能具有客观性。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目的之的是社会对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所要早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和总的设想或规定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目的具有主观性。科技对教育的積极影响目的制定和实现以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功能的发挥为基础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功能会影响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目的的制萣和实现。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目的是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的“应然表现”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功能是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的“实然表现”,它是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目的在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实践中所释放出来的实际效果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目的和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功能虽有重叠,但是仍有本质区别

  48. 【答案要点】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是个体的用于具体情境的算法或一套行为步骤。它相当于技能加涅认为,程序性知识包括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两大类心智技能是运鼡概念和规则对待事物的程序性知识,主要是加工外在信息这类知识通过练习,其运用达到相对自动化程度很少或不需要受意识控制。认知策略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的程序性知识一般受意识控制,其运用难以达到自动化程度主要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加工活動。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作为一种计划性方案由规则和技能构成,它是一步一步的程序性知识因此,学习策略是程序性知识

  49. 【答案要点】

  (1)代表人物:布卢姆

  (2)指导思想:掌握学习悝论。只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学习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达到完成80%~90%的测验题目)。

  (3)目标:教师要为掌握而教学生要为掌握而学,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即达到掌握的程度。

  (4)基本结构:①教学准备开始教学前,教师偠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学生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和心理状态。对学生进行鼓励教给学生进行掌握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内部心理状态②确定课时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内容和要求把单元目标分解成为课时目标。課时目标应具体、明确③进行课堂教学。④测验一个单元的教学完成以后,立刻对全体学生进行一次测验测验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对敎学目标的掌握程度,哪些掌握了哪些没有掌握;不能对测验结果进行排队,不能排名次只要说明学生是否达到标准就可以了。⑤矫正根据测验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对没有通过测验的学生进行第二次教学给他们第二次学习的机会。第二次教学的方式与第一次不同主偠是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错误进行矫正。矫正应在2~3天内完成⑥再测验。矫正完成以后对经过矫正的学生再进行一次测验。在整个掌握學习过程中测验和矫正两个步骤是最重要的,这两个步骤的效率和质量是决定掌握学习成败的关键

  50.【答案要点】

  《学记》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启发教学的思想,进一步概括了如何进行启发的宝贵经验指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噵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就是充汾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主动性,而要做到这一点主要靠教师的正确指导思想、丰富的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经验和高超的教學艺术,《学记》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第一,导而弗牵教师要积极引导,但不要硬牵着学生走这样学起来就会自然和諧。不引导不行硬牵着走也会失败。

  第二强而弗抑。教师要积极督促但不要强制和压抑。这样学起来就会安逸顺利不督促检查不行,强制学习也会挫伤学生的主动性

  第三,开而弗达教师要为学生打开知识的大门提供钥匙,但不要把知识全部塞给学生偠留有余地,启发学生自己积极思考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可以得到锻炼和发展。

  这项原则的中心就是要求教师积极发挥主导作用但不能代替学生思考,只要求“继其志”

  51.【答案要点】

  在赫尔巴特的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思想中,伦理学主要起着价值规范的作用即为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目的和基本方向的确立提供依据。他伦理学的基本内容之一就是提出了五种道德观念即:内心自甴、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1)内心自由指的是一个人有了正确的思想或者说对真善美具有了明确的认识就能够自觉地依照道德规范行倳,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理性的原则(2)完善指人调解自己的意志,做出判断的一种尺度赫尔巴特强调人必须有道德衡量的标准。(3)仁慈是指┅种绝对的善它要求人无私地为他人谋福利,与人为善从而使自己的意志与他人的意志协调统一。(4)正义的观念也就是守法的观念它偠求避免不用意志之间的冲突,并且按照人们自愿达成的协议(或法律)解决冲突(5)公平与报偿是指当人故意作祟时予以应有的惩罚,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52.【答案要点】

  (1)充分利用已有经验,形成知识结构体系(2)分析问题的构成,把握问题解决规律(3)开展研究性学习,發挥学生的主动性(4)教授问题解决策略,灵活变换问题(5)允许学生大胆猜想,鼓励实践验证

  53. 【答案要点】

  所谓参与式观察研究,是指研究者直接参加到所观察的对象的群体和活动中去不暴露研究者真正的身份,在参与活动中进行隐蔽性研究观察

  其优点是:不破坏和影响观察对象的原有结构和内部关系,因而能够获得有关较深层的结构和关系的材料

  其缺点是:由于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处理不当易影响观察的客观性

  54. 【答案要点】

  (1)学科课程也叫做分科课程。即从各门科学中选择最基本的内容组成各种不哃的学科,分学科安排教学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的课程同时,也相应地编写不同学科的教科书作为学科课程内容的基本依据

  它嘚主要特点:第一,各学科课程有明确的研究对象有属于自身的研究方法,彼此界限清楚各自自成一体。第二以知识的逻辑体系为Φ心来编排课程。第三重视学习的理论知识。其指导思想是把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看做是生活的准备课程是为生活的准备而服务的。这种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按学科知识来组织以学科作为教学活动单位,这给教材编订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教学内容的选择、结构、顺序僦是学科知识的选择、结构、顺序,一切从学科知识体系来考虑课程目标以学科知识的掌握为目标;教材的编写与审订也相应地分科进行。从教学看以科学文化知识为主体的学科课程便于教。一个学科教师只要掌握了本学科的系统知识,便可胜任教学从学习的角度看,学科课程便于让学生学到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学科知识既是教学的内容也是学习的内容,这就使学生的学习成为相对简单的过程此外,学科课程还有便于管理、评价等长处正是由于学科课程的这些长处,这种传统的课程设计才经久不衰流传至今。

  学科课程的缺点也十分明显由于学科各自独立,割断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学科课程只重视系统学科和学科知识不注意发挥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響的社会职能与人的发展职能;学科课程注重于学科知识,而置能力培养于不顾将获得知识与培养能力相脱离。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仂的今天其危险日益突出,人们深感重知识、轻能力重学科的区别,轻学科的联系难以培养出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

  (2)活动課程也称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即以儿童为中心来组织教学过程。这种理论认为课程应是一系列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動获得经验从中培养学习兴趣,学会独立解决问题锻炼能力。

  其特点是:以儿童为中心从儿童的动机、需要和个性出发设计课程,课程的组织不是多学科的分科并进而是综合性的单一课程;课程顺序不考虑逻辑结构,只强调心理结构;课程进度无严格规定以学生嘚态度和兴趣的发展变化随意删定。

  活动课程论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注意学生的动机和兴趣,强调经验但违背了敎学认识规律,排除了人类积累的间接知识的系统学习暴露了它致命的弱点,即严重降低了教学质量

  (3)目前,关于活动课程和学科課程之间的关系的讨论概括起来大致有这样的一些观点。一是“补充说”认为活动课程是学科课程的补充,在我国的课程结构中应鉯学科课程为主,活动课程为辅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完成育人功能二是“对立说”。认为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是根本对立的两种课程形态,如果简单地把二者之间的关系理解成相互“补充”就容易导致“活动课程学科化”,活动课程成了学科课程嘚延伸这就从根本上违背了活动课程的本义,是不足取的三是“发展说”。认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是对学科课程的超越。活动课程实质上包涵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可以说是学科课程的一种整合形态,活动课程就是以活动作为特殊形式把学科课程有机地整合起来

  55. 【答案要点】

  (1)相同点:1)出现的必然性相同:不仅与各国的思想文化源流密切相关,而且与各自封建经济的相对发展方向及其独特的政治结构有很大关系;2)类型上相同:都是教学组织学术研究机构;3)在地位变化上相同:都逐渐失去自治地位被朝廷或教会控制;4)办学精神上:囿相应的独立性、开放性、研究性;5)教学方法上:都重视学术讲演、研究探讨和学术问难;在学术研究上都没有从根本上突破封建社会制度的束缚。

  (2)不同点:1)产生的环境不同:中世纪大学产生于商业城市而书院则出现在远离城市的名山胜水中;2)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中世纪夶学从经济发展的层面思考社会问题,设立实用科目是为了城市的新兴市民阶级,而书院则从伦理政治角度以新儒学的面目出现,旨茬为封建社会长治久安寻找理论依据;3)与官方关系不同:中世纪大学与教会斗争为大学的独立生存和自由研究争取特权,而中国的书院得箌政府支持;4)办学目的不同:中世纪大学目的是职业训练培养专门人才,中国书院是以伦理为本培养圣贤人格;5)课程不同:中世纪大学主偠传授专业知识,注重传统“七艺”的继承与发扬以及亚里士多德著作的传授而书院主要是“五经”――原典的复归与阐发,传统儒学倫理教条的哲理化改造;6)学位制度上:中世纪大学已建立学位制度而中国的书院没有;7)管理体制上:大学领导体制分学生大学和先生大学;书院机构简单,管理人员少(吴式颖:《外国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史教程》,人民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出版社P120-123;王炳照:《简明中国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史》,北京师范大学(微博)出版社P153-158)

  56. 【答案要点】

  I.内部动机是源于兴趣、好奇心、追求成功、自信心等个人特征的动机,所以激活与维持学生动机的根本策略是教师长期坚持培养学生求知、求成的需要,通过成功的学习经验又增强他们学习自信惢和自我效能感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既是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的手段,也是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的目的(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策略:第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第二,丰富材料呈现方法;利用学习动机的迁移(2)通过归因训练或归因指导,提高学生的洎信心和效能感:第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开始某项新的学习任务;第二,为学生设置明确、具体和可以达到的目标;第三强调学苼自己前后比较,避免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第四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示范。(3)培养学生对成就的需要和成就感

  Ⅱ.(1)该实验设计属于嫃实验设计。真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都能得到比较严格的控制即它能较好地控制内外部无效因素,并有效地操纵研究变量其特点是随机分组;实验组接受实验处理,控制组则不给予实验处理;两组均进行前后测

  (2)因变量是学生智商的变化,自变量是教师對于学生的期望

  (3)此种实验设计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实验组和对照组通过随机方式选择和分配的两组在统计上是相等的;实验组前后测仳较,对照组前后测比较以及实验组与对照组前后测比较,能较充分的说明自变量的作用因果分析可靠性程度高;采用了“双盲”设计來抵消“霍桑效应”等副效应。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科技对教育的积极影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