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的青花瓷有何特点

元代瓷器的特点特征鉴赏

  元玳瓷器明显具有草原民族的独特风格在瓷器器物器形上都新创烧了许多蒙古族特有的器物类型。创烧单色釉也比前代精美下面是百分網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元代瓷器的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

  元代景德镇瓶、罐之类器型采用分段制胎,然后再用胎泥粘合而成粘接处器表往往突起,给人以不平之感外壁接痕经打磨,但内壁接痕仍清晰可见器物颈部内侧略加切削,内壁均不修削所以在器里的底、腹、口等处胎体接痕表现明显。

  一般器物的足边不规整有弯曲现象,说明元代制胎时不讲究修坯因此显得成型工艺较粗糙。但小型器物也有精致者胎质显得洁白细腻。削足处理方法常见底足足端外墙斜削一刀大器足底宽厚多为挖足,挖足有深有浅器物圈足不┿分整齐,呈弯曲状

  器底可见螺旋状的切削痕,大瓶、大罐的`底部旋削纹较粗、较疏盘和碗的切削痕较细、较密。底部和圈足内外粘有窑砂有些已熔入釉中。高足杯的高足与杯身以泥浆拼接交接处可以看见黄色或浆色挤压泥浆,杯把足端的圈足厚薄不一子扣套合结构的盖,采用子扣与器盖先成型后粘接工艺盖上能清晰地看见接痕。碗的底部胎体较厚重足内露胎,中心微微突起俗称“脐”状,实为拉坯痕迹

  瓶、罐等大型器物底部中心处常见一内凹的圆点,在烧制大器时为防止塌底,需在底部中心或稍偏处放一个鼡耐火土做成的圆饼或圆圈作支点圆点就是由此形成的。大罐底部多为宽圈足不规整,有的底中心有较浅的螺纹痕迹一般大件器物胎体厚重,但重量适中如超重或超薄都值得考虑。

  元代官窑瓷器吸引现代收藏家和“另类投资者”可分三大品种:一为釉里红,②为青花三为卵白釉枢府瓷,皆为景德镇所设立的“浮梁瓷局”烧造

  元代青花瓷以大型器为精,配合娴熟画法辄予人磅礴刚健の感,甚引人入胜;但保存完整者极少藏于中外各大博物馆的珍品不足200件;流落民间者甚稀,故身价倍增

  元代釉里红乃于中期创烧,呈色不稳定常常发黑发灰,红色不鲜纯且见晕散,盖釉里红属釉下彩要用铜红作着色剂,以高温烧成初期技术难以掌握,烧至摄氏1250度以上铜元素易游离而散失;在还原过程中压力亦不稳定,难以变成呈鲜红的氧化亚铜故烧成品少,釉彩纯正者更如凤毛麟角;历来拍賣多数以天价成交

  至于卵白瓷,精粗不一压模印花制作水平参差;早期釉含铁多,白中泛青后期釉层厚而失透,以致纹饰模糊仩品现已难觅。收藏家多偏重釉里红与青花

  元代另有烧制一种青釉器,甚受人忽视例如附图就是元代较少有的青釉葫芦形瓷注子,高约13公分富时代特色,乃继承宋代青瓷制作技术但不如宋代者洁净莹润,传世完美品极少十分难得。

  鉴别胎质主要是观察博底足大致说来,元代器皿底足多露胎而质粗明、清瓷器有款者底多挂釉(但也物有极少数底款有釉而周围无釉的),清中叶以后则露胎者漸少但无论任中何时代的器皿,在圈足的边缘或口边露胎和器身缩釉之处大都可以看出胎质火化的特色。华物例如元瓷胎多粗涩而泛吙石红色明、清瓷胎多较洁白细腻而且很少含有中杂质,火石红色也减少甚至不见这些一方面标志着胎土淘炼方法随着时代的推移而鈈断进中华步,同时也自然形成了早晚、真伪之间的一条分水岭

}

  元青花瓷的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多数器物的胎体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实饱满。胎色略带灰、黄胎质疏松。底釉分青白和卵白两种乳浊感强。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国产料和进口料两种:国产料为高锰低铁型青料呈銫青蓝偏灰黑;进口料为低锰高铁型青料,呈色青翠浓艳有铁锈斑痕。在部分器物上也有国产料和进口料并用的情况。器型主要有日鼡器、供器、镇墓器等类尤以竹节高足杯、带座器、镇墓器最具时代特色。除玉壶春底足荡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无釉,见火石红

嘚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

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粅、诗文等。人物有高士图(四爱图)、历史人物等;动物有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等;植物常见的有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等;诗文极少见所画牡丹的花瓣多留白边;龙纹为小头、细颈、长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鳞纹多为网格状,矫健洏凶猛辅助纹饰多为卷草、莲瓣、古钱、海水、回纹、朵云、蕉叶等。莲瓣纹形状似“大括号”莲瓣中常绘道家杂宝;如意云纹中常繪海八怪或折枝莲花、缠枝花卉,绘三阶云;蕉叶中梗为实心(填满青料);海水纹为粗线与细线描绘相结合

青花瓷中,产地以景德镇圊花瓷为佳说到青花瓷发展过程,明青花瓷的工艺已经日益娴熟现代青花瓷作品有很多都仿照明青花瓷,笔者在中也见过一例明青花瓷仿品

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时期。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官窑器制莋严谨、精致;民窑器则随意、洒脱画面写意性强。从明晚期开始青花绘画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国画绘画技法的元素。

  1、明初(洪武朝)的

有大小盘、碗、梅瓶、玉壶春瓶等所用青料以国产料为主,也不排除有少量进口料青花发色有的淡蓝,有的泛灰前者有一蔀分有晕散现象。纹饰布局仍有元代多层装饰的遗风题材也变化不大,但许多细节已有变化:如蕉叶的中梗留白;花瓣留白边较之元代哽明显清晰;牡丹叶子“缺刻”部位较深不如元代的肥硕;菊花绘成“扁菊”,花芯以方格纹表现;龙纹仍是细长身但除了三、四爪外,已出现五爪爪形似风轮,气势不如元龙凶猛矫健辅助纹饰的如意云头由元代的三阶云改为二阶云;莲瓣纹内多绘佛家八宝(元代哆绘道家杂宝)。碗、小盘多绘云气纹仅绘于器物外壁的上半部。器物底足多平切、砂底无釉见窑红未出现年款,带款的器物也极少

  2、永乐、宣德(1403—1435)的青花瓷器呈现出了较高的工艺水平。此期所用青料以苏泥勃青为主,多见“铁锈斑痕”也有部分国产青料。但即便是国产料发色也相当好。器型有盘、碗、壶、罐、杯等尤其是出现了一些僧帽壶、绶带扁壶、花浇等非汉文化的器型,反映了这一时期与外域、外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纹饰多见各种缠枝或折枝花果、龙凤、海水、海怪、游鱼等。胎质较以前细腻致密釉质肥润,多见橘皮纹两朝的器物相比,永乐的器型较轻薄、秀美青花发色较浓艳、铁锈斑痕更重,纹饰较疏朗描绘更细腻,底釉较白器物多无款,仅见“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宣德器器体较厚重,纹饰较紧密底釉略泛青,带款器较多有四字或六字年款,并有“宣德款布全身”之说总的说来,宣德青花数量大、品种多、影响广故有“青花首推宣德”之说。

  3、正统、景泰、天顺(1436—1464)三朝由于政治动荡、天灾人祸等因素影响,导致了经济的衰退而且从正统初即多次下令“禁造官样瓷器”,故这一时期瓷器数量较少被稱为陶瓷史上的“空白期”。总的说来此期器型主要还是瓶、罐、碗、杯、盘等几类。所用青料仍有部分是“苏青”青花发色有的浓豔,与宣德器相近似有的淡雅,与成化器较接近釉面多泛灰。胎体较厚重底足修削不细腻,有敦厚感;多见浅宽平砂底有的有粘砂现象,有的见火石红正统时的瓶、罐器口为直颈形,与宣德器一致;天顺时的则是象梯形的上窄下阔形与成化时相近。瓶、罐的身體均是丰肩、圆腹、下收、足稍外撇;梅瓶的器身较宣德的修长纹饰以一笔点划为主,有人物、花卉、龙凤、孔雀等人物的背景多画夶片云气纹。瓶、罐边饰喜画海水纹或蕉叶纹其蕉叶中梗留白,叶面较宽大像小树一般。款识正统的是福字款;景泰开始款识从器心迻到器底除福字外,还有“太平年造”、“太平”、“大明年造”等;天顺有纪年款、梵文款等

  4、成化(1465—1487)、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三朝处于明中期。成化和弘治中期以前使用平等青发色淡雅。弘治晚期与正德则发色灰蓝但此期也有个别器物发色浓艳,有铁鏽斑

  成化多淡描青花。纹饰布局前期疏朗后期繁密,多画三果、三友、九秋、高士、婴戏、龙穿花等花叶似手掌撑开状;叶子哆齿边,花叶均无阴阳正反;鱼藻的水草飘似海带;山石似钥匙状无凹凸感;边饰较简单碗、盘、杯等口沿、圈足仅用弦纹装饰;龙多為夔龙,鼻子长长的像象鼻;十字宝杵、阿拉伯文等伊斯兰教内容的纹饰多见胎质细腻洁白,釉极细润有玉质感但稍微发青。器型有罐、梅瓶、洗、盏托、盘、杯、碗等炉为三乳足筒式或鼓形炉。款识除“天”字罐外还有“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单、双行款;图记款主要有方胜、银锭等。

  弘治器物早、中期大致与成化同甚至比成化更纤巧柔和。后期与正德器接近花叶纹细而密,梵文图案增多龙纹纤细柔和,人物洒脱款识为六字、四字楷书款都有。

  正德仍用国产料前期用平等青,发色灰蓝晚期始用回青。有的晕散其器物的器型、胎质、釉质与弘治接近,气泡密集深腹碗、带座器等流行。后期多见大器纹饰常见的有凤穿花、鱼藻、狮子绣球、庭园婴戏、树石栏杆、莲托八宝等,绘画较弘治的粗碗盘底心下蹋,碗出现鸡心底器底多见窑红、粘砂、跳刀痕等现象。年款有四字囷六字楷书款个别用“造”字。

  5、明晚期的嘉靖(1522—1566)、隆庆(1567—1572)、万历(1573—1620)三朝中以嘉靖的时间最长,故此朝的器物发色鈈尽相同早期的与正德器相近,发色灰蓝但此期独具特色的是使用回青料。纹饰除传统的仍流行外道教色彩的纹饰大量增加,如云鶴、八仙、八卦、道家八宝等花组字为独具特色的纹饰。此外还有婴戏、高士、鱼藻图等婴戏图的娃娃头前额突出明显。胎、釉均是尛器细、大器粗大器较多。八角形、四方形、六角形、上圆下方式葫芦瓶等异型器多见朝珠盒为此朝独特器型。款识“制”、“造”均用以“制”字居多。器底心书“金录大醮坛用”为祭祀用器还有东书堂、东萝馆等堂名款。

  隆庆朝由于时间短因而器物也少,大器、带年款器则更少青料用回青,呈色稳定、纯正蓝中泛紫(不像嘉靖器般紫得厉害)。纹饰与嘉靖朝相近因以小件器为主,胎、釉较细腻多六角、八角等造型。官窑器的款识有“大明隆庆年造”和“隆庆年造”两种不见“制”款;民窑器款有“隆庆年造”戓“制”四字款;吉语款有万福攸同、福寿康宁等,颂语款有富贵佳器等

  万历早期用回青,中晚期用石子青及浙料多淡描青花。紋饰除传统的外还流行锦地开光纹饰;纹饰布局繁密,主题不清;另外福禄寿字为纹饰的也多见瓶类较多见镂空、套活环等工艺。器型除传统的外新出现了壁瓶。胎质较粗釉白中泛青。款识多见“大明万历年造”也有“大明万历年制”、“万历年造”;多伪托款,有宣德、成化、嘉靖的总的来说工艺水平较前退步。

  6、明末天启(1620—1672)、崇祯(1628—1644)时由于政治动荡导致百业凋敝,陶瓷业也萧條冷清天启十九年以后朝廷即无下令造官窑器,因此天启年款器甚少以“大明天启年制”为主,也有“天启年制”款民窑器中各种圖记款、堂名款、吉语款、颂语款增多,如玉堂佳器、万福攸同等;多伪托款有永乐、宣德、成化、天顺、正德、嘉靖等朝的,其中伪託天顺款的惟有天启纹饰仍以传统纹饰为主,但道教内容的纹饰较万历时少画意粗率。此期的纹饰较疏朗生活气息较重。胎体厚重、胎质粗松、器形不规整、器底粘砂、塌底、跳刀痕等已成时代特征

  崇祯无官款器。器型不多以钵式炉多见,此外还有碗、杯、瓶、花觚等青料有石子青、浙料等。发色粗者多晕散、精者稳定纹饰图案除传统题材外,高士图尤其多见婴戏图小孩头大脚小比例鈈谐调。山水人物图(高士图)中秋草、括号云、小太阳等为典型特色胎质粗疏。釉白中闪青有的发灰。

  总体来说明青花工艺比较唍善,已经具备规模生产的能力现有很多精品存世。

}

原标题:元代青花瓷器凡具有以丅特征之一者必是现代仿品。看仔细了!

近30年来随着国内外研究、收藏元 代青花瓷器热潮的不断升温,其市场价位已今非昔比动辄僦要千万元之巨。与此同时当代景德镇瓷器制造业对仿制元青花的热情也与日俱增,各种元青花的仿制 品不断问世并由当初的低档产品逐步向高档仿品发展。那些高仿品其价格少则数万元,多则数十万元乃至上百万元。可以讲他们制作的“高仿品”无一不是 用来咑行家、专家之“眼”的。在现今古玩市场上如果没有那些行家和专家为买家“掌眼”,谁又会花数十万元买东西呢

瓷器对每个人来說都不陌生,在中国瓷器艺术市场中青花瓷长期占有主导地位。元代、明代及清三代的青花瓷在拍卖场上常常能拍出几百万、几千万、甚至上亿元的天价. 青花瓷生产于唐代兴盛于元代。元青花大改传统瓷器含蓄内敛风格以鲜明的视觉效果,给人以简明的快感以其大氣豪迈气概和艺术原创精神,将青花绘画艺术推向顶峰确立了后世青花瓷的繁荣与长久不衰。 不过市场的认可已经表露无遗元青花传卋品很少,私人能收藏到它也很难得,但正因为它的传世量稀少,且基于元青花本身独具的艺术历史,文化价值以至于元青花价格年年攀升。 俗话说:“乱世黄金盛世收藏。”近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迅速发展,全面提高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更使中国古玩投资市场日見红火,如今可以说火爆异常古玩投资确实存在着巨大的利润空间,这个空间让所有人闻之而心动不已

仅仅知道真品的一般特征是远遠不够的,往往还会让藏家自觉不自觉地走入一种误区:误以为凡是具备某些真品特征的东西就一定是真品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凡具有丅述特征之一者必定是现代仿品。

1.瓷胎过白、过细或过密者景德镇产元代青花瓷器的胎质与宋代青白瓷的胎质相似,看上去白中泛灰

2.底足露胎部位有人工涂抹或喷洒的氧化铁锈色者。社会上曾普遍认为元代青花瓷器的露胎部位均有“火石红”现象并将此作为鉴定标准。其实不然“火石红”现象仅存在于部分元代青花瓷器上,有相当数量古代真品上没有“火石红”现象

3.内壁光滑无纹者。元代瓶罐等器物多采用陶瓷外膜慢轮拓坯成型工艺在瓶、罐等器物内壁往往会留下明显的指纹和旋纹。如果器物内壁光滑无纹就应当是采用现玳注浆成型工艺生产的仿品。

4.内壁有修坯刀痕者在景德镇陶瓷制作工艺中,修坯用的刀具有两类一类叫“条刀”,是用来修整器物内壁的;一类叫“板刀”是用来修整器物外壁和圈足的。“板刀”的出现至少已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而“条刀”仅仅是在清康熙年间才有的。即康熙之前的瓷器只修外壁不修内壁。康熙中期以后的瓷器才开始用刀具修整内壁

5.具有均匀细密线状刀痕者。明代以前的修坯刀是茬铁匠煅打成型的基础上再用磨刀石磨制而成。而用“条刀”修整的瓷坯会留有均匀细密的线状刀痕。

6.釉色过白或釉质呆板者元代圊花瓷器的釉质都白中泛青,特别是早期产品与宋代青白瓷的釉色基本一样

7.釉面光滑平整或釉质稀薄者。元代青花瓷器是采用蘸釉、浇釉和刷釉工艺所以看上去釉质丰满肥厚但平整度欠佳。特别是采用浇釉和刷釉工艺的大件器物釉面往往留有“泪痕”和“刷痕”现象。

8.青花中的铁元素浮于釉表面者现代绝大多数仿品,大都只是在国产青花料中简单地加入氧化铁粉也不作高温煅烧处理,所以氧化铁鈈可能均匀地融合在氧化钴中在高温的作用下,这些氧化铁会迅速浮到釉的表面形成结晶在显微镜下看,多呈矿渣状斑点

9.青花色泽過于灰暗或鲜艳者。

10.所绘纹饰有破绽者

11.器物造型与时代或工艺特征不符者。

12.器物的口沿和足圈线条生硬或过于规整者

13.器物的体积与重量之比明显超常者。

14.成型工艺与时代特征不符者

15.垫烧工艺特征不符者。

16.表面有明显人工作旧痕迹者

17.采用X光荧光检测,指标元素超标者

18.采用波普分析,釉质老化系数在0.10以下者

一、看器形。对瓶、罐之类的器形要细看它的口沿、颈、肩、腹、足底看是否有元代器形的特征,同时也要鉴别器形的胎体重量对器形全面进行分析。

二、看釉色元青花瓷的釉色白中微闪青,莹润透亮但也有青花瓷偏白或偏青。

三、看青花元青花瓷发色不稳定,青花色泽晕散

四、看纹饰。元代青花瓷器的纹饰可分两类一类是以进口料绘画的纹饰,其紋样具有构图满密层次丰富,绘画工整的特点另一类青花以国产料绘画,其纹样具有流畅奔放的特征纹样构图较简单,绘画较粗率以各种花卉纹饰为多见。

五、看内壁元青花瓷瓶、罐内壁多不施釉,内壁为砂胎器身一般都采用分段制作粘接而成,故器腹与器底往往留有明显的胎接痕

六、看底足。元代青花瓷瓶、罐类器的底部多呈内凹圈足状足底宽厚,少量足底呈外侧斜削状挖足有浅有深,多为挖浅足

温馨提示:发布内容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传播传统文化,分享鉴藏知识弘扬正能量,是我們的宗旨我们崇尚分享。其他平台转载请注明:(来源:国博古玩收藏网 公众号ID:GB6600)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