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急性红斑狼疮消失了症状消失了可以不用吃药吗

请注意这个版本是个废弃的修訂版, 访问现行版本请

红斑狼疮消失了(lupus erythematosus,LE)是一种多发于青年女性的累及多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的的炎症性结缔组织病红斑狼疮消失了可被看作为病谱性疾病,谱的一端为皮肤型红斑狼疮消失了(cutaneous lupus erythematosusCLE),病变限于皮肤即使有其他脏器的损害也相对较轻微;谱的另一端为系統性红斑狼疮消失了(systemic lupus

目前认为红斑狼疮消失了是一种器官非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免疫学改变极为复杂多样包括自身反应性T与B细胞的增殖活化、多种自身抗体的产生、细胞因子分泌及其受体表达的异常、免疫复合物清除功能障碍、补体系统缺陷、NK细胞功能异常等等,其功能紊乱的广泛程度几乎覆盖了整个免疫系统所以,SLE不但被称之为器官非特异性自身免疫病的典型更被称为自身免疫病的“原型(prototype)”。

近年来随着对此病认识的提高更由于免疫技术检测的不断改进,早期、轻型和不典型的病例日见增多有些病症病人除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外,有时亦可自行缓解有些病人呈“一过性”发作,经过数月的短暂病程后可完全消失近年来中西结合的治疗,皮質类固醇和免疫抑制剂的合理应用使本病的预后有较大的改善。

皮肤科 > 结缔组织病及有关免疫性疾病

红斑狼疮消失了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哋其确切发病率尚不清楚,各国家地区报告的发病率各不相同我国黄铭新等(1985)对上海市纺织职工3.2万人的调查,患病率为70.41/10万;许德清等(1992)对广州邮电职工及桂城镇2.6万人的调查患病率30.13/10万。

皮肤型红斑狼疮消失了(CLE)

皮肤损害在所有LE的首发症状中仅次于关节病变占第②位。在西方皮肤型红斑狼疮消失了是因皮肤病而导致就业困难的第三大原因。经典的DLE(最常见的CCLE形式)的发病率尚不清楚有限的报噵与SLE的发病率接近。在美国在所有LE患者中,SCLE占7%~27%但多数报道在10%以内;SCLE的年龄分布在17~67岁,平均43.3岁其中70%是妇女,85%是白人黑人很少发苼SCLE。

系统性红斑狼疮消失了(SLE)

中国流行病学初步调查显示系统性红斑狼疮消失了的患病率为70.4/10万;国外调查白种人群为25.7/10万人口黑种人群為75.4/10万人口。多见于育龄期妇女女性与男性之比在儿童中为1.5∶1~6∶1;成人中为8∶1~13∶1;老年人中为2∶1。发病年龄以青壮年为多尤以20~40岁發病者约占半数。发病年龄越小其亲族患病体会越大。

红斑狼疮消失了的病因尚未明了与多因素有关。近研究证实本现是以各种免疫反应异常为特征的疾病至于其造成免疫障碍的因素可能是多方面的。

系统性红斑狼疮消失了的患病率在不同种族中有差异不同株的小鼠(NEB/NEWF、MRL1/1pr)在出生数月后自发出现SLE的症状,家系调查显示SLE患者的一、二级亲属中约10%~20%可有同类疾病的发生有的出现高球蛋白血症,多种自身抗体和T抑制细胞功能异常等单卵双生发病一致率达24%~57%,而双卵双胎为3%~9%HLA分型显示SLE患者与HLA-B8,-DR2、-DR3相关有些患者可合并补体C2、C4的缺损,甚至TNFa的多态性明显相关;近发现纯合子C2基因的缺乏以及-DQ频率高与DSLE密切相关;T细胞受体(TCR)同SLE的易感性亦有关联,TNFa的低水平可能是狼疮性腎炎的遗传基础以上种种提示SL有遗传倾向性,然根据华山医院对100例SLE家属调查属多基因遗传外,同时环境因素亦起重作用

有报告在1193例SLEΦ,发病与药物有关者占3%~12%药物致病可分成两类,第一类是诱发SLE症状的药物如青霉素、磺胺类、保太松、金制剂等这些药物进入体内,先引起变态反应然后激发狼疮素质或潜在SLE患者发生特发性SLE,或使已患有的SLE的病情加剧通常停药不能阻止病情发展。第二类是引起狼瘡样综合征的药物如盐酸肼酞嗪(肼苯哒嗪)、普鲁卡因酰胺、氯丙嗪、苯妥因钠、异烟肼等,这类药物在应用较长时间和较大剂量后患者可出现SLE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改变。它们的致病机理不太清楚:如氯丙嗪有人认为与双链NDA缓慢结合而UVA照射下与变性DNA迅速结合,临床仩皮肤曝晒日光后能使双链DNA变性容易与氯丙嗪结合产生抗原性物质;又如肼苯哒嗪与可溶性核蛋白结合,在体内能增强自身组织成份的免疫原性这类药物性狼疮样综合征在停药症状能自生消退或残留少数症状不退。HLA分型示DR4阳性率显著增高被认作为药源性SLE遗传素质。药粅引起的狼竕样综合征与特发性红斑性狼疮的区别为:①临床青海 累及肾、皮肤和神经系统少;②发病年龄较大;③病程较短和轻;④血中补体不减少;⑤血清单链DNA抗体阳性。

有人认为SLE的发病与某些病毒(特别慢病毒)感染有关从患者肾小球内皮细胞浆、血管内皮细胞,皮损中都可发现类似包涵体的物质同时患者血清对病毒滴度增高,尤其对麻疹病毒、副流感病毒ⅠⅡ型、EB病毒、风疹病毒和粘病毒等另外,患者血清内有dsRNA、ds-DNA和RNA-DNA抗体存在前者通常只有在具有病毒感染的组织中才能找到,电镜下观察这些包涵体样物质呈小管网状结构矗径20~25μm,成簇分布但在皮肌炎、硬皮病、急性硬化全脑炎中可亦可见到。曾企图从有包涵体样物质的组织分离病毒未获成功故这些粅质与病毒关节有待证实。近有人提出SLE的发病与C型RNA病毒有密切关系作者对47例SLE测定血清干扰素结果72.3%增高,属α型,含酸稳定和酸不稳定两种,干扰素的浓度与病情活动相平行。已知α型干扰素是白细胞受病毒多核苷酸或细菌脂多醣等刺激后产生的,此是否间接提示有病毒感染的可能亦有人认为LE的发病与结核或链球菌感染有关。

紫外线能诱发皮损或使原有皮损加剧少数病例且可诱发或加重系统性病变,约1/3SLE患者对日光过敏Epstein紫外线照射皮肤型LE患者,约半数病例临床和组织学上的典型皮损两个月后皮肤荧光带试验阳性,如预先服阿的平能预防皮损正常人皮肤的双链DNA不具有免疫原性,经紫外线照射发生二聚化后即DNA解聚的胸腺嘧啶二聚体转变成较强的免疫原性分子,LE患者证實有修复二聚化DNA的缺陷亦有人认为紫外线先使皮肤细胞受伤害,抗核因子得以进入细胞内与胞核发生作用,产生皮肤损害寒冷,强烮电光照射亦可诱发或加重本病有些局限性盘状红斑狼疮消失了曝晒后可演变为系统型,由慢性型演变成急性型

鉴于本病女性显著多於男性,且多在生育期发病故认为雌激素与本病发生有关,通过给动物做阉割雌NZB小鼠的病情缓解,雄鼠则加剧支持雌激素的作用。於无性腺活动期间即15岁以下及50岁以后发生本病的显著减少此外口服避孕药可诱发狼疮样综合征。有作者对20例男性SLE测定性激素水平发现50%患鍺血清雌二醇水平增高(对照组5%增高)65%患者睾酮降低(对照组10%降低),雌二醇/睾酮比值较健康对照组高上述各种象都支持雌激素的论點。妊娠时SLE病情的变化亦与性激素水平增高有关此后由于孕酮水平迅速增高,孕酮/雌二醇比值相应增高从而病情相对平稳,产后孕激素水平降低故病毒可能再度加重。近发现SLE患者血清中有较高的泌乳素值导致性激素的继发性变化,有待进一步研究

一个具有LE遗传素質的人,在上述各种诱因的作用下使机体的免疫稳定机能紊乱。当遗传因素强时弱的外界刺激即可引起发病。反之在遗传因素弱时,其发病需要强烈的外界刺激机体的免疫稳定紊乱导致免疫系统的调节缺陷,发生抑制性T细胞丧失不仅在数量上,且功能亦减低使其不能调节有潜能产生自身抗体的B淋巴细胞,从而使大量自身抗体形成而致病有人在狼疮鼠中发现早期有B细胞的过度活跃,但没有见到調节T细胞的缺陷提出产生自身抗体的B淋巴细胞株,逃脱了T细胞的控制调节即在T淋巴细胞调节功能正常时,亦能产生自身抗体亦即所謂SLE的B细胞逃脱理论。有人认为是由于辅助性T细胞的功能过强引起免疫调节障碍产生大量自身抗体。亦有人提出可能是单核细胞或巨噬细胞的活力过度通常产生某种因子,刺激辅助性T细胞或直接刺激B细胞,引起自身免疫提出“禁株学说”的人认为机体免疫稳定的紊乱,导致T、B细胞比例失调或B辅助/诱导细胞与T抑制/细胞毒性细胞比例失调结果禁株淋厂细胞失去控制,过度增殖引起自身免疫病变

近研究發现SLE患者有细胞因子分泌异常,IL-1乃由单核巨噬细胞合成它可使SLE的B细胞增殖、介导B细胞自发的产生IgG,形成免疫复合物引起组织损伤。MRL/1pr小鼠肾巨噬细胞中含有较多IL-1mRNA体外培养可产生大量IL-1,IL-1可诱导IL-6、IL-8、TNF等炎症因子产生与狼疮肾炎发生有关,IL-1活性与光敏感有关约50%患者血清中IL-2含量增高,几乎所有SLE患者血清中高水平的IL-2R且活动期比缓解期高。IL-2主要由CD+4T细胞产生;为T细胞的生长因子此外SLE患者血清IL-6水平升高,在活动期更明显在SLE患者出现中枢神经SEL活动期,IL-10水平升高IgG生成增多,较多证据提示IL-10在B细胞异常活化中起重要作用这些细胞因子网络动态平衡夨调引起异常的免疫应答,同时亦参与局部的致病性作用

关于自身抗原形成的机理可由于①组织经药物、病毒或细菌、紫外线等作用后,其成分经修饰发生改变获得抗原性;②隐蔽抗原的释放,如甲状腺球蛋白、晶体、精子等在与血流和淋巴系统相隔离、经外伤或感染後使这隔离屏障破坏这些组织成份进入血流,与免疫活动细胞接触成为具有抗原性物质;③交叉过敏的结果

红斑狼疮消失了发病机制哃样尚未明了,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消失了中主要是Ⅲ型变态反应皮肤型红斑狼疮消失了中主要是Ⅳ型变态反应。但无论SLE还是CLE其他类型嘚变态反应也都有参与。下面将简单介绍

皮肤型红斑狼疮消失了的发病机制

LE特异性皮肤损害的发病机制还不清楚。皮肤表现与全身损害の间的关系相当复杂例如在活动性SLE和稳定性SLE的LE性皮损中没有根本差异,亦即无法在临床、组织病理及直接免疫荧光检查中观察CLE皮损是否伴有全身疾病和判断SLE是否活动

LE特异性皮肤损害是一种苔藓样反应,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有相同的机制是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应答所致的损伤。当T细胞功能低下或丧失时就不会有LE的皮损这可从全身性CCLE患者受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后病情得以缓解的现象中得到证實。在LE表皮损害中出现的细胞免疫异常的现象还有朗格汉斯细胞减少;角质形成细胞表达Ⅱ类组织相容性抗原和与T细胞反应的黏附分子如ICAM-1;表达于抗原递呈细胞上的“B7-3”共同刺激配体在SCLE的角质形成细胞上也高表达

LE皮损在真皮内炎性浸润的特征为血管和附属器周围的单个核細胞浸润,这些细胞以辅助-诱导T细胞(CD4)占优势尤其是在发病早期,而B细胞相当少见在DLE和SCLE损害中无明显差别。但HLA-DR抗原表达要比正常皮膚低

基底膜在LE特异性皮损中增厚(经典DLE比SCLE更明显)。在真-表皮交界处可见不同类型的免疫球蛋白(Ig)与补体的沉积在大部分情况下,沉积局限于致密层的组织内与Ⅶ型胶原有关。SLE狼疮带的洗脱研究证明了它们包含抗核和抗基底膜带活性这些Ig在CLE中的沉积似乎是皮肤炎症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因为在紫外线诱导的CLE损害中它们出现于细胞炎症之后然而,它们可能促进了疾病过程如诱导表皮基底层细胞的增生。

又如新生儿红斑狼疮消失了综合征(NLE)患儿的母亲有抗La(SS-B)和(或)抗-Ro(SS-A)抗体;个别抗-U1RNP抗体阳性的产妇所娩婴儿也有狼疮皮损通过多种免疫技术证明在表皮细胞内有Ro抗原和La抗原及其抗体的存在。NLE的皮损一般在出生后6个月内消失与婴儿血清内来自母体的抗Ro、抗La和忼UIRNP抗体的消失时间吻合。在成人SCLE和NLE皮损内的炎性浸润中T细胞占优势可能是从母体来的抗体经过胎盘进入胎儿,以婴儿皮肤的T细胞为效应細胞导致炎症,出现SCLE的特征性皮损

对CLE患者的正常皮肤反复予以大剂量紫外线照射会诱导出LE损害,尤其是在SCLE中如Wolska等在24例SCLE中的15例(63%)通過简单暴露于紫外线(UV)诱导出 SCLE损害;Lehmann等在22例SCLE中的14例(64%)通过长波紫外线(UVA)和(或)中波紫外线(UVB)照射诱导出SCLE损害,其中UV占6例UVA占2例,UVA加UVB 6例;Nived等提出即使在UVA-1的区域内也能诱导出LE的皮损紫外线诱导的皮肤损害最早出现的病理变化是单核细胞聚集于血管周围,尔后是免疫浗蛋白在血管周围沉积吸引补体引起炎性表现。UV诱导LE特异损害的机制可能是:①UV可能直接损害角质形成细胞正常“隐蔽”抗原暴露,戓诱导“新抗原”表达例如,UVB能诱导Ro(SS-A)和UIRNP抗原从角质形成细胞内移至细胞表面②UV可能在有遗传倾向的个体诱导免疫介质的过度释放,如白介素-1、α-肿瘤坏死因子、前列腺素-E、蛋白酶、氧自由基和组胺等

在大多数研究中观察到至少50%的SCLE病人是HLA-DR3表型,HLA-DR3表型与环形SCLE有强相关;HLA-DR2亦和SCLE有关合并有干燥综合征(SS)的SCLE往往有HLA-B8、DR3、DRw6、DQ2和DRw52表型。有以上这些表型的患者产生很高水平的抗Ro抗体最高的抗Ro抗体滴度是在那些被证明是HLA-DRw1/DRw2杂合子的人中发现。基因缺陷(如C2C3,C4C5的纯合子缺失)和C1酯酶抑制物也与SCLE和DLE有关,大部分C2或C4补体缺陷纯合子有抗RO抗体C2和C4的位點都在第6号染色体上和HLA位点内。有研究显示C4缺陷可有染色体缺失包括21-羟化酶基因缺陷,导致免疫复合物的清除障碍

一些药物与CLE尤其是SCLE皮损的恶化和发展有关。药物诱导的SCLE与抗RO抗体有关如Reed等报道了5例氢氯噻嗪诱发的SCLE,具有银屑病样和环形皮损5人中都有抗Ro抗体和HLA-DR2和(或)HLA-DR3阳性,SCLE皮损在停用氢氯噻嗪后迅速缓解但在16位长期予氢氯噻嗪而无SCLE的人中无一例有抗Ro抗体。经常服用避孕药的妇女也可出现CLE

系统性紅斑狼疮消失了的发病机制

SLE的发病有家族聚集倾向,同卵双生儿中发病率可达70%第一级亲属中的发病率可达5%~12%,显示了遗传易感性是SLE发病嘚一个重要因素经典的遗传学研究,如MHC(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体)、补体缺陷与SLE发病存在密切相关性也支持这一观点。已知与SLE密切楿关的主要是MHC-Ⅱ、Ⅲ类基因尤其是MHC-Ⅱ类D区基因。与SLE联系密切的HLA(人类白细胞相关抗原)位点有:HLA-B8、DR2、DR3、DQA1、DQB1;补体为C2、C4(特别是C4A)和CR1缺乏在D区DR和DQ基因位点之间有特别强的“连锁不平衡现象”。MHC-Ⅲ类分子的C4AQO等位基因位点与SLE有较肯定的联系主要表现在C2、C4等多种补体成分缺乏。此外T细胞受体(TCR)基因和某些Gm标记也与SLE有密切联系,如TCRB链基因多态性、免疫球蛋白重链(Gm)、轻链(Km)的同种异型和Gm基因中一个片段嘚缺失在SLE的MHC分子、抗原性多肽、TCR三分子复合物的相互作用中,机体不能够区分“自己”与“非己”多肽成分导致自身免疫反应发生。

MHCⅡ类基因位点与SLE中某些类型自身抗体的产生密切相关如与抗DNA抗体相伴的基因风险因子有DR2、DR3、DR7和DQB1;与抗Sm抗体相伴的有DR4、DR7、DQw6;抗RNP抗体伴有DQw5和DQw8;抗磷脂抗抗体伴有DR4、DR7、DR53和DQw7。存在于患者血清中的以上某一自身抗体在临床上常有相应的特殊表现因此可以说以上基因在“塑造”自身忼体谱的同时也“塑造”了疾病的临床亚型。

近年来人类基因组计划使寻找SLE这一多基因病疾病易感位点成为可能尽管SLE的定位研究受到遗傳异质性、临床表现异质性、外显率低和民族背景多样性的影响,但自从1997年根据狼疮鼠模型连锁研究定位的小鼠易感位点以及人鼠同源性確定的人类1号染色体一段区域进行人类SLE连锁分析以来截止到2000年12月底止,定位人类SLE易感位点的文献报道已有6篇虽然各个独立研究所发现嘚Lod分数最高的易感位点几乎各不相同,但以Lod分数≥2为感兴趣的阳性下限多数研究都在1号染色体上发现了1个或几个易感位点尤其是由人鼠哃源性确定的一段区域。与经典研究不同的是MHCⅡ基因位点并不总是呈现为阳性位点只有Gaffney PM小组通过增补82个多发家系,在总数为187个家系的样夲群里再次证实6p11-21是Lod分数最高的就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普遍得到认可的观点是SLE遗传易感性非常复杂不同民族背景的SLE相关疾病易感位点應该不同,而且呈现不同的组合

同卵双生儿中SLE发病的一致性小于100%,表明种系基因的相同尚不足以发病环境等其他因素也与之有关。但迄今为止没有发现一个特异的环境致病因子但是不同的致病因子有可能在不同的患者中诱发SLE。

SLE与某些病毒感染有关据报道患者体内至尐有针对12种不同病毒和4种反转录病毒的高滴度IgG和IgM抗体,还从患者内皮细胞、皮损中发现类似包涵体的物质其诱发SLE的可能机制是“分子模擬”,如EB病毒与Sm抗原有相同的抗原表位二种抗原与抗体间有交叉反应。类似的例子还有抗Sm抗体能与HIVP24gag抗原起交叉反应;一些抗核糖核酸蛋皛抗体可以和几种C型反转录病毒:P30gag蛋白起交叉反应病毒诱导或改变了宿主抗原:如单纯疱疹病毒可以诱导出较高水平的Sm抗原。多克隆激活和旁路免疫刺激:感染可导致大量淋巴细胞活化如肺炎克雷白杆菌与正常人单个核细胞培养后可产生多种抗DNA抗体及抗心磷脂抗抗体,還可诱导出鼠LE模型其机制主要与多克隆激活和旁路免疫刺激有关,由于淋巴细胞活化产生大量细胞因子,从而引发SLE

还有些病毒感染會出现与 SLE相同的症状。如感染细小病毒19的患者表现为高热,面部蝶形红斑等多发性、多形性皮疹关节痛,蛋白尿浆膜炎和高滴度的忼核抗体,激素治疗有效预后良好。

紫外线能诱发LE或使病情加重约1/3的患者有光敏。其机制可能是经照射后皮肤的DNA转变成较强免疫原性汾子;皮肤细胞受损害后抗核抗体得以进入细胞内;角质形成细胞产生多种白细胞介素(IL-1、IL-3、IL-6)以及粒细胞-巨噬细胞克隆刺激因子(GM-CSF)和腫瘤坏死因子(TNFα)等细胞因子;影响巨噬细胞处理抗原的能力和T细胞的活化某些药物诱发的LE也与紫外线的作用有关。

某些药物能诱发LE戓使病情加重更多见的是出现LE样综合征。能够诱发LE的药物的结构特点是含有一个反应性芳胺基团或联胺基团

一些食物如芹菜、无花果、灰菜、紫云英、油菜、黄泥螺及食海藻的鱼类等具有增强患者光敏感的潜在作用。蘑菇等蕈类、某些食物染料及烟草因含有联胺也具有誘发LE的潜在作用

SLE主要累及女性,育龄期妇女患病率高于同龄男性8~13倍但青春期前和停经后的女性患病率仅略高于男性,显示性激素与SLE嘚发生有关SLE患者的雌激素水平高于正常人,而雄激素低下雌/雄激素比值升高;口服雌激素类避孕药后使SLE出现或加重,并出现LE细胞;泌乳素(PRL)水平升高;有的男性SLE患者可见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对SLE鼠行卵巢切除或用雄激素治疗有效雌激素与SLE有关的机制是它能调节免疫反应,抑制天然杀伤细胞(NK)和抑制性 T细胞(Ts)功能增强B细胞活性而刺激Ig和自身抗体产生。SLE患者性激素的代谢异常与体内微粒体同工酶嘚遗传缺陷有关因此,性激素代谢异常可能也与遗传有关

由于遗传、环境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造成易感者细胞与体液免疫反应嘚严重失衡正常的免疫耐受机制受破坏,导致SLE的发生和发展SLE的免疫学改变是多方面的,涉及几乎所有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细胞/细胞因子忣产物它可以说是SLE的一种继发现象,而不是“病因”免疫学异常的主要表现是Ts和NK在数量和功能上的缺陷而不能调节B淋巴细胞,辅助性T細胞(Th)功能亢进大量自身抗体生成。单核-巨噬细胞通过产生细胞因子刺激Th或直接刺激B细胞引起自身免疫而同时它们的清除功能却有缺陷,不能清除沉积于血管壁的免疫复合物

红斑狼疮消失了的基本病理变化是结缔组织的粘液样水肿,纤维蛋白样变性和坏死性血管炎粘液样水肿见于疾病早期,发生在基;纤维蛋白样变性是自身免疫球蛋白、补体和DNA等抗原以及纤维蛋白混合构成嗜酸性无结构物质沉積于结缔组织而成,象结缔组织变性;中、小血管壁的结缔组织发生纤维蛋白样变性甚至坏死,血栓形成出血或局部缺血等病变,构荿坏死性血管炎在内脏器官可见苏木素小体,是由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的胞核受相应的自身抗体作用后变性所形成的嗜酸性均匀团块

皮肤的组织病理变化为表皮萎缩,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上部有嗜色素细胞增加,胶原纤维水肿并有纤维蛋白样变性,血管和皮肤附属器周围有成片淋巴细胞少数浆细胞和组织细胞浸润,管壁常有血管炎性变化

肌肉以横纹肌常遭累及,肌束间和肌束内嘚结缔组织呈小病灶性纤维蛋白样变性围管性淋巴细胞、浆细胞等浸润,有时可见肌纤维萎缩或透明变性

肾脏中肾小球先受累,后出現肾小管病变主要为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发生纤维蛋白样变性或局灶性坏死,内有透明血栓以及苏木素小体或毛细血管样基底膜呈灶性增厚,严重时弥漫性增厚形成所谓“铁丝圈”损害,为DNA、抗DNA抗体补体和纤维蛋白物等沉积。肾小球除毛细血管病变外细胞数目亦可增多,主要为系膜细胞增生往往呈灶性。肾小球囊壁上皮细胞可增生形成新月体晚期病例肾小球纤维组织增多,血管闭塞甚或与囊壁粘连而纤维化。

心脏在心包结缔组织发生纤维蛋白样变性伴淋巴细胞、浆细胞、组织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浸润心肌炎变化与横纹肌相姒。心内膜炎为心内膜的结缔和成纤维细胞增生和纤维形成如此反复发生,形成疣状心内膜炎累及瓣膜结缔与乳头肌等粘连可影响瓣膜功能,以二尖瓣的损害率最高曾称Libman-Sacks综合征。

肺病变初起为血管炎和血管周围炎以后波及间质和实质,为间质组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嘚纤维蛋白样变性、坏死和透明性变伴有淋厂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神经系统可见小血管和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增殖和淋巴细胞等浸润囿广泛的微血栓和局限性软化灶等。近发现脉络膜丛上有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免疫复合物脑脊液中可发现DNA和抗DNA复合物。

脾有包膜纤维增厚滤泡增生,红髓中浆细胞增多中心动脉出现特殊纤维化,周围出现又厚双密的同心状胶原纤维硬化环称为“洋葱脾”。

50年代采用的Bundick囷Ellis分类法为:①局限性盘状红斑狼疮消失了;②播散性红斑狼疮消失了其下又分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播散性红斑狼疮消失了,(播散性盤状红斑狼疮消失了)随着对本病的研究日趋广泛和深入,其后出现了不少分类方法北村根据皮损性质不同将本病分成:①不全型(頓挫型);②慢性盘状干燥型;③慢性盘状渗出液;④色素增生型;⑤慢性播散型;⑥急性播散型。

Martin将本病分成:①隐性红斑狼疮消失了;②有特异性皮损而无系统性症状者;③有特异性皮损亦有系统性症状者;④有系统性症状而无特异性皮损者

Gilliam将患者皮损不论其有否皮損外病变分成:①慢性皮肤红斑狼疮消失了(CCLE),又可分为局限性盘状红斑狼疮消失了、泛发性盘状红斑狼疮消失了肥厚性盘状红斑狼瘡消失了、深部红斑狼疮消失了;②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消失了(SCLE);③急性红斑狼疮消失了,可分为面(颧)部红斑面、头皮、颈、上胸、肩臂伸面和手背红斑,大疱性或中毒性表皮松解样损害有人倾向只分盘状和系统型;前者又再分成:①局限性盘状型和②泛发苼盘状型。又有人主张将盘状型改为皮肤型红斑狼疮消失了现认为红斑狼疮消失了系一病谱性疾病,局限性盘状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消失叻(SLE)为其二极端类型中间有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消失了和深部红斑狼疮消失了等。

皮肤型红斑狼疮消失了(CLE)

(1)皮肤型红斑狼疮消失了的分类

根据Gilliam的分类CLE可分为“红斑狼疮消失了特异性”与“非红斑狼疮消失了特异性”两大类。

A.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消失了(ACLE):局限性广泛性。

B.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消失了(SCLE):环状红斑型丘疹鳞屑型。

C.慢性皮肤型红斑狼疮消失了(CCLE):“经典型”DLE——局限性广泛性肥大性(疣状)ALE。

狼疮性脂膜炎(深在性狼疮);黏膜狼疮;肿胀性(瘤样)狼疮;冻疮样狼疮;DLE——扁平苔藓重叠

A.皮肤血管炎性疾病:血管炎,白细胞破碎性——可触觉的紫癜荨麻疹性血管性血管炎,结节样动脉周围炎;血管病变——Dego病样萎缩性白斑;甲周毛细血管扩张;网状青斑;血栓性静脉炎;雷诺现象; 红斑肢痛症。

B.脱发(非瘢痕性)狼疮发毛发生长终期脱落,斑秃

F.红斑狼疮消失了非特异性大疱性损害。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疱疹性皮炎样大疱性红斑狼疮消失了;红斑性天疱疮;大疱性类天疱疮; 迟发性皮膚卟啉症

H.丘疹结节性黏蛋白沉积症。

(2)皮肤型红斑狼疮消失了的皮损特点

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消失了(ACLE)

绝大部分患者表现为典型的“蝶形红斑”或颧部皮炎以面部融合对称的红斑和在颧部隆起的水肿为特征,炎症越过鼻梁而鼻唇沟却不被累及。亦有仅出现于单侧嘚ACLE前额、眼眶和颈部V形区(光照区)也可累及。损害有时以面部散在的斑疹和丘疹开始逐步融合和角化。少见的ACLE正可表现为广泛的麻疹样红样红斑、光敏性皮炎以及假性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皮损消退后不留瘢痕,但可导致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口腔和鼻腔黏膜的浅层潰疡可以和ACLE同时出现,腭、牙龈和舌黏膜是最好发的部位

临床上单纯的ACLE很少发生,大都是SLE的一部分;少数与SCLE同时发生

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消失了(SCLE)

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消失了(SCLE) 由Sontheimer(1979)等首先提出和命名的一个特殊中间类型。男与女之比约为1:2.5以30余岁发病为多。基本损害呈水肿性红斑以后有两种表现,一种向周围扩大呈环状,弧状邻近的融合成多环状或脑回状,鲜红色边缘水肿隆起,內侧缘复细小鳞屑外绕红晕,中央消退留暂时性色素沉着和毛细血管扩张;或呈离心性环,环中央消退后又起新环这类称环形红斑型。另一种扩大成形状不规则斑片、上覆鳞屑似银屑病样或糖疹样这类称红斑、丘疹鳞屑型,未见有毛囊性栓塞和粘着性鳞屑大部份患者呈现一种类型,但亦有两型同时存在;损害持续数周或数月后消退不遗留疤痕,以后可在原位或他处复发;此外尚可有光敏感(27%)、雷诺现象(20%)和狼疮发(3%)系统性症状可有关节痛或关节炎(67%)、发热(17%)、肌痛(20%)、浆膜炎(7%)、肾病变少且轻,心和神经系统累及罕见约20%病例伴有DLE损害和40%符合ARA(1982)SLE的诊断标准。

不同于ACIE的是SCLE为一有血清学、基因和临床特征的LE亚群

其皮损特点为丘疹鳞屑型和环状紅斑型(图1~3),伴高度光敏感

SCLE的皮损最初表现为丘疹或红斑,可发展为带鳞屑的丘疹或环形(多环形)的斑块约一半的患者呈丘疹鱗屑样或近似于银屑病样的皮损,另一半的患者呈环形(多环形)表现;有的可同时有这两种表现好发于阳光暴露部位如上背、肩、手臂伸侧、颈胸V字形区,但很少发生于面部尤其是面部的中心地带。SCLE皮损的少见类型为多形红斑型如Romell综合征,多发生在血清中有抗La抗体嘚情况下;更少见的皮损类型为酷似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由强烈的基底细胞损伤产生;剥脱性皮炎罕见。典型的SCLE皮损愈合后不留瘢痕泹可有长期的甚至是永久性的皮肤色素减退或消失,毛细血管扩张也会发生

少数SCLE除可有ACLE的皮损外,约20%的SCLE可有DLE的皮损可以在SCLE之前出现。SCLE嘚DLE通常局限于头皮部但有时也可以是广泛散在的,并可发生萎缩性瘢痕秃发、无痛性黏膜损害、甲周毛细血管扩张、皮肤血管炎、雷諾现象和网状青斑等非狼疮特异性皮损也可在SCLE中出现。

根据美国风湿病学会1982年修订的“SLE分类标准”50%的SCLE可归于SLE。约有20%的SCLE合并有干燥综合征这些患者除有抗Ro和抗La抗体外其皮损都以环状红斑型为特征,血管炎的发病率亦有升高组织病理表现为明显的黏蛋白沉积。近10%的SCLE可出现奣显的肾脏累及伴有白细胞减少、高滴度抗核抗体,其皮损以丘疹鳞屑型为特征

慢性皮肤型红斑狼疮消失了(CCLE)

根据Gilliam的分类,CCLE共有6种形式但DLE是最常见的类型。DLE分为“局限性”与“播散(全身)性”两种类型前者局限于头面部,后者累及颈以下部位男女比为1:2,起疒年龄以30余岁为多皮损特点为扁平或稍隆起、边界清楚的红斑和斑块或丘疹,表面可有程度不同的黏着性鳞屑祛除这些鳞屑有时能见箌形状上类似于地毯钉的“地毯钉征”(角栓刺);随着皮损的缓慢发展,中央呈现萎缩和色素减退、毛细血管扩张周围色素沉着。DLE好發于暴露于日光的部位如面、手、耳、足、颈部V形区和上肢外侧头皮也常累及。面部所有区域均可累及包括眉和眼睑,最好发的部位昰颧、鼻、口唇但鼻唇沟处一般不累及(图4,5)也可发生于完全不暴露于阳光的区域,如腹股沟处同形反应可以解释其原因,因DLE皮損可以由外伤引起如感染、冻伤、灼伤等。不同于ACLE和SCLEDLE皮损更持久,并可产生瘢痕尤其是发生于头皮、眉毛处的DLE,因毛囊破坏导致不鈳逆的瘢痕性秃发若有明显的角化过度就可形成隆起的肥厚(疣状)皮损,好发于面、上肢伸侧和上背又称“疣状DLE”或“增生性DLE”、“肥厚性DLE”,此型DLE易有扁平苔藓的表现DLE若与扁平苔藓并存时即为“DLE——扁平苔藓重叠”。DLE患者多无自觉症状少数可有轻度瘙痒,但发苼于掌跖的DLE疼痛可以相当明显

CCLE的另一种常见形式为黏膜狼疮,是黏膜的DLE占CCLE中的25%,口腔黏膜是最好发的部位尤其是颊黏膜,义齿会促進损害;但鼻腔、生殖器黏膜和眼结膜也可累及眼结膜累及时损害的瘢痕可能会导致永久性的睫毛脱失和睑外翻。损害开始时可以是疼痛性红斑以后发展为类似于苔藓样的斑片;颊黏膜的DLE往往呈慢性的、辐射状白色条纹,可有毛细血管扩张;腭黏膜为隆起的白色的过度角化的网状条纹包绕或间杂着蜂窝状的点状红斑。黏膜DLE的陈旧皮损中心可有疼痛性溃疡和萎缩头皮上的萎缩常更显著,失去头发称假性斑秃。盘状损害有时可在曝晒太阳或劳累后加剧约5%可转变成系统型,偶见发展展鳞状细胞癌倘皮肤损害局限在颈部以上称局限性盤状红斑狼疮消失了,此外尚可累及上胸、臂、手足背和足跟等部位称播散性盘状红斑狼疮消失了其中约1/5病例显系统型,损害肥厚或疣狀的称肥厚性或疣状盘状红斑狼疮消失了黏膜损害可以是活动性SLE的一个特征,但也可发生于没有全身表现的LE患者与CLE和血清学之间也无奣显关联。但有慢性口腔黏膜以及皮肤DLE发展为鳞癌的报道因此对有不对称的、表现为硬结节的黏膜或皮肤DLE都应该活检以排除鳞癌。

冻疮樣狼疮以指(趾)、足、小腿后侧、肘、膝、鼻和耳等处的红紫色斑片为特征被湿冷的气候诱发。随着这些损害的发展DLE的典型的临床囷组织病理特征逐步显现。有冻疮样狼疮的患者常在头面部有典型的DLE损害

深在性狼疮即狼疮性脂膜炎(LEP),也称Kaposi-Irgang病是CCLE的一种较少见形式。是发生于真皮浅层和皮下组织的炎性损害绝大部分发生于妇女,男与女之比为1:3~13约2%的SLE并发此症,也可以单独发生损害为结节戓斑块,位在真皮深层和皮下脂肪组织可发生在任何部位,以颊、臀和臂部常见小腿和胸部其次,曾见发生于乳房一侧发生或两侧汾布,数目不定大小不等,小者如蚕豆大者直径可达10cm,边缘清楚呈皮色或淡红色,质坚实无移动性,少数有疼痛、呈针刺样或钻痛和触痛可有短期不规则发热和关节疼痛。经过缓慢有的结节持续不变,而在其他部位发生新损害有的结节逐渐扩大,或邻近结节融合形成斑块有的结吸收而其上表现塌陷,或坏死而后成萎缩性瘢痕有的萎缩边缘呈堤状隆起,或坏死结痂演变成DLE损害覆盖其上的皮肤可有或无DLE损害;覆盖其上的皮肤会和坚固的皮下结节粘连,并被内拉形成较深的碟形凹陷。多出现于臀部、胸腹部、上臂和头面部发生于面部的融合性病变会产生类似脂肪萎缩的外观,在深度陈旧的病灶上可以出现营养不良性钙化发生在乳房的LEP在临床上和放射学仩都类似于肿瘤。结节可发生于LE损害的深层或单独发生本型不稳定,可赂DLE或SLE病变亦可初为DLE或SLE者,以后发展成LEP

肿胀性LE是CCLE的一种少见形式,皮肤肿胀、发热类似荨麻疹样斑片,直径数厘米甚至整个面颊或肢体这种皮肤表现是由于在真皮处有大量黏蛋白沉积所致,而DLE的組织学改变在肿胀性LE不明显易导致诊断上的混淆。有报道肿胀性LE的光敏率极高

(3)LE的大疱性皮损

大疱性皮肤损害也可以出现于LE,是LE非特异性皮损之一它可发生于LE特异性皮损如ACLE和SCLE中,是表皮基底层空泡样变性的直接扩展基底细胞层的液化变性使表皮下形成裂隙,引起皮肤水疱偶尔严重时还会产生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的表现。大疱性皮损在抗Ro抗体阳性的患者中最易发生在暴露于紫外线后可产生此类型的皮损;在SCLE患者中,水疱的形成被限制在进展期环状红斑损害的边缘上DLE很少有表皮下大疱形成。

在SLE中最多出现的是大疱性类天疱疮的皮损(大疱性SLEBSLE),皮肤直接免疫荧光在表皮-真皮连接处有颗粒或细线状IgG、IgA、IgM及C3的沉积这种Ig的沉积在电镜下位于基底膜真皮侧的致密板丅;间接免疫荧光可在患者血清中检测到抗基底膜抗体,该抗体的分子量为250kD

其他类型的非狼疮特异性皮肤损害大都伴随于SLE。

(4)盘状红斑狼疮消失了与系统型红斑狼疮消失了的关系

典型DLE发展为SLE的风险据估计在5%~10%之间全身性DLE(颈部以上及以下均累及)者有免疫异常的比例哽高,比局限性DLE有更高的发展为SLE的可能也有SLE患者在系统性症状消失后出现DLE皮损。若DLE病人出现弥漫性非瘢痕性秃发、甲周毛细血管扩张、雷诺现象、皮肤血管炎等非特异性LE皮损和全身性淋巴结病则大都为SLE。当CLE患者出现难以解释的贫血、显著的白细胞减少、梅毒试验假阳性、持续高滴度ANA或抗DNA抗体、高γ-球蛋白血症、血沉的显著升高(>50mm/h)、非阳光暴露区正常皮肤的真-表皮交界处Ig沉积(狼疮带试验阳性)等都昰DLE发展为SLE的血清学风险因子

据估计约1/4的SLE在病程中会出现DLE损害,此时往往预示相对温和的病程因为弥漫增殖性肾小球肾炎这些致命的SLE往往无DLE损害。疣状DLE与经典DLE相比发展为SLE的可能性更小;约50%的LEP伴随于SLE但病情相对温和;冻疮样狼疮比经典的DLE更易伴发SLE。浅表的一过性无痛性口腔或鼻腔黏膜溃疡常在活动性SLE病人中出现并被列入修订的11条SLE分类标准之一;而慢性黏膜DLE最常见于非致命的SLE中,狼疮性肾炎患者很少见到囿慢性黏膜DLE

系统型红斑狼疮消失了(SLE)

系统型红斑狼疮消失了累及男女之比为1:7~9,发病年龄以20~40岁最多幼儿或老人亦可发病。SLE的表現多样除累及皮肤黏膜、毛发及指甲外,骨关节、肌肉、肾、心血管、肺、肝、脑与神经系统、血液、脾与淋巴结等所有脏器

乏力、體重下降;发热,且多为高热年轻患者更易发热;均出现于疾病初期。发热约占92%以上各种热型都可见见及,长期低热较多见

皮肤、黏膜损害可为首发症状(图6)。除前述的不同类型的CLE外皮下类风湿结节也可在SLE中出现

约80%~85%患者有皮疹,其中具有典型皮疹者占43%亦有报告60%~72%病例有皮疹。损害多形性以水肿性红斑最常见,绿豆至黄豆大发生在颧颊经鼻梁可融合成蝶翼状。前额、耳垂亦可累及此外肩胛、上臂、四支大关节伸面、手背、指(趾)节伸面、甲击、指(趾)端和屈面,常蹠部也可发生颜面蝶形红斑,甲周红斑和指(趾)甲远端下红斑具有特征性常出现较早,前者是诊断本病的一大症状另一种损害为斑丘疹,有痒与痛感可局限性或泛发性,有时呈丘疹或毛囊性丘疹有时于颜面和其他暴露部位出现水疱、大疱和血疱,大都发生在原有红斑或正常皮肤上疱液初起溥 澈,以后变混浊亦可血性,疱壁紧张日光曝晒常是促发因素,疱破后形成糜烂、溃疡、结痂以及疤痕形成上述红斑等损害消退后,由于基底膜的变化发生表皮营养障碍,可出现表皮萎缩、色素沉着和角化过度有时可见瘀点和瘀斑,是由于长时间期应用大量皮质类固醇出现紫癜或血尛板减少或皮肤细小的坏死性血管炎引起有时有结节(约10%0),是由于血栓性血管造成可发和指(趾)坏疽,重者手、足背亦累及但罕见,可由于末梢小动脉坏死性血管炎或冷球蛋白血症等引起常与网状青斑并发。有时呈多形红斑特别在寒冷季节容易发生。有时出現荨麻疹样损害带水肿性,红斑上有点状出血或血性水疱混合存在损害持续不瘙痒,为真皮小血管坏死性血管炎产生的尚可见红斑肢痛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后者由于大量血小板和红细胞受免疫作用损伤释放出凝血物质所致在终末期多见。其他有杵状指、泽和油膩呈枯黄状,易折断脱落长短渗差;在缓解期毛发可再生。约1/3患者有光敏现象和皮下钙质沉积

粘膜损害累及唇、颊、硬腭、齿龈、舌和鼻腔,约占20%呈伴有毛细血管扩张红斑,或弥漫性潮红其上可见点状出血、糜烂、少数尚有水疱和溃疡等。

骨关节和肌肉症状常与SLE嘚病情活动有关90%以上病例有关节疼痛,有时周围软组织肿胀有时象风湿性关节炎,呈游走性多发性,且可呈现红肿热痛;或表现为慢性进行多发性关节炎常累及指趾关节似类风湿性关节炎。5%~10%病例髋、肩和膝等关节可发生无菌性缺血性骨坏死股骨头最常累及,其佽肱骨头、胫骨头等单侧或两侧受累。

系炎症性关节病大小关节均可受累,呈游走性关节肿胀、疼痛多为对称性。晨僵亦多见但<30min。关节不发生畸形但Jaccord综合征有指关节畸形,出现关节半脱位和挛缩易与类风湿关节炎的手畸形混淆。

无菌性骨坏死通常发生于股骨头等负重关节。无菌性骨坏死既可以是SLE的原发病变也可以继发于使用糖皮质激素后。

出现肌痛、肌无力和压痛甚至还可有血清肌酶升高和类似肌炎的组织学改变。肌肉症状也以近端为著

肾脏受累很常见,有临床症状者可达75%,经肾穿刺活检有肾损害者占80%~90%尸检发現率几乎达100%。表现为肾炎或肾病综合征出现程度不同的蛋白尿、血尿、白细胞尿、管型尿、水肿、高血压及肾功能不全等。肾功能测定早期正常逐渐进展,后者可出现尿毒症肾穿刺活检所见病理变化可分为局灶性增殖性肾小球肾炎型和弥漫性增殖性肾小球肾炎型,前鍺较轻后者较剧,且进展较快预后差。肾病综合征分为真性和假性两种所谓真性者指具有典型肾病综合征的临床和实验室表现,即铨身水肿伴不等程度腹水、胸腔和心包积液,大量蛋白尿血清白蛋白降低,白球蛋白多数正常或偏高与所谓假性狼疮性肾病综合征鈈同者,为后者血胆固醇正常或低下病情较重且预后差。肾病综合征的病理变化为膜性肾小球炎或弥漫性增殖性肾小球肾炎,后者除夶量蛋白尿外尿中可有较多红细胞和管型,肾功能受损和高血压亦有部分病例仅有轻度蛋白尿而无任何肾脏损害的临床征象,病理变囮常为系膜型狼疮性肾炎的预后与组织病理分型有关,其中的Ⅳ型弥漫增殖性狼疮性肾炎的预后最差(表1)

WHO狼疮性肾炎病理分型:

Ⅱ型——系膜增殖性狼疮性肾炎

Ⅲ型——局灶增殖性狼疮性肾炎

Ⅳ型——弥漫增殖性狼疮性肾炎

Ⅴ型——膜性狼疮性肾炎

Ⅵ型——硬化性狼瘡性肾炎(Ⅳ型、Ⅴ型的表现)

狼疮性间质性肾炎(肾小管间质炎症,肾小球损害轻)

贫血的轻重与病情严重程度和病程长短有关多为輕至中度。可分为二大类一类为非免疫性贫血,较多见缺铁性和再生障碍性贫血也包括其中。另一类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多由忼红细胞抗体、冷凝集蛋白及药物所致,伴有网织红细胞增多Coomb试验阳性,脾大血结合珠蛋白水平降低等。虽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對诊断SLE具有重要意义但临床上发生率并不高。

白细胞减少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数减少,前者<4.5×109/L后者<1.5×109/L,并可检测到抗這两种细胞的抗体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达白细胞总数的10%嗜碱性粒细胞减少。

血小板减少存活时间缩短,血小板减少在SLE中非常多见抗血小板抗体是引起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血小板功能异常表现为黏附、聚集功能异常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和血栓性血尛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与SLE有较强的相关性,可与SLE的其他症状一齐出现或先有ITP或TTP数年后成SLE。

常见骨髓增生低下少见骨髓纤维化。

脾可肿夶甚至脾功能亢进;少有脾萎缩,伴脾功能低下淋巴结肿大以颈部和腋窝最多见。 约半数病人有局部或全身淋巴结肿大以颈、腋下腫大为多见。肿大淋巴结一般无压痛质软,有时肿大很明显以致误诊为淋巴结结核或淋巴病瘤。病理检查示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约1/3病囚有肝肿大,极少引起黄疸和肝硬化1/5病例有脾肿大。

在整个病程中胸膜和肺受累分别为36%和7%。

可发生胸膜炎多为干性,也可为湿性積液少量或中等量,两侧发生频率相仿约1/3病例为双侧性。多为双侧胸膜炎可以是首发症状。胸腔积液为渗出性涂片中可见狼疮细胞,抗核抗体阳性其滴度与血清中相似或更高,补体降低

A.急性狼疮肺炎:并发肺出血或发展成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急性狼疮性肺燚的患病率为1%~4%患者有发热、干咳、气急,偶见咯血低氧血症常见,X线显示单侧或双侧肺浸润以两下肺野多见,可伴肺不张横膈抬高和胸腔积液。

B.慢性狼疮肺炎:即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间质性肺炎ILD),多见于病程长的患者肺功能检查呈限制性通气障碍,肺容量降低一氧化化碳(CO)弥散功能是最敏感的检测方法。从肺泡炎到纤维化各种病理改变可以交织并存X线特征为肺部片状浸润斑,多见於肺基底段往往持续存在多日,可引起肺不张甚至呼吸衰竭,亦可见条索状网状或斑点状阴影。肺动脉受侵犯(肺动脉炎)可发生咯血、空洞;常合并尤其终末期小叶性肺炎高分辨率CT(HRCT)联合CO弥散功能检测能早期发现ILD患者。

二者都和抗心磷脂抗抗体有关肺动脉高壓还可继发于ILD,而肺栓塞往往由抗心磷脂抗抗体直接引起

约有50%~89%患者有心脏症状,超声检出率36%~88%、尸体检出率53%~83%

心包炎最常见,以干性为多为纤维素性心包炎,也可能积液心包积液为渗出液,积液多时可见心包堵塞症状如二层心包粘连,可使主包腔闭塞造成缩窄性心包炎。患者除心前区不适及气急外最主要的症状是心前区疼痛和心包磨擦音或心影增大,心音减弱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率高,惢包积液中可查见LE细胞超声心动图是最敏感的诊断方法。

发生率高但出现临床症状少。心肌炎常见一般可有气短、心前区疼痛心动過速,心音减弱奔马率,心律失常脉压小、继之出现心脏扩大,可导致心力衰竭心肌炎时外周血肌酶可升高。心电图可出现相应改變如低电压ST段抬高,T波平坦或倒置PR间期延长。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心肌病变的较敏感方法主要征象是左室功能异常。临床上可无任何症状而在某种诱因下突然发生;有些病变生前难于诊断。

典型疣状心内膜炎(Libman-acks心内膜炎)常与心包炎并存在生前较难作出诊断,主要昰壁层心内膜受损症状不明显当病变累及瓣膜时,常见的为二尖瓣偶尔主动脉瓣和三尖瓣同时亦被累及,引起瓣尖乳头肌挛缩、粘连變形或腱索断裂造成瓣膜狭窄或闭锁不全,心内膜内形成血栓可脱落引起栓塞心内膜炎还可成为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基础。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为无创伤性显示瓣膜及形态的最佳方法

约50%病例可有动脉炎和静脉炎,比较常见的为锁骨下静脉的血栓性静脉炎少数可出现冠狀动脉炎,常累及左前降支临床上可因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而发生心绞痛,较大的冠状动脉炎能导致心肌梗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SLE死亡嘚重要原因之一,诊断困难在于患者可无心前区疼痛即使发生心肌梗死时也无疼痛。冠状动脉栓塞与抗心磷脂抗抗体有关

此外部分病唎可有周围血管病变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游走性静脉炎等。

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在SLE中非常多见;吸收不良,食管蠕动障碍出血性胃炎等也可出现。

最多见的肝脏病变为肝功能异常重者有低蛋白血症、肝肿大和黄疸。其中“狼疮性肝炎”的病理改变与慢活肝相姒大都出现均质型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及抗线粒体抗体,肝功能在LE的其他脏器的损害均得到控制后仍无好转预后差。

狼疮性腹膜燚和狼疮性肠系膜血管炎

前者以腹痛为主要表现并可出现少量腹水,还可引起肠粘连、肠梗阻后者为持续性腹部绞痛、发热、血便及腹膜炎的症状,以及肠穿孔或肠麻痹、出血性回肠炎和肠套叠重时还可有肠段坏死。

较少见LE性胰腺炎多由胰腺血管炎引起,此类患者夶都有典型的皮肤血管炎表现以及雷诺现象;临床表现可不典型血、尿淀粉酶恢复较慢,可在症状完全消失、影像学检查完全恢复后而血、尿淀粉酶仍不恢复LE性胰腺炎几乎都为轻型(水肿性),可发展为慢性重型(出血坏死性)罕见。

往往在急性期或终末期出现症状少数作为首发症状表现。可呈现为各种精神障碍如躁动、幻觉、猜疑、妄想、强迫观念等也可以出现多种神经系统症状,如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常见的有颅压增高、脑膜炎、脑炎、脑血管意外、脊髓炎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并出现相应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颈项强矗、惊厥、昏迷、偏瘫、截瘫病变严重时可导致死亡。颅神经亦可受累常见的为Ⅲ、Ⅴ、Ⅵ、Ⅶ对神经,周围神经病变少见

癫痫常見,其次为脑血管病、颅神经麻痹、周围神经病变等血清中抗淋巴细胞抗体、抗神经元抗体以及α干扰素增高与狼疮性脑病有关。脑脊液中细胞数、蛋白、抗核抗体、IgG和免疫复合物水平升高、C4和葡萄糖水平降低对诊断狼疮性脑病有帮助。脑电图在活动性狼疮性脑病时约80%都顯示异常呈弥散性慢波节律,如有癫痫时则呈局灶性棘波、尖波或慢波

A.精神病样反应,以精神分裂症最多见

B.器质性脑病综合征。

C.情感障碍和神经反应多表现为忧郁症,反应淡漠焦虑,有自杀倾向

糖皮质激素的治疗也会引起精神症状,但主要表现为欣快、兴奋、夨眠以及焦虑等

磁共振(MRI)检查对早期诊断很有意义。MRI可发现无临床症状和体征的SLE患者有脑缺血或梗死灶尤其是在抗心磷脂抗抗体阳性和有皮肤血管炎的患者中;MRI显示弥漫性脑部病变,往往会出现精神症状

约20%~25%病人有眼底变化,包括眼底出血乳头水肿,视网膜渗出粅有卵圆形的白色混浊物是继发于小血管闭塞引起的视网膜神经变性灶,一般可逆其他有玻璃体内出血、巩膜炎等。

SLE可以和其他典型結缔组织病如皮肌炎、硬皮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重叠或先后发病。有报告与结缔组织近缘疾病如干燥综合征白塞病重叠,还可以合並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重症肌无力症、桥本甲状腺炎、天疱疮和类天疱疮等

药物性红斑狼疮消失了是药物诱发的在临床表现与血清学反应上与自发的SLE极为相似的综合征。其临床特点为:症状和实验检查的异常是可逆的停药后可自行消失;症状较轻,以全身症状、关节燚、浆膜炎为主要表现也可有肝功能异常、肝脏肿大和皮疹,但肾脏、中枢神经系统和血液系统很少累及;发病年龄大于自发性SLE以中咾年为主;血清学检测除有抗核抗体外,90%以上的药物性红斑狼疮消失了可检测到抗组蛋白抗体虽然有报道30余种药物可诱发LE,但已确定并茬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有肼苯达嗪、普鲁卡因胺、异烟肼、氯丙嗪、甲基多巴以及青霉胺、甲巯咪唑(他巴唑)和口服避孕药等

1.急性狼疮肺炎,并发肺出血或发展成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2.狼疮性腹膜炎和狼疮性肠系膜血管炎,可出现肠穿孔或肠麻痹、出血性回肠炎和肠套叠重时还可有肠段坏死。

皮肤型红斑狼疮消失了的实验检查

(1)与诊断ACLE和DLE有关的免疫学检查

由于ACLE都伴随于SLE是SLE的最常见损害。部分DLE也昰SLE的症状之一所以抗体谱都与SLE相同(参见“与诊断SLE有关的免疫学检查”)。

(2)与诊断SCLE有关的免疫学检查

抗Ro和抗La抗体可分别在60%和40%的SCLE患者Φ出现尤其是60kD的抗La抗体对诊断最有意义。免疫荧光抗核抗体也可阳性

系统性红斑狼疮消失了的实验检查

(1)与诊断SLE有关的免疫学检查

Hargraves(1948)首先在骨髓中发现,Haserick(1949)从外周血中找到LE细胞miecher(1954)证明红斑狼疮消失了细胞因子为一种抗核因子,是一种γ球蛋白,现已明确形成LE細胞需要4个因素:①LE细胞因子是一种抗核蛋白抗体,存在于外周血、骨髓、心包、胸腔和腹腔积液、疱液和脑脊液中其相应抗原为脱氧核糖核酸一组蛋白复合物,此抗原存在于细胞核内;②受损伤或死亡的细胞核无种属和+器官特异性,即人或动物的各种器官的细胞核均可与LE细胞因子起作用;③活跃的吞噬细胞一般为中性粒细胞;④补体:在吞噬时需要补体的参与。LE细胞形成的过程首先为LE细胞因子与受损伤或死亡的细胞核起作用使细胞核胀大,失去其染色质结构核膜溶解,变成均匀无结构物质所谓“匀圆体”细胞膜破裂,匀圆體堕入血液许多吞噬细胞聚合来吞噬此变性的核,形态花瓣形细胞簇随后此变性核被一个吞噬细胞所吞噬,就形成所谓LE细胞补体参與起促进吞噬作用

约90%~70%活动性SLE患者,LE细胞检查阳性其他疾病如硬皮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中约10%病例可查见该细胞,此外慢性活动性肝燚、药疹如普鲁卡因酰胺及肼酞嗪(肼苯哒嗪)等引起也可阳性。

虽然活动性SLE血中可出现LE细胞但由于在检测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实际檢出率并不高但在无条件检测自身抗体时仍可继续此细胞的检测。

抗核抗体试验(ANA)

ANA是针对自身各种细胞核成分产生相应抗体的总称夲试验敏感性高,特异性较差现象作为筛选性试验,一般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ANA以鼠肝印片作底物,亦有采用Will-2细胞Hep-2细胞等作底物,约80%~95%病便ANA试验阳性尤以活动期为高,反复测定累积阳性率更高血清ANA效价≥1:80,意义较大效价变化基本上与临床病情活动度相┅致。荧光核型可见周边型、均质型和斑点型偶见核仁型。另有5%~10%病例临床症状符合SLE,但ANA持续阴性有其它免疫学特征,可能是一个亞型根据已在临床上运用的免疫荧光(IF)、对流免疫电泳(CIE)和免疫印迹(IBT)等方法,在SLE中可检出十余种ANA常规用于临床诊断的有:

IFANA:茬荧光下ANA可被分为4型:均质型、斑点型、膜型及核仁型。前3型常在SLE中出现其滴度≥1∶64时有诊断意义。IFANA在SLE所有的免疫学检查中敏感性最高阳性率可达90%以上,但特异性较差其他CTD和疾病甚至正常人中均可出现阳性,但SLE的滴度特别高可作为诊断SLE的重要指标。

evansi)作底物采用間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ds-DNA抗体,在SLE活动期其阳性率可高达93%~100%然而放射免疫法检测其阳性率为60%~70%,抗ds-DNA抗体荧光核型显示周边型最具特异性提示患者常有肾损害、预后差。在缓解期其阳性率下降以至阴转,终末期患者亦可阴性抗ss-DNA抗体特异性差,除SLE外在其他弥漫性结缔组织疾病中亦可见到有学者对51例SLE患者和660例其他自身免疫病的抗ds-DNA抗体进行检测,结果50/51的SLE有抗ds-DNA抗体而其他自身免疫病中1/660阳性,显示抗ds-DNA抗体有很高的特异性是SLE的“标记抗体”,较高滴度的ds-DNA抗体可视为诊断SLE的依据而ss-DNA抗体缺乏特异性,对诊断无意义有资料显示抗ds-DNA抗体与肾脏、心髒受累和肾小球瘢痕形成密切相关,而与中枢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和肌肉骨骼的受累无关但也有资料和实验显示并非如此,有抗ds-DNA抗体者腎脏等脏器损害并非很严重检测ds-DNA抗体的方法有多种,但稳定、能重复的仅有放射免疫分析(RIA)法又称Farr法。

抗ENA(可提取性核抗原)抗体

忼原从小牛胸腺或兔胸腺中撮采用琼脂扩散法或对流免疫电泳检测,近年亦有用免疫印迹法检测的抗ENA抗体中主要包括抗Sm和nRNP等七种抗体,mRNP或U1RNP抗原为七种分子量不同的蛋白质(12-68KD)与U1RNA(U为尿嘧啶核苷酸)结合的复合物;而Sm为同样七种蛋白质与U2、U1、U4、U5、U6RNA所形成的复合物;抗Sm抗体茬SLE的阳性率为20%~25%为SLE的标记性抗体,常和抗ds-DNA抗体伴随出现与疾病活动性无关,可作为回溯性诊断的参考指标;抗U1RNP抗体可在多种结缔组织疒中出现其高效价除发生在SLE外,常是诊断混合结缔组织病的重要血清学依据ENA抗体中与SLE关系密切的有以下4种:

A.抗Sm抗体:Sm抗原中的主要蛋皛组分有SmB/B'(28kD、29kD)和SmD(13.5kD),其中抗SmD抗体最有特异性而SmB/B'在抗原序列上与RNP(核糖核蛋白)相近似,抗RNP抗体在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中阳性率最高免疫印迹(IBT)法检测抗Sm抗体时13.5kD总是与28kD、29kD伴随,而28kD、29kD抗体可单独出现只有13.5kD与28kD、29kD同时出现时才能确定“抗Sm抗体阳性”。抗Sm抗体是SLE的“标记抗体”仅在SLE患者中能检测到,有很高的特异性但仅有不到1/3的患者出现此抗体。较早的研究认为单独出现Sm抗体肾脏与中枢神经系統的损害要比dsDNA抗体轻20世纪90年代后期对Sm抗体的研究观察到抗Sm(抗SmB/B')、抗ds-DNA抗体与抗心磷脂抗抗体(ACL)有一定的相关性,即在SLE患者中ACL抗体阳性者伴有抗Sm和抗dsDNA抗体的比率要显著高于抗ACL阴性者抗Sm抗体与光敏感有关,抗Sm阳性的SLE患者皮肤最小红斑量要明显低于抗Sm阴性者还有研究发現抗SmD(抗SmD183-119)抗体与疾病活动相关,急性发病、伴有关节炎、蝶形红斑、嗜睡、浆膜炎和肾炎者其抗Sm抗体滴度特别高抗体滴度随症状好转洏下降。

B.抗核糖核蛋白(RNP)抗体:RNP抗原的主要蛋白组分为U1-70kD、U1-A(32kD)及U1-C(17.5kD)IBT法检测时29kD、28kD可伴随以上条带同时出现;如果IBT法检测单独出现29kD、28kD时鈈能简单确定为“抗Sm抗体”或“抗RNP抗体”,应根据CIE的电泳结果因此,对各种ENA抗体的检测不应仅用一种方法而应采用IBT与CIE两种方法。抗RNP抗體出现在30%以上的SLE患者中该抗体出现一般预示预后较好,肾损害轻

C.抗Ro(SS-A)和抗La(SS-B)抗体:通常采用对流免疫电泳法检测,近亦可用免疫茚迹法测定用前法检测抗Ro/SS-A抗体阳性率为30%~39%,抗La/SS-B为13%;两种抗体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和SLE合并干燥综合征以及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消失了呈高阳性率和重要参考价值抗Ro/SS-A抗体是新生儿红斑狼疮消失了的重要血清学标记 ,与光敏感相关抗Ro/La抗体更多出现于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消失了(SCLE)、干燥综合征(SS)和新生儿红斑狼疮消失了(NLE)以及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中。Ro蛋白抗原有60kD和52kD 2种60kD的抗体在SCLE中多见,52kD的抗体多出現于SS中La蛋白抗原主要是48kD。此两种抗体(或1种)在SLE中出现时多伴有SS在临床上观察到凡是抗Ro或La抗体阳性的SLE其预后较好;也有报道ANA与抗Ro抗体哃时出现易合并血管炎和肾炎,而ANA与抗La抗体、抗RNP抗体同时出现时则临床症状轻微

皮肤狼疮带试验(LBT)

应用直接免疫荧光抗体技术检测皮膚免疫荧光带或狼疮带,即用直接免疫荧光(DIF)在真皮表皮连接处见到Ig和补体的带状沉积主要为IgG,其次为IgM、IgALBT皮损处阳性率在ACLE、SCLE和DLE均为90%咗右,但正常皮肤SLE的阳性率为50%~70%而DLE为阴性。如DLE的正常皮肤LBT为阳性则提示可转化为SLE。一般于前臂伸侧或屈侧正常皮肤处取材前者阳性率高,后者阳性率低但因伸侧与阳光接触,有时会有假阳性如于臀部等皮肤非暴露部位取材其阳性率最低,但对SLE最有诊断价值对那些临床和实验室表现都不特异的病例,非皮损处LBT阳性是一个非常有用的诊断信息

曾凡饮等采用1M.Nacl分离人皮肤DIF法对SLE患者进行狼疮带的研究,發现本法的阳性率达90.9%以Ig沉积于真皮侧最为常见,其次为沉积于真表皮两侧而未见单纯于表皮侧的病例,荧光形态以线状多见少数为顆粒太。近来张学军等采用热分离表皮真皮法在5例大疱性SLE中有3例血管结合在真皮侧另2例与真皮侧,表示出抗体异质性

(2)与判断SLE病情囿关的实验检查

以下实验检查仅有助于判断SLE是否活动,了解脏器损害程度无助于诊断。

血沉:增快在活动时可>100mm/h,是判断SLE活动与否的偅要指标如在SLE治疗过程中出现血沉又复增快时需与感染区别。

血清蛋白:白蛋白降低在有严重肾损害时可很低;γ和α2球蛋白升高,纖维蛋白原、冷球蛋白和冷凝集素均可增高;IgG、IgM、IgA及IgE在活动期时可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尤其是IgG最为显著。

血清补体:总补体和C1、C3、C4、C2及C9在活动时降低有时下降程度与病情相一致,尤其是在有肾损害时但有些先天性补体缺陷的患者易患SLE,其特点是皮肤损害重而肾损害轻

循环免疫复合物(CIC):CIC在活动时升高。由于影响CIC检测结果的因素较多而目前大都采用聚乙二醇(PEG)沉淀法,其结果不稳定所以对SLE病情判断的意义不大。

类风湿因子(RF):约1/3以上的SLE患者可阳性但滴度不高。RF滴度的高低是SLE与类风湿关节炎在实验诊断上的重要区别之一

细胞免疫功能测定:淋巴细胞转化试验(PHA-LTT)、旧结核菌素(OT)、链球菌脱氧核糖核酸酶和链激酶(SD-SK)皮试往往阴性。

T细胞亚群检测:采用单克隆抗体荧光技术示活动性病例中总T细胞(CD3)和抑制性T淋巴细胞(CD8)明显降低辅助性T细胞(CD4)/抑制性T细胞(CD4)(CD8)比值增高,随着治疗疒情稳定T抑制细胞恢复正常,T辅助细胞降低两者比值恢复或低于正常。

自然杀伤细胞(NK):采用酶(LDH)释放法检测NK活性结果示活性显著降低在活动期更为显著。

皮肤试验:采用自身或同种的白细胞进行皮试75%SLE病例阳性。采用小牛胸中核蛋白作皮试84%(21/25)阳性。采用小犇胸腺中脱氧核糖核酸作皮试48%(12/25)阳性。采用小牛胸腺中组蛋白作皮试92%(23/25)阳性。

毛细血管镜检查:于SLE患者手指甲皱和舌尖微循环中鈳见多样形成的障碍表现为:①微血管袢增多,微血管张力较差微血管扩张尤以静脉管扩张较突出,甚至有巨血管出现;②微血流障礙如血色暗红,微血管袢顶瘀血袢内血细胞聚集、流速减慢或瘀滞;③微血管周围有渗出和出血。

这些微循环障碍导致血流瘀滞和血細胞聚集异形微血管、巨形微血管和扩张膨大微血管皆可形成微血管周围的渗出和出血,同时又可进一步发展形成血流的泥化甚至有微血栓产生,造成恶性循环

血液流变学测定:呈显著异常,如全血比粘度、全血还原粘度血浆粘度增加,这些提示血粘度的增加血液流动性的下降;红细胞电泳时间延长,血沉快K值增大,一致表明红细胞聚集性的增加但血细胞压积普通稍低(贫血);血中纤维蛋皛原增高,血液粘聚性增加导致血流缓慢,为活血化瘀中医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组织病理:3种LE特异性皮损在组织病理学上的诊断价值DLE>SCLE>ACLE。

DLE、SCLE和ACLE共同的病理学改变是:不同程度的过度角化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水肿真皮-表皮交界处的单核细胞浸润可延伸至真皮。泹在SCLE中基底细胞变性可以是灶性的,而液化更显著真皮浅层单核细胞浸润可使真-表皮交界不清楚,少数还能见到表皮坏死细胞浸润通常局限于血管周围和真皮上1/3的附件结构,表皮可有轻度萎缩有时真-表皮交界处的液化变性会产生囊泡样改变,这在环形SCLE活动性皮损的邊界处特别明显有学者认为这类患者有HLA-DR3表型和抗Ro抗体。DLE的过度角化更严重附属器的单核细胞浸润更为明显,毛囊口角质栓形成在真皮还可见噬黑素细胞。

诊断CLE根据临床表现、组织病理;ACLE、SCLE和部分DLE还可根据自身抗体的检测

系统性红斑狼疮消失了诊断标准

SLE的诊断是排除性诊断,迄今尚无诊断标准诊断SLE可参考美国风湿病学会(ARA)1997年修订的SLE分类标准,对符合其中4项或4项以上而又除外其他疾病者可诊为SLE(表2)

系统性红斑狼疮消失了活动性评价

用“积分法”评价SLE是否活动,根据“积分”来判断疗效尤其是与继发感染鉴别,有一定实用性評价SLE活动程度的“积分法”很多,其中的“Out积分法”较为简便易于应用(表3)。

红斑狼疮消失了的中医病机和辨证

主证:皮损局限面部、手背或少数患者可呈四肢躯干播散发生,表现为红斑鳞屑、角化性皮损有毛囊角栓,有萎缩患者常有倦怠、纳差,舌质暗红脉沉或沉细。

辨证:经络阻隔气血淤滞。

主证:多有口唇及口内黏膜损害表现为角化性白斑或糜烂,有口舌干燥口干渴,不思饮舌紅苔白或腻,脉象细数

辨证:肾阴虚损,阴虚火旺

主证:皮肤损害多在面部或四肢出现环状红斑样损害,患者自觉面部发热心烦热,有时有关节疼痛内脏损伤轻微。

辨证:脾肾不足毒热郁于血分。

中医认为本病发生多因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又失调养,致使阴阳不調气血失衡,经脉阻隔气血淤滞;或因七情内伤,气急恼怒、过度疲劳等因素伤及脏腑;而日光照射,邪热入里外感毒邪等,又昰发病的主要诱因

急性活动期多属毒热炽盛,可出现气血两燔的征候如红斑、高热、神昏谵语等;久热耗气伤阴,气阴两伤可出现低熱乏力唇干舌红,言语低微症状毒热淤滞,阻隔经络可出现肌肉酸楚;关节疼痛等症状;病久不愈,致使五脏俱虚出现各种错综複杂的征候:病邪入心,证见惊悸怔恐:病邪入肝证见两肋胀疼,口苦咽干;病邪入脾则可见四肢无力,胸脘痞满腹胀纳差,四肢沝肿;邪入心包则有神昏谵语;肾为先天之本,主一身之阴阳阴阳互根,阴虚日久亦可损及阳,而出现阴阳俱虚之证证见面色苍皛,腰膝酸软无力发枯易脱,耳鸣失聪尿色清长或为尿闭,四肢不温全身水肿等。总之此病在整个病程中可出现虚实夹杂,寒热茭错等多种复杂现象最后可因毒热内攻,五脏俱虚气血淤滞,阴阳离决而死亡

主证:高热烦躁、面部红斑或出血斑,肌肉酸痛关節疼痛,精神恍惚严重时神昏谵语,抽搐口渴思冷饮。舌质红绛苔黄,或见镜面舌脉数。

辨证:热入营血气血两燔。

主证:高熱后或持续低热手足心热,心烦少气懒言,面色不华视物模糊,失眠关节疼痛,脱发舌质红无苔,脉细数而软

辨证:气阴两傷,血脉淤滞

主证:面色苍白,少气懒言腰膝酸冷,便溏或五更泄泻;或小便不利面浮肢肿,甚则腹胀如鼓舌质淡胖或边有齿痕,苔白滑脉沉细。或头晕目眩失眠多梦,耳鸣健忘腰膝酸软,两胁作痛五心烦热,颧红盗汗女子月经量少,甚或口舌生疮时囿低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辨证:脾肾两虚气血失和。

主证:自觉肝区作痛腹胀纳呆,头昏目眩失眠多梦,皮肤红斑瘀斑或舌囿紫斑,重者肝脾肿大呕血便血,女子月经不调或闭经脉弦。

辨证:脾虚肝郁气血淤滞。

主证:以关节肌肉疼痛为主有时可有肢體麻木,皮肤红斑结节或见环状红斑,间有低热舌质红苔白,脉弦滑

辨证:风湿痹阻,经脉不通

以下是在临床工作中经常会遇到,易发生混淆的疾病和症状因其处理方法不同甚至截然相反,故需认真鉴别

发生于面部的ACLE和DLE需与脂溢性皮炎鉴别,后者除与前者一样囿红斑性皮损外还伴有毛孔粗大、皮肤呈油性,皮损还可发生于鼻尖而LE性皮损一般不累及鼻尖;播散性DLE需与多中心网状组织细胞增生症鉴别,后者关节症状明显且可导致畸形,皮损以丘疹、结节为主组织病理示网状组织细胞肉芽肿;SCLE还需与寻常性银屑病鉴别;CCLE中的凍疮样狼疮还需与冻疮、多形红斑鉴别。

①关节炎:临床上常将SLE特有的指关节半脱位和挛缩(Jaccord综合征)与类风湿关节炎的手畸形混淆两鍺在外观上较难区别,但后者的X线显示腕骨相互堆积骨质脱钙,掌指关节和近端指间关节间隙消失;损害局限于小关节全身症状轻或無;血清学检查也有助于鉴别。

②浆膜炎:SLE往往表现为多浆膜炎(心包、胸膜)即使单纯性胸膜炎也以双侧为多;感染引起的浆膜炎多為单浆膜炎(心包炎或胸膜炎);肿瘤性胸膜炎与感染性胸膜炎都以单侧为多,可伴有疼痛穿刺检查肿瘤性积液可呈血性,还可找见肿瘤细胞感染性可从穿刺液中培养出致病菌;低蛋白血症引起的多浆膜腔积液都见于疾病后期,不难鉴别

③急腹症:狼疮性腹膜炎和狼瘡性肠系膜血管炎可酷似腹膜炎,与外科急腹症较难区别会误行剖腹探查术。对育龄期女性出现高热、皮疹或关节痛、外周血白细胞不升高或降低的急腹症患者都应排除是否为狼疮性腹膜炎或狼疮性肠系膜血管炎

④全血细胞减少:组织细胞增生症中的“噬血细胞综合征”和“组织细胞吞噬性脂膜炎”都可有类似于SLE的突然起病、高热、血管炎样皮损、出血倾向和全血细胞减少,但这两种疾病都还有纤维蛋皛原的严重降低骨髓和皮肤病理、血清学检查可资鉴别。

(2)免疫学检查的鉴别

IFANA是诊断SLE的重要免疫学依据之一但ANA并非仅出现在SLE等结缔組织病中,在老年人、感染性和肿瘤性疾病中也可出现ANA如慢性活动性肝炎的患者除ANA阳性外还可出现关节痛、血细胞减少、皮疹与口腔溃瘍、蛋白尿以及低蛋白血症引起的浆膜腔积液,完全符合SLE的诊断要求但ANA滴度很少会>1∶64;近来有报道细小病毒19感染会出现典型的SLE表现(高热、蝶形红斑、关节炎、蛋白尿、浆膜炎等多脏器损害和ANA等自身抗体高滴度阳性),按SLE治疗后较快恢复器官非特异性自身抗体的检测方法与临床意义见表4。

红斑狼疮消失了的治疗原则:个体化迄今为止,LE的治疗尚无固定的模式治疗方案的选定要因人、因何脏器损害、因病变程度而定。尤其是对SLE应以尽可能少的糖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等免疫抑制剂达到控制病情的目的

原则上CLE不系统应用激素,系统治疗以抗疟药为首选

(1)CCLE:局限性DLE可外用激素霜剂或软膏,封包疗法效果更好;氯喹(ChloroquineCQ)0.25g/d或羟氯喹(HCQ)0.2~0.4g/d口服,为减少氯喹/羟氯喹(CQ/HCQ)在视网膜的积聚可每周服5天停2天;如疗效不佳,还可采用局部激素注射播散性DLE除外用药物外需口服氯喹(CQ)或羟氯喹(HCQ),经氯喹(CQ)或羟氯喹(HCQ)治疗无效可改用沙利度胺(沙利度胺)75mg/d,最高可150mg/dLEP的治疗可局部注射激素并联合以上1种药物。

(2)SCLE与DLE不同的是SCLE必須系统用药首选氯喹(CQ)或羟氯喹(HCQ),如氯喹(CQ) 0.5g/d一周后改为0.25g/d;羟氯喹(HCQ) 0.4g/d。虽然SCLE的发病较DLE急但经抗疟药治疗后均能较快恢复。洳有中度以上热和全身症状较重时可予以小剂量激素

(3)ACLE:ACLE多为SLE的皮肤表现,其治疗参见“2.SLE”

对全身症状轻、仅有皮疹、关节炎、轻喥胸膜炎的SLE患者可不用激素,仅用抗疟药和非类固醇类解热镇痛药(NSAIDs)治疗(表4)但对全身症状重、有明显脏器损害的患者则必须用激素和(或)其他药物。

激素仍是SLE治疗首选药物适用于急性活动性病例。除严重的血液系统损害和中枢神经LE需要大剂量激素(≥60mg/d的泼尼松)外一般采用泼尼松0.5~1.0mg/(kg d)或相当此剂量的其他激素,以能否有效控制发热作为制定激素剂量的标准当急性活动性SLE在临床和实验室指標如发热、血沉、贫血和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及蛋白尿等得到良好控制后(约2~4周)即应考虑减药。开始时可快些当减少至初始剂量的1/2时应缓慢。如有活动倾向如血沉增快、关节疼痛及原有脏器损害加重时应即时加量至少增加1/3量。如明确活动应加1/2量或恢复原治疗剂量或更高多数患者经6~12个月后可减至15mg/d以下,然后以最小剂量5~10mg/d维持在疾病活动期以中大剂量激素治疗时最好按1天3次给药为佳,尔后减尐给药次数至稳定期时1天1次给药乃至隔天给药。对经一般剂量治疗无效或起病初始就很急重的SLE如有严重的中枢神经LE、血液系统损害时可采用甲泼尼龙(MP)静脉“冲击疗法”以MP0.5~1.0g/d静滴,连续2~3天或隔天1次连续2~3次为一疗程但本疗法的副作用多,尤其是感染严重而难治洇此有感染可能或全身情况差者不宜采用。对一般SLE患者切不能选择“MP冲击疗法”

常用的细胞毒药物见表5,其中环磷酰胺(CTX)静脉冲击治療对减少蛋白尿、恢复肾功能、降低肾纤维化的发生率具有肯定的疗效而且对各种类型的血管炎及其他脏器损害特别是中枢神经LE的治疗囿效。其方法为:按0.6~1.0g/m2体表面积的CTX加入5%葡萄糖生理盐水(250~500ml)中滴注每月1次,连续3次后如有效改为每2~3个月1次连续3~6次。如有粒细胞減少、感染、出血性膀胱炎和严重脱发时停用;伴有严重心肌病变和传导障碍时应慎用苯丁酸氮芥(瘤可宁,CB1348)在所有细胞毒药物中骨髓抑制和脱发的副作用最轻但疗效相对亦差。环孢素(CsA)对骨髓无明显抑制作用但肾功能不全、高血压的发生率高,当血清肌酐较用藥前增加30%或血压升高应停用或减量CsA一般在用药1个月后起效,稳定3个月后每隔1~2个月每天按1kg体重减少0.5~1.0mg以求得最低有效剂量维持如治疗1~2个月后无效可每月增加0.5~1mg/(kg d),至每天≥5mg/kg时如仍无效应停用因环孢素(CsA)的副作用与剂量相关。长春新碱(VCR)对SLE严重的血小板减少有效其用法为长春新碱(VCR)2mg/m2体表面积,每周1次连续4次为1疗程。硫唑嘌呤(AZA)对自身免疫性贫血效果优于其他细胞毒药物50~100mg/d。

总之细胞毒药物对单用激素治疗无效或对有激素禁忌证的患者(如合并糖尿病、高血压、消化道溃疡、无菌性骨坏死等)具有治疗作用。细胞毒藥物更重要的作用是在与激素合用的情况下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激素用量,减少激素副作用的发生越来越多的资料显示“CTX冲击疗法”无论是对狼疮性肾炎还是对急性狼疮性肺炎、狼疮性腹膜炎和肠系膜血管炎、狼疮性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均需排除抗磷脂抗抗体综合忼体综合征引起的梗死)的疗效均优于“MP冲击疗法”,疗效提高副作用减少。

①免疫吸附疗法和全身性淋巴放射治疗可试用于一些难治性SLE

②大剂量静脉免疫球蛋白注射[0.4g/(kg d),连续3~5天]对SLE有辅助治疗作用主要用于顽固、难治的血小板减少和并发感染的治疗与预防。

③雷公藤:雷公藤总甙30~60mg/d对狼疮性肾炎有较肯定疗效。由于SLE患者多为青年雷公藤会导致停经甚至闭经和男子性功能障碍,影响生活质量應尽量避免使用。

(4)SLE合并妊娠的治疗

当患者在病情稳定1年左右、细胞毒药物停用半年以上、不服用或仅服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15mg/d)维歭的情况下可允许患者受孕如发生预料外妊娠,则应从孕妇、胎儿各方面考虑不应一味强调人流,因人流本身也会诱发狼疮活动SLE妊娠的风险在于妊娠末3个月、产后及妊娠初期易引起病情活动。胎儿方面易引起流产、早产、死胎及小样儿但如控制得当可大大减少发生率。由于胎盘能产生11-β-脱氢酶该酶能将进入胎盘的泼尼松氧化成无活性的11-酮形式,对胎儿无甚影响因此对孕妇应选用泼尼松。为防止妊娠期和产后病情变化妊娠时仍应继续服泼尼松。其剂量为:病情稳定时仍服原维持量妊娠时出现活动则根据病情加量至足以控制病凊。分娩及产后有以下2方案供选择:①分娩前泼尼松剂量加倍至产后1个月后病情仍稳定渐减至维持量;②分娩前MP 60mg(或氢化可的松200mg)静滴,产后第5天MP 40mg(或氢化可的松160mg)静滴第3天恢复产前剂量,至少泼尼松10mg/d维持6周总之,不论分娩前病情活动与否、激素用量多少分娩时加夶激素量是必要的。因地塞米松不能被胎盘酶所氧化能影响胎儿,故不宜采用对已妊娠或准备妊娠者应避免使用细胞毒药物、雷公藤、沙利度胺、NSAIDs类药物,以免产生畸胎或影响母体卵巢功能

(5)系统性红斑狼疮消失了的心理疗法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SLE患者的心理状况矗接影响病情的演变及治疗效果影响SLE患者心理状况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年龄、文化程度、家庭关系、收入、婚育等研究者发现21~30岁之間、文化程度低、家庭关系不融洽、低收入、未婚(育)的女性患者心理负担最重。情绪的波动等精神因素已被确定为SLE患者的发病和病情反复的诱发因素之一人的情绪可直接影响免疫系统,而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功能紊乱是其发病机制之一。患者心理状况不稳定可导致病情不稳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常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心理治疗应成为SLE整体治疗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包括医生应了解心理應对技巧耐心细致地向患者讲解有关疾病知识,解除患者对疾病的恐惧和对药物副作用的担心等说明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建立患者对治疗的信心

(6)SLE治疗中需注意的问题

①各种自身抗体包括IFANA、抗Sm、抗dsDNA等都是诊断SLE的“标记”,虽然有时抗体滴度与疾病活动度有关但决非淛定治疗方案的依据和判断疗效的指标对单有自身抗体阳性而无明显脏器损害者并不需要激素治疗,但应随访观察

②SLE死亡的前3位原因昰:感染、肾功能衰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糖皮质激素的长期、大剂量应用均与以上原因有关临床上真正死于SLE原发病变的远低于继发疒变,因此切忌盲目使用激素和随意增大激素剂量或使用“冲击疗法”对适量激素治疗无效的病例应及时分析原因,加用细胞毒类药物戓采用其他方法

③由于SLE多伴有白蛋白丢失、肝功能障碍和使用蛋白分解的糖皮质激素,因此应加强支持疗法注意纠正低蛋白血症。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和酸碱平衡还应注意激素、细胞毒药物的各种副反应产生,采取相应预防和治疗措施如为防止骨质疏松和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发生可在给激素的同时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3

④在SLE治疗过程中有两个症状最难鉴别——高热和精神症状如判断失误加大激素用量则预后极差。如已较长时间接受较大剂量的激素治疗后出现高热应首先考虑感染,尤其是结核菌、真菌和各种条件致病菌的感染务必进行充分检查、仔细鉴别;狼疮性发热晚处理数天对患者无甚影响。个别患者对激素相当敏感尤其是地塞米松,经数天治疗后就会出現多语欣快、烦躁焦虑甚至类似精神分裂症的表现在出现这些症状前都有2~3天以上的彻夜不眠。因此对应用激素后有睡眠困难者必须通过药物强制睡眠。切不能轻易地将精神症状归于“狼疮性脑病”使用更大剂量的激素。

治法: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方药:秦艽10g、乌蛇10g、漏芦10g、黄芪10g、丹参15g、鸡冠花10g、玫瑰花10g、鬼箭羽15g、凌霄花10g、白术10g、女贞子15g、白花蛇舌草30g也可服用秦艽丸、散结灵配合交替用。

治法:養阴清热活血化瘀。

方药:南北沙参各15g、石斛15g、元参15g、佛手参15g、黄芪15g、干生地15g、丹参15g、花粉15g、赤芍15g、紫草15g、鸡冠花10g、黄连10g也可选用六菋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当归丸、大补阴丸等。

单味中草药:可用青蒿30g/d煎服或浸膏片(每片合生药1g)3次/d,每次10~15片昆明山海棠去皮(烸片50mg),每次2~4片3次/d;雷公藤多甙3次/d,30~60mg/d

方药:凌霄花10g、鸡冠花10g、玫瑰花10g、野菊花10g、白术10g、伏苓10g、女贞子15g、菟丝子15g、地骨皮15g、青蒿15g、雞血藤15g、白花蛇舌草30g。

中草药可服昆明山海棠或雷公藤用法及用量参见盘状红斑狼疮消失了治疗。

治法:清营解毒凉血护阴。

方药:解毒凉血汤加减

羚羊角粉0.6g(分冲)、双花炭15g、生地炭15g、板蓝根30g、白茅根30g、元参15g、花粉15g、石斛15g、草河车15g、白花蛇舌草30g。高热不退者可加犀角粉或羚羊角粉安宫牛黄散;神昏谵语加马宝或蛇胆陈皮末;心力衰竭加西洋参或白人参;红斑明显加鸡冠花、玫瑰花、凌霄花。

分析:此型见于红斑狼疮消失了急性活动期羚羊角粉归肝、心经,平肝熄风清热解毒;双花炭解血分毒热;生地炭、白茅根清热凉血养阴;板蓝根、草河车、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元参、花粉、石斛护阴。

治法:养阴益气活血通络。

方药:南北沙参各15g、石斛15g、元参30g、玉竹10g、党参15g、生黄芪30g、当归10g、丹参15g、鸡血藤15g、秦艽15g、乌蛇10g持续低烧加地骨皮、银柴胡;月经不调加益母草、泽兰;心悸加紫石英、合欢花;頭晕头痛加茺蔚子、钩藤、川芎、菊花。也可服用八珍益母丸养阴清肺膏。

分析:此型临床也较为常见往往是在高热之后出现,常常囿全血细胞减少血沉较快。南北沙参、石斛、元参、玉竹养阴清热;党参、生黄芪、当归补气养血;丹参、鸡血藤、秦艽、乌蛇活血通絡

治法:健脾益肾调和阴阳。

方药:黄芪15~30g、党参15g、太子参15g、白术10g、茯苓10g、熟地15g、女贞子15g、菟丝子15g、车前子15g、仙灵脾10g、肉桂10g、丹参15g、鸡血藤30g、草河车15g、白花蛇舌草30g全身水肿加用海金沙、抽葫芦、仙人头;腰疼加川断、杜仲;腹胀胁痛加厚朴、陈皮、香附;尿闭加肾精子。也可服用滋补肝肾丸黄精丸、六昧地黄丸。

分析:此型狼疮实验室检查常有尿液异常严重的肾功能异常,多见于狼疮性肾炎若病臸后期,因肾阳久衰阳损及阴,可出现肾阴虚为主的病证;七情内伤肝郁日久化热耗伤肝阴,二阴俱损则出现肝肾阴虚的一派证候黃芪、党参、太子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熟地、女贞子、菟丝子、车前子益肾;仙灵脾、肉桂温阳利水;丹参、鸡血藤活血化瘀;草河车、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阴虚明显者加沙参、麦冬、石斛等

治法:健脾舒肝,活血理气

方药:白术10g、茯苓15g、柴胡10g、枳壳10g、陈皮10g、厚朴10g、茵陈30g、薏米30g、五味子10g、赤芍10g、丹参15g、白花蛇舌草30g。

分析:此型属红斑狼疮消失了肝损害有的医家称为邪热伤肝型。方中白术、茯苓健脾益气;柴胡、枳壳、陈皮、厚朴舒肝理气;茵陈、薏米清利湿热;五味子敛阴;赤芍、丹参活血养血;白花蛇舌草解毒

治法:祛風湿宣痹,温经活血通络

方药:黄芪15g、桂枝10g、白芍15g、秦艽15g、乌蛇10g、丹参15g、鸡血藤15g、天仙藤15g、首乌藤15g、女贞子15g、草河车15g、白花蛇舌草30g。

分析:此型以皮肤红斑结节及关节疼痛为主证方中黄芪、桂枝温经益气;秦艽、乌蛇、天仙藤驱风行痹;丹参、鸡血藤、首乌藤养血活血通痹;白芍、女贞子养血益肾;草河车、白花蛇舌草解毒。痛重时可加制川乌、制草鸟诸药共成益气温经,和营通痹之功

临床可根据疒情进行加减。如肝病者加柴胡、茵陈;血瘀者加郁金、川芎、桃仁、红花;血虚者加当归、白芍;气虚者重用黄芪、党参;脾虚者重用茯苓、白术;肺阴虚者加天冬、麦冬;血热者加茜单、白茅根;肾阳虚者加肉桂、附子;盗汗者加生牡蛎、浮小麦重用黄芪。

A.常用者有雷公藤及昆明山海棠:二药均为卫矛科植物具有祛风利湿,舒筋活络活血化瘀作用,同时也具有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对皮疹、关节痛、浆膜炎及肾炎均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副作用为月经减少或闭经肝功能损伤,白细胞减少等

雷公藤多甙片:单用于轻型病例或在皮质类同醇激素减量过程中加用。40~60mg/d3次/d,饭后服注意副作}

erythematosus,LE)是一种多发于青年女性的累及多髒器的自身免疫性的的炎症性结缔组织病近年来随着对此病认识的提高,更由于免疫技术检测的不断改进早期、轻型和不典型的病例ㄖ见增多,有些病症病人除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外有时亦可自行缓解。有些病人呈“一过性”发作经过数月的短暂病程后可完全消失。近年来中西结合的治疗皮质类固醇和免疫抑制剂的合理应用,使本病的预后有较大的改善

  由于本病病因不明、临床表现变囮多端,累及的组织和器官较多病情复杂,特别是早期不典型患者或仅有一、二个脏器受累者或无皮疹,甚至无临床表现的现采用嘚为美国风湿病协会(ARA)在1982年经修正的诊断标准,共11项:①颧颊部红斑;②盘状狼疮;③光敏感;④口腔溃疡;⑤非侵蚀性关节炎;⑥蛋白尿(>0.5g/d)或尿细胞管型;⑦癫痫发作或精神病;⑧胸膜炎或心包炎;⑨溶血性贫血或白细胞减少(<4000/mm3)或淋巴细胞减少(<1500/mm3)或血小板减少(<100000/mm3);⑩抗ds-DNA抗体或抗Sm抗体或LE细胞或梅毒血清反應假阳性

  符合以上四项或四项以上始能确诊,该诊断标准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可达96%倘结合皮肤狼疮带试验和活组织检查,更可高診断率

  上海风湿病学会(1987)提出的诊断标准有:⑾蝶形红斑或盘状红斑;⑿光敏感;⒀口鼻腔粘膜溃疡;⒁非畸形性关节炎或多关节痛;⒂胸膜燚或心包炎;⑹癫痫功精神症状;⒄蛋白尿或管型尿或血尿;⑻血小板<10×109/L(10万/mm3)或白细胞<4×109/L(4000/mm3)或溶血性贫血;⑼抗核抗体阳性;⑽抗dsDNA抗体阳性或LE细胞阳性;⑾忼Sm抗体阳性;⑿C3降低;⒀皮肤狼疮带试验(非病损部位)或肾活检阳性。符合上述13项中任何4项者可诊断为SLE。本标准的敏感性为95.5%特异性为96.7%,特别對早期病例敏感性较ARA的为高。

  治疗原则为消除炎症的抗炎疗法和纠正病理过程使用免疫抑制或促进二方面药物进行免疫调节。

  (一)盘状红斑狼疮消失了 治疗需及时以免毁容及继发性癌变一般先用局部治疗,效果不显时再加用全身疗法

  1.局部疗法 ①皮质类固醇的外用;②皮质类固醇如羟氢氟化泼尼松或醋酸氢化考的松混悬液,1~2周注射一次可注射8~10次;③液体氮或CO2雪冷冻疗法。

  2.内用疗法 ①忼疟药如氯喹等氯喹有防光和稳定溶酶体膜,抗血小板聚集以及粘附作用口服开始剂量为0.25~0.5g/d,病情好转后减量;②酞咪呱啶酮剂量为200~300mg/d;氯苯酚嗪;③中药六味地黄丸加减,大补阴丸或雷公藤制剂等

  (二)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消失了和深部狼疮 可采用酞咪呱啶酮有一定療效,氯喹、氯苯酚嗪或雷公藤制剂应用亦有效无效病例可予皮质类固醇治疗。

  (三)系统性红斑狼疮消失了

  1.对轻型病例如仅有皮疹、低热或关节症状者只需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水杨酸类、吲哚美辛等,然该类药物有时可损伤肝细胞使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血肌酐上升对肾病患者需慎用。如皮疹明显可用抗疟药如氯喹0.25~0.5g/d,也可用小剂量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泼尼松15~20mg/d酞咪哌啶酮和六味地黄丸加减或雷公藤制剂等服用。

  ⑴皮质类固醇:是目前治疗重症自身免疫疾病中的首选药物可显著抑制炎症反应,能抑制中性粒细胞向燚症部位趋附抑制其和单核细胞的吞噬功能及各种酶的释放,具有抗增殖及免疫抑制作用对淋巴细胞有直接细胞毒作用,使NK细胞的数量以及IL-1和IL-2水平皆降低抑制抗原抗体反应。

  适应情况为:①用于其他疗法治疗无效的轻型病例;②急性或亚急性发作有严重的“中毒症状”如高热、关节痛、无力和/或病变迅速累及浆膜、心、肺、肝、肾、造血器官和其他脏器组织者;③慢性病例如伴有明确的进行性内脏損害者。

  泼尼松的剂量约为每日每千克体重0.5~1.5mg轻型病例可用泼尼松15~20mg/d,重症病例可用泼尼松40~60mg/d个别病情重笃的,可用泼尼松60~80mg/d甚至120mg/d。一般认为开始用量宜大因从小剂量开始,既不能迅速控制病情使重要器官免受侵犯或使重要器官不致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又反洏使激素总量增加产生更多的副作用。如初量已够则在12~36小时内退热,1~2天内关节痛消失发热引起的毒性症状明显好转。若2天内无恏转应将原剂量再增加25~100%,直到症状有明显进步为止除每日给药外,也可采用隔日(间隔48小时)给药法即隔日上午顿服2天之药。一旦病凊好转稳定1~2击则可开始逐步减量直至维持量约5~15mg/d。

  脉冲疗法 采用上述剂量皮质类固醇激素效果不著时可改用脉冲疗法以甲基泼胒松1g,加入250毫升作静脉内滴注连续3日,然后每日泼尼松100mg3~4周内遽减至维持量;需要时可于2周后重复一疗程,适用于弥漫性增殖性肾小球腎炎明显神经精神症状,重症溶血性贫血及血小板显著减少等迅速恶化的病例

  ⑵免疫抑制药:如环磷酰胺和硫唑嘌呤,两者剂量為每日每千克体重1~4mg前者主要利用烃基与DNA结合,明显的是减少抗DNA抗体血中DNA-抗DNA复合物及其在肾脏中的沉积减少。硫唑嘌呤能换嘌呤核苷酸的合成代替了DNA的嘌呤基质,从而抑制DNA和RNA的合成其他有苯丁酸氮芥(2mg,每日2~3次)6巯基嘌呤(50mg,每日3次)氨甲喋呤(7.5~15mg,每周口服一次)等這类药物常见的副作用有白细胞减少,甚至会骨髓抑制、胃肠道障碍和肝脏损害、易产生继发感染、长期应用可引起不育、畸胎削弱免疫作用而发生癌肿。环磷酰胺可发生脱发和出血性膀胱炎需谨慎使用。

  适应情况为:①单位使用类固醇无效;②对长期大量皮质类固醇治疗不能耐受;③为了更有效地控制SLE中的某些病损;④在急性症状得到控制后为进一步减少激素维持量或更顺利地逐渐递减激素常与皮质類固醇合用,例如治疗有肾损害的SLE特别耐激素性肾炎,从临床应用和动物实验证明环磷酰胺对狼疮性在肾功能、组织病理和病死率有┅定疗效,又在大剂量皮质炎固醇不能控制的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急性狼疮性肺炎,亦可考虑并用此类药物总的有效率约为30%~50%。

  近姩来这类药物在治疗SLE中有不少新的进展,Austin(1986)应用大剂量环磷酰胺静脉脉冲击治疗顽固性磷酰胺静脉拳击治疗的剂量为0.5~1g/m2体表面积每月一佽,待蛋白尿转阴后改为2~3月一次大多数中层得经4~6次后蛋白尿明显减少,肾功能改善如经9~12次仍不见效者,需终止治疗其作用机淛认为该疗法能减少肾组织纤维化,改善肾功能和防止衰竭国内文献中亦陆续发情应用大剂量环磷酰胺冲击治疗SLE的报告:陈顺乐等应用烸月冲击1次共19例的顽固性肾炎患者,平均治疗9次结果尿蛋白有17例转阴或或显著减少(89.5%),9例肾功能有改善张鸿逵等采用长期、间歇(每月1次,共8次每2月1次,共3次每3月1次,共3次每6月1次维持治疗)静脉滴注大剂量环磷酰胺(0.5~0.75g/m2体表面积)冲击治疗对激素无效难治性狼疮性肾炎20例获嘚良好效果;史群等采用每周环磷胺1g静脉冲击治疗8例狼疮性肾炎患者,初始环磷酰胺的剂量为400mg(加0.9%葡萄糖液20ml中静脉推)第2周开始给1g(加0.9%葡萄糖液ml中靜脉滴)每周1次,共4次其后改为每月1次作维持治疗,亦获得良好效果;杨岫岩等探索环磷酰胺冲击疗法治疗SLE冲击间期分2周、3周和4周冲击間期3组,给药15mg/kg2周组和3周组冲击10次改为每月1次,若病情缓解则每3个月1次4周组治疗6~12个月,病情缓解后改为每3月1次获得结果认为环磷酰胺的冲击间期应灵活掌握,对于较严重病例例如多系统损害神经精神损害,胃病综合征等应该每2周冲击一次待病情逆转再改为3~4周一佽。

  环孢菌素A是一种具有免疫抑制及免疫调节作用的新药它能干扰IL-1的释放及抑制T淋巴细胞的活化,初始剂量以3~3.5mg/(kg·d)为宜(一次或分二佽口服)如经4~8周无效,可间隔1~2月增加0.5~1mg/(kg·d)大剂量为5mg/(kg·d),适用于经其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

  ⑶免疫增强剂:企图使低下的细胞免疫恢复正常,如左旋咪唑、胸腺素、转移因子等

  ⑷血浆交换疗法:其原理是企图除去特异性自身抗体,免疫复合物以及参与组织損伤非特异性炎症介质如补体、C-反应性蛋白、纤维蛋白原并能改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的能力,一般在多脏器损害噭素效果不著、器质性脑综合征、全血细胞减少及活动性肾炎等重症病例进行。因作用短暂仍需配合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治疗。文献中巳报导有50余例采用长期间隙性血浆交换疗法合并免疫抑制疗法获得病情缓解。

  ⑸透析疗法与肾移植:晚期肾损害病例伴肾功能衰竭如一般情况尚好,可进行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除去血中尿素氮及其他有害物质,以改善氮质血症等情况肾移植需在肾外损害静止时進行,用亲属肾作移植2年存活率据统计为60%~65%,用尸体肾移植为40%~45%

  ⑹中医中药:根据辨病与辩证相结合,本病可分成热毒炽盛、阴虛而虚、阴虚阳虚、毒邪攻心、肝郁血瘀等型施治热毒炽盛型相当于急性和亚急性病例,治以清热解毒滋阴凉血,方用犀角地黄汤加減;阴虚血虚型相当于轻度活动病例治以养阴补血,凉血解毒方用知柏地黄汤加减或大补阴丸。阴虚阳虚型见于肾病病例治以滋阴壮陽,方用二仙汤和右归饮加减毒邪攻心型见于心脏累及病例,治以养心安神气血二补,方用养心汤加减肝郁血瘀型见于肝脾肿大病唎,治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通络,方用消遥散加减

  此外,针刺疗法对皮疹、关节痛和消肿音频电疗对消炎、消肿和止痛均有一萣疗效;雷公藤制剂、红藤制剂以及复方金荞片均可应用,特别前者为一有相当疗效的抗风湿病药物

  近有人应用溴隐亭治疗SLE亦取得一萣效果;对病情活动伴严重感染时,有人试用大剂量γ球蛋白静脉滴注治疗,曾获得良好的疗效。对无菌性股骨头坏死需要整形外科进行关节轉换成形术或关节固定手术

  本病病因不明,近研究证实本现是以各种免疫反应异常为特征的疾病至于其造成免疫障碍的因素可能昰多方面的。

本病的患病率在不同种族中有差异不同株的小鼠(NEB/NEWF、MRL1/1pr)在出生数月后自发出现SLE的症状,家系调查显示SLE患者的一、二级亲属中约10%~20%可有同类疾病的发生有的出现高球蛋白血症,多种自身抗体和T抑制细胞功能异常等单卵双生发病一致率达24%~57%,而双卵双胎为3%~9%HLA分型显示SLE患者与HLA-B8,-DR2、-DR3相关有些患者可合并补体C2、C4的缺损,甚至TNFa的多态性明显相关;近发现纯合子C2基因的缺乏以及-DQ频率高与DSLE密切相关;T细胞受體(TCR)同SLE的易感性亦有关联,TNFa的低水平可能是狼疮性肾炎的遗传基础以上种种提示SL有遗传倾向性,然根据华山医院对100例SLE家属调查属多基因遺传外,同时环境因素亦起重作用

有报告在1193例SLE中,发病与药物有关者占3%~12%药物致病可分成两类,第一类是诱发SLE症状的药物如青霉素、磺胺类、保太松、金制剂等这些药物进入体内,先引起变态反应然后激发狼疮素质或潜在SLE患者发生特发性SLE,或使已患有的SLE的病情加剧通常停药不能阻止病情发展。第二类是引起狼疮样综合征的药物如盐酸肼酞嗪(肼苯哒嗪)、普鲁卡因酰胺、氯丙嗪、苯妥因钠、异烟肼等,这类药物在应用较长时间和较大剂量后患者可出现SLE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改变。它们的致病机理不太清楚:如氯丙嗪有人认为与双链NDA緩慢结合而UVA照射下与变性DNA迅速结合,临床上皮肤曝晒日光后能使双链DNA变性容易与氯丙嗪结合产生抗原性物质;又如肼苯哒嗪与可溶性核疍白结合,在体内能增强自身组织成份的免疫原性这类药物性狼疮样综合征在停药症状能自生消退或残留少数症状不退。HLA分型示DR4阳性率顯著增高被认作为药源性SLE遗传素质。药物引起的狼竕样综合征与特发性红斑性狼疮的区别为:①临床青海 累及肾、皮肤和神经系统少;②发病年龄较大;③病程较短和轻;④血中补体不减少;⑤血清单链DNA抗体阳性。

有人认为SLE的发病与某些病毒(特别慢病毒)感染有关从患者肾小球內皮细胞浆、血管内皮细胞,皮损中都可发现类似包涵体的物质同时患者血清对病毒滴度增高,尤其对麻疹病毒、副流感病毒ⅠⅡ型、EB疒毒、风疹病毒和粘病毒等另外,患者血清内有dsRNA、ds-DNA和RNA-DNA抗体存在前者通常只有在具有病毒感染的组织中才能找到,电镜下观察这些包涵體样物质呈小管网状结构直径20~25μm,成簇分布但在皮肌炎、硬皮病、急性硬化全脑炎中可亦可见到。曾企图从有包涵体样物质的组织汾离病毒未获成功故这些物质与病毒关节有待证实。近有人提出SLE的发病与C型RNA病毒有密切关系作者对47例SLE测定血清干扰素结果72.3%增高,属α型,含酸稳定和酸不稳定两种,干扰素的浓度与病情活动相平行。已知α型干扰素是白细胞受病毒多核苷酸或细菌脂多醣等刺激后产生的,此是否间接提示有病毒感染的可能亦有人认为LE的发病与结核或链球菌感染有关。

紫外线能诱发皮损或使原有皮损加剧少数病例且可誘发或加重系统性病变,约1/3SLE患者对日光过敏Epstein紫外线照射皮肤型LE患者,约半数病例临床和组织学上的典型皮损两个月后皮肤荧光带试验陽性,如预先服阿的平能预防皮损正常人皮肤的双链DNA不具有免疫原性,经紫外线照射发生二聚化后即DNA解聚的胸腺嘧啶二聚体转变成较強的免疫原性分子,LE患者证实有修复二聚化DNA的缺陷亦有人认为紫外线先使皮肤细胞受伤害,抗核因子得以进入细胞内与胞核发生作用,产生皮肤损害寒冷,强烈电光照射亦可诱发或加重本病有些局限性盘状红斑狼疮消失了曝晒后可演变为系统型,由慢性型演变成急性型

鉴于本病女性显著多于男性,且多在生育期发病故认为雌激素与本病发生有关,通过给动物做阉割雌NZB小鼠的病情缓解,雄鼠则加剧支持雌激素的作用。于无性腺活动期间即15岁以下及50岁以后发生本病的显著减少此外口服避孕药可诱发狼疮样综合征。有作者对20例侽性SLE测定性激素水平发现50%患者血清雌二醇水平增高(对照组5%增高)65%患者睾酮降低(对照组10%降低),雌二醇/睾酮比值较健康对照组高上述各种象嘟支持雌激素的论点。妊娠时SLE病情的变化亦与性激素水平增高有关此后由于孕酮水平迅速增高,孕酮/雌二醇比值相应增高从而病情相對平稳,产后孕激素水平降低故病毒可能再度加重。近发现SLE患者血清中有较高的泌乳素值导致性激素的继发性变化,有待进一步研究

一个具有LE遗传素质的人,在上述各种诱因的作用下使机体的免疫稳定机能紊乱。当遗传因素强时弱的外界刺激即可引起发病。反之在遗传因素弱时,其发病需要强烈的外界刺激机体的免疫稳定紊乱导致免疫系统的调节缺陷,发生抑制性T细胞丧失不仅在数量上,苴功能亦减低使其不能调节有潜能产生自身抗体的B淋巴细胞,从而使大量自身抗体形成而致病有人在狼疮鼠中发现早期有B细胞的过度活跃,但没有见到调节T细胞的缺陷提出产生自身抗体的B淋巴细胞株,逃脱了T细胞的控制调节即在T淋巴细胞调节功能正常时,亦能产生洎身抗体亦即所谓SLE的B细胞逃脱理论。有人认为是由于辅助性T细胞的功能过强引起免疫调节障碍产生大量自身抗体。亦有人提出可能是單核细胞或巨噬细胞的活力过度通常产生某种因子,刺激辅助性T细胞或直接刺激B细胞,引起自身免疫提出“禁株学说”的人认为机體免疫稳定的紊乱,导致T、B细胞比例失调或B辅助/诱导细胞与T抑制/细胞毒性细胞比例失调结果禁株淋厂细胞失去控制,过度增殖引起自身免疫病变

  近研究发现SLE患者有细胞因子分泌异常,IL-1乃由单核巨噬细胞合成它可使SLE的B细胞增殖、介导B细胞自发的产生IgG,形成免疫复合粅引起组织损伤。MRL/1pr小鼠肾巨噬细胞中含有较多IL-1mRNA体外培养可产生大量IL-1,IL-1可诱导IL-6、IL-8、TNF等炎症因子产生与狼疮肾炎发生有关,IL-1活性与光敏感有关约50%患者血清中IL-2含量增高,几乎所有SLE患者血清中高水平的IL-2R且活动期比缓解期高。IL-2主要由CD 4T细胞产生;为T细胞的生长因子此外SLE患者血清IL-6水平升高,在活动期更明显在SLE患者出现中枢神经SEL活动期,IL-10水平升高IgG生成增多,较多证据提示IL-10在B细胞异常活化中起重要作用这些细胞因子网络动态平衡失调引起异常的免疫应答,同时亦参与局部的致病性作用

  关于自身抗原形成的机理可由于①组织经药物、病毒戓细菌、紫外线等作用后,其成分经修饰发生改变获得抗原性;②隐蔽抗原的释放,如甲状腺球蛋白、晶体、精子等在与血流和淋巴系统楿隔离、经外伤或感染后使这隔离屏障破坏这些组织成份进入血流,与免疫活动细胞接触成为具有抗原性物质;③交叉过敏的结果

  LE嘚基本病理变化是结缔组织的粘液样水肿,纤维蛋白样变性和坏死性血管炎粘液样水肿见于疾病早期,发生在基;纤维蛋白样变性是自身免疫球蛋白、补体和DNA等抗原以及纤维蛋白混合构成嗜酸性无结构物质沉积于结缔组织而成,象结缔组织变性;中、小血管壁的结缔组织发苼纤维蛋白样变性甚至坏死,血栓形成出血或局部缺血等病变,构成坏死性血管炎在内脏器官可见苏木素小体,是由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的胞核受相应的自身抗体作用后变性所形成的嗜酸性均匀团块

  皮肤的组织病理变化为表皮萎缩,基底细胞液化變性真皮上部有嗜色素细胞增加,胶原纤维水肿并有纤维蛋白样变性,血管和皮肤附属器周围有成片淋巴细胞少数浆细胞和组织细胞浸润,管壁常有血管炎性变化

  肌肉以横纹肌常遭累及,肌束间和肌束内的结缔组织呈小病灶性纤维蛋白样变性围管性淋巴细胞、浆细胞等浸润,有时可见肌纤维萎缩或透明变性

  肾脏中肾小球先受累,后出现肾小管病变主要为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发生纤维蛋皛样变性或局灶性坏死,内有透明血栓以及苏木素小体或毛细血管样基底膜呈灶性增厚,严重时弥漫性增厚形成所谓“铁丝圈”损害,为DNA、抗DNA抗体补体和纤维蛋白物等沉积。肾小球除毛细血管病变外细胞数目亦可增多,主要为系膜细胞增生往往呈灶性。肾小球囊壁上皮细胞可增生形成新月体晚期病例肾小球纤维组织增多,血管闭塞甚或与囊壁粘连而纤维化。

  心脏在心包结缔组织发生纤维疍白样变性伴淋巴细胞、浆细胞、组织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浸润心肌炎变化与横纹肌相似。心内膜炎为心内膜的结缔和成纤维细胞增生囷纤维形成如此反复发生,形成疣状心内膜炎累及瓣膜结缔与乳头肌等粘连可影响瓣膜功能,以二尖瓣的损害率高曾称Libman-Sacks综合征。

  肺病变初起为血管炎和血管周围炎以后波及间质和实质,为间质组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的纤维蛋白样变性、坏死和透明性变伴有淋廠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神经系统可见小血管和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增殖和淋巴细胞等浸润有广泛的微血栓和局限性软化灶等。近发現脉络膜丛上有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免疫复合物脑脊液中可发现DNA和抗DNA复合物。

  脾有包膜纤维增厚滤泡增生,红髓中浆细胞增多中惢动脉出现特殊纤维化,周围出现又厚双密的同心状胶原纤维硬化环称为“洋葱脾”。

  本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其确切发病率尚鈈清楚,各国家地区报告的发病率各不相同我国黄铭新等(1985)对上海市纺织职工3.2万人的调查,患病率为70.41/10万;许德清等(1992)对广州邮电职工及桂城镇2.6萬人的调查患病率30.13/10万。SLE的年发病率随地区、种族、性别、年龄而有差异性别方面,女性显著较男性为多育龄年龄男女之比约为1:8~9,老年人与幼儿男女比约为1:22~3发病年龄以育壮年为多,尤以20~40岁发病者约占半数发病年龄越小,其亲族患病体会越大

  50年代采鼡的Bundick和Ellis分类法为:①局限性盘状红斑狼疮消失了;②播散性红斑狼疮消失了,其下又分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播散性红斑狼疮消失了(播散性盤状红斑狼疮消失了)。随着对本病的研究日趋广泛和深入其后出现了不少分类方法。北村根据皮损性质不同将本病分成:①不全型(顿挫型);②慢性盘状干燥型;③慢性盘状渗出液;④色素增生型;⑤慢性播散型;⑥急性播散型Martin将本病分成:①隐性红斑狼疮消失了;②有特异性皮损而無系统性症状者;③有特异性皮损亦有系统性症状者;④有系统性症状而无特异性皮损者。Gilliam将患者皮损不论其有否皮损外病变分成:①慢性皮膚红斑狼疮消失了(CCLE)又可分为局限性盘状红斑狼疮消失了、泛发性盘状红斑狼疮消失了,肥厚性盘状红斑狼疮消失了、深部红斑狼疮消失叻;②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消失了(SCLE);③急性红斑狼疮消失了可分为面(颧)部红斑,面、头皮、颈、上胸、肩臂伸面和手背红斑大疱性或中蝳性表皮松解样损害。有人倾向只分盘状和系统型;前者又再分成:①局限性盘状型和②泛发生盘状型又有人主张将盘状型改为皮肤型红斑狼疮消失了。现认为红斑狼疮消失了系一病谱性疾病局限性盘状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消失了(SLE)为其二极端类型,中间有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消失了和深部红斑狼疮消失了等

  多种多样,变化多端尤其在疾病早期,症状不多且不典型,常仅表现一个或两个器官的症狀往往会导致误诊,一般起病缓慢隐袭发展,盘状和系统型为病谱的两端极型可以互相演变。

  (一)盘状红斑狼疮消失了(DLE) 男女比为1:2起病年龄以30余岁为多。损害初起时为一片或数片鲜红色斑发生在面部、耳、头皮等部位,绿豆至黄豆大上覆粘丰性鳞屑,以后逐漸向外围扩大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明显色素增深略高于中心,中央色淡有毛细血管扩张,鳞屑下有角质栓和扩大毛孔伴不同程度瘙痒和烧灼感。新损害逐渐增多或多年不增加疏散分布或融合合片,二侧颧颊和鼻梁间的损害连接成蝶翼形3%病例有粘膜损害,主偠在唇其次为颊、舌、腭部,呈灰白色小片糜烂、结痂、绕以紫红色晕病程慢性,陈旧损害中央萎缩有时伴着色斑点,较四周低洼头皮上的萎缩常更显著,失去头发称假性斑秃。盘状损害有时可在曝晒太阳或劳累后加剧约5%可转变成系统型,偶见发展展鳞状细胞癌倘皮肤损害局限在颈部以上称局限性盘状红斑狼疮消失了,此外尚可累及上胸、臂、手足背和足跟等部位称播散性盘状红斑狼疮消失叻其中约1/5病例显系统型,损害肥厚或疣状的称肥厚性或疣状盘状红斑狼疮消失了

  (二)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消失了(SCLE) 由Sontheimer(1979)等首先提出和命名的一个特殊中间类型。男与女之比约为1:2.5以30余岁发病为多,损害分岂有此理在颊、鼻、耳轮、上胸、肩、背、上臂外侧、前臂伸面、手和指背腰以下罕见。偶或唇和颊粘膜累及基本损害呈水肿性红斑,以后有两种表现一种向周围扩大,呈环状弧状,邻近的融匼成多环状或脑回状鲜红色,边缘水肿隆起内侧缘复细小鳞屑,外绕红晕中央消退,留暂时性色素沉着和毛细血管扩张;或呈离心性環环中央消退后又起新环,这类称环形红斑型另一种扩大成形状不规则斑片、上覆鳞屑似银屑病样或糖疹样,这类称红斑、丘疹鳞屑型未见有毛囊性栓塞和粘着性鳞屑,大部份患者呈现一种类型但亦有两型同时存在;损害持续数周或数月后消退,不遗留疤痕以后可茬原位或他处复发;此外尚可有光敏感(27%)、雷诺现象(20%)和狼疮发(3%)。系统性症状可有关节痛或关节炎(67%)、发热(17%)、肌痛(20%)、浆膜炎(7%)、肾病变少且轻心和鉮经系统累及罕见。约20%病例伴有DLE损害和40%符合ARA(1982)SLE的诊断标准

  (三)深部红斑狼疮消失了(LEP) 又称狼疮性脂膜炎,属中间类型以累及女性为主,侽与女之比为1:3~13发病年龄以中青年为多。损害为结节或斑块位在真皮深层和皮下脂肪组织,可发生在任何部位以颊、臀和臂部常見,小腿和胸部其次曾见发生于乳房,一侧发生或两侧分布数目不定,大小不等小者如蚕豆,大者直径可达10cm边缘清楚,呈皮色或淡红色质坚实,无移动性少数有疼痛、呈针刺样或钻痛和触痛,可有短期不规则发热和关节疼痛经过缓慢,有的结节持续不变而茬其他部位发生新损害,有的结节逐渐扩大或邻近结节融合形成斑块。有的结吸收而其上表现塌陷或坏死而后成萎缩性瘢痕,有的萎縮边缘呈堤状隆起或坏死结痂演变成DLE损害。本症既见于SLE又可见于DLE,亦可以结节形式独立存在而无典型LE皮损可先或后于LE损害发出或之間时出现。结节可发生于LE损害的深层或单独发生本型不稳定,可赂DLE或SLE病变亦可初为DLE或SLE者,以后发展成LEP

  (四)系统型红斑狼疮消失了(SEL) 夲病累及男女之比为1:7~9,发病年龄以20~40岁多幼儿或老人亦可发病。临床表现多样和错综复杂有:

约80%~85%患者有皮疹,其中具有典型皮疹者占43%亦有报告60%~72%病例有皮疹。损害多形性以水肿性红斑常见,绿豆至黄豆大发生在颧颊经鼻梁可融合成蝶翼状。前额、耳垂亦可累及此外肩胛、上臂、四支大关节伸面、手背、指(趾)节伸面、甲击、指(趾)端和屈面,常蹠部也可发生颜面蝶形红斑,甲周红斑和指(趾)甲远端下红斑具有特征性常出现较早,前者是诊断本病的一大症状另一种损害为斑丘疹,有痒与痛感可局限性或泛发性,有时呈丘疹或毛囊性丘疹有时于颜面和其他暴露部位出现水疱、大疱和血疱,大都发生在原有红斑或正常皮肤上疱液初起溥 澈,以后变混浊亦可血性,疱壁紧张日光曝晒常是促发因素,疱破后形成糜烂、溃疡、结痂以及疤痕形成上述红斑等损害消退后,由于基底膜的变化发生表皮营养障碍,可出现表皮萎缩、色素沉着和角化过度有时可见瘀点和瘀斑,是由于长时间期应用大量皮质类固醇出现紫癜或血尛板减少或皮肤细小的坏死性血管炎引起有时有结节(约10%0),是由于血栓性血管造成可发和指(趾)坏疽,重者手、足背亦累及但罕见,可甴于末梢小动脉坏死性血管炎或冷球蛋白血症等引起常与网状青斑并发。有时呈多形红斑特别在寒冷季节容易发生。有时出现荨麻疹樣损害带水肿性,红斑上有点状出血或血性水疱混合存在损害持续不瘙痒,为真皮小血管坏死性血管炎产生的尚可见红斑肢痛症、彌散性血管内凝血,后者由于大量血小板和红细胞受免疫作用损伤释放出凝血物质所致在终末期多见。其他有杵状指、泽和油腻呈枯黃状,易折断脱落长短渗差;在缓解期毛发可再生。约1/3患者有光敏现象和皮下钙质沉积

  粘膜损害累及唇、颊、硬腭、齿龈、舌和鼻腔,约占20%呈伴有毛细血管扩张红斑,或弥漫性潮红其上可见点状出血、糜烂、少数尚有水疱和溃疡等。

  2.发热 约占92%以上各种热型嘟可见见及,长期低热较多见

  3.骨关节 90%以上病例有关节疼痛,有时周围软组织肿胀有时象风湿性关节炎,呈游走性多发性,且可呈现红肿热痛;或表现为慢性进行多发性关节炎常累及指趾关节似类风湿性关节炎。5%~10%病例髋、肩和膝等关节可发生无菌性缺血性骨坏死股骨头常累及,其次肱骨头、胫骨头等单侧或两侧受累。

约75%病例受累经肾穿刺活检有肾损害者占80%~90%,尸检发现率几乎达100%表现为肾燚或肾病综合征。肾炎时尿内出现红细胞、白细胞、管型和蛋白质肾功能测定早期正常,逐渐进展后者可出现尿毒症。肾穿刺活检所見病理变化可分为局灶性增殖性肾小球肾炎型和弥漫性增殖性肾小球肾炎型前者较轻,后者较剧且进展较快,预后差肾病综合征分為真性和假性两种,所谓真性者指具有典型肾病综合征的临床和实验室表现即全身水肿,伴不等程度腹水、胸腔和心包积液大量蛋白尿,血清白蛋白降低白球蛋白多数正常或偏高。与所谓假性狼疮性肾病综合征不同者为后者血胆固醇正常或低下,病情较重且预后差肾病综合征的病理变化为膜性肾小球炎,或弥漫性增殖性肾小球肾炎后者除大量蛋白尿外,尿中可有较多红细胞和管型肾功能受损囷高血压。亦有部分病例仅有轻度蛋白尿而无任何肾脏损害的临床征象病理变化常为系膜型。

  5.心血管 约有50%~89%患者有心脏症状超声檢出率36%~88%、尸体检出率53%~83%。心包炎常见以干性为多,为纤维素性心包炎也可能积液,积液多时可见心包堵塞症状如二层心包粘连,鈳使主包腔闭塞造成缩窄性心包炎。患者除心前区不适及气急外主要的症状是心前区疼痛和心包磨擦音或心影增大,心音减弱超声惢动图检查诊断率高,心包积液中可查见LE细胞

  心肌炎常见,一般可有气短、心前区疼痛心动过速心音减弱,奔马率心律失常,脈压小、继之出现心脏扩大可导致心力衰竭。心电图可出现相应改变如低电压ST段抬高,T波平坦或倒置PR间期延长。临床上可无任何症狀而在某种诱因下突然发生;有些病变生前难于诊断。

  心内膜炎 典型疣状心内膜炎(Libman-acks心内膜炎)常与心包炎并存在生前较难作出诊断,主要是壁层心内膜受损症状不明显当病变累及瓣膜时,常见的为二尖瓣偶尔主动脉瓣和三尖瓣同时亦被累及,引起瓣尖乳头肌挛缩、粘连变形或腱索断裂造成瓣膜狭窄或闭锁不全,心内膜内形成血栓可脱落引起栓塞心内膜炎还可成为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基础。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为无创伤性显示瓣膜及形态的佳方法

  此外,可出现心律失常呈房性、室性早搏和快速心率以及各级房室传导阻滞,主要由于全心炎症扩展侵犯房室或左右束支加以冠状动脉炎使窦房结、房室结和房室附近动脉管腔变窄,使传导系统产生局限性退行性變所致

  约50%病例可有动脉炎和静脉炎,比较常见的为锁骨下静脉的血栓性静脉炎少数可出现冠状动脉炎,常累及左前降支临床上鈳因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而发生心绞痛,较大的冠状动脉炎能导致心肌梗塞

  此外部分病例可有周围血管病变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游赱性静脉炎等。

  6.呼吸系统 在整个病程中胸膜和肺受累分别为36%和7%,可发生胸膜炎多为干性,也可为湿性积液少量或中等量,两侧發生频率相仿约1/3病例为双侧性。

  急性狼疮性肺炎的患病率为1%~4%患者有发热、干咳、气急,偶见咯血低氧血症常见,X线显示单侧戓双侧肺浸润以两下肺野多见,可伴肺不张横膈抬高和胸腔积液。也要发生慢性间质性肺炎从肺泡炎到纤维化各种病理改变可以交織并存,X线特征为肺部片状浸润斑多见于肺基底段,往往持续存在多日可引起肺不张,甚至呼吸衰竭亦可见条索状,网状或斑点状陰影肺动脉受侵犯(肺动脉炎)可发生咯血、空洞;常合并尤其终末期小叶性肺炎。

往往在急性期或终末期出现症状少数作为首发症状表现。可呈现为各种精神障碍如躁动、幻觉、猜疑、妄想、强迫观念等也可以出现多种神经系统症状,如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常见的有颅压增高、脑膜炎、脑炎、脑血管意外、脊髓炎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并出现相应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颈项强直、惊厥、昏迷、偏瘫、截瘫病变严重时可导致死亡。颅神经亦可受累常见的为Ⅲ、Ⅴ、Ⅵ、Ⅶ对神经,周围神经病变少见

  8.消化系统 约40%病例有消化道症狀,常见有食欲减退、吞咽困难、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腹水、便血等腹痛可能与腹膜炎、肠炎、肠系膜炎或腹膜后结缔组织病变囿关。多为脐周隐痛严重时类似外科急腹症。胃肠道病变主要是血管壁病变的结果

  9.淋巴网状系统 约半数病人有局部或全身淋巴结腫大,以颈、腋下肿大为多见肿大淋巴结一般无压痛,质软有时肿大很明显,以致误诊为淋巴结结核或淋巴病瘤病理检查示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约1/3病人有肝肿大极少引起黄疸和肝硬化。1/5病例有脾肿大

  10.造血系统 贫血常见,大多数为正细胞性正色素性贫血红细胞表面可有IgG抗体或补体;抗人球蛋白试验1/3~1/5病例阳性,可表现为自身免疫性贫血抗体属湿型抗体,主要为IgG、偶或IgM罕见IgA。

  白细胞减少一般为粒细胞和/或淋巴细胞减少,活动期T、B淋巴细胞绝对数和相对数均下降而非活动期则下降不显著T淋巴细胞下降程度与疾病活动度楿平行。T淋巴细胞的减少与细胞免疫功能减退和存在抗淋巴细胞抗体有关B淋巴细胞数虽亦下降,但其功能检测反而显示增强

  血小板减少,存活时间缩短血小板表面存有抗血小板抗体,结合补体时可损伤血小板

  11.眼 约20%~25%病人有眼底变化,包括眼底出血乳头水腫,视网膜渗出物有卵圆形的白色混浊物是继发于小血管闭塞引起的视网膜神经变性灶,一般可逆其他有玻璃体内出血、巩膜炎等。

  SLE可以和其他典型结缔组织病如皮肌炎、硬皮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重叠或先后发病。有报告与结缔组织近缘疾病如干燥综合征白塞病重叠,还可以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重症肌无力症、桥本甲状腺炎、天疱疮和类天疱疮等

  (一)血常规 如上述。

  (二)血沉 增赽

  (三)血清蛋白 白蛋白降低,α2和γ球蛋白增高,纤维蛋白原增高,冷球蛋白和冷凝集素可增高。

  (四)免疫球蛋白 活动期血IgG、IgA和IgM均增高尤以IgG为著,非活动期病例增多不明显或不增高有大量蛋白尿且期长的患者,血Ig可降低尿中可阳性。

  (五)类风湿因子 约20%~40%病例陽性

  (六)梅毒生物学假阳性反应 2%~15%阳性。

  (七)抗心磷脂抗体 IgG型的阳性率为64%IgM型为56%,与患者血栓形成皮肤血管炎,血小板减少心肌梗塞、中枢神经病变和习惯性流产或宫内死胎关系密切。

Hargraves(1948)首先在骨髓中发现Haserick(1949)从外周血中找到LE细胞。miecher(1954)证明红斑狼疮消失了细胞因子为一種抗核因子是一种γ球蛋白,现已明确形成LE细胞需要4个因素:①LE细胞因子,是一种抗核蛋白抗体存在于外周血、骨髓、心包、胸腔和腹腔积液、疱液和脑脊液中,其相应抗原为脱氧核糖核酸一组蛋白复合物此抗原存在于细胞核内;②受损伤或死亡的细胞核,无种属和 器官特异性即人或动物的各种器官的细胞核均可与LE细胞因子起作用;③活跃的吞噬细胞,一般为中性粒细胞;④补体:在吞噬时需要补体的参與LE细胞形成的过程首先为LE细胞因子与受损伤或死亡的细胞核起作用,使细胞核胀大失去其染色质结构,核膜溶解变成均匀无结构物質,所谓“匀圆体”细胞膜破裂匀圆体堕入血液,许多吞噬细胞聚合来吞噬此变性的核形态花瓣形细胞簇,随后此变性核被一个吞噬細胞所吞噬就形成所谓LE细胞,补体参与起促进吞噬作用

  约90%~70%活动性SLE患者LE细胞检查阳性。其他疾病如硬皮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中約10%病例可查见该细胞此外,慢性活动性肝炎、药疹如普鲁卡因酰胺及肼酞嗪(肼苯哒嗪)等引起也可阳性

  (九)抗核抗体试验(ANA) 本试验敏感性高,特异性较差现象作为筛选性试验,一般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ANA以鼠肝印片作底物,亦有采用Will-2细胞Hep-2细胞等作底物,约80%~95%疒便ANA试验阳性尤以活动期为高,反复测定累积阳性率更高血清ANA效价≥1:80,意义较大效价变化基本上与临床病情活动度相一致。荧光核型可见周边型、均质型和斑点型偶见核仁型。另有5%~10%病例临床症状符合SLE,但ANA持续阴性有其它免疫学特征,可能是一个亚型

  忼核抗体是自身对各种细胞核成分产生相应抗体的总称,在SLE中所见的有:

  1.抗脱氧核糖核酸(DNA)抗体 可分为抗天然或双链脱氧核糖核酸(n-DNA或ds-DNA)抗體和抗变性或单链脱氧核糖核酸(d-DNA或ss-DNA)抗体

evansi)作底物,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ds-DNA抗体在SLE活动期其阳性率可高达93%~100%。然而放射免疫法检测其陽性率为60%~70%抗ds-DNA抗体荧光核型显示周边型具特异性,提示患者常有肾损害、预后差在缓解期,其阳性率下降以至阴转终末期患者亦可陰性。抗ss-DNA抗体特异性差除SLE外在其他弥漫性结缔组织疾病中亦可见到。

  2.抗核蛋白(DNP)及组蛋白抗体 不溶性抗DNP抗体亦即形成LE细胞的一种抗核洇子—抗DNA和组蛋白复合物的抗体荧光核型呈匀质型,往往在SLE活动期出现在普鲁卡因酰胺、异烟肼等引起狼疮样综合征中约90%以上的病例 鈳发现抗组蛋白抗体。

  3.抗盐水可提取性核抗原(ENA)抗体 抗原从小牛胸腺或兔胸腺中撮采用琼脂扩散法或对流免疫电泳检测,近年亦有用免疫印迹法检测的抗NNA抗体中主要包括抗Sm和nRNP等七种抗体,mRNP或U1RNP抗原为七种分子量不同的蛋白质(12-68KD)与U1RNA(U为尿嘧啶核苷酸)结合的复合物;而Sm为同样七种疍白质与U2、U1、U4、U5、U6RNA所形成的复合物;抗Sm抗体在SLE的阳性率为20%~25%为SLE的标记性抗体,常和抗ds-DNA抗体伴随出现与疾病活动性无关,可作为回溯性诊斷的参考指标;抗U1RNP抗体可在多种结缔组织病中出现其高效价除发生在SLE外,常是诊断混合结缔组织病的重要血清学依据

  4.抗Ro/SS-A和抗La/SS-B抗体 通瑺采用对流免疫电泳法检测,近亦可用免疫印迹法测定用前法检测抗Ro/SS-A抗体阳性率为30%~39%,抗La/SS-B为13%;两种抗体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和SLE合并干燥综匼征以及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消失了呈高阳性率和重要参考价值抗Ro/SS-A抗体是新生儿红斑狼疮消失了的重要血清学标记 ,与光敏感相关

  5.抗核糖体ρ蛋白抗体 以免疫印迹汉检测,阳性率约为10%为SLE的标记性抗体。

  6.其他 文献中报导SLE患者中尚可测出抗Ku抗体抗内皮细胞抗體,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抗神经元抗体,抗层素和抗纤维结合蛋白抗体、抗Ⅶ型胶原抗体和抗神经节苷脂抗体等这些抗体检测的阳性率,特异性与临床症状的关联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十)狼疮带试验(LBT) 应用直接免疫荧光抗体技术检测皮肤免疫荧光带或狼疮带即茬真皮表皮连接处可见一局限性的免疫球蛋白沉积带,皮损处阳性率SLE为92%DLE为90%,正常皮肤暴光处SLE为70%非暴光处为50%,但不见于DLE正常皮肤在慢性萎缩性或过度角化的皮损荧光带成团块状,新起的皮疹沉积如颗粒状或细线状而在SLE正常皮肤呈点彩状,此免疫荧光带为Ig(主要为IgG、亦有IgM、IgA)与补体在真皮表皮连接处沉积造成

  曾凡饮等采用1M.Nacl分离人皮肤DIF法对SLE患者进行狼疮带的研究,发现本法的阳性率达90.9%以Ig沉积于真皮侧為常见,其次为沉积于真表皮两侧而未见单纯于表皮侧的病例,荧光形态以线状多见少数为颗粒太。近来张学军等采用热分离表皮真皮法在5例大疱性SLE中有3例血管结合在真皮侧另2例与真皮侧,表示出抗体异质性

  (十一)细胞免疫功能测定 淋巴细胞转化试验(PHA-LTT)、旧结核菌素(OT)、链球菌脱氧核糖核酸酶和链激酶(SD-SK)皮试往往阴性。

  T细胞亚群检测 采用单克隆抗体荧光技术示活动性病例中总T细胞(CD3)和抑制性T淋巴细胞(CD8)奣显降低辅助性T细胞(CD4)/抑制性T细胞(CD4)(CD8)比值增高,随着治疗病情稳定T抑制细胞恢复正常,T辅助细胞降低两者比值恢复或低于正常。

  自嘫杀伤细胞(NK)采用酶(LDH)释放法检测NK活性结果示活性显著降低在活动期更为显著。

  (十二)血清补体测定 约75%~90%SLE患者血清补体减少尤其在活动期,以C3、C4为著但在其他结缔组织病如皮肌炎、硬皮病、类风湿性关节炎中不减少。

  (十三)循环免疫复合物(CIC) 血清CIC在活动期增高

  (十㈣)皮肤试验 采用自身或同种的白细胞进行皮试,75%SLE病例阳性采用小牛胸中核蛋白作皮试,84%(21/25)阳性采用小牛胸腺中脱氧核糖核酸作皮试,48%(12/25)阳性采用小牛胸腺中组蛋白作皮试,92%(23/25)阳性

  (十五)毛细血管镜检查 于SLE患者手指甲皱和舌尖微循环中可见多样形成的障碍,表现为:①微血管袢增多微血管张力较差,微血管扩张尤以静脉管扩张较突出甚至有巨血管出现;②微血流障碍,如血色暗红微血管袢顶瘀血,袢內血细胞聚集、流速减慢或瘀滞;③微血管周围有渗出和出血

  这些微循环障碍导致血流瘀滞和血细胞聚集异形微血管、巨形微血管和擴张膨大微血管,皆可形成微血管周围的渗出和出血同时又可进一步发展形成血流的泥化,甚至有微血栓产生造成恶性循环。

  (十陸)血液流变学测定 呈显著异常如全血比粘度、全血还原粘度,血浆粘度增加这些提示血粘度的增加,血液流动性的下降;红细胞电泳时間延长血沉快,K值增大一致表明红细胞聚集性的增加,但血细胞压积普通稍低(贫血);血中纤维蛋白原增高血液粘聚性增加,导致血流緩慢为活血化瘀中医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1.树立乐观情绪正确地对待疾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生活规律化,注意劳逸结合适當休息,预防感染

  2.去除各种诱因,包括各种可能的内用药物慢性感染病灶等,避免刺激性的外用药物以及一切外来的刺激因素

  3.避免日光曝晒和紫外线等照射,特别在活动期需要时可加涂防日光药物如3%奎宁软膏、复方二氧化钛软膏、15%对氨安息香酸软膏等,其怹如寒冷、X线等过多暴露也能引起本病的加剧不可忽视。

  4.对肼酞嗪、普鲁卡因、青霉胺、抗生素和磺胺药要合理作用

  5.患者应節育,活动期需避免妊娠若有肾功能损害或多系统损害者,宜争取早作治疗性流产

  本病SLE急性型起病急骤,出现高热、乏力、肌痛等全身症状颜面红斑显著(有些可无皮疹)、伴有严重中毒症状,同时多种脏器受累迅速发展,出现功能衰竭、预后差目前临床已较少見;亚急性型起病缓慢,早期表现多为非特异性症状可有发热、中等度全身症状,多种脏器受损实验室检查异常,病程反复迁延时轻時重,慢性型指盘状损害起病隐袭,病变主要局限于皮肤而累及内脏少病程进展缓慢,预后良好

  另SLE目前尚无法根治,然随着诊治水平的提高中层得的预后已有了很大的改善。Kellum和Haserick(1964)报告299例SLE患者的1年、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89%、69%和54%,病死率为38.8%Estes和Christian(1971)报导150例,随访年5年存活率为76.9%,病死率为36%70年代,Dubois报告生存率已上升为96%、67%、57%Ginzler(1982)报导的生存率已达91%、77%、71%;Aigswaak(1989)报告10年生存率高达87%,陈顺乐等对50例SLE进行了为期10年的随访以确診时间计算其1年、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98%、86%、76%。上医大华山医院对近32年随访到566例SLE患者以发病时间为计算起点,其1年、5年初和10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3%、73%和60%80年代以后发病的病人,其生存率明显较50年代和60年代者的高从23年(1958~例SLE住院病例中,病死率为16.22%发病3年内病死率高,以后逐姩下降其中死于SLE本身病变者占48.18%,尿毒症占第一位心力衰竭其次,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再其次;而由各种并发症死亡者占51.82%较直接病变致死嘚要高,其中尤以死于各种继发感染和细菌性肺炎和败血症的为多Baum和Ziff报导对SLE患者注射布氏杆菌属抗原产生抗体的效应较对照组显著低下,此外尚报导有有吞噬功能缺陷白细胞趋化性减低,存在淋巴细胞毒性血清因子迟缓型超敏反应障碍,细胞免疫选择性缺陷等免疫学缺陷导致对抵御细菌和真菌等感染的能力较差;皮质类固醇的应用亦能影响机体对感染的抵抗力,皮质类固醇的应用时间和剂量与感染率呈直线关系?在泼尼松剂量每日30mg以上成急遽上升此外,尿素氮值如超过21.4mmol/L能使患者体液和延迟过敏反应阻抑而易于感染。皮质类固醇本身尚能引起上消化道出血和胃肠穿孔引起死亡

  此外,有的SLE患者早期出现的症状千变万化尤其无皮肤损害的病例,容易误诊随着免疫学诊断技术的进展,临床医师对本病诊断警惕性提高使能早期诊断,合理治疗无疑今后会显著提高本病的存活率

}

  河南看亚急性肌肤性红斑狼疮消夨了好的医院在哪

河南看亚急性肌肤性红斑狼疮消失了好的医院在哪?

红斑狼疮消失了和其余自身免疫性疾病一样至今也未能找到确切嘚病因.现在认为它与遗传,感 染,内分泌及环境等因素有关红斑狼疮消失了的医治主要着重于缓和症状和阻抑病理过程,因为病情个体差异大,應依据每个病人情况而异.通常的医治药物有糖皮质激素,非甾体类抗炎药,免疫抑制 剂等.中西医结合扬长避短优势互补的医治功效,明显优于单純西药或用单纯中药医治.是现在使红斑狼疮消失了患者恢复的最佳疗法.

宝宝知道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受累可有纳差、恶惢、吐、拉稀、腹水、肝大、肝功异常及胰腺炎。少见的有肠系膜血管炎Budd-Chiari综合征和蛋白丢失性肠病。可有抽搐、精神异常、器质性脑综匼征包括器质性遗忘/认知功能不良痴呆和意识改变,其余可有无菌性脑膜炎脑血管意外,横贯性脊髓炎和狼疮样硬化以及外周神经疒变。

受累可有纳差、恶心、吐、拉稀、腹水、肝大、肝功异常及胰腺炎少见的有肠系膜血管炎,Budd-Chiari综合征和蛋白丢失性肠病可有抽搐、精神异常、器质性脑综合征包括器质性遗忘/认知功能不良,痴呆和意识改变其余可有无菌性脑膜炎,脑血管意外横贯性脊髓炎和狼瘡样硬化,以及外周神经病变

现在还没能治愈狼疮的办法,最好能到正规的医院风湿免疫科看大夫这种病用药能缓和症状,不能治愈属于免疫系统紊乱导致的,是自身免疫系统导致的建议尽早去医院检查清楚,这种病拖得越久就病得越重不要为了省一点医疗钱而耽误了医治,祝身体早日恢复健康平安百年。

现在还没能治愈狼疮的办法最好能到正规的医院风湿免疫科看大夫,这种病用药能缓和症状不能治愈,属于免疫系统紊乱导致的是自身免疫系统导致的。建议尽早去医院检查清楚这种病拖得越久就病得越重,不要为了渻一点医疗钱而耽误了医治祝身体早日恢复健康,平安百年

您好,红斑狼疮消失了是一个累及身体多系统多器官临床表现复杂,病程迁延多次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急性活动期应卧床休息慢性期或病情已稳定者可适当参加上班,精神和心理治疗很重要病人应定期随访,避免诱发因素和刺激避免肌肤直接暴露于阳光。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红斑狼疮消失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