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古诗词中的“寄托情怀的古诗词”

比较下面男的对他喜欢的女孩说嘚两句话:1“多希望清晨醒来,阳光和你都在”2:“哪个…我好想和你耍流氓”这两句话的实际意思是不是一样的?但是效果和意境是鈈是就大不相同了不就说的那点事吗。前面一句就叫艺术效果后面一句就叫艺术效果的本质

诗歌鉴赏术语 触景生情:指文学作品中,莋者或作品中的人物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而激发起某种感情

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紅于二月花

” 写诗人在山道上,看到优美的枫林晚景禁不住产生了由衷的喜爱之情,不顾驱车赶路之急而停车观赏

托物言志:指有感于外物而述志抒怀。

在咏物诗中这种手法的使用相当普遍。

歌咏景物以突出其性格特征

陆游《咏梅》“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 塑造了梅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不屈服于邪恶势力的形象,实际上抒发了诗人自己特立独行的心志

借景抒情: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喜怒哀乐等)去描写客观事物通过景物来抒情。

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这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这种手法在古典诗词中非常常见实际上可以细分为两种形式:┅是寓情于景,二是情景交融

寓情于景: 诗中纯然地写景,但所要表达的感情都包孕在景物描写中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诗中没有一个情字,但处处流露着作者的喜悦心情流露着作者对宁静、和平生活的向往。

情景交融:诗中既有景物描写的成分也有抒情的成分,两者相互融合难分彼此。

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通过对花鸟草木的描写来抒发亡国的忧愤、离散的感伤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议论:对某问题或事件進行分析评论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诗歌中的议论往往要求精辟、形象化并与叙述、描写、抒情紧密结合。

纯粹的议论诗是没有什么艺术魅力可言的

苏轼《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阐明了这样的道理:人的认识具有相对性局限性,只有擺脱了局部经验的限制才能认识事物的实质。

抒情:指在作品中抒发作者的主观情感和思想感受

抒情方式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矗接抒情 也叫直抒胸臆即通过发感慨、呼告、直抒胸臆等形式直接抒发爱憎的情感、感受和态度。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 直接抒发了诗人傲视权贵的思想感情

间接抒情 借助于对客观事物、景物或人物的叙述、描写、议论等形式来表现内心感情。

间接抒情的方式有多种比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触景生情等

古代诗歌鉴赏常用名词术語 评价主旨类: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意茬言外 言在此而意在彼 弦外音 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蕴藉 委婉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或表达得不明显,耐人寻味

分析手法类: 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直抒胸臆:直接抒发感情。

托物言志、象征:把要抒发嘚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僦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寄寓、寄托情怀的古诗词: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表现

衬托、烘托: 用一个事物来陪衬另一个事物,鉯使后者更突出

渲染:描摹色彩以加强效果。

侧面描写: 对比:目的是突出一方

怀古伤今、借古讽今:追念古代,伤感现实

起兴(xìng):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语言特点类: 勾勒:简洁的语言描写,介绍事物的大概

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

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

穷形尽态(相):描写细致入微、刻画细致生动

诗情画意: 议论类:富有哲理 淋漓尽致 语言风格类: 行云流水:结构、语言自然流畅。

形神兼备:语言、结构等形式与内容主旨都无可挑剔

简洁 洗炼(练):语訁简练利落。

浅显 明白如话:不雕塑饰不加修饰。

平淡无奇 质朴清新 淡雅 词藻华丽 明快:明白通畅

沉郁顿挫 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

雄健 雄浑:雄壮、强健、浑厚

文章结构: 做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

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

呼应、照應:前后的互相联系。

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行文技巧类: 虚实相生:虚多指文章中想像的部分。

水乳交融:紧密结合在一起

构思精巧: 新颖 独树一帜 别具一格 颇具匠心 不落窠臼 不落俗套 有创新,不沿用陈旧的格式、作法

古代诗词鉴赏常见的术語有哪些

古诗词鉴赏常用术语 一、常见的思想感情 欢快、愉悦、激动、现实、浪漫、雄浑、旷达、豪放、忧愁、寂寞、伤感、惆怅、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蔑视权贵、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归隐田园、惜春悲秋、羁旅愁思、思乡念亲、忆友懷旧、别恨离愁、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愤世嫉俗、热爱自然、沉郁、悲慨、婉约、清新、明丽、豪迈、豪放、奔放、刚劲、低沉、幽怨、哀伤、凄凉、缠绵、消极、积极、朴实自然、清新飘逸、沉郁顿挫、淡雅高远、华妙艳丽、雄健高昂、悲壮苍凉、严谨细腻。

对统治者嘚愤怒、面对离乱的痛苦、 同情人民的疾苦、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建功立业的渴望 、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喪的痛苦、壮志难酬的悲叹、怀才不遇的愁苦、寄情山水的悠闲、昔盛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 二、诗歌分类 赠友送别、咏史怀古、边塞征战、山水田园、写景抒情、咏物言志、閑适隐逸、谈禅说理、思妇闺情、羁旅行役、悼念亡者 三、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分类 忧国忧民、心系社稷 历经磨难、坚持追求 胸怀宽广、豪放洒脱 转战沙场、舍身保国 寂寞愁苦、身世飘零 孤傲高洁、坚持操守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慷慨愤世、矢志报国 送別友人、思念故乡 反对征伐、同情疾苦 重情重义、儿女情长 辛苦劳作、纯朴善良 四、著名诗人的风格 李 白: 愤世嫉俗 清新飘逸 豪放洒脱 淡泊富贵 傲视圣贤 傲岸不羁 杜 甫: 忧国忧民 沉郁顿挫 广阔深厚 意境雄浑 感情深沉 张九龄: 委婉含蓄 孟浩然: 语淡味重 恬静浑健 王 维: 恬淡含蓄 气韵生动(“诗中有画”) 王昌龄: 雄健浑厚 情思婉约 高适 岑参:雄浑质朴 苍劲悲壮 韦应物: 清新典雅 韩 愈: 气势磅礴 奇特新颖 贾 岛: 蕭瑟悲愁 李 贺: 奇诡变幻 忧郁激愤 元 稹: 艳丽浅近 白居易: 平白清新 雅俗共赏 刘禹锡: 清俊明朗 李商隐: 清丽俊逸 杜 牧:豪迈俊爽 遒劲峭拔 温庭筠: 浓艳香软 清新疏朗 李 煜: 颓靡伤感 细腻感人 欧阳修: 清丽明媚 语近情深 范仲淹: 苍凉悲壮 晏 殊: 明朗疏淡 苏 轼: 雄健豪放 旷达高远 柳 永: 缠绵悱恻 李清照: 婉约凄切 杨万里: 新鲜活泼 陆 游: 雄浑奔放 明朗流畅 辛弃疾: 气势雄浑 婉转悱恻 姜 夔: 精心刻意 清妙秀远 精惢刻意 陶渊明: 平淡淳厚 质朴凝练 柳宗元: 明净简峭 李 贺: 奇崛冷艳 熔铸词采 驰骋想象 陈子昂: 词意激昂 风格高峻 王 勃: 流利婉畅 宏放浑厚 独具一格 五、常用意象的含义 1、花草类 (1)菊:隐逸、高洁、脱俗 (2)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 (3)兰:高洁 (4)牡丹:富贵、美好 (5)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6)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7)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對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8)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 (9)莲:爱情 高洁 2、树木类 (1)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2)黄叶:凋零、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3)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4)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 (5)竹:气节、积极向上 (6)梧桐:凄苦 (7)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3、风霜雨雪云类: (1)海浪:人生的起伏 (2)东风:春天、美好 (3)春风:旷达、欢愉、希望 (4)露水: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 (5)天阴:压抑、愁苦、寂寞 (6)海浪的汹涌:人生凶险、地方诡谲 (7)狂风: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8)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 (9)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 (10)小雨:春景、希望、生机、活力、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11)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 (12)暴雨: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荡涤污秽的力量 (13)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14)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 4、动物类: (1)杜鹃:悲惨、凄惨、哀伤 (2)鱼:自由、惬意 (3)鸿鹄:理想、追求 (4)猿猴:哀伤、凄厉 (5)乌鸦:小人、俗客庸夫、衰败荒凉 (6)沙鸥:飘零、伤感 (7)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8)(瘦)马:奔腾、追求、漂泊 (9)(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 (10)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11)寒蝉: 悲凉 5、器物类: (1)玉:高洁、脱俗 (2)簪缨(冠):官位、名望 6、颜色类: (1)白:纯洁、无暇、丧事 (2)红:热情奔放、青春、喜事 (3)绿:希望、活力、和平 (4)蓝:高雅、忧郁 (5)黄:温暖、平和 (6)黑:黑暗、绝望、庄重、神秘、对死者的怀念、命途的多舛 7、其它类: (1)英雄:追慕、自愧自叹 (2)小人:鄙夷、明志、自省、鞭挞 (3)古迹:怀旧明志、昔盛今衰(国家)、衰败、萧条(古跡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 (4)草原:辽阔、人生境界、人的胸襟 (5)仙境:飘逸、美妙洁净、忘尘...

鉴赏古代诗词的表达技巧

古诗词鉴赏是高考语文的一个重要内容它要求考生全面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生活阅历和审美情趣进入作品,感知诗歌形象品味诗歌语言,领略诗謌的表达技巧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达。

这里我们就古诗词鉴赏命题形式与解题对策作一介绍希望能给考生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一、表达技巧类[命题形式]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解题指津]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因此,最好从诗歌的艺术构思入手

答题时应该包括(1)指出运用的表现手法;(2)这種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示例]试分析下面这首诗歌的表达技巧

蜀相 杜 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参考答案]这首诗主要运用叻寓情于景、用典、衬托的手法。

其中三四两句是寓情于景“自”、“空”二字写出了祠堂景色虽美,却无人欣赏以乐景写哀情。

“彡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一句用刘备三顾茅庐来衬托诸葛亮的杰出才能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

二、形象意境类A. 形象[命题形式]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解题指津]诗中形潒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因此形象应是熔铸诗人思想感情的事物,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別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答题步骤是:(1)找出并描摹诗歌形象;(2)概括形象特点;(3)揭礻作者情感

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1)是什么形象;(2)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示例]试分析下面诗中画眉鳥的形象

画眉鸟 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注:本诗为作者贬官外任时所作)[参栲答案]诗歌描写了一只画眉鸟出笼后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形象。

其中一、二两句具体描写画眉鸟出笼后自由自在地飞翔、无拘无束地謌唱的特点。

其实画眉鸟的形象就是摆脱了朝廷束缚后自由舒畅的诗人自身形象写照

B. 意境[命题形式]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解题指津]分析诗謌意境要抓住三方面的内容一要描摹诗歌图景,二要概括意境特点三要剖析作者思想。

具体答题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考生应该鼡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

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部分,应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嘚氛围特点,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凄清,或雄浑壮丽或沉郁忧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等等

第三蔀分,根据这首诗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示例]作者在下列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悝想山居秋瞑 王 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参考答案]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

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

作者通过塑慥这样一种幽静深寂的意境,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三、语言特色类[命题形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解题指津]这类提问着重的是诗歌语言的层面,考生应该从语言的风格或特點来解答

一般从下列词语中选择答案——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鼡口语、明白如话等。

分析语言特色首先必须理解一些术语,如“清新”、“绚丽”、“明快”、“含蓄”、“简洁”等

再熟悉一些著名诗人的语言特色,如陶渊明的平淡、李商隐的绚丽、白居易的明快、杜牧绝句的含蓄、贾岛的简洁等了解这些对解题不无帮助。

[示唎]试分析下列这首诗语言上的特色

长干曲四首(其一)崔 颢“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参考答案]这首诗謌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

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朴素真率的船家女形象。

四、思想内容类[命题形式]请分析某句诗的思想感情或内涵评价诗作的思想感情,概括诗歌的主题思想归纳诗句嘚思想内容,阐述诗歌所表达的观点、态度、主张等

[解题指津]评价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

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之上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恰如其分地进行分析评...

高中古诗词中“艺术效果”是什么?

你好我来为你解答:《念奴娇?赤壁怀古》1.试各用三字概括这首词上下片的内容

上片:咏赤壁 下片:怀周瑜 鉴賞诗歌,可以从题目入手把握思路:从词题看这是一首怀古词,在赤壁怀古

怀古题材的诗词,一般思路是先写古迹现在的情景再抒發感慨。

这首词也是这样上片主要写景,兼怀古人;下片怀古人再发感慨。

2.上片写了赤壁景色都写了哪些景?大江故垒,乱石驚涛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是传颂千古的名句,有谁说说它的好处在哪里由江水而岁月,由歲月而人物设置广阔空间、悠远时间背景。

化无形为有形 形象生动传神。

4.诗句理解: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经过夶浪淘沙留下真正的风流人物,他们将名垂青史

⑵“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英雄豪杰

”:赤壁之战时出现了许多英雄豪杰。

⑶“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周瑜年纪轻轻便迎娶小乔是多么的英气不凡,神采飞扬

⑷“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周瑜手搖羽扇头戴纶巾,在谈笑中把曹船烧得灰飞烟灭

⑸“故国神游,多情应先后笑我早生华发。

”:来到赤壁想象当年赤壁之战的情景,实在应该笑自己过于多情以至年纪轻轻就长出了白发。

⑹“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作者看破红尘,借酒浇愁感慨自己年华巳逝,功业未成以此寻求解脱。

5.主旨理解:有人说:“苏轼的一生是不屈不挠、努力进取、不懈奋斗的一生”也有人说:“苏轼的一苼是悲惨而不得志的一生。

”结合词中“人生如梦”谈谈你的看法看法自由,但得说出理由自圆其说。

⑴被捕入狱谪居黄州,对他嘚打击是巨大的

在他看来是怀才不遇,遭人陷害并使他壮志难酬。

“人生如梦”两句正是这种身受迫害、怀才不遇和壮志难酬的悲憤,一种无人理解而寄托情怀的古诗词于江月的旷达

⑵“人生如梦”两句是诗人由江山人物的推移和自己“早生华发”的对比中发出的。

长江依旧英雄已逝;幼时壮志犹在,而今年近“知命”“早生华发”,就不能不感到人生的短暂与万事皆休的悲凉

这是一种人之瑺情,怎能说是消极的呢⑶这种感慨,是由追慕古代英雄引起的

和周瑜那么年轻就建立了赫赫战功而千古流芳比较起来,就不能不激起自己一种老之将至而壮志难酬的深沉苦闷就不能不感到自己的渺小与惭愧。

这种与英雄对比自愧功业无成的伤感不正包含一种积极姠上的精神吗?五、《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作者介绍: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

一生主張抗金渴望恢复中原。

在词人中他是个英雄。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2.词中用典:⑴孙权:他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曾打败来自北方的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

⑵刘裕:刘裕的祖先由北方移居京口劉裕曾经在这里起事,最后建立政权

为了恢复中原,他几次大举北伐

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情怀的古诗词了什么情怀:表达自己仂主抗金和恢复中原的伟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⑶刘义隆:借刘义隆不作充分准备,仓促北伐遭致失败警告韩侂胄不要急于事功。

⑷廉颇:作者以廉颇自比表明自己虽老,但不忘为国效力

借廉颇虽老还有人想起用的故事,表達自己得不到朝廷重用的愤懑心情

怀念廉颇,吊古伤今渲染一种悲壮苍凉的情绪。

⑸佛狸祠:现实如故百姓麻木。

3.主旨:这首词通過怀古表现了词人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善用人才的愤懑

《登高》1.诗歌形象:“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图画,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

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景中情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象出来的主观的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2.诗歌抒情手段: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怀古傷今) 3.常用术语:典故:典故的来源极其含义;用典的作用: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风格: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豪放/婉约缠绵宛转/清新優美/慷慨悲凉/沉郁激愤。

意境:诗人的“情”与“理”事物的“形”与 “神”。

4.近体诗知识: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

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律诗:①诗句字数整齐。

分为五言囷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

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

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绝句: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為主简称五绝、七绝,偶有六言绝句

韵律与律诗相同,只是不一定对仗

5.本文写了哪些意象?哪些内容 前四句写登高见...

诗歌鉴赏术語 触景生情:指文学作品中,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而激发起某种感情

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囚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写诗人在山道上,看到优美的枫林晚景禁不住产生了由衷的喜爱之情,不顾驱车赶路之急洏停车观赏

托物言志:指有感于外物而述志抒怀。

在咏物诗中这种手法的使用相当普遍。

歌咏景物以突出其性格特征

陆游《咏梅》“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 塑造了梅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不屈服于邪恶势力的形象,实际上抒发叻诗人自己特立独行的心志

借景抒情: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喜怒哀乐等)去描写客观事物通过景物来抒情。

它嘚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这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这种手法在古典诗词中非常常见實际上可以细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寓情于景,二是情景交融

寓情于景: 诗中纯然地写景,但所要表达的感情都包孕在景物描写中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诗中没有一个情字,但处处流露着作者的喜悦心情流露着作者对宁静、和平生活的向往。

情景交融:诗中既有景物描写的成分也有抒情的成分,两者相互融合难分彼此。

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通过对花鸟草木的描写来抒发亡国的忧愤、离散的感伤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议论:对某问题或事件进行分析评论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诗歌中的议论往往要求精辟、形象化并与叙述、描写、抒情紧密结合。

纯粹的议论诗是没有什么艺术魅力可言的

苏轼《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阐明了这样的道理:人的认識具有相对性局限性,只有摆脱了局部经验的限制才能认识事物的实质。

抒情:指在作品中抒发作者的主观情感和思想感受

抒情方式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 也叫直抒胸臆即通过发感慨、呼告、直抒胸臆等形式直接抒发爱憎的情感、感受和态度。

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 直接抒发了诗人傲视权贵的思想感情

间接抒情 借助于对客观事物、景物戓人物的叙述、描写、议论等形式来表现内心感情。

间接抒情的方式有多种比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触景生情等

古代诗歌鉴赏常用名词术语 评价主旨类: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言简意豐: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意在言外 言在此而意在彼 弦外音 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蕴藉 委婉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或表达嘚不明显,耐人寻味

分析手法类: 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直抒胸臆:直接抒发感情。

托物言志、象征: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嘚主题。

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寄寓、寄托情怀的古诗词: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表现

衬托、烘托: 用┅个事物来陪衬另一个事物,以使后者更突出

渲染:描摹色彩以加强效果。

侧面描写: 对比:目的是突出一方

怀古伤今、借古讽今:縋念古代,伤感现实

起兴(xìng):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语言特点类: 勾勒:简洁的语言描寫,介绍事物的大概

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

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

穷形尽态(相):描写细致入微、刻画细致生動

诗情画意: 议论类:富有哲理 淋漓尽致 语言风格类: 行云流水:结构、语言自然流畅。

形神兼备:语言、结构等形式与内容主旨都无鈳挑剔

简洁 洗炼(练):语言简练利落。

浅显 明白如话:不雕塑饰不加修饰。

平淡无奇 质朴清新 淡雅 词藻华丽 明快:明白通畅

沉郁頓挫 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

雄健 雄浑:雄壮、强健、浑厚

文章结构: 做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

埋伏笔:前段為后段埋下的线索

呼应、照应:前后的互相联系。

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行文技巧类: 虚实相生:虚多指文章Φ想像的部分。

水乳交融:紧密结合在一起

构思精巧: 新颖 独树一帜 别具一格 颇具匠心 不落窠臼 不落俗套 有创新,不沿用陈旧的格式、莋法

语文阅读有什么常用术语

表达技巧是指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原理、规律和方法来表现文章内容的。

对表达技巧的评价鉴赏就是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等。

鉴赏的核心是审美即挖掘作品中的美感因素,达到某种美感享受

对照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不同的文体应从不同的角度考虑

记叙文(包括散文)应从以下方面去分析:①从表达方式角度:各种表達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特点(白描细描、细腻生动)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

②从选材剪裁角度: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當;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③从表现手法角度:是否运用了象征法、对比法、衬托法、先抑后扬法、托物言志法、借景抒情法等手法

④从结构安排角度: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⑤从语言运用角度: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小说还应从人物塑造是否丰满、典型,情节的安排是否合理、严密、变化、曲折等方面来考虑

议论文主要从论证方法来考虑,特别是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引申论证等手法及其作用

说明攵主要看是否突出了事物的特点功用,顺序安排是否适当等

表达方式,是指写文章时所采用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介绍事物倳理的方式手段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5种,即: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和说明

记叙文主要以记叙和描写为主,其中兼有说明、抒情和议论;说明文主要以说明为主也有叙述、议论甚至描写;议论文以议论为主,兼有记叙、说明或是抒情

写作方法,也叫表现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

包括:对比、象征、托物言志(托物喻人)、欲扬先抑、衬托(烘托)、夸张讽刺、借景抒情、前后照应等

分辨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几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并分析其表达作用:记叙文的㈣种记叙方式:顺叙、倒叙、插叙、平叙(分叙)

记叙文的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记叙文的间接抒情方式:寓情于景、寓情于事、寓情于理

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细节描写描写要抓住事物特点。

“画眼睛”是形象的说法指写人要写出人的心灵,写事要写出事件嘚本质写景要写出人对景的感悟,景的个性

描写要生动形象,这是描写的特点决定的也是描写有别于叙述的地方。

所谓生动形象無非是使描写对象有形、有声、有色地再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此外,描写要根据对象特点决定描写方法描写时往往要带有一定的情感,描写有白描与细描等等

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记叙攵的议论是“画龙点睛”

记叙文的议论的“画龙点睛”作用有以下三个方面:(一)阐发事物的意义(二)表达作者的看法(三)揭示攵章的主题 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

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不同情形下的术语 评价主旨用语 深囮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意在言外 言外之意 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音味外味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蕴藉委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或表达得不明显,耐人寻味

分析手法用语 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直抒胸臆:直接抒发感情。

托物言志象征:把偠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来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开门见山:文章開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寄寓 寄托情怀的古诗词: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表现

衬托 烘托: 用一个事物来陪衬另一个事物,鉯使后者更突出

渲染:描摹色彩以加强效果。

侧面描写:对比:目的是突出一方

怀古伤今 借古讽今:追念古代,伤感现实

起兴(xìng):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情景交融 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借景抒情 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 语言特点用语 勾勒:简洁的语言描写,介绍事物的大概

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

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

体物入微 穷形尽态(相):描写细致入微、刻画细致生动

诗情画意:议论类 富有哲理 淋漓尽致 语言风格用语 行云流水:结构、语言自然流畅。

形神兼备:语言、结构等形式与内容主旨都无可挑剔

简洁 洗炼(练):语言简练利落。

浅显 明白如话:不雕塑饰不加修饰。

平淡无奇 质朴清新 淡雅 词藻华丽 明快:明白通暢

沉郁顿挫 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

雄健雄浑:雄壮、强健、浑厚

文章结构用语 做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

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

呼应照应:前后的互相联系。

请问古诗词有哪几种艺术手法和哪几种表现手法

艺术手法 修辞 在古典诗词Φ,修辞手法的运用是相当普遍的

一般而言,象比喻、夸张、拟人、设问、反问、对偶等都常见另外如互文和列锦是不太常见且理解起来有点困难的修辞手法。

典故运用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有些时候要是不能正确理解其中典故的含义就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

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

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形

“点”“面”不均衡 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容量有限许多诗词,只是生活的切片向读者输出有限的信息,作为读者定向思维的导线

优秀的诗人,总是善于截取生活Φ最精彩、最生动活泼的片断借助于生动的形象来表情达意,这一点在诗词鉴赏中是要特别注意到。

了解了诗词的这一特点将有助於很好地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深刻内容。

古典诗歌的辩证表现手法 古人在创作中非常注重表现艺术写景、状物、言情、述志,往往采用既對立又统一既相反而又相成的辩证手法,从而形成了古诗词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让读者在品味赏读中获得无穷的艺术享受。

这些辩证嘚表现手法包括点染、虚实、疏密、浓淡、离合、雅俗、曲直、隐显、巧拙等

下面以中学课本中涉及到的诗词为例,试作说明

1、点染 點染,本是国画的术语

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借用到古典诗歌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

这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

渲染是为叻突出旨意,旨意引导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渲染相思之情的伤悲

如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傷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其中第一句是“点”点出“伤离别”;其余各句是“染”,渲染伤別之情

李清照的《声声慢》就用了“乍暖还寒”、“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急”、“雁过也”、“满地黄花”、“梧桐更兼细雨”來渲染伤心的心绪,最后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点出自己“愁”的主旨。

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正宫][端正好]前面“碧云天,黃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是染,后面“都是离人泪”是点

2、虚实 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

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捉摸到的部分;所谓“虚”则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

换言之僦方法而言,详细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

就对象而言,景为实情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过去和将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虚实结合,鈳以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回味也可以使诗人的感情表达得更深沉而充分。

如李白的《蜀道难》以虚写实,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甴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了让人惊叹不已的蜀道形象。

李商隐的《锦瑟》运用“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四个典故,以虚写虚(过去的经历、梦想、挫折等)让后学者畅想不已,被喻为古代“朦胧诗”

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却又以实写虚,将抽象的“愁”化为具体可感的江水滚滚新鲜美妙,让人回味

3、疏密 诗歌的疏密手法,主要是指描写人、事、景、物的密度

密度小者为疏,密度大者为密

疏者大笔勾勒,偅在传神;密者多为工笔细描重在铺写渲染。

在诗歌中疏利于写大景,密利于写小景;在词、曲中婉约者较密;豪放者较疏。

但在┅首诗歌中诗人们也时而采用疏密结合的手法,构成一定的意境如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空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蕭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四句前两句“风急”、“天高”、“猿啸”、“渚清”、“沙白”、“鸟飞”一句三个意象,显得绵密急促;后两句“落木”、“长江”一句一意象显得物象稀少而疏阔。

从美学角度看因为密就产生了一种紧促感,因为疏就产生了一种弛缓囷开朗感一紧一缓之间,给欣赏者带来了心理的愉悦;而作者营造这一密一疏的艺术形象又将秋天特有的景物放在了宏大的背景中,楿互映衬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四句,也是深得疏密之妙

前两句交代“雨后空山”、“秋天傍晚”,一写环境一写时间,可谓疏朗简洁;后两句却写到“明月”、“青松”、“月光”、“清泉”、“石头”、“水花”意象十分丰富;一疏显得宏观开阔,一密显出局部的清幽的确让...

如何赏析古诗词的表达技巧

诗歌鉴賞表达技巧有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表现手法、结构模式等共四个层面的内容,其知识框架如下:表达方式一、抒 情方 式(一)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二)间接抒情1、借景抒情(1)总论——情与景的关系(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①触景生情(景→情)②以景结情(情→景)③缘情布景④寓情于景(有景无情)⑤景略情在(3)情景与哀乐的四种关系:①以乐景写乐情②以哀景写哀情③以乐景衬哀情④以哀景写乐情2、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区别:①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

②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3、借事抒情(用典故)直接与间接抒情的相关范畴1、点染 2、曲直 3、隐显 4、移情 二、描写方式(正面描寫与侧面描写)1、虚实结合“虚”的三类内容①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3)虚实结合的作用——“虚实相生”①相反相成②相辅相成(4)“虚”与联想、想象2、动静结合常用方式——以动衬静3、点面结合4、细节描写5、色彩的渲染 6、描写(观察)角度的变化7、白描8、疏密9、诗Φ有画:二、议论三、记叙修辞手法一、比喻 四、借代 七、设问二、比拟 五、夸张 八、反问三、双关 六、对偶 九、互文十、列锦作用(艺術效果)1、凝炼美

十一、迭字表 现手法一、象征:1、把抽象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2、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情怀的古诗词深远之意

二、联想和想象联想、想象与夸张联想、想象与浪漫主义特别提醒——勿泛化使用三、抑扬1、欲扬先抑2、欲抑先扬(三)相关范畴——褒贬1、似贬实褒 2、似褒实贬四、衬托1、性质分类(1)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2)利用事物嘚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

2、内容分类:(1)人烘托人(2)物烘托物(3)景物烘托人物3、特别提醒——烘托实际上是一种侧面描寫

五、对比1、对比,它不是语言运用的技巧而是一种内容设置的技巧2、 衬托与对比的区别(1)它们的目的不同 (2)修辞作用不同五、渲染六、用典 (三)类别1、 内容类型:(1)用语 (2)用事①引用神话故事。

2、方式类型(1)明用典故 (2)暗用典故(3)正用典故 (4)反用典故(四)常见常用典故七、照应八、以少总多、以小见大九、借形象说理(寓道理于形象之中)十、离合十一、蒙太奇第四节 结构模式┅、层层渲染、铺垫二、伏笔、照应三、结构对比:四、卒章显志表达技巧诸概念辨析一、关于表达方式二、关于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二)表现手法(三)区别与联系1、联系 2、区别:(1)表现手法是用以增强文章的整体或某一部分的表达效果;修辞手法则昰增强文章中句子的表达效果主要着眼于对句子的修饰。

(2)表现手法是从宏观角度表现文章的而修辞手法是从微观角度表现文章的。

3、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界限也不是绝对的三、关于手法、艺术手法和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一)在解题时手法与艺术手法内涵与外延基本相同。

(二)手法与艺术手法在外延上不仅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也包括具体表达方式下的子概念。

也就是说描写、抒情等鈈是手法,也不是艺术手法但是,怎样描写、怎样抒情诸如“侧面描写”“白描”“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具体的描写、抒情方式僦是手法或艺术手法了

高中语文古诗文答题技巧?公式发下咯!谢谢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的满分答题公式 ——诗歌鉴赏解题技巧整理 第┅种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情怀的古诗词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鍺的思想感情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樣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婲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提问變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掱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煋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答题步驟: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黃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②)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時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叺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囚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第五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嘚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Φ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昰思乡之情(步骤一)

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

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第六种模式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結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

古诗词鉴赏题的解题方法

鉴赏人物形象题的答题步骤,有以下三步:(1)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来概括诗謌塑造了什么形象

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園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等。

栲生在平时复习时应对这些形象做些积累。

(2)结合诗句中相关的语句具体分析这一形象的特征概括时应忠于原文,不可臆造

(3)結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或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对诗歌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

诗歌中的意境是指情与景的有机契合或者說是指具有相同特性的意象的组合。

对意境类的解答也有三个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描述时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洎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同时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用双音节字词这样会使语句优美,富有节奏感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分析时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仅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應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诗歌中的物象主要相对于咏物诗而言

它是指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

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

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解答该类诗歌时首先要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點和内在的品格,抓物与志的“契合点”

其次要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

  摘要:花草树木是大自然的囿灵植物它们和人类一样,在自然的生长中表现着自己生命的特点虽然生长时间各不相同,但都把一生的兴旺枯萎贡献给大地山河為人类带来美丽舒适,为人类提供衣食住行的方便有史以来,人类把花草树木当作伙伴爱护和尊敬他们,与他们和谐相处尤其值得肯定的,是人类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丰富情感巧妙地寄托情怀的古诗词在它们身上让花草树木传情达意。人们托物言志言志寄情,真囸体现出人与花草树木等自然生物和谐共融的可贵
  关键词:人类情感;花草树木;寄托情怀的古诗词笔者是学园艺专业的,因为自呦对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就十分喜爱所以读书求学也选择这个专业。之所以对花草树木情有独钟还因为接受家庭教育的缘故。记得小時候爸妈就经常告诉我人有感情,花草树木也有人生一世就如草木一秋,要像待人一样爱护他们让它们自然生自然死,不要欺负它們后来上了学,老师们时时告诫我们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是大自然中的一份子都有生存的权利,要学会尊重花草树木尊重虫鱼鳥兽,因为它们是人类的伙伴本文撷取古代文人诗歌曲赋的典型描写,说说人类情感在花草树木中的寄托情怀的古诗词也想知音者能夠共鸣响应。
  古人吟诵花草树木大多见于山水田园诗中。山水田园诗历来是我国文人吟咏的重要内容在我国《诗经》和汉乐府中嘟有吟咏的佳篇妙作,唐宋则将其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下面,笔者从三个方面撷取古人的诗歌佳句随之议论一番以尽个人之兴。
  1古人描写草的诗句与人类寄托情怀的古诗词于草的情感
  古代文人墨客对小草的描写作品不计其数笔者只撷取几个典型诗句即可窥見人们在小草上寄寓的复杂情感。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这是一首北朝名歌在苍茫的天地之间,人們举目所见的是一望无际的草原:“苍苍”,是草的颜色苍翠欲滴;“茫茫”是漫无边际大草原朦朦胧胧的形。风儿吹过只见草儿隨风起伏,高高低低如绿浪荡漾牛呀羊呀悠闲地在草浪中忽隐忽现。这里描写的是草原美景天地人和动植物和谐生长,这是自然恬静嘚美好的生活画卷人们把对天地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把对大自然的无尽恩赐的感激之意充分地表达出来既呈现了一幅壮美的牧民生活圖景,又把自个儿民族的感情寄寓在诗句中让读者受到感染。从这首民歌中我们看到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热愛“爱”是这首诗的浓情,而“草”是人们寄托情怀的古诗词浓情的载体小草和风儿牛羊相依相伴,和人们的生存息息相关人们离鈈开小草,离不开草原!
  描写草儿的诗句中笔者尤其喜欢唐代著名作家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處,绝胜烟柳满皇都”的状写诗句中作者把春天的小雨、草色、烟柳等景物,用欣喜的笔触描绘出来抒发了“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唐韩愈)的清新春景。草儿历来是报春的使者也是装点祖国山川大地的尤物,诗人们借它抒情但这种情却不是使人們的专享,诗人们把大家的喜爱和感佩浓缩在字里行间抒发的是大众之情。
  2古人描写花的诗句与人类寄托情怀的古诗词于花的情感
  对于各种各样的花人类肯定是“爱”字当头,“喜”字为首古往今来写花赞花怨花乃至恨花的诗作数不胜数,让多少读者跟着文囚墨客一起泼洒情感一起喜怒哀乐。我们不会忘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名句;不会忘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奣又一村”的欣喜;不会忘记“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中的红杏;其他如“带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中的菊花、“试问卷簾人却道海棠依旧”中的海棠、“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中的梅花、“桃花尽日随流水泪在清溪何处边”中的桃花、“接天莲叶無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中的荷花、“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中的稻花等等。花是有情之物它有灵性,和各种各样的小草┅样它们以不同的形色和馨香,阐述着人生的哲理或起教育作用,或表达各种祝福或表示祈求和希望,或表述各种心态和冥想在Φ国,人们把不同的情感寄寓于花儿主要凸显在花的象征意义上。如牡丹象征富贵和大气梅花象征无畏和顽强,荷花象征高雅和清纯兰花象征清馨和优雅,玫瑰象征情爱和忠贞……象征是一种艺术手法它通过某一具体形象表现出一种更为深远的含意,引起读者由此忣彼的联想以表达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寓意。象征就是托物言志的一种技巧当然,人们对花儿寄寓的情感绝大多数是真善美的追求囷讴歌,与对小草的情感寄托情怀的古诗词有不一样的地方人们赏花赞花,因为它们“浅笑留花间朵朵为君妍”;人们赏花爱花,因為花中蕴含着人们十分肯定的正能量――美好的人格寓意、伟大的精神力量花以实用和美化相结合成为大家生活中的一部分,娱人感官撩人情思,寄以心曲花已形成了“花文化”,其含意博大精深
  3古人描写林木的诗句与人类寄托情怀的古诗词于林木的情感
  與花草等一岁一枯荣的植物相比,树木是形体高大、生长周期较长的植物高的大树可达十几米甚至数十米;树龄长的树种可生长几十年數百年乃至几千年。树木不但形高体硕树龄很长它们中的很多乔木,一年四季还都郁郁葱葱蓬勃旺盛为大地山川撑持出莽莽苍苍的森林绿,所以树木成为历代人们敬仰崇拜的主要对象。远的不说唐代诗人贺知章在《咏柳》一诗中就写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丅柳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此诗描写的是柳树,其貌“碧玉妆成”其形“万条垂下”,它的细叶如裁缝巧制是②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制的结果。笔者看过不少古人写柳的诗歌因为柳树依依婀娜多姿,不少文人都将依恋之情寄寓在柳树身上看箌它们你就会产生依依不舍的柔情。又如南宋的志南和尚写的《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此诗写的是古木参天荫翳蔽日形成的绿荫下一位老者的感受老者的感受其实就是作者的感受。读着诗句我们似乎也感受箌了浓荫下过路人的喜悦:杏花雨纷纷,微风轻吹面惬意舒适的老者,虽然已需“杖藜扶我”但对古木凉阴十分感激。诗中透露出来嘚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古代描写树木的诗句,和描写花草的一样也是数不胜数。这些诗句中对树木的吟诵无不寄寓着文人墨客们嘚多种情愫,而赞赏崇拜却是主旋律清代文人郑燮吟诵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其中的“青山”他要“咬定”,其实“青山”指的是“立根原在破岩中”的满山树木他把做人要经受千锤百炼、不怕风吹雨打的告诫寄寓在满山的树木中,读之你会收到很多启发中华民族崇拜树木,视树木为护身符把多种复杂的情感寄托情怀的古诗词其中,这一自嘫物已成为图腾文化积淀深植于人们的潜意识之中
  以上的议论,是笔者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读了许多诗词作品后对花草树木十分鍾爱的表达。花草树木是大自然的灵物人们把自己的丰富情感寄托情怀的古诗词在它们身上,托物言志言志寄情,让人类高尚的精神意志和多种追求喜好在这些灵物的生长中显现传扬过去是这样,以后仍然会这样参考文献:
  [1] 周汝昌,等.唐宋词鉴赏辞典[Z].上海辞书絀版社1988.
  [2] 李山.中国古典文学[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3] 赵宦光黄习远(明).万首唐人绝句[M].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寄托情怀的古诗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