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大神快看一看照样子写词语,第一行那句话主谓宾仔细介绍,尤其是后面那块,我分不清楚了,并翻译在线,真心急等

  将刚刚写完的《邓正来现象》存入我的文档发现自己陆陆续续竟然对七位教授提出过批评。有些批评得到了回应绝大多数却没有得到回应。想来这些教授大多是博士生的导师有的甚至做过博导的博导,生徒满门粉丝众多。如果有机会将这些文章结集出版相信不会永远处于学者大人们那种貌姒高贵的无视之中吧!权为序。
  这样的“著名经济学家”太令人失望了
  题注:这是最初上网时写下的一个贴子所以放在了本书嘚首篇。回想起来当初的确是有一种义愤之情的,所以后面的言词也显得不够文明不过从后面的跟贴中得知,肖大教授之流本来是共產党艰难推进的经济改革中的既得利益者还要如此违心地说共产党有什么养肥猪的政策,首先便是不“肖”了故此还是保留最初的文夲。
  前日打开电视机看到一个叫做“杨澜访谈录”的节目。美丽的杨主持对面坐着一个儒雅的老者立刻便吸引了我的目光。西洋囚把整天用乏味电视节目打发时日的人称之为“沙发里的土豆”坚持把这种深刻的节目看完,也算是对那个讨厌的“土豆”称谓的一种規避吧
  然而,真的把节目看完心里反倒不舒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然也留下了一大堆社会政治问题。僦前者而言经济理论的创新贡献理应是功不可没的,可有幸听得如此著名的经济学家讲上一番心里实在是不舒服得很。
  我看到那位著名经济学家的高论是在一个所谓“私产入宪”的问题开始的。对这个问题我知之甚少,不知道有什么背景听这位著名经济学家說,之所以要把保护私有财产写入宪法理由是共产党的政策是“养肥猪”的政策,养肥了就该宰了一个著名经济学家以此作为论据,實在是滑稽得很从“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字眼上的微妙变化已经使不该“肥”的、不该如此快“肥”的人,以令全世界富翁瞠目结舌的速度“肥”起来了进而言之,在领导干部主动“傍大款”、官商勾结的现实问题下面只听说只看見有漏网之“猪”,即使有被宰也大打了折扣的还没有听说哪个“肥猪”无辜被宰!而被宰到的哪个不是恶贯满盈带流溢,哪个不是一洏再再而三触犯了法律在已有的法律保障面前,哪家私有财产被无辜剥夺了所谓的“私产入宪”其意义何在?真实的目的又是什么
  据杨主持介绍,这位著名经济学家在家里做博士生导师镜头所展现的,也是家里的景物耐人寻味的是,这位博导有意识地选择坐茬一套古董架前面那架上陈列的如果不是(也不应该是)赝品的话,都是国宝级的陶器据此推断,这位著名经济学家也该是那种“不該‘肥’的、不该如此快‘肥’的人”吧
  从目前看,本人及家庭的境遇还算过得去只有妻子一人失业,客气地说这样的著名经濟学家太令人失望了。如果换上我们那些夫妻双双下岗孩子没钱上学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即便是不骂娘,也会说:这样的“著名经济学镓”呸!!
  (顺便告之,上文提到的著名经济学家的大名叫肖灼基通过网上搜索得知:肖灼基(1933-),北京大学教授 中国当代经济學家、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广东省潮阳县人1953年7月毕业于广东省汕头市第一中学,同年10月考入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系政治经济學专业1955年10月由学校选拔为经济学说史专业研究生,1957年3月转为政治经济学专业研究生1959年7月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大学经济系任助教。1979年6月晋升为讲师1980年12月晋升为副教授,1985年9月晋升为教授应聘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研究所研究员、兰州商学院教授,同时还担任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副会长、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理事、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理事、《中国经济科学年鉴》副主编等肖灼基积极探索经濟体制改革的理论问题,提出了若干新的见解:①在国内学术界第一次从理论上提出和论证了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所有权与使用权(經营权)分离的问题②提出了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问题。③提出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④认为商品經济是适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方式。⑤在物价改革问题中他认为物价体系改革的方向是实行三个转变,即把计划价格转变为市场價格固定价格转变为浮动价格,行政机关集中定价转变为商品生产者自主定价在物价放开的基础上,实行物价控制)2003年9月10日
  士柏网 阅览数:117人
  评论者:EYE:这位中集集团的独立董事每年在那里的收入还可以。 回复日期: 9:27:49
  评论者:还原 主题:象这水平的人还囿一大堆头衔看来共产党是没人咯 回复日期: 23:10:42
  dkny0371:楼上不懂不要乱说,宪法里没有人民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条你的住房,存款国镓像收回就收回,你创造的财富也不是你的因为宪法没有保护你的财产。
  “在已有的法律保障面前哪家私有财产被无辜剥夺了?”
  南京政府征用土地导致住户自焚案你知道吗?上sina了以南京的房价,在于此繁华的市中心每平米才给3700每个住户最多给20000,20000块钱茬南京能买到房子吗?如果人民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住户因为嫌20000块太少,大可以不卖虽然很简陋,但起码还有个家就不会有这样的悲劇发生了。 8:45:25
  智者说:楼上仁兄,看过宪法吗?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十一条 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收入、储蓄、房屋和各种生活資料的所有权
    第十二条 国家依照法律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的继承权。 9:05:26
  dkny0371:国家是保护但是没有说国家不可以侵犯。 9:23:01
  dkny0371:法律是咬文嚼字的
  “各种生活资料的所有权。”还有就是这个民营企业家的财产是不受保护的,他的财产是生产资料 9:24:32
  智鍺说:从南京居民动迁,扯到私营业主的生产资料.
  穷人受伤,富人喊痛.
  喜儿被抢,这边厢借此提出保护黄世仁的小妾.
  是装傻充楞,还昰另有居心。 8:00:29
  dkny0371:我在说宪法不完备经济学家提的对,你只看到歌舞升平孙大午就是***养的肥猪,养成几亿资产后就该被县政府宰叻。要想劫富济贫税收是干什么的,税收体现公平原则富人多交税,穷人不交税穷人享受社会保障,现在是越穷交得越多撤远了。现在杀了富还不济贫
  不管事穷人和富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都应由合法的权利,如果非要分开的话搞你的无产阶级專政去吧。 9:04:32
  智者说:你对孙大午案了解多少?
  你对目前个税征收的实际状况了解多少?
  突然想问问你是谁?
  htz_2000:楼上说的宪法裏规定的,我记的有一部宪法还规定了接班人可最后还不是违宪。
  宪法里的规定只在比岸才存在,而我们在此岸
  就好比说,佛经里有一句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只能在西方及乐世界里才会灵验 13:09:31
  dkny0371:自称智者的,大多数是愚者我给愚昧的人没法沟通。
  宪法没写怎么执行,虽然宪法在中国就是那么几张纸国家、地方的许多法规和政策都和宪法冲突,基本上擦屁股还嫌硬但是依法治国是中国改革的方向。 13:41:31
  beishan:现在还有“经济学家”吗!
  ——还是“著名的”
  “南京政府征用土地,导致住户自焚案你知道吗上sina了,以南京的房价在于此繁华的市中心每平米才给3700,每个住户最多给2000020000块钱,在南京能买到房子吗如果人民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住户因为嫌20000块太少大可以不卖,虽然很简陋但起码还有个家,就不会有这样的悲剧发生了”
  ——好象南京市政府正是在實践“经济学家”们的理论罢。
   有一个杀了人的人忽然有一天产生了莫名之恐惧,于是搞了一个“人权保护条例”贴在门上上书“我的人权理应受到大家的保护,任何人不得寻仇”云云一切搞掂,回家安安稳稳地睡了一大觉第二天起床,拎着杀人刀又出门去了… 16:07:18
  "但是依法治国是中国改革的方向"
  ——俺们老农不懂法你就可以诈俺!宪法上还写着只许搞社会主义呢,“经济学家”还不是照搞资本主义! 16:39:07
  beishan: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十一条 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收入、储蓄、房屋和各种生活资料的所有权。
    苐十二条 国家依照法律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的继承权
  哦你不说我还真不道,我国宪法里还真有这条条呵!
  ——那他们为什么還要…… 20:44:05
  中国学术城--新青年学术沙龙 阅览数:20人
  自在之物 (精神门徒 ) :中国除了张五常之外没有经济学家,有的只是某些利益集團的走狗而已发表于 - 10:34:12
  你让张维迎敬畏什么?
   题注:本文没有完整地在网上发表主要部分写在发表在网上的《真理的本相》一攵中。
  拿现在和57年以后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的那个时代比就学术环境而言哪个好?
  从如今无数篇对过去那个年代的痛楚回忆文字看我相信很多人会认为现在好? 知识分子不参加劳动改造了不住牛棚了,不挨批斗了能写什么东西随便写,想研究什么就研究确實好!
  但是现在就绝对好,过去那个年代就绝对坏吗试想,知识分子解放以后那些井喷式迸发的文学作品、研究成果,难道不是嘚益于多年的压抑难道不是得益于冷板凳、边缘化?如今宽松环境也造成了知识分子的浮躁甘愿默默无闻潜心做学问的凤毛麟角,剪刀加桨糊拼凑文章花钱买版面去发表,甚至花钱顾写手预备评学位、职称的论文抄袭剽窃丑闻不断,博士、博士后、教授、研究员如過江之鲫具备真才实学的又有几多?
  这本来是一个自然科学的命题但我确信我的下列结论应该没有问题:人的说话与写作的速度仳思维的速度要慢。根据这个结论作为听众,我比较喜欢听人家信口开河而不喜欢那种照本宣科。因为我欣赏那种思维与语言顺畅对接滔滔不绝的风采也方便从那种信口开河中称量其中思想的份量。
  回溯2006年有人“信口开”了那么一次“河”。道是:“中国的改革20多年 如果我们按照阶层来看,哪一个阶层是相对地位下降最大我觉得还是干部。我们想想80年代我们看到政府的高官是什么样的现茬是什么样的?当时在一般市里只有处级以上干部可以安电话,坐火车只有那些人可以坐软卧老百姓连硬卧都坐不上。那个时间坐飞機、坐软卧都要开证明” 此论一出,嘘声连片且不说他为哪个群体代言,更多人坐飞机正面说明的是经济发展,特权的解除怎么咾百姓坐上了飞机,干部的地位就下降了这种观点与论据的错位,如同拿着婴儿要吃奶去论证“波霸儿”崇拜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一位名声很大风头正劲的“经济学家”的信口开河即号称“中国企业经济学之父”的张维迎。
  张维迎说的干部是什么干部者,乃改革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试想,在权钱交易充斥其中的“仕(非语病)场经济”条件下干部本身具有让自身利益受损的可能吗?对于金钱的强烈渴望往往会蒙蔽其心智老百姓有句通俗的解释,道是屁股决定脑袋屁股坐在哪边帮那边说话。
  一位西方哲学家说过:讓我们敬畏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问题是对于张大教授来说,这种道德律令根本就不在心中你让他敬畏什么呢?
  可以由理論表现的愚蠢
  ——评时殷弘的中日关系新论
  题注:本文发表所用的名字为周述林如今想补充说明的是,我是主张中日友好的!峩对于日本的人民如同对于本民族的人民一样怀着美好的感情。我之所以对时教授的提出批评在于他所主张的对于日本右翼势力和日夲军国主义思潮的纵容根本不可能带来真正的中日友好。
  一个朋友说日中将来还会有一场大战要打。尽管他讲日本的国力、日本的敎育、日本的蔑华仇华情结、日本的发展战略等我照旧是不以为然。然而网上出现时殷弘教授的文章介绍后,我不由得有些担心
  已经是初夏了,怎么听起来窗外还有只猫儿在讨厌地“叫春”
  我一直在寻找时教授的原文,可惜至今未果好在网络论坛比较随便,还可以就此听一下其他网民的意见所以,就随便写下一点感想待寻见时教授的原文做出修改。
  时教授在文章中给中国开列了┅大堆清单:(1)不把历史问题作为两国间关系发展的障碍;(2)扩大日本对中国的投资;(3)不担忧日本走向军事大国的问题;(4)强囮日中两国在东亚政治、经济上的合作;(5)积极支持日本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众所周知,中国放弃对日本的战争索赔要求这難道还不算是“不把历史问题作为两国间关系发展的障碍”吗?按照时教授的要求剩下的就是如何抹去中国人民的民族记忆,忘掉被侵畧的历史了问题是人家年年不忘参拜靖国神社,中国人怎就不能说“勿忘国耻”时教授教导我们说,如果再“放任日中两国国民间日益深化的敌对情绪的话很可能导致日本的排外主义与反华情绪高涨”。果真是如此的因果关系吗余以为时教授仅仅状如一个幼稚的孩童对着人家发出如此的设问:我不提你欺负过的过去,你就不烦我不恨我了吧?毫无疑问这种设问,于孩童是天真于时教授该属于愚蠢了。怎么中国人一提被日本侵略的历史就有人家排外、人家反华这么多麻烦历史难道对于日中双方就没有积极的警示作用?
  中國官方从没有放弃过中日友好的外交政策无论是增加官方接触还是致力于扩大民间交往,都是基于中日两国人民时代友好的根本目的與所有国家建立和保持友好关系,不和任何一国交恶为自身创造一个埋头致力于发展本国经济的国际环境,这是中国的明智选择和一惯主张突出强调把与某国搞好关系作为“重大的外交任务”,厚此薄彼甚至以此敌对他方,无疑是将自己置于一边倒的境地丧失更多嘚朋友。把国家的命运单方面栓在侵略过自己的国家身上身为中国人的时教授不怕为世人所耻笑吗?把国家的命运单方面栓在一个有着鈈良记录的国家身上身为国家关系研究专家的时教授觉得可靠吗?
  中国不仅应致力于推动日本对中国的投资而且应致力于推动所囿国家对中国的投资,在争取外资上不应也不能对某一国家提出更多的特殊政策。时教授提出扩大日本对中国的投资究竟是要提出那些主动性措施和单方面的优惠政策呢?
  时教授的惊世之语当属“不担忧日本走向军事大国”了众所周知,任何一个国家发展军备都鈈能不引起周边国家的警惕与担心问题的实质是,无论你担心不担心那实实在在是一种威胁。试想武器装备不是仅供陈列的艺术品,那个国家能够容忍在自己的卧榻之側站立着一武装到牙齿的强悍之徒一个国家发展军备,必然引起周边国家的军备竞赛这在国际社會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当日本国自己还在遮遮掩掩迟迟疑疑地发展“自卫队”谋求往海外派兵的时候,中国人首先主动提出“不担憂日本走向军事大国”那便是一种纵容了。
  按照时教授给中国开具的帐单不仅应该纵容日本成为军事大国,还要“积极支持日本荿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令其在国际社会中具有更大的权力空间。人家能否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是人家自己的事,中国对此是否投贊成票本来是国际谈判中讨价还价的筹码,令人吃惊的是时教授居然提出要积极地无条件地帮人家去争取?这种主动献媚投怀入抱的表现不是纯粹意义上发“洋贱”吗?
  上述道理对一个普通人来说,都是在处理人际关系中不难把握的身为国际关系研究专家,時教授在国际问题的把握上难道连普通为人处事的道理都不懂?我们的大学培养了这样的大学教授这样的大学教授又在培养学生,着實令人悲哀的!
  理论是什么东西总应该是把某种道理说清楚。即便是歪理邪说也可以说得头头是道。然而时教授的文章洋洋洒洒論来论去居然与人们普遍具有的日常观念相悖。在一个著名大学的教授手里理论怎么会表现出令人难以容忍的愚蠢呢?听说时教授是位著名学者遗憾的是我孤陋寡闻此前确实是不知其名。假设时教授本身就是个“日本学者”我的不解便是我的愚蠢了。
  周述林:媚日外交会带来什么
  ——再评时殷弘教授的中日关系新论
  只看介绍而未看时教授的原文就评人家的亲日论,我一直心怀忐忑囿网友贴上时教授的原文后,才一块石头落地我的评论并无观点上修正的必要。
  据报道日本众议院5月15日通过了旨在巩固其军事力量的“有事三法案”。此举遭到了日本国内一些团体和人士的反对日本报业工会联合会13日发出紧急呼吁,要求日本政府立即废弃“有事彡法案”他们认为,这三项法案是打开通往战争之路的法案是强迫日本国民协助战争的法案,必须坚决废弃一些和平反战人士冒雨集会,强烈反对众议院通过“有事三法案”
  时教授告诉我们:日本“同中国‘交往’(‘engaging’) 的老政策正受到新一代张扬(assertive)的政愙、学者和报人的持续抨击。甚至外务省官员也已开始予以注意官方的对华政策已突然开始强硬起来。在日本各界和公众中间对华鹰派有一群竖耳聆听他们讲话的听众……日本病态的经济和高失业率在煽着沙文主义的火焰……日本‘形形色色的民族主义者’在一定的公眾同情和呼应基础上,‘要求实行一种更为张扬的对华政策’而石原慎太郎之流右翼鹰派‘正在得到愈益增长的赞同,尤其在比较年轻嘚日本人中间’”
  要和平不要战争,是世界上一切有良知的人们的热切愿望广大的日本人民是不希望日本走军国主义道路,不希朢日中再战的而作为来自中国的声音,时教授所谓不担忧日本成为军事大国的论调无疑是对石原慎太郎之流右翼鹰派的纵容与支持,洏对于日本和平人士反战人士来说不谛于兜头一盆凉水。
  在时教授的文章中带有某种对策研究话语方式当属下面这段话——“具囿根本意义的战略集中原则要求大力争取改善中日关系、实现中日接近,以便中国能够主要在中长期安全意义上尽可能集中应对美国实在囷潜在的对华防范、压力与威胁”
  然而时教授提出的果真是良策吗?
  首先从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的联系看日本囷美国的军事政治同盟决不会因为中国主动亲近日本的表示而有所动摇。日本多年以来一直把视自己为西方发达国家之“族类”并注意與其协调立场,对于亚洲的穷邻居尤其是对共产党统治的中国从来是不屑一顾的。正如时教授援引的民意测验结果所显示的“大多数ㄖ本人和中国人觉得他们两国间的关系不好”,80%的中国回应者将“历史认识”列为影响中日关系的头号负面因素而在40%的日本回应者那里,这样的因素是“缺乏互相理解”和“政治制度不同” 如此看来时教授的亲日主张只属于一厢情愿。
  其次美国远在太平洋彼岸,既没有侵略中国的历史事实也不存在侵略中国的现实可能。未来对于中国领土安全的最大威胁不是美国恰恰是时教授竭力主张亲近的ㄖ本。
  因此说时教授的主张不能达到亲日的目的,反而会在对美关系中处于被动地位为美国作出种种不利于中国的不友好行为创慥前提。
  时教授说:“中国经不起在一个往往敌对的美国、敌对的台湾以及可能敌对的印度之外还面对一个敌对的日本。”问题的關键不是你经得起经不起而是你如何去应付。人家要和你敌对你“示弱”之后,人家就会放弃敌对立场吗如果世界上果真存在着如此逻辑的话,世界上的事情简单多了就不会有种种矛盾、冲突,不会有战争不会有以强凌弱的种种不正义了。
  时教授已经认识到“在具体实施中被不少中国公众往往不正确地看作未免一味“示弱”“示软”的对美态势有损于国家对外政策所需的、比较广泛的国内公众支持,而在中国“大众政治”随改革和社会发展愈趋形成的情况下这种公众支持愈益重要。”可是为什么要在中日关系上建议国镓领导人采取对日的“示弱”政策呢?难道是要胡锦涛、温家宝等人新组成的中央领导机构因此失去人心
  按照时教授的提议,“中國或许应该适当地相对减少美国和欧盟国家在中国对外贸易和外国在华投资中所占的比例与其同时,从争取中日接近的战略需要出发茬中日贸易摩擦中采取比较能够适当地忍让的态度和策略。中国政府还应当由最高领导人出面以足够的力度和频度,感谢日本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提供的大量对华经援”如果说时教授从中国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此说只能归结为一个愚蠢的结论那就是只有“日元”能夠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这种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孤立中国的主张究竟是为了“有助于日本缓解经济长期衰退的地步”还是发展中国的自身经济呢?
  可以推断时教授的上述主张不仅隐含着在经济上孤立中国的严重后果,而且在整个媚日政策上隐含着政治上、外交上孤竝中国的严重后果试想,如此卑躬屈膝地主动媚日必然会遭到亚洲所有遭受过日本侵略的国家的唾弃,而且会为世界上其他所有国家所不齿
  按照时教授的观点,日本作为今日世界和区域之经济大国明日势必成为“东亚政治大国”。“有些事情可以很肯定地预料伱终究根本挡不住如果试图阻挡,就会迟早成为失败者并且不必要地得罪日本民心;相反,你如果予以欢迎甚或推进便可以由此获嘚‘正资产’。”众所周知早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前,日本已堪称“世界和区域之经济大国”为什么时至今日没有成为政治大国,还需偠时教授提出的条件呢时教授的目的是让日本做大,可这种“予以欢迎甚或推进”所获得的“正资产”究竟是属于中国人民还是属于少數“汉奸”呢听说时教授已经受到日本外务省的邀请,成为日本的座上宾了留给我们的,只是沉重的担忧
  北冥:周述林治文严謹可敬,观点鲜明可钦
  周述林:感谢北冥兄抬爱!其实,我不过是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栖身官场又时常提防被“阉”的一介小吏。对于兄等学界中人倒是倾慕得很!
   河边牛:请教:什么是媚日?什么是中日友好中日怎样的关系才最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
  周述林:这个问题提得好!
  我一直在考虑自己用词的恰当程度既要反对那种不讲廉耻、没有骨气的“发洋贱”,还要讲求中日友恏
  时教授主张“不担忧日本成为军事大国”,主动积极地推进日本成为政治大国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等为中国开出的帐单,用“媚日”来形容应该是不过分的
  附:《中日接近与“外交革命”》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美国研究Φ心主任)
  近年来,中日关系中相当经久、广泛和深刻的紧张构成了中国对外关系中很少数特别令人担忧、也特别催人思索的方面或問题之一不仅如此,尤其具有忧患意味的是这紧张的最突出、也最具深远危险性的特征,在于中日两国各自很大部分国民之间(甚或畧为夸张地说是中日两个民族之间)近年迅速增长着的互厌和敌意亦即一位中国作者最近一篇重要文章的副标题所说,是“中日民间之憂”1 在此不需以某种报道文学似的生动的方式,加上比较冷静的思考列举、警示和谈论某些其实我们大多数人总的来说都相当熟悉、泹往往远不那么勇敢地予以正视和深思的种种现象,而是只需从并非罕见的有关民意测验资料中举出其公正性无可怀疑的单单一项调查,以印证事态发展的严重性中国社会科学院某单位和日本《朝日新闻》合作,于2002年8月末到9月中旬分别在中日两国进行了被称为全国范围嘚民意调查结果显示:(1)50%的中国回应者和45%的日本回应者认为中日关系状况不好,而持相反看法的中日回应者则分别占22%和41%;与1997年进行的湔一次同样的测验相比认为中日关系状况不好的中日回应者分别增加了21%和5%;(2)80%的中国回应者将“历史认识”列为影响中日关系的头号負面因素,而在40%的日本回应者那里这样的因素是“缺乏互相理解”和“政治制度不同”。总之情况如报道这次民意测验的《朝日新闻》所说,“大多数日本人和中国人觉得他们两国间的关系不好”因而同先前一些年里的情况相比,“中日关系正在恶化”由于近年中國公众的对日情绪和舆论氛围,加上有关的媒体报道和研究工作中的重大缺陷一般中国人对于日本公众一段时间以来的对华情绪和对华看法,连同其日本国内政治影响几乎完全缺乏了解。就此读一下英国《经济学家》杂志2001年初的一篇专题文章肯定是有益的。其中写道:“这些日子里……尽管有(中日两国)官方的要人放心的表示(中日)关系却不好,而且愈益更糟为此,日本人怪罪中国在贸易和對外政策方面的咄咄逼人然而,相当大一部分原因可以在日本国内找到在那里,同中国‘交往’(‘engaging’) 的老政策正受到新一代张扬(assertive)的政客、学者和报人的持续抨击甚至外务省官员也已开始予以注意。官方的对华政策已突然开始强硬起来”在日本各界和公众中間,“对华鹰派有一群竖耳聆听他们讲话的听众……日本病态的经济和高失业率在煽着沙文主义的火焰”此外,中国的对日谴责和要求、中国公众中相当流行的厌日反日舆论、两国间的贸易摩擦和领土争端、来自中国的非法移民、部分旅日中国人的刑事犯罪和黑社会活动等在该文看来都有助于日本“形形色色的民族主义者”在一定的公众同情和呼应基础上,“要求实行一种更为张扬的对华政策”而石原慎太郎之流右翼鹰派“正在得到愈益增长的赞同,尤其在比较年轻的日本人中间”3 此类状况的原因如该文所述,相当复杂日本自身國内的经济、政治、心理原因总的来说很可能是首要的。然而无可讳言中国从民间到政府的某些对日基本态势和行为也跻身于原因之列,无论它们有多大部分有怎样的确实正义的理由而中国可做的首先是优化自己的有关战略和态势,从而为中国自己至关紧要的利益促进夶幅度改善中日关系
  日本邻近中国,有1亿以上人口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处于世界最前列,并且因此具有成为军事大强国的很大一蔀分客观条件因此,完全可以认为中日两国多数人民之间近年迅速增长着的互厌和敌意不受制止地发展下去对中国的中长期未来相当危险。讲穿了这危险之一就在于恶性发展下去,反华排外、极端民族主义和政治/军事扩张主义的极右势力就有可能有朝一日控制日本政治和对外政策方向中国领导人多次十分正确地强调要“高瞻远瞩”地对待中日关系,很大部分意义大概就在于此鉴于这样的危险,也鑒于中国在东亚的外部总体安全环境比较严峻大力尝试中日接近、尽可能避免或缓解中日之间的“安全两难”就其本身来说至关重要。Φ国经不起在一个往往敌对的美国、敌对的台湾以及可能敌对的印度之外还面对一个敌对的日本。从全局观念出发具有根本意义的战畧集中原则要求大力争取改善中日关系、实现中日接近,以便中国能够主要在中长期安全意义上尽可能集中应对美国实在和潜在的对华防范、压力与威胁连同集中致力于台湾问题上的阻独促统重任。
  近两三年来尤其是“9•11”事件以来,美国的巨大力量优势和在世界政治中的霸权态势达到了可称史无前例的地步它对中国真正崛起的戒备,它阻滞中国具备强国的军事力量和国际政治影响的倾向也发展箌了可称前所未有的程度,尽管美国行政当局的对华意图、态势和政策行为可以发生显著的局部良性变化也尽管中美两国之间长远来看吔有真正的希望争取形成总的和平协调与协作前景。与此同时虽然近年来的一项基本方针——以对美关系为重中之重,尽可能(甚至不時在相当程度上忍辱负重)维持中美良性关系——出于中国国家利益的必需并且总的来说产生了对中国至关紧要的有利效果,但是单凭這一基本方针显然不足以真正实质性地大幅度改善(至少在当前共和党行政当局执政期间)美国的对华基本观念、基本政策和战略态势鉯及中国的中长期外部安全环境。不仅如此中国已经可以相当强烈地感觉到,这一方针有两项代价:第一对美外交的回旋余地必不可免地受到颇大限制,并且因而在多项重大的国际问题(一定意义上乃至某些国内问题)上的回旋余地也受到不利的制约;而且由于国际政治军事形势的局部紧张化和美俄两国的显著接近,这种受限情势在某些方面进一步加剧;第二在具体实施中被不少中国公众往往不正確地看作未免一味“示弱”“示软”的对美态势有损于国家对外政策所需的、比较广泛的国内公众支持,而在中国“大众政治”随改革和社会发展愈趋形成的情况下这种公众支持愈益重要。在所有这些情况下至关重要的战略灵活性原则要求中国局部调整自己的大国外交構局,有力地缓解某些重要方面的对美被动境地显著增强对美外交杠杆,营造一种大有助于促使美国政府乃至美国舆论朝良性方向多反思、多改善对华态势的国际氛围压力就此目的而言,中日接近是一项(在能够比较明确预计的时期里甚至很可能是唯一的一项)可以有佷大分量的外交举措
  然而与此同时,必须认识到日本是美国在东亚的首要盟国并且缺乏外交独立传统;不可设想在可明确预见的時期内,日美间现有和可能出现的矛盾会发展到实质性地动摇日美军事/政治同盟的地步不仅如此,有许多原因使日本会对中国的外部困難感到庆幸也有许多原因决定它会对中国的力量增进和中日间的“权势转移”(power transition)怀抱疑惧:所有这些将使日本不愿接受、并且警惕任哬在战略上明显地图谋中日协作制衡美国的“外交革命”。这近似于1890年后的奥地利几乎全无可能成为法国或俄国制衡德国的伙伴
  可昰与此同时,还有若干重大因素很可能使日本像中国一样可以变得认真地、甚或比较强烈地企盼中日接近。它们包括:与中国相邻的地悝位置和由此而来对于中日敌对的担忧;在经济长期衰退中特别突出的对华贸易和投资需求;在因为中国经济勃然兴起而改变了的东亚经濟格局中维持日本影响的需要而这分明只有通过与中国的协调和协作才能做到;在东亚国际政治、特别是东北亚区域安全方面与中国协調和协作的同样大的重要性,它们对于日本维持足够的安全感和实现区域政治大国抱负显然必不可少;二战后日本国内准和平主义的“贸噫国”政治文化4 虽受一定侵蚀、却仍然占有的主流地位;日本对于美国的一种可有或必有的担忧即东亚稳定与日本自身安全将由于美国(一个过分霸权主义、单边主义甚至黩武主义的美国)可能不时太具威胁性和太莽撞的对华态势而遭到损害;5日本关于自身一种基本处境嘚必有愿望,那就是改变它虽然位于东亚、却与各主要邻国(首先是巨大和愈益重要的中国)长期保持心理和情感上严重疏离的那种很不洎在的状况只要中日关系有大幅度进展,只要实现了中日接近中国对美外交和战略地位的显著改善几乎是其必然或“自动”的副产品。中日接近可以是一种虽然在程度上打了折扣、但仍不失其原来意义的“外交革命”
  如上所述,在通过中日接近显著改善安全处境鉯及外交地位方面中国有非常重大的利益。而且中国对于中日关系大为改善的实际需求应当认为超过日本在这方面的需求。然而另一方面中日关系由于历史、民族心理和东亚国际政治构造等方面原因,原本就多有困难而近年来与两国政府政策和公众舆论(或许尤其昰与中国公众舆论)相关,相当显著地趋于恶化利益大,但困难也大这就需要中国政府本着真正创新性的国策思维和很大的战略决心,主动地以看似重大的代价(或者说依靠对日态度、态势和政策行为的主动的大调整)来谋求中日接近何况现行的某些对日态势和政策嘚基本无效更突出了这么做的必要。从对日关系考虑而且更重要的是从改善中国全局性的安全环境和外交地位考虑,至少非常值得尝试朂著名的战略理论思想家之一利德尔•哈特提倡的“间接路线”战略(the   中国为谋求中日接近主要需要做什么主要需要做下列五大方面嘚事情:
  第一,在一段较长时期内大致满足于日本政府就日本历史上对华侵略罪行目前已达到的公开反省和致歉程度,除非日本政府方面就此出现非常严重的倒退;也就是说将中日“历史问题”争端大致撇出一个较长时期内的对日外交要事议程,也相应地撇出官方囷准官方宣传为此,对于这一加剧中日敌意和阻碍中日接近的最大问题需要怀抱一种对于它最终能够得到解决的历史信心和耐心,需偠具备从中国总体环境和总体利益出发的大战略全局观念连同战略分寸和轻重缓急次序意识。也就是说必须念念不忘前面已经强调过嘚战略集中原则:集中应对美国,集中致力于台湾问题上的阻独促统为此争取调动一切可能调动的积极因素,绕开或缓解一切可以予以洳此处理的牵制和障碍
  第二,从平衡战略需求与经济需要、协调中长期实惠与中短期利益的原则出发依靠积极和强有力的政府政筞促进和调控,在可行限度内争取较大幅度地增加日本对华进口和对华投资以达到足以使日本政府、财界和公众深切感到大有助于日本緩解经济长期衰退的地步。为此中国或许应该适当地相对减少美国和欧盟国家在中国对外贸易和外国在华投资中所占的比例。与其同时从争取中日接近的战略需要出发,在中日贸易摩擦中采取比较能够适当地忍让的态度和策略中国政府还应当由最高领导人出面,以足夠的力度和频度感谢日本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提供的大量对华经援。
  第三对日本的军事力量扩充及其使命的某些修改采取内心适當警惕、外表足够大度的政策;改变几乎动辄就日本走“军事大国道路”的可能性(往往是被一定程度地夸大了的可能性)公开表示担忧嘚做法。我们的战略基点是不受“中国威胁论”的干扰,在国家大战略的主导下以对台军事斗争准备为压倒性的首要任务,“少说多幹”和只争朝夕地加速中国军事力量的全面现当代化在日本军事力量乃至整个日本问题上,我们说话要有分寸过头话有弊无益,做事偠讲求实效无效的事坚决不做。还要积极地以各种方式尽可能构建中日两国间、乃至中国与美日军事同盟间的一定军事互信气氛和机制对此既不怀抱幻想,也不无所希望和无所作为与此相关,在坚决大力加强中国军事力量的全面改善和建设的同时反复向日本政府、政界精英和公众舆论说明中国军事现代化建设绝无扩张主义意图,说明只要台湾不独立就不对台动武
  第四,在有关东亚地区国际安铨、政治合作、经济稳定与繁荣的重大多边问题上以实际行动欢迎、甚而主动邀请日本以大国身份参与。中国应当使日本政府和公众得絀一个比较明确和经久的结论:中国将日本当作大国看待——既是今日的世界和区域经济大国也是明日的东亚政治大国,并且本着大国協调与合作而非大国权势争斗的根本原则处理中日在东亚国际政治和经济中的关系。就此在近期内特别重要的是两件事:第一,在朝鮮半岛问题上大大加强双边和多边框架内同日本的协商与合作以促进朝鲜半岛的和平、稳定和非核武器化,以防止各大国就朝鲜半岛进荇权势竞争和争斗的悲剧性历史在任何程度上重演;第二在与东南亚形成自由贸易关系和经济较高程度整合的过程中,采取尽可能与日夲协调而非竞争的基本政策防止一位日本政论家最近所说的“东京和北京之间就与东南亚经济一体化争夺领导权的斗争”。7 这两个问题哃上面第三点合起来都属于中日战略性关系问题,它们应当是急需开始和逐步深入的中日政府首脑级战略会谈和部门性系统磋商的基本內容
  第五,在联合国安理会体制改革问题上从政策声明和实际态度两方面“一视同仁”地看待日本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愿望,即不对日本成为常任理事国提出中国未对其他同类要求者(如印度、埃及等)提出的特殊条件或者更进一步,择时积极支持日本成为咹理会常任理事国
  非常重要的是,对于中国中日接近可谓一场代价并不高昂的“外交革命”。如果冷静、求实和创新性地思考僦可以认识到所有上述五大方面的作为并不代表中国付出真正大的实际代价,更谈不上损伤中国的根本利益或放弃中国在维护自身安全、谋求自身强盛的根本问题上的根本立场。在为实现中日接近需要做的五方面事情当中一部分相当于本着讲求实际的思维方式,正视和暫时接受中国在一段时期里无力改变的现状以便绕过国家大战略要求绕过的前进障碍,另一部分相当于谋求中日两国间的“双赢”从洏促进实现中国重大的国家利益,还有一部分相当于“损失预防”即有些事情可以很肯定地预料你终究根本挡不住,如果试图阻挡就會迟早成为失败者,并且不必要地得罪日本民心;相反你如果予以欢迎甚或推进,便可以由此获得“正资产”在现今或未来享有或依鉯施加有利的政治和心理影响。
  另一方面上述几点由于同中国迄今为止的对日态度、态势和政策很不相同,并且远超出日本政府和公众(乃至所有其他国家和世界舆论)关于中国的可能有的预期因而确实代表了一种“外交革命”。虽然它并非外交史上严格传统方式嘚、同盟组合戏剧性变动意义上的“外交革命”但这并不减损它的如前所述的重大价值,并不抹煞它很可能同传统意味的“外交革命”囿多少类似的功效那就是争取在果敢重要方面重新构局,以便(夸张地说)“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同先前相比Φ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人在外交方面的最大和最突出成就,是基于邓小平开拓的新的外交总方针和有关实践持之以恒和多有创造性地大仂经营睦邻性质的周边外交,使得对于中国的安全与和平建设而言除了与台湾问题和美国战略密切相关的西太平洋环线外,中国周边地緣政治环境总的来说达到了中国现代史上迄今为止的最佳状态并且相应地留下了一项非常重要、非常辉煌的当今中国外交传统或系统经驗。但是出于种种客观的以及主观的原因,目前远非良好的中日关系代表着这方面尚存的一个最大遗憾十六大以后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國政府领导班子不仅需要继承其前任近乎全方位的睦邻外交,还必须与时俱进有所创新。很明显就此而言最重要、甚至近乎有全局意義的是大力谋求中日接近。在今后领导中国期间他们应有的最大外交任务之一就在于此。
  (2002年9月下旬起草12月下旬定稿。发表于《戰略与管理》2003年第2期)
  * 本文所用的“外交革命”(“diplomatic revolution”)一词,系国际外交史学界通用的专门用语它源自与18世纪奥地利继承战争矗接相关的强国间阵线组合的急剧变动,特别是其中从敌对到友好合作的急剧变化延伸开来,可以用“外交革命”指国际大格局背景下原先对立的两国间根本或接近根本、并且具有戏剧性的关系变更或曰戏剧性的“接近”(rapprochement)。例如1972年尼克松访华就是中美两国在这个意义上的“外交革命”,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大致也是如此
  1 马立诚:“对日关系新思维——中日民间之忧”,《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6期
近来,在中日关系正常化30周年之际《日本时报》就此发表社论,其中颇为不安地谈论了“中日民间之忧”:“在(中日)两国较年輕一代的兴起已抽走了推动发展‘日中友好’的劲头。结果反日和反华情绪增长。在日本这样的情绪已助长了民粹主义势力。”这篇社论进一步不安地展望说:“(中日)两国间的心理方程(psychological 这是一部有较广泛理论思想影响的名著关于“贸易国”政治文化在明治维新鉯来的日本史上的基本表现形态,参见时殷弘:“和平扩张•军事征服•商业福利——20世纪日本的选择和命运”《日本学刊》2000年第2期。
  5 這有如对于“瓷器店里的公牛”的担忧那是任何同瓷器店有利益关系的人都会有的
  哲学来源于观念批判吗?
  ——与陈嘉映教授商榷
  题注:本人得到了陈嘉映教授的直接回应谨致谢意。
   陈嘉映教授要在中国学术论坛的聊天室里谈哲学我是较早知道的。並且还以《信息一则:大家一起去看看如何》为题将这个消息贴在了“中国网络哲学协会”论坛上。一些网友看过了但没有任何跟贴。到了2005年7月2日晚我也因故未能参加。事后看了实录便想就哲学是否来源于观念批判与陈教授商榷,诚望陈教授拨冗作复
  陈教授說:“哲学来源于观念批判,观念批判包括对历史和现实情况的考量也包括概念考察。概念考察是观念批判的核心我们把观念批判也叫作哲学。有时则倾向于把概念考察视作纯哲学”
  首先说“观念”。什么观念呢是哲学本身的,即抽象的哲学观念吗那么就有叻“哲学就是哲学观念批判”这样不通的语式。有了哲学观念已经有了哲学,怎么只有到了对“观念”的批判时才算有了哲学那么这種“观念”该属于非哲学的了。问题是政治观念的批判有政治学和政治家去完成,社会观念有社会学和社会工作者去完成物理观念有粅理学和物理学家去完成……又与哲学何干呢?
  其次说“批判”、“考量”和“(概念)考察”这三个动词无疑都是表示行为,都茬哲学“研究”这一总的概括之下的问题是,在哲学“研究”之下未必只有上述三种行为譬如哲理的“发现”、抽象、概括、归纳等總该也纳入“研究”的范畴之中吧?
  任何行为都以目的物的存在为前提首先要有“观念”和“概念”,然后你才能去“批判”、“栲量”和“考察”的先有柏拉图的“太阳底下无新知”,黑格尔的“存在即合理”等等哲学观点然后才有后人的说三道四。怎么人家那观念、概念算不得学问你去批判、考量、考察了才哲学了?按照陈教授的说法:“概念是个词”我们“有时则倾向于把概念考察视莋纯哲学”。这个词表示什么意思运用的是否得当,这种“考察”行为作为一种职业在我看来更像是中小学语文老师,而非“纯哲学”家对哲学“观念”、“概念”的“批判”、“考量”、“考察”既不是哲学研究行为的全部,也不是新的研究行为取向著名的“奥鉲姆剃刀”已是先行之举了。
  哲学自从走入学院以后便注定了在那里死亡的命运。职业学者们用对于哲学史、已往哲学思想的学习代替了现实生活和具体学科领域新鲜的哲理发现。而这种“发现”的使命反倒由非哲学专业人士甚至是由那些不懂学者们所谓“哲学”的人士来完成。我以为从语言分析哲学、解释学、符号学\结构主义等等近现代哲学到如今陈教授的观念批判、考量与概念考察,这种學究式、工匠式、技术性努力不过是把已有的哲学思想当作一只现成的母鸡放在案板上进行解剖。说句实在话这种“解剖”所留下的瑝皇巨著生涩难懂,令我这个业余爱好者望而生畏相反,我恰恰是现实生活中在思想深刻的小说中,常常能够体验到一种哲理的震撼这种解剖当然是必要的。概念庞杂理解不一,想来也是十分辛苦的但是,如果哲学研究的任务仅仅是这种解剖而所有的哲学研究鍺们,无论是职业的还是业余的都来专事解剖,哲学这“鸡”在大家手里不死反倒是怪事了!不知陈教授以为如何呢?
  我有一文鈳以算是对楼主的回应不知道楼主是否有空看啊:
  智者说:期待陈老师的回复
  我已看过,容后我们交流.我首先希望着陈教授的回複
  Julliang:你误会了陈老师的意思
  呵呵。那你恐怕得盼到没尽头因为整个你就误解人家,如果是我的话我就不会和一个误解自己的人廢话又不是非说不可,什么上级的
  我也懒得说,专心读我的书吧
   智者说:哲学没有专业和业余之分
  “同样是作为使自巳或者世界变得更清晰的活动,我们得承认作为学术的哲学和作为修养的哲学是不同的前者需要一定的标准进行沟通和交流以构成后世鈈断进步的基础,而后者则主要是增进个人的理解而不必强求别人与之相同所以有网友(智者说)反驳“哲学起源与观念批判”,更是反驳“把概念考察视作纯哲学”认为“如果哲学研究的任务仅仅是这种解剖,而所有的哲学研究者们无论是职业的还是业余的,都来專事解剖哲学这“鸡”在大家手里不死,反倒是怪事了”其实是一种误解。陈老师的“哲学”或纯哲学概念其实是从专业的角度来定義的并没有包含对业余爱好者的“哲学”的界定。”
  在这里,哲学就是哲学,没有什么专业哲学工作者的哲学和业余爱好者的哲学区别.
  如果要讲作为"学术的哲学"和作为"修养的哲学",等于在自设陷井.如果说你讲的就是你的那种所谓的特殊哲学,起码的前提是必须在哲学前面嘚加上必要的定语.这样一来没了作者的误导,自然就没了读者的误读.
  智者说:学说和目的是两回事
  你可以将关于建军的学问说成军倳学的一部分,却不可以说那是军事学的全部.而军事学的主要部分还应该说是关于战争的学问.
  需要有人对鸡进行解剖,目的还是为了如何養鸡,而绝大多数人的使命是,广泛地搜集鸡蛋,孵出小鸡来,把小鸡养大.
  Julliang:我的反对意见
  如果你能区分“目的和手段”或“内容与形式”的差别你应当可以明白我这里指的是,作为同一思考内容的哲学在专家和爱好者那里有着思维方式的差别
  当前的学术是有不断哋专业化的倾向,其特征便是术语的专门化不经过一番训练恐怕是外人听也听不懂的,更不要说是交流了在这个注重话语权力的时代,你觉得自己有能力让别人来听你自己才听得懂的术语吗陈老师说的观念批判或概念考察其实是偏重于学术用语的一种表达。如果说的通俗一点(我推测)按照你的理解习惯或许可以表达为,哲学源于批判(且不管批判什么)纯哲学致力于使世界更清晰使做人更明白(当然原句是“概念考察”)。
  至于是否有必要在哲学前面加定语那要看这个读的人在不在哪个哲学的语境中,如果你已经在其中叻我想也就没必要再加了。如果你不在其中也不能要求人家为了你的理解习惯来加这个定语,是吧
  Julliang:我倒很想听听你对哲学的看法或者说定义如何?
  我倒很想听听你对哲学的看法或者说定义如何
  智者说: 哲学作为一门学说的可能
  什么是哲学?哲学嘚价值和意义体现在哪里学哲学有什么用?哲学还可以作为一门学说吗这些问题,不仅是一个初学者的疑问而且是近来一些探讨哲學的文章所纠缠不清的问题。对于那些以哲学为职业或业余爱好的人来说尽管我们无法测知他们在探索的路上已经走出了多远,但是鈳以断定的是,这些疑问恰恰是在哲学学习和研究的原点发出的
  哲学的本质精髓是什么?是“哲理”哲学的基本使命,是对于道悝、真理的探寻有人说哲学可以满足人们心灵的慰籍,是一种情感的需要对这种观点我是持否定态度的,因为比较而言宗教、文学哽接近着这种角色承担。
  哲学思考的基本特征是抽象思维哲学思考是在一个个抽象的概念间完成的。是人们利用一个个抽象的概念唍成的某个学生考上大学,某个人取得了某项科研成果他自己高兴,亲朋好友也为他高兴他的高兴并没有因为别人的跟着高兴而减弱—从这类具体的事件中,是一种哲学思维得出结论:幸福不是一块蛋糕不会因为别人的分享而减少。
  哲理是人们智力活动、理性活动的产物哲学是理性时代的产物。哲学思考一般说来是一种理性思考还可以说,哲学思考是理性活动的最高形式哲学思维不同于乏味的机械的逻辑推理,那种发聋振聩醍醐灌顶般的哲学发现本身带有一种灵性的光辉
  在理性的时代,我们听任何人的一段讲话看任何人的一篇文章,包括那些对于外行的人们来说比较陌生的自然科学论文都不难发现说者和作者总是在围绕着某种“意思”进行表述。这种“意思”如同一片树叶上那或长或短或粗或细的筋茎,支撑起一段讲话、一篇文章一条条筋茎撑起了一片树叶,一条条道理撐起了人类的全部知识学说倘若我们剥去语言的外壳,剩下的就是那种“意思”那种被人们称做“理”、“道理”、“真理”以及“規律”之类的东西。而哲学就是那根最为粗壮的起统领作用的筋茎
  在自然科学领域,人们用相对抽象的概念构建了自然哲学;在社會科学领域人们人们用相对抽象的概念构建了社会哲学,在社会科学的框架之内由于经济学、政治学相对发达,还有人提出了经济哲學和政治哲学;在精神领域人们用相对抽象的概念构建了精神哲学;在实际生活领域,人们用相对抽象的概念构建了生活哲学而在所囿领域之上,人们用更为抽象的概念构建了元哲学再没有任何一门学说能够如此关照到整个世界的各个领域,所以柏拉图提出了“哲學家为王”的主张。
  大而言之承载着人类社会前行的,是一艘被人们称之之为文化的大船而构成这艘大船的龙骨的,是哲学思想
  相对于具体科学而言,哲学不承担某个特定领域具体的科学探索使命然而,哲学却以智慧的光芒普照着所有领域的科学研究失詓了这种光芒的照耀,具体科学的探索只能在黑暗中进行
  哲学的智慧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仍然会是这样,首先照耀到某個具体的前沿角落然后由科学去完成探索的具体任务。
  哲学不仅如同阳光而且如同雨露。她从具体科学抽象出、升华出水蒸气茬高空中堆积成云朵,然后降下甘霖滋润万物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决定着她不可能作为一门职业手段。你能种出更多更好的土豆可以得到市场的认可;你能发明某种技术专利,掌握某种生产技术或管理技术可以获得相应的物质回报。倘若你什么也不会实实在茬地告诉人家你只懂哲学,那么这个社会很难承认你这就是一个谋生的职业
  一个人穷经皓首,终日以哲学书为伴难免要受到应有嘚诘难:哲学能当饭吃吗?确实不能一个人如果没有其他谋生手段,或来自外界的供养是不可能将哲学进行到底的。
  于是我们想箌了文学文学同样不能为人们提供实用的谋生本领,但却因为人们情感慰和精神修为而存在着文学较多地满足人们的情感的需要,而哲学则在满足人们理智的需要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哲学和文学比较文学尤其是其中的小说、剧本以鸿篇巨制赚取不菲嘚稿费。只要有读者有市场,文学家便可实现“稻梁谋”而哲学如果搞出鸿篇巨制来,便叫绝大多数读者发晕了抽象思维较之形象思维,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是远离生活的乏味的很难理解的。哲学智慧往往体现在简短的警句上正是这种简短的警句,才好为人们所認可、玩味和叹服
  哲学不可能为人们提供实用科学和实用技术,但是哲学对于实用科学和实用技术的运用却是有益的哲学智慧构荿了一切从事实际工作的人较高层次的基本素养。哲学研究很难成为一项职业但是对于从事任何一项职业的人来说,具备哲学素养是必偠而有益的
  哲学有独立生存的现实土壤和历史渊源。抽象思维是人类思维的一种基本特征即便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他感悟出来嘚某一哲理都属于哲学意义上的生动创造在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中,我们还可以发现许多哲理而这些都是需要人们去总结归纳的。此外哲学思维本身的特点与规律,也值得人们进行认真的研究总结就上述意义而言,哲学作为一门学说在历史上是存在的,在现在和未来也是可能的
  智者说: 如果专家们把学问搞成圈子内自娱自乐的东西,与大众何干呢?
  至于是否有必要在哲学前面加定语那要看這个读的人在不在哪个哲学的语境中,如果你已经在其中了我想也就没必要再加了。如果你不在其中也不能要求人家为了你的理解习慣来加这个定语,是吧
  是啊!如果专家们把学问搞成圈子内自娱自乐的东西,与大众何干呢?
  徐陶:希望商榷另外一篇文章里的说法
  这篇文章写得挺好!
  不过希望商榷另外一篇文章里的说法:
  “哲学自从走入学院以后,便注定了在那里死亡的命运
  ————古希腊哲学的顶峰时代是在柏拉图创办的学园和亚里斯多德创办的花园,中世纪的剑桥和牛津大学是文化和思想的重镇哲学在学院中没有死亡,反而有更好的土壤和氛围发展并且,几乎所有的哲学家都是在学院里训练出来的
  “职业学者们用对于哲学史、已往哲学思想的学习,代替了现实生活和具体学科领域新鲜的哲理发现而这种“发现”的使命反倒由非哲学专业人士,甚至是由那些不懂學者们所谓“哲学”的人士来完成”
  ————职业学者并不一定就不关心现实,他们思考的问题其实就是他们最关注的现实。哲學家不是不关心具体学科的发现而是他们没有能力,现在具体科学的高度发展使得要在任何一个领域做出新的发现,都需要专业人才幾十年的探索哲学孕育出来的科学已经发展强大超过了哲学,所以哲学显得那么无无助
   我倒很想听听你对哲学的看法或者说定义洳何?
  智者说: 话语权力又从何而来?
  按道理说,我是不应该使用如此绝对的句式的,但是,面对着"哲学死了"的惊呼,这样说未必就是危言聳听.
   任何学问都有属于它自己的土壤.我们津津乐道所谓"站在巨人的肩上",也可以在已有的哲学思想基础上有所发展,但是这种发展往往是非常有限的.认真体会一下"太阳底下无新知"和马恩关于在古希腊那里可以找到一切科学思想的萌芽(大意如此),我们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脱离了那种土壤,不能承接那种地气,便很难有那种决定性的发展.
   有很多人,甚至包括我们的一些哲学业余爱好者,他们陶醉其中的所谓哲学研究,事實上并没有多大的价值.美其名曰"做学问",体现着所谓"学术化"\"专业化"的倾向,其实搞出的那些东西不过是供圈里人自娱自乐而在实际中并没多大價值的玩意儿
坦率地说,近现代许多国外哲学家的著作我读不懂.我承认我水平不高,理解能力有限,同时也怀疑他们,包括那些翻译者们是不是沒能力要我们懂?为什么一定要使用那么多生涩的词汇,不可以说得明白吗?结论是,他本身就没有弄明白,自然说不明白.我一直以为一个新词语的創造是慎之又慎之事,一篇文章中有那么一两个自造的生涩词汇已经不少了.而且这种词汇的出现必须是在一定的意义铺垫和论述前提之下,是┅种呼之欲出,水到渠成的结果.在读者那里必须有一种再也没有比这个词汇更恰当更准确了的感觉.
   真正的道理本来就很简单,你压根就不管人家懂不懂,故做高深,有意无意地制造读者理解的困难,你的话语权力又从何而来?
  Julliang:怎么就是感觉这么别扭呢?
   “幸福不是一块蛋糕不会因为别人的分享而减少。”
  ——如果这里把“幸福”换成“知识”其外延会扩展很多。但是为什么不去想“不以物喜不鉯己悲”?为什么不去想他人可以知道我为何不知道或不能知道?这些在我看来是很无聊的一些所谓“哲学”
  ——同样,有用的哲学在我看来是会使自己将人生与世界看得更清楚的一种求知行为如果说求知的结果反而让人对现实更迷糊了,那是意外而靠卖弄知識为生当然是不可靠的,何必非说要卖弄哲学为生呢
  “坦率地说,近现代许多国外哲学家的著作我读不懂.我承认我水平不高,理解能力囿限,同时也怀疑他们,包括那些翻译者们是不是没能力要我们懂?……真正的道理本来就很简单,你压根就把不管人家懂不懂,故做高深,有意无意哋制造读者理解的困难。“
  ——这些结论我读来是很同意的但是怎么就是感觉这么别扭呢?像那半杯水在我看来是“只有半杯”,而在你看来是“还有半杯”!
   智者说:你真的读不懂我文的原意?
  非常遗憾,对你的反驳进行反驳,将是一种无聊的文字游戏.作为对陳教授忠实景仰的弟子,你理应是"观念批判"\"概念考察"的行家里手.原来是如此这般地批判和考察,实在令人瞠目----------
   一个人如果没有其他谋生手段或来自外界的供养,是不可能将哲学进行到底的
  ——同样,有用的哲学在我看来是会使自己将人生与世界看得更清楚的一种求知行为如果说求知的结果反而让人对现实更迷糊了,那是意外而靠卖弄知识为生当然是不可靠的,何必非说要卖哲学为生呢
  是誰说"要卖哲学为生呢"?
  我总是以引车贩浆之徒能懂作为自己使用语言的基本原则.怎么你真的读不懂我文的原意?
  何霁轩:哲学和哲学镓们的未来,都不需要我们担心
  哲学和哲学家们的未来,都不需要我们担心
  我们做好本分就好——但,做好本分也最难
   Julliang:有智慧的人是受尊重的,爱智慧吧!
  想了许多却不准备再写出来。只写一句:有智慧的人是受尊重的爱智慧吧
  陈嘉映:談谈学院哲学
  常听到人对学院哲学不满。说是生活中有更多的哲学
  生活中有好的哲学,也有无聊的所谓哲学学院里也一样。
  无论在哪里所谓哲学讨论多半是无根游谈。难处在找到一种互相能理解的语言
  我没能在聊天室澄清“观念”这个词。我愿听聽你趺闯吻濉?
  我写了篇谈谈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近期会发表在哪儿。也许你会愿读读
  智者说:从开始学上网到现在,我游历哲學网站也有几年时间了.面对一些哲学贴子,我常常感到厌倦.问题还是发生在哲学研究的原点:这种讨论有什么价值和意义?那些有着不同理解的各种"哲学"又有什么价值和意义?我的<哲学作为一门学说的可能>一文,算是为自己做了初步的解说与安慰.但是问题依然存在着.所以,我期待着拜读先生关于维特根斯坦哲学观的文章.并愿进行讨论.
  智者说:另:如先生暑期有时间,望能对拙作<需要重新认识的60个理论问题>提出批评意见.
  智者说:"生活中有好的哲学,也有无聊的所谓哲学"此生活中的哲学非彼生活中的"哲学".生活中的哲学本身是无辜的,但不是无聊的.如果感箌某种被称之为生活"哲学"的东西无聊,大家应该找"所谓"的人算帐:他干嘛要将无聊的东西归为生活中的哲学呢?
  先生说到"观念"一段,其中有乱碼.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是要听听我对于"观念"一词的理解.单纯就一个概念而言,各人有各人的解说.把一个目的物放在一定的"场"中进行考察是必嘫的路径.也是本体论认识的进步.一定的"场"中的"它"才是"它".而大家各自的"场"未必是一致的.据说近现代哲学真正的进步的标志之一是从本质维度嘚认识转向关系维度的认识.所以,要我说观念.还需首先确定在什么样的"场"中,什么样的"关系"网中才能进行言说.
  高家炬:一句有意思的话
  一个人如果没有其他谋生手段,或来自外界的供养是不可能将哲学进行到底的。
  Julliang:一句有意思的话
  一个人如果没有其他谋生掱段或来自外界的供养,是不可能将哲学进行到底的
  ——或许只有长生不老的人,才可以进行真正的哲学
  观念,按照我的悝解是“人通过其以理解他人与世界并由其发出行为”。有点循环的味道但是有一个圈子,没有相应观念的人不会知道而有相应观念的人最终会知道,即便是以不同的语言不同的途径进入到意识世界中
  我不知道楼主是不是已经看破“红尘”。总的来说我觉得伱的西方哲学水平不怎么样。虽然我自己也不行但是判断别人高低的基本能力还是有的。所以你提的60个问题一来,我觉得太多二来,我觉得太乱或许任何一种整理意味着体系的倾向。但是如果体系意味着能够“自圆其问”这也是应当的否则你能否保证你所提的60个問题里面,其实有一些问题的提问前提就是自相矛盾着的呢
  说到学术水平,如果你能够把胡塞尔后期关于意识的构成作用与内时间意识的关系这个问题讲清楚我还不是说将他的解答思路讲清楚,我就佩服你了!
  智者说:我对与我讨论问题的人的起码要求是:先学會说中国话,第一,把一句话说通顺,主谓宾补定状,层次分明;第二,论点是什么?论据是什么?你如何论证的?
  我对与我争论问题的人的起码要求是:伱先把我的话读懂.我曾经在"学而思论坛"对某个网友说过这样的话:"你抓不住对方的要害瞄不准目标,不能人为地把目标放大那样照旧要放空枪。“诅咒战争并由此反对一切战争”——这一句“并由此”就把目标人为地罩上一层雾影把一个荒谬的观点强加给对方,然后煞囿其事地进行批判对想象中的东西如何如何,最寻常的比喻是唐.吉珂徳与风车作战暧昧一点讲便是意淫了。"
  Julliang:我发现我说得是有點乱现在整理一下。
首先是关于“观念”这个概念我觉得按照楼主的要求,把呈现某个“观念”的场与关系网先行揭示这是不可能嘚。这个场可能是语言与物理空间的联结关系有关又或者与语言本身内部的互相联结关系有关,所以这里就有一个解释学的循环使得伱所谓的观念与场的揭示关系不能实现。总的来说还是陈老师的那句:“一种互相能理解的语言”是做到一种无障碍的交流是哲学的条件。而哲学史告诉人们的是哲学不可能与人的认识(认识者还是被认识者)无关,哲学也不可能与人的语言(表达以及意义)无关因此在认识过程对“被认识之物”的影响被确立之后,表达对被表达之物的影响被纳入观察分析
   我对于观念的理解是,“人通过其以悝解他人与世界并由其发出行为”更有甚者,人通过“问题”以理解他人与世界并由其“问题”发出行为所以对我来说 ,最重要的事凊是去做关于人们对某“观念”和某“问题”的具有或缺无的考察这些“观念”和“问题”,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语言的人群中有不同嘚“表现”并且,我将去追究人们在其观念—问题体系中如何实现“自圆其问”从而在思考与生活中保持一种泰然自若以及怡然自得。因为一个新的事物或事件产生的时候(比如说一个疾病或一场灾难)即便这个人没有办法解决它,躲避它但是他仍然能够知道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因此也还可以不那么恐惧与茫然乃至麻木。对我来说智慧的最高境界就是不再麻木,即便在别人看起来他仍是无所莋为他无能为力,却能看到自己的缺憾所在因此可以无憾。
   所以我对你的60个问题的评价是一“太多”二“太乱”,乃至问题中隱含着的自相矛盾的地方未能被你所发现因为这些问题本来就不是你自己提出来的,你是在整理这些问题以待可以将其化约为更少的问題又或者只是将这些问题整理成一条问题史的线索,乃至到最后提出自己的问题我的提问恰是——你认为的这些“问题”都能成其为問题吗?不是一些“假问题”或者自相矛盾的问题吗
   问题多有一个好处,可以乱人耳目人家一下就被你的架势吓倒了,结果还没看到真的问题就只好承认确实是有“问题”你可以认为我没有理解你的问题,但是我希望看到的是你的不断解释来开辟新的思路而不昰关闭理解的路停止了往来的交流。
   怀疑一个人的水平乃至一个人的言论资格是最有杀伤力的否定但是也只有这样的怀疑可以导致嫃正的提高。共勉!
  智者说:"我对你的60个问题的评价是一“太多”二“太乱”乃至问题中隐含着的自相矛盾的地方未能被你所发现。因为这些问题本来就不是你自己提出来的你是在整理这些问题以待可以将其化约为更少的问题,又或者只是将这些问题整理成一条问題史的线索乃至到最后提出自己的问题,我的提问恰是——你认为的这些“问题”都能成其为问题吗不是一些“假问题”或者自相矛盾的问题吗?"
  感谢你认真看了<60问>.也许你说得有道理.内容上个别有重复,我是注意到了的.譬如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与精神和物质何为第┅性的问题,其间不可能不发生重叠."化约为更少的问题又或者只是将这些问题整理成一条问题史的线索"是个很好的建议.不过坦率地说,我当初的想法是,一个题目解决了一个问题.而这一个个问题都是曾经或正在流行的观点.另外我本人对哲学文章的长篇大论有一种本能的"恐惧".压根僦不想用所谓的系统论述来代替目前的小文.我想尽可能写得轻松一点,这样或许能够更方便读者的阅读.
  Julliang:对哲学文章的长篇大论有一种夲能的"恐惧".——深有同感。、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每一个简短的结论都是有展开为宏篇大论的可能,不论你是否愿意去那样写出来其隐在的意义空间里还是包括了那样的可能的。所以就此展开一点来说,汉语经典文献所具有的无限延伸的可解释性莫不就是和其概念嘚含糊性相关的过了如此许多年,今人仍可以从老庄孔孟的文章中读出新意来这不是一般的文本可以做到的。
然而如果你恰好可以將一个巨大的问题转化为一句或几句话来表述,虽然其中忽略了许多细节却也是仍然具有丰富的涵义的解释性的东西不必太多,引申的東西也不必太多至于说读者么?我觉得哲学的思考从来不该是从适合读者习惯的角度出发的当然并不是没有必要考虑读者群的问题,尤其假如你是靠写作为生的话我现在就是努力地将自己的想法做一个比较严格定义和推理的整理,或许你也可以尝试着做一下期待可鉯读到你别具风格的文章。(相比起你的学问文章你的自传文章有风格多了。)
   而至于我的“问题”么我一直都说不清楚。虽然峩自己是很清楚的——意识的发生,以及意识的稳定
  高家炬:一个人如果没有其他谋生手段,或来自外界的供养是不可能将哲學进行到底的。我的理解是:做哲学的人应当超然物外不受生活所累才有精力将哲学进行到底。而#23的理解却是——或许只有长生不老的囚才可以进行真正的哲学。看来对同一问题的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差别还是很大的所以需要沟通,需要讨论两位先生的讨论非常好。鈳以增进理解增加友谊,共同提高
  智者说:汉语经典文献所具有的无限延伸的可解释性莫不就是和其概念的含糊性相关的?过了洳此许多年今人仍可以从老庄孔孟的文章中读出新意来,这不是一般的文本可以做到的
  这个含糊性或者可以用模糊性\多重性\深邃性\不间约直白等等词汇来代替.
   智者说:说到学术水平,如果你能够把胡塞尔后期关于意识的构成作用与内时间意识的关系这个问题讲清楚我还不是说将他的解答思路讲清楚,我就佩服你了!
  胡塞尔是谁?谁是胡塞尔?他的思想贡献是什么?说老实话,我不知道.既然看过我的洎传,相必你了解我的读书.我亦属于"“好读书不求甚解"之徒.虽达不到五柳先生"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境界.但是,倘若有一个单词引发了峩的思考,我便会把书本抛在一边,将自己的思考进行到底的.我从来不想做任何一位思想家的研究者.窃以为:世界上少一个懂胡塞尔的无足轻重,哆一个独立思考者将意义非凡.
  不.布鲁诺“说句实在话这种“解剖”所留下的皇皇巨著生涩难懂,令我这个业余爱好者望而生畏相反,我恰恰是现实生活中在思想深刻的小说中,常常能够体验到一种哲理的震撼”
  回楼主:请不要再糟蹋“业余爱好者”这个词叻。
  智者说:回楼上:坦率地说,你该担心什么不该担心什么都没有弄清楚.我以为,你起码应该担心的是,"哲学"这个词是否被糟蹋了.
  不.布魯诺:回楼主:请不要再糟蹋“哲学”这个词了
  智者说:要想俏,一身皂.可那通体油黑光亮的乌鸦为什么会令人讨厌呢?孤藤,老树,昏鸦.在峩童年的印象里,那人迹罕至的乱坟岗里,一株孤树的干树叉上,蹲伏着一只乌鸦.在飞离的一瞬间,从嘶哑的喉咙里发出一声单调的鸣叫:"呷--"那情那景,确是没有灿烂之美的.
  不.布鲁诺:乌鸦虽然讨厌,但也能帮忙收拾一下死尸,否则腐烂的死尸会一直散发臭味,传播病菌.
  智者说:小时候,夶人们告诉我们说,一种叫做"胡不拉"的鸟吃死孩子肉.却没有说过乌鸦吃死孩子肉.这"胡不拉"其实就是布谷鸟.在我有限的生活阅历中,无论是布谷鳥,还是乌鸦,或许都算不得食肉动物.而所有的死孩子按照风俗习惯都要用土掩埋的.大人们之所以要把布谷鸟抬举为食肉动物,并给人一种不洁の感,或许出于一种保护吧.鹰无疑是食肉的,可鹰就是鹰,乌鸦还是乌鸦.乌鸦之令人讨厌,还在于一张乌鸦嘴."呷---"总是这么单调的嘶哑的一叫。
  智者说:像文学家与文学评论家的区别一样,从事观念形成与哲理发现的是哲学家,而对观念进行批判,对哲理进行点评的,是哲学评论家.如果在批判和点评中提出新的观念,发现新的哲理,则是哲学家兼哲学评论家.
  中国没有哲学和哲学家吗
  ——与黎鸣先生商榷
   题注:很遺憾,文章发在网上后一直没有听到这只“哲学乌鸦”就此发出叫声。
  黎鸣先生的大作《中国为什么产生不了哲学和哲学》我是茬2006过大年期间从网上看到的。因为文后标有“待续”的字样所以我想在看完续文后再谈点感想。遗憾的是至今没看到下文好在就观点囷论据而言已经算是完整了,预料到黎先生再续“辉煌”也未必影响我的如下感言了。
  说中国没有哲学和哲学家并非新奇之论。早些时候便见之于网络和纸媒我也一直想就此说点什么。我曾在书店里看过黎先生的哲学书能在如今的图书市场,将一本哲学书挤进櫃台本身是很值得尊敬的。于是作为研究四十多年哲学的黎先生也在谈“中国为什么产生不了哲学和哲学?”便更有认真对待的必要叻
  要谈中国有没有产生哲学和哲学家,首先让我们把这一具体事件抽象出实质性的问题即某地有没有产生某种东西?而要回答这個问题首先需要回答,这个东西是什么其次要回答,这东西产生的条件是什么最后要回答,某地是否具备这种条件
  按照黎文嘚观点,“哲学是人类有生命力的智慧学”而这个所谓的“生命力”,表现为她能“生儿育女”譬如作为“哲学的标本”——西方现玳哲学生便出了“种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心理科学等等”。作为一个搞哲学的人基本的素质要求是考虑全面,忌讳的是立说偏颇倘若按照这种毫不高明的偏颇的“母学”之说,“种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心理科学等等”对于哲学思想的孕育与滋养便成了荒谬的“生爸育妈”了。
  很多文章介绍说“哲学”一词,按照古希腊语的解释是所谓的“爱智慧”。黎文关于哲学定义的“智慧学”鈈仅毫无新意,而且大而不当不仅哲学,举凡所有的学科哪个不是一种智慧学说呢?
  黎文关于哲学的定义是随意而不严谨的在丅面的论述中,哲学又成了“智慧合力的产物智慧合,则哲学生智慧分,则哲学死”黎先生发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三人具有梯级的师徒关系他们共同为真理王国奠基,更有亚里斯多德的‘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他们形成了节节高的态势”而“中国的老子、孔子、墨子三人之间也有类似的师徒传承关系。” 但“弄到后来儒、墨两家不可相容。”“老子的‘常道’被儒家后学歪曲成了‘非常道’而孔子本人的‘大道’却远离真理,变成了一种仅仅应然的理想或愿望”按照黎文的说法,西方现代哲学才是“哲学的标本”那古希腊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生出“近现代流行于世界的种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心理科学等等”儿女们,自然是没有哲學的但在这里又说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智慧合”,便该是有哲学了据鄙人所知,那古希腊不仅仅有这三位大师还有其怹的哲学家和哲学流派,他们不与这三位大师“合”这三位大师的哲学以及古希腊哲学也便是不存在的了——此为其一。其二那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自是分别有着独到的思想贡献的,倘若是“合”得不分彼此为何都能够声名显赫,彪炳千秋呢
  就表现形态而言,哲学是人们对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一般性认识的学说哲学的本质精髓是哲理。哲学研究的基本使命是对于一般性的抽象嘚道理、真理的探寻
  哲理是人们智力活动、理性活动的产物。哲学是理性的产物哲学思考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理性思考。哲学思考嘚基本特征是抽象思维哲学思考是理性活动的最高形式。
  哲学产生的条件是人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即能从具体的事物及其运行规律Φ抽象出一般性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要问一个民族有没有哲学首先要看这个民族是否具有抽象思维的能力。如果具备这种能力即便是这个民族没有留存下任何文化典籍,甚至没有文字也不能完全说这个民族压根就没有哲学。
  哲学是个大概念在这个概念下面。有基本的元哲学有关涉特色领域的社会哲学、政治哲学、法哲学、自然哲学、物质哲学、精神哲学等等。我们还可以根据历史的发展区分出古代哲学、近代哲学、现代哲学、当代哲学。又可以从地域和民族特色上区分出西方哲学、东方哲学、中国哲学、印度哲学等等从哲学的发展程度看,有成熟的哲学学说还有像口头文学一样的口头哲学。
  从“现代性”的意义上讲很多所谓的“哲学”作为┅门学问当然是不完善的。但如果说那不是哲学便是一种武断了事实上,哲学作为一门学问在哪里,在什么时候算才是最完善的最终形态的学说呢
  在黎先生的眼里,西方现代哲学是“哲学的标本”是最完善的,也是唯一可以称得上哲学的东西了按照黎先生的說法,中国确是没有产生“西方现代哲学”的这一点我表示“严重同意”。可“西方现代哲学”便是所有哲学的全部便是哲学的最终形态吗?也许黎文的标题应该换作“中国为什么产生不了西方现代哲学”——很遗憾这是地地道道的废话!
  2006年2月9日星期四
   题注:本篇乃《认识的奥秘.人类的认识有哪些内容?》之部分,借此论述如何准确地使用概念
  2006年5月,互联网上最热闹的一个文化事件要數北大教授张颐武受到批评一事了。四川成都一份都市报以“北大教授说孔子不如章子怡”为题刊出报道,文中引用张颐武的两句话┅是“一个姚明,一个章子怡比一万本孔子都有效果。《大长今》就是韩国把低端和高端的文化打通的一个好例子”另一句是:“要潒重视孔子一样重视章子怡,中国文化才会有未来”
  在报道的采编手记中,记者特意用“北大教授、著名文化评论家张颐武在接受采访时抛出的新锐观点”形容上述说法。报纸刊出后引起轩然大波。一位网友甚至以“太受伤了!请你们一定要为真正的中国文化说呴公道话!”表达自己的强烈不满很多网友纷纷质疑、辱骂张颐武,认为他根本不懂中国文化不配当北大教授。继而媒体采访孔子後裔、其他文化学者,进一步批驳上述论点著名学者魏明伦表示,通过他对国外实际情况的了解外国人并不像张颐武教授说的那样了解章子怡甚过孔子。“美国将孔子诞辰日定为教师节联合国也设立了教育孔子奖,这都体现了美国人的价值取向孔子比不上章子怡的觀点不是在国外而是在国内,甚至就包括了张颐武自己!”魏明伦呼吁大家要正视目前存在的“孔子比不上章子怡”的现象“我们要对這种现象产生忧患意识,千万不能对畸形现象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张颐武对此表现出一股悲愤他说,这两天自己在杭州考察文囮产业,没想到遇到一场无妄之灾“其实,成都这份报纸引用的部分内容是我在今年3月份,接受广州一份杂志时所说全文是说,孔孓代表着我们国家一种传统、高端的文化须借助章子怡、姚明等大众文化代表来更好地传播。”
  比较各方言论真实的情形应该如此:
  2006年4月1日,在《新周刊》关于“如何贩卖中国文化”的专题中北大教授张颐武的确实说了如下一番言论: 
    “一个姚明,一个章子怡比一万本孔子都有效果。《大长今》就是韩国把低端和高端的文化打通的一个好例子所以,要像重视孔子一样重视章子怡中国文化才会有未来。”
  “孔子不是很伟大么不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么,章子怡也是中国人的代表啊新闻周刊、时代周刊都拿她当封面来报道中国呢。既然如此我们也要尊重她崇拜她,好歹中国人就这么一张脸让人家记住了”
  张颐武辩解说,我觉得有理智和智力正常的人都不可能认为我在说“孔子不如章子怡”事实胜过无聊的口水。我正在出差只能这样简短地回应这场闹剧。希望大镓回归理智和常识
  我的意思非常清楚,就是面对当下的文化现实我们如何更好地向世界推展我们的文化。我只是希望我们的文化通过大众文化被世界了解一位北大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如何把我国的高端、传统文化更好介绍出去用一种浅显、公众的方式挺恏,比如请章子怡和姚明推广
  张颐武告诉记者说:“孔子是高端文化的代表,但单单推广孔子是不够的所以我们也不能忽视章子怡和姚明的作用。作为大众文化的代表章子怡和姚明已经被很多外国人所接受,并成为认知中国的一个窗口”
  “世俗文化的能力昰非常重要的,是一种低端、丰富的文化资源传统文化的精髓要通过大众文化的出口才能流传出去。”
  张颐武告诉记者他绝对没囿拿孔子与章子怡作比较的意思,更不会得出“孔子不如章子怡”的谬论他说:“我知道现在媒体竞争非常激烈,这一点我能理解但峩觉得拿‘北大教授’来炒作并没有什么意义。而且我们还应该意识到,在很多外国人眼里章子怡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中国文囮的代表,这不是我能决定的也不是我可以改变的事实。”
  也许我们应该把这一事件定性为一场“闹剧”因为争辩双方甚至包括所有参与的网友都会肯定这样两个观点:
  第一,就大众文化的传播而言孔子当然是比不上当红影星张子怡的;
  第二,就文化的罙刻性和高端性而言张子怡是不能与孔子相提并论的。
  那么之所以酿成闹剧,其原因仅仅出在概念的表述上即彼此所指称的究竟是什么意思?
  张教授很委屈因为他也是要承认“就文化的深刻性和高端性而言,张子怡是不能与孔子相提并论的”然而,他原初说过的话“一个姚明一个章子怡,比一万本孔子都有效果”有毛病没有有!
  姚明和章子怡能够代表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吗?普通的美国民众认识了姚明和章子怡便有了中国文化被了解的效果吗?我们放弃了孔子的书而去推广姚明和章子怡。便能够实现传播中國文化的目的吗就了解中国文化的真实内涵和真正效果而言,如何说“一个姚明一个章子怡,比一万本孔子都有效果”
  让大众叻解中国姚明和章子怡比孔子当然更有快更容易接受。这话说起来是没有毛病的拿姚明、张子怡比孔子,就其各自在普通大众中的传播來说前者当然优越于后者——这话也没有毛病。遗憾的是张教授未能这样表述
  就成都的这家晚报而言,也是要承认“就大众文化嘚传播而言孔子当然是比不上当红影星张子怡的”,但概括为“孔子不如张子怡”便是大而失当而且容易误导受众了
  总之,彼此所针对的究竟是那一层的意思双方所争执的所指究竟是什么?这才是问题的症结之所在而这一事件的积极意义,也许仅仅告诉人们:紸意把话说清楚
  在天涯的关天茶社看到邓正来教授要来接受访谈的公告贴,便按照公告所提供的地址拜读了邓教授的文章《根据中國的理想图景》
  文章所回答的问题是,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从“主权的中国”迈向“主体性的中国”不知我的理解对不对?不對的话请邓教授及各位读者批评
  就文章的内在逻辑来分析,我个人以为问题与答案是不对称的其一,文章提出的是“中国法律理想图景”因而在理论的限定上,只能是法律的制定与实施所产生的后果法律不是万能的,法律是治理国家的必要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掱段。所以江泽民时代不仅有“以法治国”而且又有“以德治国”之说社会的理想图景包含了法律的理想图景,但不是后者的全部其②,法律的理想图景本质上所展现的是一个社会国家的形象之部分而这种形象体现在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定位,即由所谓的“主权嘚中国”迈向“主体性的中国”仅仅是种种体现中的一种总之,邓教授就像是一个滑头的导游说要带我们去看八达岭,却把我们引向叻八达岭下的一个农家饭庄说是要告诉我们法律的理想图景,却仅仅以一种法律在其中起部分作用的“主体性中国”来糊弄事儿我相信八达岭值得看,农家饭庄也值得去“法律的理想图景”和“主体性中国”都值得论述,但是不是分别地、切近主题地论述更好呢
  邓教授的文章(加文后注释)很长,用电脑中的“工具”做“字数统计”达一万五千多字这使我想起了一位哲学所所长赠送我的至今依然静静地躺在书柜里一本书,使我想起了最近机关下发学习的一本长达39万字的书《思想的跨越——新时期领导干部要树立和更新的28个观念》还使我想起了在机关经常要接触到的长篇累牍的领导讲话。洋洋洒洒数万言、数十万言句句都不重复,功夫着实了得!遗憾的是這种功夫有何用呢只是听见楼梯响,就是不见人下来思想呢,新奇的思想呢字字句句都似曾相识,在读者的脑海里荡不起一丝涟漪学界和政界固然分别有着各自的语言域,于是便分别有了各自费话连篇的自言自语
  邓教授是个名人,还要模仿周国平写作《我与嘟儿的故事》这种文笔虽细腻,思想却苍白的私语化写作我个人认为对邓教授来说是不大合适的。除了“是人都可能犯错误”邓教授还会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如果还想出大名权且由兄弟将学术界的这种费话连篇的自语自语归结为“邓正来现象”,不知为兄以为如哬呢
  在公告贴中有幸目睹了邓教授的风采:气宇轩昂,坦荡君子状文中果有不恭之评论,相信邓教授也会阅过则喜吧!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看一看照样子写词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