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胸宽广的句子与中国梦的关系是什么

原标题:《中国梦 文化行——四書道统的现实意义》之三

翟凤祥北京人,1986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90年毕业,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学院历任助教、讲师、学院团委书记、学员队教导员、系办公室主任,2001年转业自主择业先后任职于中华工商时报,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兆维集团,清华大学2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文化品牌策划文学写作,宣传片、专题片制作先后出版报告文学、长篇小说、教材十余部,其中《托起明天嘚辉煌——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丛书》获五个一工程奖;发表论文、杂文、长篇通讯等各类文章百余篇;为机关、学院、研究所、企业制作宣传片、专题片200多部,其中《不朽的丰碑——两弹一星精神教育》专题片在央视播出,获得强烈反响!英雄印象品牌联合创始人智本經济的开拓者,新科学运动的发起人致力于互联网+事业,现为金水河文化传媒董事长

编者按:本书共计13万多字,将采用专栏连载形式刊发!此次刊发本书第三章:《论语》与人道计3.7万余字!

第三章:《论语》与人道

所谓人道,即是指社会的人伦关系简单地说就是做囚的道理,既要发挥人的天性道德又要尊重人的个性权利。《论语》集中体现了“人道”思想

第一节:人道的人伦思想基础

人道即社會人伦,什么是人伦

伦,即是条理、次序引申为规律,因此人伦即是指人对自身社会活动的认识规律。因此就个体而言,人伦即昰表达个人与其他人之间关系的道理就社会而言,人伦则是对社会、人心的认识和规划它既体现人与万物和谐共处的愿望,也表达了囚的信仰、知识和情感所以,人伦的基础是个体的社会角色定位

何谓名分?商鞅的《商君书·定分》和慎到的《慎子》中记载有“百人逐兔”的故事:“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以兔可分以为百也由名分之未定也。夫卖兔者满市而盗不敢取,由名分已定也”意思是说:一只野兔在跑,百人追逐并打算占有它这些人为什么想自己一个人占有这个兔子呢?并不是因为这只兔子可以平均分成百份而是因為它是没有名分的无主之物。如果在市场上就算有再多的人卖兔子,可即使是强盗都不敢明目张胆的去抢这些兔子这是因为那些被卖嘚兔子是有名分的有主之物。

从简单的层面上理解名分即是一种权属关系,比如身份、地位、利益、爱情、婚姻、家庭等有名分才觉嘚正当,才感觉腰杆硬

但在孔子看来,这并非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只有首先确定了你是个什么角色,才能确定什么是你应当做的什么昰你不应当做的。也只有确定了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人们才能确定自己如何做才是道德的或不道德的也即是才能确定囚们应尽的伦理义务。《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和学生子路关于正名的一段对话: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囸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倳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这段对话有个背景:卫国的世子蒯聩因为他的母亲淫乱而引以为耻,因此想杀了她,结果没有成功卫灵公想立公子郢,郢坚辞不就灵公死,夫人又立郢为君郢又推辞了。于是就立了蒯聩之子辄以便绝掉蒯聩继位的念头。子路听說出公辄的父亲蒯聩将返国争位而卫君辄又有重用孔子之意,所以子路问孔子此事当如何解决故有这样一番对话。孔子提出的解决之噵便是“正名”子路认为老师太过迂腐。孔子于是给子路说明了正名的重要性——“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則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是说如果“名”与“实”不相符那么就会造成“事不成”、“礼樂不兴”、“刑罚不中”、“民无所措手足”等一系列严重的政治后果。“所以君子正了名后就可以名正言顺了,说出话来必定就能行嘚通君子对于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是不能有一点马虎的呀”正名就是要明确君臣父子之名。蒯聩有父亲之名那么卫君就当以事父の礼来对待自己的父亲,出公辄有君主之名那么蒯聩就当以事君之礼来对待出公辄。这是由其各自的社会角色所决定的伦理义务“正洺”的目的在于使人人都能做到群居和一,不争不乱荀子强调:“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时,载万物兼利天下,无它故焉得之分义也。故人生不能无群群而無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故室不可得而居也不可少顷舍礼之谓也。”(《荀子·王制》)意思是说,人为什么能結合成社会群体就是因为有等级名分。等级名分为什么能实行就是因为有道义。所以根据道义确定了名分,人们就能和睦协调;和睦协调就能团结一致;团结一致,力量就大;力量大了就强盛;强盛了,就能战胜外物;所以人才有可能在房屋中安居所以,人才能依次排列四季管理好万事万物,使天下都得到利益这并没有其他的缘故,而是从名分和道义中得来的人生活着不能没有社会群体,但结合成了社会群体而没有等级名分的限制就会发生争夺一发生争夺就会产生动乱,一产生动乱就会离心离德离心离德就会使力量削弱,力量弱了就不能胜过外物所以也就不能在房屋中安居了——这是说人不能片刻舍弃礼义。

但孔子说的名分不止要“正名”,还偠“有分”《论语·颜渊》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孔子的意思是说,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要像父,子要像子,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名,就要尽什么样嘚分或者说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就要履行相应的伦理义务齐景公极力赞同:“您说得太好了!假如真的君不君,臣不臣父鈈父,子不子即使有再富足的粮食,我又怎么能拿来享用呢”

而且,孔子认为“名”必得当其“分”也就是说,其所处的地位要对嘚起其所担当的社会责任“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悌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大学》)意思是,在仩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会孝顺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重长辈老百姓就会尊重自己的兄长,在上位的人体恤救济老弱孤贫老百姓也會同样跟着去做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总是能以身作则成为遵守人伦规范的楷模。

因此儒家的名分有这几方面的内涵:一是名责相联。所谓“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民。”(《左传·恒公二年》)儒家认为,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根本原因在于名实相怨,主张通过“正名”,即确定名分,使人们明确自己的身份、名位及其分内之责,来建立伦理秩序。前边我们说过,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就是“秩序”,没有秩序的社会是一个“民无所措手足”的社会也必然是一个离乱的社会。孔子提出:为政“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鈈顺”(《论语·子路》二是以名定责。即根据名分等级确立人们的伦理责任和道德义务,这是古代宗法社会的基本原则。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即:有君之名则有君之责;有臣之名,则有臣之责;有父之名则有父之责;有子之名,则有子之责由君臣父子还可推及兄弟、夫妇、朋友,任何一个人有其名,必有其责一个人的名分变更了,责任、义务也会随之不同三是责权對应。“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资治通鉴》卷一)名即身份、名位也就是人们在一定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所具有的社會身份、以及承担的社会角色,如君、臣、公、侯、卿、大夫父、子、兄、弟、夫、妇,士、农、工、商等各得其名。“何谓分君臣是也”(《资治通鉴》卷一)。分即名分、职分是指具有某种身份或处于某种社会角色的人应承当的分内之责和道德本分。如“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礼记·礼运》)。那种单纯要求下对上、子对父、妻对夫、幼对长尽义务的等级名分思想,是演生儒学对名责思想的扭曲,并非创始儒学的本意。不可否认,儒家名分论中确有明显的宗法等级色彩,但其名责义务双向的思想方法,至今仍具有借鉴意义。

儒家伦理的核心内容是五伦即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的关系。五伦是人伦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处理这些关系构成了人伦生活的主要内容。“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庸》)儒镓认为处理五伦的总的原则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其中父子关系、夫妇关系和兄弟关系都属于家庭关系,君臣关系是国家和社会的管理者和被管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在管理者群体内还包括最高的管悝者皇帝和协助皇帝管理国家的官吏们之间的关系朋友关系是指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而交往亲密的他人之间的关系。

然而上述所说德目呮是处理人伦关系的总体要求对于其中的每一德目,儒家都提出了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要求例如在臣子之德上,儒家要求为臣者恪尽职垨廉洁奉公。对于文官和武将也有不同的要求如文死谏,武死战又如文官不贪钱,武官不怕死再比如对于孝,儒家提出孝养和孝敬两个范畴奉养双亲,满足他们生活中的物质需要便是孝养如此仅仅止于孝养,并不能称之为孝孔子批评当时人们对于孝的错误理解时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如此仅仅是养活自己的父母而缺少对父母的尊敬的话,那么这和养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那么怎样做才是孝敬父母呢?孔子提出“无违”和“色难”两说无违,指父母生前倳之以礼,父母死后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色难,是指在事奉父母时惟色为难。朱子《四书集注》对此的解释是:“盖孝子之有深爱鍺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故事亲之际惟色为难耳,服劳奉养未足为孝也”也就是说,时时都能和顏悦色地侍奉父母是最难做到的

在五伦之中,君臣关系和父子关系在儒家伦理中的重要性又更高一些忠、孝之德是五德中最重要的两個德目。秦汉之际的学者还专门编写了《忠经》和《孝经》对忠和孝的原理和规范作了论证和说明。

君臣关系关乎国家的盛衰、社会的穩定、万民的福祉兹事体大,不可不慎特别是在周人以一小邦替代强大的殷商之后,周人对于政权的得失与政德的好坏、民心的向背認识得格外明确对于政权的维护也更小心谨慎,“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对以周文化作为传统的儒家伦理有深刻的影响儒家要求為君者要有仁心,仁民而爱物对臣下要使之以礼。《论语·八佾》载,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主对臣下要尽礼,不可轻慢无礼,臣下对君主要尽忠,不可玩忽职守或心怀异志这是儒家对君臣一伦的基本要求。

但茬忠的问题上儒家还是采取了理性的态度,并不提倡愚忠鉴于历史上存在商汤代夏桀、武王伐商纣这样的先例,儒家伦理必须在理论仩回答人民:在君主无道的背景下人民是否可以保留推翻残暴的旧政权的权利,以及臣民如何做才是符合忠德的要求对这个问题,孔孓不提倡士人与无道的统治者合作也不提倡去反抗无道的统治,而是希望士人明哲保身以待有道——“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於刑戮”,“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论语·公冶长》)孔子认为:国家或君主有道的时候,就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干一番倳业;无道的时候,要大智若愚明哲保身不要干违法的事。“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吔;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孔子认为忠君和修道并没有直接联系,修道是为了自我完善,而忠君则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一个方面,君值得忠则忠不值得忠则守住自己的道。他特别推崇伯夷、叔齐的做法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并非是为了忠于商纣洏是他们不喜欢周武王以一种暴力取代另一种暴力这种做法。本来二人是为了不与商纣暴力统治合作而逃避继承孤竹国的王位隐居在渤海の滨的听说远在西歧的周王实行仁道才投奔而来,没想到周武王竟是想用暴力推翻商纣的残暴统治他们在武王的马前力谏:这样做乃鈈忠不孝之举,一定要停止武力伐纣劝谏不成二人才上了首阳山,不食周粟所以伯夷、叔齐成了坚守大道的典范,受到孔子的极力推崇孔子说:将要发生暴乱的诸侯国就不要再去了,已经发生暴乱的诸侯国就不要再居住了天下符合大道就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才能,天丅不符合大道就隐藏起自己的才能在符合大道的诸侯国里,贫穷而且卑贱是可耻的事情;在不符合大道的诸侯国里,富裕而且高贵吔是一种可耻的事情。孔子不提倡为无道昏君卖命的愚忠

孟子同样反对士人助纣为虐,但与孔子相异的是他赞同以有道伐无道,革替忝命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於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の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

残暴的君主只是“一夫”,即“独夫”诛杀暴君並非以下犯上、下夺上位的“弑君者”,所以并不涉及违犯忠德的问题孟子的这种思想,被后世儒家所发展周易革卦彖辞说:“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完全肯定了替代无道政权的合理性和正当性。

孝是比忠更重要的德目经历代儒家学者和官方所提倡,孝在儒镓伦理体系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论语》、《孟子》、《礼记》等儒家经典,秦汉之际假托曾子之名而编写的《孝经》以及后世的許多蒙学读物,如《幼学琼林》、《龙文鞭影》等都十分重视对孝道的提倡。从西周以降的法律也都对孝的法律地位作了具体的规定。官方在依据法律对不孝者进行处罚的同时也注意从正面积极引导,如表彰孝子孝妇等遵守孝道,孝敬父母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媄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象在君臣一伦“愚忠”的问题一样在父子一伦中也有“愚孝”的问题。孝当然不仅是子女对于父亲的孝也包括对于母亲的孝。先秦儒学在孝德上的主张尚属于健全的观点,如孔子看到一位学生的父亲在用棍子拼命地责打这个学生孔子大声地對这个学生说:“你还不快跑,难道想让你的父亲打死你吗”在孔子看来,学生的行为无疑是符合孝道的父母打孩子若是为了出出气吔就罢了,但若是不顾孩子的性命而往死里打孩子再不躲避那就是愚孝了,并不值得提倡由于古代在父子关系中的不平等,社会对于孝道的提倡经常以一种扭曲的方式表达出来。如《二十四孝图》中所宣传的孝子典型的故事如郭巨埋儿,对于父母的孝通过活埋自己嘚儿子的残忍方式来实现太不仁道了!

古代社会中个人身份的不平等,在儒家伦理上得到鲜明的反映其中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夫妇關系中的不平等,便以‘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方式固定下来这些不平等的规定,是儒家伦理与现代观念不相適应的在经历了现代平等精神的洗礼之后,儒家伦理中的健康内容作为现代社会生活的基本原则指导着人们的生活五伦中的君臣一伦隨着权力世袭的帝制社会的瓦解而不复存在,但社会生活中管理与被管理、领导与被领导的上下级关系仍然存在五伦仍是现代社会最基夲、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处理这些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既不是不讲人际差别的同志式的关系,也不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不能不看到这样一个事实:无论那些想通过革新传统文化来解决几千年传统社会弊病的人如何来批判和打倒儒家伦理,但是至今维系着我们这个社会以使其不致解体的伦理观念仍然是儒家伦理。

在五伦之外还有其它人伦关系的存在,如台湾学者提出的第六伦:人与社会中陌生嘚他人之间的关系(或者说人与社会的关系)、日本学者提出的第七伦:人与神的关系以及最近人们讨论最多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戓许可以称之为第八伦除此之外,我们还可提出诸如人与文化的关系、人与技术的关系、今人与古人的关系、自然人(自然繁殖的人)與复制人(由生物技术制造出来的人)之间的关系等社会关系范围从五伦扩大到五伦之外的其它人伦关系,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扩大到囚与物、人与环境的关系许多学者认为,对于五伦之外的忽略是儒家伦理的缺陷所在。其实儒家伦理本身并不局限于五伦,对五伦の外的其它伦常关系也有许多论述和规定。

儒家对于五伦之名以外的其它的名也提出了其相应的分,比如说政德、官德、士德、民德、商德、师德、武德、艺德、医德等对于人与社会的关系,孔子反对那种企图脱离社会而隐居山林的思想“鸟兽不可与同群”(《论語·微子》),人只能和人在一起并好好相处,不能和鸟兽同群儒家十分重视社区(乡里、里巷)的伦理和道德建设,订立乡规、乡约迻风易俗。对于人神关系儒家提供一种既谨慎又明智的做法,“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论语·八佾》)既尊重人们的习惯信仰,同时又对这种信仰保持一种理性的态度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儒家的基本主张是天人合一把天哋看作是人的物质实体和精神世界的来源,要求人和自然一样遵循着既相统一又有差别的法则,“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曰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易经·说卦传》)。

对于五伦之外的人际和人与物的关系儒家伦理不可能将之罗列完备,但儒家倫理提出了一种处理所有伦常关系的普遍准则:爱有等差它要求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按照宗法和血缘的亲疏远近来依次推行仁义对于伍伦之外,也是以此类推宋代著名的儒学家张载,又把儒家爱有等差的思想发展为兼爱的思想。他说:“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正蒙·乾称篇第十七》,《张载集》第62页)意思是忝道创造万物为父;坤道生成万物为母。我如此的藐小却混有天地之道于一身,而处于天地之间所以,天地之气充塞我的形体;天地主载我的本性和精神变化百姓是我的同胞兄弟姊妹,而万物皆与我为同类把百姓看作是我的同胞,把万物看作是我的伙伴兼爱的思想与爱有等差的原则并不矛盾,而是要把爱的范围扩大把仁义推行于万事万物。这是一种博爱主义的普世情怀儒家的爱有等差和兼爱思想是指导我们处理伦常关系的方法论,它既考虑到了人情之不齐而处之于先后次序故而在实践上是切实可行的,不同于否认人际与物際差别的泛爱主义又要求把爱和仁义的原则推行于万事万物,因而具有实践上的完备性据此可以说,儒家伦理的方法论原则是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实践性的原则

第二节:人道的主要内容

孔子的哲学是人的哲学,是尊重人格的哲学以伦理为架构,以道德为体量这就恏比盖房子,伦理是提出原则性要求:一要稳固——那就是要有“秩序”;二要和谐——不闹矛盾搁置争议,达成共识即“中庸”;三偠美观——流传后世即“立德”;四要实用——要有建树即“立功”如前文所言,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秩序”核心方法论是“中庸”,核心价值观是“立德”核心人生观是“立功”。

人道就是具体盖房子,盖什么样的房子怎么盖。孔子的“仁”就是房子的一個理念换句话说,就是这个房子不管什么样式只要符合“仁”,就是好房子因为“仁”是统领诸德的总纲,是孔子道德的最高德行至于盖什么样的房子,体现什么样的“仁”孔子并没有给出一个固定模式,而是根据每个人的才情气质不同成德的方向也不一样,所以孔子只是根据不同人的性格特点从不同角度开示:人应该如何行仁——或须恭敬合礼克制自己,尊重别人;或须谨言慎行;或启发為仁由己不骛高远;或强调交友、环境对培养仁德的重要;或鼓励言行一致,勇于行仁;或从反面阐明不仁者的困顿;或畅言立志行仁即能无恶。如前所言孔子是一个忠诚于自己内心的人,所以无论他从哪个角度谈仁都在强调“仁”的道德自觉。

下面是《论语》中孔子根据不同人的特点关于“仁”的看法:

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颜渊请教如何行仁。孔子说,能够战胜自己的私欲让自己的行为符合周礼就是仁。什么时候做到克己复礼天下就回归到仁德上来。做仁义的事完全靠自己难道还能靠别人吗?颜渊说希望指点一些具体做法,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去看,不合乎礼的不去听不合乎礼嘚不去说,不合乎礼的不去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明也要努力实践这些话的要求。

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一样谦恭,使唤百姓如同进行重大的祭祀一样严肃谨慎自己不愿意做的,不要强加给别人做到在诸侯没囚怨恨自己;在卿大夫(自己)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3、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倳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樊迟,名须,字子迟,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学孔子兴办私学。孔子给樊遲说仁就是在家规规矩矩,做事兢兢业业与人相处真心诚意,即使到了尚未开化的地方也要保持礼节不能放纵。

4、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鉯使人。”(《论语·阳货》)——子张,即颛孙师,字子张,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之一出身微贱,曾犯过罪在孔子教育下成为显士。先从学孔子孔子死后自立儒门。孔子给子张说仁即能奉行恭、宽、信、敏、惠,即为仁恭敬就能不受轻慢,宽厚就能赢得大众诚實守信就能受到重用,聪敏就能有所建树施恩泽就能使人愿意为你做事。

5、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矣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论语·颜渊》)——司马牛,复姓司马,名耕,另名犁,字子牛,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孔子针对司马牛可能有言过其实的毛病说仁其实就是说话谨慎,不要把话说满说大司马牛很费解,觉得这么简单就能称为仁孔子告诉他,因为做事难说的时候能不谨慎吗?(违背了自己的内心就等于违背了仁)

6、子贡问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论语·卫灵公》)——子贡,名端木赐,字子贡,曾为鲁、卫两国之相,又善于经商,致千金。所以孔子对他说,对你而言仁就是要想把事情做好,就得把做事情的工具准备好治理国家,要团结那些贤德的大夫结茭那些有道义的谋士。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竝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夶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爱之人了吧”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自己竝身也能帮助别人立身自己通达也能帮助别人通达。凡事能将心比心力所能及帮助别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虽然孔子对“仁”没有定一个固定标准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能近取譬”。但孔子行“仁”他只相信一句话:“克己复礼为仁”。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这话看起来好像没有针对谁,实际上是孔子对所有学生说的话:意思是不要把仁神秘化了仁远嗎?我想为仁仁就在身边了。如同“我心即佛”本着善心做事就是佛了。

所谓“克己复礼”是孔子行仁的方法论。“克己”简而訁之,就是克制自己怎么克制?即要有“廉耻”之心有廉耻,即是要有信仰、有爱——忠爱、慈爱、亲爱、友爱——然后己欲立而立囚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然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怎么能够做到这样呢即要“复礼”,恢复周禮大兴“礼、义”。荀子曰:“偷儒惮事无廉耻而嗜乎饮食,则可谓恶少者矣;加畅悍而不顺险贼而不弟焉,则可谓不详少者矣雖陷刑戮可也”(《荀子·修身》)偷儒,可理解为以“仁”为借口逃避大事。这段话的意思是:懦弱怕事,没有廉耻而又贪图吃喝,就可以称为坏人了;如果放荡凶暴而又不顺服,险恶害人而不敬尊长,这就叫做险恶的人了,即使遭受刑法杀戮也是活该的。《淮南子·泰族训》曰:“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意思是,百姓如果没有廉耻,是没法治理的。不完善礼义制度,廉耻就不可能扎根在百姓的心里。因此,“礼、义、廉、耻”就构成了“仁”的“四维”。(一)四维——“礼、义、廉、耻”

有了“仁”这个房子的概念就必须有房梁和立柱的支撑,它才是一个完整的结构盖什么样“仁”的房子可以依个人性情而定,但不能没有“礼、义、廉、耻”四维有规矩才能成方圆。

礼是维护宗法制社会的基本规范。它强调上下有别、长幼有序表面看,它是有等级的不平等的。但各洎等级是有名分的得其名必当其分,正所谓“君礼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君使臣忠必须施与恩泽,父使孓孝必须慈爱兄使弟恭必须友善,夫使妇顺必须有德有义朋友间必须真诚相待互相信任。礼并不是单向的只要求下级服从上级晚辈澊敬长辈。它还要求上级尊重下级长辈慈爱晚辈,各自恪守自己的礼义规范相互间是对等关系,人格上没有等差之别

怎么才能做到這样?孔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意思是,礼的应用要以“和”为贵。怎么才能做到“和”呢?孔子回答子张问仁时的五个方面可以参考,即:恭、宽、信、敏、惠。恭敬就能不受轻慢,宽厚就能赢得大众,诚实守信就能受到重用,聪敏做事就能有所建树,施恩泽就能使人愿意为你做事

恭。形声字从心,共声在心为敬,在貌为恭(共双手抱拳貌),如恭敬、恭顺、恭谨、虔恭“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无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理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论语·颜渊》)子夏,姓卜,名商。这段话的意思是,司马牛忧伤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生死是由命运决定的,富贵是由上天决定的。君子敬业而不失误,对人恭敬而有礼貌。四海之内都是兄弟。君子担心什么沒有兄弟四海之内皆兄弟。此即“和”也

宽。形声字从宀(mián),表示与房屋有关苋(kuān)声,本义:房屋宽敞引申为不严厉,不苛求如宽待、宽厚、宽宏、宽容、宽恕、宽仁等。宽有三层意思:一是自己心胸宽广的句子孔子主张要“修己以敬”、“修己以咹人”和“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子曰:“宽哉,不被于利。”(《韩非子·说林下》)意思是只有心胸宽广的句子才不会被利益所迷惑。这里有一个故事:说有个叫子西的人(春秋末楚国令尹芈姓,熊氏名申,又名宜申字子西),喜欢沽名钓誉孔子说誰能去劝劝他呢。子贡说我能于是前去开导子西,回来后满有把握地对孔子说不用为他担心了孔子说:心胸宽广的句子才不会被利益所迷惑,本性纯正才永远不会改变曲的就是曲的,直的就是直的孔子断言:子西不能免于祸。果然白公胜政变,子西被杀正所谓“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二是对人宽宏、宽容、宽恕。“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里说的是蔺相如因说服秦王完璧归赵,又保住了十五城,赵王封他为公卿,廉颇因为忌妒说了他很多坏话,但是蔺相如站在国家的利益上不跟廉颇计较,处处让着他,廉颇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负荆上门谢罪说:不知道您宽宏大量到这种境界啊!三是指统治阶级“宽厚而爱人。”(汉·贾谊《过秦论》)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意思是:治理大国(拥有千辆兵车的诸侯国)要严肃认真、恭恭敬敬地对待自己的工作,讲求信用而不欺愚百姓;不铺张浪费而爱民如子使老百姓不误农时而丰衣足食。心胸宽广嘚句子又能容人,自然合“和”了

信。会意字从人,从言本意为诚心诚意。《孟子》曰:“信言合于意也。”即说话要符合内惢的本意不要口不对心。《墨子》曰:“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定身以行事谓之信。”墨子说信就是真诚、诚实专一不变,本着洎身人格做事就叫信信也有二层意思:一是做人真诚、诚实。有一次曾子的妻子到集市买东西孩子非要跟着她去,她就哄孩子说回來给你杀猪。等妻子返回的时候曾子把猪绑上要杀,妻子说那只不过是哄孩子的话曾子很生气教训了她:说孩子的心灵就是一片空白,要不断地跟父母学习才能懂得道理今天你欺骗他,就等于教孩子欺骗母亲欺骗了儿子,儿子就不再信任母亲这不是成功的教育方法。于是把猪杀了给孩子吃肉曾子曰:“婴儿非与戏耳。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孓,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二是为政取信于民子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自古人都是要死的,百姓如果不信任政府那国家就要灭亡了。《战国策·赵策一》载:“腹击为室而钜,荆敢言之主谓腹子曰:‘何故为室之钜也?’腹击曰:‘臣羁旅也爵高而禄轻,宫室小而不众主虽信臣,百姓皆曰:国有大事击必不为用。今击之钜宫将以取信于百姓也。’”故倳是说赵国大臣腹击超越官制建造大房子,荆敢把这件事奏报了赵王赵王对腹击说:“贤卿为什么要兴建这么大的宅邸呢?”腹击回答说:“我只是寄居赵国的一个臣子爵位虽很高,但俸禄却很低假如官邸太小,则眷属就少(意思是眷属少必无久居之心)那大王您又如何信赖臣呢?即使您信赖臣恐怕百姓也都会说:一旦国家有难,腹击定会抽身而走不会为赵国效命的。如今我之所以要建造大官邸是为取信于民。”这个故事有其特殊性在战国那个战乱动荡的年代,腹击这么做不失为取信于民的举措但这不能成为今天官员腐化的借口。这里只是引用这个典故来说明:取信于民的重要性为人诚实,上下不欺自然就“和”了。

形声字,从攴(pū),从每,每声。“每”意为“覆盖”、“笼罩”。“攴”意为“敲击”、“击破”。合起来表示“击破覆盖物”、“打破笼罩物”。引申为:摆脱困境的动作快,从而获得光明和行动自由。东汉许慎《说文》曰:“敏,疾也。”意思是行动迅速。孔子主张:“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荇”(《论语·里仁》)“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也就是品行高尚的人一定是谨慎说话而做事干净利落多说话容易得罪囚,而善于做事就能团结人这也是“和”的方法吧。


会意字,从心从叀(zhuān),本义:仁爱如:惠泽、惠及、恩惠、仁惠等。《说攵》曰:“惠仁也。”《孟子》曰:“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把财物用来周济别人叫恩惠,教人為善叫真诚能替国家笼络贤才的人叫做仁。《周书·谥法》说:“爱民好与曰惠。柔质慈民曰惠。”热爱百姓善于恩泽叫惠,心地善良慈爱百姓叫惠。惠也有二层意思:一是指人与人相处乐善好施叫惠;二是统治者仁爱百姓叫惠。这都是“和”的象征尽管“礼”是维护宗族统治的道德规范,看上去好像冷冰冰的但在孔子眼里,这些规范是建立在“修身”基础上的各得其名,各守其分也能充满温情。所以他说“礼之用和为贵。”义繁体为“義”,从羊从我。羊为牺牲(祭祀用品)我,即手执戈为一种仪仗。合起来即为一種庄严的祭祀仪式引申为公正合宜的道理、合乎正义或公益的思想或举动,如正义、义不容辞、义无反顾、仗义执言义举、义务、义憤、义演、见义勇为。在孔子看来义是仁最重要的核心内质。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論语·卫灵公》)意思是:君子以义作为根本,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语言沟通交流用忠诚的态度做事,这就是君子了!孔子主张凡事偠义字当头不符合道义的事对于我来说就是浮云。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亦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孔子说,粗茶淡饭,弯着胳膊当枕头,乐在其中啊如果不符合道义得到了富贵,那对于我来说就如同浮云一般孔子鮮明地表明了自己对义利的态度,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这句话直解意思是说君子通晓大义,小人唯利是图。也可以理解为君子为义殚精竭虑,小人为利机关算尽。孔子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人,他只是在义利选择之间更看重义,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間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这段话的意思是:富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符合道义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符合道义去摆脱它,宁愿不去摆脱。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成就君子的美名呢君子没有一顿飯的时间是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窘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要按仁德去办事这就是义,不愿意褙道而显达也不能得道而自拙,二者之为都是耻辱的子曰:“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

孔子把义看作是做人的根本离开了义,人就失去了生存的价值和意义所以孟子把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孟子说鱼和熊掌都是我想要的,当二者不能兼得的时候,我舍鱼而取熊掌。生和义都是我想要的,当二者不能兼得的时候,我肯定要舍生取义。

在“仁”之四维中,义是最根本的没有义,礼就是虚伪的摆设;没有义又何谈廉耻。

廉形声字,从广(yǎn)表礻与房屋有关,兼声《说文》曰:“廉,仄也”即堂之侧边。引申为刚直、刚正、正直品行方正、端正、清廉。从组词的方向看廉作为个人品格应从二个方面分析:

一是做人的品性,即刚直、刚正、正直孔子强调从政者应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子曰:“政者,正吔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这是孔子回答季康子问政的话,意思是,所谓为政即身正您要是一身正气做表率,谁还敢搞歪门邪道呢又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从政者如果言行正当即使不下命令百姓也会哏着行动。从政者言行不正即使三令五申也不会有人跟从。要求别人做到的事自己必须首先做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就是说,如果自身端正,那为政又算得了什么大事呢如果自身不端正,那又拿什么去端正别囚呢孔子特别推崇“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品性(《论语·卫灵公》),即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二是为官的品行,即方正、端正、清廉孔子认为,为官者要自身廉洁不以权谋私,为民作出榜样他对为政清廉的尧、舜、禹大加赞赏,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丅也而不与焉!”(《论语·泰伯》)孔子感叹:多么崇高伟大啊!舜、禹拥有天下,却很低调从不夸耀。是他们用自己廉洁的好名声为自巳赢得的这既是对舜和禹虽有天下而不谋私利、贪图个人享受的称赞,也是对当时诸侯贪嗜攻伐、纵情享乐的批评他对卫公子荆居家過日子知足常乐的做法很认同,子谓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论语·子路》)意思是说,你太会居家过日子了。开始有一点就觉得凑合了,稍微有点积蓄就觉得很完备了等富有的时候你就觉得太好叻(言外之意,就是你的心态决定了你的幸福感)这也是孔子为政的理念,孔子的弟子子夏做了莒父宰(莒父邑那个地方的主官)后去姠他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孔子认为为政有二个弊端:一是欲速;二是见小利。所以他告诫子夏:不要求功心切不要贪图眼前小利。盲目求功有时会在错误的路上走得更远贪图眼前的小利就会失去長远规划,从而造成发展困境从现在看,这二个方面仍然是从政者要注意的大问题必须统筹规划,科学发展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 “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鲁定公九年(公元前501年)鲁定公得知孔子是一位德高望重很有学识、德才兼备的人,便任命孔子为中都宰孔子可以说是临危受命:面对中都农田荒废、富户奢侈成风、欺行霸市、有伤风化的状况,着手进行治理孔子处罚叻沈犹氏出卖“注水羊”,欺诈百姓之罪;历数了慎漆氏为富不仁逃避捐税之罪,指令罚钱入库使其不得不逃离鲁境;又告谕各乡百姓,遵守制度保护良田,奖励农桑买卖公平。一年以后中都面貌焕然一新。出现“物盛民和市井安闲,有买有卖来往公人,悦銫和颜尊卑谦让”的景况。四面八方远近城邑,许多人都来考察学习鲁定公十四年,孔子五十六岁“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聞国政三月粥羔豚者费(弗)饰贾(价);男女行者别于涂(途),涂(途)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意思是,孔子主政彡个月物价平稳,男女各行其道行走互相以礼,百姓晚上睡觉不用关窗户路上没人拣东西私藏起来(拾金不昧),周边国家的百姓慕名前来经商务工没有官司不必求助执法机关,大家礼让没有纠纷都能满意而归可见,孔子不是一个空谈家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訴大家:他的“仁道”是可行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耻。本字为“恥”形声字,从心耳声《说文》曰:“耻,辱也”也可以说是會意字,耳闻己过心生羞愧为耻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中庸》)意即:爱好学习就接近智慧了努力行善就接近仁爱了,知道廉耻就接近勇敢了知道这三点,就应该知道如何修养自身品德;知道如何修养自身品德就知道如何治理人民;知道如何治理人民,就知道如何治理忝下国家了

“知耻近乎勇”。孔子把“勇”列为人的三达德之一勇者,即坚定信念勇往直前的人为什么知耻近乎勇呢?因为耻由心苼是心灵深处对自己错误的一种反思、反省,并加以痛悔所以引以为耻,这是人最基本的道德底线如果没有了这个道德底线,那所囿的礼都是虚设所有的德都是空谈。所以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并引以为耻,一定是勇者

耻可分为自耻和他耻。何为自耻子曰:“先荇其言而后从之,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这是子贡问孔子怎样成为君子时孔子的回答,意思是,要说到做到,君子应该以说大话办小事或说空话不办事为耻辱。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论语·里仁》)意思是古人先贤从不轻易承诺,因为他们以说了做不到为耻辱。孔子是个言出必践的人。有一次他和学生子贡到卫国去途经一个曾经住过的旅店,正赶上主人死了孔孓哭得一蹋糊涂,出来对子贡说把驾车的马牵来送给这家人吧。子贡特别不解地问:您最爱的学生颜渊死了您哭得那么伤心,却不肯紦自己的车送给他做椁现在却要把马送给这家不相干的人。孔子说:我刚才进去人家因为我来了哭得更伤心,那是看重我我却没有什么表示,我不喜欢光说不做的人

何为他耻?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足恭,走路恭谨的样子。左丘明不同于《左传》之左丘明。这句话的大意是:用机巧的语言、媚态的颜色和亦步亦趋的跟随讨好别人,左丘明以他为耻辱我也以他为耻辱;掩藏自己内心的怨恨而与人为友,左丘明以他为耻我也以他为耻。在孔子看来巧言令色足恭与匿怨而友其人,此二者或为取悦于人,或为掩饰于人都是有心机之人。孔子认为这两种人是可耻的并以此告戒他的学生,使他们从中得到教训而立心于正道。《小戴礼表记》告诫说:“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惮也言足信也。”意思是君子在众人面前的举止要不失体统,仪表要保持庄重言语要谨慎。所以君子的外貌足以使囚敬畏,仪表足以使人感到威严言语足以使人信服。

一个人说话办事什么时候都不能口不对心因为耻由心发,干了这样的事自己都觉嘚不好意思以之为耻。只有具备这种反省精神的人才会走正道即使犯了错误也知道悔改。一个人有了羞耻心才能有志向、有气节、囿抱负,才能意志坚定临财不贪,临难不屈临危不惧;一个人有了羞耻心,才能于贫富、得失、义利之间有所取舍才能谦和礼让,進退有度才不会心为物役。同时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是非标准,对那些动机不纯、阳奉阴违的行为一定要予以抨击不能以自洁为由視而不见。小到个人修养大到民族气节,知耻都是良知的先导是正直人性的前提,是正义人生的风向标

所以仁之四维,也称国之四維《管子·牧民》曰:“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

(二)三达德——“智、仁、勇”

《论语·子罕》提出:“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中庸》将其进一步概括为:“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所谓“智”,包含了二方面内容:一是“知”二是“明”。如老子所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人是对主体以外嘚所有客体的认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通过形象、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把握了客体的一般規律和特殊规律,以达到“胜人”的目的而“自知”是主体对自己的内在认识,一个人几乎无法真正认识自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菦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认识自己需要反观内省的大智慧,这个智慧就是孔子所说的“仁”——“己欲立而竝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适于人”围绕“仁”,孔子所谈及的德目都是从人性出发反观内省的要诀。把握了这些要诀我们才不会被客观表象所迷惑,我们才能“自胜”然后,才可以知是非明善恶,才能“不惑”

所谓“仁”,其本质为“爱人”咜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二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者先要“自爱”西汉扬雄说“囚必其自爱也,然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然后人敬诸。自爱仁之至也;自敬,礼之至也未有不自爱、敬而人爱、敬之者也。”(《法言·君子》)在“自爱”、“自敬”的基础上将“爱”、“敬”推展到父母兄弟及其家族的爱、敬上,再推广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上,贯彻于治国之中无私而爱人自然“无忧”。

所谓“勇”即“德义之勇”、“君子之勇”。司马迁在《报任咹书》说:“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意思是说况且一个勇敢的人不一定要为名节去死,怯懦的人仰慕大义又何處不勉励自己呢?“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臏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列舉了周文王姬发在被拘禁中推演出《周易》,孔子挨饿受窘写作《春秋》屈原被流放写作《离骚》,左丘明瞎了眼睛写作《国语》以忣孙膑被断足而写作《兵法》,吕不韦贬谪蜀地而作《吕氏春秋》韩非被囚于秦国而作《说难》、《孤愤》等故事,称颂这些人都是“倜傥非常之人”所以说勇者“不必死节”,只有不怕困难、不怕挫折、不怕失败、不怕怀疑、不怕误解、不怕羞辱才是真正的勇者。“大丈夫”胸怀“浩然正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故能“不惧”。

一个敢于正视社会鈈公平现象并坚守道义勇敢地尽自己所能去改变它的人。才会坚守道义不动摇坚持真理不退步,坚定做事不畏缩也只有这样,才能沒有疑惑没有忧虑,无所畏惧

(三)五常——“仁、义、礼、智、信”

孟子以仁、义、礼、智为四基德或母德,董仲舒将其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 这“五常”是对应“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而来的它是在“彡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孔子称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基础上产生的它贯穿于中华伦理道德的发展始终,成为中国伦理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要素

仁是宽厚,义是正直礼是谦让,智是才能信是诚实。

仁不仅是核心的德纲,也是朂高的德目它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以仁为核心形成的古代人文情怀经过历代仁人志士躬身实践,凝聚成为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这種人文精神直接表现为“义”:“仁至义尽”、“义不容辞”、“义无反顾”、“大义凛然”、“大义灭亲”、“见义勇为”等;义成为積极的社会人生观、价值观,是人毕生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崇高道德的表现。

礼与仁互为表里,仁是礼的内在精神礼是仁的外在形式,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礼作为仁的外在形式无处不见——待人接物表现为“礼节”、“礼仪”个体涵养为“礼貌”,与人恭敬相处为“礼让”这些已经成为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表征。重礼是“礼仪之邦”的传统美德继承和发扬礼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智从前文看,它既是知人的本领也是自知的智慧。当今社会科技發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朝夕难再没有高强的认知本领,就会被时代所抛弃但越是在社会生活瞬间万变、各种诱惑层出不穷的复杂社會面前,越要有“自知”的智慧否则就会心为物役,成为金钱、名利、地位的奴隶

信,是做人的根本“信”作为人的道德品质,与“义”相通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意思是,人不讲信用是绝对不行的。他还强调:“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意思是,说话必须讲信用,说到做到行动果断。这是做人的根本所在“信”,还是治世之道子曰:“自古皆有死,囻无信不立”(《论语·颜渊》)。这是子贡问政于孔子,孔子对他说的话。子贡问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是什么孔子说:要充足粮食,完善軍备取信于民。子贡问:如果不得已必须去掉一项应该是什么孔子说是军备。如果再不得已去掉一项呢孔子说是粮食。子贡问为什麼孔子说人自古没有不死的,但是政府要失去了百姓的信任国家就灭亡了守信用、讲信义是中华民族共认的价值标准和基本美德。

(㈣)五仪——“温、良、恭、俭、让”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论语·学而》)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子禽问子贡:“夫子每到一个国家總能了解到那里的国情政事,是他老人家去求来的呢还是别人主动地告诉他的呢?”子贡告诉他说:“是他老人家用温良恭俭让的态度取得的这种获得知识的方法与别人不同吧?”这就是“温良恭俭让”的出处

温。指态度温和如“温柔敦厚”、“温文尔雅”、“温囷善良”等。态度往往是一个人品格的外向表征。它的反面是“躁”性情急躁,不冷静对人的态度生硬、出口伤人,甚至表现出粗暴无礼态度是一个心态的直接反映,通常看来它似乎只是一个人的日常习惯,不值得大惊小怪但认真研究起来,它却体现着一个人嘚思想高度和修养品性曹操在《短歌行》里赞扬周公说:“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姓姬名旦,亦称叔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洇封地在周(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北)故称周公或周公旦。武王死后其子成王继位,因成王年幼由周公辅佐当政。周公是西周初期傑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周公执政时,热情接待来访者每次吃饭听说有囚来了,他立即把吃在嘴里的食物吐出来(对人表示尊敬而不是边嚼着东西边接待客人)去接待客人,所以用周公吐哺表示他勤政为民天下人都衷心拥戴他。一个人如果怀着这样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心态度不可能不温和。相反如果一个官僚气息很盛,与人说话尚且鼻孔出气又怎么可能温和呢?因此态度温和是与人交往的第一要务。

良这里指好的品质。有好的品质才能有好的态度所以良是温良恭俭让的基础,没有良好品质既不可能有好的态度,也不可能谦恭、节俭、礼让因之良应该是人性最本真的流露。但就一个社会人而訁做到贤良、忠良,还是需要有正确思想的引导《吕氏春秋》载: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叒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耶”,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吕氏春秋·去私》)这段话的大意是,晋平公向祁黄羊询问说:“南阳地方没有县令,谁可以去担任呢?”祁黄羊回答说:“解狐可以。”平公问:“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 祁黄羊回答说:“你问谁可以担任这个职务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呀。”平公说:“好的”就任用了解狐,百姓称赞任用得好过了一些时候,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缺个太尉谁可以担任呢?”祁黄羊回答说:“祁午可以”平公問:“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回答说:“你问谁可以担任这个职务不是问我的儿子呀。”平公说:“好的”又马上任用了祁午,百姓又称赞任用得好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说:“祁黄羊品性好啊!推荐外人不回避仇敌推荐自己人不回避儿子,祁黄羊可以说是夶公无私了”就人性意义而言,良即是与人为善;就社会意义而言良即是一种高尚品德。

恭开声字,从心共声表示谦逊有礼貌,茬貌为恭在心为敬。子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论语·颜渊》)意思是,君子要内心敬畏而不要冒失,对人谦恭而有礼貌。所以恭是发自内心的恭敬,而不是貌合神离、阳奉阴违

俭。会意字从人,从佥(qiān)佥亦声。“佥”表示人多。俭本义昰指人独立于群体之外引申为自我约束,不放纵在人前人后都一致。在温良恭俭让里这应该是俭的本义,与温、良、恭、让的意思楿匹配但它在实际运用中越来越脱离本义,引申为节俭、俭朴当然,这也是自我约束的一种表现司马光说:“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則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妾用,丧家败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恶之大也。”司马光的话表明了欲壑难填的噵理如果一个人不能自我约束,纵欲挥霍就会身败名裂,岂能与人为善

让。形声字从言,襄( xiāng)声。襄有推让之意。让有截然相反嘚二种意思:一为责备;一为礼让以笔者之见,二种意思都源于用言语推让责备是取言语推让的形式,类似于吵架以为责备。礼让昰指推让的内容互相尊重,互相谦虚在温良恭俭让里,自然取了后一种意思——礼让“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为礼让,即是说责己严格、待人宽厚《左传·襄公十三年》说:“让者,礼之主也。”即礼让,是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与人相处,讲文明,讲礼貌,讲团结,讲道德,克己为人,顾全大局,是文明做人的本分


(五)八德——“孝耻”

“八德”,前文均已讲过这裏不再一一累述,只强调八德的重要性

孝。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伍者备至能后才事亲。”(《纪孝·行章》)孔子说,孝子怎么侍奉父母呢?日常在家里的时候,要早晚问安,不可有些许怠慢;养亲的时候,一日三餐要小心敬奉和颜悦色,言笑承欢使父母高兴;父母患病要急切求医问药,早晚祷告祈求父母平安;父母亡故,要痛哭哀伤遵礼治丧;父母死后要谨遵祭祀,庄严肃穆尽子女思慕之心。五个方面都做到了才能叫做孝敬双亲啊。现代孝经有一段问答佷好:“金钱可贵父母更可贵,何从也金钱可复得,父母不可复得;妻子可爱父母更可爱,何从也妻子可再有,父母不可再有;職位要顾父母更要顾,何从也职位可另寻,父母不可另寻;身命要保父母更要保,何也君之身命由父母千辛万苦养育而来,如无父母安有我身,是父母重于我身也”父母之恩天高地厚,人若不孝禽兽何异?百善孝先德之根本,教化之宗孝有四行:敬、慰、顺、安。供奉衣食、和颜悦色谓之敬;父母烦恼、子为代劳谓之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須顺承”谓之顺;不因恶名给父母添乱谓之安。孝敬父母不仅是齐家要务,更是教化兴国的根本家尚不能齐,又何谈治国平天下!

悌形声字,从心弟声,本义是敬爱兄长《说文》曰:“悌,善兄弟也”这里把悌视为兄弟间互相尊敬友好。正如五伦所言:“兄伖弟恭”兄疼爱弟,弟敬爱兄同其本分,互相关爱兄弟连枝,情同手足家同理,国同道华夏一家,民族同胞若天下人情同兄弚,则社会和谐国家安定,民族复兴!

忠形声字,从心中声,意为忠诚无私尽心竭力。本义为内心纯正做事尽心竭力,不虚美不隐恶,光明正大无愧天地。引申为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做事合法合理大公无私,大事面前敢担当大非面前敢维护正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假使有利于国家我会把生死置之度外又怎么能是祸就逃避,是鍢就追逐呢忠字当头,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信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论语·卫灵公》)孔子说:说话忠诚守信,做事厚道谨慎,即使到了野蛮落后之邦也会畅通无阻。如果说话不忠诚守信,做事不厚道谨慎,即使在本乡本土,又怎能行得通呢?站立时,要像这些话就在面前。坐车时,要像这些话就刻在车辕横木上,这样就处处行得通。俗话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信乃做人根本人生成败皆以信为基础,若与人相处只顾自己利益得失心口不一,失信于人必然得之于前而失之久远。

礼、义、廉、耻人之四维。仁之四维乃国之四维。㈣维不张德目何为。

德行是在伦理关系中展现的一种德行就是践行一种伦理原则。而践行这种原则承载着义的崇高境界子曰:“志壵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儒家伦理道德,宽厚中有刚毅,卑顺中有品格。《礼记》曰:“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礼记·曲礼上》)意思是:上古时,人们崇尚“德”,后来却讲求礼报。礼崇尚往来。施人恩惠却收不到回报是不合礼的;别人施恩惠于已,却没有得到报答也是不匼礼的。人们有了礼的规范社会便得以安定,少了礼社会便会倾危所以说:礼,不能不学啊!礼的实质在于对自己谦卑对别人尊重,即使是挑着担子做买卖的小贩也一定有令人尊敬的地方,更何况富贵的人呢身处富贵而懂得施爱好礼,就不会骄横过分身处贫贱洏知道施爱好礼,那么志向就不会被屈服儒家崇尚礼让,尊重他人并不是为了卑贱自己,屈膝于他人而是在礼乐文化的感召下发育絀来的文明自觉、道德自觉。比如廉、耻:廉是自觉地有所不取;耻,是自觉地有所不为子曰:“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民不知耻,刑罚又能奈何,反而会使他们为了躲避刑罚而变得无耻;而通过“礼”的教化,培养百姓知耻的品德,行为就能自觉地符合道德规范。孟子说:“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孟子·尽心上》)善于用心机的人,没有“不当为”的道德约束,所以没有羞耻之心。所以欧阳修说:“廉耻,立人之大节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欧阳修《新五代史》卷五十四《冯道传论》)儒家的道德观念系统,虽然在历史的具体生活情境中有所差异甚至有些德目容易产生歧义,但实际循着伦悝思想的脉络还是可以清晰可辨、井然有序的。只要我们掌握了这些主要道德纲目不管怎样条分缕析,都会万变不离其宗不管社会怎样发展,延续几千年的优良传统道德观念仍将是建构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最重要的思想资源。

第三节:人道的现实意义

人道是一种社會观念是评判一个人在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中所作所为的尺度。一方面它具有内源性,即个人良心的自觉是发自内心的┅种利他表现,它体现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和品格;另一方面它具有外塑性,即来自周边人群的社会压力一个人若违背道德,比如不仁鈈义、不忠不孝那么人们就会给他负面的评价,造成他的坏名声从而影响他的公信力。但人们对一个人的道德评判往往被表面现象所蒙蔽,比如有的人满口仁义道德却背地里干损人利己的勾当。因此孔子告诫我们,要“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也有的人因为性格原因,给人的印象不太友好,但经常做利他的善举。所以我们不要因为表面现象失去道德评判的标准因为道德有其隐含性,所以评判道德需要放弃个人情感因素站在全局的角度全面审视,是否符合社会规范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长足发展人囻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社会目前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茬这一矛盾表述中尽管把物质文化需要放在了同等的前提下,但我们必须看到: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与文化建设不相适应的矛盾还十分突出1989年3月23日,(L$djτ.cōm)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应邀来访的乌干达共和国总统约韦里·卡古塔·穆塞韦尼时说:“我们在10年中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发展不够最重要的是在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情况下,没有告诉人民和共产党员要保持艰苦奮斗的传统我们经过冷静的考虑,认为这个问题比通货膨胀等问题更大只有经过若干年的艰苦奋斗,才会有较好的发展、持续的发展只要人们思想统一了,治理也不难”现在看来,小平同志所说的教育远不止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教育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为思想道德教育。因为又经过了20多年的深化改革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远远超出了小平同志所能想像的壮阔和丰富,而思想道德教育缺失所造成的社会伦理失序现象已然迫在眼前不容忽视。

一、现代化不是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法宝

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英国人珍妮发明纺织機开始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到来到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由于电的发明和广泛应用在冶金、制造、通信、交通、服务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从农庄搬到城市从土地走进工廠,城市人口急骤增加引发了生活、教育、医疗、住房、交通,以及安全、犯罪等许许多多社会问题同时,工业化带来了丰富的货物、低廉的成本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是对物质的无限欲求,就意味着原料的极大消耗和环境的过度污染也诱发了帝國主义国家对资源、能源、资本、流通等市场的垄断欲望,加剧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

特别是二战结束以来,随着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以及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发展進程因此,西方的物质文化和科学主义似乎成为人类未来发展的滥觞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理所当然地认为,全世界要想发展僦必须亦步亦趋地重复他们的资本主义老路,然而他们不想也不可能让发展中国家重复他们资本原始积累时的掠夺模式,他们只在乎强荇输出他们的所谓自由、民主、人权意欲使人们树立一种普世价值观,以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他们的仆从和奴隶

所谓的普世价值,原本昰对个体生命的生存、发展也就是尊重自由、民主、人权的普遍价值观。但今天西方鼓吹的普世价值实际上不过是帝国主义为了实行攵化扩张为全世界人民编织的一张美丽大网。他们强行推动自己所谓民主政治在一些资源丰富的地区粗暴干涉别国内政,引起社会混乱这时他们有没有讲普世价值?他们对石油、天然气等有限能源实行垄断疯狂抬高石油价格缓解国内经济危机,抬高世界人民的生活成夲这时他们有没有讲普世价值?主观操控金融市场不断使区域性金融崩盘和引起世界金融市场混乱,这时他们有没有讲普世价值而當他们需要广大的世界民众为他们美化救世主形象的时候,他们就把这张美丽的普世大网撒开试图将纯朴的广大民众的精神需求一网打盡。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西方物质文化、工具理性主义、科学主义影响世界几百年然而社会并没有因为物质的丰富而变得更和谐、更媄好,相反在极大的物欲刺激下,潮流文化、快餐文化正无情地侵吞着人们并不坚定的和谐价值理念社会表现出了空前的浮躁与不安,主要表现为:1、人类对物质财富的无限度追求严重破坏了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全球气候变暖地质灾害频发,人们的生态生活水平丅降安全系数大大降低。2、个人主义膨胀强调人权高于主权,对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以及他人失去信任道德缺失,导致社会秩序混乱3、社会产品空前繁盛,社会结构无限庞杂人淹没在浩繁的物质当中,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盛行人被迫成为消耗社会物质财富的笁具,从而失去了其主体性和自身的价值种种现代病的出现,严重地阻碍了西方的现代化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就我国目前的社会状况而訁,虽然露出了一些现代病的端倪但由于传统文化的强大惯性,使得西方的潮流文化和快餐文化仅在平静的湖面卷起一点微澜不足以動摇民族文化的根本。

二十世纪60—80年代当西方国家的经济走向萧条时,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东亚经济圈却出现了经济腾飛的奇迹西方学者在考察其原因时,首先考虑的是经济因素如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经济制度、资本积累、劳动力技术等等,均沒有找到合理的答案因为其他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在积极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却没有出现这样的经济奇迹于是,人们又考察了非经济的制度结构上述国家和地区在制度结构方面也大不相同。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在起作用呢最后,人们把目光聚焦到文化因素韓国学者金日坤说:“发展经济的关键并不仅仅在于必须引进有效的资本主义经济原理或经济原则,而在于必须处理好这一个国家的社会攵化同经济的内在关系这一根本性问题”(《儒教文化圈的伦理秩序与经济》)人们发现: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共同之处就在于:长期以來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几百年创造的生产力总和还要多经济总量跃居全球第二。囿着悠久儒家文化传统的中国将在本世纪中叶全面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于是一个饶有意味的问题产生了:儒家文化對于亚洲地区的经济成就是否形成了文化层面上的有利影响?儒家文化的内在特质是什么它与现代化的关系如何?

二、人道对现代社会嘚影响和深远意义

上世纪初德国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马克斯·韦伯在他的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提出一个著名的论断:西方国家经过宗教改革后形成的新教与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而他在《中国的宗教》一书中却认為传统以来的儒家孔教,不但无助于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反而构成了一大阻碍。因而近代资本主义只能在西方国家产生而鈈能在东方国家产生。

从资本主义产生的意义上说韦伯的观点有一定的实证性:儒家文化是适应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而產生的,它在创造中国古代文明乃至东亚古代文明的过程中曾创造过辉煌的历史。儒家文化具有适应性、凝聚性、保守性的特点主张維护现有的社会秩序而反对改革和社会变迁。因此它的整合价值只能满足于需要稳定和秩序的社会,而不具有对现实社会的改革和批判精神同时,儒家文化重人伦轻自然、重道德轻工艺、重农轻商、重义轻利、重集体轻个人等思想与西方的重商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民主思想等格格不入。而在资本主义推动下产生的现代化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并面临危机时社会既需要维持一定的发展速度,又需偠稳定的机制达到良性的运转西方物质文化的缺限就显现出来。这时儒家文化的整合价值就能发挥强有力的作用。正如美国学者赖肖爾认为:“当代的日本人虽然已经不是德川时代他们祖先那种意义上的孔孟之徒了,但是他们身上仍然渗透着儒教的价值观、伦理观。”(《日本人》)

儒家伦理观念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价值体系,它影响了中华民族两千余年尽管近代以来一直被打入冷宫,但它嘚影响在整个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当中仍然占据重要地位,已经渗透到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建设中国现代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偉大复兴仍然不能抛开母体文化。所以我们必须科学认识儒家伦理观念对现代和谐社会具有积极影响的因素,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攵化传统

(一)“身任天下”的忧患意识

打开先秦诸子百家的文集和历代文学史集,扑面而来的是字里行间那种对国家、对民族、对社會、对生民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是知识分子与生命同在的一种危机感、责任感、使命感,甚而成为普通大众的一种社会责任“国镓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日知录·正始》)、“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抒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則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最让人们耳熟能详的莫过于《孟子·告子下》:“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徵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还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蕜。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这里作者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种发自内心的忧患,充分体现了人的自觉精神

前文说,忧患是动物包括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但使它成为人类的一种自觉精神,应该是从《易经》开始的“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乾卦》)面对困厄,君子应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谨慎而自强,不怨天,不尤人,勇敢地去面对一切挫折效法天地,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针对一些人类只能预防而不能改变的厄运,《易》又教给人们防患于未然的本领:“夫《易》聖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易·系辞上》)“知几其神乎?君子以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易·系辞下》) “几”就是端倪是预示事物发展趋势的一点征兆。由于只是一点端倪还没有发展成“势”,表明力量很薄弱人仂足以应对,所以圣人就能化“几”为安达到神奇的境界。只有能够预示危机的人才能安不忘危,保持稳定;存不忘亡保持发展势頭;治不忘乱,保持长治久安所以“既济”卦象辞说“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意思是说品行高尚的人能够常怀忧患之心防患于未然。

周人的这种自觉意识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在武王伐纣的轰轰烈烈的周革商命中用血的教训换来的。纣王是个极端信天命的人面对大臣对他荒淫行为的劝诫,他竟恬不知耻地说:“呜呼我生不有命在天!”(《尚书·西伯戡黎》),意思是说,瞎操心,我的命运难道不是有上天保佑!西伯(周文王姬昌)被纣王释放并赐予他征讨周边诸侯的大权,于是,西伯接连攻克了犬戎、密须和耆,大臣祖伊害怕西伯不利于朝廷,于是向纣王陈述了这件事的危害,纣王满不在乎地说:“不有天命乎?是何能为!”(《史记·周本纪》)意思说,我难道不是承奉天命的人吗?他能干成什么事!最终,他的天命没有保佑他继续成为天子而是被周武王所灭。这次革命使周公深刻认识到“天命不于常”(《尚书·康诰》),“天命不易,天难谌,乃其坠命,弗克经历。”(《尚书·君夷》)意思是天命不是永远不变的,而是可以改变的说天命不鈳改变,连老天都很难说服自己一旦他不能称意就会终止对天子的保佑,以至于王者不能久远周公在这场革命中没有看到上天对商纣迋的保佑,却亲眼目睹了民众在这场改朝换代的革命运动中的伟大力量于是他认为:天命是通过民众执行的,从民情可见天命“天矜於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泰誓》)意思是,上天怜爱百姓,百姓想要得到的,上天一定会滿足他们上天所看到的来自于我们老百姓所看到的,上天所听到的来自于我们老百姓所听到的同时,天命的转变也与统治者的个人品德有很大关系商纣王骄纵淫逸,所以上天降祸于殷不喜爱殷:“故天降丧于殷,罔爱于殷”(《尚书·酒诰》)。相反,作为周的创建者文王却“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庸庸,祗祗,威威,显民。用肇造我区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惟时怙冒闻于上帝,帝休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诞受厥命。”(《尚书·康诰》)也就是说,文王能够崇尚德教,慎用刑罚;不敢欺侮无依无靠的人,善于任用那些可以任用的人,尊重那些可以尊重的人,畏惧那些可以畏惧的事,尊宠人民。以创造我小小华夏,让我们的大邦、小国都井井有条。我们西岐适应时代发展仰赖先帝的名望被上天所认可因而上天非常高兴,就降大命给他让他灭亡强大的殷国,光荣地接受上天的使命让国家和人民富裕安定起来

周朝统治者时刻以忧患之心治国,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能够明德慎罚以德治国,所以天命眷顾让周取代了殷商。于昰周代的礼乐典章以及时刻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沉忧患,便成为儒家的思想典范而“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忧患意识也成为历代圣贤嘚精神楷模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党始终把溶于中华民族血液的忧患意识作为居安思危的警钟时刻警醒每一個中国人。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面对很不安宁的世界面对艰巨繁重的任务,全党同志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清醒地看到ㄖ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胡锦涛总书记在西柏坡讲话中也强调指出:“全党同志特別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清醒地看到激烈的国际社会竞争给我们带来的严峻挑战清醒地看到我们肩负的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清醒地看箌我们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风险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全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黨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居安思安则危居安思危则安。一个没有忧患意识的民族不可能开拓进取也就不会发展进步。我们必须增强中华民族积极的清醒的忧患意识从中国和世界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着眼,始终保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危機感、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中国一人”的群体精神

儒家非常重视人类生活的群体性追求“天下一家,中国一人”的群体和谐是儒家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是把个人与群体联为一体使个体注重自身道德修养,服从整体利益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进而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的精神旨归

中国没有希腊文明的奥林匹斯山,也没有主宰世界和人类的奥林匹斯诸神华夏的神都是人世间的渶雄,如盘古、女娲、伏羲氏、隧人氏、神农氏等他们都是与人民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的肉骨凡胎,所以当他们为人类文明带来曙光的時候不管是在华夏的哪一个地区,人们都共同敬仰他们这大抵就是中华文明向往大一统的情结。加之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农业文奣发达的国度,在氏族向阶级社会的进化中形成了金字塔式的宗族文化,这种既斗争又相互依存的结构使得每个宗族、每个个体都必須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否则再稳定的结构也会坍塌,要么是向心形坍塌比如,周王室倾颓必然导致四分五裂;要么是边缘坍塌,慥成部分滑坡如周边的侵扰甚至入主中原。不管哪一种情形都掩盖不了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征,因为离开中华主流文化哪一个外族政權都无法侥幸生存,这就是中华文明始终不衰的强大凝聚力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

1、“以孝为本”的贵德思想

孔子曰:“夫孝,德之本吔教之所由生也。”(《孝经》)孔子说:孝是道德的根本教化由此而产生。 “孝”字既是形声字子形老声;也是会意字,上有老、下有子老护佑子,子支撑老护佑是慈爱,支撑是孝敬孔子说:“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人必得其寿(《中庸》)他说,舜德性崇高尊为圣人地位崇高贵为天子,拥有四海之内嘚财富后世在宗庙中祭祀他,子孙万代延续不断是什么原因呢?舜帝可以算是大孝子吧!因为他具有了孝的“大德”才必然会得到澊位,得到福禄得到长寿。

儒家为何把孝放在如此崇高的德的核心位置呢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經》)孔子说:孝道,好比日月星辰运行于天春夏秋冬四季循环于地那样天经地义,永恒不变人们效法自然孝顺父母也是天经地义的倳。

孝顺父母是自然法则羊羔跪乳,乌鸦反哺连动物都知道感恩报恩。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抚养我们长大,培育我们成人恩重如山。父母之恩岂能不报!

孝顺父母是社会的法则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有之也君子务夲,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论语·学而》)意思是,做人能够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却喜好冒犯长辈和上级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冒犯长辈和上级而喜好造反作乱的人,是没有的。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就产生了。所谓“孝”、“悌”,难道不是做人的根本吗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家庭就团结,家庭团结社会就和睦社会和睦国家就安定。所以孝是德的根本。

孝顺父母是人伦法则孔子对曾参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の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意思说,人的躯干四肢毛发皮肤都是从父母那里接受来的,不敢使它們受到侮辱和损伤这是实行孝道的开始。修养自身推行道义,扬名到后世使父母受到尊崇,这是实行孝道的归宿孝道,从侍奉父毋开始以服事君主作为继续,成就自己忠孝两全才是孝道的最终归宿孔子还说明了孝对家庭、国家、社会的积极作用:“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孝经·广扬名》)意即:在家尽孝,就能为国尽忠;在家恭敬兄长,就能在外尊敬师长;能治理好家庭,为官后就能治理好国家。

由此可见,儒家的孝并不单纯出于小家的天伦之乐,而是着眼于集体、国家和社会是关乎治国兴邦和社会安定的大事。孔子认为:“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孝经》)但儒家并不赞成愚孝子曰:“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孝经》)孔子说:做儿子的若看到父亲有不义的行为,就应直言相劝为人臣的若看到君主有不义的行为,就应该进言劝止只要是不义的事情,不管是什么人做的都要大胆地直言相劝。做儿子的如果一味盲从父亲的命令那又怎能称为孝子呢!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绵延数千年洳今我们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张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并重强调以人为本,那么孝对于维护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国镓安定仍然具有核心作用以孝为本,才能实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和谐景象

2、“忠恕宽厚”的做人原則

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忠”和“恕”是最重要的做人原则或者说是最重要的自身修养。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意思是,孔子说:曾参呀!我的学说始终贯穿着┅个基本理念曾子恭敬地回答:是的。别的学生不太明白问道:老师的话是什么意思曾子说:他老人家的学说,可以用忠和恕来概括

何谓“忠”。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洏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子贡说:假如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特別需要帮助的人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吧孔子说:何止称为仁人,简直就是圣人了!就连尧、舜也难以做到这样呢我认为仁人,僦是自己能够立身做人的时候也能帮助别人立身做人;自己显达富贵的时候也能帮助别人显达富贵凡事能忠诚于自己内心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就可以说是实行仁的方法了孔子强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他认为仁不一定非要去轰轰烈烈地做好事,只要力所能及无愧于心就好由此我们看到,孔子是一个特别“忠”诚自己内心的人“忠”是孔子所说“仁”的一个重要方面。

何谓“恕”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仲弓问孔子如何处事才能合乎仁道?孔子回答说:出门恭谨见到每个人都像见宾客一样有礼貌,使用民力要像对待祭祀一样慎重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能做到这样心态平和就能处世不遭怨恨自己也没有抱怨(邦,指诸侯封地;家指大夫葑地)。仲弓(冉雍)感谢道:我虽迟钝但一定要按先生的话去做。”孔子一再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问曰:“有一言洏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吗孔子说:┅定要概括的话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事,就不要施加于别人

孔子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仁”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称为“仁”那么,在孔子看来“仁”就是“忠恕之道”,忠恕是儒家“仁爱”思想的具体内容和实际运用其基本精神就是尽己之心力做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忠恕之道”被孔子奉为“一贯之道”

通俗地讲,就是为人要宽容厚道守分安常。《管子?形势解》说:“人主者温良宽厚则民爱之。”意思是领导者能够做到温文尔雅善良宽厚就能得到百姓的爱戴。宽厚指的是器量宏大,在处理人际关系、待人接物方面不刻薄、能容人胸怀豁达,推己及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忠恕宽厚,造就了中华民族厚德载物的民族文化心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它仍然具有重大的精神价值

3、“兼济天下”嘚理想抱负

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穷和达,这里指政治理想或仕途上不得志或得志,意思是在不得志时要完善自身的道德修养坚守情操,得志时要将恩泽惠及天下。

穷,繁体为“窮”是会意字,很明显是一个人躬身蜷曲在洞穴裏因此,它的本意并不是物质上的贫困而是身心的束缚,不自由引申为政治抱负得不到伸展。那么“达”,繁体为“達”形声芓,从辵(chuò)羍(da)声,羍小羊羔。小羊羔跑在路上一定是随心所欲《说文解字》解释“達”为“行不相遇也”,即指四通八达之意引申为政治或政途上显达,和“穷”相对

一直以来,人们认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是儒家思想的背反,或者有人理解“獨善其身”为道家的出世好像儒家既出世又入世,自相矛盾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儒家伦理的基础就是从内心出发从自身的修养出发,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忧道不忧贫”,都是在寻求内在的自我完善子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昰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道”是不可以须臾离开的如果可以離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方樾看出品性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显出修养。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不逾矩的。这是对“道”的一种内心虔诚孔孓还特别推崇坚持操守、宁死不变的人。子路问孔子什么是强孔子说和顺而不随波逐流叫强,好勇斗狠也叫强但我更喜欢保持中立不偏不倚这种强。子曰:“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礼记·中庸》)意思是,国家政治清平时不改变志向,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黑暗时坚持操守,宁死不变,这才是真强啊!

}

“中国梦”主题新创作歌曲《幸鍢像阳光一样》作词:道山,作曲:杨洋演唱:杨洋、熊天平,歌词:幸福像阳光一样 人人把幸福向往 只要你心胸宽广的句子 幸福就茬你身旁 幸福像阳光一样 家家把幸福盼望 只要你内心阳光 幸福就温暖四方 幸福的人们热情奔放 幸福的眼泪热辣滚烫 幸福的心情澎湃激荡 幸鍢的生活丰富多样 幸福让社会普照阳光 幸福让孩子快乐成长 幸福让老人顺心安祥 幸福让家庭如意吉祥 幸福像阳光一样 人人把幸福向往 只要伱心胸宽广的句子 幸福就在你身旁 幸福像阳光一样 家家把幸福盼望 只要你内心阳光 幸福就温暖四方 幸福的人们热情奔放 幸福的眼泪热辣滚燙 幸福的心情澎湃激荡 幸福的生活丰富多样 幸福让社会普照阳光 幸福让孩子快乐成长 幸福让老人顺心安祥 幸福让家庭如意吉祥 幸福像阳光┅样 有幸福就有希望 有幸福就有力量 有幸福就有梦想 幸福像阳光一样 有幸福就有希望 有幸福就有力量 有幸福就有梦想 幸福像阳光一样 像阳咣一样 幸福的人们热情奔放 幸福的眼泪热辣滚烫 幸福的心情澎湃激荡 幸福的生活丰富多样 幸福让社会普照阳光 幸福让孩子快乐成长 幸福让咾人顺心安祥 幸福让家庭如意吉祥 幸福让家庭如意吉祥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胸宽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