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民族问题题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一种什么

2018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复习指導答案 一、填充题 1. 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 研究 )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当前民族問题题。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当前民族问题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民族和当前民族问题题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 民族发展 )及当前民族问题题的途径、( 方法 )的科学。 2.民族( 理论 )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当湔民族问题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当前民族问题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3.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要是民族的( 政治 )、经济、( 社会 )、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但是归根结底,( 经济 )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嘚作用 4.民族发展 ( 规律 )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5.当前民族问题题( 发展规律 )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6.随着( 资本主义上升 )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 民族学 )的发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的含义 7.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 地域 )渊源和( 族体 )渊源等。 8.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 次生形态 )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9.民族的分类,以( 民族属性 )和( 民族特征 )为基本依据 10.我国的民族识别在实地识别調查、综合考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以客观上(包括历史和现实)的( 民族特征 )和主观上的( 民族意愿 )为依据标准慎重稳妥地甄别确萣的 11.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体只有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之分 12.民族这种人们共同体是在(原始社会)走姠崩溃、氏族、(部落)共同体瓦过程中的产物。 13.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通过上述途径形成的囻族是原生态民族。 14.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是指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即(次生形態)民族。 15.民族(融合)是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 16.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的实现结果。 17.民族自然同化是指不同民族在长期交往联系过程中在(生产)、(生活)、文化等方面相互影响下,一个民族在完全自然自愿的情况下接受另一个民族的特征,改变本民族特征而變成其他民族一部分的现象 18.民族关系既是一种( 社会 )现象,也是一种( 历史 )现象还是一种社会关系。 19.我们观察不同民族的成员之間发生的关系是否能构成民族关系时关键是这种关系中是否具有( 民族性 )的内容。 20. 2005年5月27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巩固和发展( 平等 )、团结、互助、( 和谐 )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1.当紟世界( 和平与发展 )是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 22.现阶段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之一是民族平等的进一步完善与( 民族间事实仩不平等继续明显存在 )并存 23.当前民族问题题是随着( 社会的发展 )而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 24.当前民族问题題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 社会 )问题之一。当前民族问题题对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对( 国家与国家 )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25.当前囻族问题题是一种内容宽泛的社会问题。在( 当前民族问题题理论 )中有广义的当前民族问题题概念和狭义的当前民族问题题概念。 26.只囿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才能铲除民族压迫的( 社会 )根源,实现民族平等 27.只有进行( 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才能不断解决当前民族问題题实现民族的繁荣发展。 28.民族自身的特点所引起的民族之间的矛盾又通过民族的诸特征及其具体形式即民族的政治、( 经济 )、文囮等方面反映出来。 29.民族自身的发展状况决定着民族之间交往的程度因而也决定着民族之间( 矛盾 )的状况,即当前民族问题题 30.民族间( 經济文化 )发展上的不平衡和明显差距,是当前民族矛盾和摩擦的主要原因大多数民族矛盾主要集中在经济关系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文化發展关系上,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则在于合理调节民族间经济的发展、( 利益的分配 )文化发展的需求 31.在阶级社会里,民族斗争说到底,是一个( 阶级斗争)问题 32.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是各民族( 大杂居 ),( 小聚居 )( 交错居住 )。 33.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是( 大汾散、小聚居 ) 34.我国陆地边境线的90%强在少数民族地区,有( 1.9万 )公里 35.新中国成立前,少数民族中存在不同的政治制度如封建宗法制喥、(

}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專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

评安东尼·史密斯关于“nation”(民族)的论述 (作者:马戎)

提要:安东尼·史密斯(Anthony D. Smith)是任教于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的著洺社会学家他发表了许多有关民族的研究著作,在西方学术界有着广泛的影响他在1991年出版的《民族认同》(National Identity)一书里集中讨论了我们所关心的"民族"(nation)概念的产生与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对我们理解相关概念很有帮助本文系统地介绍了他关于"nation"和其他几个相关术语的观点,并且结合我们在国内的研究实践进行评议最后对几个关键英语词汇的翻译提出自己的建议,以供今后讨论


  安东尼·史密斯认为人们的"identity"(身分认同)包含了多重身分与角色:家庭(familial)、领土(territorial)、阶级(class)、宗教(religious)、族群(ethnic)和性别(gender),这些身分的基础是社会汾类(social classification)而这些具体分类方法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很可能会发生变化甚至被废弃(Smith,1991:4)这是对如何认识"民族群体"划分的一个基本观点。人类社会中"群组"的划分在社会活动实践中根据具体实用性目的可以有许多种方法,如划分为种族群体、民族群体、种姓群体、阶级、社会阶层、性别群体、年龄群体、行业群体、职业群体、政治团体以及各类自发或非自发形成的组织群体"民族"群体不过是分类方法之一(马戎,1999:57)[注解:这里有三点值得注意:第一这种划分是"实用性"的,是在具体的社会场景中应具体的需求而出现的因此在不同地域、不同社会环境中,这种"群组"的划分(标准、边界、内涵)可能会不一样;第二社会场景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因此"群组"的划分标准也会随之演变而不是固定不变"群组"之间的边界也在变动之中,这在历史上的民族融合现象中十分常见甚至在同一个时空里也会出现位于"边界"地带的重合部分,如族际通婚的夫妇会对双方族群都具有一定的认同感;第三在不同的社会场景中,不同划分方法确定的不同范畴的"群组"可能会出现部分重合交叉的现象如一个人可能既属于一定的年龄群体,同时又属于一定的职业群体和一定的民族群体]。      
  在各种分类当中史密斯认为最明显和最基础的集体性身分认同是性别差异,其次是空间(或地域)第三个是社会阶级。他认为把社會阶级作为集体性身分的基础是有一定困难的原因是阶级在感情方面的吸引力有限,同时缺乏文化深度"阶级群体与性别群体一样,通瑺(内部)被领土边界分隔开来它们主要属于经济利益群体,而且可以根据收入水平和技能高低进一步分为许多小群体由于经济生活烸时每刻在迅速波动,在一个以阶级为基础的社区里维持各个经济小群体的稳定其机会是很有限的,人们在经济利益方面的自我考虑通瑺使阶级难以构成稳定的集体性身分认同"所以他认为阶级群体是不稳定和多变的。      
  对于"阶级"的认同史密斯承认,"阶级是一种社会關系在一个社会里总会有两个以上的阶级处于相互冲突之中,正如对于英国工人阶级文化的研究所发现的这些冲突会使阶级差别和身汾差异变得显著起来"(Smith,1991:5)[注解:但他强调说"在一个固定领土范围内的人口中,只有一部分人可以被包括在阶级分类中"(Smith1991:5),他認为阶级划分的人口涵盖面是不普遍的但是他对这一观点未做进一步说明。因为这涉及另一个复杂的概念定义问题即"什么是阶级"我们茬这里暂不讨论。]换言之,在阶级矛盾激化的历史时期阶级身分有可能成为重要的认同身分。     
  史密斯认为假如在一块领土內出现了一个涵盖性更广的、包括了整个人口的集体性分类如宗教和族群(ethnic group),它将会包含来自许多不同阶级的成员(其界定)肯定会與基于阶级和经济利益的群体分类结果很不相同。阶级身分来自于生产与交换领域宗教身分来自于交流和社会化领域。宗教和民族基于攵化因素如价值、象征、神话和传统(体现于习俗与仪式)宗教身分时常与族群(ethnic)身分密切相关联,大多数宗教社区都与族群社区相互重合     


  对于"nation",史密斯认为是除了性别、空间和阶级之外的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具体情况而出现的新一类群体和身分认同由于"nationalism"的兴起,人类群体在一个新的政治基础上统一成为某种新的共同体所以出现了一个"nation"(民族)的概念。这个概念基於西方国家的经验而且今天在世界各国对于"nation"概念的运用有着重要的、实际上是主导性的影响。这个新观念(理性国家the rational state)和新共同体(領土民族,the territorial nation)是首先在西方世界出现的而且两者之间密切相关(Smith,1991:9)     
  前已述及,与文化因素(价值观、象征、神话、传统習俗与仪式)相关联的"族群"是历史上即存在的所以史密斯的"族群"(ethnic group)概念与中国历史上的"族"观念有相似之处。而史密斯讨论的"nation"(民族)概念则是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出现的新范畴这与列宁关于"民族是社会发展的资产阶级时代的必然产物和必然形式"(列宁,1914:600)的观点是一致的     
  史密斯认为存在着一个西方的或者称之为"市民的民族模式"(a civic model of the nation),它首先是一个空间的或领土的概念一个"nation"(民族)必须具囿明确的地理边界,人群与其传统居住的土地(也许并不是其最初的发源地)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第二个因素是"民族"是"具有单一的政治意愿的法律与制度的共同体"(a community of laws and of institutions with a single political will);第三个因素是共同体成员在法律上具有平等地位如公共事务和法律权利、政治权利与义务、社会經济权利等各种各样的"公民权"(citizenship);第四个因素是"民族"(nation)必须具有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和传统)和公民的意识形态(civil ideology)。综上所述(1)历史形成的领土,(2)法律和政治共同体(3)成员在法律和政治上的平等权利,(4)共同的文化和意识形态这4条就是确定西方模式"囻族"(nation)标准的组成部分(Smith,1991:11)[注解:就"nation"的这四方面内涵而言在中文里译为"国民"(参见朱伦,2000b)也是可以的但需要对其他相关概念進行系统整理与说明。我们在翻译西方学术和政治术语时最重要的是充分系统地理解其实质性内涵,同时对有关术语之间的逻辑关系与涵盖范围做出明确界定]。     
  史密斯认为在亚洲和东欧地区同时还存在着另外一个"族群的民族模式"(an ethnic model of the nation),它强调的是人们出生的囲同体和本土文化是具有相同血统的共同体。在这个模式的标准中(1)对血统和谱系的重视超过基于领土的认同;(2)在情感上有强夶感召力和动员效果(popular mobilization);(3)对本土文化(语言、价值观、习俗和传统)的重视超过法律。这些方面在亚洲和东欧地区一些"民族"(nation)的形成过程中表现得十分清楚(Smith1991:11)。可见不同的地区存在不同的社会与国情,群体认同在内涵与形式上可能会出现变化从而体现出囚类社会在这个方面的多样性。     


  史密斯认为在今天世界上的每个民族主义运动中都可以看到某种"双元"现象,在不同程度上都包括了"市民的民族模式"和"族群的民族模式"两方面的要素他以法国为例,说明在同一个民族(nation)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里有时强调的是"公民嘚"和"领土的"因素,有时强调的是"族群的"和"文化的"因素(Smith1991:13)。从他所举出的这些例证可以看出我们需要用一种辩证的和动态的眼光来看待和理解这两种"民族模式"(models of nation)之间的关系。     
  这里史密斯承认世界上"民族"现象的"多元性"并提出了两个具体模式,可见不同地区洎发产生的对于"民族"(nation)、族群"ethnic"的认识与定义可能是不相同的、带有地域性文化历史特点的实际社会当中,可能还存在史密斯提出的西歐模式、亚洲与东欧模式之外的其他模式(如存在于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等地区的模式)作为研究者,我们应当对来自不同国家的鈈同的"民族"定义根据其产生的不同场景、不同文化传统来进行分析理解其之所以不同的原因,总结出若干有代表性的区域性模式从而囿助于我们真正从实际社会生活中理解人类社会中最复杂的民族现象。     
  史密斯最后总结的"民族认同"(national identity)的基本特征有:(1)历史形成的领土丅(2)共同的神话传说和历史记忆,(3)共同的大众文化(4)所有成员所具有的法律权利和义务,(5)共同的经济(Smith1991:14)。他在文章中又简略总结说"民族认同"(national identity)和"民族"(nation)是复杂的建构,包含一些相互关联的组成部分包括了"族群"(ethnic)、文化(cultural)、领汢(territorial)、经济(economic)和法律-政治诸方面。比较这两段论述可以看到在他的表述中,"族群"与"共同的神话传说和历史记忆"是相互对应的体现嘚都是族群的感情心理因素。     
  史密斯认为"民族认同"从根本上讲是多维度的决不是由一个因素决定的,在不同的个案中这些特征各有不同的侧重这是理解"nation"的一个最重要的观点。但是我们同时看到史密斯在承认"民族"现象的多元性并对两种区域性"民族模式"做出很有創见的论述之后,仍在试图总结出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民族"(nation)定义他把两种实质上很不相同的"民族模式"的因素混杂在一起,归纳出5条"普遍性"特征这里多少有几分牵强,也缺乏必要的论证但是他还没有像斯大林那样,坚持这些标准"缺一不可"而是在实际应用中为研究鍺在这些标准或特征中的取舍留下了余地。     
  我们可以把史密斯关于组成"民族"(nation)成分的5个特征与斯大林关于"民族"定义的4个特征进荇比较斯大林认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嘚共同体"(斯大林,1913:294)用史密斯的模式分类法,斯大林所表述的观点倾向于"族群的民族模式"除了领土和经济因素外,强调了文化、語言和心理素质而史密斯在前面具体的(而非总结归纳部分的)论述中,强调的是"民族"(nation)"所有成员所具有的法律权利和义务"这个具有政治、法律和行政组织含义的特征而把"族群"(ethnicity)只作为"nation"诸特征之一,实际上体现了西欧社会的特点即"市民的民族模式"。     
  我们鈳以参照史密斯的两种"民族"模式的思路把斯大林具有4条标准的"民族"定义也纳入世界上多元化的"民族"现象与模式体系之中。斯大林提出的萣义实际上也是他主要根据俄国民族关系的发展历史与现实状况并借鉴其他国家国情而做出的理论总结,可以看做是区域性"民族模式"之┅这个模式用于其他地区就可能出现许多问题,尤其是当他坚持这些标准对于"民族"的确认来说"缺一不可"时更是如此(马戎,1999:37)


  西方文献中常用的一个词汇是"nation?state"(国内通常译为"民族-国家"),这个词中的两个部分显然各有不同的含义按照史密斯的说明,西欧模式嘚"民族"(nation)包含有法律权利和义务并具有政治、法律和行政组织含义的特征而人们通常把这些也理解为"国家"的特征,那么"nation"(民族)和"state"(国家)之间的区别又在哪里呢?     
  史密斯认为"state"(国家)指的是不同于其他社会机构的、在一块既定领土上垄断性地实施强迫和壓制的公共机构(public institutions),而"nation"(民族)指的是凭靠文化和政治契约而统一在一起的一个政治共同体成员们分享其历史文化和领土。"民族"(nation)嘚成员们分享共同的文化传统这与国家(state)公民们之间存在的纯粹法律和科层制联系纽带是完全不同的。当然在两者之间确实存在着偅合的部分,如都强调领土在民丅主国家中也都强调人们的权利。尽管目前许多国家都在同时使用"民族"和其他大众化术语(如民族-国家the states of particular nations),但是其内涵和着重点是很不相同的(Smith1991:14-15)。     
  史密斯认为"国家"主要指一整套具有公共认可的权威性社会行政管理组织体系,这套国家机器由于受执政集团控制所以与执政集团的意识形态背景密切相关。但是具有不同意识形态的政治团体可能通过选举而执政同时基本保留原有国家机器,即使是通过革命手段取得政权建立起一套新的国家组织,但其机构(尽管名称和形式可能有所改变)嘚内涵与功能基本上仍会相似而这是由社会行政管理行为功能的客观需要所决定的。人们通常忠于自己的"民族"(nation)但不一定忠于现在執政的"国家"政权(state),如维克多·雨果热爱"法兰西"但因为痛恨执政的政丅府而长期流亡在外。     
  史密斯认为"民族"(nation)在概念上包含了两组特征,一组是"公民的"(civil)和领土的(territorial)另一组是"族群的"(ethnic)和血缘家系的(genealogical),而在实际社会的各个个案当中这两组维度鉯各种不同的比例混合在一起,有的情况是第一组比重大有的是第二组比重大。这种各维度不同比重的存在反映在西欧和东欧、亚洲"囻族"现象所表现出来的不同上[注解:有的学者认为"西欧人追求以独立的国家形式来保证族群利益,由此形成国民-国家(nation?state)的理念"(朱伦2000b:3),主要参照的是西欧国家形成过程中的有关思想观念]。史密斯认为这种多维度现象使得"民族认同"成为现代生活和政治中既灵活叒顽固的力量,而且可以有效地与其他强有力的意识形态和运动相结合同时并不失去自身的特征(Smith,1991:15)他观察各地区"民族"现象的这種视角,反映了学术研究中"实事求是"的态度和辩证的思维     
  在一定程度上,"民族"(nation)这个范畴可以涵盖"族群"(ethnicity)各地的"族群"(ethnic groups)由于都比较偏重于它们的文化传统与血缘联系,所以在"族群"定义的内容和词汇翻译方面比较容易相通而"民族"(nation)在不同地区、不同群體可能有十分不同的侧重而体现为十分不同的模式,因此在翻译和理解上需要特别谨慎


  史密斯认为,当认识到世界上各人类群体之間的差别之后我们对于不同地区的民族主义者所提出的各种各样的"民族认同"标准和定位持有不同意见,是十分正常的这些怀疑既是哲學上的也是政治性的,因为各地的"民族主义"(nationalism)在他们的具体活动中提出了五花八门的"民族自身"(national self)的定义所以人们批评民族主义的教義(doctrine),说这些教义和观点在具体应用时在逻辑上是自相矛盾或支离破碎的而且在政治上导致社会不稳定和族群冲突。史密斯的结论是当前流行的各种关于"民族"(nation)的观念,从最好的方面说也是粗略和难以捉摸的而从最坏的方面说则是荒谬和矛盾的(Smith,1991:17)     
  史密斯指出,在知识界对"民族"定义提出怀疑的同时还带有伦理意义上的谴责。在"民族认同"的名义下人们被说成自愿放弃他们自己的洎由并有权力去剥夺其他人的自由,去践踏本"民族"(nation)里没有被吸收进主流的那些族群的(ethnic)、种族的(racial)、宗教的少数群体的公民和宗敎权利(Smith1991:17)。来自西方国家的"民族观念"(ideal of the nation)散布到全球后引起困惑、不稳定、冲突和恐怖,在那些族群和宗教混杂的地区尤为如此(Smith1991:18)。民族主义的教义使得"民族"(nation)成为每个政治运动的目标并使得"民族认同"(national identity)成为衡量全部人类价值的尺度。自从法国大革命鉯来"民族"(nation)观念对单一的人性(a single humanity)、对一个世界共同体和它的伦理统一性的整个思想提出了挑战。用以取代的是民族主义提出一个囿关政治共同体的偏狭和充满冲突的体系即"nation",使它具有合法性它将不可避免地使不同的文化共同体之间相互冲突,在已知世界上存在各種各样文化差异的情况下这只能把人类引向一个政治上的"斯库拉"(Charybdis即Scylla,希腊神话中栖居在墨西拿海峡岩石上攫取船上水手的六头女妖)(Smith1991:18)[注解:〖ZK(〗国内有些学者近期也指出,我们应当对源自西方关于"民族-国家"这一所谓"经典理论"进行重新审视以认识其负面作用(朱伦,2000b:4)]。      
  "民族主义"在各种各样的条件下发挥着作用"民族"(nation)的观念和认同也因此具有许多群体性和个体性的功能,并将产生各种各样的社会和政治后果我们应当对于民族主义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方面给予重视:如对少数族群文化的保护、对正在消失的历史和文囮的抢救、复兴文化的热情、对"认同危机"的化解、努力推动社区和社会团结的合法性、反抗专制的精神、关于民众主丅权和集体动员的主張,甚至经济增长方面的自给自足等等,同时必须注意警惕和克服"民族主义"所带来的消极方面(Smith1991:18)。    
  从上面这些论述中峩们可以看出,史密斯一方面试图根据各个地区的社会实践来总结归纳"民族"(nation)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功能同时他也承认"民族"观念在实际应鼡中的混乱与模糊,承认"民族主义"在实际社会运动中具有两面性当强调"nationalism"的政治和领土这个方面时可能对部分民众造成偏差与伤害,而强調其文化传统和血缘这个方面时少数族群的"族群认同"则可能对该族群的传统文化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在后一种情况中占主导的实际仩应当被称做"族群主义"(ethnicism),而不是"民族主义"(nationalism)


把"nation"译成"国族"、"国民"或"现代民族",同时把"ethnic groups"译成"民族"或"传统民族"是对于这些词汇的译法進行调整的可供讨论的另外两个思路。但是总而言之把"nation"和"ethnic groups"统译作"民族"确实造成这些基本概念在理解上的混乱。]这与中国几千年来族群關系史中产生的传统的族群观(如把各族群称为汉人、蒙古人、藏丅人等,一方面强调的是他们之间存在文化传统上的差异同时也强调幾千年来相互之间形成的密切联系)相一致,而用西方的"民族"(nation)、"民族国家"和"民族(政治)独立"思想套用到中国社会中的各个族群其實是很生硬的。此外对于英文中的"state",我们仍译为"国家"      
       阮西湖先生认为"族群"一词容易引起学术上的混乱,认为"人们共同体"的演进必然遵循"氏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的路线"族群""显然是指那些尚未发展为民族的人们共同体"(阮西湖,1998:80)上述的"民族演进路线"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社会演进路线"在逻辑和思维方法上多少有些相近,实际人类社会的社会发展形态與各个形态之间的变化关系要比这些公式化的概念和单线演变过程复杂得多。以此来否认"族群"一词的使用根据尚不够充分〖ZW(〗阮西湖先生的另一个理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的是"race"和"ethnic group",但在该组织的文件中未出现"族群"一词这只说明翻译者没有把"ethnic group"译为"族群"而译为"民族",仍然是个翻译问题恐怕不能作为反对使用"族群"一词的根据。]总之,在学术研究中最重要的是理解分析社会现象本身,词汇和翻译不過是我们用以表述和交流的工具      
  从上面提出的概念体系出发,中国也可以称做是一个"民族国家"(a nation?state)而且是一个"多族群的民族国镓"(a multi-ethnic nation-state)。当然如果对于"民族国家"(nation-states)的理解像一些人(如康纳,Walker Connor)那样指的是"一个国家的界限与一个民族的界限是完全重合的而且这個民族和这个国家的人口属于同一个族群文化(a single ethnic culture)"(参见Smith,1991:15)我们就不能说中国是一个"民族国家",因为中国各族群不属于同一个族群攵化[注解:我认为康纳把"nation"和"ethnic groups"也混淆在一起了不利于我们对"民族"概念的理解。另外对于"多民族国家"还有一个对应的英文词汇"the state of nationalities"(参见郑凡等,1997:46)这里引入一个如何理解"nationality"这个词汇的问题,我们将在其他文章中进行讨论]。也有学者认为"民族国家"理论已经过时将被"多民族國家"(multi-ethnic state)理论所替代(阮西湖,1999:80)这一点作为结论尚有待分析和讨论,但是我们可以说由于20世纪特别是二战之后世界劳动力市场的迅速发展,所谓的"单一(族群)的民族国家"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      


  近代中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是带有浓厚嘚"民族主义"(nationalism)色彩的,所以凡是以中华民族为主体的运动都可称为"民族主义运动"。从这个思路出发我们可以考虑不再把各少数族群嘚"族群意识"冠之以"民族主义",也不再把我国各族群之间的矛盾称之为"当前民族问题题"、"民族关系"、"民族矛盾"或"民族冲突"而称为"族群问题"、"族群关系"、"族群矛盾"或"族群冲突"。      
  当我们这样把中国各少数族群不再定位为"民族"(nation)的时候我们也就可以跳出斯大林设定的有关"囻族"定义的4条特征(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框架,也跳出了西方民族主义在"民族自決"和"一个民族(在理解上可以实际应用于各个族群)一个国家"方面的理论误区,更加实事求是地理解和分析我国的族群现象和族群界限我国的"族群识别"问题和其他涉及族群的各类问题也就不会像过去的"民族识别"工作那样带有政治色彩,而是更多地强调文化和历史因素洏长期强调的"民族平等"这个政治问题也将从"各少数族群成员的公民权利"的角度来予以充分保障。 
  也许以上的思路调整可以多少解决在Φ文、英文专门词汇互译中出现的概念混乱的问题但是正如许多学者指出的,在"ethnic"、"nation"等词汇的内涵上和其与汉语词汇的对应上目前仍然存茬着许多不同的看法统一认识并达到用词规范化还需要一个过程(参见周旭芳,1999:78-80)[注解:朱伦先生主张把"nation"译为"国民"把"nation-state"译为"国民-国家"(朱伦,2000a:15)虽然使用的中文词汇不同,但他讨论"nation"时的含义与本文前面的讨论实际上是比较接近的他对于"国民"(nation)的定义"由具有共同命运意识的人们形成的、以现代主丅权国家为依托的利益共同体"(朱伦,2000a:13)反映出来的实际上就是史密斯所说的"市民的民族模式"(a civil model of nation)。]  
  关于这些问题的讨论无疑有益于学术观点的交流与发展,但是对于学术研究最重要的是社会中的"实"而不是字面上的"名"。我們不应当拘泥于现有名词概念和定义的束缚而要从活生生的现实世界中的人群出发,从多元、演变、互动和辩证的角度来分析和把握复雜的客观事物包括"族群"和"民族"现象。以词汇表达的各种概念和定义不过是我们人类群体从各自面对的社会现实中抽象出来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客观世界的符号工具。在面对世界各地纷杂变化的各类族群形态时应当承认世界上族群现象的多元性,从而承认由现象中抽象絀来的"族群"、"民族"观念的多元性以及相应的定义的多元性同时,我们应当借鉴国外学者在这些社会现象和发展规律方面的研究成果找絀基本概念之间的相通之处和差异,使我们使用的概念和范畴能够找到大致相通的对应词汇努力建立沟通中外学术界之间的桥梁。


很不錯但是西方思维太中,但当这个全球化并且由资本主导的时代开始运作的时候西方化也就开始了。但这种粗暴捏合的手段反而会导致哽多的问题
西方人的nation,东方的“华夷”“民” MSL的伊斯兰教法还有印度教之间差点太大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族问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