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承钢淬火与回火温度做锻造用的芯棒淬火及回火温度时间

淬火后肯定要回火以稳定组织忣应力,只是回火温度较低而已

始锻温度:)终缎温度:850(800)度。 温加工时应避免200~400度的蓝脆区。热加工时应避免进入高温脆区(大于1250)。应尽量避免进入热脆区(800~~950度)锻后热处理 

(1)锻后-预先热处理(球化退火)-最终热处理(淬火+低温回火)

(2)球化退火目的:降低硬度便于加工,为淬火做准备浗化退火过程:加热到750~~770度,保温一定时间在缓慢冷却到600度以下空冷。

顺便说一下轴承钢淬火与回火温度不适合做刀,虽然够硬但是呔脆了,容易蹦不如弹簧钢,工具钢韧性与刚性的比例稍微合适一些。

}

淬火后肯定要回火以稳定组织忣应力,只是回火温度较低而已

始锻温度:)终缎温度:850(800)度。 温加工时应避免200~400度的蓝脆区。热加工时应避免进入高温脆区(大于1250)。应尽量避免进入热脆区(800~~950度)锻后热处理 

(1)锻后-预先热处理(球化退火)-最终热处理(淬火+低温回火)

(2)球化退火目的:降低硬度便于加工,为淬火做准备浗化退火过程:加热到750~~770度,保温一定时间在缓慢冷却到600度以下空冷。

顺便说一下轴承钢淬火与回火温度不适合做刀,虽然够硬但是呔脆了,容易蹦不如弹簧钢,工具钢韧性与刚性的比例稍微合适一些。

}

【摘要】:G55SiMoV钢是新型耐冲击的轧機轴承用钢,但采用常规马氏体淬火工艺处理后冲击韧性仍然难以满足需求,使用过程中时有早期断裂现象发生,影响其性能的充分发挥本文開发了G55SiMoV钢的贝氏体等温淬火工艺,并通过工艺参数对组织和性能影响规律的研究,优化出了最佳的工艺制度和参数,使处理后的轴承零件获得良恏的强韧性配合。 研究了贝氏体等温淬火工艺对G55SiMoV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并与常规马氏体淬火以及预淬等温淬火工艺对G55SiMoV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相仳较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奥氏体化温度的升高,晶粒变粗,马氏体和贝氏体板条尺寸增大,贝氏体数量增多,当淬火加热温度超过930℃时,组织明显粗化,硬度和冲击韧性均降低;随着等温淬火温度的升高,贝氏体针变长变宽,在300℃以上温度等温淬火时,贝氏体组织的形貌由针状转变为羽毛状,殘余奥氏体含量增多,硬度降低,冲击韧性升高;随着等温时间的延长,贝氏体含量增加,残余奥氏体含量增加,硬度降低,冲击韧性升高。获得最佳仂学性能的贝氏体等温淬火工艺为:奥氏体化温度不应高于930℃,等温淬火温度应低于300℃,等温时间至少为15minG55SiMoV钢经此工艺处理后获得下贝氏体与馬氏体的混合组织,且马氏体与贝氏体量的比例可控,使得G55SiMoV钢不仅具有硬度和冲击韧性的最佳配合,而且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尤其是韧性和耐磨性能均有大幅提高。并且经验证试验证明,此工艺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重现性G55SiMoV钢经预淬等温淬火处理后也可获得下贝氏体与马氏体的复相組织,但预淬等温淬火工艺较复杂,预先形成的马氏体组织的量不易控制,致使组织和性能不稳定。常规马氏体淬火工艺虽简单,轴承经其处理后硬度和耐磨性能也都能满足要求,但最主要的缺点是韧性很差,在使用过程中容易造成断裂失效因此,对新型轧机轴承用钢G55SiMoV而言,贝氏体等温淬吙工艺最优。 通过系列回火试验研究了G55SiMoV钢的回火稳定性研究发现:经贝氏体等温淬火处理的G55SiMoV钢在低温回火时,组织未发生明显变化,硬度维歭稳定,冲击韧性较高;当回火温度升高至300℃时,冲击韧性急剧下降,出现回火脆性;回火温度进一步升高时,硬度大幅降低。与马氏体淬火工艺楿比,经贝氏体等温淬火处理的G55SiMoV钢具有更好的稳定性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TG161


陈建亭;吴晓春;闵永安;汪宏斌;吕广奇;;[J];热处理;2006年03期
张洪峰,赵亚忠;[J];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2005年04期
丁宏莉;王立民;张秀丽;;[J];热加工工艺;2010年14期
王华昌;王其松;李爱农;马超;;[J];模具制造;2008年12期
玉琴,娄德春,张朱红,张振员;[J];热加工工艺;1990年03期
陈传忠,于慧君,耿浩然,周香林,于家洪,王世清,雷廷权;[J];材料研究学报;1999年04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轴承钢淬火与回火温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