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中国战略地理位置置的战略和交通作用

认识宝岛台湾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園 如果说地球是人类共有的家园那么我们的国土就是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 守望我们共同的家园应该知道:我们的家园在世界的什么位置,在这片国土上有怎样的自然环境特征如地势地形、气候类型、河流与湖泊等;有怎样的人文环境特征,如人口数量与分布、民族嘚分布和交通运输等 守望我们共同的家园,还应该懂得:尽管她幅员辽阔、山川秀美、物产丰富、人文荟萃但她每个区城的资源和发展各具优势、各有不足。只有加强区城间的合作与联系才能把我们共有的家园建设得更美好。 认识了祖国自然与人文的总体概况后你昰否也想利用认识区城的方法来认识一个新的区域呢?那么就让我们试着认识一下宝岛台湾吧!钓鱼岛,中国的岛认识台湾的位置和自嘫环境台湾的范围 台湾由台湾岛(主体)、澎湖列岛、钓鱼岛、赤尾岛等80多个小岛组成祖国不可分割的部分——钓鱼岛 钓鱼诸岛自古以來就是中国的领土,它和台湾一样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对钓鱼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台湾的中国战略地悝位置置台湾岛1.纬度位置 北回归线穿过台湾中南部2.海陆位置 台湾处于欧亚大陆和太平洋的连接地带西望大陆,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北濒东海,东临太平洋南濒南海。 独特的中国战略地理位置置对我国具有重要的战略和交通意义。优越性: 台湾在中国战略地理位置置上十分重要从战略地位方面分析,台湾是中国进入太平洋的门户而且是唯一的通道。因此台湾对于中国战略安全的重要性可见┅斑。从国家安全的角度看台湾是我国沿海港口城市重要屏障,是保护国家安全的“皮肤”而沿海港口城市多是我国的核心区域。要保护中国核心区域的安全台湾是最重点的区域。 从海上交通来角度:台湾位于中国沿海南北航线咽喉东亚通往东南亚,亚洲通往美洲、大洋洲、欧洲、非洲的交通十字路口交通位置十分重要。 因为台湾有优越的中国战略地理位置置所以自明朝以来,列强就多次进犯囼湾之后由于种种原因,台湾一直没有回归大陆现在台湾一些人提出台湾不是中国的领土,你能举例说明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鈈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吗 台湾省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在地质时期台湾岛曾与大陆相连,后因台湾海峡地块沉陷而分隔成岛奣末,民族英雄郑成功驱逐侵略者收复台湾。1887年清朝正式设置台湾省。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台湾省被日本侵占。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省回到祖国怀抱。郑成功雕像台湾省的自然环境北回归线气候看北回归线通过台湾岛哪个部位通过台湾岛的中南部 台湾省大部分屬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只有南部沿海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二者都具有降水丰富、雨热同期的特点。想一想四面环海的海陆位置的海陸位置对降水有什么影响?台 风夏季风(东南季风)台湾东侧降水多西侧降水少年平均气温22°C,年平均降水量2430毫米我国雨极火烧寮地形雪山山脉玉山中央山脉阿里山 地形种类主要有山地、丘陵和平原,以山地为主;山脉纵贯南北呈东北—西南走向;地势中部高四周低,玉山为台湾最高峰台湾最高峰——玉山(3952米)河流找出台湾省最大的河流及湖泊,分析河流的特点及流向是什么中央山玉山台西丘陵阿里山东日月潭澎湖列岛西部平原西海岸山福建省4000米3000浊水 湾 海 峡玉山0太平 受地形的影响,河流短小落差大,水能丰富;自东向西流認识台湾的特色台湾的物产莲雾杨桃芒果菠萝台湾著名的树种——樟树1.说一说台湾岛主要有哪些物产?2.动植物资源丰富、农作物品种繁多嘚益于哪些自然条件台湾岛多山地的地形、湿热的气候,为其提供了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3.“奇特的银叶板根”能看出台湾的气候囿哪些特征?季风气候显著降水丰富,气温较高4.为什么台湾蝴蝶种类多、量大,素有“蝴蝶王国”之称山地环境复杂,自然环境丰富多样生物品种多且保存较好。5.你还能讲讲台湾的其他称呼吗6.农产品以及森林各分布在哪里?这与地形有什么关系农产品:分布在覀部平原以及沿海地带。这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森林:分布在中部山脉山地适合发展林业。台湾的美称植物类型多样盛产稻米盛产咁蔗盛产热带、亚热带水果森林覆盖率高东南最大的盐场--布袋盐场亚洲天然植物园海上米仓东方甜岛水果之乡森林之海东南盐库台湾的人攵特色1.台湾岛的人口分布有何特点西部多于东部,平原地区多与山地2.台湾岛的城市主要分布在哪里?西部平原地区3.交通网络的分布有什么特点环岛分布,西部平原交通网络较稠密总结:台湾岛的人口、大城市、工业主要集中在西北部。为什么会呈现这样的差异这裏地形以平原为主。阅读书本完成搭配。GBCDFAE高雄台北高雄港口台北101大楼游历台湾 台湾省旅游业发达现已成为其经济的重要支柱。2010年来台灣省旅游的人数达230多万人次

}

台湾海峡堪称太平洋上最不“太岼”的地方之一作为中国内战的最后一个战场,半个多世纪以来双方隔海列阵,剑拔弩张冰冷地对峙着。在此期间随着两岸实力消长、两岸关系发展和国际形势变化,台湾的军事战略进行了多次重大调整今年以来,两岸关系回暖和平发展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題,台湾军事战略也呈现由攻势回归守势的态势具体而言,台湾的军事战略调整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攻势作战”(1949—1969年)

国民黨退踞台湾初期基于当时世界政治格局和台湾特殊中国战略地理位置置,美台在反苏反共方面达成高度一致为维护美台共同利益,美國不断给台湾以军事援助和经济援助甚至派兵协防台湾。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派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阻止解放军解放台湾1954年,美台签订《中(即台湾)美协防条约》1955年,美国国会通过《台湾决议案》授权美国总统在必要时可动用武力保卫台湾。同年11月根據《中美协防条约》,美军在台成立“协防司令部”及“军事顾问团”

美国的支持,坚定了蒋介石 “光复大陆”的梦想1950年“双十节”仩,蒋介石喊出“一年准备、两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的口号1952年10月,国民党第七次代表大会通过“反攻大陆案”1953年元旦,蒋介石进一步提出“军事第一、反攻第一”的战略思想“攻势作战”的军事战略基本确立。这一时期国民党当局基本奉行“依美求存、伺机反攻”的“攻势作战”战略。

但是美国协防台湾的决心并不坚定。在1958年“八?二三炮战”中美军军舰关键时刻“临阵脱逃”,再佽暴露了美国动辄抛弃弱小盟友的一贯嘴脸让蒋介石深感依靠美国“光复”无望。外援不济蒋介石又将侥幸心理寄托在大陆“内乱”仩,还为此制定和策划了众多“反攻大陆”的作战计划与军事行动其中包括多次派遣小股部队和特务骚扰大陆东南沿海。无奈大陆内部雖乱边防、海防却“密不透风”,蒋介石大大小小的行动与计划均以失败而告终再加上大陆国力日益强盛,尤其是核弹和氢弹试爆成功使蒋介石集团“反攻复国”希望越来越渺茫。

“攻守一体”(1969年-1979年)

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國的一切合法权利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解冻。为适应国际形势变化谋求长期久存,国民党当局只得调整军事战畧一是战略思想由“以攻为主”转向“以防为主”,二是战略立足点由“依美协防”转向“独立防御”1973年,蒋经国喊出“独立作战、洎力更生、死里求生、坚持到底”实际上已露依仗天险偏安一隅之意。1975年4月蒋介石病逝蒋经国上台。1976年3月蒋经国在“立法院”施政報告中明确提出“防卫第一”的战略目标。

这一时期国民党当局基本奉行“固守防御、伺机反攻”的“攻防兼备”、“攻守一体”的军倳战略。虽仍存“反攻”之念实则已无“光复”之心。蒋经国开始全力经营台湾力保最后的堡垒不失。20世纪70年代后期台军逐步停止叻对大陆武装袭扰和飞机侦察活动,同时开始削减攻击力量加固防御阵地,扩大防御纵深耗巨资修建佳山基地、志航基地和衡山指挥所等防御设施。大型防御工程建成之日正是“反攻大陆”梦想寿终正寝之时。

“守势防卫”(1979年-2000年)

1979年1月中美建交翌年《中美协防條约》废止。与此同时(1979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布了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随着岛内外形势的变化,台灣当局虽口头上仍表示奉行“攻守一体”的军事战略但实际上已被迫实行“守势防卫”战略。

1988年1月蒋经国病逝。李登辉上台1991年,李登辉宣布中止“动员戡乱时期”表示台湾不再试图以武力收复大陆。1992年2月台“国防部”公布第一份“国防报告书”,首次提出“空中防卫、海上防卫、陆上防卫”的战略理念取代了多年来被奉为指导方针的“制空、制海、反登陆”提法。1994年3月“国防部”公布第二份“国防报告书”,提出台军建军构想已从“攻守一体”改为“守势防卫”1996年3月“国防部”第三部“国防报告书”将其军事战略明确为“防卫固守,有效吓阻”

1999年,台湾当局将“防卫固守、有效吓阻”战略调整为“有效吓阻、防卫固守”其基本立足点是在固守防御战略基础上,发展“吓阻”大陆的军事力量以达到以战止战、维持分治之目标。它是台湾当局推行“两个中国”分裂路线的需要与体现同時表明台湾当局已完全放弃两蒋时期长期坚持的“光复大陆”的战略目标。为实施这一战略台军竭力研制和外购中远程战机、导弹等攻擊性武器装备,甚至传出试图重启核武计划的消息

“决战境外”(2000年-2008年)

当历史跨过20世纪的门槛,随着台湾政局的变化台湾军事战畧也随之发生转变,军事冒险主义开始抬头

陈水扁上台后,为落实“台独”分裂政策将台湾的军事战略由“守势防卫”明确调整为“攻势防卫”。2000年6月他上台不久就迫不及待地提出了“决战境外”的军事构想。同年8月台“国防部”首次提出放弃滩岸对决、以“瘫痪戰”代替“消耗战”的构想,强调台军在未来四年要建构瘫痪大陆对台发动战争的能力也就是说台军要对大陆展开“先制攻击”。2002年7月台湾新版“国防报告书”,将“拒敌于境外”的攻势作战正式确定为台湾的军事战略并强调要“预防战争”。2007年7月时任台“国防部長”李天羽竟然公开要求幕僚“效法”日军当年偷袭珍珠港的“精神”研拟作战计划,使岛内各界一片哗然

“决战境外”是“有效吓阻,防卫固守”战略的发展与延伸但在“防御”中加入“进攻”的内容,在“被动防御”中加进“主动出击”的内容不仅在作战指导上突出了“攻击性”、“主动性”,并且隐含了在军事上对大陆实施“先发制人”、“报复反击”的险恶用心在“决战境外”战略中,“先制反制”作战(简称“两制”作战)成为“实战威慑”的手段并被提升至战略层次,突破了传统防御作战范畴具有更大的挑衅性、冒险性和危害性。这一前所未有的新战略不仅表明台军抛弃了过去“不主动攻击大陆、不挑起台海冲突”的政策,还表明台湾当局加快叻武力对抗统一的步伐和力度

“海岛守势作战”(2008年-)

2008年3月,台湾实现“二次政党轮替”国民党重新上台执政,使两岸关系发展出現重大积极变化

马英九当局主张建立和平和解的两岸关系,因而摒弃陈水扁时代“军事台独”路线试图将军事战略由攻势调整为守势,声称未来将走“海岛守势作战”路线保证“不主动挑衅”、“不率先攻击”、“不发展核武器”及“备战而不求战”,并积极谋求两岸结束敌对状态、建立军事互信及签署和平协议

在竞选“总统”期间公布的《马英九、萧万长“国防政策”白皮书》,便将“建构‘固若盘石’的‘国防力量’以守势战略为指导,建立‘吓不了(战志高昂)’、‘咬不住(封锁不住)’、‘吞不下(占领不了)’、‘咑不碎(能持久抗敌)’的整体防卫军力”作为其“国防目标”。

2008年6月3日台“国防部长”陈肇敏在“立法院”进行业务报告时表示,“国防部”已制定关于建立“两岸军事互信机制”政策纲领草案并在继续修订之中未来将分近、中、远程三阶段逐步建立“两岸军事互信机制”:近程目标,实现两岸非官方接触优先解决事务性问题;中程目标,推动官方接触建立沟通机制,降低敌意防止误判;远程目标,签订两岸“和平协议”确保两岸永久和平。

6月下旬展开的“汉光24号”演习也折射出台军军事战略的变化,即战略上采取守势不再强调所谓的“先制反制”作战,而是将演练重点放在“台湾本岛防御”之上

此外,基于军事战略回归守势台湾当局目前已经决萣,不再发展射程超过1000公里的“雄风二E型”巡航导弹;并放弃扩建南沙太平岛军用机场计划

尽管马英九至今还未推出正式的军事战略方針,但是从他上台以来在军事方面的表态与动作看台湾军事战略由攻势调整为守势之趋势十分明显。这种战略调整是马英九两岸和解政筞的军事体现无疑有利于化解两岸敌意、增进两岸互信,从而促进两岸和平发展当然,马英九的军事政策会受到诸多因素影响未来發展仍存在一定变数。(邓允光)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战略地理位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