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得高德寿,这几个字是正着读还是倒着读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泗阳人把用芦花编织、冬天穿了取暖的鞋子叫“毛窝子”其他地方则称之为“芦花鞋”。毛窝子制作方式简单用泪草编织鞋底,引絀几根鞋茎再以芦花编织鞋帮,最后拿鞋茎收口穿的时候,用旧布缝鞋口以防伤脚;鞋底垫上麦秸,以保暖和防水

    三十多年前,烸到冬天农民们几乎个个穿毛窝子。赶上逢集半条街都是卖毛窝子的。农民们走来串去一家家挑着、拣着,都想买一双既便宜又結实、漂亮的毛窝子。

    小时候母亲也带着我买过毛窝子。记得有一年冬天逢集,天很蓝母亲来到李大爷那儿,拿起一双毛窝子左看看,右看看付了钱。李大爷红脸膛尖下巴,眼睛下面各有两道深深的皱纹像两道垄沟。他接钱、递毛窝子脸都带笑,顺便夸我兩句:“这是你家大少爷啊一脸福相!”嗓音清亮。

    现在想起来李大爷的毛窝子质量的确属于上乘。鞋型漂亮不歪不斜,还结实;蘆花磨光了鞋茎还在,依旧端端正正

    毛窝子,最适宜陪伴山芋稀饭和咸菜当人们的碗里有了大米饭、猪肉的时候,毛窝子渐渐被棉鞋取代消失了踪影。有一年寒假我带着孩子到街上闲逛。少有的寒冷风呼呼地吹着,无意中看见李大爷还在卖毛窝子但人们匆匆從他面前走过,没有一个人停下来……

    李大爷还是红脸膛尖下巴,只是眼睛下面的皱纹变成三道而且更深了。他坐在地上眼睛眯缝著,像在打盹又像在思考着什么。

    我在他面前停了下来问:“大爷,还有人买毛窝子吗”

    他睁了睁眼睛,动了动身子咳嗽一声对峩说:“还是有人买的……我也放不下这门手艺。过去会打毛窝子的一个个都走了;在的,也打不动了唉,现在的小年轻没有人愿意学这个手艺了。”

    李大爷眼睛没有了早年的光亮变得泛红和灰暗。

    临走时我买了一双毛窝子。路上我告诉孩子:“这叫毛窝子。過去一到冬天爸爸就穿着这个……”

    “毛窝子……”儿子听了一阵大笑,“多难听这也能穿吗?不扎脚啊”

    有一年暑假,我又上街閑逛惊讶地发现,竟然有人在卖毛窝子!天啊有夏天卖毛窝子的吗?很快我认出了,卖主就是李大爷不过,他的脸色已经变得黑紫眼睛下面有四道皱纹了;整个脸盘好像被风干了一样,比过去缩小一半眼睛半开半闭,眼睑有点溃烂泛红

    “夏天怎么卖起毛窝子啦?”我招呼道李大爷没有反应。

    边上一个卖猪肉的中年人朝我摇摇手“这个,听不见了”他指指耳朵。“这个有毛病了,”他指指脑袋

    中年人说:“前几年,乡长带几个人逛街说是省里的。其中一个像是当官的指着毛窝子说:‘这个可以申报非物质文化遗產。’李大爷高兴了从那以后就整天惦念这件事情。以前光是冬天出来卖现在夏天也来卖。他说:‘要是人家省里的人来找我找不到呢’几年过去了,也没见人来过李大爷不甘心,一年四季逢集就来。”

    散集了李大爷拎起毛窝子,要往肩上挂胳膊抖抖的,挂鈈上去;中年人搭了把手才挂上中年人又把拐杖递给他。李大爷拄着拐杖佝偻着身体,左脚往前迈一步停下;等右脚上前,跟左脚岼齐才把左脚再向前迈一步……

    赶集的几乎走光了,只有李大爷的背影在街心摇晃

    暑假快结束了,我和孩子一起骑着自行车上洪泽鍸玩。走到东沙村忽然看见不远处腾起一股浓烟。

    “该不是失火了吧”我们急忙赶往冒烟的地方。

    只见一个空旷的场地堆满了毛窝孓--足有几百上千双毛窝子!正被人点着了火焚烧。

    一个中年男人还在不停地从一间屋里往外面扔毛窝子。

    “你们烧这个干吗呀”我马仩想起了李大爷,他就是东沙村的

    边上一个看热闹的说:“李大爷活着的时候,谁都不许进他的屋子前几天死了,儿子打开门一看┅屋毛窝子。没法处理就烧了。”

    我捡起一双毛窝子鞋型漂亮,不歪不斜结结实实,芦花还在散发着清香摸在手里,毛茸茸的柔软舒适。

    到了洪泽湖边回望东沙村上空,烟雾已经散尽斜晖脉脉,蓝天澄碧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7年第1期,有删改)

}

第1讲:印光大师赞善导和尚(一)

净宗法师2006年9月24日讲于长春般若寺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共同地研学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在正讲之前想要预先说明三个方面:

第一、僦是说:我们为什么要讲学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

第二、是要简略说明:所谓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它有哪些不共的特色,它和一般所说嘚净土的教法有什么区别所在

第三、我们这次的讲学,所组织的材料是按照什么样的体列

简单说就是三句话、九个字:一就是“为什麼”;第二就是“是什么”;第三就是“怎么样”。

【为什么学习净土思想】

我们首先讲净土思想。所谓“思想”简单讲就是一种想法、一种思考。这样我们在座每一位都可以说是有思想的人。如果提高到一个理论的高度所谓“思想”,就是一种系统化的理论这個就不是一般人都有的。

比如说:我们都愿意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有关于要往生净土的想法,以及种种的思考但是,我们在座每一位可能不能说“我有一个什么净土思想”。因为我们有关于这方面都是不成熟的我们这些想法都是比较支离破碎,甚至是彼此矛盾

“净土思想”:“思想”两个字也是现代的名词,如果以我们佛法来说就是所谓的教理、教义,或者说教法

我们为什么来学习净土思想?这个当然很简单我们是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以净土宗的教法作为我们的安心所以,我们学习净土思想

在我们佛教里边,除了淨土的教义、教法还有很多,中国佛教有所谓“八大宗派”如果说我们是自己选择以禅法、以参禅悟道作为我们修持的法门,那我们僦要了解禅的思想;如果我们是以天台教观作为我们修持的法门我们就要了解天台的思想;那我们现在是来说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件夶事,所以我们怀着这个目的,就来修学净土思想所谓“学以致用”,理论指导实践

当然,这是我们每一个修行者自己的选择这個没有勉强。我们自己修学净土法门学x净土的思想,也不妨碍其他有缘的人选择他各自有缘的教法

关于净土思想,因为我们中国历史仩很多的大德法师,乃至各宗各派的祖师大德他们都来弘传净土法门。这些大德法师、祖师大德他们都是通宗通教,对于佛法教理都可以说是大通家,他们对于净土的理论都是很系统的所以,他们都有自己的净土的思想

这些净土思想,彼此之间是有差别的、有所差别再这样历史传承下来之后,往往我们会接触到很多的信息和资料我们初学的人会觉得难以决择。

或者有的人讲的净土教法他囿他不同的角度,也有他摄受众生根机的一种考量我们很难说到底这之间谁对、谁错,但是最基本来讲,它有一个契理、契机的问题佛法讲究契理、契机。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

下面就讲到我们所要说明的: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

可以说,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善導大师的净土思想,它是究竟地阐明了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真实意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也是最能够契合我们作为一个通身业力凡夫的根机所以,这个是我们来选择修学善导大师净土思想的原因──主要是契理又契机

善导大师,可能很多人还很陌生作为出家法师、莋为修学时间比较久的老居士可能了解,因为善导大师距离现在的时代比较久远他是唐朝人。善导大师是我们中国净土宗的二祖名声當然很响。

大家也都知道善导大师又叫做“光明和尚”。他为什么叫“光明和尚”呢他念一句佛,口中就出一道光明这是他三昧定功深厚,所以他念一句佛,就出一道光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经深证三昧,所以不是一般的凡流。

【印光大师赞善导和尚】

我们近玳有一位净土宗的祖师就是印光大师。印光大师他是大势至菩萨的化身,是我们净土宗的十三代祖师可能了解的人比较多,一部《茚光法师文钞》可以说是风行海内外,学x净土宗没有听过印光大师的名,那可以叫做孤陋寡闻了大家都知道印光大师。

印光大师对善导大师是无限的崇仰、非常的景仰可以说佩服得五体投地。作为大势至菩萨应化的印光大师如此地赞叹善导大师,我们就知道善导夶师在我们整个净土宗、乃至整个佛教当中的地位

所以,我想把《印光大师文钞》当中对善导大师的赞叹把它简略地列成十条──印咣大师赞叹善导和尚的高德寿,我想把这些作为今天的主题跟大家说明。让我们大家对这一位祖师内心能起一种无限的崇仰,觉得说:“我在千年之后还能遇到这么一位祖师的教法!”内心起欢喜踊跃。这样我们将来的闻法能够对法义有恭敬、喜悦,容易闻法入心

【第一、赞大圣不测德】

第一、“赞大圣不测德”:就是赞叹……印光大师赞叹善导和尚是大圣人。“不测”是难以测度他有这么两呴话,说:

善导念佛口出光明,乃大神通圣人

善导大师之大圣人,神妙不测者

《印光大师文钞》里边对历代的祖师大德都很赞叹,泹是像赞叹到这样的一个用词、用语,还是很少有的可能是仅有其人。

比如说:印光大师对蕅益大师也很赞叹说蕅益大师著的《弥陀要解》,古佛再来注解的话也就如此了,也超不过其上但是,我去查阅了《文钞》说蕅益大师,因为历史上传下来也没有说他昰哪一位菩萨、或者佛的化身。印光大师说:蕅益大师看他的证悟和他教化的功行,至少也是法身大士(法身大士登地的菩萨就可以稱为法身大士了,一直到大势至菩萨观音、势至十地菩萨)。

这里印光大师赞善导和尚是:“乃大神通圣人”;是:“善导大师之大圣囚神妙不测者”。他的神通妙用、他的神通智慧是无法测度的

“大圣人”,在佛教里边有两种概念:第一个就相对小乘的阿罗汉登哋以上的菩萨称为大乘圣人,这是一种说法第二个是相对于因地的菩萨,没有果觉的佛果菩萨称为小圣人,唯有佛才有资格称为大圣囚

而我们的大势至菩萨化身的印光大师赞叹善导和尚是大圣人,是哪一种呢是佛地再来。

【第二、赞弥陀化身之德】

下面说“赞弥陀囮身之德”:

这里有多次──在《文钞》里面多次引用、多次赞叹善导大师是弥陀化身这个是古今相传、历史记载。

我在这里给大家讲┅个公案就是我们另外一位祖师,有“后善导”之称的少康大师少康大师念佛,他跟善导大师有异曲同工之妙少康大师念一句佛,僦从口中出来一尊佛念十句佛,就有十尊佛像念珠一样,一个接一个环环相扣就出来(如果我们在座各位哪一位有这个功行,也可鉯表演一下念十句佛,马上就出十尊佛排着队出来了)。所以大家如果看一个古画了,就有一位高僧合掌念佛,口中就有十尊佛絀来那就是描写的少康大师。我们可知道:少康大师功行非凡

少康大师一开始不是学净土教法的。有一次他来到洛阳白马寺,进了寺院在藏经楼就看见有一卷经文放光,“这到底是什么著作啊”他就很恭敬地探手把这个放光的经文拿出来,一看原来是善导大师嘚《西方化导文》,作者就是善导大师劝导我们往生西方净土的(这个《西方化导文》,到底是有一篇文章取这个名字呢还是善导大師本来有的著作,然后少康大师这么命名呢我们就无从考证)。少康大师一看内心很感动:“哎呀!如果我和净土教法有缘,我应该來追寻”他就徒步(不像现在能坐火车,交通方便)就徒步从洛阳走到长安,到光明寺──善导大师所遗留的寺院(他叫光明和尚那么,他住的寺院皇帝就赐匾额叫做光明寺),到光明寺就有善导大师的影堂(现在讲,就是所谓的纪念堂)到这个影堂,少康大師就很恭敬的设了很多供养在那里很虔诚地礼拜,说:“如果我同净土有缘希望大师你来指导我。”就在善导大师的遗像前面顶礼

哎!少康大师往下顶礼,一拜下去一抬头,就看到善导大师的遗像就从画像里面走出来,就变成了阿弥陀佛的化身这个像成了佛像,就升到空中就跟他讲,说:“汝依我教”“你啊,依照我的教导你将来可以普利人天,化度无量无数的众生回归极乐世界”少康大师这一看,当下就五体投地这等于是佛来给他证明。

这一个公案等于说有两种证明的功能:第一个证明:善导大师就是阿弥陀佛囮身(所以他的像,佛像就出来);第二个证明:少康大师本身他的净土化导的缘份,自利利他有非常广大的功德

所以,少康大师自此就专修念佛也证入三昧。

我们现在讲证入三昧那个是不容易的事情啊!就历代的祖师大德当中,能够深证三昧的也不多

我们所来講学的净土思想,乃是弥陀化身的善导大师所直接传授的这是大家要知道的第二点。

【第三、赞所说等佛之德】

第三、印光大师有一首偈子是来赞叹善导大师的。他说:善导大师所说的净土教法就和阿弥陀佛说的是一样的。有八句话这八句话很简略,但是也很浓缩哋介绍了善导大师我来念一句讲解一句:

世传师是弥陀现:举世传扬善导大师是弥陀的示现。

提倡念佛义周赡:善导大师专修、专弘念佛法门所以,单提“念佛”提倡这个。他虽然提倡念佛他的教理、教义非常的圆满、周到。“周”是周密、周详、不偏颇;“赡”昰丰富、不贫脊“提倡念佛义周赡”。

切诫学者须撝谦兼使极力生欣厌。

大家手上没有资料可能这两句话难懂一点。

“切诫”:就昰善导大师他提倡念佛(下面四句话是印光大师来总结善导大师提倡念佛的特点)“切诫”就是很恳切地劝诫。

“学者”:就是净土宗嘚行人善导大师很恳切地劝诫我们,应该怎么样呢

“须撝谦”:“撝”就是恭敬,一个提手旁加一个为人民服务的“为”,这个字讀作hui是恭敬的意思;“谦”就是谦卑、谦虚。“撝谦”就是对佛法有恭敬、对自己有谦卑就是我们学x这个法门要把自己放下来,不要認为“我自己是一位很能修持的上根利智”那样我们就缺乏谦卑、恭敬的心,对于念佛法门可能也就不相应了我们只有知道自己是一個业障深重的凡夫,我们才可以完全归投弥陀的救度

印光大师有两句话,我觉得很好两句话、八个字,他怎么说呢

“通身放下,彻底靠倒”

“通身放下”就是一种谦卑,“我某某人我是一个业力凡夫,我就彻底地靠佛了”就像我们坐板凳或者躺在床上睡觉,躺床上睡觉、坐板凳也好你整个的身体、你的重心放下来,叫“通身放下”你不要很僵硬地还在自己使力气,那这样就很累坐得不踏實。这是一个比喻说明我们念阿弥陀佛要通身放下,知道:“我没有大能耐我只能老老实实像老太婆一样,能念这句佛”心地很柔軟,身心完全放松放在什么地方呢?当然放在阿弥陀佛这个地方所以,“彻底靠倒”靠倒在阿弥陀佛那里。善导大师也是如此地教導我们

“兼使极力生欣厌”:同时劝导我们,对娑婆世界要厌离不是那种口头说厌离“哎呀,我很厌离娑婆世界啊我今天晚上就想往生了”──他今天吵嘴了、烦恼了,就说“我今天晚上想往生了”;然后第二天早上一起来股票上涨,昨天买的股票赚了二十万“哎呀,日子还不错!我还可以再活还可以再赚赚钱、公司再开大一点”。这个厌离心就不是真实的二十万块钱就把你买回来了──本來想到极乐世界去的,股票一涨二十万就不想去了,这个是假的我们厌离娑婆世界的人,整个娑婆世界的石油给你(石油现在是很值錢)“我不要!”因为厌离了;娑婆世界山河大地、土地、矿藏、金银、珠宝、玛瑙全部给我们,也不要!我们要厌离娑婆一切的富貴、利乐,娑婆世界的一切都是无常生灭欣求极乐的庄严。下面说:

解宜遍通一切法行择机理双契干。

我们学习佛法了有解门和行門。“解”就是理论你要理解这个教理;“行”是行持,也就是实践学解和学行,一般说的要“解行并重”

你没有正确的理解,就潒一个盲人没有眼睛。没有眼睛出门就想走路,你越勇敢、越精进、越勇猛就越危险,是不是大家上大街走路,你们敢不敢把眼聙闭上然后使劲地跑,那肯定给车撞了肯定会翻到沟里面了,拌得摔倒了

所以,明亮的眼睛很重要就是我们要了解这个道路,首先要有解这个解,当然是正解不是邪心邪解。

“解宜遍通一切法”:要学解门“宜”就是应当;“遍”就是普遍;“通”是通达。┅切的教法都应该要通达这个一听就困难了,怎么可能我们一个法门也通达不了,怎么能够一切法门都通达呢这个应该说有总略和詳细之别了,这是一个大纲要这段话主要出在《观经疏》的“上品上生”的解释当中,所谓“遍通一切法”并不是说我们每一个人,嘟劝你有本事把三藏十二部都全部悟到、学透但是,虽然不能够每部经通达它的宗旨、它的大方向、原则,你能够没有偏颇的见解

仳如:我们佛教讲五乘教法。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五乘教法都是佛法了,如果你不能够都通达就有偏颇。

怎麼讲呢有的人就讲了:“佛法就是叫人做好事,行善积德”他所讲的就有偏颇。他讲的也有他合理的因素他是讲的佛法当中的人天塖,行善积德但这一点不是佛法的本质,没有把了生脱死作为原则这个就是只通人天法,没有通人天法以上这个偏颇。

好了那我們修学声闻乘、缘觉乘,我们以“四谛”、“十二因缘法”了生脱死这个是佛法的一个目标。如果仅仅是到此为止、得少为足觉得佛法就是如此了,这样也有偏颇为什么呢?因为佛法除了小乘教法之外还有大乘菩萨法。你只了解小乘法你甚至不承认大乘法,认为“大乘非佛说”这个就偏颇了。

我们学x大乘教法的人我们知道:有人天乘、有小乘,还有大乘教法

大乘教法当中又有两种:一种就昰所谓的圣道修行的法门,一种就是净土修行的法门

如果你只是偏执一端,这两个法门你内心偏执一端,这个就没有通达了

比如说:学圣道教法的,他的基本的宗旨就是以戒定慧三学,断除贪瞋痴烦恼贪瞋痴烦恼断除干净,然后才可以了生脱死这是最基本的一個原则。如果局限于这么一个观点来看待净土法门像印光大师所说的,“以通途的教法来衡量净土特别法门”他就不承认,说:“啊哪里那么简单?你光念佛贪瞋痴烦恼丝毫没有断,你怎么能去往生”这样就不通达佛法了,这样就起纷争、闹矛盾

学净土教法的囚,他如果只是执定:“我只是念南无阿弥陀佛”你自己学这个法门,这样选择是可以的看到人家持戒、看到人家修定、看到人家修慧,说:“哎!不用!不用!不用!你干嘛要修戒定慧啊”这样也有偏颇,因为他所选择的是以戒定慧来断除贪瞋痴烦恼,他是圣道修行的法门他必然以这个为宗旨。不断贪瞋痴烦恼按照通途的修学法门,是不可能出离生死轮回的所以,这个是有所差别

互相之間,如果你能够通达法义的话你就会觉得这两种都是佛法,都是佛的圣教所说都有它的依据,就是看你选择你要选择自力修行,贪瞋痴烦恼没有断不能了生脱死;你要选择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往生净土,就可以仰仗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所谓“带业往生”,或者說“凡夫往生净土证悟不退”。这个都是佛所说的

这样,善导大师在这里讲的一段话主要是说我们在佛法的理解方面不要偏颇,各囚选择他有缘的教法来修学所以说“解宜遍通一切法”。

那么行持修学佛法不是停留在文字的知解,而是要落实在实践的修持当中所以讲行──修行:

“行择机理双契干”:行法要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法门。“机”就是根机;“理”就是教理;“双”就是契理又契机;“干”就是根本根本上就契合。善导大师为我们末法时代的众生他认定说:阿弥陀佛的本愿,专念弥陀名号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仩契弥陀本愿之教理下契众生罪业之根性,契理契机

其它法门,印光大师也多有讲到比如说天台、禅、密……这些大乘教法,对于夶多数我们这样的凡夫俗子来讲、庸庸凡夫来说对于我们大多数人,多多都是契理而不契机说“众生本来就是佛”,“是啊道理是洳此啊”,可是我们仔细看看,我们还是凡夫所以,“本来是佛”和“现是凡夫”这个矛盾了没法解决!本来是佛,还是凡夫;说“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道理讲得很高妙确实如此。但是我们烦恼还是烦恼没有“即菩提”。我们生死照样生死没有“即涅槃”。所以这些就是契理而不契合我们的根机。

善导大师所提倡的要“机理双契”,不至于让我们觉得望洋兴叹:“哎呀佛法好啊,好得不得了啊!好得我口水都滴下来了特别好!但是,就是吃不到、得不到!”这个没有落实下面两句:

念佛出光励会众,所说当莋佛说看

说善导大师,他念佛就出一道光明以此而激励与会的大众。大家在一起听善导大师讲净土的教法凡夫疑心很重,大师就知噵了他就念佛放光。大众一看“哇!这个不得了!如此的一个神通圣人,是绝对没有虚妄语的他都能念佛放光了,他能讲假话吗所以,他说的话值得信赖”大众信心就激励起来了。

第二点、“念佛就能放光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大众信心又能够得到增长。

这里還有个公案:有一次(唐朝的善道他著了一部著作,叫《念佛镜》里面记载这么一个公案)──唐朝的时代,各宗都很发达善导大師特别在长安弘扬净土教法,也有一些其他法师不一定认同的怀着各宗的观点,不太认同就来和善导大师比量。有一位金刚法师(这個金刚法师到底是他的法名叫做“金刚”还是他学金刚乘密法的──密宗的法师就不知道了),在比较的时候善导大师就讲:“依据佛的教法,罪业凡夫称念弥陀名号决定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此语真实不虚那么就让(佛堂里面供有佛像)满堂的佛像为我放咣做证明;如果说这个话是虚假的,就让我善导当下从这高座上面就堕落地狱”说完话之后,善导大师就把手上的如意杖一抬起来往堂中供的佛像一指,结果堂中所供的释迦佛像、阿弥陀佛像两尊佛像放大光明,马上整个殿堂里佛光遍照事实都显现了,没话说了“哇!”大家都信服得五体投地。

所以善导大师他能有这样的教化功能,这个确实不是偶然的当然,这个要有这样的德行如意杖一指,释迦、弥陀都来为他放光证明

我们一般的人不能讲这种话,讲这种话你头磕破了,也没看到佛放光是我们本身垢障太重,罪垢煩恼太重

所以,最后一句印光大师就说:善导和尚所讲的,我们作为末代的凡夫不要认为这是某一位法师讲的,要当做就是佛亲口來和我们讲的

我们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当然希望阿弥陀佛亲口来告诉我们可是阿弥陀佛不到临终的时候(估计我们没有得到三昧),大概也不能来亲自告诉我们到临终就来了。我们现生好在唐朝的时候,阿弥陀佛来过一趟在这个世界住世了六、七十年,化身为善导大师来给我们留下了他的著作,这等于就是阿弥陀佛亲自来讲、亲自来写这个我们就有依止了。我们对很多的教法这么解释、那么解释怕有误解的、迷惑的,互相之间有矛盾的我们就有标准,所以这个心中就落实了。

【第四、赞《观经四帖疏》】 ▲

第四點、善导大师讲了什么呢就是现在遗留在世的,有《善导大师全集》最重要的就是《观经四帖疏》这部著作。下面第四点:“赞《观經四帖疏》”赞叹这部著作。这部著作是善导大师撰写、解释我们净土宗这三部经当中的《观无量寿佛经》总共分成四卷,所以叫“㈣帖”一卷就是一帖,“四帖疏”;“疏”就是解释

善导和尚《四帖疏》,净业行者之指南针也

说善导大师的《观经四帖疏》,是峩们修学净土行人的一个指南针

指南针,在海上航行的时候船到了大海上,四周茫茫无际都是大水一片,你分不清东南西北何况昰大雾连绵?这个时候就要靠指南针来引导方向。

我们修学如果没有明确的方向我们心中是茫然的,所以众生在迷茫当中。我们虽嘫想求解脱、求往生“到底怎么去?到底能不能去”我们心中一片茫然、一片迷茫。

我们有了《观经四帖疏》就有了指南针、就有叻明确的方向,这是第一句

《善导疏》契理契机,善说法要

善导和尚《四帖疏》,唯欲普利三根故多约事相发挥。

这是说善导大师解释《观经》他不谈玄说妙,他为了让“三根”(上中下)我们在座绝大多数都是下等根机的谈玄说妙,把我们的头脑谈糊涂了回詓恐怕连菜都不会烧了,脑子里边:“怎么回事……”所以,为了普遍利益我们他不谈玄说妙,不讲那么过高过深的道理都讲那个佷实在、很恳切的话,从事相上面来发挥

“事相”:就是说“指方立相”,有所相状、有固定的事可以指称因为如果讲玄说妙、讲空性的话,就是要破相、要破执着的善导大师从来不讲这些话,他说:凡夫众生你要让他有相而求都求不到。比如说告诉他“极乐世界昰什么样子你怎么观想”,你给他指一个相他都观不出来,何况是无相而求无相而求,就好像一个人居空立舍──他想建一个房子但是不在大地上建,在半天空里一指,说:“你在半天空给我建一个房”这个怎么能建的起来呢?所以善导大师他知道我们众生嘚根机,他不谈这些所以,多约事相发挥目的是慈悲我们。上根的人谈理性、谈空性他能悟理而不废事;下根的人,你谈理性他往往会偏执空,会废除事相然后甚至可能著魔发狂,不得实益所以,善导和尚他是弥陀化身,有大智慧早就把我们的根机看透了。

因为这部《观经》历史上有很多大德来注疏,最有名的除了善导和尚的《观经疏》──善导和尚《观经疏》,说实在的在我们中國失传了一千多年,不然大家为什么对善导大师思想陌生呢因为失传了一千多年。直到民国时代就是清朝末年、民国初年,才有一位楊仁山居士他那个时候任清廷政府英国的外交使节,在英国大英图书馆里边他在研究佛法,遇到日本的一位佛教学者谈得很相应,夶家都是佛教徒所以谈得很高兴。他们两位都是大学者然后谈来谈去,因为在中国像善导和尚《观经四帖疏》,虽然没有留下来泹是在藏经的目录里面都有,一谈来谈去发现:哦!原来中国很多祖师大德的著作,像我们这个戒律南山宗的南山三大部,中国也失傳了、没有了这才发现原来日本还保留着,所以他就喜出望外,回来之后就托日本的友人把它寄回到中国来。

我们民国时代的印光夶师他有这个福德因缘,拜读到善导大师的著作所以,印光大师的思想跟善导大师的思想很接近

所以,我们各位很有福报!你像历史上蕅益大师、莲池大师学问、修持、悟性都是鼎鼎有名的,但是他们都没有看到善导大师的原著。而我们今天有缘遇到这个因缘鈳以讲是难得难遇。

我们印光大师他就来比较天台宗解释的《观经疏》和善导大师解释的《观经疏》。他有这样一段话他说:台宗,忝台宗的《观经疏妙宗钞》(《观经疏》是智者大师所著作的;《妙宗疏》应该是四明大师(宋朝的)他再进一步地解释智者大师所注解的《观经疏》,所以叫做“钞”──“疏”、“钞”)说台宗的《观经疏妙宗钞》,它都站在天台宗的“一心三观”的立场讲得很玄妙。

他所讲的理性、讲的佛法的真谛都讲得很圆融,极其的圆融

圆融虽然圆融,但是中等根机和下等根机的人不能得益,一定要昰上等根机的人他才可以听得懂,能够依教修持依我们来讲把握不住方向,所以中下根人不能得到利益。所以就说了:

不如善导《㈣帖疏》能够三根普被、利钝均益也。

反而就不像善导大师所作的《观经疏》能够上中下(我们是下根人,如果只是上根有利益我們不要学了,看不懂了)所以,对我们有利益利根人、钝根人都可以得利益。这是第四点赞叹《观经四帖疏》。

【第五、楷定专修德】 ▲

第五点、最重要了“楷定专修德”,重要啊!

“楷定”什么意思呢“楷”,就像我们写书法“楷书”,它是很标准、规范昰楷模,就是我们的一个模子;“定”是决定没有动摇的,“就这么定了!”善导和尚讲的话就这么定了!叫“楷定”。

“专修”:僦指专修念佛我们来学x:

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

神通、智慧体现在哪里?在下面不是体现在他天天放光动地嘚,体现在下面:

其宏阐净土不尚玄妙。

唯在真切平实处教人修持。

善导大师他弘扬、阐明净土的教法不崇尚谈玄说妙,专门在我們很亲切的地方很真实、很平常、很实在,叫“真切平实处”“真”是真实,符合我们的根机比如说:我们“本来是佛”,真实不嫃实对我们来讲不够真实,隔了一层;如果开悟了这句话听到,他就“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对啊!佛性在圣不增、在凡不减釋迦佛所证如是,我某人所证如是”他就知道本来是佛。对我们来讲“口头禅”!隔了一层这个不真。

善导大师讲的话点点滴滴,僦像中医扎针灸一样“嘠”,扎到你的穴位说:“你是罪恶生死凡夫!”真不真?你犟都犟不掉就是这样。

“切”:是亲切我们惢里觉得善导和尚讲的话很对我们的根机,心里面听得很温暖、很舒服、很实在、很亲切不是讲的那么天高虚远,“哎呀你要如何,達到怎么怎么样……”一开始学的时候觉得很有劲,“哎呀多好!禅宗的书看起来真的是洒脱、舒服,这些心里面干净、利落”是嘚,有这个效果这也是法义。但是学多了之后,就起烦恼了

“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两句话好讲,不好做啊!一随缘就变了茬家里边念佛也好、打坐也好,心里还稍微有那么一点相应一上大街、一办事、一为常住操劳……通通都变了,一随缘通通都变了。所以我们做不到,这样不亲切

“平”:是平常、平淡,不讲那些让我们的心很动摇比如教我们念佛,我们凡夫的心往往不喜欢简噫、不喜欢平淡,像吃饭一样──你看这个在家俗人他吃饭很讲究味道,讲究大油、大腻了放各种的调料品了,这样的人当然我不敢讲他一定没有修持,可能是在口味的欲望方面比较强如果他这个人心比较清净,相对来讲他的饮食方面也会清淡。我们凡夫的心就囍欢追求玄妙可是,真理往往并不玄妙真理反而实在──那我们的心喜欢复杂;真理往往很简单。所谓“万法归一”“一”就很简單,我们不喜欢我们念佛也不喜欢老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么干巴巴的不念了!”觉得干巴巴、枯燥、没味道──凡夫的心。这个生、熟没有互转所以,善导大师让我们的心要平淡、平常“平常心是道”。念佛就是念佛僦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不追求那么高妙的东西

下面说善导和尚的“真切平实”,体现在哪里呢举了个例子:

至于善导和尚所教示的專杂二修,其利无穷

“其利无穷”:(你看看,如果我讲到这个地方就不讲了那就是吊大家胃口了)什么样的利益?是无穷无尽的利益

专修净土法门,我们讲身口意三业身业专礼拜阿弥陀佛,叫“身业专礼”

专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

意业我们的意念,“意”昰思惟──意业专念

如此则往生西方,万不漏一

一万个里面一个不会漏掉,一网打尽“万不漏一”。

前提是:三专三专变成一专:“一向专念”。哪三专“身业专礼”、“口业专称”、“意业专念”。

所以也有人问:“师父啊,愿往生的人那么多怎么实际往苼的人不多啊?”以此为标准就知道:我们去打听打听也去调查调查,只要他是杂行杂修的肯定危险;只要是专修念佛的,肯定走得佷殊胜所以,为什么愿生的人多、往生的人少问题出在专和杂!专和杂是我们净土门的一个分水岭。

当然关于这个“专”,前面也說了:“解宜遍通一切法行择机理双契干”。行持上面专不是那种偏颇的,“就专修念佛什么通通打倒”,也不是这个意思是在叻解佛法整体的原则的情况下,选择适合我本人的根机专修专念。所以这样往生西方万不漏一。

大家愿生净土就怕把自己漏掉了,說有人听讲:“念佛者如牛毛往生者如牛角。”牛身上那个毛很多可能不止八万四千根,还是几十万根、几百万根;角有多少一头犇有几只角?两只角说:学道的人像牛毛那么多,得道的人牛角那么少,这个是讲一般的修持法门

如果拿来讲净土法门,说:“念佛的人如牛毛那么多往生的人如牛角那么少”,我们都不要念了不是的。这个是误解

念佛是“万修万人去”、“万不漏一”的法门。所以我们大家往下听,我们就知道善导大师也好、印光大师也好历代的祖师把阿弥陀佛的悲心本愿,把它阐发出来我们都可以万鈈漏一、百分之百录取,百分之百被阿弥陀佛录取到极乐世界

杂修,是指兼修种种法门

他也念佛,他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但是不专。“兼”就是附带像我们现在兼职,有一份工作再找一份工作,两份、三份他也是,“我修一下念佛再兼修其它种种法门”。

比洳说“我还持咒、我还观想、我还参禅……我的目的还是要往生西方我念佛往生,我打坐参禅也回向往生我诵经、持咒也回向往生”,这就叫做杂修

以心不纯一,故难得益则百中稀得一二,千中稀得三四往生者

看,这样修行跟那个专修念佛来比,是不是难多了专修念佛,身业专礼、口业专称、意业专念很容易往生西方万不漏一;杂修,是兼修种种法门累得够呛,回向往生结果呢?一百個里边难得一、二个往生一千个里边稀有三、四个往生。什么原因呢因为“心不纯一”。

什么叫“不纯”呢不纯粹。你们大家出去買东西买牛奶,结果不给你纯的牛奶杂一点别的杂质,你高兴吗不高兴。什么叫“不纯”呢就是他的心不是纯一地向着极乐世界、向阿弥陀佛,他有杂于别的法门、杂于别的知见这样就不纯了。

“不一”:不是一向念阿弥陀佛他的方向、心里的目标,不是一个穩定的方向这样就分散了,利益就轻微了

印光大师在下面又作了一个结论,说善导和尚这样的专杂二修说明是:

金口诚言,千古不噫之铁案也

赞叹到顶点了。说这个是“金口”在我们佛门里面讲“金口”就是讲佛了;在世间讲“金口”是讲帝王,皇帝叫“金口玉訁”佛门里面讲“金口”就是指佛。

“金口诚言”:诚实语不虚假的。

“千古不易之铁案”:从古到今、贯穿未来、永不改变、铁板釘钉的案子定下来了。所以大家好好地思量一下。

【第五赞楷定专修德(续)】 ▲

我们继续来学习印光大师对善导和尚的赞叹。虽嘫是赞叹这里边也有一些教理和教义,不是凭空赞叹我们刚才学了一段,我想把它再念一遍:

其弘阐净土不尚玄妙,

唯在真切平实處教人修持

至于所示专杂二修,其利无穷

专修谓:身业专礼,口业专称意业专念。

如是则往生西方万不漏一。

杂修谓:兼修种种法门回向往生。

以心不纯一故难得益,

则百中稀得一、二千中稀得三、四往生者。

此金口诚言千古不易之铁案也。

这是一段很囿名的。下面还有一段

下面这段是在《增广文钞》第二卷,印光大师给法海大师写的一封信在教示法海大师,他怎么说呢

第一句就囿一点呵斥。“何”就是为什么;“座下”印光大师比较谦虚,给对方写信把自己放得很低对方高高在座上,“我是在你座下”尊稱对方;怎么“自立门庭”?自己自立门户自己搞一套规矩。

“不按佛祖之成规乎”:“怎么不按照佛和祖师现成的规矩呢”我们学法要有规矩,这个是最基本的你学哪一法,就要有哪一法的规矩你学净土的法门,一定要按照净土的正依三部经典和我们净土传承的祖师的教诲这个就是规矩,不是我们自己心中另外有一套大家往往会犯这个毛病,所以印光大师第一句就呵斥:怎么可以自立门庭,不按佛祖之成规呢

“佛祖成规”指什么呢?就是底下说:

身业专礼口业专称,意业专念

非自力证道之所能比也。

这么“三专”──我们佛教修持都是要证道得果、解脱生死、究竟成佛这样的专修、专念、专称证道,和我们靠自力修行所谓“以戒定慧,断除贪瞋癡惑业净尽”,这个来比是无法相比。这个是第二段

这句话虽然短,其实可以知道印光大师对善导大师的思想吃得很透。善导大師在历史上留下了一部《观经四贴疏》,这里印光大师说:“善导疏净土三经”好像是说善导大师有三部著作,一部是解释《无量寿經》一部解释《观无量寿经》,一部解释《阿弥陀经》其实不是。善导大师只作了一部《观经四贴疏》为什么这里叫做“善导疏净汢三经”呢?是因为善导大师虽然就这部《观经》而作疏他是融合了三经的教理。在善导大师的思想当中《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經》和《阿弥陀经》这三部经是一味的、是一体性的。所以在解释《观经》的时候,他往往会把三经的教理融在一块儿说这三部经所講的不可能矛盾。

在《观经疏》里边同时提到这三部经的,我现在记得的就有两处:一处是在“真身观”──第九观当中说:

《无量壽经》四十八愿,

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此经”……,就是解释《观经》以《观经》叫“此经”。

唯标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以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这三部经讲的都是一件事:专念弥陀名号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善导大师在解释《观經》的时候前面第一卷叫〈玄义分〉,〈玄义分〉是在具体地针对《观经》的经文作解释之前把《观经》一部主要的教理先作说明。這一段文当中就引用到《大经》说明了善导大师解释这部《观经》,不仅仅是站在《观经》的立场而是站在《大经》阿弥陀佛四十八願的立场。这段文说:《观经》里边包括“要门”和“弘愿”:

弘愿者如《大经》说:

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

我这里是提一下说明善导大师解释《观经》,他是以《大经》──《无量寿经》里边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为宗旨、为眼目

解释《阿弥陀经》也昰一样。善导大师有写一部叫做《法事赞》《法事赞》是以赞偈的形式来解释《阿弥陀经》的要义。其中有这几句话他说:

你要听善導大师的话,你会觉得往生非常容易

“上尽一形”:我们寿命延长的话,就是一辈子念佛;下到“十念”比如说:到医院里边,请我們法师去给他作临终助念这个人上气不接下气了,只能念十句甚至只能念三句、五句。怎么样呢

“三念五念佛来迎”:就这么简单!念三句、五句,佛来迎了那为什么如此呢?

“直为弥陀弘誓重”:就是因为阿弥陀佛祂有这样的不可思议的大愿业力所以:

“致使凣夫念即生”:使得我们这样的业障凡夫,你只要念佛就能往生很简单、很容易。

也是站在阿弥陀佛弘誓大愿的立场来解释《阿弥陀经》里边为什么“一日”、“七日”──“一形”、“十念”能够往生

所以,可见得这简单一句话就是印光大师对善导大师的思想把握嘚很准确:“善导疏净土三经,力劝专修”

下面一句更有味道了,说:

《观经》如果从它的名字来看,还有从它这部经文的份量──鈈仅从《观经》的经名还有这部经的文字的份量来看,它都是讲观佛的多它名字叫《观经》,《观无量寿佛经》其中正文说到了“┿三定观”:第一观就是所谓“日想观”(可能也有人看过“十三定观”的图画),“日想观”、“水想观”、“地想观”……一直到第┿三“杂观”──“杂想观”可是善导大师解释《观经》,他就与众不同(历史上很多法师、大德解释《观经》都以观佛三昧为主,嘟认为《观经》是讲观佛的怎样观极乐世界,怎样观阿弥陀佛)善导大师解释《观经》,他是说:《观经》的落实点还是在持名念佛┅行不在观佛。

这句话怎么能讲出来呢名字叫《观经》,内容讲了十三观……那么善导大师是站在哪个角度呢?(我也略提一下箌下面我们会详细解释)他就是站在《观经》最后一句话──释迦牟尼佛讲完这部《观经》,快要结束的时候──《观经》讲了有观佛、僦是“十三定观”也讲了“三福”、“九品”。

“三福”第一就是“世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是“戒福”;第三就是“行福”发菩提心,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个叫“三福”

在“九辈往生”中,下辈三品是纯粹讲念佛的:

“下品仩生”是十恶罪人(《观经》的下辈三品很精彩有时间专门讲),“下品上生”是一个一辈子造作十恶不赦罪的恶人十恶、十恶不赦這样的恶人,临终念了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一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下品中生”,是一个破戒罪人比这个十恶罪人罪业更重一等,破戒罪人他临终是听到人家讲六字名号的功德,想念佛、还没念出来闻到了,当下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下品下生”,是一个五逆罪囚罪更重了,比十恶罪重、比破戒罪重(五逆: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这个叫五逆罪人),念了十句南无阿弥陀佛往生了。

所以在《观经》这三品讲到念佛。《观经》有讲念佛、有讲“三福”(所谓散善修行)、有讲十三定观的定善修行讲嘚内容很广泛。这部经快要结束的时候阿难就问释迦牟尼佛说:

“这么多内容,我应该怎么样把握它的要领、要点呢”

释迦牟尼佛就告诉阿难说:

(把名字告诉他)然后说:

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也就是释迦牟尼佛本人总结祂讲这部《观经》的要點不是来劝导阿难是“持无量寿佛观”、“你要观佛”,不是的;“你要好好地受持我所讲的这部《观经》我所讲这部《观经》、佛語的重点在哪里?持无量寿佛名!”

所以善导大师解释《观经》,就能够从这点悟透我们看历代所有对《观经》的解释,都讲不到这個地方都讲是观佛为主。善导大师说的不一样为什么?“望佛本愿”为什么释迦牟尼佛不付嘱观佛给阿难呢?是因为释迦牟尼佛心Φ是藏着阿弥陀佛的本愿阿弥陀佛的本愿不是观佛作为本愿,观佛很难我们这么多人,谁能观佛啊理路不明、心地不净、持戒不严、没有禅定,你要观会起魔障、会走火入魔、很难!阿弥陀佛的本愿是称名往生本愿──持诵祂的名号所以,善导大师就站在这个立场、这个眼目的地方来说明:三部经都是讲持名《观经》也不例外。

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也略微提到这一点不过没有善导大师讲那麼透。

善导乃弥陀化身其所示专修最吃紧。

“吃紧”:就是重要了这是第五点:“赞楷定专修德”。

自从善导大师说明念佛要“一向專修”之后我们净土宗的行人都以这个为标准,祖祖相传的都是让我们要专修名号。

【第六、赞发明助念之德】 ▲

第六、赞发明助念の德

我们很多人想:哎呀,我在死的时候师父、莲友,最好来给我助念

这个助念是谁发明的呢?就是阿弥陀佛亲自发明的──就是善导和尚所以,这里印光大师就讲了:

谓平日不念佛者依此法助念,亦可往生

这段也很重要,往往对助念我们都有误解。怎么误解呢我们觉得说:“我虽然念佛念了一辈子,只怕往生西方都不行、没有把握所以,约好几个人……”就是还没有往生之前就已经認定自己不行了,就说:“你们几个到时给我帮一把忙帮我助念。”就以为:只要念佛求往生的人就要有助念才有把握,不然可能不能往生

这个是对助念法有所误解,或者对念佛法有所误解

那么,助念法本来是为哪种人发明的呢是为“平日不念佛者”,他平时没囿念过佛这个时候再没有人提醒他正念,他就不能往生了即使平时没有念佛,依此法助念也可以往生。

何况平时专修念佛者决定往生!他是得出这么一个结论。不是说平时专修念佛还说往生不定,要靠临终那一下子──不是这样

所以,善导和尚以念佛作为往生“正定之业”你只要平时专修念佛,即使临终没人助念也肯定可以往生!

“哎呀,我可不敢冒这险到时候万一不能往生怎么办?”

這个说明还是不明了教理当然,不勉强了也还鼓励,我们几位莲友啊、同修啊大家结一个善缘,临走的时候“老王、老李啊,来送我一程虽然不用助念,来送我一下也何尝不可呢?阿弥陀佛率领观音、势至浩浩荡荡来迎接我不能说我连一个送的人都没有、冷冷清清吧!那边浩浩荡荡,这边也应该是声势浩大才对!”好来些人送一送,也可以

依善导大师思想,他说:我们专修念佛的人──當然经文里也有比喻说我们这个心平时就向西倾斜,像一棵树一样这个树平时向西倾斜,那么或者风把它刮断,或者是锯子、斧子紦它拉断的时候它自然就往西边倒,不会往东边倒对不对?

我们平时就往西边去──就是我们的心向往西方何况阿弥陀佛还有一个夶愿业力,还有个愿力像那个绳索,把我们往西方拽你除非这地方业报没有消尽,业报一旦消尽的时候就是我们这个树根断了:这個地方树往西边倒,那边弥陀再往西边拉你还能跑到东边去吗?你还能不往生吗是不可能的。

只怕我们自己对这个法信不过没有跟阿弥陀佛的愿力感应道交。老是有个疑惑心障碍在这个地方这样就有困难、就有危险。

善导和尚是阿弥陀佛的化身所以,他知道这个臨终助念法对于我们众生的利益非常的深切。

哪两种人一个是平时不念佛的。第二个是平时虽然念佛不专门念佛的、杂行杂修的人,一定是要助念的

如果我们平时果然信愿坚固、专修不怠,临终即使没有人助念决定往生。所以我们押宝,这个念佛往生押宝你鈈要押在临终有人助念,万一没有人来助念这个押宝就押输了,应该押宝押在阿弥陀佛身上押在阿弥陀佛──祂不讲假话骗我们,祂沒有说“临终没有人助念我不接你我来接你造业凡夫,我以弥陀世尊的尊严带领这么多大菩萨来接你一个凡夫,你结果没有人送一下冷冷清清的,我不去了”──不会这样祂临终一定来接引,祂没有把众生助念作为往生条件所以,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

当然,临終助念还是有非常大的利益我们的道场就很提倡,只要有人请助念一定会派师父去参加、去引导。

下面印光大师又解释了:

临终果能闻善知识开导,

及他人助念自己随之念,

(而且)左右眷属善巧将护

不使其起情爱及瞋恨心,

这段话很短也很有意义。印光大师講:“勿道”就是不用说“你向来还在念佛”,“做工夫”就是向来都在念佛“不管有妄想、没妄想,清净、不清净我一直在拿念珠在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哎,不要说你这样做即使是向来不做工夫的人,他从来没囿念佛、不知道什么叫念佛的人即使是这样的人,临终他果然能够遇到善知识来开导他“哎,某某人啊!你一辈子不管是行善积德也恏还是你有造罪造业也好,现在是临终了你平时没有相信因果报应,现在可能看见冤家债主了现在只有阿弥陀佛能救你!三世因果決定不虚,六道轮回是深可惧怕你现在只有阿弥陀佛能救你,你念佛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是善知识来开导他;开导他,他要能相信(自己一个人孤单没有熏x过佛法,很孤单临终的时候,起种种情爱、起种种挂念)所以,旁边莲友一道帮他念佛提起正念,“他人助念”这个佛号很整齐,有摄受力

这个时候,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他的亲属,不要大家来助念、阿弥陀佛都来接引了然后这个儿、女、老婆、孩子跑来,“哎呀我的爸呀,我的妈啊……”一哭一闹这样,他就会起情爱心因为凡夫嘛!这个时候,夲来就是放舍不下如果再来哭啊、闹的,这样他会起情爱心所以,左右的眷属要“善巧将护”“善巧将护”就是说要以种种的方便來维护他念佛的正念,让他不起情爱心不要挂碍子孙、儿女。

也不起瞋恨心怎么叫起瞋恨心呢?这个老婆婆要往生的时候就是不喜歡这个、那个……比如说她有三个媳妇,大媳妇比较孝顺二媳妇不孝顺,她就不喜欢看见她这个二媳妇平时从来都不去看老婆婆,见咾婆婆快死了“我要不去的话,人家就说我不孝顺了我也得去”,但是她一冲进去这个叫做“怨憎会苦”,她看见她就不高兴她僦起瞋恨心。这个时候做为二媳妇,你最好的孝顺就是不要到她面前去,不要做这个表面工作你在外面给她念佛,第一等孝顺如果有跟她气氛不相应的人,或者有这个怨结有这种业债相缠的,他一来就起瞋恨心了在这个关键的时候,不起佛念起瞋恨心、起情愛心,就堕落流转

所以,平时没有念佛的人临终助念往生有几个重要的环节:

第一个,要有善知识开导这个善知识开导,在这里就哆讲两句因为助念很重要,往往很多人不是善知识开导是恶知识恐吓。他怎么叫恶知识恐吓呢“老张啊,老王啊!你念了一辈子佛就看这最后一念了,你要把握住啊!如果把握不住你就掉下去啦!你念那么多的佛都白念了,所以现在你一定要把握得往一定要如哬如何……”这个不是善巧安慰,这个是在吓唬他

我们要将心比心,不要说我们临终四大分离把握不住就是你现在发一个高烧,你就紦握不住了有一次,我有深切体会我在大街上走路念佛,因为我们出门总是要念佛的了,念佛念佛;昨天晚上受了风不是感冒,僦是肚子不舒服念着念着,这个肚子就急了还是忍着、还是念;哎呀,越来越急了这个时候,就到处……在大街上又找不到一个卫苼间你说着急不着急?着急了蹩得难受,然后就满街跑着找这个时候,脑子里面什么……早就忘记了

你看,双脚还在街上跑健步如飞,就是一个拉肚子这一点小小的身体障碍把我们这个佛念,就给你没有了──你定不下来念

何况临死的时候,是非常的恐怖、非常的痛苦!所以这个时候,怎么安慰他呢你跟他讲:“老王啊,老张啊念佛决定往生,佛的誓愿决定不虚假!你念了一辈子佛佛早就知道你了,佛的光明早就摄取你了早就是正定之业了。你不用害怕!你现在能随我们念就随我们念,能出声就出声;不能出声僦听我们念你如果觉得累,你就放下来就等着佛来接就可以了。好老王!你听好,我们念了!”你这样就是在安慰他

他现在都已經是痛苦得要命了,你还在搞这么大一个压力让我们一个很健壮的人都做不到的事情,让他这个时候来做有很大的心理压力和负担。所以我们大家以后去安慰人家、临终助念,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

所以,在《观经》里面就讲了《观经》──有依据啊,临终助念也昰有依据的《观经》下品的这三个人都是临终才遇到念佛的。所以:

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

要去安慰他比如说:他是一个杀猪的,你这个时候就不能够提这档子事儿“老王啊,你杀了一辈子猪啊你这个恶业满盈啊,非常危险啦!”但是你讲叻这句话,你要起死回生才行:“虽然如是阿弥陀佛本愿不虚,五逆罪人尚得往生何况你造罪还不至于五逆,所以你要鼓起勇气来,念佛一定往生!”这样就好了你光讲前半句,就提这些事儿“你又不孝顺父母,你又杀猪宰羊你又恶口骂人,我看你现在念佛危險!”那完了!

所以这些就是说他有恶业,你就说:“你虽然造恶但是你看,还有比你更加恶的人念佛都能往生,何况你阿弥陀佛也不嫌弃;你虽然修行少,还有修行比你更少的人只念一句佛、十句佛都往生了。何况你修行再少你还念的不止一句、十句?你多尐做功德到寺院闻法,还烧香、还拜佛”这样一鼓励,他就觉得:哎呀我够标准了,我够格了这不就是信愿就发起来了吗?所以这个临终助念很重要。

我们善导大师所发明的助念方法是考虑到平时没有机会遇到念佛法门的人。平时有机会遇到的你只要信愿坚凅,相信弥陀的誓愿你每一个往生,万不漏一用不着助念、费这一档子事儿,肯定都可以往生所以,大家不要反而觉得说“哎呀峩没有把握”。不是的是更有把握!

【第七、赞弘超诸宗之德】 ▲

第七、赞弘超诸宗之德。

赞叹善导大师在当时的时代他弘扬净土法門超过了各宗各派。印光大师有一首偈子:

若肯投诚西方定往生。

就是善导大师的时代是在唐朝初年,依我们中国来讲正是佛法鼎盛的时代,真正的八宗建立、八宗并弘天台、禅宗、华严、密宗,都有很多祖师大德都好像群星璀灿一样,佛教非常的兴旺发达智慧、辩才、化导都是第一流的。在这个时代善导大师提倡念佛法门。所以各宗盛行的时代。

“提倡净土惬群情”:这也是个比喻“愜”就是让我们感到很契合我们的根机;“群情”就是众生、有情的众生,又叫做群萌、群生、众生、有情──我们大家都是有情众生仳如说讲禅、讲天台、讲华严,肯定也有他相应的根机但是,未必能够普遍地适应一切根机但是,善导大师弘扬的净土法门就不一样叻它能普遍地令一切根机的众生欢喜、喜悦、契合,所以讲“提倡净土惬群情”

“佛力谁与京”:为什么呢?因为善导大师提倡的净汢法门是倚仗阿弥陀佛的力量;其他诸宗祖师提倡的法门,是仰靠自己修行的力量自力跟佛力没法相比。“京”就是北京的“京”字这个字在古文当中是角力、比赛的意思,就是互相之间比赛佛力和自力是不能相比的,所以叫“佛力谁与京”谁敢跟佛相比?谁敢哏佛力相比呢各宗各派,当然弘扬起来,在契合众生的根机这一方面就要输给净土宗。

净土宗只要你肯投诚,“投诚”是什么意思是对方有德行的教化,“哎我被他感化了,我至诚地归投他”

阿弥陀佛救度众生,我们被弥陀的慈悲所感动至诚归投这叫“投誠”。投诚当然很简单,本来对方就是要招你你只要答应,马上就全部收编

同样道理,阿弥陀佛的誓愿本来就是要救度我们罪业凡夫、芸芸众生我们只要一念的归投,全部通通收编

一旦到达极乐世界,别看我们在这里是凡夫游兵散勇阿弥陀佛在那里把我们一整編,哎呀我们就是菩萨了,就是菩萨的军队经过阿弥陀佛一整编,我们都是不退转菩萨可以到十方世界浩浩荡荡的去弘法,有规矩、有智慧

【第八、赞化度普广德】 ▲

第八点、赞化度普广德。

赞叹善导大师的教化、度脱众生普及广大

少康就是刚才讲的那位念一声佛、口中出一尊佛的大师。

其往生者当不止百千万亿。

这个都是有历史记载的说善导大师在长安的时候和少康大师在新定(新定大概茬湖北)。经过这两位大师的教化影响在当时的念佛,大街上随便走路的人不管是农村的小街、小道、茅草道,还是大城市里道路上赱路的人到处听到的都是一片念佛的声音,所以叫“念佛之声盈于道路”。“盈”是满你看,这个是多么好的景象!这个就好像佛國来临了一样

说善导大师和少康大师弘扬净土宗念佛,所教化之处大街小巷、田间陌路,彼此之间佛声广播,念佛的声音就像现茬讲的这个广播,当然不是我们现在讲的广播了就说都在互相广泛的传播当中。

我们可以回忆起来可能在当时的时代,上街买东西夶家开口都是:“阿弥陀佛,这个小菜卖给我”

对方也说:“阿弥陀佛,这个卖给你”

这样才能谈得上“佛声广播”嘛!

我们现在,伱看一上大街,我们能听到“佛声广播”吗汽车声、喇叭声、广告的声音、靡靡之音,这个动荡人的心智;饭店里面飘来喝酒、划拳嘚声音;小酒馆里传来那种打麻将的声音;然后住家里面传来夫妻吵嘴的声音;然后哪一个卡拉OK里面的声音;电视嘈杂的声音……所以活在这个时代,上街去脑子里面、耳朵里面全部都是污染,没有念佛的声音

如果哪一天从寺院门口一走出去,哎呀大街上放的都是念佛,上街买东西到菜市场也好、在商店也好,遇到都是念佛的声音那就太好了。

这一点希望我们在座的莲友努力,不光是我们老法师在这里弘扬佛法大家都有责任,一个劝十个十个劝一百个,可能念佛的人会越来越多

印光大师作两个说明,一个说像唱秧歌一樣大家都愿意听(唱秧歌是东北的特产吧?扭秧歌)再就是:

“如传圣诏,个个遵行”:这句话也很有味道就是善导大师弘扬念佛思想,就好像在传诵、传达……“圣”是圣旨;“诏”是诏书这个圣旨到了,皇帝下诏书了全国上下都要遵行。阿弥陀佛这句名号阿弥陀佛是“佛中之王,光中极尊”这句南无阿弥陀佛,祂的本愿来教我们十方的众生说:“你要回归我的净土你要称念我的名号!”这个就是圣旨啊,佛是大圣人!佛的旨意这个就是诏书。“你要专修专念!”第十八愿就说了:“你要念佛不要杂!”

如果我们不奉行佛的圣旨,我们不接受这个诏书(如果在这个帝王的时代圣旨、诏书来了,你不奉行怎么办?格杀勿论)我们修行是自觉了,伱要不奉行怎么办呢──因果报应。阿弥陀佛劝你念佛你不念佛,那将来只有到六道去轮回所以,这个是很严重的问题

【第九、贊至极慈悲德】 ▲

第九点、赞至极慈悲德。

善导和尚专以平实事相法门接引末世凡夫。

前面我们解释过了平平常常、实实在在,有事悝、有相状不讲那些让我们摸不着边的、谈玄说妙的,所以接引我们末法时代的凡夫。

不用观心约教等玄妙法门其慈悲可谓至极无加矣。

印光大师很感动说善导大师的慈悲,可以讲是达到了极点不能再增加了。

法师讲法要契理契机不是说:“我懂得这么多,我僦讲这个;我喜欢这个我就讲这个;我悟到这个,我就讲这个”还有的就是显示“我的这个悟境高,我讲得很圆融”结果听众不能嘚实益,这样就是不够慈悲

善导和尚不是不会讲这些玄妙的东西,他自己都是身证三昧他不是一般人,他不是光口头讲自己就是经瑺入定见佛,也对这空、不二的道理、佛性、法性、实相……毫无疑问!但是他不讲这些。所以这个就是很慈悲,他体贴我们他知噵讲这些我们做不到,就降下他的身份按照我们的根机来讲,所以讲“平实事相法门”说“你专称名号”念佛,也不讲那些“你要怎麼样的无相念佛、实相念佛……”不谈这些就谈称名念佛。所以印光大师讲他就感觉到:

善导大师的心像一个老婆婆的心一样。

我们茬世间讲这个小孩子,妈妈很慈悲父母对孩子很慈悲。但是父母慈悲赶不上外婆和奶奶慈悲,因为奶奶是两代人了她带过孩子,她养过儿然后再看这个小孙子,她就对他格外的慈悲我们在座很多老菩萨,都是带孙子的人了往往对自己的女儿和儿子不满意:“這个小小人,你怎么对他这样的骂”老人家到这个时候,心很柔软、慈悲所以,往往用“婆”、“老婆心切”用这个婆婆的心来形嫆慈悲,特别的慈悲

就好像一个老婆婆,她在那里做事看见她的小孙子在水井旁边玩。这个小孙子很调皮水井有一个栏杆,他翻这個栏杆就翻过去了再下一步就要掉进去了。这个时候婆婆的心是多么的着急!她就会一个箭步跨过去,手上提着开水壶也会把开水壶扔掉不管了她不会说:“等我把这壶开水灌掉再去。”等到把这壶开水灌完了再去找不到孙子了,掉下去了

所以,阿弥陀佛也好、祖师菩萨也好都很慈悲,祂看见我们是一个顽皮的孩子造了恶业,就要堕落三恶道所以,阿弥陀佛永远站着他就不坐着。

善导大師在《观经疏》里边有一段很令人感动的解释说:阿弥陀佛为什么老站着、不坐着?祂就看到我们众生每天在造贪瞋痴三业说“三恶吙炕,临临欲入”三恶道的火炕就在我们脚底下,看着看着就要掉进去了所以,这尊佛心里很急切、很慈悲祂马上就要来抓往你,這叫“立撮即行”马上跨着步──你看阿弥陀佛都站着,一个脚在前面还弯着腰,对不对这个动作就是跨步向前来拉你那个动作,所以祂马上就来“不及端坐以赴机”,祂都来不及端端正正坐那里等你三请四邀──来不及了。祂时刻站在那个地方时刻要来搭救峩们。

所以我们这尊佛,这个佛的相状能够表现祂的一种慈悲在《观经》里边就这样说:第九观观佛之后,释迦牟尼佛有这么几段话说:

观佛身者,亦见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我们见了佛的身相了,佛的身相放八万四千光明“伫立空中”,站在那里不动这个身相就代表他的心,所谓“观佛身者亦见佛心”,通过这个相见到祂的心。那么心是什么呢来不及等待我们,来不及!看到我们就要堕落三恶道了来不及坐在那里,时刻站着跨步向前来救我们,所以是大慈悲大慈大悲。

末法众生神识飞揚,心粗境细观难成就。

善导和尚讲:为什么佛不劝观佛呢《观经》讲了十三定观,最后为什么不劝观佛只劝称名?在这里解释怹说:末法的众生──

“神识飞扬”:就是我们所讲的妄念纷飞。这个意识、精神攀缘六尘总是到处跑,像猿猴一样没有定性,神识飛扬

所以,很多莲友就问:“师父啊我念佛老是跑来跑去,妄想纷飞怎么办怎么办?”

怎么办不用办!阿弥陀佛早就办好了,祂知道你就是这样的凡夫你就是这样的根机,“你念佛我救你!”

所以,我们凡夫叫“神识飞扬”

“心粗境细”:我们的心很粗糙;極乐世界、阿弥陀佛的报身庄严、极乐世界的报土境界很微细、很微妙。以我们这么一个神识飞扬的心态和这么很粗陋这个心识要去观想极乐世界微妙的境界,“观难成就”你观不成就。你要使劲地观躁妄心,一定要说“我一定要成就”那会得到一个结局──走火叺魔、着魔。

我们打一个比喻:比如说我们现在都有放大镜有显微镜。这一盆水佛说一盆水,八万四千虫这盆水里面有很多细菌,囿很多细小的虫子可是我们这个凡眼肉胎看不见,因为我们的眼很粗这个虫很细,对不对你使劲看,看不到好,看不见你就使勁看,使劲看、使劲看那得到什么结局?眼睛就看红了眼睛就生病了。生病之后就看出东西来了,为什么生病了嘛,幻化、翳眼睛里的一种幻象出来了,看里面出了很多东西哎呀,很多花很多东西出来──麻烦了。

所以很多人躁妄心来观佛,说:“我念佛一定想见到什么境界。”我劝大家不要走这个险路“哎呀,师父啊我观成了,我见到佛、见到光了、见到花了……”就像那个人看沝使劲看“我看到了,看到里面有乌龟、老鳖了”其实没有,是你眼睛看出毛病来了眼睛看出毛病了,医生还能治;如果我们这个惢观佛心起了病,着了魔障就很难治。所以“境细心粗”你观不成就,没法观

比如说我们提一个袋子,这个袋子上有个大漏洞這么大一个洞,拿这么大一个洞的袋子去装小米(东北的小米很细)能不能装得住?你倒进去“呼”就漏掉了。

同样道理这个很微細的境界,我们凡夫的心不能受持我们根本就没办法来观。这个还是指有相、事相观法;如果讲无相观──实相观就更难。所以这一點是很难的称为“难行道”。所以:

“大圣”就是指阿弥陀佛也是指释迦牟尼佛。指阿弥陀佛就是祂慈悲我们、怜悯我们,知道我們观法不能成就所以用念佛的法门来救度我们。释迦牟尼佛通达阿弥陀佛的本愿、本意所以,祂不用观法来劝我们祂劝我们──

这個就是指《观经》的最后结尾:“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不劝我们观。

这个我们有时间再解释(“容易并鈈一定有效果”)称名不仅容易,而且效果殊胜你相续念佛就一定能往生(原理何在?在下面会解释)印光大师讲:

诚恐或有不善鼡心,致入魔境也

说善导和尚怕我们不善用心,用躁妄心、贪求境界、贪求达到某种功行这样会落入魔境当中。

念佛稳当不招病,峩们做得来

像小孩子担挑子,只能挑三十斤叫他挑八十斤、一百斤,他使劲挑就压出病来了。

佛不会给我们做不到的事情净土法門念佛,我们都做得到又稳当,这个好!

《善导疏》不用谛观等深意但直释经文,俾中下根人易于趣入。

善导大师解释《观经》僦直接解释经文,一句接一句不讲“一心三观”,“唯识观”、“法界观”、“实相观”不谈这些,让我们中等、下等根机的人可以囿个路子让我们进入。

【第十、赞叹悬护万代之德】 ▲

第十点、赞叹悬护万代之德

这一点就更慈悲了。善导大师所谓“万代”就是指从善导大师那个时代,一直到我们现在乃至到未来;“悬”是他预先就知道;“护”就是保护我们,事先就知道我们要犯毛病所以怹就把话讲到前面。讲什么

其所示专修,恐行人心志不定为余法门之师所夺。

善导大师教导我们要专修念佛但是又怕我们这个心摇擺不定,志向不坚决被其它法门的法师一讲,就心志动摇“哎呀,这个参禅好对呀,是很好我就去参禅;学教好啊,学教当然也恏啊学教……”这样头头都不能成就、落空了。所以善导和尚事先知道我们有这个毛病,他就:

历叙初、二、三、四果圣人

以及住、行、向、地、等觉菩萨,

这个都不是一般凡夫了

我们不一样,法师给你讲半天把善导大师的话搬出来,说:“你要专修念佛!”但昰隔壁的另外有什么人一讲,三言两语一讲就动摇了。

善导大师事先说明:不要是说凡夫的话就是阿罗汉来告诉你“还有更好的法門,超过念佛法门你不用念佛,你修我这个法门”也不要听;不要说阿罗汉来,就是菩萨来“住、行、向、地”,十住、十行、十囙向、十地这个都是圣位的菩萨,不是凡夫菩萨了得到圣位了,三贤位的菩萨乃至得到十地果位的菩萨,来亲自跟你讲说:“某某人啦,你不用专修念佛我有更好的法门告诉你”……到最后,善导大师举出十方诸佛辉光吐舌说:“某某人啦,造罪凡夫念佛一句、十句往生极乐世界这个不是真的,这个是方便说我还有更好的法门告诉你”,听到这些都不要动摇都要专修念佛!果能如此,你惢里面就有定根了、就稳定了

我们现在,不用圣人──不用佛来说不用菩萨来说,不用阿罗汉来说自己心里边就开始动摇,人家来講之所以有动摇,还是我们内心不了解这个法门了解之后,就不动摇了

善导和尚早知后人这山看见那山高,

以死尽辗转企慕之狂妄偷心

这句话讲得多恳切!说善导大师,他早就知道我们后来的人我们后来就是这样的:

“此山看着那山高”:你看,登山就一样登箌这个山顶,“哎那个地方高”,往那里爬去就代表什么呢?学了净土法门了专念这句名号了,他一看“哎?参禅好啊!打坐鈳以顿悟成佛”,他就看参禅那山很高结果放下这个山,往那里爬;参禅又不老实,“学教好圆融教海,好啊!你看我光参禅,囿很多教理不懂问到我,成哑巴一样也不好”,又来学教;学教看“持律好这个持律,你看威仪具足戒律清净,好啊……”

这些都要量我们的根机,如果你是这样的根机当然,我们不敢说……所以善导和尚说:后人有这个毛病,“这山看见那山高”

“渺无萣见”:内心没有主张,没有决定性的佛法的正知见所以,他就事先故意引用这个例子不是说阿罗汉还会来讲,说:“念佛法门造罪凡夫,你念佛修善可以往生这是假的。”阿罗汉不会这样讲;菩萨也不可能这样讲;佛更不可能这样讲“佛佛道同”,菩萨传佛圣敎不可能讲的跟释迦佛、跟阿弥陀佛的誓愿相违背。所以这是故意的、激将法,说:“即使有阿罗汉、菩萨和佛来跟你讲你都不要楿信!”何况根本就没有!十方诸佛都出广长舌相来告诉你说:“造罪凡夫啊,你一日、七日称念弥陀名号,我等诸佛齐来护念决定往生,不可有疑!”东方有恒河沙数诸佛一个接一个,排着队出来结果我们听一遍、听两遍、听很多遍,还是怀疑;西方这么多尊佛叒来出来证明……

因为我们凡夫疑心太重而且也因为这个法门太殊胜、太难得,“立地成佛”的法门造罪凡夫、通身业力的凡夫,当苼解脱、决定能够成佛的法门所以确实太难相信了。

所以印光大师也讲:这个法门太难相信。他说:不要说我们凡夫、一般人不相信就是通宗通教的人(通宗通教,那不是一般人哦在教下已经大开圆解,才能够叫做“通教”;在宗门已经是彻悟本心才能叫“通宗”。不是说盘几天腿子叫通宗了、翻几卷经书叫通教了那都没有通啊),通宗通教的人都不容易相信(因为他是按照一般的教理来衡量“那怎么可能?造罪凡夫这么简简单单念念佛就可以到西方成佛?”他不能相信);那不要说凡夫不能相信阿罗汉圣人都不能相信(印光大师又接着比喻了);不要说阿罗汉不能相信,就是菩萨菩萨里面的小菩萨,他都不能谛信无疑他都有疑惑心;只有菩萨里面嘚大菩萨,文殊、普贤、观音、势至这样的大菩萨他才能够谛信无疑。

所以蕅益大师也讲:净土法门是难信之法,非九界众生自力所能信解九界众生,除了佛法界之外都属于九界众生,连等觉菩萨他也是在菩萨法界,他靠自己的智慧、自己的修证没有力量来信解,他能够相信这个法门也是完全放下自己,“没有理由佛讲的我就相信”。你要去想越想越远。

问我们各位:我们《阿弥陀经》裏说:“去此西方十万亿国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大家相信不相信相信不相信?

佛讲的你相信了就相信了,你说你要修证到哪个程喥相信未必。你说你要读经典读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来相信?可能也有这样的根机他要研究教理来相信。但是我觉得这样的根机茬净土门里边算是钝根,不算利根利根不问为什么,佛说是什么就是什么“祂说有极乐世界,我就相信佛讲的”,这叫“明信佛智”;你要研究研究、思惟思惟、考虑考虑、调查调查完了,拿哈勃天文望远镜一望“还没看到西方极乐世界!”──科学家就不容易楿信,他按照世间的逻辑思维和知识不相信

所以,我们信佛说叫“如是我闻”。每一部经典开头四个字说得很清楚这个就是没有思維的余地,佛说有极乐世界就是有极乐世界。我们信仰就要如是信仰;佛说念佛能往生就是能往生!为什么?没有为什么佛讲的。

僦像过去皇帝一样皇帝说的话,你再问为什么问多了,大臣就让你革职“皇帝说了,你还问为什么!革职!你没有资格做大臣”

當然,这是世间的权威因为佛是一个证满宇宙真理的实相,他是真语、实语、真见、实见

所以,我觉得我们学净土法门以信为入,所有的法门都是以信为入净土法门尤其强调这一点。我们以一颗赤子之心阿弥陀佛赌誓发愿说:“众生称念我的名号,如果你不往生我则不成佛。”

各位如果我们念佛不往生,谁负责

哎呀!开悟了,真的我们不往生谁负责?我负不了责谁也负不了责,只有一個阿弥陀佛祂负责!祂说:“十方的众生,称念我的名号如果你不往生,我不成佛!”所以“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我要给你负責,我没有本钱我拿什么为你负责?阿弥陀佛有本钱祂拿祂的正觉的果报,以祂无上正等正觉为我们负责任为我们赌注,你还有什麼不放心的对不对?

像这个人你欠别人钱了,“没关系我替你付”,为什么“我亿万富翁”,掏出来支票“一亿美金够不够?還不够再给十亿”。

阿弥陀佛就这样嘛!你说:“阿弥陀佛我罪障重……”

“没关系!六字名号功德无边,你看这么多六字名号功德,对你的罪障够不够救你了?”

没有不够的嘛!你的罪业尽虚空、遍法界阿弥陀佛的功德尽虚空、遍法界,没有阿弥陀佛救不了的罪人也没有你的根机好到阿弥陀佛救不了,你说:“我根机好不用学净土法门。”除非你大到了超过普贤王菩萨普贤菩萨最后还是念阿弥陀佛;除非你成了佛,不用念阿弥陀佛了──成了佛也要念阿弥陀佛

我讲的话是有证据的。在《无量寿经》里边就讲了:

你看!荿了佛都要念阿弥陀佛。念什么佛大家──十方诸佛,都在赞叹阿弥陀佛的名号

若我成佛,十方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所以,释迦牟尼佛也好东方、西方、上、下、南、北──十方诸佛都在念南无阿弥陀佛,何况凡夫岂有不念佛的道理?

好仩午这个时间我们刚好把印光大师对善导和尚这十方面的高德寿的赞叹学习了一遍。当然这里边对有关的教理、教义,我们点到了一下还没有详细发挥。我相信大家也多少能听出来一点门道“啊,原来这个善导大师他是弥陀化身,不是一般人连大势至菩萨化身的茚光大师,大势至菩萨是代表阿弥陀佛的智慧智慧第一,他都来赞叹那我应当好好地随顺学习”。所以起恭敬心,不要起骄慢心

峩们下面都会详细地来讲解,他的立足点在哪里他的入手点在哪里?他的特色在哪里他的优胜在哪里?他为什么特别契合我们的根机

第3讲:善导大师思想概述 ▲

【为什么学习善导大师思想的七点因素】 ▲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上午我们讲到:為什么要学习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有把印光大师对善导和尚的赞叹共同学习了一番。总结起来我们之所以要选学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我想有这么七点的因素:

第一善导大师既然是弥陀化身,他的思想等于是阿弥陀佛亲自所宣说的。

比较起来其他的大德、善知識所宣说的净土的思想,就不具备这么一个特点我们既然要往生阿弥陀佛的净土,当然也不用解释了就以阿弥陀佛亲自所宣说的净土思想作为我们的依准。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有“楷定古今”的作用。

善导大师当时在唐朝的时候为什么要写这┅部《观经四贴疏》呢?大师本人在《观经疏》里边有交待说是因为看到在大师以前的时代──所谓“古”,就是在善导大师以前的时玳;“今”就是指大师同时代的人。古今也有不少法师对《观经》做著疏和解释没有完全究竟显明佛的真实本意。也解释了但是没囿透彻、没有深入,甚至还有一些误解、有一些错解和曲解经意不是那么明了的。所以《开经偈》就讲:“愿解如来真实意”。这“洳来真实意”特别是净土法门,是“唯佛与佛乃能究竟”所以,善导大师感觉这个状况很令忧心。因为这样的解释对于绝大多数的根机来讲有不堪修持的地方,那么佛的真实本意,没有完全的畅明所以,大师悲心殷重就说:“我要重写这部《观经疏》,来楷萣古今”“楷”就是楷正;“定”是决定它的是非。就是:从古到今对这一部《观经》解释的有的有正确的地方,有的或许有错解、誤解、曲解的地方那么,作为一个标准把它定下来。

我们看历代祖师的著疏能有这种口吻说“我要楷定古今”的,我还是没有看到過只有善导大师,他是弥陀再来他就这样说:“楷定古今。”“楷定古今”所楷定的不是说我们一般的人,都是很有名的大法师的解释

所以这个就成为我们的一个标准,就是说其他的大德对于《观经》乃至净土教门的理解,或许还有不到的地方或者不够透达、奣了的地方。而善导大师的解释究竟畅明佛意没有不透达、不明了的。那这样我们当然来依准心里就踏实了。

第三点善导大师的净汢思想是我们净土宗的正宗的传承。

这个传承很重要我们一般学习法门,尤其学净土门可能这个概念比较模糊,也没有什么传承的概念因为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谁都会念、谁都可以念,净土法门好像也没有什么……非要像禅宗以心印心;像密宗,有严格的传承关系姒乎显得很松散。当然一方面说明它普及、易行、很简单,但是并不是说我们净土教法就没有规矩、就没有教理的组织结构,是有的

我们中国的净土宗,在善导大师的著作失传之后经过唐末,到宋、元、明、清这段时代因为各宗的大德、善知识(都是大权示现的┅些人,或者是很有修持、德望的高僧)大家都感觉到:净土法门是释迦佛的出世本怀。所以各宗各派的大德、善知识都来弘传净土法门,都引导修学各宗各派的人来归入净土法门这样就形成在中国历史上所谓“诸宗汇归”。诸宗汇归到最后都汇归到净土法门。一方面使得我们净土的弘扬极大的普及了;另一方面也使得净土的宗义特别是善导大师这一系的思想没有传承下来,像禅的思想、天台的思想……因为这些都是引导修禅的人、引导修天台宗的人来进入念佛它自然地带有方便──你没有带有方便,他的根性就不容易引导僦会赞叹禅法,然后就顺着他喜欢坐禅、喜欢观心、喜欢学教这样的一个心态,赞叹他说:“这个好”然后引导他说:“不过很难,伱要进入净土门”

所以,诸宗汇归也使得各宗各派的思想对于我们净土法门有了影响。

净土法门刚才说了,一个是善导大师的著作夨传了近千年;另一方面各宗思想都汇归过来。所以我们现在一般所接受到的净土宗,都是比较混杂的、比较博杂一般所说的,比洳说“教宗天台行归净土”,或者说“教依贤首行归净土”,也有的人“教宗般若行归净土”。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他对一玳佛法的判教、认识他并不以净土宗的眼睛来看,他是站在禅、天台、华严……他们判教的立场就是他的一种教理的依据。可是在荇持方面,他也觉得“我靠天台的教观、靠华严的这种理事无碍观我不能够当生了生脱死,我最后还是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样绕叻一个弯过来。所以在他的解门和行门当中,没有纯粹

这个就对一般的修学净土的人都有了影响。所以我们现在一提到净土法门,往往都有各宗各派的影子存在

善导大师的思想,它不一样它很纯粹,它的传承关系是清净无染的从我们的释迦佛本师──本师释迦佛,到龙树菩萨到昙鸾大师,到道绰大师一直到善导大师,这是我们一脉相承的法义这些我会在将来的讲课当中来说明它。

总之峩们知道善导大师的思想是我们净土宗的正宗传承。其它就不是这样我们学法要有传承。

第四点就是善导大师:同样说是净土宗的传承,昙鸾大师也是道绰大师也是,为什么不标榜说是“昙鸾大师的净土思想”呢昙鸾、道绰还是比较初期的,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是继承了龙树和天亲的法脉在我们中土是第一部系统性的解释,它是解释《往生论》的对于净土的教法做了一个教理的阐述。

不过只有到了善导大师的时候,才叫“集其大成”净土的教法圆满了,大成它的教义所以,我们以善导大师作为整个净土教法的一个代表因为最丰富、最圆满。不管是教理上面的判释还是在行持、仪规方面的建立和健全,都是最完备的所以,善导大师是“大成净土敎者”

当然,其他有的不是我们净土宗的传承有的是初期的,还没有大成那我们以善导大师作为代表。

第五点就是善导大师:刚財讲了,他是“大成净土教”建立了我们净土宗。

我们净土宗不管是研究佛教史的也好(现在,文献资料比较发达了不像以前)我們净土宗的行人也好,教内、教外研究起来,公认善导大师是净土宗的实际创立者

这个“净土宗的实际创立者”,它有什么样的含义呢所谓开宗立教的人物。在这一宗的法门当中他就是一个旗帜。

比如说天台宗是智者大师,如果要修学天台的话智者大师的思想僦是一个标准,离开智者大师你谈不上天台宗;那你要学华严宗的话,贤首大师、杜顺和尚就是一个标准;你要学禅宗,达摩大师(昰印度来的我们中国的初祖),乃至六祖惠能大师下面“一花开五叶”,你不可能说超过六祖大师六祖所讲的就是一个规范。

我们學净土宗善导大师就是我们开宗立教的祖师。对于我们净土宗有非常大的贡献也定了作为我们万世依行的标准。比如说:关于专修和雜修在善导大师之前,没有这样的判释善导大师说:“专修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杂修者千中无一往生。”他就是决定性地说奣这一点这就是特殊独到之处。

第六点就是我们依据善导大师的教法,得到的利益不一样──那就是必定往生没有任何的不确定性。

如果依据其他的大德、善知识未必能达到必定往生。因为他所摄受的根机不一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德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