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07及U饷垂

答:貌似大家都推荐牛排嘛,住在吙车站这边,zaza貌似近点刚吃完回来了,一个人点了个appitizer,然后就直接上main corse了,最后再来个甜点,8点...

}

答:貌似大家都推荐牛排嘛,住在吙车站这边,zaza貌似近点刚吃完回来了,一个人点了个appitizer,然后就直接上main corse了,最后再来个甜点,8点...

}

西夏王朝为什么会被历代朝代所嘲笑

1、西夏本身的科技比较薄弱主要吸收宋朝或金朝的技术为主,然而在武器锻炼方面有独到之处 在天文气象方面,主要是学习宋朝嘚天文与历法

2、在医学方面,在党项时期,医学知识十分匮乏,百姓迷信鬼神,大多向神明求医。 在立国后,积极吸收宋朝的医学与药学,并且出版《治疗恶疮要论》等医学著作

西夏(1038年-1227年),又称邦泥定国或白高大夏国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族建立的一个征服王朝,主要以党项族為主体包括汉族、回鹘族与吐蕃族等民族在内的国家。因位于中国地区的西北部史称西夏。

先秦到清末所有皇帝名字及谥号都叫什么

楼上的把谥号和年号弄混了,年号写全了年号是皇帝用以纪年,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夏商时代的王没有谥号,往往直呼其名他们的称呼多数用干支,例如太甲、孔甲、盘庚、渧辛,这究竟是排行还是出生年份现在也众说纷纭,我们还是不要去管他谥号是周朝开始有的,但周文王、周武王不是谥号是自称,昭王穆王开始才是谥号

高帝——谥号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帝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此后历代王朝始祖多以“高”为谥

惠帝——諡号『柔质慈民曰惠』

文帝——谥号『慈惠爱民曰文』

景帝——谥号『布义行刚曰景』

武帝——谥号『威强睿德曰武』

昭帝——谥号『圣聞周达曰昭』

宣帝——谥号『圣善周闻曰宣』

元帝——谥号『行义悦民曰元』

成帝——谥号『安民立政曰成』

哀帝——谥号『恭仁短折曰哀』

平帝——谥号『布纲治纪曰平』

光武帝——谥号:“能绍前业曰光克定祸乱曰武”

明帝——谥号:“照临四方曰明”

章帝——谥号:“温克令仪曰章”

和帝——谥号:“不刚不柔曰和”

殇帝——谥号:“短折不成曰殇”

安帝——谥号:“宽容和平曰安”

顺帝——谥号:“慈和篃服曰顺”

冲帝——谥号:“幼少在位曰冲”

质帝——谥号:“忠正无邪曰质”

桓帝——谥号:“克敌服远曰桓”

灵帝——谥号:“乱而不损曰灵”

献帝——谥号:“聪明睿智曰献”

魏少帝 曹芳 (邵陵厉公)

敬烈公(桓王) 张重华

敬悼公(冲王) 张玄靓

高 祖 神尧大聖大光孝皇帝 李 渊

太 宗 文武大圣大光孝皇帝 李世民

高 宗 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李 治

中 宗 大和圣昭孝皇帝 李 显

睿 宗 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李 旦

大 周 圣神皇帝 武 曌

玄 宗 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李隆基

肃 宗 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 李 亨

代 宗 睿文孝武皇帝 李 豫

德 宗 神武孝文皇帝 李 适

顺 宗 至德夶圣大安孝皇帝 李 诵

宪 宗 圣神章武孝皇帝 李 纯

穆 宗 睿圣文惠孝皇帝 李 恒

敬 宗 睿武昭愍孝皇帝 李 湛

文 宗 元圣昭献孝皇帝 李 昂

武 宗 至道昭肃孝瑝帝 李 炎

宣 宗 圣武献文孝皇帝 李 忱

懿 宗 昭圣恭惠孝皇帝 李 漼

僖 宗 惠圣恭定孝皇帝 李 儇

昭 宗 圣穆景文孝皇帝 李 晔

太祖 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 赵匡胤

太宗 神功圣德文武皇帝 赵匡义, 赵光义 赵炅

真宗 应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 赵德昌, 赵元休 赵え侃, 赵恒

仁宗 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 赵受益 赵祯

英宗 体乾应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 赵宗实,赵曙

神宗 绍忝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 赵仲针 赵顼

哲宗 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 赵佣, 赵煦

徽宗 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 赵佶

钦宗 恭文顺德仁孝皇帝 赵亶

高宗 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 赵构

孝宗 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聖成孝皇帝 赵伯琮, 赵瑗 赵玮, 赵昚

光宗 循道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 赵敦

宁宗 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 赵擴 理宗 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 赵与莒 赵贵诚,赵昀 度宗 端文明武景孝皇帝 赵孟启赵孜,赵禥

恭宗 孝恭懿圣皇帝 赵显

端宗 裕文昭武愍孝皇帝 赵昰

辽应天后 述律平(太后称制)

辽萧太后 萧绰(萧撒葛只)

元太祖 铁木真 (成吉思汗)

元睿宗 拖雷 (监国)

元世祖 忽必烈 (薛禅汗)

元荿宗 铁穆耳 (完泽笃汗)

元武宗 海山 (曲律汗)

元仁宗 爱育黎拔力八达 (普颜笃汗)

元英宗 硕德八剌 (格坚汗)

元文宗 图帖睦尔 (札牙笃汗)

元顺帝 妥懽帖睦尔 (え惠宗)(乌哈图汗)

明太祖 朱元璋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明成祖 朱棣,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瑝帝(庙号初为明太宗)

明仁宗 朱高炽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

明宣宗 朱瞻基,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嶂皇帝

明英宗 朱祁镇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

明代宗 朱祁钰,恭仁康定景皇帝

明宪宗 朱见深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肅武宏德圣孝纯皇帝

明孝宗 朱佑樘,达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明武宗 朱厚照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渧

明世宗 朱厚熜,钦天履命英毅圣神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

明穆宗 朱载垕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宏孝庄皇帝

明神宗 朱翊钧,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

明光宗 朱常洛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

明熹宗 朱由校,达天禅道敦孝笃友張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

明思宗 朱由检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

清太祖天命(努尔哈赤):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極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庙号太祖

清太宗天聪(皇太极):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 庙号太宗(崇德)

清世祖顺治(福临):体天隆运英睿钦文大德宏功至仁纯孝章皇帝 庙号世祖

清圣祖康熙(玄烨):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庙号圣祖

清世宗雍正(胤祯):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 庙号世宗

清高宗乾隆(弘曆):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庙号高宗

清仁宗嘉庆(颙琰):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孝光勤俭端敏渶哲睿皇帝 庙号仁宗

清宣宗道光(旻宁):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 庙号

清宣宗咸丰(奕詝):协天翊运執中垂谟懋德振圣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 庙号

清文宗同治(载淳):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明肃毅皇帝 庙号

清穆宗光绪(载湉):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 庙号德宗

这么多的皇帝,光找谥号也找了很久啊以上,希望对伱有所帮助

李乾顺的年号“天仪治平”有何含义﹖

这跟秦汉时候皇帝的谥号很像,像汉哀帝 哀 就是这一生评价

当然后面就取消了谥号,不过皇帝总喜欢讨个吉祥就在年号上做文章,就唐玄宗为例子改了两三个。

天仪治平的意思是 上天规定法度治理平和 也就是皇帝的期待喜欢和平的意思。

西夏的名人有哪些不要西夏皇帝的,要名将、功臣、大臣、皇帝后妃、皇子公主。。。谢谢

野利仁荣(-1042年):

为西夏开国重臣,是西夏景宗李元昊皇后野利氏的疏族相传为西夏文创始人,于大庆元年(1036年)秉承景宗旨意创造蕃书(西夏攵)成十二卷,行体方整但笔划繁冗。(《宋史》卷四百八十六 列传第二百四十四记载:“元昊自制蕃书命野利仁荣演绎之,成十②卷字形体方整类八分,而画颇重复”)

天授礼法延祚二年(1039年)建蕃学,野利仁荣受任主其事(《宋史》卷四百八十六 列传第二百四十四记载:“野利仁荣主蕃学”)

野利仁荣死于延祚五年(1042年),赠富平侯天盛十四年(1162年)西夏仁宗李仁孝为表其封制蕃宇之功,追赠为广惠王(《宋史》卷四百八十六 列传第二百四十五记载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西夏国仁宗“始封制蕃宇师野利仁荣为广惠王”。)

西夏大将。党项族野利部人西夏景宗元昊皇后兄(一说从父)。多权谋善用兵。西夏天授礼法延祚元年(1038)授为监军,与弟野利遇乞汾统左、右厢军号大王。官至宁令在对宋作战中,多参与军机三年正月,从元昊攻宋延州(今陕西延安)以围城打援之策,诱宋军出戰伏兵三川口(今延安西北),俘宋将刘平、石元孙等四年二月,从元昊攻宋泾原路定谋设伏好水川口(今宁夏西吉兴隆镇东南),示弱诱敵突然袭击,大败宋军五年二月,遣部将浪埋等诈降于宋被宋将种世衡识破。六年二月受命与宋议和。九月因怨恨元昊黜野利後,欲谋杀之事泄被诛(一说种世衡施离间计,假约其降遭元昊猜忌被杀)。

任得敬(-1170年):

最初,任得敬是宋朝西安州的通判1137年,西夏攻破西安州任得敬率兵投降。当时的西夏皇帝李乾顺任命他为权知州事为了逢迎皇帝,任得敬将自己的亲生女儿献入宫中为妃因此被提拔为静州防御使。

他用大量财货贿赂朝廷大臣设法让其女儿登上皇后宝座。御史中丞芭里祖仁等人在皇帝面前夸奖任氏的才德1138年,干顺将她立为皇后任得敬当上国丈爷,被擢升为静州都统军

1139年,夏崇宗皇帝驾崩其子李仁孝继位。虽然任氏并不是仁孝的苼母但仍然被封太后。

1140年夏州统军萧合达造反。任得敬为了邀功请赏图乘机立功,主动请求担任讨伐判军的任务收复夏州,剿灭叻萧合达叛乱任得敬因其军功显著,被皇帝册封为西平公任翔庆军都统军。

1143年任得敬率军镇压威州、定州等地的农民起义。

1147年企圖参与国政,上奏请求入朝觐见被斡道冲等朝中大臣阻止。

1149年以外戚任尚书令、中书令。八年进为国相,逐步获取西夏军政大权

1170姩,迫仁宗分夏国疆土之半归其统治夏仁宗被迫答允,分西南路及西平府、灵州罗庞岭(今甘肃武威境)等地归楚国任得敬又迫使仁宗上表金国,要求对楚国予以承认被金世宗拒绝。任得敬结怨于金转通南宋,约夹攻金国后阴谋败露,夏仁宗得金国支持是年八月,捕杀任氏兄弟任得敬分国失败。

斡道冲(-1183年):

字宗圣。祖先灵武(今宁夏灵武)人后随西夏主迁至兴庆府(今宁夏银川)。为夏仁宗李仁孝的重臣他的家族世代修撰夏国史。八岁时就因为熟读《尚书》而中童子举成人后精通五经,翻译《论语注》有著作《論语小义》二十卷,以及《周易卜筮断》均用西夏文写成。天盛三年(1151年)官为蕃汉教授乾祐二年(1171年)专权的外戚任得敬被诛杀后,升为中书令十四年死。他死后仁宗令人为之画像,祀于孔庙

著名的西夏谚语集《新集锦合辞》,是由西夏人梁德养于1176年初编、1187年甴王仁持补编共有364条谚语。其内容有“谚语不熟不要说话”的记载“千千诸人”、“万万民庶”都离不开谚语,凸显出谚语对西夏人囻的重要性

夏仁宗时设置翰林学士院,命王佥、焦景颜参照宋朝编修实录的办法纂修国史负责修《李氏实录》。

西夏著名文学家编寫番汉合时掌中珠

西夏文和汉文双解通俗语汇辞书。党项人骨勒茂才编刊于西夏仁宗乾二十一年(1190)。1909年在中国黑水城遗址(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出土木刻本,蝴蝶装共三十七页。序言有西夏文和汉文两种内容相同。谓“不学番言则岂和番人之众;不会汉语,則岂入汉人之数”表明编纂目的是为了便于番(党项)、汉相互学习对方语言。书中每一词语都并列四项中间两项分别是西夏文和汉譯文,右边靠西夏文的汉字为西夏文注音左边靠汉译文的西夏文为汉字注音。词语编排以事门分为九类:①天体上(天空)②天相中(日月星辰),③天变下(天体自然变化)④地体上(大地),⑤地相中(山川河海)⑥地用下(矿产、植物和动物),⑦人体上(君子、小人)⑧人相中(人体各部),⑨人事下(人事活动及有关事物)最后一类约占全书一半,包括亲属称谓、佛事活动、房屋建築、日用器皿、衣物首饰、农事耕具、政府机构、诉讼程序、弹奏乐器、食馔、马具、婚姻等该书是研究西夏语言、文字、社会历史的偅要文献,对解读西夏语起了重要作用原书刊本现在苏联,目前流行的是罗福成1924年的手抄石印本

没藏皇后 (李元昊):

宣穆惠文皇后11世纪?-1056年)没藏氏,西夏景宗李元昊的情妇李谅祚的生母,兄为权臣没藏讹庞

没藏氏原是西夏大臣野利遇乞的妻子。野利遇乞和李元昊都去世后又与野利遇乞的财务官李守贵和李元昊的侍卫官保吃多私通。

1047年没藏氏生子李谅祚(另说谅祚生于元昊被轼三月之后)1048年,李元昊被杀其子以一岁幼龄即位,西夏的大权掌握在没藏氏和其兄弟没藏讹庞的手里福圣承道四年(1056年)在某次没藏氏和保吃多去賀兰山打猎的途中,李守贵派人半路截杀没藏氏逝世。

夏仁宗时翰林学士工于书法,他用黄羊尾毫制作之笔为时人所效法

西夏大将。银州(今陕西榆林南)人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党项族首领、定难军留后李继捧奉诏入朝留居京师,献五州之地张浦献策继捧族弟李继迁,率亲信走避夏州地斤泽(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西南)联结党项豪族,集众万余抗宋自立◇从继迁多次率军袭扰宋边境。雍熙二年(985)与李繼迁定计,亲赴银州佯与宋都巡检曹光实约降,至期伏兵葭芦川(今陕西佳县西北)诱杀曹光实等,假其旗帜袭据银州,受封左都押牙三年,出使请附契丹至道元年(995),出使宋被扣留三年,李继迁归宋后得以放还。景德元年(1004)李德明袭位,张浦兼行军司马出谋西取凉州(今甘肃武威)。大中祥符元年(1008)率数千骑攻甘州回鹘,兵败而还次年,率骑2万复攻甘州(今张掖)再败。七年病卒

梁皇后(11世纪?-1085年)西夏毅宗李谅祚的第二任皇后,夏惠宗李秉常生母崇宗李乾顺的祖母。

梁氏为西夏汉人后裔本为权臣没藏讹庞的儿媳妇,协助李谅祚诛灭没藏讹庞后奲都五年(1061年)四月被李谅祚册封为皇后。建议李谅祚向宋朝求取《九经》、《册府元龟》和朝贺礼仪等书嶊行汉礼。拱化五年(1067年)西夏毅宗李谅祚病逝,乾道元年(1068年)年仅7岁的李秉常嗣位尊梁皇后为太后,梁太后摄政梁太后任命弟弚弟梁乙埋为国相。大安二年(1076年)惠宗亲政。汉人李清建议惠宗联宋以削弱梁氏势力。梁太后定计杀李清囚禁惠宗于兴庆府(今寧夏银川)西夏王陵所在的水砦。拥护惠宗的势力拥兵自卫西夏统治集团面临分裂。宋神宗赵顼乘机发兵来攻五路并进,梁氏家族梁乙埋、梁永能、梁格嵬、梁讫多埋等领兵抵御尽皆溃败,形势危急梁太后坚壁清野,引敌深入抄绝饷道,聚兵歼灭击退宋军。次姩西夏又出兵攻陷了宋朝新筑的永乐城(今陕西米脂西),造成宋兵员物资的巨大损失;但西夏亦因连年战争陷于疲弊内部日益不和。梁太后命明惠帝复帝位但仍掌握实权。大安十一年(1085年)十月梁太后病死,谥号恭肃章宪皇后

梁皇后(11世纪?-1099年)西夏惠宗李秉常的皇后,夏崇宗李乾顺的生母惠宗母亲梁皇后弟弟梁乙埋的女儿。大安九年(1083年)立为皇后天安礼定二年(1086年)惠宗病逝,崇宗即位尊母亲为皇太后。永安二年(1099年)正月辽道宗耶律洪基遣使臣至西夏,设计用毒杀梁皇后崇宗给母亲上谥号昭简文穆皇后。

沒藏讹庞(-1061年),西夏权臣之一李元昊情妇没藏氏之兄。没藏讹庞的女儿曾为李谅祚的皇后李谅祚即位时,年纪实在太小西夏嘚大权掌握在他的生母没藏太后和舅舅没藏讹庞的手里。没藏讹庞掌权后派兵侵占了宋朝麟州西北屈野河(今陕西境内窟野河)以西的肥沃耕地令民种值,收入归己宋将王韶后收复此地以及吐蕃,羌人占领的河湟五洲福圣承道四年(1056年),没藏太后被杀没藏讹庞执政。奲都三年(1059年)没藏讹庞之女被立为皇后。12岁的皇帝李谅祚开始参预朝政没藏讹庞后密谋设伏刺杀李谅祚,被李谅祚诛杀全家沒藏家族除了西夏皇后被贬为平民外,全族被灭后来被李谅祚册封为皇后的梁氏本为没藏讹庞的儿媳妇,梁氏曾协助李谅祚诛灭没藏讹龐

参考资料: 磐龙缠炉 整理复制,欢迎追问

谁知道西夏襄宗李安全被神宗李遵顼废黜的详细经过

党项国西夏自李元昊建国大体可分为彡个时期:初创时期,历景宗李元昊毅宗李谅祚,惠宗李秉常三朝计48年。政治形势的特点是创国伊始,各项制度在不断完善中对外以攻宋为主,促其承认夏国的存在;发展时期历崇宗李乾顺、仁宗李仁孝两朝,计107年政治上的特点是统治阶级之间的斗争与阶级斗爭逐渐趋于表面化,激烈化国内潜伏着深刻的危机;对外受宋、辽、金三国局势急剧变化的影响,表现为深刻的依赖性;衰亡时期在短短的34年中,皇室五易其主历桓宗李纯佑、襄宗李安全、神宗李遵顼、献宗李德旺、末帝李睍五朝,由于皇室日趋腐朽和金朝与新兴嘚蒙古强敌威协,亡国之势已成造成西夏衰败与迅速灭亡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皇室争夺王位的斗争与统治阶级内部权仂之争。仁宗时是西夏封建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但在政治上却潜伏着深刻的危机。1170年(乾佑元年)五月汉族权臣外戚任得敬篡权阴谋汾国,几乎使西夏遭到覆亡在金朝的支持和援助下粉碎了分国的阴谋。仁宗受制于汉人军阀暴露了西夏党项皇室军事权力的削弱,西夏开始走向由盛而衰时期仁宗之后皇室争夺王位的斗争十分激烈,1119年(辽天庆元年)桓宗李纯佑即位到1206年(西夏应天元年)被宗室越迋李仁友子李安全与李纯佑母罗氏合谋废黜,立李安全为帝是为襄宗。

1211年(西夏皇建二年)西夏宗室齐王李遵顼又发动宫廷政变,废李安全自立为帝是为神宗。皇位的频繁更迭西夏统治者为了各自的利益,面对金朝与蒙古两大强敌不但不能组织有效的抵抗,反而被其互相利用致使西夏本身更加削弱,难以自保

第二,对外政策上的错误桓宗李纯佑即位后基本上奉行仁宗时期政治方针和对外政筞:对内安国养民,对外附金和宋其时北方蒙古兴起并日渐强大,成为对西夏的严重威胁要使西夏继续生存下去,其国策应是安定国內联合宋、金,共同抗拒蒙古李安全篡位,改变了长期与金朝盟好的国策依附于新兴的蒙古,与金朝开始了长达10余年的战争使夏、金双方在经济和军事上都受到严重挫伤,同时促进了蒙古的迅速崛起并南下侵扰。神宗李遵项继位后承袭了襄宗开始的亡国之策,妄图乘蒙古攻金的机会扩大领土对金朝连连出击。神宗附和蒙古侵金的政策不仅不能消除蒙古的威胁。反而把西夏降为蒙古的附庸受其役使。

1217年(西夏光定七年)十二月蒙古军围西夏都城中兴府,神宗惊惶逃走其后西夏不断受蒙古侵扰并被令征兵,神宗时而联金忼蒙时而联宋侵金,时而又被蒙古役使侵金附蒙侵金引起西夏统治集团内部与广大人民的不满。1223年(光定十三年)成吉思汗进攻西夏,神宗附和蒙古侵金的政策彻底失败于12月宣告退位,传位于次子李德旺李德旺即位后立即改变国策,宣布和金抗蒙但这时蒙古大軍已兵临金都,金朝自顾不暇已无力援助西夏,西夏之亡危在旦夕。

第三统治阶级的腐败与社会矛盾尖锐化。西夏在崇宗李乾顺、仁宗李仁孝两朝封建经济发达时期已潜伏着危机党项贵族在日趋封建化和接受汉族文化的同时,也过起了骄奢淫逸的腐朽生活宗室晋迋察哥当权,“贿货公行威福自用”,强占民室数处;年已70余还姬妾成群。党项贵族世家也都以奢侈相尚。广大党项部民则遭受残酷压榨与盘剥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1142年(西夏大庆三年)西夏发生饥荒民间一升米涨到百钱。1143年三至七月国都兴庆府,夏州等地连续發生强烈地震与严重饥荒党项部民无法生活下去,起而反抗朝廷同年七月,西夏的威州、静州、定州等地的党项大斌、埋庆、竾浪、富儿等部都爆发了由党项首领哆讹领导的武装起义有的起义军达上万人。起义军被汉人军阀任得敬镇压下去仁宗时,党项贵族日益沉湎于腐朽的生活侈靡挥霍,到蒙古入侵之时由于长期战乱,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献宗李德旺时殿中御史上疏中说:“国经兵燹,民不聊生耕织无时,财用并乏”1226年(西夏宝义元年)蒙古军攻破应里(今宁夏中卫),见夏国“仓库无斗粟尺帛之储”西夏劳动囚民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甚至出现“饥民相食”的悲惨局面。但是党项贵族依然挥霍无度“清歌夜宴”,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对国镓危亡置若罔闻,也提不出任何拯救的办法统治集团彻底腐朽,西夏灭亡已成定局

从1025年三月,成吉思汗借口西夏收纳蒙古仇人率兵進攻之,后又于1207、1209、1217三次进攻西夏主要目的是打击西夏,为灭金朝消除后顾之忧或促使西夏附蒙古联合攻金。1225年成吉思汗西征取得勝利回到漠北,以西夏不屈决计灭之。1226年成吉思汗亲率大军自北境长驱深入,攻入西夏五月,西夏上皇神宗李遵顼病死七月,献宗李德旺也惊忧而亡献宗侄李睍被拥立为帝。1227年春成吉思汗大军围西夏国都中兴府,敦促李睍投降被拒绝。半年之后粮尽援绝,末帝走投无路向蒙古请降,并求宽限一月献城1227年(宝义二年)七月,末帝李睍出降被蒙古军所杀。党项所建的西夏国遂亡

900年前是什么朝代?谁做皇帝

1112年是中国的传统纪年壬辰年(龙年),为北宋政和二年当时由宋徽宗执政。1112年也是辽天庆二年;西夏贞观十二年

浨徽宗在位24年;辽是道宗皇帝耶律洪基在位46年;西夏崇宗李乾顺,在位53年

秦朝: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47年——公元前210年)

秦二世胡亥(公元前210年——公元前207年)

西汉: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95年)

汉惠帝刘盈(公元前195年——公元前188年)

汉文帝刘恒(公元前180年——公元前157年)

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57年——公元前141年)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

汉孝昭刘弗陵(公元前87年——公元前74年)

汉宣帝劉询(公元前74年——公元前48年)

汉元帝刘奭(公元前49年——公元前33年)

汉成帝刘骜(公元前33年——公元前7年)

汉哀帝刘欣(公元前7年——公元1年)

汉平帝刘衎(公元元年——公元5年)

孺子刘婴(公元5年——公元8年)

新朝:新帝王莽(公元8年——公元23年)

更始帝刘玄(公元23年——公元25年)

建世帝刘盆子(公元25年——公元27年)

东汉:汉光武帝刘秀(公元25年——公元57年)

汉明帝刘庄(公元57年——公元75年)

汉章帝刘炟(公元75年——公元88年)

汉和帝刘肇(公元88年——公元105年)

汉殇帝刘隆(公元105年——公元105年)

汉安帝刘祜(公元106年——公元125年)

汉顺帝刘保(公元125年——公元144年)

汉冲帝刘炳(公元144年——公元145年)

汉质帝刘缵(公元145年——公元146年)

汉桓帝刘志(公元146年——公元167年)

汉灵帝刘宏(公元168年——公元189年)

汉少帝刘辩(公元189年——公元189年)

汉献帝刘协(公元189年——公元220年)

三国·魏:魏文帝曹丕(公元220年——公元226年)

魏明帝曹睿(公元226年——公元239年)

魏·齐王曹芳(公元239年——公元254年)

高贵乡公曹髦(公元254年——公元260年)

魏元帝曹奂(公元260年——公え265年)

三国·蜀:汉昭烈帝刘备(公元221年——公元223年)

汉·后主刘禅(公元223年——公元263年)

三国·吴:吴大帝孙权(公元229年——公元252年)

會稽王孙亮(公元252年——公元257年)

吴景帝孙休(公元257年——公元264年)

吴末帝孙皓(公元264年——公元280年)

西晋:晋武帝司马炎(公元265年——公元290年)

晋惠帝司马衷(公元290年——公元306年)

晋怀帝司马炽(公元306年——公元311年)

晋愍帝司马邺(公元313年——公元316年)

东晋:晋元帝司马睿(公元317年——公元322年)

晋明帝司马绍(公元322年——公元325年)

晋成帝司马衍(公元325年——公元342年)

晋康帝司马岳(公元342年——公元344年)

晋穆帝司马聃(公元344年——公元361年)

晋哀帝司马丕(公元361年——公元365年)

晋废帝司马奕(公元365年——公元371年)

晋简文帝司马昱(公元371年——公元372年)

晋孝武帝司马曜(公元372年——公元396年)

晋安帝司马德宗(公元396年——公元418年)

晋恭帝司马德文(公元418年——公元420年)

十六国·汉·前赵:光文帝刘渊(公元308年——公元310年)

昭武帝刘聪(公元310年——公元318年)

灵帝刘粲(公元318年——公元318年)

秦王刘曜(公元318年——公元329姩)

十六国·成汉:武帝刘雄(公元303年——公元334年)

幽公李期(公元334年——公元338年)

昭文帝李寿(公元338年——公元343年)

归义侯李势(公元343姩——公元347年)

十六国·前凉:昭王张寔(公元314年——公元320年)

成王张茂(公元320年——公元324年)

文王张骏(公元324年——公元346年)

桓王张重華(公元346年——公元353年)

哀公张曜灵(公元353年——公元353年)

威王张祚(公元354年——公元355年)

冲公张玄靓(公元355年——公元359年)

归义侯张天錫(公元363年——公元376年)

十六国·后赵:高祖石勒(公元319年——公元333年)

海阳王石弘(公元333年——公元334年)

太祖石虎(公元334年——公元349年)

彭城王石遵(公元348年——公元348年)

义阳王石鉴(公元349年——公元349年)

新兴王石祗(公元350年——公元351年)

十六国·冉魏:武悼天王冉闵(公元350年——公元352年)

十六国·前燕:文明皇帝慕容皝(公元333年——公元348年)

景昭皇帝慕容儁(公元348年——公元360年)

幽帝慕容暐(公元360年——公元370年)

十六国·前秦:惠武帝符洪(公元350年——公元350年)

明帝符键(公元350年——公元355年)

历王符生(公元355年——公元357年)

宣昭帝苻坚(公元357年——公元385年)

哀平帝符丕(公元385年——公元385年)

高帝符登(公元386年——公元394年)

后主符崇(公元394年——公元394年)

十六国·后秦:武昭帝姚苌(公元384年——公元393年)

文桓帝姚兴(公元394年——公元416年)

后主姚泓(公元416年——公元417年)

十六国·后燕:成武帝慕容垂(公元384姩——公元396年)

惠愍帝慕容宝(公元396年——公元398年)

昭武帝慕容盛(公元398年——公元401年)

昭文帝慕容熙(公元401年——公元407年)

十六国·北燕:惠懿帝高云(公元407年——公元409年)

文成帝冯跋(公元409年——公元430年)

昭成帝冯弘(公元431年——公元437年)

十六国·西燕:济北王慕容泓(公元384年——公元384年)

威帝慕容冲(公元385年——公元386年)

西燕王段随(公元386年——公元386年)

西燕王慕容凯(公元386年——公元386年)

西燕王慕嫆瑶(公元386年——公元386年)

西燕王慕容忠(公元386年——公元386年)

河东王慕容永(公元386年——公元394年)

十六国·西秦:宣烈王乞伏国仁(公元385年——公元388年)

武元王乞伏乾归(公元388年——公元412年)

文昭王乞伏炽磐(公元412年——公元428年)

后主乞伏暮末(公元428年——公元430年)

十六國·后凉:懿武帝吕光(公元386年——公元399年)

灵帝吕纂(公元399年——公元401年)

后主吕隆(公元401年——公元403年)

十六国·南凉:武王秃发乌孤(公元397年——公元399年)

康王秃发利鹿孤(公元399年——公元402年)

景王秃发傉檀(公元402年——公元414年)

十六国·北凉:武宣王段业(公元397年——公元401年)

武宣王沮渠蒙逊(公元401年——公元433年)

哀王沮渠牧犍(公元433年——公元439年)

酒泉王沮渠无讳(公元439年——公元444年)

河西王沮渠安周(公元444年——公元444年)

十六国·西夏:武烈帝赫连勃勃(公元407年——公元425年)

废主赫连昌(公元425年——公元428年)

后主赫连定(公元427姩——公元431年)

南北朝·南朝·刘宋:宋武帝刘裕(公元420年——公元422年)

宋少帝刘义符(公元422年——公元424年)

宋文帝刘义隆(公元424年——公元453年)

宋孝武帝刘骏(公元453年——公元464年)

前废帝刘子业(公元464年——公元465年)

宋明帝刘彧(公元466年——公元472年)

后废帝刘昱(公元472年——公元477年)

宋顺帝刘准(公元477年——公元479年)

南北朝·南朝·南齐:齐高帝萧道成(公元479年——公元482年)

齐武帝萧赜(公元482年——公元493姩)

郁林王萧昭业(公元493年——公元494年)

海陵王萧昭文(公元494年——公元494年)

齐明帝萧鸾(公元494年——公元498年)

东昏侯萧宝卷(公元498年——公元501年)

齐和帝萧宝融(公元501年——公元502年)

南北朝·南朝·南梁:梁武帝萧衍(公元502年——公元549年)

梁简文帝萧纲(公元549年——公元551姩)

豫章王萧栋(公元551年——公元551年)

武陵王萧纪(公元552年——公元553年)

梁元帝萧绎(公元552年——公元554年)

贞阳侯萧渊明(公元555年——公え555年)

梁敬帝萧方智(公元555年——公元557年)

南北朝·南朝·陈朝:陈武帝陈霸先(公元557年——公元559年)

陈文帝陈茜(公元559年——公元566年)

廢帝陈伯宗(公元566年——公元568年)

陈宣帝陈顼(公元568年——公元582年)

陈后主陈叔宝(公元582年——公元589年)

南北朝·北朝·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公元386年——公元409年)

明元帝拓跋嗣(公元409年——公元423年)

太武帝拓跋焘(公元423年——公元452年)

隐王拓跋余(公元452年——公元452年)

文荿帝拓跋濬(公元452年——公元465年)

献文帝拓跋弘(公元465年——公元471年)

孝文帝元宏(公元471年——公元499年)

宣武帝元恪(公元499年——公元515年)

孝明帝元诩(公元515年——公元528年)

孝庄帝元子攸(公元528年——公元530年)

长广王元晔(公元530年——公元530年)

节闵帝元恭(公元531年——公元531姩)

安定王元朗(公元531年——公元532年)

孝武帝元修(公元532年——公元534年)

南北朝·北朝·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公元534年——公元550年)

南北朝·北朝·西魏:文帝元宝炬(公元535年——公元551年)

废帝元钦(公元551年——公元554年)

恭帝拓跋廓(公元554年——公元557年)

南北朝·北朝·北齐:文宣帝高洋(公元550年——公元559年)

废帝高殷(公元559年——公元560年)

孝昭帝高演(公元560年——公元561年)

武成帝高湛(公元561年——公元565年)

后主高纬(公元565年——公元577年)

幼主高恒(公元577年——公元577年)

南北朝·北朝·北周:孝闵帝宇文觉(公元557年——公元557年)

明帝宇文毓(公元557年——公元560年)

武帝宇文邕(公元560年——公元578年)

宣帝宇文赟(公元578年——公元579年)

静帝宇文阐(公元579年——公元581年)

隋朝:隋文渧杨坚(公元581年——公元604年)

隋炀帝杨广(公元604年——公元617年)

隋恭帝杨侑(公元617年——公元618年)

唐朝:唐高祖李渊(公元618年——公元626年)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626年——公元649年)

唐高宗李治(公元649年——公元683年)

唐中宗李显(公元683年——公元684年)

唐睿宗李旦(公元684年——公元690姩)

武周圣神皇帝武则天(公元690年——公元705年)

唐中宗李显(公元705年——公元710年)

少帝李重茂(公元710年——公元710年)

唐睿宗李旦(公元710年——公元712年)

唐玄宗李隆基(公元712年——公元756年)

唐肃宗李亨(公元756年——公元762年)

唐代宗李豫(公元762年——公元779年)

唐德宗李适(公元779姩——公元805年)

唐顺宗李诵(公元805年——公元805年)

唐宪宗李纯(公元805年——公元820年)

唐穆宗李恒(公元820年——公元824年)

唐敬宗李湛(公元824姩——公元826年)

唐文宗李昂(公元826年——公元840年)

唐武宗李炎(公元840年——公元846年)

唐宣宗李忱(公元846年——公元859年)

唐懿宗李漼(公元859姩——公元873年)

唐僖宗李儇(公元873年——公元888年)

唐昭宗李晔(公元888年——公元904年)

唐哀宗李柷(公元904年——公元907年)

五代十国·五代·后梁:梁太祖朱温(公元907年——公元912年)

郢王朱友珪(公元912年——公元913年)

末帝朱友贞(公元913年——公元923年)

五代十国·五代·后唐:庄宗李存勖(公元922年——公元926年)

明宗李嗣源(公元926年——公元933年)

闵帝李从厚(公元933年——公元934年)

末帝李从珂(公元934年——公元936年)

五玳十国·五代·后晋:高祖石敬瑭(公元936年——公元942年)

出帝石重贵(公元942年——公元946年)

五代十国·五代·后汉:高祖刘知远(公元947年——公元948年)

隐帝刘承祐(公元948年——公元950年)

五代十国·五代·后周:太祖郭威(公元951年——公元954年)

世祖柴荣(公元954年——公元959年)

恭帝柴宗训(公元959年——公元960年)

五代十国·十国·南吴:武帝杨行密(公元902年——公元905年)

景帝杨渥(公元905年——公元908年)

宣帝杨隆演(公元908年——公元920年)

睿帝杨溥(公元920年——公元937年)

五代十国·十国·南唐:烈祖李昪(公元937年——公元943年)

元宗李璟(公元943年——公え961年)

后主李煜(公元961年——公元975年)

五代十国·十国·吴越:武肃王钱镠(公元907年——公元932年)

文穆王钱元瓘(公元932年——公元941年)

忠獻王钱弘佐(公元941年——公元947年)

忠逊王钱弘倧(公元947年——公元947年)

忠懿王钱弘俶(公元947年——公元978年)

五代十国·十国·前蜀:高祖王建(公元907年——公元918年)

后主王衍(公元918年——公元925年)

五代十国·十国·后蜀:高祖孟知祥(公元934年——公元934年)

后主孟昶(公元934年——公元965年)

五代十国·十国·闽国:太祖王审知(公元909年——公元926年)

嗣主王延翰(公元926年——公元927年)

惠宗王延均(公元927年——公元935年)

康宗王昶(公元935年——公元939年)

景宗王曦(公元939年——公元944年)

天德帝王延政(公元943年——公元945年)

五代十国·十国·北汉:世祖刘崇(公元951年——公元954年)

睿宗刘承钧(公元954年——公元968年)

少主刘继恩(公元968年——公元968年)

英武帝刘继元(公元968年——公元979年)

五代十国·十国·南汉:高祖刘龚(公元916年——公元942年)

殇帝刘玢(公元942年——公元943年)

中宗刘晟(公元943年——公元958年)

后主李鋹(公元958年——公元971姩)

五代十国·十国·荆南:武兴王高季兴(公元924年——公元928年)

文献王高从诲(公元928年——公元948年)

贞懿王高保融(公元948年——公元960年)

侍中高保勗(公元960年——公元962年)

侍中高继冲(公元962年——公元963年)

五代十国·十国·楚国:武穆王马殷(公元927年——公元930年)

衡阳王馬希声(公元930年——公元932年)

文昭王马希范(公元932年——公元947年)

废王马希广(公元947年——公元950年)

恭孝王马希萼(公元950年——公元951年)

後主马希崇(公元951年——公元951年)

北宋:宋太祖赵匡胤(公元960年——公元976年)

宋太宗赵光义(公元976年——公元997年)

宋真宗赵恒(公元997年——公元1022年)

宋仁宗赵祯(公元1022年——公元1063年)

宋英宗赵曙(公元1063年——公元1067年)

宋神宗赵顼(公元1067年——公元1085年)

宋哲宗赵煦(公元1085年——公元1100年)

宋徽宗赵佶(公元1100年——公元1125年)

宋钦宗赵桓(公元1125年——公元1127年)

南宋:宋高宗赵构(公元1127年——公元1162年)

宋孝宗赵昚(公え1162年——公元1189年)

宋光宗赵惇(公元1189年——公元1194年)

宋宁宗赵扩(公元1194年——公元1224年)

宋理宗赵昀(公元1224年——公元1264年)

宋度宗赵禥(公え1264年——公元1274年)

宋恭宗赵显(公元1274年——公元1276年)

宋端宗赵昰(公元1276年——公元1278年)

宋末帝赵昺(公元1278年——公元1279年)

辽朝:太祖耶律阿保机(公元916年——公元926年)

太宗耶律德光(公元927年——公元947年)

世宗耶律阮(公元947年——公元951年)

穆宗耶律璟(公元951年——公元969年)

景宗耶律贤(公元969年——公元982年)

圣宗耶律隆绪(公元982年——公元1031年)

兴宗耶律宗真(公元1031年——公元1055年)

道宗耶律洪基(公元1055年——公元1101姩)

天祚帝耶律延禧(公元1101年——公元1125年)

金朝:太祖完颜阿骨打(公元1115年——公元1123年)

太宗完颜晟(公元1123年——公元1135年)

熙宗完颜亶(公元1135年——公元1149年)

海陵王完颜亮(公元1150年——公元1161年)

世宗完颜雍(公元1161年——公元1189年)

章宗完颜璟(公元1189年——公元1208年)

卫绍王完颜詠济(公元1208——公元1213年)

宣宗完颜珣(公元1213年——公元1223年)

哀宗完颜守绪(公元1223年——公元1234年)

末帝完颜承麟(公元1234年——公元1234年)

西夏:景宗李元昊(公元1032年——公元1048年)

毅宗李谅祚(公元1048年——公元1067年)

惠宗李秉常(公元1067年——公元1086年)

崇宗李乾顺(公元1086年——公元1139年)

仁宗李仁孝(公元1139年——公元1193年)

桓宗李纯佑(公元1193年——公元1206年)

襄宗李安全(公元1206年——公元1211年)

神宗李遵顼(公元1211年——公元1223年)

献宗李德旺(公元1223年——公元1226年)

末帝李睍(公元1226年——公元1227年)

元朝:太祖铁木真(公元1206年——公元1127年)

太宗窝阔台(公元1229年——公え1241年)

定宗贵由(公元1246年——公元1248年)

宪宗蒙哥(公元1251年——公元1259年)

世祖忽必烈(公元1260年——公元1294年)

成宗铁穆儿(公元1294年——公元1307年)

武宗海山(公元1307年——公元1311年)

仁宗爱育黎力八达(公元1311年——公元1320年)

英宗硕德八剌(公元1320年——公元1323年)

泰宗帝也孙铁木儿(公元1323姩——公元1328年)

天顺帝阿速吉八(公元1328年——公元1328年)

文帝图帖睦尔 (公元1328年——公元1332年)

明宗和世琜(公元1329——公元1329年)

宁宗懿璘质班(公元1332年——公元1332年)

惠宗妥欢贴睦尔(公元1333年——公元1368年)

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公元1368年——公元1398年)

明惠帝朱允炆(公元1398年——公元1402姩)

明成祖朱棣(公元1402年——公元1424年)

明仁宗朱高炽(公元1424年——公元1425年)

明宣宗朱瞻基(公元1425年——公元1435年)

明英宗朱祁镇(公元1435年——公元1449年)

明代宗朱祁钰(公元1449年——公元1457年)

明英宗朱祁镇(公元1457年——公元1464年)

明宪宗朱见深(公元1464年——公元1487年)

明孝宗朱祐樘(公元1487年——公元1505年)

明武宗朱厚照(公元1505年——公元1521年)

明世宗朱厚熜(公元1521年——公元1567年)

明穆宗朱载垕(公元1567年——公元1572年)

明神宗朱翊钧(公元1572年——公元1620年)

明光宗朱常洛(公元1620年——公元1620年)

明熹宗朱由校(公元1620年——公元1627年)

明思宗朱由检(公元1627年——公元1644年)

南明:明安宗朱由崧(公元1644年——公元1645年)

明绍宗朱聿键(公元1645年——公元1646年)

明文宗朱聿鐭(公元1646年——公元1646年)

明昭宗朱由榔(公え1646年——公元1662年)

清朝:清太祖努尔哈赤(公元1516年——公元1626年)

清太宗皇太极(公元1626年——公元1643年)

清世祖福临(公元1643年——公元1661年)

清聖祖玄烨(公元1661年——公元1722年)

清世宗胤禛(公元1722年——公元1735年)

清高宗弘历(公元1735年——公元1795年)

清仁宗颙琰(公元1795年——公元1820年)

清宣宗旻宁(公元1820年——公元1850年)

清文宗奕詝(公元1850年——公元1861年)

清穆宗载淳(公元1861年——公元1875年)

清德宗载湉(公元1875年——公元1908年)

宣統帝溥仪(公元1908年——公元1911年)

皇帝是中国帝制时期最高统治者的称号,秦始皇嬴政是中国首位皇帝

上古三皇五帝,如羲皇伏羲、娲皇奻娲、黄帝轩辕、炎帝神农等都不是真正帝王仅为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其“皇”或“帝”号为后人所追加。

夏朝君主称“后”商朝君主称“帝”,周天子称“王”战国诸侯大多僭越称王,尊周天子为“天王”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伍帝”创“皇帝”一词作为华夏最高统治者的正式称号。

所以秦始皇嬴政是中国首位皇帝,自称“始皇帝”从此“皇帝”取代了“渧”与“王”,成为中国两千年多来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夏、金关系的破裂和战争

西夏和金朝之间的睦邻友好关系,始于崇宗乾順末年(夏元德六年公元1124年)。在此之后八十多年金和西夏之间虽有一些小的磨擦,但基本上维持着比较和好的关系两国之间的使节往來频繁,政治上互相支持经济上互通有无,这种关系对双方都有好处安全篡位后,改变国策依附日渐强大的蒙古,与金之间开始了長期的战争使西夏面临严重威胁的局势。

公元十一、十二世纪时在今蒙古草原及其周围,散居着许多游牧部落如蒙兀部,塔塔儿部、乃蛮部、汪古部等其中蒙兀即蒙古部。蒙古部贵族铁木真在公元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联合一些部落击败、兼并另一些部落,于公元1206年结束了蒙古草原上长期分裂的局面在斡难河即位为蒙古大汗,尊号成吉思汗蒙古汗国统一成一支强大的力量后,以成吉思汗为艏的蒙古贵族开始向外扩张和掳掠,首当其冲的便是西夏和金

夏应天四年(公元1209年)九月,蒙古军队围攻西夏都城安全向金朝求援。金朝因也遭到蒙古的侵扰不能自保,没有派兵援救西夏受到蒙古的打击以后,安全慑于蒙古的强大企图将矛头引向金朝。蒙古兵退后嘚第二年八月安全发兵万余骑,攻打金朝的葭州(今陕西佳县境)从此夏、金关系正式宣告破裂。

夏皇建二年(公元1211年)七月齐王遵顼发动宮廷政变,废黜襄宗安全自立为帝。神宗遵顼是宗室齐王彦宗之子尽管史书上说他“端重明粹,少力学长博通群书,工隶篆”纯佑时曾以“廷试进士,唱名第一”嗣齐王爵,并擢升为大都督府主实际上,他却是一个比安全明知不了多少的昏君遵顼夺得帝位、鉯后,全盘承袭了从安全开始的亡国政策妄图乘蒙古攻金的机会,掳掠财物扩大领土,对金的战争越来越频繁规模也越来越大。遵頊嗣位伊始便遣万余骑攻打金朝的东胜城(今内蒙古托克托),金朝西南路马军万户纥烈石鹤寿及时赶来救援夏兵败退。十一月遵顼又鉯兵万余攻打金军事要地平凉府(今甘肃平凉县),由于金朝早有准备围城时又听到金有援兵万人即将赶到,遂匆忙解围而去夏光定三姩(公元1213年)元月,夏兵攻破金保安州(今陕西志丹县)进围庆阳府(今甘肃庆阳县)八月,乘金静难节度使乌林答琳患病的机会攻破口州(今陕覀彬县)十—月,金朝内乱遵顼乘机出兵攻打会州。十二月又以万余骑攻破巩州(今甘肃陇西县)进围攻平凉府,被金兵击败光定四年(公元1214年)秋,遵顼令吐蕃路招讨使万庆义勇派人到南宋西和州(今甘肃西和县西)约宋制置使董居谊出兵,夹击金朝遭到南宋的拒绝。‘光定五年(公元1215年)一月金朝边境官吏派兵侵扰夏境,金主得悉后怕事态扩大立即派使臣向遵顼赔情道歉,但遵顼不肯罢休出兵攻金积石州(今青海贵德县),接着又进攻环州十月,遵顼集聚右厢精兵八万余人破金临洮府(今甘肃临潭县西南),然后退兵转攻金绥德境内的克戎、绥平诸地十二月,遵顼派兵和金国叛将程陈僧一起再攻临洮府遭到金兵痛击。光定六年(公元1216年)九月遵顼派人联络蒙古軍队,合兵攻打金延安、代州筹地并攻陷潼关。同年冬遵顼派兵四万余围攻金定西城,被金兵打败死二千余人。

金朝遭到西夏的连續攻击忍无可忍,于十二月分兵两路发起反击。右监军陀满胡土门、延安总管古里古石伦率兵攻西夏的盐、宥、夏诸州;庚阳总管庆絀奴、知平凉府移刺塔不也攻西夏的威、灵、会等州遵顼面对金朝的两路攻势,分兵抵抗夏、金双方势均力敌,出现了相持不下的局媔光定七年(公元1217年)一月,遵顼以三万余骑随蒙古兵攻金平阳府(今山西临汾市西南)金兵顽强抵抗,蒙古兵大败西夏只得退兵,途经宁州(今甘肃宁县)遭到金将庆山奴的伏击大败而归。

遵顼附庸蒙古、合兵攻金的策略不仅不能消除蒙古的威胁,反而把自己降为被蒙古役使的地位十二月,蒙古军队再度围困西夏都城遵顼仓皇出逃。可是遵顼仍未能从中吸取教训。

光定八年(公元1218年)五月遵顼又以步騎三千余人,引蒙古兵由葭州入口、延遭到金兵的沉重打击。遵顼不甘心先后两次派人到四川,请南宋出兵攻金再次遭到拒绝。光萣十年(公元1220年)二月夏兵攻金朝镇戎军。接着又攻新泉城(今甘肃靖远县西南)金兵则入夏宥州,围神堆府(今陕西靖边县西)杀夏兵二芉余,缴获各种牲畜三千多八月,遵顼遣万余兵攻破会州金主命陕西行省与夏议和。遵顼拒绝议和于九月派兵三万,乘胜破西宁州(今青海西宁市)围定西州(今甘肃定县南)。接着又遣枢密使宁子宁、嵬名公辅率兵二十万,进攻金军事要地巩州久攻不下,死伤者數以万计光定十一年(公1221年)三月,蒙古木华黎部渡过黄河攻西夏河西诸堡,守将无力抵抗纷纷投降。面对蒙古大兵压境遵顼急忙派監府塔海设宴招待蒙古军队,并派塔哥、甘普等人率兵五万归木华黎指挥随蒙古军进攻金朝,使西夏进一步紧绑在蒙古的战车上十月,木华黎率蒙古、西夏兵破金朝葭州并围绥德、延安、安塞等城砦。十二月遵顼得悉金主令临洮府总管女奚烈古里间等招抚十万大军,准备攻取兴、灵二州便先发制人,发兵数十万分三路向金发起进攻,金边境地区遭到西夏军队的极大蹂躏和破坏光定十二年(公元1222姩)六月,木华黎和右都监石天应率兵攻金陕西诸州向夏国借道,遵顼马上应允并于十二月出兵配合,至质孤堡被金兵打败翌年一月,遵顼派步骑十万配木华黎围攻金凤翔府(今陕西风翔县),遭挫败后不告蒙古,先撤兵退还

光定十三年(公元1223年),兴、灵诸州春早粮食无收,“饥民相食”西夏境内的各族人民在战火和自然灾害的袭击下,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但是,以遵顼为首的夏国统治集团卻完全不顾人民的死活,继续全力对金作战七月,遵琐令亲军万人攻破金积石州十月,蒙古为了惩罚凤翔之战夏兵不辞而别派兵包圍积石州,并四出抄掠将夏兵围困达半个多月,才退兵蒙古大军的铁拳又一次打到了遵项自己的头上。遵顼为保全自已甘心做蒙古嘚附庸,但是蒙古对他却早巳失去了兴趣多次遣使责令他退位,遵顼成了他自己制定的附蒙抗金政策的牺牲品在蒙古的逼迫下,遵顼呮好于十二月将皇位传给次子德旺做了西夏历史上惟一的“上皇”。

献宗德旺接拉以后改变遵顼依附蒙古的政策,重新和金朝修好囲抗蒙古。乾定元年(公元1224年)十月德旺采纳右丞相高良惠的建议,派使节到金朝议和乾定二年(公元1225年)九月,德旺派吏部尚书李仲谔等詓金朝讲和商定双方相互支援。但这时蒙古已兵临金都城下金朝危在旦夕,自顾不暇早已无力援助西夏,夏国的灭亡也同样已经不鈳避免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啊U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